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通信工程結課論文

通信工程結課論文

時間:2022-09-16 21:54: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通信工程結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通信工程結課論文

第1篇

引言

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日益突出,中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高等學校到底能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有用人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點[1]: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有一定差距;知識陳舊,轉化率低;現行教育過于追求知識體系,缺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遠高于高校專業培養人才培養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2]。只有在國家教委的有效指導、調控才能緩解此矛盾。青島農業大學自2004年開始了全校性的實踐教學改革活動,2007年,進入“強化實踐技能,和市場接軌”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第二階段。

1 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教學,使大學生深刻體會蘊涵在各門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學校要求把實踐教學落實到每一個學院、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經過第一階段的改革,我校實踐教學安排已經達到教育部在高校評估中規定的優良標準。

通信工程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專業課中有85%以上的課程開設了實驗課,專業選修課的實驗課開設率近80%。理論課學時和實驗課學時之比約為6:1。課內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設備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綜合性實驗強化對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解決較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及調試方法,拓寬知識面。通信專業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占有實驗課程的比例≥85%。根據專業課的學習要求和應用性不同,部分課程除了開始課內實驗,還設置了相關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題目綜合性強,所用的知識是課堂所學理論的延伸,促進了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是訓練學生獨立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環節。通過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從需求分析、功能設計到具體實現,直接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的全過程及其各環節,是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實踐機會。

2 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雖然目前通信工程專業的實驗和實習安排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

通信工程專業的硬件實驗較多,絕大多數硬件實驗利用實驗箱完成。用實驗箱做實驗有以下缺點[4]:一、大多數實驗箱開發廠本文由收集整理家都能根據授課的重點設計實驗內容,但是實驗箱把功能模塊都集成封閉起來,讓學生不能接觸信號處理的各個環節;二、實驗箱比較適合驗證性實驗,由于實驗箱的功能模塊固定,所以能作的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比較有限,不利于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三、利用實驗箱所作的實驗內容較陳舊,與生產脫節大,不能達到注重實踐和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

部分專業課之間聯系比較緊密的,課程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系目前在實驗、實踐課程中體現的還遠遠不夠。一門課中學到的原理可能應用在多門課中。例如《信號與系統》中講到的著名的nyquist采樣定理是《數據壓縮》、《通信原理》中數據采用基本依據,采樣電路的硬件實現方法又在《微機原理》、《高頻電子線路》等課程有不同的實現方案。讓專業課的知識融合貫通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

3 改革實踐教學的具體措施

3.1 繼續推進課程內實驗教學改革

課程內實驗主要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在保證一定學時的驗證性實驗以促進學生對課堂上傳授的基礎理論的掌握之外,改革部分實驗中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內容,使之于實際應用結合地更加緊密。例如《程控交換原理》中設計性實驗是數字時分接線器編程,實驗目的是了解數字時分接線器的編程方法,熟悉t接線器的工作方式,其它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可以調整實驗安排,加上“程控交換機電話用戶開戶”、“分別用1號信令或7號信令傳輸話務”、“對比建立局內呼叫和局間呼叫的不同”等在電信局業務中實際用到的各種操作作為選做實驗。

3.2 增加綜合多門知識的實踐教學環節

通信工程主要學習通信系統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識。通信系統主要解決信息如何從信源端經信道傳到信宿端。擴展高低頻電子線路課程設計的內容,加入《通信原理》、《信息論》的內容,把信源編碼、無線信號的傳輸、信宿解碼實驗綜合在一起。結合信息傳輸的實際過程,加設多平臺通信綜合實習。該實習主要內容是利用程控交換機、光纖通信設備、綜合業務數字平臺和無線基站實現模擬電話業務、計算機網絡業務、無線通業務的傳輸。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涉及到了程控交換、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光纖通信等多學科知識,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這些業務在實際生活中占有較大的市場,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通過了解、學習此類業務,能夠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

3.3 加快實習基地的建設

雖然通信工程專業配有校內專用的實訓中心,在實訓中心可以模擬一些簡單的通信業務,但是由于資金和規模限制,學校的設備比使用中的設備要簡單,處理的業務類型也不夠豐富。學生通過到工作現場考察,能夠學習通信運營的常見業務。目前,通信工程的實習基地還很少,不能滿足學生熟悉生產的需要,所以加快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成為學生學習生產技能的重要途徑。

4 總結

第2篇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3-0192-03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通信事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并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規模達到13億,人口普及率達94.6%;移動寬帶用戶(3G和4G用戶)總數達到8.38億,占比達64.4%;4G用戶總數達到6.13億。另外,光纖接入用戶占比超過68%,IPTV用戶凈增1991.7萬戶,總數達到6581.2萬戶。電話用戶總抵多,位居全球第一。另外,在通信科研和生產方面,也取得長足的進步。通信產業的高速發展,促進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專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各層次大學中,開辦通信工程專業的學校有近500所。在眾多的通信工程專業中,制訂一個適用于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能與新技術接軌、與社會需求接軌、與學科發展接軌并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二、制訂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應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應生產過程;創新培養人才模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訓實踐途徑,提高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按照學以致用、全面發展的要求,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突出人才培養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全面提高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

(二)基本原則

根據特色專業建設要求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具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其基本原則如下。

1.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原則。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遵循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原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崗位實習,探索“3+1”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開辦冠名班及訂單式培養模式,“校企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專業方向模塊”的特色培養模式,引入職業資格與工程認證教育培養模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改造國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開展中外聯合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2.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的原則。按照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遵循人才培養內在規律,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始終貫徹通識教育理念,開設系列通識教育課程。為了有利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要,適度壓縮通識教育類課程的學時學分,增設專業導論課程,形成專業自身通識教育課程模塊。通識課程教育為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思想政治素質與文化技能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全面發展和形成,提供必備的課程支撐。

3.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以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需求對學生專業知識、能力、技術技能結構的要求為導向,按照課程對應職業標準,照顧大多數學生學習基礎和教育需求,重新審定、合理調整專業課程體系,避免專業培養同質化,突出體現高層次、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平臺課程本著夠用、會用和終身學習發展必需的要求設置,壓縮理論性強、應用程度不高的課程學時數,適度降低課程難度系數。

按照專業集群對應產業鏈的要求,引入行業企業課程,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設職(執)業資格和工程認證課程。按照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要求調整專業方向課程,適當開設與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對應的微課程。根據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在專業主干(核心)課程中,設置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連通的課程,為學生發展打通上升通道。

4.實踐教學體系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原則。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學校學科專業發展定位相匹配,堅持“應用性、差異化、集群化、有特色、高質量”的專業建設理念,根據學生能力形成規律和教學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專業特點,在結構上注重層次性,知識與能力上注重系統性和完備性。為了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專業技能的應用、技術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形成,把課程實驗、認知實習、實訓、課程設計與崗位見習、學科綜合實習、企業崗位操作和技術開發、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第二課堂活動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5.創新性原則。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為先導,在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過程等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改革與創新,探索由相關專業組成的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的緊密對接,面向新(興)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形成應用技術型交叉專業群,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和產品”的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用人單位和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

三、培養方案的基本結構

培養方案的結構主要包括:(1)專業代碼;(2)培養目標;(3)專業優勢與特色;(4)培養要求;(5)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能力實現方式;(6)指導性專業方向;(7)主干學科;(8)專業主干(核心)課程或核心知識領域;(9)學制與學位;(10)最低畢業學分;(11)專業主要實驗和實踐性教學要求;(12)畢業條件及其他必要說明。

培養方案所涉及的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類、專業教育類、職業技能培訓類、創新創業能力訓練類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課外學分五個部分構成。

通識課程由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通識教育選修課組成,強調在不同學科之間構建共同的知識結構基礎平臺,使學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

專業教育類課程由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構成。該類課程設置應本著學科專業自身的發展需要,結合行業企業要求,更新課程和教學內容。

職業技能培訓類課程是培訓學生從事本專業領域工作應當具備的職業技能。根據行業職業崗位和各專業實務中所需具備的職業技能,專業性職業技能培訓類課程應開設職業技能證書培訓課程2―3門,積極引進工程認證課程。同時,兼顧行業的發展和細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更新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體系,開設3―5個學分和職業崗位對接的微課群,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主要由獨立于理論課程開設的實驗實訓課程、課程設計、實習實訓、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等組成。

設置10個課外學分,學生可利用課外科技文化活動時間參加教科研活動、文化活動、技能訓練、科技發明創造和社會實踐等,獲得相應的課外學分。

四、通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

(一)審視人才培養目標,適應信息通信企業的人才需求及趨勢

根據“以人為本,求實創新,強化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和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原則,以未來10年社會產業發展需要、科技文化發展需要和個體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學分制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趨勢,把握專業發展內涵,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審視定位,制訂特色鮮明、適應性強、創新性強的培養方案。

(二)專業課程前置,技術培養提前,改革培養過程

長期以來,許多高校的通信工程專業基本上遵循這樣一個課程教學習慣順序:從高等數學開始,接著是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樣的順序,雖然看起來符合一定的教學規律,但會帶來一個問題。即:一些應用技術類課程,如單片機、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開課時間,會因基礎課程的習慣性排序而被推后,甚至在大學三年級時才開課。顯然,這樣的培養方案很難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而將專業課程適當前置,就可解決這個問題。即:在大學第一學期開始上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直流電路部分,這部分內容不需要高等數學的支持,只要具備高中基礎知識即可進行教學。在大學第二學期講述交流電路時,所需的高等數學基礎知識已經具備。同時,由于有了電路分析基礎,這一學期可以同時開設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這樣技術培養的過程就得以提前了。

(三)創新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以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著眼點,從學分制管理出發,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思路,對本專業現有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梳理,選擇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課程,組合成具有培養特色的課程體系。

從課程相關性和銜接性出發,將專業教學內容體系歸納為以下四個課群。

1.學科基礎課群。主要組成課程: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微機原理與通信接口、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電磁場與電磁波。

2.信息處理課群。主要組成課程:數字信號處理、信息理論與編碼、圖像處理與通信、信息安全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庫與信息系統、高級程序設計、數值計算方法。

3.通信系統課群。主要組成課程:交換技術、移動通信、光纖通信、通信網原理與技術、微波技術與天線、寬帶無線通信、多媒體通信技術、數字電視技術。

4.應用技術課群。主要組成課程: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嵌入式系統、DSP原理與應用、EDA原理與應用、FPGA原理與應用。

針對上述課群組成教學組,對與課群相關的教材選用、教學內容選擇、課時安排、教學環節銜接等問題進行研討,使培養方案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論證。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統籌規劃,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自主性實驗項目

運用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采用先進的現代設計工具和設計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加強基礎的同時,與新技術接軌,與社會需求接軌,與學科發展接軌。在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推動下,利用通信系統綜合平臺、單片機應用實踐平臺、嵌入式系統實踐平臺和FPGA應用實踐平臺,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將理論體系的學習與綜合實驗技能相結合,針對上述四個課群,強化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學科基礎課群綜合訓練與設計以系統仿真為主,信息處理課群綜合訓練與設計以編程實現為主,通信系統課群綜合訓練與設計以通信系統綜合平臺訓練為主,應用技術課群綜合訓練與設計以系統設計與實現為主。

五、結語

研究并制訂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是推進特色專業建設的過程,是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我們將認真落實培養方案中的各個教學環節,在方案實施階段扎實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的各項工作,努力形成高質量的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信息通信領域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為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通信工程專業的建設和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杜玉波.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基本思路和重點任務[N],中國教育報,2014-01-13(1).

[2]曾章.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型大學[N],湖北日報,2014-06-24(4).

[3]吳仁華.建設應用技術大學需要解決六個問題[N],中國教育報,2014-05-01(10).

[4]U碩來,諸園.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美國社區學院轉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5,(6).

[5]王冰,陳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基本問題探討[J].天中學刊,2014,(12).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LIU Lan,YU Hua

第3篇

通過分析學院近幾年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總結了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培養問題闡述了學院的改革思路與解決方案,并為今后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指引方向。

關鍵詞: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應用;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迅猛發展,人才需求問題已經凸顯。為適應我國經濟形勢的變革,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發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決定從2009年開始,對包括工程碩士在內的19種專業學位實行全日制培養。意在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探索鉆研精神和創業能力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新型工業化對于人才的戰略需求。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從2010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學院在研究生培養層面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現狀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從2010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至今已經畢業4屆學生。根據學院近幾年跟蹤調查,通過畢業生就業狀況以及就業單位反饋等整體狀況分析,畢業生普遍就業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江浙一帶等電子通信類企業和相關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學院培養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基礎知識掌握扎實,學習能力較強且綜合素質較好,但是工程實踐能力稍顯欠缺。在讀學生對于工程實踐認識尚顯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業實習經歷培養鍛煉自己,成果產出較少。

二、存在問題

根據學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現狀,分析存在以下幾點主要問題。

1.生源選拔問題。

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推行時間較短,作為一種新興學位,社會認可程度尚不明確,學生對其認知更為模糊,選擇率較低,所以在研究生選拔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仍舊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作為首選。很多學生最終是因為分數過低調劑到專業學位,實際是一種被迫選擇,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課題研究也比較盲目。

2.課程設置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都是基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改造而來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整體看來,課程設置較多,內容偏難,與工程實際應用融合內容偏少,學生對于學習掌握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到解決工程實踐問題上,學生都整日忙于課程學習,很難提前進入實驗室做一些基礎課題研究。另外,課程體系中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環節偏重小,工程應用性體現不強。

3.工程實踐問題。

對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工程實習,學生需要到相關實習院所進行為期3個月到1年的工程實習,目的是希望通過工程實習提高工程意識,掌握行業領域的基本原則、職業方向等。但是從目前跟蹤近幾屆學生實習狀況總結:具有較強培養實力的實踐基地偏少,大部分學生都依靠導師和學院聯系實習單位,由于選擇的局限性導致部分學生“不得不去”,實習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學生到研究所進行實習,但是很少能夠接觸工程項目研究,主要從事助理性邊緣工作,導致實習效果不好。另外,學校與學院雖然在積極建設實踐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電子通信類企業在北方偏少且規模較小,很難達到教育實踐基地規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業仍以實際效益為主考慮方向,與高校聯合培養學生需要較大的投入,收益難以預期,所以很多企業不愿參與這項聯合培養工作。

4.學位論文質量問題。

對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較強的工程應用背景和工程應用性,論文形式可多樣。但是從導師指導到學生自身,仍舊拘泥于學術型碩士論文的模式要求,論文工程應用性不高,企業實習內容無法融入學位論文。

三、培養對策研究

從國家大力推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來看,培養具有較強工程素養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養發展趨勢,如何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強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問題。為此,針對近幾年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問題,學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養模式。

1.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優秀生源。

為吸引優秀生源,學院加大宣傳力度,并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從導師配備、助學金資助、獎學金分配、就業推薦等多個方面給予全日專業學位研究生政策傾斜。學生通過近幾年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也較為深入的了解到其學位特色,學制2年較短,可以很快就業,而且因工程背景較強就業平臺較寬,畢業生就業層次較高,學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認可度也越來越高,生源質量在逐步提高。

2.調整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培養學生具有電子通信工程領域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且能夠獨立從事工程設計與運行、分析與集成、研究與開發等能力。要求學生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為熟練地閱讀本工程領域外文科技資料和文獻,掌握和了解本領域的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能夠勝任電子或通信系統、設備的分析計算、開發設計和使用維護等工作。將培養方案設置成A環節和B環節。A環節由理論課程構成,要求學生必須修滿不少于20學分的理論課程。當今的工程項目要求我們的未來工程人才不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知識產權、項目管理、工程經濟等方面知識;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擁有大局觀、團隊精神、交流表達能力、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工程職業素養。因此設置了B環節,B環節為綜合環節,包括實驗課、文獻綜述報告、學術活動、工程實踐、新技術講座5個環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提交學位論文答辯申請時,必須修滿A環節學分,并通過B環節考核。該培養方案能夠盡量減少學生理論課程學習壓力,使學生從繁重的理論課程學習中解脫,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參加學術活動、聽專家講座以及進行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同時學生可以盡早的進入實驗室參與課題的學習與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學習時間。從課程內容上進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論內容與工程案例分析的結合,加強案例教學,貼近前沿知識,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能夠學以致用。

3.拓寬工程實踐平臺推進國際交流。

積極推進與企業共建專業實踐教育基地,加大對已有的實踐教育基地中興通信股份、中電49所、億陽集團的投入。鼓勵教師將科研合作單位引入,學院也積極與科研院所、相關企業聯系增加實習單位,多方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在實習階段,學院與實習單位深入溝通,確保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鍛煉,拓寬學生視野,提高科研實踐能力,同時也為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學院目前已有學生赴德國進行實習交流,實踐能力顯著提高,整體學習效果反饋良好。為此,學院積極推進合作交流項目建設,與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聯合培養研究項目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2015年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交流學習平臺。

4.嚴控學位論文質量。

全日制專業學位論文監控體系需要將學生培養的整個環節落實到實處,環環相扣。首先,開題。學生企業實習并確定論文主題,根據參與完成的實際工程項目完成開題報告,返校進行開題答辯。在開題過程中5位專家嚴格評審確保該課題的實際工程應用性,對于選題過空、過大且沒有實際工程價值的課題要求學生在1個月后重新開題,以確保文論的順利進行。第二,定期匯報。學生開題過后需在企業一邊實習一邊開展論文,需定期向校內導師匯報論文進展情況,并在完成實習后向學院遞交實習考核表,由校外導師給出實習過程評價及成績,校內導師根據學生定期匯報及校外導師評語給定學生工程實踐最終成績。第三,中期檢查。到中期檢查階段,由學生提供書面報告,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參加檢查環節,從內容深度和實際完成情況兩方面對論文所需內容的完成進度進行檢查。最后,就是成果驗收及論文答辯。論文評閱采取院內雙盲審,學校進行論文對比度檢測,通過盲審和對比度檢測之后學生可進入到論文答辯環節,此環節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對于學生闡述的課題實際工程應用性及課題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考量與答辯,確保學生論文質量。通過不斷加強學生論文管理,近幾年畢業生的學位論文質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課題的工程實際應用性得到校外專家的肯定。

四、結語

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任重而道遠,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不斷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學習國外和其他高校的先進培養模式,不斷提高與改進,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電子通信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張琳 蒼巖 肖易寒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石防震,眭國榮.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張建宇,夏歡.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24(2).

[3]王鈺,康妮,劉惠琴.清華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

[4]張笑燕,宋茂強.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過程管理與質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第4篇

論文摘要:在分析通信工程專業特點、近年來通信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情況和我校通信原理課程教學的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網絡實現建構主義教學和多課程融合加強實踐教學方法,以提高其教學質量,適應近年來通信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通信信息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伴隨著通信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新通信服務觀念的更新、技術的進步、客戶需求的多樣性,必然引發新通信人才整體和多樣性需求的持續增加。而通信原理課程是通信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通信專業學生培養質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學,使其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是亟待研究的問題。本文擬從確定通信原理課程定位、開展網絡教學和加強實踐教學等方面對我校如何立足學校定位和現有資源開展通信原理課程教學加以分析。 

一、近年來通信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 

今年來我國的通信事業迅猛發展,固定、移動電話用戶數和寬帶用戶數位居世界第一。在國家政策導向下,電信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基礎電信領域形成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強競爭的格局,以通信運營商為主導的 通信產業鏈不斷擴大,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戰略產業[1] 。 

面對技術、市場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各運營商不斷探索新的贏利模式,推進企業的戰略轉型,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電信企業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變化: 

(1)在通信網絡 由傳統的電路交換網絡向基于全ip化的網絡演進過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術 又精通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隨著電信boss系統、綜合營帳系統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撐系統的建設,急需切合電信業務管理需要的專業計算機應用人才。 

(2)固定、移動網絡與業務的融合對熟悉移動和固定通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將更加旺盛。 

(3)運營商的通信網絡的維護體制將由單一分散的模式轉向集中監控和集中維護的模式,網絡維護人員從量上來講會大大減少,且要求具有更加豐富的全網知識和技能,專業分工的界限進一步淡化;而隨著主體運營商對行業價值鏈整合力度的加強和業務外包政策的實施,在主體運營商周圍將出現一大批電信服務商和虛擬運營商,以專業分工為特征的傳統通信人才將主要服務于主體運營商以外的通信服務商。 

(4)以數據業務為代表 的增值業務將成為運營商未來業務發展的重點,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業務開發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課程教學現狀 

我校是定位于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教學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兩個本科專業開設了通信原理課程,都為必修課,共有76個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學時,實踐教學16學時。理論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實驗課采用實驗箱做八個實驗,基本都是驗證性項目。經過幾年教學發現了幾點不理想的地方,主要體現有: 

(1)部分基本理論僅是記憶而沒有真正理解,我認為有幾方面原因,首先是學生還沒有建立系統的概念,知識點支離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瑣的數學推導和深奧理論不易于理解。 

(2)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不強,創新性訓練不夠,首先是教師大都沒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實驗設備較落后,與實際系統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實力和教學資源有限,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創新性訓練。 

三、確定通信原理課程定位,統籌協調與前期和后續課程關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它為學生以后分析通信問題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學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網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專業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理論基礎。但單單靠通信原理課程分配的學識是很難讓學生完全地掌握,這就需要通信原理課程的前期和后續課程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問題的訓練,例如在單片機、dsp、matlab、eda等課程或課程設計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應用,在移動通信、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等課程中加強運用通信原理分析實際系統的訓練。我校教學資源相對緊張,無力大范圍培養研究型和復合型人才,只有確立通信原理課程的定位,明確目標,多門課程為之服務,集中資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師資條件下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多課程融合加強實踐性教學 

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實踐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來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認真做好學生平時實踐和模擬實習管理,建立平時實驗、實踐、實訓的量化考核標準。對有條件的專業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 

受學校辦學條件影響,我校通信原理實驗設備資源相對較少,現有實驗箱可開項目較少,而且多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自主創新試驗極少。對于幫助學生理解原理、培養學生應用理論和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實驗箱開展實踐性教學,應充分利用其他相關課程的軟硬件資源。例如可以利用單片機、fpga、dsp等實驗室進行通信系統某個模塊的設計實驗;利用matlab實驗室進行仿真試驗,讓學生有直觀認識,加深理論理解,避免繁瑣的算法,讓學生掌握結論的應用;利用移動通信、光纖通信、網絡原理實驗室和課程設計進行綜合性的實驗,加強學生對原理的應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網絡實現建構主義教學 

通信原理課程教學安排很難與學生不同的情況完全匹配,這就需要某種途徑延伸課堂教學,而互聯網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的平臺。 

首先建設通信原理教學網站,讓學生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利用網站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利用習題資源進行自我訓練,利用教學文件確定個人學習目標; 

其次建立網上交流平臺,利用論壇或qq群等方式讓師生互動,構建學習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交流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更好匹配學生個性需求,增加學生學習熱情; 

最后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了解通信專業的最新動態,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應用,增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六、總結 

要較好地開展通信原理教學應該注重兩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課程教學規律,對于工科專業來說通信原理不僅僅是講出來的還要使做出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定要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學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相匹配的教學大綱,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基于構建主義學習思想的通信工程網絡教學研究》(09yb472)。 

參考文獻: 

[1]宋燕輝,蔣青泉.新通信技術的應用人才需求探析.現代電子技術,2010,9(320): 194-196. 

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通信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9,2(69):11-24. 

陳文,劉紹清,王琳燕.管理信息系統的多課程融合教學探討.計算機教育, 2010,41(7):41-44. 

第5篇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創業;通信技術課程群;教學方法改革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以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新型人才的形式繁榮發展。為應對市場對工程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海量需求和更高要求,工程教育改革刻不容緩。高等教育應強化工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完善工科人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1-2]。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蘭州交通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為提高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使通信工程專業教學更好地與國內、國際接軌,增加通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性、實踐性及創新性,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實踐教學等進行改革,切實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1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完備的課程體系和專業的教學理論,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但忽略了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在高端創新科技和工程科技方面,同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要求各高校全面修訂和完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質量標準,突出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4]。蘭州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培養信息與通信工程類人才為目標,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大多不擅長處理工程問題,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①教育理念陳舊,教學形式簡單;②缺乏對課程系統認知能力的培養;③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④創新創業教育層次亟待深挖。為此,蘭州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服務軌道交通行業為己任,緊跟通信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專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

2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改革探索

通信工程專業密切關注鐵路與軌道交通行業及通信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緊跟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動態,以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為導向,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緊抓“新工科”建設機遇,充分利用教學科研優勢,梳理課程間的銜接關系,構建通信技術課程體系;改變教育模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改良教學內容,豐富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意、創新意識,強化工程實踐能力,打造通信技術課程群。通信技術課程群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不僅能在教學內容上完善學生的知識理論體系,還能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優化學生的工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1通信技術課程群的建設

通信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包括“通信系統原理”“移動通信原理”“現代傳輸技術”“通信網技術與現代交換技術”,課程間內容相互聯系,獨立講述不僅會出現重復內容,還會使學生知識面受限,使學生無法對通信技術形成完整的系統性認識。為更好地在有限的課時內講好每門課,筆者結合專業特點及行業需求,確定各門課程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內容,減少冗余知識,明確各核心課程間的關系,以及通信技術課程群與其他課程群的關系。講授核心課程時,從整體性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具體方法是:①調研課程設置情況,重新編寫核心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重新規范每門課程應講授的內容,列出重點和難點,安排每個知識點的學時。②以通信網為主干構建通信技術理論體系,并對通信技術課程群中每門課程的章節內容進行重新規劃,做到大的知識點不重復、小的知識點間聯系共通,將各類知識點融會貫通。通信技術課程群建設如圖1所示。

2.2層次化的實驗/實踐教學設計

實驗/實踐教學可分為基礎教學和提升教學2個層次。基礎教學包括基礎理論階段、基礎實驗階段。提升教學包括創新實踐階段、課程設計階段、專業競賽與培訓階段。教學時需精心設計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實踐內容。筆者從3個方面進行實驗開發:①在原有的實驗平臺上拓展開發實驗項目。②利用eNSP模擬器、OPNET等工具搭建實訓環境,進行新實驗項目的開發,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eNSP模擬器可以把真實的網絡設備圖形化,學生可借助圖形化的網絡設備快速熟悉基于華為網絡技術相關產品的操作和配置,了解企業的ICT網絡是如何規劃、建設、運維的。OPNET具有仿真網絡體系結構,方便學生了解各種網絡協議的作用,理解網絡結構并學會評判網絡性能。③深入實驗室,在真實網絡設備上進行實驗項目開發,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檢驗專業學習成果,提高動手能力,獲得工程知識與工程經驗。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通力合作完成探究性、趣味性實驗任務,解決綜合性、開放式實踐難題,養成工程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

2.3新型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教學中將傳統授課方式與雨課堂相融合,理論教學時,利用雨課堂實時推送課件,建立新的預習和復習方式,形成教師和學生間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學促教、以教促學,提高教學效率。筆者開設了“通信系統原理”“移動通信網絡與優化”“移動通信原理”等多門SPOC,提高了學生課外學習的自由度、靈活度、便利度。學生不僅可以線上預習、鞏固、復習、交流學習經驗,還可以觀看其他相關課程資源,拓展了知識面。通過在線直播等方式邀請專家介紹最新技術進展和技術應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導學、督學、維紀、答疑、考核等。線上教學雖然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但很難把握學生學習的質量。通信工程專業為學生制訂了網絡學習計劃和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線上隨機簽到、課堂提問等方式監管學生學習效果,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2.4構建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的評價考核體系

傳統考核以考勤和期末成績為主,評價考核體系不夠完善。通信工程專業著眼強化學生學習過程,將學習過程考核納入最終評價考核體系中,使最終成績能夠對學生形成綜合、全面的評判。學習過程考核具備開放式、合作式、探究式等特點,主要包括考勤、課堂答辯、小組合作、課題討論、論文評價、階段測試等。期末考核內容也進行了相應改變。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創造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樂于思考,增加了綜合性、開放式主觀試題的比例。最終成績由期末考核與過程考核按比例加權得出。

2.5將學科競賽融入實踐教學體系

以競賽促實踐,筆者在教學中將學科競賽納入實踐教學培養計劃中,通過實驗/實踐選拔出拔尖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并通過專項訓練,組織拔尖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電子設計競賽、學科競賽等,通過學生間的互相帶動不斷吸引、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競賽中積累經驗、提升自我、挖掘潛能。校企聯合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優勢,進行教學平臺及教學資源一體化建設,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搭建,形成校企聯合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

3結語

第6篇

    論文摘要:分層教學和模塊教學是目前拉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尸,尤其在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中,教與學存在很大差異。本文旨在借助分層教學和模塊教學的理論,結合筆者所從事的通信專業課的教學,對中等職業教育中通信專業的課程分層和模塊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中職學校分層模塊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日益進步,教育資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長和變化,班級授課制在我國做出輝煌的貢獻后逐步顯現出其先天的嚴重不足。教師在班級授課制(尤其是人數眾多的大班級)下對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欠佳的學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從心。分層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成為優化單一班級授課制的有利途徑,它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中職學校的學生是中國考試模式下的失敗者,對學習沒有積極性,甚至失去信心,對于中職教學,必需首當其沖的是點燃他們學習的希望。所以分層教學的原則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層次,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輔以不同的訓練和輔導,借助各層本身的力量促進每一層次的學生都燃起學習的希望,培養起學習的興趣。而不同的教學目標不能是各種簡單的考試,因為中職教育的任務是向用人單位輸送會學習、會創新、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必須大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筆者所在學校的通信專業學生而言,就業渠道主要是通信工程單位,而通信工程單位急需的是會干活的技術工人。這樣促使中職學校通信專業加大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這些訓練可通過通信教學模塊來實現。這促使通信專業必須設置相應的模塊,來解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二、通信專業分層模塊教學的具體措施

      1.分層種類

    由于通信專業的特殊性,筆者認為通信專業分層教學的主要模式應該采用能力目標分層監測模式:知識與能力的分層教學由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相應的學習層次,然后根據努力的情況及后續學習的現狀,再進行學期末的層次調整。參照了國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采用因材施教。在教學上,此模式同時配合有“分層測試卡”(即分層目標),對學生進行多層次評價,對每個學生的進步和成績給予

應有的肯定。借助以上理論和結合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的實際情況,通信專業學生可分三層。如表1所示。

    2.模塊種類

    對于通信而言,通信的目的是傳遞和交換信息。完成這一任務的設備從功能上可分為三部分:通信終端設備、傳輸設備、交換設備。對應的主要課程有“通信線路”、“數字通信”、“程控交換技術”等。通信專業模塊的種類將圍繞這三部分展開,分理論模塊和操作模塊兩大類,如表2、表3所示。

3.實施方案

(1)分層原則:1)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通信專業及相應的層。在這一環節學生要考慮自己的畢業大致去向及自己學習的能力。2)通信專業課在第二學年開設,教務部門根據學生的成績及結合學生意愿進行具體分層。并在學校公布。3)這種分層是動態的,根據學習效果情況及后續學習的成績,再進行學期末的層次調整。可向上一層,也可降一層。

    (2)模塊選擇方案:每個學生的層確定以后,將學習相應的模塊,具體方案如表4所示。

    三、需要克服和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1.必須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能力

    專業課教師在實施分層模塊教學過程中,通過學情分析、研究教材、模塊劃分設定教學目標、動態管理、全程評價等方面的探索,達到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說分層模塊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教師的水平。那么怎樣來提高專業教師的從業水平呢?1)教學相長。專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兩個生命的交融與滲透,教師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來完成的。2)與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從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從業水平。3)必須是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提升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也就是說必須有明確的實訓課教學大綱和實訓目的。當然教師也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

    2.各模塊的設備的更新和購置

    對于通信專業而言,實驗設備比較貴,加上通信技術更新比較快,要求設備更新也比較快,所以在教學中要投人比較多的資金。可以說,即使模塊設置再好、專業教師再優秀,沒有設備,一切都是空談。這就要求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

    3.學生對口就業、就業渠道通暢

    學生學得再好,但就業不好,或者不對口,很大程度上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要求學校就業部門要抓好學生的就業工作,不僅讓學生能就業,而且盡量要專業對口。筆者認為,如果克服和解決了以上幾個關鍵問題,通信專業分層模塊教學的效果一定會比較妖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增強了教師的從業激情。

第7篇

【關鍵詞】擴頻通信教學實踐實驗教學Explore the Teaching Schemes of Direct Spreading Spectrum System Kun Yan

(Guangxi, Guil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bstract: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ost pop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Direct Spreading Spectrum System (DS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s in Tele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novel ideas and the useful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DSSS. The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education through inspir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reupon.

Keywords: DSSS,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ment Teaching

引言

擴頻通信在軍事和民用通信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相關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通信原理的后續課程,通信與實際聯系緊密,深入認識擴頻通信的相關知識能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更好的與社會接軌,提供其就業競爭力。作為一門多學科、專業交叉滲透的綜合性課程,如何有效開展相關理論與實驗教學,讓學生更深入、更形象地理解所講授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化課堂教育效果是探討的熱點與難點。經過多年教學,作者總結了擴頻通信的教學難點,提出了相關教學方式方法。

一、主要問題

擴頻通信[1]的教學涵蓋了通信工程教學中的大部分知識。通過長期的教學,筆者發現這門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涉及其他課程知識較多

作為當代通信系統設計的重要理論,擴頻通信系統的設計涉及了全部通信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其中通信原理被應用于擴頻通信的誤碼率分析中、信號與系統被應用于擴頻信號的頻譜分析中、編碼與信息論被應用于擴頻碼的設計中。這種現狀為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

一般而言,擴頻通信被安排在通信系統本科專業教學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大多數課程學習。但是由于遺忘和僵化教學等原因,很難要求學生隨時靈活運用各種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常常要為學生復習各種課程的相關理論。但由于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復習的效果并不如人意。甚至會好心辦壞事,將學生本就混亂的知識體系攪亂。

1.2實驗設計的創新難度大

擴頻通信系統實驗一般在Matlab仿真平臺上完成。由于系統理論已經成熟,現有實例程序較多,很難對其進行創新。曾有人探索用system view或simulink進行擴頻通信系統仿真[2,3],但受限于時間與設備等因素,如何跳出現有的框架,從新的角度更有效地教授學生仍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由于實驗設計的老舊,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使將程序設計作為考核內容,學生們也常常從網絡或其他途徑找到相關程序應付了事。這種現狀更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1.3擴頻碼設計教學難度高

擴頻編碼屬于編碼理論的一個分支。作為通信理論中的最抽象部分,編碼理論的教學是整個通信工程專業教學中的“硬骨頭”。雖然有信息理論與編碼理論的基礎,但由于大多數的學生并不能理解編碼設計的原理,擴頻編碼的設計教學難度仍然很大。大多數的教師只能停留在教授學生幾個移位寄存器的設計方法,更深層的編碼理論無法引入教學過程中。清華大學的擴頻通信教材試圖將編碼的基礎知識(有限域)引入擴頻碼的教學中,但只是隔靴搔癢,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二、改進措施

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擴頻通信的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實踐證明這些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2.1打好基礎

針對擴頻通信涉及知識面廣的學科特點,我們采取先復習,后講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課程開始的前三次課依次為學生復習通信原理中誤碼率分析、信號與系統中頻率分析、信息論中信息量計算等內容。重點是向學生介紹有限域的基礎概念[4],并將現有的編碼設計方法向學生進行簡單說明。雖然花費了教學時間,但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教學初期為學生復習所學知識,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由于涉及的相關知識較多,學生之間的基礎也存在差異,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課程上復習所有相關知識。為此,我們總結了擴頻通信涉及的知識框架(如圖1所示)。借助于該框架,可以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較容易明白相關知識復習的必要性,認識擴頻通信系統設計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對照,找出薄弱環節有針對的學習,以彌補教師在課程復習中的不足。并且能夠為學生建立較好的學科體系。經過多年總結,我們總結出以下擴頻通信相關的知識結構框圖應用于教學中:

2.2實驗教學

在擴頻通信的授課過程中,完成相關的基礎實驗內容。這種將實驗引入教學的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工科院校的各種課程中,其效果是顯著而且良好的。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抽象的理論被具象化。在我們的應用中主要強化以下兩點:一是將課堂上的實驗與課后的作業相結合。比如,我們將常見的簡單擴頻通信系統設計放在課堂上介紹,在課后作業中要求學生解釋由教師提供的程序的物理意義。這種方法能夠較好的訓練和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二是將擴頻通信的原理與實際的系統結合,考核學生設計滿足某種條件的擴頻系統能力。常見的CDMA系統設計就是基于擴頻通信系統的,我們為學生指定某種國際標準下的信道模型,設定合理的通信系統參數,指導學生設計滿足各項要求的擴頻通信系統。這種教學和考核方法能夠加強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并且將老舊的程序設計具體化、特殊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滿足工業界對通信專業畢業生的需要。

2.3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如何在將教學變得有趣是教師的重大課題。擴頻通信作為一門理論專業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寓教于樂的難度較大。我們希望用下面的方法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首先,在教學中引入課程的背景知識。作為二戰時期發展出來的通信理論,擴頻通信的發展歷史具有一定傳奇色彩,對這段歷史的介紹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特別是擴頻通信的發明人,海蒂?拉瑪女士,作為好萊塢知名演員和通信專家,其人生經歷就能夠編成一部優秀的電影。無獨有偶,編碼理論的奠基人,伽羅華的人生經歷更具特色,這些歷史的引入很好地豐富了學科背景,調劑了緊張的教學過程,并將具體的人物投射在抽象的理論中,能夠很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鼓勵學生學習相關學科最先進的科研成果,為學生梳理理論發展的脈絡。擴頻通信的研究發展一直沒有停止。雖然相關基礎通信理論已有較好發展,但更優的編解碼方法和擴頻抗干擾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希望在教學中引入一兩篇最新的擴頻通信方面論文,指導學生閱讀。加強課程與當下科研發展的聯系。

總之,我們希望能將教學從課本的知識延伸開去,追溯學科歷史,展望發展前景。這種談古論今式的教學方法常出現在文科類的教學中,工科教學中使用較少。相信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事實上,國外相關領域的授課常常采用這種方式,比如,數學課教授常常從數學史的發展入手,用時間線連起看似無關的各種學科知識,進而介紹本課程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能夠較好的將知識趣味化,也能避免只見樹葉不見樹的教學盲區,為學生打開興趣之門。

2.4編碼教學

編碼教學是擴頻通信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為了將這一個部分與其他通信知識融會貫通,這里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擴頻碼的使用與效果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編碼設計不需要考慮。相反,編碼設計才是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學習熱情的部分。現有教材上的編碼設計方法著重在查表法,常常有學生提出疑問:我們所用的編碼表從何而來?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們在課上點出編碼設計的幾種方法,如,搜索法,橢圓曲線相關理論。由于這些知識本身的復雜性,這部分介紹的重點放在知識背景和理論框架的建立,目的在于為學生指出方向,是其未來能夠通過學習按圖索驥,如果有興趣,也能繼續在這個方面進行探索。

三、結語

以上的教學方法已經被初步應用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成果有明顯改善。學生對擴頻通信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氣氛更為輕松活潑,實踐經驗增加較多,這樣的教學成果能夠較好地服務于學生未來的工作。如何進一步改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

參考文獻

[1]朱近康.擴展頻譜通信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3.

[2]李穎,朱伯立,張威. Simulink動態系統建模預防針基礎[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4.

第8篇

【關鍵詞】通信工程;實驗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3―0133―03

引言

無線通信系列課程覆蓋面廣,從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如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射頻理論設計與應用,到先進應用背景的專業型課程,如寬帶無線接入和移動通信等課程,都與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緊密。這些課程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如電子標簽設計(RFID),物聯網中的遠程智能遙控技術,高速寬帶無線接入方法,遠程無線智能定位等領域中都得到迅速和廣泛地應用。但是受到軟硬件條件的影響,實驗教學課程不能及時跟蹤最新技術的發展,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技能的要求,造成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因此對高校的無線通信系列實驗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同時改革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成為國內高校教學改革的關注焦點[1]。

一 無線通信工程課程系列現狀分析

就目前而言,國內許多高校開設的無線通信系列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基礎環節薄弱,缺乏必要的授課基礎

由于上個世紀90年代對無線通信系列課程的忽視,很多學校取消了微波技術基礎等課程,師資也隨著出現斷層,以致造成國家在無線技術關鍵領域與美國相差很多年。隨著無線通信業的發展和國家對無線通信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別為解決物聯網,電子標簽技術(RFID),以及軍事中的遙感遙測,國家北斗導航系統,國家探月工程等實際工程問題,對具有無線通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社會的發展,本世紀初很多學校又恢復了無線通信系列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實驗課程,但是師資力量已經嚴重不足,實驗設備也嚴重老化,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驗課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授課基礎薄弱[2]。

2 技術更新過快,授課內容難以緊跟學科發展

無線通信專業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應用型課程。一方面需要授課教師緊跟學科技術的發展,結合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不能因循守舊,另一方面又需要授課教師注重與基礎課程的銜接,在提高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滿足社會需求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教師需要通過相關的實驗課程、實踐課程和課程設計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能力,這些要求無疑提高了對教師本身素質的要求。隨著無線通信技術越來越向高精尖方向發展,需要授課的內容同樣具有較高的廣度和深度,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課難度。但是現在國內這類應用型課程缺乏教學實驗平臺,授課效果也很成問題[3]。

3 實驗教學環節缺乏創新性理念和工程思想的灌輸。

無線通信系列課程的實驗問題是困擾各高校的一個難點問題,無論是基礎實驗還是專業型實驗的開設,都涉及到頻譜和射頻相關的設備,而這些設備的科技技術含量都非常高,而且幾乎被國外壟斷;而國內不但生產的廠家少,而且同樣價格昂貴,因此,即使是購買基本的實驗器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對于很多高校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傳統的實驗思路也對課程的開設帶來了問題,在過去,無線通信系列課程實驗不是驗證性實驗,就是演示型實驗,缺乏向上拓展空間;但是,就業市場需要學生具有創新性理念和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一定的工程素養,能夠熟練地使用各種測試儀器,這與傳統的演示實驗思路格格不入[4]。所以迫切需要進行新的實驗教學的研究和探索,尋求解決的方法。

就目前的就業市場而言,對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觀,與移動通信、網絡通信相關的各公司企業,特別是對無線通信方面的學生尤其青睞[5]。因此國內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視無線通信方向發展,無線通信不僅僅是高校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對象,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發展對象,各高校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無線通信的教學體系展開研究,以期迎合就業市場的需求[6]。

二 構建新的無線通信系列實驗課程體系

根據無線通信系列課程體系,研究實驗內容,以及系列課程實驗的銜接問題,開發相關的專業實驗平臺,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對現有的實驗內容進行擴充。首先開發與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下一代無線物聯網互聯技術、衛星通信系統技術等國家發展規劃相關的實驗課程體系。其次結合社會的實際要求,開發RFID設計和無線智能遙控鄰域等具有一定應用前景的實用型實驗課程,構建完整的無線通信實驗基礎教學和應用教學體系。最后需要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并結合其他學科的發展,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構建交叉性的大型實驗,并設立為期兩周以上的課程設計教學體系,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熟練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

在構建上述三大類實驗內容體系的過程中,要建立相應的實驗課程的實施方式,也就是實驗課程的具體的實現方法體系。整個實驗體系將以現有的基礎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為基礎,在應用型課程中推出創新性實驗環節,通過引導教學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加實驗學時的比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并通過創新性平臺,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

根據上述的實驗內容體系和具體實施方法體系,需要進行具體的實驗教學體系規劃。國內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也有不同的具有實現方式。根據自身狀況,各高校形成了各自的實驗課程體系,并針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和具體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據實際教學基礎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分別實施了具體的實驗教學內容和方式。譬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名牌大學都擁有陣容非常強大無線通信系列課程教學群,開設了電磁波、微波技術、射頻技術、遙感技術、無線微控制技術、醫療電磁技術、能源電磁轉化技術等具體的實驗課程體系,并且還在不斷擴充中,為了能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對無線通信系列的實驗課程改革和研究正在成為教學改革關注的熱點。

從純粹的知識基礎角度分析,無線通信系列課程必須包括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寬帶無線接入、鎖相技術、天線與電波、射頻電路設計、移動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等課程。目前,重慶大學具體實施的無線通信課程系列的主要實驗教學架構如圖1所示。該課程體系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理論基礎課,課程包括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和射頻電路設計與應用,第二個層次為實驗教學課程,課程包括為微波技術基礎實驗、射頻電路設計實驗、數字通信實驗和移動通信實驗,第三個層次為無線通信的應用環節。以微波技術基礎實驗和射頻電路設計實驗為基礎,學習相關的硬件和軟件后,進行較為綜合的課程設計,設計時間連續兩周。設計的內容涵蓋射頻電路知識,射頻電路的仿真、寬帶無線接入、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課程等相關的實驗課程。

三 適時引入實驗課程的創新機制

在構建實驗課程體系時還需要引入創新機制。利用已有的實驗教學平臺,綜合分析實驗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建立實驗課程的創新機制。

一方面通過各種獎勵措施和鼓勵措施提高教師開設新的實驗教學課程,提供必要的實驗教學經費和設備,激發教師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學生中征集有意向的志愿者參與平臺開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構建實驗體系,并確定基礎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為基礎,三個層次的實驗在整個體系中的分布情況和切入深度,構造立體交叉性實驗平臺,并檢驗實驗平臺的設計思想的可實現性,積累經驗,完成創新平臺建設。

構架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五個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基礎性實驗為基礎和驗證性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最終目標,建立實驗課程發展體系。緊跟前沿無線通信技術,建立最新實驗內容。實驗中引入最新實驗內容和實驗儀器,緊跟技術發展的趨勢,培養出能為企業帶來技術革新和提高效率的人才,同時將實驗內容和企業提供的項目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針對理論教學的課程改革,對實驗教學進行同步改革,我們引入更多的設計性環節,并加入先進技術發展趨勢講座。通過趨勢分析,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轉變,使之能逐漸完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轉變,這是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性意識基礎環節,實現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脫節。以培養學生“厚基礎、寬口徑、動手能力強、有創新意識”為目標,堅持以理論與實際、基礎與先進、經典與現代技術統一,面向不同專業要求,優化教學內容,建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合理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四 加強科研和實習的教學實踐活動

實驗體系涉及到大量的工程設計問題,而這些問題有些不能在實驗室中完全解決,需要依靠校外實習基地,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學習這些課程知識的認識。為此,我們每年專門組織學生參觀“中國移動公司科技生活館”、“中國聯通公司科技中心”“重慶大學電信機房”、“重慶有線電視中心”、“重慶鐵通公司發射中心”和“重慶廣播電視中心”等基地。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校外基地并未真正發揮其優勢,學生在校外基地的活動也僅僅是走馬觀花似的參觀,難以真正涉及工程問題的解決,也達不到培養學生工程素養的目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與高校進行合作,設立研究中心和交流基地。教師在理論教學的同時要求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這兩方面都促進了教師對本學科領域的發展狀態,也為理論知識聯系實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研究實驗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具體問題,抓住學校本身的有利條件,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外也不能以創新實踐為名,盲目將本科生引入科研活動,必須進行細致周密的安排。一般情況下,低年級本科生主要進行基礎性的實驗,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高年級學生需要結合教師實際項目或者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相關的研究。總體上本科階段的學生還是缺乏實際科研能力,還需要誘導,因此安排學生參與哪類科學研究,參與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研究的。

總之,研究面向應用和創新的實驗課程體系是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其中,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是無線通信實驗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 鄭玉甫,蔣占軍,楊桂芹等.通信工程專業三維一體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84-86.

[2] 邵玉斌,龍華,劉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學實踐環節中仿真技術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309-311.

[3] 李正,李菊琪.工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論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7,(4):45-47.

[4] 陳小虎,劉化君,朱曉春等.電氣信息與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國大學教學,2006,(4):54-56.

[5] 何寶祥.陸桂榮,儲開斌.電子信息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氣電子教學學報,2006,28:19-22.

[6] 熊慶國,陳和平,吳謹.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2):69-72.

The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 of Teach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EN Jian-junJIANG YangHAN Qing-wenFENG Wen-jiangWU Yu-che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第9篇

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所推動的信息化,給人類經濟與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深刻。鑒于此,全世界眾多高等學校都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信息論基礎”這門課。

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這種需求,南京郵電大學很早就開展了“信息論基礎”的本科教學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里主要對自身所講授的“信息論基礎”課程的本科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討論。在引言之后,本文將依次討論教學組織活動及改革、課程結構與提綱、一個教學結果舉例和結論與可能的改進等4個部分。

1 教學組織活動及改革

在“信息論基礎”專業課程中,我們選擇了曹雪虹老師主編的教材《信息論與編碼》一書[1],參考書包括傅祖蕓所著的《信息論-基礎理論與應用》[2]以及周炯磐所著的《信息理論基礎》[3]。為促進學生領會信息論開創者香農最初的一些創新性概念,本人在教學意將香農的經典論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列為重要參考文獻[4]。

該門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為: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信息處理、存貯和傳輸所依賴的基本規律,及其在通信技術中的具體應用。本課程重在介紹基本概念,給出主要結論,而不涉及煩雜的數學推導和證明。

由于課程整體只有32個學時,相對于信息論基礎的豐富內容來說,應該說時間肯定是不夠的。為此,如何精選部分章節又不影響本科專業課的整體性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在學校有關部門的導向下考慮在此類課程教學中引入教學活動的短學程化的理念[5], 以實現教學組織活動的改革。具體執行而言,課程的教學安排主要集中于信息論相關基本概念的講授與理解。

為解決學生理解信息的度量――信息熵的困難,本人在課程的第一講中采用了香農最早在經典論文中給出的公理化體系,解決了信息論入門難的問題。在第四章有關信息率失真函數的講授中,一般需要引入假想信道,但學生很難理解假想信道模型。為解決該困難,本人引入了“隨機矢量量化”概念來解釋假想信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課程結構與提綱

2.1 課程結構

該課程每年春季開課,含有16講,每講2課時,其中含有3課時的課堂習題課。此外,作業為四次和一次半學期的考試。為了鞏固多媒體教學中學習的知識點,近20題的課后作業量是必要的,它要求學生自學和理解所學教材。

2.2 課程提綱

主要提綱與相應知識點簡述如下:

2.2.1 緒論

涉及教科書的第一章內容,介紹了信息論的形成和發展及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

2.2.2 信源與信息熵

涉及第二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自信息量、條件自信息量、單符號熵、互信息量、條件互信息量、平均互信息量、馬爾可夫信源熵。要求掌握信息的量度的計算。

2.2.3 信道與信道容量

涉及第三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信道模型、信道容量及其計算方法,要求掌握對稱及準對稱DMC信道、限時限頻限功率加性高斯白噪聲信道容量的計算。

2.2.4 信息率失真函數

涉及第四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失真函數、平均失真、信息率失真函數、信息率失真函數的性質,要求掌握率失真函數的定義和性質。

2.2.5 信源編碼

涉及第五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信源編碼的定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要求掌握最佳變長編碼的方法。

2.2.6 信道編碼

涉及第六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糾錯編譯碼的基本原理、線性分組碼的生成矩陣和校驗矩陣、伴隨式、碼距、糾錯能力,要求掌握線性分組碼編碼過程。

2.2.7 加密編碼

涉及第七章內容。知識點主要為加密編碼中的基本概念、加密編碼中的熵概念、換位和替代密碼、DES密碼算法、公開密鑰密碼體制、RSA密碼體制等。

3 一個教學結果舉例

圖1 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成績分析

每年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3~4個班近200名本科生修習該課程,我們考慮以閉卷方式來檢查和評價教與學,考試的內容與習題中的問題有比較大的相似,以取得合適教學效果。這里僅僅以一個教學班的考試成績為例,其他班級與該例有一定相似。圖1顯示了所研究的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成績分析。該班平均分79.2,學生成績可以用一個對數曲線來擬合,即中間分數的人數比較多,它與我們原來預訂的學生考試評價范圍比較吻合。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教學方案還是可行的。

第10篇

關鍵詞:高等教育;工程數學;教學改革

1 工程數學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量不斷增大,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發展。工程數學系列課程是繼高等數學之后又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是大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基礎,主要包括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等。幾乎所有的工科專業都要開設工程數學,如:電子技術、通信、機械設計、地質、能源等[1]。學習工程數學為工科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提供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 為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所以工程數學的教學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2 工程數學改革的必要性

2.1 存在問題

首先,授課時,從數學到數學的多,聯系專業實例的少,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學生只記住相關知識,單純應付考試,未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如果是單純應付考試的教學,學生會因為單一的目標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其次,工程數學本來與專業知識聯系很緊密,但由于學生并未先接觸專業知識所以并不十分明確工程數學的重要性,因為無法了解工程數學的魅力,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動力。當真正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工程數學的底子相對薄弱。最后,教師教學方法大部分比較傳統,要適應新時代新形勢還要做相應的改革。

2.2 必要性

時代的發展也要求高等教育培養的目標和方式隨之發生改變,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高等教育由培養知識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2]。工程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好教學內容,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工程數學的主要內容,并將其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高的教學質量,充分體現工程數學的特色和重要基礎作用等等新問題又不斷出現,這些都使得工程數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 工程數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3.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學習興趣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凡是數學類課程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知識系統概念、公式、定理等多且繁雜,學生記憶難度較高;其次,學生認識不清楚工程數學課程和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再加上工程數學課課時較少,以為工程數學無關緊要,對工程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最后,教師單一的講授方式,學生被動學習,致使教學效果不夠好,學生一但開始覺得學不懂,很容易失去信心和興趣。針對這些原因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1)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可以采用多次重復循環聯系法。包括幾個要點:每次上課先復結上一節課的知識點,下課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在課堂上講授完新的知識點,讓學生當堂做練習,并布置課后練習,每次作業批改并在課堂上講解作業,課程的一章內容結束給學生小結,并上一次習題課,給學生布置課堂作業,做完后教師批改,相當于一次小測驗。經過幾次課堂和課后的練習及習題講解,相信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點記憶應該會比較深刻。

2)在工程數學教學中應該加入本門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的應用內容,讓學生了解到工程數學知識和專業課之間的緊密聯系,知道工程數學課的重要性[3-5]。以通信工程專業為例, 其主要的專業課程包括《信號分析與處理》、《通信原理》等課程。這些課程與工程數學知識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如《信號分析與處理》這門課程, 變量的變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信號分析手段。如傅里葉級數、傅立葉變換等等, 是將信號從時域轉換到頻域中, 從而將時域中的信號分解成若干獨立的部分。這門課程主要是運用了復變函數的知識以及高等數學里面的級數相關知識。在設計教案和安排作業等環節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加強工程數學課程與工科專業課程知識的聯系, 增進學生對兩個學科之間的認識和理解,也給學生足夠的動力去重視這樣的基礎課程。

3)加大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力度。為了減少學生被動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更多時候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里,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多參雜一些教學專題演講,讓學生分成小組收集資料,做報告;另外還可以加強數學課程中的計算機應用實驗。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學生活動的內容。讓學生有機會和教師一起交流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最終讓學生擺脫盲目學習到無心學習的惡性循環。

3.2 將專業英語知識帶入工程數學課堂

學生英語學習時間較長,但看專業英語論文的時候,或自己寫英文論文的能力仍然不強,學習的英語知識無用武之地。所以我覺得在除英語課之外的其他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加入一定量的相關英語知識的教學。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英語知識的接觸,對提高學生英文水平也很有幫助,讓學生學習有用的英文。

參考文獻:

[1] 梁少輝.工程數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12(21):139-140.

[2] 魏玉華.工程數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 考試, 2011(53):21-22.

[3] 溫靜,張斌,劉繼發,尹秀玲.創新工程數學教學教法 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0): 18-20.

第11篇

論文摘要:針對dsp原理與應用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實踐教學方面對dsp原理與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通過改革,提升了教學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dsp相關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受高校擴招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成了各高校普遍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相對地,3g、物聯網等通信相關產業具有巨大的人才缺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科技大學實驗課程必然要緊密結合當今的科技發展。要抓住機遇,培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就要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市場所需要的人才。 

實驗教學作為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基于上述認識,實驗課程應與現代科技同步發展,從而制訂出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 

 

1通信原理實驗課程特點 

 

通信原理是通信、電子工程等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移動通信、光纖通信、衛星通信、計算機通信等后繼專業課程的基礎,也是許多高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課程之一。課程主要講述信號傳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性能,結合實際的有線與無線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現代通信的基礎理論和設計思想。該課程內容豐富、理論抽象,對工程數學及其應用能力要求高,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難度偏大,很容易“畏難而退”。通過開設通信原理實驗課程,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大大提升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鑒于目前通信原理實驗課程的內容單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效果一般,重新規劃通信原理實驗課程,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整合改革。 

 

2多種實驗平臺的整合 

 

基于通信原理課程的特點以及實驗設計的目的,實驗平臺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在現有條件下,適合應用在通信原理實驗當中的平臺主要有通信原理實驗箱、計算機仿真平臺以及設計平臺。在操作不同類型的通信原理實驗過程中, 這些平臺各有優缺點,應針對各種實驗方式的特點進行設計,達到最佳效果。 

2.1 實驗箱平臺 

實驗箱平臺一直是通信原理實驗使用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平臺對驗證性實驗比較適用,有利于加深通信原理單個知識點的理解。對實驗箱的使用,需著重考慮實驗課和理論課的協調配合,避免出現實驗內容與理論內容脫節,超前或滯后的方式,針對這一問題,在具體教學中可采用課程組長負責制,由課程組長整體協調理論課和實驗課內容,以達到最佳實驗效果。 

2.2 軟件仿真平臺 

可用于通信原理實驗的仿真軟件主要有兩款:systemview和matlab。這兩款軟件都可進行通信系統的仿真設計與分析,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整體概念,是對理論課所學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對常用的模塊自己編寫文件,從具體模塊的實現到整體系統的架構,可很好的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2.3 eda的實驗平臺 

eda實驗平臺相對于傳統的通過一些專用集成芯片搭建通信系統的實驗方式,可以避免使用種類繁多的專用集成芯片,從而簡化了電路。學生用硬件描述語言編寫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編程邏輯器件上完成各種不同的通信技術,避免了連線的繁瑣。并且可以在一個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臺上,來實現所有的實驗內容。而且要采用eda技術,學生必須自己在充分掌握實驗理論的基礎上自己編寫程序,這有別于傳統實驗中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步驟連接電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實驗。這將大大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對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體而言,實驗平臺的選擇主要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盡量在現有條件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3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實驗開設是否成功和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因此,為了融多種實驗平臺于通信原理的實驗教學中,必須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及內容進行相應的改革。從單一的驗證性實驗向多種實驗模式相結合轉變,從僅1個學期的單一通信原理實驗,向穿插于整個大學時期的多種方式的混合實驗課程轉變。充分利用現有實驗條件,將通信原理實驗內容調整為驗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3部分。 

3.1 驗證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的關鍵是與理論知識的緊密結合,輔助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因此從實驗時間、實驗方式、實驗內容的安排上都應與理論課相協調,才能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因此在驗證性實驗的改革調整中應貫穿這一原則,以期找到最佳的實驗方案。針對這一情況,對驗證性實驗的教學內容以及實驗方式進行改革。 

(1)實驗內容:驗證性實驗課應與理論課同步進行,緊密結合,實驗時間應與理論課的主講教師協調,靈活調整。實驗內容應配合理論課的教學需要,著重對理論理解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 

(2)實驗方法:可以采用學生動手和教師演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以實驗箱進行仿真實驗為主,教師上課的過程可輔助以matlab仿真結果,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驗箱除了驗證通信原理理論知識外,還和通信原理知識的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譬如它還會要求學生對通信信號的時延和同步等問題進行分析,為實際通信電路的設計奠定較好的基礎。

3.2 綜合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的關鍵是讓學生構建完整的通信系統概念,能將所學知識連貫起來,綜合應用。因此在綜合性實驗的改革調整中應貫穿這一原則,以期找到最佳的實驗方案。 

(1)實驗內容:綜合性實驗強調對通信系統整體的掌握。學生在理論課和驗證性實驗課上學習了通信系統各組成模塊的內容,通過綜合性實驗,將信號的調制解調、編碼解碼、復用解復用、信道、濾波等多個環節結合在一起,構架一個完整的通信系統,完成信號的傳輸,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2)實驗方法:以實驗箱和仿真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于一些簡單的綜合系統,可以利用實驗箱完成,讓學生利用之前做過驗證性實驗的模塊,搭建一些簡單的通信系統。對于大型通信系統,實驗箱無法完成就可以采用軟件仿真的方式進行。其中systemview軟件平臺對設計綜合性實驗具有操作簡單、貼切實際的硬件實現。因此,對大型的難度較大的通信系統,可以建議學生采用這個平臺。但是對系統架構較簡單的數字通信系統,建議學生采取matlab的模塊仿真加eda設計進行操作,eda實驗平臺對數字通信系統有很好的優勢,也是結合實際工程設計的要求來進行。 

3.3 設計性實驗 

通信原理課程的設計性實驗主要目的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根據給定的技術要求實現一些簡單的通信模塊,為以后的實際工作預演。 

(1)實驗內容:主要是按照要求的技術指標,設計實現具有一定功能的通信模塊,比如實現一個用于普通電話機的話音信號編碼器,或者實現一個具有一定增益要求的放大器等。 

(2)實驗方法:模塊仿真和eda設計相結合。當前在實際通信模塊產品開發過程中,大多采用matlab仿真加eda或dsp設計工具實施,其中dsp工具對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一般可考慮采用eda設計工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為學生提供eda和dsp兩種平臺,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自愿選擇設計手段。譬如卷積編碼模塊的設計性實驗,可以采用matlab對確定的卷積編碼器進行功能仿真,如果仿真和理論分析結果一致,則說明設計思路正確。在這基礎上,再采用eda開發系統或dsp開發系統對卷積編碼器進行系統選型、實驗和測試,并對其運行速率等性能進行分析,以便重新設置參數,進一步提高它的性能等。該實驗過程可以縮短開發流程,降低開發成本,可以使學生掌握實際工程的設計方法,能更好地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做準備。 

(3)教學安排:這部分實驗不在實驗教學學時內安排,目前主要以兩種形式開展,一是作為畢業設計,二是在高年級開設專門的設計性實驗課程,此時學生相關的軟硬件知識已經學習了,通過設計性實驗可以將各種知識整合,綜合利用。在整個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實驗室對學生全天候開放,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來實驗室進行設計、制作和調試。此時學生沒有其他因素干擾,可專心投入,收獲較大,且對后面的就業非常有利。 

設計性實驗是偏重于應用的實驗,通過實驗過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實驗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4結束語 

 

針對目前通信原理實驗僅采用實驗箱進行驗證類實驗,實驗方式單一,效果較差,未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的情況,將多種類型的實驗平臺進行整合,在學院及系里教學規劃和實驗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將課程內容調整為驗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3部分,使實驗內容既配合理論課程的教學,又與現代通信技術同步發展,使實驗課程的教學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有較大改觀。 

總之,通過采取多種實驗模式相結合的靈活教學方法,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使學生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成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luo yuanqiu, wang ting, weinstein steve, et al. integrating optical and wireless services in the access network[c]. 2006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2006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2006 

[2] liu qingchong, qiao chunming, mitchell gregory, et al.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first-and last- mile broadband access[j]. journal of optical networking, vo14, n12, 2005, 12:807~828 

[3] rockwell, david a, mecherle g. optical wireless: low-cost, high-speed, optical access[j]. 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1 

[4] .基于rof技術的epon和wimax融合方案的研究[j].光通信技術,2010,16(3):53~54 

第12篇

關鍵詞:光纖通信;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翟鳳瀟(1979-),男,河南永城人,鄭州輕工業學院物理電子工程學院,講師;郝蘊琦(1985-),女,河南扶溝人,鄭州輕工業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師。(河南 鄭州 450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輕工業學院第十批教改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5-0144-02

自從英(美)籍華人科學家高錕提出光纖用于通信領域之后,光纖通信技術以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1]我國光通信設備產業近年來—直保持較高增長速度,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現在國家級的電信網骨干主要采用光纖通信系統,而光纖通信技術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特別是2013年8月17日,國務院印發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必將對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會對光纖通信人才培養產生影響。由于光纖通信技術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纖通信”課程近年來一直作為國內外高校通信、電子學科的重點專業課程及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這門課程系統主要介紹了光纖通信理論和技術。課程要求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光纖通信技術的基本原理、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構成以及系統設計方法,了解光纖通信技術的實際應用和最新發展方向,為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光纖數字通信設備的操作、維護、設計、施工或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光纖通信”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實際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關于“光纖通信”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成為各高校研究的問題。[2-5]本文將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光纖通信”課程存在的問題

作為電子科學技術專業一門主要專業課,其特點是光纖通信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新理論和新技術不斷產生和發展。這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實驗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由于種種原因,“光纖通信”這門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從授課方面來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順序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由于本課程公式多、表格多、圖形多,并且在課堂授課中,教師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數學分析推導,課堂教學中過多的公式推導、證明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另外,課程成績考核方式比較單一。目前“光纖通信”原理課程的考核多采取傳統閉卷考試方式,考試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導致學生的學習方法呆板,習慣死記硬背,表現出綜合應用知識能力比較欠缺,不能充分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原因都極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實踐性教學環節欠缺。在工科院校“光纖通信”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向來是一個短板。隨著光纖通信的新理論和新技術不斷產生和發展,實驗硬件更新升級落后、實驗設備陳舊、實驗項目單一、實驗內容老化等原因,教學內容已經落后于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另外,采用封裝性強、集成化程度實驗箱型的實驗方式在方便操作的同時卻無法讓學生深入了解光纖通信系統全貌。實踐教學很難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導致學生普遍對實驗教學認識不足,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質量和效果。

第三,由于光纖通信技術涉及的物理基礎知識較多如場論、光學原理、通信技術、激光技術等。故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應先修這些課程。但是由于這些課程本身都有比較深的難度,所以不少學生很難全面掌握。例如研究光纖中的模式分布通常是在圓柱坐標系下用分離變量法解給定邊界條件下的亥姆霍茲方程來完成,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數學功底和電磁波方面的知識,如果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這部分的學習就會出現困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僅限于簡單地背結論、公式,做計算題。學生不了解理論的工程應用意義,不具體分析問題,導致學生對課程認識不足,出現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的現象,這些問題會使得學生逐步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二、“光纖通信”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鑒于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光纖通信”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非常重要。下面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驗領域進行改革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圓滿完成學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創新教學方法

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摒棄傳統教學方法缺點,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優勢。從教學目標出發選擇教學內容,把握理論上的度,對課程進行準確定位,突出技術實質。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在講課程前言和緒論部分宜采用聲情并茂的圖文、視頻展示,突出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首次接觸該課程時,接觸到一個開闊的視野,有生動的發展歷史和鮮活的應用基礎,而不是讓其產生理論堆積的錯覺。在講授光源時,采用flas來演示受激輻射機理。在講授光纖無源(有源)器件時,可以現場演示一些器件。根據課程內容,把課程涉及的知識分成若干主題,如“低損耗光纖研究現狀及進展”、“摻Er光纖放大器”、“光無源器件及市場調查”、“基于光纖傳感器的研究進展”、“光纖通信的發展趨勢”等。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一個主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當講授先關內容時,小組負責人把寫出的調查研究報告,以ppt的形式進行報告。這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獲取資料的能力,也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這些教學方法學生參與度高,為學生以后的畢業設計以及研究生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教學手段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氣氛沉悶的現象,刺激了學生求知、探索的興趣和激情。

2.優化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課程的理論性,也要強調課程的工程實用性。光纖課程的理論較多,在理論課講授時,面面俱到,都講深入也是不切實際的。這就要求對課程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對于學生反映掌握比較困難的理論,可以適當地在課前進行一些知識的補充。比如在理論推導中用到的一些高等數學知識、電磁場理論中的麥克斯韋方程、導波光學等。這些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在課堂上教師進行回顧復習來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這樣學生在學習新的課程內容就顯得容易接受了。在教學中,既注重理論分析的嚴謹性,又在一些理論分析難度較大的內容上,結合物理意義以簡化分析,以突出“光纖通信”課程理論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適當增加新技術、新理論的課時,使學生更多了解最新技術發展動態。比如在分析光纖中傳輸模式時候,可以不必要去細致分析每一步的公式推導,只需把結論及其物理含義進行解釋。由于公式中用到了貝塞爾函數,函數的解比較復雜,對于方程的解可以利用計算機完成,尤其是相關計算機軟件比如matlab具有可視化功能,[6]由學生自己動手編程解方程和繪圖,既可以降低教師在教學中的勞動量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3.加強實驗教學項目及硬件建設

“光纖通信”原理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必須加強和改進“光纖通信”課程的實踐環境教學內容,突出本課程重實踐、強能力的培養特色。實驗建設和實驗教學的重視和完善,有利于培養和提高通信工程類大學本科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十分迅速,這使得教學內容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結合工程實際越來越密切。光纖通信的實驗教學環節隨著學科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由于實驗硬件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許多院校在實驗教學環節嚴重落后于光纖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在實驗硬件建設方面,亟待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加大經費投入。逐步開設多層次實驗教學項目如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基礎性實驗以驗證內容為主,例如采用大恒光電GCS-FIB光纖技術基礎綜合實驗平臺進行“數值孔徑測量”、“光纖準直”等實驗。綜合性實驗對學生綜合知識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自組光纖馬赫-曾德干涉儀”要求學生對馬赫-曾德干涉儀有深入的理解,同時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性實驗主要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以及大學生創新項目,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行此類研究性實驗。考慮到實驗建設資金限制,對于一些實驗可以用軟件模擬的方式進行驗證,例如“光纖中模式的傳輸”、“光的偏振狀態”可以采用matlab可視化模擬的方法驗證,這些實驗可以由學生參與程序的編寫,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學生參加實驗建設活動,可以在其課程成績中給予體現,以提高學生參加的熱情和積極性。

4.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

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評價方式的特點。因此建立能夠反映學習本課程情況的全面評價體系十分必要。建議提高學生學習過程的成績比重,提高學生實驗部分的成績比重。在理論課成績部分可以采用期末考試、主題報告、課堂討論幾項成績的綜合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實驗成績采用包括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以及模擬實驗建設部分組成。對于設計性實驗要有更高的要求,實驗結果按照科技論文的形式撰寫,為學生后期的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習打下基礎。總而言之,建立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助于全面考查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束語

“光纖通信”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成為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這需要在“光纖通信”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白顯東.光纖通信技術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34).

[2]譚振建,王志明,洪梅.《光纖通信》課程體系的思考實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3]龍青云,左敬龍,肖明.基于大工程觀的光纖通信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8).

[4]耿濤,冉天綱.基于項目式的光纖通信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