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研討會會議紀要

研討會會議紀要

時間:2022-10-18 10:55: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研討會會議紀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2009年4月10日-2009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衛生部精神衛生學重點實驗室和美國Rochester大學醫學中心合作舉辦的“促進中國精神衛生學術研究高層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召開。來自衛生部疾病控制局、衛生部科學技術與教育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等機構的領導,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定醫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東南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等精神衛生與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美國Rochester大學醫學中心的專家以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編輯部近40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于欣所長作了“中國的精神衛生需求”主題講演,探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巨大變化,社會及公眾對精神衛生服務產生了新的需求,但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的研究水準和范圍對重新規劃我國的精神衛生服務和提高其質量都有不小差距。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孔靈芝副局長對此作了專題評述,她指出,任何精神衛生決策都應有科學證據的支持。科學研究不但要有助于解決臨床問題,探討未知現象,還要對服務和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行評估,特別是要考慮到我國的發展速度,研究要有一定前瞻性。黃悅勤對中國30年來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學科研發展作了系統評價。張岱主持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家座談,與會專家與來自于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衛生部的國家科研管理人員對當前我國精神衛生研究管理機制與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Eric Caine從歷史發展和優先科學研究重點等角度對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進行系統介紹之后,國內專家分別從生物精神病學、精神疾病治療學、社會精神病學以及心理學等角度對精神衛生領域科研工作加以綜述和研究趨勢展望,江開達、趙靖平、費立鵬、李占江和肖澤萍分別對上述專題加以點評,各位專家的精彩報告以及特邀專家見解獨到的點評活躍了學術氣氛、激發了大家的討論熱情。Eric Caine還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的機構設置與工作定位,之后所有與會專家積極討論,充分醞釀,基本達成以下共識:(1)中國有巨大的、不斷變化的精神衛生需求;(2)中國的精神衛生研究投入依然太少;(3)盡管精神衛生研究數量上升迅速,但中國精神衛生的研究質量依然較低,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十分缺乏;(4)有限的投入由于來源于不同渠道,關注的方向或有重疊,資助面窄;(5)研究投入嚴重偏向于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偏少,需求與服務的研究幾乎沒有;(6)研究成果評價指標過于單一,醫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即改善患者健康水平被忽略。仍然需要明確的問題是:大家普遍認為目前迫切需要成立一個統一的國家級的精神衛生研究機構或者組織,這個機構將承擔精神衛生領域基礎及應用研究、疑難疾病診療、培訓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盡管我們尚無法預期國家級精神衛生研究機構何時能夠成立,但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要盡快行動起來,先從各個承擔教學、研究等任務的大學開始,每年定期進行交流溝通,形成一個交流的平臺,更好地為目前的研究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進一步提高國內精神衛生領域的研究水平。

本次會議得到了美國NIH Fogarty國際合作基金支持。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 于欣 王華麗)

第2篇

查看更多《中華手外科》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中華手外科》編輯部

        無

        (i0001)《中華手外科雜志》2011年第27卷主題詞索引 無

        (i0004)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華東地區分會年會會議通知 無

        述評

        (321)舟骨骨折骨不連的治療——帶血管骨移植治療和效果的認識 湯錦波

        會議紀要

        (322)中華手外科雜志臂叢神經損傷與手外科新技術學習班會議紀要 勞杰

        舟骨骨不連

        (323)游離膝降血管蒂骨瓣移植治療舟骨骨不連 陳波 陳振兵 杜遠立 王華 樂錦波

        消息

        (325)第二十六期全國創傷顯微外科學習班通知 無

        舟骨骨不連

        (326)以第一、二伸肌腱鞘支持帶上動脈為血管蒂的橈骨瓣治療舟骨骨不連 潘佳棟 王欣 陳宏 范學鍇 王勝偉 章偉文

        皮瓣

        (329)橈動脈穿支蒂島狀皮瓣修復腕及前臂創面 孫振中 壽奎水 宋驍軍 盛鵬 王建兵 馬運宏 韋旭明 劉軍

        消息

        (331)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東北地區第三屆手外科學術會議通知 無

        皮瓣

        (332)雙v-y推進皮瓣修復拇指指端缺損的臨床應用 周曉 芮永軍 壽奎水 許亞軍 姚群

        (334)足部一蒂多瓣同時修復手部多處皮膚缺損 王凱 梁富旭 蔣國棟

        (336)以指固有動脈為蒂的掌背動脈皮瓣修復手指中遠節皮膚缺損 趙建強 車永琦 王軍成 趙凱敏

        論著

        (338)神經端側縫合治療手指頑固性殘端痛性神經瘤 芮永軍 張志海 施海峰 吳權 柯尊山 壽奎水

        消息

        (340)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華北地區第九屆手外科學術會議通知 無

        論著

        (341)累及橈尺遠側關節不穩定的尺骨莖突骨折手術治療 徐吉海 王欣 陳宏 章偉文 王勝偉 華祖廣 胡浩良

        (343)微型鋼板在治療手部指骨骨折中的應用 周聚普 王培吉 江波 孫斌

        (345)腕管綜合征84例臨床分析 喻林波 利春葉 賈賽雄 李曉文 歐春培 楊欽泰 葉飛強

        臨床經驗

        (347)脛后動脈穿支皮瓣在臨床中的應用 王曉峰 史衛東 趙琳博 翟小軍 陳鑫 王永利

        論著

        (348)游離腓骨(皮)瓣移植修復上肢長段骨缺損 滕云升 智豐 劉重 張朝 吳勐 王龍虎

高鋒 李濤 段超鵬

        (351)外固定架結合組合克氏針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 簡小飛 蔣林 張施展 周忠

        (354)周圍神經束間瘤變組織顯微切除治療周圍神經脂肪纖維瘤 毛炳焱 胡志喜 丁原 賀用禮 劉君華 李際才 劉平均

        消息

        (356)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海峽兩岸四地手外科學術論壇會議通知 無

        基礎研究

        (357)模擬產癱和成人臂叢神經根性損傷發生垂腕垂指畸形的大鼠模型 聶銘博 陳亮

        臨床經驗

        (361)深低溫冷藏延期原位植皮治療手部皮膚撕脫傷 黃耀鵬 董春剛 張明華 李學淵 陳宏 章偉文

        基礎研究

        (362)三磷酸腺苷促進肌源性干細胞增殖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陳燕花 陳振兵 翁雨雄 李濤 叢曉斌 王旸 彭云龍

        消息

        (365)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西部手外科學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征文通知 無

        基礎研究

        (366)人骨膜細胞體外成骨分化的基因表達和功能檢測 貝抗勝 杜志坡 熊英輝 廖家成 蘇寶金 吳禮楊 孫慶文

        短篇論著

        (371)足趾微型皮瓣游離移植修復手指掌側軟組織缺損 顧加祥 劉宏君 張乃臣 潘俊博 田恒 尹維田

        (373)經三角肌入路治療移位肱骨外科頸骨折 馮萬文 蔣純志 徐毓林 李春輝 武茹 錢元 李婷

        (375)肩胛骨骨折合并腋神經損傷的治療 夏劍 許永武 徐永豐 萬愛國 丁健

        消息

        (376)2012年上肢腫瘤診治進展研討會及學習班通知 無

        臨床經驗

        (377)上臂外側皮瓣游離移植修復手部皮膚缺損 劉鳴江 黃新鋒 劉俊 黃雄杰 李匡文

        (378)小型外固定架結合克氏針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 祝文剛 王水勛 牛洪華 邱俊濤 于春旭 王超

        (379)游離[母]趾腓側皮瓣修復指腹及虎口區皮膚缺損 劉剛義 席志峰 王從虎 朱修文 劉宗義 張志敏

        (380)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14例分析 周楓 楊惠光 張云慶

        (381)血管移植在末節斷指再植中的應用 黃建新 辛國臣 呂守正 李志勇 郭強

        病例報告

        (382)手部淋巴管瘤二例 張桂生 邵新中 楊存輝 鄭昌輝

        (383)手部伴骨破壞腱鞘巨細胞瘤行人工關節置換一例 盧薈 沈向前 徐驥華 吳守成

第3篇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季節小兒腹瀉的常見類型,多見于6~24個月嬰兒。該病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初即有嘔吐,常先于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份多,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雖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但對小兒健康造成很大威脅。近年來,筆者用自擬的止瀉合劑治療不伴脫水或輕度脫水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12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256例均為門診病例,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中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腹瀉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大便常規除少量細胞外無異常,病程在3天以內,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排除標準:就診前給予抗病毒及口服益生菌治療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8例,其中男60例,女68例。對照組128例,其中男62例,女66例。兩組年齡均為6個月~3歲,病程均為3~7天。兩組間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自擬的止瀉合劑治療。藥用:葛根、蒼術、車前子、姜半夏、藿香各3~4g,茯苓4~5g,澤瀉、肉豆蔻、廣木香、黃連、訶子各2~3g。每日1劑,每劑煎2次,頻服。

2.2 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注射液10mg/kg•d靜脈滴注,有輕度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鹽。

兩組均治療3天為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2]擬定:顯效:用藥72小時內癥狀、體征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次數≤2次/天;有效:用藥72小時內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大便減少到

3.2 治療結果:經治療3天后進行療效觀察,治療結果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服用中藥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比西藥治療效果更佳。

4 典型病例

患兒,男,9個月。于2008年10月22日就診。發病2天,腹瀉,蛋花湯樣便,每日6~7次,嘔吐,每日1~2次,無發熱。經抗生素治療未好轉。患兒無明顯脫水貌,舌質紅、苔薄白。大便常規除少量的細胞外未見異常。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證屬外邪入侵,濕邪內蘊。治宜解表散邪,滲濕和中。處方:葛根、蒼術、車前子、藿香、姜半夏各3g,茯苓4g,澤瀉、肉豆蔻、廣木香、黃連、訶子各2g。3劑藥后,腹瀉即止,嘔吐等癥狀均消失。

5 體會

從臨床表現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歸屬于中醫學泄瀉的范疇。秋冬季節是本病的發病高峰,往往由外感引起,基本病機是邪氣入侵,影響腸道分清別濁的功能以及脾胃的運化功能,胃氣上逆而嘔吐,氣機不利易生濕濁,濕困中焦,清陽不升,清濁合污下流而成泄瀉。筆者自擬止瀉合劑中,葛根、蒼術、車前子、茯苓、澤瀉、黃連清腸解熱、化濕和中;藿香、木香、半夏理氣調中、化濕止嘔;訶子、肉豆蔻可達澀腸止瀉之效。全方配伍得當,共奏散邪解毒、化濕和中、滲濕止瀉的功效。通過臨床病例的療效觀察,早期應用效果甚佳。

6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86,1299.

第4篇

為了評價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價值,自2007年11月~2008年8月我科應用乳酸菌素治療40例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兒均為本院兒科“小兒肺炎”住院病例,入院前均無腹瀉,入院后經抗生素治療3~5 d后均出現腹瀉稀水便或稀糊便,大便常規檢查均無白細胞及紅細胞。全部病例均符合衛生部2001年1月2日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80例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5個月~5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4個月~6歲。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兒給予乳酸菌素顆粒(維彤舒,北京京豐制藥有限公司)口服,1 g/次,3次/d,用溫開水送服。對照組給予思密達口服,2歲,2~3袋/d,均分3次口服。兩組患兒均給予補液及指導飲食治療。

1.3 療效標準[2]

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2 結果

治療組顯效20例(50.0%),有效18例(45.0%),無效2例(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顯效7例(17.5%),有效8例(20.0%),無效25例(62.5%),總有效率為37.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57,P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大量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也使其耐藥性不斷增加,不良反應時有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DD)是其較為突出的表現之一。引起ADD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3]:(1)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是ADD公認的主要機制,其他病原體有產氣莢膜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酸克雷伯菌、抗藥沙門菌以及念珠菌等;(2)抗生素使腸道生理性細菌明顯減少,使多糖發酵成短鏈脂肪酸減少,未經發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滯留于腸道而引起滲透性腹瀉;(3)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引起腸粘膜損害、腸上皮纖毛萎縮及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或者與腸道內膽汁結合使脂肪吸收減少,從而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幾乎所有的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ADD。由于以上因素可同時存在或以一種為主,故其臨床表現不盡相同,以腸道菌群失調為主者可表現為單純性腹瀉,大便鏡檢無異常;以嚴重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為主者表現為結腸炎或偽膜性腸炎而引起粘液膿血便及全身癥狀。乳酸菌素為微生態調節劑,含有人體必需的核糖核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該藥選擇性抑制腸道有害微生物,對人有益的微生物不但不被殺滅,還有復壯作用。應用乳酸菌素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針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病機制,既能糾正腸道菌群失調,又可補充人體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本文結果顯示,乳酸菌素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療效好,明顯優于思密達對照組,使用方便,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S].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01: 1012.

第5篇

【關鍵詞】思密達 山莨菪堿 小兒急性腹瀉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mecta Anisodamine enema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in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14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giving the sam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mectite daga Anisodamine retention enema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 Smecta.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iciency,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Smectite anisodamine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腹瀉病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 臨床上常口服思密達,或靜滴山莨菪堿, 但部分患兒口服思密達出現嘔吐,而靜滴山莨菪堿時出現心率增快, 面色潮紅等副反應, 家長難以接受, 因此遠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我院兒科通過改變給藥途徑,將思密達與山莨菪堿保留灌腸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病, 取得滿意療效,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人來源于2008年6月~2010年10月間在我院兒科住院的急性腹瀉病人148例,年齡在6個月~3歲之間,男85例,女63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79例,對照組69例。臨床以發熱、腹瀉、脫水或伴嘔吐為主要癥狀,均符合急性腹瀉的診斷標準[1] 。兩組患兒在發病時間、年齡、性別、就診時間、伴隨癥狀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實驗室檢查 全部病例血常規wbc<10.0×109/ L;電解質均正常;100例大便常規正常,48例有脂肪球或0-3個/HP白細胞,無紅細胞、膿球、霉菌及寄生蟲等;隱血實驗及大便培養均陰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依據病情予以補液、糾酸、飲食指導及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采用思密達3g加山莨菪堿溶于5-10ml生理鹽水混勻保留灌腸,藥液保留30min以上,2次/d。山莨菪堿劑量0.2-0.3mg/Kg·次。對照組僅給予思密達口服治療。思密達口服給藥方案為:

1.4 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急性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進行療效評價[2]。具體評價標準為痊愈:治療3天后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顯效:治療3天后大便性狀好轉,腹瀉次數減少,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 治療3天后,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以痊愈和顯效為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數據的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兩組患兒療效的比較 所有病例均治愈好轉出院。觀察組在治療后,腹瀉消失的時間、發熱消退失的時間、脫水糾正的時間、住院病程等均優于對照組(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的比較 (x-±s)

臨床資料

對照組

觀察組

P值

(n=69)

(n=79)

腹瀉消失的時間(d) 3.6±0.77

2.4±0.74

發熱消失的時間(d) 2.2±0.96

1.8±0.92

脫水糾正的時間(d) 1.5±0.57

1.04±0.2

住院天數(d)

5.09±1.14

3.07±1.16

治愈[例(%)]

35 (45.7)

63(79.7)

顯效[例(%)]

19 (27.5)

9(14.9)

0.012

無效[例(%)]

15 (21.7)

7(8.9)

0.028

3 討論

思密達是一種高效消化道黏膜保護劑,是由雙四面體氧化硅單八面體氧化鋁組成的多層結構,對消化道內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較強的固定抑制作用[3],并能維持腸細胞正常吸收分泌功能,不影響其它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時還能通過與黏液蛋白相互結合加強消化道黏液層的韌性以對抗攻擊因子, 恢復并維護黏液的屏障功能, 幫助上皮組織再生,促進潰瘍、糜爛灶修復。另外能緩解小兒由于雙糖酶降低或缺乏造成糖脂消化不良而導致的滲透性腹瀉[4]。山莨菪堿是M膽堿受體阻斷藥,有明顯的外周抗膽堿能作用,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使腸蠕動減慢,抑制腺體分泌,減少胃腸道液體的產生,從而起到止痛止瀉作用[5]; 其機制可能為:拮抗乙酰膽堿的作用, 減少Ca2+大量內流, 抑制了腸道平滑肌興奮2收縮偶聯作用, 使其松弛, 蠕動減慢, 延長了腸內容物的存留時間, 提高了腸道的吸水效應, 減少大便含水量。另外Ca2+內流減少, 抑制激活蛋白激酶的過程, 使氯分泌減少, 鈉吸收增加, 減少了腸黏膜的主動分泌,其次能擴張微血管,改善腸道循環,有利于受損腸黏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復,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

臨床上常以思密達口服治療腹瀉,但因其口感較差,患兒常不配合口服藥物甚至拒絕服藥,依從性差。腹瀉患兒常伴有嘔吐,使喂服藥物更加困難。且思密達對消化道黏膜附著力很強,造成口服給藥時部分藥物附著于上消化道黏膜而進入腸道的藥物減少,從而影響療效。而靜滴山莨菪堿時部分患兒出現口腔黏膜干燥、心率增快,面色潮紅、尿潴留、煩躁等副反應,家長難以接受,我院兒科采用兩者聯合保留灌腸的方法,避免了喂藥的困難及山莨菪堿的副反應,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且藥物直接均勻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保護損傷的腸黏膜,減少黏膜溶解和黏膜破壞而發揮療效,作用更迅速、快捷,療效更明顯,方法簡便,易于完成用藥,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993年10月北京修訂)[J].臨床兒科雜志,1994,12(3):148.

[2]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4):239.

[3]侯曉利,宋濤.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病療效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7,5(6):482-483.

第6篇

急性腹瀉是夏秋季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腸道感染、腸道微生態療法、腸道粘膜保護劑的應用以及調整飲食,糾正水電紊亂和并發癥的治療。本研究采用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與常規治療對照進行比較,用以評價該藥物治療急性腹瀉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就診的急性腹瀉病例80例,隨機分組,40例為治療組,40例為對照組,其中感染性腹瀉51例,非感染性腹瀉29例。治療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7±27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5±27歲。兩組既往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①治療組: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每次40mg,每日三次,3d為一療程。②對照組:應用抗生素,微生態制劑(四聯活菌片、三聯活菌片)治療,3d為一療程。兩組病例視病情輕重程度酌情予以補液,糾正水電紊亂。③通過門診復診,實驗室檢查,了解觀察治療結果。

1.3療效制定[1]顯效:治療72h大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時大便次數及性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時大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癥狀無好轉,顯效十有效為總有效。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2.1對大便次數的療效治療組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5%(39/40);對照組顯效22例,有效11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82.25%(33/4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對大便性狀療效治療組顯效30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36/40),對照組顯效22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7.5%(31/4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不良反應兩組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3討論

急性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系統疾病,高發于夏秋季,與飲食衛生有極大的關系。臨床常規的治療方法一般采用抗生素,腸道微生態療法,腸道黏膜保護劑使用以及糾正水電紊亂和并發癥的治療。

急性腹瀉的發病原因是由于各種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使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排列紊亂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祼露病變,致使小腸黏膜回收水和電解質的功能受損,腸液在腸腔中大量積累而引起腹瀉[2]。

丁香屬植物為木樨科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鎮痛、保肝利膽、降血壓、降溫、鎮咳祛痰等藥理作用[3]。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其成份為丁香羅勒油,碳酸鈣,氫氧化鋁及三硅酸,為復方制劑,能夠中和腸道中過多的游離膽酸或脂肪酸,減少酸性物質對腸道的損傷,防止酸中毒。有吸附毒素,收斂和保護腸粘膜的作用。丁香羅勒油的主本成份為丁香砏,丁香砏對腸炎沙門氏菌,痢疾志賀氏菌,大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白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4]。

本臨床研究證實,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在治療急性腹瀉病有明顯的療效,其治療效果與常規治療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韓麗麗報導[5],在大便次數療效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大便性狀效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于本研究的結果不同,這可能與成人與嬰兒年齡差異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數少有關,有待于擴大樣本數,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該藥在嬰幼兒腹瀉治療方面有較多的報導,成人方面報導較少,有待于進一步的病例積累。

綜上所述,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是治療急性腹瀉療效明顯的藥物,使用抗生素有較多的付作用,而本藥為植物提取,無明顯副作用,應為治療急性腹瀉的一個選擇。

參考文獻

[1]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中華兒科雜志,1999,37(4):239.

[2]王杰民,白詩敏.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治療嬰幼急性水樣設的臨床研究.中華婦兒健康,2011,19(8):47-48.

[3]楊帆,張碩,廣維.丁香屬植物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1,18(1).

第7篇

1.加強憲法宣傳教育。認真組織學習黨的十報告和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憲法教育作為執法人員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列入學法計劃、培訓計劃,使廣大執法人員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更加自覺地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切實擔負起貫徹實施憲法和法律的重要職責。

2.全面落實學法制度。不斷完善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把提高執法人員特別是一線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作為重點,努力推動形成執法人員在開展城市管理工作過程中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依法執法的良好法治環境。今年,區局的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將繼續把法律知識當場考試作為考核一項重點,提高法律知識考試成績所占權重,擴大參考人員范圍,街道辦事處城管中隊領導、法制員必考,執法隊員、協管員依據中隊花名冊抽考。

二、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3.開展城市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城市管理標準化全覆蓋的要求,建立市容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執法隊伍管理、行政執法管理、行政許可服務管理、數字化城市管理、機關業務科室工作等涵蓋我局城市管理職權范圍內8個方面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城市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是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執法管理效益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單位領導要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城市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各項任務落實。

4.開展星級中隊建設。各中隊要嚴格對照星級中隊建設要求和標準,加強組織領導、行政執法、隊伍管理和執法保障等四個方面的建設,努力打造三星級城管執法中隊。

三、大力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

5.嚴格落實《省城市管理行政執法規范》(試行)。《省城市管理行政執法規范》(試行)是一部規范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加強城市管理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樹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形象的重要規范,內容涵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各個方面。近兩年,全區范圍內發生多例城管執法工作負面事件,事后總結經驗教訓,除執法環境差等外部因素外,也與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未完全落實行政執法行為規范密切相關。區局加大對街道辦事處城管中隊行政執法規范的監督、考核力度。今年,為了更好地規范基層執法中隊的執法行為,省統一要求所有的基層中隊均要配備法制員,建立法制員制度。同時,要建立健全法制審核等執法監督各項配套制度,確保法制員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6.確保行政強制法各項規定落到實處。2013年6月,省政府法制辦印發了《行政強制法對城管執法工作的影響座談研討會會議紀要》(以下簡稱會議紀要),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中涉及行政強制的問題,進行了明確和規范。各單位要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紀要精神,積極研究落實依法行使行政強制權的具體措施,確保行政強制法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當前,貫徹落實行政強制法和會議紀要,要特別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嚴格落實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報告制度。決定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執法人員必須向局負責人報告并批準;情況緊急、需當場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應在24小時內,街道辦事處城管中隊向區局分管局長報告,并補辦批準手續。二是嚴禁執法單位或第三人向當事人收取扣押發生的保管費用。因扣押發生的保管費用,或當事人未在規定時間內接受處理造成的逾期保管費用,由執法單位自行承擔。

7.切實加強執法隊伍管理。各中隊要強化“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說話”的意識,把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作為隊伍管理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著力提高隊伍規范化建設水平,把城管執法隊伍建設成一支政治合格、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執法規范、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的隊伍。要將協管員隊伍納入執法隊伍統一管理,嚴格落實實《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協管人員管理辦法》關于協管人員招聘、經費來源、標識、工作證件、人員管理考核等規定。

四、不斷創新行政執法方式

8.全面推行行政指導工作。全省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座談會要求,2013年底前,城管執法部門要全部建立行政指導工作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指導工作。在城管執法工作中推行行政指導工作,是轉變執法理念、創新執法方式,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服務群眾能力的重要措施。各中隊要不斷加大執法全程說理、行政監管勸勉、執法事項提示、輕微違法警示、重大案件回訪、突出問題約談等柔性執法6項工作制度的落實力度,并及時總結經驗,完善行政指導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使行政指導更好地發揮作用。

9.大力推進以數字化城管系統為核心行政執法信息化工作。省住建廳在《關于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蘇建計〔2011〕838號)中,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所有市、縣實現數字化城市管理全覆蓋”的具體目標。各縣(市、區)要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數字化城管系統為核心的行政執法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數字化城管系統這個平臺,推行移動執法和行政執法裁量、執法文書制作電子化,用科技手段提升執法質量。

五、強化行政執法監督

第8篇

關鍵詞:思密達小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第二位常見的多發病[1]。本院采用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腹瀉20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來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兒科住院和門診患者。208例小兒急性腹瀉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齡在6個月—4歲,平均年齡(1.64±0.47)歲;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來時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無發熱患者。其中104例來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診斷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1)起病急、可能伴有發熱。(2)大便次數比平時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狀改變,多稀便、水樣便、蛋花湯樣便。(4)病情以輕、中型為主。(5)實驗室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可正常或輕度增高,大便常規偶有少量有白細胞,糞便培養未見致病菌。

1.3治療方法

1.3.1單純性腹瀉思密達口服,年齡(1歲1g,3次/d;1-2歲,1-1.5g,3次/d;2-4歲2g,3次/d,均連服3d)。對伴有脫水、發熱等癥狀者,酌性給予補液、降溫等對癥處理。

1.3.2其他感染合并腹瀉全部病例在使用常規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加服思密達,劑量同上。

1.4療效判定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關于腹瀉病的療效判斷標準[3]。

1.4.1顯效服藥24-48h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或恢復到正常次數,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1.4.2有效服藥48-72h,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1.4.3無效服藥72h,大便次數仍>2次/d,性狀無明顯好轉,甚至病情加重而更換藥物者。

2治療結果

2.1治療前后大便次數變化比較治療前大便次數平均(8.6±2.7)次/天,治療后大便次數平均(1.5±0.4)次/天。t=8.63,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2.2治療前后大便性狀變化比較治療前異常大便208例(水樣便168例,稀水糊狀便40例),治療后異常大便16例(稀水糊狀便12例,水樣便4例),治療前后大便性狀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2.3治療前后大便鏡檢情況比較治療前大便檢異常60例(24例脂肪球,20例白細胞2-4個/HP,中16例紅細胞0-2個/HP)。治療后大便鏡檢異常例,白細胞0-2個/HP。P<0.01。治療前后大便檢情況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后大便檢情況較治療前改善。

3討論

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臨床上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并伴嘔吐,極易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甚至循環障礙而危及生命。是小兒常見病,以3歲以內嬰幼兒好發,發病率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發展中國家小兒死亡第一位,而為WHO列為全球性控制戰略。由于小兒生理特點所致,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較小;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使消化負擔增加,而其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差,極易發生腸道功能紊亂。同時小兒機體防御功能較差,胃內酸度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胃腸道系統IgA較低,且腸道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健全,而不能抵抗細菌侵入和定植而易發生感染。嬰幼兒水液代謝相對旺盛,一旦失水容易發生代謝紊亂。鑒于此,當進食不當或過量時,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而積滯于小腸上部,使本就量少的胃酸進一步下降,有利于腸道細菌大量繁殖并上移,分解食物使其發酵、腐敗,產生酸性及毒性代謝產物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增加,而引起腹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毒性產物吸收入血亦導致中毒癥狀。當細菌進入機體后可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腸壁,使腸黏膜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甚至潰瘍而引起黏液濃血便及全身中毒癥狀;而部分細菌則通過菌毛上的粘附因子附著在小腸黏膜上進行繁殖并產生大量腸毒素作用于腸上皮細胞,這些毒素與小腸上皮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的ATP轉變為cAMP,cAMP增多,促使腸液中水和氯離子(Cl-)重吸收減少,腸液中的鈉離子(Na+)、氯離子(Cl-)及水(H2O)總量增多,并超出腸道吸收限度而發生腹瀉;同時腸毒素通過激活鳥苷酸環化酶而使GTP轉變為CGTP致小腸分泌液增加而引起腹瀉。而毒素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壞死,微絨毛腫脹、變短,受累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形成不規則病變,淋巴細胞浸潤,腸壁吸收水和電解質功能障礙,同時雙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于腸腔,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有機酸而增高腸腔滲透壓,導致水樣腹瀉造成水、電解質紊亂。因此,治療腹瀉病的關鍵在抗炎、抗病毒,糾正脫水。

藥理實驗和臨床結果表明,思密達的藥理作用是獨特的,思密達為八面蒙脫石,它是天然的鋁、鎂兩者的硅酸鹽,可均勻連續覆蓋在消化道表面,加強消化道粘液的屏障作用,保護腸粘膜,改善粘液質和量,并吸附多種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及其產生毒素有較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時還能維細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減少其運動失調,使水、電解質流明顯減少,與粘糖蛋白相互作用提高黏液的質量和數量,使黏稠度增加,加強腸道的黏液屏障功能,從而有效阻止病原生物的攻擊。而且思密達不被腸細胞吸收。不進入血液循系統,對人體無不良反應。不影響正常的腸蠕動和其他藥物生物利用度。采用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可以避免藥的困難,減少嘔吐反應,患兒及家長容易接受。思密達還具有扶植厭氧菌,糾正腸道菌群紊亂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86.

第9篇

【關鍵詞】 胎兒出生缺陷;產前超聲;診斷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74-01

出生缺陷是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的因素,也是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缺陷兒出生率為4%-6%,每年有80-100萬缺陷兒出生,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及精神痛苦[1-3]。超聲檢查簡便、無創、有效、可重復,已被公認為產前篩查胎兒畸形的首選方法。本文通過對我院2007――2013年出生缺陷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產前超聲檢查在出生缺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并探討漏診的原因,并分析如何提高檢查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住院娩出的新生兒及引產兒中,產后確診為出生缺陷的患兒共110例,孕婦年齡16-40歲,平均28歲,妊娠其12-41周。除2例足內翻和2例內臟外翻病例因自然流產而未及時行超聲檢查,2例唐氏綜合癥病例因羊水穿刺確定,從而未行超聲檢查外,其余104例產前均行超聲檢查。

1.2 方法 采用ALOKA f75和GE LQ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5.0 MHz。超聲檢查時,取孕婦仰臥位,經多切面、多方位掃查,測量胎兒生長發育的羊水深度及指數、胎盤成熟度、各項參數等,同時按順序檢查胎兒個部位的結構,包括胎兒的四肢、脊柱、腹部、顏面部、胸部、頭部等,掃查胎兒有無發育異常。

2 結 果

2.1 出生缺陷種類的分布 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及引產共5253例,出生缺陷兒110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2.09%,其中94例單發畸形者(85.45%),16例多發畸形者(14.55%)。

各器官系統中,29例顏面部畸形(26.36%),18例中樞神經系統(16.36%),17例心血管系統(15.45%),14例骨骼系統(12.73%),11例消化系統(10.00%),10例泌尿系統(9.09%),6例胎兒水腫(5.45%),肺囊腺瘤、唐氏綜合征異常各2例(1.82%)。

2.2 產前超聲對胎兒出生缺陷的檢出情況 110例出生缺陷兒中,105例接受產前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共檢出84例,總檢出率80.00%。漏診21例,漏診率20.00%。產前超聲情況,見表1。

3 討 論

出生缺陷指出生前就存在的胎兒體內或外形可識別的功能或結構上的異常,是今年圍產兒殘疾及死亡的首要原因,嚴重影響人口因素及家庭質量。要降低圍產兒病殘率及死亡率須提高胎兒畸形的產前診斷率,尤其是孕28周前的產前診斷[1-3]。目前檢測胎兒畸形首選影像學診斷方法是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隨著產前超聲診斷技術的不斷規范及發展,對胎兒出生缺陷的產前診斷的水平也不斷提高,許多胎兒畸形可在產前發現,進行選擇性引產,提高人口質量。本文病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2.09%,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相符[4-6]。但產前超聲不是萬能的,胎兒須存在明顯且足以被超聲圖像所分辨的形態結構改變,才可能被診斷,無明顯功能異常或形態改變,超聲檢查難以診斷。

參考文獻

[1] 段予新,李玉潔,薛清杰.出生缺陷產前篩查及產前診斷結果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7):1373-1374.

[2] 賀亞琴,鄭玉華,王曉成,等.出生缺陷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20(4):233-236.

[3] 裴開顏.全國出生缺陷干預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0,18(8):508-510.

[4] 賈慧玉.孕中期B超篩查胎兒畸形與出生缺陷發生率變化的研究[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0,12(2):108-109.

第10篇

雙腔導尿管在子宮輸卵管造影術中的應用 樸明玉,苑麗華,于福長

卵巢漿液性癌光鏡與電鏡酶細胞化學觀察 蔡威,張淑蘭,Cai Wei,Zhang Shulan

雙側卵巢先后發生黃體破裂1例 郭華荃

關于兩地生活探親夫婦不孕癥診斷標準的探討 閆素文,孟培,孫延芝,鐘湘華,蒲力力,丁桂榮,魯海鷗

子宮海綿狀血管瘤致頑固性痛經1例 蘇瑩,郝錫昌

婦科電視腹腔鏡手術150例分析 羅麗莉,左緒磊,Luo Lili,Zuo Xulei

剖宮產術前補鈣防治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 李晶,沈思宏,Li Jing,Shen Sihong

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術后妊娠并黃疸1例 鐘依平,周燦權,莊廣倫,李潔

介入治療在婦產科中的應用及前景 陳春林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疤痕子宮中期妊娠的臨床觀察 聞立紅,李巧云,顏秋梅

全國婦產科急重癥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王德智,石一復

婦科惡性腫瘤的動脈栓塞治療 張丙忠,鄺健全

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的介入治療 石一復

婦科良性疾病的動脈介入治療 姜陵

介入性超聲診斷早期卵巢癌的應用價值 朱關珍

晚期產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療 何福仙

產科宮內介入治療的意義與方法 陳惠池,杜娟

慢性輸卵管炎的介入治療 孟英奇

超聲引導下治療多種婦科疾病 郝敏,楊燕生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婦產科的應用 謝宗貴

卵巢腫瘤蒂扭轉合并子宮扭轉壞死1例 陳亞莉

婦產科疾病介入治療的理論基礎 湯春生,穆玉蘭,Tang Chunsheng,Mu Yulan

動靜脈留置套管針進行腹腔穿刺化療19例體會 張毅,伍鳳莉

婦科惡性腫瘤的動脈灌注化療 楊繼金,劉崎,賈雨辰,Yang Jijin,Liu Qi,Jia Yuchen

子宮全切術后10年絨癌肺轉移誤診1例 王莉,苗俊紅

復方乙菧酚油治療老年性陰道炎1046例臨床觀察 史焱,蔡雁,金庸

人胎兒卵巢移植可行性的實驗研究 譚麗,劉曉紅,鄭英,張維菊,崔金全

婦科腹腔鏡術與剖腹手術對機體應激反應的比較研究 張建萍,盧丹,王維,Zhang Jianping,Lu Dan,Wang Wei

宮頸超聲測量與宮頸Bishop評分對分娩的預測研究 曾杰,謝紅寧,楊建波,江素珍

倍美力與卡孕栓在絕經后婦女宮內節育器取出困難中的應用 李鳳英

妊娠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20例臨床分析 沈曄,Shen Ye

卵巢妊娠40例臨床分析 王敏,劉翠霞,王巖,王珺,張忠福

絕經后婦女盆腔包塊30例分析 王金英,梁愛華,張月蓮

四種節育器對月經影響的比較分析 黃秀賢,朱權芝,陸如鳳,黎菁,朱坤儀

卵巢妊娠部分絨毛水泡樣變性1例 丁賢雙

不孕癥患者盆腔病變的腹腔鏡診治 姜祥麗,張勤,劉彧,Jiang xiangli,Zhang Qin,Liu Yu

輸卵管峽部妊娠稽留流產誤診1例 賓紅,石鳳巖

米非司酮在吸宮流產術前的應用 周霞平,Zhou Xiaping

藥物流產前后B超檢查的意義 韓燕燕,耿宏光,鄒恩昌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的失誤及改進 朱前勇,顏建華

剖宮產術后抽搐暈厥 魯麗華,李雪梅,劉偉

巨大胎盤血管瘤致產后失血性休克1例 高元新

腹腔鏡下骶前神經切斷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 蔣慶春,來婷,姜偉

贈卵試管嬰兒1例分娩報告 葉瑩心,曲陸榮,于陽,楊俊勃,張淑蘭,王德智

630例孕婦孕前孕早期保健狀況分析 任景慧,徐宏里,林琳華,曾彩蘭,姚秋璇

異丙酚用于人工流產術麻醉200例分析 陳桂瑜,劉佩鳴,劉萍,楊新

53例異位妊娠臨床分析 宋菊先

凱扶蘭用于分娩鎮痛90例分析 尚立新,高敏,霸來春,徐斌,高紅

米非司酮并用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作用機制 吳熙瑞

米非司酮及配伍前列腺素應用于終止早孕的藥代動力學 邵慶翔

藥物流產使用方法的建議 烏毓明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終止妊娠8~12周的流產問題 翁梨駒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中期引產問題 黃紫蓉,杜明昆

藥物流產的安全性與評價 童傳良,莊留琪

藥物流產并發癥的種類處理和預防 韓向陽,孫敬霞,韓燕燕

藥物流產的藥物選擇和應用 程利南

藥物流產與吸宮術流產的比較 劉福陽,劉文靜

子癇未成熟胎兒支持治療28例分析 魏明久,王學玲,陳振皓

米非司酮藥物流產時絨毛及蛻膜組織的形態學改變 孫敬霞,韓向陽,Sun Jingxia,Han Xiangyang

輸卵管通液術誘發癲癇發作3例 張華英,黃桂珍

妊娠期尖銳濕疣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姚天一

妊娠期梅毒的新認識 林蓮蓮

妊娠期淋病的診治 莊依亮

妊娠合并艾滋病 張清學,鄺健全

支原體感染與妊娠 王敬云,劉杰

妊娠與沙眼衣原體感染 喬福元

妊娠與生殖器皰疹感染 戴淑真,車艷辭

妊娠合并細菌性陰道病 鄭建華

性傳播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查及其評價 戴鐘英

心臟換瓣術后口服華法林致卵巢血腫3例 李斌,劉陶,張軍

影響中晚期卵巢上皮癌預后的治療因素分析 楊國奮,梅卓賢,何勉,凌家煒

臨產時支氣管哮喘重度發作急救成功1例 尤秀霞

第11篇

方法 190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隨機分為3組。各組均給予補液、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口服蒙脫石散等治療,對照組62例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 mg/(kg?d)靜滴;黃芪組63例用黃芪注射液0.5~1 ml /(kg?d)靜滴;黃芪、氨基酸聯合治療組65例在用黃芪基礎上加用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0~15 ml/(kg?d),稀釋后靜滴,各組療程3~7 d。結果 黃芪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又高于黃芪組(P<0.05)。結論 以黃芪、復方氨基酸聯合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好,明顯優于常規療法,未見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ぁ竟丶詞】 黃芪;復方氨基酸;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2-0170-03中圖分類號:R 512文獻標識碼:Aお

輪狀病毒(RV)腸炎是秋冬季嬰幼兒多發病,為自限性疾病,但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患兒病程較長甚至發展為遷延性腹瀉,為探索治療方法,我們用黃芪注射液、復方氨基酸注射液聯合治療嬰幼兒RV腸炎,取得滿意效果。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190例均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臨床癥狀和特征符合RV腸炎診

斷標準[1]的患兒,秋冬季發病;其中男102例,女88例;~6月28例,~1歲56例,~3歲106例;病程2天~11天;大便為水樣或蛋花湯樣,5~20次/d,鏡檢無紅細胞、白細胞;伴嘔吐148例;伴發熱91例,體溫37.5℃~39.5℃;均有不同程度脫水,其中輕度脫水12例,中度脫水173例,重度脫水5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三組,其中對照組62例,黃芪組63例,聯合治療組65例,經統計學處理,三組病程、年齡、性別、脫水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入院后三組均給予補液、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口服葉酸、

蒙脫石散等治療,對照組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5%GS中靜滴;黃芪組用黃芪注射液0.5~1 ml /(kg?d)加入5%GNS中靜滴;聯合治療組在用黃芪基礎上加用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0~15 ml/(kg?d),用等量5%GS稀釋后靜滴。療程3~7 d,均禁用抗生素。

3.療效判斷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對腹瀉病療效判斷的

補充建議判斷療效,顯效:治療72小時糞便形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小時糞便形狀明顯好轉,次數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小時糞便形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4.統計學方法 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組間比較顯示,黃芪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819,P<0.01),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4.655,P<0.01),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黃芪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163,P<0.05)。三組均未見不良反應。三組治療效果見表1。

討論

RV腸炎為秋冬季小兒多發病,其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V),屬RNA病毒,主要侵襲破壞小腸絨毛,影響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大量腸液在腸腔內積聚而導致腹瀉。RV還可使腸上皮細胞內雙糖酶含量減少,雙糖吸收不良,致使與其協調轉運的鈉、氯等離子吸收障礙,腸腔內呈高滲狀態而出現水樣腹瀉。輪狀病毒除侵犯腸道,還可致腸外器官系統如呼吸系統、心肌、神經系統、肝腎的損害,還可并發腸套疊[2]。

RV感染腸道后,誘發免疫反應,產生的一些細胞因子可增加機體免疫抗病能力,有助于清除病毒,減輕炎癥,起抗炎作用;但一些細胞因子,如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撥粒TNF撥粒┑仍蚣又爻Φ賴拿庖叻從Γ加重腸黏膜炎癥[3,4],易導致腸外器官的損害。這些細胞因子表達過高是產生中、重度RV腸炎的重要原因,它們主要起促炎作用而不是抗病毒作用。一般來說細胞因子低濃度有利于限制病毒,而高濃度則產生免疫損傷。

RV腸炎時腸道吸收功能明顯下降,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缺乏,單純抗病毒和補充水、電解質不能防止及消除腸黏膜炎癥水腫及促進受損小腸絨毛修復,所以病程較長,一些營養缺乏的患兒腹瀉發展為遷延性。本組資料顯示,利巴韋林及常規補液療

法治療RV腸炎總有效率僅64.5%,有必要尋求一種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

黃芪是傳統補氣藥,其主要成分皂苷類有抗病毒與正性肌力作用,多糖類則具有調節免疫的功能,并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黃芪對機體免疫的調節作用是雙向的,對黃芪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療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黃芪除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及有抗病毒作用,還可促使一些主要起促炎作用的細胞因子下降到適合的水平[5,6],減輕免疫損傷,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肯定。RV腸炎亦存在促炎因子水平過高現象,本組資料顯示黃芪組患兒恢復明顯較對照組快,因而推測黃芪在RV腸炎的治療中能起到類似調節免疫的作用。

黃芪還具有一些對治療RV腸炎有益的作用:黃芪有助于RV腸炎的腸外合并癥如心肌損害、肝腎損害等的恢復,可減輕病情及縮短病程;黃芪中富含微量元素鋅,WHO認為補鋅有助于RV腸炎的治療[7];黃芪有鈣拮抗作用[8],能通過阻止鈣離子內流而抑制腸黏膜主動分泌過程,并解除平滑肌痙攣,降低腸腔內壓力,而有助于止瀉。本組資料顯示用黃芪治療RV腸炎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病治療方案主張腹瀉患兒繼續飲食以維持營養需要,促進小腸絨毛修復。RV腸炎患兒嘔吐較明顯,進食明顯受影響,同時腸道吸收能力特別是蛋白質吸收能力明顯受損,致黏膜生長低下甚至萎縮。治療中如單純抗病毒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而忽視營養物質特別是氨基酸供給,易出現遷延性腹瀉[9]。氨基酸能加快小腸絨毛刷狀緣的修復,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同時復方氨基酸是高滲液體,可提高血漿及腸壁組織間液的滲透壓,增加與腸腔內液體的滲透壓梯度,促進水鈉和葡萄糖的被動吸收,從而減輕腹瀉。本組資料顯示,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也明顯高于黃芪組(P<0.05),說明復方氨基酸有助于RV腸炎的治療。

綜上所述,黃芪治療嬰幼兒RV腸炎,可以起抗病毒、調節機體免疫作用,促進腸黏膜及小腸絨毛修復,縮短病程,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加用復方氨基酸后,比單用黃芪療效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應用黃芪、復方氨基酸聯合治療嬰幼兒RV腸炎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療效確切,用藥簡單,治療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諸福棠,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47-852.

[2]魏升云,張淑珍.輪狀病毒腸炎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04,22(6):409-410.

[3]盧朝升,張桂蓮,陳小芳.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清SIL2R、IL6、IL8及TNF撥 的變化及意義[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3,33(4):237-238.

[4]夏 萍,李白恩,駱彩霞.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清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白細胞介素8和腫瘤壞死因子測定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7):531-532.

[5]姚麗萍,黨連生,李寧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黃芪治療前后IL6,IFN撥 變化的研究[J].醫師進修雜志,2005,28(7):41-42.

[6]吳 凡,邱漢嬰,董繼華,等.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心臟細胞因子mRNA表達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4,3(20):165-168.

[7]江米足,董永綏.2005年中國腹瀉病高峰會會議紀要[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7):附頁.

[8]董湘玉,倪 倩,沈 陽,等.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患兒血硒及免疫功能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5):448-449.

第12篇

【關鍵詞】  乙型肝炎;干擾素α-2b;誘導治療;不良反應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強抵抗力,它的持續存在是慢性乙肝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而缺乏特效的抗乙肝病毒藥物成為根治乙肝的瓶頸,我院于2000~2004年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取得了一定療效,現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所選病例診斷標準為2000年西安全國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關于慢性乙肝的診斷標準[1]。干擾素的藥物不良反應,除自覺癥狀外,在骨髓抑制的實驗室表現尚無明確的量化標準,經查閱相關文獻,國內最新報道白細胞及血小板平均下降率分別為16%、32%[2]。據此假設:(1)不可耐受的自覺癥狀并接受藥物對癥處理;(2)血白細胞下降幅度>16%;(3)血小板下降幅度>32%。本文以具備上述任一條者為產生明顯不良反應病例,不具備上述條件者視為輕微不良藥物反應病例,并以此假設作為標準進行分組對照。所有患者的血清病毒學指標中hbsag、hbeag、抗hbc及hbv-dna均為陽性,血清谷丙轉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排除hcv、hdv感染,甲胎蛋白檢測指標在正常范圍內,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均為正常。以接受注射干擾素的病例為治療組,治療組共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齡23~47歲,乙肝病史2~13(4.0±2.9)年。對照組共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齡21~56歲,乙肝病史2~15(4.3±3.6)年。兩組的病情、年齡、性別各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藥物及方法  藥物為重組人干擾素α-2b(ifn α-2b,商品名隆化諾,麗珠新寶制藥廠),治療期第1個月每次肌注300萬u,每日1次,第2~4個月每次肌注300萬u,隔日1次,4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組除干擾素外不加用其他抗病毒藥物,同時短期內應用甘利欣、苦參堿等保肝降酶藥,對照組以阿昔洛韋、甘利欣、苦參堿等藥物短期治療。

1.3  檢查方法  定期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4個月3次檢查肝腎功能、血清病毒學指標、血尿常規,并定期在6個月后隨訪、復查上述指標。

1.4  療效判斷  顯效(完全應答):血清alt恢復正常,發生hbeag血清轉換,hbv-dna陰轉;有效(部分應答):血清alt恢復正常,并有hbv-dna陰轉或hbeag陰轉或產生抗-hbe抗體;無效(無應答):未達上述顯效或有效標準者。

1.5  統計學方法  以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血清病毒學指標變化  見表1、表2。治療組4個月后有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發生hbeag血清轉換,另有6例出現抗-hbe抗體,同時hbeag陽性,繼續延長療程至半年后3例發生血清轉換,3例維持原狀,而對照組僅2例發生hbeag血清轉換,另有1例產生抗-hbe抗體而同時hbeag陽性。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病毒學指標變化的比較(略)

表2  明顯和輕微不良反應病例組間血清病毒學指標變化的比較(略)

2.2  治療結果  1個療程結束時,治療組顯效14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74.4%;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3例,總有效5例。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在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方面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值分別為21.13,58.99;p值分別為<0.05,<0.05)。經過對治療組的所有病例按是否產生明顯不良藥物反應的假設標準進行病例分類,然后再以兩組病例治療前后的血清病毒學指標變化進行對照分析,發現4個月療程結束時,前者顯效率為17.2%(5/29),有效率為65.5%(19/29);后者分別為64.3%(9/14),78.6%(11/14);兩組比較在顯效率方面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9.516,p<0.05),在總有效率方面差異無顯著性(χ2=0.763,p>0.05)。而hbv-dna陰轉率分別為65.5%(19/29),78.6%(11/14)。6個月隨訪總血清轉換率分別為24.1%(7/29),71.4%(10/14),兩組進行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966,p<0.05)。

2.3  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1)流感樣癥狀:治療組所有病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發熱、頭痛、肌痛等流感樣癥狀,隨注射次數增加而減輕,有11例接受鎮痛對癥處理,其中2例重者在治療1~2周后放棄干擾素治療。(2)骨髓抑制:占治療組所有病例的83.7%(36/43),有不同程度的白細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但未檢測出白細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病例,其中13例白細胞減少幅度超過16%,11例血小板減少幅度超過32%。(3)其他:脫發1例,失眠3例。按假設標準統計產生不良反應29例。

3  討論

在抗乙肝病毒治療中,干擾素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藥物。現已收編入新版教科書(《傳染病學》第6版)中,明確了干擾素抗病毒機制,對其療效與病例的選擇性關系(病例的alt水平、所處病期、病程、性別、年齡等)作了概括,干擾素的不良藥物反應得到臨床驗證。另外,文獻報道干擾素同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現為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增強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的殺傷作用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的增強,并可能有血清轉換的延遲效應,可通過加大劑量延長療程的手段提高應答率[2~6]。但目前臨床應用中對于干擾素的不良反應與其療效之間的關系尚無定論,檢索相關文獻未發現相關方面的臨床研究報道,對于有明顯不良反應的病例是否有必要繼續應用干擾素治療或如何合理應用干擾素治療尚存疑問。本文通過對近4年來43例患者應用干擾素治療情況的近期療效分析,證明了干擾素的有效性,同時發現病例中有明顯不良藥物反應者較輕微不良反應者而言,通過治療前后hbeag血清轉換率變化的分析,兩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而hbv-dna陰轉率的變化分析顯示兩組差異無顯著性。分析認為干擾素可以明顯降低血清中hbv-dna的滴度,在抑制病毒復制、降低乙肝病毒的傳染性方面對于病例個體是否有明顯不良反應并無直接影響,其抗病毒作用應該肯定,而hbeag血清轉換率之間的顯著差異也僅限于近期療效的觀察,可能與干擾素對不同個體的免疫應答的作用程度不同直接相關,另外也可能和病毒株型存在一定的關系。干擾素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具體作用以及對干擾素有明顯不良反應的病例如何合理應用干擾素進行臨床治療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臟,2000,5(5):257-263.

2  趙國民.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乙肝近期療效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6):361-362.

3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