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文期中考試總結

英文期中考試總結

時間:2022-05-29 18:02: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文期中考試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期中考試總結

第1篇

1.1“框架”教學法的指導思想

“框架式”教學設計有其特定的理論背景,框架一詞是由閔斯基提出的,他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形下,當一個人遇到新情況時,會從他腦海中的記憶結構里去搜尋相關的信息”。在這里所說的這個記憶結構就是“框架”,是一種架構,而“框架”即是代表典型情況的資料結構。為了更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框架式教學法授課的基本原則是從整體把握,不在教學內容的“細節”上糾纏,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機會。注重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以調控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學習內容的深度、廣度。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分散,以降低課程難度。

1.2“框架式”教學法的優勢

知識框架的建立,使學生對醫學免疫學有了初步的整體概念,而且知識框架的建立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和討論醫學免疫學知識有系統的指導作用。并且,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河北北方學院2010級兩個醫學本科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3名學生,分為實驗班(43名)和對照班(40名)。

2.2研究方法

2.2.1教學方法

學前對兩個班進行免疫學基礎知識問卷調查。實驗班采取框架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按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兩個班理論授課內容和學時數相同,授課過程中進行兩次理論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其內容、方式、時間均相同。最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2.2.2“框架式”教學法的應用

首先對教學內容劃分模塊、重視教材中“免疫學簡介”章節的教學,引入框架式教學理念。比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針對所有醫學免疫學內容搭建如圖1的基本框架,使學生從整體上領會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內容和重點及學習的重要性;其次,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對具體章節搭建框架。教學中針對本章節的主題,確定教學目的,按照從總到分的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為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提供寬廣的空間。比如對“抗原”這一章:先要求學生掌握好抗原的概念及特異性相關知識。再引導學生舉例日常哪些物質可以成為抗原,這些物質又具有怎樣的共同特性,最后總結出抗原的概念及具備哪些特性就可以成為良好的抗原。再次,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其在基本框架搭建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學習以充實自身的框架,比如可以向學生提問抗原是怎樣被機體識別的?其特異性又表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提供相關書籍讓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網絡搜索、互相討論解決問題,充實框架。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惜刪掉一些敘述性的內容,對于體液免疫應答、細胞免疫應答等過程中的細節之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學、討論,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加強記憶。

2.3統計學處理

學生成績以x±s表示,數據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學前免疫學基礎知識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班平均成績與對照班平均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出,學生在學習醫學免疫學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礎知識。

3.2對照班和實驗班考試成績比較最后考試成績經統計學處理,對兩種教學效果進行比較,考試分數均呈正態分布、考試的可信度較高。兩個班學生期中考試成績見表1。經統計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班期中考試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班。兩個班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經統計分析,實驗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結果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對教學滿意程度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而激發學習興趣實驗班也高于對照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醫學免疫學是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中的前沿學科,它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以及生物化學等相互滲透、互相推動,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支撐學科之一。但是其理論內容深奧、抽象,概念多,各種概念相互解釋,并且以英文簡寫出現,使得學生感到紛亂復雜,難以把握。高等醫學院校免疫學授課還存在課時少,內容多并且不斷更新,學生班容積大等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臺上“津津有味”地講,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為此本文對框架式教學法進行了探討。框架式教學法是系統理論在教育理論中的應用,它強調知識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脈絡,從整體把握知識體系,對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和應用。最大可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框架式教學法就要求:授課要精選精講而不是面面俱到;對整門課建立內容的框架結構同時強調其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課后學生要自己豐富、充實框架所包含的內容。本研究隨機選取的兩個班級學生免疫學基礎知識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學中,實驗班采用框架式教學法授課,對照班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經過處理,獲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說明框架式教學法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是可行的。同時框架式教學法強調的是從整體把握,在教學過程中省去了大量細節知識的講授,節省了課時,適應了免疫學學時少的情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框架式教學法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構建本學科的新知識,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獨到之處,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

5結論

第2篇

關鍵詞: 雙語教學;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 遙感; 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TN911.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10-73-0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hen Fengru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is one of the key cours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atus of its bilingual teach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examining evaluations etc. These will give references to others who also want to run bilingual teaching.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言

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地球科學、測繪科學、空間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對地觀測技術。隨著國內外一系列遙感衛星的成功發射,多種類型的遙感影像被獲得,這些數據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氣象、水文、軍事、地質、海洋、環保等領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斷改變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目前國內已有140多所高校開設了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一些專家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已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極大地提高了該課程的授課水平。

然而對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來說,其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雙語教學是指對教學大綱中設定的課程使用兩種語言授課,為了實現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2011年9月,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課程必須采用雙語教學。和其他雙語課程一樣,該課程目前同樣遭遇雙語教學內容、師生英語水平、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本文旨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討論,以增進學生對遙感科學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這對提升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為同類院校該雙語課程的開設提供一些參考。

1 教學內容優化

與傳統教學不同,雙語課程選擇教材要兼顧中英文內容。為了避免學生初次接觸雙語課程的不適,確保該課程由傳統教學模式平穩過渡到雙語教學,我們分別選擇了一本中文和一本英文的教材,以英文教材為主,中文教材為輔。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英文教材有:John R. Jensen的《 Introductor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1]、John A. Richards等的《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Analysis》[2]、Robert A. Schowengerd的《Remote sensing: models and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3]等。通過對這些教材進行詳細的內容對比和結構分析,并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選擇John A. Richards的教程作為英文教材,該教材已重印到第5版,被國外高校廣泛采用。中文教材則在對比分析錢樂祥編著的《遙感數字影像處理與地理特征提取》[4]、韋玉春等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教程》[5]和朱文泉等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6]等教程基礎上,選擇韋玉春主編的教程作為中文教材;此外,針對這些教程注重理論算法,對算法引導相對不足的弱點,我們又借鑒了岡薩雷斯等的《數字圖像處理》[7],利用該教程翔實的實例,加快引導學生對遙感數字圖形處理算法的理解。通過對以上教材內容的消化吸收,理論課內容安排見表1,兼顧課程內容的完成性與邏輯性。在完整性方面,該課程涉及遙感影像的整個處理流程,包括預處理、增強、信息提取、以及信息應用等內容;依照處理流程順序來設置課程使內容之間更具邏輯性;為了便于學生學習,設置第四講遙感圖像變換,主要講授光譜域變化(主成份分析等)以及空間域變換(傅立葉變化、小波變化等)等內容,為接下來頻率域影像增強和遙感影像融合等內容的講解提供知識鋪墊。

遙感數字影像處理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環節同樣非常重要。實驗課中,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利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完成遙感影像處理,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遙感圖像處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國際上主流的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有ENVI、ERDAS以及PCI等,每個軟件均有各自的特點。本課程采用ENVI作為實驗軟件,原因在于:①ENVI是基于IDL語言開發的,它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對軟件的特性和功能進行擴展或自定義,這是其他遙感軟件難以比擬的;②自2007年開始,ITT Visual Information Solutions與ESRI公司開展全面戰略合同,所以ENVI完全支持ArcGIS的GeodataBase等數據格式;③IDL是一種專門針對圖形圖像處理與可視化的高級語言,選用IDL進行教學能快速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對處理算法的理解力。鑒于實驗課時的限制,無法對所有內容逐一實驗,基于理論課安排,同時參照在《ENVI遙感圖像處理方法》[8]等教程基礎上,選擇遙感數字影像處理中最重要的實驗作為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遙感數字圖像處理實驗課程設置為24個課時(表2),內容大體分為兩類: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加深和強化學生對遙感影像處理基本理論、方法的認識,如影像校正、影像分類等;綜合性實驗強化和升華驗證性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利用多種影像處理方法來解決某一問題,如利用遙感影像研究某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該實驗涉及影像預處理、增強以及分類等多種處理技術。

2 完善教學方法

2.1 教學方式

教與學相互促進,傳統授課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雙語教學要注重引導,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互動式等授課方式,引導學生深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引出遙感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和重要性。例如通過確定耕地減少問題引出遙感影像分類和變化監測技術,接下來對這些技術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明白利用這些技術對不同時像TM影像分析即可解決該問題;最后在實驗課上讓學生進行具體實踐,進一步增強他們對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的理解和認識。在課堂結束時把一些相對簡單及次要的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課下查閱資料,上網等途徑提出解決方案,在接下去的課堂上討論,之后老師再做詳細的闡述,如此培養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語言引導

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精通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較高的英語口語水平,能夠熟練地用英語表達。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雙語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通過前四個學期大學英語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通過了國家英語4級或6級考試,具備學習雙語課程的語言基礎;然而中國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中,聽和說的能力最弱,這將嚴重影響雙語課程的效果。英語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學生在課外多下工夫,教師的語言引導也至關重要。教師備課時一定要弄準相關單詞的讀音,確保課堂上正確發音,否則會誤導學生,同時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單詞開始,規范讀音,不斷練習,這樣方可聽懂課堂內容并提高聽力水平;其次,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通過查字典等手段解決生詞,理清專業單詞的讀音及漢語意思,并逐句理解課文內容,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英文來回答問題及討論問題,通過不斷的“說”來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專業課雙語課程的學習是促進學生提高個人外語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

2.3 建立興趣小組

建立興趣小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興趣小組的組建采用自由組合原則,每組5-6人;小組成員在實驗結束后發表自己的觀點,討論該實驗的重點、難點以及注意事項,并共同完成實驗報告。在綜合性實驗部分,老師不再統一設置實驗題目,每個小組根據其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題目,獨自收集實驗數據和資料,制定實驗方案,并最終完成實驗,而教師只在必要時及時地介入。通過組建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以及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考核方式

當前很多高校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期考核結果,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努力,僅在考前突擊,難以反映其真實水平;而國外大學通常將考試分為若干次,每次考試的成績按相應比例計入最終成績,這樣做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為此,環境與規劃學院從2015年開始引入期中考試,由期中、期末考試以及其他考核等共同決定最終的考核成績。

考核方式多樣化,除期中和期末考試外,還將平時考勤、實驗考核、實驗報告等內容納入最終的成績計算。我們采用如下考核形式:考勤占10%,實驗及實驗報告占20%,期中考試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40%。由于該課程是雙語教學,因此在考核中也應得到體現,例如期中和期末考試的部分試題以英文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同樣用英文作答。實驗考核從實驗內容中隨機選取,每個實驗均設置考核要點,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操作,然后根據他們的完成情況評定成績。

4 結束語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實踐證明: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系統地掌握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的基礎知識和一系列處理方法,還能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這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或繼續攻讀學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雙語教學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老師具有很強的理論水平,同時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提高英語能力、完善教學技巧及方法,及時總結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利用遙感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其獨立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ohn. R. Jensen. Introductor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

NewYork: Prentice Hall,1996.

[2] John. A. Richards. 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analysis[M].

Berlin: Springer,2012.

[3] Robert. A. Schowengerdt. Remote sensing: models and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M]. NewYork: Academic press,2006.

[4] 錢樂祥.遙感數字影像處理與地理特征提取[M].科學出版社,

2004.

[5] 韋玉春.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教程[M].科學出版社,2007.

[6] 朱文泉,林文鵬.遙感數字圖像處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7] R. C. Gonzalez. 岡薩雷斯.數字圖像處理[M].電子工業出版

第3篇

關鍵詞 管理學原理 教師的主體性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2

Discussion on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and Foreign Cooperative Teaching

――Take the ca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example

WANG Saif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Abstrac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dual subjec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the delivery cour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is subject is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Teacher’s subjectivity embodies in making teaching plans,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management principles; teacher’s subjectiv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前言

“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類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主要介紹西方的管理思想,包括組織管理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原理和理論。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對管理技能、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的培養。

我校“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澳合作金融與證券專業的學生。目前為止,已經培養了3屆畢業生。學生培養模式是3+1,由澳方定教學計劃、教材及考核形式。學生使用全英文教材,用英文考試。這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通常來講,高職學生自律性不強,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面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管理學原理”的教學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及學生為教學“雙主體”的理念,將管理學原理課程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順利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

1 文獻回顧

在國內的文獻中,一些研究者分享了他們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探討了各種教學方法。岳柳青、蘭勇(2009)①的實踐教學法,吳價寶、任真禮、劉春梅(2015)②提倡在教學中采用的研究性教學方法,孟凡榮、張會忠(2013)③提出的拋錨式教學法。此外,一些學者針對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方法的問題,提出了很多改革的舉措。比如胡寧、周丹(2016)④為了提高學習遷移效果,建議對管理學原理課程進行全面的改革,現培養學生成為“知識人”、“能力人”、“素質人”三位一體的“全人”的教學目標。也有研究者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齡特征調整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⑤⑥

綜上所述,國內一些從事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改革。這對致力于提高管理學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該課程教學目標起到了一定指引作用,值得教師們及教研工作者借鑒。但同時,這些研究過分強調了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教師與學生均為教學活動主體。⑦教師在管理學原理教學的系統工程中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教學活動的計劃、領導、組織、引導等方面,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則表現在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最終體現在“身心的自我發展和變化”。 ⑧

因為文章篇幅的關系,本文只試圖以一線教師的身份,從教師的主體性視角來探索其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作用。

2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性

如果把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看作是一個工程的話,那么教師就是該工程的管理者。高校教師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實質就是對課程進行管理的過程(宋敬敬,2015)。管理有四個功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也從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這四個功能中體現出來。

(1)計劃職能:計劃只能涉及到管理者制定組織目標,以及為了實現該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及所需的資源。在計劃職能中,教師的角色就是計劃的制定者。

教師在上課前要計劃該課程的課程目的與教學資源,比如:課程描述,包括教學目的、考核方式、教材、 上課教室(多媒體教室還是機房)、課時、教學進度表、教學PPT、案例、學生成績登記表等。因為我校該課程是中澳合作辦學國際金融與證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因此課程描述(course descriptions)由澳方提供。考試方案由期中考試、一個案例分析和期末考試組成的形成性考核方式,三者所占比例分別為20%、30%、50%,其中學生必須在期末考試中及格才能通過這門課程的所有考試。教材由Samson.D &Daft. R編寫的英文教材。本課程的課時共66課時,一周6節課,11周上完。

在上第一節時,任課教師必須第一時間把課程描述發給同學們,讓他們了解該課程對他們的要求,他們的學習目的要與課程描述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時,鼓勵每一個同學做自己的管理者,管理好自己的資源,制定好自己這門課的學習目標,并計劃好如何有效地將之實現。

(2)組織職能:這里指的是教師對課堂的組織管理。為了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分組是個好的選項。教師將75位同學以3-5人為單位自愿分為一個溝通小組,直接與老師交流。老師會根據課時內容的多少與難易程度安排輔導課,同學們按小組與老師面對面地溝通問題。這樣的扁平化師生溝通結構能幫助學生及時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老師也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學生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

(3)領導職能:在管理學領域里,領導職能指的是利用管理者的影響力去激勵員工完成組織目標。前蘇聯教育家申比廖夫等(1955)指出,在教學各環節中,教師起作領導的作用。教師在領導這個管理功能的角色就是引領者、推動者、激勵者以及聆聽者。

在管理學原理的教學中,教師就是引領教學環節的人,使課堂教學從新課導入、重點與難點的講解以及最后作業的布置環環相扣,最終完成教學計劃。

激勵者的角色就是指任課老師在教學中用滿腔的熱情感染學生,用生動活潑的案例來吸引學生思考、并給學生的發言給予及時的肯定與表揚。比如在學完組織結構那章節的內容后,教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學生將寫好的案例分析發到教師的微信上。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點評。這種及時的溝通激勵了每一位同學。

聆聽者的角色指的是教師一方面在學生課堂參與中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另一方面也指在學生遇到對理論不理解或者如何用理論去分析案例等困難時的溝通模式,仔細聆聽他們的困難及原因所在,然后指導他們一步步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要基于學生的課堂提問進行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⑨在擴大自己在管理學領域的知識面的同時,還能對管理學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與展望,提高教學質量。

(4)控制職能:控制職能的內涵是監督員工的各種活動,確保機構在朝實現組織目標的軌道上,并在必要的時候采取矯正措施。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任課教師需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對教與學的監督。

課前的監督包括學生在準備上課時的精神狀態、出勤情況統計以及作業的完成情況。課程中的監督則包括課堂教學質量的控制,重點確保教學計劃的逐步完成。課后監督指的是對學生作業的輔導與檢查。每次上課內容結束后會留意到相關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將作業發到微信上,方便老師一對一的指導。

另外,課后監督還包括對學生每次考核后的評價與溝通。期中考試結束后,及時把成績告訴學生并進行總結。對考試成績出色的同學加以表揚,對不及格的同學要一對一、面對面地溝通。詢問他們目前學習上的困難,并加以切實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學習,并確保獲得學生努力學習的承諾,爭取在下一次考核中獲得好成績。通過對學生每一次考核后的評價與溝通,任課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學習困難,是保證學生按要求完成學習目標的有力保證,使學生真正理解管理學的理論并掌握管理的基本技能,為他們將來繼續深造和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總結

本文探索了在高職中外合作辦學中教師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通過計劃、組織、引導、控制等職能發揮教學的主體性,從而激發高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多年的“管理學原理”教學經驗表明,發揮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雙主體性”,還要借助社交媒體(如微信、QQ)加強師生的溝通與交流來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注釋

① 岳柳青,蘭勇.《管理學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8):46.

② 羌郾Γ任真禮,劉春梅.高校工商管理類課程研究性教學方法探索――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134-137.

③ 孟凡榮,張會忠.拋錨式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15):155-156.

④ 胡寧,周丹.基于學習遷移效果提高的《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研究[J].知識經濟,2016(13):135-136.

⑤ 楊秀平.基于學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學原理課程改革[J].時代教育,2015(13):206-207.

⑥ 邱海燕.基于90后大學生特點的《管理學原理》教學設計[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138-139.

第4篇

關鍵詞:讀寫譯;過程教學法;板塊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4)02-004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13

1 . 引言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因素:知識、教材以及學生。其中英語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突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靈通英語讀寫譯教程》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對高職高專學生寫作能力要求的定位(模寫、套寫),第一次提出“讀寫譯”整合訓練理念,將讀寫能力與翻譯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以有效提高專科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本書從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保證了科學合理的水平梯度。

2 . 教材訓練目標

2 . 1 基礎知識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是指學習并理解《靈通英語讀寫譯教程》每個單元的內容。每個單元包括Fun Start, Text A, Text B和Exercises等內容,并增加聽說部分。要求學生掌握文中的單詞、短語、句型結構及其語言表達。

2 . 2 能力訓練目標

能力訓練目標是指在掌握詞匯和語法的基礎上,培養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2 . 3 素質教育目標

素質教育目標是教育教學中的較高目標,希望在課程的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樂觀向上的態度;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拓展,開闊學生視野,鼓勵學生了解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協作精神。

3 . 教材特點

該教材由譯林出版社和加拿大Lingo Media國際集團2007年聯合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套中外合作原創高職高專英語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根據“基本要求”進行編排,較符合教學的實際,教材內容簡明、豐富、易懂,適合藝術設計學院和旅游管理學院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并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教材。選材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日后職業密切相關,考慮到學習和交際的實際需要,確保語言信息輸入的效果。

本書含讀、寫、譯的技能訓練,并兼顧了必要的語法講解與練習。配套教師用書為教學提供建議、參考答案、語言點講解和譯文,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備課。此外,課文和單詞的配套MP3錄音,可用于學生聽力訓練,幫助學生自測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同時也有利于糾正學生發音。此外,該教材還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多利用機會接觸英語,如觀看英語電影、上網查閱英文資料、閱讀英語報刊書籍、學唱英文歌曲。

4 . 教材內容

充分考慮和尊重目前高職高專教育體系的實際,針對學生英語基礎差距大,英語課時有限的狀況,力求簡易和實用,在強化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語言交際技能的培養;同時為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了兩個起始點: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從第一冊開始學習,入學水平較低者從預備級開始學習。學生學完第二冊可達“基本要求”規定的B級水平;第三冊學完,可達A級水平。該教材每冊有10個單元,涉及歷史、教育、哲學及社會重大事件等方面。

各單元劃分板塊如下:

(1)Fun Start

以輕松的文字和生動有趣的圖片切入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題,開啟與學生的互動,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Text A and Text B

這是每個單元的核心內容。課文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貼近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活。文章篇幅適中,難度相宜。文后附有生詞、詞組、專有名詞列表。

(3)Getting to the Point

課后附有閱讀理解選擇題,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大意并抓住重要細節,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4)Informational Puzzles

信息轉換題。以大綱填空與回答問題為主要形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提煉和中英文表達的轉換能力。

(5)Putting It All Together

根據Text A中的內容口頭回答問題,并根據題目中給出的連接詞將答案寫成一個完整的段落。本部分旨在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和對閱讀材料的組織概括能力。

(6)Say What

改錯題。要求學生根據Text B的內容改正句子中的錯誤信息,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熟識程度。

(7)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本部分旨在讓學生操練Text A中的重要詞匯、詞組及句子結構,以強化學生對詞匯和句型的應用能力。

(8)Word Kaleidoscope

本部分針對Text B,設置選詞填空練習和同義詞辨析填空練習,以使學生對容易混淆的同義詞語進行分別掌握,鞏固重要的詞匯和語言點。

(9)Real World Writing

這部分包括句子翻譯、寫作技巧的講解和應用文寫作三個部分。句子翻譯要求學生運用文中學到的重要詞匯和句子結構,完成中譯英;寫作技巧的講解為學生仔細地闡述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各個環節;應用文寫作則是在給出樣文的情況下,鍛煉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

5 . 教學進程

該課程分2個學期講授。第一學期的授課時數約52課時。因此有選擇地講授5個單元,共40課時;期中考試2課時;B級輔導8課時;期末復習2課時。第二學期約70課時,單元講解48課時;期中考試2課時;英語考級輔導16課時;期末復習4課時。

在具體的單元講解上,每單元4次課,每次2課時。四次課的內容分別為Fun Start & Text A(趣味導入和課文A),Listening & Speaking(聽力和口語訓練),Text B & Writing(課文B及寫作)和Exercises(練習)。

依據教學目的,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以一堂課40分鐘為例):

第一步“Revision(復習)”。通過讓學生口頭回答3個跟課文有關的問題,復習和鞏固上堂課的重要知識點,耗時4分鐘。

第二步“Fun Start(趣味導入)”。讓學生用英語說出圖片中的關鍵詞,鼓勵學生用英語聯想并講述與之相關的話題,然后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點評和總結。用時15分鐘。

第三步“Fast Reading(快速閱讀)”。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快速瀏覽全文并簡要地回答相關的4個問題。

第四步“Language Points(語言點)”。以舉例和英漢互譯的方式,講解課文的重點單詞和短語表達。用時20分鐘。

第五步“Assignment(作業)”。要求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總結課文大意。

6 . 教學手段與方法

除了使用教科書、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手段之外,還使用PPT(幻燈片)便捷有效地展示課程內容。

根據英語詞匯、語法、聽力、口語、閱讀、翻譯和寫作不同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實際,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場景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實踐表明,利用過程教學法指導學生寫作可以幫助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助于提高英語寫作的語篇水平。具體過程可分為:

(1)寫前準備:學生根據所布置的作文題進行認真審題,搜尋記憶中的有關信息,開始構思,并列出寫作提綱。教師監控整個過程,必要時給予指導。

(2)寫作初稿:學生將構思的提綱寫成文章。這是寫作的主要階段。教師精心觀察學生的寫作活動,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3)修改階段:這包括學生間的相互修改和作者本人的修改。教師也可參與這種現場修改活動。

(4)教師批改和講評: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認真細致地完成,尤其是講評。講評包括對文章結構、內容等方面的主體評價,還包括對語法、詞匯和拼寫等的細節講評。

總之,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7 . 結語

該教材從高職高專教學實際出發,科學編纂,合理編排,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在幫助學生鞏固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的語言實踐與體驗來獲得英語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 雙語教學改革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C-0037-02

開展雙語教學實改革是適應我國高等院校提高學生教育質量、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和培養高素質國際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探討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其特點是無國界、無時間限制,必然會采用世界通用語言――英語來進行,以突破語言的障礙。因此,英語在電子商務行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高校在進行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雙語教學的開展。基于此,在電子商務專業進行雙語教學改革,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導向,即必須明確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這樣才能保證活動開展的客觀性、可操作性。開展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主要目的是通過進行雙語教學實踐,使學生在掌握電子商務專業英語的同時,能以英語作為工具,了解和把握電子商務領域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與發展動態,加快自身的知識更新速度和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適應我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作為一所新辦的財經本科院校,廣西財經學院電子商務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但在具體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為了單純地學習英語,更重要的是運用英語來學習學科知識。雙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和觸摸學科前沿與核心,在培養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具備學科能力,實現專業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出新型的復合型人才,為學校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模式可多種多樣,而不應片面追求純外語式的教學。因此,廣西財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標確定為:獲取學科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現實需求為導向,科學選擇雙語教學課程,制訂務實的教學計劃,采用國內外先進教材,輔之以擴充性教輔材料,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來提升雙語教學水平。

二、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在明確了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后,在實踐探索方面,廣西財經學院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教材建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選擇合適的雙語教材非常重要。考慮到電子商務是國際性的,要強調教材的先進性、基礎性、普及性。引進并選用優秀的外文教材是雙語教學的前提。及時跟蹤國外最新原版教材,調整教學方向和內容,是課程建設目標之一。好的外文教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教材的內容是前沿的;教材的價格是合理的。目前國內從事雙語教學的學校,有的選擇中文教材,有的選擇國內英文教材,還有的選擇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的選擇上沒有達到共識,多按學校具體情況來實際操作。但從雙語實踐來看,由于原版教材語言規范,閱讀量大,實用性強,大多數學校選擇的是英文原版教材。電子商務專業屬于新興專業,其知識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中,各種理論和觀點也處于爭論階段,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動態,提高自身英文水平,廣西財經學院選擇了英文原版教材。然而,因為廣西財經學院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較低,而國內的教材篇幅較大,內容縱深也比較大,導致難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材的選取時,廣西財經學院不是一味地直接搬用原版教材,而是根據課程的性質、學生的特點及專業課程結構,選擇原版教材中的部分章節及一些外文文獻作為課堂教學所用的素材。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雙語教學,在開展雙語教學前打下堅實的專業詞匯基礎,廣西財經學院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英語課程,并根據后期所要開設的雙語課程和英文原版教材,編寫了電子商務英語詞匯文檔,還在此文檔基礎上,開發《電子商務專業英語》教材,已與出版社簽訂好協議,即將公開出版。

(二)不斷推進教學模式改革。雙語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所授課程、學生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廣西財經學院在教學模式上做了以下改革:

1 中英文比例的確定。對于雙語教學中的中英文比例,目前尚無明確看法,各校根據具體情況及學校的規章制度,由雙語教師自主選擇。廣西財經學院雙語課程管理規范中認定,授課時,雙語教師必須使用50%以上的英文比例才達到雙語教學的要求。在5年的雙語教學過程中,廣西財經學院通過對每一屆的學生都進行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的中英比例意愿調查及訪談,最終確定英文應用能力較高的學生所能接受的英文比例為70%,英文應用能力較低的學生能接受的比例為30%。從調查中發現,專升本班學生因為起點低,英文能力普遍偏低,所能采用的英文比例不可超過30%;而本科班學生雖然有少部分學生英文能力不是很強,但大部分還可以接受在授課中采用50%的英文比例教學。

2 合作學習模式。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學生雖然對雙語課程抱有很高的熱情,也認為雙語課程開設確實可以提高他們的英文應用水平和獲知專業前沿知識的能力,但由于學習壓力和難度,很多人無法堅持課前自學,課中提問,課后復習到最后,通常只能堅持幾個星期,就開始懈怠。為了鼓勵學生學習雙語課程,并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廣西財經學院采用了合作學習模式。所謂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依據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合作學習過程劃分為五個環節:明確學習任務、分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學習活動評價與總結。首先,在學期伊始,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的總體思想,結合學生情況、教學環境及教學內容,設計學習目標;根據學習目標設立實現目標所需的系列學習任務、規則及過程。其次,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出發,綜合考慮學習任務、成員的特征、學習風格習慣、學習興趣、學習特長等因素,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一般小組成員人數為3至5人不等;同時,注意小組人員間的優勢互補,確保各小組均衡。隨后,小組成員相互協作解決學習任務,教師定期檢查各小組合作學習情況,及時提出建議并監督,督促其按既定過程完成學習。最后,由小組展示學習成果,組織各小組參照評價標準體系進行自評、互評,分析及總結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及不足。

實踐證明,采用該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雙語學習效果,促進學生互相學習知識,提高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發揮特長,獲得歸屬感和培養責任心,并形成和發展團隊合作技能。

3 激勵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難獲得成功,因而,廣西財經學院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尤其是英文能力低的學生參與到雙語教學活動中。

(1)送附加分的獎勵機制。采用獎勵機制來樹立學生英文學習專業技術的自信心以及對雙語學習能力的自我肯定。獎勵的方式有送附加分和發小禮品。當學生提出具有創新性思想的看法、完成額外的課堂練習、輔助教學時均可獲得附加分;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會采用發放小禮品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英文討論。

(2)個人和團隊競爭激勵機制。注意表揚作業、測試和課堂表現較好的學生或小組。安排學生進行英文演講,促進團隊間競爭和團隊內合作,通過展示作品,用英文演講,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

(3)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興趣激勵。根據學生求新求趣心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下工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

(三)加強課程中心建設。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給雙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延伸空間,讓學生在課余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學習及與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因此,廣西財經學院加強了雙語課程的網絡課程中心建設。到目前為止,為所開設的三門雙語課程(電子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管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開通網絡課程中心,以此來配合教學。學生可以在課程中心提出問題,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回答問題。

(四)改革雙語課程考核方式。為激勵學生互相幫助學習,獲得雙語學習成就感,激發雙語學習興趣,廣西財經學院進行了雙語課程考試方式的改革,其改革內容是在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考核基礎上增加了課堂貢獻分值。主要的實施方法是:當學生主動提出完成課程基礎知識點的英文講解或是從網絡課程中心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時,可獲得課堂貢獻分值,以此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雙語教學活動。

第6篇

關鍵詞:CDIO項目教學;課程體系;授課體系;考核評價

1 CDIO模式簡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典型成果。從2000年起,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獲得Nut andAlice Wallenberg基金會近2000萬美元巨額資助,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創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0perate)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和學習”(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簡稱PBL)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該理念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歐美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程教育改革的各項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系統的能力培養標準、教學大綱及評估標準,更具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這與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CDIO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將會帶來不同以往教學改革的實質性成效。在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設中,我院軟件技術專業按照CDIO的理念開展了項目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較好成效。

2 構建CDIO模式的項目教學專業課程體系

2.1 總體思路

在高等職業教育國家示范性院校3年的建設過程中,通過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工程設計是整個工程系統的精髓所在。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在軟件技術專業教學中確定了以項目設計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項目教學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項目設計將整個課程體系系統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說來,就是在專業課程體系中體現CDIO大綱理念,其標志是整個課程體系以項目為主線,把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等培養目標融入到項目教學過程中。特點是學習內容都圍繞項目這個核心進行,并與核心融合成一個整體。在3年的教學安排中,通過合理規劃的課程項目、學期項目、畢業設計和綜合項目等,把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內容及應達到能力目標融于項目之中,并通過實施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基于CDIO的項目均為團隊合作項目,學生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學習、探索、應用知識,掌握實際項目開發的工作流程、組織與管理,培養CDIO能力。

2.2 課程體系內涵

在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計劃時,我們依據項目開發的工作過程涉及的專業知識范圍及項目本身的規模設計了3種類型的項目:課程項目(學習領域項目或學段項目)、學期項目(階段項目)、畢業設計項目和綜合實踐項目。課程項目是針對課程教學計劃中單門課程(學習領域)內容的理解而設置的,設立的必要性、涉及的能力要求等是根據課程的需要和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而定;每個學期針對幾門核心課程的學習設計項目叫做“學期項目”,引導一組相關核心課程的學習,重點突出對某項能力的培養要求;畢業設計及綜合實踐項目包含本專業主要核心課程群,體現本專業主要能力要求。通過以上三種類型的項目設計,整個培養計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以項目為載體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中,項目設計與開發完整地貫穿于整個3年的教學階段,對學生系統地進行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整體訓練,因此項目設置是CDIO培養計劃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為此,我們設計了基于CDIO理念的以項目為載體的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里,我們要求學生首先完成計算機辦公綜合應用、網絡組建與微機調試、計算機數學、軟件技術基礎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和專業基礎,并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作好準備。

第二、三、四、五學期,我們打破每學期幾門課程并行開課的方式,而按單門課程分段開課。完成一門課程教學(課程項目)任務后,再開設另一門課程,完成一門課程學習的時間段為“1學段”,一學期大約為2~3個學段,每學段約6~8周左右,每學期共完成2~3門項目課程學習,最后3周完成學期項目的學習。我們按照學習學段漸進學習的原則確定課程順序,每學期在相應的工程背景下確定教學目標。課程項目的設計與學期項目相關聯,每個課程項目都是學期項目的一部分或幾個模塊,學生學完整個學期的幾門課程后,也就完成了各個課程項目的學習任務。通過最后3周的學期項目練習,學生感覺自己在課程項目中完成的并不是零碎的程序段,而只需將之前完成的多個小項目內容作一些修改,再做必要的鏈接、整合,就可以實現學期項目的設計。

2.3 教學實踐

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學會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我們將學生組成4人左右的項目團隊,教師也組成指導團隊,指導學生反復嘗試構思、設計并實現一個系統。在項目開發的不同階段,我們都要求學生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開展團隊研討、交流,在導師指導下不斷完善構思、設計、實現,并在各個階段接受質量評估,最終達到教學要求。通過項目訓練,學生掌握了課程所要求的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提高了個人能力、團隊交流及創新思維能力,達到了預期要求。

3 建立CDIO模式的課程項目教學授課體系

在學習課程的每個學段,教師要明確所授課程在本專業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學習本課程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中安排一個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和全身心投入,增強概念學習,強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建立和加強學習反饋機制。

3.1 教師角色的轉換

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感到疲勞、枯燥。CDIO教育模式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強調教師團隊的指導作用。教學實施通常是圍繞某問題、任務或項目開展,以項目為載體,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3.2 項目教學的實踐

項目設計是一項非常系統和復雜的工作,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課程項目教學效果。項目的選取是學習的關鍵,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學知識點,又要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因此必須選取一個具有實際應用功能,適合學生掌握的軟件開發案例。以,Net開發平 臺與C#編程課程為例,該課程選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作為總項目,將課程項目劃分成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統計分析等若干個子模塊,并把每個子模塊涉及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對其要實現的目標和要求進行詳細的說明;然后按照教學內容設置由淺入深的任務,制定項目教學計劃。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提出所要完成的功能,并講授項目涉及的知識點,然后根據功能布置任務,提出要求。例如:在設計和實現“登錄窗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窗體、文本框、標簽、按鈕等控件的常用屬性、方法和事件;變量命名規則、變量數據類型、變量的聲明語法:賦值、條件語句的使用”等相關知識群,學生在明確目標驅動下學習。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將小組方式與獨立方式相結合,全班每4人組成一個項目小組,每組推選出一名小組長。項目組長組織組員進行需求分析、軟件設計、編碼、功能測試等,組員分工協作,也可獨立完成某一新知識型任務;對于知識面較廣、難度較大的任務,可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也可以咨詢教師,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擔負著答疑和指導的任務,鼓勵學生們用不同方法完成任務,針對具體情況提出改進建議。通過這種方法,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協作完成,提高創作熱情,鍛煉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習和思考能力、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4 建立CDIO模式的項目教學考核評價方式

4.1 存在的問題

過去的考試測評方式將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的依據,一般分為考試課和考查課兩種,考試課程成績一般采用百分制,依據平時作業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平時成績占10%~30%,期中考試成績占20%~30%,期末成績占40%~70%。期末考試方式多采用閉卷筆試。考查課成績也采用百分制,主要依據各種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定。采用這樣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不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符合現代工程教育價值觀。

4.2 理念的轉變

CDIO模型理念的考核評價以“過程”為基礎開展,關注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關注實踐環節及工程應用能力,力求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統一。在強調技術基礎的同時注重探究式學習方法,通過基于團隊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和主題研究項目的實踐活動培養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

4.3 考核評價方法

在評價方式上,由教師制定評價標準,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一般采用分組講解,成果展示的形式,由教師組織學生對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和改進自己的合作學習,將學生打分和教師打分作為整個開發小組的分數;而學生的個人分數則在小組分數的基礎上再加上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得分。實踐中,我們通過多種方法收集學生獲得預期學習效果的證據,如用筆試和口試、課堂表現、產品審查、記錄、報告等形式進行考核。

(1)筆試和口試。通過筆試和口試有效評價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測試可以包含在考試、面談或與學生的互動中。筆試在評價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上仍然卓有成效段,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對大批學生進行評估。口試要求學生對概念獨立思考和合理理解,而且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對概念的誤解。

(2)課堂表現。通過學生在口頭演講和團隊工作等特定任務中的表現情況評估學生對技術信息的理解,考核學生能否清楚和專業地表達出他們的想法。教學過程始終圍繞著項目案例和項目任務展開,課堂討論注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啟發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適當引導,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教師根據課堂討論情況和學生提交的討論記錄給學生記錄成績,作為今后學生總評成績的一部分。通過課堂討論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可以充分展示創新思維,提高溝通表達能力,激發創造力,挖掘自己的優勢。

(3)產品評審:通過產品(學生完成的項目作品)的展示和評審展示學生在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產品、過程及系統方面的能力。在實現系統的過程中,教師以用戶身份提出軟件需求與使用意見反饋,幫助學生改進軟件功能及用戶體驗。在完成系統后,教師一方面以最終用戶身份驗收和評價軟件,另一方面根據完成的系統情況及系統的報告文檔給學生記錄成績。產品評審可以讓學生反思各種解決方案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整個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運作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進行有效的工程實踐。

5 教學效果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建設的探索和實踐證明,采用CDIO模式開展項目教學取得了明顯效果,主要體現為:

(1)培養了學生的工程能力。在重實踐性和探索性的教學理念下,以項目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將項目作為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載體,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的工作環境,切實解決實踐問題,初步掌握工程項目的一般設計流程,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

(2)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CDIO教育理念以工程項目為中心,學生在項目制作中不斷閱讀、查找、研究提供的學習資源,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提高了學習效率,鍛煉程序設計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第7篇

關鍵詞: TPR教學法 教學案例 一對一教學

TPR理論是美國加州心理學博士James Asher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語言習得機制和第二語言教學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后提出的。該理論要求教師先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指令式語言項目,然后請學生對這些項目用身體做出反應。TPR注重的是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Asher認為,學生在一個比較放松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最佳。緊張、急躁的情緒對學習英語是不利的。教師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多聽英語。每個學生應該明確學習的目的,啟發自己的學習自覺性,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盡快掌握英語。[1]TPR教學法又稱為全身反應法,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TPR教學法認為,兒童期掌握的一門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都是隨著聽說產生的,當聽說獲得的信息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兒童就能自然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2]Asher認為,理解能力在語言學習中占先行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首先教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建立起來再說,通過聽獲得的技能可以遷移到其他技能上,教學應該強調意義而不是形式,另外,教學應該減輕學生的壓力。

1.TPR理論與兒童英語發展理論

TPR兒童英語教學法按照兒童言語發展理論,通過一定的重復性強化兒童對英語的學習,尤其對語言青春期的兒童來說,大腦初步走向成熟,借助于語言認識并了解社會。此時,系統而有規律的學習英語,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優勢。我國沿襲多年語法翻譯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優勢非常明顯,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扎實的語言功底。但是這個教學法并不適用于初學英語的兒童,接受枯燥乏味的一門新的語言會讓兒童力不從心,掌握難度較大。兒童學習語言有他們獨有的特點,兒童好動,對新鮮事物都充滿興趣,好奇心強,喜歡學習,喜歡游戲玩耍。TPR教學法正是配合兒童的這些特點,讓兒童全身“動”起來,加入游戲和設定的指令,并讓兒童應用這些指令、游戲。這些游戲參與式的方法可以緩解兒童的緊張心理。培養兒童快樂學習的情緒,使兒童英語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TPR教學法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師和家長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一對一個別輔導時,兒童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90分鐘的教學猶如兩節玩耍課一樣有趣。只有由自己熟悉的家長或者喜歡的教師陪同,兒童有完全的信任感與放松感,一起做游戲,一起做指令,一起玩,一起全身“動”。英語學習才會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TPR教學法在一對一教學中的應用

2.1 TPR教學法教課文

首先教師或者家長設定情景,將課文內容設計成為游戲和指令,擺放教具和模型,輔以中文講解,說出英文并讓學生聽懂,理解透徹,學生聽懂后自己做出相應的動作和指令。例如,一組圖片與行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小學三年級課本教學圖片案例:

What are the lions doing?

They are eating.

What are the elephants doing?

They are sleeping.

教師問學生回答,隨后學生問,老師回答,配合肢體語言與表演。操練玩這一組句型后,學生就能掌握正在做什么及如何回答。然后展示其他的圖片及其指令讓學生練習回答并做出動作。每次講解課文時也輔以動作表情和語言,學生一起做出相應的動作指令。

2.2 TPR教學法教詞匯

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小學三年級課本為例:turn,left,right,East Lake Road,West Lake Road,go straight on,在教這些詞匯時,學生邊學習邊做出動作,教turn left時學生邊說邊向左轉,教turn right時學生邊說邊向右轉,教turn around時學生轉一整圈。教East Lake Road和West Lake Road時,學生指出方向。反復操作轉動讓學生掌握對教師和家長發出的指令的反應,學會使用這些詞匯,檢驗教師或家長回答和做出的反應正確與否。此時,教師或者家長可以故意做錯讓學生糾正。

2.3 TPR教學法教語音

用TPR教學法教語音時,在本單元里指定一個音標教學生讀,讓學生在單詞表中找出和這個音標一樣的單詞,并對比讀出來,這樣學生學會的語音會越來越多。聯系其他已經學過的語音詞匯,再放到前面學過的課文中復習語音詞匯,于學生來說,這樣學習語音的教學活動,就成為輕松愉快的游戲。例如,在教學音標時,先在單詞表中教學生,然后在單詞表中找出并讀出。

3.TPR教學法個案分析

TPR教學法研究采用了縱向跟蹤式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個體進行長期的實驗研究,對被試者進行階段式的測試并收集數據。這個案例選用青海省西寧市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從2013年3月28日至2013年7月14日,一共115天的TPR教學法實驗教學,分19周,80個課時左右。在TPR教學法進行到一個月左右時,學校對學生進行了統一的期中考試,學生成績總分70分,其中關于圖片與單詞類錯誤為16分,占總錯誤的53.3%,此時,學生不懂看圖片的信息,不懂得如何應用并學習。之后,繼續使用TPR教學法,教會學生看懂課文中的圖片,每次表演出動作,或唱,或跳,或跑,或笑。6月8日,進行了人教版套題測試,單元7的測試,總分82分,圖片單詞類錯誤為2分,占總錯誤的11.1%。一周后也就是6月15日,進行了單元8的測試,總分為69分,圖片單詞類題錯誤為4分,占總錯誤的12.3%。6月22日,進行單元9的測試,總分是70分,圖片動作類題錯誤是0分,占總錯誤的0%,此時學生的正確率為100%。6月29日,進行單元10的測試,總分是76分,圖片單詞類錯誤為2分,占總錯誤的12.5%,6月底至七月初帶領學生總復習,7月6日做一套期中復習卷,總分75分,圖片類錯誤是0分,占總錯誤的0%,正確率100%。7月13號做了期末考卷,總分73分,圖片動作類錯誤是0分,占總錯誤的0%,正確率100%。

通過TPR教學法,學生在圖片單詞類題型的錯誤率呈曲線下降趨勢,由53.3%至最后兩次的0%。學生總成績呈上升趨勢,同時,學生的理解能力、聽說能力、運用能力都在進步,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大幅度地提高。

4.總結

TPR教學法適合于課堂教學,也適用于教師或者家長進行一對一輔導教學,學生的興趣、能力、成績都能得到提高,尤其是對于圖片的理解,采用TPR教學后,學生已經可以自己理解,做出動作,能夠看懂信息,對于單詞的掌握也牢固,學生自己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第8篇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9-0110-03

摘要:在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長久以來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且評價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成長過程和未來發展。本文以會計專業英語課程為著手,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形成性評價,并對學生的反響和體會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旨在為今后更有效的實施形成性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 會計課程 形成性評價

一、引言

1967年,斯恩瑞文(Scriven)在《評價方法論》一書中,首先明確指出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的思想,形成性評價也被稱為過程性評價或真實性評價。在我國,郭茜、楊志強(2003)給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即“如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評價在教學活動進展當中進行,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并且在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真正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及提高教學質量,這種評價就是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而非對學習成果做出結論性評價。所以,形成性評價不僅具有考核評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信息采集、測量、評價和反饋作用,使評價融入發展、激勵、情感、調整等多種積極因素并形成動態的調節”,倡導的是一種成功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筆者所執教學校的13級會計專業四個班級共計19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為了更好地保持客觀和公正性,在問卷發放和回收,以及個別訪談的過程中,筆者均請研究助手出面完成。具體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期中閉卷考試和交插班級進行的考卷互評工作。在期中教學檢查時,筆者對學生進行了閉卷形式的終結性評價,考試結束的第二個星期在各班進行了考卷講評和學生隨機的互評試卷。為了加強學生互評考卷的客觀性,要求每位學生在批卷時簽上評卷人姓名。

(二)考試結束的第三個星期,把考卷發至本人。并要求其完成自我反思和對學習伙伴(同桌)、教師的期中階段的形成性評價,以書面填寫表1和表2的形式完成。表1是按終結性評價的考卷中的各題型及知識點羅列扣分及原因、同桌的評價及本人反思。表2是以開放式選項的形式對自己和教師進行評價。表1和表2均要求實名填寫,且告知學生填寫此表的目的,希望大家能夠以此次評價為契機在后續的學習中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自評、互評、評師三個部分。其中,自評就是總結自己在本門課程學習過程的經驗與教訓,同時對自己將來的學習提出可以繼續保持或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互評就是評價學習伙伴(同桌)在近階段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成果。最后,評師就是請學生對于在學習本門課程過程中教師應發揮的作用予以建議,對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予以評價。

(三)最后,通過匿名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向學生了解對此次期中評價的看法,具體包括對終結性評價的看法和對形成性評價的看法。詳見表3和見表4(實際調查中未出現評價目的一項)。另外,還對4個班級每班隨機抽取了兩位學生,共8位學生分別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側重開放型的問題,主要側重學生對兩種評價分別有哪些看法和建議。

三、數據分析

(一)對形成性評價結果的分析。在對194名學生發放的會計專業英語課程期中形成性評價表的統計中,實際回收有效表格150份,占全部學生人數的77.32%。在有效收回的150份評價表中,對扣分原因的陳述中出現頻次較多的有“單詞不認識”“時間來不及”“書本不熟悉”“不了解會計知識”“不會寫英文的賬戶名稱”“未理解題意”,同桌評價的陳述中出現次數較多的有“注意審題”“背單詞”“要與別人一起討論”,對我的反思的陳述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有“多記單詞/增加詞匯量”“多向別人請教”“多練習”“要認真聽講”“要多看書”“以后要認真做作業,訂正錯題”“合理安排答題時間”“會計基礎不扎實”“下次考試注意”。從這些評價表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學對此次評價予以了一定的重視,深入思考并總結了自己的考卷中的錯誤原因,并提出了解決一些方案。

在對過去學習經歷的反思中,有42.58%的學生認為學習會計專業英語課程最大的障礙是會計和英語的基礎沒有打好;另有37.42%的學生認為是英語基礎不好,只有17.42%的學生認為會計基礎薄弱是學習會計專業英語課程的最大障礙。這個統計結果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80%)都自認為英語基礎差是阻礙更好的學習本門課程的最大瓶頸。在對自己將來學習的展望中,覺得需要保持的方面按選擇頻次的多少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認真筆記(52.26%)、學習態度(43.23%)、認真聽講(40%)、認真作業(40%)、協作與討論(20%)。在對自己需要改進的方面做出選擇時,按選擇次數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認真聽講(44.52%)、學習態度(38.06%)、任務協作與討論(32.9%)、認真作業(31.61%)、認真筆記(21.94%),另外有一人提到了以后要多向教師提問,有一人提到了課后要多背單詞,還有一人提及以后要多學習會計知識。說明通過本次評價,不少的學生意識到了任務協作與討論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而認真聽講是最多的學生選為自己應當改進的地方,說明學生已經認識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已經影響到了學習效果。

最后,在評價教師需要保持和改進的方面時,結果和之前的反饋基本一致。在之前的形成性評價中“扣分原因”中反映最多的是“單詞不認識”,成為了既是希望任課教師保持的又是需要任課教師改進的選擇人數都最多的方面――59.35%的學生希望多講英語單詞、語法和翻譯,另有27.74%的學生認為教師還可改進,即更多的講解單詞、語法和翻譯。這也印證了一道自評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英語基礎差是阻礙自己學好會計專業英語課程的最大瓶頸。這非常值得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注意。說明,根據目前的教學安排,即將英語程度高低不一且大班化(每班人數在50人左右)教學時,只有繼續面向更為基礎的學習需要,減慢講課速度,在不放松會計知識講解練習的同時繼續加大對英語基礎的教學力度,才能更好地滿足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學習會計專業英語課程的需求。

(二)對本次評價看法的分析。對實際回收的155份有效匿名問卷中的統計結果進行總結。

1.對終結性評價的看法。首先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認可終結性評價的最終分數結果的,即使這個分數是由其他同學給出的。其次,對互評的兩個方面――自己評同學和同學評自己。在第一方面,只有4.52%的學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期中考試加深對前期課程所學內容的理解,而當被問及期中互相進行終結性評價是否會提高課程學習效果時這一指標上升到5.81%。平均來看,如果用數值替換這兩道問卷題目的Likert量表選項(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問卷第三題選項的均值為2.22,第四題的均值為2.24,可以說是非常的接近。說明學生還是相當地接受終結性評價和對他人做出終結性評價在加深所學知識和提高學習效果上的作用的,但是對其他同學進行終結性評價的過程,并未有明顯的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主觀感受。而在互評的另一方面同學評自己時,119人(76.77%)認為同學對自己的打分是公允合理的,在被問及是否愿意將期中互評卷面成績計入期末總評成績時,只有18人(11.61%)選擇了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這些數據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在對同學進行終結性評分時還是相當的認真與仔細的。綜上所述,或許是評卷人實名制帶來的正面影響,大多數學生還是認可學習伙伴給出的成績,并且認為對他人做出終結性評價可以加深所學知識和提高學習效果。互評起到了正面的促進課程知識理解的效果,但這個效果的強弱因人而異。

2.對形成性評價的看法。在考查形成性評價對學習策略的作用時,只有9.68%的學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評價促使自己反思并改進了學習策略和行為。另有12.9%的學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評價促使自己反思并改進了學習態度,有15.48%的學生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形成性評價提高了自己的學習信心和成就感,只有3.23%的學生表態不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使用互評自評等形式的形成性評價方式。這組數據表明,通過此次的形成性評價,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相當認可形成性評價的積極作用的。從后期參與訪談的8位學生的反饋中,也可以印證這一觀點。在和研究助手一對一的交談中他們都對此次形成性評價予以肯定。在訪談中,學生表示,對于一些之前掌握的不太熟練的單詞通過評價加深了記憶。同時,學習伙伴或同桌的參與評價,使學習中又多了一份督促和鼓勵。另外,有三位學生認為在填寫形成性評價表格的過程中,迫使自己用更多的時間和更認真的態度去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雖然不能肯定在將來的學習中一定能夠堅持做到這些改進方法,但也愿意去嘗試,以和同學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但是,我們也發現,形成性評價的看法的反對意見均比終結性評價的反對意見的占比要高。如果用數值替換這兩道問卷題目的Likert量表選項(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具體到均值上,表4中的前三道問題的均值分別為2.34,2.41,2.52,均高于表3中的第三和第四題的均值。通過個別訪談,可以發現學生對于形成性評價偏向主觀、無法量化的特點還是心存疑慮的,特別是如果要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給出最終評價時,如何在兩種評價方式之間更好地對接成為進一步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主要難題。

四、結論

筆者從事會計專業英語的教學已經接近十年,但是這次探索實施的形成性評價研究,不僅會給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更為在其他課程進一步實施形成性評價做出了鋪墊。

筆者認為,終結性評價不可否認客觀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做出了檢驗,目前的會計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均采用的是這種評價方式,而本次研究成果也證明多數學生也對終結性評價對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也都予以認可。但是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對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的重視,項目化教學、實訓化教學逐漸引入高職院校各個專業。注重過程評價,及多元評價主體(本人、學習伙伴、教師)及時互動的形成性評價,能夠將評價的指標予以分解,且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多次進行,就可以實現對評價對象評價的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分析。所以,在高職會計類課程中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運用是一項十分有意義且十分必要的創新。此次研究的實踐也證明,將形成性評價方法探索實施于會計專業英語課程的期中評價的實踐是成功的,得到了多數學生的配合和認可。

但是本次探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具體說來主要有兩點:一是由于時間精力的限制,本次形成性評價只在期中階段進行了實施,后期并沒有再次實施,沒有對每位學生的各個階段的反思反饋予以串聯,提供縱向比較的可能性。二是本次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沒有直接量化和公布,只是與學生提及會在終結性評價時予以考慮,這可能影響到部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所以我們應當建立一套形成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等級標準及如何與終結性評價予以對接,并向學生公開,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總之,要將形成性評價引入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需要任課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無疑會增加師生的工作量。同時自評和互評當中夾雜了一定的主觀色彩和感彩,如何使學生的評價結果既激發和維持職業信心,又體現出一定的區分度是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又一難題。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生源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將形成性評價引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中已是大勢所趨。構建出一套適合各門課程的形成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等級標準,包括如何將其與終結性評價予以對接的方案,真正地使評價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成長過程和未來發展,使評價起到反思學習、促進學習、優化學習的作用,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J

參考文獻:

[1]Scriven,M.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TYLER,R.GAGNE and M.Scriven(1967)Perspectiv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ERA Monograph Series-Curriculum Evaluation)(Chicago,Rand McNally andCo),1967.

[2]郭茜,楊志強.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5)

第9篇

關鍵詞:適性教育;活動課程;構建與實施

【案例背景】筆者所在的高中是本市一所普通高中,學生入學時成績不是很理想。在這批學生身上,我們依稀看到的是缺乏持之以恒的上進心和堅強的學習意志、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受關注度低、自信心不足等缺點。筆者從開展英語活動的角度深入思考:“我們的學生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成長需要什么?構建與實施活動課程能夠給他們帶來什么?”做適合學生的事,靜待其展現最美的成長姿態。

【案例描述】―――另類晚自習之“猜詞大會”

明天就要期中考試了,晚自習前,我準時來到班級進行考前答疑輔導。在教室里,我督促其中的一位男生小X復習,誰料他不耐煩地說道:“英語有什么好復習的啊,又不考課本上所學的,不就那幾道單詞拼寫和書有關嘛,誰知道會考哪幾個啊,那么多呢!”聽完他的話,我愣了片刻,一是因為他糟糕的學習態度和不耐煩的語氣,二是從直覺上他的話告訴我,“我知道要考基礎知識,也想復習,但是內容多,不知從何下手。”

我站起身,跟全班同學說:“下面,我們來復習一下這本書中常考的易錯的單詞,請同學上黑板寫下至少10個你認為常考且易錯的單詞。”話音剛落,就有幾位同學翻開了書本,在單詞表中查找目標單詞;又見同學相互提醒,翻開默寫本,仔細搜索平時默寫時出錯的單詞;還有同學,相互提問,詢問彼此哪些詞匯更容易出錯。隨著大家討論、查看書本和默寫本,同學小G上黑板一口氣寫了10個單詞,邊寫還邊念到:“明天準會考到這些單詞”同學小Z上黑板寫時,還干脆當起了小老師,邊寫邊告訴大家:“大家注意了,argument這個詞要去掉e再加上ment,我猜這些詞都容易考到。”大家爭先恐后,躍躍欲試,很快黑板就被寫滿了。就在此時,剛才還呼呼大睡的小X被教室里火熱的競猜氣氛所影響,他也走上講臺,在很小的一塊角落里,押上了他認為會考的幾個單詞,并大筆一揮,給這個活動題名為“高一8班猜詞大會”。

【案例反思】―――三問“猜詞大會”

1.一問學生為什么在考前不愿意復習?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無論從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還是學習興趣上,都對教師開展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的這些特點,造成案例中的小Z不愿意復習的原因是,學習內容多,不知道如何抓住復習的重點;教師運用的復習方法簡單枯燥,造成對復習沒有興趣。所以,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習者自身的差異來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最適合的教育或學習行為。

2.二問是什么因素促使學生紛紛踴躍上臺猜詞?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什么。案例中學生從沒有興趣復習英語,到學習熱情被點燃,教師應努力改變陳舊的復習方法與模式,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競爭以及自主體驗學習。幫助孩子有效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發揮其天賦和潛能,才符合教育本義。在學生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我們應該多一點耐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他們的困難,看看能否通過我們的努力,去給他們量身定做一些適合他們的教育教學措施。

3.三問這樣的活動還能不能再多一點?筆者從一個猜詞活動,思考能不能開發一些其他的活動來輔助高中英語教學,把這些活動和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將這些活動進行優化,形成一套適合本校學生學情的活動課程。適合學生的活動課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主題活動”形式,結合“適性教育”的核心理念,以生為本,給有不同特長興趣的學生提供舞臺。

【策略探討】構建與實施校本化英語活動課程

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這些學生身上體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筆者在起始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設計課堂與課外的活動,不斷摸索,力圖將這些活動系統化、常態化和規范化,使之具備課程的特色。

1.校本化英語活動課程的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3)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合作、競爭,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2.校本化英語活動課程的實施時間:根據活動內容,可以選擇在入學銜接教學期間、期中期末考前、大型節日、寒暑假等時段_設活動課程。

3.校本化英語活動課程的內容:

(1)從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角度出發,配合教材授課內容,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改編及表演;在圣誕節前夕,可以舉行圣誕英語歌曲大家唱的比賽。

(2)從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角度出發,可配合教材Project板塊任務,設計創意海報進行展評;利用國慶或寒假等較長的假期,鼓勵學生欣賞經典英文影視作品,根據電影內容寫影評,并進行交流展示。

(3)從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中,尤其在考試前,鼓勵學生參加詞匯及語法知識競賽,以賽代練,使學生全面系統地復習基礎知識;進行猜詞比賽,競猜考試中會考到的重點詞匯,目的是提醒學生關注難詞、易錯詞和高頻詞;作文課上對于習作的講評,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進行競價拍賣,價格的高低由習作的質量決定,質量則從要點、結構、詞匯及書寫的角度進行衡量,鼓勵作文評價中“錯句共改,佳句共賞,美文共讀”的活動模式。

(4)從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角度,在銜接教學期,鼓勵學生參加英語硬筆書法比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對學生進行查字典的培訓與指導,開展查字典比賽,提高學生資源管理策略的意識。

4.校本化英語活動課程的支持系統:各備課組要在教研組的帶領下,善于發現搜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結合適性教育的理念設計活動課程并在恰當的時間實施。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得到學校教務部門、總務部門和年級部的支持、協作聯合,開展課程。在活動之后,各備課組要及時總結反思活動,各任課教師要積極撰寫活動心得,并集體備課討論活動課程中的不足之處,及時總結經驗。

在活動課程設計和實施之后,我對部分學生做了訪談,實錄如下:

學生A反映,“用活動課的形式來培養英語語言技能和促進語言知識的學習,很有新鮮感。”

學生B說道,“感覺擺脫了日常默寫考試的束縛,覺得英語課活起來了。尤其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自己對這門課更有興趣了。”

學生C說道,“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增進了了解,相互學習合作,學到了對方的優點。”

學生D說,“比賽培養了競爭意識,讓我們不斷地提高對自

己的要求。”

為了讓孩子有效學習,教師要了解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需求,然后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這樣教學效果才容易看出來,也才不會讓孩子視學習為一種苦差事。教師應該利用學生自我發展的天賦傾向,使學生自動自發追求進步。在整個教育進程中,教師必須參照學生個別差異現象,不斷提供符合其發展階段的教育情境,適時給予各種發展機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并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保持與增進學習興趣,謀求自我的充分發展。

有時,我也在思考:放慢步子又何妨?也許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是最重要的。總之,為學生多想一點,離學生近一點,俯下身子,多傾聽一點學生的需求,我們就更容易尋覓到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笑看學生慢慢地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俞海波.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浙江大學,2014.

第10篇

1青年戰士學員的特點分析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青年戰士學員來源于部隊服役的戰士,通過相應的入學考試后成為本科學員。由于來源的特殊性,戰士學員知識基礎差異大。如有些戰士學員入伍前為在校大學生,學習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部分內容;而有些學員只受過普通中學教育,數學基礎較差。總的來說,戰士學員與技術類、指揮類學員相比,其知識基礎整體較弱。此外,大部分戰士學員的自學能力和思維靈活性較弱,歸納總結能力不夠,學習帶有盲目性。但是,青年戰士學員大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深造機會,學習態度認真、學習積極性高、肯吃苦耐力、組織紀律性強。

2針對學員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

2.1使用分層教學法,實現優差兼顧

青年戰士學員層次參差不齊、個體差異大的特點,決定了教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采取分層教學法[3]。即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考慮不同層次、不同素質學員的要求。對基礎比較好、學習優秀的學員,要強化其能力培養,展現其潛能的發揮。對基礎差、接受能力弱的學員,教學要求起點低、步子小、問題簡單,以便他們能聽懂、能學會,進而激發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中,著眼于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堂提問注重層次性,而課后輔導和作業布置方面,充分考慮兼顧優差兩頭。

2.2借助實際問題,激發學習熱情

學員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學習,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作為一門與實際應用聯系非常緊密的數學課,在授課過程中可借助大量實際問題來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中使用的實際例子需精心設計,要貼近學員生活,這樣才能產生共鳴。例如,學習古典概型之后,可讓學生去統計英文字母出現的頻率,從而指出其在鍵盤設計、密碼破譯等方面的應用。問題提出后,學員興致很高,對學習條件概率相關知識十分期待。

2.3通過各種手段,幫助理論理解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有一些概念和理論是比較難理解的,要針對戰士學員特點,采取各種手段,用他們容易理解的方式授課。如學習這門課學員遇到的第一個難理解的概念是“概率”。從頻率的穩定性角度引出“概率”的概念是一種較好的方式。通過拋硬幣、擲骰子等簡單直觀的試驗發現頻率的穩定性,指出隨機試驗中確實隱藏著某種規律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然后再給出“概率”的定義,并重點解釋“概率”的可列可加性。講解小概率事件概念時,可舉如下笑話:據說一個飛機上有炸彈的概率為十萬分之一,但某人并不認為這個概率很小。因此,這個人從來不敢坐飛機。有一次,他居然和朋友上了飛機,朋友吃驚地問,你咋不怕了?他說,飛機上有一個炸彈的概率不是十萬分之一么?那么飛機上同時有兩個炸彈的概率就是一百億分之一了,對吧?朋友說,對,一百億分之一已經很小了。這個人說,那好,我自己已經帶了一顆炸彈上來。這類笑話可讓學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中心極限定理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講解完該部分內容后,大部分戰士學員很難理解定理的含義。而在學習了正態總體的抽樣分布定理后,回頭和中心極限定理結合講解,學員比較容易掌握。獨立同分布情況下的中心極限定理如下。定理1[1]設隨機變量X1,X2,…獨立同分布,且具有相同的數學期望與方差,,k=1,2,…,則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Fn(x)對于任意的x滿足。而正態分布總體的抽樣分布定理如下:定理2[1]設X1,X2,…,Xn是從中抽取的n個樣本,為樣本均值,那么有。抽樣分布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學員都比較容易理解。將抽樣分布定理中來自同一個正態總體的n個隨機變量改為任意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那么這n個隨機變量均值的極限分布仍為標準正態分布,從而容易理解中心極限定理的條件和結論了。

2.4充分利用課前預習和各種小結,讓學員抓住重點難點

戰士學員普遍思維靈活性弱,歸納總結能力不夠,不容易抓住重點和難點。針對這種特點,主要從學員課前預習和教員進行各種小結著手。上課前,讓學員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預習,帶著問題聽課,對不明白的問題有重點地聽講。教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總結和歸納,充分利用課堂小結、各章小結以及典型習題的歸納總結等。如利用每堂課的最后5min左右時間,把該堂課主要內容以板書形式展現給學員。注意各章節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離散型隨機變量分布律”與“連續型隨機變量密度函數”之間的統一,“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與“樣本統計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等。充分使用小結,可讓學員抓住重點,消除學習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習熱情。

3發揮學員主體作用,讓學員積極

學員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和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讓學員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3.1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青年戰士學員,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這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要充分利用學員的好奇心、好勝心,進行啟發誘導。給學員提供表達的機會,對其見解、思路等多鼓勵,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表達的自信。對待戰士學員,還要特別有耐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學員能自覺主動學習,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2引導學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大學的學習不像中學那樣完全依賴教師的計劃和參與教學活動安排,學生不能只單純地接受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這要求學生除了上課要認真聽講并記好筆記外,還要自我加強、擴展知識面。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做題,死記硬背題型,缺乏對概念原理的理解,肯定是不行的。教員在進行習題課教學時,可通過設計練習題目、解題思路、歸納總結等,引導學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3利用“幫教”對子,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所謂的“幫教”對子,就是學習好的學員幫助基礎差的學員。戰士學員組織紀律性強,有良好的集體意識,可充分發揮“幫教”對子的作用。學員對學員講題,思路接近,更容易接受。“幫教”對子利用得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可迅速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實踐環節,增強實際應用能力

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適當應用各種數學軟件,開展數學實驗教學[4-6],有利于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能力。相應的軟件主要有Mathematic、Matlab等。如Matlab工具箱提供與概率統計相關的基本功能包括:1)產生指定分布的隨機數。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常見的二項分布、正態分布、-分布、指數分布、F-分布、Gamma分布、幾何分布、對數正態分布、泊松分布、瑞利分布、t-分布、Beta分布等。2)提供各種分布隨機變量的概率密度函數及分布函數。3)直方圖以及概率分布的擬合。如直方圖、直方圖正態分布擬合、Beta分布擬合、二項分布擬合、指數分布擬合、Gamma分布擬合、對數正態分布擬合、泊松分布擬合等。4)假設檢驗、回歸分析。利用該工具箱的某些功能,繪制直觀形象的圖形,可激發學員學習興趣,加深課堂內容的理解,提高數學應用的能力。如課堂上利用Matlab軟件,繪制學員期中考試成績分布圖如圖1。其中參加考試人數118人,最高分98分,平均分47.85分。對照該圖,在進行成績分析的同時,解釋正態分布的概念,學員印象深刻。

第11篇

[關鍵詞]《c語言程序設計》;項目;改革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不斷更新和改革,計算機行業逐漸占據各大商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必不可少的行業領域,計算機專業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成為許多當代大學生的向往專業。而《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基礎教學科目,對計算機專業知識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教師應當明確課程項目的改革目標,完善驅動化教學下的課堂實施策略,豐富教學內容,落實好c語言教學課堂。

一、了解《c語言程序設計》內涵――制定驅動化課程教學的方案計劃

c語言程序設計,全稱是“Computer語言程序設計”,“computer”是計算機的英文形式,由此,c語言實質就是在計算機上操作的語言,教師要把這個重要的概念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明白《c語言程序設計》的實質性內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c語言的理論知識和課堂實際操作內容,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c語言的教學課堂離不開語法知識,根據c語言的教學內容,其知識框架包括數據類型、數組、函數、結構體、運算符、變量等,教師要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c語言課程的結構框架,讓學生了解課程的內涵,明確學習的方向,合理地規劃學習步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制定驅動化的課程方案,合理地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把實驗課堂分為“提出任務”、“知識分析”、“評價提升”等多個教學階段,讓學生有規律、有效率地學習編程技術,完善c語言核心內容的學習方法。在實驗課上編程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任務的解決方法和實現策略,對完成的目標進行總結和分析。在利用“Microsoft Visual c++”軟件進行編程序時,在軟件頁面的下方會出現“error”的標識,即錯誤分析,教師要讓學生對錯誤的編碼自行修改和重新編寫,鍛煉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掌握實質性的編碼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加深對《c語言程序設計》知識的理解和對編碼程序的運用能力。

二、注重《c語言程序設計》項目――明確驅動化課程教學的改革目標

(一)找到教學的關鍵,從應用入手

《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礎內容是架構化的程序設計思路和基本c語言的語句使用,其主要內容涵蓋了數據的處理與分析、運算符重載、順序結構與循環結構的應用、變量與數據類型的使用等多種教學元素,教師要把各種知識和操作的技能作為c語言課堂上的教學目標,找到教學的關鍵,從應用入手,把各種語句的結合和理解給學生作詳細的介紹,并以訓練作為課堂的基本教學內容,充分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計算機語言的構造能力,把計算機專業知識運用到c語言程序的編程過程中,真正落實“專業化”、“實際化”、“自由化”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課堂。此外,教師要合理規劃課程的評分制度,比如把學生的課堂出勤率作為“平時分”的評判依據,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都要占有不同的比例,而n后的實驗報告和實驗編程作業也要加入總體考核的內容,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以嚴謹的態度對待c語言課程的學習,注重每一節課的講解和教學,認真完成每一道編程題目,強化每一個c語言知識重點,最終達到整體教學的特點。

(二)選擇教學的內容,從技能擴展

要想讓學生牢靠地掌握c語言的編碼技能,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人手,選擇有價值和實際性的項目教學內容,在項目教學中體現驅動化的教學模式,避免出現知識點過多,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等教學缺陷,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c語言學習環境。由于《c語言程序設計》存在技術性的復雜理論,如果教師忽略學生的心靈感受,不斷地施加壓力,就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困擾,甚至讓學生形成畏懼的心理,不愿聽講,不愿動手操作,在課堂上不能集中思想,導致學習效率大大下降。因此,教師一定要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適當調慢c語言教育的教學進度,做到整體教學,不放棄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循序漸進地將c語言知識完整地“植入”學生的思維中,讓學生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輕松和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了編碼速度和構造c語言函數程序結構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強《c語言程序設計》實踐――完善驅動化課程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引導教學的過程,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明燈”,應當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編碼過程,讓寫生打好基礎,為今后學習更復雜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即“c++”做準備。加強c語言編寫技能,即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編碼的環節,不遺漏任何一個編碼重點,在加入數據類型、運算符、順序結構、循環語句等元素時做到不沖突。此外,教師應當讓學生牢靠掌握編碼的整體過程和程序框架,比如每個函數的開始都要用“intmain()”作為標志,即主函數的運行標識,而“void”則表示函數結束時不返回任何值。《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對嚴謹性要求特別高的學科,所以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熟練地編寫c程序語言,做到嚴謹地編程,有效率地編程,提高實驗代碼的質量。

(二)加強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編程技能

為了提高學生的編碼能力,教師應當加強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編碼技能。在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牢靠地掌握一些編程用的實驗二進制碼和專用ASCLL碼,以及英文類型。比如“char”表示字符,“intmain()”用于主函數的開頭部分,“return 0”用于函數結束時的收尾,在適當時候,教師可以擴展教育,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c語言編碼用語,加強學生的編碼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cout”在高級程序語言中表示輸出,即“input”,采用“cout”的方法能提高編碼效率,美觀程序設計,在構造函數時,為了方便學生的編寫操作,教師可以引入“函數指針”的概念,即用形象的函數名代表復雜而經常出現的固有函數名,方便程序的設計,使c程序語言更“形象化”、“實際化”和“快捷化”。

四、優化《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組織驅動化課程教學的教學活動

c語言編程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非常強,學生要具備高耐心和靈活的動手技巧,才能編寫出優秀的c語言程序代碼,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c語言教學的“實驗課”和“活動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c語言編碼的過程,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掌握學生的學習方向,從而制定更嚴密的課堂計劃和教學模式,完善課堂步驟和教學方法,《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頗具理論性的學科,其編碼過程和設計程序過程是非常復雜和繁瑣的,教師一定要經常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特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和實際學習方法和編碼技巧,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c語言知識,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從而不斷提高編碼水平和程序設計意識,提高《c語言程序設計》的素質能力,學好c程序語言。在實驗課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模塊分為4個部分,即“基礎理論操作模塊”、“程序語言設計模塊”、“編程數據處理模塊”和“c語言應用程序開發模塊”。對每個模塊展開細節性的教育,能幫助c語言課堂實現“多元化”和“高效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

另一方面,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以構建理論為核心教學理念展開的,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的過程明確學習的目標,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和創新,在實踐活動中合理地運用知識技能。c語言編程是一個復雜而頗具理論性的教學科目,不能讓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思想,教師要避免教學誤區,讓學生在實驗活動的過程中思考解決方案和編碼技巧,明白c語言結構體知識,提高綜合的編程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鍛煉,加強《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課活動就是訓練學生的編碼能力,讓學生自行找到多種編碼方法,構建出多元化的c語言程序設計結構,鞏固課堂知識。教師在布置編程題目時,可以選擇以實際生活中的元素作為教學依據,比如按班級、年齡、性別進行劃分,構造出不同的程序類別,讓學生在主函數中加入不同的“Class”,即類別名,再化分出不同的函數體,結合賦值語句“x=y”等結構體,構造出完整的程序。

第12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案例教學;教學效果;啟示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公益性事業,它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的構筑,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因此,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接觸和了解。外方合作者所帶來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給我方的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使我國學生不出國門也能接受國際先進的教育。隨著合作辦學實踐的深入發展,各種矛盾和問題在中外雙方的比較和碰撞中應運而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源不足、教師的授課效果不佳和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合作辦學的規范和有序的發展。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中外合作辦學長效機制的構建,而且會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在諸多問題中,質量問題是影響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對國外高等院校的案例教學以及其對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效果的啟示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案例教學的含義及特征

中外合作辦學不是延續我國原有的教育模式。因此,合作辦學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視角和更新觀念。案例教學起源于美國哈佛商學院,經其推廣后迅速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國,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的含義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案例情景之中,并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實踐氛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能促進學生相互交流與溝通,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現實世界。

2.案例教學的特征

(1)提升個體思維。案例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在自主學習中訓練思維,并汲取他人的智慧,使自己的思維迸發出火花。

(2)開發群體潛能。每個學生部具有潛在的創造力和智慧。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是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綜合每一位學生的智慧,最終達到開發群體潛能目的的過程。

(3)凝聚群體合作。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個體主動適應群體生活,并將自己溶人到群體之中,互相協作,互相尊重,增強凝聚力。

(4)吸攝教學情境。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把時間讓給學生,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案例教學鼓勵學生實行自由開放,即自由設疑的開放、自由思維的開放、自由討論的開放、自由選擇的開放,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多維互動的教學情境,吸攝每一位同學主動參與、積極思維。

二、中外高等教育的教學差異分析

1.教育理念

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方式多樣,其包括課件、板書、繪畫和動作等。教室內也從不同的視角安有黑板和投影屏,教室寬敞、明亮。校園環境幽雅、安靜。這樣的教室布局和學習環境,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有利于師生間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其目的是滿足其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交互式教學理念的需要。

在國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地發給學生課本以外的補充材料。這樣做是出于一種教學理念,那就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要求不斷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個性發展,永保教學內容的充足和活力無窮的新鮮感。

在國外的課程設置中,有一門特殊的課叫探險課,它要求學生通過攀巖、宿營和探險等活動鍛煉他們野外生存能力。其目的是鼓勵學生去嘗試和冒險,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完全獨立的人格品質、探索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這些訓練能夠解決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理念的基礎問題。

2.教學方法

在國外,教師主要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的開放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和答問結合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前,學生主動閱讀課本和相關資料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上,學生為尋求正確答案而積極提問和參與討論,形成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引導和總結為輔的課堂氛圍;課后,學生以作業的方式總結自己的課前預習和課堂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探究知識。

3.教學內容

在國外,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師常常會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對教學內容及時做出補充,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課程的講解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了全面的了解;現實案例分析體現了學以致用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課后習題講解鞏固和加深了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個人作業、小組演講和小組項目報告使學生進入知識領域后,能夠擴展知識視角,學會觀察和思考,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增加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踐鍛煉和模擬操作機會,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教師坐班答疑和網上師生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師生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前輔導和課后指導,使師生隨時保持密切聯系,從而實現不間斷的學習交流。因此,國外課程的教學內容不但形式上豐富多彩而且內容上也科學實用。

三、案例教學對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效果的啟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對中外合作辦學做出了總體規劃并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標志著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外高等教育的教學差異分析為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提高教學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為此,我方合作院校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師資培訓,實施案例教學;增加教學考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習慣,從而全面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效果。

1.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忙于記筆記而無時間去思考問題,因此學習效果不高。在未來的課堂上,教師的的主要作用是營造一種氛圍來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能夠發表不同見解,使他們由消極被動的聽眾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課堂成為學生釋放學習潛能、張揚個性和獲取知識的圣地。

2.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

首先,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出國進修。讓教師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使教師通過親身體驗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改革以便實現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構,增加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從事教學。這是因為他們不僅具有雙語教學和全英文教學的能力而且熟悉本國和國外的教學文化。這些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進行本土化改造以滿足培養創新型國際人才的需要。

最后,聘請外方的專家和知名教師來我國開展學術報告和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教法研究,構筑國際教育平臺,促進師資建設的國際化。

3.改革教學考核方式

目前,我國的合作辦學院校延續了傳統的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試占有較大比重。這無疑導致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而不愿獵取其他資料更多地學習、質疑和思考。顯然,僅靠一張期末試卷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是不公平的。為此,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需積極改革教學考核方式,實行考核多元化即增加期中考試、測驗、個人作業、小組項目等在考核中的比重,改變“一份試卷定成績”的學習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效果、學生能力水平進行多角度、多樣式測評,強化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的考核,綜合檢查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狀況,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林金輝,劉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2]葉管煌.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特點的比較與借鑒[J].集美大學學報,2009,(9).

[3]吳冬.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教學質量的措施研究[M].北方文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