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測量教學論文

測量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8 14:57: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測量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測量教學論文

第1篇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林慶華,栗保明.等離子體輻射對固體火藥燃燒速度影響的研究[J].彈道學報.2005(03)

[2]李倩,徐送寧,寧日波.用發射光譜法測量電弧等離子體的激發溫度[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11(01)

[3]狄加偉,楊敏濤,張明安,趙斌.電熱化學發射技術在大口徑火炮上的應用前景[J].火炮發射與控制學報.2010(02)

[4]楊家志,劉鐘陽,牛秦洲,范興明.電爆炸過程中金屬絲電阻變化規律的仿真分析[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0(02)

[5]郭軍,邱愛慈.熔絲電爆炸過程電氣特性的數字仿真[J].系統仿真學報.2006(01)

[6]蘇茂根,陳冠英,張樹東,薛思敏,李瀾.空氣中激光燒蝕Cu產生等離子體發射光譜的研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05(03)

[7]李兵,張明安,狄加偉,魏建國,李媛.電熱化學炮內彈道參數敏感性研究[J].電氣技術.2010(S1)

[8]趙曉梅,余斌,張玉成,嚴文榮.ETPE發射藥等離子體點火的燃燒特性[J].火炸藥學報.2009(05)

[9]楊宇,謝衛平,王敏華,郝世榮,韓文輝,張南川,伍友成.含電爆炸元件電路的PSpice模擬和實驗研究[J].高壓電器.2007(06)

[10]郝世榮,謝衛平,丁伯南,王敏華,楊宇,伍友成,張南川,韓文輝.一種基于電爆炸絲斷路開關的多脈沖產生技術[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6(08)

[11]伍友成,鄧建軍,郝世榮,王敏華,韓文輝,楊宇.電爆炸絲方法產生納米二氧化鈦粉末[J].高電壓技術.2006(06)

[12]林慶華,栗保明.高裝填密度鈍感發射裝藥的內彈道遺傳算法優化[J].彈道學報.2008(03)

[13]王桂吉,蔣吉昊,鄧向陽,譚福利,趙劍衡.電爆炸驅動小尺寸沖擊片實驗與數值計算研究[J].兵工學報.2008(06)

[14]林慶華,栗保明.電熱化學炮內彈道過程的勢平衡分析[J].兵工學報.2008(04)

[15]蔣吉昊,王桂吉,楊宇.一種測量金屬電爆炸過程中電導率的新方法[J].物理學報.2008(02)

[16]鐘建忠,劉列,李立民,門濤,文建春.電爆炸絲斷路開關的電磁輻射研究[J].高電壓技術.2007(12)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管用時.導線內交變電流趨膚效應近似分析[J].邵陽高專學報.1994(03)

[2]李海元,栗保明,李鴻志,寧廣炯,王爭論,楊春霞.等離子體點火密閉爆發器中火藥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與沖擊.2004(02)

[3]謝玉樹,袁亞雄,張小兵.等離子體增強發射藥燃燒的實驗研究[J].火炸藥學報.2001(03)

[4]張洪海,張明安,龔海剛,楊國信.結構參數變化對等離子體發生器性能的影響[J].火炮發射與控制學報.2004(03)

[5]孟紹良.電熱化學炮用脈沖電源及等離子體發生器電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6]戴榮,栗保明,張建奇.固體含能工質等離子體單藥粒點火特性分析[J].火炸藥學報.2001(01)

[7]趙科義,李治源,呂慶敖,段曉軍,朱建方.電爆炸金屬導體在Marx發生器中的應用[J].高電壓技術.2003(10)

[8]彎港.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動控制機理數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9]李海元.固體發射藥燃速的等離子體增強機理及多維多相流數值模擬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10]王爭論.中心電弧等離子體發生器及其在電熱化學炮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11]成劍,栗保明.電爆炸過程導體放電電阻的一種計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

[12]李海元,栗保明,李鴻志.膛內等離子體點火及燃燒增強過程數值模擬[J].爆炸與沖擊.2002(03)

[13]龔興根.電爆炸斷路開關[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2(04)

[14]戴榮,栗保明,寧廣炯,董健年.SPETC炮等離子體發生器自由噴射放電特性研究[J].兵工學報.2001(04)

[15]劉錫三.高功率脈沖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研究[J].核物理動態.1995(04)

[16]楊漢武,鐘輝煌.PSpice模型用于電爆炸絲的數值模擬[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0(S1)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馬新欣.基于COSMIC掩星數據的電離層分布特征及地震響應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

[2]徐凱.硝基甲烷及其分解產物的從頭算分子動力學研究[D].四川大學2014

[3]林鶴.HMX共晶炸藥的制備與理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4]牛田野.特殊等離子體環境物理信息獲取與處理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

[5]劉卉.含吡啶環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和理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6]黃勇,時家明,袁忠才.NumericalSimulationofIonosphericElectronConcentrationDepletionbyRocketExhaust[J].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2011(04)

[7]王娟.2,3-二羥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8]董巖.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9]劉進劍.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0]趙國政.氮雜環硝胺化合物的理論設計與母體合成[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1]汪建.射頻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及模式轉變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12]郭長平.一步法微氣孔球扁藥成孔機理、燃燒性能及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13]金涌.電熱等離子體對固體火藥的輻射點火及燃燒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

[14]鄧忠新.電離層TEC暴及其預報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2

[15]劉宇.實驗室研究化學物質主動釋放形成的電離層空洞邊界層的非線性演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16]王亮.薄層等離子體與表面等離子體激元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第2篇

論文關鍵詞:一體化,數控,探索

 

隨著越來越多高精尖技術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使用,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科技裝備,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的數控機床的使用率還不如歐美發達國家,但是隨著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凸現,數控機床的使用率將持續增長,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主力軍。隨著數控機床普及率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數控編程與機床操作的高級技術工人。中等職業學校便面臨著為國家培養高級數控技術工人的新的挑戰。

傳統的中職數控教學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數控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被相對分開,各成一體。導致學生跟著理論老師學完一個學期的理論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數控車間跟著實踐老師再學習實踐。因為數控技術對于中職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的時候,積極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書的理論學完了,真正掌握的學生很少。而期末到車間實踐的時候,很多學會的東西也已經忘了很多。這樣一來,導致學生覺得數控技術難學,普遍抱有恐懼心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不好的癥結后,我校從2005年開學以數控專業為試點教育教學論文,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即把數控專業學生第二年所學的專業課分成數控車削技術、數控銑削技術、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若干素質技能模塊。將這些素質模塊全部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進,每一個模塊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由一個老師全部完成。學生在學習每一模塊時,先由老師講解當天所學理論,學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車間實驗室進行實踐練習。經過近幾年的試點,我校數控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學習效果也顯著改善。

但是隨著這幾年一體化教學的展開,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學中顯現出來。數控專業學生所學的素質技能模塊彼此相對獨立,學生由于個人興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對其中的幾個模塊感興趣,而對剩余的模塊提不起學習興趣,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偏科。這樣一來,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便失去了意義。為此,我校機械系的教師以近五年一體化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對數控一體化教學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與嘗試。

我們從學生在技能模塊學習中偏科的問題著手,分析學生偏科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學生個人的興趣不同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師積極探索,把學生第二學年所學習的若干模塊進行了整體規劃。以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兩個模塊為主線,把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模塊的內容穿插在數控車削技術與數控銑削技術的學習中。

具體實施的步驟分為:首先,數控專業的學生升入二年級學習后,我系老師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對學生進行素質技能模塊學習前的動員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動員大會上,老師會向學生介紹整個技能模塊學習的總目標。總目標的實施依靠具體項目進行落實。具體的項目是由我系老師在假期中經過細致篩選,以數控中級工國家職業標準為考核依據,設計出的由軸類零件和平面輪廓零件組成的配合工件。通過把配合工件的內容分解,其中的知識點主要由學生將要學習的技能模塊組成。接下來,學生在進行每個模塊學習的第一節課里,專業老師都會向學生詳細介紹學生所學模塊在整個總體項目中所占的地位,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標。

在CAD/CAM模塊的學習中,老師會把學生要完成的總的配合工件的三維實體造型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首先從直觀感受到學習完所有模塊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師會把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進行逐步分解,最終分解成學生所要學習CAD/CAM模塊中的最基本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白,通過從最基本的知識點開始學習,逐步深化,最終才能完成整體的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學生通過對CAD/CAM模塊中零件的實體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學論文,在鉗工技術的學習中,首先從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師發給每名學生原始毛坯。學生通過學習鉗工技術的劃線、鏨削、鋸削、銼削、鉆孔、锪孔、鉸孔、攻螺紋、套螺紋、研磨、測量等知識后,對原始毛坯進行加工,以保證在數控車削和數控銑削加工中對毛坯的精度質量要求。得到達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學生就開始在數控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從數控機床的組成、基本操作、數控程序編制、自動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識點開始由淺入深地學習。學生學習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同時,同步開始電器與PLC的學習。電器與PLC主要包括各種電器元件、控制電路和PLC編程。而這些知識點恰恰涉及數控車床和數控銑床的電器控制部分。在學生學習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操作的同時理解機床動作的原理,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生根據第二學年開始時的總項目介紹,逐步隨著一體化教學的進行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由于總目標劃分了若干小的模塊化目標。當學生由于興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塊學習時,就會造成后面的模塊學習無法進行,進而影響了整個總體目標的達成。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師還引入了團隊競爭,把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當完成一個基本模塊學習實踐后,各個小組會進行評比排名。基于以上兩點,學生在學習中偏科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學生考取兩個或多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也有大幅提高。

事實證明我校在一體化教學中引入總項目引領各個分項目的一體化教學嘗試非常成功。但畢竟只是嘗試,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我們不斷改進與完善。只有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始終立于國際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孫文堂數控加工專業教學之我見[J] 職業教育研究,2004,2

[2]馬春峰,于宏輝.職業技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探討[J] 遼寧高職學報,2007,9

第3篇

本科生綜合素質培養項目是我校為促進學生文理兼修、知行并舉、全面發展、提升素養和能力而開設的一類新型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職業素質、特長培養和創新實踐等三類課程。其中,創新實踐類綜合素質項目因其鮮明的實踐特性和能力培養要求,其教學涉及理論拓展、實踐鍛煉、教學組織模式以及指導方法等多個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面,如何發揮課程特點,提高教學質量,是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本文以“電子設計”教學為例,研究、探索創新實踐類綜合素質項目的教學組織模式和指導方法,總結提出了若干可行的創新思路。

“電子設計”綜合素質項目面向具有電子設計興趣愛好的二年級以上學生開展,本著“實踐、協作、創新”的教學理念,以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設計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營造電子設計文化、介紹電子設計方法、組織分類專題實踐、開展電子系統設計課題、指導學生參加相關競賽為主要內容。該課程是非常典型的創新實踐類綜合素質項目,項目實施以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改進完善,實施效果良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1 教學組織模式

創新實踐類綜合素質項目一般是依托某一專業方向的外延型綜合實踐設計課,它不是學生所學專業的必修內容,但與已學課程或正在學習的課程相關,為那些有相關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鍛煉的機會和環境,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可以逐步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和協作精神。從教學的組織實施方面來說,應立足于激發選修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興趣,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以“電子設計”為例,由于選修學生專業、年級各異、個人能力不同,應注重因材施教,以鼓勵個人潛能發揮,不斷提高其創新設計能力;實行高低年級協作編組、實施開放式教學,則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據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取的教學組織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點。

1.1 動態教學方案、多套實施計劃

為鼓勵學生的興趣,滿足實踐需求,項目允許本科二年級以上學生選報選修,因此,選修學生的專業覆蓋面廣、理論基礎跨度大、實踐能力差別明顯。基于這一現狀,我們在不同學期采用不同的教學實施方案,相應設計至少三套教學實施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秋季學期實施方案:因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電類基礎課,部分學生則具備了一定的電子設計能力,因此本期以模塊化設計訓練和基礎能力培養為主,分階段組織學生互助自學,最終實現功能模塊設計或小型電子系統設計。按照這一方案,針對選修學生情況,具體采用基礎能力培養和小型系統設計兩套教學實施計劃,并兼顧自學和協作能力培養。

春季學期實施方案:本學期選修學生均具有一定的電路基礎知識,因此主要實行春季學期教學計劃,開始即以某個課題方向為牽引,直接進入專題實踐訓練,每個設計小組選定一個感興趣的專題(方向),由簡到難,逐步深入,一以貫之,不斷完善和創新自己的設計。

項目鼓勵跨學期選報選修,對于連續選修的學生,充分考慮其實踐、提高的需求,實行動態的教學方案和實施計劃。

1.2 科學編組,協作實踐

根據綜合實踐類課程特點及綜合素質項目教學需要,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協作精神,除了基本能力培養階段以外,項目主要以分組模式進行,并有小分組和大分組兩種模式。 小分組:在功能模塊、拓展設計以及小型電子系統設計階段,采用兩人編組的協作模式,并以高、低年級學生混合編組。這種模式主要在秋季學期實施。

大分組:在以系統功能劃分專題的電子系統設計階段,全程采用三人一組的協作模式,小組內成員分工負責、積極協作,共同完成專題項目。這種模式主要在春季學期實施。

1.3 統籌課內外時間,實施開放式教學

根據項目的實踐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實行開放式教學。教師充分利用綜合素質項目課堂時間,進行課題規劃,講座輔導,指導學生課內實踐等工作。根據項目需要,學生還必須積極利用課外時間和開放實驗室條件,由學生骨干負責,進行自主管理、自主實踐。為了便于開放式教學,在完善整體實施方案的同時,我們進一步確立了骨干職責、自主學習規范、檢查要求、考核辦法、輔導和資助細則等。

2 教學指導方法

上述教學組織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實踐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以及協作攻關的能力,同時充分發揮了每一名學生的潛力,為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最佳氛圍和最優環境。在具體的教學指導方法上,則應根據具體項目課程的特點,研究探索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電子設計”綜合素質項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之為例,提出幾點經實踐檢驗效果良好的教學指導方法。

2.1 教師指導、學生骨干協助

創新實踐類項目一般限制最多30人的選修規模,由于其設計性和實踐性特點,如果要求指導組教師對每一名學生進行細致入微地指導,難度較大,也不符合項目培養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倡導和鼓勵更多的學生骨干參與到項目教學和指導中,并鼓勵相關學科研究生,特別是在相關賽事中獲獎的研究生參與項目講座。

教師每學期從連續選修的學生中指定至少兩名學生骨干。項目實施中,教師主要進行專題講座、選題引導、過程指導、答疑解惑、考核評優和指導參賽①等。學生骨干在做好課外實踐管理的同時,根據自身參與課題情況,協助教師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指導。

2.2 分類實踐、專題引導

本文1.1節提到,不同學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和實施計劃,在具體教學內容和指導方法上,則概括為“分類實踐、專題引導”。“專題引導”是指項目實施和指導過程中,用于引導學生學習實踐、貫穿始終的電子設計專題方向。根據所在學期和選修學生理論和實踐基礎,實行不同的項目專題分類設計,概括為“分類實踐”。

第一學期,首先進行基本功訓練,②然后以模塊化功能電路設計為專題,如EDA及PCB設計、單片機入門設計、電源模塊設計、放大器模塊設計、測量 模塊設計等。完成基本模塊電路設計以后,即按照小分組模式,對基本模塊電路進行拓展設計,并可進一步延伸到小型電子系統設計。

第二學期,以電子系統功能進行專題分類,以大分組模式指導學生開展電源及功率電路設計類、信號發生器類、儀器儀表類、通信類、控制類等專題方向的項目設計,每年基于實驗室條件和電子技術發展動態,進行項目選題更新優化。

根據選修學生的具體情況,上述基于分類專題實踐的指導方法,可以結合春、秋學期教學實施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和優化。

2.3 循序漸進,不斷完善創新

從實踐教學的特點和能力培養的規律出發,項目指導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到難、不斷完善創新”的方法思路。在“電子設計”教學中,從電子技術實踐技能等基本功訓練開始,從基本電路模塊設計到小分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階段的模塊電路拓展設計,從小型電子系統設計到大分組的專題設計,從方案設計到軟硬件設計,到系統測試聯調,再到系統功能優化,整個過程,由簡到難,層層遞進,從而使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不斷增強。

3 結論

本文以“電子設計”教學為例,對創新實踐類本科生綜合素質項目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總結提出了動態方案、協作編組、教師主導、骨干協助、分類實踐、專題引導、循序漸進、自主開放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優異的教學成果。

基金項目: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教學建設項目(2014117)

第4篇

關鍵詞:單片機;智能家居;環境監測控制;傳感器

中圖分類號:TP332.3 文獻標識號:A

A Smart Hom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MCU STC12C5A60S2

CHEN Rongkun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n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nzhou, 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icrocontroller STC12C5A60S2 as the core, which can be used to monitor, control, alarming and display the smart home environment.The system uses sensor technology, microcontroller technology, etc., to achieve the indoor hom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light illumination collection, equipment operation and stop control, display and state alarm and other functions. Through the actual test, it ha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odern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smart home environment.

Keyword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Smart Home;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ntrol;Sensor

0引 言

近年來,隨著現代家庭生活水平及選擇需求的不斷提升,智能家居環境監測控制系統在改善現代人居的生活質量和完善生存環境方面正日漸發揮著其實效且重要的技術推動作用。基于此,本文即針對一套智能家居環境監控系統的研發設計而展開了如下研究。具體來說,該系統可對室內溫濕度、光照度進行數據采集;還可將通過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和預設置的參數進行比較,再利用單片機進行編程控制,從而實現智能家居的合理功能配設,并最終獲得理想滿意實踐效果。

1 系統方案設計

系統以STC12C5A60S2型單片機為中央控制器,主要由溫濕度檢測模塊、光照度檢測模塊、鍵盤模塊、顯示模塊、風扇及照明模擬模塊、報警提示模塊和電源模塊組成。系統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室內環境監測控制系統原理框圖

Fig.1 Block diagram of indo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ontrol system

為了節約系統成本、提高系統穩定性及利于維護維修,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方式。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根據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與預設定的參數值進行比較,進而通過單片機系統程序來控制相關模塊的運行和停止。由圖1可見,溫濕度、光照度傳感器模塊可用于實時采集家居環境的數據;鍵盤模塊則用于設定溫濕度和光照度的范圍;而顯示模塊將用于顯示溫濕度和光照度等級及舒適度情況。除此之外,模擬模塊即用于設備運行與停止情況的仿真模擬;特別地,LED報警提示模塊會用于當溫濕度、光照度數據超過預設定值時來進行閃爍報警指示[ ]。

2 系統硬件設計

由于STC12C5A60S2集成度較高,只需要一塊單片機加上一些必要的外圍電路就可以完成硬件設計。

2.1 最小控制系統

基于系統的要求,芯片選用的是STC系列單片機STC12C5A60S2。其中復位電路、單片機STC12C5A60S2構成最小控制系統。實現電路如圖2所示。

圖2 最小控制系統電路

Fig.2 Minimum control system circuit

STC12C5A60S2是一款運算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超低功耗、并可支持SPI在線編程的單片機,其內部自帶2路PWM控制器、2個定時器、2個串行口支持獨立的波特率發生器、3路可編程時鐘輸出、10位AD轉換器、一個SPI接口。時下,則因其價格低廉、功能完善,已在電子行業獲得廣泛認可和大量應用。

2.2溫濕度傳感器電路

溫濕度傳感器電路采用了DHT系列的數字式溫濕度傳感器DHT11。DHT11是一款內含有已校準數字信號輸出的溫濕度復合傳感器,但僅有一個單總線制串行輸出接口,這一配置使系統集成電路變得簡易快捷。只是,由于傳感器的單總線制特性,造成其發送和接收皆須為三態特性,因而外接上拉電阻,其在常規狀態下將呈現為高電平[ ]。具體電路如圖3所示。

圖3 溫濕度傳感器電路

Fig.3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circuit

2.3光照度傳感器電路

光照度傳感器電路選用的是BH系列光照傳感器BH1750,BH1750 是一種用于兩線式串行總線接口的數字型光強度傳感器集成電路。這種集成電路可以根據收集的光線強度數據來調整液晶或者鍵盤背景燈的亮度,并利用自身的高分辨率探測較大范圍的光強度變化。設計電路如圖4所示。

圖4 光照度傳感器電路

Fig.4 Illumination sensor circuit

2.4 液晶顯示電路

液晶顯示電路采用的是LCD12864。LCD12864是一種低電壓低功耗、具有4/8位并行、2線或3線串行多種接口方式,內部含有國標一級、二級簡體中文字庫的點陣圖形液晶顯示模塊;其顯示分辨率為128×64, 內置8 192個16*16點漢字,和128個16*8點ASCII字符集;利用該模塊靈活接口方式及簡單、方便的操作指令,即可構成全中文人機交互圖形界面;而且可以顯示8*4行、16*16點陣的漢字,并可完成圖形顯示。由該模塊構成的液晶顯示方案與同類型的圖形點陣液晶顯示模塊相比,不論硬件電路結構或顯示程序都要簡潔許多,且該模塊的價格也略低于相同點陣的圖形液晶模塊[ ]。

2.5 風扇及照明模擬電路

風扇及照明模擬電路選用的是NPN系列的8050三極管,其原理即是利用三極管的開關工作狀態。具體地,當監測智能家居環境溫濕度數值和預設置數值對比不一樣時,單片機將輸出PWM1信號控制風扇(本文用馬達)進行智能調節;當監測室內光照度比較暗時,單片機將輸出PWM2信號控制室內照明,相應地進行室燈照明度的智能調節。反之亦然。基本電路如圖5所示。

圖5 風扇及模擬照明電路

Fig.5 Alarm and analog lighting circuit

2.6鍵盤電路

鍵盤模塊電路是由4個輕觸式按鍵 S1-S4和最小控制系統組合構建而成。鍵盤功能設定:按鍵S1第一次按下修改預設值,而后再按下S2鍵、S3鍵或S4鍵進行參數設置,設置完成后,再按下S1鍵,參數設置成功。S2鍵按下就是對任一參數進行設置;S3鍵和S4鍵按下則進行相應的加1或減1操作。如果并未按下S1鍵,即按下了S2鍵、S3鍵或S4鍵,將保持前狀態繼續進行,數據顯示也不會發生改變。

2.7電源電路

單片機及外圍電路都需要直流5V工作電壓,均由變壓器次級線圈輸出 ,經由整流、濾波、穩壓而得到[ ]。其對應電路如圖6所示。

圖6 電源電路

Fig 6. Power supply circuit

除以上各電路模塊之外,還需要各種信號控制溫濕度、光照度、液晶顯示、風扇及照明、報警等。各功能模塊均通過I/O接口連接至單片機,單片機將集中處理這些信號并作出回應,從而將各個模塊連通整合在一起。另外,為了提高系統的抗干擾性能,在有可能出現干擾的輸入及輸出通道還設置并加強了一定的隔離措施。

3系統軟件設計

采用8052內核,具有64K FLASH的程序存儲器和1280字節的外部RAM數據存儲器,系統選用C語言[ ]進行開發。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重點包括主程序、初始化程序、數據處理顯示程序、溫濕度傳感器DHT11程序、光照度傳感器BH1750程序、控制電路程序等。并且將任務分成不同的模塊處理,保證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程序流程如圖7所示。

圖7系統程序流程圖

Fig.7 System flow chart

4 系統調試結果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STC12C5A60S2單片機能監測控制智能家居環境系統的運行與停止,并將監測控制數據顯示在LCD上。當監測智能家居環境溫濕度數值和預設置數值對比不一樣時,單片機將輸出PWM1信號控制風扇(本文用馬達)進行智能調節;當監測室內光照度比較暗時,單片機將輸出PWM2信號控制室內照明,也就是智能調節室燈的照明度。反之亦然。

5 結束語

本文研究開發了集溫濕度、光照度監測控制為一體的智能家居環境系統,采用了高精度的傳感器,并利用C語言編程,實現智能家居環境參數的精準測量。結果表明,該系統測量結果準確,符合智能家居環境的監測控制要求。

第5篇

關鍵詞:物理;學生;能力培養

一、領好路,入好門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開學科,我校對此十分重視。物理學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質運動現象,是研究物質的一切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態和物質各層次的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的科學。物理科學一門實驗科學,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校初二有五個班,五個物理教師每人一個班,初三有六個班,由六個人教,這樣讓每個物理教師在新課程的推進中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暑假中,我校六個物理教師全部到東臺市第三中學去聽了新課改講座。從中我們了解到新課程的特點有這樣兩點:(1)以能量為主線貫穿始終,不強調定義的嚴謹和嚴密。(2)易學,難教。為了不影響初三的中考質量,抓好物理課的教學,我覺得在初二時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幫學生領好路,讓學生入好門。剛接觸物理這門課,學生對之往往有一種新鮮感。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必須指導學生要嚴格按照實驗操作的程序,許多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如不及時深化,這種熱情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物理實驗課。如我在二(1)班就做了大氣壓強的實驗,學生感到很新奇,水為什么沒有從倒著的杯子中留下來,是誰托住了水杯中的水;再如我用三棱鏡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得到了彩虹等現象明顯的實驗,以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為學生今后發奮學習埋下了火種。這樣良好的開端使得我校在第一次初二月考中每班物理優秀人數都在25人(班級人數一半)以上,及格人數在45人左右,低分控制在1~2人,收到了優良的效果。

二、親其師,信其道

我校平時教研氣氛很濃,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得有一缸水,上學期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全參加了我校舉行的新課程教學競賽,一批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年青教師在這一活動中脫穎而出。我校還要求教師寫案例交流,寫教學論文并編寫成論文交流集,名稱為《走進新課程》海中教研第六期、第七期等。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連,當學生對自己的老師產生崇拜心理,認為老師學富五車時,如果我們的教師再能在此時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加之教師又在學生面前表現得學識淵博,學生才能熱愛老師,聽從教師的教誨,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三、強探究,重實驗

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采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由于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根據初中生的這一身心特點,我把初二(1)班和初三(1)班各分成了10個實驗小組,每組5~6人,列學號1~10號為實驗小組長,11~20號的為實驗小組副組長。我在課堂教學中加強了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我經常在課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如:探究放滿水的水杯中還能再放多少回形針時,先讓學生猜測,有學生猜能放5枚,也有學生猜能放30枚,在我的啟發下,有學生大膽的猜測能放80枚,而這位學生大膽的猜測卻招來了其他學生的一片嘲笑聲,我并沒有在此時打斷學生,而是繼續做實驗,學生隨著我放回形針的動作,一枚一枚的數著,當過了30枚時,略感意外,當過了80枚時,教室時已極奇安靜,真是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當過了150枚時,好多學生都已忘記了呼吸,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的表情,結果放了168枚后仍未有水溢出,使學生大感意外。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了分組實驗,并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了分析、討論和探究。在這個實驗中,我先提出探究的問題再讓學生去做出猜想和假設,并讓他們親身參與到實驗的操作中,引導他們分析實驗現象,并加強了他們在實驗中的交流與協作,從而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進行了較好的培養,使之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為今后學生獨立對實驗現象進行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如,東臺實驗初中的王憲老師在鹽城亭湖初中的新課程會教課上,把學生現場分成多組,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測量長度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各自測量的結果暫時不提,當四個小組的學生都測量完以后,讓四人同時上臺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由于四人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會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的展開,有很好的啟發性。這節課也因此獲得了這次會教的一等獎,該同志代表鹽城去省里參加全國會教,再次獲得全國13個一等獎中的第二名,這為我們東臺的物理教育在全省樹立了一個標桿,同時這也是我市推進新課程教改而結出的又一豐碩成果。

四、重思維,力創新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學生敢于聯想,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我有時也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學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誘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基思維能發散,多元化,從而發揮其思維獨特的創造性。在串、并聯電路實驗教學后,提出問題:一個電路中有一個電源,一個電鍵K兩個燈泡L1、L2,這兩個燈泡串聯,當電鍵K斷開時,L1、L2均發光,但K閉合后,L1不發光,L2發光。這種情況可不可能存在,我先讓學生畫出所有的電路圖,再讓5~6人為一個實驗小組,利用器材進行探究。受已學知識的干擾,學生置于“矛盾”之中。這時學生排除“電鍵只能與用電器串聯”的思維定勢進行逆向思維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事實證明,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感覺到有新意,在討論中,不時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很快就有7~8個實驗小組解決了這個問題,并隨之提出了新的問題,而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這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思維的創造性和深廣度,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

五、重實踐,強應用

在學習一個新概念時,我通常都強調學生既要能記住它的定義,還要能理解它的物理意義,即它表示什么,在物理學中引進它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而這才是學習這個概念的作用和意義之所在。不少學生對物理實驗感興趣,覺得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物理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茫然,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緣故。而大豐市實驗初中的陳老師卻在比賽中為我們做出了表率,解決了我多年來的困惑,他讓一對長得很像的學生相互配合,一個做物體,一個做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由于戴著一頂帽子,則像的表演難度更大,物不斷地做動作,像在不斷的出錯,不斷的糾正,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化。這樣的優質課也給聽課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至今為我所樂道。

因此,教師應重實踐,強應用,引導學生靈活的學習物理。每次我向學生講解物理新知識時,我都能聯系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應用,還要求學生觀察身邊世界,并找出相關事例來進行比較等。如在“杠桿的平衡條件”一課用桿秤舉例,讓學生分析出其中的道理,并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做秤”通常采用的手腳等。

這其中又應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表達式,畫出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的平衡條件”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能運用自如。2007年的中考,物理試卷中就有杠桿使用的一道大題目,而我校學生的得分率就較高,當年我校中考物理成績列所有鄉鎮初中第二名,而這也是我校重實踐、強應用的最好詮釋。同樣在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并利用學校實驗室的現有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如用電能表測量在教室里用自制的電路板燒水時消耗的電能等實驗操作,從而提高了對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此外,我還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用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從而培養學生節約用電、安全用電的習慣,并最終形成節約能源的意識。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教師要提醒學生步步小心,處處留意,把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第6篇

關鍵詞:體育 學習評價 內涵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079(2008)10-0182-02

一、教育評價的概念

評價的概念:在我國的文字中,“評價”是評定價值的簡稱。在英語中“evaluate” (評價)這個詞,在詞源上的含義也就是引出和闡發價值。

教育評價誕生于“八年研究”,“八年研究”指的是美國自1933年至1940年開展的一次課程改革研究活動。在研究中主要研究人泰勒說:“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評價(實質上就是課程評價)的泰勒模式。

當把“評價”一詞特別地用于學校教育領域或課堂教學情境時,在一些情況下,“評價”就是“教育評價”一詞的簡稱。下面是國內外一些學者對“評價”一詞在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釋:

格蘭朗德(N.E.Gronlund)認為,評價是為了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釋信息的(課堂)系統過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測量)和定性描述(非測量)兩方面。根據格蘭朗德的觀點,評價總是包括對測量結果需求程度的價值判斷。一個完整的評價計劃包括測量和非測量兩種方法,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達,即:

評價=測量(定量描述)+非測量(定性描述)=價值判斷

斯塔費爾比姆(L.D.Stufflebeam)等人認為,“評價是一種劃定、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和判斷性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設計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及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對研究對象的了解” 斯塔費爾比姆還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總之,可以這樣來描述“教育評價”概念,所謂教育評價(educational evelu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和教育目標,利用測量和非測量的種種方法系統地收集資料信息,對學生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學生發展變化的各種要素進行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并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不妨把這個定義看成是廣義的教育評價。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用不同的定義。

二、學習評價的內涵

自桑代克提出了學力評價的觀點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其實教育評價首先就是從學習評價開始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評價正式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人們開始在不同的層面上對教育評價進行研究。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國內外對學習評價的內涵方面的研究文獻非常少,為避免歧義,有必要對學習評價作一說明。

首先,學習是與獲得的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情況、能力、效果有關系的,并通過對學習的過程、情況、能力、效果的評定和闡發而達到教育的效果,這才有學習評價的概念的出現。

從前面國內外學者對“評價”一詞在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釋中,我們知道當把“評價”一詞特別地用于學校教育領域或課堂教學情境時,在一定情況下,“教育評價”也就成了“學習評價”一詞的簡稱。“評價是為了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釋信息的系統過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測量)和定性描述(非測量)兩方面”;“是按照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教育計劃的效果等進行測量的過程”。其實,這些解釋都是與學生的學習評價緊密相關的。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評價是指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采取一定的手段,對學生通過教學所發生的行為,予以確定的過程。學習評價的對象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結果,評價者主要是任課老師。

三、學習評價與教學評價、學習測量的關系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客觀衡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包括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習評價與教學評價并不是一回事,不過,由于教師和學校教學工作質量是通過學生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是基礎和根本,世界各國學者一般也是更多地從學的方面論述教學評價的。在我國的教學論文著作中,對教學評價和學習評價并未做嚴格的區別,只是簡單地將教學評價等同于學生學習的評價,從而造成某些認識上的混亂,實際上,教學評價更多的屬于學校管理和教育督導研究的范圍,學習評價則屬于教學論的研究范圍。

學習評價也不能等同于學習測量,測量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某種數量化的測定,運用各種測量手段和各種信息只是對學生行為進行描述,而不管其價值如何,而評價則以這種描述為基礎而試圖確定學生行為的價值,即根據測量結果對學生的行為作出價值判斷。簡言之,學習測量著重于對學習狀況的數量化測定,而學習評價則是在測量的基礎上,著重對學習狀況的“解釋”與“判斷”。在學習評價中,測量的手段和工具很多,但主要是測驗。教師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的學習做出價值判斷。判斷既可以用于形容詞,也可以用于短語,或一組評語表示,它主要回答某個學生在某個學科的某個單元學習中學得“怎么樣”。

四、中學體育課程的學習評價的內涵

中學階段學生的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的增長,以及運動技能的形成,都處于最佳狀態。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對于提高我國全民族的體質水平,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具有戰略意義。

開展中學體育是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展、增強體質的最積極有效的手段,中學體育是進行智力教育不可缺少的條件和促進智育的積極因素,通過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衛生基本知識、科學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加強體育文化教養的一部分內容。

鑒于學習評價的內涵,我們可以引申和總結出體育學習評價的含義,體育學習評價首先是對學生的評價,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除了是為達到體育目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之外,體育學習評價還要依照劃分的五個學習領域、六個水平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學習成果、對學習過程 、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情感進行評價 。體育學習評價是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通過體育學習評價能使我們對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加以斷定,進而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和改進依據;同時,還可以通過學習評價這一教學環節激勵學生、教育學生。

為此,筆者通過對教育、體育教學領域方面的專家34人進行體育學習評價的涵義問卷調查,專家問卷調查按社會學調查統計通用要求進行,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根據本研究的內容及目的,遵循體育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了專家問卷調查表。問卷初稿征求了專家的意見并反復修改后,抽取10個專家,對問卷作了效度評價(見表1)。從專家調查結果看,調查問卷所列各題能反映所要調查內容,具有有效性。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對問卷進行了重測,兩次的相關系數為0.9132(P

從調查結果來看,認為學習評價的涵義中是“對學生的評價”的有28人,占調查人數的 82%,認為是“為達到體育目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的有32人,占94%,認為是“通過體育教學實踐, 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的有31人,占91%,認為是“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情感的評價”的有 33人,占97%。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體育學習評價:體育學習評價是指根據學生從事體育學習的具體情況,對其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它既包括對學生學習進程的診斷判定,又包括對學習結果的評定,還包括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發展狀況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葉瀾主編,陳玉琨,沈玉順.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第7篇

新時代的到來,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重點也隨之偏移到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上。由此,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然成為了教師當前重要的任務之一。本文就以如何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興趣為主要內容展開探討,以期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 

興趣 初中 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倘若只是通過理論向學生進行講解,很難讓學生有效的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很難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更遑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由此,為了課堂上讓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自身能力,信息素養得到培養,教師應以人為本,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但激發學生的興趣所進行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愛護學生,激發其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唯有從內而外的興趣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其作用,故而,為了讓學生的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更好的發揮作用,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關心學生,同學生進行交談,如此才能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融入到信息教學中。比如說對于喜歡看漫畫的學生,教師就可以以漫畫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動漫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相關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能夠轉變自己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態度,提高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的信息素養得到發展與提高。 

二、鼓勵學生,維護其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在剛開始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時,學生對于一些操作還有著許多懵懂的地方,可能使其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一些類似誤刪圖標、切換不了輸入法等等錯誤。此時,教師一定要包容學生,鼓勵學生,如此才能維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避免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了恐懼心理,使其逐漸喪失了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當然,在對于學生犯下這些錯誤時,教師也不能一味的包容,而是要進行相關的指導,耐心的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操作,鼓勵學生每一次的進步,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成就感,從而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的興趣能夠長期保持下去。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多用一些像“真棒!”“很好!”“跟上次比有著很大的進步呢!”等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學習上的關注,從而能夠更努力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促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以更好的發展。 

三、角色轉換,推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學生的心理上都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故而在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都有著不可測量的潛力。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一些方式來激發學生這些潛力,讓學生得以全面的發展。由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從而更好的使自己的潛力得到開發。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的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 

而如何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筆者認為教師首先就要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這樣學生與教師的隔閡才會消失,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從而提高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除此,教師還需要適時向學生傳播溫暖,如此才能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融洽與和諧,才能促使信息技術的教學更好的開展。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變成學生的合作伙伴,還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環境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興趣更為濃厚。 

四、教學方式改革,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在剛開始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大多的學生有著很大的期待,這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科不但有娛樂板塊,同時許多學生對于高科技都有著向往與期待,希望能夠真正接觸到高科技。但伴隨著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推進,其教學內容越來越難,大部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的興趣逐漸喪失。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式改革,來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到計算機這一領域之中。由此,教師可以借鑒一些新式的教學方式,比如對一些計算機基礎比較差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其能夠跟上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提升全體教學水平。還有,教師還可以通過競賽來引起學生的挑戰欲,讓學生能夠積極的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等等方式,都能夠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促使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結 語】 

以上就是筆者對如何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進行教學的所有分析,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從被動轉變為主動,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發展和提高。由此,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陳信偉.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3) 

第8篇

一、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我在基層學校聽課時發現,實驗教師都感受到數學新教材備課難,課堂操作更難,難就難在知識的呈現方式完全改變,教材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難在要凸現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難在要突出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難在要用個性化教學替代模式化教學上;難在教師角色的轉變、理念的轉變上。而這些“難”最終落腳反映在操作層面上就是一個數學教學設計難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具、學具準備費時間,教學情景難創設、活動難組織、過程難展開、教學突發事件難應付、課堂進程難調控,教學任務難完成等。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含的內容很多,我想結合平時的教學教研實際重點就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想法:

1、創設一個豐富、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情景。我們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加工,就地取材可以創設一個問題情景、活動情景、故事游戲情景或實驗情景等,用一個好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增加教材的感染吸引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愛學數學。

2、精心設計數學活動。數學即活動,無活動的數學將失去生命力。在七年級數學《展開與折迭》的教學時,一位老師讓學生課前自制各種盒子和收集各種各樣的包裝盒子,課上

老師引導學生把這些盒子展開與折疊,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通過學生這些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體驗了圖形的變化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觀察、實驗、制作、測量、猜想驗證、討論交流、閱讀、游戲、競賽、表演等一系列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設計要從活動的內容、任務、形式、組織、到達到的目標、使用的材料、涉及到的問題、活動的程序等方面做一個全面計劃安排,要在備課中書面反映出數學活動設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發現,去猜想,去探索,把數學活動要作為學生知識生成、知識建構的載體來加以重視。

3、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問”,一堂好的數學課一定會以好的問題為前提,數學問題設計得好,它可以使我們的課堂達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它可以調控課堂教學的方向和進程。所以,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把數學問題作為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一個線索來處理。數學問題的設計要針對數學內容的重難點,首先設計“中心問題”或“核心問題”,然后圍繞“核心問題”向前后輻射,設計與之相關且有梯度的“問題串”來,最后考慮設計問題的提出時機,問題的展開與分析探討過程,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另外,備課時一定要書面反映出你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中要避免滿堂問,隨心所欲的問。

二、對實施數學新課程的體會

1、我們要不斷地去學習、去汲取、去積累、去更新,要把學習作為人生的終生需求。要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解新課程,把握新課程。要自覺地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實踐,與學生一道成長,與新課程一同發展。

2、要提前做好數學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山區教師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必備的教具和學具,對課程需要的教具、學具等材料,我認為不能等、靠、要,應該在教學前就地取材,因陋就簡,自制準備妥當,切忌臨陣湊合應付。要搜集相關的課程資料,備寫實用、富有特色的教案,課前多回味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梳理教學程序,修正細節,查漏補缺,使教學準備萬無一失。

3、盡力挖掘和增加數學的趣味性,以感染、吸引、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數學。在聽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日歷中的方程》一節課時,一位老師讓學生任意勾出日歷中一數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并說出三個數的和,這位老師馬上告訴學生這三個數是多少,這樣的教學情境瞬間激起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學生非常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算的。因而,我們倡導用新穎的數學教學情景來感染學生,用數學的邏輯美、對稱美、形式美來吸引學生,用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來調動學生,用豐富多彩的數學資料來熏陶學生,用數學強大的應用性、基礎性、工具性來激勵學生,讓數學真正成為思維的“體操”。

第9篇

生成性資源是指課堂即時產生、教師預想之外動態產生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資源是學生真實體驗的一種反映,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由于生成性資源是即興的、靈動的,來自于學習者自身的體驗,因此教師只有善于發現、利用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才能讓課堂綻放精彩。而課堂的生成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和靈機性,有效的動態生成,就必須結合當時課堂特定的環境,根據師生、生生互動情況,順著學生的思維。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去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

一、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預約性生成”的智慧火花,讓它綻放生命活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有著我們無法預見的因素和場景,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機械地執行預案,更應注重學生參與活動,及時捕捉“預約性生成”的智慧火花,讓它綻放生命活力,使課堂教學因生成而變得美麗。使“預約性生成”成為課堂上的一個亮點,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學習經驗,獲取豐富的情景體驗。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第一次自主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圓,學生紛紛動起手來,一段時間過去了,大部分學生畫的都很好,但問題也就出來了。有的同學把紙給劃破了,有的同學畫的圓不封閉,有的畫成橢圓……教師急中生智,沒有按部就班地用教案,而是調整了方案。大家畫得都很認真,為什么有的同學畫不好呢?你認為在畫圓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難點是什么?教師抓住這一機遇,把問題又一次拋給學生,讓全班同學根據自己的得失(優生的成功和后進生的為難處),發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畫圓的方法,并且明白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雖然這一部分內容教師還是要教的,雖然學生的”非預約性生成”打亂了教學的正常順序,但是,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主動。因此,我們應在預約基礎上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與主動構建。

二、不拘預設,讓課堂變得靈性,充滿智慧和活力

靈活生成由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內在差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課堂呈現出了多變性和復雜性,這也對我們數學教師提出了挑戰。如果教學活動的進行與我們教師事先所做的教學預設不相吻合,教學活動不能再按照預設來開展,我們教師該怎么做呢?這是值得每個教師深思的問題。是拘泥于預設,無視真實的教學,還是直面真實的教學,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教學預設呢?很顯然,我們應該尊重事實,尊重教學實際情況,選擇第二種做法。應該說,課前的預設只是為教學活動的展開以及教學方案的動態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提高自己應對教育教學論文突發事件的掌控力,及時生成新的教學方案,這才能保證教學的有序進行。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前精心設計了各個教學環節,其中包含了大量有關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已經相當了解,于是他果斷地將原先設計的小步子的提問調整為開放性的問題:“關于人民幣,你知道些什么?說給大家聽聽。”學生們開始熱烈地討論,不僅把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點都討論出來,還生成了許多新的課程內容。有人說10元人民幣上畫的是;有人說人民幣上畫的風景是桂林山水和三峽風光;甚至有的學生提出拿人民幣對著光看,可以辨別人民幣的真偽,等等。如此一來,在教師的引導下生成的這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的直接經驗得到了系統化,并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如果教師還按照預設機械地將學生納入自己預設的軌道,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將受到影響。這時教師可以機智地將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主動讓學生到臺前唱“主角”。通過質疑和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獲得不同的發展,使原本機械的教學預設在師生的共同創造中變得充滿靈性、智慧和活力。

三、重視師生生成,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主體是學生,課堂上師生共同演繹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成長活劇,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單純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師生互動、相互砥礪與啟迪,共同研究與成長。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想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由于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活動總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縛中。動態生成的教學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走,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提出,教師在動態生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那種認為學生是動態生成唯一對象的觀點是不可取的。數學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對象應該是學生和教師。這與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主體并不矛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環境、學生等的影響,會產生靈感。形成即興的教學思路,從而對原來教學設計進行完善和必要的補充。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同分母分數加法,一開始讓學生說說怎樣計算,估計正確與錯誤會同時出現,然后可以抓住認知沖突,組織討論。但結果是,學生在嘗試計算“3/7+2/7”時,無一例外都是等于5/7。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靈機一動,改變原定思路,設問:為什么不是等于5/14呢?你有什么理由說服老師?面對老師生成的新問題,學生通過折紙、畫圖、實物舉例等多種方法,說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學生的學習參與十分投入、有效。

四、利用錯誤,促進生成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并能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使錯誤巧妙地服務于教學活動。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在學生觀察圓錐后進行交流,有的學生說:“圓錐有無數條高,并且都相等。”面對學生的錯誤“發現”,教師沒有馬上作答,而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辨析。首先讓學生指指、量量圓錐的高,當他從頂點沿著側面指到底面圓周上時,立刻有學生反駁:“高應該和底面垂直,是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所以只有一條。”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確了圓錐高的含義,并知道圓錐的高只有一條。在此基礎上,教師趁勢追問:“怎樣來測量圓錐的高?”一石擊起千層浪。一個學生拿起空心圓錐說:“只要在上面蒙一張紙,找到底面圓心,用一根鐵絲穿進去直到頂點,這段鐵絲的長度就是圓錐的高。”“那這個實心的圓錐,難道要在它的底面鉆個孔去測量?”“把它靠在墻邊,用體育課上測量身高的方法量。”……學生在傾聽、交流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展開錯誤的思維過程,既有助于學生糾正錯誤,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教學,也才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動態生成的課堂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至高境界,它要求教師有動態生成的觀念、強烈的課程意識,從教材出發,以學生為本,機智地開發、捕捉課堂生成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在師生、生生動態的合作交流中,不斷生成新的生長點,使數學課堂充滿靈動、智慧與活力。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題圖教學 優化策略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105-02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因學生年齡偏小,思維意識仍處于形成時期,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因此合理利用小學生形象思維,并運用數學圖畫以及模型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題圖便是在充分認識小學生思維特征的前提下,把數學問題轉化為主體明確的圖畫,然后再將圖畫應用到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當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卻未能充分認識到主題圖的本質特征,進而亂用、錯用主題圖。基于這種情況,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針對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優化策略進行闡述。

1 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從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的內涵方面來看,主題圖教學的優化是一個相對繁瑣的過程,需要遵循的原則有很多,比如情境性、靈活性、數學化以及社會化等多重原則。

首先,情境性原則指的是,在日常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根據主題圖呈現的主題情境來創設和學生認知規律以及日常生活經驗充分相符的情境。數學教師在主題圖情境設計時,應進行充分準備,杜絕為調動學生一時學習積極性而創設情境的行為,徹底走出創設主題圖情境的誤區,使學生真正成為情境的體驗者,而教師則是情境的引導者。

其次,靈活性原則指的是,數學教師在充分理解、分析主題圖的過程中,應更加靈活地予以把握和處理,從而使主題圖具備一定現實性特點,努力使陌生教學材料變得熟悉化,熟悉的材料更加生動化、形象化。

第三,數學化原則指的是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來源于生活的主題圖轉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及科學精神,而這一過程中教師素養的提升則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

第四,社會化原則指的是小學生數學主題圖情境包含了現實社會文化內涵,一方面反映了數學學科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要。因而,數學教師在進行主題圖教學的過程中,務必要深入挖掘主題圖內部所隱藏的社會化知識,使學生們充分欣賞并感受到主題圖,最終培養學生之間良好的合作習慣。

第五,結構合理化指的是小學數學課堂中應變教為學,變課堂為學堂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只講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提問。教師只作引導、釋惑、解惑,教學效果相當不錯。高效合理的課堂結構,必須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只有綜合使用這些策略與教學標準,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的效率。

2 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優化策略

2.1 進一步優化數學主題圖教學情境

通過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在編寫小學數學教科書的過程中,編寫工作人員應始終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出發點,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再以主題圖方式呈現在小學數學教科書當中,利用簡潔明了且具有較強生活特色的圖畫表達出數學思想,使學生們通過生活獲取數學知識及其技能。當前,小學數學教科書雖然已將數學思想滲透進主題圖當中,然而其內容卻多以圖片形式進行呈現,若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完全根據教科書中的內容來創設情境,導入課程,通常會相對生硬,這就需要數學教師積極分析課程,進一步優化數學主題圖教學情境,從而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將他們更好的引入到課堂當中。

例如,在講到《四邊形》這節課時,為能夠進一步優化主題圖教學情境,數學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首先,使用攝像機針對校園內不同空間進行拍攝,然后把所拍攝的內容予以剪切,再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使學生指出照片當中那些圖形是四邊形。在觀察視頻及圖片的過程中,課堂氣氛一定非常熱鬧,學生們會一邊觀察,一邊指著上面的內容,并針對其中不同場景哪些是四邊形進行積極討論。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學生還將會沉浸在興奮當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如此一來便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進一步優化數學主題圖探究過程

在設計數學教科書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充分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出了很多主題圖,以此幫助學生們學習教材中的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僅僅是就圖論圖,照本宣科,未能真正把新課標的全新理念引進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如此一來便無法更好的提升學生們探究問題的能力,也無法提升他們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中,務必要進一步優化主題圖探究過程。唯有進一步優化小學數學主題圖探究過程,小學生的讀圖能力才將會得到切實提升,也只有這樣小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將會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講到《位置與方向》這節課內容時,為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讓他們自由結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們勢必會興趣盎然,不僅能夠更加迅速的掌握基本方向,同時也將親自動手繪制出學校的大致方向圖,并較好繪制出教學樓、辦公室、操場以及大門等建筑物的方位,可能還會有一些小組會用自己的腳步測量出建筑物之間的具體距離,然后將所測量的距離標注在學校整體方位當中。如此一來,便為學生們進入更好層次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3 進一步數學主題圖合作交流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編寫人員對每一問題都進行了認真的設計,而且基本上全部的主題圖均體現了合作交流教學改革的思想,方便了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進而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合作交流水平以及彼此之間的團隊意識。所以,數學教師應認真組織小組,并引導學習小組進行積極且廣泛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講到《時、分、秒》這節課內容時,教師在課前應要求學生從自己家拿來時鐘或者手表等計時工具,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統計。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所拿的計時工具與同學們分享使用,使大家清楚自己手中計時工具的特點,最后學生們應使用各自的手表進行仔細講解,再針對主題圖上的時間進行展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 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缺少利用主題圖教學的指導、過度鋪展以及不合理的刪改主題圖等原因,對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效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若想要切實優化小學數學主題圖教學,不僅需要充分尊重諸如靈活性、情境性、社會化以及數學化等多種原則,使小學生得以欣賞并感受到主題圖,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目標及其具體策略,諸如情境的創設、學生的參與、目標的完成、師生間的共同交流、教學內容的實施以及課堂教學的反思等等。教育教學經驗表明,唯有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情境的感受及參與,才能夠有效改善現今小學數學主題圖教育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冬蘭,吳毅松.讓主題圖為我所用――以一年級數學主題圖使用過程為例[J].新課程(教研),2011(7).

[2] 黃秀梅.從“告訴”走向“體驗”――北師大版小數二年級上冊“分桃子”教學札記[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7).

第11篇

【關鍵詞】形象教學;數學問題;教育教育;情趣化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簡單地講,你家有幾口人?學校有多少間教室?你買一本書用了多少元……這些都是數學。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電教手段,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如用講數學故事、做游戲,課件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書本式的數學教育,讓數學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切實讓學生學習到有用的數學,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素養,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一、模仿日常生活活動來傳授新知。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先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于生活中,通過模擬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規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

如:運用單價、數量、總價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運用課件,以“今天我當家”這一課例,讓學生模擬帶20元或30元去超市購物,體會一下,媽媽每天買菜的情景,此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一片沸騰,學生們一邊模仿售貨員和顧客買賣的情景,一邊提出問題,一邊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歡快的課堂上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再比如:學習應用題后,我與學生就我的電話單展開對話:

師:這是老師上個月的電話費單,根據你平時了解的有關電話費用的經驗以及這張賬單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從賬單知道固定電話的月租費是15元,加上新業務費3元,共計18元。這是這部電話費都要收的。

生2:每打一次電話,3分鐘之內是0.2元,您每次打電話的時間是多長呢?

師:我每次打電話都是不超過3分鐘。

生3:賬單中只有市話費一項,說明您只打市話,沒有打長途或其他電話。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幫老師解決一些問題嗎?老師上個月用的電話費是28元,其中月租費是18元,每打一次市話費是0.2元,老師上個月一共打了多少次市話呢?

學生憑借已有的與電話費有關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根據電話賬單上的信息,主動地進入信息的再加工、再創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利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即深刻理解了歸一問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又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

二、從生活中搜集數學信息,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只重視按照課本中的內容傳授知識,很少關注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造成了教學與生活的嚴重脫離。學生只是學會了書本上的死知識,并不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生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感覺到的只是枯燥無味的數學。為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重視學生數學經驗的積累,讓他們盡早感受相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小數的初步認識”之前,要求學生到超市了解一些商品的價格,初步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用途,積累一些相關的信息。學生對這種活動很感興趣,會自覺去搜集一些小數各部分名稱,小數的產生等信息。這樣一來,有了這些活動經驗,上課時,他們對小數就不再陌生了,更容易接受。像這樣的活動很多。如:在學生學習了怎樣收集數據、整理制作統計表、統計圖以后,我讓學生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并根據統計的情況設計一套為元旦聯歡會采購水果的方案,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把學到的統計應用到實際活動之中,隨學隨用。聯歡晚會又是他們盼望的事,每個學生都會興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到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實際數學化。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客觀規律,通過活動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還讓同學們知道了方案的設計要考慮季節的特點,它的設計才能滿足大多數同學的需要。

三、數學內容生活化,情趣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的新理念,就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實際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和發現數學規律,密切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時,我問:你們給老朋友帶來了什么禮物?學生興高采烈地拿出了一件件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我接著問:用什么方法把禮物留在紙上。學生紛紛動手,通過描畫自己喜歡的物品,初步感知了周長。接著,我又問:要想知道畫了多長怎么辦?同學們立刻動手利用已有的測量知識和經驗去測量,很快量出了小禮物的周長。教師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并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動中悟,在悟中學,學生怎能把新知識掌握不牢固呢?

再比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為了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確定方位,我把這節課“確定位置(一)”也就是用“數對”確定位置,安排在電教室內。

師:誰能說一說你自己的座位嗎?

生1:我是三組的。

師:既說了第幾組,又說了第幾個,這樣就把位置確定了,誰還愿意說一說。

生2:我是第四組第5個。

生3:我是第一組第6個。

……

師:剛才很多同學說出了自己的座位位置。其實,每位學生的位置也可以用數對表示為(3、4)、(4、5)、(1、6)等,誰知道這里的前一個數表示什么嗎?后一個數表示什么嗎?

生4:在前面的表示第幾組,在后面的數表示第幾個。

師:說得好,誰能把自己的位置用這種方法表示出來?

接著,全班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自己的位置用這種方法表示出來。

師:下面老師結合本班學生的座位情況進行如下游戲:一個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對,坐在這個數對所表示的位置上的同學立刻站起來等,學生沉浸在游戲快樂之中,在愉快地探索著、交流著,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從而苦變樂學,情感與態度得到培養。

再比如教學“確定位置(二)”時,也就是用方向和距離表示位置。我把這節課安排在戶外來上,帶領學生來到學校操場上,向學生提出哪是東南西北,哪是東偏北或西偏南等,接著我又問:如果以我們學校為觀測點,你們的家的位置是 偏 ,距離學校幾米……教師注意貼近學生生活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對教學有親切感,學生會因為熟悉而喜歡,學生思維會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促進他們主動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只有走進生活,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學會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個性品格,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使那些對數學“死渴”的靈魂重新復活,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性轉化,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淺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 網址:.

[2] 《如何在課堂上關愛學生》 鄭娟 新鄉一附小 百度文庫

第12篇

關鍵詞: 農村初中 主副科教師 均衡度

袁貴仁于2009年11月強調要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工作新目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廣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2010年7月13日)指出: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眾,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學條件均衡是基礎,師資均衡是關鍵。廣泛開展的各種均衡評估活動,都離不開對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的評價。目前教育資源的均衡度評估通常包括區域、城鄉、群體等的均衡發展的評估。但現行的評估體系存在著一個比較明顯的缺憾,那就是對農村初中學科師資均衡度關注不足。本文希望通過探索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的影響因素,構建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測評模型。

一、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教育均衡發展研究比較早,主要為:(1)在經費投入上,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實行由各級政府共同分擔經費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1];(2)在師資上,美國通過經費保障、專項培訓和相關的政策導向,有效地解決了教師人數不夠、素質不高等問題,日本為促進師資均衡發展,實行教師“定期流動制”;(3)在法規上,制定了一系保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法律、法規[2];(4)在學科方面,美國1993年以法律的形式將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外語、地理和藝術制定為必修課程。國內學者對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點,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1)區域發展不均衡;(2)城鄉發展不均衡;(3)教育的群體發展不均衡;(4)義務教育均衡度、均衡發展指數模型構建等的研究。目前國內研究至少有兩方面的不足:(1)對學科發展均衡的關注不足;(2)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模型還有待改進。翟博[3]首次建立了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測量指標、測量方法及測量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顯的,如其評估體系有4大項25小項,而與師資有關的只有2項,其權重是很小的,這顯然與師資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素質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是不相符的。所以,科學地選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特別是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發展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對農村初中合理配置高素質的各科教師,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廣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測評體系建立

(一)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的借鑒

目前普遍認可并使用的顧客滿意度指數(American Customer’s Satisfaction Index,簡稱ACSI)模型是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它可用下圖所示的模型表示[4]。

該模型把顧客滿意程度及其決定因素――顧客期望、感知質量、感知價值聯系起來,同時也把影響利潤水平的顧客抱怨和顧客忠誠度聯系在一起。這一指數模型ACSI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相似于圖示模型,副科教師顧客相對主科教師的均衡的評價是通過諸如道德紀律與法律意識、教學管理科研能力、工作成效和評價體系等多角度、多方面來進行的。其中副科教師顧客對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質量感知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副科教師對教育教學地位的感知價值,直接決定主副科教師均衡度。因此,要研究副科教師對農村初中的顧客期望及感知質量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即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體系內容有哪些。

(二)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測評體系內容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我們得出結論: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是由顧客感知價值決定的,而感知價值是主、副科教師感知質量比較產生的,顧客期望是副科教師同等享有主科教師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地位及名譽等的先期期望。因此,對主副科教師均衡度的直接影響因素就是副科教師的感知質量,提高了副科教師的感知質量,就提高了主副科教師均衡度。因此,構建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測評體系,歸根到底就是構建農村初中副科教師感知質量測評體系,這對促進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是指副科教師對農村初中教育教學的感知效果與他們對主科教師享有同等待遇的期望值相比較后所形成的感覺均衡狀況。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結構如圖2所示:

圖2中副科教師預期質量(即主科教師的感知質量)是指副科教師期望享有主科教師同等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及地位等;副科教師的感知質量是實際感受到的學校給予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及地位等的總體評價;主副科教師的感知價值差是指主副科教師在享有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差異的評價;主副科教師均衡度是主要用標準差、變差系數等指標來測度主副科教師在享有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的離散的程度。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學條件均衡是基礎,師資均衡是關鍵。參照義務教育階段初級中學對教師考核和評價內容及相關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結果,根據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學校領導、管理人員及任課教師的訪談,把影響義務教育初中階段主副科教師均衡度的因素歸為四方面。

(1)道德紀律與法律意識:師德水平、法制意識(變相體罰、侮辱學生等)、教師紀律(不缺課、遲到、拖堂、提前下課等)、課堂被占(副科上課時間被用來上主科的課、搞勞動、開會等)。

(2)教學管理科研能力:備課情況、課堂紀律管理、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方法、板書、作業布置批改、教學手段(多媒體的運用等)、班級工作管理、教學改革及教學論文。

(3)工作成效: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形成正確觀念和提高學生能力。

(4)評價體系:評獎評優、職稱晉升、教師地位(學校、社會、家長、學生的評價)。

三、提高農村初中主副科教師均衡度的途徑

(一)提高副科教師的感知質量

農村初中的副科教師要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教學服務理念,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農村初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面無表情,教師感嘆學生缺乏求知欲,學生抱怨教師教學不得法。副科教師應重視師生課堂人際合作并運用合作性課堂教學情境來體現教學,即交往的理念。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學的必需要素。首先,注意教的時機,激發互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抓住問題要害,一語道破天機,使學生在渴望的心理狀態下,明晰事理,讓學生認為一堂課下來,感覺到自己有所收獲,有所啟示。其次,注意教的藝術,樂于互動。課堂教學中對于疑難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問題。涉及的問題應該使學生感到有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有利于挖掘潛能、激發學習情趣。最后,注意教的對象,全體互動。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引導,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重在激勵,引導參與,鼓勵并幫助學生嘗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副科教師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當學生犯錯時,不能變相體罰學生、挖苦學生或侮辱學生人格等。上課前要充分備課,不缺課、不遲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課,副科課程不隨意被主科教師占用等。在課堂中的教學要情緒飽滿、穩定;語言表達流暢,用語規范,語音準確,口齒清晰,感染力強;板書書寫、繪圖規范、準確、工整、美觀,電教及實驗演示操作穩健、熟練、從容、自如,適度布置作業,作業有批改有講評有訂正。這些方面都有利于提高副科教師的感知質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增強副科教師的感知價值

增強副科教師的感知價值,使農村初中副科教師享有主科教師同等的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及地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均衡創造充電機會,均衡教師結構,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針對農村初中副科教師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較低的實際情況,必須為初中副科教師均衡創造充電機會。各地教育管理機構要真正將副科教師的“充電”放到重要位置,鼓勵學歷沒有達標的農村初中副科教師參加脫產學習、自學考試、函授等形式,采取諸如帶薪參加培訓、報銷培訓費用、培訓與職稱和考核掛鉤等積極措施,提高學歷水平,提高專業化水平。

其次,均衡提高教師地位,均衡教學條件,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地理教師與其他科目教師的待遇不平等,自尊心受到傷害,致使他們地理教學態度不認真,工作積極性不高。學校領導、家長和社會要尊重地理教師,關心教師的生活疾苦和心理需求。實行均衡政策,均衡教育經費的投入、均衡校舍條件和教學儀器設備、均衡職稱評定的指標。盡快出臺相關規定或法規,提高農村或者落后地區一線教師的工資待遇,高于而絕對不能少于城市或者發達地區的教師。在實行績效工資時,要從均衡思路出發,關注薄弱學校、關注薄弱教師為學生做出的更多付出。教育研究已成為教師專業角色的一個重要方面。副科教師的教育研究要以教學行動研究為主,是為改進教學實踐,解決實踐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而進行研究。

最后,均衡教師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多重發展。傳統的教師評價體系阻礙了農村初中副科教師的發展與提高,副科教師要有實施新課程的熱情,必須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建立能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發展性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師發展為主要目的,制定明確合理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評價的內容可包括師德水平、知識結構、工作態度、能力與水平、工作績效、教育研究、校本課程開發、師生關系、法制意識,等等。在建立評價機制上,由應試教育的評價轉向適應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敬仰教育規律,不要用“分數崇拜”干擾教師的靈活多變的思想,重視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與特長。

(三)降低副科教師的抱怨度和提高副科教師的忠誠度

當農村初中的教師,特別是副科教師對教育教學條件、待遇和地位等產生抱怨時,一定要及時進行補救,防止負面的口碑效應。特別是在當前網絡時代,更需要關注網絡上口碑的“乘數”效應,小問題擴大化,“滾雪球”不斷衍生新的報道。因此,各校領導應建立及時快速的補救通道對抱怨的教師進行妥善處理,如可以通過咨詢室、校長信箱等通道來緩解,還可通過定期座談、意見箱等方式。最主要的是通過聽取副科教師對學校領導及其教育教學情況的意見,及時改進自己的領導方法和提高自己領導的水平與能力。

參考文獻:

[1]杜洪琳.美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

[2]楊軍.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來自美國的經驗[J]外國教育研究,2004,(11).

[3]翟博.教育均衡發展:理論、指標及測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4]胡曉輝,王喚明.對高等教育顧客滿意度的初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