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域文化論文

西域文化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9: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域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域文化論文

第1篇

印度古代的醫師形象與醫患關係

智慧禮讚——藏漢文蟻穿九曲珠的故事

《法顯傳》與《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日本大和文華館藏摩尼教《冥王聖幀》溯源

近年吐峪溝石窟考古收穫與認識述略

突厥第二汗國建國考

新疆伊犁河流域文化初論

楚瓦什民族起源的研究狀況與思考

安史亂前唐代營州民族人口探析

談伊朗沙赫達德出土的紅銅爵、觚形器

青銅鍑在歐亞大陸的初傳

九姓回鶻可汗碑研究

漢晉正史“西域傳”所見西域諸國的地望

Hun人的鮮卑—通古斯族源

隋文帝抗擊突厥的內政因素

西夏親屬稱謂與服制研究

十三世紀畏兀兒蒙速速家族供養圖考

清代東北“三莊”名稱辨析

《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再考釋

20世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研究述評

評余太山關于塞種淵源的論文

四十七使浩罕·霍罕路程·浩罕界

中國東北地區的青銅器、鐵器文化與朝鮮、濊貊

馬鐙起源及其在中古時期的傳播新論

翻唇神獸:東方的“格里芬”

漢代長鼻胡人圖像初探

虞弘墓祭火圖像宗教屬性辨析

新羅、唐戰爭與新羅、日本關系

從闊闊出被殺看蒙古統一背景下汗權與巫權的統合

忽必烈與高麗世子倎的會見及高麗還舊都

明嘉靖初期朋黨之爭與置哈密不問

試析16-17世紀中亞各國與俄國的政治統治

論尼雅遺址遺物和簡牘與建筑遺跡的關系

唐昭陵、乾陵蕃人石像與“突厥化”問題

南北朝正史西域傳所見西域諸國的地望

從唐、日本及新羅典籍中有關稱謂看三國對渤海的認識

遼與漠北諸部——胡母思山蕃與阻卜

敘利亞文和回鶻文景教碑銘文獻在中國的遺存

十世紀于闐國的天壽年號及其相關問題

《元史·釋老傳》藏漢譯名證補

波斯瑣羅亞斯德教與中國古代的祅神崇拜

摩尼教文獻所見“船”與“船主”考釋

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中的“大醫王”研究

辛靜志博士的佛教漢語研究述評

烏禪幕東遷蒙古高原考——兼論匈奴文化對漢代藝術之影響

南西伯利亞早期遊牧王國王族墓地的景觀、布局和形制

清代東北地區錫伯、卦爾察“新滿洲”編設及遷徙探析

第2篇

 “絲綢之路”這一稱謂語出德國地理學家李?;舴?F " Von Richthofent)的《中國》(1877年出版)一書。書中“將公元前114一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印度的絲綢貿易路線稱謂Seidenstrassen,英文將其譯成‘Silk Road',中文譯成‘絲綢之路”。其實,早在漢代,張賽“鑿空”西域,又稱“開通西域道”。

可以說張賽是中國外交家、探險家第一人?!妒酚洝ご笸饌鞯诹份d:“賽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說明張賽堅強勇武、寬厚待人,是張賽不畏艱險、排除萬難開辟出通往西域之路的一個因素?!稘h書·張賽李廣利傳第三十一》載:u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說明張賽的外交風范和人格魅力在出使西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至此以后,漢代設立都護府,東至玉門關、陽關,西達蔥嶺,南抵昆侖山,北到天山的城郭諸國地區,大體相當于今新疆的南疆地區,從唐、宋至明、清,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格局堪稱中西方物質供應和文化交往諸多的交匯點,且具有傳播的恒常性和頻繁性。眾所周知,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首藉等源源不斷進人內地redlw.com。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域外交流的交通網絡,它包括商業、文化與民族遷徙交融三大功能,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地網絡,陸海相銜的東北網絡與海洋網絡四部分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絲綢之路歷史背景格局中,民俗文化諸如剪紙、泥塑、高蹺、社火等非物質文化傳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與古絲綢之路沿線地理環境形成了明顯的民俗文化的繼承意識,是當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redlw.com。其中,剪紙包括剪紙與刻紙兩大類別,北方剪紙以剪為主,以刻為輔;南方剪紙則以刻為主,以剪為輔,通常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喜慶節日祈福避禍、表達生活情趣和美好情懷的實用品和裝飾物。

泥塑主要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在地理上指的是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一淮河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黃、渤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和安徽北部。高蹺是流傳已久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至今已有2 500年的歷史。

高蹺是由表演者踩木蹺表演,由于表演者踩蹺比一般人高,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成為“高瞧戲”。社火是主要流傳于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遼寧、甘肅、新疆、寧夏、青海等地區民間的一種節日慶典民俗活動redlw.com。

針對上述的非物質文化活動,劉師培說“大抵北之地,水厚土深,民生其間,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著之文,或為言之志,抒情之體”,可見劉師培深諳北方風土人情,觀察細致人微。另外,社火傳播影響廣泛,如新疆地區舉行社火民俗傳播活動,“巴里坤多年舉辦社火活動不僅漢族群眾喜聞樂見,也影響到本地的少數民族,在社火的表演中,哈薩克族和蒙古族是參加人數最多的民族”網。社火傳播融人新疆redlw.com。秦腔也是如此。烏魯木齊晚報記者李曉青報道,博湖縣塔溫覺肯鄉哈爾恩格村吾拉木江·力提甫,師承農家戲院臺柱子姚炳江,模仿《寶蓮燈—劈山救母》《三點血》等片段實情演唱,惟妙惟肖,使觀眾開懷大笑。吾拉木江·力提甫說“文化融情讓我們各族群眾心貼得更近”,“通過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融合,村民們之間關系也越來越好”門,說明民俗傳播也深人少數民族的文化心理。(本文由論文平臺網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陸redlw.com 咨詢客服。)

 

第3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245

國內刊號:65-1039/G4

郵發代號:58-8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4篇

20世紀初葉,斯坦因在西域進行考古探險活動,發現了尼雅等古代遺址,并對它們進行了考古發掘。由于斯坦因運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從而遭到我國知識分子強烈的譴責。本文首先簡述了西域的文化特色。其次,根據斯坦因的考古研究報告及學術著作,介紹了他在西域的重要考古工作及研究成果。最后,依據中國學者對他的評價展開論述。本文試圖證明:斯坦因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考古學家,他為西域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貢獻,他的考古成就不容被掩蓋。斯坦因運走了大量的文物,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理應受到指責。但是,面對文物的流失,我們還應該進行自責,因為是我們自己沒有盡到保護的責任。

關鍵詞:斯坦因 西域 考古學

引言

20世紀初,斯坦因在西域進行探險和考古活動,發掘了大量古代遺址。他的考古報告及學術著作對研究西域文化極具價值,也揭開了西方研究西域文化的熱潮。由于斯坦因運走了許多珍貴文物,侵犯了中國主權,因而中國學者對他的考古活動爭議頗多。

本文試圖說明,斯坦因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他運走文物,侵犯了中國主權,應該受到強烈的譴責,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掩蓋他的學術成就。面對文物的流失,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檢討自身,而不是推卸責任。

淺評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

一 概述

在距今2500年前,從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境內,然后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向西行,可以到達中亞、南亞以及地中海和歐洲各國。這條漫長的道路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眾多國家,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仿佛是一條生命與文明的鏈條,將東西方緊緊相連。在這片廣袤沙漠的綠洲中,生活著不同民族的人們。他們信奉著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絲路文明。自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8世紀,曾經有塞克、粟特、吐火羅、匈奴、拓跋、蒙古、印度、漢等民族在此地生活。這些民族的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擁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他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讓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和藝術風格同時存在,共同發展。中國自漢武帝時設立河西四郡,將西域正式納入了國家版圖,在此地擁有了最高的行政統治權。然而,絲綢之路的文化卻不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而是兼容并包了當地各民族的文化和風俗,可以說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

正是絲路文化曾有的多姿多彩,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正因為它的美麗已被沙漠掩埋,才使絲路文化變得神秘。揭開它的面紗,尋找失落的文明,是眾多中外學者的心愿。

20世紀初葉,許多西方探險家來到西域,走進了這片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探險和考古活動。在他們當中,英國的斯坦因影響較大。他的考古報告及學術著作對西域文化研究極具價值,揭開了西方研究西域文化的熱潮。同時,他也是我國學者爭議較多的人物。

本文將介紹斯坦因在西域的重點考古活動,以及國內學者對他的評價,以求客觀地認識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

二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及研究成果

馬克.奧里爾.斯坦因,英籍匈牙利人,曾就讀于英國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專攻東方語言學和考古學。1887年至印度工作,在旁遮普擔任學監,并任拉合爾東方學院院長。在此期間,他曾在當地做過大量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

1898年,斯坦因向印度政府呈交了一份去西域考古探險的建議書。他在建議書中說:“據歷史記載所知,今和闐地區曾經是古代的佛教文化中心——起源和特點明顯受印度影響,近年古代文書、錢幣、雕刻等的發現已充分說明,經過對這些古遺址的系統發掘,將會得到對于古代印度文化研究極為重要的發現……因此,我計劃中旅行的目標是:從考古學的角度對和闐及其周圍的古代遺址進行考察,尋找能夠揭示其歷史的資料,收集貨真價實的古代遺物?!?經過多次申請,在印度和英國政府的批準及支持下,斯坦因開始了他在西域長達15年之久的考古探險活動。

斯坦因在西域的大規??疾旎顒庸灿?次:1900年至1901年在塔里木盆地南緣進行考察;1906年至1908年在中亞各地考察,包括印度、西藏、和闐、克里雅、米蘭、敦煌等地;1913年至1915年,經絲綢南路至敦煌、吐魯番等地。他探險和考察的區域,東西長約1500里,所包含的考古地帶有:和闐、拉瓦克、喀達里克、尼雅、米蘭、樓蘭、敦煌、吐魯番、庫車等地。

其中,尼雅、樓蘭、米蘭和敦煌是斯坦因考察及研究的重點,本文將對斯坦因在這四個地點的考察活動進行詳細介紹。

(一)發現及考察尼雅遺址

尼雅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漢晉時代遺址,位于新疆和闐地區民豐縣城以北,處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尼雅王國在漢代被稱為精絕國,紀元初年曾十分繁榮,大約在3世紀末年被居民放棄。這片已沉睡了1600年的廢墟,因斯坦因的發現而再次受到世人矚目。

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到達尼雅南部邊緣,首次發現了尼雅遺址。他在此地工作了16天,將尼雅遺址一一編號,發現了彼此孤立地散布在沙丘中的房屋、佛塔、庭院等遺跡,共發掘12所房屋,出土了大量的寫本、家具、罐子、殘破地毯、毛織物、玻璃器皿、金屬器皿等物品。

在這些文物中,最為珍貴的莫過于用佉盧文字書寫著印度俗語的木櫝。佉盧文字起源于印度河上游古代犍陀羅等處,曾流行于中亞的廣大地區。這種文字多寫在毛皮或木版上,它可證明古代和闐國中有不少印度居民。從內容上看,這些佉盧文書大多是往來的公函之類,記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過程。它使我們發現,在早期西域歷史上,那些幾乎已經從我們視野中消失了的生活和文化方面的情況:東西方文化如此和諧地交匯在一起。斯坦因為這偉大的發現興奮不已,他將上千件佉盧文書帶回了英國進行研究。

除了發現這些珍貴的佉盧文木櫝外,斯坦因還對尼雅的房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得到許多具有中亞風格的藝術品。比如做函封用的封泥,它們有兩面,大多是一面為中文篆書,另一面為希臘神像。例如雅典娜執盾與雷電像、或坐或立的伊洛斯像、赫拉克里斯像等等,皆與希臘或羅馬作品的風格極其相似。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廣闊的歷史畫卷: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沒有排斥,奇妙地混合在一起。

1906年10月19日,斯坦因第2次來到尼雅,發現并確認了“回”字形佛塔,并以這個佛塔為中心,向北、向西進行了發掘。這次他共發掘遺址41處,獲得許多保存完好的印度文書、佉盧木板上的封泥印、家具、小型木制物、雕刻了花紋的屋架等物品。

1930年,斯坦因第3次到達尼雅,但這次發現甚少,與前兩次相比沒有什么重大收獲。

斯坦因3次對尼雅遺址的考察和發掘,初步揭示了古代尼雅王國的面貌。尼雅的許多建筑物和遺物都帶有希臘和犍陀羅的藝術風格,可見希臘與印度文化在此地的影響十分深遠。

(二) 考察樓蘭遺址

在尼雅遺址的東面,還有一處被沙漠掩埋了千年之久的人類文明遺跡,那就是古代樓蘭王國的遺址,它被稱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樓蘭王國建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公元前77年改稱為鄯善,是絲路上的重要王國之一,一度極為繁華,但在公元630年后突然神秘地消亡。樓蘭王國的范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

斯坦因曾4次到達樓蘭,他所考察的樓蘭古城位于羅布泊的西北岸,約在東經89°55′22〃,北緯40°29′55〃2。古城的總面積約為100824平方米,城垣為不規則的方形,有一南一北兩條河流繞城而過,一條極深的運河將古城分為兩部分:城北是佛塔、寺院,城西南是官署和居民區

。

斯坦因1901年初次到達時,便將這個遺址編號為LA,并于1904年、1906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初步揭開了古樓蘭文明的全貌。他最早提出河流流量減少,土地沙漠化,從而導致樓蘭古城廢棄的“自然環境變化學說”。

1906年12月17日,斯坦因第2次到達樓蘭。他首先進一步調查發掘了LA遺址,隨后以LA遺址為中心,在相當廣泛的區域內進行了系統考察,相繼發現該城址周圍的十幾座城址、寺院、住宅和房基地,編號LB至LM、LQ、LR3。在其中6座遺址和1處墓地中,斯坦因發現了一些漢代的木簡和古錢,還有同尼雅一樣的佉盧文木板,一張色彩鮮艷的毛毯殘片,一卷黃絹等物品。家具與雕刻用的木料甚多,同尼雅遺址一樣,這些物品的藝術風格深受印度與希臘文化的影響。在樓蘭古墓中,斯坦因發現了許多織品殘片,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也有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在一座小寺院中,他發現了大量具有明顯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卷形花紋裝飾物。

1914年,斯坦因第3次到達樓蘭,在主要遺跡的東北方,發現了一座漢代墳園,其中有不少棺木。他在這里發現了青銅鏡、木制兵器模型、鑲金織物的殘片等物。最為重要的是,他發掘了兩具樓蘭成年男子的頭骨。經英國人類學家基恩(A.Keith)研究,認為他們代表了單一的種族:既有蒙古人種特征,又有歐洲高加索人種的特征。基恩認為,這種類型可稱為“樓蘭型”,因為這并非是自由混雜形成的,而是自然進化的過程4。

樓蘭,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王國突然消失了,一種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精華的文明失落了。它已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沉睡了1500年,斯坦因將它神秘的面紗掀起了一角,使這已失落了的文明重現于世。

(三)考察米蘭遺址

米蘭又稱磨朗、密遠、小鄯善等,是樓蘭王國改稱鄯善王國之后的都城,也是著名的東漢伊循屯墾古城遺址。大約建于公元3世紀,廢棄于公元5世紀中末葉。米蘭遺址由古城、3座佛寺、8處佛塔、漢代屯田水利設施組成。斯坦因于1907年1月到達米蘭,開始進行長達18天的發掘工作。

在米蘭的古堡內堆積著大量的垃圾,斯坦因對其進行小心清理,發現了一些寫在檉柳木札和紙上的西藏文字、一種用古體字寫的突厥語寫本、織物殘片、加漆皮革制作的甲胄殘片、木制器皿、陶器、軍裝等物品。這些突厥文字后來經過歐洲學者研究翻譯,被認為大多是人名,這些突厥語寫本大概是發給突厥士兵的護照或通行證之類。據史料記載,在隋、唐之際,突厥勢力遍及新疆南北,突厥人曾占領米蘭,并以此作為他們的軍事基地,士兵也多為突厥人。這一點與斯坦因發現大量的突厥文書不謀而合。

在古城東北大約2公里處的米蘭大寺內,斯坦因發現了一群已毀壞的佛像。這些佛像的頭部雕刻及衣褶的配置完全是希臘式的,座像的底部有用婆羅謎文字寫的梵文貝葉書。其他的木雕裝飾品,雕刻十分精美,幾乎全是古羅馬、希臘式的藝術風格。斯坦因從中運走了一個高約1米的完整的大佛頭。

在編號為M3的佛塔中,斯坦因發現了一片片艷麗的壁畫。他揭走了有濃郁犍陀羅藝術風格的“有翼天使”壁畫、用佉盧文題記的“維莎達羅王子本生故事”壁畫,以及一組青年男女群像壁畫。斯坦因特別為發現“有翼天使”壁畫而激動,他說:“這真是偉大的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安琪兒在這里找到了。她們大概在2000年前就飛到中國來了。壁畫整個的構思和眼睛的表現完全是西方式的!”5佛塔內的壁畫內容多是佛教的,以小乘教派為主體,但繪畫的藝術風格大體顯現出印度、希臘成分。

米蘭往日的繁華早已不在,所剩的只是一片片廢墟,無聲地矗立在沙漠中,人們也早已將她美麗的名字遺忘。正是斯坦因的發現,使米蘭轟動了歐洲的考古界和文化界,讓世人都想一睹她迷人的風采。

(四) 在敦煌的活動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尤以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聞名于世。

在絲路文化的影響下,敦煌文化不僅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而且表現得更為燦爛。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四種在世界具有深廣影響的文化都可以在這里被找到,它們在這里交匯,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敦煌藏經洞于1900年被發現,洞窟內堆滿了經卷文書,約是從魏晉十六國到北宋時的遺物,保存完好。由于甘肅藩臺不愿花五、六千兩銀子做運費,便下令將這批稀世珍寶就地封存。

1907年春,斯坦因到達敦煌并得知了藏經洞的情況。當他看到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畫,以及藏經洞中一件保存完好的15米長的經卷后,斯坦因被深深吸引了,經卷的精美程度使他震驚不已。

更讓斯坦因震驚的是,藏經洞的看管人竟是王圓箓,一個近乎文盲的湖北農民!王圓箓是一個有著愚昧而狂熱宗教熱情的人,對他來說,封存經卷的命令如同虛設,他需要用經卷換成的金錢,去清理洞窟中的流沙,去修建寺窟。當他得知斯坦因是玄奘的忠實崇拜者后,便將藏經洞的門敞開了。斯坦因從中運走了24箱文書,5箱繪畫和刺繡精品。每件都是珍品,而這些珍品的代價只是40塊馬蹄銀。4個月后,斯坦因重返敦煌,又得到了200捆手稿。這批珍貴文物在運出中國時,沒有遭到阻攔,只花了130英磅的稅款,便到達了英國博物館6。

經卷在王圓箓手中變成了金錢,他用這些錢開鑿了石窟間的內廊式通道,免去了人們爬梯登窟之苦7。王圓箓還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呢!而對斯坦因而言,從王圓箓手中得到這批文物,才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在斯坦因看來,如此珍貴的文物怎能讓王圓箓保管?只有英國博物館才有資格保存和研究。

國家的衰弱使我們忘記了古老的文化,忘記了歷史。但歷史沒有忘記我們,它將恥辱深深地,永遠地烙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上。

(五) 研究成果及學術影響

由于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發現,使他在考古界名揚四海。他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發現者金質勛章”,得到了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榮譽學位,英國官方還授予他“印度帝國騎士”稱號。

斯坦因結束了西域的考古工作后,便在倫敦博物館進行資料的整理工作,并陸續出版了3部著作:《去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報告》、《沙漠埋藏的和闐廢墟——在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學和地理學考察的旅行記實》、《古代和闐——中國突厥斯坦考古探察的詳細報告》8,對和闐地區古城的消失、沙漠綠洲的變遷等問題提出了極有價值的見解。他的考古報告讓西方人再次注目于東方,注目于中國,因為在西域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隱藏著如此燦爛的文化。

因為斯坦因本人沒有研究漢文文書的能力,所以他將所得到的漢文文書交給學生沙畹考釋。王國維、羅振玉等人為沙畹審定書稿,編印了《漢晉西陲木簡匯編》和《流沙墜簡》等書。1953年,沙畹的學生馬伯樂的遺作《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漢文文書》在倫敦出版。英國博物館東方刊本部的翟里斯,用了38年,對斯坦因所獲的漢文文書進行編目工作,于1957年出版《不列顛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解題目錄》一書9。斯坦因所帶走的大量佉盧文和漢文文書,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深入的研究。

三分析中國學者對斯坦因的評價

中國學者對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爭議頗多,焦點在于斯坦因掠奪、破壞了文物,到西域考察的目的不純,有為英國政府充當間諜的嫌疑。本文將針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以求客觀地認識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

(一) 對斯坦因掠奪文物的分析

斯坦因在西域考察的過程中,將他所得到的大量文物帶回了英國,其中包括在敦煌藏經洞得到的無價珍寶。外國學者通常把斯坦因對敦煌的“發現”作為敦煌學的開端,抹煞了中國學者研究敦煌的功績,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0不僅如此,文物的大量喪失對于一個主權國家而言,也是莫大的恥辱。斯坦因所書寫的這筆歷史公案,永遠無法抹去。

當我們因此而指責斯坦因的時候,不禁要問,為什么他會無視中國的主權而帶走文物?為什么中國政府對此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活動得到了當時中國政府的幫助,當地官員為他提供了勞工、向導和供給,使斯坦因得以順利工作11。當地的人們對斯坦因是否運走文物也并不在意,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事比自身的溫飽更為重要了。

當時的中國政府集內憂外患于一身,風雨飄零的帝國已無暇顧及文化是否喪失。而斯坦因是一個已跨進現代文明社會的西方人,他將東方人已淡忘了的古代文明視為珍寶,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沙漠腹地,不顧一切地追尋這已失落了的西域文明。

在敦煌,斯坦因以極少的金錢買到了29箱珍貴文物,這些經卷、佛畫大多陳列在倫敦博物館。敦煌學從此被世界承認,由敦煌學引來的恥辱也因此由中國學者承擔。當我們必須從英國博物館購買敦煌經卷的微縮膠片來進行研究時,不由得指責斯坦因,以花言巧語蒙騙王圓箓,以不光彩的手段騙取文物。

但應該受到指責的不僅僅是斯坦因,還有我們自己。為什么把敦煌交給一個識不了幾個字的道士看管?為什么中國的官員對此事視若無睹?為什么當時就沒有中國的知識分子去整理和保護這些文物?

當時的中國是窮,但絕沒窮到拿不出五、六千兩白銀運費的地步。偌大的中國,無人也無力留住這些珍貴的文物嗎?讓斯坦因只花了130英磅,便將敦煌經卷運到了大洋彼岸。

文物被運走了,留下的是無法抹去的恥辱,而這恥辱正是我們自己印在身上的。國家的落后、官吏的腐敗、知識分子的懦弱、人民的愚昧,正是這恥辱的由來;一味地指責別人、推卸責任,將是這恥辱的加深。

(二) 對斯坦因破壞文物的分析

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對壁畫進行了剝取,對大批遺址進行了盜掘式的發掘,破壞了文物。他的許多學術觀點摻雜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主觀臆斷,有不合理的成分。

對于這種說法,我們應該認識到,考古學雖然由來已久,但田野考古學卻是20世紀初葉才發展起來的。斯坦因所處的時代,正是田野考古學初步興起,考古水平普遍不高的時期。因此,他不可能有超越那個時代的、科學的考古水平,對文物的保護也只能達到那個時期的水平。揭取壁畫確實不利于文物的整體保護,但當時的考古學者基本都是這樣做的。

斯坦因1901年在新疆洛浦縣西北的熱瓦克遺址考察時,對熱瓦克大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為了加快進度,他雇傭了許多勞力,揮動鐵鏟不停地挖掘。在今天看來,這種挖掘方法與盜掘沒有區別。而對于斯坦因來說,時間的限制、持續的大風、地下水的滲透、考古水平的限制,使他沒有別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出土的雕像過于巨大而無法運走,斯坦因便將它們拍照、臨摹、記錄,重新埋回地下。他將一些小型的塑像帶走,這些文物沒有被換成金錢裝進斯坦因的口袋,它們至今仍被完好地保存著。而那些被埋回地下的文物,后來被當地的尋寶者砸得粉碎。40年后,熱瓦克的官員發掘了熱瓦克佛寺,展出了文物,而這些文物最后下落不明。兩者相比,后者對文物的破壞不是更為可恥嗎?

談到破壞文物,就不得不再次談到敦煌。當藏經洞的經卷終于得以運往京城時,災難卻再一次降臨。用草席草草捆扎的經卷,被沿路的官員不斷偷竊。到達京城后,又被主管的官員大量竊取。更為可恥的是,為了怕因經卷的件數缺少而暴露此事,他們將較長的經卷一撕為二來充數12。

同是對文物的竊取,斯坦因所看中的是文物自身的歷史及精神價值,他將敦煌文物放在了英國博物館保存;而中國的這些官員,知道這些文物價值連城,是一種變相的黃金,要不失時機地撈一把。至于文物的精神價值、知識分子的良知、保護文化遺產等等,他們從沒想過。

文物被自己國家的人毀壞了,卻沒人指責他們的愚昧和貪婪,而只是把滿腔怒火向斯坦因發泄。不自責而去指責他人,除了說明我們缺乏責任感之外,還能說明什么?

此外,斯坦因的學術觀點中也有不盡合理的地方,他是站在西方人

的立場上看待東方文化的,難免出現偏差。對于不正確的觀點,理應進行批駁。盡管如此,斯坦因的探險精神與科學研究精神是十分值得稱頌的。當中國的知識分子坐在書房里從事史料的考據工作時,斯坦因正在漫漫的黃沙中行進。如果沒有斯坦因這樣的探險家,尼雅可能會在沙漠中繼續沉睡下去。以生命為代價來追求科學,不應該受到指責。

(三)對斯坦因充當英國間諜的分析

20世紀初,英國在印度擁有高度統治權,并與俄國爭奪在新疆的優勢地位。英國的馬繼業和俄國的彼得羅夫斯基,分別是駐喀什的領事,他們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日以繼夜地明爭暗斗。斯坦因與馬繼業的關系十分親密,他的考古工作得到了馬繼業的大力支持。因此,使人不得不懷疑他西域之行的目的。

從主觀上看,斯坦因所代表的確實是英國的利益。在他眼中,英國是偉大的“日不落帝國”,是文明而先進的;東方卻是愚昧和落后的。英國政府支持他的考察活動,為英國服務也是他應盡的職責。然而,斯坦因到西域進行考察是由他首先提出申請的,并不是英國政府的派遣。他考察的理由與目的前文已有引述,他的考古成果也足以證明他考察的目的,絕非到西域來收集情報、充當英國的間諜。

從客觀上看,當時的俄國已派出了學者對西域進行考察,英國也決不會甘心落后。在英俄兩國角逐的這種形式下,斯坦因的考察活動,確實屬于英國擴張勢力活動中重要的一項,他為英國政府的擴張擴大了影響。此外,考古工作者繪制的地圖,無疑是軍事上寶貴的資料,英國政府不會輕易放棄。然而,考古與政治畢竟是兩回事,繪制地圖是考古工作者必做的工作,我們不能因為斯坦因的考古活動和他畫的地圖被英國官方利用,就把斯坦因也列入間諜的行列。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斯坦因是一位杰出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他為了研究古代西域文化而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發現并考察了許多古代遺跡,這種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他在西域的考古成就讓人們大開眼界,原來在這片荒涼的沙漠中,竟然埋藏著如此燦爛的文化。正是因為有斯坦因這樣的人,絲路文化才能重現于世。作為一名孜孜不倦、奮斗終身的學者,斯坦因的貢獻是應該得到肯定的。

斯坦因運走了大量文物,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應該受到強烈的譴責。歷史無法更改,不容忘記,這份恥辱更是無法抹煞。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抹煞斯坦因在學術上的成就。我們應該做的,也不僅是一味指責斯坦因不道德的行為,還應該反省自身。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應該如何向世界證實,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文物,有能力研究我們的祖先遺留的文明。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奮發圖強來洗刷恥辱。向世界證明:我們有能力保護絲路文化,既然敦煌在中國,那么敦煌學就一定在中國!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屬于中國的,絲綢之路也是屬于中國的,而絲路文化卻是屬于世界的。我們歡迎所有熱愛絲路文化的人來保護它、研究它,但決不允許任何人破壞它。塔克拉瑪干沙漠曾是人類共有的家園,絲路文化是人類曾經共同創造、共同擁有,又被遺忘了的文化。斯坦因等考古學家讓這已消逝的文化重現于世,讓人類有機會重新解讀絲路文化,了解這神秘而美麗的道路上曾有的輝煌。

注釋

1 斯坦因:《沙埋和闐廢墟記》第3頁,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

2 穆舜英、張平:《樓蘭文化研究論集》第11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 穆舜英、張平:《樓蘭文化研究論集》第11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年。

4 穆舜英、張平:《樓蘭文化研究論集》第377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王嶸:《無聲的塔克拉瑪干》第211頁,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

6 胡戟、傅枚:《敦煌史話》第117頁,中華書局,1995年。

7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第15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8 斯坦因:《沙埋和闐廢墟記》第2頁,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

9 胡戟、傅枚:《敦煌史話》第209頁,中華書局,1995年。

10 胡戟、傅枚:《敦煌史話》第6頁,中華書局,1995年。

11 斯坦因:《沙埋和闐廢墟記》第9頁,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

12 馮驥才:《人類的敦煌》第211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參考文獻

1.郭魯柏(法):《西域考古記舉要》,馮承鈞譯,中華書局1957年版。

2.馮承鈞:《西域地名》,陸峻嶺增訂,中華書局1980年增訂第二版。

3.黃文弼:《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穆舜英、張平:《樓蘭文化研究論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斯坦因:《沙埋和闐廢墟記》,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版。

6.王嶸:《無聲的塔克拉瑪干》,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版。

7.大谷光瑞(日):《絲路探險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克林凱特(德):《絲綢古道上的文化》,趙崇民譯,新疆美術攝影出

版社1994年版。

9.胡戟、傅玫:《敦煌史話》,中華書局1995年版。

10.馮驥才:《人類的敦煌》,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

第5篇

論文摘要:中國五千年文明就像是人類的大舞臺,一朝一代走著過場,每朝每代都給人類留下豐富的文化。敦煌石窟就像一個小舞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文化,襯托出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無數的能工巧匠,善男信女,無論高低貴賤,共同演奏著一曲贊美神的交響樂,融貫東西,氣勢磅礴,歷經千年,為人類留下神傳的文化。

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點,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要地,在河西走廓的西端,為一面積不大的綠洲,四面戈壁、沙漠環繞。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 可見西域的文化對敦煌的影響很大。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諸國很盛行,建塔造寺、開窟筑像的佛教藝術也隨之傳入敦煌,與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匯、融合,產生出輝煌的敦煌石窟藝術。

1 建筑藝術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主要是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顏料取之于天然礦石,色澤艷麗,顏色長久不變。彩塑是洞窟的主體,一般位于正廳中間,主要塑佛像或菩薩像,四壁和頂上才是壁畫,早期的洞窟,壁畫只是作為裝飾和陪襯出現的。壁畫一律彩繪,不論是何朝何代,內容大體一致,最為普遍的有佛像畫,佛經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飛天壁畫。

早期的洞窟形式(十六國,北朝時期,304-581)主要是禪窟和中心塔柱窟,起源于印度。禪窟是供僧人坐禪修行的洞窟。如285窟主室為方形,正壁開龕塑像,供修行者觀像之用,左右兩側壁各開兩個或四個僅能容身的斗室,供修行者坐禪修行。中心塔柱窟,又稱中心柱窟,塔廟窟??邇戎醒朐O立連接窟頂與地面的方形柱塔,柱的四壁開龕塑像,以供修行者繞塔觀像與禮佛。之后不斷融入中國式的建筑風格,至隋唐時期(581-907),洞窟形式已完全轉變成中國傳統的殿堂形式,主室平面方形,正壁開龕塑像,洞窟的其余三壁均繪有壁畫,窟頂為覆斗形或人字披形。殿堂式的洞窟已經成了世俗禮佛的場地。

2 雕塑和壁畫藝術

從彩塑和壁畫的藝術風格發展來看,可以分三個時期。隋唐以前的發展期,包括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時代,歷時一百八十年。隋唐時期的頂盛時期,包括隋唐兩個時代,歷時三百多年。隋唐以后的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鶻、元幾個時代,歷時四百六十多年。

2.1 發展期

早期彩塑多以彌勒為主尊,帶有印度造像的特點。塑像體格高大,額頭寬闊,臉形方正,直鼻,眼窩深,發髻為波浪形,衣紋貼身。印度的造像手法是古希臘式的,這是印度佛教之前的信佛時期留下來的。所以傳說敦煌的名字與古希臘人有關,不是不無道理。

公元525年,中原出現“秀骨清像”的藝術風格,也影響了莫高窟的石窟造像。塑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帶,飄逸自得,寧靜超脫。

北朝時期的壁畫多是佛經故事畫。最著名的有尸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最精彩的當屬 “尸毗王本生”,還有九色鹿本生故事畫,五百強盜(得眼林)故事畫等。

北魏時期的的天宮伎樂壁畫還帶有西域特征,舞者肩披長長巾帛似今印度婦女披的紗麗,舞姿也頗富印度風韻。

從北魏晚期到西魏,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作為統治者的鮮卑族開始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遷都洛陽后,更加速了漢族文化的傳播。這時的壁畫中出現了一些中國的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如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等。西域的繪畫風格仍然保存著。

2.2 頂盛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塑像造型由北魏秀骨清像轉為雍容華貴,色彩豐富。

隋代塑像體壯豐滿,鼻低耳大,衣著富麗。姿態也更豐富生動,形象更加中國化了。塑像敦厚恬靜的儀容也更符合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這是佛教從寺院走向現實生活的重要過渡時期。

“盛唐”時期,百姓生活富足,中原文化空前繁榮,佛教在中原大地普及。很多高僧從內地前來弘法,經卷不斷從長安、洛陽傳入,敦煌石窟藝術受到內地佛教文化的影響,建筑風格、規模形式、塑像和壁畫的內容都發生了變革。

唐代是一個營造巨型大佛的時代。唐代初年,武則天下令僧人造《大云經疏》,該經稱武則天為彌勒下世,全國各地興起塑造彌勒的熱潮,莫高窟最大的塑像,北大像高 35.5米,氣勢宏偉,莊重沉穩。開元年間,高26米的南大像也被塑造出來。再加上榆林窟的大像,三座大佛窟,供奉的都是倚坐的彌勒,都是在唐代開鑿的。

此外還有中唐釋迦牟尼涅槃臥像,長15.8米,右脅而臥,四周配有壁畫,以造像與壁畫相結合的手法,表現菩薩,弟子,護法,國王,大臣肅穆舉哀的大型場面,襯托出人們對佛發自內心的崇拜和敬仰。

唐朝的壁畫色調最為豐富多彩,富麗而燦爛,呈現出樓臺亭閣、金碧輝煌、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安定的局面。壁畫內容可分為五類:即佛像畫;大型佛經畫;佛教歷史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

莫高窟的裝飾圖案,千姿百態,絢麗多彩,既是連接洞窟建筑,塑像和壁畫的紐帶,同時又是獨立存在的圖案。以藻井圖案為代表的隋唐裝飾圖案,是莫高窟的裝飾圖案的高峰。如第329窟窟頂藻井和第159窟西壁窟頂圖案,繁縟多樣,花紋縝密,這些圖案多出現在窟頂中心,寓意蒼穹深遠莫測,宇宙無限之大。

唐朝“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富裕,佛教家喻戶曉,而且是多佛的信仰。家家供佛,人們向往莊稼“一種七收”,樹上“自然生衣”的彌勒世界,相信只要念一聲藥師佛的名號,一切苦難皆可解救,倡導無論貴賤賢愚,只要專心念佛,凡夫皆得脫離穢土,往生西方凈土。藝術家們的創作才能在信仰的世界里,得到充分地發揮,他們把人間榮華富貴搬上墻壁,又把天國的富麗堂皇展示人間,天上人間,人間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時代,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半神文化。

2.3 衰落期

隋唐以后,敦煌石窟藝術走向衰落期。

公元1036年,西夏統治了敦煌,佛教成為西夏國教,西夏君主從西藏迎來藏傳佛,使敦煌石窟藝術融入藏族文化。

1227年,成吉思汗的鐵騎踏進沙州,在敦煌,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人,把西藏傳來的密宗文化推向。此時期人物形象描繪準確,生動,線描細膩,暈染富有立體感,表現了藏傳佛教藝術的獨特風格,為敦煌石窟藝術最后的輝煌又添了幾分色彩。

3 雕塑與壁畫的內容

中國是個信神的民族,包括古時歷代的帝王。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很快被華夏民族接受,并發揚光大。佛教中有許多故事都是教人向善,因果報應,生命輪回,做好事,樂善好施會得善果,做壞事會得到懲罰,人們信神會得到神的保護,修道者會升往天堂。這些理念幾乎都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畫中,還有許多贊美神佛的大型雕塑和壁畫。無不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信仰與追求。

雕塑造像主要有: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壁畫在石窟中雖然對建筑起裝飾和美化作用,對雕塑起補充和陪襯作用,但其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藝術技巧最精湛,內容最豐富,涵蓋了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無所不包,充分體現了古人不同時期的文化生活,表現神及天、地、人、動物、環境的方式,表現友誼與恩的方式。豐富多彩,井然有序。

佛像畫,指佛陀、菩薩、護佛神等供奉的各種神靈形象,是壁畫的主要部分。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畫,指北魏晚期出現的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風雨雷電等道家神仙的內容題材。經變畫,利用連環畫的形式,把整個一部佛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表現出來。佛傳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轉生中的各種善行,如 “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故事。佛教史跡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供養人畫像,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敦煌的石窟雖歷經千年歲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今人仍可以從石窟的雕塑、壁畫內容,尋找到先人們對佛法的虔誠,對佛的無比敬仰。或許這也是先人們留給今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吧。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李白、碎葉、西域、考證

一、關于碎葉

碎葉是安西四鎮之一,歷史上唐代政府就在碎葉設鎮,推行政令到伊賽克湖以西,怛邏斯地區。它也有過繁榮歷史,同時也是東亞與西亞間相互往來的交通要沖,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著巨大作用。碎葉也與唐代大詩人李白及其家世有關,極有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和其先祖活動的場所。

(一)兩個碎葉的疑問

關于唐代碎葉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存在著兩個疑問。首先是在唐代設置的安西四鎮中,碎葉時有時無,存在著碎葉與焉耆互相交替的情況。唐人蘇冕在編纂《唐會要》時就提出:

"咸亨元年(607)四月罷四鎮是龜茲、于闐、焉耆、疏勒;至長壽二年(693)十一月,四鎮敕,是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兩四鎮不同,未知何故"[1]。

與這個問題相因而生了另一個疑問:碎葉究竟是位于熱海以西,抑或在焉耆另有一個碎葉。著名學者郭沫若贊成存在兩個碎葉的觀點。關于這個問題,不妨先分析一下文獻考證。

(二)文獻考證

在所有提到碎葉的歷史文獻中,就今所知,以唐代玄奘留下的記述為最早。他指出

"自熱海西行五百里至碎葉(水)城。碎葉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百五十里至怛邏斯城[2]。

玄奘這里指的是熱海碎葉。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杜還著《經行紀》,被杜佑采入《通典》若干條,其中述及碎葉情況,也指出:

勃達嶺北行贏千里得碎葉川,其川東頭有熱海,西頭有城名怛邏斯,碎葉川有碎葉城。[3]

唐代地理學家德宗貞元間宰相賈耽(730-805)的記載保存在《新唐書?地理志》中。賈耽所記自安西西行路程:

"又三十里至碎葉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邏將軍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于此"。[4]

顯然以上關于碎葉的記述是一致的。所指的碎葉均是"熱海碎葉"。

除了漢文獻外,"穆斯林"地理文獻也有關于碎葉的記載。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德貝赫撰《道理與諸國志》,[5]庫達瑪?伊本?賈法爾撰《稅冊》[6];波斯佚名作家撰《世界境域志》[7];波斯作家加爾迪撰《記述的裝飾》[8]都記述了從怛邏斯到碎葉的城鎮道路。我國新疆喀什噶爾人馬合木?喀什噶里撰《突厥語詞匯》[9]中的有關條目,上述穆斯林文獻可與玄奘、杜環、賈耽記載的自碎葉西行的道路互相印證。

(三)遺址的考證

發掘的廢墟遺址做為碎葉城,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首先其故址應求之于十一世紀前存在的諸大廢墟中。其次唐代碎葉水流域的交通要道在近代大道的南側,碎葉城故址亦不能偏離唐代中西交通古道甚遠。根據上述情況,從前蘇聯發表近十年這一地區考古資料中查找,合乎上述條件的中古大型廢墟有兩座,一為"阿克貝西姆"廢墟城,一為"布拉納"廢墟城。究竟哪一坐是碎葉城呢?針對這個疑問,一九六一年英國突厥語言學家克勞森發表了《阿克?貝西姆即碎葉》一文,他所根據的是科茲拉索夫一九五八年發表的發掘報告。[10]法國蒙古學家韓百詩也推斷阿克?貝西姆相當于文獻中著名的碎葉。[11]可惜兩位考古學家都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的結論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我們不妨先假設"不拉納"為碎葉。蘇聯"吉爾吉斯考古隊"先后發掘出的三座陵墓、及出土文物,分析得出結論:遺址布拉納屬于十二至十三世紀。尤其是出土了回歷四二四-四四七年(公元1032-1055)虎思翰爾朵鑄幣。[12]"虎思翰爾朵"在突厥語詞匯中即"八剌沙袞"。可以得出"布拉納"不是碎葉,而是另一座城市-八剌沙袞。八剌沙袞也是一座歷史名城。十世紀末由葛邏祿等部建立黑漢王朝,以八剌沙袞為都城之一。契丹建立西王朝,以八剌沙袞為都城。八剌沙袞興起,碎葉漸漸湮沒了。

既然布拉納不是碎葉,不妨假定阿克?貝西姆是碎葉城。阿克?貝西姆除了符合上述兩條件外,《唐會要》卷七十三關于碎葉有這樣一段記載:

"調露元年九月,安西都護王方翼筑城碎葉,四面十二門,作屈曲隱伏之狀,五旬而畢。"

再來分析一下阿克?貝西姆城垣的特點。阿克?貝西姆中央廢墟由東西兩城組成。其西城建立在丘崗之上,是全城的要害部位,它北臨楚河的陡峭南岸。東側是一條直抵楚河的塹壕,塹壕深達五米,構成城外防衛設施之一。北墻,南墻均抵塹壕與之相接而止。城垣的形制完全符合王方翼的"屈曲隱伏"之狀。

除了阿克?貝西姆的城垣外,碎葉城內的大寺的位置在碎葉宮堡之旁一百米處。大寺既本于武則天的政治意圖而建立,其顯著特征就是奉祀彌勒。這些情況與杜環留下的"昔交河公主所居之處建大寺猶存"的記述相合。

(四)"杜懷保造像題銘基座"的發現

1982年,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八公里的阿克?別(貝)西姆古城遺址附近當地農民發現一件鐫刻有漢文題銘的造像碑基座,紅色花崗巖質,呈八角形,厚約11厘米,寬約32.6厘米,高約13.5厘米,下有礎柱頭。題銘全文補為

"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 十姓使 上柱國杜懷寶,上為天子下為考妣見使法界眾生,普愿平安,獲其瞑福,敬造一佛二菩薩。"

杜懷保造像題銘基座出土,使碎葉問題變得更加清晰。"杜懷保造像題銘基座"出土于阿克?別(貝)西姆附近,且題銘中明記"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駐守碎葉。此乃阿克?貝西姆古城就是唐代碎葉的鐵證。從而使所有推測得到最有力的證據,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

其次"基座"的出土還可以告訴我們:調露元年碎葉列為安西四鎮之一后,唐朝曾暫時設置"碎葉鎮壓十姓使"一職,由安西副都護兼任,駐守碎葉。碎葉曾為安西都護府治所的結論,因杜懷保造像題銘發現而成立。

綜上所述,碎葉城即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阿克?貝西姆城。其位置大約為東經75度,北緯42度處。

二、李白出生地的文獻記載及研究成果

李白出生于碎葉,其文獻出處見于范傳正撰寫的碑文和李陽冰的李白《草堂集序》。范傳正撰此碑文時,時局李白之死已五十五年,范傳正得到的是李白孫女搜于箱篋中,由李白亡子李伯禽遺下的手疏。"該手疏十數,紙壞字缺,不能詳備,只能約而計之"。"手疏"的內容也很模糊。我們不妨將兩處文獻出處作以比較:

"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姓埋名。"("范正傳碑文")

"中葉非罪,謫居條之,易姓于名。("李陽冰的李白《草堂集序》")

比較這兩個碑文,都講李白的先祖被迫流竄于西域。時間上自涼武昭王李至李白為九世,中葉應指第五世左右,具體時間也相當于隋末。"隋末"與"中葉"相對應。再分析一下"條支"與"碎葉",據考證碎葉,熱海一帶與被稱為條支的大食地是緊密相接的。"條支"即是"碎葉"及其西之地而言,碎葉也是指之東及相鄰之地;二者相同,只是說法有別。兩條碑文反映的內容其本質上是一致的。

早在1926年5月10日李宜琛先生在《晨報副刊》上撰文,首先提出了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或條支)的說法。1935年1月,陳寅恪先生在《清華月報》上發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他認為李太白"生于西域","其本人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13]

之后,又有馮承鈞先生的《唐代華北蕃胡考》。馮氏認為,"條支即大食",并以此斷定李太白"其人不生于蜀,實生于大食也"。[14]稍后,1936年3月,又有胡懷琛先生撰文《李太白的國籍問題》。該文認為"李白是生于怛邏斯城,在他五歲時,由他的父親帶他回巴西來的"。[15]俞平伯先生的《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一文發表。俞先生認為"他(李白)久住西域,大概在碎葉附近,若確切指出恐亦難信。"[16]

1971年郭沫若先生出版了新著《李白與杜甫》。該書認為"李白出生于中央亞細亞的碎葉城"。[17]

三、李白詩歌考證

縱觀李白詩歌,雖然沒有明顯出現"碎葉","熱海"一類的詞語。但是他的詩中也出現與西域有關的詞語,對這些信息做進一步探究,可以發現其中與"碎葉"的內在聯系。其中《戰城南》算是間接提到"熱海"這個地名。

戰城南

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鳥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為之。

這首詩中"去年"應系于天寶元年或天寶二年。因為在桑干河處平定怒皆的戰爭天寶元年爆發,持續了兩年。到底是哪一年要參照"今年"。"今年"要與"去年"相接,應該在"蔥河道"打過仗。與之相應的是"天寶三載,蓋嘉運功碎葉城,擒吐火仙的事。"天寶三載五月和八月的戰事,先后發生在熱海,夷播海之間一帶。而這一帶的夏天和秋天,天氣炎熱,干燥、少雨,因此洗兵只能用"海上波"。這里的海到底是"熱海"還是"夷播海",要對戰事進行具體分析。蓋嘉運攻碎葉城,其戰役進攻的路線是正面攻擊,其軍必走北岸入碎葉城道路,也只有走此路,才能從南面攻擊怛邏斯城。"海上坡"的海應指熱海。

《寄遠十二首》一詩是對自己思鄉之情的描述,詩中一些詞語流露出的信息,直接反應出李白與西域的密切聯系。

寄遠十二首

魯縞如玉霜,筆題月支書。

寄書白鸚鵡,西海慰離居。

行數雖不多,字字有委曲。

天未如見之,開緘淚相續。

淚盡恨轉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萬里,一書直千斤。

詩第一句中提到"雪白的魯縞"說明李白寫此詩時,應該住在魯東。"筆題月支書"可以看出李白懂得"月支語",并熟練地運用"月支文字"來書寫書信。而使用"月支語"的人很可能生活在新疆阿克蘇柯坪縣一帶。那里保留著最古老的月支語言。而柯坪縣的位置位于經溫宿奔勃達嶺,并且越該嶺可去熱海。這很可能是李白先祖去熱海的途經地。另外還有一事例與"月支語"相對應。據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確定為天寶二年至天寶三載(743~744)。就在這段時間內,渤海國國王的弟弟大蕃作為使者曾到唐都長安朝拜過。渤海國使臣上書用的是"蕃文",而李白恰好知曉"月支語",將渤海國君主的政治軍事訛詐,用外交辭令給予無情的回擊,從而避免了一場遍地戰爭。李白因為懂得"月支語",為粉碎這一陰謀立下了不朽功勛。詩人并沒有用"鴻雁""青鳥"等常用鳥意象,而選擇"白鸚鵡"替自己傳書。而"白鸚鵡"是西域的特產,因"精識辯慧""善于應答"常作為貢品進獻??v觀全詩,這是一封詩人寫給自己散落在西域的親人或有人的書信,用白鸚鵡稍書帶給西海的朋友,表現出詩人緬懷故鄉的情意。

《江西送友人羅浮》中最直接提到了自己的故鄉是在西域。

江西送友人羅浮

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

鄉關眇安西,流浪將何之。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

疇昔紫芳意,已過黃發期。

爾去志羅浮,我還憩峨眉。

"鄉關眇安西"可以看出安西是他的故鄉,這個故鄉非常遙遠。而安西都護管轄地包括碎葉。李白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是在四川度過的,所以他對蜀地非常眷戀。而"峨眉"僅是一個休憩地,不是他的故鄉。

李白詩中還提到與西域有關的事物,可以間接告訴我們他與西域的密切聯系。如《贈崔咨議》中"綠驥本天馬,素非伏櫪駒。長嘶向清風,攸忽凌九區,何言西北至,卻走東南隅。與此詩相應的還有《天馬歌》中"天馬自出月支窟,背為虎文尤翼骨;嘶青云,振綠發,蘭筋權奇走天沒,騰昆侖,歷西極,四足無一蹶,雞鳴刷燕秣越,神行電邁躡恍惚。

以上兩首詩都提到了天馬,將二者聯系來看,詩人以出自西域的天馬自況。而《天馬歌》中指出了李白自比的"天馬"來自"月支窟"。所謂"月支窟",即月支國的故地月窟。是指月亮在西邊降落的地方,泛指遙遠的西部。另外《史記?大宛列傳》中"神馬當從西北來"的句子,也說明了李白的相關,應在大宛或大宛附近。碎葉在怛邏斯之東,而大宛都督府則在怛邏斯西南。李白以出自大宛的天馬自比,更隱喻出自己出生于西域碎葉或條支等地。

此外李白的一些詩中也出現了一些與西域有關的名詞。比如《幽州胡馬客歌》"雙雙掉鞭行,游獵向樓蘭。"《塞下曲六首》"愿將要下劍,直為斬樓蘭。"中都提到了西域的名城"樓蘭"。

因為李白對自己的出生地訴說一直處于一種舉起不定的矛盾心理。我們也很難找到李白本人關于自己出生地的詳細說明,以及詩歌中對出生地的直接告白。但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考證和對與西域有關的詩歌深層探究,我們可以驗證學術界普遍認同的結論:李白的先祖隋末流竄到了碎葉,李白在碎葉出生,長到五歲時又舉家遷到了蜀地。李白的出生地位于西域的碎葉。

注釋:

【1】王溥《唐會要》卷七三,中華書局1998年版。

【2】玄英《大唐西域記》卷一"碎葉水城"條。

【3】杜佑《通典》卷一九三。

【4】《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伊本?胡爾達得貝赫,約生于回歷205/公元820年或回歷211年/公元825年,卒于回歷300年公元911年。

【6】庫達瑪,全名庫達瑪?本?賈法爾。所撰《稅冊》,成書當在回歷316/公元928年以后。

【7】波斯佚名作家的《世界境域志》是寫于回歷372年/公元982年-983年的一部波斯文地理著作。

【8】加爾迪齊的波斯文著作《記述的裝飾》寫成于1050年。

【9】馬合木?喀什葛里生當十一世紀。所編《突厥語詞匯》成書于十一世紀七十年代。

【10】克勞森《阿克?貝西姆即碎葉》(《英國王家亞洲學會雜志》,一九六一年四月號,第四頁)。

【11】別列尼茨基、本托維奇、勃里沙可夫上引著作,第一二頁。

【12】《在布拉納的第六個工作季度》(蘇聯考古研究所編《一九七四年的考古發現》,莫斯科,一九七五年,第五七八頁)。

【13】陳寅恪 《李白氏族之疑問》,載《清華學報》1935年十卷一期,第153頁~155頁。

【14】馮承鈞 《唐代華北蕃胡考》,載1930年9月號《東方雜志》。

【15】胡懷琛 《李太白的國籍問題》, 載1936年《逸經》第一期,第3頁。

【16】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問題》,載《文學研究》1957年第二期,第40~46頁。

【17】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1~20頁.

[2]錢伯泉.李白的誕生地與家史辯證.西域史論叢(第二輯)[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57~72頁.

[3]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4]劉建新,汪龍麟.李白詩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5]張廣達.張廣達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1~29頁.

[6]周偉洲.吉爾吉斯斯坦阿克別西姆遺址出土唐杜懷寶造像題銘考.唐研究第六卷[M].2000.383~394頁.

[7]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50頁.

[8]薛天緯.李太白論[M].北京:太白文藝出版社,2002.

第7篇

論文摘要:魏晉名士是傳統社會的明星,是傳統美學的承載者,后現代明星則體現了后現代美學的若千文化意蘊,當將二者并在一起進行比較時,可以探究到傳統美學與后現代美學的許多差異。二者都對自身形象表現出了極大關注,前者具有形而上追求,后者卻只有功利目的;前者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后者卻是瞬時的、速朽的。這體現了傳統美學與后現代美學的不同。

魏晉名士指的是中國歷史上魏晉之際風姿絕秀、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在通常的學術描述中,這一群體大體包括以三國曹氏父子為首的建安名士,以何晏、王弼為首的正始名士,以釉康、阮籍為首的竹林名士,以石崇、潘岳為首的西晉名士,以王導、謝安為首的東晉名士。名士之名,一方面在于作為知識階層一的他們或者出身于士家大族,或者依附于政治權威,門閥政治與莊園經濟保證了他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公共話語權的絕對占有;另一方面,他們對自我形象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關注,又常以其高言異行與主流的、傳統的意識形態形成對抗,這些行為很容易為他們博得令譽與重名。這兩個方面很自然地使他們成為社會關注的中心,成為傳統社會的明星。

何謂后現代明星?其內涵及外延則要模糊得多,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后現代”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與不確實性?;匾曇延械膶Α昂蟋F代”的界定,可謂花團錦簇,后工業時代(貝爾)、消費社會(波德里亞)、第二媒介時代(波斯特)、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杰姆遜)等等關于后現代的語義群構成了一種奇特的概念景觀。這些表述的內蘊不一,甚或相互姐齲,但可以確知的是,后現代絕不僅是一個時間段的簡單劃分,對其形形的描述,實則反映了我們處身于其間的生存世界相對先前社會的遷離變動,這些變動貫穿于社會的方方面面,諸如經濟結構、交往方式、消費手段、休閑方式、視覺形象、哲學思考等等領域,社會的變遷重塑了我們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比如,生活于大都市的人們常常對中國古典詩詞以自然意象為中心的世界感到隔膜,漸覺疏遠,而漸已習慣了高樓大廈、影視網絡和街道上撲天蓋地的張貼廣告與鱗次櫛比的購物商場。后現代明星正是這一社會的產物,或者說,它是“消費社會”“第二媒介時代”“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在我們的視野里,主要將后現代明星界定為依托當代傳媒成為人們關注對象的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文體明星,尤其是前者。這些明星憑靠影視、網絡、廣告等多層面狂轟亂炸般的傳播媒介,迅速地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構成了生存于當代社會的人們一種無法擺脫的生活經驗。

魏晉名士是傳統社會的明星。在朝廷、士人、民間為骨架建構的傳統美學中,士人美學構成主干,可以說,魏晉名士是傳統美學的創造者與承載者。而后現代明星則是后現代社會的明星,是大眾文化構成后現代美學的重要內容。后現代明星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同時也就成為后現代美學的體現者。當將魏晉名士與后現代明星并置在一起,進行比較,便構成了十分有意思的景觀。他們存在著些許相似,他們更有著太大區別,從對兩類明星的對視中能夠見出傳統美學與后現代美學的幾多差異。

一、兩者對外在形象的關注及其文化意組

對自我外在形象的極大關注,是魏晉名士與后現代明星共有的特征。

二者對外在形象的關注,最集中的體現于服飾上面。就魏晉名士的服飾而論,可舉數例得知:

植初得浮,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署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祖,胡舞五推鍛,跳丸擊劍,誦排優小說數千言。

魏末阮籍嗜酒荒放,寡頭散發,裸祖其踞。其后貴游子弟暗、王澄、謝魷、胡毋輔之徒皆祖述于籍,謂得大道之本。故去巾情,脫衣服,寡五態,同禽獸。甚者名之為通,次者名之為達也。

由以上兩例可知,魏晉名士的服飾呈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著意修飾裝扮自己,甚至涂脂抹粉,這演變成魏晉的傅粉之風;另一種是粗頭亂服,不事雕琢,更有甚者是脫衣裸形,這成為魏晉的裸程之風。兩種服飾之風在形式上存在巨大差異,不過,其背后卻都表明了魏晉名士對自我形象的關注。

相比魏晉名士,后現代明星對外在形象的關注當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亦舉兩例:

以“赫本Hepburn”為主的服裝,流行至今仍頗受時尚一族的歡迎。在她的著裝中,主要以減少裸露,掐腰設計,七分或九分長度的褶裙為主。世界頂級品牌商Ferragamo為她量身定做,名為“Flat-shoes”鞋子,使她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尊崇,優美柔和的粉紅色絲帶裝飾在她的著裝打扮中也不可忽略,加之鞋子的外觀,采用精致細膩的設計,與眾多珠寶飾品的點綴,使之帶來了更加美妙絕倫的視覺效果。

外表平平的周杰倫,人前亮相時也總是松松垮垮,天天都是牛仔褲、籃球鞋、鴨舌帽。他說:“通常因為一些活動必須穿些有造型的衣服,其實在私底下我是很喜歡穿很舒服、平常的一些牛仔服?!敝芙軅惖男蜗蟀b正是當今國際上最為流行HIP-HOP文化的典型,他的音樂和生活方式使這種新的流行文化成功地在中國找到了生存土壤。很難說是周杰倫創造了流行,還是流行成就了周杰倫。

這兩個例子顯然同樣表明了后現代明星注重從服飾上凸顯自己,以塑造獨特的自我形象來吸引眼球。

兩類明星似乎都在追求知名度,但是在其關注外在形象的現象背后,卻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此種差異在“謂得大道之本”與“量身定做”、“形象包裝”這樣的字眼中暴露無遺。

魏晉名士對自我形象的關注,對個人名聲的追求,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相關聯。一方面,人物品藻的選拔人才的政治制度,促動了人們對外在形象進行品評賞鑒。另一方面,魏晉社會混亂不堪,“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傳統的儒家價值觀念分崩離析,“修齊治平”的儒家理想成為魏晉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樓頭殘夢。這個時候,名聲本身已經成為獨立的價值追求,魏晉士人對名聲的追求就具有了獨特的形而上意義。這種形而上意義突出表現在阮瞻等人脫衣裸形而“謂得大道之本”,他們關注外在形象博取聲名的目的是追求“大道”,渴慕“通”、“達”,而“通”、“達”正是魏晉玄學思潮中最高的價值追求。

后現代明星是大眾文化的產物,大眾文化以娛樂大眾為目標,在后現代社會,“美感的生產已經完全被吸納在商品生產的總體過程之中”閻。大眾文化構成十分重要的商品,商品的特點決定了大眾文化工業的生產者無不以威利為目的,衡量的標準是以具體的阿拉伯數字昭示的票房、收視率、純利潤?;诖?,后現代明星構成了文化商品中的一環,明星同樣可以明碼標價。在視覺文化大行其道的后現代社會,作為商品的后現代明星為了賣個好價,更需要關注外在形象,需要文化工業的生產者們對其進行“包裝”。這時,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明星被物化了,它成了冷冰冰的商品,以商品面目出現的后現代明星對自身形象的關注,可以說只是出于“庸俗”的目的—賺錢。它沒有也不需要形而上意義的追求。

二、兩者的生命力及其文化差異魏晉名士追求著獨特之個性,獨立之人格:

“桓公少于殷侯齊名,常有競心?;竼栆?“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這種“寧作我”的獨立精神之追求體現了魏晉名士的主體自覺。同時,魏晉士人在其文藝活動中自覺尋求著永恒之意義: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本W

他們認為寫詩作文具有超越生死的形上價值。古典文藝活動的嚴肅性與形上意義尋求,構成了傳統美學的一大特點。也正基于此,魏晉名士成就了身后名,他們與其“不朽之盛事”的詩文一樣,著永久的生命力,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

而后現代明星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目。是的,在琳瑯滿目的傳媒畫面里,他們張揚著自我之獨特形象,然而,這種追求卻帶著虛假的矯飾,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虛像”。它經過了包裝,經過了處理,它已非“他”。對后現代明星來說,“主體已死”,他們對自我形象的追求,是非自覺的,是受制于外物的。

君可見,好萊塢在批量復制著一個又一個明星,作為硬漢形象的,千人一面。在中國樂壇,一個刀郎紅極一時,緊跟著,當歌手“刀郎”紅火一時并忙著蒙面出席《十面埋伏》首映式之際,另一位歌手竟搶先一步注冊了“西域刀郎”這個名稱,并推出了一張名為《西域刀郎·尋找瑪依拉》的專輯,也因此引發了一場“刀郎”之名爭奪戰。刀郎經理人指責對方“惡意競爭”,西域刀郎唱片發行公司老總則聲明:“刀郎只是種文化,我們是合法的。”而網上一些關于此事的評論也鋪天蓋地而來—“正牌公司推出‘歪’刀郎”、“刀郎對‘西域刀郎’感無奈”、“假刀郎大張旗鼓殺進新疆,刀郎經理人稱其行為卑劣”……《刀郎只是種丈化幾個“刀郎”搶飯碗?》娛樂網)

我們知道,還有第三個刀郎,或許還會出現第四個、第五個……這就是后現代明星的生產方式,美國學者杰姆遜將其稱為“盜襲”剿竊式的復制,構成后現代文化的一大特點。

第8篇

20世紀初,勒柯克率領的德國考古隊在吐魯番木頭溝、勝金口等地發現《彌勒會見記》回鶻文寫本殘葉,分藏于梅因茨科學院和柏林科學院,共六個抄本,600余件殘片,稱“吐魯番本”。1959年4月某天,哈密地區伊吾縣天山鄉脫米爾提村農民牙合亞熱依木勞作間隙在古代廢墟旁休息時,意外從用土坯壘成的地洞里發現一摞寫滿字的紙。他把這些紙張上繳公社辦公室,再轉至縣文化館。此本殘,共293葉686面,每葉高22厘米,長44厘米,左邊第七至九行間畫有黑色圓圈,中有一小孔,用以穿繩,是“梵夾裝”裝幀形式。這部作品就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劇本《彌勒會見記》回鶻文寫本,是為“哈密本”,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2們2年,哈密伊吾縣新發現約200件文本殘片,可為“哈密本”的重要補充。

此外,還發現兩個吐火羅文寫本:其一,德國考古隊在焉耆舒爾楚克獲得,現存德國,因寫本殘破,至今未完全刊布:其二,1974年冬天在焉耆七個星(錫克沁)千佛洞北大寺前一個灰坑內發現,共44葉88面,雙面書寫婆羅米字母,被火燒過,殘損嚴重,大多數殘頁上僅剩幾個字,紙色發黃,頁序混亂,給整理、解讀造成很大困難。上世紀80年代初,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把這批寫本、照片轉交季羨林先生,請他解讀。季先生很快辨認出這是用甲種吐火羅文(rocharian A)所寫的《彌勒會見記》劇本,應為上述回鶻文寫本的母本。季先生考察了古代西域彌勒信仰,并且翻譯了與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內容相關的于闐語文獻。

目前,相對最完整的是哈密本《彌勒會見記》,回鶻文為m aitrism it又名《彌勒三彌底經》、《彌勒下生經》,是目前所存篇幅最大、數量最多的回鶻文佛典。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一部長達27幕,描述彌勒菩薩上兜率天及在彌勒凈土的各種趣事、見聞的古代大型佛教劇本,每幕標有地點、出場人物和演唱曲調,每幕前還用紅墨標寫出演出該幕的場景、人物神情、動作等,堪稱中國最完整的早期劇本。第一幕是序幕,是佛教教義的說教、宣講。第二至二十六幕為正文,主要描寫未來佛彌勒不平凡的一生:年逾120歲的婆羅門僧婆婆離,在夢中受天神的啟示,想去拜訪釋迦牟尼如來佛,但自己老態龍鐘,不能親自前往,便派弟子彌勒等16人,代表他去謁佛致敬,恰好彌勒也在其中受到天神同樣的啟示,便欣然應允。婆婆離告訴彌勒等人,如來佛身上有32個人像,只要看到這些人像,那就是如來佛,就可以把疑難問題提出來請教如來佛。彌勒等人奉師命來到如來佛身邊,果然看到32個人像,提出大道青天、凡物人間等幾十個問題請教32個人像,32個人像分別回答凡人提問,答辭明曉易懂,道理深刻,彌勒受益入佛道而自稱彌勒佛。

《彌勒會見記》語言古樸典雅,對話具有個性特征,塑造了釋迦牟尼、彌勒、跋多利婆羅門、王阿那律、摩訶羅倪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劇本安排緊湊,結構嚴謹,過渡自然。作為一部早期戲劇作品,《彌勒會見記》在維吾爾族文學史和中國戲劇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鶻由回紇改名而來,文字也由原來使用的突厥文改變為回鶻文:一種用栗特字母拼寫回鶻語的拼音文字,直至16世紀中后期還在吐魯番地區使用。9世紀中葉,有一支回鶻人遷至吐魯番盆地后建立高昌王國,原來信奉的摩尼教依然存在,一部分人接受景教,但佛教最盛行。據考證,哈密本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一個名叫依塔思?依干的都督為了自己死后能夠見到彌勒佛成道而請人抄寫的。根據跋語可知《彌勒會見記》最早由圣月菩薩大師從印度語譯為吐火羅文,再由智護法師譯為回鶻文。該寫本具體抄寫時間為8~11世紀,學術界意見不一。1959年和1961年,德國突厥學家葛瑪麗6A.v.6 abah)教授影印、刊布分藏兩處的“吐魯番本”。葛瑪麗認為《彌勒會見記》是在回鶻人所謂的新日(每年的彌勒節日)時向佛教信徒們演唱的劇本。漢堡大學華裔學者劉茂才教授在著作《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后6世紀庫車與中國的關系》中記載:“新年時舉行七天斗獸游戲……此外日夜舉行名叫蘇幕遮的表演,演員們頭戴動物面具,唱歌跳舞……”回鶻摩尼教徒中很早久有慶祝“偉大新日”的傳統。茨木(P.Zieme)刊布的摩尼教文獻中談到信仰摩尼教的回鶻統治者與貴族們都參加此活動。因此,葛瑪麗認為《彌勒會見記》吐火羅文本“根據印度語本制成”的說法為假托,其實是當地產物。無論如何,這天佛教信徒將觀賞或聽賞帶有掛圖或表演的關于彌勒的說唱故事,當然,這就需要說唱彌勒故事的本子,于是《彌勒會見記》就產生了。它雖然基本為小乘作品,但已見大乘影響。信徒們追求的不僅是阿羅漢,而且也是菩薩理想,希望將來彌勒下生到人世時,能聆聽其教導,會見未來佛,從而成道并得到解救。如果是說成立,那么,蘇巴什佛寺出土舍利盒上的樂舞圖像與《彌勒會見記》應該表現的是同一個主題。而玄奘在龜茲駐留期間,很可能參加過這個活動。

季羨林先生說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吐魯番寫本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這個文獻最長的手稿殘葉”,盡管回鶻文寫本的題跋中說明這部文獻最早譯自印度語,但沒有說明是指梵語還是其他印度語?!稄浝諘娪洝坊緦儆谛〕朔鸾?,但不論梵文佛經還是漢文大藏經中都不見其所本的蹤影,其來源仍是一個謎。季先生前期發表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成果大多用中文寫成,后來考慮到這門學科的國際性,最終決定用英語發表全部轉寫、翻譯和注釋。由季先生轉寫、翻譯和注釋,德、法兩國吐火羅語學者W.W enler和J.-J.P nault協助完成的《新疆博物館藏甲種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殘卷》,1998年由總部分別設在柏林和紐約的跨國出版公司出版。

國際知名突厥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耿世民于1961年就開始研究此寫本,他用一年時間完成全部寫本拉丁字母轉寫和部分翻譯工作,發表多篇論文,有專著《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研究》。他認為《彌勒會見記》至少由三位抄經人寫于1067年,似為一種看畫講說故事并可能伴有某種表演的原始戲劇,近似于藏戲,與現代戲劇不能等同。中外大多數學者認為哈密回鶻文本《彌勒會見記》和吐魯番吐火羅文本《彌勒會見記》文本大約在唐朝突厥牟羽可汗時期就已形成。維吾爾族學者阿不都西庫爾?買買提敏研究認為《彌勒會見記》的最早版本在公元初幾世紀就已高度成熟,隨著西域歌舞東傳,深刻影響到中原文化并對中國戲劇(元代戲神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彌勒會見記》的印度文字寫本(有學者推測可能是梵文)

目前尚未發現,因此,兩件龜茲文母本顯得尤其重要。

由于在語言學分類上,吐火羅語與其近鄰――印歐語的主要東方分支SaLem語族的印度一伊朗語(1ndo-Iran ian)距離較遠,反而與分布于歐洲Cenlum語族的拉丁一凱爾特語與日爾曼語有較近關系,因此,在印歐語分類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龜茲成為古印歐語在東方分布最遠點的標志地之一。20世紀以來,在新疆發現幾種滅絕千年以上的古文字材料,其中以吐火羅文最難解讀,因為吐火羅語屬于印歐語系的西支,而發現的地點卻在印歐語系各種語言分布區域的最東端,不少詞匯早已變形或消失。相對于同時出土的死文字于闐文、栗特文材料,吐火羅文資料要少得多,而且大多數殘缺不全,但這并不影響其巨大的文獻價值。盡管近百年來因為出土材料稀少,還有很多龜茲文問題沒有解決,但通過對《彌勒會見記》龜茲文殘卷的研究,可以增加可辨識的吐火羅語詞匯,弄清一些吐火羅語名詞和動詞的變化形式,積累吐火羅語語法形式,進而討論、檢驗前人關于印歐語系諸語言關系的研究問題,最終,還將引發對印歐人起源問題的深度討論。此前,學者對龜茲文化的認識主要通過漢文史料和僧人傳記獲得,而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卻是較為完整的龜茲古代佛教著作,通過它可研究龜茲佛教淵源、小乘佛教在龜茲的流行、龜茲譯經水平等問題。同時,吐火羅文劇本《彌勒會見記》作為吐魯番、哈密地區出土回鶻文寫本的母本,其本身就是研究西域戲劇形式、內容及傳播途徑的珍貴材料。法國漢學家列維在《所謂吐火羅語B即龜茲語考》一文中指出,據中國最早2世紀佛經譯本中佛教用語“沙門”、“沙彌”不能對比梵文stalll ana、siamenera,但與龜茲文sam ane、sanm ir接近,斷定中國2世紀佛經從原始龜茲文翻譯而來,大約公元1世紀,龜茲文作為謀介將佛經傳入中國。伯希和認為“Tokharoi吐火羅”有強送氣聲,但“吐火羅語A”和“吐火羅語B”都不存在這類強送氣聲,他主張廢除“吐火羅語”稱呼,用方言A殘簡出土地之一的卡拉沙爾為名,改稱“吐火羅語A”為“卡拉沙爾語”

(Qarasahr是焉耆的維吾爾文稱呼)。吐火羅語A殘卷中有“arsi”一字,英國學者貝列(H.W.Bailey)認為arsi就是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Agni(阿耆啟,他最早稱吐火羅語A為焉耆語,但不贊成稱“卡拉沙爾語”,因為“卡拉沙爾”與焉耆雖然是同地異名,但畢竟是較晚的維吾爾語,不如焉耆恰當。

第9篇

論文關鍵詞:功能類型,新疆旅游資料,語言功能,文化信息,預期目的

 

引言

凱瑟琳娜·萊斯在其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功能類型的翻譯概念,建立了一個以語言功能為基礎,同時又兼顧諸多非語言因素和其他主觀因素的翻譯批評理論[1]。筆者將從萊斯的功能文本類型學出發,探討新疆旅游資料文本的特征、功能及其有效的翻譯方法。

一.萊斯的功能類型學

功能派的創始人萊斯在1971提出文本的功能類型學,通過研究原文和譯文在功能方面的關系,來評定譯者的翻譯行為。萊斯認為,文本的功能類型分類有助于譯者更深刻把握交際功能的語言標記和功能翻譯單位。根據她的功能類型學,文本大致可以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和特點是讓讀者現實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傳達信息、知識、觀點等,交際的重點是內容或話題;表達型文本注重文本的藝術形式和美感,多數文學文本都屬于表達型文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破壞原文本的美感,譯文要有與原文本類似的藝術形式;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誘導讀者某種行為反應,感染讀者并使其產生行動,該文本類型的目的是要達到某種言外效果,而文本的內容和文體都是為這一明確目的服務的[2]。

二.旅游資料文本分析及新疆旅游資料的特點

大部分文本都是以某種功能為主,而又兼具其他兩種功能,很少有純信息、純表達或是純操作功能的。因而,譯者首先應該明確擬譯文本的主要功能及輔助功能預期目的,然后再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旅游文本是一種應用文體,形式多樣、摘要目的是希望能感染讀者,引發其行動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因而,可以說旅游資料屬于操作型文本,讀者是核心,誘導讀者旅游是目的。

新疆是少數民族地區,共有47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回族除外)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并保留著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小論文。新疆旅游資料豐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很多地名都來自少數民族語言。例如,吐魯番(Turpan)、庫爾勒 (Korla) 、喀什 (Kashgar) 、克拉瑪依(Karamay)等地名都來自維吾爾語,而烏魯木齊Urumqi, 博爾塔拉Bortala,巴音郭楞Bayingoleng則是源于蒙古語。新疆旅游資料文化信息密集,譯者不僅要熟知新疆各民族風俗習慣,還要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傳遞旅游信息。

三.新疆旅游資料的功能翻譯策略

旅游翻譯具有濃厚的跨文化交際性質,其功能也非常明確,即關鍵詞累贅、語義啰嗦是一種忌諱。這樣,在旅游翻譯中,譯者就不得不注意這樣的語言形式差異,根據語言文本的特點及功能,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與方式,以信息傳播為焦點,以強調交際效果為目的,盡可能地突出譯文的語言性、社會性、文化性及時空性等諸多元素。

3.1.借詞音譯+釋義

新疆旅游資料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詞。文化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在另一文化中沒有,從而在翻譯中形成一種詞匯空缺[4]。比如,維吾爾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納孜庫姆舞和麥西來甫,以及少數民族食品烤包子、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拉條子等,都會在翻譯時造成詞匯意義的不對等,甚至是空缺。因而,在翻譯此類文化詞時,可用借詞音譯的辦法,即借用該詞少數民族語中的發音,拼寫成英文單詞。如少數民族食物“抓飯”則借用維吾爾語的發音,音譯成pilaf。在借詞音譯給目的語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時,譯者應適當解釋該類文化詞的意思,添加一些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易于讀者理解并增添興趣。例如:

當暮色降臨, 夜市便像變戲法似的在街道兩旁涌現預期目的,香噴噴的味道在華燈晚風下陣陣飄來,叫人口水直流。一路走去,只見羊肉串、烤包子、抓飯、涼皮子,還有炸魚、炒螺絲??各式小吃都獨具特色[5]。

At dusk, when night markets emerge magically on the bothsides of a street,scented smell wafts with gentle breeze,making one’s mouth watery.A great variety of foodare served here ranging from Shish Kebab,samsar(Uygur baked dumpling),pilaf and cooled glutennoodle to fried fish.

(fromTour Around Xinjiang)

譯文中,譯者在翻譯“烤包子”借助維吾爾語的發音,將其音譯為“samsar”并補充說明了它的含義,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的特色食物。

3.2修辭性刪減

如上所述,漢語的旅游文本多使用四字結構和華麗辭藻來渲染景區怡人的景色,或引用詩詞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而英語的旅游文本力求語言樸實、自然以忠實再現景物。由于漢英的旅游文本的風格差異和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新疆旅游文本時適當刪減某些詞句也是必要的。

至唐代在烏魯木齊一帶設置了輪臺縣,隸屬于庭州,建成了西域重鎮輪臺縣城,其遺址很有可能就是陸游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中的輪臺城,即今烏市市郊的烏拉泊故城遺址。

Governmentof Tang Dynasty(618-907) establishedLuntai Count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ingzhou prefecture and its site isprobably present day’s Ulabo Ancient City Ruins mentioned as Luntai Town inLuyou’s poem.(from Tour Around Xinjiang)

譯者若是按照原文直譯的話,譯文反而會顯得拖沓,不易接受。刪減了陸游的詩句,留下主要信息,譯文更簡潔而流暢,實現中西旅游文本的功能對等。

再看一個例子:

葡萄溝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火焰山中。在濃蔭密織,綠葉蔥蘢的葡萄架下坐定, 只見串串晶瑩剔透、青翠欲滴, 盡情地品嘗著清爽可口、甘甜昧美果汁,頓覺暑氣全消小論文。

The Grape Valley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Flaming Mountains,the northeast part of Turpan-City.Settling yourselves underthe grape trellis overgrown with green leaves.you will catch sight of greenpearl—like grapes bunches after bunches.As you

enjoyeating such refreshing honey fruit juice, you’ll relieve yourselves from heat.

漢語原文文學性強,講究對偶,四字結構的使用產生好的修辭效果。然而,翻譯不當,這些華麗的四字成語便成了贅詞。例文的英譯沒有受原文修辭的限制,讀起來流暢自然。

3.3類比或轉譯

為了讓外國讀者能對陌生的旅游地點產生親近感,拉近他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我們常常使用類比或轉譯的方法,即把漢語旅游資料中的有關內容轉化為外國游客熟悉的同類內容。比如,向外國游客介紹含鹽量很高的鹽湖時,可以將其譯為“Chinese Dead Sea”;介紹新疆的喀納斯時,不少導游形容它為“Switzerland in Xinjiang”。另外預期目的,在介紹新疆時,很多資料都提到“新疆面積166萬多平方公里”,并將其譯為“The area of Xinjiang isover 1.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筆者認為,讀者對這個巨大的數字沒有直觀的概念,導游在介紹該信息時,不妨靈活地添一句“almost the same as Alaska”或“three times larger thanFrance”等,以便給外國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四.結語

功能翻譯理論中無論是目的論,還是文本功能分類說,其都強調著譯文的交際效果,以及翻譯策略要變通的理念。為了達到目的,單一的策略明顯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文本,采用的翻譯策略也固然是不同的,這就很好的吻合了旅游翻譯中強調譯文召喚功能與旅游翻譯資料中資料內容跨學科、跨文化、跨心理的綜合性需求,這是譯者所要直面的難度[6]。要跨越這個難度,譯者除了在英漢雙語表達上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對中外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外,求助于翻譯理論,尤其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譯者只有以翻譯理論為指導,靈活、變通地認真實踐,譯文的形式多樣性、表意忠實性及可接受的廣泛性才會出現,譯文的功能才會得以產生。旅游翻譯應該是靈活,是在追求旅游資源文化傳播最大化的目的下的一個動態順應翻譯。

參考文獻

[1].Katharina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白藍.從功能翻譯論視角談張家界資料英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10(3):45-48.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2: 126.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20.

[5]玫影.新疆游[M]. 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27.

[6]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94.

第10篇

[論文摘要]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服飾妝靨文化的鼎盛時期,它為華夏文化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文章分析唐代服飾妝靨繁華的基礎條件,梳理唐代服裝、頭部裝飾的種類、特點,從藝術方面窺見盛唐大國風范。

人類最初赤身地在森林里穿行,后來學會用樹葉、獸皮做衣服保暖,隨著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萌生了審美意識。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越來越精致的衣服及其豐富的裝飾物反映出社會進步和人類的審美時尚,這在唐代服飾妝靨文化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一、唐代服飾妝靨繁華的基礎條件

唐代被稱為一個“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王朝,我們僅從唐代絲綢的生產和消費能力就可以了解服飾奢華的物質基礎。趙豐在《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一文中研究唐朝官方貢賦,發現絲織品產量是空前的,人均消費量也很高。僅天寶某年官方的庸調絲綢收入量就達740余萬匹,而當時僅課丁戶的產絲量即為8484噸,人均耗絲量0.16公斤。[1]而且所用的產品不乏“齊紈魯縞,蜀錦楚練,越羅吳綾”等各地的優秀絲綢。關于衣服成品,唐詩中多有描寫服裝華麗寬大和修長的句子,如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袖軟異文綾,裾輕單絲縠。裙腰銀線壓,梳掌金筐蹙。帶襭紫蒲萄,袴花紅石竹。”[2]元稹《敘詩寄樂天書》:“近世婦人,暈淡眉目,綰約頭髻,衣服修長之度及匹配色澤,尤劇怪艷?!盵3]根據現存的唐代墓室壁畫和敦煌壁畫,初唐至盛唐早期的服飾,無論民間還是宮廷服飾都較為窄小簡樸,從盛唐中期至晚唐服飾愈加寬大,頭飾、配飾愈加繁復。綜合起來看,唐朝一代面料織造精巧,造價昂貴;面料使用鋪張,服裝寬大;首飾珠寶繁多。

二、華麗寬大的服裝

唐代婦女服飾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瀟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展現女性秀美豐滿的姿韻,洋溢著積極健康、雍容華美的氣息。

女性裙裝袒露,展示人體美,被當時詩人稱之為“時世妝”,后世將它視為唐代服飾文化的主流。這種袒胸大袖衫襦是貴族婦女在庭院散步、采花、捉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式樣。該服裝袒露半胸,大袖,對襟衫,長裙,肩披批帛,飾有織紋和繡紋。裙腰高度接近乳部,以大帶系結,大膽地夸張了女子的胸部,猶如現在朝鮮婦女所穿的裙,上短下長,面料一般是紗羅織品。所謂唐代婦女服飾“綺羅纖縷見肌膚”,即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體現了唐代文化開放的特點。裙子的色彩多以緋、紫、黃、青等色彩為主。據說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郁金香草染成的黃裙,色澤鮮艷,且發出馥郁的清香。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這種黃裙逐漸在宮室嬪妃、官宦貴族女子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郁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普通女子的裙裝也腰高至胸部,半袒化,裙長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從現存唐代壁畫中可以看到女子穿裙衫時亭亭玉立的秀美形象。

在唐代繪畫或陶俑等藝術遺存物中都可以見到婦女穿著窄袖的衣服,袒著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著束到乳房以上的長裙。在她們的肩背上還披著一條長長的披巾,它就是“帔帛”。敦煌莫高窟許多唐代女供養人形象上都有帔帛,除此之外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壁畫及石槨線刻畫宮女圖,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張萱所作《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人的《宮樂圖》也畫出了帔帛的各種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帔帛兩端垂在臂旁,有些一頭垂得長些,一頭垂得短些。有時把帔帛兩頭用手捧在胸前,長度可垂至膝下。有時把右邊一頭固定束在裙子系帶上,左邊一頭由前胸繞過肩背,搭著左臂下垂。有時把披在兩肩膀的垂端湊在胸前,好像穿著一件馬甲。從戰國秦漢到東晉,婦女服裝常常做成長袖或飛動的帶飾,用來美化婦女柔美輕盈的身姿。帔帛正是發展了傳統服飾藝術以虛代實、以動育靜的藝術法則,吸入西域服飾的特點為我所用,使漢民族服飾更加豐富。

女著男裝,胡服盛行,這是唐代服飾的一個奇觀。盛唐時期,來自西域服飾的影響十分明顯,這和數量巨大的異域人士留居中國有關。代宗時,“先是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偽服而雜居者又倍之?!盵4]“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迸酉仓醒b,主要是男子常服戎裝與半臂,戎裝即頭戴軟腳幞頭,身穿翻領或圓領胯袍,腰間系蹀躞帶,下穿小口褲,腳穿黑、紅皮革靴或錦履。半臂,即半袖短身衣。女著男裝大概受胡服的啟發,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裝,而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則離不開大唐經濟富足、國家極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寬厚與開放。此時胡服的領、袖和下擺處有錦邊裝飾,硬邊襯襟,折領式圓領窄袖,頭戴高頂氈帽,系束帶且其上有多種飾物,下身穿戴精細的小口褲,腳穿考究的鞋子。

唐代男子除政府官員按制度穿用規定花色的官服之外,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服裝的圖案花式很少受到限制,概括起來大體有聯珠團窠紋 、寶相花紋、瑞錦紋、散點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鳥銜花草紋、狩獵紋、幾何紋等幾大類。加之布料、圖案的色彩變化多端,可謂異彩紛呈。

三、豐富的頭部裝飾

從藝術效果來看,服裝必須與頭部的裝飾造型相協調才能產生總體格調,因此唐時婦女對頭部的裝飾十分重視。西安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韋頊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槨線刻畫,西安武氏圣歷元年(公元698年)獨孤思貞墓女俑,咸陽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薛氏墓壁畫,西安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楊思勖墓女俑,敦煌130窟唐開元五年至十四年(公元746年至755年)壁畫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西安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鮮于庭誨墓女俑,還有唐代繪畫如《簪花仕女圖》、《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宮樂圖》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婦女發型的形象資料。流傳至今的諸多文獻資料也記載了唐髻眾多式樣,有倭墮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鬧掃妝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雙髻、寶髻、飛髻等。在各種發式上插戴簪、釵、金葉、銀篦、珠玉、寶石及鮮花,簪、釵質地有玳瑁、牙質、玉、翡翠、翠羽、金、銀、銅等,既承襲前代遺風,又有銳意創新,從一個側面透露出時代的活力。

唐代婦女面部化妝,一般是敷鉛粉、抹胭脂、涂鵝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面靨、貼花鈿。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夏商時已經出現,為我國古老的化妝品。漢以前胭脂主要產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為紅藍花。漢武帝擊敗匈奴后,紅藍花開始在內地大量種植。唐代婦女用青黑色顏料將眉毛畫濃,叫做黛眉,描成細而長的叫蛾眉,粗而寬的叫廣眉。面靨原是用來掩飾面頰上的斑痕的,后和貼花鈿都作為婦女面部的裝飾。

總的說來,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服飾妝靨文化的鼎盛時期,它上承歷史冠服制度的源頭,下啟后世冠服制的徑道,為華夏文化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等特點充分展現了大唐平等容物、廣收博采、青春自由的大國風范。

參考文獻

[1]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M],陜西,三秦出版社,1992

[2]林德保.詳注全唐詩[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

第11篇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四、域外市場與對外貿易的拓展

域外市場是指秦漢王朝與疆域以外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交易場所。過去,學術界對域外貿易多有論述。這里,專就秦漢時期,我國與域外市場的聯系及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局限諸問題,做一些簡要的敘說。

(一)域外市場聯系的加強

域外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商周時代,就與鄰近的方國有貿易往來。不過,這些方國間的貿易還不具備今天科學意義上的域外貿易,它仍然屬“華夏”境內貿易的范疇。準確地說,域外貿易當始于秦,而興于漢。

秦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地域上也已大致上形成了今天國家的輪廓,漢是秦的繼續。秦漢時期,隨著水陸商道的開辟,擴大了與域外市場的交往,國際間的商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

1、中國與東鄰國家的貿易。

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早在戰國時期,燕齊之民,常常有人遷往朝鮮半島。到了漢代,武帝曾在燕人衛滿所統治的朝鮮半島西北部,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莬四郡。于是,那里與漢朝中原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如今,在朝鮮半島出土了不少漢代文物就是例證之一。西漢時,樂浪是朝鮮的貿易中心,當時中原通往朝鮮的交通有水、陸兩路:陸路以燕(薊)為起點,史稱:“北鄰烏桓、夫馀、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1]。這是燕(薊)與朝鮮、穢貉、真番之間的交通干線;水路乃從齊(今山東)的之罘出發,浮海直達朝鮮半島。當時中原內郡商賈去的不少,朝鮮的特產和西漢的漆器、絲織品等,是相互交換的主要內容。日本和中國的交往始于秦代,傳說,秦始皇時曾派徐巿下海求靈藥到了日本。西漢時中、日交往增多。據記載: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來獻見云。[2]

倭人初通中國也,實自遼東而來。[3]

日本(倭人)與中國的交往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進行的,日本商人一般先浮海至樂浪,再舍舟經遼東而入。到了東漢,中、日聯系日趨頻繁。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4]。光武帝綬予的“漢倭奴國王”金印,已在日本出土,這標志著中、日兩國政府關系的正式建立。兩漢時期,日本對中國的“獻見”、“朝賀”帶有官方易貨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也取得了中國的鐵器、銅器和珍貴的絲織品等,使中國的商品進入日本市場。

2、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貿易主要動脈。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正式開通絲綢之路后,中國漢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宛、大月支、大夏、安息、奄蔡、條枝、黎軒等國,中西貿易日趨頻繁。如據《史記·大宛傳》及《漢書·張騫傳》的記載:

(西漢王朝)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時。其后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西漢同這些國家加強交往,主要是為了斷匈奴右臂,“分匈奴西方之援國”,遏制匈奴勢力;但同時也有與各國開展經濟交流,尋找新的市場,發展對外貿易的要求。西漢時,隨著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許多手工業品,特別是絲綢等,需要在域外市場上打開銷路,換取“殊方異物”。而中亞、西亞諸國與漢通使,也多出于經濟上的目的。在那些地區或國家本來就不乏擅長經商、逐利者。如大夏“善賈市……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5]。安息“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6]。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史稱:“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爭分銖”[7]。各國來漢的使節,很多是“貴漢財物”的變相商人。利之所在,中外商人絡繹不絕地往來于各國之間進行貿易。西漢方面,一年出使十余批的人中,去中亞、西亞各國的“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外出經商的時間很長。

東漢時期,為進一步打通對西方市場的商貿聯系,曾經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故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旅途之艱險,成為東西方商貿交流的嚴重障礙,未能到達大秦?!逗鬂h書·西域傳》稱:“大秦國一名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贝笄鼐唧w地點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指古代羅馬帝國,或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包括今地中海東岸土耳其、敘利亞及埃及一帶。也有以為專指敘利亞者。當時羅馬帝國國力強大,在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顯為活躍。到東漢桓帝時,中國乃開始與羅馬帝國正式接觸。據《后漢書·西域傳》載:

(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

羅馬皇帝安敦究竟是何人?待考。但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后,中國與羅馬帝國有了正式交往當屬實事。

兩漢時期,從東西方交換的商品來看,當時中國對中亞、西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漆器、玉器、鐵器、紡織品等,其中尤以絲和絲織品占突出地位。而中亞、西亞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則主要是毛皮織物和奢侈品等。

3、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貿易。

西南的“滇緬道”、“蜀布之路”或“西南絲綢之路”,是通往今緬甸(撣國)、印度(身毒或天竺)、越南(林邑)等地的商貿要道。緬甸是中國近鄰,兩國人民早有往來,東漢明帝時派人去印度取經途經緬甸。同時它又是東漢與大秦之間的橋梁?!逗鬂h書·西南夷傳》說:和帝至安帝時,“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边@說明大秦也通過緬甸與中國發生過聯系。在緬甸之南的印度,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后漢書·西域傳》說:“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脸鱿?、犀、瑇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自西漢武帝經營西南夷道后,中、印聯系增多。蜀布、邛杖等蜀郡土產,可“市之身毒”[8]。蜀地商人不顧當時政府禁令,“或竊出商賈”,以走私方式前往該地區從事貿易[9]。東漢和帝時,印度對中國“數遣使貢獻”[10]。至于山水相連的越南,自秦以后,因受經濟文化的影響,貨物交流不斷。

自從南越設郡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也隨之得到發展。當時海上交通初具規模,在沿海已出現了可供船舶??亢统龃母劭?。番禺(今廣州)是南海最大的港口,已成為國際性商貿海港。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有不少綺麗器物,估計來自東南亞地區,表明番禺至遲在南越王時期已與海外有貿易交往。此外,徐聞、合浦也是當時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這條材料在航海史上極為重要。其中所記錄的地名,中外學者多有考證和研究。大都認為:黃支國應在今印度南部泰米爾納邦的康普臘姆;皮宗國即今馬六甲海峽的皮宗島;已程不國即獅子國也就是今之斯里蘭卡。至于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夫甘都盧國的具置,學者雖然意見不一,但就大的范圍而言,都在今天的東南亞地區乃可肯定。為何西漢商使的海船只到達東南亞的黃支國而不繼續向西至印度洋?有人認為其原因有多種?!盎蛘咭驗榈搅它S支國已滿足了要求,不必繼續向西遠航;或者因為那時還不知道利用信風,橫渡印度洋;或者因為怕被馬六甲海峽西岸、安達曼群島和尼科馬群島的海盜或野人所剽掠殺”[11]。

至東漢時期,情況已大不相同。中國與印度(天竺)、羅馬(大秦)已有頻繁的海上往來。他們的船舶利用信風,橫渡孟加拉灣或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經越南沿海而達番禺(廣州)。通過這條交通線,更有利于與東南亞及西方各國人民互通有無和商貿的發展。

兩漢時期,中國在對南亞、東南亞的貿易中,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雜繒”或“繒帛”,還有漆器、銅器、陶器等。“雜繒”或“繒帛”是漢代絲織品的總稱。包括縞、素、絹、練、紗、綺、錦多種。中國的這些特產,產量多,質量好,深受東南亞人民的喜愛,所以銷路極廣。進口商品主要是琉璃、果布、犀牛、琥珀、瑪瑙。還有象牙、翡翠、玳瑁、水晶、珊瑚等。大多數是供統治階級用的奢侈品。

》卷116《西南夷列傳》。

[10]《后漢書》卷88《西域傳》。

[11]周連憲、張榮芳:《漢代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上交通和貿易關系》,《文史》第9輯。

(二)對外貿易中出使兼通商合一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和國內貿易不同。當時的官營貿易不僅占主導地位,而且有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出使兼通商,外交與外貿的合一。

隨著秦漢****主義中央集權的確立和發展,在外貿政策上,通常也是中央集權體制的延伸。當時的外交聯系與商務活動往往結合在一起。外貿并非純粹的商業活動,而是多以某種政治目的為先導,政治指導外交,外貿要服從外交。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就是為了“截斷匈奴右臂”,使漢之“威德遍於四?!盵1]。同時,也有與中亞各國開展經濟交流、進行貿易往來的用意在內。當“絲綢之路”打通后,漢廷去中亞、西亞各國的使者,同樣肩負著外交和外貿的雙重任務。如《漢書·張騫傳》記載: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師古注:以天子意指曉告之),未能得其決?!q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烏孫發譯道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又《漢書·西域傳》載:

張騫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大)宛善馬,……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

張騫出使中亞各國,率領隨員三百人,攜帶黃金、絲帛數千鉅萬,牛羊以萬數抵達烏孫,還派副使分別到達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等國。通過使團的活動,不僅在外交上擴大了政治影響,而且也有商貿往來,將帶去的大批金帛,買回了漢廷需要的物資。

漢武帝平定南越后,為擴大與南方各國的交往和聯系,開展對外貿易,漢廷時常派出龐大的使團到各國活動。這些使團由官府出面組織,其成員中,有的是皇帝的親信、黃門屬吏;有的是為謀取厚利的商人。他們不單是為了耀威海外;也有進行貿易的目的,將帶去的大量黃金、繒帛與沿途各國交換珍寶異物。而海外來中國的使者,其人員構成往往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來中國從事貿易的商人;另一種是官方使團以“獻見”或“貢獻”的名義而來。史稱:“奉獻者皆行賈,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2]。這都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和外交是結合在一起的。漢廷對外國的“奉獻”,要報以“回賞”,這實際上是一種貢納貿易,是以“貢獻”與“回賞”形式的商品交換。

東漢時期,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聯系的加強,貢納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據《后漢書·西域傳》:

(安息國)于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無角?!辏蚕⑼鯘M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天竺國)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后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又《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

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以上列舉的只是安息、天竺、撣國的“獻見”。此類事例還有許多。大凡外國使團或使者的朝賀、貢獻,中國皇帝一般都會對其回贈、“厚遺”,并給予盛情款待。史稱:西漢武帝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賞賜,厚具饒給之,以覽視漢富厚焉。大角氐,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會外國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而外國使更來更去”[3]。東漢時期,對外國使團來獻,同樣是歲餐四夷之客,熱情接待,并賞賜“金銀、綵繒”。外交與外貿的合一,體現得更為突出。這個問題,對后世歷朝有深遠影響。

秦漢時期的域外貿易,雖然多為政府行為,大部分是政府組織的貢納貿易,而民間私營的域外貿易往往受到限制。但它仍有歷史進步性和重要意義。

首先,它增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例如:西漢時,罽賓國“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后來,通過交往接觸,乃經常“遣使奉獻”??稻訃_初也因“自以絕遠,獨驕嫚,不肯與諸國相望”。由于漢使的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終于使中、康關系得到改善[4]。東漢時甘英出使大秦,已抵條支,臨大海,到了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正式與中國交通,建立了友好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為款待外國使者和商人,漢廷設立邸舍供應沿途食宿,甚至還派人對他們護送回國。總的來說,自武帝后,中亞、西

第12篇

關鍵詞:塔里木盆地 佛教文化遺存 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025-03

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西域佛教文化圈覆蓋的中心地域就是現今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遺存的寺廟遺址、石窟、佛教文物散布于新疆各地。佛教在新疆至今仍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宗教,民眾文物保護意識淡薄,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破壞,使得目前對新疆佛教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

一、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概況

(一)佛寺遺址

塔里木盆地散布著許多佛教建筑遺址,如喀什的莫爾佛寺遺址、托格拉塔格佛寺遺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樓蘭故城佛教遺址、米蘭佛寺遺址、七個星佛寺遺址;庫車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和田的布蓋烏于來克佛寺遺址、尼雅遺址、達瑪溝佛教遺址、丹丹烏里克遺址等。2014年6月,始建于公元3世紀,廢棄于10世紀的晉唐時期龜茲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等六處絲綢之路新疆段文物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庫車縣蘇巴什佛寺遺址曾經出土由日本大谷探險隊和法國伯希和盜掘的繪有樂舞圖像的舍利盒,如今僅剩佛塔、廟宇、僧房等遺址。焉耆縣七個星佛寺遺址是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遺址,現有殿堂、僧房、佛塔等殘存建筑近百處。曾出土了吐火羅文書寫的紙質文書《彌勒會見記》,1905―1907年德國探險隊在這里發現的造像具有犍陀羅風格。

(二)石窟

石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緣一帶,主要有喀什的三仙洞,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溫巴什石窟、臺臺爾石窟,庫車縣的庫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瑪扎佰赫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阿艾石窟,新和縣的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焉耆縣錫克沁石窟。龜茲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孜爾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紀末,8世紀至9世紀開始走向衰落,在龜茲石窟中規模最大,保存壁畫最多,現有編號的洞窟269個。焉耆縣錫克沁石窟營造時間為西晉至晚唐,是仿石窟形制的木結構建筑,稱明屋。

(三)佛塔

塔里木盆地遺存的佛塔主要有洛浦縣的熱瓦克佛塔、民豐縣的尼雅佛塔和安迪爾佛塔、疏附縣的莫爾佛塔、庫車的蘇巴什佛塔、伽師縣的喀勒乎其佛塔、新和縣的莫臘吐爾佛塔、若羌縣的樓蘭佛塔等。建造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國的熱瓦克佛寺有兩座殘存佛塔,“上圓下方中空”的佛塔接近印度寺塔犍陀羅風格。巴州若羌縣樓蘭古城遺址東部的佛塔,殘高為10.4米,外形近似于古印度的“@堵波”,塔頂圓形,塔基方形,塔身為八角形,用土坯夾木料壘砌,中間填土。歷經千年風吹雨蝕,現存古佛塔多毀損嚴重,如和田民豐縣的安迪爾古城遺址的標志性建筑廷姆佛塔,佛塔的主要病害有風蝕、水蝕、裂隙發育、坍塌和盜洞擴張等。

二、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保護存在的問題

塔里木盆地散布的佛寺遺址、石窟、佛塔等歷史遺跡數量多、價值高,但這些古跡的保護現狀卻令人擔憂。佛教文物盜掘現象時有發生,自然、人為因素的破壞,使一些佛教文化遺跡逐漸消失,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因素

1.地震。佛寺遺址和石窟、佛塔等歷史遺跡經歷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病害,抗震的能力減弱,地震會造成佛教文化遺址的嚴重破壞。塔里木盆地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階梯狀復雜的地形易引起淺表地層變動,地震活動強烈且多發。1999年克孜爾千佛洞周邊地區發生地震時,第126、第127、第128三個石窟大部分窟體倒塌;2006年10月,庫車發生3.8級地震,使得龜茲石窟部分巖體坍塌,壁畫脫落。實地調查中我們發現,克孜爾千佛洞以及克孜爾尕哈石窟的前室基本上都倒塌了,主要原因還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克孜爾千佛洞第32窟為中心柱窟,主室的佛龕受地震破壞嚴重。在突發的地震面前,如果能夠盡快展開預防和搶救,會使文化遺產的損害盡量降低。很多遺址已開展巖體的加固工作,科學分析和估計未來地震荷載大小,對于提高遺址和石窟保護質量和抗御未來地震的破壞都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加強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石窟崖體與附屬建筑物抗震穩定性方面的考慮。

2.風吹雨蝕。風沙和降雨對土遺址和石窟的吹蝕和沖刷作用不可避免。塔里木盆地平時干旱少雨,但夏季多會發生集中式強降雨,雨水沖刷形成的沖溝以及雨蝕剝離是影響佛寺遺址和石窟安全的重要因素。暴雨在石窟的山體上會形成沖溝,并逐漸擴大,嚴重影響到整個洞窟所依附的巖體的安全。雨季來臨時,山體集聚的雨水匯聚形成洪水,洪水攜帶泥土、沙石,侵蝕石窟的根基。對于地面建筑土遺址,降雨產生的地面徑流對土遺址表面造成侵蝕破壞,雨水積聚后滲入墻體,造成遺址墻體倒塌。另外,當降雨較大時,雨滴下落的速度很快,對遺址的沖擊力很大。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春季多風,平均每月大風4~5次。大風可將土遺址表面的疏松的土塵吸到空中,風中的沙石、土粒在土體的裂隙或表面坑洼處形成強烈的旋轉運動,使土遺址的表層松動形成風蝕;對于石窟,大風對松散的巖體構成風蝕破壞,形成風蝕凹槽,風沙還會填充進裂隙當中,促進裂隙進一步發育,威脅洞窟巖體的保存。

3.生物病害。生物病害是由于植物生長、動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對石窟、土遺址造成的破壞。微生物導致石窟壁畫霉變,以及土遺址表面結構疏松。石窟中壁畫常被燕子、飛蛾糞便污染,并且飛蛾和蜘蛛在石窟墻角處結繭生卵,污染壁畫的同時,引起顏料褪色、變色。蟲、螞蟻、蛇、老鼠等小型動物在土遺址根基部筑巢、打洞,造成遺址的破壞。另外,植物在土遺址上生長,不僅影響土遺址外觀,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分泌有機酸,其發達根系會深入夯土層中,破壞遺址內部結構,促進裂隙發育,增加雨水的滲入,從而產生植物病害。石窟壁畫主要有空鼓和脫落、酥堿、起甲粉化等病害:酥堿是指在水分參與下,洞窟圍巖及地仗層中的礦物鹽分在洞窟產生表聚作用而形成;起甲病害是壁畫白粉層及其上的顏料層發生龜裂,進而呈片狀卷起、脫落,粉化病害是由于壁畫顏料層中含膠量較低,顏料顆粒失去粘結,逐漸粉化脫落。

(二)人為因素

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佛教寺院、石窟基本上都毀于戰火?,F在在龜茲石窟群的壁畫上可以看到,能夠得著的人物的眼睛和嘴巴基本上都被人為鑿挖。另一場劫難是外國探險家對佛教遺址、石窟文物的盜掘、搶掠。

1.盜掘。20世紀初,一些國家曾派遣探險隊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盜割石窟壁畫、盜掘佛教遺址,不少佛教文物被運往國外。近年來,盜掘文物的巨大利益讓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塔里木盆地佛教遺址頻遭盜挖。2006年,龜茲石窟之庫木吐拉石窟有一尊佛像被盜走;2011年11月和田達瑪溝佛教文化遺址被盜掘;羅布泊地區人跡罕至,盜墓者肆意在樓蘭遺址、米蘭遺址、營盤遺址盜掘。以往自然因素是羅布泊地區佛教遺址最主要的破壞力量,如今人禍大于天禍。

2.游客參觀。龜茲石窟洞壁上有明顯的煙熏痕跡,這些石窟是在無人監管期間,被牧羊人在洞窟內做飯、取暖、照明燒火生煙熏黑的。石窟對游客開放后,又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石窟空間封閉狹小,游客參觀帶來的聲音震動、溫度與濕度的改變,對脆弱的壁畫也是一種刺激,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影響壁畫的品質,參觀人員的觸摸、磕碰,甚至亂刻亂畫,都在有意無意間對壁畫造成了損害。在地面土建筑內游客的活動以及上香,多少會對遺址產生破壞的作用。因此,旅游開發對佛教文化遺址保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旅游收入可用作古遺址的修繕,另一方面,許多價值很高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為旅游景區,從而使歷史文化古跡失去了原來相對封閉性保護的環境,造成許多歷史遺跡的不可逆破壞。

3.工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古遺址區域內進行油氣工程建設,可能導致遺址的破壞。2012年5月新疆庫車縣某石油公司在鋪設輸油氣管線時,直接從漢唐時期大故城古遺址北部穿越城墻,破壞了城墻和遺址的原貌。工業企業排出的廢氣對周圍的佛寺遺址、石窟壁畫產生極大的侵蝕作用。由于耕地有限,文物保護意識觀念淡薄,一些古遺址被整成耕地或在遺址內興建水利設施,如:焉耆縣七個星佛寺遺址有農墾兵團在遺址內修引水渠,使部分建筑基地完全破壞,遺址內有廢棄的現代房屋,說明曾有人在遺址內頻繁活動,并可能造成遺址的破壞?;A設施建設也可能對附近的遺址造成影響,羅布泊地區人跡罕至,營盤遺址因為新修218國道方便盜墓者的盜掘,幾乎造成了遺址毀滅性的破壞。七個星佛寺遺址旁的公路車流量大,車輛行駛帶來的灰塵和震動對也對遺址的保護存在負面的影響。目前城市經濟大發展過程中,重建設、輕文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如2012年新疆昌吉市三屯河流域努爾加水庫項目建設為趕工期,擅自施工,強行填埋、損毀漢、唐時期的45座古墓葬和一個游牧民族遺址。

三、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保護對策

近年來,國家投入巨資對絲綢之路佛教文化遺存進行搶救性保護。如2013年國家投資1000多萬元對七個星佛寺遺址進行防坍塌、防雨蝕、防裂縫的加固,重點修建圍欄、防洪堤、土地平整、遺址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對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保護,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對策:

首先,加強文物保護立法。文物保護可能與工程項目建設、文物使用之間存在利益的博弈,但文物法律法規賦予的文物行政執法權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只規定文物執法部門有行政處罰權,而沒有規定行政強制措施,文物行政執法力度嚴重不足,因此應當強化文物保護法中文物行政執法權,加強對野外文物的保護,增加法人違反文物保護法構成犯罪的定罪與處罰。

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址屢遭盜掘,如近年來大規模被盜掘的有和田達瑪溝佛教文化遺址、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營盤遺址、米蘭遺址等,龜茲石窟群也偶有被盜事件的發生。新疆天氣惡劣,晝夜溫差大,文物保護區域面積大,而文物保護部門缺乏人員和資金,交通工具以及文物保護設施簡陋,往往是盜掘發生后才發現?!缎谭ā返诙倭臈l規定: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沒有達到珍貴文物和情節嚴重的標準的不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應當加強文物保護的相關立法。目前新疆關于文物保護的地方立法有1999年6月9日實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爾千佛洞歷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交河故城遺址保護管理條例》;2008年1月開始施行的《新疆蘇巴什佛寺遺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2013年5月20日實施的《新疆吉木薩爾北庭古城遺址保護條例》。塔里木盆地是西域佛教文化的核心地帶,對這些佛教文化遺址我們應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控制游客數量、考古調查、拍攝影片等行為,加大對盜掘的打擊力度,確保遺址文化遺產價值,建議制定針對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的保護管理條例。

其次,強化文物保護部門的自身建設和管理職能。塔里木盆地文物保護部門建設滯后,存在資金和人員缺乏、交通工具和設備落后等問題。在龜茲石窟群這樣重要的佛教遺址,除克孜爾千佛洞等旅游開放的石窟外,基本上一個石窟遺址只有一個文物巡護員。文物保護費用極為缺乏,連策勒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都難以配備適于在沙漠中行走的越野車。由于眾多文物散布在戈壁沙漠中,而文物保護站人員少,交通工具簡陋,達瑪溝所有遺址巡查一遍需要15天,常常是看了這邊,那邊就被盜挖了。樓蘭遺址盜墓猖獗,樓蘭文物保護站駐守人員生活艱苦而無文物保護專門經費,每天生活必須的水、糧、蔬菜都要從幾百公里的地方運來。因此,要加強新疆文物保護部門建設,政府應當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并對不可移動佛教文物的修繕、保養給予經費補助;增加文物保護專職人員編制,鼓勵開展文物保護志愿服務,吸引社會民眾參與文保工作;加強文物保護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和人才的引進。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很多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需要政府牽頭,統籌協調規劃、建設、國土、房管、公安、工商、水務、交通、科技信息化等部門的文物保護職責。新疆全區文物執法隊伍應組成一個體系,并與公安、建設、國土、海關、工商等部門形成聯動。

第三,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和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旅游對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的保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旅游的收入可以補充遺址的修繕費用,另一方面,游客的活動可能帶來遺址不同程度的損壞。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防止遺產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利用。20世紀70年代,國際遺產保護組織開始關注旅游發展的負面影響,并提出要審慎發展旅游業,《關于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第十五條提出,涉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旅游發展計劃的制訂應審慎進行,以便不影響該遺產的內在特征和重要性,并應采取步驟在有關部門間建立適當的聯系。佛教文化遺存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須在遺產保護等原則的指導下,采用相應的旅游開發模式并進行產品設計,使文化傳承與旅游開發達到雙贏。在工農業開發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農業開發中灌溉引水要注意不要破壞文物遺跡,避免為了增加耕地面積而毀損遺址現象的發生。為了減少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對佛教遺址的侵蝕,當地政府要關停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業,廠址建設規劃應遠離文物遺跡所在地。在工程建設中,要配合文物保護部門,切實履行先對歷史遺跡進行勘察、發掘,然后工程建設才開工的規定。城鎮化過程中,不要為了追求現代化而破壞歷史古跡,保留城市的文化底蘊,更能促進城市的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疆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遺存調查研究(14BZJ017)]

參考文獻:

[1] 溫麗娜.新疆6處遺址入選世遺名錄.新疆都市報,2014.6.23

[2] 梁濤.新疆和田安迪爾古城佛塔保存現狀及保護對策.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3)

[3] 胡偉華,楊亞強等.1999年3月15日庫車5.6級地震烈度及地震構造.內陸地震,2000(1)

[4] 石玉成,王旭東.甘肅地區石窟文物保護中的地震危害性估計. 敦煌研究,2005(5)

[5] 姜懷英,馮麗娟.新疆石窟的主要病害及其治理方針.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3(5)

[6] 嚴妍等.從環境監測結果分析克孜爾石窟的主要病害成因.西部考古(第六輯)

[7] 白京蘭,張建江.新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考察.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1)

[8] 張安福.新疆絲綢之路中道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 石河子大學學報,2013(3)

[9] 馬長振.七個星佛寺遺址地面寺院保護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結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

[10] 師歌,楊志榮.焉耆七個星佛寺遺址搶救性文物保護項目進展順利.新疆日報,2013.11.5

[11] 張朝枝,鄭艷芬.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關系的國際規則演變.旅游學刊,2011(1)

[12] 韓雙斌.江西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南昌大學2007年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思政部 浙江紹興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