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8: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超聲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超聲在頜面外科中的應用
頜面外科利用超聲各效應的應用主要包括超聲骨刀、超聲介入以及超聲熱療。
1.1超聲骨刀的應用
目前在口腔臨床上常用的超聲骨刀為壓電超聲骨刀。超聲骨刀選擇性對硬組織切割,切割時無震動,多形狀、多角度手術刀使切割不受解剖部位限制,因此,超聲骨刀在口腔臨床中應用廣泛。由于超聲骨刀的選擇性切割硬組織的特性,使得手術損傷到神經的風險降低,傳統的下牙槽神經游離術得以推廣應用[1];此外,超聲骨刀在正頜外科中已被廣泛應用,盡管超聲骨刀的切割效率低于旋轉器械,總的手術時間會有所增加,但其大大降低傳統手術離斷骨組織可能帶來的軟組織并發癥[2];和傳統渦輪機微創拔除第三磨牙相比,使用超聲骨刀術后患者的水腫程度及疼痛感更輕[3]。
1.2超聲介入
超聲介入是指在超聲引導下完成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具有損傷少,痛苦小、操作簡單、相對安全等優點。在二維圖像引導監視下,可進行精確的局部物注射,以利于頜面部手術的開展[4];也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化學藥物注射或微粒植入治療頜下腺流涎癥[5]、頜面部血管瘤[6]或血管畸形[7]等病變。
1.3超聲熱療
熱療是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超聲熱效應具有安全、可控的優點,易于達到腫瘤組織均勻加熱,使瘤體溫度升高,可促進熱敏感藥物的定向聚集、瘤體內廣泛分布及激活藥物的生物活性[8-9]。在口腔頜面部的腫瘤的研究結果表明,超聲熱療能顯著提高化療的有效率,二者具有協同抗腫瘤作用[10]。
2超聲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
超聲影像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有著更為廣闊的前景。超聲可以有效無損檢測金瓷修復體表面或內部的缺陷的深度和尺寸,臨床戴牙前使用該技術可以甄別缺陷金瓷冠,預防金瓷冠崩瓷。超聲測量牙釉質厚度[11-12]可被用于指導貼面修復時的牙釉質預備量,以減少不必要的牙本質暴露。超聲影像可無創、多次重復檢測髁突位置,以評價頜位記錄的重復性和準確性[13],無論用于臨床還是教學,都有著獨特的優勢。超聲的機械效應可應用于牙體制備中的頸部肩臺修整,以形成連續、寬窄一致、表面光滑的肩臺。超聲制備的肩臺顯示出更清晰的內線角和更光滑的肩臺平面,粗糙度研究分析結果表明,超聲制備的表面粗糙度僅為傳統旋轉車針制備表面的一半[14],超聲制備離體牙表面的粘接強度與傳統旋轉器械制備的表面一致[15]。超聲的機械效應可以直接應用于拆除修復體。傳統的修復體拆除方法可能會引起牙根折裂,而超聲波振動能有效崩解粘結劑,大大降低固位力,有利于樁、冠的非破壞性拆除[16]。超聲還可被用于清潔可摘局部義齒或者全口義齒。利用超聲波的高頻震動及空化效應,義齒表面食物殘渣及生物膜等可被去除[17]。
3超聲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
超聲影像技術對頜骨形態及大小測量的準確性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其準確性和錐形束CT相似,由于超聲檢測無痛、無吸收放射線等優點,可于種植術前、術中及術后各個時段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18-19]。種植臨床中使用超聲骨刀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手術并發癥,其在上頜竇內提升或外提升的應用時,降低了竇底黏膜穿孔風險[20],避免常規敲擊內提升可能造成的良性突發性位置覺眩暈癥[21];在自體骨移植術中的應用,應用超聲骨刀取骨,降低術中傷及其他軟組織的風險。超聲波具有引導骨生成及骨再生的功能[22-23]。目前,動物實驗證實,低頻超聲具有促進種植體骨結合的作用[24-25],而如何選擇合適的超聲發射設備及工作頭以及如何量化使用低頻超聲能量來促進臨床種植體骨整合,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4超聲在正畸中的應用
動物實驗表明,低頻超聲刺激通過改變降低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與骨保護素的比值,減輕正畸過程中牙根的吸收[26-27],同樣的結果也在臨床實驗中得到證實[28]。低強度脈沖超聲刺激促進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及成骨細胞的生長,增強牙周支持組織,降低正畸后的牙列畸形的復發概率[29]。
5超聲在牙周病治療中的應用
早期,牙醫師都是通過使用手工潔刮治器械對牙周病進行治療。而應用超聲潔治明顯省時、省力。根據超聲波發生方式不同,超聲波潔牙機主要分為壓電陶瓷式和磁伸縮式兩種,研究表明,前者能降低病人潔牙過程中酸痛不適感[30],目前已將超聲應用于牙周病的齦下刮治,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已能達到和齦下噴砂拋光一樣表面光滑的刮治效果[31]。
6超聲在口腔黏膜病治療中的應用
超聲霧化療法主要是應用超聲霧化器將電能轉化為同頻率的聲能并產生張力波,以水為介質,使藥液在氣相中分散為細微的霧化顆粒,隨氣霧直接作用于病損局部。超聲霧化療法用藥均勻,作用面積大,易進入黏膜上皮細胞,能及時減輕黏膜損傷,促進口腔黏膜潰瘍[32-33]及扁平苔蘚[34]等黏膜病的修復愈合。
7超聲在根管治療中的應用
超聲在根管預備和根管蕩洗方面都很有效,可幫助一次完成根管治療。由于超聲根管器械是通過振動摩擦,同時具有沖洗功能,可有效地清除根管內碎屑,特別是在彎曲、狹小、分支多的側副根管處[35]。有研究結果表明,沿工作尖長軸方向振動效果較垂直于工作尖清除效率更高[36]。超聲法取出根管內堵塞物,如折斷的根管擴大針、擴大銼、根管充填器械等[37],或根管再治療病例中去除已充填的牙膠[38],效果良好。
8展望
市衛生局成立調查組介入
南方日報訊 (記者/鄧圣耀)昨日,記者接到報料,3月1日東莞市衛生局受省衛生廳指派,成立調查組進駐東莞市中醫院,就該院超聲室醫生林家東申報高級職稱醫學論文造假一事進行調查,短時間突擊約談了數名該院醫務人員。
記者來到東莞市中醫院,在超聲室,看見林家東的辦公室大門緊閉。醫院工作人員稱其昨晚值過夜班,今天輪班休息。但有工作人員稱下午3點左右見其來過醫院一趟,不久便離開。
記者致電該院人事科,工作人員稱上級部門剛介入調查,事件尚不明朗。
據一位內部人士確認,前日下午超聲室醫務人員確實被衛生局約談,調查焦點在于林家東所作的兩篇論文《超聲造影在肝癌射頻消融治療前后的應用價值》和《超聲造影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經皮微波凝固治療大肝癌中的價值》。該人士稱,兩篇論文被認為具有作假嫌疑,可能與東莞市中醫院并不具備超生造影儀器有關。
記者通過國家權威數據庫中國知網下載到這兩篇論文,前者于2010年4月發表于《廣東醫學院學報》,由2位作者共同完成,林家東為第一作者。后者于2010年6月發表于《南方醫科大學學報》,由3位作者共同完成,林家東為第一作者。此外記者還發現,在中國知網可檢索的林家東所發的7篇論文,全部發表于2010年。
記者發現,東莞市中醫院于去年12月24日對2010年度廣東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通過人員在其官方網站上進行了公示,林家東名列其中。該公示稱,“自公示日起后的7個工作日,若對通過人員取得資格有異議,請書面向廣東省監察廳派駐省衛生廳監察室反映。”據了解,林家東當時已通過公示評上副高級職稱,資格為副主任醫師。隨后,記者多次致電廣東省監察廳派駐省衛生廳監察室,但無人接聽。報料人:佚名
關鍵詞:化學需氧量;環境監測;綜述
化學需氧量(COD)是評價水體污染的重要指標之一。COD測定的主要方法有高錳酸鹽指數法(GB11892 - 89)和重鉻酸鉀氧化法(GTB11914 -89) 。高錳酸鹽指數法適用于飲用水、水源水和地面水的測定。重鉻酸鉀氧化法(CODCr )適用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測定,但此法要消耗昂貴的硫酸銀和毒性大的硫酸汞,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且加熱消解時間長、耗能大,缺點十分明顯,已不適應我國環境保護發展的需求。為此,人們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改進。
1 標準法的改進
1.1 消解方法的改進
為縮短傳統的回流消解時間,早期進行的工作包括密封消解法、快速開管消解法、替代催化劑的選擇等;近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采用微波消解法、聲化學消解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新技術。
1.1.1替代催化劑的研究 重鉻酸鉀法所用的催化劑Ag2 SO4 價格昂貴,分析成本高。因此,畢業論文研究Ag2 SO4 的替代物,以求降低分析費用有一定的實用性。如以MnSO4 代替Ag2 SO4 是可行的,但回流時間仍較長。Ce ( SO4 ) 2 與過渡金屬混合顯示出很好的協同催化效應,如以MnSO4 - Ce ( SO4 ) 2復合催化劑代替Ag2 SO4[ 1 ] ,測定廢水COD,不但可降低測定費用,還可降低溶液酸度和縮短分析時間,與重鉻酸鉀法無顯著差異。
1.1.2微波消解法 如微波消解無汞鹽光度法測定COD;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測定COD;無需使用HgSO4 和Ag2 SO4 測定COD 的微波消解法;氧化鉺作催化劑微波消解測定生活污水COD 等。Ramon[ 2 ]等采用聚焦微波加熱常壓下快速消解測定COD。
與標準回流法相比,微波消解時間從2h縮短到約10min,且消解時無需回流冷卻用水,耗電少,試劑用量大大降低,一次可完成12 個樣品的消解,減輕了銀鹽、汞鹽、鉻鹽造成的二次污染[ 3 ] 。專著[ 4 ]對此作了較全面的總結。
1.1.3聲化學消解法 盡管微波消解時間短,但消解完后要等消解罐冷卻至室溫仍需一定時間。而超聲波消解方便,設備簡單,且不受污染物種類及濃度的限制,近年來已有一些應用研究[ 5 ] 。鐘愛國[ 6 ]使用自制的聲化學反應器對不同水樣進行了聲化學消解試驗,提高了分析效率,減少了化學試劑用量, COD 測定范圍150mg ·L - 1 ~ 2000mg·L - 1 ,標準偏差≤615% ,加標回收率96% ~120%。超聲波消解時,超聲波輻射頻率和聲強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試驗表明,超聲波輻射標準水樣30min 時, 低頻( 20kHz) 、適當高的聲強(80W·cm- 2 )有利于水樣的完全消化。
1.1.4光催化氧化法 紫外光氧化快速、高效,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不產生二次污染,因此對水和廢水分析的優勢特別突出。近幾年來,半導體納米材料作為催化劑消除水中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導體禁帶寬度(312eV)的光照射半導體時,可使半導體表面吸附的羥基或水氧化生成強氧化能力的羥基自由基( ·OH) ,從而使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艾仕云等[ 7 ]提出納米ZnO 和KMnO4協同氧化體系,并據此建立了測定COD 的方法,所得結果的可靠性和重現性與標準法相當。他們還使用K2 Cr2O7 氧化劑、納米TiO2 光催化劑測定COD[ 8 ] 。通過光催化還原K2 Cr2O7 生成的Cr3 +濃度變化,可以獲得樣品的COD值。但反應仍需恒溫攪拌,反應液需離心過濾。操作煩瑣,且不能在線快速分析。
1.2 測定方法的改進
1. 2.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測定COD是在強酸性溶液中過量重鉻酸鉀氧化水中還原性物質, Cr6 +還原為Cr3 + ,英語論文利用分光光度計測定Cr6 +或Cr3 +來實現COD 值測定。Inaga 等以Ce ( SO4 ) 2作氧化劑,加熱反應后測定吸光度,計算出COD值。Konno使用自制的比色計與PC機相聯測定COD,所得結果與標準法基本一致。光度法測得COD值快速、準確、成本低等。目前,國內外不少COD快速測定儀均是基于光度法原理。如美國HACH公司制造的COD測定儀是美國國家環保局認可的COD測量方法。
1. 2. 2電化學分析法
(1)庫侖法 庫侖法是我國測定COD的推薦方法,該法利用電解產業的亞鐵離子作庫侖滴定劑進行庫侖滴定, 根據消耗的電量求得剩余K2 Cr2O7 量,從而計算出COD。廣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制的EST22001COD在線自動監測儀,采用庫侖滴定原理,測量范圍5mg/L~1000mg/L;測量時間30min~60min,測量誤差≤±5% FS;重復誤差≤±3%FS,與手動分析具有很好的相關性。
(2)電解法 此法既不外加氧化劑,也不加熱消解水樣,而是利用電化學原理直接測量水中有機物的含量,是COD測定方法的突破。方法原理基于特殊電極電解產生的羥基自由基( ·OH)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可同步迅速氧化水中有機物,較難氧化的物質(如煙酸、吡啶等)也均能被·OH氧化。羥基自由基被消耗的同時,工作電極上電流將產生變化。當工作電極電位恒定時,電流的變化與水中有機物的含量成正比關系,通過計算電流變化便可測量出COD 值。作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結果[ 9, 10 ] 。由于水樣不需消解,極大縮短了分析流程,還克服了傳統方法中“二次污染”的問題。目前,這類儀器代表產品是德國LAR公司的Elox100A型COD在線自動監測儀h[ 11 ] 。儀器測量范圍從1mg/L~10000mg/L,最大可到100000mg/L,測量周期2min~6min。此儀器在歐美各國已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在我國也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計量器具型式批準證書。
(3)其他電化學分析法 Dugin[ 12 ]提出以Ce( SO4 ) 2 為氧化劑,利用pH電極和氧化還原電極直接測定電勢從而測定COD 值的方法。Belius2tiu[ 13 ]以兩種不同的玻璃電極組成電池,通過直接測定電池電動勢, 對水樣中COD值進行測定。趙亞乾[ 14 ]以一定比例的反應溶液回流10min后,冷卻稀釋,用示波器指示終點進行示波電位滴定測定COD。
Westbroek等[ 15 ]提出Pt - Pt/PbO2 旋轉環形圓盤電極多脈沖電流分析法,通過電化學方法產生強氧化劑,碩士論文有機污染物在圓盤電極表面直接氧化或與產生的氧化物質反應而間接被轉化。伏安計時電流法和多脈沖計時電流法測COD,可在幾秒中獲得結果,而且可以在線監測。形成的強氧化媒介可使工作電極表面保持清潔。但方法檢測限較高,不適合地表水或輕度污染水的測定。但德忠等[ 16 ]提出混合酸消解和單掃描極譜法快速測COD 的方法。該法基于用單掃描極譜法測定混合酸(H3 PO4 - H2 SO4 )消解體系中過量的Cr6 + ,從而間接測定COD。混合酸消解回流時間只需15min。Venkata等[ 17 ]使用示差脈沖陽極溶出伏安法(DPASV)進行電化學配位滴定確定有機金屬絡合物的絡合能力,從而測定COD。
1.2.3化學發光法 根據重鉻酸鉀消解廢水后其最終還原產物Cr3 +濃度與COD值成正比關系,以及在堿性條件下, Luminol - H2O2 - Cr3 +體系產生很強的化學發光的原理,文獻[ 18, 19 ]提出一種用光電二極管做檢測器測定水體化學需氧量的新方法。
1.2.4紫外吸收光譜法 紫外吸收光譜法是通過測量水樣中有機物的紫外吸收光譜(一般用254nm波長) ,直接測定COD。已有工作表明,不少有機物在紫外光譜區有很強的吸收,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機物的吸光度與COD 有相關性,利用這種相關性可直接測定COD。這種方法不像COD、總有機碳( TOC)方法那樣明確,但在特定水體中有極高的相關性,也能真實反映有機物含量。基于紫外吸收原理測定COD 的儀器已有生產。這類方法均不需添加任何試劑、無二次污染、快速簡單,但前提條件是水質組成必須相對穩定。此方法在日本已是標準方法,但在歐美各國尚未推廣應用,在我國尚需開展相關的研究。
2 自動在線分析技術
流動分析( FA)用于水樣COD的測定可將樣品消解和測定實現一體化,留學生論文使整個過程實現在線化、自動化。Korinaga[ 20 ]提出以Ce ( SO4 ) 2 為氧化劑,采用空氣整段間隔連續流動分析法對環境水樣中的COD進行測定,采樣頻率達90次/h,但需特制的閥,且管長達18m。陳曉青等[ 21 ]提出測定COD的流動注射停流法,系統以微機控制蠕動泵的啟停,并記錄分光光度計檢測到的信號。由于停流技術的引入,解決了慢反應中樣品的過度分散問題。
Cuesta等[ 22 ]提出COD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譜- 流動注射分析法。用微波加熱消解樣品,未被樣品中有機物質還原的Cr6 +保留在陰離子交換樹脂上, Cr6 +經洗脫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這種方法在檢測中沒有基體效應的影響。
盡管流動注射分析的優勢突出,但仍免不了傳統加熱方式。為了提高在線消解效率,不得不加長反應管或采用停留技術,這又導致分析周期延長或低的采樣頻率。醫學論文微波在線消解效果雖好,但去除產生的氣泡使流路結構復雜化。但德忠等[ 23 ]將流動注射和紫外光氧化技術引入高錳酸鹽指數的測定中,建立了紫外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流動分析體系,并對多種標準物質(葡萄糖、鄰苯二甲酸氫鉀、草酸鈉等)進行了研究,反應僅需約115min,回收率8310%~11110%,檢測限為016mg/L。用此方法成功測定了COD質控標準(QCSPEX - PEM - WP)和英格蘭普利茅斯Tamar河水樣品。
Yoon - Chang[ 24 ]將光催化劑二氧化鈦鋪助紫外光消解與流動分析技術聯用測定化學耗氧量,獲得了好的相關性。李保新等[ 25 ]把化學發光系統和流動分析法結合測定高錳酸鹽指數,有機物在室溫條件下發生化學氧化反應, KMnO4 還原為Mn2 +并吸附在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微型柱上,同時過量的MnO-
4 通過微型柱廢棄。吸附在微型
柱上的Mn2 + 被洗脫出來使用H2O2 發光體系檢測。若換用職稱論文重鉻酸鐘氧化劑,在酸性條件下,重鉻酸鉀還原生成的Cr ( Ⅲ)催化Luminol - H2O2 體系產生強的化學發光可測定COD。該方法已用于地表水樣COD的測定。
基于流動技術,綜合電化學技術、現代傳感技術、自動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現代光機電技術研制的COD 在線監測儀,一般包括進樣系統、反應系統、檢測系統、控制系統四部分。進樣系統由輸液泵、定量管、電磁閥、管路、接口等組成,完成對水樣的采集、輸送、試劑混合、廢液排除及反應室清洗等功能;反應系統主要有加熱單元或(和)反應室,完成水樣的消解和的反應;檢測系統包括單片機(或工控機) 、時序控制和數據處理軟件、鍵盤和顯示屏等,完成在線全過程的控制、數據采集與處理、顯示、儲存及打印輸 參考文獻
[ 1 ] 楊婭,艾仕云,李嘉慶等. 用MnSO4 - Ce ( SO4 ) 2 協同催化快速測定COD的研究[ J ]. 重慶環境科學, 2003, 25(11) : 30 - 31.
[ 2 ] Ramon Ramon, Francisco Valero ,Manuel del vall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 J ]. Analy tica chim ica Acta, 2003, 491: 9 - 109.
[ 3 ] 但德忠,楊先鋒,王方強,等. COD測定的新方法- 微波消解法[ J ]. 理化檢驗- 化學分冊, 1997, 33 ( 3) :135 - 136.
[ 4 ] 但德忠,分析測試中的現代微波制樣技術[M ].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年.
[ 5 ] AntonioCanals,M. del Remedio Hernandez.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 J ]. Analy tical and B ioanalyical Chem istry ,2002, 374 (6) : 1132 - 1140
[ 6 ] 鐘愛國. 聲化學消解測定環境水樣中的化學需氧量[ J ]. 理化檢驗- 化學分冊, 2001, 37 (9) : 412 - 413.
未來,“黑科技”會取代醫生嗎?患者可以不用再去醫院嗎?
虛擬現實能看透人體嗎
2016年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元年,虛擬現實打破了個人的時空局限,在游戲、購物、房產、旅游等各行業掀起了應用熱潮。虛擬現實技術是不是也可以讓錯綜復雜的人體一覽無余?
不久前,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精準腫瘤外科治療中心,醫生利用三維可視化系統,為一個7歲小女孩成功切除了一個巨大的肝母細胞瘤。
因腫瘤與周圍臟器緊密糾纏,手術的難度非常大。“切多了,孩子很可能大出血,下不了手術臺;切少了,短期內腫瘤就會復發。”中心副主任陳亞進說,現有的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掃描技術,都只能表達某一界面的解剖信息,醫生們只能憑經驗由多幅二維圖像去“構想”病灶與其周圍組織的三維幾何關系。全息投影和虛擬現實技術有助于醫生完整切除病灶,病人也從中獲得更多信息。最后,陳亞進為這名女童切下了一個直徑為15厘米、重達1.4公斤的腫瘤,出血少于200毫升,達到精準微創的效果。
201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虛擬現實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趙沁平院士提出,虛擬人體將成為開展醫學行為的基礎。鑒于人體的復雜性,虛擬人體應是虛擬現實的終極目標。
2016年11月30日,廣州發起了“虛擬現實(VR)醫院計劃”。據“虛擬現實醫院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介紹,中國的“數字化虛擬人”將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高質量人體幾何圖像采集和計算機三維重構,完成基本形態學基礎上的幾何數字化虛擬人,目前我國已經分別成功構建了男女解剖虛擬人數據集。第二階段是物理虛擬人,即在幾何虛擬人基礎上附加人體各種組織的物理學信息,比如強度、抗拉伸系數等。第三階段生理虛擬人,這是數字虛擬人研究的最終目標,可以反映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重現生理病理的有關規律性演變。
我國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局部器官的生理虛擬。鐘世鎮舉例說,在虛擬心臟平臺上,既可以模擬各種心臟手術,又可以模擬各種藥物對心臟的作用,從中篩選最佳手術方式和最佳用藥劑量等。
人工智能會取代醫生嗎
電影《超能陸戰隊》里萌萌的“大白”,是不是讓你很動心?隨著醫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醫療機器人未來也許可以成為人人擁有的實時健康管家。
在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廣東省網絡醫院”內,研發中的醫療聊天機器人,正與一位模擬“頭部病痛”的女性患者對話。
“一般來說,超過39攝氏度為高熱,發熱是自我保護和抵御感染的一種反應。您的情況是否符合上面的描述?”“你是否有下列癥狀中的幾種?”……“情況緊急,請馬上去看急診。這些癥狀可能是急性腦膜炎的表現……”
這樣的科研性醫療場景,未來將成為現實。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僅限于幫助診斷,還能提供治療方案。據IBM“沃森腫瘤專家”中國運營服務商公司首席運營官王泰峰介紹,隨著“沃森腫瘤專家”認知計算能力不斷提升,其將成為幫助醫生臨床決策并給出治療方案建議的有力幫手。
2015年發表在全球高等級期刊的醫學文獻中,僅以腫瘤為主題的就有4.4萬篇。如果一名腫瘤醫生想全面學習這些最新治療手段,那么就算他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休息,每小時也需要研讀5篇論文。王泰峰說:“這是人類不可能做到的,但恰恰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強項。”
未來,機器人通過不斷深度學習,可以給出人類大多數疾病的診療方案。但是,沃森的定位并不是取代醫生。“因為它沒有辦法創造知識。”王泰峰說,“就算人工智能給出一個獨辟蹊徑的治療建議,如果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仍然沒有實際臨床意義。”
回到現實,令人期待的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仍然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廣東省網絡醫院院長周其如說,這個“嬰兒”成長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也就是深度學習。首先是醫學教科書,針對臨床路徑明確的病種;第二,大量的循證醫學數據資料;第三,大量的前沿醫學論文數據,這相當于全球專家的會診;第四,教學醫院的病例。“干凈的數據很重要,必須經過嚴格篩選。不能是過度醫療的病例,還要遮擋患者的隱私。”
機器人做手術更可靠么
在“真刀實槍”的手術領域,機器人正在展現一定的前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健使用手術機器人做過大量膀胱手術。他說,醫療機器人在我國發展迅猛,截至2016年10月28日,某知名品牌手術機器人全國共裝機59臺,完成手術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術超過五分之二。
與傳統開放及腹腔鏡手術相比,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更加精準、微創。機器臂模仿人的手腕動作,甚至比人手更靈活、穩定。它可以做非常復雜的微創型手術,觸及一些很難到達的身體部位,還可濾除人手的自然顫動。“熟練的操作者可以用它撕開葡萄皮,然后精準完好縫合。”黃健舉例說。
但是,手術完全交給機器人,你放心嗎?現在的手術機器人大多是一個機器臂,沒有思考能力,無法判斷某項操作對人體的傷害。黃健說:“手術中不僅要考慮創傷最少,還要考慮會否帶出癌細胞以致癌細胞在其他地方種植。相比醫生,機器人難以整合信息進行判斷。”
此外,機器人并不適合一切手術。一些簡單的手術,用機器人來做是“殺雞用牛刀”,手術方式須視病情需要而定。
醫務界希望新一代的手術機器人能“有思維、看得透、摸得著、體形小、手腳多”,具有人的思維和記憶能力,可以制定手術方案,在手術過程中對危險操作發出提醒,真正做到靈活、靈敏、微創和智能。
可穿戴設備能否實現遠程操控
三甲醫院的排隊和擁擠,相信讓很多患者發怵。隨著遠程醫療的進一步發展,不少人幻想,可以不去醫院,直接在家看醫生嗎?
這大概是中國醫療史上距離最遠的一次遠程醫療實例:在不久前的“神舟十一號任務”中,航天員陳冬在天宮二號進行的失重心血管研究實驗(CDS)中,測量了自己的心率、血壓、呼吸、皮膚上細小血管的微循環,并給自己做了超聲波檢測。隨后,這一系列珍貴的數據被傳送到地面,由醫務人員進一步分析航天員的身體在失重情況下的細微變化。
目前,我們理解的遠程醫療仍是“醫生對醫生”的遠程會診。比如基層醫院遇到了某個疑難雜癥,于是通過互聯網連線千里之外的大t院專家進行視頻會診,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技術、云醫院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將更深入人們的生活,實現“醫生對患者”的直接交流。
“虛擬現實醫院計劃”執行總監、廣州市正骨醫院博士后萬磊認為:“‘醫生和患者可以不見面’是一個方向。可穿戴設備和傳感器隨著技術發展,將具有視覺、觸覺、嗅覺等人的一切感知功能。未來的手術中,醫生可以在虛擬病人環境下操作,遠程控制機器人給病人做手術的動作。”
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周其如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可穿戴設備技術的完善,讓醫生在另一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遠程“視觸叩聽”。
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相應增高。萬磊說,尤其是遠程手術對互聯網數據傳輸帶寬有很高要求,不能有任何網絡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