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35: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稅務籌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求學網為大家整理了稅務研討論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相信對大家能有幫助!
稅收籌劃是納稅義務人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從多種納稅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選擇和規劃,利用稅法給予的對自己有利的可能選擇與優惠政策,選出合適的稅收方法,從而使本身稅負得以延緩或減輕的一種行為。企業所得稅是我國的主體稅種,稅收籌劃的關鍵是降低應稅收入,盡可能地擴大準予扣除項目的金額,從而降低應納稅所得額,最終達到降低企業所得稅的目的。因此,對企業來說,它具有很大的稅收籌劃空間,本文擬就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作一探討。
一、對企業組織形式的稅收籌劃
二、對企業所得稅稅率的稅收籌劃
三、對企業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稅收籌劃
稅收優惠是稅制設計的基本要素,國家為了實現稅收調節功能,一般在稅種設計時,都設有稅收優惠條款,企業如果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條款,就可享受節稅效益,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許多都是以扣除項目或可抵減應稅所得制定的,準確掌握這些政策,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本身就是稅收籌劃的過程。例如,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頒布的《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凡在我國境內投資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的企業,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以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這是自實施新稅制以來國家制定的對企業所得稅納稅影響很大的一項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當及時抓住這一機遇,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但選擇稅收優惠作為稅收籌劃突破口時,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納稅人不得曲解稅收優惠條款,濫用稅收優惠,以欺騙手段騙取稅收優惠;二是納稅人應充分了解稅收優惠條款,并按規定程序進行申請,避免因程序不當而失去應有權益。
一、固定資產取得的納稅籌劃
1.外購固定資產時間及產地的選擇
企業在外購固定資產時,應充分利用固定資產投資抵免稅收優惠政策。根據稅法購買規定的國產設備,其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抵免應稅所得額。但抵免的應稅所得額只能是設備購置當年比上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如果企業當年新增額不足抵免,還可在以后年度新增企業所得稅中抵免,但最長不能超過5年。為此,在沒有明顯質量和價格差異情況下,企業應盡量選擇購買國產設備,從而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其次,由于資金具有時間價值,應盡早抵扣投資抵免額,加快資金的循環周轉。因此,企業就應恰當地選擇購買年份和數量。當新增應納稅所得額相對較大時,可以考慮多購買設備;當新增應納稅所得額相對較少時,則應少購買設備。另外,企業購置固定資產應盡量選擇在自身的稅收優惠期外購置,在正常的稅率下多抵減應稅所得額,從而降低企業自身的納稅成本。
2.自建固定資產籌資方式的選擇
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往往由于自有資金不足而需要向外部籌資。外部籌資一般有兩種方式,即負債籌資和權益籌資。負債籌資是指以借款而支付利息的方式籌集資金;權益籌資是指以發行股票支付股息的方式籌集資金。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在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情況下,應計入固定資產原始賬面價值,其作部分均作期間費用,年末計繳所得稅時準予扣除。由此可見,因借款而發生的利息支出無論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最終均可在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從而減輕企業稅負。權益籌資方式則無此優勢,稅法規定,企業支付的股息、紅利均不能計入成本,只能在企業稅后利潤中列支。
另外,企業還應了解稅法對部分行業企業自建自用設備的特殊規定。如稅法規定建筑施工企業附設的工廠、車間生產的水泥預制構件,其他構件或建筑材料,用于本企業建筑工程的,應在移送使用時征收增值稅,但對其在建筑現場制造的預制構件,凡直接用于本企業建筑工程的,征收營業稅,不征增值稅。這也為企業提供了納稅籌劃空間。
3.租入固定資產租賃方式的選擇
企業在租賃固定資產時,涉及到對租賃方式的選擇。由于兩種租賃方式在稅收處理上不盡相同,選擇不同的方式租入設備,就會為企業帶來不同的稅負。若雙方是非關聯企業,應以融資租賃的方式租入固定資產。通過融資租賃,可以迅速獲得所需資產,重要的是企業支付的手續費以及安裝交付使用后支付的利息等均可在支付時直接扣除,雖融資租賃發生的租賃費不得直接扣除,但租入固定資產可按規定提取折舊費用并在稅前扣除,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企業所得稅。
若雙方是關聯企業,則應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設備。根據《企業所得稅扣除辦法》規定納稅人以經營租賃方式從出租方取得固定資產,其符合獨立納稅交易原則的租金可根據受益時間均勻扣除。此辦法雖對關聯方交易作了公允交易價格的規定,但企業集團仍有很大的節稅空間。在同一利益集團內部不同納稅主體之間開展經營租賃,使利潤從盈利方轉入虧損方,從而節約整個企業集團的納稅支出。尤其是在關聯雙方適用稅率有明顯差別的情況下,展開經營租賃,使利潤從稅率相對較高一方轉入稅率相對較低的一方,集團整體節稅效果更佳。例如:甲乙兩企業是同屬一個集團的關聯企業,甲乙兩企業的所得稅率分別為33%和15%,甲企業每年盈利30萬元,乙企業每年虧損10萬元。乙企業現將一生產設備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借給甲企業使用,每年收取15萬元租金。若甲乙兩企業簽訂的合同符合獨立交易原則,則此15萬元租金可以從甲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甲企業每年應交所得稅為(30-15)×33%=4.95萬元,乙企業每年應交所得稅為(-10+15)×15%=0.75萬元。然而,相對整個集團而言,共計節約稅款為30×33%-(4.95+0.75)=4.2萬元。二、固定資產使用的納稅籌劃
在計算企業應稅所得額時,折舊費是一項重要的可扣除費用。因此,固定資產折舊的納稅籌劃應作為企業理財的一個要點。在其他條件相對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納稅籌劃主要涉及對折舊方法的選擇。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是企業最常用的折舊方法,雖然采用任一方法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在整個年限內計提的折舊總額相等,但每年計提的折舊額卻不盡相同,進而使得每年應納稅所得可扣除額存在差異。從遞延納稅方面來看,企業應選擇加速折舊法,同時還可以降低設備投資風險,加速企業資金循回再利用,實現資金的時間價值。當然,加速折舊法只能在符合國家規定范圍內選擇,否則在計算應稅所得時應進行納稅調整,不會達到節稅的效果。
加速折舊法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的節稅手段。然而,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還應允分考慮自身特點及未來稅率和物價走趨等因素的影響。例如,企業處于稅收優惠期或預測未來稅率可能上升時,企業就應權衡延期納稅與稅收負擔的增長幅度為企業帶來預期收益的大小,從而選擇最優的折舊方法,以達到最佳節稅效果。
三、固定資產處置的納稅籌劃
1.出售舊固定資產價位的選擇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部局關于舊貨和舊機動車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2]29號)規定,企業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無論其是小規模納稅人或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若售價超過原值,一律按4%的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并不得抵扣進項稅額;售價未超過原值的免征增值稅。由此可見,受稅收因素的影響,采用高價出售舊固定資產并不一定能使企業利潤最大化。當出售價格高于原值時,則應根據增值率與平衡點的大小關系,比較高、低售價為企業帶來的利潤大小。
假設舊固定資產原值為M,已計提折舊為N,清理費用為Q,售價為P。增值稅適用征收率為4%。增值率為A=(P-M)÷M×100%,平衡點為B。則當M-(M-N+Q)=P-P÷(1+4%)×4%×50%-(M-N+Q)時,得平衡點B=(P-M)÷M=2%。當舊貨增值率A>2%時,企業放棄免稅而計繳增值稅,企業利潤會更大;當舊貨增值率A≤2%時,若售價仍高于原值,放棄高價出售,而享受免稅,才能使企業利潤最大化,若售價低于原值,則不存在對納稅的選擇。
關鍵詞:稅務籌劃;稅務籌劃風險;風險防范
一、稅務籌劃的內涵
(一)稅務籌劃的定義
稅務籌劃又被稱為稅收籌劃。根據國際財政文獻局在《國際稅收詞匯》中的定義:“稅務籌劃是指稅務人通過經營活動或個人事務活動的安排,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①廣義上,稅務籌劃是指納稅人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合法手段減少或不繳一定稅款從而獲得稅收利益的經濟行為。狹義上,稅務籌劃即為在國家法律許可范圍內,根據稅收政策導向合理合法地減輕企業稅收以獲取正當稅收利益的經濟行為。
(二)稅務籌劃具有的特征
稅務籌劃的特征主要是指稅務籌劃的非違法性、事先性和專業性:1.非違法性。顧名思義非違法性是指稅務籌劃不能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一切稅務籌劃活動都應該在稅法規定的框架內進行,這是稅務籌劃最基本的特點。2.事先性。事先性是指稅務籌劃發生的時間在企業進行經營或投資活動之前,之所以必須這樣做的原因是納稅義務一旦形成,相關的籌劃方案就為時已晚了。只有在事前早作安排才能有效規避一些納稅義務。3.專業性。專業性是指稅務籌劃是一項非常專業、技術性很強的策劃活動。它需要有專業的稅務人才的參與才能進行,甚至需要專門的稅務籌劃機構的參與才能完成。當前稅務籌劃呈現出越來越專業化的趨勢。
二、稅務籌劃中的風險
既然風險性是稅務籌劃的顯著特征之一,那么研究稅務籌劃中的風險就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言,企業稅務籌劃風險是指在企業實施稅務籌劃方案的過程中由于各方因素的變化導致籌劃失敗的可能性。在實踐中稅務籌劃風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籌劃方案設計的不合理
專業性是稅務籌劃的一個重要特點,只有專業的稅務籌劃隊伍才能設計出相對比較合理的稅務籌劃方案。但是也只是相對而言,十全十美的稅務籌劃方案永遠只是理想的結果。在實踐中,由于稅收籌劃方案設計的不合理導致籌劃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在我國,由于稅務籌劃仍處于起步階段,加之稅收環境的復雜多變,需要兼顧多方面的因素。如果稅收籌劃人員沒有全面的稅收知識,應對多變的稅收環境的能力。那么設計出來的稅務籌劃方案不免有片面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一項籌劃方案在一開始就是不合理,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二)稅收環境的變化
因為我國現代稅收制度的建立比較晚,稅收制度還不健全。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經濟環境的多變必然引起稅收環境的多變。稅收制度要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就需要不斷進行改革。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改革,稅收環境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必然會給稅務籌劃的結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稅務籌劃是一項持續工作,那籌劃的結果隨著稅制的改革會呈現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也可能會帶來風險。
(三)對法律法規界限的準確度把握不夠
稅務籌劃具有鮮明的非違法性特征,但是實踐中一些籌劃活動很難說是違法還是合法,許多籌劃活動打的都是法律的球,要求籌劃者準確把握法律規定的界限很難。況且法律法規一些概念上的界定,其內涵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加上我國的國情相對比較復雜,缺少健全的法治精神,稅務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彈性。例如一項企業認為合法的稅收籌劃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由于稅收執法的不確定性而被視為偷漏稅等違法行為。這樣不但不會減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反而會加劇企業的稅收籌劃成本。
三、稅務籌劃風險的防范
知道了稅務籌劃中的風險,就有必要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企業應該針對稅務籌劃風險面臨的問題及現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從而使稅務籌劃達到預期的目的。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防范措施:
(一)做好稅務籌劃風險事前控制工作
做好稅務籌劃風險的事前控制工作就是要求企業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企業應著眼于運用信息化的企業管理系統對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其中稅務籌劃風險會在財務上有所體現,企業可以根據財務狀況的走勢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企業要保證財務核算的信息及時準確,從而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最細致的掌握,根據準確的財務數據科學設計稅務籌劃,在事前有效杜絕稅務籌劃風險。同時應該加強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增加財務數據的預警功能。企業應提高財務分析技術,及時通過分析數據,發現潛在風險,發出預警信號,更好地促進稅務籌劃方案的設計和及時調整,從而減少稅務籌劃事前風險。
(二)提高籌劃人員素質,減少籌劃中的風險
稅務籌劃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動,專業的稅務籌劃人員是稅務籌劃活動的核心。企業要想有效防范稅務籌劃的風險,就需要提高籌劃人員的素質。稅務籌劃人員專業技術的過硬與否是籌劃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企業具體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提高籌劃人員素質:一方面企業應該加強對企業內部本來就有的稅務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較好地掌握稅收、會計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尤其對于征稅的流程以及稅法規定的可享受的優惠政策要熟悉,使得制定出的籌劃方案能夠盡量合理;除了通過對企業內部稅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籌劃人員素質外,企業還需聘請一些高素質的稅務籌劃專家為其稅務籌劃方案把關。只有確保了籌劃隊伍的專業性,才能減少籌劃中的風險。
(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籌劃方案的有效實施
作為企業管理者,要保證企業稅務籌劃方案的實施及其風險管理的順利進行,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盡量避免因稅務籌劃方案的實施而導致的企業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方面的問題。同時企業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協作也顯得尤為重要。稅務籌劃的實施和風險管理的相關人員與企業各個部門都是密切相關的。稅務籌劃的實施和風險管理人員應和各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掌握各部門的經營尤其稅負方面的信息,為防范和管理籌劃風險提供科學的建議。降低實施稅務籌劃方案的風險。
(四)調整籌劃方案適應稅收環境的變化
稅務籌劃活動本身就是通過合理合法有效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達到減輕稅負的,但是國家的稅收政策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既定的稅收籌劃方案應該隨著國家稅收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使其適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這就要求企業時刻關注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根據籌劃的目標,調整籌劃方案,使方案總是與國家的稅收政策相適應。(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注解
① 梁文濤. 企業稅務籌劃風險管理探討[D].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參考文獻:
[1] 梁文濤.企業稅務籌劃風險管理探討[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2] 常向東,李永海.企業稅務籌劃風險探討[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9,(2).
[3] 劉承達.企業納稅籌劃的風險與防范[J].理論導報,2010,(3).
[4] 管友橋.企業納稅籌劃的風險防范探析[J].群言堂,2009,(6).
[5] 桂高平.稅收籌劃的風險及其控制[J].審計與理財,2007.
[6] 梁文濤.企業納稅籌劃風險的五種應對策略[J].財會月刊,2010,(4).
[7] 路平.稅務籌劃的動因與條件分析[J].會計之友,2006,(11).
[8] 喬為剛.企業稅收籌劃風險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1).
論文關鍵詞:公司治理 稅務籌劃 風險 防范
一、公司治理結構是稅務籌劃的制度保證
(一)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明確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和功能的一種企業組織制度結構。這種制度安排或制度結構決定了公司的目標、行為,決定了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如何實施管理、控制風險和分配收益等有關公司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企業包括稅務籌劃在內的所有財務行為都應該在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內進行。適應公司治理要求的稅務籌劃方案才能得到組織、制度、資源等方面的保障,按照公司既定的戰略目標實施。所以,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稅務籌劃質量的基本保證
(二)稅務籌劃風險
企業在運用稅收政策開展稅務籌劃的過程中.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風險可能會伴隨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稅務籌劃風險是指企業在開展稅務籌劃活動時.由于受到難以預料或控制的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失敗而在籌劃后發生各種損失的可能性稅務籌劃風險主要來源于兩方面即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產生的風險,但不論何種風險,如不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都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和其他相關損失。
(三)公司治理結構與稅務籌劃風險
公司治理是稅務籌劃的內部環境基礎。公司治理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保證稅務籌劃工作的實施.其完善程度和,有效運行影響著稅務籌劃的組織結構、運行效率和風險控制稅務籌劃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嚴密性和有效性。美國COSO頒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指出包括公司治理在內的內部環境要素,是企業實施全面管理風險的基礎性要素.并為籌劃提供規則和結構支持。稅務籌劃作為公司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公司治理背景下進行.并有效防范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實現零涉稅風險環境下的稅務籌劃目標。內部環境決定稅務籌劃的基礎是否牢靠.是對稅務籌劃風險的事前防范
二、稅務籌劃的內部組織結構
合理的組織結構是落實公司治理目標的基本保證開展稅務籌劃。需要一定的組織機構作為保障。在企業內部.需要設置稅務部等專職稅務組織機構.專業性的組織分工可以為籌劃工作提供組織和人力資源方面的保障在稅務部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稅務問題及籌劃研究的明確分工與相互配合。稅務部的工作體現在以下方面:搜集相關財稅法規.為籌劃和實施方案提供信息支持:企業整體稅負分析及涉稅業務分析:財稅風險防范機制與防范策略的研究:企業戰略的財稅規劃與內部稅務計劃:納稅申報與稅款繳納的執行:納稅評估報告:設計合理化的納稅籌劃方案等。例如.華潤集團于2006年在集團財務部設立了稅務管理部.系統、專業地推動全集團的稅務管理建設。目前該集團的7個運營中都設有稅務部,一、二、三級利潤中心都設有稅務經理及專職稅務人員.使得整個集團的稅務風險明顯減小.稅務方面的成本控制也有比較明顯的成效。受益于稅務管理部卓有成效的工作.稅務風險管理已經真正成為集團管理層高度重視的事項.稅務成本和風險得到合理控制.企業效益也實現了快速增長。
三、防范稅務籌劃風險的內部治理策略
(一)建立稅務籌劃內部治理機制
公司內部治理框架中.要設計與稅務籌劃的戰略目標相關的內部治理機制.包括籌劃工作流程,籌劃風險預警,籌劃決策、控制機制以及反饋機制。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可以防范稅務籌劃風險,保證稅務籌劃方案的合理性、合法性,并能及時、有效實施。除此以外,為了保障控制系統有效運行。應明確涉稅環節各部門的崗位職能.明確稅務籌劃的權限安排與制衡機制.確保企業稅務管理和稅務籌劃決策的科學性,避免企業稅務籌劃風險和危機的出現。
(二)制定稅務籌劃規劃
稅務部要根據企業稅務籌劃的目標和實際情況制定稅務籌劃規劃,并盡可能詳細。稅務規劃是實現稅務籌劃的一種計劃控制.屬于內部控制。稅務部制定的內部稅務計劃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年度納稅計劃.包括納稅支出規模和結構、時期計劃安排等;第二,內部因素變動分析,以防因內部因素變動而產生內部籌劃風險:第三.外部因素變動分析.以防因外部因素變化而產生籌劃風險。在稅務規劃制定出來以后.還要對稅務規劃進行評估.考慮該稅務計劃能否取得更多的節稅利益或更大的財務利益.是否風險和成本較低.是否能夠獲得企業現金流的支持,執行是否有保障等。
(三)進行稅務籌劃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層面只要存在著經營活動和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稅務控制制度是整個內控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實施內部稅務控制制度.定期核對涉稅賬簿.可以提高涉稅會計核算資料的可靠性:同時,內部稅務控制制度的施行.有利于稅務籌劃目標的實現。從稅務籌劃角度來看,內部稅務控制應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內部納稅控制,目的是使納稅會計提供的資料真實、可靠,納稅活動遵紀守法。為實現這一目的.設計內部納稅控制制度時.應考慮如何協調稅務部與會計部、各業務部門以及內部審計機構之間的關系。二是內部稅務風險控制,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和風險控制四個方面。
(四)開展信心知識別與溝通
企業實施稅務籌劃的全過程都需要借助各種信息來識別、評估和應對籌劃風險。大量有效的信息是制定各種籌劃方案的基礎良好的溝通包括信息的向下、平行和向上及時有效傳遞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稅務籌劃項目初始就要求籌劃人員依據掌握的相關信息.制定籌劃目標和各種可選方案,識別影響籌劃風險的涉稅事項因素。及時傳遞給項目負責人.以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并按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調整稅務籌劃方案.再將控制信息傳遞給下面的執行人員.執行人員進一步反饋及傳遞相應信息.降低籌劃信息不對稱風險和溝通誤差風險。另一方面.增加企業與稅務機關之間的溝通。搞好稅企關系,加強稅企聯系,獲得更多信息,使稅務籌劃方案得到稅務機關的認可.以確保企業進行的稅收籌劃行為合理合法.降低征納雙方的認定差異風險和稅務行政執法風險。
論文關鍵詞:納稅籌劃,企業所得稅,籌劃策略
一、納稅籌劃的含義
什么是“納稅籌劃”?到目前為止,還難以找到一個非常權威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但其定義至少應表述出以下幾層意思:一是納稅籌劃必須是不違反稅法的;二是納稅籌劃是事先進行的計劃;三是納稅籌劃的目的應是納稅人稅收負擔的最小化。
有關“納稅籌劃”的概念,國內外的學者也有相應的論述:
國際財政文獻局(InternationalBureauofFiscalDocumentation,IBFD)在其《國際稅收詞典》(IBFD:InternationalTaxG1ossary,Amsterdam1988)中對納稅籌劃是這樣表述的:“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通過經營和私人實務的安排以達到減輕納稅的活動”。
美國南加州W.B.梅格斯博士在與別人合著的《會計學》中講道:“人們合理而又合法的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使之繳納盡可能低的稅收。他們使用的方法可稱之為納稅籌劃……少繳稅和遞延繳納稅收是納稅籌劃的目標所在”。另外,他還講道:“在納稅發生之前,有系統的對企業經營或投資行為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盡量的少繳所得稅,這個過程就是納稅籌劃”。
張中秀在其主編的《公司避稅節稅轉嫁籌劃》一書中從“納稅籌劃”所包含的方法上給出了納稅籌劃的定義。他指出:“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通過非違法的避稅方法和合法的節稅方法以及稅負轉嫁方法達到盡可能減少納稅的行為”。可以用公式表示:納稅籌劃=避稅籌劃+節稅籌劃+轉嫁籌劃。
綜合以上幾層意思,我們可以對“納稅籌劃”下這樣一個定義:納稅籌劃,又稱稅務籌劃、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為達到減輕稅收負擔和實現稅收零風險的目的,在稅法所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的經營、投資、理財、組織、交易等各項活動進行事先安排的過程。企業納稅籌劃主要是基于這樣一個意圖,就是站在納稅人的角度,在守法的前提下,謀求最大限度的“省稅”。
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目標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納稅人范圍比公司所得稅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是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后實行的,它把原國營企業所得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私營企業所得稅統一起來,形成了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它克服了原來按企業經濟性質的不同分設稅種的種種弊端,真正地貫徹了“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實現了稅制的簡化和高效,并為進一步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
有效開展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關鍵問題,是正確定位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目標。納稅籌劃目標,是指通過納稅籌劃要達到的經濟利益狀況。它決定了納稅籌劃的范圍和方向籌劃策略,是納稅籌劃應當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將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目標應定義為:在法律認可且符合立法意圖的范圍內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這種定位,既克服了節稅目標的狹隘性,又排除了不符合立法意圖的避稅問題,是企業定義其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目標的正確選擇。
2、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派生目標是涉稅零風險
如果說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第一個目標,那么,實現涉稅零風險就是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第二個目標,也是稅后利潤最大化這一稅收籌劃根本目標的派生目標。因此,在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中,為了實現日常稽查涉稅零風險目標,企業必須要強化其內部管理制度,尤其要著重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創造平穩、有序的內部稅收籌劃環境,以備順利通過稽查部門的日常檢查。由于目前我國企業對稅法的理解不到位,普遍存在著稅收風險較高的問題,所以稅收籌劃需要把規避稅收風險、實現涉稅零風險納入進來。這使得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目標更具有實際操作意義。
三、企業所得稅籌劃策略
根據我國稅法法規的相關規定中對稅率、減免內容、法定扣除項目等的一系列規定,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稅務籌劃:
1、合理利用企業的組織形式開展稅務籌劃
企業所得稅法合并后,遵循國際慣例將企業所得稅以法人作為界定納稅人的標準,原內資企業所得稅獨立核算的標準不再適用,同時規定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應匯總到總機構統一納稅。不同的組織形式分別使用獨立納稅和匯總納稅,會對總機構的稅收負擔產生影響。企業可以利用新的規定,通過選擇分支機構的組織形式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企業從組織形式上有子公司和分公司兩種選擇論文提綱怎么寫。其中,子公司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夠承擔民事法律責任與義務的實體;而分公司是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需要由總公司承擔法律責任與義務的實體。企業采取何種組織形式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分支機構盈虧、分支機構是否享受優惠稅率等。選擇方案具體見表2-1。
表2-1 分支機構組織形式選擇方案
稅率選擇
優惠稅率
非優惠稅率
盈利
子公司
分公司
虧損
論文摘要:我國企業要從維護自身整體、長遠利益出發,摒棄避稅、偷逃稅等短期行為,轉而進行科學的國際稅務籌劃,即利用國際稅法規則,通過對自身的籌資、 投資 和營運等生產經營活動事先進行適當的安排和運籌,使企業既依法納稅,又能充分享有國際稅法所規定的權利和優惠政策,以獲得最大的稅收利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一、國際稅務籌劃的客觀基礎
企業要進行國際稅務籌劃,首先要對各國的稅制有較深認識。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稅收差別是由稅收管轄權、稅率、課稅對象、計稅基礎、稅收優惠政策等幾個方面組成的:
1.稅收管轄權上的差別。各國稅制上的稅收管轄權主要有三種類型:居民管轄、公民管轄和所得來源管轄。各個國家或地區一般是根據自身的 政治 、 經濟 情況和 法律 傳統,選擇及行使稅收管轄權,其中多數國家是同時行使居民管轄權和所得來源管轄權的。由于各主權國家行使不同的稅收管轄權,從而為國際稅務籌劃創造了機會。
2.稅率上的差別。稅率差別是指不同的國家,對于相同數量的應稅收入或應稅金額課以不同的稅率。企業可以選擇綜合稅率較低的國家來投資,也可以將稅率高的國家所屬機構的利潤轉移到稅率低的國家。
3.課稅對象和計稅基礎的差別。不同的國家稅種的課稅對象可能不同,不同國家對于每一課稅對象所規定的范圍和內容也可能不同,因此計稅基礎也會存在差異。企業可以利用不同的稅收處理進行稅務籌劃。
4.稅收優惠的差別。許多國家為了吸引外國投資,對于國外投資者在征稅上給予實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優惠。如減免稅、各種納稅扣除等。一國的稅收優惠政策是跨國納稅人稅務籌劃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上述的分析可見,國際稅務籌劃的基礎就是各國稅制的差異。企業只有在全面掌握有關國家稅收法規及其具體稅制的基礎上,兼考慮一些其它客觀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確的稅務籌劃方案。
二、國際稅務籌劃的具體方法
依據國際稅務籌劃的基礎和其它相關因素,可以大略 總結 出國際稅務籌劃的具體途徑如下:
1.稅收管轄權規避。企業應盡量避免同一個行使居民管轄或公民管轄的國家發生人身法律關系,或盡量避免同一個行使所得來源管轄權的國家發生聯系。許多國家對企業的“常設機構”的利潤是課稅的,因此在短期跨國經營活動中,盡量不要成為東道國的“常設機構”,則可避免向東道國納稅。這種規避可以通過控制短期經營的時間或是通過改變在東道國機構的性質來實現。
2.利用稅率差別。由于不同國家規定的稅率存在差別,在進行國際稅務籌劃時,企業可以選擇綜合稅率較低的國家來投資,也可以將稅率高的國家所屬機構的利潤轉移到稅率低的國家。據 統計 ,美國 跨國公司 持有資產總額25%部分分布在那些公司所得稅率低于20%的國家或地區,在這些國家資產收益率普遍較高。
通常實踐中轉移應稅收入的方法有幾種:(1)企業可以利用信托方式轉移財產。如果一個國家的所得稅稅率較高,該國企業就可以以全權信托的方式把自己的財產委托給設在境外的避稅地的信托機構代為 管理 ,通過創立這種國外信托,財產所有人以及信托的受益人就可以徹底擺脫就這筆財產所得向本國政府納稅的義務。同時,由于信托財產是委托避稅地信托機構管理的,當地政府對信托財產所得一般也不征收或征收很少的所得稅。(2)企業也可以通過向低稅率國關聯企業轉移利潤的方法利用轉讓定價手段在公司集團內部轉移利潤,使公司集團的利潤盡可能多地在低稅國關聯企業中實現。實踐中跨國公司在稅務籌劃中這種方法最為常見。
(3)通過組建內部 保險 公司來轉移利潤。具體做法是,在一個無稅或低稅的國家建立內部保險公司,然后母公司和子公司以支付保險費的方式把利潤大量轉出居住國,使公司集團的一部分利潤長期滯留在避稅地的內部保險公司賬上。內部保險公司在當地不用該筆利潤納稅,而這筆利潤由于不匯回母公司,公司居住國也不對其課稅。
3.在稅務籌劃中注意課稅對象和計稅基礎的差別。在稅務籌劃中,要注意考慮所選擇 投資 地的稅種主要是所得稅,根據投資地在存貨計價與 成本 核算、固定資產折舊、各類準備基金的提取等方面稅制規定的不同來進行籌劃。
4.籌劃時考慮 稅收 優惠政策。利用稅收優惠是稅務籌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國與國之間簽訂的國際稅收協定中一般都有互相向對方國家的居民提供所得稅尤其是預提所得稅的優惠條款。在國際稅務籌劃時,在考慮稅收優惠時,要注意稅收優惠往往是在 經濟 不發達、勞動力素質低的地區力度更大。所以不能只考慮稅收優惠,忽略該地區基礎設施制度落后所導致的高成本負擔及 政治 和經營風險。
三、我國企業國際稅務籌劃對策
1.我國企業國際稅務籌劃現狀。我國大部分企業稅務籌劃意識缺乏。我國企業的領導由于欠缺 財務 、稅收知識,因此當提及減少納稅成本時,往往使用偷逃稅款、找稅務人員徇私舞弊等方法,而不是通過自身的稅務籌劃合理合法地節稅。而企業的財務人員也因而不能利用稅收知識和 會計 水平為企業做稅務籌劃。同時,稅務籌劃主體在我國企業中,至今還不甚明確。會計人員只關注會計核算、會計報表,不關心稅收成本比較及相關決策;而 管理 人員則認為稅收籌劃是財務部門的職責。這樣就形成了稅務籌劃工作無人負責的情況。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國企業對于國際稅務籌劃的迫切需求。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的 國際貿易 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僅是出口事業蓬勃興盛,跨國經營事業也必將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發展。因而我國企業必須提高國際稅務籌劃的水平,以適應自身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啤酒生產企業;所得稅;稅務籌劃
一、選題背景和意義
稅務籌劃是企業為了實現稅后經濟利益最大化,基于企業戰略管理指導,以遵循稅收法律法規為前提,對企業的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活動的精心安排和組織,它是企業戰略管理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稅務籌劃在企業的納稅管理活動和經營決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地位非常重要,一直以來稅務籌劃也是學術界和實務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伴隨著我國法律(尤其是稅收法律)體制的日益完善,稅務籌劃的法律環境也得到進一步升級。稅收籌劃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探討日漸豐富,特別是基于我國現行稅法而展開的稅務籌劃的理論和實務研究日益完善和豐富。啤酒生產企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企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啤酒生產企業近年來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使它成為眾多研究者青睞的重點。
啤酒生產企業的盈利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高收入,主要是通過提高啤酒產品的價格或是通過擴大銷售量的方式;二是通過減少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費用,采用成本優勢。目前來看,單純的提升產品價格以提高收入的方式收效甚微。加上我國入世以后,外國企業的進入加劇了我國國內啤酒生產業的競爭。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啤酒生產行業的贏利空間逐步縮減。啤酒生產企業的發展將更加依靠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而降低啤酒生產企業的成本便是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啤酒生產企業的成本費用中稅務成本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因此有必要探討減輕啤酒生產企業稅負的方法以實現降低企業成本費用的目的。
做好啤酒生產企業的稅務籌劃(尤其是所得稅稅務籌劃)工作無論是對企業本身還是對國家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對于啤酒生產企業來說,稅務籌劃(尤其是所得稅稅務籌劃)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節約無效資金流出,改善企業資金流狀況,實現企業稅后凈利潤最大化。稅務籌劃要求企業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組織自身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充分考慮引起稅務成本變動的各因素,并在多種方案中做出最優的選擇,這一系列行為必然會降低企業的稅務成本,有利于企業實現稅后凈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納稅籌劃有利于啤酒生產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會計核算水平。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必須以企業的整體發展目標為指導,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稅收籌劃往往又以會計核算為基礎,因而企業在納稅籌劃過程的自然又推動了企業會計核算水平的提高。
對于國家來說,首先,稅務籌劃有利于穩定國家財政收入,規范啤酒生產行業納稅行為。納稅籌劃的基本原則是遵守法律,理性的啤酒生產商必然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采取節稅行為,實現最大化稅后凈利潤,而不是通過偷稅、漏稅的低級手段。近年來,啤酒行業的稅收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啤酒生產行業的稅務籌劃在穩定我國財政收入上作用凸顯。其次稅務籌劃有利于國家對啤酒業的規范和結構調整。國家對啤酒也的政策通過稅法制度體現出來,啤酒業在進行稅務籌劃的過程中,順應了國家的產業政策。
一言以蔽之,結合啤酒生產企業經營和稅收的特點,探討啤酒業稅務籌劃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稅務籌劃的基本理論
1.稅務籌劃的概念
對于稅收籌劃的定義,國內外學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專家學者對于稅收籌劃的定義各持己見,尚未達成一致的見解。對于稅務籌劃概念的研究,主要的分歧集中于兩個方面:稅務籌劃的主體和稅務籌劃的范圍。對于稅務籌劃的主體,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應當包括納稅義務人和征稅方雙方,但是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僅包括納稅義務人;對于稅收籌劃的范圍,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應當是狹義的范圍,即僅包括節稅,有的專家學者則認為應當包括節稅、避稅以及稅負轉嫁等廣義的范圍。在此,本文采取我國現行稅法中對稅務籌劃的定義,即“稅務籌劃,是指在納稅行為發生之前,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稅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對納稅主體(法人或自然人)的經營活動或投資行為等涉稅事項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少繳稅或遞延納稅目標的一系列謀劃活動。”(注冊會計師稅法,2011)稅務籌劃是納稅義務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納稅人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進行稅務籌劃所取得的收益屬于納稅人的合法利益。
2.稅務籌劃的目標
在理解稅務籌劃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對于稅務籌劃的主體和稅務籌劃的范圍有利更深層次的理解。在稅務籌劃的實務操作中,企業內部的稅務工作人員和會計工作人員可以共同協商、制定符合本企業的稅務籌劃方案。企業也可以委托外部中介機構為其提供稅務籌劃方案。不論是通過內部人員自己制定,還是采用外部專家意見,企業的稅務籌劃都希望達到一個合理的目標。那么稅務籌劃的目標具體是什么呢?鑒于企業的性質、規模、企業的資本結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管理水平、生命周期等的不同,不同企業的稅務籌劃也不盡相同。但是,一般來說,企業稅務籌劃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現企業稅后利潤最大化。企業進行稅務籌劃的最直接的目標即是實現企業稅后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實務角度還是從理論角度,企業稅務籌劃的目標都應當遵循整體的財務目標。而企業的財務目標則包括實現企業稅后利潤最大化。
第二,降低企業的涉稅風險。眾所周知,降低稅務成本,實現企業稅后利潤最大化并不是企業納稅籌劃的唯一目標。如何降低企業的涉稅風險,使之達到涉稅零風險或低風險是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之前必須認真加以研究和探討的。稅務籌劃的基本前提是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如果企業實施的稅務籌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外,則該稅務籌劃方案是一項失敗的方案。事實上,企業的稅務籌劃往往是徘徊在合法與不合法的交界處,稍有不妥,便會成為稅務機關稽查的對象,孕育了極大的風險。對于企業的稅務籌劃行為,到底是合法的、稅務機關所支持的行為,還是偷稅、漏稅行為相差僅是分毫而已。因此,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之前必須考慮相關行為的合法性,做好相關的基礎工作。
第三,降低企業的稅務成本。納稅義務人在履行納稅義務時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一定的稅務成本。如果企業保持應納稅額不變,則企業降低其稅務成本就意味著企業變相增加其稅后利潤。一般來說,企業的稅務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納稅義務人為履行納稅義務而發生的直接行的人力、財力及物力等;間接成本則主要集中于納稅義務人在履行義務過程中的非物化的精神壓力、心里壓力等。總的來看,直接的稅務成本一般是可以量化的,而對于間接的稅務成本在量化方面則相對乏力。因此,國家的稅制越透明,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就更能明確自身的行為,從而減輕心里、精神負擔,降低間接稅務成本。
第四,實現最大化的貨幣時間價值。企業生存發展之目的即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降低稅務有利于該目標的實現。納稅義務人在進行稅務籌劃時會充分考慮如何提高企業資金的價值,實現最大化的貨幣時間價值正有利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三、啤酒生產業所得稅稅務籌劃方法
1.利用不同地區稅率差異和稅收政策差異進行籌劃
鑒于我國對啤酒生產企業的優惠政策甚少,因此,作為啤酒生產企業的納稅義務人很少有行業性質的優惠政策,因此,啤酒生產業只能盡力去尋找各地政府針對啤酒業房地產企業很少有行業的優惠政策,所以只能盡量尋找各個地區當地政府對啤酒行業暫時性的稅收優惠政策。這樣才能在啤酒業全行業整體稅負較重的情況下,利用差別稅率或是差別優惠政策減少自身無效現金流的流出,降低納稅義務人的稅負。
2.應納稅所得額的籌劃
納稅義務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往往是通過對企業的凈利潤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對凈利潤進行調整后的金額。納稅義務人可以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的組成部分進行稅務籌劃。
(1)對相關收入的稅務籌劃
國家為了扶植和鼓勵某些納稅人和納稅項目,制定了相應的減免稅政策。比如國家為了鼓勵企業積極購買國債,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稅法規定國債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另外,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收益免征企業所得稅。啤酒生產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的這些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在企業有閑置資金的時候,可以考慮購買國債或者向居民企業直接投資,以此形成的收入按照稅收優惠政策享受免稅,從而可以在增加企業收入的同時而不增加稅負,有利于增加企業的稅后利潤。
(2)通過工資薪金進行稅務籌劃
在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法下,按照規定,允許企業全額扣除自身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而不再需要進行調整。與原有的稅法相比,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變化的政策,降低自身的稅務負擔。同時,在新稅法下,稅法規定對于安置殘疾人員的企業,允許其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的100%加計扣除。因此,啤酒生產企業在安排工資薪金時,可以考慮在適當的崗位在安排殘疾人就業。
(3)通過利息支出進行稅務籌劃
啤酒生產企業在融資時可以采取向金融機構借款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從金融機構的借款利率和計息方式比較穩定,按照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利息可以在稅前進行扣除,因此,通過利息支出,可以使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降低,從而減輕企業稅負。
(4)利用業務招待費進行稅務籌劃
新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可以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啤酒生產企業可以綜合企業銷售情況利用該政策,將業務招待費的發生額控制在可扣除比例的上限,以此增加應納稅所得額中可抵扣數額。
(5)利用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進行稅務籌劃
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不超過當年營業收入的15%的部分可以扣除。廣告宣傳和業務宣傳費在啤酒生產企業的費用組成中占有相當的地位,啤酒生產企業在進行廣告宣傳時可以綜合各因素制定宣傳費用的上下限,在實際稅務籌劃過程中,充分考慮這一因素。
3.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稅務籌劃
第一,通過技術開發費進行稅務籌劃。國家為了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科學技術研發活動,在現行的新稅法中做出規定:“企業研發的新產品、新技術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可在稅前進行列支;如果當年的技術研發費用比上年實際發生額增加10%以上(含10%),則當年技術研發費可據實扣除且可加計扣除50%。”因此,啤酒生產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可以充分考慮這一稅收優惠政策,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前提,考慮是否加大對科研方面的投入,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啤酒生產企業的健康發展。
第二,利用資產加速折舊的優惠政策。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資產的價值(尤其是科技產品的價值)的可靠計量出現了難題。鑒于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了真實可靠的核算資產的價值,現行稅法做出明確規定:“對于更新換代的固定資產可以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伴隨著啤酒生產企業的迅速發展,其對科技的投入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因此,按照稅法的規定,企業可以對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這樣,可以增加企業的成本費用扣除數,從而影響企業的稅后利潤。基于此,啤酒生產企業一方面可控制現金流出,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固定資產上資金的回籠,減輕企業的稅負。
另外,對于選取不同的費用分攤方式,企業所承擔的稅負不同,從而對企業稅后利潤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啤酒生產企業在進行成本分攤時應當選擇有利的分攤政策。比如,在企業存在虧損的情況下,啤酒業選取的分攤方法要盡量考慮在稅前進行彌補。而在盈利年度,在選擇費用分攤方式時則盡量考慮增加應納稅所得額的扣除數,以此來降低計稅依據(應納稅所得額的數額),起到節約稅負、增加稅后凈利潤的目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利用地區稅率差異,還是利用企業的會計政策,啤酒生產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尤其是所得稅稅務籌劃時必須遵守稅法的相關規定,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蓋地.稅務籌劃,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15~18
[2]楊綺.企業納稅籌劃若干問題的運籌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6
論文關鍵詞:稅務會計師;認識;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運行的發展,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因此從企業的前期注冊,到基本建設、至正常的生產周期,人們針對各環節可能發生的風險設置了內控制度來防范,使我們的企業得到有序良性發展,其中涉稅風險已經成為企業涉及經濟業務的重要控制風險。涉稅風險的控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獨的個體,他與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密不可分,這就需要我們應該重視與企業發展緊密相連的涉稅工作崗位——稅務會計師,下面我就對稅務會計師的認識和他在企業所起的作用談一下粗淺的認識。
1 財務會計不等同于稅務會計
大家都認同財務會計在企業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感覺財務會計包含或等同于稅務會計,其實不然。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在國家現行稅法的范圍內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當財務會計制度與現行稅法的計稅方法、計稅范圍發生矛盾時,稅務會計必須以現行稅收法規為準,進行納稅調整。稅務會計帶有稅務籌劃性,企業通過稅務會計履行納稅義務,從“應交稅費”賬戶上它反映了企業上繳和未繳稅金的數額,未交數額它是體現企業對國家的一筆負債,其金額的大小、滯留企業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企業“無償使用”該資金的能力。因此通過稅務會計的籌劃,正確處理涉稅會計事項,實現企業財務目標。稅務會計還具有協調性和廣泛性,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事項及結果,只要與稅法規定不悖,是與稅務會計相同的,只有對不符合稅法規定的,才進行納稅調整,即進行稅務會計處理。在日常工作中每年的所得稅匯算就是一個典型的事項,當財務會計結束了一個會計年度的工作后,就要依照企業所得稅法進行納稅調整,從會計確認的收入、成本、投資收益、營業外支出等都要符合稅法確認的條件,調增或者調減納稅所得額的多少,最后方能確定應納稅所得額,與財務會計得出的利潤總額是不一致的,這就是體現了稅務會計的協調性。廣泛性主要表現在小型企業,他們為了簡化財務核算,在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時,與稅法不同之處直接按稅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其會計可以稱為稅務會計,而不宜稱為財務會計。
2 稅務會計師產生和發展趨勢
企業稅務會計師是在企業從事與稅務相關的會計工作,以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企業稅務會計專職崗位的會計人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代替了政府投資一統天下的格局,這就要求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規、貨幣政策等手段來實現對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因此企業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合理合法規避風險,原有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不分的企業會計已不適應企業經濟活動管理的需要,企業稅務會計在企業中獨立就顯的尤為重要。我國會計制度改革與國際會計制度的接軌,財務會計應遵循會計準則與新稅法兩者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一些大型企業或集團,總部都設專業的涉稅職能部門。因此,企業對具有涉稅資質的會計師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將越來越迫切。
3 稅務會計師通過納稅籌劃實現企業經濟利益
納稅籌劃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用國家的稅收政策和有關法律規定,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安排,使企業減輕納稅負擔的一種理財活動。稅務會計師將其所掌握的稅收知識、會計知識、法學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等綜合知識運用到日常的經濟活動中,在不違反現行的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前提下進行納稅籌劃,對各項經濟活動發生之前就把稅收當作一個內在的成本做出考慮,從客觀上為企業提供了納稅義務發生前做出事先安排的可能性,合理合法的減少稅收成本,降低了企業涉稅風險,達到企業總體利益最大化得目的。在日常經濟活動中已經逐步認識到他的重要性,一項經濟業務的發生,我們要提前考慮到他所涉及到的各項稅費,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稅負偏低的稅種(必須是在稅法許可范圍內),在業務辦理中要考慮保存與稅法要求相關的資料和文件,以便到時享有稅法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或稅收抵免項目提供依據,業務完成后要考慮什么時間繳納稅款,盡量滯后支付稅款,以延長稅款在企業停留的時間,但不能逾期繳納。
例如:企業需要購置一套需要安裝的設備,設備購置費為75萬元,安裝調試費15萬元,設備總支出為90萬元。
方案一:依據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設備購置費75萬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可抵扣10.90萬元稅款,安裝調試費開勞務發票15萬元,設備入賬價值為80.10萬元,可抵扣增值稅進項稅10.90萬元。
方案二:我們在設備進行招標前就進行納稅籌劃,招標價格含安裝調試費用,并且是增值稅發票一票結算,合同簽訂注明設備達到可使用狀態后交付。依據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設備購置總費用90萬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可抵扣13.08萬元稅款,設備入賬價值為76.92萬元,可抵扣增值稅進項稅13.08萬元。
上案例方案二,因事前進行了納稅籌劃,比第一方案多抵扣稅款2.18萬元,減少了企業資金流出,降低了產品成本,提高了競爭力。
4 提高稅務管理,規避涉稅風險是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對企業稅務管理的認識,大致有幾種代表性的觀點:首先是“無關論”這樣的觀點導致了人們對企業稅務管理問題熟視無睹,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力。其次是“關系論”這種觀點直接導致“人情稅”“關系稅”的屢禁不止,腐敗滋生。再一種是“技巧稅”認為熟練掌握某些偷逃稅或避稅的技巧,只要能達到少繳稅的目的,什么技巧都敢用,不顧法律后果。雖然僥幸過關占了一時的便宜,到后來也有“賠了夫人又折兵”影響企業發展,甚至受到牢獄懲罰。全球跨國知名企業百事可樂(中國)公司被控走私普通貨物罪,其原因就是:明知進口報稅的商品編碼有誤,卻因為想繼續享受意外得來的低稅率“將錯就錯”,當高管接到法院的傳票追悔莫及。現代稅收“無限期追蹤制度”及“法人問責制度”使企業高管們越來越認識到稅收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稅務管理是企業在遵守國家稅法,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稅收法規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政策,達到少繳稅或遞延繳納稅款,從而降低稅收成本,實現稅收成本最小化的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稅務管理的實質是現代企業管理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稅務管理應服從于企業管理的整體發展目標,服從企業管理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廣義上講,企業稅務管理的目標是節約納稅成本,降低納稅風險,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益,實現利潤最大化,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狹義上講企業稅務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準確納稅、規避涉稅風險、稅務籌劃三方面內容。
企業稅務管理的具體活動是由企業稅務會計師具體運作的,他在遵循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事前謀劃,全過程管理,把納稅意識宣傳到每一個員工心里,而實施全員參與,并且注重成本效益,樹立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
5 稅務會計師在應對稅務稽查所起的作用
稅務稽查是稅務機關依法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稅務當事人履行納稅義務、扣繳義務及稅法規定的其他義務等情況進行檢查和處理工作的行政執法行為。稅務稽查分日常稽查、專項稽查、和專案稽查。由于稅務會計師熟知稅收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在日常工作中已經把經濟活動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應繳納的稅款,按規章制度要求進行處理完畢,所以應付稅務局的日常稽查、稅收專項檢查是胸有成竹的,至于專案檢查,只要我們立足于誠信經營、依法繳納稅款是不用擔心的。
西方發達國家的納稅人對于稅務籌劃非常的熟悉,而在我國,稅務籌劃尚處在初始階段,目前中國對于稅務籌劃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認為,稅務籌劃是納稅人在國家稅收政策、法規規定范圍內,以適應國家稅收法律為前提,存在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通過籌資、投資、經營等環節事先安排和策劃,以達到減輕稅負,稅后利潤最大化的一種經營管理活動。本文側重對中小企業稅務籌劃作一些粗淺的分析。
1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原因和現狀
1.1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原因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逐漸一體化,大量的外國企業紛紛入駐,這對我國的中小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小企業要想在同外資企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要提高技術、擴大規模、加強管理外,取勝的關鍵在于能否降低企業成本和支出,盡可能地增加盈利,這就要求企業要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另外,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做強,走出國門進行投資、經營、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更要進行稅務籌劃,以便有效地利用各國的優惠政策,降低稅負。同時,隨著稅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和稅法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偷稅、漏稅的機會將日益減少,為此違法行為而付出的代價也會越來越大,中小企業以往利用的種種違法手段來減少稅賦的方法也逐漸行不通了,只有利用有效的稅務籌劃方略來降低稅務成本,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因此,中小企業為在今后的競爭中勝出,就要充分利用稅務籌劃,而外部條件的變化將為中小企業進行稅務籌劃提供更大的空間和可能,中小企業為實現稅后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稅務籌劃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1.2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現狀
1.2.1稅務籌劃外部環境不佳
(1)稅務業發展不快。目前,我國稅務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相對滯后,稅務人員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因為人員素質不高、專業水平較低,使得稅務業缺乏應有的吸引力,不能滿足廣大納稅人的需求。
(2)稅收征管水平不高。由于征管意識、技術、人員素質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稅收征管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由于我國存在少數稅務機關以組織收入為中心,稅務人員擁有過大的稅收執法裁量權,使得征納關系異化,導致部分稅務執法人員與納稅人之間協調空間很大。一方只求完成任務而不依法辦稅,一方通過違法行為,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稅負的減輕,這在客觀上阻礙了稅務籌劃在實際中的普遍運用。
(3)稅法建設和宣傳相對滯后。我國目前稅法建設還不夠完善,還有很多地方都有待修改和調整,而對于稅法的宣傳,除了部分專業的稅務雜志會定期刊登外,納稅人難以從大眾傳媒中獲知稅法的全貌和其調整情況,不利于企業進行稅務籌劃。而且社會各界對稅務籌劃理解不一,且宣傳稅務活動的機構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不足,人們對稅務籌劃的誤解也就在所難免。
1.2.2稅務籌劃基礎工作(內部環境)不牢
(1)各項管理活動不規范。企業中各項管理活動并非嚴格按照財務工作規程來做,不經過任何可行性論證和財務上必要的預算,就有企業領導擅自決定的事例比比皆是。
(2)權責不清。企業中往往存在著稅務籌劃主體不明的現象。一般會計人員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做好會計核算,提供會計報表,至于立項前的稅務成本比較及相關決策是領導的事。而在上級眼中,稅務籌劃應該是財務部門份內的事情。從而導致稅務籌劃無人負責管理。
(3)會計政策執行不嚴。由于管理不嚴、體制不完善、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地位差,導致會計政策執行不嚴,企業的會計賬目時有差錯,賬實不符、小金庫、無原始憑證、不按會計程序做賬、隨意更改核算方法等現象嚴重,以至于稅務籌劃無從下手。
2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策略
2.1縮小課稅基礎
應繳納的稅額=課稅基礎×稅率,因此,可以通過該方法減輕企業稅務負擔。通常情況下是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盡量使各項成本最大化,各收入最小化,從而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這樣不但可以直接減少應納稅額也可以使用較低稅率,以達到雙重減稅效果。
2.2使用較低稅率
各種稅法一般都采用10多種稅率,只有極少數采用單一稅率,其中采用累進稅率又是節稅效果最好的方法。我國現行稅制為納稅人實施稅務籌劃提供了選擇較低稅率的可能性。如在企業所得稅中就將其分為33%的基本稅率和27%(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以上10萬以下的企業)、18%(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以下的企業)的兩檔優惠稅率;消費稅有產品差別比例稅率,營業稅中有行業差別比例稅率等等。
2.3延緩納稅期限
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應該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素的影響,延緩納稅期限,可享受相當于無息貸款的利益,應納稅款期限越長所獲得的利益越大,例如,在計提折舊時,將平均年限法改為雙倍余額遞減法即可獲得延緩稅款的利益。
2.4合理歸屬所得年度
所得年度可以收入、成本、費用等的增減或分攤來達成(需要正確預測銷售形勢)。各項費用的支付,配合企業靈活的優勢,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享受最大利益。如在銷售時間上的確認、存貨計價、折舊計提方法的選擇等,都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
2.5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
國家為了達到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目的對納稅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它利用稅收利益引導人們的活動,只有合理的運用才能得到確實的利益,這就要求納稅人要時刻關注稅法的改變和國家政策的變化,抓住機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更多的利益。
3稅務籌劃的具體方法
3.1納稅人類別選擇的稅務籌劃
稅法規定年應稅銷售額未超過標準的商業企業以外的其他小規模企業,即除了商業企業、企業性單位、從事貨物批發或零售為主、并兼營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的企業、企業性單位外的小規模企業,如果企業規模沒有達到一般納稅人的標準,但會計核算健全,能準確核算并提供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和準確的稅務資料的可以申請辦理一般納稅人認定手續。根據這種規定,那么將會有部分企業既可以成為一般納稅人又可以成為小規模納稅人,這部分企業可以通過分析稅負無差別點來決定是否成為一般納稅人企業。
假設,一般納稅人所適用的稅率為17%,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為4%。不含稅銷售額為S,不含稅購進額為B,不含稅銷售毛利率為V。
(1)對于一般納稅人。企業應納增值稅額=(不含稅銷售額-不含稅購進額)×稅率=銷售毛利率×稅率
所以:(S-B)×17%=S×V×17%(1)
(2)對于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企業應納增值稅額=不含稅銷售額×征收率一般納稅人,所以:企業應納增值稅額=S×4%(2)
(3)稅負差別點。
(1)=(2)(S-B)×17%=S×V×17%=S×4%小規模納稅人
得到:S4%=SV17%(3)
所以,V=23.53%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通過對企業不含稅銷售毛利率的計算分析(見圖1)就可以清楚地比較不同類別納稅人的不同稅負。當毛利率大于一般納稅人不含稅銷售毛利率的稅負無差別點23.53%時,公式(3)左邊的小規模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小于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此時,小規模所負擔稅負較小,選擇小規模納稅人模式可以節稅。當毛利率等于23.53%時,公式(3)左邊等于右邊,兩種模式納稅人所承擔稅負相同。當毛利率小于23.53%時,公式(3)左邊的小規模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大于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額。此時,一般納稅人所負擔稅負較小,選擇一般納稅人模式可以節稅。由于稅法中規定,現行增值稅只設13%和17%兩檔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設有4%和6%。同理,可以分別計算出其他稅率下稅負無差別點。
3.2成本費用的稅務籌劃
(1)對成本費用的列支必須在合乎法律法規的要求下進行。對于稅法有列支限額的費用應盡量不要超過限額,稅法規定對超過的部分不允許在稅前扣除要并入利潤納稅,因此,對如業務招待費等限額列支的費用應爭取在限額內充分列支。
《關于我國稅務籌劃的分析研究》由網友提供或由論文115于網絡收集與整理,其版權屬于原作者。
(2)要充分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對于能夠合理預計發生額的費用損失應采用預提方法計入費用,適當縮短以后年度需攤列的費用,達到遞延納稅時間的目的,如低值易耗品則應選擇增大前幾年的費用。
(3)要使企業所發生的費用全部得到補償,國家允許企業列支的費用,可使企業合理減少利潤,企業應將這些費用列足。同時,已發生的費用應及時核銷入賬。因為中小企業中有很多都是用自有住宅和擁有產權的場所辦公司、建工廠,還有很多家屬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去,根據中小企業的這些特點,要注意考慮收取租金和在企業工作的家屬發放的工資,因為這些都可以充分列支到成本中去,減少企業稅負。
3.3利潤分配與稅務籌劃
(1)利用稅前利潤彌補虧損。中小企業在重組時,不妨考慮兼并賬面上有虧損的企業,將盈補虧,沖減利潤,達到減少所得稅甚至免繳企業所得稅的目的。稅法允許的資產計價和攤銷方法的選擇權,以及費用列支范圍和標準的選擇權,盡量多列稅前扣除項目和扣除金額,用稅前利潤彌補虧損的5年期限到期前,繼續造成企業虧損,從而延長稅前利潤補虧這一優惠政策的期限。
(2)利用“兩免三減半”的政策優惠。“兩免三減半”是指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年度起,第1~2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3~5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這樣就給企業在利潤分配過程中形成了較大的稅務籌劃空間。用稅法允許的資產計價和攤銷方法的選擇權在企業經營初期形成虧損,推遲獲利年度,使“兩免三減半”開始計時的時間盡可能滯后,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如果在經營初期,企業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出現了小額的盈利,為了推遲獲利年度,可以安排一定量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來抵消利潤。但在做此決定時,一定要綜合衡量不捐贈時的稅收負擔和捐贈時的支出損失,要注意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不然可能會得不償失。
(3)低稅地區投資的利潤分配籌劃。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納稅人從其他企業分回的已繳納所得稅的利潤,其已繳納的稅額可以在計算本企業所得稅時予以調整。即聯營企業投資方從聯營企業分回的稅后利潤,如投資方所得稅率低于聯營企業,不退還所得稅;如投資方企業所得稅稅率高于聯營企業的,投資方分回的稅后利潤應按規定補繳所得稅。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凡被投資企業利潤不向投資者分配的,則不必補繳所得稅。這樣,保留低稅率地區被投資企業的稅后利潤不進行分配并轉為投資資本,可以減輕投資者的稅收負擔。
參考文獻
1張艷純.企業納稅籌劃[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毛夏鸞.企業納稅籌劃操作實務[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4
3舟.現代稅務會計原理與實務[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委托-;不對稱信息;所得稅逃避;所得稅籌劃;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3)05-0086-07
Gam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ax Evasion and Tax
Planning of the Corporate Income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 Jia-xia,LUO Jian-lib
(a.School of Oujiang;b.School of Business,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Abstract:when multiply taxable income for taxpayer existed,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s a core element,the dual-action of tax evasion and tax planning being considered centralized,through the levying-paying action description betweenthe tax collection authority and the taxpayer,one multi-stage game model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The equilibrium game solutions are obtained,analyzed by followed under the principal-agent state and without principal-agent state.Further,by using two state comparisons between principal-agent state and without principal-agent state,the loss of efficiency caused by principal-agent is pointed out.The economic effects with series of variables concerning tax-collecting isanalyzed.Although the expected return for the business owners and managers will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improvement of tax rate,tax evasion penalty rates,audit rates,the fluctuation risk will be enlarged because the enterprise want to reduce its tax burden by using the way of tax evasion.And the income tax evasion,which isn’t suitable for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tax-collecting environment,is pointed out.Under the principal - agent environment,by designing related contract and taking more supervisory measures with business owners,as a result,on the one hand,managers will be encouraged to avoid tax evasion behavior and to encourage tax planning behavior instead;on the other hand,the expectations of earnings can enhanced for the business owner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principal-agent;asymmetric information;tax evasion of corporate income;tax Planning of corporate income;game analysis
1 引言
企業所得稅逃避(Tax Evasion)是企業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逃脫已成立的納稅義務,從而減輕或免除所得稅稅負的各類行為的總稱。所得稅逃避因其顯著降低納稅人的稅負,不僅在微觀層面上擾亂企業間正常的公平市場競爭,而且在宏觀上導致稅款流失,有效降低政府財政收入水平、進而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與健康發展。對此,國內外學者對所得稅逃避現象進行了廣泛研究,且出現了如Richardson[1],Slemrod[2],Schneider[3]等在稅收逃避治理研究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大師級人物。因此,企業所得稅逃避問題的研究成為稅收征管領域研究的焦點。
企業所得稅逃避問題的理論研究著重圍繞“企業所得稅逃避治理”這一核心問題,目前主要圍繞兩條主線展開:第一,著重對“影響因素、所得稅逃避及其經濟效應”之間的關系開展理論研究,并進行實證檢驗;目的在于弄清企業所得稅逃避產生的內在動因及后果,進而提出治理措施[4~6]。第二,以經典A-S模型(由Allingham與Sandmo兩人提出,目的在于描述納稅人稅收逃避行為)研究為邏輯起點,著重對第一條主線中理論與實證研究所提出的論點,運用數學模型進行量化分析進而進行數理論證[7~8]。
在這兩條研究主線中,有一類企業所得稅逃避的影響因素至為重要——即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委托-關系。原因在于,盡管企業所得稅逃避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如宏觀環境因素(如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技術等)、產業環境因素(如產業競爭、產業結構等)與納稅人自身因素(如性別、年齡、個人的財富水平、職業、稅務籌劃的知識、對政府信任以及對稅制結構公平性的內在認可等)的影響,但“稅收征管機關-納稅人”之間征納行為的互動無疑是影響所得稅遵從與否的最直接因素;而企業所有者與經理人員之間的委托-關系是研究納稅人行為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
盡管如此,在分析納稅人行為過程中,已有研究多將納稅人作為一個獨立的“黑匣子”,就法人治理結構中委托-關系對企業所得稅逃避的影響缺乏整體、系統與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文獻方面,首先,基于委托-理論的相關研究。委托-關系是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核心關系之一;委托模型分析的核心在于解決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人和人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激勵機制的設計原理是,委托人通過一種分配制度來獎勵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縮小委托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激勵機制的實質是對于不完全合同的有益補充,誘使人決策目標和委托人利益目標趨同[9]。這方面的研究,如汪賢裕基于委托-模型,提出了狀態觀測模型,并對信息不對稱問題作了貝葉斯分析,討論了不同觀測力度對人努力水平、風險成本和成本等的作用[10]。呂淘以委托理論為基礎,建立了銷售人員激勵的委托模型,分析了相關因素:如企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銷售管理水平和品牌影響力、銷售人員的經驗、能力和風險規避程度等,對銷售人員報酬激勵機制設計的影響[11]。
其次,基于委托-理論,研究稅收逃避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比較典型的成果有兩位:其一,是Chen等在由一個風險中性的企業主與一個風險厭惡的管理人員所形成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基于委托-模型,考察了管理與控制缺失所導致的效率損失問題;分析過程中,沒有考慮政府政策,如加大稅收逃避懲罰力度會對企業主與管理人員的影響[12];其二,Crocker等在委托-關系條件下,分析了成本對于企業所得稅逃避的問題,著重考察了政府逃稅懲罰力度對于企業主與管理人員的影響[13]。
基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以下幾點不足:第一,稅收逃避與稅務籌劃盡管都可以降低企業的整體稅負,但由于“稅收法定主義”,兩者不可同論,已有關于稅收逃避的研究在建立數理模型分析時,將兩種行為進行割裂并沒有整體考慮,更沒有談及兩者的取舍問題。第二,已有研究在建模時僅考慮了單一所得的稅收逃避問題,沒有考慮到企業存在多種所得稅來源問題。第三,針對所得稅逃避會給企業收益帶來波動的特點,如何在委托-關系下,企業主設計相關契約以及采取何種措施,盡量規避人的稅收逃避行為,鼓勵其稅務籌劃行為。
基于上述分析,通過對“稅收征管機關-納稅人”之間的征納行為進行刻畫,將委托-關系作為核心要素引入研究過程,將稅收逃避與稅務籌劃雙重行為集中考慮,在納稅人存在多種應納稅所得的前提下,構建了不完全信息多階段博弈模型。進一步地,對無委托-與委托-兩種狀態分別進行分析,隨后進行比較,分析了委托-存在時的效率損失問題;同時分析了一系列稅收征管變量,如稅率、逃稅懲罰率、審計率等對于均衡變量的影響問題;最后,針對所得稅逃避會給企業收益帶來波動的問題,在委托-關系下,分析并得出了企業主通過設計相關契約及采取監督等措施,可以有效規避人的稅收逃避行為,鼓勵其稅務籌劃行為的結論。
2 模型
2.1 符號說明與模型假設
為簡化分析,進行如下符號說明與模型假設:
命題6表明,無委托-時,企業稅收籌劃的績效僅與稅率正相關,與稅收籌劃的邊際成本系數負相關,而與其他參數無關;在委托-時,企業稅收籌劃的績效不僅與稅率正相關,與進行稅收籌劃的邊際成本系數負相關,同時還與經理人員的絕對風險規避系數、逃稅懲罰率負相關,同時,與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稅收逃避監督力度正相關。
需要說明的是兩點:①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稅收逃避監督力度的加強,由于企業主與經理人之間關于稅收逃避的信息不對稱開始下降,企業主越來越清晰地觀察到經理人員在稅收籌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時經理人員所擁有的信息優勢變小,從而稅收逃避的機會變小。另一方面,由于監督力度加強,促使經理人員在高壓下工作,從而促使經理人員要求稅務管理分享份額β的提升,這進一步會促使經理人員開始謀劃合法的稅收籌劃方式。由此,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稅收逃避行為監督力度的加強,會促使經理人員開始謀劃合法的稅收籌劃方式來節稅。
②無論委托-,還是非委托-的情形,企業稅負的增加都會促使企業加強稅收籌劃以達到節稅的目的;但是政府在加大逃稅懲罰力度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打擊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績效。
如表4所示,隨著χ1的不斷增大,E(m(χ1)]及n(χ1)逐步縮小,表明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的稅收逃避行為進行監督,可以有效降低經理人員稅收逃避的水平(命題4得證)。同時,隨著χ1的不斷增大,及12不斷增大,表明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的稅收逃避行為進行監督,會促使企業主與經理人員之間收益分成系數上升(命題5得證),同時也促使了企業稅收籌劃績效的提升(命題6得證)。隨著χ1的不斷增大,J及K不斷增大,同時12也在不斷增大,表明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的稅收逃避行為進行監督力度的加強,經理人員的成本及激勵成本都會顯著下降(命題8得證)。進一步地,隨著χ1的不斷增大,(11)與E(12)在不斷增大,Var(11)與Var(12)在不斷減小,表明隨著企業主對經理人員的稅收逃避行為進行監督力度的加強,管理人員的期望收益都會有顯著的提升,波動會有顯著的減小;在不考慮監督成本時,企業主的期望收益會有顯著提升,但無論如何期望收益的波動會顯著減小(命題9與命題10得證)。
[STHZ]6 結論[STBZ]
所得稅逃避會顯著降低納稅人稅負,不僅在微觀層面上擾亂企業間正常的公平市場競爭,而且在宏觀上導致稅款流失,有效降低政府財政收入水平、進而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與健康發展。為此,各國都在進一步加強征管、完善稅收征管系統以圖弱化企業的所得稅逃避行為。正如論文數理分析所論證的:一系列稅收征管變量的經濟效應分析表明,稅率提升、逃稅懲罰率、審計率提升等確實會顯著地降低企業主與管理人員的期望收益,但卻會加大企業收益的波動幅度。可能的解釋是,政府加大稅收征管力度的同時,雖然整體上對于減少稅收逃避有顯著成效;但由于微觀主體的整體稅負加大,加之稅收征管措施在實施力度與范圍方面在不同地域有可能不太均衡,會進一步促使企業進行稅收逃避以減少稅負;從而引起收益的整體不均衡性。
論文通過數理分析進一步表明,無論企業主還是管理人員,對稅收逃避的認同程度越大,其給企業收益帶來的波動風險也越大。同時指出,在稅務征管力度日益加強,委托-關系日益普遍的情形下,為有效規避稅收逃避給企業收益可能帶來的波動風險,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加大合法的所得稅稅收籌劃,規避非法的所得稅逃避行為。
論文在納稅人存在多種所得的前提下,構建了不完全信息多階段博弈模型,數理研究表明,企業主通過設計相關契約及采取監督等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規避經理人的稅收逃避行為,鼓勵其稅務籌劃行為;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主與管理人員的期望收益。
參考文獻:
[1]Grant Richards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ax Evasion Across Countries:Additional Evidence and Extens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8,17(2):67-78.
[2]Tax Avoidance,Evasion and Administration[J].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2002,3:1423-1470.
[3]Friedrich Schneider.Shadow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What do we Really Know?[J].Eru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21:598-642.
[4]Ratbek Dzhumashev,Emin Gahramanov.A Growth Model with Income Tax Evasion:Some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J].The Economic Record,2010,86(275):620-636.
[5]James Alm,Edward B.Sennoga.Mobility,Competition,and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Tax Evasion[J].National Tax Journal,2010,63(4):1055-1084.
[6]George T.Tsakumis et,al.Th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Tax Eva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7,16:131-147.
[7]Allingham M G,Sandmo A.Income Tax Eva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2,1:323–338.
[8]Rainald Borck.Stricter Enforcement may Increase Tax Eva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20:725-737.
[9]李富強,李斌.委托模型與激勵機制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9:29-33.
[10]汪賢裕,顏錦江.委托關系中的激勵與監督[J].中國管理科學,2000,8(3):33-38.
[11]呂淘.基于委托模型的銷售人員報酬激勵機制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22(6):98-101.
[12]Chen K,Chu C.Internal Control Versus External Manipulation:A Model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Evasion[J].Working paper.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Academia Sinica,Taipei,2002.
關鍵詞:偷稅;避稅;稅務籌劃;稅法
作者簡介:楊默如(1980―),女,中國人民大學、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研究方向:稅收理論與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21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7-0056-03
一、正確劃清3個術語界限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不論是納稅人還是稅務機關,不論是稅法制定者還是稅務中介機構,將注意力聚焦于國際偷稅、避稅和稅務籌劃的趨勢愈發明顯。這不僅是因為全球經濟動蕩滋長了以稅負減省作為融資新渠道的想法,而且源自日益國際化運營的公司和個人能夠更加方便地轉移納稅義務。誠然,從公共財政學視角,1元錢的財政收入損失是偷稅引致還是避稅引致并無差別,因此這3個術語似乎可以相互替代。然而,從法律角度而言,3個術語絕對不能等同。其中,“偷稅”因其違法性而易于甄別,然而,術語“避稅”(不可接受的)與“稅務籌劃”(可接受的)由于同樣具有合法性,就顯得界限模糊。在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納稅人享有“安排自身事務以使納稅義務最小化”權利的前提下,政府會在其中區分出“不可接受”的避稅,以使愈演愈烈的避稅趨勢能夠有所抑制。在學術上已較受公認的概念劃分回歸到實踐的立法、執法與司法中往往難以落實。其實,清晰地劃分3個概念,不僅可以穩定政府的財政收入預期和納稅人的納稅成本預期,也便于納稅人降低稅務風險。
二、3個術語定義與應用的國際借鑒
(一)3個術語的基本定義
偷稅。偷稅一般是指“對稅法條款的直接侵犯”;另一個廣為采用的偷稅概念是:“納稅人規避稅款支付,但未能免除法定納稅義務,因而觸犯稅收法律,甚至違犯刑事法律。”偷稅的屬性是天然違法性和可受法律制裁性。違法性產生的原因,一類是未能適當申報一項本屬合法交易的可確定稅額(如不申報或故意地不適當申報);另一類是未報稅的交易本身是不合法的(如洗錢等)。在偷稅范疇內,有的國家也區別相對輕微的漏稅行為(如未能遞交完整的收入申報表)與更嚴重的違法行為(如虛假申報或虛假發票)。在英語和其他語種中,后者也被稱為“稅務欺詐(Tax Fraud)”。
避稅與稅務籌劃。OECD關于國際避稅與偷稅的報告是比較權威的法律文本。其中提到:“避稅……是政府所關心的,因為這種行為有悖財政公平,嚴重影響預算,而且扭曲國際競爭和資本流動。”該報告指出:“納稅人通過完全可接受的稅務籌劃(如在稅收減免與激勵中選擇與正常商業交易相容的最優路徑),甚或克制而不消費一種被課稅的產品(如戒煙),以減輕或免除納稅義務,這是可能的,顯然政府不會打擊這種行為。”報告給出了避稅的4個要素:(1)幾乎總是呈現不自然的成分,即一項方案中的各種安排都不把商業或經濟目的作為其初始目標;(2)秘密性可能是現代避稅的一個特點;(3)經常利用法律漏洞或專有法條以達到立法者本不希望的目的;(4)交易中的主要收益來源于所獲的稅收利益。
(二)術語應用的現狀
第一,令人擔憂的術語混用。即便是歐洲法庭(ECJ)應用這些概念也會有模糊不清之時,雖然可能是由于疏忽,但也令人擔憂。比如:ECJ在Hugbes de Lasteyrie du Saillant案例中記載:“……在成員國領土之外,一個自然人稅收住所的轉移,本身并不意味著避稅。偷稅或稅務欺詐確不能由自然人的稅收住所已轉移到另一成員國的事實而大致推斷。偷稅或稅務欺詐也不能使得一項財政措施合理化,如果這種財政措施侵犯了基于(歐盟)條約所承諾的基本自由的實踐……”可見,ECJ互換使用了術語“避稅”、“偷稅”和“稅務欺詐”,似乎三者之間無甚差別,這是明顯不當的。另外,歐盟的立法者也在相互替換地使用不同術語,如《公司合并指南》并未區分偷稅和避稅,而是同等對待二者。
第二,概念明確區分的必要。歐盟內不同成員國在避稅的法律要件由何者構成的問題上持有不同觀點。一個成員國認為是無害的稅務籌劃,在另一成員國可能被視為有害的避稅。對此,通常由ECJ判定某一項跨境交易究竟屬于避稅還是稅務籌劃。在ECJ判決之前,整個交易的結果在法律上是不安全的。甚至在ECJ判決之后,法律上的不安全性仍然存在,因為ECJ對案件的判決并不都是終審而恒定的。
可見,明確的定義將使納稅人得以預期法律后果進而規劃自身事務,得以準確估算相關交易成本。而且,這種“確定性”也惠及政府。如果對財政收入的預計較為確切,那么國家財政預算也將是穩定的。
三、在中國定義和應用3個術語的法律建議
(一)在立法中界定基本概念并列明具體規范
第一,國際稅法趨勢推動。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稅法條文相互影響,特別是程序法方面,國際法(主要是公約、條約和協定)對于一國國內法的同化程度日深。3大術語統一口徑的定義在國際上有著OECD等組織的文件依據,適用于其成員國。在一個國家內部,也應由中央政府啟動立法程序加以明確定義。況且,國際避稅也更多地涉及我國的居民與非居民企業,對于國外稅務同行的立法慣例,我國政府與納稅人都需要充分尊重。總之,隨著國際稅法對3大術語定義的趨同,我國也要加強對3大術語的國際化研究,并在國內稅收立法中適用與國際稅法界基調一致的規范詞匯。
第二,我國稅法微調需求。《企業所得稅法》第六章“特別納稅調整”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進一步闡釋:“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所稱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指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一般認為,上述條款以及《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2009]2號)構成了我國企業所得稅的一般反避稅規則。但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成文法的國家,“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對于納稅人避稅行為的處理,如果沒有法律條文的細化規范,在今后的司法程序中,執法機關將很難對納稅人“不具有商業目的”的主觀動機舉證。何況,上述反避稅規范體系只是企業所得稅法體系下的法規和規章,尚無法覆蓋重要稅種,如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
(二)提高處理“避稅”案件的執法主體級次
第一,法律規范尚不到位。《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各級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對企業實施特別納稅調查調整要加強聯系,可根據需要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可見,在我國處理“避稅”案件的執法主體資格沒有較高規格的明確要求。在歐洲,只有經過法院終審裁決,納稅人行為才可被認定為“避稅”,這是一個嚴謹的法律概念,連稅務局或政府公務員都無權認定,而只能交付法官判定。
第二,執法主體應予明確。對我國境內偷稅行為,2002年修訂的征管法對其執法主體“稽查局”的職能進行了明確定位。同樣,只有明確了反避稅的責任主體,這一工作才能夠更好地落實。國外稅法界有句老話:“反避稅不是技術而是藝術。”事實上,從事反避稅的稅務人員,不僅要精通稅法,還要有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信息技術、外語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作為支撐。在避稅日益變成一種跨區域、跨國境的復雜行為時,既然執法主體對納稅人行為是否構成偷稅、避稅或稅務籌劃如此“大權在握”,那么這一權力主體就應當規格較高、責任分明。為此,應以國家稅務總局的專業部門為主負責,下設省一級直屬機構,專司避稅案件的受理和查處,這有利于磨勵專業技能和執法程序的獨立。
(三)在稅收司法中適當采用判例作為依據
第一,借鑒國外司法裁決涉稅案件的基本理念。由于避稅行為常源于稅法的漏洞或不明之處,因此反避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是完善稅法、堵塞漏洞,少給納稅人留有法律盲區。但是,成文法的國家,人們按“法無明文禁止即可行”的“法諺”行事,稅法條文再嚴密,法律修訂再及時,也無法應對交易方式(如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和電子商務)推陳出新對于稅法更新速度的挑戰。在歐洲,為了堵住避稅的口子,稅法如是規定:當法庭判決交易A是“避稅”后,如果另一個納稅人還重復一模一樣的交易A,則后者就是“偷稅”。法律認為后者是有意利用前者案例信息進行不當申報,屬于“偷稅”行為。這種規定省卻了立法者的許多麻煩。此外,如果法庭判決交易B是“稅務籌劃”,那么交易B的節稅手法就可供其他納稅人照搬照抄而無違法之虞。此種情形就需要立法者采取積極行動以堵塞這一稅法漏洞(否則利用這一漏洞的行為因法庭判決而被強調為“合法”),除非國家容忍漏洞的繼續存在。
第二,在我國適當運用稅收“判例法”的設想和建議。“判例”能否應用于“成文法”國家呢?回顧英美法系的發展歷程,判例現在的立法功能也經歷了長時間的進化。18世紀以前,判例并不具有拘束力。那時法庭辯論對先前判決的引用和討論也只是佐證法院習慣做法的憑據,起著非決定性的作用。18世紀以后,判例才逐步具有拘束力。判例法中重要的不是具體的判決本身,而是判決中所折射的規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判例的積累,判例法的作用由“提供證明”發展到“創造規則”,即“法官造法”審判境界。隨著英美法系國家范圍的擴大,造法功能的判例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立法借鑒。我國對判例的應用比較慎重,我國的立法模式尚屬大陸法系的制定法模式,判例不具有立法意義。當學者對是否在中國確認判例法的立法地位爭論不休時,審判實踐中法官已開始自覺參照學習具有代表性的判例,很多法院已把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參考》作為工具書使用。天津高院首創的判例指導推動了我國“判例指導模式”的發展。而行政法領域也有學者呼吁采用“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將具有共性的案例總結匯編,使其成為走向有中國特色“判例制度”的一個過渡性質的制度。可見,判例法與成文法的并用是立法發展的趨勢,由“判例指導”到“判例作為法律淵源”是中國法律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路徑之一。
為了對稅法調整的經濟現象即“偷稅”(違法的)、“避稅”(合法但不可接受的)以及“稅務籌劃”(合法且可接受的)行為之間劃定清晰和統一的界線,我國的最高稅務當局可以將已有的案例匯編到一系列類似《稅收法律案例公告》的全國性稅法數據庫中,并定期公之于眾。通過建立稅法案例庫及其檢索系統,可以逐漸使千變萬化的現實案例成為指引征納行為的補充法律依據,效力級次相當于稅收行政規章,如“財稅”、“國稅發”文件。記載于《稅收法律案例》的被定性為避稅的案例,當事人不受處罰,只補交稅款,但其他納稅人不可步其后塵,否則以偷稅論處;記載于《案例》的被定性為稅務籌劃的案例,納稅人完全可以效仿其手法,直到稅法條款作出相應修訂;記載于《案例》的被定性為偷稅的案例,當事人既要補交稅款,又要被處以行政或刑事處罰,對于其他納稅人也起著警戒和教育的作用。由于稅收案例數量繁多,只有少數重要或典型的稅務籌劃與偷稅的案例必須收錄進《案例》公告,但所有的避稅案例都應當收入其中。如此,《案例》(也可能是冠以其他書名的類似判例法的文檔匯編)才可以在成文法捉襟見肘、不足為據時,成為用于定性偷稅、避稅與稅務籌劃案件的權威依據。
四、結論
在日新月異的國際涉稅交易中,偷稅、避稅與稅務籌劃的區別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區分。本文借鑒OECD與歐盟對這3個稅收法律術語的主流觀點和現實應用,提出了在中國定義和應用3個術語的政策建議:(1)在立法中,明確區別三者概念,使納稅人預期穩定――偷稅者得以補稅、處罰;避稅者得以補稅,并杜絕后來者效仿;稅務籌劃不予補稅,也允許后來者效仿。(2)在執法中,提高處理避稅案件的主體資格,使之更具嚴肅性與統一性。(3)在司法中,使“案例”成為今后審判涉稅案件的指導和依據,逐步成為對現有“成文法”加以補充的“判例法”雛形。
參考文獻:
[1] Paulus Merks, Tax Evasion, Tax Avoidance and Tax Plan. Intertax (International Tax Review).Volume 34, Issue5, 2006.
[2] International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Four related studies (OECD, Paris, 1987).
【論文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稅收優惠
【論文摘要】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是個重要課題。本文從稅收的角度詳細分析了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降低企業的稅負。
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帶動作用最大的產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方面起了關鍵作用。在依靠外部環境改善和國家政策支持謀求發展的同時,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利用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結合自身的企業特征及運營特點,為企業量身定制一套最優稅收籌劃方案,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降低企業整體稅負,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每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一、未雨綢繆——做好前期規劃工作
這是作為每個企業投資者首先必須抓住的基本要點,更是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是要確定有利的產業領域。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涉及的產業領域很多,有電子產業、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軟件開發、集成電路等等,不同領域產業所涉及的稅收政策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投資者認真考慮不同領域稅收政策的差異,進行必要的稅收規劃。
二是要辦理必要的資質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企業資質之上,每項政策優惠最終能否獲得,關鍵看當地主管稅務機關的認可和審批,其直接依據就是各類資質證書文件。所以,企業應盡快申報自身的知識產權或提前安排以獨占使用方式擁有該自主知識產權,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軟件企業證書等資質至關重要,這也是稅收籌劃不得不把握的關鍵環節。
三是要與稅務機關保持良好的溝通。一項稅收優惠能否獲得,稅收籌劃能否成功,最終決定在當地稅務機關對稅收優惠的審批這一關上,這就要求企業的相關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時常與當地稅務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適時調整納稅籌劃策略,才能保證籌劃的時效性、超前性和成功率。
二、明智選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
高新技術企業銷售、進口貨物以及提供增值稅應稅勞務都必須依法交納增值稅。增值稅的納稅人按其經營規模及會計核算健全與否,劃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雖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有權按規定領購、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享有進項稅額的抵扣權;而小規模納稅人不能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不享有進項稅額的抵扣權,但是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不一定會重于一般納稅人。
首先,最近新修訂的增值稅條例對小規模納稅人不再設置工業和商業兩檔征收率(6%和4%),將征收率統一降低至3%。同時對小規模納稅人標準也作了調整,將工業和商業小規模納稅人應稅銷售額標準分別從100萬元和180萬元降為50萬元和80萬元。該項規定的調整,無疑大大減輕了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初創期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稅負。其次,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多為高附加值產品,增值率高的可達60%以上,但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較少。再次,企業在暫時無法擴大經營規模的前提下,實現由小規模納稅人向一般納稅人的轉換,必然要增加會計成本。如增加會計賬簿,培訓或聘請高級的會計人員等。如果小規模納稅人由于稅負減輕而帶來的收益尚不足以抵減這些成本的支出,則寧可保持小規模納稅人的身份。最后,企業購入的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被排除在可抵扣的進項稅額的范圍外,這無疑加重了利用先進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負擔,直接影響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生產的大多為高附加值產品,這些技術含量高、增值率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可以抵扣的進項稅的成本含量很低。所以,對于規模不大的高新技術企業,選擇為小規模納稅人較合適;對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企業一般納稅人,可以通過分立的形式,盡可能降低分立后各自的銷售額,使其具備小規模納稅人條件而變為小規模納稅人,從而取得節稅利益。
三、降低稅基——費用最大化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具體來講,原計稅工資標準取消,可以按實際支出列支;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扣除標準、捐贈扣除標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條件放開,對于內資企業來說,扣除限額得到大幅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在新所得稅法限額內,在不違規的前提下,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即在規定范圍內充分列支工資、捐贈、研發費用及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盡量使扣除數額最大化,實現企業稅后利潤最大化。
例如,新《企業所得稅法》第30條規定,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實行100%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結合過渡期稅收優惠政策,特區新辦高新技術企業“三免三減半”,西部地區鼓勵類企業“兩免三減半”的優惠,對于研發費用集中性的投產初期的企業可以做一定的選擇,以便能充分享受稅收優惠。
四、準確把握——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籌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企業通過稅收籌劃可以將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及時、充分享受到位。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新設高新技術企業需經營一年以上,新設立有軟件類經營項目的企業可以考慮先通過申請認定“雙軟”企業資格,獲取“二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五年經營期滿后,再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能獲取更大的稅收利益;無法掛靠“雙軟”企業獲得優惠政策的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并變更設立一年以上的公司獲取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許多條款,如:免征增值稅、不征收增值稅、軟件生產企業軟件產品的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集成電路產品其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政策,一般納稅人銷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謝產物、動物毒素、人或動物的血液或組織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6%的征收率計算納稅,并準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等。高新技術企業要具體分析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同稅收優惠政策的條款相對照,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在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更是隨處可見。舉例如下:
一是對于符合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其中對于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作出了規定,因而對于欲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的企業必須對研發費用從長計劃。
二是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
三是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轉讓技術所有權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四是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從稅收的角度看比直線法可以增加當年的費用,抵減企業應納稅所得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時應做好準備,規劃好企業的經營范圍、研發費用、高新收入、科技人員等關鍵性的技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