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傳統美學論文

傳統美學論文

時間:2022-11-24 12:25: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美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傳統美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房地產廣告;傳統美學;意境;含蓄

購置房地產是中國百姓一生中的頭等大事之一。對于房地產這樣高卷人度的產品而言,廣告該如何立意才能取得成功?它所依托的美學理念是什么?這是廣告從業者和美學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則成功的廣告往往極具創造性和思想性。它以巧妙的構思、豐富的內涵,說服引導消費者去欣賞并接受廣告宣傳的內容,最終的目的是為廣告主獲得利潤。一則好的廣告,首先用精美生動的形象留給公眾第一視覺印象,使公眾感知到廣告畫面。其次,公眾又因為廣告本身所潛藏的文化性,使原本物化的產品賦予了靈魂,加注了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在房地產廣告中,這一特性表現得尤為突出。意境的烘托,人文情懷的體現,令消費者在感知過程中不僅領略到美的情趣,更引發了內心的向往和追求。

一、怪現象:中國樓盤戴著西方面具

筆者隨手翻檢近期各大媒體上的房地產廣告,發現一個有趣的怪現象:原本是中國的樓盤,面對的是中國的消費者,但廣告里中國樓盤卻戴著西方面具,到處都晃動著非中非洋、亦中亦洋的面孔。例如:

廣告一:“威尼斯花園開創私水居住新紀元?!睆V告文案說:“威尼斯花園,水、景、宅有機組合的精品別墅,依水而居,盡享舒適貴族品質生活?!币蛔本┑臉潜P,位于干燥少雨的北方,卻偏偏取了個水城威尼斯的名字,就算是這樓盤位于溫榆河兩岸,又怎能跟以舟代步的威尼斯相比呢?該樓盤的開發商近日又模仿意大利的民俗推出了新的促銷活動:“嘉年華會,威尼斯千年傳統化裝舞會,面具掩護下的激情,打破社會的傳統規范,狂歡的氣氛里,空氣里只有音樂,沒有語言,令人目眩,透露著舞者無限的魅力?!痹诒本┮M這洋節,完全是因為它“演繹著上流社會的游戲?!?/p>

廣告二:珠江駿景地產的樓盤取了個“北歐春天”的洋名,宣稱“歐式陽光板樓,我的陽光戶型?!?,具體廣告文案:“歐式陽光板樓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擁有的人更是讓別人高看一眼。北歐春天戶戶采光通風、大面寬、短進深、通透宜人。更有鉆石陽光室、多功能房、一步式陽光露臺等功能空間,演繹真正陽光居所的高品味,映襯主人卓爾不群的鑒賞力?!?/p>

廣告三:錦繡大地公寓的廣告更是集中了所有想得到的能指符號。“如果有一處房子,擁有北歐的園林,新加坡的規劃,德國寶馬級外窗和遮陽卷簾,奔馳波茨坦廣場幕墻,美國白宮圍欄,瑞士的健康新風系統,保溫隔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你信嗎?”最后一個詢喚式的疑問,幾乎不容置疑。

如上所述,中國目前大多數的樓盤廣告是在克隆國外:什么澳洲風情、羅馬莊園、北美風光、法國原鄉、麥加利小鎮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與國外悠久的建筑歷史和成熟度有關系。畢竟中國剛從幾千年的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住宅文化中解脫出來,對國外自由、輕松的住宅文化有著天然的好感和羨慕,一旦有機會就會體驗如同住在外國的感覺。另一方面,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剛剛興起的現今,房地產廣告應該如何面對中國的受眾,這還是一個新興的課題。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創作,挖掘出自己的東西。建筑不僅僅是建筑,它承載著很多更深層的東西,是人的藝術,是美的精華,是濃縮的歷史,因此我們的房地產廣告要體現越來越多的美,真正的美,真實的美,民族的美!

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地產廣告

在房地產廣告中,依托中國傳統美學基礎,融人更多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這是一條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房地產廣告的必由之路。房地產廣告中更多地融人文化氣息,可以做到以感性訴求為導向,以情動人,用情感作為誘導因素;其后以理服人,用理作為說服因素;最終實現情與理的互融共通。那么,中國傳統美學具有哪些現代房地產廣告可資利用的有效資源呢?

(一)講求意境之美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人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從對于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耙饩场背擞小耙庀蟆钡囊话愕囊幎ㄐ灾猓€有特殊的規定性。這種“象外之象”所蘊涵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規定性。因此,“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種類型。

舉例來說,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包括高遠,深遠,平遠等各種形態。中國山水畫家為什么要畫“遠,’?因為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有限的形體,使人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李白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為什么要登高望遠?也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意境。中國園林的特點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風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國園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間,進入無限的大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物,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們可以引導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而豐富游覽者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

隨著20世紀90年代商品經濟大潮的涌動,中國逐漸進人一個嶄新的消費時代。在一個相對富足的社會里,消費者的目的不再只為需要而消費,而更多的是為感覺而消費。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因過度的忙碌而更加具有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廣告的表現內容越來越偏重感性訴求,以增加廣告引起消費者的某些體驗的幾率。廣告通過人們回憶生活的感情過程,來有效地控制人們的消費行為,從而實現廣告銷售的目的。

在房地產廣告中,這種手法普遍使用。以一幅房地產廣告為例,作品以中國國畫所特有的水墨藝術體現獨有的中國風韻。雖然是房地產廣告,但絲毫沒有出現樓房這一具體的物象,而是更傾向于傳統的水墨景象與人文理想的結合,在一致的群體心理與意識形態中,求得消費者內心情緒與精神表達的統一?,F代都市的喧囂,使人們更向往寧靜。因此,在都市生活的沖擊下,符合民眾口味的中國畫的水墨寫意,更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在房地產廣告中創造一個特殊的意境,主要是使消費者達到浮想聯翩的效果。這種效果一旦形成,消費者就會自然進人自己心中的理想境地:對置身于此類廣告中的消費者而言,購買房地產不只是選擇一種簡單的居住生活,而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品質。因此,廣告更易引發共鳴,從而提高銷售。

(二)打造含蓄之美

《辭?!穼Α昂睢币辉~有兩個解釋:“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作正面說明,而用委婉隱約的話把意見表達出來。”“含蓄”作為一種美的型態或風格,主要是指其第二層意思,即意在言外。

對中國古典美學來說,含蓄是核心范疇之一。因為“含蓄”顯然不僅僅是一種風格,而且是一種美的型態,即與中國藝術本體論有關。正因為如此,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其它型態與風格大都同時要求含蓄。比如最經典的中國詩歌美學風格論著《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著,837-908)中的多“品”都以含蓄美為共同追求,如‘.雄渾”之“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沖淡”之“脫有形似,握手已違”、“纖稼”之“窈窕幽谷,時見美人”、“典雅”之“落花無言,人澹如菊”、“綺麗”之“濃盡必枯,淡者履深”、“精神”之“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委曲”之“似往已迥,如幽匪藏”、“飄逸”之“如不可執,如將有聞”……這些都與“含蓄”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相通??傮w說,“含蓄”對中國藝術而言具有本體論性質,它與另一范疇“意境”具有極其一致的美學旨趣:如果說“意境”偏重于藝術審美空間的存在,“含蓄”則偏重于藝術存在之美學性質的表述。

廣告的最終目的是傳達產品信息給消費者并使其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留下較深的印象,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為達到這個目標,廣告作品除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外,衍生出的精神價值更是現代廣告所追求的。

例如,一幅房地產廣告用毛筆特有的筆觸形態為設計元素,運用水墨產生的滲化感將其與實景圖片結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間中形成對比,虛實穿插,使畫面既顯得豐富多變,同時又融合了水墨的大氣之勢,更體現出樓盤的藝術氣息。圖形在畫面當中,四周留白,在構圖上簡潔明了,易于人們視線的集中,并能夠產生距離感。利用水墨畫特有的傳統,即用有限的取景來表現更深厚的個人情懷,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和社會審美意識,迎合消費者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大片的空間留白形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含蓄”,更易于引發某種特殊情感,傳達出“回歸自然”的人居哲學觀。

第2篇

一個國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備相當的綜合國力外,還必須保存和發揚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載著衣食住行的工藝造物文化。在國際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應有的特色和風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脈”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損傷。因此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工藝造物文化和美學思想,是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中國造物文化的悠久、發達、輝煌、豐厚,無與倫比、舉世公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形成獨立、系統的理論學科。但是沒有系統整理不能誤解為沒有系統的工藝美學思想存在。為此我在1989年發表的《傳統工藝美學思想體系述評》一文(見《中國工藝美術》總第32期)中明確指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傳統工藝美學已經初步形成了思想體系和理論形態,并從7個方面對其重要內容作了簡要述評。繼續這一研究,本文將進一步對傳統工藝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評和探討。

一、發掘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范疇是理論構建的基本概念,是構成體系“網結”的支點和要素。范疇系統,是概念范疇間的內在聯系和層次結構。因此,發掘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尋求和建構傳統工藝美學基本范疇的理論框架,是建立科學、系統理論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從傳世的有限幾本工藝著述中找到這樣的理論范疇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技術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融匯一體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于道與器、物與欲、文與質、技與藝、用與美等工藝美學基本范疇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或取譬引類,或直言闡述,連篇累牘,史不絕書?!吨芤住は缔o》更是一部闡釋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構和百科全書,其中就包括了工藝文化“開物成務”的豐富內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載禮釋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構形的造型意識;天人合一、共生共榮的美學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說引用這些范疇概念是妄測臆改,牽強附會,那么,我們如何認識這些范疇概念就成為問題的關鍵。下面有必要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作為概念范疇形態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的,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概括升華。漢字“范”即工藝造物的模具?!盾髯印妵罚骸靶谭墩⒔疱a美、工冶巧、火得齊。”而“疇”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見“范疇”就是人們在生產實踐基礎上對事物的認識?!暗琅c器”,道即理,《說文》:“理,治玉也,從玉里聲”。玉有脈理,依其脈理而治,就是理?!百|與文”,質就是器物的質地,文即圖案紋樣之“紋”。可見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藝造物原初意義的引申。我們只不過是把“借走”的概念“物歸原主”,從本質上或本體上沒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藝造物的雙重建構,工藝及工業歷史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之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實際上工藝美學比傳統美學更接近哲學。建立在實用理性、經驗直覺、意象思維方式和講究“經世致用”的傳統哲學如《易·系辭》,更接近于廣義的“營造學”。“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藝與傳統哲學的雙向靠近,使《易·系辭》的工藝文化人類學和工藝文化生態學的理論內涵便凸顯出來。對于人類文化的起源、社會文明的發展、衣冠文物與發明創造一一對應:漁豬時代(庖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農耕時代(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皞湮镏掠茫⒊善饕詾樘煜吕?,莫大乎圣人”。把這些工藝造物、文明建樹推崇為圣人的事業。“以制器者尚其象”視為推行“圣人之道”?!吧小褪亲⒅?、效法,這里明確指出了《易經》對于工藝造物方法論的重大意義。

第三,工具(廣義)性的造物實踐,“開始對觀察世界造成極為多樣而廣泛的客觀因果聯系”(李澤厚語)這是《易》之所謂體察天道、人文、萬物化醇的最深刻的基礎。從鉆木取火到燒陶、冶銅“五材”的掌握,再到“五行生克”和“五德始終”的“改正朔、易服色”,窮理盡性,品物流行,彌綸天地人“三才”之道;從形、色、材,位、向、數,時、比、應的構物系統要素,到天人合一的有機生成論和時空一體的文化生態觀念,盡精微、致廣大,囊括造物玄機。如果說《周禮·考工記》為傳統工藝美學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論,那么《周易·系辭》為傳統工藝學提供了基本范疇和方法論。兩者構成了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二、傳統工藝文化造物觀念的基本范疇

傳統工藝文化造物觀念的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見圖示一)

附圖

圖示一:傳統工藝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疇

(一)圖示說明:

(1)概念設立:循用舊名,但要匯通古今之義。

(2)邏輯層次:由上至下,從普遍到特殊、從總體到個別,再到綜合、整體。

(3)邏輯順序:以人為本位,統攪道、器、形;造物即造形,“形”位居中心;由構思到構形,再由構形到統形(型器、形象、形制)。

(4)此表為傳統工藝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疇和理論框架。工藝美學的意匠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藝美、形式美等基本范疇雖未列出,應為其中包含之義。

(5)傳統概念的包涵性、多義性和模糊性,義理解釋緊扣造物宗旨,不務詮析詳盡。著重理解概念范疇的理論框架。

(二)基本范疇

1、本體論對偶范疇:天人、道器、理氣、文質

(1)天人天即自然、造化;人是人文、社會;物是物質、物體。天——人——物主要指人與自然物質變換之關系。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自然與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方式休戚相關。盡人性以盡物性,盡物性以“參天地之化育”,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師造化自然天成,盡人功巧奪天工。從而也規范了工藝美的兩大基本類型。

(2)道器從《易》開始,中國古代傳統中道、器并舉?!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弥^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笨傮w看這里并非空說易道。“道者,器之道”,無弓箭即無射道,無車馬也無御道?!暗涝⒂谄鳌钡街破鞯摹拜d禮釋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傳統造物的一條規律和基本社會功能。綜觀中華五千年的衣冠文物、宮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為既定的社會秩序形態提供著合法性的支持;為“大一統”社會體制的形成,發揮過何等重要的作用!“器之道”真可謂神矣!

(3)理氣理,通常指條理、準則。《韓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对姟罚骸疤焐裘瘢形镉袆t”。凡造物皆須“審理定則”,就是要符合物理、物性和規矩、法度。氣是宇宙和生命化生之元?!皻庾兌行危巫兌猩保ā肚f子·外篇》)。故氣又代表一種生命力。傳統工藝造物傳神,講究“氣韻”,是獨具特色的概念范疇。

(4)文質《說文》曰:“文,錯畫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兩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可知本義為紋飾。它指的就是色彩、線條的交叉組合結構所呈現出來的形式美?!恩埏椾洝分赋龉に囋煳镆百|則人身、文象陰陽”,就是要求以人自身作為內在的尺度;外在形式要有陽剛和陰柔之美。中國古代文“”的宇源取象,肇自人體的文身。孔子引申為儀表修養,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睂υ煳锒?,就是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功能與裝飾的統一。

2、形象發生論范疇:意、象、形、法、技、意象、意匠、型器、形制、形象。

(1)意有意圖、意想的含義。作動詞指意會、料想、測度。造物指創意。

(2)象有二義:一是指形狀象貌,“象也者像也?!保ㄒ邹o)。二是想象之象,作動詞指象征。

(3)形《說文》:“形,象形也。從彡開聲?!惫湃嗽臁靶巍弊质菑拿棶嬑亩鴣?。指形質、形狀。

(4)法《易·系辭》“制而用之謂之法”,指方法、作法,也指標準、模式?!豆茏印て叻ā罚骸俺叽缫?、繩量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也指效法、遵守。

(5)技《說文》:“技,巧也?!惫げ吭磺烧呒家?。二字互為轉注。指技術、技巧。古代觀念“技藝相通”,因此,還包括藝術加工技巧。技藝美是構成工藝特殊本質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6)意象是傳統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意象的形成是客觀物象經主體意識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觀念,帶有理想化、創意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的一種思維形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币庀蟮墨@取乃是造型觀念、審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

(7)意匠意匠是人心構想之象,心意如匠師之籌度。與現代詞構思、設計同義。意匠是工藝形象發生論的中樞“大腦。”

(8)型器工藝造物文化中“器物層”之統稱。包括器皿、器械、工具、農具、儀器、兵器等。

(9)形制工藝造物文化中“制度層”之名詞。形制就是按規定的制作式樣。例如:宮殿、陵墓、服飾、輿仗等象征禮儀、等級的器用和式樣。

(10)形象工藝造物文化中“觀念層”之“工藝形象”,通常指從藝術和審美表觀的角度,涉及功能、材料、技術以及裝飾趣味與生活情感等方面,對于形象的塑造與評價。

3、造型要素系統范疇:形、色、材,位、向、數、時、比、應。

(1)形此處指造形及造形要素點、線、面、體?!靶文酥^之器”,“成形曰器”(易辭)。人類對形的深刻認識,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實踐中,體察到各種形狀變化與功能的關系,并在造物中形戍了物態化意識。

(2)色即色彩。傳統創立了獨特的“五原色說”(青、赤、黃、白、黑)。非常重視色彩的作用。色彩成為地位、等級甚至國運的象征。

(3)材材料、材質,造物的物質條件?!犊脊び洝罚骸皩徢鎰?,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工?!比〔膽獣r,因材施藝,講究材美工巧。

(4)位一指空間位置,也叫構圖布局。二指定位,當位,如圖案的“四方八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5)向指方向和變化的向度與趨勢。如發射、向心,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等。

(6)數指與形象呈現有關的所有可數字化的要素。如大小、長短、比例等。也指數理?!兑住は缔o》:“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逐成天下之文;及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p>

(7)時指天時季節,也指時代、時尚。造物應時,識時知變。傳統造物觀念中,十分重視“時”的要素,因為萬物因時而變,形成一個動態時空系統。

(8)比有比較、比和、比喻之義。《易·序卦》:“眾必有所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物連類、比類取象、取類供喻。無論形象、寓意皆因“比”而得,故視其為造型系統必不可少之要素。

(9)應指物與物、物與人的交感對應。物與物同類相感、同聲相應,或異質互補、相反相成;人與物的感應就是生理、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對物質的“穿透性”?!坝^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易·系辭》)。

三、傳統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的理論特色

傳統工藝文化有自己獨特造型理念、創造心態、視覺模式和構形規律。從形象發生學范疇講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論形”或追求所謂科學的視象(如透視、光影等)。反映了中國造型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首先形、象對舉而有別:“視之則形也,察之則象也”(王夫之《尚書正義·畢命》)。形是視而得之的客觀形貌,偏重于客觀性、空間性、靜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觀察思考得來的形象,與形的實體性相比,具有空靈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顯特征,是對有形之物的超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說:“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征”。不僅對“象征”一詞作了精辟的解釋,同時指出象的意義生發結構是開放性的。這也決定了“制器尚象”類的工藝、建筑屬于“象征性藝術”。

第二,以象形取意、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導地位,樹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傳統藝術注重心理意象創造的基本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美學偏向倫理或社會美學的價值取向。制器的社會象征意義或祈福、納吉等觀念意蘊的表達,成為傳統工藝美學顯著的構形意識。

第三,比類取象的思維方法,立象盡意的思維邏輯,規范了取象構形的造型意識。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易教下》中說:“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六藝之文,可以一言盡也。……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北阮惾∠缶褪峭ㄟ^提取具有相同特征事物的理想“范型”,共理相貫,據形系聯,通過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方法,建立起形象符號與意蘊傳達的普遍聯系,即所謂“立象以盡意”。更通過類型化、程式化的藝術語言,取象構形塑造形象。這種方法的形象思維,使人的視覺經驗和審美表現上升到理性而不趨于概念,(程式化不是概念化)“意象造型”成為傳統造物最典型的本質特征。

第四,傳統工藝造物文化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哲學。造形是如何發生的?根據《易》的解釋:“精氣為物”,“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是自然界蘊藏的精靈之氣,相蕩相摩,辟闔相循,賦形以生命的呼吸?!霸谔斐上螅诘爻尚巍?,山川草木可見其形而不稱其為器,何故?物質的自然形式就其不適合人的需要這點來說,還是一種“無形式的物質”,工藝造物賦予其使用價值、文化涵義和功能形式,方成其為器?!俺尚卧黄鳌薄尚尉褪窃煨?。傳統觀念視物為“有機生命體”,各種造型相互連鎖相互照應,這是貫穿了古代中國探頤索隱之“造型哲學”的大原理。(見〔曰〕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錢鐘書也說:“蓋吾人觀物,有二結系:一以無生者作有生看,二,以非人作人看。鑒畫衡文,道一以貫”(《管錐篇》卷四1357頁)。傳統哲學和藝術中的直覺方法講“體物”,“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見其理”(《朱子語類》)。因此從不脫離人談造物,也從不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孤立地分開而“就物論物”。而是兼顧物理、數理、心理,使之具有人格化的人文特色和感彩。從而避免了物質與精神的對立而能做到和諧統一,這是非常高明的造物觀。

第五,傳統的造型機制即造型要素的組合和形式結構的生成,可以說是見解獨到,自成體系。從造型要素而言,形、色、材是造型的外顯層面,主要在造型的整體把握和特征的強調;位、向、數是造型的內構層面,著重空間、結構、數理、秩序和程式格律;時、比、應是造型的演化層面,強調造型的意義和形式隨著不同的文化場景、時態環境而變化。尤其是“比——應”作為造物構形“系統”的兩個“軟件”,盤活了形色材等所有硬件要素。突出了傳統造型“以意舉、以類求、以比顯、以應和”的構形特色。外部形式結構化的過程,也就是形象實體化的過程。三種基本心理圖式決定了相應的形式結構的生成和基本形態:(1)摹仿造型圖式——由自然形到工藝形;(2)抽象造型圖式——由基本形到具體形;(3)綜合造型圖式——由功能形到裝飾形。來自工具性經驗和物噴實用性目的,與精神觀念象征性和審美欣賞性目的,是具體形態發生和演化的內在動力。

第六,傳統的造物機制,是一種動態的、有機的、整體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機生成論和時空一體化動態模式的宇宙觀念,對于傳統造物觀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造物講究物態系統和物態環境的和諧,特別強調適應機制和調節機制。既包括對自然的適應,也包括對其他文化的適應。同時注重穩定性原則,達就是傳承沿襲的各種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樣。形成觀念系統的調和持中與保守性。揚棄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傳統工藝造物的多維、動態、有機的文化生態觀念,是值得我們很好繼承和發揚的。學習這些將對中國的設計思想得到本質的提高。

第3篇

一、音樂學研究論文

音樂學研究論文是我國在此學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體現,也是音樂學學科構建的主體。2012年,我國較為優秀的音樂學研究論文主要刊登于國內音樂專業和藝術類學術刊物上,內容涵蓋音樂學子學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領域。2012年,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多樣。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查與分析為主要內容的代表論文包括:張伯瑜《云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音樂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中的山東音樂淵源》、袁靜芳《走近藏哇寺》、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錢茸《淺析滬劇唱詞音聲的地域性音樂價值――兼推“雙六選點”分析模式》、黃婉《在“挪用”中飾變與創造――文化生態視野下的2012基諾族“特懋克”節》、李明月《“堂名”憶舊:蘇州地區十番鑼鼓生存現象探微――以常熟辛莊“春和堂”為個例》、楊和平《民間禮俗的音聲表達――以蒲城喪葬儀式音樂活態現狀調查為例》等。有關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研究論文主要包括:洛秦《“音樂上海學”建構的意義、研究架構及其問題思考》、管建華《東西方音樂的帕斯卡爾式的歷史沉思》、《音樂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哲學基礎之比較――兼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反思》、薛藝兵《通過田野走進歷史――論中國音樂人類學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宋瑾《從“音樂”到“音聲”――音樂人類學學科邊界問題》等。此類論文凸顯作者群體對民族音樂學歷史維度的思考,以及鮮明的跨學科傾向。此外,還有部分文章從傳統音樂的保護與教學入手展開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華《熟、背、析、研――教學體會》、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討》、沈洽《以人為本的多元―本位音樂教育――基于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視角的思考》、葉松榮《學科發展的瓶頸――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局限性探討》等。

2012年,西方音樂史研究論文主要集中于巴羅克時期以前的早期音樂上,代表論文包括余志剛《中世紀音樂教學漫議》、姚亞平《歐洲早期音樂傳統與20 世紀現代作曲觀念》、伍維曦《與中世紀晚期多聲部彌撒套曲的體裁特性》、周耀群《關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兩部斷代史的比較》等。這些論文從各位學者的獨立研究角度出發,對西方音樂早期歷史的不同細節開展研究和思考,試圖在理論闡述中深化對音樂史局部細節和音樂歷史觀念形成的認知,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古今歷史比較和創作、教育問題的重視。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誕辰200周年紀念,瓦格納研究論文亦成為2012年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重點,代表論文包括:劉經樹《“清楚變化了的音樂創造”――瓦格納的“音樂戲劇”構想》和楊九華《“”的闡釋 ――再論瓦格納樂劇中的婚姻倫理觀》。另外,對于經典音樂的審美闡釋和音樂流派研究的代表論文可舉鄒彥《貝多芬(Op.31-2)的標題性內涵》和劉瑾《審美困境與現性重建:對新浪漫主義音樂產生及意義的美學思考》。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領域,學者們將目光紛紛投向中國與境外音樂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宮宏宇《基督教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的盲人音樂教育――以安格妮絲?郭士立、穆瑞為例》、陳應時《唐傳日本調名曲名考》、鄭祖襄《談楊蔭瀏對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外來說”的批評》、葉鍵、黃敏學《18世紀西方傳教士的中國音樂研究及其學術史影響》,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論文《域外漢文音樂文獻述要》。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另一個范疇集中于音樂考古,代表論文有: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研究》、《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王子初《我們的編鐘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畫“雜懸”圖及其實驗心理學解釋》。在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的研究論文主要是對近現代音樂家的學術紀念,論文包括:楊和平《論李凌的音樂美學思想》、俞玉姿《略談老志誠先生的音樂思想――紀念老志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居其宏《我國新音樂發展戰略的設計師和先行者――蕭友梅音樂思想與創作教育實踐的跨世紀回望》等。中央音樂學院發起的“國家音樂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集中發表的論文包括:呂鈺秀《他者對于一個國家音樂想象的建構藍本》、李淑琴《從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學術化――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蒲方《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復雜性》等。

2012年,我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論文首先以評述于潤洋教授美學研究貢獻為主導,代表文章包括葉松榮《論于潤洋西方音樂史學研究中的理論建構》、何寬釗《論于潤洋學術研究中的歷史意識》、柯揚《承先賢之法,啟后生之思――論于潤洋對卓菲亞?麗薩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等。其他論文則是不同學者對音樂美學理論、趨勢與應用問題的獨立闡發,例如韓鍾恩《判斷力批判:置疑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并及音樂學寫作范式》、劉研《審美經驗的復興――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與通俗音樂》、張晶晶《對阿多諾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與解讀》等。

二、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

2012年,我國的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向著精英化、集約化和實力化的方向努力邁進。在專業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的主導下,音樂學專業教學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發展體系。在不同層次音樂學專業招生方面,各個院校和科研機構結合音樂理論研究的現實需求,招生數量略有緊縮,考試難度相對增加。如此舉措,不僅維護了音樂學專業精英化教育的傳統,同時也對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基礎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層次的學術人才培養上,各個院校特別重視理論培養和藝術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將研究重心立足當代、返觀歷史,積極參與音樂田野調查和音樂表演活動,在親身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各個院校給予學生相對寬松的課程安排,不但要求學生學好音樂理論知識,還不斷啟發學生對其他藝術領域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產生興趣,獲得更為廣博的文化見識,充分增強學生的學術實力。音樂院校采取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過論文評比、音樂論壇、大師講座、理論訪談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增長自身的學術本領。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活動日益規范,答辯通過標準相對嚴格,有效防止學生論文品質和學術素質的整體下滑。

除了各個音樂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日常教學工作外,音樂學界在2012年還積極開展音樂學教學研討、論文評獎和專題講座活動,有力推動音樂學專業教學工作,促進院校間交流合作,增加校園學術氛圍。2012年2月,第四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評選征文活動正式展開?;顒酉蚝韧馊A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發表的音樂評論參選,并在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五屆年會召開之際集中評審。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中國音樂史學術交流系列專題1:國家音樂史”活動。斯洛伐克音樂學者奧斯卡?艾謝克應邀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國家音樂史”寫作的方法手段和內容選擇。2012年10月,上海音樂學院先后組織了“第九屆(2012)錢仁康音樂學術講壇”和“音樂學學術論壇”,以此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舉辦系列學術講座,邀請資深專家舉辦專題講座。

三、音樂學學術會議

2012年,我國音樂學界各類學術會議相繼舉辦,有力推動了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專業學術會議向著常態化、正規化的方向邁進。在民族音樂學領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承辦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音樂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與會專家以音樂同社會政治、變革的關系為主題,著重討論當代語境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與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會議提交論文摘要240余篇,內容涉及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音樂生態研究、音樂與科技、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等研究領域,呈現出學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學科發展趨勢。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新疆師范大學召開。會議圍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研究三個方面議題展開探討,充分展示了我國近年在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國際音理會亞洲大洋洲地區音樂學會首屆學術研討會暨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泰山學術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亞太地區的音樂學家圍繞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區民族之間的音樂傳播與交流、構建適合于亞太地區各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等議題做主題發言。

在西方音樂史研究領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樂學院舉辦“2012?上海音樂學院?瓦格納國際學術論壇”。 論壇聚合國內最優秀的瓦格納研究學者同國際瓦格納研究實現對話,提升我國的音樂學研究水平,增進與西方學術界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西方音樂學會主辦,四川音樂學院承辦的“2012西方音樂學會青年學者論壇”于9月21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行。 會議由九位西方音樂史專家對11名青年學子的課題發言進行交流點評,旨在促進青年學者的科研工作和學術交流,積極培養理論新秀。在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9月24至26日,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七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徐小平獎”頒獎大會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行。會議對“契丹音樂史”、“音樂上海學研究”等新課題給予充分重視,并對中國音樂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樂美學領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與對話――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論壇”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邀請全國50名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參會,論題涉及多個學科,促進音樂學學科間的相互對話和啟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國音樂美學學會筆會”在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筆會圍繞 “音樂美學學科資源考掘” 和 “身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兩大主題進行研討。

四、音樂學紀念與交流活動

2012年,中國音樂學界舉行了多項學術紀念和交流活動,對于音樂學院系建設和老一輩音樂理論家的學術貢獻加以總結,并對中國音樂學的對外推介與交流做出貢獻。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迎來了建系30周年紀念。系列紀念活動由學術研討會、紀念座談會、學術講堂系列、學術成果展、學生音樂會等活動組成。全系教師還集體出版了學術研究文集,對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其中的學術研討會對馬思聰的學術造詣、音樂創作、教育教學和學術精神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樂學院隆重舉辦“春雨潤物 學海成洋――于潤洋八十春秋學術研討會”。近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同事學生圍繞他的學術品格、理論特色和歷史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2012年,恰逢中央音樂學院資深音樂學教授張洪島先生百年壽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對張洪島教授的學術成就和教學工作進行重點回顧。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樂學院舉行“紀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對王光祈作為中國音樂學開拓者的歷史地位和學術成就進行回顧、梳理和闡釋。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陳應時、方建軍、李玫等中國學者應邀參加第七屆東亞律學大會并宣讀論文。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引起東亞音樂研究機構對中國律學學者研究成果的密切關注。

五、音樂學理論出版

第4篇

關鍵詞:《左傳》 接受美學 接受研究情況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1-0085-03

一、接受美學理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結合

接受美學這一理論方法和美學思想,自興起之日,便在理論界產生了強烈反響。但就我國對該理論的引入來看,其宣言式、綱領性論文――姚斯發表于1967年的著名講演《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科學的挑戰》,直至1987年才被收入《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1]一書,從而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當然,在此之前,已有零星的接受美學理論方面的譯文和研究論文出現),嗣后,接受美學逐漸開始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與關注。面對這一新的理論方法,中國學者立足于中國文化、文學本身,以其為參照和借鑒,相關譯注、論著相繼產生[2]。同時這一理論也開始逐漸被運用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領域當中,許多學界時賢審慎而實事求是地對古老的研究對象從新的角度加以關照、審視,極大地豐富并深化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工作。運用接受美學理論考察中國古代文學已成為一種學術“熱門”現象,研究專著及相關碩博論文更是層出不窮,且頗多創獲。

人類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可分為互相聯系的三個層面:即作為普通讀者的純審美的閱讀欣賞;作為評論者的理性的闡釋研究;作為創作者的接受影響和模仿借用[3] (PP.85-87;PP.171-175 )。與此相聯系,尤其與后兩點密切相關,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來,出現了一批相關的理論性研究[4],這些研究大都能在熟悉掌握接受美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古代文學自身的特征,思考審視如何合理運用該理論,并建立起屬于中國古代文學自己的接受美學研究體系。在具體的考察中,其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對后世有重大影響的作者,如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等[5],以及文學性更為純粹的詩歌、散文等體裁。

二、接受美學理論在《左傳》研究中的運用實踐

實踐證明,接受美學理論方法的引進,為古代文學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擁有巨大潛力和魅力的空間。文學接受“是完整的文學活動的‘終端’,是實現作品價值功能的最后環節,沒有欣賞者的加入,它的價值只是潛在不明的;不進入接受過程,作品的社會功能就無法實現”[6] (P.213 )。運用接受美學理論研究古代文學,能夠豐富和拓展古代文學的研究方法與視野,為古代文學特別是先秦元典的研究提供一種思路。但該理論方法尚未與先秦元典中堪稱我國敘事文學之起點的《左傳》研究進行有效結合,因此,在此方面仍有很大的可深入探研之余地。就筆者目力所及,明確以《左傳》接受史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或著述,從數量而言不多,且尚有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茲舉兩部比較有代表性的《左傳》接受研究方面的論著加以評介,以期彰顯研究成績,探尋尚可深入之空間。

首先是劉成榮的《〈左傳〉文學接受研究》[7],該文從歷史的層面對《左傳》的文學特征加以考察,重在對它的傳統資源進行梳理,以時代演進為行文之線索,結合各時段的《左傳》相關研究資料,論述了兩漢至明清《左傳》的文學價值從被遮蔽到被彰顯的過程,重在對它的傳統資源進行梳理,視野開闊、邏輯嚴密,頗多創見,但對其文學特征的考察并不多,更多的是通過對《左傳》歷史資源的清理,為進一步研究《左傳》的文學藝術作準備。作者也談到:“本文雖然名之為‘文學接受史’……仍然進行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流變史的研究。”“只是沿用了‘文學接受’一詞,它在含義上其實更接近于‘文學演變’。”劉文更關注“《左傳》角色的轉變”,而非“《左傳》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影響” [7] (P.7 )。

此外,該文中的一些觀點亦有值得進一步商榷的余地,如認為“《左傳》的文學經典化并非是后人闡釋的結果,而是該書本身就具備種種具有文學性質的素質,而這種素質是《左傳》在成書時期就與生俱來的”[7] (摘要 )。我們認為,一部作品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介入,才能“使本身不過是紙頁上有序黑色符號鏈的文學作品‘具體化’(concretizes)”[8] (P.67 )。又如第三章《左傳》文學接受之發生與發展的余論部分言及:“何以一部為后世如此看重的巨著在西漢初期卻游離在文化主流之外呢?不得而知”,文中亦沒有給出解答,而對此的解答與《左傳》在漢代的效果史、闡釋史密切相關,是必須予以關注的。此外,該文對經學這一概念的理解略顯狹窄――認為《左傳》文學價值的生成是通過對自身經學身份的絕對剝離而實現的,經學的《左傳》褪去經學之標簽便成為了文學的《左傳》。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減法”處理,弱化或簡化了經學對古代學術史的作用與影響,無論是哪個時段內的《左傳》接受的深入考察,都離不開對當時經學狀況的準確把握。但瑕不掩瑜,劉文對更深層次的《左傳》接受研究確有極大的推動與延伸作用。

專著方面,臺灣學者蔡妙真所著《追尋與傳釋――〈左繡〉對〈左傳〉的接受》[9],作者關心的不僅是《左繡》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左繡》對《左傳》進行解讀的方法。全書運用接受學、闡釋學理論從閱讀與解釋的觀點考察評點,并與傳統注疏進行比較,“不是藉之以探究《左傳》有什么文學意涵,而是探討《左傳》文本與明清文學批評上之評點、義法及趨實之學術氛圍碰撞出來的效應”[9] (P.18 )。應該說,作者達到了預期目的。

第5篇

關鍵詞:《牡丹亭》 戲劇翻譯 接受美學

一、引言

中國古典戲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極富魅力的藝術表演形式歷來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是16世紀中國杰出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湯顯祖一生共創作過四部傳奇,其他三部分別為《邯鄲記》《南柯記》和《紫釵記》,因其四部傳奇皆與夢緊密有關,故這四部傳奇合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以精湛的語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美學藝術,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贊譽,因此,從美學角度分析該作品是非常有價值的?!赌档ねぁ纷钤绲淖g本是1939年阿克頓選譯的“春香鬧學”,漢學家Cyril Brich(白芝)于1980年出版了全譯本;中國譯者張光前、汪榕培分別于1994年和2000年出版了該劇的全譯本;許淵沖父子隨后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譯本,本文擬選取汪榕培以及白芝的兩個譯本,從接受美學視角探討對比分析各自對原文文化和美感的傳遞特點。

二、理論背景

(一)理論介紹

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是“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這一概念興起的重要時期?!敖邮苊缹W”又被稱為“接受理論”?!敖邮芾碚摗笔怯傻聡目邓固勾膶W派提出的,它確立了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在接受美學看來,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就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也是文學作品得以真正實現的過程”(周寧,1987)。最主要的兩個代表人物就是姚斯和伊瑟爾。姚斯的期待視域,其主要理論來源于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它所指的是“所謂的期待視野,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周寧,1987)伊瑟爾的文本召喚結構,其主要理論來源于羅曼英加登的現象學,在伊瑟爾看來,“文學文本是在讀者閱讀過程中才現實地轉化為文學作品的,文本的潛在意義也是由于讀者的參與才得以實現的”(朱立元,2004)。

(二)研究現狀

接受美學進入中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7年,周寧、金元浦翻譯的《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作為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之一,其中收入了姚斯的代表作《走向接受美學》。陳文忠的《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是文學接受史研究的專論,在這本著作中,建立了文學接受史研究的理論體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對經典作品和經典作家的接受史研究產生了廣泛影響。由此可見,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思潮,至今仍是影響巨大且深遠的,它所開創的文學、美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直值得被研究探討的。在中國知網上,對《牡丹亭》譯本的研究共有114篇,但涉及到接受美學的文章卻為數不多,目前看到的有楊佩的論文(2013)利用接受美學理論對汪榕培譯本的分析,而對幾個譯本對比的期刊論文有三十余篇左右,涉及接受美學的卻沒有,因此本文擬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牡丹亭》的兩個英譯本進行研究,分別從文化意象、韻律、修辭三個方面分析譯本,使譯本更好地傳達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為更多讀者所接受。

三、《牡丹亭》英譯本對比分析

(一)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與戲劇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中國的古典戲劇在內容上,大部分都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戲劇家們在創造戲劇時引入了大量的文化精髓,使文本文化底蘊十分濃厚。這也就給譯者進行翻譯時,提出了難題,怎樣進行翻譯,才能既保留原文的文化底蘊,又能夠被西方讀者所接受呢?

(1)(柳夢梅):敢甚處里楊曾系馬?

白譯:In some former time and place,did we

“Tie our steeds beneath green aspen”?

汪譯:Are you an old acquaintance to see me now?

這是柳夢梅問杜麗娘的一句話,他在想他們是否在哪里曾經見過面?!案疑跆幚飾钤雕R?”是具有中華文化內涵的詞語。在那個年代,未出閣的女子都是只能待在閨房里的,因此譯成在哪里相遇過就有點不合乎當時的邏輯了,白譯采用了直譯的方法,直接譯成了在以前的某個地方,所以是不太恰當的。而汪譯則采用意譯的手法,沒有直接把地點譯出,這是符合原文文化內涵的,也是為大眾所期待看到的。

(2)(陳最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p>

白譯:“Jade unsculpted unfit for use; person untutored unaware of the Way.”

第6篇

關鍵詞:二人轉;起源;審美

二人轉在中國音樂詞典上的釋意為:“曲藝的一種,屬走唱類,流行于東北各地,有兩百多年歷史?!弊鳛橐粋€地道的東北女孩,對二人轉的記憶就是二人轉的小戲班。十幾年前,在并不發達的家鄉,似乎不論什么都跟不上大時展的腳步,但唯一的好處是可以讓東北的傳統文化變更得慢一些。雖然如今的家鄉里也沒有小戲班演出了,但慶幸的是,筆者的記憶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轉。帶著對記憶中二人轉的懷念和黑土地的熱愛,筆者決定寫這篇綜述。并通過中國知網、讀秀這兩個網站進行綜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轉音樂研究文獻統計

1.1 期刊論文

對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進行整理統計,共查找到學術論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涉及的期刊有《戲劇文學》《北方音樂》《中國音樂》《戲劇之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音樂期刊。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二人轉音樂的起源、審美、曲牌、唱腔研究、與其他藝術的比較等方面。

1.2 碩士論文

通過“中國知網”()對2014年以前的碩士論文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0篇相關論文。分類如下:

(1)二人轉音樂審美研究,共2篇:任佳穎《二人轉藝術的審美特征》;李鑫宇《當代二人轉審美特征與流變》。

(2)二人轉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淺論東北二人轉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艷《東北漢族民間小調演唱風格探析》;錢芳《二人轉與二人臺演唱方法比較研究》。

(3)現狀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劇場二人轉現狀研究―長春市和平大戲院個案剖析》;于玲《二人轉的調查與研究――以內蒙古赤峰地區為例》。

(4)其他研究,共3篇:于宛冬《東北二人轉研究》;王靜《淺論二人轉人物性格》;張靜雅《論東北地方戲―以二人轉為例》。

1.3 圖書著作

關于二人轉音樂的著作,共檢索到相關著作21部,主要有專著、曲集、集成詞典、教程4類。

(1)專著類,共13部:那炳晨《東北二人轉》;那炳晨,楊修生著《東北二人轉》;馮嫻著《東北二人轉》;李玉珍著《二人轉概論》;馬力著《二人轉舞蹈?中國傳統民間舞蹈選》;馮光玨著《雙年文錄》;馮光玨與李明正,周來達共同編著《曲藝音樂》;耿瑛著《正說東北二人轉》;曹保明,張洪江共同編著《泥土靈氣?東北二人轉》;劉振德主編《二人轉藝術》;張成德主編《中國古今名書大觀》;耿家林,張希玲著《二人轉藝術文化研究》;顏培金,顏碩編著《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東北二人轉》。

(2)曲集類,共2部:金士貴編寫的《金士貴經典二人轉作品集》和裘柳欽編寫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曲選》。

(3)集成詞典類,共5部:《中國曲藝志?黑龍江卷》;《中國曲藝志?吉林卷》;《中國曲藝志?遼寧卷》;《中國戲曲志?吉林卷》;田連云,崔凱主編《遼寧當代曲藝詞典》;盛廣志主編《中國古今工具書大詞典》。

(4)教程類,共1部:吉林藝術學院音樂系民族民間教研室編寫的《二人轉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教材之三》。

2 二人轉音樂研究

研究以期刊論文為主,同時也兼顧了部分碩士、博士論文和圖書專著。從二人轉音樂的起源、審美兩個方面展開。

2.1 二人轉音樂的起源探究

關于二人轉音樂的起源,學界中的主要觀點是源自薩滿神歌,除此之外,還有起源于蓮花落和東北秧歌兩種說法。陳明大認為,“東北‘二人轉’是薩滿音樂的繼續與發展”。他在《薩滿音樂――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之源》中提到“二人轉音返暮枚喟邇惶宓拇叢煬褪搶叢從諶滿祭祀”。文中有三個例子:第一,“二人轉”中的《紅柳子》《秧歌柳子》來源于薩滿的祭柳。第二,“二人轉”中的四平調,來源于薩滿神曲《燒太平香神歌》(跳家神),“十八調”中的其他曲調來源于薩滿神曲《背燈調》《請神調》《接神調》《念桿子調》(薩滿佛調)等等。第三,“七十二嗨嗨”源自于薩滿神曲及薩滿音樂中的《鑲神詞武嗨嗨》。韓立民,王冬巖對陳明大的說法進行了反駁,他們認為:二人轉吸收了蓮花落的眾多曲牌,并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改造之后,形成了地方化的新面貌。在《二人轉唱腔與蓮花落的淵源關系》中針對蓮花落曲牌成為二人轉唱腔之后的實際運用情況,分為了3種情況:第一,直接運用,即旋律、節奏、節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二人轉之中的應用。例如,“最早形成的蓮花落曲牌《喇叭牌子》,進入二人轉之后,整體旋律框架未變,只是過門間奏采用了加花變奏。”第二,變化運用,即“增,減襯腔的應用”。例如,“二人轉的主要唱腔曲牌《胡胡腔》,是以蓮花落的商調式散花調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它與母曲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上下句的襯腔,將原來的‘哩留蓮花一朵梅花’改為秧歌中常用的虛字襯腔‘哎咳哎咳呀……’。”第三,“結構與起唱的借鑒運用,包括兩分句結構運用,閃板起唱以及抒情與敘事曲牌的組合?!狈謩e舉例,如“《武嗨嗨?排字句》《紅柳子?排字句》等,其上下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旋律,均為兩個分句,兩小節句式。此種句式承襲了蓮花落曲牌的結構形式”。韓立民與王冬巖雖通過大量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想法,但楊樸認為,不能因為二人轉中的曲目與山西等地的蓮花落相近就證明二人轉起源于蓮花落,在《二人轉的親子鑒定――二人轉起源于東北大秧歌而并非山西蓮花落》中,他堅持認為,二人轉起源于東北秧歌。他寫道:“一種藝術被一種藝術吸收融合,是常見的文藝創作現象。蓮花落雖然有很多曲牌被二人轉吸收了,但卻吸收了東北秧歌和東北民歌的曲調,不是以蓮花落原本的形式直接進入?!倍彝ㄟ^二人轉的曲目對比發現,從整體上看,二人轉的曲目與東北大秧歌和東北民歌相符,與山西等地蓮花落不符。

2.2 二人轉音樂的審美

筆者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學界對于二人轉音樂的審美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人轉音樂的美學價值和音樂美學特征兩個方面。張金彪在《二人轉的音樂魅力――淺談東北二人轉音樂的審美價值》中,對二人轉音樂的美學價值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張金彪認為,二人轉不單單具有東北風格,還融進了許多其他省市的風格。例如,二人轉曲牌音樂中常用的《對花》《清水河》均為河北民歌。通過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二人轉音樂從一開始就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關于二人轉音樂美學特征,蒼越在《二人轉音樂美學特征三題》中總結了三個方面:第一,審美的短距性;第二,審美活動的集體性,合一性和自發性;第三,審美對象的樸素性、生活性和生動性。

第7篇

我國音樂界及相對有限的聽眾群是近30年才真正接觸西方20世紀“新音樂”的。這個曾一度被視作“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觸發了我國專業音樂創作技法、形態、風格的多樣化變革,并引動了作曲教學、音樂美學、音樂史學及音樂批評學等一系列相關領域的變化。伴隨這種變革和變化的,同樣是對“新音樂”作品及其美學理論持續不斷的激烈爭議。從1981年5月全國第一屆交響音樂創作評獎(其中譚盾的交響樂《離騷》、羅京京的《鋼琴與樂隊》在稍有爭議后獲鼓勵獎),到2008年5月上海之春“海上新夢”新作品音樂會,在這整整27年間,多次全國性的音樂作品評獎,難以計數的創作研討會及現代音樂節,無不貫穿同一個爭議的主題――20世紀“新音樂”的價值評判。盡管其間有不少中外學者及作曲家本人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的各種論述可作參考,但卻缺少能在“要害”問題上(“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作出全面、系統、深入剖析和研究的著作。

葉松榮的博士論文《斷裂與失衡:中西視野下的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分析》①,觀點鮮明而又單刀直入地直指“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針對這一“癥結”,透過大多數“新音樂”作品背離傳統、失去聽眾的表象,從音樂文化發展、哲學-藝術思潮嬗變、音樂風格流派轉型、音樂結構與技法變異、音樂創作與聽眾需求錯位等方面,進行了歷史的、文化的和表現技術層面的全面觀照和深入剖析。通讀全書,我認為作者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新音樂”的歷史成因和與生俱來的弱點(局限性),作出了有相當說服力的解讀:

首先是論文主導思想上凸顯客觀性。為避免兩種對待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的極端態度(或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作者則以辯證的雙重立場評判“新音樂”的創新活動,認為,“新音樂”創新異化是一個本質事實(因此失去可聽性,絕大部分作品失去民族特色賴以存在的基礎),“新音樂”創新異化又不可避免,它雖然與受眾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但“新音樂”創新是受當時文化思潮驅動,也是藝術創作必然經歷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從“新音樂”的創新觀念和作曲新技法運用層面上揚棄它,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由此決定了“新音樂”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一方面,作者全方位分析了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新音樂”形成的社會因素和藝術因素,清晰地勾勒出“新音樂”形成的歷史軌跡。論文對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社會生活及精神世界帶來巨大傷痛的覆蓋性論述,為“新音樂”首先在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和戰敗國)崛起,提出了推論的依據;從音樂最易于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相結合的美學特征出發,闡明了源于文學(詩歌)與姊妹藝術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思潮和流派,不可避免地對“新音樂”藝術觀念形成的影響;將西方19世紀主流音樂(浪漫樂派)中的非主流因素,從美學觀念(以“數理邏輯”和漢斯立克的“自律論”美學觀為代表)和表現技法(以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斯克里亞賓、德彪西等人的某些作品為代表)兩個方面作了梳理,論述了非主流因素向主流因素轉向的內外動因,特別指出20世紀初、中期一大批作曲家“強勢群體”的存在,主導了“新音樂”的走向。另一方面,作者又對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新音樂”構建的理論基礎、技法運用、音樂語言和審美效應的誤區。其中對“新音樂”代表人物勛伯格“不諧和音的解放”及約翰?凱奇“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樂”的核心論點,作了多維度的分辨,從而追尋“新音樂”音響效果近似雷同、形式怪異的理論根基。指出作曲技法頻繁更替、極端個性化以及音樂語言弱化民族特性,造成音樂文化生態的紊亂和毀壞,最終導致創新效果與受眾審美需求的失衡,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鏈接斷裂。

其次,論文通篇貫穿著理論思辨的思維范式并直面具體的“新音樂”作品研究。我們認為,一部成熟的音樂學博士論文,一定是理論研究與音樂本體分析之和諧的融合,特別是涉及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分析,僅僅有理論研究是抽象的、空洞的,也是不全面的。僅僅有作曲技術分析是盲目的,也是無意義的。因此,作者一方面對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過程中,“新音樂”作曲家們在其觀念與創作實踐中,將現代與傳統、理性與感性、外延與內涵、作品與聽眾、有序與無序、無序與有序、刺耳與悅耳、破碎與連貫簡單地對立,而造成的斷裂與失衡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辨闡釋。另一方面,又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具體總結出大多數“新音樂”代表作技法創新“失度”的四種表現:①有序有余,無序不足(如音高序列、整體序列);②無序有余,有序不足(如音樂的不確定性、偶然性);③刺耳有余,悅耳不足(奇異音響、喧囂音響);④破碎有余,連貫不足(指旋律形態)。在這里,作者對音樂本體的分析,主要是以“新音樂”作品表現出的審美情感與作曲新技法是否運用適度、得當這一標準來評判“新音樂”作品創作的得與失。并深刻地揭示了“新音樂”大多作品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被消解、作品中的情感張力和內在活力被削弱的現象,指出“新音樂”大多作品背離了“萬物之存在皆由‘對偶’而生”的辯證法之規律,顯然是造成“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之癥結。從而有助于人們去真正觸摸“新音樂”的質地。也正是在這點上,我們以為,這篇博士論文才蘊涵了它獨特的價值。

第三,論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貫穿全書的“中國人的視野”。以中國人的視野研究西方音樂,是作者十幾年前在音樂學界首先提出的,也是作者首先加以實踐嘗試的。我們以為,這一視角的創新,是中國學者研究西方音樂能否出原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為中國人研究西方音樂提供了新的理論源泉,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論文從中國當代音樂學研究者的立場出發――包括作者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觀、價值觀及無形負載的學術研究使命,去觀察、分析與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文化認知及音樂文化建設有各種不同關系的西方20世紀“新音樂”。其中,與之關系最為直接的,是當代音樂創作觀念與技法創新所引發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諸如告別調性、無調性之后,音樂極端個性化之后,音樂創新是否應有前提,音樂創新是否必然失去“可聽性”等等。面對這些爭議不休、難以統一作曲家與聽眾立場的問題,作者并不滿足于所謂的片面的深刻,而是更滿足于對“音樂創新本質內涵”問題作深刻的揭示,強調指出“意義”與“價值”是音樂創新本質內涵的出發點與歸宿,進而提出音樂創新的最終目的:即在音樂創新實踐過程中,“優化”是它的最高范疇。這一觀點的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成為該文衡量或評判“新音樂”創新局限性的核心基點。由此也產生了對某些現代作曲家中已成為創新標準的所謂“無中生有”的反思。在完成了對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局限性分析的基礎上,作者用專門的篇幅對這些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并就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音樂創作的發展問題,提出了要處理好四個方面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即:民族性與國際性,可聽性與創新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控制性與自由性。這為中國作曲家吸取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的精華,免食其極端化帶來的“苦果”,辟出了極為廣闊的探索空間。作者以“中國人的視野”所取的立場,充滿了藝術辯證法,無疑增強了這篇博士論文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和論點,盡管此前的不少相關論著中也多有涉及,但視角如此獨特、思維如此敏銳、論述如此全面、剖析如此深入、重點如此突出、語言如此清晰,實難與葉著比肩。

20世紀西方“新音樂”的實踐已成為歷史,定格在人類音樂文明的創造進程中,它對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持久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這部論著在緊扣“新音樂”創新局限性分析這條主線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篇幅關注20世紀經過時間篩選留存下來的經典作品(主要著眼于作品持久的社會影響力)及“新維也納學派”與五六十年代左右形形的先鋒派音樂之外的另一批代表性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肖斯塔科維奇、普羅柯菲耶夫、魯托斯拉夫斯基、施尼特凱等),以他們“適度”的創新獲得的成功,反襯“失度”的誤區,從而正面肯定“新音樂”創新隨時代變遷、促進藝術進步的歷史價值,也許有助于這一研究課題論述內容及觀點的全面和深化。

這部著作題獻給作者的兩位導師:于潤洋教授和王耀華教授。兩位導師在西方音樂史學、音樂美學及民族音樂學領域的高深造詣,在給作者以深刻教益和影響的同時,其相關的學術思想和睿見也融進這篇論文中。相信作者能在此高起點上,繼續深化和拓展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課題研究,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

第8篇

關鍵詞:“氣”;演變及發展;美學意義 更多還原

“氣”在中國哲學和文化中是一個極具典型性的詞匯,一提到“氣”,聯想到的便是獨特的中國文化,它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是古典文論主要的審美范疇之一。但是“氣”這個詞在古典話語和文論中卻體現著豐富的話語范疇,不能單一的解釋它的含義,涉及到多個領域。由于其價值的不可琢磨性,使得“氣”具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獨一無二的美感,呈現出一片朦朧的美學面貌。關于“氣”的最早起源也是各說其詞,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氣”的概念歸類

“氣”在中國古代最早是表示物質存在的基本觀念的一個哲學術語。它的含義頗豐。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來看,其含義大致有三大類:

1.所謂本義,即常識概念的氣,指一切氣體狀態的存在物體。如水氣、霧氣、云氣,呼吸之氣等。氣,云氣也。如:《說文》中:按,云者,地面之氣,濕熱之氣升而為雨,其色白,干熱之氣,散而為風,其色黑?!庇秩纾骸抖Y記?月令》中:天氣下降,地氣上騰。還有《考工記?總目》中的:地有氣。這里出現的“氣”都是直其本義,并無美學價值可言。

2.所謂哲學范疇,“氣”指不依賴人的意識而構成一切感覺對象的客觀存在。

就儒家哲學而言,氣論主要呈現出這個世界物體的實在性。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自古就有“天地”是由陰陽二氣分化而成的說法。

3.延伸后具有廣泛意義的“氣”?!皻狻边@一含義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延伸出許多新意,泛指任何現象,既包括物理現象,生理現象,也包括人的精神現象等等。古代的人們認為,在天和地還沒有形成之始,宇宙洪荒,萬物皆無,是元氣沖蕩,才使無形以起,有形以分,區別陰陽,這才造成了所謂天地。此后古人又將此義施于精神領域,本著精神性氣論的大旨,以之為由人的精神造成的力量。值得注目的是,也許是因為人和生物都要依靠呼吸而生存的緣故,于是古代人就認為氣是生命之源。

由于美學與哲學的密切聯系,加之自人們對“氣”這一現象了解滲透之后,在審美領域便出現了“氣”的美學范疇,并對之后的美學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氣”的美學意義初現及其沿革

“氣”作為古典文論和美學思想的范疇之一,直接涉及到審美主體的精神體驗。但并不是一開始人們就賦予了“氣”這種審美主體精神方面的含義。它的發展和變化是經過時間的演變的:

1.遠古時期的“氣”――本義窺探

在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發展歷程中,“氣”最先代表著萬事萬物產生和生長的根基,那時人們認為“氣”可用于解釋生命的構成或人體內部調理養生等理論,古人認為人含氣而生,氣是人體必需的物質基礎,正如:“氣者,人之根本也。”

總的來說,遠古時期的“氣”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宇宙間的物質生成這個層面,而有關生命存在的要素的層面(如《黃帝內經》)、人的主體精神與物質層面等其他層面的“氣”的含義,還有待于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2.先秦時期的“氣”――美學意義的初現到建立與發展沿革

先秦時期可以窺見其美學含義,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所提高。遠古時期用于表示物質方面的“氣”逐漸被越來越多地用于人的行為,甚至是人的道德和精神品質方面。當然,這種關注自身的精神的發掘至完善是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的,其典型就體現在儒家和道家的身上。

“氣”作為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思想的范疇,先后經歷了由哲學到美學,文論的轉換過程,并因為其對人類主體性的肯定和內在氣韻的重要性,成為了文學所關注的對象“氣”在成為美學和文論范疇的進程中,老子,管子,莊子,孟子,王充等理論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各朝代名家也對“氣”也進行了更新的闡釋。

(1)關生命存在的要素層面的“氣”的含義

①戰國《黃帝內經》:“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這段話是說:人體因五藏所藏之氣的運動流轉而產生了情志,情志的常態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審美主體情志和順,方可保持心境的和諧,由此進入澄凈的境界之中以感悟宇宙自然的大道本原?!秲冉洝穼⑦@種差異歸結為人格氣質的不同,人所稟受的氣的差異造就了不同類型的人格氣質。

②春秋《論語?鄉黨第十》:“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封臺如也”。這里的“也”也是作為主體生命存在要素的“氣”,是和主體的生命存在與活動有關的,并不包括主體精神方面的道德和品質。

③春秋,老子《道德經》:“道、氣、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美學最重要的范疇,這里的“氣”作為生命的來源和象征,本身就具有無限靈動和自由生張的趨勢。

(2)關于人的主體精神層的“氣”的含義

隨著主體意識的萌芽,人們開始關注個體。并將前期用于表示自然現象的,“氣”用來表現人的道德和品質,概括人的精神層面的行為,并呈現出概念多樣化的趨勢。例如:

①春秋《左傳》:“夫戰,勇氣也”,勇氣作為人類精神的一種體現,同樣貫穿于“氣”中,并成為影響人心及之后戰爭勝敗的關鍵。

②戰國《孫子兵法? 軍爭篇》 :“是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關注個體,此處為“士氣”。

③東漢時期,班固《漢書?卷三十一》 “籍長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憚籍”,不僅僅是對人的精神、道德、品質的概括,而是一種審美。氣節、才氣等名詞,這里的“氣”帶有一種欣賞的情感因素。

(3)關于其他方面的“氣”的含義

上述“氣”的含義由宇宙間的物質生成層面發展到了而有關生命存在的要素的層面(如《黃帝內經》),再到接下來的人的主體精神與物質層面。因此說明人類已經開始關注于主體方面的“氣”的用法了。那么,關于其他方面的“氣”的含義又代表著什么呢?這里主要是指向審美意義的轉變。

不論是作為主體生理方面的“氣”,還是作為主體精神方面的“氣”,都是對人的一種關注和審美。這段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氣”范圍廣,含義多,人們開始學會用“氣”的眼光去審美,接近于“百花齊放”的規模,正是從這一段時期開始奠定和發展了“氣”的美學地位。

①戰國時期的管子立足于個體的主體性特質,同時把視角放在主體與外物的交流之中,并且提出“精氣說”:“精氣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出,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以形象的語言把人的身體感知與自然外物結合起來,充滿了無盡的審美空間,這一理論也直接影響到莊子的“守氣說”。

②戰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奔粗杆季S所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進一步強化了孔子的倫理觀念,并從倫理學領域延伸到美學領域,是一種強大的主觀精神力量,實現途徑是由人的道德力量所完成的,并最終達到人性的完滿統一。

③戰國 《莊子?達生》:“守氣說”,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明確地提出了最早的氣一元論,認為人之生是氣之聚,萬物都是由于“氣”的變化而成的。

④戰國末期《荀子?王制篇第九》:“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氣”融合在草木萬物之中,同時又具有了情感性的色彩,這也就極大地淡化了氣的哲學性內涵,而是深化了審美體驗的力度,也為“氣”在美學領域的滲透鋪平道路。

⑤西漢《禮記? 樂記第十九》:“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唯殺之音作,而民思憂,憚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真正最早將“氣”與藝術結合起來。為以后將“氣”與藝術結合起來提供了典型,特別是對魏晉時期曹丕的以“氣”論文的方式以及“文氣”說的提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⑥東漢時期,王充《論衡?論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元氣自然論,指出了宇宙、自然、人、物質均由元氣構成。王充明確地提出了人與“氣”的關系,將人與“氣”緊密地結合起來了而己。

由此可見,“氣”的美學化經歷了個體性不斷增強的進程,伴隨道德力量規約的減弱和個體化主體體驗的增強對于“氣”的生命體驗逐漸成為審美領域的主要范疇。所以,接下來的時期出現了以曹丕“文以氣為主”的理論,使得“氣”真正與文學和美學聯系起來。

(4) “氣”真正與文學和美學聯系起來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既是中國文學上的自覺時代,也是中國美學史上的自覺時代。其中對“氣”的運用相當廣泛。這時期的“氣”分類更精微,更豐富。其中又以曹丕的“文氣”說為代表,用“氣”來評論文學,開了用“氣”論文學的先例。曹丕的“文以氣為主”正是中國文學和文論獨立的標志,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氣”論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也正是在這種“文氣”說的影響下,創作者的主體性得以大大增強,其個性氣質,情感體驗,思想立場等都成為決定和影響文學作品與審美生發的關鍵因子。

①魏朝,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繼承孟子的“養氣說”,最先以“氣”直接論文者,高度肯定文學和文人的價值,強調決定作家精神面貌的總根源“氣”和作品的聯系。此處的“氣”為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②魏晉南北朝,嵇康《明膽論》:“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天地萬物的根源是元氣,統一于元氣。

③南朝,鐘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宇宙元氣構成萬物的生命,推動萬物的變化,從而感發人的精神,產生了藝術,即自然地“氣”和人體內的“氣”的感應。

④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寫氣圖貌”;《養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意思同上,即“美”離不開“氣”,“真”也離不開“氣”。

⑤宋代,王十朋《蔡端明公文集序》:“文以氣為主,非天下之剛者莫能之”。宋代以后“理”的地位顯著提升,而“氣”的地位下降,但盡管如此,文藝理論中還是特別突出了“氣”這個范疇,申言“文以氣為主”。

⑥南宋,朱熹《答黃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熹認為有理有氣,然后有萬物。理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氣是生萬物的憑藉;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

⑦“氣”發展到南宋時期有一個專門的美學范疇叫做:“氣象”。如: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認為詩歌在所遵循的標準和方法中“氣象”已是重要范疇,嚴羽將藝術作品的風格與氣象這一標準結合起來,得出“氣象”的特征是“渾厚”。

⑧元代,楊維楨《序》:“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這里將“氣韻生動”看作是“傳神”的同義詞,但楊維楨沒有從歷史的發展來把握“氣”的涵義,因此其理解缺乏一定的準確性。

⑨明清時期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十):“天人之蘊,一氣而已。蓋言心,言性,言,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肯定氣是惟一的實在,世界乃是氣的世界,世界的統一在于氣。以“天人合一”論作為美學思想的基石。

(5) “氣”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

“氣”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以及之后的時期的一個特色便是其在藝術領域的使用較為普遍,出現了很多用“氣”來評論藝術的篇章。

①魏晉南北朝,謝赫《古畫品錄》:“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者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置懸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這里的六法之首是“氣韻生動”,因此“氣”成為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論的關鍵范疇。

②唐五代,荊浩《筆法記》:“度物象而取其真”,自唐代以后,出現了“氣”的理論與意向理論合流的趨勢。“真”即“氣”,將“氣”和“意象”統一起來。

③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 。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在此處的氣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視為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標準。

④董《廣州畫跋》卷三《書徐熙牡丹圖》 :世有評畫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是能盡其技。”嘗問如何是當處生意?曰:“殆謂自然?!逼鋯栕匀?,則曰:“不能異真者,斯得之矣。” “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氣運化”。由此看來,“自然”在中國古典繪畫(尤其是山水畫)美學中是一個極至重要而又復雜豐富的范疇。

三、近現代對“氣”的沿用及其現美學價值

在中國美學理論的歷史長河中有不計其數的美學家、藝術家們繼相掀起以“氣”來論美、審美的。他們充分討論“氣”這一理論范疇之于藝術創作的美學價值意義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皻狻钡拿缹W理論發展至今,不可或缺的是近現代的美學藝術家們的執著奉獻。沒有他們的努力貢獻和研究,前人豐富的以“氣”論美不可能發展的這么完善。

①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到:“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就是繼承前人的“氣象說”,來自文人雅士的細膩情感和唐代精神。

②現代,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氣”是指作家剛毅的氣質和性格,“韻”指人的性情,如清遠、曠達 。正如謝赫在《古畫品錄》里所追求的那樣,“氣韻說”是繪畫所追求的最高標準,它的存在使得文藝創作富于生命力。

③現代美學大師葉郎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將氣韻的“氣”歸入到“元氣”之中,肯定了“元氣”的作用,更是對前人王充的肯定和繼承?!皻狻笔潜举|,它作為藝術的本原,存在于審美客體之中,更是作品的靈魂和生命,充滿整個宇宙。

四、美學啟示

第9篇

>> 新媒體藝術論 新媒體藝術教育初探 新媒體藝術之新意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歷史和現狀 淺析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和本質 新媒體和社會空間 淺談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 新媒體 新媒體 新廣告 “新”媒體“新”民生 新媒體 新課堂 新媒體,新渠道 新媒體之“新” 新媒體 新影像 德國新媒體藝術給城市挑刺 新媒體藝術收藏浮出水面 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 新媒體藝術與視覺文化 涌現:讓新媒體藝術常新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體與文化產業..

[7] 劉自力.新媒體帶來的美學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2008(05).

[9] 張法.20世紀西方美學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紀后期的藝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

[11] 馬凌燕.新媒體藝術的美學研究[D].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2] 張朝暉.什么是新媒介藝術[J].美術觀察,2001(10).

[13] 張朝暉,徐翎.新媒體藝術[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

[14] 羅伊?阿斯科特.新媒體藝術專欄[EB]..

[15] 王端廷.《域外觀――什么是新媒介藝術》主持人語[J].美術觀察,2001(10).

第10篇

Creative Achieve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Study

―Introduction and Criticism to Aesthetic Existence

ZHONG Cheng-xiang

傅守祥博士的新著《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象與哲學批判》(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出版了,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審美文化研究領域很有實力的一項創新性成果。

這部專著起始于他的博士論文《歡樂詩學》,是他師從浙江大學T岱先生攻讀文藝美學博士學位,凝聚四年心血鑄就的,論文在盲審以及答辯時頗受好評;之后,他又進入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把形而上的學理思辯與形而下的現實審美文化思潮的演進緊密結合,潛心深鉆細研,再費兩載功夫,于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了題為《審美文化與審美范式研究》的博士后工作報告。守祥博士也因這項連續性研究而獲得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金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的立項資助,出版時定名為《審美化生存》。

我作為他的博士后合作導師,有幸先睹為快,不僅深受啟發,而且感慨萬端。在物欲橫流、世風浮躁,學術規范也受到猛烈沖擊的當下,能如守祥者一方面以學子之孜孜求學態度,排除干擾,甘于清貧,坐冷板凳,做真學問,另一方面又懷赤子之滿腔熱忱,憂患天下,關注人類圣潔的精神家園的堅守,真是難能可貴,令吾輩肅然起敬。我衷心地祝愿他終生堅守住黨和人民培養的知識分子的這種神圣職責、人格良知和學術操守,再接再厲,奮進不止,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添磚加瓦、貢獻微力。

守祥的這篇學理性、現實性極強的研究著作,我最稱道的是有思想、有見解,其思維的銳敏和見地的獨到,構成它基本的學術品格。面對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強勢,尤其是現代化電子技術普及引發的信息革命,人類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人文生態環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多少專家學者和志士仁人都對此密切關注甚至憂慮重重。守祥作為知識分子的后起之秀,直面這種嚴峻現實,以深邃的理論眼光旗幟鮮明地指出這種受制于市場邏輯的大眾審美文化“加劇了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延留了主客二分的精神困惑,消解了人文價值與審美意識的傳統影響”。他主張進行一場“審美觀念的探險”,目標是建設“新的美學范式與審美理念”――

研究資本與技術對大眾文化發展的深層影響,透析“藝術終結”與“哲學終結”的內在背景,確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轉型意義與普遍價值尤其是對當代文化生態平衡的長遠影響,調整視角從傳統的形而上學范式轉入新型的社會行為學范式、從哲學縱向超越的思維轉入重視橫向超越的想象、從封閉的本質論詩學走向開放的體驗論詩學,剖析大眾文化審美理念的文化美學、身體美學表現及其歡樂詩學構造,辨析審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輕與審美現代性的人性解放之重,以天人相通的感性想象和灌注價值理性的審美批判制衡技術理性與市場邏輯引導的輕薄與狂囂。

這段話,概念疊加,內蘊厚重,可以看作是守祥從事“大眾文化審美研究與哲學批判”的宗旨。其間的思想鋒芒和學理色彩,令我想起了前輩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生前與熊十力先生對話的一句名言,十力先生深沉嘆曰:“我想今后人們都不會思想了?!贝苏Z力透萬鈞,啟人深思,在某種程度上已為今之現實證實,不幸而言中。但,有守祥們在,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之思便能代代相傳,足可告慰前輩哲人的在天之靈!

守祥之所以能在這部論著中出思想、出創見,在我看來,是以他的哲學修養和思維品格為堅實基礎的。時下藝術學學界,空前活躍,成就斐然,問題也不少。而諸多問題,追本尋源,恐怕根子都出在藝術哲學層面的思維方式的片面性上。同志當年就曾精辟指出過我們民族存在的這種思維方式上的痼疾:“形而上學猖獗?!痹趯θ遮叾鄻踊?、世俗化的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現象的抽象概括、分析研究中,那種缺乏藝術哲學層面的宏觀審美價值的準確判斷的大智慧、卻津津樂道于形式層面細枝末節的小聰明的論著,時有所見。理性思維的失之毫厘,往往導致藝術創作實踐的謬以千里。此類教訓,極為深刻。守祥在他的同輩青年學者中,頗具哲學思維優勢。這當然與他先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后研究藝術學審美文化的特殊的學術經歷有關,與他師從哲學家、美學家葉秀山、徐岱先生有關。他分析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和審美范式,在思維方法上既注重一分為二,執其兩端,又辨證權衡,分析利弊,取法乎中,最終做出入理入情的和諧判斷。譬如,一方面,他大膽肯定了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在“從傳統的神性體悟到現代的世俗消費、從經典的藝術美到當下的體驗的變遷過程中”具有的積極因素(一是“克服大眾的認同焦慮、充實大眾的文化生活、帶來現代社會可能的審美解放尤其是感性的視覺革命”,二是“結束文化的長期禁錮及顛覆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實現政治祛魅、轉向市場邏輯為核心理念的世俗化”,三是“為哲學的‘橫向’轉向――從重思維轉向重想象、從縱向超越到橫向超越――提供了新的文本佐證和文化實驗場”);另一方面,他又尖銳批判了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已經出現的低俗化傾向等消極因素,認為“成熟的大眾文化文本應該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情體驗又不放棄價值理性緯度的意義追求,既渴望審美愉悅的歡樂解放又不舍棄神性緯度的精神提升”,“失卻了審美精神與人文理想制衡的文化權利是可怕的,文化陷入經濟單邊主義和商業實用主義是危險的”,必須靠“在對當代人的生存活動的解讀中強化美學介入現實的力量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來防止可能產生的“非人化與物化”傾向。這見地,即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靠文化把人的素質“化”高,靠藝術把人的境界“養”高??扛咚刭|、高境界的人去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此乃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

第11篇

第一步、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

內容要求:

明確提出論文所要解決的具體學術問題,也就是論文擬定的創新點。

明確指出國內外文獻就這一問題已經提出的觀點、結論、解決方法、階段性成果……

評述上述文獻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論文準備論證的觀點或解決方法,簡述初步理由。

撰寫方法:

你的觀點或方法正是需要通過論文研究撰寫所要論證的核心內容,提出和論證它是論文的目的和任務,因而并不是定論,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結果。開題報告的目的就是要請專家幫助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值得研究,你準備論證的觀點方法是否能夠研究出來。

一般提出3或4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大問題下的幾個子問題,也可以是幾個并行的相關問題。

第二步、國內外研究現狀

內容要求:列舉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凇罢撐臄M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部分內容重復。

撰寫方法:只簡單評述與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前沿文獻,其他相關文獻評述則在文獻綜述中評述。

第三步、論文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內容要求:

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簡單闡述如果解決上述問題在學術上的推進或作用。

基于“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允許有所重復。

第四步、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個論文的寫作大綱或內容結構。由此更能理解“論文擬研究解決的問題”不同于論文主要內容,而是論文的目的與核心。

2 考慮要素

① 研究的目標。

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

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

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創新點。

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3 開題報告寫作要點

第一、要寫什么

這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后進行評述后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說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論文要寫什么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為什么要寫這個

這個主要是說明你這個選題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別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論價值了。那么你要說清楚你從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占什么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 然后你還可以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么意義可能在實際中派什么用場等等。

第三、怎么寫

在開題報告里你還應當說清楚你選了這個題目之后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了問題你準備怎么去找答案。要說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時重點闡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法、定量研究、實驗研究、理論分析、模型檢驗等等。

在上述三個方面中間文獻綜述是重點。沒有文獻綜述你就無法找到自己的題目也不知道這個題目別人已經做得怎么樣了所以你要認真進行綜述。當然綜述的目的還是引出你自己的話題所以不能忘記評述。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一)我?!对诰W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02-DT-10)。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構建適宜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并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咨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于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于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六、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論、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方法論等。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索引法、行動研究法。以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作為研究手段,采用觀察、文卷調查、經驗總結、實驗、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個輪回的研究。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二)論《三國演義》的“三復情節”

一、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根據中國古代小說一些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要經歷三次才算完成的情節設計,杜貴晨先生提出了“三復情節”理論。

“三復情節”從不自覺運用到有意為之,已發展成了一種傳統的結構模式。它的運用使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藝術上升到了理性層面,很客觀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哲學觀、神學觀及審美觀。雖然人們已關注與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復情節”,但是,對《三國演義》中“三復情節”研究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度龂萘x》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在構織情節時大量使用了“三復”模式,且技巧嫻熟,靈活多變,因此,對《三國演義》“三復情節”的細膩而系統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較為深入地領略中國小說的藝術魅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國演義》中“三復情節”的運用已臻成熟。由于其運用構成了獨特的結構美學效果,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并在一些專著中有所提及。

就國內研究狀況來說,杜貴晨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中提出了“三復情節”理論,重點剖析了中國古代數字“三”的觀念,闡述了古代小說“三復情節”的流變及其美學意義,探討了《水滸傳》“三而一成”的敘事藝術、《儒林外史》的“三復情節”及其意義。并歸納出了67部通俗小說中含有的97次“三復情節”,其中便列出了《三國演義》中的一部分“三復情節”,還有一些遺漏。鄭鐵生的《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提到了“以三為法”的敘事結構,另外,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對“三復情節”也有關注。

就國外研究狀況而言,美國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國敘事學》中提到《三國演義》有一個突出的次結構特點是經常運用定數序列事件,其數字序列的基礎經常是“三”,實際上他的這種說法類似“三復情節”,只是沒有細究罷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也提到不少三國戲和說書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發生為基本圖式——如“三讓徐州”、“三勘吉平”、“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顯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間傳說和通俗文化的學者們觀察所得的常見“三重效果”。

總的講來,中西皆有涉獵,但淺嘗輒止,缺乏系統性。

三、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

引言:

“三復情節”是中國古代小說一種耐人尋味的模式,一個突出的美學現象?!度龂萘x》中“三復情節”的創造多是有意為之,較之以前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復情節”的運用也更為嫻熟。

“三復情節”的關鍵在于一個“三”字,這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的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心理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古代認為“三”是自熱之始祖,萬殊之大宗。司馬遷在《史記。律書》說:“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孔穎達疏引王肅云:“禮以三成?!笨偟恼f來,“三復情節”的淵源脫離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中國人“禮以三為成”的觀念或者說是文化傳統是“三復情節”誕生與發展的基礎。

文章主體:

(一)何為“三復情節”

“三復”取自《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奔茨先莘磸驼b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三”被解釋為“多次,經?!?,也可解釋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復”取“三次重復”之義。情節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語義系列?!叭龔颓楣潯?指“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經三次重復才能完成的情節設計。其特點為:同一施動人向同一對象作三次重復的動作,取得預期效果;每一重復都是情節的層進,從而整個過程表現為起——中——結的形態?!?/p>

(二)《三國演義》中的“三復情節”分類研究

從總體上看,《三國演義》中的“三復情節”主要表現在“明寫”與“暗藏”兩個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處”與“隱于暗中”。

(1)“明寫”型“三復情節”

“三復情節”主要是直接出現于回目,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來?!度龂萘x》中明寫“三復情節”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連寫”式

連寫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表現為寫一個事件從頭至尾,一連寫去而不間斷,其特點是情節緊湊,一氣呵成,扣人心弦。

最妙的莫過于寫“劉玄德三顧茅廬”了。司馬徽薦名士諸葛亮,劉備便同關羽、張飛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氣呵成,時間跨越度為“天寒——隆冬——新春”,幾個月內三訪賢才,一連寫去,情節顯得十分緊湊。

②“斷續”式

斷續即斷寫,也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是把一個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開來,在這個事件中還插有其他的情節。其特點是情節張馳有度,有調節敘事節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氣周公瑾”,從回目安排來看,一氣在第五十一回,二氣在第五十五回,三氣在第五十六回,有長度,有跨度;從情節設置來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書來寫一個事件,并在這三回中間插入其他的幾回來敘事,起到了調節敘事節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節看起來張弛有度。

(2)“暗寫”型“三復情節”

“三復情節”主要隱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現在回目處,一般不太明顯,仔細讀來便可發覺。

《三國演義》暗寫“三復情節”的手法是多樣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以淡化數字痕跡來敘寫“三復情節”

作者不用一、二、三標明所重復的次數,而是用其他的言語來代替。如劉備三次向水鏡先生問求賢才,水鏡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戲弄曹操;周泰三番沖殺兩救孫權;黃忠三射關云長,等等,都沒有用顯的數字來計數。

②以時間的先后順序來表現“三復情節”

主要是用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說是時間序列,來發展故事情節。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黃忠首日戰關羽,不分勝負;次日再戰,黃忠被馬掀于地,云長釋之;次日天曉,黃忠先是虛射兩次,第三次射中云長盔纓,算是報恩。韓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個日期來責問之。

③以數字“三”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的“三復情節”

這是一種特殊的“三復情節”。它只用數字“三”來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如“操先令許褚、曹仁、典韋領三百騎,于傕陣中沖突三遭,方才布陣?!边@是一種省略了過程描寫的“三復情節”,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沖突的,是一個懸念,我們可以大膽想象,而無礙大局。如果換一種說法,“三突傕陣”,鋪寫開來,也未嘗不可。

同樣在《三國演義》中,如“水軍寨中發擂三通”、“五斗道教轄境內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書三辭,詔三報不許”等等,皆屬此類。

(三)《三國演義》“三復情節”的成因

(1)表層原因:源自三國史書、平話小說及“三國戲”

①史書:《蜀書。諸葛亮傳》載有“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是“三顧茅廬”的源頭。戲曲 《三顧孔明》則是“三顧茅廬”的另一種說法,也是“三復情節”的一個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傳》載有左慈戲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體描寫了三次戲弄。

③平話:《三國志平話》寫“三復”的地方更多,有“張飛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國戲”:元雜劇對《三國演義》審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響?,F今存留的元雜劇“三國戲”劇本多達50多種(其中包含了一些僅存劇目的“三國戲”),如戴善甫的《關大王三捉紅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無名氏的《張翼德三出小沛》、僅存劇目的《老陶謙三讓徐州》等。

(2)深層原因:源于中國先民對數字“三”的特殊認識

主要是對“三”最初代表的哲學與文化意義的理解,其內涵漸次發展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禮”的規范,進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來,形成了一種“禮以三為成”的文化傳統和“三復”的思維定式與習慣觀念。

(四)《三國演義》“三復情節”的美學內涵

(1)以數字“三”為情節的結構手段,保證了情節的繁簡適中

也就是說,“三復情節”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

(2)重復中的反重復手法使得“三復情節”更具藝術魅力

三次重復不是單一的重復,而是于重復中寓有變化發展。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因重復而帶來的單調乏味。

(3)“三復情節”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態強化了敘事藝術的美感

一些“三復情節”的發展表現為“進展阻塞-進展阻塞-進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態。從接受美學看,這是一種運用懸念來延緩敘述進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進度

4.20xx年5月下旬 論文答辯階段

五、參考文獻

[2]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6]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7] 張德鑫。數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9] [西漢]司馬遷。史記[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6.

[10]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2]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編。中國文學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3] 普麗華,江少川?,F作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4] 何麗萍。東西方數字“三”的文化對比分析及其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0)。

[25] 張文。淺論聊齋志異的“三復情節”[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6] 梁雁。論紅樓夢的“三復情節”[J].泰安師專學報,2002(4)。

[27] 周媛。漢民族尚“三”現象的傳統文化解讀[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4)。

[28] 舒志武。數字“三”的文化意義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3)。

[29] 劉福泉,王新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三”理論對巴金家。春。秋創作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2007(5)。

第12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有了對我國民族花腔的相關研究,但數量較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新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間。就文本資料來看,研究成果多在各大音樂院校的畢業論文及科教藝術期刊中。本文從花腔歌曲的創作、演唱處理、花腔技巧訓練與教學、花腔作品的美學價值等方面,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總結和梳理。

(一)花腔歌曲的創作

這方面的研究以對尚德義花腔藝術創作的研究最為突出。尚德義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開創了花腔歌曲創作的先河,對歌曲創作和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花腔歌曲的創作技法。陳朝霞和李燕的碩士論文中均對尚德義花腔創作技法進行了分析,指出他在創作中旋律的抒情性與舞蹈性、典型功能性和聲與傳統性終止式的巧妙運用、大膽創新的轉調和嚴謹和諧的曲式結構等方面,對西方創作手法有一定的借鑒和創新⋯2J。蔡莉還對尚德義的轉調技法創作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從同主音轉調、等音轉調、遠關系轉調、羽徵調式的交替、平行大小調交替等方面進行分析j。另外,也有對花腔歌曲創作的曲式進行研究的,如王瑋對胡廷江創作的《瑪依拉變奏曲》中變奏的具體元素進行分析,論述了花腔運用在多次變奏中的作用和意義。殷志華和張向俠也分別對《瑪依拉變奏曲》和《火把節的歡樂》從曲式結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兒。

2.花腔歌曲創作的民族性。尚德義在歌曲創作方面的積極探索,實現了花腔與民族音調的完美結合,如濃郁哈薩克風情的《牧笛》、新疆維吾爾族風情的《七月的草原》、熱情歡快的彝族風格的《火把節的歡樂》、蒙古族長調特點的《小鳥飛來了》、藏族風格的《藏家姐妹踏歌來》等。王婭指出,尚德義在花腔歌曲創作中廣泛吸取了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及花腔因素,如蒙古族長調中的顫音、小跳音,評劇甩腔里的斷音、快速走音及跳音,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說唱音樂中的斷音以及民族器樂作品中的華彩旋律等,把這些花腔因素與特定地域的音調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民族調式、和聲、旋法的花腔旋律。張亞麗論述了尚德義花腔歌曲的題材、音樂語言、演唱藝術、音樂審美中的“民族因素”,以及對我國傳統音樂中“散板”節奏的借鑒J。彭根發在“尚德義教授作品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上講到,他的花腔旋律“按照中華民族的調式、和聲、旋法創作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花腔音樂,使他的花腔歌曲具有鮮明的個性”l9。王賀著重研究了各民族地區的典型節奏型和民族風格襯詞襯腔在尚德義花腔作品中的運用,并結合具體花腔歌曲的節奏型方面進行了實例地方性分析和探討。。

3.虛詞、襯詞的運用。尚德義善于利用襯詞在花腔作品中表達內容和情感。他認為,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不受歌詞的限制,“暫時地局部地離開歌詞,用‘啊’連音或頓音來表達歌詞所不能表達的情緒”,以使花腔有發揮的余地引。李雪峰指出,在《千年鐵樹開了花》中“以‘啊’唱出的大段花腔部分以四音模進手法,使激動的情緒層層遞進直至散板式的華彩長句出現,才使音樂的情緒真正達到了全曲的最”,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今年梅花開》則巧妙地運用東北民歌中的“啦啦調”襯詞。王文瀾指出,尚德義花腔作品的無詞部分,有些是對原有詞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些則是對歌詞未盡之意的補充,在審美意境上,這樣的拓展、深化和補充是必要的。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如胡廷江的《瑪依拉變奏曲》中各句句末字分別為“拉、家、下、花”,押“a”韻,作曲家在變奏中增加的花腔部分巧妙地運用“啊”的開口音,使得歌曲在語言上無比和諧、連貫,一氣呵成,刻畫了瑪依拉活潑可愛的形象J。楊英在對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特色分析時講到,通過虛詞“嗚”和“啊”的運用,實現了“情與景、聲與情”的疊合引。

(二)花腔歌曲的演唱

學界對花腔演唱的研究主要是對某一首或某幾首歌曲的分析,這類研究針對性較強,多是從某首花腔歌曲的曲式、演唱風格或主要對華彩部分的分析與藝術處理等方面展開的。

1.花腔演唱的技巧與情感處理。如余惠承在對《七月的草原》討論時,把宋斌廷原詞和經過尚德義處理后加了花腔襯詞的歌詞以表格形式進行對比,認為用襯詞“啊”來形成華彩樂章,有利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使演唱者通過花腔技巧,展示美妙的音樂形象;還分析了具體各花腔部分演唱時的氣息要求和母音的情感表現的細膩處理。殷志華對《瑪依拉變奏曲》從變奏曲式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尤其是每次變奏后長音處用音階的形式進行不同的加花處理,還強調了很多花腔女高音適當改變曲子節奏音型的演唱手法,豐富了旋律,使歌曲更加流暢、優美,富有歌唱性J。楊明玉結合自己畢業音樂會的演唱進行了探討,指出在演唱《小鳥飛來了》這首歌的顫音時,不能用西歐演唱顫音的方法來套,而要借鑒極具蒙古地方特色的“諾古拉”顫音方法來唱,放松喉嚨和咽部,在富于彈性的氣息支持下,用咽部的顫動去唱,以及在處理這類花腔部分演唱過程中下顎、軟腭、舌根等部位的具體狀態_l。李燕探討了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演唱的“情調性”、演唱情感的“真實性”、演唱行腔的“流暢性”、演唱與伴奏的“協調性”等問題|2J。樊霄英在論文中通過分析多首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的演唱,比較中西花腔演唱技巧異同,得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花腔演唱技巧,如倚音、顫音、跳音和快速音階、琶音等裝飾的演唱處理¨。

2.花腔的音色要求。還有研究提到音色與花腔的關系,如羅靜和程萍都曾提到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時,音色具有很強的形象性,這首歌曲的花腔部分需要一種自然純凈、古樸典雅而不失晶瑩透亮、輕盈飄逸的聲音音色來演繹。楊英對《春江花月夜》演唱中開頭結尾“簫的音色移植”、歌曲中間及部分“花腔吟唱琵琶音韻”、“漁歌唱晚”主題音樂的花腔處理等作了分析研究u。

3.花腔演唱的人文素質要求?;ㄇ谎莩卟坏羞^硬的技巧,還要注意人文修養的提高,才能真正完整地表現出花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程萍指出,“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對演唱者的人文素質和演唱技巧都要求很高的作品”_20]。

(三)花腔歌曲的訓練與教學

作為新穎別致的藝術風格,把花腔應用于民族聲樂中,不僅能豐富聲樂教學內容、發展和鞏固聲樂學習者的技能技巧、激發演唱者的歌唱欲望,而且還能豐富樂感,啟迪藝術創造思維,促進演唱者心態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聲樂演唱和教學的質量。因此,對花腔技巧本身的研究,花腔技巧的訓練以及花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等研究有現實意義。楊娃對西方花腔技法和我國傳統潤腔技法進行了比較研究,總結了兩者的異同與聯系,對目前民族聲樂花腔的行腔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韋亦瑁指出了傳統音階練習方式對花腔訓練的局限性,提出選擇優秀花腔歌曲中有針對性的樂句和樂段作為練聲曲,加強連貫性、靈活性以及字聲結合訓練的必要性和有效性_2。沈金華、方露娜等也提出了具體花腔訓練方法,即柔軟性和圓連音的訓練、音階琶音的訓練、漸強與漸弱的訓練、跳音的訓練、顫音的訓練和其他裝飾音訓練等,并且給出了一定的訓練提示或訓練步驟_24J。

(四)美學方面

這部分研究多針對某首花腔歌曲展開各部分及整體的賞析,尤其突出花腔部分所展現的意境美,或是從作曲家對花腔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等方面展開。

1.歌曲賞析。刁笑萌在《鳥兒在風中歌唱》美學研究中,提出花腔部分對表達凄涼之美的重要作用,認為華彩樂段“啊”部分是整首作品意境的點睛之處,花腔部分以富有裝飾性的變化曲調表現出快速靈巧的獨特色彩,運用了半音階下行的寫作手法將其鳥兒的憂傷、壓抑和嘆息的無助表現得活靈活現,這也正是作品獨特凄涼之美存在的原因,震撼心靈,無詞之韻唱出有詞之意,達到“此時無詞勝有詞”l2。王文瀾專門探討了花腔歌曲無詞部分的審美意境,華彩性花腔部分無論是跳躍性的節奏、重復模進或是速度上漸快漸慢的處理手法,均恰當而豐富地表達了主題ll。對《春江花月夜》楊英分別從選材、創作題材、器樂化的人聲運用及民族化的鋼琴伴奏形象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賞析,認為它“將中西方的音樂元素和審美意識融會貫通,用聲樂藝術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詮釋中國古典名曲”。

2.美學思想。正如尚德義本人說:“我寫花腔,注重上口,講究發聲自然流暢,追求美的品質,不為花腔而花腔。”_2在尚德義教授作品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上,張小平評價說:“其美學價值在于對音樂本身純粹性的探索,反映了作曲家純樸的美學觀念?!辟I巖萍、賽音等在論文中從題材選擇的境界追求、藝術風格的境界追求、歌詞選擇上的境界追求、旋律美的境界追求、鋼琴伴奏的境界追求等方面論述了尚德義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

二、研究評述

總體來看,目前學界對我國民族花腔藝術的研究較為重視,涉及了花腔藝術的各主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這與花腔藝術在我國民族聲樂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開的,但有些方面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深入和探討。在花腔歌曲創作方面,多集中在作曲家尚德義的花腔創作上,對其他作曲家的花腔創作涉獵較少;而且多是從尚德義花腔歌曲的創作成就及創作特點方面論述的,如創作特點多以民族題材、時代特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民族風格與西洋技法的統一等方面展開,而非對花腔本身創作特點的具體論述。只有李雪峰以尚德義藝術作品的花腔部分創作特點為題,專門對四首花腔藝術歌曲的花腔部分進行了分析論述,但較為簡略,總體來說文中所論述的是花腔的運用在歌曲表現中的作用,也并非是真正的“花腔創作特點”??傊?,此類研究多是從“尚德義”角度而非“花腔”角度著手展開的。在花腔歌曲演唱方面,這類研究大多是先對整首花腔歌曲曲式結構或風格進行分析,之后專門針對花腔部分的演唱分析;也有分段落或部分進行論述的,有的則具體N4,節,具體到個別音的演唱處理,多為咬字吐字、情感、氣息等演唱經驗或演唱提示。這些研究對我國民族花腔聲樂演唱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這類研究缺乏系統總結,涉獵范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