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04:10: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羌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教材編排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三)課程設置
茶文化的課程設置主要從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來考慮,課時的比例應該是1:1.茶文化理論講解主要從茶的飲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茶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對茶藝和茶道的重點介紹。比如:客來敬茶,茶與民俗民風,茶與歌舞及楹聯,茶會,茶館與茶藝館,茶的傳說;茶與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結及旅游,品茶與茶藝,茶與茶藝,茶與文學,書畫藝術欣賞等;茶性茶德,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詮釋,茶道與飲茶,名家與茶,中日茶道史實比較;茶文化之當代實踐,茶文化和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發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也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是否能夠從容流暢的介紹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旅游管理學生是否能夠開發茶文化旅游品牌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內容,因此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需要到茶藝館進行參觀、學習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和茶藝的表演等技巧。學校還可以聯系旅游公司讓學生到相關場所進行頂崗實習,給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師資情況及學分計算
由于該課程的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個性及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接受了教師行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據期望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校安排一個茶道方面專業技能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對茶藝的欣賞水平和茶藝表演的展示會感染、帶動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創造自己的輝煌。該課程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可以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的選修課,在大二的時候開設,時間為一年,共72個學分。
(五)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理論考試。這部分考核可以從平時的學習狀態、課堂展示、學習心得、考勤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據期末檢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從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等方向讓學生撰寫論文或者開展課題研究。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規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其次是操作考試,這部分的重點放在茶文化講解和茶道茶藝實際操作的考核上。兩種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結論
追溯歷史淵源,根據漢文史料,藏族的族源可追溯到青藏高原最古老的部族――羌。《后漢書?西羌傳》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羌)姓之別也”。《新唐書》也記載:“吐蕃本西羌屬”。歷代漢文史書認為藏族主體是周秦時期從青藏高原東北南遷的唐旄、發羌兩大羌人部落。在藏文史書里把這些羌部統稱為藏族原始四大或六大姓氏中分化產生的分支部落小邦。也因為如此,當今羌語中有60%的詞匯與藏語相同。關于漢族族源,同樣與羌有著直接的關系,史書中如“炎帝神農氏,姜(與‘羌’通假)姓之族”等等原始階段的記載說明。羌為炎黃族炎帝系正宗的說法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因此,漢藏民族同羌的淵源關系不能與其他什么女媧補天或者獼猴羅剎的族源神話傳說同日而語。盡管藏族原始史料中不象漢文文獻記載的那樣稱“羌”,但根據早期文獻中先民生活的地理位置等等分析,漢藏祖先實屬當時散居于青藏高原東部一帶的同一部族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漢藏民族在遠古社會。最起碼在黃帝時代之前的早期歷史社會中可能是具有共同淵源的兩個不同部落。在后來漫長的歲月當中,由于地域的隔離造的分岔,人文的分岔促使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進而逐漸遠離共同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而使得最初共有的意識形態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向各自的方向發展壯大。這兩個方向大體可以推理為自黃河流域以東的農業社會文化和以西的牧業社會文化。一方盛興于平原濕地,而一方繁衍于高原草地。
據考古發現,卡諾文化遺址的陶器文明與黃河文明有不謀而合之處。童恩正先生在其《考古綜述》一文中描述“細石器文明與華北地區古代文明具有共同風格”等等現象表明了兩地文明的相同特征,相距上萬里之間的這種特殊現象也是一種共同祖先的痕跡。關于漢藏姓氏,現在所使用的姓氏看起來五花八門而錯綜復雜。但是我們分析遠古的姓氏狀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在漢族最古老的姓氏與藏族古代主體姓氏中,炎帝姓“姜”與藏族姓氏“spyng鋤爸(將)”、周朝國君姓“周”與“vbri伴純(郅)”、楚國國君姓“羋”與藏族姓氏“dmu拜瘁(彌)”、“趙”與“spr礎(扎)”,“穆”與“mon淬稗(門)”等等之間語音上的相似或相同稱呼也不能以“巧合”二字說得過去。
漢藏民族的語言,無論從語言發音還是從語詞風格,兩者之間的共同特征都具有遠古性和口語性。因為文字形成前的語言史記錄著一個民族最初的歷史烙印,因此,漢藏兩種語言之間不謀而合的共性不得不說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現象。倘若我們拋開文字思考語言。漢藏兩種語言之間如文言文“乃”與藏語“n1呈”、文言文“然”與藏語“red第拜”、“革”與“ko堡”、“俏”與“mchor扳慘半”等等詞語所獨有的音義對稱性已不加掩飾地在我們面前一覽無余。不同民族兩種語言之間如此廣泛而融洽的共同點足以說明了一個歷史真諦,即漢藏語言有著一個共同的語言祖先。藏語言專家瞿靄堂先生在其論著《藏語韻母研究》中稱“藏語與漢語相似的語音結構,反映十世紀左右語言面貌的書面語中,五個元音和九個輔音韻尾組成的韻母系統簡明而整齊,與漢藏共同語和漢藏語言較古階段的韻母系統更為接近”。這說明漢藏民族在早期歷史社會所使用的語言發音比現在更為接近。后來由于受到社會形態和人文環境系統性異向發展,權力層頻繁更迭以及人為語言修正改革的影響使漢藏兩種語言遠離了原始共同語。
另外,就漢藏服飾而言,古代漢族服飾與當今藏族服飾相比較,只是表現了地域氣候的溫濕型和高寒型的區別之外,其衽向、款式、袖長、邊飾、襟形都非常雷同。從敦煌壁畫《維摩詰變》中的贊普畫像、唐朝畫《步輦圖》中的吐蕃大臣祿東贊的畫像和敦煌壁畫《勞度叉斗圣》以及柴達木地區吐蕃古墓出土板畫彩繪中的吐蕃時期大臣、騎士、黎民及仆人等畫像中所表現的當時藏族服裝款式與唐朝服飾相比幾乎沒有什么較大的差距。當今社會所表現的差距只是因為藏民族居住偏遠內陸、人口極為分散而服裝盡管歷經滄桑卻變化甚微;而漢民族由于生存在異族環繞、交流頻繁和較為開放的窗口地區,其服飾受到這些方面的因素自然發生變化的原因所致。
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唐王譴蕃使入蕃拜見贊普時發現當時的吐蕃宮廷音樂中還演奏著與內地晉時代音樂相同的曲目。同樣的音樂也表明了漢藏民族之間共同的文化底蘊。
漢藏民族的原始信仰之間自始至終有著密切關系。在原始信仰上的這些共同點,使兩種民族在古老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習俗方面具有了不少相似之處,例如原始苯教崇拜天神,認為天神主宰一切,這與漢族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觀念如出一轍。再如原始苯教和道教的法衣共同為黑色,以致這兩種古代宗教教義中的核心內容“bon捶稗(溫)和“萬”的相似發音,“”與“萬”兩字的相似造型,還有道教的巫師和苯教巫師相似的職業活動等等,這些無不反映了漢藏兩種民族間共同的文化現象和心理特征。也說明了漢藏民族在古代社會中所表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共同特性和相似倫理。鑒于漢藏民族原始信仰的廣泛性和復雜性,這個問題當然可以作為一個專項課題進行專門探究,我想會有更多的謎底在等待世人去解開。
歷史的發展轉瞬即逝,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式變化。西夏時期的《頌師典》中甚至有這樣的記載:“羌(指吐蕃)漢彌人(指黨項)同母親,地域相隔語始異,羌地高高遙西偶,邊陲羌地有羌字”。筆者認為這是一首口口相傳的歌謠,其中說明了漢藏民族從整體走向分化,從單純走向復雜的歷史沿革。云南有些少數民族民間傳說中也有漢藏祖先為卵生同胞兄弟的說法,例如納西族民間傳說《創世紀》中說,“納西族、白族、藏族、漢族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
在藏族民間較為古老的歌謠、諺語等說唱內容中“藏漢”自始至終是一個非常普遍而鮮明的主題,而且這兩個主題經常以排比和對偶的形式出現于各類體裁的民間文學中。比如安多民間歌謠中有:“上部藏域有四茹,下部漢地有四柱”、“上部藏域有青稞酒,下部漢地有大米酒”、“上部藏地神龕飾銀朱,
下部漢地木桌鋪綢緞”、“山羊粗毛能編藏人的帳篷,山羊絨毛能織漢人的帽子”等等為內容的歌詞真是不勝牧舉。很多研究者在談及藏族族源時自然與獼猴和羅剎女之說聯系在一起。其實我們細心深思這一神話背景,就不難發現這個傳說理喻的是一種人類起源的神話而不僅僅是一個種族起源。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青藏高原是人類發祥地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古代大思想家孔夫子所言的“夷不亂華”之觀已在早期歷史社會中指明了一個開拓性的課題。但由于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和階級性質及世俗觀念的束縛,此后很長的歷史文獻當中對于這個話題似乎無人過問。究竟歷史上的史學家們是在有意回避還是視而不見,今人不得而知。然而,這個問題在唐太宗李世明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荻,朕獨愛如一”這樣的觀點中似乎得出了答案。從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出唐朝之前中央王朝對周邊不同民族的片面看法。
當今漢藏民族之間的文化所表現出的巨大不同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處于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下逐漸形成的。自然因素決定了漢藏民族不同的生活形態和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和生產方式又直接決定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因此,自然因素盡管不是分辨文化的唯一標志,但卻是導致漢藏民族文化趨于不同走向的直接因素。始祖當初無意中把剛開始分裂時所產生的不同意識形態當作了一個基點。這個形成不同文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形成各自的意識形態的過程,兩個部群在各自的文化領域里形成各自的語言,創建各自的文字,兩種文化以各自的方式發展,彼此之間的文化鴻溝越是異向發展就越顯互不相容。在走向不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經濟類型及審美觀念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強大作用。尤其是地域對人類社會發展強有力的持久影響,最終導致在語言、觀念、習俗等等方面造就為相互截然不同的特征而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民族。
關鍵詞:《西京雜記》;動植物名物詞;價值和意義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0-0195-01
《西京雜記》一書具有豐富的價值,雖然此書中有些內容的真偽至今未能得到確認,但不可否認,正是書中記載的這些史料為現存的一部分史書中沒有記載或者記載不詳的內容做了補充。《西京雜記》記載了文人作賦等文化性內容,篇幅有的寥寥數語,有的較長,但都體現著語言凝練、清新的文筆特點,對后世文學影響頗深,具有文學價值。此外,通過所描述的精美的藝術品、華美的服飾等還可以看到科技水平的體現。
我選擇研究《西京雜記》中的動植物名物詞,因為這個小方向至今還沒有人拿來專門研究。田文國的《文化學視野下〈西京雜記〉名物詞研究》對動植物名物詞的研究是作為一小方面來進行統計,其中有的舉例與篇章題目有出入,可能是所參考版本不同或者誤寫。我以周天游的《西京雜記》校注本為藍本,保持與他略有不同的觀點,從詞語構成方面著手來重新分析動植物名物詞。
一、動植物名物詞的界定和分類
(一)動植物名物詞的界定
1.名物與名物詞
“名物”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庖人》,其中記載“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對于名物的定義,訓詁學上并沒有給出清晰明確的定義。陸宗達、王寧的《訓詁與訓詁學》中指出:“所謂名物,早期的狹義說法一般是指草木鳥獸蟲魚等自然界生物名稱,后來才擴展為車馬、宮室、衣服、星宿、郡國、山川以及人的命名等領域”;可見名物的意義范圍是很寬泛的。本篇論文參照劉興均《“名物”的定義與名物詞的確定》中所下的定義:“名物是指上古時代某些特定事類品物的名稱。這些名稱記錄了當時人們對特定事類品物從顏色、性狀、形制、等差、功能、質料等諸特征加以辨別的認識。它體現了先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以及對事類品物的類別屬性的把握。”劉興均關于“名物”的觀點是當下比較科學的。劉興均在《〈周禮〉名物詞研究》中對名物詞這樣表述:“名物詞是表述具體而特定的物的語詞,它具有三個語義標準:其一,與物類相關,其二,所指必須是具體而特定的,其三,具有形態(包括顏色)、功能、性質等方面的區別性特征。”
2.動植物名物詞的界定
根據劉興軍確定名物的三個語義標準,并參考相關研究《周禮》等古代典籍的名物詞的劃分的論文,吸收古文字學、文獻學等的研究成果,從而形成了本篇論文《西京雜記》動植物名物詞的界定規則。
此外,在本篇論文中把《西京雜記》中與動植物密切相關,但不能直接認為是動植物的部分詞語,也一并收入,自成一類。并且,書中出現的神獸,麒麟、龍、鳳等古人虛構出的動物,即使現實中并不存在,也被收入動物類。值得注意的是,隸屬于動植物下某種屬類,例如魚,馬,梨,棠等,視之為大類,以用來與其下面所涵蓋的各具特征的同類相區別。本篇論文將書中出現的大類下的小類展開,這些數目均統計在內(比如梨樹有十種,加上梨,共計11種)。根據對《西京雜記》一書的詳細閱讀和以上三點判定標準,確定動植物名物詞共有242個。
(二)動植物名物詞的概貌
《西京雜記》動植物名物詞共有242個,其中單音詞共63個,復音詞共179個(雙音節詞119個,三音節詞58個,多音節字2個)。
動物名物詞包含的種類繁多。其中有人們極為熟悉的家禽:雞鴨鵝豚犬等,有諸如蜘蛛、蜩螗等的昆蟲,有駿馬、鹿,更多的是宮室園林中的珍禽異獸,還有一些在海洋生存的動物,如玳瑁、香螺、白蜃等。品種繁多的動物,宮室中的珍禽異獸,無不彰顯著西漢當時的物產豐富和統治者的奢侈享樂。
《西京雜記》還記載了糧食、果樹、藥用、香料等效用的植物,充分展現當時西漢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從中可以窺見西漢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種植和應用的技術。
二、動植物名物詞的構詞分類
(一)單純詞
復音節的單純詞主要包括聯綿詞、疊音詞和擬聲譯音詞,《西京雜記》中出現的單純詞主要是聯綿詞。連綿詞又分為雙聲和疊韻、非雙聲疊韻。
1. 雙聲詞
蜘蛛 蘿勒 蒹葭 枇杷
2.疊韻詞
荔枝 茱萸 林檎
3.非雙聲疊韻
芙蓉 蜩螗 鵜鶘 鷓鴣 鴻 珊瑚 騏 蟠螭 玳瑁 葶藶 梧桐
4.音譯詞
苜蓿
(二)合成詞
合成詞的構成主要有有復合式、附加式、重疊式三種。本書中出現的合成詞主要是復合式。
1、聯合
葭蘆 蓮藕
2、偏正
雁子 紫龜 綠鱉 白蛇 燕卵 黃鵠 鳧雛 香螺 白蜃 繭栗犢 白虎 白鸚鵡 紫鴛鴦青兕 江鷗 海鶴 白鷴 黑鷴 馬 乾鵲 鮫魚 鹿 白燕 野雉 駿狗 猛犬 長鳴雞 鳥 白狐 玫瑰樹 連枝草 紫籜 綠節 離合草 江蘺 丹青樹 華蓋樹 紫梨 青梨 芳梨 大谷梨 細葉梨 縹葉梨 金葉梨 瀚海梨 東王梨 紫條梨 弱枝棗 玉門棗 棠棗 青華棗 棗 赤心棗 西王棗 侯栗 榛栗 瑰栗 嶧陽栗 秦桃 桃
緗核桃 金城桃 綺葉桃 紫文桃 霜桃 胡桃 櫻桃 含桃 紫李 綠李 黃李 朱李 清綺李 青房李 同心李 車下李 含枝李 金枝李 顏淵李 羌李 燕李 蠻李 侯李 白柰 紫柰 綠柰 蠻查 猴查 羌查 青 赤葉 烏 赤棠 白棠 青棠 沙棠 朱梅 紫葉梅 紫花梅 同心梅 麗枝梅 燕梅 猴梅 文杏 蓬萊杏 椅桐 梧桐 荊桐 安石榴 白銀樹 黃銀樹 千年長生樹 萬年長生樹 扶老木 守宮槐 金明樹 搖風樹 鳴風樹 琉璃樹 池離樹 離婁樹 白俞 蜀漆樹 木杜 木桂 青木香 沈木香 柞樹菊華 松柏樹 蔗 蹲鴟 款冬 文木 樹 翠羽 象牙 珊瑚樹 烽火樹 雄麝香 熊羆皮 龍骨 鮫骨 絳足 細柳 兕革 輕絲
小結:《西京雜記》中的動植物名物詞,以偏正式結構構詞數量最多,幾乎占了全部比例。管中窺豹,可見東晉時期最主要的復音詞構詞方式是偏正式。就詞性構成來說,動植物名物詞的構成主要有如下方式:
1)名詞?名詞名詞。例子:蓮藕 葭蘆
2)形容詞?名詞名詞。例子:翠羽 細柳 白蛇
三、動植物名物詞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西京雜記》中動植物名物詞的大量存在,在數量上使西漢時代的草木鳥獸等自然名物得到極大豐富,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西漢當時的物質條件和狀況,也體現著西漢人對自然萬物的熟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社會積淀的社會人文精神一直源源不斷地通過古代人的物質和精神創造(比如詩歌、政治思想、哲思等)來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人類離不開自然界,依賴并改造著自然界。人類進行社會活動與尊重大自然兩者之間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在古人的樸素智慧中早就有所體現了。
總之,研究古代典籍,深入書中承載的歷史的或者生活的畫卷,名物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動植物名物不僅象征著充滿活力的自然世界,而且聯系著人類的生產生活:魚躍鳥鳴,草長鶯飛,虎狼奔走,萬物生長,人類馴服獸類,栽種植物,獲得物質生活資料以及審美的體驗、陶冶情操……名物是歷史與現代溝通的橋梁,研究動植物名物詞,為窺見塵封的或輝煌或頹敗的時代提供了途徑,慢慢揭開逝去朝代的神秘面紗。
參考文獻:
[1](晉)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雜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劉興均.周禮名物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
摘 要 健身健美操日趨在全民的體育健身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健身健美操的發展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更是要求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北川地震、羌民受難,保護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特色是我們當代青年的使命。從羌族的歷史背景、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性中挑選出最為代表和典型的民族元素融入健身健美操中,不僅豐腴了健身健美操的種類、提高了人們對健身健美操的興趣,民族元素的注入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關鍵詞 羌族 健身健美操 創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分析羌族舞蹈和健身健美操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對羌族舞蹈與健身健美操的融合創編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數據庫等方式查閱大量與民族舞蹈對健身健美操創編等方面的參考文獻資料,并對這些文獻進行歸類整理,為論文的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
2.錄像分析法
通過對大量羌族原生態舞蹈視頻的分析研究,力圖發掘和整理羌族文化,將羌族舞蹈的經典動作元素引入健身健美操的創編之中。
二、羌族健身健美操的創編
(一)羌族舞蹈的特點分析
1.羌族舞蹈簡述
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 同時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只要我們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就能使這項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為羌民族的文化產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羌族舞蹈的形成與羌文化的延續和遺存、自然環境和生產勞動、宗教藝術和音樂文學、古代的戰爭和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緊密相連的。
2.羌族舞蹈的分類及主要表現形式
羌族舞蹈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和集會性舞蹈。主要形式有兩種,其一是流行于黑水河一帶的薩朗,歡快自如。其二是雜谷腦河下游一帶的席步蹴,舞步沉穩。
(二)創編理念
羌族是中國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舞蹈有著多元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歷史沉淀。其古樸優雅又不失豪放的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文化特征。羌族人民,崇尚自由,信奉萬物有靈。他們始終堅守與自然融合相處、與萬物和諧共生。羌族人民擁有獨特樂器――羊皮鼓,其鼓聲震天響。羌族人民,善于跳腰帶舞,通過腰部和髖關節的前后、左右扭動使其腰帶隨身飄舞。
羌族舞蹈與健身健美操融合的創編正是迎合了以上對羌文化傳承的一個觀點,從羌族的歷史背景、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性中挑選出最為代表和典型的元素融入健身健美操中。秉承著民族、真實、純粹的觀念,將健身健美操與羌族元素進行完美融合,不僅豐腴了健身健美操的種類以及提高了人們對健身健美操的興趣,同時,民族元素的注入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三)創編原則
1.易學、易練原則
羌元素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為了讓參與者能夠初步了解羌族健身健美操,方便不同年齡段的社會各界人士進行普及和推廣,創編的動作應簡單易學,講求實用,動作優美,風格突出且具有新穎性。只有這樣參與者在學習健身健美操的過程中才不會有負擔,練習才會較為輕松隨意。這樣才能達到陶冶情操、鍛煉身體之余塑造良好體態、了解民族文化以及傳承民族精神等目的。
2.創新性原則
秉承“具有創新的編排是健身健美操的靈魂和精神”的指引。整套操中應大量引用羌族典型的動作元素(如:羊角手型),充分體現出創新性的原則。同時在音樂的制作中也應以其獨特的樂器即羊皮鼓的鼓點為主,再配以健美操的基本律動,充分體現出具有羌族特色的健身健美操的創造性和多變性。
3.全面性原則
全面發展身體是健身健美操的鍛煉宗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健身健美操創編時,一方面健美操的動作設計講究對稱,如:右動作對稱、左右均衡、有前有后等。這樣有助于身體的全面均衡發展。另一方面盡可能充分地動員整個機體參與運動,在頭、頸、肩、胸、腰、腹、背、髖和上下肢運動時,應加強髖、腰、腹及上下肢的練習。要通過反復評定使其動作的方向、幅度、頻率、速度以及運動量和強度保持一個較為適中的程度。
4.特色元素和科學性相輔相成原則
羌族健身健美操的創編力求挖掘較為純正的羌族特色以保持其原生態。并進行科學有序的排列和重復。一般根據人體運動的生理規律,動作在創編上遵循由遠端至身體中心,由局部到整體,幅度由小到大,強度由弱漸強再漸弱,一套操的完成是在不停地走、動、跑、跳中進行的。
(四)創編方法
1.全面整體法
是對一套完整動作的初步設想,通過對總體框架的構思。來確定整套動作的基調。即對一套健身健美操的動作風格、技術特點、音樂選擇、負荷大小以及動作基本內容的構思,
2.過渡法
健身健美操通常分為四段,每一段有八個八拍,(在八個八拍中)四個八拍正方向四個八拍反方向。段與段銜接要自然、舒適。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過渡銜接應從易至難,由簡至繁。動作的累計增加并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要形成形式多樣的、獨具匠心的、別具特色的合理動作結構。
3.移植法
即將某一項目的技術特點移植到另一項目,并通過主動的改造獲取新技術的動作方法。現有的健身健美操已融入多重元素,如:爵士、搏擊、街舞、武術等。在創編過程可將兩個表面看似毫無關聯的項目通過移植的方法使其產生內在聯系,創編出獨特的羌族健身健美操。
(五)創編結構
在健身健美操的四段中,每一段動作都要遵循漸強漸弱的規律,使參與者逐步進入狀態。并根據羌族舞蹈元素以及健身健美操的編排原則由上至下,使身體各個部分參與運動。動作形式、音樂節奏、動作幅度均呈現遞進式的變化,每節操中間要過渡自然、銜接恰當。最后一段主要結合羊皮鼓的鼓點以及羌族的髖部擺動動作進行。
(六)羌族典型動作挖掘與健身健美操基礎動作結合
經過對羌族的文獻和視頻資料的大量研究和反復觀看,從中挑選典型、簡單、易學且民族風格尤為突出的動作。并對其典型動作進行分門別類,從而為與健身健美操的融合奠定夯實的基礎。最終將典型羌族動作與健身健美操已有的上肢和步伐結合,組合出即不失健身健美操風格特點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動作。
1.上肢動作
手型的提取與運用可以用來傳承羌族文化。“羊”是羌族的圖騰象征,羊頭手型的融入為健美操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同時手型的多變可以鍛煉人們的思考和反應能力。在如今的健美操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向多元化發展,手型也是一樣。如:武術的劍指、一指;印度舞的雙手合十;還有OK、很棒等手型。
手臂動作的擺動方式與形態使羌特色能具體的體現在健身健美操中又不失其風格特點。在配合肩部及步伐的動作可以鍛煉人們的協調能力。對于健身健美操來說加入民族特色更有助于提高人們參與的積極性。
肩部的抖動動作使其羌特色能具體的體現在健身健美操中又不失其風格特點。肩部動作的長期練習還可以使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活動肩部并達到靈活肩關節、減緩肩部酸痛的作用。對于加入民族特色用以增加健身健美操的吸引力和積極性。
2.步伐
步伐動作融合健身健美操元素較多,充分的鍛煉參與者的學習和協調能力。步伐的靈活運用使其羌特色能具體的體現在健身健美操中又不失其風格特點。長期練習腿部可達到鍛煉身體、增強腿部靈活度的作用。腿部動作要配合羌民族的手型以及上肢動作才會始民族風味更加濃烈。要再不破壞健美操的基本準則下有效的加入其典型元素。加入民族特色增加吸引力和積極性。但要注意的是,步伐較多較碎,在練習過程中要積極掌握其動作形態。
三、小結
通過對羌族舞蹈和健身健美操的融合創編得出羌族舞蹈與健身健美操存在著共同性和相融性。我們應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并將其優秀、健康具有特色的舞蹈貫穿于整個全民健身的計劃當中。將其作為特色項目,因地制宜的開展。充分發掘和提取民族舞蹈之精華,為健身健美操所用。
參考文獻:
[1] 秦丹妮,馮春娣.尊吧舞蹈與高校健美操融合教學的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01).
2011年適逢我國已故著名遼金史、民族史學家陳述先生(1911-1992年)百年誕辰。為緬懷學界前輩,促進我國民族史研究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院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于2011年10月22日在北京舉辦了“紀念陳述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遼寧社會科學院、吉林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渤海大學、大連民族學院、齊齊哈爾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華書局、民族出版社、《中國民族報》社以及北京、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達斡爾學會等30余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文化團體80余名學者與會,陳述先生的學生弟子及家屬也出席了會議。
陳述先生字玉書,河北省樂亭縣人,1911年10月生,早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陳垣先生等,1935年大學畢業后即入“史語所”專門從事遼金史的研究,之后先后任國立東北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等校教授。195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其著作《契丹史論證稿》(重版后改稱《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金史拾補五種》、《全遼文》、《遼史補注》、《遼史別錄五種》等,都是遼金史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另有論文百余篇,幾乎涉及了遼金史、契丹女真史研究的各個方面,作了大量填補空白的工作。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行研究員主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昌東同志致辭,陳述先生的學生、著名契丹女真史專家劉鳳翥研究員作主旨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杜榮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研究員講話。會議分為上午大會發言和下午分組研討兩個階段。
大會上發言的有宋德金、王曾瑜、景愛、崔文印、羅賢佑、穆鴻利、蔡志純、姚大力、林榮貴、高路加等專家學者,他們高度評價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深情回顧了與陳述先生的交往,對陳述先生的道德文章都敬仰不已。大會還宣讀了因故未能赴會的孫進己、方衍等學者的賀信。最后陳述先生的女兒陳正代表家屬發言,對會議組織者及與會者表達了深深的感謝之情。
在下午的分組討論階段,兩個小組以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遼金史及民族史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宋德金的《紀念陳述先生百年提高遼金研究水平》、景愛的《陳述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郭康松的《陳述先生整理遼文獻的主要成就》、陳志貴的《宗師百年德識永志――紀念陳述先生百年誕辰》等文從方方面面深入探討了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吳剛的《陳述先生對達斡爾族族源研究的貢獻》,楊優臣的《達斡爾族族源研究的幾個問題――紀念陳述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和卓仁、敖景峰的《遼金元時期的達斡爾人――學習陳述先生的治學精神,探尋達斡爾族歷史足跡》等文闡述了陳述先生的論著對達斡爾族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
本次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以遼金史、契丹女真史研究為多,論文有著較高的水平。王曾瑜的《也談遼宰相的南、北與左、右問題》認為遼代“北府宰相”、“北宰相”即是“左丞相”,而“南府宰相”、“南宰相”即是“右丞相”。因為在東向而坐的皇帝面前,北宰相站立北方,即左面,故北宰相就是左宰相,而南宰相站立南方,即右面,故南宰相就是右宰相。曹流的《關于遼朝與五代十國政治關系史研究的兩點思考》通過縱向與橫向兩條線對遼朝與五代十國政治關系史研究進行了梳理,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兩點建議。高福順的《遼朝科舉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認為遼朝科舉制度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呈現出既要吸收中原儒家文化為己所用,又要保持契丹族固有國俗的整體特征。它不僅是唐宋科舉制度的繼承與發展,而且也帶有明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性特征。其他遼史方面的論文還有張志勇的《遼朝行政倫理文化的特色研究》、楊樹森的《遼代后期的政治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政爭――兼說遼朝的衰亡》、肖愛民的《試析北宋人對遼朝政治中心的認識》、孫泓的《宮衛部落和契丹民族的發展》、馮永謙的《遼代礦冶采煉和金工的考古學考察――為“紀念陳述先生百年誕辰”而作》等等。程妮娜的《金朝與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朝貢關系研究》闡述了金朝與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朝貢關系問題,韓志遠的《關于金代婦女的幾個問題》探討了金朝統治者對婦女的政策和制度、時人的女性觀和表現、女性的風貌特征、婦女運動等幾個問題。其他金史論文還有關樹東的《金代的“冷巖十俊”――補遺》、周峰的《金代張仲賓墓志銘考釋》等等。
民族志文獻研究是本次研討會的另一重要議題。李宇峰的《公主表新補》以新發現的遼代墓志為中心,對《公主表》做了補充;康鵬的《版本源流考》對《松漠記聞》這部重要金源史料的著錄情況及其現存版本進行了系統梳理;烏蘭的《版本流傳考》就目前所知《元朝秘史》諸版本的情況做了重新梳理,對前人的工作有所修正和補充{劉正寅的《波斯文《史集?部族志?乞兒吉思傳)研究》將《史集》的“乞兒吉思部”由波斯文直接譯為漢文,同時結合其他文獻,作了進一步的注釋與考訂。此類論文還有崔紅芬的《再考略》、孫靜的《按語初探》等。
本次會議還有一些關于民族史其他研究專題的論文。李大龍的《試論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的分期和特點》從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角度,對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期;孫進己的《“征服王朝”的歷史作用》認為“征服王朝”說是建立在割斷歷史欺騙手法基礎上的;陳勇的《三劉、二石與“五胡”稱謂探源》認為“五胡”稱謂有廣、狹義解釋,以“五胡”指涉“胡、羯、鮮卑、氐、羌”五族是東晉、十六國后期人們形成的一種觀念。提交會議的民族史論文還有李鴻賓的《墓志里吐谷渾王族任職押蕃使問題再探》,彭豐文的《從
通過本次研討會,學者們緬懷了陳述先生的生平和治學精神,高度評價了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并圍繞遼金史及契丹女真史研究、民族史文獻研究等民族史專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討論,將對中國民族史研究事業的繁榮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周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歷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27號,郵編100081)
關鍵詞:泰國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態;舞蹈教育;大學課程
一、泰國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況
泰國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東北部山區,包括苗(Miao, Hmong, Meo)、瑤(Yao, Mien)、傈僳(Lisu, Lesu)、拉祜(Lahu, Mussur)、阿卡(Akha, Ekaw)、克倫(Karen, Kariang, Yang)等20多個少數民族及其支系。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說是原始生態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氣候條件、農耕經濟形態等因素造就他們的傳統舞蹈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其舞蹈形態還處于較為原始、古樸的狀態,集中體現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產、生活的狀況。
山地民族勤勞、智慧、善良而堅強,在漫長的族群遷徙途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用舞蹈的形式,真實、直觀地記錄了遷徙過程中先輩們用勤勞的汗水甚至是鮮血、生命換取的寶貴的生活、生產、戰爭等經驗,并感召后代子孫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的抗爭精神來優化生存環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遠離都市,雖然風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瘟疫、疾病時常在村落里困擾著村民以及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家畜,沒有現代醫療條件,就用舞蹈來“治病療傷”、驅除邪惡;很多山地民族處于半山農耕經濟狀態,生產力水平底下,基本上處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種的原始自然經濟狀態。當年的氣候條件決定人們的溫飽,降雨量的多寡主宰著村民的衣食住行。為了來年莊稼長勢旺盛,獲得豐收,人們通過舞蹈來企求風調雨順、消除蟲害。論文 lwkoo.cn 畢業論文
舞蹈,還作為他們與上帝、祖先通靈對話的工具,成為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靈的寄托。有了舞蹈,村落頭人、巫師、摩批的威嚴顯得神圣不可侵犯,因為他們是村落的守護著,同時也是領舞者。在阿卡、傈僳族等村落,舉行儀式前所跳的舞蹈,都必須由頭人、巫師或者摩批領舞,在他們家里面先跳過之后方可以全村人參與在特定的場所跳。所以,舞蹈,在人們的意識里是神圣的,他跟想象中的神靈、祖先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賦予舞蹈和祖先、神靈一般無窮的魔力。而人們只要投入到舞蹈中,也就受到了神和上帝的庇護,就會變得健康、強壯從而堅不可摧。由于受到上述各種因素作用,泰國北部山地民族舞蹈形態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一)、舞蹈形態具有較濃郁的原始宗教特征;(二)、不同山地民族舞蹈形態的內涵、風格特征各異、個性特征突出;(三)、舞蹈文化在民俗活動、宗教儀式里占主導。
二、泰國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學中的運用現狀以及走入課堂的必要性
1、讓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學課堂,是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
舞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說到底,舞蹈就是人體反映心靈動態的藝術,而心靈動態又是社會動態的真實的寫照。泰國北部山地民族踏著先祖留下的粗拙足跡,唱著先祖靈魂編織成的單純而神秘的旋律,創造了燦爛的舞蹈文化,開辟了屬于族群的一片凈土。
大部分泰國跨境山地民族如苗(Miao, Hmong, Meo)、瑤(Yao, Mien)、傈僳(Lisu, Lesu)、拉祜(Lahu, Mussur)、阿卡(Akha, Ekaw) 等均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歷史上曾同屬起源于中國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山地民族的先民順著湄公河流域經過漫長的遷徙過程進入泰國境內。他們的根是在中國,所以,他們的舞蹈形態很大程度上還有很多中國境內山地民族的痕跡,如:以腿部動作為主。從舞蹈形態的文化內涵來說,幾乎跟境內的有著驚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如:跨境拉祜族舞蹈“拜神樹”“風吹谷子倒”“ 跳鷓鴣”“ 藤子上樹”等,以及跨境苗族舞蹈“吹蘆笙”“送葬”等,其舞蹈名稱、步伐套路和境內是一樣的,而他們的很多宗教儀式、民俗活動以及在儀式上跳的舞蹈,其風格甚至比境內的還要古樸,換句話說,由于遠離都市,村落里的舞蹈形態還沒有受到現代文明的“污染”,仍然保留著古樸、原始的風格特征。尤其是宗教舞蹈文化,是散落在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泰國北部地區璀璨的文明碎片之一,擷取泰國北部地區跨境民族原始生態舞蹈這一文明碎片,走進大學課程,拼湊成完整的、美麗的圖案,形成具有一定教學訓練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教學組合,或者通過對原始素材的提煉、加工,形成舞臺藝術作品。在此過程中發現文明傳承的密碼,為保護、傳承人類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2、在大學課題里充分發揮其美育教育功能。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義所在,通過舞蹈的審美教育,在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上給人以影響。但它不是以某種抽象的道德原則進行說教,而是把道德準則通過審美功能體現出來,使人從情感上受到感染,發自內心地體驗到這一原則的崇高性,把它變為自己內在的心理欲求。過去歷史上一些有見識的統治者也重視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們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這一特征。如中國古時周代,"設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禮春宮》,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審美功能,潛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禮教觀念,輸入貴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 從美學的角度上說,舞蹈的這三種功能,就是真、善、美這三方面的作用。認識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審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辯證統一。在正常的情況下,舞蹈藝術總是作為真善美的統一整體來對人和社會發生作用的。當代大學生,對未來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大學校園里的學生,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舉行一些公益性活動外,筆者認為,以山地民族舞蹈為載體,讓博大的民族文化之精髓滲透到學生的心里無疑是一項有著特殊意義的舉措。
3、泰國以及中國境內,跨境山地舞蹈納入舞蹈專業課堂現狀簡析。
筆者在訪問清邁皇家大學藝術系、國家戲劇學院等高校時,曾和這些高校的舞蹈專業老師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切磋。我們感到:現在他們的課程設置主要針對泰國的傳統舞蹈、孔戲等,而對山地民族的舞蹈僅僅限于了解、適當接觸,而沒有正式納入課程教學的建設范圍。也就是說,還沒有正式進入大學課堂形成必修科目。而在國內,專業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云南藝術學院,或者專州綜合藝術院校的民間訓練體系,基本上圍繞中國四大民族舞蹈來展開,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教學僅僅限于限修課,可有可無,甚至一片空白,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在專業的舞蹈院校,更應該讓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學課堂,要使舞蹈教育事業真實意義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實現“國際化”,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畢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
三、泰國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態納入大學課程的途徑、措施。
側重、健全藝術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把整個湄公河次區域舞蹈文化形成大學必修課程。
1、形成基本功訓練體系
基本功是學習其他舞種必須要具備的基礎能力,是所有舞蹈課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為避免生態舞蹈“西洋化”,結合湄公河次區域舞蹈文化特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訓練課程體系——“民間”基訓。而盡量不采用傳統芭蕾舞基本功訓練體系(當然可以有所吸收,但盡量以經過提煉的“民間”基訓為主體)。另外,基本功訓練課程里所用的伴奏音樂也盡量采用本民族的音樂素材。
2、形成民間舞蹈組合訓練體系
以本土化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為民間舞課程的主干內容:阿卡族舞蹈、拉祜族舞蹈、花腰傣、佛教舞蹈、泰族舞蹈、緬甸舞等。
這里有兩個教學任務必須按步驟完成。民間舞教授的過程也就是動作元素組合提煉的過程;除了在練功房里,面對鏡子再現其原始風貌外,更重要的還是在原來基礎上進行雕琢、加工,形成既具有訓練價值又不失去其原始風格特征的次區域民族民間舞蹈組合。
另外,除了次區域本土舞蹈外,還應該教授一些相互具有歷史淵源的舞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對比與鑒別,這樣就可以更正確快速地把握所學主干課程內容的風格特征。
3、形成單一舞種創作排練劇目或者形成能體現湄公河次區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歷史淵源的舞蹈詩或者舞劇
劇目排練,簡單的說,也就是把課堂里面單一的訓練內容再經過加工、創作,升華成為能夠體現、反映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特征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形態,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把最原生的原創鄉土舞蹈精髓以新銳的藝術構思全新整合重構,創造出獨具濃郁湄公河次區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民族風情并通過專業舞臺進行展示。
四、結論
【摘要】本文通過教學研究、實踐探索等幾個方面來探討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的培養,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本地的實際旅游產品市場需求,形成一套合適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的培養體系。通過成熟的教學體系設計,以“產學研”的方式執行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為中心,讓學生具備理論知識和堅實的動手實踐能力。
【關鍵詞】課程設置;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應用型教學
四川是西部地區一個旅游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成都和綿陽都是旅游城市。四川還有歷史文化遺址,如九寨溝、峨眉山、三星堆、臥龍熊貓保護區等景點在世界上都是知名的,每年到川旅游的國內外游客眾多,旅游紀念品的產值非常大,長期以來,本地區紀念品設計產業較為落后,景區的紀念品種類比較單一,隨著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政策引導,設計行業逐漸得到發展,而本地的高校中紀念品設計專業起步普遍較晚,大量的紀念品設計師需求促使本地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培養紀念品設計人才。
一、旅游紀念品設計培養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以及紀念品設計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讓學生熟悉紀念品設計的技術和相關的理論知識;熟悉紀念品的基本類型,掌握紀念品設計的程序和方法,然后根據此設計方法來進行旅游紀念品設計,并且能夠完整清楚地表達出設計方案。從紀念品設計的理念和風格、結構與材料、造型與色彩、裝飾與成本及市場與相關文化等多個方面來進行設計的教學分析,主要分為三大塊來講解:1.旅游景點的文化性與旅游產品相關的理論知識。2. 學生需要掌握手繪草圖、效果圖、Cad 工程制圖以及Photoshop 軟件、3Dmax 軟件等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來表達設計方案,同時也需要掌握紀念品設計的常見設計方法。3.思想目標。培養學生作為紀念品設計師的職業道德,勤于思考和求知的探索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還需要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產權專利法規,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培養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二、課程設計環節
旅游紀念品設計主要分三個大的階段:階段一為設計基礎階段;階段二為專業提升階段;階段三為專題設計和畢業設計階段即綜合應用階段。學校在每一個階段分別設立相應的學分,例如:初選階段2 個學分,深入階段6 個學分,畢業設計階段8 個學分。常見的教學環節如下:
市場調查。我們主要調查本地區幾個大的旅游產品市場,如廣漢三星堆景區、成都錦里景區、綿陽北川景區等。
設計實訓。關于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的培養通常實訓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學校工作室階段;二為專業的工程實訓中心實訓階段;三為紀念品公司和設計公司實訓階段。在工作室階段需要遵循產品設計流程,在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按小組搭配,每個學生為一個創意的主動者,分別提交關于紀念品項目的構思方案,然后通過討論評估每個小組的方案,確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對材料和結構及加工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及動手制作。每個方案產生之前都需要通過充分的設計調查,只有調查充分才能提出合理的方案,然后繪制草圖:電腦設計效果圖、工程圖、材料工藝說明圖等,在項目設計中可以培養同學的綜合設計運用能力和團隊協助能力,在實際的項目設計中,一個紀念產品的誕生往往是多人合作的結果,團隊成員的相互協作可以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會提升產品開發的綜合能力。旅游紀念品的專題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
畢業設計在同學的大學學習階段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學生畢業前的一次綜合演練。學生將運用大學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設計理論和設計實踐的動手能力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完整地完成設計項目。項目可以是虛擬的概念項目也可以是旅游景區實際需求的項目,整個畢業設計分為導師組,每個導師都有不同的研究和實踐方向,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要與導師的研究方向相一致,也允許以導師的科研課題為導向來選做畢業設計,通過確定選題、設計的完成、畢業設計的答辯、作品的最后展示等環節來最終完成畢業設計。
三、教學及訓練體系
(一)參加設計比賽
教學訓練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設計專業領域,可以通過參加專業的設計比賽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具有成就感,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學生設計能力的途徑。各種設計比賽在每一年都有,在每一次的設計比賽中,學生都全力以赴,從設計的市場調研、產品的思維導圖、設計創意、電腦效果圖等參賽的要求來完成,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團隊的形式參賽。比賽能力的鍛煉是一種綜合能力鍛煉,故此這種比賽不僅僅限定于旅游紀念品設計方面,比如平面類設計比賽也可以適當參加,甚至一些廣告類比賽,都可以鍛煉同學的思維和完成設計的能力。參賽不可能每次獲獎,也不可能一參賽就獲獎,但這個參賽的過程卻非常的重要,同學在一次次的比賽中能取得成績,有了經驗和積累后,同學就有了進步從而獲得信心,進而更主動地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了。從學校比賽開始,然后到市級的比賽,到省級比賽,最后到全國性比賽,甚至是國際比賽。讓學生的經驗在比賽中逐漸積累,比如在四川省組織的每一年的太陽神鳥天府寶島杯產品設計大賽、四川的大學生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大學生藝術節等這些都是很好鍛煉學生設計能力的平臺,在參賽的過程中老師對比賽的了解和比賽方向的把握及設計方案設計思維的導向非常重要。
(二)科研課題及實際項目教學
旅游紀念品設計分為導師組,即把紀念品設計的學生按導師來分區,分成各自的導師組教學區,結合導師組的科研項目來教學,教師組成通常是助教搭配副教授,講師可以獨立成為導師指導學生,每個導師組,都有自己的科研項目,如學校課題、市級課題、省廳項目等。比如國家社科基金漢羌山地村寨課題,在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中就被導入了導師的教學課堂,同學分成不同小組結合本課題來進行紀念品設計:由于北川離綿陽市區不遠,又是唯一的一個羌族自治縣城,同學們可以非常方便地到北川進行考察,感受傳統的羌族文化,羌族的轉山會、羌歷年等都是考察的重點,還有羌繡、羌族服裝等,從各方面讓同學感受和理解羌族文化,從而設計具有羌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四、結語
旅游紀念品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效明顯,近兩屆學生的教學實踐效果表明,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在各類設計比賽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結合景區的實際項目及科研課題來進行紀念品的設計和教學也是非常好的人才培養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也利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進步,利于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的培養。
注釋:
基金項目:本論文屬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漢羌山地村寨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子課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EH123)。
參考文獻:
[1]中央美院美術史系教研室. 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25-95.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0-115.
[3][美]唐納德·A·諾曼. 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8-32.
[4]田自秉. 中國工藝美術史[M].梅瓊,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25-35.
[關鍵詞]奇臺縣;石城子;疏勒城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8-0035-04
1972年,新疆奇臺縣開展了文物普查活動,根據奇臺縣半截溝麻溝梁出土的文物,將石城子定為東漢永平十八年(75)耿恭引兵進駐的疏勒城。1973年,奇臺縣舉辦了出土文物展覽會,把石城子定為疏勒城的消息公布于眾,從此挑起了40多年的疏勒城之爭。此后奇臺縣進行了C-14檢測,搞了許多名不符實的宣傳造勢活動,并在江布拉克入口處不遠建立了一座高塔,高塔頂端塑了一尊身著盔甲、跨著戰馬的英雄雕像,還在石城子路口制作了“漢疏勒”廣告牌。2009年12月,奇臺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第一版《奇臺縣志》中把奇臺石城子作為疏勒城記載。2011年3月,奇臺縣又策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西域文化專家楊鐮到奇臺拍電影《疏勒城保衛戰》,并且在中國市縣招商網()公布計劃斥資1800萬元修建耿恭紀念館、旅游接待中心、服務中心等旅游設施。
2015年9月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奇臺石城子遺址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年5月3日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城子遺址”碑。為回答石城子遺址碑后銘文內提出“學術界專家根據地理位置、地形、器物及文獻記載認定此城為《后漢書》中戊己校尉耿恭抗擊匈奴的漢代疏勒城”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考辯意見,以求拋磚引玉,誠望賢達、同仁不吝賜教,提出寶貴意見。
一、東漢耿恭守衛的疏勒城(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地
《后漢書》清楚記載,永平十七年(74)冬,竇固率一萬四千騎,出敦煌昆侖塞(今甘肅省安西縣),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大敗匈奴白山部,乘勝攻占車師前后部,復置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命陳睦為都護,命耿恭為戊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泉子街小西溝古城),命關寵為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新疆鄯善縣魯克沁) ,各屯置軍均數百人。
永平十八年(75)春二月,竇固奉詔罷兵回京師雒陽。就在竇固大軍離西域后,北單于蒲奴立即遣左鹿蠡王率二萬騎爭奪車師。耿恭派司馬將兵300人救援,道逢匈奴騎兵眾多,全軍覆沒。匈奴破殺后王安得,進攻金蒲城。耿恭以毒藥涂箭傳語:“漢家箭神奇,中箭必有異”。發強弩攻擊。虜兵中箭后,肌肉崩裂、潰爛,驚恐撤離。五月,因金蒲城缺水,《后漢書》記載:“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入可固,五月乃引兵據。”遷疏勒城。“七月匈奴復來攻,恭募先數千人馳之,胡騎散走,遂于城下擁絕入城的澗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笮馬糞汁而飲之……恭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恭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
十一月,焉耆、龜茲聯合進攻車師,都護陳睦戰歿。示圍關寵于柳中城,次年(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章帝即位,詔公卿會議,決定派兵救援戊己校尉。東漢救援大軍于建初元年(76)正月會柳中、擊車師、攻交河。北虜驚走,車師復降,這時關寵已逝世,王蒙聞之,欲引兵還。先是耿恭派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領士兵寒服,隨王蒙出塞,正在大營,范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后漢書?耿恭傳》清楚記載:“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
交河城山北迎恭,通往車師后王部的山路只有一條,這條道民間稱車師道,它從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南,越天山至吐魯番市交河城,是漢代連接車師前后部的捷徑,故稱車師古道,也稱金嶺道,唐時又稱他地道。這條道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薛宗正先生在《新疆歷史詞典》中注釋:“(他地道)唐交通干線之一,出于交河縣北80里之龍泉館,北入柳谷120里,經柳谷度金砂嶺160里經石會漢戌(漢金蒲城)至北庭都護府,全長225公里,足水草,通人馬。”范羌接受西征救援大軍迎救耿恭的使命后,毅然北上,路途大雪不止,地面積雪1丈有余,2000人艱苦跋行,終于勉強抵達交河城北端山口,即位于吉木薩爾縣泉子街的大龍溝溝口的疏勒城。
《中國新疆名勝古跡》一書載:“大龍口又稱吉木薩溝,今稱長山渠,由此南行,至天山山口,東漢稱疏勒山,今稱卡子灣,為通往吐魯番的第一道山口。”耿恭守衛的疏勒城就在此處。范羌抵達疏勒山下的疏勒城時正是深夜,城中聽到人喊馬嘶,以為北匈奴來犯,驚慌失措。范羌遙呼:“我是范羌,漢遣軍來迎校尉耳。”城中驚喜若狂,高呼萬歲,開門相擁涕哭。天明向南班師,虜兵尾隨,漢軍且戰且行,吏士素肌困乏。
《后漢書?耿恭傳》記載:“恭以疏勒城有澗水入可固,五月乃引兵據之。”說明耿恭引兵在永平十八年(75)五月進駐的是有澗水入的疏勒城,到次年(建初元年)正月,范羌率兵迎救耿恭,離開大龍口古城疏勒城時,《后漢書》又有“癸疏勒尚有二十六人”之載。說明耿恭永平十八年(75)五月從金蒲城進駐吉木薩爾泉子街大龍口疏勒城后,至次年(東漢建初元年)正月退出疏勒城回玉門關,這一進一出記載清楚,耿恭一直堅守在大龍口疏勒城,并未去奇臺石城子和其他任何地方。疏勒城在哪里,《后漢書》記載清楚,就在交河城山北,怎么能到奇臺石城子呢?時至今日,大龍口古城一直靜如處子,安如泰山坐落在交河城山北、天山山口的吉木薩爾疏勒山下的大龍口,并不在奇臺石城子。這一活生生的現實例證,擺在吉木薩爾縣泉子街大龍口古城,事實清楚,說明至今兩地仍隔山隔水,彼此相距100多公里。①再查閱歷史文獻,奇臺石城子歷史上并未出現疏勒城的命名。
二、奇臺石城子出土文物(器物)考辯
一個地方的地名,與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面貌和歷史淵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蘊含著一個地方的傳統基因和文化密碼,不因朝代和政權的變更而割裂。奇臺石城子從東漢至今為什么會稱石城子,因為其地理環境、自然面貌與這個城的特征有相似之處。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薛宗正先生在《北庭春秋》中論述:“麻溝梁山丘上石城子臨山而建,四周有許多露出表面的巖石,故稱石城子。”薛宗正先生還在《北庭春秋》中論述:《漢語―波斯語詞典》1531頁有“solb”一詞,意為硬石、堅硬的力量……其硬石亦與“石城子之名含意相吻合”。奇臺魏大林先生在1987年第3期《西部學壇》刊出的《疏勒城考辯》中論述:“漢軍建城山頂石質堅硬,故有石城子之稱,下為砂巖層,地下水位在四五百米以下。”2015年9月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立的國務院公布的石城遺址碑背面銘文也鐫刻“因城東側山澗邊有大量巨石,故稱作石城子”,以上對石城子的命名與自然面貌論述非常相似。
查閱歷史資料,東漢歷史文獻中就有“石城”的命名。如新疆大學出版的《二十四史兩漢時期西域史料校注》中就記載,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免刑罪人田渠犁(今新疆庫爾勒市西南)積谷,欲以攻車師。至秋收谷,吉、熹發城郭諸國兵萬余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破之。王尚在其山北石城中,未得。會軍食盡,吉等且罷兵,歸渠犁田。[收秋]畢,復發兵攻車師王于石城,王聞漢兵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發兵”。從以上記載可知“石城子”與匈奴白山部腹地“蒲類海”(新疆巴里坤縣西北巴里坤湖)接近。今奇臺石城子就接近巴里坤縣,說明漢代山北石城,就是今麻溝梁的石城子。
漢代車師至今吐魯番山北稱“石城子”的地方只有奇臺半截溝麻溝梁石城子一地,再無他處,奇臺半截溝麻溝梁山丘上的石城不稱石城子還能稱什么。
因為在東漢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早已有了“石城”的命名,100多年后至永平十八年(75),耿恭如果引兵從金蒲城進駐“石城”,歷史文獻應該將石城記載為耿恭引兵據守的地方。可事實是文獻如此記載:“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入可固,五月引兵據之。”說明耿恭引兵進駐的是交河城山北的疏勒山下的疏勒城,而不是車師柳中城山北、薩捍道麻溝梁的石城子。這一事例可以證實從古至今,漢代“石城”就是今奇臺縣的石城子,歷史文獻《后漢書》并無耿恭引兵去石城子的記載,耿恭從永平十八年(75)進駐“有澗水可固的疏勒城”至次年建初元年(76)離開疏勒城回京師雒陽,一直堅守在泉子街大龍口古城疏勒城,并未去奇臺石城子,石城子出土文物應歸屬石城子,它與大龍口古城疏勒城沒有任何糾葛纏繞關系。
三、奇臺的地理環境、自然面貌(地形)與疏勒城不符
《后漢書》記載:“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引兵據之。”說明耿恭引兵進駐的是有澗水入的疏勒城。可是奇臺石城子建在山頂,水渠在山下,水渠離山頂數十米,無法引水上山。中國著名的西域考古學家、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炳華先生所作透辟分析指出:“石城子終漢之世已經廢棄,揆其原委,建危城于山梁之上,水源則在山下溪澗之中,在軍事防御上是有很大弱點的,一旦敵軍切斷水源,即可能置守軍于死地。”麻溝梁石城子沒有入城的澗水,七月匈奴復來攻,耿恭先募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還去哪里擁絕入城的澗水。這與《后漢書》記載的歷史環境不相符。
與麻溝梁沒有入城的澗水的自然環境相反,吉木薩爾疏勒山下的疏勒城卻有澗水。這與《后漢書》記載相吻合。吉木薩爾疏勒山下的疏勒城,東、西二面都有水相臨。東邊距疏勒城不遠的牛圈子溝,有一渠冬不結冰、夏不干涸、四季長流的泉水。化時,太平大隊四隊就用這水澆灌疏勒城旁的打麥場。現在這渠水用于山下農民飲水的自來水工程,僅剩部分水,已改建渠道,仍在流淌。這與《后漢書》記載的“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入可固”相吻合。
《后漢書》記載,七月匈奴擁絕入城的澗水,守城漢軍榨馬糞汁解乏解渴。耿恭率吏士親挽盛土竹籠掘井,不久泉水涌出。耿恭令士兵用水和泥涂墻,將水向城墻外潑出,北匈奴大出意外。奇臺石城子無入城的澗水,地下水位四五百米以下又打不出井來,在匈奴圍攻下,守城吏士就無法在石城子生存,堅守石城子。由此可知,石城子與《后漢書》記載的疏勒城自然環境不相符。
疏勒山下的疏勒城,不但東邊臨牛圈子溝大渠,西邊又緊靠疏勒城梁坡下的大龍口河谷。河底距梁頂坡長50米,有很好的蓄水層,所以耿恭在疏勒城穿井15丈,飛泉涌出……符合歷史文獻記載的事實。
參加1972年奇臺文物普查的作者在其著作《北庭春秋》中載:“奇臺石城子南倚天山、東臨懸崖,西、北兩面有土墻垣,北墻長280米,西墻155米,城墻殘高3米,墻基寬約10米,其東段最高處約3米,馬面角堡依稀可辨。”據此論述,城北、城西有城墻,城東依懸崖沒城墻,城南依天山沒城墻,城東最高處雖有馬面角堡,不可能太大。沒有形成四周圍繞的城池,起不到掩護防御作用,尤其西墻南段還有一片較為平坦開闊地,并無壕溝。這明顯可為兩萬匈奴長驅直入留下方便,兩萬匈奴可從此沖鋒陷陣,沖向北墻、西墻前后空曠地帶,守城漢軍無有退路,被逼上城頭。守城漢軍如何下城掘井取水,如何收撿木柴、秸稈生火煮飯,匈奴派使勸降,言“耿恭如歸附可封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誘使上城斬殺,自己在城頭炙烤匈奴使者尸體,所需木柴、秸稈從何而來。
2015年2月15日,疆內媒體消息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發掘中發現石城子城內依托北面和西面建了一個子城,城東城南臨深澗證明城東城南沒有城墻。即或有子城,也不可能太大。古代戰爭攻城有水攻、土攻、火攻,如用水攻,石城子無進城的水源。如用火攻,兩萬匈奴兵每人背一捆柴草,從城北、城西攀上城頭,投向子城點燃,頓時煙火四起,東漢守城吏士不死也會受傷,從而失去戰斗力。如用土攻,兩萬匈奴每人抱一塊大石,提一筐土,居高臨下,從城頭投擲石塊,揚撒沙土,頃刻可從城頭鋪墊出直通城底的坡路,匈奴就可橫沖直撞撲到城中,數十名東漢守城吏士,就難逃全軍覆滅之災,怎能等到次年(建初元年)東漢救援大軍來救。更令人驚奇詫異的是,《后漢書》記載“癸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這“二十六人”在無遮擋的石城子,早就在兩萬匈奴的包圍下,如同羊落虎群,怎能活著離開石城子回玉門關。
四、西征救援大軍會柳中城后沒有去石城子
《北庭春秋》載文:“耿恭移駐山北最后一個據點疏勒城所在的石城子,南隔天山與鄯善柳中城相望,山中且有谷道相通,時有漢軍關寵駐守,參稽《西州圖經》十一道中的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烏骨道、花谷道皆可通奇臺。”
何謂“西州”,《辭海》1831頁“西州條”解釋:“貞觀十四年(640)滅L氏高昌以其地置,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貞元七年(791)地屬吐蕃,史稱西州回鶻。”《西州圖經》十一道中的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烏骨道、花谷道等是敦煌出土的唐代地志殘卷中的西州磧灘路道,②這些道即使存在,也是漢代后曾經歷了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隨、唐數百年的更朝換代,經人踩馬踏后逐漸形成了貞觀,貞元年間的人徑馬道,并列入《西州圖經》,東漢永平十七年(74)始設西域都護府時,以上通道所在的山崖峽谷是否形成人蹤馬跡未見史籍記載。我們總不能把相隔幾個朝代,相距700多年的不同時期的問題前拉后扯攪和在一起。查閱歷史文籍,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并未出現《西州圖經》和《西州圖經》所列的各道稱呼名謂,《后漢書》也未記載范羌和東漢西征救援大軍從柳中道、薩捍道、移摩道等去石城子的記載。《北庭春秋》怎么能說石城子是耿恭移駐山北最后一個據點疏勒城呢。
詳細閱讀《后漢書》便可得知:西征救援大軍出征前,明帝劉莊已于八月十六日駕崩,永平十七年(74)十一月,焉耆、龜茲聯合進攻車師,西域都護陳睦戰歿,關寵被包圍在柳中城,他上書求救,東漢在國喪期間,無法派兵,關寵戰歿。次年(75)正月,西征大軍會柳中時,救援關寵的任務已不復存在。耿恭如果在奇臺石城子,西征大軍可從柳中城直奔石城子,但《后漢書》載,會柳中后,西征大軍擊車師,攻交河,并未去石城子。因為西征大軍知道,肅宗皇帝降旨迎救耿恭的城,在交河城山北的疏勒城,并不在石城子,要迎救耿恭必須攻交河。當攻交河獲勝,匈奴驚走,王蒙聞關寵戰歿,欲引兵回。耿恭派軍吏范羌去敦煌迎士兵寒服,隨王蒙出塞,正在大營,堅決請求迎救耿恭,諸將不敢阻攔,乃分兵二千與羌,山北迎恭。至此,范羌從永平十七年(74)冬隨竇固出敦煌昆侖塞已在車師古道往返走了三次:第一次出敦煌昆侖塞大敗匈奴,第二次赴敦煌取寒衣,第三次隨王蒙救耿恭。范羌對車師古道并不陌生而是熟路輕轍,耿恭在哪里,他心知肚明,所以在會柳中時他沒有提出固請耿恭的請求,也未從柳中城向北去石城子。以上事例表明,《北庭春秋》提出的耿恭移駐山北最后一個據點石城子,過于牽強附會。
五、“石城子遺址”碑背面銘文考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2015年9月3日在奇臺半截溝麻溝梁石城子立了一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城子遺址”碑。從正面看這塊碑國務院以石城子出土文物將石城子定為“石城子遺址”,符合石城子歷史定位,可是碑背面銘文卻如此記載:“學術界專家根據地理位置、地形、器物及文獻記載,認定此城為《后漢書》戊己校尉耿恭抗擊匈奴的漢代疏勒城。”
為澄清事實,我們不妨對“石城子遺址”碑背面銘文提出的問題進行考辯,將1972年奇臺文物普查的簡要過程及學術界專家的認定作以介紹。
據參加奇臺文物普查的學者,在《北庭春秋》中自述:“我認為疏勒城就是1972年奇臺文物普查時所發現的石城子古城。當時我在奇臺工作,與當地文物專干徐文治一起主持了這次文物普查,以馬、驢代步深入南山,發現了這座古城。1973年舉辦了奇臺文物展覽,在解說詞中提及此城就是漢疏勒城。1979年將這一觀點以《耿恭駐守的疏勒城在哪里》為題公開發表。大約同時已在奇臺看過文物展覽的自治區博物館柳用能也發表了《耿恭所守的疏勒城考》,提出了同樣的觀點。此后我又將這次發現,整理成論文陸續發表。”1988年,這位參加奇臺文物普查的學者在《新疆文物》第2期發表了《務涂谷、金蒲、疏勒考》的文中論述:“耿恭于金蒲城初挫匈奴之后,不南投交河與陳睦會師,而是東退疏勒、憑險固守,原因是陳睦敗歿,南路已被切斷。”“耿恭東退唯一指望,只能是同駐守柳中城的關寵會師。則此,疏勒城必與柳中城相望,相距不遠。”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結合歷史文獻《后漢書》記載略談一些看法。《后漢書?耿恭傳》記載:“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入可固,五月乃引兵據之。”到次年(建初元年)正月,肅宗皇帝降旨組成的西征迎救戊己校尉的大軍,會柳中、擊車師、攻交河匈奴警走,車師復降……“范羌固請耿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與羌,山北迎恭。”次日天明,耿恭吏士遂范羌啟程回京師雒陽。《后漢書》又載“癸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后漢書》的載文清楚說明耿恭吏士上年五月進駐疏勒城,至次年正月一直堅守在交河城山北,吉木薩爾大龍溝口的疏勒山下的疏勒城,并未南投交河與陳睦會師,也未東退石城子或柳中的關寵會師。疏勒城就在交河城山北,距離金蒲城僅8公里,并不在100多公里的石城子。
不言而喻,奇臺文物普查將石城子定為疏勒城,是由參加文物普查的學者把《后漢書》記載的“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入可固”五月進駐的交河城山北的疏勒城,錯判為“陳睦戰歿,南路已被切斷,耿恭只能東退石城子” 。所以,將石城子誤判為疏勒城,造成了時至今日疏勒城之爭之大錯。今天孰是孰非的是非玄虛,已浮出水面呈現在大家面前,疏勒城之爭還有必要僵持下去嗎?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40多年的疏勒城之爭,給社會帶來傷害、經濟造成損失、民眾受到蠱惑。疏勒城之爭該偃旗息鼓、銷聲匿跡了,我們怎么能把今代造成的疏勒城爭論,留待下代去解決呢!
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有修史立傳的優良傳統,把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翔實公正的載入史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歷史、尊重歷史,對疏勒城之爭的問題追根溯源,從歷史事實中尋找答案,做好毗鄰兩縣的與鄰為善、和睦相處工作。
[注 釋]
家紡行業的品牌盛宴
國內家紡行業的知名品牌在本屆展會悉數登場,給觀眾帶來一場品牌盛宴。強大的陣容涵蓋了床品、毛巾、家具用裝飾布和窗簾用布等各個領域,例如床品類的水星、恐龍、富安娜、雅芳婷、博洋、維科、夢蘭、羅萊、愉悅、莎鯊等;毛巾類的潔麗雅、棉田、孚日、亞光、喜盈門、豪盛、康乃馨、雙燈等;窗簾布藝類的達利、眾華、呂華、華爾泰、東立、裕隆等。
隨著家紡行業品牌意識的日益增強,尤其是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的具有濃郁特色的家紡產業集群,近年來迸發出了更加蓬勃向上、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在本屆展會上南通、紹興、余杭、海寧、高陽、桐鄉、建德、浦江、洲泉等家紡產業集群,以組團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家紡集群的雄厚實力與獨特魅力。
如今家紡展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家紡貿易平臺,自然引起了海外參展企業的極大關注。本屆展會上奧地利的Lenzing(蘭精)、英國的Diane Harrison設計公司、印度領先的裝飾布生產商Dicitex Decor Exports、丹麥的DyKon A/S、美國的Richloom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到來,為展會帶來了來自國際的最新看點。此外,展會的“設計師沙龍專區”展示了來自法國、意大利、英國、日本、韓國等地的 23家設計公司帶來的最新家紡設計、印花和圖案。該專區的意大利Antonio Alois&Figli公司代表Michele Alois先生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而這展會就是進入該地區最適合的貿易平臺。歐洲設計在中國消費者中廣受歡迎,我們希望通過展會能與更多中國買家建立合作關系”。
彰顯中國傳統文化
2009年家紡展首次推出了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引起了熱烈反響。今年家紡展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更加強調了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在去年 14 家參展品類的基礎上,優化和精選出云錦、藍印花布、侗錦、沈繡、手工土布、魯繡等品類以更好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展會主辦方幫助參展商在產品展示、設計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尋求突破,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商業化轉化。
以“中國新紋飾,從敦煌飛天”為主題的敦煌紋飾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的一個亮點。由敦煌文化基金會組織挑選出 10 款敦煌原紋樣,進行二度設計后,評選出 10 個最美紋飾,在展會現場展出。展會主辦方專門從眾多敦煌石窟中搜尋與家紡文化有關的元素,致力于長期的研究和挖掘,力圖使傳統元素與產業化結合起來,希望能夠借此讓觀眾了解到中國文化在家紡業中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談到:“這次在展位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拿出 200 多平方米免費提供給有關方面做文化概念,就是想引導中國的家紡設計逐漸向著民族特色設計的方向發展,形成自主的中國風格的家紡設計。哪怕需要幾年的時間,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去堅持,因為這是未來中國家紡屹立于國際市場的根基所在。我們這代人要打牢這個根基。”
綠色低碳大行其道
針對近些年來展位裝修追求高大、攀比奢華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材料浪費現象,今年展會主辦方向各位參展商發出了“綠色環保裝修倡議”,提倡創意務實的展示風格,突出產品內涵與品牌文化,盡可能循環利用展臺搭建材料;提倡使用綠色建材、環保型涂料及輔料,采用環保輕型材料裝飾、裝修。
在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社會大背景下,各個家紡品牌企業紛紛響應號召,在展臺裝修上以創意設計為重點,采用簡約環保的設計方案,在綠色低碳方面做足文章。同時眾多品牌和公司推出了體現綠色低碳理念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例如棉田的“無印工坊”產品、莎鯊的“魅惑”系列產品、蘭精的“天絲地毯”等等。
在江蘇夢蘭的展臺上,“蘭若汀香”系列純天然亞麻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濕性,以高端織造技術與手工蘭花繪繡,呈現出健康與時尚、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煦沐藍灣”系列以 100% 桑蠶絲締造出光澤柔潤的完美手感;“歐風咖韻”、“甜蜜花園”系列及立體網紗式羽絨被等多種產品、芯類、面料的展示,將自然環保的健康家居理念演繹得淋漓盡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參觀了夢蘭展臺后,對產品注重引領環保低碳給予了高度評價。
跨界合作:深度詮釋“大家紡”
今年的家紡展不但規模擴大了,參展的企業和品類也更加齊全,從床品、巾類制品、裝飾布、地毯等傳統家紡產品到非紡織窗簾配件及五金件、墻紙、各種室內配件等家具家飾產品,“大家紡”的概念得到了更好的詮釋與延伸。
家紡與家具、家飾的無縫對接,軟裝飾與硬裝潢的完美融合,對于深化“大家紡”概念、豐富家紡產品設計風格、拓寬家紡行業營銷渠道、整合行業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觀眾呈現了一種新型的家居生活理念,這種理念打破了以往家紡與家具分開銷售的形式,它將家紡、家飾、家具匯聚在一起,實現生活場景的再現,使消費者在購買家居用品時,可以根據個人的風格喜好和房間的大小格局,將一整套的家居產品搬回家。
活動精彩紛呈
展會期間,在產品展示和商貿洽談的同時,中國家用紡織品發展論壇、2010 ― 2011年國際/國內家用紡織品流行趨勢、中國家用紡織品設計大賽、中外銷售渠道買家見面會等相關系列活動精彩紛呈,繼續引領中國家用紡織品產業的發展。
8月24日,展會主辦方在“2010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設計大賽新聞會”上揭曉了“張謇”杯・2010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2010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論文大賽以及2010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網上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潘遼洲和宋苑源作品“羌魂”獲得產品設計獎金獎,江蘇藍絲羽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作品“凱撒王朝”獲得品牌產品設計風格金獎,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蔡雅霜、朱丹的作品“煙花泠”和“醉花陰”獲得創意設計金獎,南京御祥云錦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羅茜尹的《相見相識 ―― 文化遺產保護之愿望》獲得論文大賽金獎。國際流行趨勢應用設計獎金獎空缺,銀獎由南通三威家紡科技有限公司的“回”味、張家港市大唐紡織制品有限公司的“魅力東方”和來自韓國的拼布作品“十二棵樹的故事”獲得。
王永生是我的好朋友,早在前些年,就看過他有關新疆貨幣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永生每有創見,其觀點在錢幣學界引起了相當的重視。2007年9月在寧夏銀川參加“寧夏錢幣與絲綢之路貨幣學術研討會”期間,永生送給我他剛出版的《新疆歷史貨幣――東西方貨幣文化交融的歷史考察》一書。拜讀之后,除了感嘆他在繁雜的秘書處工作之余仍堅韌地固守學術研究的精神之外,更贊嘆其新疆錢幣的研究水平。
《新疆歷史貨幣》一書由緒論、早期自鑄貨幣、清政府在新疆發行的貨幣、清代地方勢力及外來入侵者發行的貨幣、民國時期新疆省發行的貨幣、民國時期地方勢力及分裂組織發行的貨幣、中央政府在新疆發行的貨幣及附錄等八部分組成,書后還附有《新疆地區貨幣鑄行大事年表》和參考文獻等。此書就體系角度而言相當完整,在歷史發展的大框架下采取專題的形式研討各時期發行和流通的貨幣,使讀者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上都能從中受益,顯示出作者駕馭史料的能力和對新疆歷史貨幣熟悉的程度。
緒論通過對新疆歷史貨幣文化形成背景分析和新疆各歷史時期貨幣鑄行概要性的闡述,提綱挈領地歸納出了新疆歷史貨幣發展和演變的特點,使人們對新疆貨幣文化能夠有一個明晰的總體印象。
新疆早期自鑄貨幣,是指漢代到明代在新疆地區建立的各地方政權自行鑄造的不同貨幣。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我們知道新疆從漢代到明代曾先后鑄行過漢怯兩體錢、龜茲五銖、高昌吉利、日月光金、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高昌回鶻錢、突騎施錢、粟特青銅方孔錢、喀喇汗朝錢、察合臺汗國錢、葉爾羌汗國錢和準噶爾普爾錢等。這些貨幣的鑄行,不僅促進了古代新疆地區貨幣經濟的發展,而且形成了新疆地區獨有的貨幣文化。對這些貨幣的研究,永生在出版這本書之前就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比如通過對出土情況的分析,并結合史料,提出了大歷元寶和建中通寶是當時主要用來供駐軍使用的一種軍用貨幣,流通范圍僅限于當時安西守軍主要控制范圍即庫車及其附近地區的觀點;運用語言學,考證“高昌吉利”錢中的“吉利”兩字為古突厥語ilik或ilig的漢語音譯,即中原文獻中所譯的“頡利發”或“頡利”,漢語意思為“王”,認為這種“高昌吉利”錢是麴文泰為紀念被統葉護可汗按突厥習慣授予頡利發稱號而鑄造的一種用于賞賜或饋贈的吉語錢。經過用力爬梳,永生通過這本書使得自己對新疆早期自鑄貨幣的研究,更加系統和完整了。
清政府從乾隆年問開始一直到光緒年間,都利用新疆地區出產的紅銅鑄行貨幣。由于鑄行時間的長久,留傳到今天,新疆紅錢不僅版式極其復雜,其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問題更是有待于人們進一步探討和解讀。我們從《新疆歷史貨幣》這本著作中可以看到,永生從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等角度對很多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揭示出許多以前并不為人們所知的史實。比如寶伊局雖然有鐵錢發現,但因長期以來一直找不到史料印證而無法斷定真偽,對此,永生通過查找文獻,終于在《伊江匯覽》一書中找到了相應的記載,從而解決了寶伊局鑄造鐵錢的問題。比如,一般我們都認為新疆以湘平作為記重單位的銀幣出現于清政府之際,但永生獨具慧眼,在參觀廣西錢幣博物館時發現了一枚湖南官局一錢天罡銀幣,這枚銀幣的發現印證了左宗棠在的過程中曾鑄造過天罡銀幣的史實,為進一步研究新疆貨幣鑄造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又如,本來我們只知道新疆餉金金幣惟有一錢和二錢兩種,可事實上還有五錢金幣一種。在《新疆歷史貨幣》一書中,永生對餉金金幣及其五錢金幣的鑄造時間進行了重新考證,提出了餉金金幣開始機制于光緒三十四年的新觀點,并認為五錢金幣機制于宣統二年十月新任巡撫袁大化上任以后。諸如這些新的發現和研究,在《新疆歷史貨幣》一書中可以說有許多。永生對每一新發現和提出的新看法,都條理清晰,闡述精微,力求考古和文獻雙重證據,所以,顯得很有份量,對人們繼續研究新疆歷史貨幣大有裨益。
雖然清代新疆地方勢力及外來入侵者鑄行的貨幣不多,但作為新疆歷史貨幣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新疆歷史上依然占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永生對熱西丁紅錢、哈比布拉天罡銀幣、阿古柏錢幣、以及俄帖、俄元、俄普和華俄道勝銀行的新疆金幣券,也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探討。
民國時期新疆省貨幣發行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不僅地方政府繼續鑄造銅元、銀元和發行紙幣,商業銀行和地方私家商號也發行各種面額不等的紙幣。《新疆歷史貨幣》一書對此作了分門別類的論述,不僅使我們對新疆銅元和銀元的鑄行,而且對新疆大龍票、狗娃子票、油布帖、阿爾泰通用銀券、殖邊銀行新疆專用紅錢票、省票和新疆商業銀行紙幣、新疆省銀行紙幣、以及新疆私家商號發行的紙幣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比如通過對新疆商業銀行建立和發展的表述,不但將其紙幣發行分為三個發行階段,而且對每一階段紙幣發行的種類和版式都作以詳細的介紹,使人們對新疆商業銀行紙幣發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民國時期地方勢力及分裂組織也發行過各種不同質地的貨幣,人們對這些貨幣一般都不很重視。而《新疆歷史貨幣》一書卻專門辟為一章,可見作者對其的關注程度,他所做的論述,有助于我們對這些貨幣的了解和認識。
除了新疆地方政府發行貨幣外,1949年前后的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區同樣發行過貨幣。中央銀行發行的是新疆省流通券,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是背印有維吾爾文的人民幣。這兩種紙幣對統一新疆、乃至全國的貨幣制度,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新疆歷史貨幣》一書對此都有述及。
綜觀《新疆歷史貨幣》一書,可以說是近年來少見的有關新疆歷史貨幣的錢幣學力著,其對新疆歷史上曾發行過或流通過的貨幣所作的探討,必將引起人們的高度興趣和重視。由于這本書含有比較豐富的史料,對各種貨幣版式的研究相當到位,圖文并茂,也將成為人們了解、收藏和研究新疆歷史貨幣必備的一本重要參考工具書。
關鍵詞:特色數據庫;張謇職教思想;數據庫建設
自教育部在“十五”期間,CALIS項目資助的26個特色數據庫以來,高校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日新月異,到2012年底,95所211高校共建設263個特色數據庫[1]。高校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不僅能支持高校重點學科的建設,服務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以及社區,而且還能實現資源共享,將新的教學理念、獨特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個高校,豐富高校特色數據庫的資源,推動整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
一、張謇職教思想的內涵與啟迪
張謇是清末狀元,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是職業教育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百年之前,他對職業教育的理論和思想有著獨特的理解,并應用于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今還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他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教育是謀生教育
張謇在近代中國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并不是舊中國發展的根本道路,職業教育才是國計民生的唯一出路。為此,張謇棄官還鄉以后,即通過辦職業教育來培養實業所需要人才。在“農工商皆資學問”思想的指導下,他倡導和創辦了各類職業學校。1920年前后,創辦了20個左右不同的專業職業學校,如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中國紡織工學院、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等。他不僅在經濟發展的多個領域開展職業教育,設立專門學校,而且還開展各種社會培訓,培養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他還提出,“以生計為先”[2]247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2.“父實業、母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張謇主張“父實業、母教育”,并將二者的關系解釋為“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3],即教育是自強之本,但辦教育必須要有實業支撐。在近代張謇的家鄉南通是我國的重要產棉地區,生產的棉花經常出口日本,特別是1895年以后,更是如此,對此張謇心痛不已。1895年他開始創辦“大生紗廠”,1899年正式投產[4]。從此辦教育有了經濟保障,他的實業教育思想也開始逐步得到實現。1921年他創辦了我國最早的紡織高等職業教育“南通紡織染傳習所”,學校附屬于“大生紗廠”,實行廠校融合。張謇這種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對于今天的校企合作極具指導意義。“茍欲興工,必先興學”,辦教育培養實業所需人才,辦實業又為教育提供很好的實訓基地,促進教育更好地發展,互為前提、互為發展,“實業教育迭相為用”。
3.“知行并進”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
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特色,培養的學生是社會實踐者。張謇提出“良知之學,重在知行并進”[2]57,他認為“學問兼理論并閱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5]。他的旨意就在于將知與行、學與做、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職業教育的辦學過程中,張謇把實踐教學看得很重要,主張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操作和實踐同樣重要,學習應該從應用出發、實踐出發,學習是為了畢業后的應用。張謇的“知行并進”的教育思想,不僅適用于學生的成長,對于教學同樣具有指導意義。職業院校教學的特點是專業性,每一位教師都必須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教學中反思知識、打破傳統的思維定格,創造性地教學。
二、張謇職教思想特色數據庫建設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從1991年10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又先后多次頒布了相關的職業教育政策和法規,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不斷地變化,這是根據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水平作出的相應調整。
張謇是職業教育的集大成者,百年過去了,他的職教思想對今天的職業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指導作用。職業教育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及其發展軌跡,張謇最早創辦職業教育學校并探索職業教育規律,而且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和成功的實踐經驗。為此,建設張謇職教思想特色數據庫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1)為人們創立一個學習、研究、探討先人職業教育思想、探索有中國特色之路的平臺,從而推動我國的職業教育。(2)豐富高職數字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為高職圖書館提供一個新服務平臺,為擴大職業教育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特色資源。(3)通過張謇職教思想特色數據庫的建設,積累建設特色數據庫的經驗。
三、數據庫的構建
1.數據庫建設的根本原則
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用戶,為用戶服務,為用戶提供獨具特色的信息服務,因此,要遵循以下幾點:(1)有一個良好的運行界面,便于讀者方便檢索。(2)軟件平臺具有通用性,最好是經過CALIS認證,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共享。(3)數據加工和數據標引嚴格要求符合CALIS的標準格式,做到“分散建設、統一檢索、資源共享”。(4)數據庫建成以后要積極宣傳、充分發揮數據庫的利用率。
2.張謇職教思想數據庫的構建與框架內容
張謇職教思想特色數據庫的建設,要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選用管理特色資源的智能軟件,對數字資源進行加工、處理、上傳,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提供WEB檢索。目前數據資源有兩大類:原生數據資源和非原生數據資源,原生數據資源即網絡上可以直接使用的資源,非原生數據資源,必須要進行數據化加工的資源:沒有數字化的著作、論文、報紙、老照片、圖片等。張謇職教思想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首先要以張謇職教思想為主題,廣泛收集資源,大力收集古今中外有關張謇職教思想的原生數據和非原生數據,并將資料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類,然后再對數據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存儲,以創建數據庫,豐富數據庫。數據庫的框架內容將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圖片、視頻資源和網絡資源等。
電子圖書包括張謇的原著和有關研究張謇的著作,同時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著作;電子期刊里包括的內容有:研究張謇職教思想的研究論文、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論文、此方面的碩博論文等;會議記錄、會議論文,收集百年來張謇有關職業教育和研究張謇職業教育方面的會議記錄和論文;圖片方面,南通紡院張謇職教思想成立館的大量圖片進行分類、整理、掃描、上傳。視頻資料像張謇創辦的大生集團110周年慶典“世紀對話”、歷史人物傳記——張謇上、下部、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張謇職教思想”成立館揭牌儀式等視頻資料。網絡導航,網絡上有關張謇職教思想的資源整合以后,進行鏈接。頁面上建立一個論壇模塊,提供討論交流。所有資源規范化著錄、加工、格式轉換,以便檢索和共享。
張謇特色數據庫建設,以時代為線索,將著作、論文、圖片、視頻等,借助于數字化平臺,有組織地分類、編排在一起,將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的起點,研究和發展的一個新的平臺,供廣大職業教育者學習、探索,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立新,桂慕.高校圖書館地方文化專題數據庫規劃建設探析——以天津商業大學圖書館“近代天津商業文
化”數據庫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3):40-43.
[2] 曹叢坡.張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3] 馬斌.張謇職業教育思想概略[J].江海縱橫,2010,(8):48-51.
九寨溝旅游在國家政策、各級政府、地方社區等的大力支持下飛速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增加了國家稅收、提高了當地人的收入、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但是,旅游在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產生活等多方面帶來了影響,值得思考,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基于初步的文獻閱讀,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興趣,本文從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試著分析九寨溝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本文首先談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認識;然后就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相關研究進行概述;最后總結作為自然遺產地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什么是民族文化旅游,中文文獻中不同的學者用了 “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地區旅游”等相關概念來表述。羅永常(羅永常 2003)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以少數民族鄉村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追求純樸潔凈,滿足 “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稱為民族文化旅游。李天翼(李天翼 2011)也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對民族村寨社區進行自然與文化參觀訪問的活動。他強調異文化體驗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2012年,李忠斌和文曉國(李忠斌,文曉國 2012)從理論上梳理和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提出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新認識。他們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不同的民族旅游者以某一民族聚居區域為旅游目的地,以該民族文化為內核,以經濟、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全面了解該民族文化特質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目的一種參與、體驗活動。在界定“民族旅游”的概念和內涵時,兩位學者強調:民族文化旅游不應該理解為是主體民族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這個概念偏窄并具有誤導性;不能解釋多民族國家內不同民族間或國與國之間不同民族間的旅游性;容易給人一種主題民族和其他民族是從屬關系的錯覺。
以上學者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種以體驗為主的旅游活動;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是當地的自然風光及與自身文化有差異的地方特色人文事象;體驗地方的特色文化是整個旅游活動的核心。
從概念理解上來說,九寨溝的旅游就是一種民族文化旅游。九寨溝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景區內因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為“九寨溝”。景區內及周邊主要生活的是安多藏族、白馬藏族,同時還有漢族、羌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旅游者在欣賞九寨溝獨特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在近40年的旅游發展歷程中,就景區管理、保護、科研、營銷、信息化等諸多領域與國際接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在其他自然遺產地或景區的前列,但從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如何看待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
二、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概述
在以九寨溝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學者主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情況、旅游帶來的文化變遷、當地人和游客對民族文化原真性感知和滿意度調查等方面。
1、關于社區參與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
田世政和楊桂華(田世政,楊桂華 2012)較全面細致地總結和分析了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演進過程。把九寨溝30年發展歷程中,社區參與旅游的經歷分成了四個階段:自發式參與(1984-1991)、合作式參與(1992-1998)、依附式參與(1999-2005)到融入式參與(2006至今)。他們分析到,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作為文化載體和景區主人的社區沒有因景區成立而被遷移或隔離; 社區的資源權益以集體林權參與門票收益分配的形式得以實現;景區與社區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實現經營項目合作;就業機會同享;最后形成了“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在這種參與模式下,社區居民的總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參與面得以擴大,受益更趨公平,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增強,下一代的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最終也促進了景區環境資源的保護。
但是,“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目前社區參與主要停留在經濟參與層面,參與建議和決策的比例低;社區經濟收益分配與景區發展不同步;社區經濟參與缺乏有效保障機制,社區權益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田世政,楊桂華 2012)。隨著九寨溝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參與模式已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李剛 2012)。
盡管有不足之處,從管理學或經濟學的角度,有學者認為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的經驗在實踐上有創新、理論上有突破[2],是一種有效而成功的案例[3]。因此,結合九寨溝的經驗,也給其他類似的遺產型景區發展提出了一些參考建議:留駐與外遷結合,社區外遷遵循引導與自愿原則; 將景區內社區的行政管轄權授予景區管理機構; 保障社區林權參與景區資源性收益分配; 培育社區企業參與景區特許經營權競爭; 推動社區參與景區管理與決策(田世政,楊桂華 2012)。
2、旅游者和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的認知
1998年,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的張捷(張捷 1998)教授,對九寨溝和江蘇吳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比較,基于游客態度調查結果分析指出,由于九寨溝自然風光優異品位吸引住了游客的大部分注意力及當地旅游發展忽視了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盡管九寨溝藏族民俗風情比吳文化有特色,整體上游客認為九寨溝自然風景比藏族風情更為重要。而江蘇無錫的吳文化雖然不如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有特色,而且與主流文化差異性小,但是江蘇吳文化的歷史傳統及民俗等文化旅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系統的開發和利用,當然效果也就更明顯。
十多年后,匡翼云(匡翼云 2011)也就國內游客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滿意度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旅游者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整體滿意度均值不高,為51.82;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1)九寨溝長期在對外營銷的時候重自然風光宣傳,而忽略了民族特色文化的宣傳;2)景區利益相關者滿足于當前以自然觀光為主的游客的量,缺乏長遠利益考慮,放松了對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導致游客滿意度低。
2004年,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婕等(劉婕 2004)就景區住房樣式、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宗教、經濟等代表九寨溝文化多樣性的7個方面對九寨溝的當地居民、管理者和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指出旅游對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影響很大。建議通過保護九寨溝藏文化的生存環境、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建設民族風情區為途徑保護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從而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他們強調,九寨溝文化多樣性保護應該采取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辦法,把旅游開發對當地文化多樣性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
李娜等(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以九寨溝的樹正寨為案列,用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式,分析了居民和游客對藏寨建筑景觀特色變遷的感知,發現居民和游客對村寨建筑景觀特色都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認為民居的變遷本身離不開作為主人的少數民族社區居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改造。建議民族旅游地傳統文化的保護,首先認清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精華所在,并讓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和管理來增強居民的自我認同和主人意識,從而才能激發當地居民對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
3、針對游客體驗最多的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研究
盧天玲(盧天玲 2007)就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歌舞演藝的真實性感知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經濟因素和文化認同兩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下,當地居民對歌舞表演真實性認知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中青年受旅游經濟的影響,將經濟因素作為真實性評判的首要依據,而文化認同次之;老年人超越了利益關系,將他們對九寨溝傳統文化的認同作為了判定表演真實性的標準。
杜娟(杜娟 2011)運用了人類學的文化自覺和“他者”構建理論,研究了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變遷。認為在外來文化力量的影響下,特定區域的人們不會被動、消極地接受一種文化,而是做出了主動的適應和調整,不斷地與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形成新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政治和經濟因素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陽寧東(陽寧東 2012)也以九寨溝藏羌文藝演出為例,研究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的互動關系:認為旅游發展演進為民族文化的復制、再造、建構、消解等現象提供了平臺;民族文化在旅游發展演進過程中重新生成,同時被價值化、功能轉移,促進了地方旅游的發展和演進。在兩者互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實現了傳承與變遷。
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從不同的視角討論和分析了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三、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優質的自然風光,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卻任重而道遠。隨著旅游快速發展,九寨溝管理局協同景區社區居民,意識到了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本土文化正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面對著大眾觀光型旅游帶來的壓力,大量的精力、才力和物力必須投入到景區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接待和旅游設施完善等方面,相對來說,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利用和保護傳承方面投入較少,也缺乏經驗和專業團隊。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分析的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
總的來說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切入點,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具體建議。歸納來說,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由于九寨溝旅游發展過程中重自然、輕人文,本土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深度挖掘和系統開發利用,導致旅游者對九寨溝目前的民族文化體驗活動滿意度不高。因此,學者提出深度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及本土知識,對豐富和提升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內涵、有效解決景區生態環境壓力,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4]。二、雖然九寨溝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方面有自己成功的做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景區旅游的飛速發展,目前的參與模式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社區發展的需要;提高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和參與的形式多樣化,都是目前需要解決的緊迫的問題。三、在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如何權衡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如何讓旅游發展與文化保護良性互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是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四、面對旅游外來文化沖擊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動,如何正確引導作為文化主體的社區居民意識到本土文化重要性,并主動擔起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是實現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課題。
參考文獻:
杜娟 (2011). "論“文化自覺”與“他者”的構建—以九寨溝藏族歌舞的嬗變過程為例."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82-84.
匡翼云 (2011). "民族文化旅游國內游客滿意度實證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2): 279-284.
李剛 (2012).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社區參與互動模式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 "旅游驅動的少數民族建筑景觀變遷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華中建筑 11: 129-131.
李天翼 (2011). "鎮山村“家庭主導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成因分析 " 安徽農業科學 39: 10539-10541.
李忠斌,文曉國 (2012). "對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認識." 廣西民族研究(4): 177-184.
劉婕, 曾. 蔡紅霞,郭海燕,李正潔,曾宗永 (2004). "九寨溝旅游開發對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響." 資源科學 26: 57-64.
劉志揚,更登磋 (2012). "民族旅游及其麥當勞化:白馬藏族村寨旅游的個案研究." 文化遺產 4: 53-61.
盧天玲 (2007). "社區居民對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實性認知." 旅游學刊22(10): 89-94.
羅永常 (2003). "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 貴州民族研究23: 102-107.
田世政,楊桂華 (2012). "社區參與的自然遺產型景區旅游發展模式—以九寨溝為案例的研究及建議." 經濟管理34: 107-117.
陽寧東 (2012). "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互動研究—以九寨溝旅游表演為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4: 141-144.
張捷 ( 1998). "區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研究—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研究之二." 人文地理13: 59-62.
c
[1]黎永泰:《關于九寨溝文化構成及文化開發的幾點看法》九寨溝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2006年5月。
[2]任嘯:《自然保護區的社區參與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旅游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