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課堂內外論文

課堂內外論文

時間:2022-10-13 03:35: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堂內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堂內外論文

第1篇

首先,缺乏系統而全面的論文檢索水平。科學論文的檢索和查閱是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掌握資料的豐富性和可靠性,從而影響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通常缺乏對論文檢索和查閱方面知識的系統培養。即便在檢索手段和資源比較豐富的條件下,也很少有研究生對科學論文檢索方法和知識作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最常見的通病就是直接通過網絡,比如百度或谷歌等,隨意而凌亂地查閱支離破碎的信息。其次,缺乏系統整理論文的能力。科學論文的梳理和綜述是研究生培養學術能力的基石,能否從眾多的科學論文中遴選和精煉出有效的信息,對研究過程來說至關重要。而實際上,相當多的研究生在浩渺的科學論文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關的,哪些應該精讀,哪些應該略讀,他們并不了解;囫圇吞棗一通閱讀后,他們分辨不清哪些是可以舍棄的,哪些則是需要細致整理加以分析的;分析后對科學論文也很難做到層次分明、精準有效的提煉。再次,對科學論文的理解缺乏準確性,尤其體現在非母語論文中。準確無誤地理解論文,一方面是治學態度嚴謹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論文內涵理解的準確可以避免斷章取義,使研究生的學術論文理據分明,言之鑿鑿。而事實上,在研究生的論文使用過程中斷章取義的現象并不少見[7]。

2科學論文學習與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徑

研究生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手段是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聆聽各類學術報告,以及大量地閱讀科學論文。科學論文研討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閱科學論文、汲取學科領域前沿知識的能力;研究生通過真正的研討,既可以鍛煉自己的立論與邏輯思維能力,亦可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科學論文研討課還可以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提高研究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2.1培養研究生科學論文學習的自覺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產生興趣是提高研究生科學論文學習自覺意識的重要途徑。閱讀興趣,一方面來自于導師的引導,在研究生初涉學科領域時,由于涉獵不深,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對自己的學科顯得興趣不足,這時需要導師將研究生引入學術殿堂,帶入科研實踐,向研究生昭示學術的魅力。筆者在研究生科學論文研討課的實踐中,在科學論文的選取上給予研究生一定的指導:①選取中藥學領域近5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學術影響的中英文科學論文,供研究生查閱,這些科學論文應能反映國內外本學科或領域的最重要學術觀點和最新成果,使得研究生接觸到最權威、最重要的學術思想;②有意識地幫助研究生選取與當前時事熱點相關的科學研究內容,比如每年度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科學家的相關論文,提升研究生對熱點科學問題的理解和興趣,幫助研究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③引導研究生學習導師的科學論文和與導師研究方向相關的研究論文,幫助一年級的研究生盡快熟悉導師的研究領域,盡早進入科研氛圍。

2.2授課方式靈活、開放,與研究生積極互動論文研討課的科學論文學習是課程的內容,研討則是課程的授課形式。就課程的授課方式而言,強調“研討”,即以研究生講解自己閱讀的科學論文為主、教師引導點評為輔、研究生集體討論的形式開展。其教學目的在于通過組織和引導研究生對專業科學論文的閱讀和討論,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研究型學習的氛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論文研討課不僅要求研究生要閱讀大量的科學論文,學會查找科學論文,而且還要積極參與課堂講解和討論。研究生除了閱讀教師指定的科學論文外,還需通過網絡或學校圖書館的國內外專業數據庫來查閱與課程主題報告相關的科學論文資料。每一位學生在閱讀、分析科學論文的基礎上,寫出科學論文學習報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課堂講解。每名研究生都需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是課程教學的最大特色。論文研討課要求研究生自己去閱讀、探究、討論科研科學論文,并予以綜合提煉,從中發現問題,甚至提出研究課題,這樣就把學習、研究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研究生,使研究生成為真正的“研究生”,教師則從中進行點評指導。

2.3研究生“值周組長”制度的建立授課方式的靈活并不代表課堂松散無組織,有效的教學制度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建立研究生“值周組長”制度,搭建共同學習的平臺,積極引導研究生的學習主動性。科學論文研討課程包括“講解環節”、“討論環節”及“點評和總結環節”。“講解環節”由研究生“值周組長”在上課開始前對閱讀過的科學論文進行15~20分鐘的講解,內容包括科學論文的主要觀點、所應用的方法、結論、對該領域的貢獻以及科學論文當中存在的問題等。“討論環節”是針對上述講解的科學論文,同學和教師提出疑問,共同討論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時間為15~20分鐘。最后的5~10分鐘是教師講解的過程,做出總結和評定,包括指出科學論文講解不足之處,補充涉及到該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相類似的應用方法等。總之,每一次授課前負責的教師都要做好細致的規劃,課堂上也要隨時掌控課堂節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科學論文研討課的作用。

3完善的監督及評價機制

論文研討課的實施,需要結合中藥學研究生的特點,專門建立以科學論文學習為基礎的學期考評制度。考評工作首先應建立研究生導師組,由導師組負責,主要起到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導師組的主要任務在于:一方面要為研究生設置嚴格而適合自己學術發展的科學論文學習方案;一方面還要對研究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解答,指導和引導研究生閱讀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輔助研究生開拓出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興趣點。導師組還要階段性地對研究生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考核并做出科學的評價,以便及時地調整研究生的科學論文學習方案。經考核后,對效果不佳、未能達到預期的研究生提出批評和改善意見;對研究方案不適合的研究生,導師組要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制定詳細的考評標準,通過多環節多步驟的考核評價體系,避免可能出現的個人主觀評價差異。成績評價從選題、PPT制作、課堂報告、課堂討論、出勤、課堂后問題總結回復等多方面多環節給出,并且增加研究生打分環節,加強研究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責任感。

4展望

第2篇

《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調查———以高一學生為例》,該論文側重于研究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生群體里的個體是有差異的,其成績有好有差,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有濃厚有淡薄,教師的教學方法可能只適合某一部分人,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不理想甚至很差。該論文側重于分析學習困難學生學習障礙的主觀因素。《高中地理空間概含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地理學困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與激發策略研究》;《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策略研究》。這些論文大多是從學生的認知領域和學習動機等心理層次來研究并闡述學生的地理的學習障礙以及應對策略。這些的論文大多不關注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聽課、學習狀態,對于每一節45分鐘的地理課堂來說,教師講授或開展的都是知識上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學習,直接導致其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上障礙重重。目前在中學地理學科上的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不夠深入,理論上也不夠完善。

我國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基本日趨完善。漸漸地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也成為一個比教好的教育研究方法。代表性的有陳瑤編著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課堂觀察20問答》;《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論課堂觀察LICC模式的專業性》;《課堂觀察法》。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陳瑤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再創新,其中崔允漷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課堂觀察,將其定義為一種專業的聽評課。這些論文都從理論的方面奠定了基礎。《課堂觀察框架與工具》;《基于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的課堂觀察》;《基于實證的課堂觀察與教學改進研究》。這些論文從新的角度發展了LICC理論,將科學方法論和實證主義的思想和研究系統引入到LICC理論當中來。通過實證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不同目的的記錄、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反思課堂中“教”與“學”行為的意義與效率,并可以據此提出改進“教”與“學”行為的方式與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發生積極變化。

有關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一般以1896年美國醫學教育家摩根的研究為起始,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由來已久。20世紀60年代,柯克首先用學習困難學生一詞來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課程學習上有困難學生。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rnardWeiner)的歸因理論以成敗行為的認知成分為中心,從而建立了一個歸因模型。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教育學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圓理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學習的可能性和教學的、發展的、教育的社會條件。20世紀80年代,日本佐野良五郎的雙因素理論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外關于學生學習困難的歸因大多關注學生本身的因素,像生理因素,心理上的認知偏差,人格角色偏差等方面。他們關注的是心理學的角度,從心理學的研究機制去歸因,不考慮學生學習困難的客觀因素。

國外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1)探索階段。這一階段觀察僅僅是被作為一種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學領域,過程也是純粹的觀察和歸納,缺乏邏輯上的系統性和內容上的全面性。(2)工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進入了科學實證主義的研究階段,出現了很多定量化、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單向窗、攝像機等設備也使得課堂觀察的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3)擴展研究階段。這一階段對教育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課堂觀察越來越成熟,逐步走向科學化、系統化,觀察的方法豐富,方法和手段上能夠做到優勢互補。綜上所述,國內外的學者都有關于學習困難的研究,但是國外的學者比較少有關注地理學科的學習困難研究。并且,在學習困難的研究領域,國內學者沒有國外學者做的系統全面。但是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應用課堂觀察理論指導并研究中學生地理學習障礙的先例。

作者:王延華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第3篇

本文作者:許傳華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在數字化時代,隨著俄國文學文本數字化,課堂教學模式也呈現數字化模態,PPT教學、網絡課程、遠程教育等已經步入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海量信息和數字化技術的背景下,課堂改革的重點應當放在下列幾個方面: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當深化教學改革,構建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互補的課程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網絡教學等其他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學習的輔助來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摒棄單純知識傳授的講述行為,將之轉變為以引導和鑒賞為主的對話策略教學。這里,“教師不再僅僅是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也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他們合作起來共同成長。”[1]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是由文學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文學本身具有審美的屬性,涉及到審美價值的判斷。在對文學審美客體的價值判斷上,每一個審美主體具有各自的審美判斷力,這就能彰顯審美價值的多元化,由此也契合了對話策略教學的合理性。另外,鑒于其他課堂資源的豐富性,除主體課堂教學外,其他方式的課堂教學也應該納入教學改革的體系,實現網絡課堂教學資源的共享。如超星網絡視頻資源、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等資源可以共享到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課堂教學,從而豐富主體課堂教學的不足。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應當細讀文本,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就意味著學生主體個性的解放,學生不再依賴老師的知識傳授,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從而獲得具有獨特意義的知識。數字化時代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課堂上不可能精讀每一部作品。建構在對話策略教學基礎上的課堂教學也不能夠將每一部作品的信息都進行傳授。如此一來,就需要學習者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一種理念,強調的是學習者之間知識獲得的平等關系,“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用更為重要,他們互相幫助、互相負責,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需要指出的是,學習者在進行協作學習的同時,應當進行文本細讀的工作,立足于文本,從文本中發掘文學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問題在于,在有限的時間中如何將無限的文本進行細讀呢?這里,教師的指導作用再次凸顯出來。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指定經典的閱讀文本和延伸閱讀文本,并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共同完成文本細讀的任務。例如,在對普希金的小說進行解讀時,可以挑選經典的《別爾金小說集》文本讓學生進行閱讀,并將學生分成6組,分別讓其閱讀《出版者的話》、《射擊》、《暴風雪》、《棺材店老板》、《驛站長》、《村姑小姐》。然后,由各個小組再次進行分工,具體到更細的章節。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讀完自己分工內容,還能夠通過與各組的交流獲得他人的知識。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進行延伸閱讀,對普希金的其他小說進行欣賞、分析,從而能夠獲得對普希金小說的整體印象。這種總體掌控—局部分工—綜合討論—延伸擴展的自主協作學習模式不僅能夠突破時間的局限,還能夠拓展閱讀的空間,為學時有限的俄國文學教學和學習創造有利的時間和空間。

從評價結果看,應當采用更為多元的考核評價機制

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方法的更新所產生的問題是,傳統的閉卷考核模式應當也隨之發生變化。閉卷考試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豐富程度和熟練程度,考察的重點在于識記知識點。這在信息量有限的學習條件下能夠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單純的閉卷考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于考察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鑒于新形勢的變化,應當采用日常考核、定期論文、閉卷考試等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日常考核中,教師應當檢查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和閱讀心得。這種考核方式的作用主要是督促學生完成自主協作學習的任務,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既定的閱讀量,并養成延伸閱讀的習慣。因此,日常考核既是一種考核,也是一種監督機制。定期論文是考察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的知識儲備與閱讀能力。定期論文能夠初步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為其以后的學術之路奠定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定期論文進行開放性指導、多元性啟發,從而使學生在文學閱讀的興趣中發現文學蘊涵的價值與意義。這里,定期論文既是一種考核機制,也是一種科研方法。閉卷考試是常規考核項目,在內容上應當有所變化。識記類考察應當減少,重點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客觀性的選擇題以及判斷題應當減少,增加簡答題和論述題的出題力度(可以采用六選四、四選三等答題模式)。這樣不僅能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考察其前要求的日常考核和定期論文考核。這里,閉卷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應用,而非一種簡單的識記知識考核。

第4篇

關鍵詞 教師 情緒智力 教師情緒智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和過程,它是影響人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作為特定的職業群體,其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決定了教師是一個高情緒化的職業。教師情緒智力存在于教師專業實踐的每一個角落,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節。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采用了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以國內正式公開發表的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研究成果中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檢索年限不限。

本研究選擇了三個關鍵詞——“教師課堂情緒”,“教師情緒”和“教師情緒智力”分別在題名和關鍵詞中進行檢索。期刊檢索限制為普通期刊及以上期刊。所有檢索均為高級檢索。在實際的檢索過程中,按照先檢索題名,后檢索關鍵詞,先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再檢索“教師情緒”,最后檢索“教師情緒智力”的順序依次檢索,題名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18篇(其中碩博論文5篇、期刊1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06篇(其中碩博論文13篇、期刊93篇),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課堂情緒”得到期刊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得到期刊190篇(其中碩博論文40篇、期刊15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在對所得結果進行查閱、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量按照關鍵詞條件檢索出的文獻,其內容與“教師課堂情緒”和“教師情緒”的相關性也不夠緊密,按照“明確圍繞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展開具體論述的學術研究性文章” 為篩選標準,對檢索到的期刊文獻和碩博論文進行二次篩選,同時去除重復結果后,得到期刊258篇、碩博論文54篇。

2 情緒智力及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類社會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交流內容與媒介之一,也是人類一切思維活動的載體,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隨著人們對情緒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學者們提出了“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受到了廣泛關注,國外對于情緒智力的研究起步較早,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2.1 情緒智力的內涵

1920年,桑代克(Thorndike)提出了“社會智力”這一概念,其是“情緒智力”概念的雛形。梅耶(Mayer)和薩拉維(Salovey)是最早提出“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正式定義的學者。他們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是社會智力的子集,包括個體監控自己和他人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①直到1995年,戈爾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出版,情緒智力受到了廣泛關注,情緒智力被定義為“控制情緒沖動、解讀他人情感和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是一種中介能力,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智力。”②隨后Bar-on也對情緒智力進行了定義,但Bar-on的情緒智力理論沒有梅耶(Mayer)、薩拉維(Salovey)和戈爾曼(Goleman)理論的影響大,但它仍是目前國外情緒智力三大理論之一,Bar-on將其定義為“一系列影響個人成功應對環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的非認知能力、勝任力和技能”,并且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③我國學者許遠理(2004)把情緒智力定義為:“加工、處理情緒信息和解決情緒性問題的能力”。④

從上述所收集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多數學者都從能力學的觀點出發,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的能力”;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情緒智力與傳統智力和社會智力一樣,是由一組相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構成,情緒的知覺、表達、評價、管理能力是情緒智力的主要組成成分。

2.2 教師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概述

情緒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和過程,教師作為社會成員中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自身的情緒體驗和情緒反應,其職業屬性及特點使得教師成為高情緒化的特殊群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情緒智力的高低影響著教學的多個方面和環節,不僅影響著教師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左右著學生和教師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檢索發現,國內外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學的Chan的研究。Chan(2002)認為,“香港教師逐漸接受了情緒智力的觀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用情緒智力的現象也在增加。目前,教師要在課堂中面對具有各種能力但同時存在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情緒智力來滿足他們的社會和情感需要,就要求教師情緒智力中的移情能力和社會人際能力較高”。⑤2006年,Chan以香港167名中學教師為被試,考察了情緒智力和職業倦怠的三個成分(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和個人低成就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情緒衰竭受情緒評價和積極管理情緒能力(情緒智力)的影響。同時他也指出“教師情緒智力的不同組成部分可以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⑥我國學者繆榕楠(1999)指出教師的情緒智力會影響到教師職業活動的5個層面:影響教師教育的輸出能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對學生的正確評價、影響師生的人際關系、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何安明也指出了教師情緒智力對于教師、學生和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教師情緒智力是一種復雜的綜合心理能力,它既不簡單由教師的遺傳素質先天決定,也不僅僅在教師的社會活動過程中后天形成,而是在教師的自我意識、知識經驗、情緒情感、意志品質和個性特征的一定發展水平基礎上,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和主動訓練形成和發展的”,⑦并提出了幾個教師情緒智力培養的策略,如:轉變教育的功利觀;注重情緒情感能力的自我提高(自我評價法、同感理解法、交流學習法);掌握與學生情感交流的技巧;改善師范教育課程。其中在師范院校和職前培訓中開設EQ課程,如開設“社會與情感課程”、“生命技能”、“社會發展”、“人生技能”、“情緒、情感的判斷與分析”等課程,對于解決我國教師情緒智力水平欠缺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3 結論

通過對教師情緒智力研究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于有關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3.1 教師情緒智力研究的匱乏

在中國知網(CNKI)中,題名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碩博論文2篇、期刊10篇),關鍵詞檢索“教師情緒智力”得到期刊0篇,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教師情緒智力的研究并不多。

3.2 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較少

研究方法是直接影響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因素。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我們發現,很多研究主要采取了思辨以及經驗總結的方式,通過大量的論述來說明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對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生課堂情緒的影響,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化的研究。這種現象,反映出教師情緒及其智力領域學術研究方法仍以定性與思辨為主,缺少定量與實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容易導致讀者對研究成果科學性的質疑。

3.3 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的單一

在教師情緒智力研究領域中,已有的研究大多數從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出發提出許多可行的調控措施和解決策略,如:制怒術、愉悅術、幽默術、宣泄術、代償移木術、升華術等等,而缺乏從多角度和多層面來探討和解決教師情緒智力及其調控策略,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大規模的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育方法等的巨大變化,必然對教師情緒及其智力帶來多層面的影響,因此,需要采用多種學科的視角和多種研究方法,對我國教師情緒及其智力的實際狀態和復雜性給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提出切實有效的教師情緒智力調控策略。

注釋

① Salovey,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②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耿文秀等,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15.

③④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40.

⑤ Chan D W,Hui E K P. Stress,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guidance and non-guidanc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8.19:169-178.

第5篇

關鍵詞:高職;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論文;教學改革;學習主體

《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是一門技術基礎課,特點是敘述性、記憶性的內容多,概念多,內容抽象,使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難,似淺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針對《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增設課程論文的設想。通過增設論文改革教學方法,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展到指導學生自學、討論、科研和實踐,有利于加強師生的雙向交流及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到“會學”、“會用”。

增設課程論文的意義

(一)一線牽動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動教學各環節的全面改革

促進教學主導思想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長期以來,一種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工作,這種舊的教學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把知識與能力等同起來;二是教書不教人,把教書與教人割裂開來。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課程論文體現了教學以培養能力、發展能力為主導的思想,突出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

在教學內容上原來是書上有啥講啥,現在轉換為“四不講”,“四增加”四不講是:凡屬高中或文化基礎課講過的不講;陳舊過時的知識不講;單純闡述性的不講;學生自學就能掌握的不講。wWW.133229.Com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識,新技術;增加科學論文講座;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課程論文。

與舊的傳統教學思想相比較,這是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舊的傳統教學思想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著走”。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改革這些方法勢在必行。增設課程論文則注重四個為主,即學生為主,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以啟發式、學導式代替注入式,根據課堂性質、學生的特點,采用講授、課堂討論、習題和指導學生自學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各種課外訓練,開闊思路,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促進了實驗的改革原來實驗是聽、看、抄。聽是學生聽實驗教師講授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儀器使用等;看是少數學生照著教師的示范動作做一遍,大多數學生圍著看;抄是實驗之后大家互相抄數據和實驗報告。現在改為自始至終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

改變單一的考試方式原來是課程結束后一次性考試,一錘定音,現在是以課程論文為前提,沒有參加撰寫課程論文或課程論文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考試成績改為兩部分:課程理論占80%,課程論文占20%。

(二)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能力

過去單純的課堂教學法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不會看書,不會作學習筆記,不會整理數據,也不會把新學到的知識有條理地講出和寫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很差。通過課程論文的鍛煉,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增設課程論文是寫畢業論文前的一次預演和鍛煉;是培養學生自學的有效手段;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尋找參考資料,自學讀書,自己處理數據,自己進行實驗查證問題,教師輔導。這樣學生和書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充分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流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向寬、深方面發展,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差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充分的個別指導下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生各得其所,個個積極主動,因而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普遍提高和兩極分化現象的改善。

(四)為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在論文的審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師批閱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審定的方式,使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減輕,從而可使教師把省下的時間用于備課,鉆研教材、研究問題、輔導學生;學生通過查閱參考書,也擴大了知識面。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也為師生的發展帶來了活動空間;在檢查論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實驗自己驗證的方式,經驗及時交流,錯誤及時糾正,教訓及時吸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靠自己鉆研獲得知識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熟練,遺忘較少。

(五)能促進教師積極鉆研業務,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過去教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講到底,一個講稿用幾年。現在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業務,研究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盡快用新知識充實自己。這樣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教學內容也能做到與時俱進,這無疑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個極大的促進。

增設課程論文的實施步驟

增設課程論文具體做法分為布置階段、撰寫論文階段、實驗驗證階段、質量考核階段四個步驟。

(一)布置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是一個新想法,在學生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應及早布置,明確要求。上課前首先應向學生班級作一個通報,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在第一節課時可向學生布置,要求課程論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順、簡練,能較為正確地反映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資料來源較可靠,分析見解基本正確,有一定的技術情報價值或實際指導意義。完成時間在課程講授到三分之二時為宜。過早,學生知識面太窄;過晚,學生已經臨近期末考試,容易流產。考核方法:采用學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體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定,將學生意見與教師批閱相結合,其成績按20%計入該課總成績。論文題目可由教師確定,也可自選題目。

(二)撰寫論文階段

在本階段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選好論文題目無論自選題目或教師確定的題目,都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力;有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總的來說就是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作好示范將近年來教研室教師正式發表的與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學術文章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讀,或發給學生傳閱。由作者談選取資料、處理數據、實驗驗證的方法和過程。這樣不僅把教學和科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也給學生撰寫論文作了示范性的講解。

抓好資料的選取和自學閱讀參考資料時,要求學生作到“四記”。“記心得”:不要抄書,要消化書上的知識,記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記問題”:記下疑難問題和糊涂概念,以便給教師輔導時提供線索;“記數據”:便于分析比較;記需要實驗的東西。

引導學生調查分析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點的工藝現象組織學生討論,如可以讓學生對機床主軸進行分析,從其使用的特點引出力學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過對主軸所需的各個力學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論證出機床主軸的工藝要求,從而深化課堂所學的知識。即使學生的設想可能不夠完善,但只要學生自己能主動分析問題,就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能力。

搞好輔導學生寫論文時,教師要隨班輔導,這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比過去上課后自習時提出的問題要多一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容易的,給學生指出思路,啟發進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現成結論,對有共性又較復雜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堂解決,這樣可提高輔導質量。

(三)實驗驗證階段

課程論文有些可能是實驗性很強的課題,有的課題甚至需要依靠實驗得到的結果來完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由始至終親自動手去做,并可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做到以下幾點:(1)需要做實驗的學生首先向實驗室和任課教師提出做實驗的項目。(2)由學生根據題目的需要和實驗室的條件寫出實驗計劃并和教師一道研究實施方案。(3)由學生自己動手做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儀器設備的檢查等。(4)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試驗的全過程,然后整理實驗數據,寫出實驗報告交教師審閱。

(四)質量考核階段

可采取學生互相交流、班集體評選與教師審閱相結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較好的論文在班級范圍內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增設課程論文需要的教師人數較多,也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準備及對每個學生的足夠重視,對每一個環節的細致考慮和對實驗的設備條件要求也較高,因此增設課堂論文的教學方式在以后的實施中還要不斷吸取經驗,不斷改進,使其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玉科,鄭玉亮.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j].中國高等教育,2000,(4):40-41.

第6篇

【關鍵詞】專業英語 教學方法 閱讀 寫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47-02

隨著科學技術在深度與廣度上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文獻的數量與類型也在急劇增加,特別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出版物在種類、數量、出版速度、出版形式等方面都以飛躍的姿態向前推進。據統計,從數量上來看,目前,用各種語言出版的專業科技期刊約四萬多種,并且還在以每年一千多種的速度增加。從出版類型上看,現代科技文獻的類型繁多,如科技圖書、期刊論文、科技報告、政府出版物、專利文獻、技術標準、學位論文、產品樣本、說明書和手冊等等。在科技文獻中,若以語種分,以英語為最多。學好外語,尤其是專業英語,對于科技人員吸收世界上最新的技術情報、從事科學研究、參與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對于專業英語教師來說,不能簡單地把專業英語上成英語課,要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利用英語這一工具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發展趨勢的能力,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本文從專業英語的閱讀和科技論文寫作兩方面探討了專業英語的教學方法。

一 專業英語教學的特點

專業英語與普通英語教學有很大的差異。普通英語教學目的是為了在生活中使用,它側重于基本常用詞匯的積累和嚴格的英語語法基礎,所以其教學內容更生活化,涉及的范圍更廣,可以是對某些生活現象的討論,也可以是某個人生活經歷的介紹,或從某部文學作品節選的章節。而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具有本專業英文文獻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并具有專業英語的表達、聽說和應變能力。

客觀性和準確性是專業英語最重要的兩個特點。要做到表達上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通常需要在一個句子中包含盡可能多的內容,因此專業英語文獻中通常會遇到很多長句和難句,并且句子里隨處可見專業詞匯,這便增加了專業英語學習和教學的難度,同時對學生提出了比學習普通英語更高的要求。專業英語所涉及的范圍僅限于本專業,以表達科技概念、理論與事實為主要目的。所以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涉及的面更加狹窄,與專業知識配合更為密切,遠沒有普通英語內容生動、有趣,因此學生很難產生興趣,這為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各種方法,使課堂變得生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句意,還要解釋專業理論,并要盡量調動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和教學經驗,還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二 專業英語閱讀的教學

1.專業知識的回顧

專業英語課程一般開設在相關專業課程之后,因此專業英語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學生大部分都已學過。課堂教學前,教師可對本次課程內容進行一個簡要的歸納,將講授內容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進行簡單的梳理;或在講授之前提幾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回顧相關專業知識。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時把握一個大的方向,思路跟著內容走,避免對課程內容只是一個空泛的印象。對學生還未學過的專業內容,教師應簡要地將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向學生交代清楚。

2.專業詞匯的整理

專業英語的準確性主要表現在用詞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術語、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產品不斷涌現,還有新詞、縮略語等的不斷產生。對于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專業詞匯,首先要從詞匯分類和構詞方法的角度加以歸納,并利用實例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一,專業詞匯分類。專業詞匯分為專業詞匯或技術詞匯、次(半)技術詞匯、非技術詞匯等三類。專業或技術詞匯是某個專業所特有的詞匯,其專業性強,詞義狹窄和單一,如diode(二極管)、capacitor(電容器)、autotransformer(自耦變壓器)、superconductivity(超導)。次(半)技術詞匯是很多專業學科所共有的詞匯,不同專業學科往往具有不同詞義。如power(冪,乘方;動力,功率,效率;電源,電力,功率,電能),在不同的專業學科,其具有不同詞義。非技術詞匯指在普通英語或非專業英語中使用較少,但實際卻屬于非專業英語的詞匯,如“The circuit is then completed(然后接通電路)”一句中,complete在普通英語中很少作為“接通”使用,但其實它本身并不是專業詞匯。

第二,專業詞匯構詞。專業英語中大部分專業詞匯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且前綴和后綴的出現頻率較高。具體的構成方法有合成法、派生法、縮略法等。合成法是由兩個或更多的詞合成一個詞,合成詞在專業英語中較活躍,它由介詞、名詞、動詞、副詞、形容詞等詞組合而成,如bandwidth(band+width)。派生法是通過對詞根加上各種前綴或后綴來構成新詞,如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常用的前綴和后綴多達百個,可見派生法的構詞能力很強。作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至少應掌握50個常用前綴和后綴。通常通過詞根加前綴構成新詞詞義變化,而詞類不變;加后綴的詞義可能變化也可能不變,而詞類一定會變化。只由詞匯中的部分字母或由詞組中每個詞匯的首字母構成的詞稱為縮略詞,如lab(laboratory)。

3.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

大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對于課堂回答問題缺乏積極性,與教師很少互動。良好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他們的思維潛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強調專業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從就業、考研、出國等方面強調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使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對較難理解和翻譯的段落或句子選擇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而對于較簡單的段落或句子,可以留給平時很少發言、基礎相對較差的同學回答。這樣,通過正確地回答問題,能夠激發同學的積極性,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對于較關鍵的專業知識,利用圖片、實物展示等方法,深入淺出地給同學講解。還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與學生一起理解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科技論文寫作的教學

隨著對外科技交流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除了直接查閱和消化大量的國外英文專業科技文獻外,還使用英文撰寫出許多反映最前沿科技水平及其發展動向的、高質量的英文科技論文,并在國內外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對于加強國際間的科技交流,介紹創新性科學成果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本科高年級及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對畢業論文及學術尤為重要。因此,科技論文寫作是專業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英文的科技論文寫作是以科技詞匯、語法、熟練閱讀為基礎的,屬于專業英語課程中的高級內容,所以學習科技論文寫作,必須是在整個英語能力提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科技論文寫作方法之前,基本的英語能力應首先打扎實。科技論文寫作應分為:標題、摘要、引言、正文、結果、結論及參考文獻幾大部分。對于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把科技論文的各個部分拆開分別進行教學并且練習。如對于摘要部分,可以先講解摘要的結構、長度、分類,然后講解摘要的時態,總結各種常用的相關句式。然后讓學生閱讀幾篇不同水平的摘要,比較它們的優缺點,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讓學生為給定論文撰寫摘要進行鞏固。如果扎實地掌握了科技論文的各部分內容的寫作方法,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會更加標準,進步也會更快。教師還可以將自己所寫的科技論文作為教學實例,一方面教師會對論文內容相當熟悉,講解時會更加自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

四 結論

專業英語的教學有別于一般專業課和普通英語的教學,它包含兩部分內容,在專業英語閱讀的基礎上,還應培養學生的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以利于專業技術的交流與分享。因此,教師應從閱讀和寫作兩方面著手,利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專業英語的課堂教學效果。通過以上方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賀琦.談專業英語教學的特點及方法[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

[2]李迅.專業英語的特點及教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2)

第7篇

摘 要: 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在一次次的模仿、寫作、修改中實現的。這個訓練過程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挑選,細致的指導,細心的批改,到位的點評和真誠的鼓勵。這一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考場上靈活發揮,在生活中適時運用。

關鍵詞: 學以致用 作文教學 經驗總結

近幾年的福建高考作文,議論文成為大多數考生的首選。我將作文的訓練重點定為寫新材料議論文,每個月集中一周時間進行系統訓練。下面將經驗總結如下:

精心地挑選作業內容,選擇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的話題作文素材,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方法,積累素材,學以致用。曾經在《高考作文鮮活素材與運用》中,看到諸如“擔當”、“創新”、“定位”、“正能量”、“分享”、“細節”等作文素材的編寫,里面除了有名言的運用、最新的同類素材外,還有對示例的評析和優美語段的示例。對于初學寫議論文,素材不多,在文筆上不夠靈活的學生來說,這樣的素材歸類,既可以讓他們在寫作中掌握方法,又可以讓他們在模仿中增強文采,還可以讓他們在運用中積累素材,一舉多得。所以依照這個方法,我通過網絡搜索和書籍剪貼進行選擇、歸類、匯總,在每次作文訓練中都讓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素材,在訓練中積累,在訓練中提高。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我利用課前5分鐘,按座號順序輪流,每日請一位學生上臺,為同學們介紹一個寫作事例,并分析此素材的適用話題,展示一段自己運用這個素材的作文片段。

用心地備課,選擇最實用的課件或資料,總結寫好議論文的方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輕松掌握,并學以致用。(一)巧妙設計議論文結構,突出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適時展現文采,多次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學生寫作前,我會用15分鐘的時間,幫助學生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安排方法和好處,讓學生在同桌互動中掌握基本的議論文結構,探討更好的議論文結構,達成共識,然后根據最終確定的文章結構進行寫作訓練。寫作訓練分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類,但不論哪一類,都重視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議論文的結構安排。(二)將議論文結構分解成分論點、主體段落、開頭與結尾三部分,逐段指導,重點突破,多次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段為單位進行仿寫訓練,是議論文寫作的一個較好突破口。一個完整的段的結構,其實正是篇的縮影,會構段,何愁構篇?在教學中,我選擇分段指導的方法,先讓學生掌握每一段的基本寫法,再布置作業進行訓練。在批改中發現問題,在講評中解決問題。1.分論點指導。提煉分論點的方法:闡釋內涵法,分析理由法,探尋方法法,運用對比法。2.主體段落指導。構段主要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寫好第一個主體段落的具體方法。3.開頭與結尾指導。開頭的創新技巧:巧妙引用,巧用設問,巧用比喻、對比與排比,巧用類比推理法、開門見山法。結尾的創新技巧:前后照應式,總結歸納式,引文作結式,巧用修辭式,號召勸誡式。(三)重視審題訓練,重在傳授方法,以歷年高考真題為訓練內容,加強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從材料中提煉中心論點,學以致用。單則材料分論點的提煉:由果溯因法,關鍵詞句法。多則材料分論點的提煉:從同義材料中提煉論點;從反義材料中提煉論點;針對一個問題提出幾種不同的看法。

細心地批改學生習作,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以便在今后的寫作中揚長避短,學以致用。批改作文,往往可以將學生的習作水平分為三類:(一)書寫工整,卷面整潔,根據作文課的要求,較好地完成習作。對于這類作業,我除了打高分外,還會指出這份習作的優點,并采用第二人稱,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該生。例如:“你文章的語句表述很靈活,表達切中要點,具備寫出優秀作文的潛質,多積累點作文素材,老師相信你能在考場作文中取得好成績!”“你分論點寫得不錯,懂得細化中心論點,從小處著手來構思,很好!”(二)習作中既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閃光之處,我會既表揚其優點,又指出其不足,引導他進行修改。例如:表揚:“議論文的結構掌握得很好,表揚!”不足:“你習作中有很多優點,只是書寫不夠工整,卷面不夠整潔。這樣就會讓改卷老師看不到你的優點,有可能給你打低分。”(三)習作中存在較大的問題,急需改正,我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不足,并在今后的課堂表現或習作批改中予以跟蹤。例如:標點符號類:“反問句、設問句后面要用問號,請修改,并永遠記住!”錯別字類:“請將錯別字記錄在錯別字本上,一一糾正過來。”寫作方法類:“所選的事例一定要能有效,到位地論證中心論點,請再挑選三個合適的事例,并加以修改。”學習態度類:“基本的議論文結構都沒有掌握,望珍惜課堂45分鐘,當堂記住。”

盡心地講評作業,展示學生的優秀習作,樹立學習的好榜樣。讓優秀的學生在講評中更自信,讓寫不好的學生在講評中找對方法、找出差距,并在修改中慢慢進步。(一)展示學生的優秀習作,樹立學習的好榜樣。在講評作業這個環節,我盡可能地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學生鼓勁,讓他們懂得,只要努力了,用心了,不論是誰,都有機會得到掌聲。表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公布表揚榜鼓勵法;優秀習作展示法;優秀學生朗讀法;優秀習作匯編法。(二)印發高考標桿作文,在模仿中修改提高。在講評作業這個環節,我會挑選適合本班學生的各種層次的標桿作文,印發后,結合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分類反饋,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與同層次的標桿作文進行比較,尋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并結合老師的評語進行有效的修改,借助高考的評卷標準,讓學生明白不能走進寫作的誤區,著重修改回歸材料段、分論點及其例后論證。在一次次的寫作、批改、講評、再次修改之后,我發現學生寫議論文的能力有所提高。經過修改,大部分學生的習作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文采飛揚。(三)面批輔導點撥,在講解中領會改進。除了全班講評外,我還采用面批的方式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點撥,效果很好。在寫評語時我力求準確到位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告訴他應該如何去修改。如果有些學生在犯了一次兩次同樣的錯誤后,我就覺得有必要進行面批了。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當他看不懂老師的評語時,面批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直接地解決學生的疑惑,通俗易懂地告訴他應該怎么修改。

參考文獻:

[1]范純正.新材料議論文點撥與訓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1.

[2]劉信中.2012年全國各省高考優秀作文報告.重慶:課堂內外雜志社,2012.7.

[3]俞發亮.議論文課時寫作教程.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8.

第8篇

關鍵詞:語文教研; 多樣活動; 有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028-002

任教語文二十多年,參加過很多教研活動。然而大多濤聲依舊,鮮有新意。筆者承擔了校教研組長三年來,試圖通過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堅持改革,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語文教研之路。

一、勤于學習,引來源頭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研組經過討論,達成共識:只有勤學充電,廣泛涉獵,優化教法和學法,才能讓語文教學活水不斷,澆灌出語文這棵長青大樹。

1.推薦篇目,資源共享

根據學校要求和個人成長計劃,我們列出書目,要求本組同志每學期必須閱讀兩本以上的專業書刊,并能引領學生一起制訂讀書計劃,師生同讀經典,打好精神文化的底子。

2.勤做筆記,善于積累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學習名家名篇的過程中,老師們大都養成勤做筆記和知識卡片的習慣,并分門別類建立電子檔案。讀書筆記定期檢查評比,交流展示。這些又成為教師二次備課遷移的有力補充,拓寬了視野,豐富了課堂。

3.訂閱報刊,各取所需

除了集體訂閱的報刊,我根據學校的精神,要求教研組成員每人至少訂閱一種以上優秀期刊,作為案頭必備。學習的同時,寫下隨感和啟示,活動時交流推薦,實現資源共享。

二.苦練內功,激發創優意識

1.培訓研修,開闊視野

我們抓住課內外各種課程活動或專題會議等機會,爭取更多同志走出去參加培訓研修,讓教師們了解國內外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育模式,結合本地現狀,探討當前語文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以利于確定科學的教育目標,有效地設計各類教育活動。

2.素養考試,以考促學

制定教師專業成長培訓計劃,要求教師參加每年一次校專業素養大賽,充分考察教師新課標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新課標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能力。考試成績計入個人業務檔案,作為晉升、晉級、評優的依據之一。

3.教研興組,科研育人

根據學校教學常規要求,立足課改,發揮集體智慧,精心備課,研究教材、大綱和考綱,強化二次備課,抓好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中青年教師備詳案,寫教學反思,積極參加每年一度的說課、上課、課件、論文綜合教學大比武,比學趕幫超已蔚然成風。

4.課堂觀摩,取長補短

學會合作,這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其關鍵是教師要學會合作。觀摩課則是教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的載體,是教師專業共同成長的芳草地。本校教師之間互相進行課堂教學觀摩,說課評課,共同探究,博采眾長,教學相長顯得極其重要。

5.下水作文,自我提高

要想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在指導、批閱前,必須先嘗試“下水”。了解作文的寫作中心,把握關鍵,指導才能有的放矢。同時,也是給學生一個示范及指引。我們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師必須有相關下水作文,在學校教學工作例行檢查時作為重點檢查項目之一。

三、形式多樣,豐富活動內容

1.舉辦專家講座

我校堅持不定期聘請省內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專題講座,何永康、高朝俊、喻旭初、吳錦、沈中堯等一批語文高考專家多次應邀來我校講學。

2.實施青藍工程

通過老教師、中青年骨干教師與一大批青年教師結對幫扶,促使年輕教師迅速成長。

3.觀摩錄像光盤

大面積外出學習的機會不會太多,我們就設法購置省內外大師名家或課堂大賽教學錄像光盤,或通過網絡媒體下載等渠道,定期組織大家觀摩學習或自主學習,展開討論,撰寫心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4.開辦草根講壇

我們模仿“百家講壇”,安排組內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骨干教師、市縣學科帶頭人等校內草根專家開設講座或論壇,每月一個主題或中心,宣傳自己的教學思想,傳授教學經驗。

5.舉辦教研沙龍

教研組活動,我們經常提前安排一兩個教學熱點問題,讓大家相互討論、交流。

6.利用節日活動

我們充分抓住清明、五一、中秋、國慶、春節、教師節、元旦等重大節日,組織開展一些語文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征文、演講、辯論等競賽,豐富了第二課堂,激發了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教師可利用小長假外出旅游觀光學習。

7.重視文學社團

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我們的“墨緣”文學社一直正常開展活動。每月一期的“墨緣”小報,每學期出兩本“墨緣”校刊。

8.開展課題研究

為了響應學校號召,語文組勇于成為科研興校的急先鋒。不僅大膽改革課堂,推行課改新模式,優化教法,還積極撰寫教科研論文,組織申報多項科研課題。近幾年已結題市級、省級、國家級課題六項,另有四項省市課題正在研究中。

9.用好網絡平臺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我們語文組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學校網站、QQ群、今目標辦公平臺、微博等網絡系統,實現遠程傳輸、網內互動、群內共享、高效便捷、交流互動,優質高效地滿足了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

10.編寫校本教材

根據新課改精神,語文組結合校情,先后組織編寫出版了《唐宋詩詞鑒賞》《經典美文欣賞》《寫作一本全》《名著導讀》《漣水文化》等多本校本教材,為語文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抓手。

四、轉變觀念,提升教研質量

1.樹立大語文觀念

重視聽說讀寫訓練,讓語文回歸本真,以閱讀和寫作為抓手,切實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加強閱讀,博覽群書,增加積淀,厚積薄發,重視寫作,抒寫真情實感。

2.確定幾種課堂模式

經過幾年的研討探索,我們總結出快樂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1)現代文閱讀課:自讀――導學――研討――探究――遷移。(2)文言文閱讀課:初讀――質疑――討論――點撥――拓展。(3)寫作課:練習――互評――批閱――講評――升格。

3.優化評價機制

好的模式及方法,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必須有相應的科學評價機制來支撐。

第9篇

一、學習起點:對單元教學目標的思考與重構

“學習起點”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礎經驗探查和學習需要分析兩方面。首先,從基礎經驗探查來看,綜觀相關年級教材,本組教材以“科學精神”為專題編排,既是低中年級科學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單元的發展。選編的課文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對科學精神作出了闡釋。再則,橫向對照本組課文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不難發現它們都屬于說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典型的議論文。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小學階段首次真正接觸議論文體,本單元導語中還要求“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這正是難點所在。

顯然,僅憑本組的四篇文章來感悟科學精神的內涵,領悟議論文體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以結構化的“1+X”群文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有效地達成重點、難點,并以發現為核心目標,重構本單元的整組教學呢?

(一)結構的建立

本組教學主要由精讀、“1+X”群文、口語交際(辯論)、習作、讀書課等部分組成,在原來教材的編排上需進行大膽的調整。群文主要補充兩類:其一,包含科學精神特質的文章,以豐富科學精神的內涵;其二,體現說理性的議論文章,并以比較發現議論的表達方法為主的文章。習作上建議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安排的小練筆作為習作內容: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此項習作更符合本組文章的表達氣質,更有助于達成單元教學目標。讀書課將推薦閱讀一些科學家的傳記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學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煩人?科學生涯經驗談》,不斷加深學生對科學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二)過程的設計

“1+X”群文閱讀意味著尋求更合理的結構化的教學內容,經歷讓讀、讓學、讓發現的過程,以實現教材重構的最大效益。因此,本著結構化的原則,本組教學參考10~12課時,分以下三步實施。

第一步:精讀教學(4課時)

教學目標:把握文章大意,體會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學精神的內涵。

教學內容:《跨越百年的美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學(4~5課時)

教學目標: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經歷較高水平的發現性閱讀與思考性表達。

教學內容:

板塊一:指向發現的“1+X”群文課例:《科學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動:口語交際?辯論:“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

板塊二:指向表達的“1+X”群文課例:《找出主旨及發表議論》。

延伸活動:習作?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第三步:鞏固提升(2~3課時)

教學目標:打開閱讀視野,延伸閱讀活動,豐富主題體驗,整理單元收獲。

教學內容:結合“回顧?拓展”,導讀科學家傳記,讀書課交流。

二、學習狀態:對學習活動設計的需要與驅動

群文閱讀一直強調多一些默讀和瀏覽,多一些小組對話和討論,多一些比較閱讀,多一些探究思考。歸根到底,就是要切實改善課堂“學習狀態”,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思索的樂趣,進而鼓動學習的動機,在這期間,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學生的學習需要所在,在學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給予指導。這種以“學”為導向的課堂,必須驅動學生“學的活動”。

(一)依據“源自學生的帶有共性的提問”組織“學的活動”

一堂好課應當激發學生的共鳴,其基礎便是對學生真問題的發現。篩選帶有共性的提問,是很考驗教師課堂的辨識能力的。課堂上,“討論―辨識―引領”的過程就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關鍵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學習過程。

1.預習:居里夫人給你留下的“美麗”印象,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2.討論:學生反饋文中的各個關注點,呈現已懂,關注難懂及不懂。

3.辨識:對“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這一句的理解是帶有共性的問題,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問題。

4.引領:帶著問題展開群文閱讀,內容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與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獲取關鍵信息,提升閱讀領悟,解開疑惑。

5.反思:結合“諾貝爾科學獎頒獎”的形式,統整對“美麗”的認識,為居里夫人寫幾句頒獎辭。

這樣的課堂,既能形成一種動態的、開放的課堂模式,又有利于學生的思路相對集中,自然,最終使“學”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僅是教材內容的拓展與補充,更成為學生突破難點的一種策略與途徑,因疑而讀,因讀而思,因思而得,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依據“使學生感到意外,引起他們好奇心”的內容組織“學的活動”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精神到底是什么”,憑借單元中的四篇課文,能夠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僅僅如此,相對于其內涵的博大精深,又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激發學生對科學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動、更深入地進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務驅動式的活動設計:

1.任務平臺:出示《科學精神的形成》(法國?巴什拉著)中對“科學精神”的論述,重點關注其中列舉的15種精神品質。

2.在這15種精神品質中,哪幾種我們已經通過相關課文關注到了?(陳述已知)哪幾種我們還沒有關注到?(關注未知)

3.以未知為引擎,小組閱讀群文資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勝利》《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對“想當然”的懲罰》,閱讀后交流:發現了哪種未知的精神品質?

4.深化主題:豐富科學精神的概念圖。

本例中,以富有張力的閱讀話題激活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群文閱讀的視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質疑、再解疑,隨之,“1+X”也開始充實為“1+X+X+X” “1+X+1+Y”……這是一種有需求的閱讀活動,可以預想,課堂上學生閱讀的時間、空間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廣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據“學生已經有所體驗,但仍感到有疑難”的內容組織“學的活動”

對于議論文體教學,找出主旨及發表議論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學情我們會發現,找出主旨,讀懂議論文,顯然是較容易達標的。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發表議論,對于小學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難的。

課例:用具體事實論證觀點“功夫不負有心人”。

1.揭題討論,小組閱讀群文資料袋中論述“功夫不負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啟示》《說勤奮》《說“勤”》,討論思考:從文章的主旨、選用的具體事實、論證的語言表達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別有哪些成功之處?

2.全班交流,并羅列出三篇文章中選用的所有具體事實,呈現在黑板上。

3.圍繞主旨,自主選擇2~3個具體事實,發表議論。在個人操練中,借助已有材料,嘗試初步的議論文建構。

本例中,摒棄了苦口婆心的寫作前指導,發揮了群文閱讀結構化的優勢,靈活地將“1+X”轉變為“X+1”,采用多見面、多比較的方式把學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通過自我辨析,強調自我建構,把看似散亂無序的信息提升為系統化的認識,如此定能突破難點。

三、學習結果:對教學評估指向的突破與豐富

“1+X”加減之間,到底“教什么”?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基本的立場,那就是把著力點放在“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學習結果”上,由此反過來審視教師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有效性。而對“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評估,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習活動”的目標指向性與達成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大致有三個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發現

“1+X”結構化的群文讓學生始終保留著探知的新鮮感,比較、質疑、發現成為閱讀過程中一種自覺的思維習慣。本單元意圖通過比較閱讀,運用聯結、統整等策略,發現科學精神的內涵,初步認識科學精神的核心特質。我們可以作如下的學習設計:

1.基于“同質”的比較:對照居里夫人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中的三位科學家,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科學精神,如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等。

2.基于“異質”的比較:閱讀《千年夢圓在今朝》與《我最好的老師》,發現兩篇文章中所蘊含的獨特科學精神,如尊重事實、敢于質疑、團結協作等。

3.統整“同質”與“異質”:對比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以“我們眼中科學精神的基本特質”為話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分享交流,提煉共同的基本特質,并在概念圖中利用關鍵詞表現出來。

群文閱讀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異和相同”的比較,這種發現正是群文結構化對學生思維結構化的最大促進。在一組教材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合理地將若干篇課文進行“1+X”的靈活組合,能喚起教材的新生命,激發閱讀的新體驗,帶來新視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閱讀注重課內外聯動,強調閱讀策略的實踐運用,讓學生嘗試更真實、更實用的生活化閱讀。因此,速讀、體驗與思辨,成為“1+X”群文閱讀的幾個關鍵要素。比如這樣一個“怎么讀議論文”的學習活動:

1.速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畫找議論的句子。

2.小組交流,并比較哪個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觀點,即論點。

3.圍繞論點,作者是如何運用具體事實展開議論的?再次速讀文章,用簡練的詞句概括出文中運用的具體事實,填入相應表格中。

4.對照表格中的“論點”與“具體事實”,形成閱讀議論文體的基本策略。

5.續示表格,遷移運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麗》《千年夢圓在今朝》的論點,以及所運用的具體事實。

同大多數的“1+X”群文教學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讀議論文的方法。使用表格這種閱讀工具的好處,一是更加直觀地呈現閱讀過程,將“1”的范例聚焦、“X”的遷移運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當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習得比較、聯結、統整、視覺化等閱讀策略,讓看似理論生硬的歷練過程得以循序漸進。

(三)指向表達

本單元編排議論文體,在“表達”上應當緊緊圍繞“領悟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議論方式”,而學生最難體會的是“議論文體中語言表達的獨特效果”,這也是議論文體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學習活動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難點:

1.議論文中如何敘述具體事實呢?在語言表達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區別呢?

2.以 “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為例,對比出示兩個版本:原文中議論文表達的版本、改寫成的記敘文表達的版本,在語言表達上有何不同?可以從整體上去比較,也可以從細節去揣摩。

4.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梳理出議論文中敘述具體事實的特點:突出強調與觀點相關的內容;事情過程寫得簡潔精練;語言上修飾性的語言極少,感彩極淺……

第10篇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高中政治課堂 整合 實踐探索

1 問題的提出

由于不同的教學媒體有不同的優勢和不同的適用性,也有局限性和相互間的互補性,因此適時適度地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才能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理論認識、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多種教學媒體素材的有效使用,都還有許多操作層面上的問題需要研究,要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使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做到操作性強、達到教學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必須對多媒體技術與政治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認真的實踐研究,使課堂教學顯示出系統的整體效益。

目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出現了兩種可能帶有極端性的結果,一是課堂上濫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的演示當成課堂“出彩”的主要措施,另一種是回避使用多媒體技術造成課堂效益的低下。這兩種做法都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糾正。

2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避免片面追求使用多媒體技術,忽視了傳統教學優點的做法。(2)解決忽視整合的目的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特點的課堂教學行為。(3)糾正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性,忽略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4)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濃縮教材精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育人效果。

3 研究的實踐意義

(1)提高了學生素質,發展了學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擴展學生知識面,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學生使用多媒體技術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發展學生使用信息技獲取知識的能力。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形成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較高業務能力的政治教學隊伍,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3)提升課堂效益,促進學校發展。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在多媒體技術使用方面的能力發展,強化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使用有效性的方面的意識,使參與研究的教師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明顯提升,進而帶動本學科乃至所有學科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有影響的教學成果,對兄弟學校或同類教學實驗起到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4 具體實施

(1)開展理論學習和培訓。我們采取校內外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開展業務培訓,包括“案例的撰寫”、“論文的撰寫”、“課件制作”等,促使教師了解整合內涵、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研究方法,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和必備條件,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師的課件制作、案例、論文寫作能力。開展技術培訓。達到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實行資源共享的目標。

(2)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加強多媒體技術在備課過程中的有效性設計研究,讓課堂上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有效、高效。我們在集體備課中探討整合理念,整合思路,整合問題,整合技術。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我們總結出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分層問題導學法,形成了模式流程:“核心備課人制定導學案—組長審核導學案并膠印—教師提前分發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要求自學質疑并完成預習內容—教師收取并批閱導學案—教師帶著批閱導學案發現的問題參加集體備課—形成教案—教師根據共案二次備課—課堂教學”。教案一般采用紙質教案加課件,每位老師課后必須有反思,反思要把課堂中的閃光點與失敗處、學生的典型錯誤、二次教學建議等都記錄下來。加強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我們還通過課堂實錄,通過視頻案例,通過校本研究,將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政治課整合的有效性要義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將課題研究滲透在常規教學之中,使本課題研究行之有效。

(3)通過各種活動,推進教師對整合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結合省市有關論文、案例、課件評比活動,我們組織政治組教師撰寫案例、論文、制作課件,參加學校和上級教育部門的評比。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寫作水平,也推動了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更深化了政治教師對于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有效性的理念,促進了政治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帶動教師思考、探究改變學生學習方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教研組通過開展一系列教學觀摩活動,推進全組教師積極投生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教學整合有效性的體驗,并促進全組教師積極參加到各種活動之中,提升了全體教師專業水平和多媒體技術使用水平。

(4)利用網絡開展個性化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政治課整合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變成現實。針對我校寄宿制特點,我們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校園網,針對自己的實際在課內外開展個性化的學習。

這一方法的使用和推廣,擴大了學生的學習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5 研究成效分析

(1)形成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的成果—分層問題導學法。這一教學法,以分層問題為課堂教學的起點,以解決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全過程,以問題解決的效度來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它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準則,以對學生的尊重為基礎,以問題為紐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旨,以教師課堂評價為動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對問題解決的自信和喜悅走出教室,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他們更加輕松、主動地學習。在使用這一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們要求集體備課設計的教案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要適時、適度、有效,大家要充分討論,如何使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政治課課堂效益,堅決避免盲目使用。

(2)完成了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資源庫建設。我們通過網絡尋找、篩選、整合、教學資源,以常規教學課件為主,突出網絡課件,資源庫豐富多彩。同時,我們遵循資源庫共享理念。我們規定,從高一到高三,所有課件都必須共享,避免人不在,課件丟失的現象。得到了政治課老師們的好評。

(3)探索出了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的途徑。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政治教師隊伍,提高了全組教師的教學水平。

(4)通過整合實踐與反思,提高了本組教師“案例、論文撰寫”等教科研水平,帶動全校各學科探索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有效性研究。經過實踐,我們獲得了許多感性認識,為我們進行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

(5)增強了對有效教學的認識。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極大地改變了這種狀況: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經過實踐,我們也認識到只注意使用還是不夠的,必須注意多媒體技術使用的度。同時,大家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教學實現整合是必要的,更要實現有效結合。

第11篇

關鍵詞 翻轉課堂 高職院校 研究述評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6

Abstract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of great value, there also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So 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terminal learning software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addition, we can combine it with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small-class teaching reform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review; development trend

1 翻轉課堂概述

1.1 翻轉課堂的含義

翻轉課堂,英文為The Flipped Classroom,有的學者也將其譯作顛倒課堂、反轉課堂等,但其中最常見的譯文是翻轉課堂。關于翻轉課堂的概念,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是從n前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課上討論交流,課后鞏固練習的角度闡述翻轉課堂的概念。因此,筆者將翻轉課堂定義為借鑒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支撐,對課堂與課外教學時間進行重新調整、分配與運用而構建起來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1.2 翻轉課堂的起源及發展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認可度極高的教學組織形式最早是從可汗學院開始的,它推動了翻轉教學在全球范圍的發展。在2011年7月的美國翻轉課堂大會上,很多學者指出,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者成為了指點學生發展的導師;教學內容通過視頻被保存了下來,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種模式融合了單純講解和建構主義學習理念。2012年4月,在美國的翻轉課堂大會上,與會者通過展現翻轉課堂模型圖和普遍適應思想的構想圖,向世界展現了翻轉課堂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的本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逐漸在美國開始流行并引起狠多人的爭論。

在我國,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教學方法,但被稱為高效課堂。典型的例子是山東杜郎口中學在1998年所嘗試的杜郎口教學模式。

2 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現狀

國內文獻研究主要采用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有關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以“翻轉課堂”作為檢索詞在“篇名”中進行精確檢索,經過檢索發現國內的有效文獻自2012年算起,搜索年限截止到2015年12月,并將會議、報紙、訪談等不符合要求的各類非學術文章剔除,共檢索出期刊2286篇,進而以“高職”為篇名在結果中搜索,共搜到相關期刊259篇;碩士學位論文102篇,“高職”題名的3篇。具體年份和論文研究數量見表1所示。

表1數據顯示我國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最早是從2012年開始的,到2015年12月為止,共有2286篇期刊論文、102篇碩士學位論文,說明我國對翻轉課堂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在2015年增長速度最快,研究成果最多。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數量見表2。

表2數據顯示明確運用翻轉課堂作為篇名,對其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最早始于2013年,并在2015年呈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期刊論文研究數量較多,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較少。通過對文獻內容展開分析,總結出學者們對于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現狀如下:

2.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本文通過對260多篇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現,此類研究是從探索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模式開始的。較早對翻轉課堂與高職教育的結合模式進行分析總結的學者是結合高職教育的基本特點,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大步驟:課前新知識的學習及檢測,課上討論及教師輔導,課后教師對問題的反饋及知識加深。但這種教學模式可能會面臨學生的內驅力不足等諸多問題。隨著課程建設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結合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學者提出了“混合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首先建立空間課程資源,根據社會和企業的要求構建課程內容,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要求選取實用性強的學習內容和資源。隨后將課程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分為自主學習和進入課堂講解兩部分。然后根據分類的課程資源給學生分配學習任務,一半利用網絡學習,另一半則在課堂由教師講解疑難知識點。近來,隨著移動學習終端的普及和二維碼技術的發展,有的學者開始探索將所有的相關學習內容和操作方式轉換為二維碼附到書本知識后面,當學生對書本知識點存在疑惑時可以隨時掃描二維碼進行學習,解決疑惑,這不僅節約了課堂學習時間,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踐行著因材施教。

2.2 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通過文獻分析發現,較早對翻轉課堂進行研究的文獻都主要從翻轉課堂的可行性研究、開展情況等方面研究如何將其應用于實踐性較強的高職教育之中。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在高職教育中最早應用翻轉課堂的是實訓類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和全校性的公共課程,李愛紅教授最早對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證研究,在該門課程中她運用了微課程教學模式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過建立碎片化的知識體系、任務驅動式的實訓體系、養成學生職業能力的項目體系以及面向過程的形成性考核體系來實現課程完整教學過程。其他很多學者都曾嘗試在“大學計算機基礎”、“基礎會計”、“證券投資分析”以及很多實訓課程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3 翻轉課堂在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實訓課程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制約著實訓教學質量和進度,很多寶貴的課堂實訓時間都用于了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大大減少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訓時間,難以實現實訓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訓課程的這種困境,翻轉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大大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與導向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值得高職院校在實訓課程中適當推廣和普及。

通過知網文獻分析發現,對于在高職院校實訓課程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還比較少,主要是借鑒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的方式,沒有完全貼合實訓課程的需要,但細細分析學者們的觀點發現,他們大都認同實訓課程更需要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大多數學者在作相關研究時都是以相應的實訓課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基于文獻分析發現,學者們越來越注重如何做好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并結合新興的信息技術,如慕課、微彈幕等,改善課堂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論證翻轉課堂是什么,為什么要用翻轉課堂的階段。

3 高職院校翻轉課堂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公式也被廣泛認同和應用,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將會使未來一切教與學的活動都圍繞互聯網發生巨大的變化,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都將在互聯網上進行,線上實現知識的成型,并對線下的活動形成必要的補充和拓展,線上線下相互補充。

現有關于翻轉課堂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的研究,雖然對于今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有較高的研究意義和價值,但是也不難發現,現有研究還處于探索和借鑒階段,很多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論證和理論總結階段,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為主,實踐應用性和系統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作為教學模式研究和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高職院校翻轉課堂應用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已有的教學模式,對今后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可以為在高職院校中實踐翻轉課堂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因此,為了促進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緊跟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今后的研究與實踐應注意結合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和終端學習軟件,實現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靈活應用,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此外,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實訓課程中運用翻D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該根據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效果,采用分層教學和小班化教學的模式,彌補傳統實訓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不斷提高實訓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愛紅.翻轉課堂的微課程改革在實訓課程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以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為例 [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61-64.

[2] 彭耀峰.國內翻轉課堂研究現狀述評[J].亞太教育,2015.7:123-124.

[3] 鄔錦錦.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高職教學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4:86-87.

第12篇

關鍵詞 合作式英語教學 寫作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Skills

――Empirical Study of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ZHANG Lij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52)

AbstractEducation refor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constant renewal of teaching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reform. Focus on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this cooperative-base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skills to develop the ro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s, summed up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fluence on teaching to explain 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collaborative English teaching; writing ability development

1 合作式教學

合作式教學(cooperative teaching, or co-teaching)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源于美國。直到本世紀初,仍有許多國內外的學者和教育家都十分關注合作式教學,對該教學法從理論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合作式教學的最早定義是“兩個或更多的人,分享部分或全部學生的課堂教學任務的責任,主要涉及對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任務的實施,和對學生的評價。在弗萊德和庫克(Friend & Cook)看來,“合作式教學能創造活躍的、高能量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習效果的提升” (Friend & Cook2003:30)。摩洛克和阿古拉(Morocco & Aguilar)對此的明確觀點是,“合作式教學是專業教學合作中具有發展前景的好形式” (Morocco & Aguilar2002:341)。

2 研究任務

為了有效實現立項研究目標,課題組對合作式教學提出并下達了研究計劃,特別強調了該項試驗的目的。經過討論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這將是嘗試課程教學改革,突破學生語言能力提高的瓶頸的重要步驟。

該項目的細化任務目標:首先是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和教師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將教師與學生的努力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學習效果。課程目標分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定義、分析、歸納能力;文獻資料查閱及應用能力;理性構思能力,和邏輯陳述等方面的能力,總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質量為最終目標。檢驗的方式就是課程教學考試和畢業論文的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學生的參與興趣,確保課程的教育價值,同時保證項目計劃的順利實施。其次,該項目的目標是優化教學實踐,提高合作教師的研究能力。

項目組用兩個學期,在兩個教研室15位基礎課程任課教師中組成了2個合作教學實驗小組,綜合英語(含高級英語)課程任課教師為一組,其他任課教師(含英語閱讀、英語寫作、畢業論文寫作及其他)為一組。課程涉及的班級為一至四年級的8個班,學生參與數達近268人。每個班選定的各門課程合作教學時數分別為綜合英語4次,英語閱讀4次,寫作4次,其他4次,畢業論文課程教學的有效部分和寫作全程,每個學生(選定8人)約10學時。總計約208個合作教學學時。

在2個合作教學實驗小組15位教師中,有5位任不同課程的教師圍繞一個班級,參與合作教學循環,主要任務是:合作備課、合作教學和合作評價。各門課程使用的教學用書按照不同主題都做了綜合處理,同時教師還為各種能力培訓收集了有關補充材料。

3 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

3.1 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采用了跟蹤教學和綜合評價方法。本課題組有4/5的成員參加了有關課程的合作教學,與合作教學實驗小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制定實驗課程內容,指導課程組和學生小組活動,如提出思考問題、資料查詢、布置任務、批改作業等。概括地講,研究人員做到了在同一課堂、同一時間為學生提供學習幫助,交差觀摩實驗課,對合作教學、課堂活動、師生互動、能力展示及其他課堂情況做真實記錄。通過考試、學生口頭能力展示,和寫報告、課堂觀察、問卷、訪談等其它評價方式,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評價合作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3.2 合作式教學實踐

在該項目進行的前10個教學周,合作教學實驗小組的教師們重點觀察了兩位合作教師的情況。從教學材料的準備,到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及教學效果的測評,以觀測到的綜合英語張老師(Z老師)和英語閱讀范老師(F老師)初期、中期和末期合作教學情況為例,具體結果如下表:

(1)合作教學的第二周,綜合英語Z老師與教學小組一起備課,一人完成教學;任A班的綜合英語;課堂沒有合作跡象;沒有合作要求,學生也沒有合作反應;Z有些緊張,只關注教學內容。而英語閱讀F老師自己備課,自己教學; 任A班的英語閱讀;課堂沒有合作跡象;沒有合作要求,學生也沒有合作反應;F有些緊張,只關注教學內容。

評語:任同一個班級不同課程的教師之間沒有合作;他們的教學不是合作式教學。

(2)合作教學的第四周:綜合英語教師Z和F一同走進綜合英語課堂;Z常常忽略項目組的要求,F和項目組人員課間給予必要提示;Z進行知識擴展時,F有打斷,提示時間;Z給出“cognitive process”的英文定義;Z請一個學生重復;F提示:“你不需要給出漢語解釋嗎?”Z回答:“好的。” Z繼續請其他學生重復;小組活動,兩位教師都參與到學生中;有了更多的互動。而教閱讀課的F和Z一同走進英語閱讀課堂;Z配合F做背景介紹;F和Z共同參與學生討論活動;F和Z與學生有更多互動。

評語:合作教學有很大進步;合作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了。

(3)合作教學的第八周:兩位合作教師共同深入探究課程教學與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培養的方法;共同設計書面練習作業;共同走進教室;兩位教師相互幫助為學生分組、指導,以人為主,一人為輔;學生按組討論、準備、表演。

評語:兩位教師能吸取對方的優點,明確彼此的不足,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學生在準備展示方面表現出巨大的變化。

實驗進行到第九周時,觀察者在課后就合作教師Z和F做了訪談。合作教師Z就兩人在合作方面所花的時間做了歸納:每次合作內容研究兩小時;材料準備2小時;教法探討半小時;課后評估半小時;課堂合作教學2小時;總計6小時。他們共同認識到實施合作教學充滿了挑戰,一是時間壓力和閱讀量;二是環境壓力,來自各類觀察者和學生。此外他們對合作教學的看法是:實施合作教學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是堅持力;二是合作的興趣。合作教學方法更適合于專業教師的教育和培養。

(4)合作教學的第十周:繼階段訪談之后,實驗小組又進行了一次課堂跟蹤。我們發現:課前兩位合作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商討;課堂上,合作者Z邀請合作者F就具體內容給出更多的信息,也邀請了參與聽課的外教提供背景信息;合作者Z提示學生有不明白的問題請問合作者F,或外教;學生準備作業時兩位合作者都走進學生,向個體或小組提供幫助;合作者Z解釋一些文化術語,如Saint George-English, 等的同時,合作者F解釋: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 = anti + dis + establish + ment + arian + ism (fandui fenlie/liguojia zhuyi); 課堂上幾次出現Time-Out 和 Idea Box; 合作者Z用委婉的口氣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合作者Z給出的問題;學生基本能用英語回答,個別不會的用漢語回答;合作者Z對學生的疑問做進一步解釋;合作者F也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與合作教師Z互動;合作教師F與學生互動;兩位合作教師間互動。

評語:當學生和合作教師F有疑問時,合作教師Z就成了翻譯者;課堂上的互動很好;合作教學進行的很自然。

3.3 合作式教學的應用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作用的評價

本課題組對合作式教學方法在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作用的評價采用了形成性和綜結性并用的方法,重點評價了該方法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作用和合作教學效果。評價包含六個主要部分:(1)學生的表述能力測試;(2)期末考試;(3)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互評、和教師的評價;(4)觀察課堂教學;(5)問卷和訪談;(6)合作教師的反映和交流。

對學生表述能力評價按照形成性原則,在課堂上進行。該部分的評價內容有: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合作教師的評價。評價的層次分為: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側重語言技巧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對小組的表述技巧的評價;學生互評,表述者接受其他學生簡單贊譽的情況。

3.4 合作式教學方法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通過綜合評價,項目實驗組總結出合作教學方法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合作式教學使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對教師的備課、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安排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教學效果更加突出。第二,教學內容的準備更充分且富有邏輯。第三,在合作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更加細致,教學導入、講授、操練等步驟更加緊湊。第四,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頻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4 結論

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能力,不在于某一門重要的教與學,重要的在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所實施的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因此,必須不斷改進英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大論文協作相關能力的訓練。實踐證明,合作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所要求的相關能力培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值得實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DiMco, J.H., D. D. Merritt & B. Culatta. 1998.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and Decision-making. Language intervention in the classroom. San Diego, CA: Singular.

[2]Eick, C. J., F.N. Ware & P.G. Williams. 2003. Coteaching Is a Scientific Method Course, a Situated Learning Model of Being a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4: 3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