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平面構成論文

平面構成論文

時間:2023-03-27 16:38: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平面構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平面構成論文

第1篇

(一)平面構成的運用

平面構成在發型設計中的運用主要通過點、線、面三方面來表現。首先,點的運用。點的排列方式直接影響發型輪廓形狀的變化,是發型設計的重要因素。在發型設計中點的大小和位置的變化會給人不同的視覺效果,時尚發型經常采用方向不一致的點元素來設計,使人感覺變化的藝術效果,增強視覺美感。在舞臺發型設計中運用點的大小不同或相似點的反復出現等排列形式,進而產生了節奏美和漸變感;其次,線的應用。線一般分為直線和曲線。在發型設計中,直線往往給人一種力量的美感,簡單明了,直率果斷。例如電視劇《潛行狙擊》中“周望晴”的人物形象設計就運用了直線型的發型修剪方式,來體現居中女警的干練、果斷的性格。曲線中的自由曲線在發型設計中運用的比較多,流露出作品優雅、柔美、奔放的情懷。此外,還可以通過發型線條的粗細變化,來表現造型的剛勁與柔弱;最后,面的運用。在發型設計時,造型師通常運用吹發、剪發、燙發、盤發等方法進行設計,這些方法會形成直線面和曲線面。直線面的發型給人以堅定、直接、果斷的心理感覺。曲線面具有優雅、迷人,溫暖中帶有柔軟的特性。例如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玉墨”的人物形象設計,該造型在發型設計上就運用了曲線面的手推波紋發式,來體現角色的柔美、迷人。

(二)立體構成的運用

立體構成主要是把點、線、面、體進行組合,構成新的立體形態,它是由二維平面形態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與平面構成既有共性又相區別。一個完整的發式造型是由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頂面五個面組成的三維立體造型,運用立體空間的構成方法,結合發型的結構和輪廓變化,形成風格各異的發式造型。例如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武則天的發式設計,設計師結合立體構成空間性、輪廓不確定性、動態的穩定性的特點,完成了半翻髻發式的設計。再加上發飾的點綴,形成了空間層次分明,富有節奏感的發式造型。

二、構成在化妝設計中的運用

(一)平面構成的運用

在化妝設計上采用點、線、面等元素來完成創作是近年來的趨勢,尤其是線的運用更為廣泛。首先,是線粗細變化的運用。由于線具有寬度這一性質,使得它在造型中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眼部塑造時,就可以通過線條的粗細變化來完成眼線的塑造,從而表達特定的化妝情緒。纖細的眼線給人以含蓄、干練的感覺,較粗的眼線則給人奔放、妖艷的感覺;其次,是線濃淡變化的運用。深淺不同的線具有不同的感情性。例如在角色化妝中,用較淺且具有變化的線來創作女性化的妝面,給人含蓄、謙虛的感覺。用較實且棱角分明的線來體現男性的陽剛之美。當各式各樣的線條與艷麗繽紛的色彩搭配在一起時,會使妝容更具時尚感、性格感。

(二)色彩構成的運用

色彩是形象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與平面構成及立體構成共同作用于人物形象設計的創作,色彩不能脫離形體、空間、位置、面積、肌理等而獨立存在。不同波長的色彩通過視覺器官,傳入大腦后,經過思維,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應。色彩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色彩能左右人的情緒,體現人的性格。在形象設計中,藝術家通常運用色彩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例如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化妝設計,就運用了冷灰色調的眼影色彩,來體現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喜靜不喜動”的性格特點。

(三)立體構成的運用

立體構成主要在塑形化妝中運用的較多。塑形化妝是指用膚蠟、棉花、硅膠等塑形零件進行雕塑化妝造型。在造型時,要結合臉部骨骼結構運用立體構成中的半立體構成和塊材構成的創作法則進行設計,如堆砌、拼接等方法。

三、構成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服裝設計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體,是形象設計的一部分。由于它占人體的比例較大,因此服裝設計對整體形象的把握及其重要。“構成設計是人物形象服裝設計的基礎。服裝的平面圖案設計、色彩的搭配、立體結構的把握,都在人物形象服裝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平面構成的運用

作品的形態構圖是通過形的分割或配置來完成,圖形的分割構成運用最多的是線。在服裝設計中,無論是結構線、裝飾線的設計,還是輪廓線的設計都運用了線的元素。服裝結構線的設計主要在省道、開刀線、褶等部位。一般運用重復構成、漸變構成、放射構成等構成形式,來表現服裝造型疏密、虛實、變化的藝術美感。例如百褶裙造型,就運用了平面構成中線條的重復與放射來表現它的款式特點。

(二)色彩構成的運用

人物形象中的服裝除了款式以外,色彩是最為鮮明和顯眼的部分。現代服裝色彩的構成,更多地考慮色彩藝術與服裝材質、款式地結合。而人物形象設計中的服裝設計更注重色彩構成中的色彩個性與人體膚色、人物性格、故事節的融合,傳達人物的某種思想、情緒。例如影片《兩個人的芭蕾》中的人物形象設計,倪萍飾演的德貴家的服裝基本采用帶格的冷灰色調,來體現這一家人所處的時代。而女兒所有的服飾都是紅色調。運用這樣的色彩主要表現人物追求芭蕾夢激情。通過這樣的服裝色彩構成,推動影片的情緒。

(三)立體構成的運用

立體構成中的半立體構成、線材構成、面材構成、塊材構成都會被運用在服裝設計中。半立體構成主要在服裝表面的肌理制作中使用,如緝縫、抽褶、雕繡、鏤空、植加其他材料裝飾等方法,都會給服裝帶來獨特的立體感覺。線立體構成和面立體構成都是利用材料,以重復、漸變、扭轉、面層和面群排列構成形式,使服裝立體造型具有虛實變化的空間層次。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拉夫領造型。塊材構成主要是突出服裝體積感的表現,如堆砌、拼接等方法。

四、構成對人物造型的影響

充分掌握構成設計的規律,通過構成在發型設計、化妝設計以及服裝設計中的合理運用,塑造更貼切的人物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構成在人物形象中的應用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變化。構成在人物造型中的運用,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對構成設計的深入學習,利于把握人物形象的創作方式,使構成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五、結論

第2篇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叫XXX,是XXX級XX班的學生,我的論文題目是《UI設計中的符號應用與設計語義研究》。論文是在馬路導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里我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向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對三年來我有機會聆聽教誨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將本論文設計的緣起和主要內容向各位老師作一匯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個畢業論文設計的緣起。

我選擇研宄這個課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我熱愛我的本專業一一工業設計,第二,我對平面設計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于符號和設計布局總是有著無法言說的一種熱情,我一直認為,其實平面設計之于工業設計而言,其指導意義非常重要,平面幾何元素可以說是構成工業造型美感的靈魂。我平時作為興趣和消遣也喜歡設計畫一些和機械裝甲有關的造型,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一代是看著各種科幻電影和動畫片長大的,大量威猛而精巧的機械體造型對我們而言在記憶里清晰而深刻,有時甚至于會影響我們對某些設計審美的主觀判斷。我從大學開始使用WINAMP多媒體播放器這個軟件超過10年,它的主要受眾絕大多數是被它吸引的原因是因為它有著各種可更換風格造型新穎別致的“皮膚”(Skin)外觀和各種會隨著節奏律動變幻出非常奇幻美妙效果的的視覺效果插件(visualization plug-in),于是我也萌生了設計一個這樣類型的UI界面的動機,并且想進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和研宄其更深層面的學術內容。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圖形符號是無聲的語言。圖形符號通過視覺傳遞給人們一些情緒、情感的心理變化有其內在的特殊規律和條件本文通過本人畢業設計,來討論關于圖形符號在UI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其在設計過程中的特點,包括擬物化和扁平化的設計風格探討,進而對更深層面的設計語義進行研究,從而來總結整個畢業設計中的學習成果。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存在的不足。

由于客觀條件和自身理論知識、研究視野和實際研究水平的有限,在本研究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3篇

關鍵詞:教學方式;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256-02

高校教職工申報的課程一般分為合格課程、優質課程、精品課程。從教學隊伍上看,除了要求相關教師有良好的師德外,這三種課程普遍都要求教師有著一定的學歷、年齡結構,同時學科經驗有一定的融合。合格課程主要是教師在站穩講臺的基礎上,對已經有多年經驗的課程進行總結梳理,同時初步嘗試在相似學科類做一些拓展性的延伸,提出一些新的構思與命題。優質課程主要是教師在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將一些新的構思與方式做新的整合,將形成的經驗與同行進行交流,將教學成果應用到更多的學生身上。精品課程主要是在具有優良的教學效果基礎上,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等給廣大的同行做示范性的展示,同時精品課程一般都會上傳到網絡上,受益的學生群體更大。在這三種課程中,精品課程普遍都是在優質課程的基礎上孵化出來,優質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湖南科技學院《平面設計基礎》優質課程概述

《平面設計基礎》課程是新聞傳播系廣告學專業職業技能必修課程。該課程2013年10月立項為湖南科技學院優質課程,目前已近進入課程驗收期。該課程是在學習平面設計構成、色彩構成等基本設計原理的基礎上,進行實際的設計軟件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廣告設計能力、提高鑒賞水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平面設計的基礎知識,熟練使用設計軟件,具備標志設計等廣告設計一般能力,逐步掌握平面廣告設計的各個步驟、方法,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平面廣告作品的創意與設計,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平面設計基礎》作為湖南科技學院的優質課程,它是在美術基礎上的延伸,其目的是為了夯實相關藝術設計理論及實踐基礎。《平面設計基礎》一般作為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如藝術設計系、廣告系等,主要開設在美術類、新聞類的院系,同時也可以作為全校學生的公選課。

二、教學隊伍與教學內容

《平面設計基礎》教學隊伍有著合理的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課程負責人與任課老師專業與教學主要集中于藝術設計、廣告創意、構圖攝像,與本課程有著直接的關聯。教學隊伍以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為主,副教授兩名、講師兩名,且都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相關教學人員有有教改相關的經歷,如主持校級以上課題、發表省級以上的教改論文、承擔優質課程等。

湖南科技學院傳媒學院、美術學院主要以培養實踐應用型的人才為主,制定的培養方案也主要圍繞這一方面。培養方案中的《平面設計基礎》課程,集中反映了學生對平面設計相關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需求,明確其在平面設計中的基礎地位,強調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平面設計基礎》分為平面設計理論與平面設計實務兩個方面。平面設計理論主要圍繞創意來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來展開。創意來源方面主要講述創意的原則、創意的方法。平面構成方面主要是講述平面構成元素、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色彩構成主要講述色彩的屬性、色彩的對比、色彩的調和。平面設計實務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實操理論;2、實操技能;3、實訓。實操理論主要講述實際設計中的規范與創意調和,包括:封面設計的構成要素及表現方法、插畫的應用及其風格、字體設計的原則與方法、海報設計的種類與構成、包裝的類型與設計定位等。實操技能主要圍繞平面設計軟件PS的講述為主,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進行技能教學。實訓主要是以學生獨立設計相關的平面作品為主。

三、教學方式及教學設施

教學方式方面,《平面設計基礎》課程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教、學、做一體化。注意案例教學,用鮮活的案例盤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灌輸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制作思路,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在新的知識講述時,對已經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保證學生學習的連接,避免遺忘。適當布置作業讓學生自行設計,讓學生領悟設計中的注意事項,同時給予指導。不指定教材,編選并重,以自編講義為主。自編講義主要是多年教學的總結。實施開放性的實踐教學,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進度,外院系的學生可以旁聽選修相關課程,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事一些項目的設計。

實訓教學方面,每人一組,獨立進行實驗,根據課程需要每次實驗安排學時。以設計性試驗為主體,提高學生的獨立設計能力,使學生在制作方法以及軟件實際操作性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訓練。同時逐步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增加學生實驗時間的自主性。

學院教學設施完備,能夠滿足目前平面設計教學的各方面需要。在實訓教學方面,有相對較多的實驗室可以選擇如影視編導實驗室、游戲設計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都裝備的有相關軟件及教師控制系統,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演示下,一步步的進行設計實踐。實訓方面,學院配備的有獨立的開放性實訓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項目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實訓室去設計。

四、教學改革的收獲及存在的問題

第4篇

今天,在談到設計時,總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設計文化”這一概念。因為設計不僅與文化相關,設計自身便是一種文化。那么如何解讀設計,理解其中的設計文化呢?《設計文化:理解平面設計》一書,從平面設計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設計文化的視角。作者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是美國平面設計研究領域的權威,擁有資深藝術總監、新聞記者、批評家等多重身份,其研究成果遍及插畫、版式及平面設計歷史研究領域。

本書是一本平面設計文集,由作者精心挑選的120余篇評論文章構成。自第一版發行以來,它便得到《紐約時代》、《大都會》等知名刊物的力薦及讀者們的肯定,被視為設計自學者、從業人員、專業研究人士的必備佳作。對于本書的贊譽,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關注設計文脈的獨特視角,以及以案例分析為主,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

以往的平面設計歷史的研究,甚至是整個設計史的研究,研究者都傾向于從著名的設計大師及其代表作品入手,圍繞各時代設計作品的形態更迭進行描述,并形成了今天常見的“英雄式”、“風格式”的設計史。而赫勒在《設計文化》中,卻一反慣例,主張從文脈中理解作品,將注意力從設計的形態轉移到產生作品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之中。以此為出發點,作者選擇了那些關注平面設計作品文脈的評論文章,它們涉及海報招貼、字體、標志、書籍及雜志裝幀設計等。與一般設計史研究不同的是,赫勒所選擇的案例既有那些歷史上大師們的經典之作,也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由無名氏設計的作品。在這里,作品是否能夠入選取決于它們與某一特定的文化運動或事件聯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它們在整個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中是否具有較大的啟發性、歷史性等。以此為基礎,根據平面設計在信息傳達、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赫勒進一步將選擇的案例歸為了“說服力”、“大眾媒體”、“識別”等九大類,這樣的劃分為讀者通過案例理解平面設計如何服務于上述各種功能提供了可能。

在閱讀中,純理論分析往往會讓人望而卻步,相比之下,結合案例的深入討論更容易引人入勝。對此,本書作者顯然深有體會。書中的文章大都圍繞評論者對于作品的分析、評價甚至是批評展開,并以生動的語言娓娓道出它們的文化背景。不少文章中往往還穿插引用了設計師本人對作品創制情況的描述,讓文章更顯鮮活。

本書中的所有文章與案例均是在作者學習、研究時逐漸積累的,是其多年對于平面設計中設計文化深入思考的呈現。相信沿著作者提供的解讀平面設計的蹊徑,各位熱愛平面設計的朋友們會邁入設計文化的世界,享受一頓思想的盛宴。

第5篇

論文摘要:電腦美術設計專業是順應市場需求而產生的一個新興專業,是藝術設計理論、技藝與電腦操作技術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勢必成為設計教育之舉足輕重的專業。在中等職業學校相關的專業,電腦美術設計已逐步成熟發展起來。但在課程設置上,電腦美術設計教學往往是把繪圖軟件(如Photoshop, Coredraw)作為單獨的課程來教學,沒有與傳統的基礎設計課程(如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各自為政,不能進行有效的互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時效性,教學效果的潛力還沒有被完全得到開發。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結合對電腦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對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作一些探討。

關于傳統基礎設計教學課程

中職學校美術專業一般開設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工藝美術等基礎設計課程。

在一定程度上,職高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生自身藝術修養落差較大。面對一門新的設計課程,存在著很大的思維轉換適應性。從一般常態思維轉換到設討一所需要的抽象思維學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有的學生能較快領會適應月、思路正確,有的則反應相對遲鈍,跟不上教學進度。加上整個設計課程需要設計平面,色彩,立構三個方向的初步認識作為基礎。有些學生直至課程結束,仍然不清楚自己學習這門課程到底有什么用,今后將如何與社會工作接軌。由于這樣的心態,教學效果很難達到,由此學生在學習上多了一些阻礙。

關于電腦美術教學課程

中職學校美術專業一般開設Photoshop, Coreldraw,3Dmax等常有設計軟件。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室內外裝飾、廣告專業、印刷業及各種商業宣傳、社會宣傳等行業的專業需要。比起傳統的手工制作,又節省時間,且能制作制作精良,以及手工根本無法達到的設計效果。

在這些軟件教學中,主要是講解繪圖軟件的操作技能,每一個菜單每一樣工具的用途和用法。而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基礎設計知識,如photoshop里的色相、明度、飽和度等,而更多的是學生在沒有學習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這些基礎設計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很難想象能設計出像樣的作品來。而要等到這些基礎設計課程開完,大約要兩年的課程安排,再開設電腦美術課程,恐怕為時已晚,那里還有充足的時間來學電腦設計軟件課程。這就造成現在的基礎設計課程與電腦設計課程排課時同時展開,配有各自的專業教師,你講你的基礎設計,我教我的電腦設計軟件,老死不相往來。而兩者之間的融會貫通,就要靠學生自己去領會了。

“電腦美術設計”與“基礎設計”課程的融匯作為專業教師首先應具備較強的電腦輔助設計和基礎設計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講授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平面設計還應對photoshop. coredraw等平面設計軟件應用自如;講授立體構成、包裝等還應掌握3dmax軟件。 一、電腦美術輔助平面構成教學模式

在平面構成中,將不同或相同的基木形,在二度空間內構筑豐富的新視覺形象,基本形在畫面骨骼框架內方向不同,正負的轉換上存在著極大的靈活性,即使是同一個基本形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組合,也會出現多個迥然不同的畫面效果,這也正是平面構成的魅力所在,學生只能針對某一個畫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對活躍學生思維極為不利。Photoshop, Coredraw作為設計專業學生必須學的繪圖軟件,具有強大的繪圖功能,不僅快捷準確,而且可以繪制出手工繪制時難以得到的圖形,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機上通過復制、鏡像、旋轉等命令反復尋求變化和組合方式,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眾中挑一的教學效果。

二、電腦美術輔助色彩構成教學摸式

色彩對于人們的重要性,猶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必不可少,作為美術設計者,更應該自覺地認識色彩、創造色彩、一件設計作品的美感是綜合了形態、色彩、質感而產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間。首先訴諸于觀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問題。在設計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組合會給人的視覺和心理上形成諸如溫暖、寒冷、華麗、樸素、強烈、柔弱、明亮、陰暗等不同的環境氣氛,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效果。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講授色彩原理時,教師往往以字代色,兩種或多種色彩的對比及調和效果,學生只能通過聯想加以比較,直觀性價差,尤其對一些色彩感覺較弱、對色彩知識了解也較少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學生在后期的實際應用中,很難把構成中的色彩知識自覺地應用于創作中,出現了臨摹不成問題,創作卻難上加難的情況,有的學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講解相關的色彩知識,這些都說明前期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

三、電腦美術輔助立體構成教學摸式

立體構成的原理對形體基本的構成要素;點、線、面、體,即從幾何體的角度建立科學的概念,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人的感覺作用,把科學地認識和感性的印象結合在一起。計算機三維建模及渲染技術使學生在觀察物體時,試點具有流動性,能表現出物體的各個側面及細部,同時也能在空間的試點中對形體進行構筑和修改。

電腦美術教學中教師、學生、電腦三者的重新定位

第6篇

關鍵詞:立體;形態;構成的邏輯;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7-0145-01

日本構成學朝倉直巳教授在日本設計學會的年會論文演講中,關于“構成”概念曾作以下分析:“立體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必不可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一起并稱為‘三大構成’。‘構成’的概念與‘基礎造型’相同,重點在于‘造型’,它不是技術訓練,也不是模仿性的學習,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方法,在設計造型的過程中,主動地把握限制的條件,有意識地去組織與創造,在無數次反復積累中,獲得能力的訓練、創造力的育成。”由此可見,構成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為基本原則的。其最終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使學生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為今后的專業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筆者在多年的立體構成教學中,翻閱了很多相關的立體構成教材,發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對學生學習非常有用的,且被許多書籍往往一筆帶過又沒重視起來的問題,就是有關立體構成的邏輯問題。現今的立體構成教學中,教師們要求學生做的練習從二點五維開始,接下來就是線的構成、面的構成、塊的構成、點線面塊綜合構成練習,學生參考著書上的一些圖例照著做,做完以后也不知道個所以然,而立體形態的邏輯問題,許多教材往往一筆帶過,許多授課教師也沒有重視起來,筆者就這個問題有一些心得,在此提出,愿與各位探討。

一、從平面圖形走向立體空間形態

立體構成的研究領域從平面的形狀走向立體、空間的形態。平面的形狀只有長、寬兩個緯度,呈現的是平坦的無實際厚度或深度的形象。立體空間的形態不同于平面的形狀,正視、側視、俯視、后視、仰視,各具姿態。任何一個實體的投影和透視輪廓,都只會是一個平面區域。一個投影的點既可以表示平面上或空間中的一個點,也可以表示一條垂直于平面的線,或者幾方面全有。因此,只要給限定一個平面圖形,就可以想出各種立體和空間形態來(如圖一所示)。

可以給定這樣一個課題:設計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圖形。通過沿平面圖形線的切割(完全切斷或一個方向相連)、折疊、彎曲使之原平面脫離,以進行新的空間組合,于是構成為三維的立體或空間形態。

這種立體有著極鮮明的特征:第一,它具有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雙重意義;第二,該立體可以恢復為一個平面;第三,該立體具有平面上的負形(被切割后的殘余行)和空間中的正形(脫離平面的形)形成相互呼應的組合關系。

二、立體形態構成的邏輯

整個立體構成的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任何形體可還原到點、線、面、體,而點、線、面、體又可構成任何形體。立體構型的邏輯也就是立體形態的創造方法和思路。邏輯構思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形態體系。

有兩種做法:一是先隨意想、任意做,然后集中分類整理,以便發現意外有趣的盲點再作為新的線索,并通過變化、逆反、組合等方法完善形態體系。二是先推導出形態體系、然后再具體制作。共分五個步驟:

(1)分析創造形態的要素(點、線、面、塊的空間限定,以及方位、數量、接觸和分離的空間狀態)。

(2)將形態要素作數學性排列組合,構成形態的邏輯體系。

(3)將排列組合的體系視覺化為形體的造型方案。

(4)將所有方案進行優選。

(5)以優選的方案為基礎,深入發展、完善。

前三項完全是靠邏輯思維來推導,而后兩項則是靠藝術感覺。所以說用構成要素作邏輯思維練習,并不需要窮盡其排列組合的方式,而是要培養這種思考方法,因此我們具體做時并不要十分準確。

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立體構成的邏輯練習來訓練形態的統一:在立方體、圓柱體、棱錐體、球體等幾何形體中選一種或幾種做立體構成形態的統一練習,兩個或者三個為一組,要求有變化,形體間又是相互呼應的,成一個系列(如圖二所示)。這個練習非常重要,但許多教材都沒有論及,好多本科學生在最后一年做畢業設計時還在問什么是一個系列問題?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接著再做第二個立體構成的邏輯練習來訓練不同材料完成同一形態:用不同材料經加工來實現同一種立體形態。我們身邊的所有材料,不管是正規的材料,還是廢料和下角料,都可以用來做立體構成練習。

這里涉及到了材料的問題,可以稍作分析。作為基礎造型,研究材料的立場與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有所不同,立體構成側重以造型研究為核心,材料按自身形態將其分為三類:塊材――占據三維空間,空間閉鎖的塊是穩定的(安全、耐壓),具有重量感和結實感;線材――輕快、緊張、具有空間感;面材――表面是擴展的,有充實感;側面是輕快的,有空間感。因此,造型時可根據要表達的情感去正確的選用材料,即便是構成同一形態,由于線材、面材、塊材的不同,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表情效果。(如圖三所示)

當然從材料的材質上可分為紙、木、布、繩、金屬、塑料、玻璃、石膏、陶瓷等等,由于質地肌理不一樣,傳達出來的情感也不一樣。試想一下,同一形態,我們用不同的質地材料去表現,將會怎么樣?(如圖四所示)

所以我們在做形態邏輯時要這樣考慮:用紙做將變成怎樣?用鐵絲做將變成怎樣?用粘土做將變成怎樣?綜合兩種材料做又將如何?不斷的啟發我們的思維,在腦中浮想出不同的形態來。達到我們這個課程最終訓練的目的:培養造型的構思能力、培養立體感覺、提高表現技巧。

參考文獻:

[1]陳欽、陳贊蔚.立體-材料構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第7篇

    【論文摘要】:現代設計理論為園林設計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引入了新的理念與設計方式。現代園林設計要求必須在深入了解現代設計理論內涵及原則的前提下,來進行園林的設計。本文通過對現代設計理論的原則及若干種現代設計方式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來進行全面的探討及分析,希望能夠給園林設計者帶來工作上的幫助。

    一、現代設計理論的原則

    新形勢下現代設計理論的原則有以下幾個內容:

    1.1以功能作為設計最主要的原則,現代的設計思想是以人為最終的服務目標,現代的設計理論就是功能主義。在現代設計理論思想的要求下必須把設計逐漸轉為功能主義的形式,要注重強調功能第一的主導思想。

    1.2為大眾服務的思想,設計的本質理念是服務,不需要追求過多形式化的東西,而是要強調服務的內涵。

    1.3簡潔實用,現代的設計理論要求剝除原有的設計形態及特征,運用基礎的幾何單體,形成簡潔實用的設計。

    1.4技術和藝術相互結合的本質內涵,現代設計理論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思想。技術要和藝術相結合,在遵循自然的客觀原則下,實現工藝美術的改革。

    二、現代設計理論三大構成因素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不僅是設計的構成因素,而且也是設計的核心元素,是設計的實際表現形式。這三大構成元素在園林設計時,可以獨立運用,也可以結合運用。

    2.1色彩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在園林設計中應用的理論基礎是因為在面對色彩會產生同樣的心理方面及感應。

    2.1.1色彩的輕重感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淺色的事物顯得輕盈,重色的事物顯得沉重,在園林設計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輕重感,才能體現設計的主題。輕重感的規律包括:白(輕)<高明度<中明度({氐明度<(重)黑;低純度(輕)<中純度<(重)高純度。高明度的淺色系顯得輕快,低明度的深色系顯得穩重,在色彩的搭配與設計上一定要注意整體的協調性。

    2.1.2冷暖色系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在現代設計學中,色彩可以分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現熱烈愉快的氛圍,進行園林設計時一般適用在慶典等場面。例如:在廣場入口設置顏色鮮艷的大型花柱,拱托歡愉的氣氛。冷色系則是突出寧靜與肅穆的氛圍。例如:建筑物的頂部以藍為主色調,配以白色,可以營造肅穆的氛圍。

    2.1.3色彩憂郁和明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純度與明度是是色彩產生憂郁或明的主要因素。明度較高的顏色搭配可以很容易獲得明,而明度較低的顏色搭配就會引發憂郁感。在選擇園林設計的整體感覺時,要著重把握顏色對比度高低所產生的明快及憂郁感,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園林設計的內涵。

    2.2平面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屬于視覺語言中的一種,是知覺和視覺共同作用產生的。平面構成的原理是指將設計中的若干因素,在邏輯推理的研究下進行構思,整合成為預期畫面的過程。點、線、面都是屬于平面構成的因素。

    2.2.1點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點雖然在平面構成的實際體現中只具有較小的面積,但是它的形狀具有很強的多邊性。點的聚集性可以極易獲取目光的焦點,在園林設計中可以把點當做整體構成的視覺向心點或焦點,以實現突出主題或創造意境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林間小道的盡頭設置涼亭,在假山階梯的盡頭設置彩門,這一種突出點的形式可以迅速獲取視覺的焦點。點的設置及組合是構成園林設計韻律及節奏的構成因素。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運用點的差異性組合,可以構構造出富有韻律及節奏的意境。例如排列整齊的樹木,可以體現秩序井然的意境。

    2.2.2線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點在發生移動之后產生的軌跡稱之為線,是點之間聯結的表現形式,線的最突出特征是長度,園林設計中常用的兩種線條包括直線和曲線。水平線、垂直線、傾斜線是直線出現的三種形式。直線一般應用在道路綠化帶、規則式園林、局部自由式園林的設計中。水平線具有統一、穩定、莊重等的特征。曲線在園林設計中具有很高的應用頻率,在園林作品中隨處都可以見到曲線的存在。其在園林設計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最大程度上擴大園林作品的空間及視覺感受。

    2.2.3面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形狀不同的線在封閉情況下可以構成具有差異性質的面。幾何曲線形平面和直線形平面幾何形平面都屬于園林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平面構成因素。幾何形平面可以是規則對稱的,也可以是不對稱散亂的。一般情況下,規則對稱的平面都是應用在具有紀念意義園林廣場的設計中,如南京中山陵廣場及天安門廣場。不規則的幾何曲線平面可以應用在花壇、街心公園或庭院的設計上。

    2.3立體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立體構成在設計中也可以稱為空間造形,是用來傳達視覺的一種設計形式,其傳達的信息具有感性的特點。立體造型具有的特點包括:在限定的空間之內、以實體占據空間、結合空間構成全新的意境、產生新的視覺。

    2.3.1粒體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粒體不僅是最小的形體單位,而且包含點的形式特點,粒體在形象的設計上是非常隨意的。粒體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可以聯想為多種形狀的樹木,如圓球形、傘形花形等,甚至可以聯想為圓柱形的。粒體集中起來構成的空間,可以給人享受到輕快、活潑和充滿樂趣的氛圍感。粒體在園林的設計中雖然占據著很小的空間位置,但是卻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3.2_線體的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平面線條的三維化形式稱為線體,線體不僅包含平面線全部的特征,而且的還擁有自身獨特的形式。線體可以由不同的形態來組成,其展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也是迥異的。在設計園林的時候要了解其構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對稱的原則。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對稱是園林設計中的三種對稱方式。在設計園林時要注意左右及上下的對稱方式是把物體的中心線當做對稱軸,而放射形對稱卻是以物體中心來向四周發射的形式設計的,如傘亭及風車。

    2.3.3面體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面體是一種可以對空間進行限定的立體構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空間是線體的兩種體現形式。因為面體可以展現各種形式的狀態,所以空間的限定及構成也隨之展現多種形態。在設計園林時,若把握好面體的運用,就可以營造出很多種形式、意境及空間。以面體來作為創造空間的因素時,在確定單位面體的正面形態及厚度以后,把若干個單位面體組合到統一的空間里。在進行組合單位面體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要在預期目標的要求下,協調好各單位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確保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各山的位置及大小的安排,草地、池塘、涼亭在整體園林中所占的比例。

    3.結束語

    園林設計中的三大構成因素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平面構成是園林設計的基礎元素,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立體構成,再運用色彩來體現設計的主旨;色彩是平面構成及立體構成的表現形式,而立體構成又是色彩和平面構成更深層次的遞進,三個構成因素之間相互促進形成了豐富的立體空間。在進行園林的設計時,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三大構成因素原理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其潛在的能力能夠得到發揮,為我國的園林建設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盧上瓦,韋茂波.園林設計中各元素的特色之處[J].科技創新導報.2008(17).

    【2】孫雪芳.園林設計中的行為心理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8.

    【3】胡來寶.孫筱祥園林設計思想及風格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OlO.

第8篇

關鍵詞:解析,向量空間,數學

 

1.概念解析

向量空間即對實數域上的全體n維向量,定義加法和數乘運算。(普通加法和數乘),且加法滿足:

①α+β=β+α

②(α+β)+γ=α+(β+γ)

③存在零向量0,對任一向量α+0=α

④對任一向量α,存在負向量-α,使得α+(-α)=0

數乘滿足:

⑤1α=α

⑥k(lα)=(kl) α(結合率)

⑦k(α+β)=kα+kβ(分配率)

⑧(k+l) α=kα+lα(分配率)

就稱為實數域上的n維向量空間,記作Rª,以上а、б、в等表示時蔬域上任意n維向量,k、l表示任意實數。

2.維數基與坐標

在Rª中,若存在組向量ξ1,ξ2,…,ξn滿足

①ξ1,ξ2,…,ξn線性無表

②對任意的α∈Rª均可由ξ1,ξ2,…,ξn線性表出,則稱ξ1,ξ2,…,ξn是Rª的一組基,基向量的個數n稱為向量空間Rª的維數。

設α在基ξ1,ξ2,…,ξn 下的線性表示為:α=X1ξ1+X2ξ2+…+Xnξn則稱系數X1 、X2…Xn為α在基ξ1,ξ2,…,ξn下的坐標,記為(X1 、X2…Xn)。論文格式。

3.基變換與坐標變換

設ξ1,ξ2,…ξn和η1,η2…ηn是n維向量空間Rª中的兩組基且:

η1=a11ξ1+a21ξ2…+a n1ξn

η2=a12ξ1+a22ξ2…+a n2ξn

…………

ηn = a1nξ1+a2nξ2…+a nnξn

上式稱為由ξ1,ξ2,…ξn到η1,η2…ηn的基變換公式。論文格式。

an, a12… a 1n

a21, a22… a 2n

記A=……

an1, an2… a nn

則基變換公式用矩陣和向量形式可表示為:

(η1,η2…ηn)=(ξ1,ξ2,…,ξn)A

矩陣A稱為由基ξ1,ξ2,…,ξn到基η1,η2…ηn的過渡矩陣。論文格式。

設α是n維向量空間Rª中任一向量,α在基ξ1,ξ2,…,ξn下的坐標為(X1, X2 …Xn)在基η1,η2…ηn下的坐標為(y1,y2…yn)則有如下坐標變換公式:

X1y1

X2y2

…=A … 或=A

4.難點解析

4.1向量空間的判定

說明一個向量的集合石向量空間時,只要指出該集合非空,并驗證該集合中向量的加法運算和數乘運算都封閉即可。

4.2向量空間基與維數的求法

向量空間V的基實際上就是向量空間中所有的向量集合的一個極大無關組,當V中向量為有限個時,可用通常的方法(如初等變換法)求出一個極大無關組,也是V的一組基,極大無關組所含向量是個數就是向量空間的維數。而一般V中的向量有無窮多個,所以不能采用求向量組極大無關組的方法來求V種的基,確定V的基的一般方法是:先通過觀察找出V的一組向量,并證明其線性無關,再驗證V中任一向量都可由該向量組線性表示,這組向量即為V的一組基。

在現代數學中,“向量”的概念不僅限于此,符合下列公理的任何數學對象都可被當作向量處理。譬如,實系數多項式的集合在定義適當的運算后構成向量空間,在代數上處理是方便的。單變元實函數的集合在定義適當的運算后,也構成向量空間,研究此類函數向量空間的數學分支稱為泛函分析。

【參考資料】

[1]高中數學(平面向量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新課標). 延邊大學出版社.

[2](美)保羅.有限維向量空間.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3] (法)肖蓋.拓撲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篇

關鍵詞:現代繪畫;工業革命;圖像;視覺形態;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0-0036-01

一、現代藝術的背景

現代主義誕生自一次人類社會劇變,20世紀初工業、科技文明從內在、外部徹底改變著這個世界。人們發現他們正與過去的一切發生著決裂,這種環境的人群隱藏著騷動與不安,所有的價值觀都值得懷疑。工業革命的發展劇烈地改變著社會的面貌、結構、人與人的關系、思想、意識乃至價值觀,從精神上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迅速變化。隨之攝影技術的出現、以日本浮世畫為代表的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傳入西方;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人的現代哲學思潮;佛洛伊德、榮格心理學的強烈作用,這些文化藝術的碰撞與融合影響現代藝術,更是它發展的內在動力。業余愛好者對藝術的興起及資本主義藝術生產和消費體制的確立是導致現代藝術概念確立的主要因素。現代藝術反應這個時代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變革,是思想家和藝術家對現代政治、經濟社會的反叛、刺激和深切內省自身下的產物。

二、工業革命攝影術的發明

自19世紀中葉攝影發明,德拉克羅瓦、庫爾貝、尤其德加等畫家就利用照片進行創作。但那時“利用照片”而不是“畫照片”。當時法蘭西繪畫處于巔峰,攝影尚萌芽階段,繪畫與攝影絕無主從關系。但19世紀末,畫家們便意識到:攝影將更好發揮記錄與傳播的社會功能,對傳統繪畫產生沖擊。

20世紀初現代工業、科技文明發展及流行文化影響著諸多藝術流派,攝影在辯論中成長為一個大型視覺藝術。圖像技術深刻影響著現代藝術,現代藝術本身促使不斷創新的藝術家專注于原創作品,重新定義范圍擴大藝術概念,材料和技術。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藝術中心轉向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出現標志著西方現代藝術進入最后階段,此后的波普藝術、歐普藝術、超級寫實主義、極少主義、觀念藝術、偶發藝術一步步將藝術發展推向極端。

現代藝術不同時期的藝術形態的裂變和發展可以看出是經歷否定、建立、再否定、再建立的過程。藝術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被更新。

三、圖像文化大大擴展了視覺藝術

20世紀前半葉攝影藝術成長獨立,電影業、現代印刷術發展迅猛,電影、刊物、畫冊、廣告等全方位占據了大眾視覺生活。1937年本雅明的著名論文《機械復制的時代》遇見復制圖像決定性地蓋面了視覺藝術。五六十年代,波普藝術的出現徹底解除了復制圖像與手工繪畫的藩籬,加速了傳統架上畫的邊緣化。七十年代,錄像機、攝影機、拷貝機、照相機、個人電腦等相繼誕生,圖像技術與繪畫不斷的進行著對話,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八十年代,西方重要美術館相繼成立攝影與影像專館,國際藝術展覽的多媒體藝術比重持續增加。到了九十年代,多媒體作品取代裝置、行為藝術,成為最前沿的實驗藝術。

四、藝術形式的探索

隨著各種藝術思潮的涌現,各種藝術形式都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俄國構成主義在藝術形式上具重大突破,促進世界藝術和設計的發展。森斯坦創造的構成主義式新電影剪輯手法――蒙太奇,對文學作品、舞臺設計、乃至平面設計都有很大影響。羅欽科和李西斯基的平面設計大量采用的此種構成主義方式影響到許多歐洲國家的平面設計。包豪斯的莫霍里?納吉的設計當中也表現明顯,他的作品都是絕對抽象的作品。俄國構成主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前后政治變革環境中誕生,高舉反藝術的立場,通過對造型藝術構成手法的再定義,避開傳統藝術材料,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因此藝術品可能是木材,金屬,照片,或紙等現成物。構成主義作品經常被視為系統的簡化或抽象化,遵循理性主義,擅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幾何圖形,及簡約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觀對象構成半抽象或全抽象型的畫面或雕塑,注重形態與空間之間的影響。這種純粹視覺形式的探索直接催生出平面設計重視圖形視覺的風格,于現代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結束語

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尤以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的幾何形式和構成形式,對二維藝術設計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構成主義使平面視覺圖形更簡單化和立體化。雖然構成主義大師們的視覺探索往往來自藝術表現和獨特的意識形態,但構成主義的理性處理、次序為現代平面設計系統的基本形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丹青著.退步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第10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元素;現代設計;運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045-01

一、中國傳統元素的認識

中國傳統元素在數以千年的發展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色彩。中國元素一般分為傳統圖案或者樣式器物形象,它們可視有形如魚紋、蛙紋、環帶紋,還有商周的青銅器、書法篆刻和瓷器等;或是無具體形象的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和形象,如鳳凰、朱雀、麒麟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涵蓋的實在太多太廣,所有能夠成為中國民族象征的“形”、“神”或“意”的藝術形象都能成為中國傳統元素。

二、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

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不同的設計方向有不同的發展取向。在《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創新初探》中侯明勇宏觀的分析說到“試圖使中國傳統元素現代化,必須對傳統元素的創新進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審視和理解,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以現代思想為源,只有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現代設計的審美觀念結合起來思考,才能對傳統元素進行更加合理深入的再創造。”作者在文中運用構成的方法對傳統元素進行再創造,分別用線的構成、肌理構成、抽象幾何以及解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對運用中國傳統元素的設計作品進行比較和解析,并提出將傳統元素分解成點、線、面的構成元素再進行重新構建。而在《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中,馬菲則提出另一種設計理念――“繼承傳統圖案,用現代手法表現”。前者運用西方藝術形式對傳統元素進行解析和比較,而后者是以傳統元素為主體,滲入西方設計理念。在《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體現》中,王琳提出“這種再創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造型的構成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用以表達設計理念,同時也體現民族個性。”從思維開始的認知再到元素的改造,新設計理念對傳統元素的滲入,這種由內而外的深入滲透分析和再創造似乎更加符合我們今后中國設計探索的方向。

可喜的是迄今為止,優秀的中國設計層出不窮,它所覆蓋的設計領域也越發多樣,如廣告設計、家裝設計、包裝設計、環藝設計等。

(一)標志設計

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 舞動青春”是印章和書法結合起來,其中印章是主體,以書法為表現手法巧妙的塑造了一個勝利奔跑的運動形象。更加絕妙的是人物的塑造是用“京”字的夸張變形,在這活潑朝氣的形象下,給予了濃厚的中國意韻,不但體現了中國對體育的熱愛,更向世人表達了中國燦爛文化和藝術的博大精深。

(二)廣告設計

這個蘋果電腦標志設計的別具一格,設計者巧妙地利用了蘋果標志和青花瓷盤類似形的同性,讓我們熟悉的蘋果標志似乎換上了中國旗袍般親切而溫馨。標志醒目的呈現了兩只交織流動形成太極的漩渦形狀且輕盈伴舞的靈獸――龍、鳳。龍象征著巡游于天地、河川、湖泊之間,能掌控雷云閃電的超凡能力,象征著具有能傾聽天籟之聲力量的男性。而鳳則象征著女性,是涅再生的靈鳥,能趨風行云,鳴唱五彩之聲。

作者用以高度科技的電腦和中國傳統圖案龍鳳瑞祥相結合的奇特構想,設計出了具有東方神韻的蘋果電腦標志,東西結合設計手法巧妙、自然、耐人尋味。

三、中國傳統元素在中國現代設計中的發展

我們發現在現今的新時代下,健康長壽、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依然是人們喜好的吉祥寓意,在《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的體現》中說到“人們之所以歷代不厭其煩地反復描摹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而是在這些我們看得到的圖形符號背后,往往蘊藏著深沉的象征意義,圖形符號只是這些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使“意”的延伸讓人們對“形”的迷戀至今,而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圖形也成為了給這時代的人們傳達現代傳統元素設計理念的關鍵。

四、結論

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智慧,而設計,則是藝術的文化表現。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積淀,不同的國家的設計也有著顯著的差異,這是文化的一種反映和詮釋。只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由內而外的充分再創造才是傳統元素在現今設計最好也是最本質的發展。

第11篇

一、畢業設計流程的實施

(一)前期學習、調研

本次畢業設計流程是在借鑒國內主流院校廣告專業的優秀經驗,并對學院2010級——2013級廣告專業全體學生展開問卷調查之后,進行設計實施的。他山之石的參考可以幫助確立畢業設計的基本流程和框架,然而具體流程的設計和實施必須依據廣告專業在本地的發展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構建。2014年3月教研室對全體廣告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畢業設計的態度、要求及實施畢業設計的可能性,此次調查發放問卷294份,回收287份,有效率97%,極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廣告學畢業設計的預期和訴求,為本次畢業設計的實施提供了準確數據和落實基礎,保證了畢業設計流程的科學、縝密和實效。

(二)構建畢業設計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區分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的分山嶺,它決定了學生畢業創作的方向、努力程度及畢業考核的收效,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畢業設計的成敗。綜覽國內主流高校廣告專業畢業設計的評價指標不盡相同,可見,畢業設計評價體系并不像畢業論文評價體系一樣,可以“一刀切”,各院校大致用一個標準。畢業設計評價體系的不統一是由廣告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畢業設計需與當地的廣告市場結合,所以各地廣告市場發展的不同水平,就導致了各院校的廣告學畢業設計評價體系必須“因地制宜”。我院因所處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結合學生實操的可行性,逐步構建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評價體系。

首先是選題。要求所有畢業選題必須來自真實需求,可自行聯系廣告公司、企事業單位,也可選擇學院公布的選題及當年“大廣賽”和“學院獎”的參賽命題;其次是作品構成。畢業設計主要是為培養具有廣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而開展,因此作品構成也是根據業界的廣告設計流程而設置,包括策劃案、廣告作品、研究報告、工作日志和現場答辯等五部分。策劃案與廣告作品是整個畢業設計的“重頭戲”,二者占比相同均為30%;研究報告是表達創作者未盡之意的空間,以畢業創作為主線,談談創作過程及其中的感悟、收獲和心得,是策劃案的延伸。工作日志是對整個創作過程的質量監控,分為小組日志和個人日志,據此可以判斷畢業設計進程的科學合理性,了解成員的任務分工。現場答辯則是整個畢業作品最終提交的環節,要求對策劃案思路作準確、清晰描述,并呈現作品,回答評審教師提問。

畢業設計的評價體系亦從論文的學術評價轉為作品創意、藝術呈現、語言表達、調研方法、活動執行等業務標準。整個答辯過程與廣告市場的提案競標基本接軌,充滿實戰色彩。

二、現有畢業設計流程的局限

現有畢業設計流程的合理性必須由畢業生給出真實的評價,方可成為流程設計者的參考依據。畢業設計答辯當天,評審教師從51名畢業生中按順序每組抽一名答辯人,與他們進行座談,了解畢業生在作品創作中的體會、收獲及建議。本次畢業設計答辯,從畢業設計選題、作品形式、作品指導、評價體系、答辯等諸多環節及最后結果和學生反饋來看,收效甚佳。畢業生在其中收獲了實踐經驗、作品和可貴的經歷,低年級學生通過答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足和未來的努力方向,可有效地將專業學習調整至實踐性的方向。然而,本次畢業設計系首次實施,在流程設置等方面亦暴露出不足和局限。

(一)畢業設計創作時間短

此次畢業設計依據傳統畢業論文的流程,在大四第一學期期中進行開題答辯,預留一個半學期的時間進行作品創作,然而,畢業設計作品的工作量遠遠大于畢業論文,加之學生在大四第二學期還需進行畢業實習,實際留給畢業設計的時間非常緊張,無形中增加了畢業設計的創作難度。

(二)畢業設計的整體工作量偏大

按照畢業設計評分標準,畢業作品需準備策劃案、作品、研究報告、小組工作日志、個人工作日志和答辯PPT等五個部分,合計平均字數在16000字左右,加之各類廣告作品至少在三幅以上,整體工作量遠遠大于畢業論文平均字數7000字的工作量,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在策劃案和作品的專注度和創作精力會被分散。

(三)作品選題不夠多元

此次畢業設計要求必須為真實選題,必須來自廣告業界的實際需求,然而囿于學校所處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作品選題從產品類型、層次到地域,都有較大的局限性。選題主要來自大廣賽和學院獎的參賽產品,本地產品只有莫高、娃哈哈等不多的幾家企業,本地廣告公司的真實項目幾乎沒有,作品還是以商業推廣為主,選題范圍和類型的偏狹不利于學生創作與業界實踐的對接。

(四)作品形式的“示人欲”不夠

此次畢業設計的作品形式幾乎囊括了業界現有的各種廣告形態,如平面廣告、視頻廣告、廣播廣告、CI系統等,包括最新的場景應用畢業生都有嘗試,作品形式表現出多元與豐富。美中不足的是,作品中視頻作品、音頻作品占比較低,平面作品數量雖多,但作品的“示人欲”顯露不充分,即現場調動各類元素表現作品創意的愿望不足。畢業設計中有一些作品的創意和表現都不錯,但在現場的展示和呈現未能充分表達作品原有的創意。“示人欲”其實是廣告本身應有的題中之義,平時的課堂教學更多強調創意,對此涉及不多,業界實踐的廣告提案環節才會有所接觸。此次畢業設計答辯即為學生提供了類似機會與平臺,只有帶著強烈的“示人欲”,才有可能把作品更好地呈現出來。

(五)答辯環節有待與業界融合

廣告學實施畢業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表現廣告專業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特點,把課堂教學與業務實踐結合起來。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把業界的專業人士請到課堂來,請到答辯現場來,讓他們直接參與作品答辯,使學生真正理解業界的實際需求,使他們的作品創作與學習有更好的實踐性。此次畢業設計屬首次嘗試,來自本地的作品選題不多,加之對作品水平無法預估,因此未能請業界專業人士參與此次答辯。

三、關于畢業設計的優化建議

針對此次畢業生關于作品創作的反饋,及上述存在的問題,結合我院學生的實際狀況,擬對下屆及今后的畢業設計提出進一步優化的思路。

(一)調整畢業設計的時間進程

根據此次畢業設計創作的總體工作量和流程,需對下屆畢業設計的時間流程進行總體調整。首先,需將畢業設計的開題時間提前至大三第二學期期中前后,這樣可給畢業生留下較充裕的創作準備期。其次,需將答辯時間由原來的一天延長至兩天。畢業設計的作品構成豐富而多元,且很多作品的展示環節需較長時間,根據此次答辯的經驗,一天的答辯時間不能充分展示學生作品的完整細節,答辯時間顯得倉促而緊張。今后的畢業設計答辯可考慮在兩天完成,第一天充分展示作品,第二天演示答辯PPT并回答評審教師提問。

(二)適當壓縮畢業設計的總體工作量

根據此次畢業設計的評分標準,畢業設計作品由五部分構成:策劃案(30%)、作品(30%)、研究報告(20%)、工作日志(10%)、答辯(10%),上述內容的純文字工作量平均為16000字上下,再加之作品創意與技術表現,總體工作量相當于論文的兩三倍不止。為使學生更好地在畢業設計考核中發揮其專業特長,保證畢業設計答辯的專業性,合理設置畢業設計工作量,可考慮在今后的畢業設計中將現有的小組工作日志和個人工作日志合二為一,只需提交小組工作日志,讓評審教師了解小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進度,為作品的原創性提供評審依據即可。

(三)多元開發選題,拓深畢業設計的實踐性

今后畢業設計的選題可在歷次畢業選題的基礎上更新、優化、積累,逐步形成畢業設計選題庫。選題庫中一部分內容可更新為當年的大廣賽和學院獎參賽產品,另一部分選題可由學院聯系當地主流的廣告公司、知名企事業單位及公益組織。尤其是后者的工作,需要與各級機構、組織與公司形成長期合作機制,讓它們深度參與畢業設計答辯,并有可能進入課堂教學。一方面,這些公司與機構可為畢業設計提供選題,加強畢業設計的現實性、操作性;另一方面,選題單位的專業人士可成為畢業設計答辯現場的評審教師,使學生的畢業創作與實踐結合更密切,并由此可形成雙方更緊密的深度互動與合作。

(四)畢業設計作品展與畢業設計答辯的相互補充

廣告學畢業設計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用多種形式的廣告作品表現其廣告策略和創意以達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實現其畢業設計的目的,因此,廣告作品的呈現效果是評價其畢業設計的重要指標。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廣告作品的“示人欲”,引導他們在作品中更多更好地表現“創意”,提升作品表現力,擬在今后的畢業設計答辯前,先進行畢業作品展,然后答辯。此種先展后答辯的安排,可讓學生作品充分展示在各專業師生面前,使學生充分體會作品呈現效果的重要性,亦使他們更重視畢業設計的創作。同時,畢業作品展本身就是對學生作品的全方位檢驗,校內其他學生對作品的關注度、評價與反饋就是對畢業生作品綜合評價的外在指標,既展示了畢業創作成果,也可與答辯相互補充形成更全面的評審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紅,易崇英.廣告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新余高專學報,2009.

[2]楊同慶,許敏玉.廣告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研究[J].廣告人,2009.

[3]盧金婷.基于就業需要的實戰型廣告學專業畢業設計研究[J].科教導刊,2013.

[4]馬文鐮.淺議廣告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2.

第12篇

關鍵詞 圖像邊緣;數學結構;非光滑流形;反演集合;活動標架

中圖分類號 TP391 文獻標識碼 A

Analysis on Mathematical Structure of Image Edge

Liu Jianzhong

(KunMing Shipbuild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KunMing 65005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image edge from the two-manifold angle, Thought that the edge point exists in the non-smooth manifold and in smooth manifold's difference set; Exploratory discussed in the image edge point neighborhood inversion manifold, non-smooth points, sudden change points, the Mach points and the inversion structure points,from this discussed the edge point existence essential condition, has given based on manifold's image edge point definition, the moving frame of edge point, pointed out that the image edge the geometry significance is: moving frame by the edge points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arameters consisting of 4-dimensional space in a continuous curve.

【Key words】 Image edg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Non-smooth manifold; Inversion set; Moving frame

0 引 言

圖像邊緣檢測技術是圖像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最基本的技術,邊緣線的確定是對圖像進行高層次的特征描述、識別和理解等工作的必要前提,如何快速、準確地提取圖像邊緣信息,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但迄今為止,圖像邊緣尚未有精確的且被廣泛承認的數學定義。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為:圖像邊緣存在于“兩個具有不同灰度值的相鄰區域之間” [1],或是圖像灰度變化比較劇烈(陡變)的地方[2] (但是有灰度陡變的地方不一定就是邊緣)。

本文從二維流形(本文下述中若無特別指出,所述流形皆為二維流形)角度剖析了圖像邊緣的數學結構,認為邊緣點存在于非光滑流形(黎曼流形,Riemannian manifold)與光滑流形(外爾流形,Weyl manifold)的差集之中[3],本文討論了圖像邊緣點鄰域內的反演流形、非光滑點、陡變點、馬赫點和反演結構點概念,由此討論了邊緣點存在的必要條件,給出了基于流形的圖像邊緣點定義,以及邊緣點活動標架的 4個維度,指出圖像邊緣線幾何意義是:由邊緣點活動標架中的{方向,對比度,寬度,反演測度}4個維度參數構成的 空間中的一條連續曲線。

幾乎所有的圖像都含有噪音。為了論述簡潔,本文討論的灰度圖像都假定已經進行了去除噪音處理,去除噪音濾波方法我們另文發表。

1 反演流形

1.1 外爾流形與反演流形之區別

外爾流形與黎曼流形是兩種不同的流形[3]。

外爾流形上每一點的開集鄰域同胚于局部歐氏空間,其幾何意義是外爾流形上每一點都存在切平面,即該點是在光滑曲面上(見圖1中a)。

外爾流形本身不一定是歐氏空間,切平面是歐氏空間,外爾流形(光滑曲面)上每一點的開鄰域在鄰域半徑趨于零時,都存在可與其無限接近的局部歐氏空間――切平面。也只有光滑曲面才能在無窮小鄰域內讓(歐氏空間)切平面與(非歐氏空間)外爾流形――光滑曲面“吻合”。換句話說,外爾流形中歐氏幾何的幾何關系只在充分小的區域內成立,但是并非精確的成立,而是區域越小,精確性越高。

而黎曼流形則不同。黎曼并沒有利用局部歐氏坐標來覆蓋流形的思想,黎曼流形定義能適應非光滑曲面。例如,在圖1 的b、c中, 點鄰域不是光滑曲面,在 點處沒有切平面,顯然 點不能適應外爾流形定義,但 點卻適應黎曼流形定義,即:如圖1 的b、c中的下圖,圖1 的b、c可分別看成是圖中紅色曲線沿著紅色箭頭確定的方向運動形成的二維曲面。也就是說 點鄰域能滿足黎曼流形定義[4]:“從一個界定方式(紅色曲線段)通過一種確定的方式(紅色箭頭確定的方向)運動到另一界定方式(紅色曲線段), 則我們所經過的點構成一個簡單的廣義流形(二維曲面)。” 故圖1 中b、c是黎曼流形而不是外爾流形。

Fig 1. Infinitesimal neighborhood for Smooth Surface and non-smooth Surface

綜上所述,黎曼流形定義適應光滑曲面和非光滑曲面,而外爾流形定義則只適應光滑曲面,外爾流形 黎曼流形。

從外爾流形與黎曼流形之區別[3]角度看圖像邊緣,在二維黎曼流形(曲面)上,有些區域灰度變化較緩,我們稱其為光滑區域(二維外爾流形,或稱光滑流形);有些區域灰度會發生陡變,我們稱其為非光滑區域(僅是二維黎曼流形,或稱非光滑流形)。圖像邊緣是兩個光滑區域交界,既邊緣點存在于黎曼流形與外爾流形的差集之中。

1.2 反演流形

無論圖像邊緣是存在于“兩個具有不同灰度值的相鄰區域之間”[1],還是灰度發生陡變的地方[2],剖析其判別思想方法,都是以光滑曲面作為基準面,與非光滑曲面(發生陡變的區域)進行比較。

為了判定灰度圖像某一點 是否為陡變點,我們設圖像某一點 的鄰域 灰度值形成的曲面(黎曼流形)為 (見圖2中 ),而該鄰域灰度值的擬合曲面(外爾流形)為 (見圖2中 )。這樣,圖像每一點的鄰域 內都有兩個流形存在:一個是圖像灰度值形成的黎曼流形 ,另一個是該鄰域擬合曲面形成的外爾流形 ( 在 上一一對應點是 )。如果兩個流形重合(或 值小于閾值),則我們認為該點是光滑點,該鄰域內 是光滑流形;反之,如果兩個流形不重合(或 值大于閾值),則我們認為該點是非光滑點,該鄰域內 是非光滑流形。

由此,我們可以給出反演流形定義。

反演流形定義:

2 陡變點

邊緣是由圖像上的元素發生陡變形成的。我們將一個點的前后變化程度之差定義為該點的陡變程度,即: 。

數字圖像中像素 值是等距離變化,故我們可設 ,則上述公式可簡化為:

,其中: =0時表示 點無陡變。

一個元素無所謂陡變,陡變是若干元素變化導致的結果,陡變至少需要用兩個像素才能描述,我們用點對 、 來表示陡變點。我們設 點的陡變點為: ={ , },如果 ,則 , ;反之則 , 。

圖像中像素是離散的,邊緣處的陡變點變化往往是不規則的。在小區域內,由于離散的、變化不規則的陡變點的干擾,擬合曲面很難正確反映灰度圖像邊緣的真正陡變主方向;而在較大區域內,陡變點的確定又易于受到相鄰像素的干擾。

我們是要尋找灰度圖像邊緣陡變主方向上的陡變點,因此,我們在一個較大鄰域內確定陡變主方向,以消除離散的、變化不規則的陡變點干擾;在一個較小的鄰域內判定 點的陡變點,以防止鄰域過大受到相鄰像素的干擾。

具體方法如圖3所示,敘述如下:

設灰度圖像點 的鄰域 內存在有子鄰域 , , 上的黎曼流形為 ,外爾流形為 , 在 上的一一對應值為 ,設 ( 為閾值),并且沿 上的外爾流形 陡變主方向[5][6] 方向過點 做切面與 相交,獲得相交曲線 ,在 上求相鄰最大陡變點 、 ,若滿足 ( , 和 相鄰) ,并且 或 ,則我們說 是陡變點(見圖4中 、 ),記為: ={ , }。陡變主方向記為: 。

非光滑點 是單點,陡變點是由 和 組成的點對。由條件 或 可知陡變點存在則非光滑點存在,由條件 可知非光滑點存在不一定有陡變點存在。

3 馬赫點

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圖像邊緣識別工作是在模擬人眼視錐系統處理光刺激的過程[6]。當圖像灰度值從一個光滑曲面陡變到另一個光滑曲面時,在亮光滑曲面和陡變帶的邊緣附近會出現一條比亮光滑曲面更亮的亮條,而在暗光滑曲面和陡變帶的邊緣附近會出現一條比暗光滑曲面更暗的暗條,這種現象被稱為馬赫帶效應[7]。

邊緣點被包含在兩條馬赫帶之間,但物理上并不存在馬赫帶。我們認為這說明人眼視錐系統在陡變點附近生成了一個光滑的擬合曲面 (見圖4中a、b、c中的紅色光滑擬合曲面),所謂馬赫帶是擬合曲面 明顯大于(圖4a中藍色 點)、或小于(圖4a中藍色 點)灰度變化曲面 的部分。

圖像存在單邊馬赫帶現象,如圖4中的c圖。為了在數學上將單、雙邊馬赫帶統一,我們做如下定義。

基于圖像邊緣判別的馬赫點定義:

在灰度圖像陡變點 的鄰域 中, 與過 點的陡變主方向 切面相交,相交曲線 上存在有 (a, ]、[ ,b) 兩個區間,其中a、b是 的邊界點; 與 切面的相交曲線 在(a, ]上的曲率極大值是 點,在[ ,b)上的曲率極大值是 點。

例如,圖4的a、b、c中 點是(a, ]中的 曲線曲率極大值,其中,圖4的c中 點我們稱它為隱性馬赫點。

4 反演結構點

4.1 反演結構點

設非光滑點 在 曲線上的 、 值在 曲線上的一一對應值分別是 、 ,若在( , ]區間中 有以 為基準線的非光滑點極大值 ,在[ , )區間中 有以 為基準線的非光滑點極小值 ,滿足 ,則我們稱 是反演結構點,記為: ={ , }。

具體方法如圖5所示,在擬合曲面 陡變主方向上、圖像灰度曲線 (圖5中黑線)以擬合曲線 (圖5中紅線)為基準線,在( , ]區間中有非光滑點極大值 ,在[ , )區間中有非光滑點極小值 (此例子中 與 重合, 與 重合)。

反演結構點與陡變點的區別在于,陡變點是灰度值曲線 在陡變主方向上的最大相鄰變化點,而反演結構點是灰度值曲線 在其陡變主方向上基于擬合曲線 (圖4中b)的( , ]中非光滑點極大值和[ , )中非光滑點極小值。 點鄰域 內存在有反演結構點,則必存在有陡變點;但反之不一定成立。

4.2 反演結構點的數學性質

(1) 反演結構點的方向

、 連線方向 為反演結構點 的方向。

(2) 反演結構點的對比度

借用文[8]的對比度定義,反演結構點 的對比度 。

(3) 反演結構點的寬度

設反演結構點 的寬度為: 。

(4) 反演結構點的測度

設 是反演結構點,其鄰域 內與 數學性質相同(或近似)的反演結構點的數量值是 的反演測度值,記為: 。

上述四個數學性質互不相交,故我們可以設它們兩兩正交,則反演結構點的活動標架(moving frame)可記為: ={ ; , , , }。

5 圖像邊緣點定義及其幾何意義

邊緣點是反演結構點,但反演結構點不一定是邊緣點。如果一反演結構點 是邊緣點,則 點鄰域 內 所在邊緣上的邊緣點的數學性質與 的相同(或近似)。即:

基于二維流形的圖像邊緣點定義:

如果 是圖像(二維黎曼流形,或稱非光滑流形)上一個反演結構點, 鄰域 內所有與 的數學性質相同(或近似)的反演結構點與 的相連成線,且 在線上移動時活動標架{ }這4個參數光滑地變化,則我們認為 是邊緣點,記為 。

圖像邊緣的幾何意義:

圖像邊緣是由{ }4個參數構成的 空間中的一條連續曲線。

6 結 論

本文從流形角度剖析了圖像邊緣的數學結構,認為邊緣點存在于非光滑流形與光滑流形的差集之中,本文討論了圖像邊緣點鄰域內的反演流形、非光滑點、陡變點、馬赫點和反演結構點概念,由此延伸討論了邊緣點存在的必要條件,進而給出了基于流形的圖像邊緣點定義,以及邊緣點的活動標架的4個維度,指出圖像邊緣的幾何意義是由邊緣點活動標架中的{方向,對比度,寬度,反演測度}4個維度參數構成的 空間中的一條連續曲線。

參考文獻

[1] 章毓晉.圖像工程(中冊)--圖像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二版,p75.

[2] 李婭婭,李志浩,鄭海旭,王存睿. 圖像邊緣檢測算法的比較與實現[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31(9).

[3] 劉建忠.論黎曼流形與外爾流形之區別[OL]. [2009-11].中國科技論文在線.(paper.省略).

[4] 李文林. 數學珍寶--歷史文獻精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p601-613,p627-634.

[5] 劉建忠. 數字圖像上一點的主方向的一種簡易算法[OL].[2010-5].中國科技論文在線(paper.省略)

[6] 劉建忠.基于視錐系統反演集合結構的圖像邊緣識別算法及其應用[Z].待發表.

[7] 李元勇. 馬赫帶現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年.

[8] 王志芳,劉玉紅,王穎等.基于數字圖像處理的人類視覺對比度分辨率限制測定[J]. 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08,(05).

[9] 劉建忠. 反演集合理論及其應用[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