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研究生年度總結

研究生年度總結

時間:2022-05-07 09:0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年度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研究生年度總結

第1篇

一、我院規范化培訓工作首屆規培生順利結業

今年首屆規培生共**名參加了考試,其中本院培養的**名,外單位協作培訓**名,共**名考生通過了省衛計委組織的結業考核,加上去年已通過**名首屆社會規培生,合格率達到**%,超全省平均值**個百分點。

二、住培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初步實現住培工作信息化管理

今年上半年,經專家認證考察、省機電招投標、軟件安裝調試等程序,我院住培平臺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從而實現了我院近千名規培生(含專碩并軌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目前我院的住培工作已向著“線上登記-線下培訓-臨床輪轉-模擬考核-評估反饋”等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穩步推進。

三、新招錄規培學員112名,并完成入職教育工作

今年4~6月,按照省衛計統一部署,我院完成了112名新一批規培生中招錄工作。此次招錄對象涉及人員層次較廣。其中既有已參加工作,積累了一定臨床經驗的臨床醫生,又不乏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碩士、博士,絕大多數為今年剛剛本科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此次招錄還體現了兩大特點:第一,從招錄專業看,在保持原有中醫科專業招收規模的基礎上,同時新增了社會招錄的中醫全科規培對象**余名,人數和專業方向都創歷年新高;第二,今年是規培結業考核參加全國統考的第一年,許多考生已經意識到規培階段對一個臨床醫生成才的重要性,故紛紛主動前來報名。如****醫學院等全國知名醫學高校的畢業生來報名參加考試。

四、在培人員實現臨床技能(模擬)考核常態化

今年上半年,我院針對不同年級學員,有針對性地開展全院范圍內各類考核6次,基本實現了科科有出科考,季季有技能考的情況。目前所有技能考核都已實現了OSCE化(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即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下半年的8月17日,我院將在中國醫師協會指導下,統一參加全國住培生年度理論考核測試。目前,我院綜合運用各種考核手段,科學評估反饋住培學員的評估效果,穩步提升我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和管理水平。

五、我院隆重舉辦2017年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表彰大會

第2篇

關鍵詞: 理工科 設計藝術 研究生管理

1.現狀分析

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要求高度重視工業設計的發展,這說明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設計藝術類的人才需求,特別是高端人才的需求近幾年明顯提高,這為高校設計藝術類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學校對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中理工科背景下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設計藝術類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平時往往表現為個性較強、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散漫以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集體觀念、團隊意識淡薄、對學校及班級活動缺乏熱情等現象。學習生活中他們喜歡獨來獨往,作風懶散,課堂上遲到、早退等現象經常出現,與理工科院校的講求規范嚴謹的固化教育模式存在矛盾。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在理工科背景下呈現出特殊性和復雜性,這也給理工類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考驗。

2.理工科背景下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特點

2.1性格多樣化,成熟性中帶有可塑性

研究生入學年齡一般在22周歲以上,部分工作后再繼續深造的研究生年齡多在25周歲以上。年齡的成熟使研究生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性格特點,閱歷的不同使得這些特點表現出明顯地多樣化特征。心智的成熟已經讓學生有了較為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生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另一方面,對于大部分尚未步入職場的學生而言,在校期間仍需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專業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又呈現出一定的可塑性。

2.2個性突出而自律性差

設計藝術類專業學生高中時期普遍在社會上的美術培訓班進行過美術高考培訓,而目前美術培訓班大多缺乏相應的培訓資質,培訓人員更是魚龍混雜。培訓班中學生學習水平、生活方式、性格特點也都相差較大,在這樣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多表現為張揚而不受拘束。

在培訓班中時常會出現專業能力強卻對自己放松約束的老師或學長,而此時的學生處于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反面例子的學習模仿導致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受約束和控制,忽視自身道德素質與修養的培養與提高,對學校的一些管理規章抵觸情緒比較高。研究生階段此種特性的學生雖有很大程度的改觀,但仍然遺留較多問題。

2.3性格差異大,張揚與自閉并存

理工科院校中,理科生多具有理性、講究規則和秩序、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等特點。文科生性格則多呈現為感性,活潑直爽。而設計藝術類研究生個體性格差異比較明顯,大多數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感官敏銳、善于發現和思考問題,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很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且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意識。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普遍比較重感情,喜歡結交朋友;也有一部分人則不善言辭,顯得孤傲、特立獨行或很另類;還有少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表現出情緒化或矛盾心理的狀態。

2.4較強的自身優越感而集體意識弱

研究生群體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學歷人才,受到過高等的文化教育,未來事業起點也相對較高,因此他們在心理上比同齡人具有較強的優越感。研究生大多已成年,普遍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還有些學生經常隨同導師出差,在校外、企業實習,從而導致了其對集體的依賴感減弱,造成組織紀律松散、集體觀念淡化等現象,而使得學校及班級活動不能順利開展,學生參與率較低。

3.理工科背景下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3.1學校管理形式單一

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普遍個性突出,由于專業求新求特的特點,學生不斷追求標新立異和個性張揚。而理工類院校大的管理背景則是對學生全方位嚴格化管理,加上理工類院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多是工科出身,有較刻板的理性思維,不善于和個性突出的學生交流,甚至出現一些抵觸情緒,從而造成管理按部就班沒有彈性,這就使得學生與管理老師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因此理工科院校實行的規章制度,在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注解。

3.2專業教育資源不足,學生能力被束縛

一般情況下,理工科院校對文科專業的教育場所、設備以及教育經費相對不足,而藝術類專業問題更為凸顯。有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大學還不具備專業的供設計教學的教室,設計課程也沒有相對正規獨立的教室,專用設備、器材還有待加強。學生的學術活動在學校的年度教育經費預算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保障。教學設施資源的不足導致教育教學的開展不能順利進行。以至于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本專業發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從而感到被束縛而才能無法施展。

3.3應試教育盛行影響學術氛圍提升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理工科大學中,應試教育思想仍占主導地位。對理工類學生專業能力的認定存在著明確的等級劃分,研究成果的價值評定標準明確而單一。設計藝術類研究成果則表現出極強的個性,講求創新和多元化,由于評定標準的主觀性因素,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內容甚至經過長時間爭議才能得到認可。由此可見,在學校的教育管理中,不能簡單地將考核理工類學生學術成果的評價方式套用在設計藝術類學生評價體系中,應試的思想和中規中矩的評判模式將限制設計類學生學術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從而影響了整個設計類學生學術氛圍的提升。

3.4工作理念缺乏創新,工作機制缺乏韌性

當前我國很多理工科背景的院校管理體制大多仍是老套而缺乏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模式,缺乏對學生的全面關懷,偏重于共性素質的要求,忽視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管理者在工作中,總是強加于學生各種任務,讓學生被動地服從安排并完成各項下達的指標,缺少對學生情緒的思考;工作思路的創新只是停留在對基本工作層面上的修改完善。另外管理缺少人性化,甚至有些管理者與學生形成了對立狀態,缺少感情教育,工作機制缺乏韌性。

4.管理措施

4.1創新管理觀念,進行人性化多重管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不能總是停留在按部就班執行學校管理制度的層面上,出發點應是提高研究生的學習工作效率,為其成長成才服務,而不是完全限制研究生的個人自由。多重管理的效率與學院、研究生導師、教研室的管理水平有關,也與研究生個人覺悟有關。要注重管理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全校齊抓共管的局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1)提升管理藝術,偏重情感教育

鑒于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特點,學校對其管理要有具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制度的規定要有一定的彈性,在不違背學校大的管理背景下可作人性化的調整,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身的關注。另外,對設計藝術類的研究生更應加強情感教育。特別是對于直接的管理服務者——研究生輔導員而言,應該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學生體會到管理者的人情味。把握好設計藝術類研究生重感情的特點經常與其談心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發現學生的錯誤和缺點后應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并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幫助和激勵,做到真正為學生辦實事、辦好事。

(2)提高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管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

研究生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更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向導。導師的言行會對研究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個好的導師會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熏陶,學生從而受益終生。然而就目前情況看,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導師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的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有些學生甚至一學期也見不到導師幾次。針對這種情況研究生輔導員需要及時與導師溝通學生情況,學院應制定導師參與學生德育教育機制,采取多種措施拓寬導師參與學生管理的途徑,有意識地為導師與學生的充分交流創造條件和機會,樹立導師對學生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從而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全面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3)發揮教研室作用,參與研究生管理

教研室作為研究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要積極參與研究生教育管理。教研室要做好學生的情況調查,了解研究生的成長背景、知識、志向、專業興趣等。教研室參與研究生教育管理應充分考慮其成長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安排科研課題。同時,在分配團隊研討環境、指導時盡可能以研究方向為核心進行。教研室老師和學生骨干應多了解學生科研情況,組織研究活動,師生在協作的過程中形成團隊歸屬感、依賴感和師生情誼,滿足研究生高層次的情感需求。同時教研室要定期與學院進行學生情況交流,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科研學術的正常順利開展。

4.2構建網絡平臺,促進學生交流

設計藝術類研究生在校期間往往分散在各個教研室、工作室,學生活動往往以小團體的形式出現,而這樣的形式是不利于班級整體的交流與團結。因此需構建其他平臺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增強集體意識。互聯網已經普及到每一位學生,可以依托于互聯網絡,建立飛信群、QQ群、小站等網絡交流平臺。班級所有通知在各個群組及時發送,確保每一個人都至少被一種渠道通知到。同學間也可通過網絡平臺就一些感興趣的資料進行討論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另外,可從各教研室、工作室選擇學生作為聯絡人,負責學校班級事務在其所負責的教研室傳達,保證信息及時暢通,促進學生交流。

4.3建立自主教育管理模式,營造學術氛圍

針對研究生的成熟性可加強其自主教育管理,這需構建一定的載體進行體驗和感受從而達到融通。在設計藝術類研究生不斷發展自我的同時推進班級建設、教研室建設,讓學生成為管理者、設計者,在這樣一個空間進行自我發展、自我創造。研究生自主教育管理是學生追求自己成長的合理需要,而不是外在強加的束縛,從而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正確的合乎時代要求的自主管理教育。同時根據自身需要自發組織學術交流活動,而不是學校硬性的任務委派,注重自身發展需求,不盲目應試考級,這樣學生就能加強自主學習的實效性,營造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4.4創造有利環境,爭取教學資源

首先要呼吁理工科院校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理工科院校應借鑒和吸取文科類、藝術類院校在藝術教育中的先進理念和成熟經驗,加強學校藝術資源的配備。在行政管理、教學活動、教師隊伍、設備器材等方面給予一定的保障,從而提高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氣息和藝術氛圍,幫助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另外設計藝術類師生要主動參與全校范圍內的藝術教育和建設,通過自身努力做出一定成績,在理工科院校產生積極影響;營造藝術氣息,從而反作用于學校對藝術教育的決策,加強各方面的保障,形成良性循環。

5.結語

現階段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當下設計產業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生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變化,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在加大。跟蹤研究學生的個性發展,了解其需求,采取合適的方式及渠道,克服老觀念老傳統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不斷探索針對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幫助其塑造良好的人格,確保設計藝術類研究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高朝暉,劉明柱,高存功,高磊.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J].北京:中國高等教育,2007.

第3篇

工作總結,以年終總結、半年總結和季度總結最為常見和多用。就其內容而言,工作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并分析成績的不足,從而得出引以為戒的經驗。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學校學生年度工作總結報告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學校學生年度工作報告1在學生會工作一年的時間,準確的說一年不到,在這段時間內和非學生會成員相比我所失去的自由時間相對的要多一點,但是學會的相對要多一些。比如說接觸的人和事相對就要多一點了,接觸的人和事多了,既鍛煉處理事情的潛力也能更多的交友,光這些就很值得我在學生會繼續工作下去了,當然我所得到的當然不止這些。

在學生會工作的這段時間,有不少人問過我是否值得再繼續干下去,用他們的觀點就是與其在學生會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干下去,還不如自己在大學多留點時間玩玩。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學生會的事情并不是說只有特定的人能干的好,就看個人的看法,只要你有想法,你能夠認真對待。那么,你就必須能干的好。不去計較那些花在值班室里的時間、不去計較那些日常工作的繁瑣,那么你就能夠充分的勝任學生會的工作了,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各有志,大家的想法不同,那么所做的事情也各不相同,我在學生會期間,得到的是對我人際交往潛力的鍛煉,還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潛力,我要的就是鍛煉自己,在鍛煉自己的同時為廣大同學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

在工作期間最不能要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和非學生會成員做比較,為什么別人在操場閑逛的時候我們在值班室值班為怎樣別人上床睡覺了,我們還要查房沒有任何借口,理由很簡單,你參加了學生會。也有很多中途退出的人,他們的想法是否這樣我不太清楚,我明白如果我這樣想,那么,我退出是遲早的事。

在學生會工作期間,我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很難看出短期內有什么變化,但是和剛開始相比,我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

對于工作的認識和工作的看法:我個人是在辦公室工作的,辦公室的事情能夠說是所有部門中最為繁瑣的,而且也是最沒有規律的。本部門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日常周量化表的制作等,無一不是需要其他部門來配合工作。其他部門的事情我多少也有過一些了解,大體都是一些制作周表,分工不同,但是所做出來的數據和系里對班級以及個人的考評掛鉤,這樣就有一些人對考評的數據產生懷疑,來找我們投訴,這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在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最先要做的就是安撫投訴者的情緒,充分拿出耐心,和他們解釋,并在此同時自我批評,因為無風不起浪,既然有人投訴,就說明我們必須存在問題。

總之,我個人覺得我們的工作態度就應盡量放的平和一點,語氣多以商量為主,這樣,別人在配合我們工作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厭惡感,下次再有這樣的事情時,大家都是會十分愿意配合我們工作的。對于學生會的事情要上心。慢慢的我們在工作中也能改變自己的性格與處世方式。才能在將學生會工作做好的同時自己得到長足的進步!

學校學生年度工作報告2大一上學期即將結束,我在這一學年體育部的工作中收獲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經過這一個學期的鍛煉,我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較為有經驗的干事,能夠清楚的了解各項活動開展的整個流程以及處理和應付活動開展過程中突發狀況。以下是我這一學年的工作總結和心得體會:

首先,在體育部干事招新以及體育部團隊建設過程中,我覺得我能夠很快的融入集體,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干事招新的時候讓我學到了在一個團隊當中,最需要的并不是一個演講者,有時候更需要一個懂得傾聽,能夠完美的執行的人。在團隊建設過程中我學到了如何迅速拉近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把部門真正意義上得建立成一個大家庭,能夠讓每一個干事感受到溫馨。

其次,在“新生杯”籃球賽,運動會以及廣播操比賽幾項由體育部承辦的活動中,我了解到了一項活動由策劃到結束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如何去處理和準備。盡管我在寫策劃書方面還有很大的問題,但是我會不斷的修改甚至重寫直至過關為止。

第三,作為院學生會的一名干事,在競賽活動中要保證比賽的公平性以及學生會的權威性,不能帶有個人的思想感情辦事。

第四,在每次活動結束后,我都會回顧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確保下次活動開展的時候我能夠駕輕就熟,并且思考活動的各個環節能否進行改進,將活動舉辦的更好。

第五,院學生會各部門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和隔絕的,院學生會承辦的各項活動都是由整個學生會的成員來完成的,所以,在參加其他部門承辦的活動當中,我應該積極協助,例如“十佳歌手大賽”,晚點名工作以及即將舉辦的“法商之夜”活動,作為體育部的一名干事,要有足夠的能力完成其他部門安排的工作,要具有很強的執行力。

以上就是我大一一年在體育部工作的總結與心得,我將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的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學校學生年度工作報告3時光荏苒,春去冬來。轉眼間,這學年的工作即將結束。透視過去的一學期,是服務的一學期,是鍛煉的一學期,是收獲的一學期,是進步的一學期。經歷了__月中旬的新干事競爭上位,宣傳部又一次注入了新鮮血液,壯大了部門。經過一段對宣傳部日常工作的適應和各個成員的磨合。宣傳部的工作也井然有序地開展開來。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面對過困難,經歷了各種挑戰。同時我部的全體成員從中得到了鍛煉,工作能力也有了較大提高,在工作上取得長足進步。在系領導、團總支、學生會對宣傳部的正確引導和兄弟部門的關心與支持下,我們創造出了自己的成績。

一、認真負責,搞好日常工作

1、出海報,通知這一塊,通過與其他部門的部長的交流,我們采用了勞動責任承包制,每次活動的海報由一個組負責包下來,由他們聯系其他部內人員做幫手完成工作任務.由來我們把工作表現與評優評干聯系在一起,這樣一來就很大的提高了部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既給了部員表現鍛煉的機會,同時部門內又形成了一種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就是加強了部員間的聯系,促進了部員間的了解,使整個門更加團結有力!

2、對宣傳欄的管理,我們分派個組(同樣要做其他的宣傳工作)。

每個組對宣傳欄都要進行日常管理,發現過期的海報、通知及時下欄,有發現廣告及時去除。這樣使得宣傳欄充分發揮了上傳下達的作用。

3、黑板報評比工作我們也分派人負責,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有的些班級出黑板報不認真,很隨意的畫一下就算完事了.為了充分調動各系各班對學院文藝工作宣傳的積極性,我們部門提議以后的黑板報評比中能用相機保存優秀期刊,以便下屆新生入學后對宣傳委員和相關宣傳工作的培訓,培訓中用上屆各系各班保存下來的東西,也是一種不錯的鼓勵方式。

二、提高部門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加強內部的管理建設

本年度,我部加強了成員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在團總支和學生會的關心和指導下開展了“部門成員交流會”,第一,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第二,加強與兄弟部門的溝通與交流;第三,在開展各項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第四,正確處理好工作和學習的關系;第五,在以上四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干部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進一步從本質上提高成員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加強部門內部的管理建設。

三、大膽突破,敢于創新

在首屆信息系迎新聯歡晚會上學生會宣傳部除了為各部種活動提供人力資源外,主要負責晚會的相關宣傳活動,如背景的制作、晚會的布置、張貼海報等。在這次的晚會中,新一屆宣傳部的成員小露鋒芒,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件工作并高效高質地完成了,得到了各個部門的肯定。

在校第____屆田徑運動會中,____級部門成員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策劃,大膽創新,勇于開拓進取,摒棄了往常的布置方案,采用了多種新的宣傳手法,如展架噴繪,KT板+POP繪畫,為系大本營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部門的工作不僅得到了同學們的好評,還得到了趙平副院長的嘉獎。

四、開展活動,擴大宣傳部影響

我們積極總結上屆干部的工作經驗,充分發揮宣傳部對外窗口的作用,認真探索一條能將學生思想教育、課外活動、專業知識融為一體的工作新路子,展現我系富有創造力的學生風采。

結合我系實際情況,大膽創新與兩委辦公室、外聯部聯合舉辦了首屆“______校園感動瞬間”校園攝影大賽。在部門成員努力下,在各班積極配合下,此次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我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宣傳方法與手段還不成熟,因此宣傳力度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我們還協助其他部門開展了一些活動,配合他們完成工作。

五、經驗與不足

回顧這一學年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理論學習上,特別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上,與時展的要求和建設高水平大學需要相比,都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二是在具體工作上,總感覺對部門成員關心不夠,安排任務又多,聽取意見少;嚴格要求多,生活關心少。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時,部門成員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一如既往地對部門的工作給予支持之外,也能互相監督、幫助,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本學期我們在工作中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始終堅持以服務他人超越自我為宗旨.這也贏得了其他部門的尊敬和支持。相信有了前車之鑒及團總支、學生會、其他兄弟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下我部的工作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六、展望未來

宣傳部所取得的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經驗和教訓讓同學們在挫折和成功總不斷前進,更加堅強更加成熟的面對工作。宣傳部銘記著之所以能取得各方面優異的成績是離不開各位領導不斷栽培,離不開廣大干事的努力,更離不開全系師生和各兄弟部門的支持和鼓勵。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的是磨練,需要的是在磨練中學到經驗,使自己更加成熟。在新的一學年中,我們將繼續加強宣傳部內部的管理建設,繁榮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宣傳部的學習風氣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與貢獻,進一步的完善宣傳部內部的建設。相信在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中,我們能夠做到更完美。

學校學生年度工作報告420____年__月,根據____學院____學院的統一安排,我承擔了20____級____班36名學生的學業導師工作。在一年的導師工作實踐中,逐漸地真正體會到了導師工作的重要性,逐漸與學生建立起了感情,并從導師工作的實踐中意識到要真正做好導師工作,履行好導師職責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過去了,現在將有關工作內容匯報如下:

一、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針對“大一”學生在適應大學生活、專業學習、就業等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困惑,通過面談、電話等方式進行多次交與流溝通,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下:

1.對大學生活沒有完全適應。

結束中學學習階段進入大學校園,一切都很新鮮,有些同學甚至還沒有從高考后的休息期轉變過來,感覺上了大學管自己的人少了,很自由,但同時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和安排大量課余時間。

2.學習目標不夠明確。

學生有求知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確引導,致使學習目標無法明確定位。很多同學甚至還停留在,上了大學,只要考試及格就行了的狀態。

3.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

大學教師的授課方法和方式與中學教師完全不同,大學講授的課程門數較多;每堂課講授的內容和知識點也比較多;有些課程有作業,有些課程沒有作業,平時又沒有考試,學生們無法適應,不知道如何學習,等第一學期考試時,才發現自己稀里糊涂,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

4.對專業目標和專業知識感到非常茫然。

由于進校后,這一年里學的主要是基礎課,無法接觸到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很茫然,非常想知道本專業的一些情況。

5.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

我所指導的這個班級,36名同學均為大慶學籍,而且入學成績相對于其他班級也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學生的基礎不同。

二、指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

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在與同學交流的時候,就對同學說過,學業是大學生立身之本,是大學生應當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識、能力、素質體系。具備和擁有好的學業,才會有好的就業、好的職業。

1.要求同學對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進行總體規劃

站在大學校園門口,同學們必須思考自己的學業。進入大學后,我們究竟應該干什么?還是那句老話:大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大學是學習的天堂。人生也許很長,但只有大學這幾年是可以讓人充分、自由學習的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再也難找了。參加工作后,要么有心情沒時間,要么有時間沒心情。因此,決不可以為學的東西暫時沒有發揮作用,或者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而不去學習。

同學們要根據社會需要、社會發展趨勢和個人的興趣、特長及所學專業等確立自己大學期間努力的目標。并根據確立的目標,做好切實可行的生涯規劃。然后根據制定的規劃,及早準備,付諸行動。為此,我要求全班同學每人都要對自己的學業進行規劃,并上交學業規劃。

從學生上交的學業規劃來看,有些同學給自己制定了每學年的計劃,有些同學甚至制定了每天的學業計劃,不管同學們是如何規劃自己的學業,最起碼讓同學們知道了在大學應該學什么、怎么學、什么時候學等問題,目的是確保自身順利完成學業,為成功實現就業或開辟事業打好基礎,提高素質優勢,才有可能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把握住機會,獲得成功。

2.對學生分類指導

針對學生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將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準備考研究生,一類是準備畢業后馬上找工作。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對考研的學生要求他們在大一和大二必須學好基礎課程,例如數學、英語、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在大三和大四,必須學好專業課程;同時在大學期間必須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對準備找工作的學生,要求他們在學習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等,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3.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經歷,傳授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方法。

針對學生們對數學、英語、基礎化學的學習普遍感到困難這一現象,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鼓勵他們與高年級的同學接觸,從他們那里了解一些學習方法。

4.指導學生如何選報選修課程。

將學院列出來可以選修的課程一一進行介紹,分析每門課主要講述的內容和特點,結合已經學習過的課程,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

三、和學生交朋友,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剛剛步入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對大學校園的一切都很陌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困難和茫然。在與學生第一次見面時,首先和同學們說的是,我們之間既是師生更重要的是朋友的關系。同時,以我多年的學習、教學和生活經歷去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和生活;作為朋友,我們可以互相交流和學習。

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關心愛護學生,全面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

由于所知道班級同學都來自____,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優越,但個別學生上了大學就覺得輕松了,拿著父母的錢,開始娛樂并陶醉于網絡游戲,請同學吃飯,攀比穿用,每天想著吃喝玩樂,對學習一點兒也不上心。面對這些現象,我就和同學們講,父母的錢是他們辛苦賺來的,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學會生活,人生要有追求,將來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賺錢。

上大學不是目的,這只是人生萬里的起點,怎樣掌握好專業知識,最終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講了這些之后,對一部分同學還是很有用的。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經常和學生干部及學生輔導員溝通,隨時掌握,對于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于落后的學生,分析并找出落后原因,多鼓勵。

五、分析專業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思想

由于低年級學生還沒有進入到專業課的學習,對專業認識了解得還很少。針這種情況,向學生講明本專業將要學習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之間有什么關系,對于今后走向社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以便同學們有目標地學習每門課程。對于立志考研的學生,幫助他們認清哪些課程在考研及今后參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思想,讓學生所學知所用,目的明確。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態度才能端正,學習才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學習。

六、漸進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學習知識內容的領域廣泛決定了大學學習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如何合理地計劃好四年的學習生活,對于將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層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一年級新生剛從高中艱苦的學習狀態走出,又踏進了一個令人神往而又一無所知的新環境,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遵循漸進式的指導原則,引導學生們對于學習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各個擊破,達到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如在這一年學年的第一學期的工作中,我的指導計劃是這樣安排的。第一次,在簡單地相互認識之后,就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大學的目標和計劃,然后共同探討這些論題;第二次,向學生們講解豐富多采的大學生活,并將之與高中的學習生活相區別;第三次,與學生們共同探討如何學好經濟學基礎專業課和公共課,并陳述各自的利弊;第四次,向學生們簡單介紹英語、計算機和數學的學習經驗,并告訴他們這些科目的學習對于將來的繼續深造和就業都具有重要影響;第五次,講解如何進行期末考試復習等。

總之,在一年多的學業導師工作中,自己學到了許多的新東西,也深感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師認真履行職責的必要性。在本學年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開展了一些活動并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指導,但由于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比較繁重,我的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如20____-20____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中,我所帶班級的同學,有19人次《____》不及格,16人次《____》不及格,有22人次《____》不及格;很多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聽課效果差;上自習期間,學習效果差等。這些問題我在以后的指導過程中將逐漸改進和完善。

學校學生年度工作報告520____年,南港中心校在縣教育局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以“十”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爭先進位三年行動目標和本年度工作任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各項工作扎實有序,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現就20____年中心校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以“建廉潔教育,展園丁風采”活動為契機,強化隊伍建設

1、抓好班子隊伍建設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效能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制訂了南港中心校公務用車、公務接待等有關規定,嚴格控制超標準開支,招待費、用車費得到有效控制。認真做好廉政風險排查與防控,積極抓好中心校“廉政文化進校園”示范點爭創工作。

堅持領導班子周一學習議事制度。通過學習討論,查找不足,提高領導班子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群眾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管理服務水平。集體議事,集體決策,提高辦事透明度。完善教代會制度,實行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對照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加大了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管理力度,嚴控教師無序流動,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認真做好在編不在崗以及違規領取財政資金的專項清理工作。嚴禁小病大養,無故不上班現象發生。

認真貫徹落實全縣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的有關精神,加大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工作力度。重點整頓了違規辦班、違規補課、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有償家教以及亂訂教輔資料等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一步鞏固了師德建設成果。

緊緊圍繞“建廉潔教育,展園丁風采”這一主題,在各中小學、幼兒園中廣泛開展“修師德,提師能,強師藝,鑄師魂”活動。通過舉辦教師職業道德演講、評選“師德標兵”、“模范教師”等一系列活動,樹標桿、立典型,弘揚正能量。本片有三位老師被評為縣優秀教師,張藍木老師被評為縣師德標兵。

全面實施教師業務水平提升工程。在認真抓好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同時,鼓勵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教學大賽、優質課評選、觀摩展示和演講活動。認真安排好特崗教師的工作與生活。

二、以安全工作為重點,合力打造平安校園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中心校始終把安全工作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1、落實好安全工作責任制。

中心校與各校校長以及校本部班主任簽訂了安全工作責任書,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校長負總責,做到安全工作有專人抓,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2、全面排查,重點防控。

定期進行校園安全大檢查,對學校危房、用電、飲食衛生、防盜等一系列涉及安全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還重點做好四項工作:一是防溺水。進入夏季,要求在學生中廣泛開展防溺水教育。二是衛生應急工作。要求各校制定預案,安排專人主抓,廣泛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三是加強對接送學生車輛管理。各校對乘車上學的學生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摸底,發放了《致車主一封信》、《致乘車學生家長一封信》、召開了乘車學生會議以及車主和駕駛員會議,加強交通安全宣傳與教育,同時配合相關部門對接送學生的車輛進行了整治。四是加強了寢室和食堂管理。寢室安排了專人管理,住宿條件得到了改善,為住宿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在食堂監管上注重“四”抓:一抓環境衛生,二抓飯菜質量,三抓硬件配套,四抓“三證”齊全和食品留樣。

3、加強了安保設施的配套。

各校配備了鋼叉,規模大的學校安裝了監控設備,中心校還增配了滅火器材。

4、進一步加強門衛管理,落實門衛職責,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和出入登記制度;

三、以教學質量為核心,致力做好教學教研工作

加強中小學教學工作常規管理,全面落實教學工作“十”字要求,即: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

加強過程管理,認真組織教學檢查和教學檢測工作。一是各校堅持常規教育教學檢查,二是組織開展小學五、六年級質量檢測工作;三是配合教研室做好小學質量抽檢和初中質量抽檢工作;四是組織人員對沙埂小學進行了教育教學視導。

重視畢業班工作。制訂好畢業班工作計劃,認真抓好畢業班后階段復習工作。20____年中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大力推進課改進程,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各類教材培訓、通識培訓。切實抓好校本培訓工作,組織初中教師參加暑期集中培訓,組織開展好小學教師集中培訓工作。

積極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活動。深入開展課堂大練兵,認真開展好教師業務技能競賽活動。制定好教研計劃,開展好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說課等教學活動。鼓勵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努力提高業務理論水平。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搭建能力展示的平臺,明德小學被授予“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

注重骨干教師的培養。安排部分學科教師、班主任參加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業務進修、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業務骨干。

四、以學校標準化建設為平臺,努力提升辦學水平

在明德小學、落鳳崗小學、前進小學實施了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今年沙埂中學、金星小學、過灣小學也啟動了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準化建設的學校圖書資料得到了補充,實驗條件得到改善,實現了“班班通”,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提升。

認真抓好沙中、藕塘、前進三所學校的圍墻改造,廁所重建、維修以及金星小學圍墻、門樓改造工程。

切實做好中心校本部操場排水、圍墻加固,綜合樓防盜,新教學樓樓道維修、封閉,校園路燈安裝等工作。

完成了明德小學教學樓征地、圖紙設計等工作;新建明德小學食堂;以明德小學為依托建好了南港鎮少年宮,少年宮現已投入使用。

進一步完善了“三室”資料建設,加強了學生的信息管理。

五、以中心園建設為基礎,大力發展幼兒教育

牢固樹立初等教育與學前教育同步發展的意識,把學前教育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之中。制定了《南港中心校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組織人員走上街頭,設置宣傳咨詢臺,發放宣傳材料,加強對學前教育的宣傳與引導。

堅持以幼教法規為準繩,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像對待公辦學校一樣對待民辦園,規范民辦幼兒園辦學行為,提高幼兒保教質量。

建好公辦中心幼兒園。在教育主管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占地5、31畝,投入三百多萬元的公辦中心幼兒園如期開工,現教學樓主體框架已竣工,中心校在嚴把質量關的同時,督促施工方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明年秋學期投入使用。屆時,南港幼兒教育將出現公辦民辦并舉的良好局面。

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狠抓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完善并執行好學生一日常規。

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的先鋒模范作用,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如開展“童心向黨”歌唱活動和經典誦讀比賽,舉辦道德講堂。利用廣播、專欄等宣傳陣地,加強德育宣傳。中學建立好班級團支部,發展好新團員,組織好入團宣誓活動,上好團課;小學開展好“美德少年”和優秀隊員評選活動。

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延伸,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絡。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以及辦家長學校等形式,加強溝通與聯絡,明德小學被授予省家教名校,中心校被授予市家教名校。

加強“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留守兒童之家”的教育功能,讓更多的“留守兒童”通過“留守兒童之家”得到關愛。

進一步加強環境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做好校園綠化、文化、亮化工作,開展“文明餐桌”行動,以良好的育人環境熏陶人。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開展文明班級和文明學生評選活動。

加強學生紀律教育、法制教育,上好法制課,建立和完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堅持每學期舉辦一次法制教育報告會。每年舉辦一次運動會。

七、以執行規范為抓手,加強后勤財務管理。

從把好每一張報銷票據開始,進一步規范經費使用,管好、用好公用經費。每學期組織人員對學校收支情況進行稽核,同時及時做好報帳工作。

執行好政府采購相關規定,學校基建維修,大宗采購事先集體研究,需備案備案,需招標招標,需議標議標,需審計審計。

嚴格執行收費規定,嚴禁任何形式的亂收費,實行收費公示、財務公開。財務管理嚴格規范,按章辦事,受到財務檢查領導的充分肯定,學校被評為財務管理先進單位。

努力做好教師辦公條件的改善和學生課桌凳的添置工作。

依規做好貧困寄宿生的摸排、登記、上報以及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發放工作。按要求做好唐忠英獎學金評選發放工作。

做好校產登記,建立好校產信息數據庫,管好用好校產。

繼續做好部分課本的回收工作,切實提高教科書的利用率。

回顧總結過去的一年,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我們的辦學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學校管理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益。

二、在創特色、出名師和培養特長生方面還需加大力度,尋求方法,力求抓出成效。

三、在教研教改以及如何針對當前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等方面,仍然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索意識。

第4篇

大學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優質后備軍,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其切身相關利益一直以來都備受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從研究現狀看,目前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方面的研究不足,或是在有關大學生的醫療保險研究中有所涉及,或是對大學生大病醫療救助的研究。鑒于此,項目組對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進行了調研,旨在揭示其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并試圖為完善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研究背景

這里主要透過上海市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變遷,總結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相關政策的變化和發展。

1.上海市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變遷

1953年1月,衛生部的《關于公費醫療的幾項規定》將大學及專科學生納入公費醫療預防的范圍,這表明大學生開始享受公費醫療制度。

大學生公費醫療制度下,受益大學生群體有限,且實行高校自管的辦法,各高校學生實際享受的醫療待遇差別較大,大學生一旦患大病重病社會共濟能力較弱。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上海于2007年出臺了《關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007年《完善意見》)。一方面,實現了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對全市大學生的全覆蓋;另一方面,促使大學生醫療保障由學校保障到社會保障的轉型。

為了進一步統籌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國務院辦公廳于2008年10月25日印發了《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指導意見》)。根據國務院《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2011年7月20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醫療保險辦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六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將本市大學生納入本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通知》,這意味著大學生的醫療保障被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相關政策的變化

2007年《完善意見》的實施細則規定,大學生門診大病包括重癥尿毒癥門診透析,惡性腫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同位素抗腫瘤治療、介入抗腫瘤治療、中醫藥抗腫瘤治療以及必要的相關檢查,精神病以及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的門診治療。2011年《關于將本市大學生納入本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通知》沿用該大學生門診大病范圍。

通過2007年和2011年的改革,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有以下改進:一是,覆蓋面擴大。公費醫療制度只覆蓋公辦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本專科大學生(含研究生)。2007年《完善意見》出臺以后,擴展到包括民辦高校、系統行業辦高校的本專科生以及各高校的高職生。二是,設立專門的大病統籌資金。在公費醫療制度下,不同公立高校之間缺乏大病統籌,一旦出現大病重病學生,高校負擔較重。2007年《完善意見》實施以后,設立了專門的住院及門診大病醫療統籌資金,并實行全市集中統籌管理。大學生因門診大病發生的符合本市大學生醫療保障有關規定的醫療費用,全部由市財政劃撥的統籌資金支付。2011年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后,改為由居民醫保基金支付。三是,簡化了大學生大病就醫和結算流程。公費醫療保障制度下,大學生需對治療大病發生的費用先行墊付,回校后憑醫院收據和醫療費用明細賬單經審核后報銷。2007年《完善意見》實施以后,大學生大病治療發生的符合本市大學生醫療保障有關規定的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費用,由定點醫院記賬后,向所在區縣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申報結算,免去了大學生墊付大病治療費用再進行報銷的程序。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前者的結果主要進行定量分析,后者的結果主要進行定性分析。

問卷調查以松江大學城七所高校和楊浦大學城四所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根據這11所高校的實際人數,按比例選取800名大學生為樣本,發放問卷800份。 經過對問卷的后期檢查,發現部分問卷基本信息不明或答題不符合規范予以剔除,最終實際有效問卷796份,實際有效率99.5%。在有效樣本中,性別比例基本均衡,男生占46.36%,女生占53.64%;層次分別合理,本科生占48.35%,研究生占36.02%,博士占15.63%。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大學生對門診大病待遇政策了解程度和信心,商業保險參保意愿,校園大病捐助等。

深度訪談以校醫務室負責人、學工辦工作人員、患大病的大學生和醫療保障中心工作人員為訪談對象,采用半結構型的訪談方式進行。訪談的內容主要包括患大病學生人數統計、各類大病病種患病人數,門診大病就醫與結算政策,大學生參加商業保險情況,大病救助基金及對患大病學生的救助額度。

三、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問題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上海市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高校宣傳工作存在不足,大學生對門診大病待遇政策的了解少

高校是連接大學生和國家的紐帶,在向大學生傳達國家大病醫保政策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宣傳不足的問題。學校的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基本醫療保險和健康常識方面,對大病的相關宣傳較少。雖然校醫務室會在走廊張貼有關大病報銷程序和定點醫院的海報,但并不全面。

由于了解渠道有限和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對門診大病待遇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榮樂觀。例如,一患惡性腫瘤的同學在自己被確診以后,才問清門診大病待遇和報銷程序。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79.9%的大學生不知道到校醫務室開具住院及門診大病結算憑證所需證件及材料;12.5%的大學生只是知道所需的部分證件及材料;只有7.6%的大學生清楚知道所需證件及材料。

2.大學生抵御大病風險能力較弱,參加商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月生活費用在500元以下的占1%,在500元~1000元的占33.8%,在1000元~1500元的最多,占到38.2%,1500元以上的占18%,其中75.6%的被調查者的主要經濟來源來自父母及親屬。68.78%學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這樣的經濟承受能力基本可以支撐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但難以抵抗大病風險。大學生一旦發生大病,不僅阻礙其順利完成學業,也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雖然大學生抵御大病風險能力較弱,但是大學生群體普遍身體素質較好、患大病機率小的特征,致使參加商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統計結果顯示,69%的大學生就醫頻率在2次以下,21.3%的大學生年就醫頻率在3—5次之間,只有4.7%的大學生年就醫頻率在5次以上,5%的大學生記不清楚。大學生患病的種類主要集中在感冒、發燒等日常小病。這表明大學生群體身體素質較好,患大病機率小。但這也使大部分大學生心存僥幸,認為大病離自己很遙遠,因而參加商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如表1所示)

3.缺乏有效的大病救助機制,大病醫療保障體系間缺乏有效銜接

被調查者中有高達93.97%的學生碰到過為患嚴重疾病學生募捐,這表明大病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當詢問如果碰到為患嚴重疾病學生募捐的情況,有87.9%的學生表示會為募捐對象募捐。這一數字說明,學生中的互助意識還是強的。然而,通過以往案例發現,校園募捐到的資金對患大病學生而言可謂杯水車薪。加之校園募捐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此不能作為長久之計。這也說明建立一個有效的大學生大病救助機制勢在必行。

目前大學生的大病醫療保障體系主要以醫療保險為主體,以醫療救助和商業保險為補充。在實際運行中,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體系間相互獨立,缺乏有效的銜接:發生的符合醫療保險門診大病醫療費用由定點醫療機構負責記賬和報銷;患大病大學生若購買了商業保險,需出院后攜帶相關憑證到學校負責商業保險的相關部門進行商業理賠,例如,華東政法大學是由學生事務中心負責,復旦大學是研工部、學工部負責;經濟困難的患大病學生則需到所在學校、上海紅十字會或民政部門申請醫療救助。

4.享受門診大病待遇須以個人繳費為前提,大病報銷范圍有限

患大病大學生享受門診大病待遇需以個人繳費為前提,即患大病大學生若不繳費,就不能享受大病待遇。即使補繳,屬于零星繳費的范疇,設置等待期,等待期滿后方可享受居民門診大病醫保待遇。

重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基因和生活習慣有關,且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因此,大病醫療保障須強調預防又治止于蔓延。然而,根據2007年《完善意見》的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大學生醫療保險門診大病范圍主要包括重癥尿毒癥門診透析,惡性腫瘤化學治療,精神病以及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重大疾病的門診治療。有些花費較大的病種不在門診大病的可報銷范圍,例如,良性腫瘤、結腸炎、乙肝等就被排除在外。

5.大病就醫可選擇的定點醫院有限,轉診就醫手續繁瑣

通過統計分析各高校患大病學生人數和各類大病病種患病人數發現,大學生所患大病病種主要集中在惡性腫瘤和精神疾病。事實上,各高校選定的定點醫院雖然包括了各級醫療機構,但多為綜合類醫院,專業性不強,醫療設備和服務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患大病大學生的治療需求,且數額有限。

大學生需門診大病治療的,需由醫院出具大病醫療證明,然后學生在校醫院辦理大病結算憑證在指定醫院就診。除此之外,大病具有治療時間長的特點,然而門診大病結算憑證有效期僅為6個月,超過有效期后需要繼續醫療或在6個月內需要轉診的,應重新開具門診大病憑證。具體轉診就醫程序如圖1所示。

四、對策

根據前文關于大學生大病醫療保障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進的建議。

1.高校做好大病的宣傳工作,大學生提升自我預防的意識

針對學校大病宣傳工作存在的不足,建議學校加強對大病預防及大病醫療保障的宣傳工作。例如,在醫務室走廊放置宣傳手冊、宣傳頁,在墻壁上張貼宣傳海報,內容應包括大病病種和如何發現及預防,學校開具門診大病結算憑證所需材料,報銷程序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同時在學校網頁上公示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大學生需提高大學生的自我預防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應主動去了解相關的信息,包括相關的政策文件、各種宣傳資料等。不能只有在遇到問題時,再去了解,這樣只會誤人誤事。除此之外大學生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經常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抵抗力,遠離疾病的侵害。

2.健全大病醫療保障體系,加強各層次間的銜接

正所謂“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入困境”。針對大部分學生抵抗大病風險能力弱、參加商業保險積極性不高和缺乏有效大病救助機制,建議高校在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根據本校近幾年患大病學生的平均人數購買商業大病保險,并建立專門的大病醫療救助基金。政府對于超出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大病待遇的報銷限額,依然沒有經濟能力繼續醫治的大學生,承擔資金兜底的責任,以全方位減輕患大病學生治療的經濟負擔。關于商業大病保險和大病醫療救助的資金來源問題,學校可以在校友捐贈中劃出一部分,同時鼓勵民間組織、企業家多向高校捐助。

大病具有病情嚴重、病期較長、費用高昂三大特征,對于患者來說需要相應的綠色通道,以便獲得及時的診療。因此,針對大病醫療保障體系間缺乏有效銜接,建議協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商業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支付方式的改革,例如建立大病商業保險和大病醫療救助與定點醫療機構的理賠、救助合作關系,以切實為大學生提供溫馨、便捷的服務。

3.取消門診大病待遇的“門檻”,適當增加大病報銷范圍

2011年,上海市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后,大學生實行個人繳費,大學生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納入居民醫保,其政府補助按原標準(2007年《完善意見》,住院及門診大病醫療統籌基金由市財政按每生每年度50元的標準劃撥至市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核撥至居民醫保基金統籌使用。在實際操作中,患大病大學生享受門診大病待遇需以個人繳費為前提,即使補繳,也需等待3個月,才可享受居民醫保待遇。筆者認為市政府已針對大學生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繳費進行了補助,解決了大病醫療統籌資金的來源問題,因此,建議取消享受門診大病待遇的“門檻”,以切實保障大學生的大病醫保權益。

針對大病報銷范圍有限的問題,建議根據大學生普通門診費用的結余,適當擴大大學生大病報銷范圍,將有些花費較大的病種納入門診大病的可報銷范圍,例如良性腫瘤,乙肝,急性肺炎,腎炎和急性闌尾炎等。

4.合理選定和增加定點醫院,優化報銷程序

針對各高校規定的定點醫院有限、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建議各高校在選定定點醫院時根據近幾年患大病學生的患病病種和人數確定,或者通過征求患大病學生意見確定,而不是直接劃定比較好的綜合類醫院。除此之外,可以借鑒所在區選定的定點醫院,適當增加定點醫院的數量和范圍。

針對結算憑證有效期短的問題,建議適當延長結算憑證的有效期,例如,將結算憑證有效期延長為一年。針對報銷程序繁瑣的問題,建議借鑒城鎮居民的就醫辦法,為大學生辦理醫療保險卡,實現網絡轉入和轉出醫保定點醫療機構。

注釋:

①11所高校樣本分配如下:華東政法大學(80份)、上海外國語大學(75份)、上海工程技術大學(85份)、上海東華大學(105份)、上海視覺藝術學院(30份)、上海立信會計學院(50份)和上海對外貿易學院(40份)、復旦大學(105份)、同濟大學(100份)、上海財經大學(70份)、上海理工大學(60份)。

參考文獻:

[1]仇雨臨.醫療保險[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2]陳文輝.我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發展模式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3]虞文嫣.我國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2

[4]趙永生、尹陽娜、李雯雯等.北京市大學生醫療保險現狀調查及政策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6(09)

[5]李恒全,孫澤華,安晴. 大學生大病救助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市五所高校為例[J].管理觀察,2008(17)

注:本文章系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社會調研項目成果

作者簡介:

路聰(1989—),女,漢族,河南開封,華東政法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

萬璐(1988—),女,漢族,山東青島,華東政法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

第5篇

關鍵詞:高等教育;服務貿易;開放與發展

GATS 規定了教育服務貿易提供的四種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我國加入WTO近10年來,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在這四種提供方式上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當前我國正著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之際,對“入世”后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發展進行回顧與反思顯得尤為必要。

一、跨國高等教育提供的制度與政策日臻完善

中國作為少數承諾開放教育服務貿易的國家之一,面臨著高等教育市場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在被動與主動中探索與GATS 規則相接軌,出國留學、來華留學、優秀出國留學人員引進、中外合作辦學和教師流動等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更加健全。

1、出國留學政策

擴大國家公派留學。2006年制定并開始實施“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自2007年開始每年選派5000名博士生赴國外高水平大學學習,努力實現“選派一流的學生,到國外一流的院校(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的工作目標。

鼓勵自費出國留學。中國政府于2002年11月取消了大專以上學歷出國留學人員畢業后必須為國家服務五年的限制。并于2003年10月設立了“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項目,鼓勵自費出國留學。為保護自費出國留學人員的合法權益,中國教育部于1999年頒布了《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于2002年成立了“教育涉外監管機構”,對各類教育涉外活動加大政府方面的監管力度。2004年4月教育部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了《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委托合同(示范文本)》,而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的服務和監控系統,有效地規范市場秩序。

我國的出國留學教育政策在經歷一系列調整和演變后,最終形成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這標志著我國的出國留學政策逐步完善。

2、來華留學政策

200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關于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年度評審制度的通知》、2000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年度評審制度的通知》和《中國政府獎學金年度評審辦法》。2001年頒發了《關于改革外國留學生學歷證書管理辦法的通知》,修訂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生招生指南》。2004年9月,在全國啟用來華留學信息管理系統。實施“走出去”戰略,指導教育部直屬外事單位到國外舉辦中國教育展暨來華留學說明會,開拓來華留學新渠道。2005年,教育部與有關企業合作,共同設立來華留學獎學金。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來華留學生信息管理系統。

3、優秀出國留學人員引進政策

為了鼓勵、吸引留學人員,特別是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我國政府先后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設立了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項目,成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開辦“中國留學網”和申請留學回國科研啟動費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留學回國服務體系。

2000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設立“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聯合各部印發《關于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 的通知。2002年為加大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的力度,印發了《關于辦理高層次人才身份證明的通知》;成立留學回國工作辦公室等。

4、中外合作辦學政策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涉及到我國的教育主權問題,所以,在吸引國外企業和機構到中國來辦學的同時,我國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以規范和約束中外合作辦學,保障我國的教育主權。1993年頒布《關于境外機構和個人來華合作辦學問題的通知》、1995年出臺《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1996年頒布《關于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學位授予管理的通知》。教育部于2002年12月《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暫行管理辦法》,國務院于2003年3月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它是指導中外合作辦學的法律文本,標志著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為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實施,教育部于2004年6月簽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此外,教育部還分別于2004年8月、2006年2月、2007年4月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做好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復核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的通知》,對中外合作辦學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規范。

5、教師流動政策

我國政府一直鼓勵高校引進優秀的師資。2003年啟動“外國漢學研究學者短期訪華計劃”。2004年“面向21世紀振興行動計劃”子項目“聘請世界知名學者項目”全部完成。2007年5月,教育部、國家外專局聯合實施了“海外名師引進計劃”。有關外籍文教專家引進的法規包括:《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聘請外籍專業人員管理辦法》、《宗教院校聘用外籍專業人員辦法》、《聘用已在華任職的外國文教專家和外籍工作人員的暫行規定》、《聘請外國文教專家單位資格認可辦法》等。

加WTO 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在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壓力下,相關政策措施更趨完善。通過對以上五方面政策措施演變的梳理,可以發現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政策完善度較高,為鼓勵學生接受國外教育及吸引外國留學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強烈需求,使優秀出國留學人才引進舉措不斷創新。鑒于中外合作辦學與教師流動的敏感性,各項規范性的措施日益增多,對其的限制也增加。

二、高等教育服務“輸出”與“輸入”發展的回溯比較

(一)跨境交付初露端倪,發展遲緩

在跨境交付方面,高等教育服務跨境提供主要有遠程教育、網上大學等形式。我國在WTO框架下做出的教育服務貿易的承諾中,對跨境交付方式采取不做承諾的態度。在遠程教育方面,我國更多的是從國外“輸入”,但由于教育主權、資格互認等因素的限制,遠程教育的輸入仍是發展遲緩,而我國遠程教育的輸出尚處于探索中。因此,遠程教育的跨境提供在進出口兩端僅是發展的原初階段。

1、遠程教育“輸入”

當前,高等教育的跨境交付方式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由于境外的辦學機構五花八門,其中有些文憑是不被我國教育部認可的。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國外遠程教育各種監管措施的施行,這種“非設立的”商業存在形式在我國逐漸增多。如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10所大學組成的全球大學聯盟(GUA)正瞄準中國的教育市場。2006年11月我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與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系和韓國東西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正式開展跨國遠程教育課程。

2、遠程教育“輸出”

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探索遠程教育跨境提供的各種渠道。借助推廣漢語國際化以及推進孔子學院國際化的進程,我國開始開發并“出口”網上漢語教育,在向國外提供遠程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家漢辦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建設的漢語遠程學院已有128個國家和地區的4300名學生注冊學習,是目前國內外最大的漢語學習網站。2005年8月1日,我國首條跨國漢語遠程網絡——福建師范大學與菲律賓國際科技學院合作的現代漢語遠程教育網正式開通,福建師大開始向菲律賓高校學會所屬的52個成員校開展漢語遠程網絡教育。

總之,雖然遠程教育的跨國提供尚處于探索與起步階段,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的推動下,“未來的趨勢將是跨境的遠程教育服務的增長,尤其是以電子學習方式提供的遠程教育服務”。因此,在政府相關部門對國外遠程教育加強審核與認證的基礎上,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跨境交付形式在我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境外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留學生教育進出口國別及層次尚存差距

1、出國留學規模穩步擴大,留學目的國更趨廣泛

留學生境外消費是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最主要的形式,我國在教育服務承諾中對境外消費的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方面未作任何限制,這說明政府高度鼓勵人才的出國留學、進修、培訓等。在“支持留學,鼓勵出國,來去自由”留學方針的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1)加入WTO后自費出國留學生急劇增加

我國的出國留學主要包括國家公派、單位公派和自費出國留學三部分。國家公派留學和單位公派留學僅占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較低的比例。“入世”后,我國的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市場更加開放,由1997-200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變化圖(圖1)可以發現,我國自費出國留學人數自2001年后獲得急劇增加,所占出國留學生總數的比例維持在90%左右,2007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4.45萬人。

(2)境外留學人員國別分布更趨多元

近十年來,我國境外留學熱門國家不斷增加,留學國別擴充。2007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共錄取各類留學人員12402人,其中研究生5093人,訪問學者(含博士后)和其他類別7309人。留學國別分布較之以前更加廣泛,分布在80個國家。由圖2可以看出,傳統的留學熱門國家熱度仍然不減,國家公派留學主要派往西方高等教育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國占到總數的60%以上。

2、來華留學生增速加快,學歷生數量、層次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1)“入世”后來華留學生增速顯著

通過對1998-2008年中國教育年鑒的統計,我國來華留學生的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1997年至2008年來華留學生數一直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4.3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9.55萬人,10年間增長了近4倍。我國加入WTO后,2002-2007年來華留學生的人數較之1997-2001年呈明顯的增長趨勢。1997-2001年的來華留學生年均增長率約為15%,2002-2008年的年均增長率約為18。

(2)來華留學生以亞洲國家生源為主

各洲占來華留學生總體的比例上,亞洲維持在70以上,歐洲12左右,美洲10%左右,非洲3左右,大洋洲1左右。我國加入WTO后,各洲來華留學生有了較快的增長,亞洲的增長最為明顯。如表2所示,在來華留學國家前五名中,大部分來自于韓國、日本、印尼、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而西方國家只有美國,德國。

(3)來華留學生仍以非學歷生居多,自費生成為主體

就來華留學生的學歷類型而言,非學歷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2004年之前非學歷生一度達到留學生總數的70以上,2005年后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學歷生則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1998-2001年間,學歷生增加了5288人,在2002-2007年5年間,來華留學學歷生則增加了47158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調整外國留學生的政策,逐步改變了過去那種以對外無償援助為主來吸引留學生的方式,標志著傳統的教育國際交流的重點將由援助和合作逐步轉向重視教育服務貿易的方向。相應地,我國也由從單純的以交流和援助為主轉向注重吸引自費留學生來華留學,拓展高等教育服務貿易。2007年我國高校通過各種國際交流渠道及個人申請方式,共接收了183個國家和地區的18.5萬自費留學生,2008年接收20.9萬自費留學生,占全年國際學生總數的93.95,同比增長13.29%。如下圖所示,2007年自費留學生約占全年國際學生總數的95,其中短期生約占28%,長期生占72%。2007年來華自費留學生中學歷生約有6.16萬人,本專科生約占到了總數的90%,而博士生和碩士生高層次留學生僅占11%。

(4)來華留學生偏于語言學習,學科特色優勢未凸顯

來華留學生首選的前五位的學科為:文科、醫科(含西醫和中醫)、經濟、管理和工科。其中文科類中主要以學習漢語類專業為主,如2007年文科13.5萬人中,漢語類占11.9萬,藝術類僅占0.2萬。 轉貼于

(三)商業存在成為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重要構成,進出口兩端均獲得一定程度發展

1、中外合作辦學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模式趨于多樣化

基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現狀,中外合作辦學借助引進國外資金、優質師資、教材、教法等資源,既能夠補充國內對高等教育的強勁需求,又能實現中外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

(1)中外合作辦學的規模進一步增長

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其項目名單,(截至到2009年10月23日,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共32個,合作項目共350個。碩士以上教育與國外合作的機構數相對較少,僅有6所。

(2)中外合作辦學覆蓋省份更加廣泛,部分省(市)優勢未發揮

通過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在各省份分布的統計,我們發現各省本科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總數中占前5位的是:黑龍江(136)、上海(61)、河南(37)、遼寧(25)、浙江(23)。而北京(11)僅僅排到第7位。

(3)合作辦學傾向于與歐美高等教育強國合作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及項目中,我國與不同國家間的合作機構及項目總數是不均衡的。排在前四位的國家分別為: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這符合我國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吸引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及國際競爭力的初衷。相比而言,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并不比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教育質量高,然而其與我國的合作機構和項目數卻排在澳大利亞、美國之前,分析其原因這可能是由我國和俄羅斯之間相互比鄰的地緣優勢而造成的。

(4)中外合作辦學多分布于一般性院校,重點高校參與度不夠

通過對我國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的統計,我們得出,國外與我國進行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及項目主要分布于我國的一般性院校。而在我國所有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及項目中,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中“211”高校僅有39所,“985”高校有21所。

(5)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設置側重于應用性及語言類學科

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中外合作辦學基本情況,從合作專業分布看,偏重于經管類、工科類。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機構和項目居多,共255個;外國語言文學類(如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132個;電氣信息類(如計算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94個;經濟學類(如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財政學、金融學)74個;藝術類(如藝術設計、戲劇影視文學)37個;教育學類19個;其他類101個。

2、孔子學院國外推廣及海外分校與合作項目在境外探索設立

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 itute)旨在開展中外教育、文化及漢語教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共計554所,分布在88個國家(地區)。孔子學院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其中,亞洲27國70所,歐洲29國94所,美洲11國87所,他們約占總數的90。孔子課堂主要設在美洲,美洲6國有205個,占到總數的75%。

近年來,我國還致力于開辦海外分校和拓展境外辦學項目。2002年10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在新加坡理工大學正式成立,這是我國高校首個海外研究生院。2008年3月31日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葡萄牙寶德分校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揭牌儀式,該校是經中國教育部批準的中國高校在海外的第一所分校,也是我國中醫藥教育領域首次在海外開展本科學士學位教育。到2008年12月,全國24所高等學校共設立海外分校或舉辦境外辦學項目達到42個。

(四)自然人流動形成雙向互動機制

1、外籍教師引進穩步增長

我國在教育服務貿易承諾中對自然人流動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近十年來,我國對文教專家的引進經歷了從以語言教師為主到以理工農醫專家為主、以長期教學為主到以短期講學、科研合作、填補空白學科需求為主的過程。200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共聘請長、短期外籍教師22049人次;用于聘請外籍教師的總經費4.42億元人民幣。由于數據來源限制,未能獲得1997-2003年我國外籍長、短期教師的聘任情況,如圖8所示,我國自2004年至2007年外籍教師聘任處于上升趨勢,2006年起超過兩萬人。這與我國加強引智工作,吸引國外優秀教員的努力是一致的。

2、國家公派漢語教師逐步增加

目前,國家公派教師崗位共計244個,遍布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2007年國家公派教師分布在世界90個國家和地區,國外總崗位數達306個,全年教育部派出教師267人;其他部委和地方以及校際交流派出的漢語教師達1256人。2007年共向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派出漢語教師志愿者1426名。

三、結論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成為一項服務貿易,高等教育公益性受到產業性的沖擊,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由被動適應到主動開放的轉變,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了更好的與高等教育服務跨境提供的國際規則相接軌,我國高等教育服務的各項政策日益完善。就四種教育服務提供方式而言,境外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發展為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最主要形式;商業存在獲得一定發展,漸成為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重要構成;自然人流動實現雙向互動,雙向交流逐漸增多;跨境交付剛剛起步,發展潛力受服務承諾制約。

“入世”后近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在獲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軟肋。借鑒世界現代高等教育強國發展路徑,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有利于高等教育優勢地位的確立。通過對10年來發展經驗的回顧總結,以及對相關問題的改進和戰略調整,擴大高等教育開放,它有可能為我國加速成長為高等教育強國提供一條捷徑。

參考文獻

[1]周滿生.WTO框架下的教育輸入與輸出和中國政府的教育立法與政策調整[J].集美大學學報,2006(2):8-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基本情況[EB/OL].(2003-4-4) [2010-31].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 ename=701《infoid=5440.

[3]國家漢辦.孔子學院[EB/OL].(2009-10-30)[2010-2-6].hanb an.edu.cn/content.php? id=325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法規[EB/OL].[2010-4-22].crs.jsj.edu.cn/article_lis t.php?sortid=10.

[5]中國教育新聞網.學歷不被認可跨國遠程教育選擇要慎之又慎[N/OL].[2006-11-14][2010-4-20].jyb.cn/lx/lxsc/lxs q/t20061114_48926.htm.

[6]鄧幸濤.遠程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與應用[EB/OL].[2002-2-20][2010-4-21].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 ww.edu.cn/20020220/3020739.shtml.

[7]張憲生.中日韓跨國遠程教育與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42-4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200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8.

[9]劉美楨.我國首條跨國漢語遠程教育網絡開通[N/OL].福建日報(2005)[2010-3-5].cmr.com.cn/websitedm/elearning/guest /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2214.

[10]韋吉特,斯里薩安.變革世界中的遠程教育[J].開放發展研究,2003(6):27-28.

[11]2008年數據來源于教育部網站.介紹2008年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總體情況及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事業發展情況[EB/OL].(2009-3-25)[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2]教育部網站.介紹2008年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總體情況及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事業發展情況[EB/OL].(2009-3-25) [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2008[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6.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E B/OL].[2010-4-21].ht tp://w w w.crs.jsj.edu.cn/art icle_read.php? id= 12-19700101-59.

[15]新華網.我國高校首個海外研究生院在新加坡成立[EB/OL].(2002-10-30)[2010-320].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0/30/content_613465.htm.

[16]童炳強.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葡萄牙寶德分校正式揭牌[N/OL].新華網.(2008-4-1)[2010-2-3].gaojiao.jyb.cn /world/zwyj/200804/t20080401_152208.html.

[17]教育部網站.介紹2008年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總體情況及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事業發展情況[EB/OL].(2009-3-25) [2010-3-9].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1237355830877588.htm.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2008[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0.

[19]國家漢辦.國家公派教師項目介紹[EB/OL].(2007-1-3)[2010-3-1].hanban.edu.cn/content.php?id=1951.

第6篇

彭局長: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克拉瑪依項目組”以來,全市26所學校,257個教學班,10311名學生,416名學校主管語文教學的領導和教師參加了該項課題的實踐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與課改,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習作水平,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三年來,學生習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個性化平臺》等全國性刊物刊發的有183篇;教師論文共516篇,被《作文個性化課題通訊》等全國性刊物刊發的有26篇;另有幾十篇論文、課例、教學設計被總課題組分別評為一、二、三等獎。課題評價組對我市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項目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進集體獎”,我個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別榮譽獎”。

克拉瑪依市教育教學的基礎條件很好。在擁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裝備的條件下,如何提高軟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應該是下一階段我市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這次克拉瑪依市的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與課改成果在全國同類地區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課題項目在第一階段科研和課改成果的基礎上,將下階段的“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發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條龍的科研體系和課程改革,在扎根中華民族語文教育沃土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論,認真轉變我們的教育觀、教師觀、人才觀、教學觀和學生觀,轉變我們的教學理念,為探索和創造出適合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記者:克拉瑪依市自1997年通過自治區“兩基”驗收以來,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鞏固提高“兩基”方面,克拉瑪依市將進行怎樣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長:2009年下半年,國家教育督導團將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兩基”工作進行督導檢查,這是對自治區“兩基”工作的一次整體驗收和全面評估,也是對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驗,更是我們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關注民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一個重大契機。

首先,明確“兩基”鞏固提高迎國檢動員大會的目的。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迎接國家“兩基”督導檢查的意見》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切實做好“兩基”鞏固提高迎國檢的各項準備工作,增強積極推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自治區和國家教育督導團對我市“兩基”工作的檢查、驗收。

其次,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我市“兩基”鞏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兩基”業務檔案建設、經費統計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區、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加強協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確職責、目標、任務和要求,切實做好各項工作。

記者:和諧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們啟動了“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和諧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該工程的實施情況?

彭局長: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機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只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次“克拉瑪依市中小學和諧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體措施。

一方面,關注民生,提高認識。市教育局特邀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家庭教育網和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網首席專家顧曉鳴為近千名教師、家長作了題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的講座。引導大家要充分認識到做好新形勢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家庭教育現代化納入教育現代化整體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加快構建家庭教育體系,努力營造人人關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濃厚氛圍,為全面實現我市教育優質、均衡、高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全面推進區域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來自各區教育局的主管領導,各中小學的校長書記、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心理教師,各幼兒園園長,試點社區及學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師共300余人分別接受了不同層次的家庭教育培訓。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成立后,各區教育部門將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導辦公室,各幼兒園、中小學、社區將成立研究指導站,配備多名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指導師。通過講座、家長理論知識培訓、團體訓練、個體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和處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決學生、家長在實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在各學校、社區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導站內,將成立“家長俱樂部”、“學生俱樂部”,并通過網絡建立家長群、學生群等,方便家長、指導師、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探討。我市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科學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記者: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今天,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不是很樂觀,您覺得如何才能促進克拉瑪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長:克拉瑪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并且積極組織帶領各族教職工開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關注弱勢群體,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制定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的辦法。各級各類學校努力挖掘教育資源,最終將近1萬名農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學,而且使農民工子女與克拉瑪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隸屬克拉瑪依市農牧區的學生安排到市區學校就讀,努力促進教育公平。為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和加強少數民族兒童學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臺了對貧困家庭的兒童實行入園費用全免或減半的優惠政策。從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門共同作出決定:把該區的中學生全部安排到市區和白堿灘區有關學校寄宿就讀。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區70公里的小拐鄉的61名農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學寄宿就讀。并劃撥專款給予補貼。

第三,開辦區內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瑪依市開辦了區內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邊遠農牧區招錄了5批小學畢業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讀。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億多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區內初中班的學生將達到2250名。

第四,堅持實施扶貧助學工程,為貧困生鋪平求學之路。2008年,克拉瑪依市首次對考入國家大中專院校的貧困學生進行學費全額救助。各中小學校還經常組織教職工開展為貧困學生“獻愛心,送

溫暖”的活動。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1470名教職工,兩次捐款總額達13.31萬元。市慈善總會從2000年起就開展了“慈善助學”工作,僅2007年就發放助學金152萬元,救助貧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強國際化交流與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蘭Rotorura國際語言學校校長克里斯?萊克女士一行來我市交流、參觀與考察。雙方就今后互派教師進行教育教學交流和學習以及組織克拉瑪依市優秀中學生赴新西蘭參加寒暑期夏令營活動等教育合作達成多個意向。克拉瑪依市的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

記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請問您們如何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又是從哪些方面來發展教師繼續教育的?

彭局長:2008年以來,市教育局將“加強教師隊伍培訓”列入“關注民生年”的一項重要內容,采取邀請內地專家、名師前來現場講學、授課和外派教師進行培訓、研修等方式,持續開展了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工作。同時,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拓寬培訓渠道,拓展培訓內容,強化培訓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截至7月中旬,各級各類培訓共計3695人次,包括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培訓、骨干教師培訓、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掛職培訓、少數民族中小學各類“雙語”教師培訓、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遠程培訓、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普通高中教師新課程遠程培訓、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培訓等多項內容。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使得培訓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培訓內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師培訓。4~6月,組織38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去上海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掛職培訓;7月10~19日,聘請全國知名專家6人,在市教育局報告廳開展了近100人參加的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結業培訓。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訓。1月21~25日,選派2名教師參加了自治區哈語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訓;5月19~30日,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2008年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培訓;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專家在我市第六中學報告廳完成了374人參加的為期5天的中小學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訓。

第三,第三期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掛職培訓。3~4月,組織第三期中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34人去南京掛職培訓,其中中學校長15人,小學校長19人(其中少數民族8人)。

第四,少數民族中小學各類“雙語”教師培訓。2月份,選派6名少數民族中小學教師參加了2008年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春季新疆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班:3~6月,組織101名少數民族中學教師參加了“雙語”教師教材教法培訓,組織11名少數民族中學教師參加了第三期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專業知能提高培訓;7月10~14日,聘請自治區教科所三位專家,在我市第二中學舉辦了近100人參加的為期5天的少數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師、雙語教師和學校領導參加的漢文化知識拓展培訓。

第五,教育信息技術培訓。4~6月,組織舉辦了200人參加的為期2個月的首期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遠程培訓,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

第六,高中教師新課程遠程培訓。6月24日~7月29日,組織全市普通高中民漢教師800余名進行了高中新課程遠程培訓。同步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各學科為期3天的高中新課程遠程集中培訓f漢、維、哈三種語言同步授課1和教育部為期10天的漢語言網絡互動式培訓。

第7篇

教和學分離的客觀存在造成了遠程教育中的理論困境,學習支持的設計和提高因此缺乏理論依據。為了深入理解這一問題,本研究從探索遠程教育的基本環境因素入手,重點研究了學習支持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契合度。研究發現:教學提供方對于學生學習經歷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在學生對于遠程學習特性的認知度、學習能力和認知方式、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由此產生的心理動態、認知效能等方面都不是非常了解的,而且有時候學生所經歷的很多問題并不是通過互動可以解決的,互動學習反而對一些學生來說是多余的負擔。因此本文建議,教育學的應用要考慮不同的學習階段和學習情境,并以了解所涉及的學生群體為前提,所選案例中以支持互動學習為主導的做法有待修正。遠程教育對教育質量的訴求必須通過恰當的理論依據來實現,而已有理論的使用和新理論的構成都要基于對學生學習經歷的深度研究。

【關鍵詞】學習支持;教育理論;互動學習;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4)04―0019―06

一、文獻回顧

遠程教育中如何為學生提高恰當的學習支持對于學習效果至關重要。這里的遠程教育指的是籠統的學習者和施教者在空間地理位置上分開的教育形式。有相當數量的學者認同學習支持對提高學習成果起著關鍵的作用(Haihuie, 2006; Duhaney & Duhaney, 2006; Nanda, 2006; Parakh, 2006)。學習支持被定義為“在學習之前、其中和之后的整個過程中用以了解學生或學生群體的所有因素”(Thorpe 2002, p.108),學習支持的設計要考慮其對于學生需求的有效性、學習策略和認知技能的重要性、組織質量和技能、互動等 (Simpson, 2002; Dzakiria 2008)。那么,對于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需求的了解對于用什么方法提供什么樣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已有研究卻把遠程教育中學生的學習經歷簡單地歸結為獨立學習和互動學習兩大類。

獨立學習體驗和遠程教育的特性有關。相比于在校生,遠程學習者缺乏面對面的輔導、精心安排的時間表和在同一學習環境中的同伴支持,完全靠自己來學習,從準備入學直到畢業,他們需要面對許多不同的問題 (Simpson, 2002)。專家認為遠程學習者可以接受這種學習上的自由并知道如何在這種狀況下開展學習(Moore, 1977),他們是自己調整節奏、個性化的、在目標選擇上提供自由度的(Wedemeyer,1973);不再是“教育引導、影響、效果和義務的對象,而是自我學習的主體 (Peters, 1998, p.48)”。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遠程學習者為自己高度負責,自主管理和調整學習過程 (Keegan, 1996),這在研究中被稱作學習自治或者自主學習。元認知、自我引導、自我規范是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Garrison,1997)。

和自主學習相對應的互動學習則是指在遠程教育環境中兩個主要因素之間的互動。例如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內容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屏幕的互動等(Moore, 1989;Anderson and Garrison, 1998)。在早期的研究中,互動被認為是遠程學習獲得成功的關鍵 (Palloff and Pratt, 1999),一些學者相信加強互動可以提高有效學習、學生滿意度和學習收獲(Zhang and Fulford, 1994; Zirkin and Sumler, 1995)。但是,實驗性的研究發現互動和學習收獲之間的聯系是不明確的,一些學生并不像所期望的那樣喜歡互動,有些學生并沒有通過互動平臺受益(Rekkedal,2009),互動的有效性缺乏實驗證據,這種學習形式也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Su, et al.,2005)。 遠程教育的設計和發送要考慮獨立學習和互動學習的有機結合 (Daniel and Marquis, 1979),二者的合理融合需要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Anderson, 2003),“合理地結合將帶來學習的提升和新的教育機會;不合理地混合將價格昂貴、排他性強和持續投入多” (Anderson and Kuskis, 2007, p.305)。

學習支持如何引導互動學習和獨立學習的結合呢?遠程學習者具有極大個體差異性的群體,這些個體差異性對于學習體驗的影響已在許多實證研究中被關注,比如年齡、性別、語言、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差異(例如:Simpson,2002和 Jegede et al,1999);學習方式、學習節奏、工作經驗和測評方法的取向等學習因素的不同(Methrotra et al,2001);社會因素對學習者的情緒和認知效果的影響(Moore & Kearsley, 2005);等等。針對不可見的學習行為和多樣性極強的學生群體,如何有效設計學習支持,使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達到滿意的學習效果呢?這不可避免地要訴求于正確的理論引導。

Anderson and Dron (2011) 對于在遠程教育領域實施的教育學理論做了一個系統回顧,他們認為這個領域的教育學在發展上可以分為三個時代:行為認知主義、社會結構主義和連接主義。其中行為認知主義的形式是教學理論的體現,這個流派看重的是如何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照顧到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激勵水平、元認知水平等;社會結構主義體現的是學習的理論。社會結構學家相信學習是一個社會活動過程,學生作為其中的主要介質,其個人體驗和個體控制度會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影響 (Brockbank and McGill, 2007),因此學習要注重所在的寬泛的社會、文化、歷史的氛圍和個體在這些背景下的相互交流 (Mclnerney, 2010,P.20);連接主義者則認為知識和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一個學習社區內完成 (Boitshwarelo, 2011),當然這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功能來完成的。學習社區的活動依賴于電子信息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Steeples et al., 2002)。Anderson and Dron (2011)主張的是根據每一代教育理論的基本功能,在實踐中將不同的理論結合起來,以達到符合實際的最佳效果。

但是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各種理論流派只代表不同的思想,如何在實踐中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是教育學理論存在的根本意義。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學單位對于自己的施教對象要有所了解,要明確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如何開展學習,明確其行為和需求。但是,遠程學習者在學習上的體驗和心理上的變化對于施教方來說是不可見的。這樣,教育理論的選擇和應用以及在應用過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問題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評估。這個理論需求和信息缺乏同時存在的現象在本文中被定義為是遠程教育的理論困境(如圖1所示)。

圖1遠程教育的理論困境

本研究的關注點是如何打破遠程教育的理論困境來提高學習支持的有效性。研究問題被指定為:遠程教育中的學習支持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以到達其面對不同學生的整體有效性?

二、方法論

遠程教育的存在和發送方式在實踐中形式各異,不同形式的遠程教育發送者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思考理論指導和理論應用。對于教育理論的思考需要觀察具體教育環境中的學習行為,只有獲得對教學環境的全面認知,才有可能思考在遠程學習的環境中如何達到最佳的教和學的效果。要回答已指定的研究問題,研究者首先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一個遠程教育項目,研究其所依據的基本教育原則和在此原則指導下的教育支持的實際表現。不可否認的是,不同的教育機構所遵循的原則會各有差異,但學生的群體差異性和受教育的經歷在不同的教學單位里是有其相似性的。所以,在選定的教學單位中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習支持的體驗,并根據良性體驗對學習支持的要求來分析評估被研究單位在實踐中的差距,最后得出的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所需要參照的指導理論建議將在一定意義具有普遍性。案例研究作為對一個選定單位進行全面認識的研究方法(Yin, 2003),因此在這里成為首選。

所選案例是英國一個傳統大學的遠程教育項目(所謂的雙核教育),為了尊重所選案例對于保密性的要求,本報告用字母A來代表該項目。案例A在所在的教育領域已經存在了35年,在讀的大學和研究生層次的學生有2000多名。本調研關注的是其從2006年開始所推行的遠程教育項目。對于案例A的研究即從教學角度調查了學習支持的設計和提供情況,也從學生的多種學習體驗著眼,用大量詳細的數據分析了學習支持的有效性。多種研究方法在此案例中被采納:對于項目設計的調研通過對項目相關文件的研究和對關鍵工作人員的采訪來進行;對于學生學習體驗的調研采用的是二手數據分析和小組討論;同時,為了了解用于溝通和互動的信息科技的使用情況,不參與觀察被作為一種比較合適的研究方法所采用;另外,為了對學生在使用學習支持上的主觀認識有所了解,該項目中所收集到的學生反饋信息表被認真分析了一遍。簡言之,用于本案例學習的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文件學習、統計數據分析、采訪、小組討論。這些在圖2中都有明確地展示,具體的數據收集方法將在下面逐一解釋。

圖2研究策略和方法選用

1. 文件學習和統計分析

在案例研究初期,文件學習方法被用來搜集關于案例A的解釋性數據以對其提供的整體學習環境有所了解,被選用的文件包括“項目報告”、“學生手冊”、“學生反饋表”。由項目主管起草的年度報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A在設計和實施時所依據的理論原則,學生手冊則詳細地闡述了項目中所設定的教師的作用、可為學生所用的支持系統和本項目所采用的信息技術,這些已有文件被用來學習和理解在A中所建構的學習環境。同時,在案例A中,有關人員每年在學生中做一次問卷調查,這些學生的反饋信息提供了他們在學習上的正反兩方面的經歷和看法、具體需求和對于項目改進的建議。這些原始的問卷在搜集的時候是不記名的,經過學生對于本研究的參與認可,這些信息在本報告的分析中被借鑒。另外,由系統在線平臺自動產生的統計數據被用來分析線上學習行為,包括網頁的各個分欄在不同時間段的總點擊量,被用來分析的統計數據包括“在線訪問頻率”在IT系統中自動產生于2011年1月至6月之間的數據。這樣做的基本目的是分析學生在線學習的學習習慣。被分析的統計數據還包括網絡系統自動產生的學生“在線學習的次數”、“參與討論的頻繁程度”、“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形式和次數的記錄”等。這些數據主要是用來分析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的參與程度,比如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在線課程之間的互動。

2. 采訪

對于員工的采訪是半架構式的,也就是說主要圍繞既定的主題并在具體問題上保持靈活機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對訪談中隨時出現的有用信息進行追蹤。采訪前設定的主題包括:被訪人員在案例A中的職責、項目進展中有待解決的問題、為支持學生者的有效學習所采用的策略、經驗和教訓。樣本的采集用的是滾雪球式的選取法。七名被選擇參與此次調研的工作人員中包括一名策略制定者,一名執行主管、一名支持系統的設計者、 兩名行政人員和三名課程導師,七名受訪者在責任上存在著等級不同。策劃者和項目主管從一開始就在該項目中,他們具備關于項目設計、執行和發展的相應知識,其他的受訪者則具有關于項目進展的經驗,所有的受訪樣本對于回答研究問題來說是合適的。

3.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法被用來調查學生在遠程教育中遇到的困難和積累的經驗,因為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探查參與者之間由于什么原因而持特定觀點(Bryman, 2004, p.347),并“在不確定性和模棱兩可的情況下獲得數據 ”(Bloor, 2001, p.4)。 為了避免小組討論的方向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受到干擾,討論的主題和目的被清晰地展示在小組討論的指導文件中并在討論之前發給學生,同時記錄表格被用來降低信息的流失。這一系列方式保證了把可能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被疏忽或干擾的大量數據搜集起來。各小組有七到八位成員組成,小組討論的重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和有益的可值得推廣的經驗。

三、研究發現

1. 理論與實踐:學習支持的設計和完善

案例A 的研究生項目在2010與2011學年包含212名在讀學生。這些學生來源于28個不同的國家,在6個不同的課程里學習,學生年齡從23歲到60歲不等,也就是說在這些同時學習的學生中存在著37年的年齡差距。案例A的前期設計采納了社會結構主義的理論,整個學習支持系統在設計時的指導思想是鼓勵并幫助互動學習,目的在于降低學生的孤獨感和由課程導師監督指導學習過程。具體的做法如:教師在課程發送后要參與到留言板的互動中,教學秘書、課程導師和信息技術共同為各種互動服務。學習支持系統的設計還考慮到了認知形式、學習技巧、學習策略,并在這些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相應支持。這些支持包括: ① 對閱讀和理解教學內容的支持,比如重點標注、閱讀引導和自我測試等;② 使用為拓展閱讀所提供的圖書館和網絡資源;③ 計劃、設置和檢查學習目標并建議用來維持學習動力;④ 為了尋求幫助、較少孤獨感和加大深度學習,項目團隊建議學生要“和其他同學交談、和導師交談、和朋友、工作中的同事和家庭成員交談”(學生手冊)。該案例中對于學習支持的改善主要依賴于對學生學習體驗的分析,相關數據由發放學生反饋表來搜集。案例A所設置的遠程教育的整體學習環境被展示在下圖3中。

圖3案例A中的遠程學習環境示例

研究發現,雖然案例A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并且根據學生評語進行改善。但是,學生對于項目設置的意見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員工訪談),因此教學者并不能不確定到底什么是正確的做法。就像一個課程導師所說的:“我并不真的認為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們在想什么。”學習支持的改善因此受制于距離的存在。

2. 用于對自主學習進行支持的教學材料在質量和長度上影響著學習行為和學生心理

在這個大的環境中,多種形式的教學材料被發送給學生,例如課本、課程文件和線上資源等。閱讀和學習主要由課程文件來引導。一個10學分的課程將有10個課件。對于20學分的課程,將有20個“學生手冊”課件 文件學習。 學習材料在每個課程開始時或者每四周發送一次。課件在設計上要求學生完整閱讀并做適當擴展,每個課件建議至少用8個小時來閱讀,學生們還應該參與到課程討論中并及時上交作業 (員工采訪)。但是,部分學生提出教師所建議的閱讀時間是不夠用的,實際需要的時間要長很多,很難完成對于整個課件的閱讀。部分學生的學習只限于作業和考試準備,這和教師的期望不符。另外,學生對于課件質量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異,滿意度不高的課件使其學習的積極性受挫;反之好的課件則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

3. 對于互動學習的支持有效性不明顯

首先,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習并沒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每一門課程都由一個課程導師來負責完成以下職責:準備出用來傳送知識和技能的課件;通過互動來提高學生的知識和理解力;通過論壇促進學生與其他同學共同學習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開展自我測評;測評該課程的學習成果。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部分教師的評語對于學習進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樣的教師評語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激勵水平。但有的學生提出他們從來沒有接到過教師的評語,發表在論壇上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及時地回答,這樣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并挫傷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頻率不高的學生對學生的互動與學習內容關系不大。論壇被用來支持學生對學生的互動,每個課程導師可以另行選擇用來實現互動的信息技術。在這些支持下,學生被鼓勵要積極參與互動以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但實際上,項目中所采用的技術很少被使用,只有不到10%的學生參與論壇活動,論壇被認為是冷漠而沒有隱私的,學生比較傾向于進行非正式的交流,例如與在校集中學習時認識的個人通過郵件來往。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參與互動的主要目的是向同伴、教師、同事尋求幫助。這些幫助包括心理的、認知的或者組織方面的問題(例如孤獨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對于所參與的項目上的問題等)。另外,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師也很少主動打電話。

4. 自主學習中的困難體驗和個體差異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經歷了多種困難。 首先,與課程發送方式有關的困難包括:在線資源的訪問不夠順暢、學習過程缺乏交流、太多的課件、多種信息技術增加造成的使用難度。其次是個人生活的干擾,如生活瑣事、財務問題、網絡信號不足、疾病、工作職責等。 另外,遠程教育的特性帶來的孤獨感和缺乏交流使學生覺得沒有辦法與其他學習者保持定期的溝通,從而缺乏激情。這些困難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大了思想壓力,致使其效率低下,甚至進一步導致的是心煩意亂、倦怠和厭倦。這些消極的感受“降低了對于學習材料的消化吸收并喪失閱讀興趣”(一個參與調研的學生)。通常來講,學生會利用自己的學習策略來應對各種局面,這種面對困難的反應在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電腦的使用水平、學習技巧、對于情緒的控制和學習策略的應用上。有的學生心態比較樂觀,通過各種學習策略克服困難,最后在學習技能上有所進步;而有的學生則被消極情緒所困擾,無法正常學習,并產生退學的念頭。

四、分析和討論

調研結果說明了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的經歷遠遠超出了支持團隊對學生體驗的認識。一些學習行為對于教育者來說是可以知曉的,比如在線互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但是,學生所經歷的困難和壓力、情緒對于學習的影響、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等都是無法觀察的。可以說在遠程教育中,施教方關于學生學習體驗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導致施教方在設計和提供支持服務時缺乏依據,并最終導致不良學習體驗的持續存在。這在本案例中表現為對互動支持的過度強調。支持學生的互動學習是案例A在設計學習者支持時的基本的指導思想。研究發現互動需要學生的主觀意愿和行動,也就是說當學生在學生過程中需要互動的時候,他們需要通過自己行動來讓它實現,否則互動就不會產生。從這一點來看,互動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行為。而相對來說,大量的自主學習和認知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說,在遠程學習中過度強調互動的作用并以此為提供支持的重要理論依據是不可取的。本研究對于學生獨立學習經驗的調研發現了學習中的一些關鍵因素,例如學生對于遠程教育的本質的認識、對于自我學習能力的認知、學習技能的掌握、電腦技術的使用、學習策略的發展和使用以及自我評價等。如果我們能在關鍵的學習行為中對這些個人學習中的重點問題作以研究,那么所獲得的信息將為我們提供打破教育理論兩難困境的知識。

對案例A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遠程教育的理論困境的存在,這個困境導致了遠程教育在設計發送和學生學習體驗的錯位。我們在本文開始的部分討論過恰當的指導理論需要結合各代教育學理論的思想。基于本研究中發現的問題和對于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本報告建議遠程教育的實施要在不同的階段借鑒不同的理論。比如學習內容和課件的設計準備需要根據受教方的構成從行為認知的角度來考慮合理的方案;電腦技術的采用要考慮目標學生群體,在種類繁多的電腦技術中選用或調整適合自己學生的互動交流技術、知識填充技術或者自學支持技術。總之,脫離對于學習者的了解不可能知道哪種方法更合適。認知行為主義、社會結構主義和連接主義的教育理論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體驗經過辨證分析來選用。

五、總結

概括來講,案例A中所采用的社會結構主義的理論被用來指導學習者支持的設計。這些支持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和課件的設計、教師的輔助作用、電腦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這些支持如何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改善、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是項目人員無法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否定了過分強調互動學習的做法,提出遠程教育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經驗更需要被關注。施教方對于學生特點和他們的學習經歷的認知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來構建一個遠程學習體驗的框架,用來提取學習經歷中的關鍵點,并以此為基礎來發展具有普遍意義的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遠程教育理論。如果一個全新的學生學習體驗的框架可以被設計和驗證,將來的教育學在遠程教育中的發展將會有了新的依據。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案例學習已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本案例選擇的是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在這個層次上學生通常比較成熟,學習形式和其需求有其特殊性。讀者在審視本研究的發現和觀點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T. (2003) 'Getting the Mix Right Again: An updated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4 (2), pp. 2-14.

[2] Anderson, T. & Dron, J. (2011)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pp. 80-97.

[3] Anderson, T. & Garrison, D. R. (1998)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Gibson, C. C. (ed.) Distance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 Atwood, pp. 97-112.

[4] Anderson, T. & Kuskis, A. (2007) 'Modes of interaction', in Moore, M. G. (ed.)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pp. 295-309.

[5] Bloor, M. (2001) Focus groups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methods.

[6] Boitshwarelo, B. (2011) 'Proposing an Integrated Resaerch Framework for Connectivism: Utilising Theoretical Synerg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pp. 161-179.

[7] Brockbank, A. & McGill, I. (2007)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edn. Maidenhead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8] Bryman, A. (2004)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2nd ed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Daniel, J. & Marquis, C. (1979) 'Interaction and independence: getting the mixture right', Teaching at a distance, 15, pp. 25-44.

[10] Duhaney, D. & Duhaney, B. (2006) 'Blended leaning: rethinking educational delivery for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n Commonwer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ei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 Ocho Rios, Jamaica.

[11] Dzakiria, H. (2008) 'Students' accounts of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support in a 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me',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3 (2), pp. 103-111.

[12] 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 (1), pp. 18-33.

[13] Jegede, O., Taplin, M., Fan, Y. K., Chan, S. C. & Yum, J. (1999)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and high achieving distance learners in locus of control and metacognition', Distance Education, 20 (2), pp. 255-273.

[14] Haihuie, S. (2006) 'Pedagogy and technology: Is i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 is it the media of transmission that enhances distance learning? ',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o Rios, Jamaica.

[15] Keegan, D. (1996)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3rd edn. London: Routledge.

[16] Mclnerney (201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 in Wheldall, K. (ed.)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17] Methrotra, C. M., Hollister, C. D. & McGahey, L. (2001) Distance Learning: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Design, Delivery and Evalu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8] Moore, M. (1977) On a theory of independent study. Hagen: Fern University (16).

[19] Moore, M. (1989) 'Editorial: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 (2), pp. 1-6.

[20] Moore, M. G. & Kearsley, G. (2005)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21] Nanda, B. (2006) 'Connecting community with knowledge: An ICT mission',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o Rios, Jamaica.

[22] Palloff, R. M. & Pratt, K. (1999)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3] Parakh, J. (2006) 'Teacher as distance teacher: A case study of ODL system in India. ', the Fourth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Achieving Development Goals: 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Foundations. Ocha Rios, Jamaica.

[24] Peters, O. (1998)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25] Steeples, C., Jones, C. & Goodyear, P. (2002) 'Beyond e-learning: A future for networked learning ', in Steeples, C. & Jones, C. (eds.)Newwork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London: Springer pp. 323-342.

[26] Simpson, O. (2002) Supporting students in onlin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nd edn. London: Kogan Pag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series.

[27] Su, B., Bonk, C. J., Magjuka, R. J., Liu, X. J. & Lee, S.-h. (2005)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web-based education: a program-level case study of online MBA cours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4 (1).

[28] Thorpe, M. (2002 ) 'Rethinking Learner Support: the chanlleng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Open learning, 17 (2).

[29]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30] Wedemeyer, C. (1973) 'The use of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for postsecretary education', in Kabwasa, A. & Kaunda, M. (eds.)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in Afric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31] Zhang, S. & Fulford, C. P. (1994) 'Are interaction tim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vity the same thing in the distance learning classroom?', Education Technology, 34 (6), pp. 58-64.

[32] Zirkin, B. G. & Sumler, D. E. (1995) 'Interactive or non-interactive? That is the quest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0 (1), pp. 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