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15:28: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心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護理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而當今的護理心理學考試弊端較多,為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考試模式的改革,引入課堂考試、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等方法,全面考核學生,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能力的提高。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整體護理觀的不斷深化,心理護理在現代護理學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已經成為當代護士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在各護理院校也彰顯重要,成為主干課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們也要適應這個發展,深化護理心理學的教學改革,與世界接軌,提高教學質量。論文百事通??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考試所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的。科學合理的考試內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素質。護理心理學考試一直沿襲著傳統的考試模式,以教師命題的理論考試為主,缺乏多樣性、科學性和應用性。我們對護理心理學考試內容和方式進行了改革,使考試目標和教學目標形成最大關聯度,采用多種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學和臨床護理的密切結合。以下報告我們在護理心理學考試模式改革的體會:
1傳統考試方法的分析
1.1單一的考試形式:
傳統的護理心理學考試存在著命題憑經驗“講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論考試,試卷組成不注意樣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學內容,造成考試與教學內容有偏差,嚴重影響了對培養人才的評價。
1.2考試內容不合理:
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查,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缺乏對知識應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劃范圍、圈重點”,學生憑借“死記硬背”來準備考試,達不到對學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應用能力的考核:
雖然護理心理學的教學理論課程比重大,缺乏實用有效的實踐課程,但是不能忽視護理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應該注重心理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工作的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傳統的考試對學生實驗技能考核體現不出來,不能達到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
2改革措施
改革對象為本院05級、06級三年制大專英文護理專業學生,共4個班級,126人,全部為女生。根據護理心理學的課程性質和特點,考核內容包括: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個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10%、10%、20%、60%,學生的最終成績按比例計算得出,具體考試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進行課堂考核:
課堂考核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開動腦筋。考核內容可以復結,做到課與課之間的聯結,考試內容和時間不預先通知,即興提問,所有學生均在備選之中。所以課堂考核的隨機性大,公平性強。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作答情況給予相應的分值,并做好分數記錄。
2.2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實踐考核:
護理心理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實踐應用內容:一部分是心理學的應用,如:記憶廣度實驗、注意分配實驗,各種心理測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學理論在臨床護理的應用,如:模擬病房場景,對不同階段不同病人的心理護理,各種溝通技巧的使用等。實踐考試時間、地點由教師統一確定,考試項目由學生自己抽取,每項考核內容都有相應的賦分標準,根據表現給予相應的分值,滿分10分。
2.3布置開放性和發揮性的問題,供學生論述:
除了課堂考核和實踐考核外,我們也給學生布置開發性和發揮性的問題,如:“不同氣質類型臨床病人,如何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列舉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機制,并分析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要求學生以小論文形式論述,字數300~500字。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查閱資料,整理論述。在此期間,老師給予必要的引導答疑,以保證論文的順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閉卷考試:
期末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60%,涵蓋了護理心理學的定義、理論基礎、具體方法等。在理論上強化學生記憶,為靈活運用奠定必要的基礎。考試題目包括客觀題占50%,主觀題占50%。力求做到內容全面,難易適中,層次分明。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3效果討論
3.1使護理心理學考試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
針對護理心理學的課程特點及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試成績由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問題論述和期末考試四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占相應的比例,這樣的成績能客觀全面地反應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培養的學生從“應試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新晨
3.2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考試改革得到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問卷反饋,95.8%的學生非常歡迎考試改革,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理解知識、運行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應對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養學生,順應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3.3考試改革促進教學改革:
考試不是目的,也不僅僅是檢驗教學效果,還有通過對考試結果的分析和應試者的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績中,我們發現學生實踐考核和問題論述成績較低,我們通過教學改革,及時增加實踐課時數,加強學生的臨床心理護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護理心理學問題論述,并與教授護理科研、文件檢索的教師溝通,進行分工整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總之,通過考試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由被動應付轉為積極參與,僅僅靠死記硬背就遠遠不夠了,迫使學生在學習上主動思考,善于發現創新。只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才能把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把創新教育與考試創新結合,從而到達教、學、考的和諧統一。
論文摘要: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改革與課程內容改革。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方針,通過對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調查,調整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大力加強學生就業能力、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對職業崗位及職業發展的適應能力,推進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最終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畢業后能順利進入崗位就業。中職護理專業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的重要任務。建國以來,我國中職護理專業教育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了大批護理人才,為提高衛生服務質量與水平、推動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普高熱”及高等護理專業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中職護理專業教育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現生源質量差、招生難、管理難、就業難的局面,師資流失嚴重,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開設中職護理專業的學校紛紛要求并入高等醫學院校或升格為高職院校,這將嚴重影響中職護理專業乃至整個衛生事業的發展。
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影響中職護理專業教育的關鍵。從教育學原理來看,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對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用人單位對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因此,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的外部與內部的客觀規律。筆者擬通過對安徽淮南市各級醫院護理人員崗位需求的調查分析,探討將學歷教育中的專業能力要求與醫療行業用人要求結合起來,以國家護士執業考試的要點為基點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可行性,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護理崗位調查研究的過程
筆者設計了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問卷調查表,對安徽淮南市17家醫院的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及部分科主任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回收調查表匯總進行了統計處理;對中職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問卷調查由學生科主持,在各實習醫院進行,并當場回收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筆者還邀請安徽淮南市17家醫院的分管護理院長、護理部主任及部分優秀護士長座談,征求對中職護理專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了認真分析。
護理崗位調查的內容與分析
為切實了解醫療衛生行業對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情況,以便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提出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筆者分別對醫療衛生用人單位(醫院)及中職護理專業實習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對用人單位中職護理專業崗位需求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表870份,實際回收852份,其中有效問卷738份,有效回收率為84.83%。調查問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醫院的院領導、護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護士長。
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及身心素質調查(1)政治素質方面。認為我校畢業生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團結協作精神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認為我校畢業生法制觀念一般或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質方面。認為我校畢業生基礎文化知識與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各占94.17%、90.92%;對我校畢業生評價較差的方面依次為: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與應變能力的培養。(3)業務素質方面。對我校畢業生評價較好的方面依次為:基礎護理操作能力、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專科護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評價較差的方面為:護理文書書寫能力、心理護理能力、健康指導與宣教能力、急救護理能力、整體護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質方面。對我校畢業生的身心素質普遍反映良好。
中職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實施情況調查調查表明,認為需要增加理論教學課時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基礎、護理心理學、預防醫學、醫學倫理學,各占42.82%、18.70%、16.12%、15.58%;認為對護理工作有指導作用的傳統專業課與醫學基礎課因理論教學課時比較合理而無需改變課時安排的課程依次為:外科護理學、內科護理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婦產科護理學、五官科護理學;認為與護理職業關系不大、需要減少課時或刪除的課程依次為:物理、數學、政治、化學,各占66.53%、56.91%、48.51%、40.24%。認為需要增加實踐課時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預防醫學、護理心理學、外科護理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為這些學科的臨床應用性與針對性較強,越來越受到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的重視,而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五官科護理學等傳統上比較注重實踐的學科則無需改變實踐課時。認為政治、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課程應適當減少課時或刪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為這些課程與本專業聯系較少。從調查排序可以看出,認為需要增加課時的課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為:法律基礎、社區護理學、老年護理學、人際溝通、表達能力訓練,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這些課程多是適應現代護理專業的發展,能體現時代特征的課程。
(二)對中職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問卷調查
中職護理專業的實習生經過兩年的在校學習和近一年的護理臨床實習,對護理專業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體會,并且非常關注自己未來的發展與就業前途,通過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有助于了解學校教學的薄弱環節及需要加強與改進的地方。
本項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為100%。
調查表明,選擇在畢業后到二級以下醫院就業的占58.26%,選擇到社區醫院就業的占10.09%,選擇到鄉鎮醫院就業的占5.96%,還有選擇到外省就業的,占19.72%,說明大多數畢業生能夠面對現實,實現就業目的。
在對“中專畢業后的打算”的調查中,選擇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占66.05%,選擇通過考試升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占25.22%,說明當前在中等衛校中“就業導向”仍是主流。
在對課程設置的調查中,認為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加強的學生占46.79%,認為護理專業理論教學需要加強的學生占23.39%,認為醫學基礎理論教學需要加強的學生占17.43%。學生希望學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護理文件書寫能力的課程,另外認為增加實習、見習時間,特別是社區見習的時間非常重要,這與對用人單位護理管理人員的調查基本一致。對于教學方法,所有學生均不喜歡傳統的授課法,喜歡案例式教學法的學生占38.53%,喜歡角色扮演法的學生占31.65%,喜歡多媒體授課方式的學生占29.82%,說明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在就業途徑方面,選擇由學校推薦的學生占48.16%,選擇由家長找關系的學生占36.69%。在當初選擇護理專業時,大多數學生家長也是看中護理專業能學到一技之長,便于就業,這說明學校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職業指導,提高育人質量,提高就業率,為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
1我國護理學學位授予情況
1.1我國的學位制度我同學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學位分學上、碩上、博士_一級。圍家教育部1997年頒布的“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規定,授丁學位的學科門類為12類,醫學為其中之一。醫學門類一級學科有8個,即: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巾醫學、中藥學。護理學同內、外、婦JL等臨床學科一樣,屬于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
1.2學研究生培養類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8年下達“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囂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規定學研究生培養類型分為“醫學科學學位”(科研型)和“醫學專業學位”(臨床)兩種。醫學科學學位主要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目標是培養從事基礎理淪和應用基礎理論的人員;而學專業學位主要側重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的實際丁作能力,目標是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牛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人才。
2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及方法
2.1培養目標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護理教育、科研和臨床能力,在護理專業領域學有專長的高級專業人才。該目標與護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養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別。相對言,本科牛畢業后是面向大臨床的專業人才,而碩士生更強調專業特長,博1:生更側暈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學制脫產學習和在職學研究生學制有所不同。前者為3~4年,研究生入學需參加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考試科目為英語、政治、基礎課(內外科護理學、病理生理學)和專業基礎課(基礎護理學)。在職學者入學考試科目為英語、護理綜合(內外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護理心理學),成績合格者6年內可申請在職碩士學位。
2,3培養流程脫產學習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養時間內,須按期完成下列任務:第一、二學期制定培養計劃,參加學位課程學習;第三學期參加教學(臨床)實踐,繼續專業課學,完成預實驗和開題;第四學期參加教學(臨床)實踐,開始課題研究,發表文章,進行中期考核,符合條件者可申請提前攻博;第五學期繼續課題研究;第六學期撰寫論文,完成畢業答辯。
2.4獲得學位條件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授予醫學碩士學位,獲得學位的條件包括:(1)學分積滿:科研型學位、專業型學位的學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類課程學分均不能低于規定標準;(2)答辯合格;(3)通過國家大學生英語6級考試;(4)。
3提高培養質量的主要環節
3.1建立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是整個專業教學汁劃的核心,因而構建科學的、富有護理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是提高護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2004年,我們調整課程設置,力爭逐步建沒和形成體現護理發展主流、符合高層次護理人才知識結構要求的課程體系,開設公共必修課4門、專業必修課、專業課、選修課9門。鑒于部分專業必修課教材存在知識老化、內容簡單、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問題,我們編寫專業教材3本,其中《危重癥護理學》獲2004年國家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3.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要培養出高層次的跨世紀護理人才,就必須有高水平的導師隊伍。選好導師,發揮導師教書育人的作用是保證研究生質量的關鍵。
3.2.1嚴格導師遴選和資格審杏,確保導師質量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導師隊伍,必須嚴格研究生導師的遴選和資格審查。首先,導師必須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獻身護理事業的高尚情操和優良品德,有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其次,導師要求有副教授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項目和研究經費;最后,實行導師資格的滾動管理,改革導師終身制,以保持導師隊伍的高水平,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2.2加強導師培養,提高導師質量教育乃終身之事,并}一勞永逸。導師也要不斷接受教育才能適應指導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們有計劃地組織導師糾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交流和學習,以加強其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提高其綜合素質。我們提供的培訓途徑包括:(1)面上培訓:1—2次/年;(2)學歷教育;(3)出國進修:3—5人次/年,時間3個月至兩年。這些培訓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導師的視野,豐富完善了導師的知識結構,提高r導師指導研究生的能力。
3.3規范課程學存研究生課程學習當中,選課是關鍵,突出一個“用”字;學習是重點,突出一個“思”字;教學是保障,突出一個“精”字;考試是檢驗,突出一個“活”字。
3.3.1選課開學一周內,導師根據研究生所學具體專業要求,以加深基礎、拓寬知識面、構建研究生最佳知識結構為準則指導研究生選課。選課在網上進行,不得隨意變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須變動已選課程,研究生需在開學1個月內提出書面申請,經導師同意。部(院、系)批準后方可到研究生院辦理。
3.3.2教與學提倡研究型學習,鼓勵學員多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以提高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張開放性教學,實行教授負責制,授課形式多采用小班課、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
3.3.3考試考試實行教考分離,形式靈活多樣,一門課程綜合運用幾種考試方式。常用的考試方式有:(開)卷、撰寫論文、口頭答辯、小組競賽等。學員即使免修某些課程但仍須參加該門考試;無故缺課時間超過規定學時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點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試資格。
3.4嚴格培養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點的管理。從第二學年開始,管理主抓3個環節:開題、中期考核、答辯。
3.4.1注鶯選題,使研究生邁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廣泛閱讀文獻,把握本研究領域內國內外現狀及發展動態的基礎上和導師商定具體研究課題。開題在護理學科內集中組織,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委員會成員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為外校專家。委員會成員根據開題報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報告從課題的科學性、先進性、應用性、可行性4個方面對課題進行評價,判斷研究生是否能夠研究該課題。
3.4.2按期進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過程質量考核的內容主要為政治思想品德、理論知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情況。考核的方法是由護理學科成立中期考評組,然后集中進行考核。考核程序為,首先導師介紹研究生簡歷、培養情況,并對研究生進行評價;其次研究生匯報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科研情況;冉次考評組在廣泛聽取意見和查看資料的基礎上對研究生進行評議。綜合評定等級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評小組的意見進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評,若仍不合格,則終止培養或延期畢業。
3.4.3認真把好答辯關,保證研究生終末質量學位論文答辯是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中最后和最鶯要的一個環節,把好答辯關對保證研究生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把答辯關時我們主要守住兩個關口:申請答辯條件審查和答辯。
3.4.3.1研究生申請論文答辯條件(1)修滿規定學分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2)開題通過,資料齊全;(3)中期考核合格;(4)專業課考試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論文;(6)論文盲審通過。論文評閱對論文答辯能否通過起重要的作用。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論義,保證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審核質量,我們聘請校內外在護理學上有較高造詣的專家評閱學位論文,并實行匿名評審機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請答辯的論文中隨機抽取并送外單位匿名評審。經評閱專家認真評閱審核后,未達到答辯基本要求的論文,要認真修改,經修改仍達不到要求則不予答辯。
3.4.3.2答辯的組織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預答辯的基礎上,護理學科集中組織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答辯委員會由5—7名成員組成,其中校外專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導師在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指定2名書面評審員,以進一步詳細審閱論文。答辯時采取導師回避制度。委員會成員提出各種問題必須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礎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等。答辯結束后,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獲半數以上通過時,才能通過答辯。
【關鍵詞】 護理教學;手術室;繼續教育
隨著外科手術向高精尖和微創技術方向發展,護理的新理論、新技術也不斷涌現,對手術室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只能機械的傳遞器械已不能滿足手術室整體護理要求,在手術室開展護理教學查房(以下簡稱“查房”)式專業培訓有助于提高手術室護士的綜合素質及護理質量。我們結合手術室護理特點,從2006年元月開始在全院9個專科手術室開展“查房”式業務培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基本情況
我院是一所綜合性的“三級特等”醫院,擁有病床近3000余張,設置手術間64間,日手術量高達200余例,能開展各類腔鏡手術、臟器移植手術、關節置換手術及復雜疑難、重癥的外科治療。手術室護理人員160名,護理管理采取人員相對固定,分專科組配合手術,走專科護士培養發展道路,要求護士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及熟練的配合各類手術技能,還必須具備解剖學、外科學、護理心理學及計算機操作技能等,才能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
2 “查房”形式和方法
2.1 查房形式 采取回顧性查房,主要根據科室護士長年初制定的培訓計劃擬訂題目,每次安排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護士2名,收集資料,準備幻燈片,做主講人,全體護理人員參加,并提問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由主講人回答,大家補充討論。要求每月1~2次,每次1~2h,重點選擇各專科具有代表性的手術進行查房,以提高護士專業素質及手術配合質 量。
2.2 查房前準備 由主講人根據擬定題目通過查閱相關書籍、病人病歷、手術操作拍照片及計算機網絡下載圖片等方法收集查房資料,再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撰寫查房內容,并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
2.3 查房的內容 包括疾病的臨床表現,病理生理變化,疾病診斷、手術治療方案、手術應用解剖學、手術步驟、麻醉方法、手術、術前準備(病人準備及手術器械物品準備)、洗手護士配合要點、巡回護士護理重點及注意事項、手術后處理等整體護理全過程。
2.4 查房的范圍 主要針對各專科常見特大手術、新業務、新技術、新手術進路,如全胃、脾臟、直腸切除術、臟器移植術、關節置換術、椎體內固定術、人工耳蝸植入術、顱內腫瘤摘除術、冠脈架橋術及美容整形術等,進行全院手術室護理教學查房。各專科手術室組織常見手術及技術操作,儀器設備使用查房。
3 “查房”的效果及體會
3.1 提高了護士學習專科知識的興趣及效果 護理教學查房式業務學習,徹底改變了灌輸式教學模式,使被動聽課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式學習,師徒共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明顯降低了不認真聽課,交頭接耳,大聲喧嘩的發生率。調動了聽課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被動參與討論變為主動參與提問、討論。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又提高了學習效果,使護士的專科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水平明顯提高,每季度一次的理論考試成績由平均81分上升至93分。每月進行一項操作考試由平均90分上升至97分(詳見表1)。表1 教學效果評價注:*用“請大家安靜”警告阻止不遵守課堂紀律現象
3.2 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通過查房學習,使護士了解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方法,擴大了知識面,不僅知道應該怎么樣,而且懂得了為什么這樣做,改變了手術室護士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使術前訪視及術后回訪工作更完善,護士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問更準確,從而建立了信賴-合作的護患關系,使患者主動配合手術治療[1],密切了護患關系,術后回訪病人滿意率達100%。
3.3 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 通過查房,使護士全面掌握了手術的配合方法,使術前準備更加完善充分,手術配合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護士的預見性,增強了服務意識,使醫護配合更加默契,醫生對手術室的服務質量滿意度由88分上升至95分;滿意率由90%上升至99.7%。
3.4 拓寬了護士的知識面,提高了教學和科研能力 通過查房前的準備,護士應用計算機查閱資料,收集醫學護理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掌握醫護新動態,并通過多媒體授課方式與同仁共同分享,既鍛煉了護士的教學能力,又提高了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有助于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手術室每學年被學生提名表揚的護士達30余名,教學質量評價達95分以上。聘用護士由不會寫護理論文到能刊出護理論文,共20篇。截至目前為止全院手術室共刊出護理論文100余篇,獲軍隊醫療護理“三等獎”2項,教學“三等獎”1項,出版專著一部,參編專著及教材3部。 綜上所述,護理教學查房適用于對各級護士的長期培訓和繼續教育。可將護士在護理臨床上所見到的諸多實際問題通過講解、討論分析和歸納整理等方法印證所學的書本知識,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讓護士能真正掌握所學的臨床護理知識, 同時培養和鍛煉護士的操作能力、 觀察能力、 分析思維能力和臨床實際工作能力[2]。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護患糾紛;原因;對策
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息息相關,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與病人接觸機會多、時間長,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或沖突,若不及時處理好,既影響了醫院的社會形象,又增加了護士的工作壓力,容易導致雙方情緒波動,對工作及病人的健康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擾亂醫院的工作秩序[1]。因此,如何杜絕護理差錯和事故,提高護理技術操作和護理質量,避免糾紛的發生,是護理人員應該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分析發生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和控制,是護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內容。
1 護士因素導致的護患糾紛
1.1 服務觀念陳舊,服務意識差 見病不見人的服務觀念不能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而改變,工作缺乏主動性,總認為患者來醫院看病是有求于醫生護士,不能主動為患者提供幫助,服務意識差,導致“生、冷、硬”的服務態度時有發生[2]。
1.2 工作責任心不強,護理技術操作不規范 由于社會的偏見,護士社會地位低,人事制度改革后,護士工資收入比同級別的醫生少,醫院領導不重視護理工作,護士對護理工作缺乏熱情,在工作中不嚴格執行護理管理制度,出現打錯針、發錯藥、不按時巡視病房、觀察病情不仔細、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不能及時報告和處理、基礎護理不到位、發生護理并發癥、擅離職守、帶教實習護生不認真。如果長期不進行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基本的操作技術不認真,護理操作技術不過硬,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嚴格按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進行護理,出現護理差錯或事故時,才體會到規章制度的重要性。
1.3 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差,相關知識缺乏 部分護士工作時間長,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已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不加強新業務、新知識的學習,盲目自信,憑經驗工作,對疾病的觀察缺乏預見性,處理緊急情況時沒有好的方法,不會應用新的搶救儀器等,造成患者及家屬的不信任。護士不進行藥理學、護理美學、護理心理學、護理社會學等的學習,不能與各種層次的患者進行良好的交流,不能準確地解釋疾病發生的機制,使患者缺乏疾病知識,不了解治療和護理方法,在疾病發生變化時造成不理解[3]。
1.4 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法律意識淡薄 護理文書是患者在醫院治療和護理過程的真實反映,及時、準確、真實、完整的護理記錄,是對患者安全負責的表現,也是發生糾紛時有力的法律證據。可有的護士在工作中重做事輕記錄,特別是在搶救患者時不能及時記錄,過后又沒及時補記或記錄不完整,或時間顛倒等。在工作中不注意學習相關的醫療法律法規,法律意識淡薄,出現糾紛時不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
2 患者因素
2.1 法律觀念增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患者對健康的需求增加以及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人們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一旦發生一些治療護理過程不當,或患者認為損害其個人利益時,就會引起糾紛,則產生投訴行為。
2.2 患者認為醫療收費不合理 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從看病公費報銷到病人承擔部分醫藥費,無疑會使患者關注自己的醫藥費,對醫院的收費提出質疑,甚至引發糾紛。
2.3 患者不理解 由于病人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不能理解病情變化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一旦發生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則也會產生糾紛。
3 防范對策
3.1 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 在工作中,護士態度要和藹,說話語氣要輕柔,要學會察言觀色,對所負責的病人的病情和治療過程做到心中有數,能準確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和調換床位、更換床上用物等應盡可能滿足。護士要學會換位思考,處處關心體貼病人。
3.2 加強護理管理制度的落實,注重護理技術的培訓 完善護理管理制度,加強護理工作的過程管理,防患于未然;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取得領導的支持,爭取護士進修學習的機會;堅持醫院內的崗位培訓和考核。護士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理論水平,練就過硬的護理技術,用有預見性的眼光去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加強職業道德學習,建立強烈的責任心。
3.3 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護理人員素質是決定護理質量的基礎。護理管理者要鼓勵護士學習,提高學歷層次和專業理論水平,并把理論知識運用到護理實踐中去,使護士學會觀察,勤于思考,提高分析、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4]。同時,鼓勵護士撰寫論文,在院內開展護理新業務、新技術專題講座及新儀器、新設備的培訓,組織護理知識和護理操作比賽,并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培養人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護士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提高護士綜合素質的目的[5]。
3.4 加強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化管理,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 醫院組織護理文書書寫規范的講座,使護士掌握書寫原則和標準,加大檢查力度,嚴格控制質量,對不合格的文書及時糾正。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特別是與醫療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民法》等,增強法制觀念,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法律知識保護患者和護士的權利。
3.5 加強護患溝通 病人入院時多一句介紹,操作時多一句解釋,疑問時多一點耐心,觀察病情時多一點細心,工作時多一點責任心,焦慮時多一點關心,為安全多提醒一句,為康復多囑咐一句,出院時多祝福一句。與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恰當的溝通,解答疑問,對緩解護患矛盾,減少護患糾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護患間通過溝通,相互理解,真心相待,少了猜疑和對立,即使在護理工作中有些不足之處,也會得到患者的理解,不至于發生種種不愉快的事情。同時通過有效的溝通還可以降低病人欠費,最終促進了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高。
3.6 經常巡視病房,嚴格三查七對 護士要經常巡視病房,耐心地聽取病人主訴,工作周到細心,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和查對制度,如在給病人更換液體時要在輸液卡上簽名和接液時間,若醫囑有更改,及時告知病人。
3.7 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護理人員要明白依法行護的重要性,明白病人就醫享有的權利和自己的法律責任,自覺學法、知法、守法并嚴格按法律法規辦事,樹立對患者極端負責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是防范護理糾紛的根本所在。
總之,護士服務的對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惜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權力和尊嚴是護士的天職。只要護士在工作中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真誠為患者服務,同時在醫療服務中要很好地運用語言禮儀,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和護理操作規程,練就過硬的業務技術,及時完整地記錄護理過程,多巡視多問候,很好地綜合運用護理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人文學等知識,將其融為護士語言禮儀的行為,以期達到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就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健,艾純華.21世紀多元文化護理的發展趨向[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4):161.
[2] 丁人.護士素質培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186.
[3] 史瑞芬.護士禮儀錯位與禮儀培訓[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23-224.
【關鍵詞】癌癥; 家庭照顧者; 應對方式
癌癥是一種常見的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1]。各種治療方法(如介入化療、全身化療、物理治療、生物治療等)帶來的副作用使癌癥病人承受著許多軀體上的痛苦,病人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心情[2、3],這些都需要家庭照顧者對其進行身心關懷和照顧。癌癥病人的家庭照顧者一般包括專職的照顧者和非專職的照顧者,他們擔負著陪護和經濟方面的壓力,在心理、生理和社會等方面承擔著巨大壓力[4]。大部分的人面對壓力都要采取各種各樣的應對方式[5]。家庭照顧者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在維持身心健康狀況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本研究通過調查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為護理人員選擇適當的護理干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擇2013年3月20日至2013年3月30日在首都醫科大學懷柔教學醫院、順義區醫院住院治療被確診為癌癥病人的家庭照顧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為病人的主要照顧者:對病人照顧的時間自病人發病以來長達1個月或以上,平均每天照顧患者的時間最長,直至調查為止仍在照顧病人。(2)愿意參加本研究。
(3)有中文閱讀和聽說能力。(4)為病人的配偶或父母、子女、兒媳(女婿)、兄弟姐妹,且家中無保姆照顧患者。(5)年齡在18歲及以上。(6)與患者同住。 排除標準:(1)患有慢性病、精神病或惡性腫瘤等器質性疾病。(2)保姆等領取報酬的照顧者。(3)有語言表達及交流障礙者。
1.2.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時使用統一規范的指導語,盡可能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在取得被調查者的同意后,調查者根據患者的情況將一般資料調查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發給被調查者,向其簡要說明填寫要求,由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自行填寫。要求被調查者在15-20分鐘內答完并當場收回。資料收集過程中,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收回時檢查問卷中有無漏項或填寫不合要求之處,若有就及時請其補全或修改,以確保獲得正確資料。共調查了125名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回收120份,回收率96%,合格問卷113份,合格率94.16%。
1.3 研究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收集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照顧者的角色、照顧病人的持續時間、是否和病人住在一起、經濟收入等情況。(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6]:該量表用于測量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狀況,是編者在國外應對方式量表基礎上,結合我國人群的特點編制出來的。評分標準:SCSQ為自評量表由20個條目組成,每條分為1~4級,對應著0~3分,量表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積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12組成;消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3~20組成。
積極應對分量表的平均分為1.78,標準差為0.57;消極應對分量表的平均分為1.59,標準差為0.66。
積極應對平均值=條目1~12總分得分/12
消極應對平均值=條目13~20總分得分/8
積極應對標準分=(積極應對平均值-1.78)/0.52
消極應對平均值=(消極應對平均值-1.59)/0.66
應對傾向=積極應對標準分-消極應對標準分
應對傾向>0為積極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中的t檢驗和方差分析 ,P
2 結果
2.1 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及病人一般情況
本研究發放問卷125份,回收120份,回收率96%,合格問卷113份,合格率94.16%。本研究的113例調查對象中,98.2%的病人為漢族,60~70歲年齡段人數高達34.5%,48.7%的病人為晚期癌癥病人,61.9%的病人居住在農村, 86%的病人子女數量在1~4個之間,83.2%的家庭照顧者為家人,家庭年收入在三萬元以下的占71.7%,病程在一年以內的占57.5%。癌癥患者及家庭照顧者一般情況見表1和表2。
本研究的113例家庭照顧者中,照顧者年齡24~78(48.24±11.882)歲;患者年齡21~83 (62.62±13.829)歲。表2顯示,照顧者的年齡以30~60歲年齡段為主、多為患者的配偶、子女;多數照顧者報告家庭收入狀況為差和中。本樣本中,照顧者的文化程度55.8%為中學/中專;44.2%的被調查對象的醫療費用為醫療保險,16.8%為自費。
2.2 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應對方式
在113例家庭照顧者中,積極應對因子平均得分19.73±5.895,消極應對因子平均得分為13.04±5.484。在積極應對方面,0分為不采用,0.01~11.00分為偶爾采用,11.01~22.00分為有時采用,22.01~33分為經常采用;在消極應對方面,0分為不采用,0.01~9.00分為偶爾采用,9.01~18.00分為有時采用,18.01~27分為經常采用,本研究結果提示癌癥病人的家庭照顧者對于積極和消極的應對方式都處于有時采用的頻率。
癌癥患者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的排序見表3。癌癥患者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各條目得分按高低排序,0為不采用,0.01~1.00為偶爾采用,1.01-2.00為有時采用,2.01―3為經常采用。
按照排序,家庭照顧者經常采用的應對策略是“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偶爾采用的應對策略是“通過吸煙、喝酒、服藥和吃東西來解除煩惱”,提示目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通過物質依賴(如煙、酒等)不良嗜好來緩解壓力還不是很流行。其余18種應對策略在家庭照顧者人群中有時會采用。
3 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應對方式影響因素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探討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著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
3.1不同性別間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
表4顯示的是不同性別間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女性和男性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3.2不同年齡間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
表5顯示的是不同年齡間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不同年齡組間的差異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但70歲以上人群經常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3.3不同文化程度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
表6顯示的是不同文化程度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不同文化程度的照顧者間的差異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3.4不同職業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
表7顯示的是不同職業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不同職業間的照顧者間的差異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但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公務員經常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個體經營者和無業人員偶爾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
3.5不同身體狀況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
表8顯示的是不同身體狀況間癌癥家庭照顧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不同身體狀況間的照顧者間的差異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但從中可以看出,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照顧者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可能性提高。
3.6不同分期癌癥病人的家庭照顧者應對方式不同
不同分期癌癥病人的家庭照顧者應對方式見表9。結果表明兩組在積極應對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4 討論
4.1 常見的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期間處理應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7]。應對方式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8、9、10],積極應對主要著重于改變現存的人與環境的關系,個體針對已覺察的問題采取積極的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消極應對著重于調節和控制應激時的情緒反應,從而降低煩惱并維持一個適當的內部狀態,以便更好地處理各種信息[7]。家庭中某個成員生病對其他成員來說是一種應激情境,需要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
積極應對的常用策略包括:(1)通過工作學習或一些其它活動解脫;(2)與人交談,傾訴內心煩惱;(3)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4)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發下生活中什么重要;(5)不把問題看得太嚴重;(6)堅持立場,為自己想得到的斗爭;(7)找出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8)向親戚朋友或同學尋求建議;(9)改變原來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問題;(10)借鑒他人處理類似困難情景的辦法;(11)尋求業余愛好,積極參加文體活動;(12)盡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傷和憤怒。
消極應對的常用策略包括:(1)試圖休息或休假,暫時把問題/煩惱拋開;(2)通過吸煙、喝酒、服藥和吃東西來解除煩惱;(3)認為時間會改變現狀,唯一做的便是等待;(4)試圖忘記整個事情;(5)依靠別人解決問題,(6)接受現實,因為沒有其它辦法;(7)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8)自己安慰自己。
本研究發現,在積極應對方面,早中期和晚期癌癥病人家屬照顧者的平均分分別為19.07和20.44,都屬于經常采用的程度,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2 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應對方式影響因素分析
4.2.1性別
本研究中,在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中,女性家庭照顧者占57.5%,男性家庭照顧者只占42.5%。研究發現,男性家庭照顧者在消極應對方式的采用上和女性照顧者間有顯著性不同,多采用消極應對方式。分析原因,可能與中國傳統的觀念有關。在我國,普遍認為女性比男性更適合承擔照顧者這一角色家庭成員生病時,通常是由其母親、妻子、女兒或媳婦來承擔照顧者角色。對病人日常生活的照顧如抹身、協助大小便等方面,女性照顧者比男性照顧者承擔得更多;與此同時,很多女性還要同時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在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中,女性照顧者的積極性比男性照顧者的高。
4.2.2自身健康狀況
從自身健康評價上看,對自身健康評價好的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采用積極應對方式高于對自身健康評價不好的家庭照顧者。說明家庭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對照顧者的壓力是有影響的,家庭照顧者的健康狀況越好,其壓力會越小。照顧者自身健康欠佳的照顧者,其身體負荷、心理負荷較高。提示醫護人員在關注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照顧者甚至是癌癥患者整個家庭的護理。建議以專業人士的角色參與到對癌癥患者及其家庭的延續護理中,以提高患者和家庭照顧者的生活質量。
4.2.3患者疾病分期
本調查結果顯示,癌癥患者家庭照顧者采用應對方式與患者的疾病分期呈負相關,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晚期患者術后的康復和預后情況相對沒有早期樂觀,家庭照顧者較為重視,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照顧患者上,人際交往更少,從而壓力較重,需要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等有一定的相關性。
4.2.4文化程度
從文化程度方面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其采用積極應對的得分越高。有研究[4]發現,文化程度越高,其發展性方面、軀體性方面、社會性方面和情感性方面的壓力就越低,因而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可能性越高,這也與對癡呆病人家庭照顧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照顧者,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有關的信息資源,其自身的應對能力和應對資源也就越強。
4.2.5年齡
從年齡方面看,雖然沒有統計學差異,但70歲以上年齡段的家庭照顧者相比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說明老年家庭照顧者比青年家庭照顧者對生活的心態更好些。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社會生活一般都處于較穩定的狀態,多將照顧病人(伴侶)視為自己的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有關。而與其他年齡段相比,20~30歲的青年照顧者,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程度略高。分析原因,雖然青年人身體狀況好,但其多處于工作狀態下,社會負荷大。
4.2.6職業
從照顧者工作性質方面看,雖然不同職業間沒有統計學差異。但可以看出,國家公務員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程度略高與其他職業,分析原因可能與其支持系統強有關。有研究顯示[11],無工作的離退休家庭照顧者,對病人日常生活照顧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會多一些,必然會導致無工作的家庭照顧者在軀體性方面的壓力會高于有工作的家庭照顧者,常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但本研究人群中,沒有得出相同的結論。
以上研究結果提示,護理工作者應多關注男性、中老年家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身體欠佳者以及晚期癌癥患者的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對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減輕其壓力;對家庭照顧者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使其在照顧病人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從而避免加重其壓力;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照顧者,應著重對他們進行信息支持,幫助他們采取相應的積極應對策略,從而達到減輕其壓力。
4.3對護理工作者的啟示
綜上所述,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都處于中度水平。而采用應對方式,對減輕照顧者的身心壓力有重要的作用,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有必要采取相關措施提高家庭照顧者的應對策略,減輕壓力,維護其身心健康。而要提高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廣大的護理工作者及個人共同努力去解決。因此,結合本研究結果,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家庭照顧者的應對策略。(1)醫院應配置合理的護理人員,完善護理服務體系,為在住院的病人提供全面的、優質的、有效的護理,盡可能地減少家庭照顧者承擔護理方面的工作,如:生活護理、病情觀察等。(2)應建立健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護理人員可以為在家中照顧病人的家庭照顧者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3)加強輿論的宣教工作,使家庭照顧者對自身的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5 結論
5.1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較常采用積極應對方式應對壓力,有時也采用消極應對方式,普遍處于中度水平。
5.2在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中,男性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有待進一步提高;家庭照顧者的文化程度越低,其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可能性越低。
5.3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與緩解身心壓力有關,積極應對有助于降低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消極應對則可加重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應該重視提高家庭照顧者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 戈曉華;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應對方式及照顧知識需求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湯釗猷,余業勤(主編).原發性肝癌(第二版)[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 席麗英,劉波.淺談肝癌病人的臨床護理[J].護理研究5003,17(1):45-46.
[4] Siminoff LA,Wilson―Genderson M,BakerSJr.Depressive symptoms inlung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J].Psychooneology,2010,19(2):1285-1293.
[5] 陳麗莉 晚期肝癌病人家屬照顧者的壓力與應對方式及疲勞的相關性研究.[D](學位論文)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1.
[7] 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5-52.
[8] Matsuda O.The effect ofcopingon thecaregiverofelderly patientswith dementia.Psychiatry ClinNeurosci.1995,49(4):209-211.
[9] Webb C,Pfeiffer M,Mueser KT,eta1.Burden andwell-being ofcaregiversfor theseverely mentallyill:the role ofcoping styleand socialsupport.Schizophrenia Research,1998,34:169-180.
[10]Ahnberg B,Grafstrom M,Wmblad B.Majorstrain and coping strategiesas reportedby familynlembers who care forageddemented relatives.Journal ofAdvanced
Nursing,1997,26(4):683-691.
[11]劉臘梅,周蘭姝,呂偉波,彭鵬.我國家庭照顧者的研究現狀分析[J].護理雜志,2007,8(24):26-27.
第一作者簡介:
王艷梅 (1973-),女,北京市人,護士長,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及護理管理工作。研究方向:腫瘤護理、PICC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