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10: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學系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一門強調方法性、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社會調查已經成為了法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常規的課程。然而作為熱門實踐課程的社會調查,其教學效果卻日益受到法學教育專家的批評,乃至法科學生的抵制。筆者希望借本校啟動“三學期制”模式的改革契機,結合本人多年社會調查、法律辯論等實踐教學經驗,探索出有益于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具體方法,促進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系統化、高效化。
一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
關于社會調查課程之于現代法學教育的意義,專家學者已經達成一致,其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煙海,本文不再贅述。然而鮮有學者從實踐教學的整體出發,研究在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這一系統中,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法學實踐課程的關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法律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其課程設置基本如下:第二學期法律見習,第三學期法律辯論,第四學期社會調查,第五學期學年論文,第七學期畢業實習,第八學期畢業論文。從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來看,社會調查屬于中間環節,從法律人職業技能培養的邏輯來看,社會調查屬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法律見習的教學內容是觀摩法院、檢察院、律所等機構核心業務的實際運行流程,教學目標是讓接受多年基礎知識教育的大一新生,對法學職業執業情況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跳出僵化的書本知識和單一的課堂環境,逐步適應系統化、科學化的專業素養教育,調整心態面對學校與社會的對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大,趣味性比較強。
法律辯論的教學內容是選擇法學各專門學科領域中有爭議的熱點專題,讓學生自愿結組形成正反兩方,并就各方主要觀點展開對辯。該課程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法學前沿知識的涉獵與研究,培養學生的法學專業思維能力和論辯能力。
社會調查正是在法律辯論課程成果——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與邏輯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彌補法律辯論課程的不足,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實踐技能。
大學學習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中學灌輸式的教學,學生的思考固定在單向、被動模式中——老師教習知識點,老師提問,根據老師講的知識點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而不進行主動的、拓展式的思考。與其說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偏低,不如說學生缺乏發現問題,問個“為什么?”的思維邏輯。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進行發散思維.觀察社會現象,探討其發生原因,從而做出獨立的判斷,因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緊密結合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與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從紛繁復雜的法律現象、社會現實與歷史文獻中總結出、抽象出問題——即調查選題,并設計出合適的調查方法,整理、分析搜集的資料,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從而有效地銜接好法律辯論課程,并為學年論文選題的確定、書寫打好基礎。
而學年論文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為進一步進行專業學習、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理所當然地是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前提與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是法學本科系統性實踐技能培養最關鍵的一環,既是法律辯論效果的鞏固,又是保證學年論文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
二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從事多年的法學實踐教學工作,擔任社會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的課程教學,以及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的指導。基于對實踐教學過程與效果的評估,本人認為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社會調查的概念、主要內容、基本方法等理論知識蜻蜒點水、淺嘗輒止,而實際操作更是盲目、混亂,完全偏離了系統化、科學化、明確化的要求。下文從三個角度出發,分析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課程未受到充分重視,課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法學教育以來,作為熱門學科的法學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開遍國內各大高校。很難想象僅僅30多年的時間,法學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從理論教學到實踐訓練——已經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很顯然,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探索出既穩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養模式,仍然停留在對其他學校的模仿上,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案與環節的設計,基本上都處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階段,這從各個學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上就可以一窺一二。
1 沒有形成體系,缺少配套課程
與法律辯論一樣,社會調查是法律人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也是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基本課程與重要環節。然后二者受重視的程度顯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為了保證法律辯論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方案中不僅配套了理論課程——法律辯論技巧,1.5個學分,24學時;而且還設置了模擬審判1和模擬審判2這兩門課程來鞏固和強化教學效果。
然而社會調查沒有設置與其相對應的理論課程,來指導社會調查的實踐過程,更沒有強化其效果、鞏固其成果的實踐教學課程與之配套。
2 學分學時太少,指導教師任務重
如果將法律辯論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學分達到了6.5個學分,其學時量達到了104個。而社會調查僅僅1個學分,16學時,只及法律辯論的15.3%。在這少得可憐的課時里,指導老師必須擠出時間闡述清楚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知識,并指導幾十個學生,分成十幾個組,完成整個社會調查的全部過程。很顯然學時遠遠不夠,而一個課程指導老師的安排就將社會調查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 一周時間完成,時間跨度太短
根據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的教學一般都是安排在學期中間的一周來時間集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會調查課程,就不難分析出,社會調查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在一周內就完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過程。所以這種一周集中上課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調查環節都敷衍了事。
(二)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強,實踐課程聯系不緊密
如前文所述,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設置并不完善,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夠,實踐課程之間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各自孤立,聯系不緊密,這就使實踐教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實踐教學是一個整體,應當系統化統籌,并注重每一個環節的銜接,尤其是社會調查課程,在沒有理論課程配套的理論教學和強化效果的其他實踐課程而課時量又嚴重偏少的情況下,再失去跟其他實踐課程的緊密聯系,其教學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學實踐教學培養的邏輯,實踐課程的安排應當層層遞進,并且貫穿整個大學四年,根據實踐教學環節的特征和規律,結合法律人實踐技能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的邏輯順序應當為上文所述。然而根據本校法學專業最新版的人才培養目標,法律辯論和社會調查同時設置在了第三學期,上課時間安排在接連的2周。前文提過,社會調查是法律辯論的鞏固與提升,需要在吸收和總結法律辯論課程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社會調查的教學。而毫無喘息機會的課程設計,必將使2門課程的學習都受到影響。
另外,根據慣例,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就使得指導老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效果,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地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但是社會調查指導老師只有1人,并沒有與其相鄰的實踐課程進行導師對接,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資源匱乏,支撐力不夠
每年都有學生結合本校校級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活動),或者暑期社團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并完成社會調查報告,反觀法學專業化社會調查課程中,卻鮮有滿意的社會調查活動與優秀的調查報告。根據對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情況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兩個原因外,還在于資源的匱乏,沒有支撐力,導致學生積極性不夠,社會調查不能很好地開展。
另外,人員的不足也是直接導致了資源的匱乏,如果以學年論文的模式,由一個指導老師帶3—4名學生,那么可以利用指導老師的課題經費來解決一部分資金的問題,否則,以一名教師之力,是難以解決社會調查的資金短缺問題的。
三 “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探索
(一)“三學期制”模式的基本內容
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我校自今年九月份開始正式實施“三學期制”模式。基本內容如下:
1 “三學期制”模式的學期劃分
我校現在實行的是二學期的學期制模式,即秋季學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學期(20周)+暑假(7周)。實行“三學期制”后,學期制模式改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夏季學期(4周)+秋季學期(18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18周)+暑假(約7周),總教學周數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時間基本維持不變。
2 “三學期制”模式的教學安排
實施“三學期制”條件下,各專業(年級)的理論教學主要安排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可安排在夏季學期。學校還將利用夏季學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區開設的輔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
3 “三學期制”模式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加大對實習實訓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和機制保障,建立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教學單位合作與聯動的機制,共同推進復合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制度規范,建設一批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的基地。加大改善實驗室建設條件的力度,加強實驗室管理的制度建設,以保障學生夏季學期集中訓練和暑期科研的順利開展。
通過對“三學期制”基本內容的分析,這種獨立出專門的實踐學期的創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進一步完善課堂、實驗、實踐等主要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開放性辦學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三學期制”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從事創新性實驗和學術研究、進行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短學期的設置,使教學工作的安排更具靈活性。
(二)“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路徑
1 強化重視程度,合理設置課程
充分認識社會調查在法學本科系統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并合理設置社會調查課程,是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沒有合理的課程設計,所有教學效果與改革,都是空淡。
(1)增加配套的理論教學課程與相應的實踐課程
在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理論課程社會調查方法,與實踐操作課程社會調查相輔相成,配套完成社會調查的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是文科學生必備的學習和研究的工具性知識和能力。開設該課程,通過系統、全面地介紹社會調查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漸樹立起認真、合作、嚴謹、求實等與社會調查有關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他們從事社會調查研究必須尊重科學的思想方法,為社會調查的具體操作與實踐,提供系統完善的理論指導,實現教學效果與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宜安排1個學分,16課時,與社會調查實踐課程1學分、16課時相對應,形成2個學分、32課時的學分學時量,既沒有超過法學本科主干核心課程的學分課時量,過分拔高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也沒有過分低于普通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課時,從而提高對社會調查課程的重視。
(2)適當增加指導教師的數量
盡量增加指導老師的數量,一方面降低實踐課程教師的工作量,有利于老師全面、細致與系統地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導老師跟進社會調查的每個環節,及時調整工作方向,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社會調查活動,提高調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長社會調查實踐的時間跨度
“三學期制”模式將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都統一安排到夏季學期,共4周19天,大大拉長了社會調查課程的時間跨度。社會調查活動的指導老師可以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地設計整個調查活動:5個工作日確定選題(包括預選與討論修正),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包括調查方法的選取與實際調查),4個工作日進行資料的分析和整理,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報告的撰寫。從而從時間上保障社會調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順利開展。
2 系統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課程聯系的緊密度
強化法學本科集中實踐課程的系統化程度,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科學地職業化實踐技能培訓的整體,使實踐教學環節每一單獨課程效果的簡單相加,轉為彼此協調運轉,相輔相成地實現法學專業素養的訓練,完成實踐教學課程的課程目標與集中實踐教學的整體目標。
根據社會調查課程的特點與地位,以及與其他實踐課程的關系,首先可以將所有實踐課程系統化、捆綁化。在確定好實踐課程開設的邏輯順序與時間安排后,根據前一實踐課程的通過情況,來獲得下一實踐課程的選修資格,這樣有利于把握每一個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并促進系統化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培養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標。
其次,社會調查課程與其他實踐課程的聯系還可以體現在,把社會調查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串成一個整體。目前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銜接非常緊密,體現為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一安排有利于對學生專業論文寫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三門課程的指導老師都銜接起來,統一化,讓指導老師從社會調查階段就開始介入,從社會調查的選題開始指導,經過學年論文的寫作,直致畢業論文的完成。這種安排一來可以解決社會調查這門課程資金匱乏、指導老師不足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體協調與系統化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整體教學。
另外,就社會調查這門課程來說,應當將其理論課程與實踐操作課程也聯系起來,以通過社會調查方法這門理論課程為基礎,修習社會調查實踐課程,保證社會調查課程的整體性,確保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
3 增加資金投入,落實保障措施
抓住“三學期制”改革的契機,結合校級假期調查科研項目,向學校申請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同時由院系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社會調查課程,支持創新性選題的調查;另外可以要求學校增加校級人文社科課題中法學實踐項目,與指導老師的課題結合,增加調查類科研項目經費。最后,還可以聯合法學專業的實踐教研基地與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調查活動,進行專項立項,獲得資會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06(2):3-21.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黃梅.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實踐路徑[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126-130.
[4]胡輝.周世中.社會調查與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卟高教論壇,2008(5):36—38.
[5]郭慶珠.黃國富.社會調查在法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凈月月刊.2013(2):117-124.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法學實驗教學
2010年11月,本人主持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獲得福建工程學院批準立項。項目組成員兩年多來,在法學系大力支持下,依據項目建設任務,針對法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對法學實驗教學體系認識不請、對法學實驗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實踐基地作用不明顯、沒有將法學實驗教學貫穿于法學專業培養的全過程、法學實驗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全等一系列問題,緊緊圍繞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進行進行大膽創新與改革實踐,并取得較為明顯的成績。
一、確立改革目標,明確努力方向
法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總目標需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完善的實驗教學隊伍和教學條件為保障,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培養學生探尋案件事實的能力、法律實務操作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具體目標是建立理論與實驗緊密銜接、技能訓練和知識學習相互補充、情智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并重的實驗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法學實驗教學改革,強化具體的實驗教學演練,將有助于學生明確未來工作要求,運用理論成果于法務實踐,提升職業素質、知識架構和適應能力。二是構建仿真實驗環境。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保證學生參與充分的分析案件、收集證據、人際溝通、起草文書等專業訓練。三是提供師生互動平臺。實驗教學以學生主動式學習為基礎而展開,學生學習興趣被激活,通過廣泛的電子媒介,可以與指導教師就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無障礙溝通。
二、積極探索,大膽進行法學實驗教學改革
(一)、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中心,構筑頗有特色的“五位一體”法學實驗教學體系
一切實驗教學改革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既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出發點,也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歸宿點。實驗教學改革措施成功與否,都應當以學生法律實踐能力和水平作為檢驗標準。 經過實踐摸索形成頗有特色的“五位一體”法學實驗教學體系即以法律援助中心(含法律診所)為平臺,以模擬法庭為基礎,以教學實習法院為基地,以案例課教學、法庭旁聽、法律咨詢為課程內容,以校內校外兩支教師隊伍為支撐,把課堂教學――觀摩――模擬――實習――實踐五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案例課教學(法官、律師任課)――法庭旁聽――法庭模擬訓練――專業實習――法律援助實踐的五個基本步驟,以達到培養法學應用型人才之目的。
(二)、采用多種多樣的法學實驗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各種實驗實踐能力
近年來,我系在福建省高校中建立了首家法律援助站、法律診所、物證鑒定室。實驗設備、設施總值85萬元。實驗室使用面積達341平方米。實驗儀器設施基本達到有關規定。儀器設備(固定資產)完好率100 %。實驗室設備較完善,基本滿足了實踐教學的需要。通過不同的校園課堂平臺,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實驗實踐能力。
法律診所,是一種實踐性法律教育方法,強調對辦案經驗和技巧的學習。我們開通了法律診所電話熱線,建立了值班制度。法律診所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方式,綜合采用了集對談式教學法、模擬訓練教學法和個案分析教學法等方法為一體的復合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思維和技巧。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實際參與真實案件的辦理,培養實踐能力。
模擬法庭以學生參與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通過全程模擬法庭、仲裁庭的模擬司法環境和對真實案件司法訴訟;法學系還多次與法院聯合在系模擬法庭開展現場庭審活動,真實地再現法庭規范審判的全過程,為學生開展模擬法庭等專業實訓活動搭建學習平臺。通過現場開庭使學生熟悉各類案件審判程序,掌握審判員、書記員、檢察官、律師等角色的訴訟技巧,進一步認識他們各自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與作用;也使學生熟悉現實庭審相關的用語、動作和臺風,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鞏固了對本學科知識的掌握。
物證鑒定實驗室,服務于物證技術學、證據法學、犯罪心理學、三大訴訟法學等課程。物證鑒定實驗教學立足于證據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和判斷能力。
(三)、積極拓展法學實踐基地,為法學實驗教學改革創造條件
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均是法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系在發展法學實驗平臺的同時,還強調法學實踐平臺的建設。學校與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倉山區法院、臺江區人民法院、晉安區人民檢察院、鼓樓區人民檢察院、閩侯縣法院、福建省法律援助中心、福建元一律師事務所、福建至理律師事務所等十三家司法單位共建實踐基地,并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提高學生法律素質和實踐能力 。
(四)雙管齊下,努力打造一支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法學實驗教學隊伍
法學系現有專任教師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另外聘請客座教授3人,擁有律師執業證書13人,經過“送出去,引進來”培養方式,形成較高水平理論與實務教學的師資隊伍,特別是從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福建元一律師事務所、福建熹龍律師事務所、廈門衡明律師事務所等13個單位聘請了一部分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為法學實驗教學提供了師資保障。
(五)嚴格實踐教學管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近年來,法學系先后出臺了《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實踐教學指導意見》等各類教學管理制度;對模擬法庭、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主要教學環節都制定了完善、合理的質量標準,健全了各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和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運行機制,建立了教學督導組,學生教學信息聯絡員、信息收集與反饋制度等,保證了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敢于創新,應用效果與特色日益明顯
(一)大力開展法學實驗教學的創新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有所創新
1、實驗教學形式的創新與突破。實驗教學過程應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學生應成為實驗活動的主體,以教師指導為主的實驗形式轉向以輔導、監控、考核的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2、實驗教學內容的創新與突破。實驗教學內容的安排應注意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緊密結合,力求達到通過實驗教學活動,促使學生進行法學專業理論知識與相關實務知識的整合,將零散的知識轉變為相互貫通的系統的知識。
3、實驗教學手段創新與突破。實現傳統手段與現代化信息化手段相結合,引入網絡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形成一套豐富多彩、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教學方法體系。
4、實驗管理方式創新與突破。隨著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換,實驗教學的管理方式也應做相應調整,即從以教師管理為主轉向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尤其是在模擬法庭、法律咨詢與援助等實驗教學中,實驗內容策劃、組織與實施應由學生來完成。實驗過程中的協調、監督、控制與評估等工作可由教師配合學生來實現。
(二)應用效果日益明顯,特色顯著
經過我們兩年年的探索與努力,該成果日益顯示出以下特點:
第一、針對性強。能夠針對存在的對法學實驗教學體系認識不請、對法學實踐實驗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實踐基地作用不明顯、沒有將法學實驗教學貫穿于法學專業培養的全過程、法學實驗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全等一系列問題 ,一一加以具體解決。
第二、應用廣。 該成果(1)已經應用于本校法學2008、2009、2010級學生,在模擬法庭、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法律診所等課程教學中得到體現;(2)應用于2012年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中:1)、減少理論課教學時數,增加實踐課教學時數。2)、充分發揮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教學活動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鼓勵學生參加開庭觀摩、法庭論辯賽、法律援助、法制宣傳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參與以上活動及學科競賽等獎勵課外附加學分;3)、正式設立法律診所課程;(3)加強與實踐基地聯系,聘請實務人員指導實踐教學。(4)兩年來有的兄弟院校如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多次邀請許步國擔任模擬法庭、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直接指導學生達到100多人。
第三、效果與特色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系通過物證鑒定室、律師事務所、法律診所等機構的運作,方便學生掌握訴訟文書寫作、談判與調解、證據調查、法庭辯護、法律咨詢等方面的實務技巧。
(2)注重培養法科學生的人文意識。 強調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要特別強調從倫理道德、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培養、訓練學生作為法律工作者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要求學生學習并掌握必要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培養他們理解、容忍、接納、尊重、愛護和關懷等方面的優秀品質,從而著眼于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的養成和人文價值的追尋。
(3)強調培養法科學生的服務意識。 一方面,我們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到法律援助中心等機構,長年無償地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組建一批目標清晰、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實效明顯的教學實踐基地,以使各類學生能通過參與處理具體法律實務,實現學用結合,逐步提高其職業素養和技能,為其走向職業化道路和服務社會提供了過渡性平臺。
學生通過系統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物證鑒定室訓練,程序意識、證據意識、程序操作能力、證據運用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庭審語言表達能力和法律文書寫作能力也得到較大提高。比同類高校培養的法學專業學生質量比較高,例如法學專業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歡迎,歷年就業率為高,在全校名列前茅;法學學生參加突出實踐能力的司法考試通過率比較高,近年來平均為32%左右;法學學生多次參加在榕高校模擬法庭、辯論比賽取得優異成績;法學學生參加2012年福建省高校首屆知識產權奧華杯大賽榮獲冠軍,法學2008級官應然同學的作品《對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的思考》獲福建省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人大勞動人事學院勞動經濟學專業2018申請審核博士招生簡章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生
“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說明
為了進一步創新博士生優秀人才選拔辦法,我校2018年在哲學院、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信息學院、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理學院化學系、勞動人事學院的勞動經濟學專業、統計學院、數學科學研究院、理學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的改革工作。
報考上述學院和專業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碩博連讀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的模式進行選拔。考生通過網上報名,按照學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學院對申請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綜合考試)階段,復試內容包含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三方面。
報考上述學院的考生均須按《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的要求,完成報名、復試、體檢、錄取等相關工作程序。詳情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以及附件中各學院的工作方案,各學院“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應學院負責解釋。
特此說明。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改革方案》,外國語學院自2017年起,博士生招考試行“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選拔模式。為保證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順利開展,提高生源質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改革方案》,勞動人事學院勞動經濟學博士點自2016年起,博士生招考試行“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選拔模式。為保證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順利開展,提高生源質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則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終貫徹科學選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觀評價、公開透明的原則,招生過程中任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行為,一經查實即取消錄取資格。
二、選拔模式
所有報考我院勞動經濟學專業的考生均采取“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的模式進行選拔,即考生申請并報名后,由學院對申請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階段,復試階段將進行綜合考試,內容包含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三方面。
三、組織管理
成立勞動經濟學專業博士招生工作小組,負責本專業“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管理辦法的制定、報名材料的集體審核評議和篩選及整體組織工作。
四、工作程序
1、網上報名。
報考我院勞動經濟學專業的普通招考和碩博連讀的考生均須在我校指定的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中提交報名信息、網上支付報名費、進行網上確認。報考條件、報考類別、報名時間、確認信息時間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2、提交申請材料
考生的報名申請材料須于2018年3月15日前提交,過期不再接收。
申請材料包括:
(1)紙質材料(共計11項,提交至求是樓348室)
a.博士研究生報名登記表(包括封面和封底);
b.證明外語能力的外語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
c.本科、碩士階段的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注:需要學校教務處、研究生院(處)培養辦或本人檔案所在單位公章);
d.學位證書復印件(雙證碩士必須提交碩士學歷證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生須在入學報到后補交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
e.兩名與報考學科有關的教授或相當職稱(正高職)的專家推薦書。(專家推薦書空白模板請于網上報名并網上交費后,從網報系統中下載。專家推薦書必須用信封密封,并由推薦專家在封口處簽名。未密封、未簽名的專家推薦書,一律無效。);
f.學術簡歷:學習和工作經歷、經驗、能力、特別成就等,不超過1500字;
g.研究計劃:攻讀博士生學習期間研究構想,不少于4000字;
h.科研成果復印件:包括已經發表的論文、未發表的工作論文或學位論文,不超過3件。(往屆生須提供碩士畢業論文,應屆生須提交碩士畢業論文的研究設計);
i.其他表明考生綜合能力的學習證書或獲獎證書復印件。
j.身份證或學生證(應屆生)。
(2)電子版材料(發送至slhradmit@ruc.edu.cn )
a.上述11項報名材料的電子版或掃描件
b.《勞動經濟學考試情況匯總表》(請見附件)
考生提交的以上所有申請材料如有不真實的,取消復試資格;已被錄取的,取消錄取資格。
3、資格審查
由勞動經濟學專業招生材料審核評議小組對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評分,綜合考察申請人以往學習情況、英語水平、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學術潛力、學術興趣等方面,確定參加復試考生名單。
4、復試考核
(1)復試名單將于4月中旬在我院網站上公布。
(2)復試時間一般為4月中旬
(3)復試內容與形式:復試內容為外語水平(100分)、專業水平(100分)和綜合素質(100分),采用筆試和面試兩種考核形式,先筆試,后面試。筆試與面試成績加總,為考生總成績。
筆試為閉卷考核,總分150分,其中專業外語50分、專業水平100分(含專業知識、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等)。
面試考核總分150分,其中外語聽力及口語50分、綜合素質部分(含學術基礎、知識結構、科研能力等)100分。
(4)跨學科及同等學力加試
跨一級學科(含專業學位)報考須加試(筆試)兩門業務課(政治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同等學力考生須加試(筆試)兩門業務課(政治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及一門政治理論課,詳情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及《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加試成績不計入加權成績。
5、確定錄取
本專業將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工作管理辦法》開展錄取工作。根據加權成績等綜合因素,確定擬錄取名單,報學院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后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員會審議。審議通過的名單,在校研招網予以公示。
五、聯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聯系人:周老師
郵編:100872 電話:010-62515531
【關鍵詞】經濟學教育 中外比較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08-03
【Abstract】Overseas economics educ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too detailed and narrow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lacking support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teachers’ weakness in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set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reasonab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nomics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method
隨著經濟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經濟學人才的需要在內在素質和知識結構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類專業本科生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培養的好壞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從經濟學類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分析了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特點,進而總結了我國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和不足,最后指出了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外經濟學教育的特點
1.專業設置
在美國,報考本科時并不報考哪一個專業,而只報考哪一所學校,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才選擇主修專業。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總體來說偏向于綜合素質教育。主修專業并不具體到諸如國際金融、財政學、保險學這樣的細分學科,而只是在經濟學、政治學、數學等大類中選。美國本科教育通常分為兩軌:一個是普通軌,另一個是優等軌。普通軌的學生一般不需要寫畢業論文,而對優等軌的學生要求高一些,除了需要撰寫畢業論文外,還為他們單獨開一些課程。因為有一流的經濟學家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比較規范,特別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學中。
德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與碩士生教育是結合在一起的。德國大學內不設學士學位,學生獲得的第一個學位相當于我國的碩士學位。大學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基礎階段相當于我國的本科教育階段,專業階段相當于我國的碩士生階段,把二者結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德國大學內經濟學類專業分支少,但專業覆蓋面廣,主要開設4類經濟學類專業,分別是國民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經濟學和經濟教育學。
2.課程設置
美國的經濟學本科一年級實行通才教育,即學生必修公共課如各國文化、歷史、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等,這些課程屬于一個受教育的人應當具有的知識。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防止學生過早偏科。二年級選主修專業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首先必修中級宏觀、中級微觀、計量經濟學(包括概率統計)、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等課程。此外,還需選修一些專業課程。
美國大學的專業課程數量眾多,具備很強的選擇性。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本科課程包括: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其數理分析、宏觀經濟學及其數理分析、價格系統的描繪和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及預測等。這些課程設置體現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重視數理經濟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經濟學課程多達百余門,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政策分析、勞動經濟學等。課程設置數量越繁雜,就越能給學生以更多更靈活的選擇,越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經濟學理論學習和具體應用的相互結合,也越有利于任課教師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興趣結合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美國高等院校通常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的舊課程,增加9%左右的新課程,從而不斷使課程推陳出新。彈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德國的大學內,除了經濟教育學專業增設教育類課程外,所有經濟學專業的基礎段課程基本一樣。基礎段課程以必修課為主,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授人選基本沒有選擇性,從而保證讓所有的學生具有扎實和較為一致的經濟學基礎。專業段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專業學生可以跨專業選擇課程,即使是同一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未來的就業傾向選擇不同的課程。
3.教學模式
國外大學非常重視經濟學基礎課的教學。大量經濟學研究者,從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一般教授,都活躍于教學一線。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經濟學系任職的全職教授,也都親自給本科生上課。他們在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知識的同時,還以自己的學術成就和個人魅力影響著學生。一流的師資力量為培養經濟學人才提供了基礎。日本的大學一方面鼓勵大學教師到企業兼職,同時也聘請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成功人士來學校講學,為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開辟了途徑。
國外大學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置和考試形式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知識的灌輸,而是采取實驗、案例、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專業課程都是小班授課,討論氣氛很活躍,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是照本宣科地講授知識,讓學生拼命記筆記,而是注重讓學生閱讀、思考和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靈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國外大學課前和課后的閱讀量巨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課堂講授結束前,通常會推薦若干參考書讓學生課后閱讀,以鞏固和擴充知識,并為下次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討論的內容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且往往是該門課程考試的主要內容。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充分準備,這樣,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既能使他們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在美國一些高校非常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融會貫通、動手實踐的能力。美國高校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經常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組織有關專家定期座談,讓研究生給本科生介紹他們自己做科研的體會,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某一學科的最新發展,獲取本門學科的最新信息。學校還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造有利的條件,如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經費,讓學生使用高校的計算機系統,實驗室24小時向學生免費開放,以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他們開展各種科研活動。
二、我國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從現有的我國高校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各高校普遍在教師結構、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效果。
從專業設置來看,顯得過于細化和狹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高校經濟學類專業點的增加,經濟類專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而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單一,缺乏靈活性,僅局限于滿足某一個特定的部門或崗位的需要。長期以來,經濟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之上,強調專業與工作崗位的“對口”,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從事某一部門工作或完成某一崗位職責的專家。這樣的專業口徑設置過于狹窄,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廣博的知識,缺乏知識的綜合性和崗位的適應性。學生畢業后所能勝任的崗位已按照培養目標予以定格,擇業上受到極大的限制。目前,有的大學已開始對專業口徑和培養目標設置過窄問題進行嘗試性改革,在本科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逐漸由學年學分制過渡到自由選課學分制以及彈性學分制。
從課程設置看,與細化的專業設置相對應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專業課程設置。當前,經濟學各個分支之間的交叉欠缺,而且經濟學學生對于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和自然科學等系統知識了解甚少。大學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對經濟學類專業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不夠。具體表現為:一是經濟專業課程與非經濟專業課程比例失調,非經濟專業課程的設置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不夠。經濟學專業必修課程設置偏多,選修課程偏少,必修課程范圍過窄,可選擇性不大;二是在公共課程中過分強調外語的作用,輕視其他諸如體育、大學語文等課程的傾向,未強調各類課程在整個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導致學生學習上“偏科”等不平衡現象產生。
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來看,側重于課堂教學和閉卷考核,滿足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現有的經濟學課程大部分都是灌輸式的講授,學生來不及消化,課堂教學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缺乏聯系實際。由于學校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只有少數學生能真正進入企業或事業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和實習。有些學生往往忙于求職或考研,無心從事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習的效果并不顯著。
從師資隊伍來看,當前高校擁有高學歷的青年教師不斷增加,這對于高校教育引入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需要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作為支撐,這使得青年教師很難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很多學術造詣高的教師或從事專門領域研究的學者很少與學生交流,學生很難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
三、對我國的啟示
1.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
經濟學教育應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強調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融會貫通。可以考慮用單一的專業格局代替原來的多專業格局,實行經濟學學科專業融合。將經濟學科作為一個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使學生接受更加廣泛知識的“無領域”科類的教育。學生入學后的前一兩年全部接受基礎課程學習,進入高年級后,接受專業課程學習,即對所有入學新生事先均不確定專業方向,根據學生入學后的情況確定專業方向。此外,逐漸改變單一的學科培養制度,建立富有彈性的主輔修、雙學位等修讀制度。
2.完善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課程設計應與國際接軌。
現在經濟學學科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專業化理論教育,還需要適當擴展基礎課程覆蓋面。在公共基礎課方面,學生的課程設置還要適當增加理工類、人文思想類的課程。構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體系,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識教育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課程、精煉專業主干課程、擴大專業選修課程、完善實踐類課程。在課程體系優化設置中,既重視經濟理論的學習,又突出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既重視學科課程,又重視社會實踐課程。同時為學生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數學類課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基礎課程適當增加學時數和課程深度。
3.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提高經濟學教學效率和整體水平的關鍵舉措之一。在教材選擇上優先選用國外優秀教材。歐美的經濟學教材較為系統、科學和生動,案例多,知識更新快,能夠及時結合經濟學學科發展前沿加以完善。推廣和借鑒其他學科和國外大學的先進經驗,始終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
4.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經濟學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性環節。應將實踐教學作為完整的教學體系納入培養方案,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實踐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實踐教學體系應不斷完善。
5.創建師資建設機制,優化師資隊伍。
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是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授課技巧,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改善經濟學專業教師學緣結構,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策略,積極加大教師的培訓和深造力度,并做好引進人才的工作。
6.規范對教師和學生的考評制度
對于教師教學采取諸如學生評議、同行評議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考核,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實行嚴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鼓勵學生關注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加強對社會實踐、論文寫作、團隊活動以及社區交流等活動的考核,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丁浩.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市場周刊,2008(10)
2 劉輝煌、李峰峰.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6)
3 錢穎一.經濟學科在美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
4 孫靜、柯美錄等.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發――以勞動經濟學專業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5 唐志良、劉建江、楊海余.經濟學學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3)
6 王艷.中日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05(2)
[關鍵詞]預防醫學 人才人 才培養 培養模式
一、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趨勢
近20年來,全球經濟及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使預防醫學學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從被動個體治療進入到主動群體預防的時期,人類社會對預防醫學的認知和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衛生事業受到高度重視,危害人類健康的傳統傳染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傳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為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使預防醫學的工作重點發生轉移,針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整體人群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預防醫學工作者新的歷史重任。
隨著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加深,發現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能概括和解釋新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因為它僅從單一的生物學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如高血壓、腫瘤、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997年美國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以及衛生服務因素構成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和醫學的整體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成為當今醫學界的共識。
為了適應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我國衛生方針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調整,整體人群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控制成為衛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勞動保護法、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等。同時,加大了對公共衛生事業機構的建設力度和經費投入,各級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繼成立,發揮著人群預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圍從傳統的勞動衛生、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兒童少年衛生、流行病幾大衛生擴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等領域。為了實現我國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從北京、上海、杭州等試點城市向全國范圍推廣,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在保障社區人群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提高了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使衛生資源、衛生服務正逐步從城市向農村社區擴展。體現了滿足人們對醫療保健需求的公平性,為發揮預防醫學的效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作用。有人稱社區衛生這一變革為人類第三次衛生革命。最近我國學者提出了“大衛生”觀念,認為作為社會事業一部分的衛生事業要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政府承擔責任,社會各部門配合,人人參與,使醫學社會化,才能實現社會預防和社會保健的目標。它體現我國衛生工作預防為主的方針和我國政府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二、傳統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
我國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基本沿襲前蘇聯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以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兒童少年衛生、衛生毒理學基礎及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為專業主干課程,此種教學模式幾十年來為我國培養過大批衛生專業技術人才,他們為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對我國傳承五十多年的傳統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嚴峻挑戰。最近,我們對近5屆本校預防專業本科畢業生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反映很多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工作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識又沒學,調查結果充分顯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具體表現在:應試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動手,高分低能,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應用不相符合,教學內容和方式滯后于社會發展步伐。
如何改革傳統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楊克敵等從社區衛生服務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拓寬基礎,加強臨床,優化專業”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新思路,彌合預防醫學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之間的鴻溝。在培養模式上與臨床醫學專業前期趨同。因為當前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模式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預防醫學人才需要更多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來面對疾病譜更加復雜化的人群,這種模式比較適合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對預防醫學人才的需要。耿齊鳴也認為:2004年的SARS流行給我們現行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醫學教育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和重視預防醫學教育,尤其是社區預防醫學教育。
趙福生認為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改革勢在必行,預防醫學教育體制的改革必須與衛生防疫體制相適應.目前衛生防疫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除了指導公眾進行自我保健、預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減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還有衛生行政執法的重要內容。而預防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目前是以衛生學類課程為主.很少或沒有設置公共衛生事業所急需的衛生行政執法等專業和課程。衛生監督是國家行政監督的組成部分,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而且衛生監督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遠不能滿足需要。預防醫學系應積極創造條件,開設有關課程,培養從事衛生執法的高級專門人才。
為了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提出畢業專題實習和衛生防疫機構現場實習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案,采用教研室畢業論文專題實習與衛生防病機構(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現場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畢業專題實習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工作實際,提出若干個研究專題,給學生對專題作簡要介紹和總體要求后,學生要完成從查閱文獻、課題設計、實驗(調查)研究、數據收集、統計分析、論文撰寫到論文答辯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衛生事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實習是實踐性教學的另一重要環節,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實習,使學生直接了解現場工作實際,增強學生對衛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認識,積累實踐經驗,并親身參與衛生防病機構的實際工作,如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衛生監督執法等,這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畢業前訓練過程,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為學生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江城梅也認為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改革重點應加強預防醫學實踐環節,由于相當多教師是“三門”(校門、教研室、課堂)教師,不但缺乏公共衛生實踐工作,各學科專業之聞也很少教學交流,講課缺乏生動的實際案例和親身體驗,實際上就是應試教育。建議預防醫學專業老師應該到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鍛煉一段時間,增加實際工作經驗,以便能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另一方面,要請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機構的專家上講臺講課,使學生接觸預防醫學實際工作。
殷朝陽等分析了我國預防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引入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改革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首先,要從時間上予以保證,實驗課程學時數和預防醫學實踐周數要科學設置。其次,要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學生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現場調查與實驗室測定、人群流行病學調查、人群健康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技能訓練。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預防醫學教學實驗室設施落后、環境條件差的現狀,特別是要加強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建設。國外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總的說,國外比較重視知識面廣、實踐性強、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如美國醫學院校協會AAMC提出:預防醫學教學范疇包括有最常見的課程:預防醫學、社區醫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信息學、循證醫學等課程。美國公共衛生教育理事會(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規范了MPH學位點應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內容,即行為科學、生命統計、環境衛生科學、流行病學及衛生事業管理。法國高等醫學教育公共衛生教學內容進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學(BroussaisHotel一Dieu)醫學院教學計劃的第二階段(簡稱為DCEM)中,基礎教學內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衛生教育技術、文獻收集、信息論。(2)流行病學:描述性與分析性流行病學、統計學、人口學。(3)規劃:衛生機構評估、衛生與預防的行動計劃。(4)經濟:衛生機構與衛生制度管理、衛生經濟。(5)法學:行政、組織及民事的法學基礎,社會保護,衛生法和社會法。(6)環境:物理環境的研究方法與環境衛生學;應用社會科學方法:組織職能與衛生一社會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課程之外,公共衛生專業的醫學生還必須自主選擇學習下述選修教學中的兩門課程:環境與環境衛生學、流行病學、衛生機構與衛生服務部門的管理、社區保健。
綜合上述預防醫學的改革動向,作者認為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我國衛生戰略的改變,教學重點放在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控制,保證群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及大衛生觀思維。
2.根據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職能轉變,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相一致。如傳統的三大衛生、流行病擴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等。
3.注重交叉學科知識培養,拓寬授課知識面,如:人文科學、信息學、管理學、心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等對于現代預防醫學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內容。
4.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要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討論課、社會實踐和畢業專題實習等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現場工作能力。
5.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構建新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在總結多年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新的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設想。
如下圖所示,與傳統培養模式完全不同,本培養模式以應用型為主線,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素質培養的特點。學生將擁有大量的時間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另外,通過在衛生和疾病預防機構的現場教學,使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加深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動手能力。本模式還注重人文知識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聘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做專題講座,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效方法,總之該模式培養的學生完全可以適應公共衛生機構的工作要求,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與工作需要相一致,該模式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2007年獲得國家級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立項。
在此新的培養模式中,教學方式也要做較大的改革:如下圖所示,各門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均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圍繞老師的導讀內容和命題展開課后的課本基礎理論自學,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做探究實驗。把自己的觀點和假設在討論課中發表和辯論,最后形成結論和完成學習報告上交給老師。該教學方式借鑒國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經驗,確實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完全不會有學生上課打瞌睡的厭學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國預防醫學學科發展的大勢所趨,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符合社會對預防醫學人才專業要求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如何實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仍然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克敵,楊世秀,歐陽寧慧.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24-25.
[2]耿齊鳴.從SARS流行看今天的預防醫學教育.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2):82-83.
【關鍵詞】預防醫學專業 學制 改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016-02
Resear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asure indicators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after five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to four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HUANG Xiangzeng1 LIU Haiying1 WANG Zhen1 WANG Rui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28, China)
【Abstract】The preventive medicin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78, contai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 recent 30 years,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explore positively in the thought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t has become a cradle of training the tal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Xinjiang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of the country. In 2007,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was changed from five years to four year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five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four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in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examination outline, practice outline, difficulty of test papers, score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expert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in this research. And founded that there have no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examination outline, practice outline and difficulty of test paper. And founded that the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expert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1 學制改革背景與目的
新疆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始建于1978年,該系具有優良的教學設施和雄厚的師資力量。該系除了承擔預防醫學專業全日制本科培養外,還承擔著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為新疆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高級預防醫學專門人才。自2007年起,預防醫學專業全日制本科教育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簡稱五改四)。
此次學制的改革在預防醫學教學過程中,要按社會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瞄準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有效地實施教學課程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本專業按照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和不斷調整專業培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通過對預防醫學基礎理論、臨床醫學概論、公共基礎科目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要求達到熟練掌握預防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基本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理論與技能,畢業后能夠從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衛生部、及預防醫學教學及醫學科學研究等工作。本文將著重對我校五年制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四年完成學業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進行探討。
2 學制改革后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2004~2006年五年制和2008~2009年四年制的預防醫學專業的內科學教學單位的班級。
1.2方法
采用專業知識掌握考核及專家同行和學生評教等多方面,對五年制的學生和四年制的學生作出全面而系統的比較。
1.2.1 專業知識考核 選擇內科學課程作為考核項目。由考試題庫隨機出題,出題范圍與難易程度均較符合預防醫學專業學習及實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限定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試卷,以保證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真實性和可比性。
1.2.2 問卷調查 關于五改四,學生評教共設計了8道題目,分別是:①治學嚴謹、儀表端莊、教書育人;②按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實施教學;③備課充分、內容熟悉、概念準確、重點突出;④口齒清楚、語言生動、板書合理、文字規范;⑤聯系實際、舉例恰當、注重課程間縱橫關系;⑥適當運用專業外語詞匯;⑦采用啟發式、課堂氣氛活躍有序;⑧合理運用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評教等級分為:優、良、中、差四級。應該說,這張問卷是比較全面系統地包括了學生最熱切關心的幾個問題,可以反映絕大部分同學的真實想法。
1.2.3 問卷調查 關于五改四,專家同行評教共設計了10道題目,分別是:①治學嚴謹、愛崗敬業、教學充滿激情;②儀表端莊、談吐文明、為人師表、教書育人;③教案規范、符合大綱、按教學進度實施教學;④備課充分、內容充實、講授精練、板書規范;⑤概念準確、思路清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⑥理論聯系實際,合理運用專業外語和雙語教學;⑦教學方法學用恰當(問題/討論/啟發/案例式等);⑧合理運用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有序;⑩調動學生主動作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評教等級分為:優、良、中、差四級。應該說,這張問卷是比較全面系統地涵蓋了教師需具備的條件。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五年制與四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成績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五年制與四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通過率比較采用x2檢驗。五年制與四年制專家同行評教與學生評教比較采用兩組等級資料的非參數檢驗。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完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專業知識考核比較結果
對比五年制和四年制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實綱及考試試卷難易程度,兩者間均未見明顯差異。
五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成績平均分74.58,標準差9.20,及格率95%
四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成績平均分71.34,標準差9.38,及格率85%
對五年制和四年制學生的內科學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t=2.34,p=0.02<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五年制和四年制學生的內科學考試通過率進行統計學分析,x2=5.30,P=0.037<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和表2。
表1 五年制和四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成績比較結果(x±s)
表2 五年制和四年制學生內科學考試及格率比較結果(x2)
3.2 專家同行評教比較結果
對專家同行評教進行統計學分析,z=-2.268,P=0.023<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五年制和四年制專家同行評教結果
3.3 學生評教比較結果
對學生評教進行統計學分析,z=-2.499,P=0.012<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五年制和四年制學生評教結果
4 討論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顯示:預防醫學專業四年制普通本科和五年制普通本科的課程設置和安排差不多,無法體現出差異和特色。然而,在教學質量、專業知識考核、專家同行及學生評教等方面,五年制比四年制普遍具有優越性。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學制自“五改四”以來,嘗試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研究證明,學制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學制改革并不是簡單地將時間延長,而是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調整,用優化來表述更準確。比如改制后,要保持學科的精華課程,加強畢業論文的指導及實踐教學,從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體系上來看,五年制的教學體系以醫學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習按順序分階段進行,其優點是循序漸進,注重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具體來說,預防醫學專業前四年學習醫學基礎,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培養預防醫學通用型人才,最后一年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專業培養,使其有相應的專業知識,畢業后可從事相應專業崗位工作。隨著醫學分科日益細化,醫學課程不斷增加,使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無暇了解相關學科的最新進展,導致學生知識片面且陳舊老化,綜合素質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不能適應新世紀對實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將學制改為四年,以上矛盾會更加突出。
四年制預防醫學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主要不足處有:1.專業課學習時間短;2.課程安排注重傳授知識,對素質培養注重不夠;3.課程設置仍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水平上,脫離了公共衛生事業和衛生防疫工作實際;4.有些教學內容沒有從理論上、方法上系統闡述,而是分散在幾門課程中,在同一水平上重復。不重啟發引導,忽視創新的“填鴨式”教學。現行的預防醫學課程學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時制定的,以衛生學科為主,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也勢必導致有些教學內容和課程脫離實際。
從就業上看,教育部規定預防醫學專業的學制是五年,我校嘗試對預防醫學專業進行五改四改革,使得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四年制畢業的本科生將與全國其他院校預防醫學專業五年制畢業生處于相同的競爭環境,使得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四年制畢業的本科生就業壓力加大,競爭更為激烈。從經驗上來看,對于預防醫學專業進行五改四改革,目前國內其他大學院校尚未有過此類嘗試,我校缺乏充分的可借鑒的經驗,其可操作性不強。
綜上所述,我校對于預防醫學專業進行學制改革,存在著許多弊端,且取得的效果不理想,五改四這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傅華. 預防醫學(第5 版)[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關鍵詞:行政職權;第三部門;公務法人;行政主體;行政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國學者帕金曾經說過:“大學對一切都進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們自己。”[i]此話雖然有些偏頗,但高校體制改革的現實卻逼迫我們必須對新形勢下高校的角色和地位進行審視和研究。
1999年9月24日,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生劉燕文向北京海淀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將北京大學推上了被告席。劉燕文稱,1996年初,劉燕文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和系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后,報請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北大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共有委員21人,1996年1月24日對劉燕文博士論文表決時實到會人數16人,表決結果是7票反對,6票贊成,3票棄權。根據審查結果,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做出不批準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只授予博士結業證書的決定。3年多來,劉燕文一直多方反映,未果。海淀區法院經審查,做出一審判決,北大敗訴。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規定,北大不授予學位的決定違反了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須經學位委員會成員半數通過的程序。同時,北大學位委員會在做出不予授予學位前,沒有告知劉燕文,并聽取他的陳述和辯解;做出決定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法院據以上程序瑕疵撤銷北大不授予學位的決定。[ii]
北大被自己的學生告上法庭,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讓許多人覺得疑惑。行政訴訟法不是“民告官”的法嗎?高校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嗎?這些疑問正反映了我國高校體制改革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自90年代黨和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戰略以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深入進行,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進入了關鍵的攻堅階段。社會各界包括法學界都對此寄予了高度關注。然而,大量的探討都集中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擴招及學費的提高等熱點問題上。相形之下,對高校的角色定位、職能性質、法律責任的承擔等問題卻很少有人論及。而這些問題卻正是近幾年來劉燕文這類案件在各地頻繁發生的根本原因。這種狀況從近期講已經損害了高等教育各方的權利和利益,影響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從遠期講,則有可能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我國高校體制改革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高校性質云遮霧罩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作用彌漫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界往往將這樣的政府稱為“全能政府”。在全能政府體制中,各種社會組織都圍繞政府權力展開活動。與此相應,劃分社會組織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其中,政府機關是指行使國家權力,以公眾利益和福祉為宗旨的單位組織。企業單位是以營利為直接目的,以生產經營為主要活動方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基層自治組織是以自治管理為基礎的社會單位。這樣的劃分簡單明了,與當時相對單一的社會關系十分適應。
進入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機關不再大包大攬、無所不管、無處不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也有很大改觀。企事業單位的自主性、獨立性日漸增強。這一變化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天下從沒有免費的午餐,制度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高校體制改革的代價便集中體現于高校舊身份與新角色的沖突與不協調。在法律上,這種沖突極端表現為與高校發生糾紛的人們那種極其尷尬的處境。他們無法確定:高校侵犯自己權益時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行使的行政職權;還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行使的民事權利?在將糾紛訴諸法院后,高校是作為特殊的行政主體,受行政法律關系的調整呢?還是作為民事主體,受民事法律關系調整?
無庸置疑,事業單位的法律性質和地位的模糊不清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界定高校在新體制下的作用與法律地位便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下面,我們便從各類高校的共性與差異兩方面論述新形勢下高校應當具備的法律地位。
(一)從共性來看,高校最重要的職能在于為國家和社會保存、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培養高級人才。而這種職能的實現往往意味著在經濟上的巨大投入與極微小的回報(甚至完全沒有回報)。很明顯,這種職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市場機制無法實現的。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這些職能不能完全交予政府來執行。這是因為,高等教育職能的實現需要動用大量社會、經濟資源。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這種職能服務,必將導致政府負擔過重。而且由于政府組織和職能有科層化、強制性的特征,也決定了政府過度介入這些事務將嚴重影響這類事業的效率與公平。正是高教職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性質的獨特性。
為了全面反映高校這類組織的特征,社會科學界發展出了一種用于確定高校這類組織地位和性質的理論。這就是“第三部門”(thethirdsector)理論。[iii]“第三部門”是由美國學者Levvit最先使用的,用于涵蓋處于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那塊制度空間的一個概念。今天,這一概念已被國際學術界普遍接受。由于政權性質、法律制度、分權程度、發展程度、社會異質性程度、宗教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各國第三部門的內涵和外延千差萬別。有些國家強調第三部門的免稅特征,有些則強調非營利、慈善的特征。但各國學者都用該理論打破了社會組織的傳統劃分方法,并力圖用這一理論反映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第三部門在某些領域具有市場組織和政府組織不具備的特性。這些特性集中表現為非營利性、自主性、專業性、低成本。非營利性是第三部門組織追求目的公益性決定的。自主性是指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第三部門名稱的來源就是人們相信它們不受政府支配,能夠獨立地籌措自己的獎金,獨立地確定自己的方向,獨立地實施自己的計劃,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三部門作為整體具有多樣性,但具體到每個非營利組織,它們卻是十分專業化的。它們在成立之初目標是定得十分明確的,如醫院是救死扶傷的組織;福利院是照顧無家可歸的兒童的組織;學校是提供受教育機會的組織等。第三部門不同于政府組織的特征還在于它的低成本,因為第三部門運作可以依靠志愿人員為其提供免費服務,還能夠得到私人捐款的贊助。此外,第三部門內也沒有科層式的行政體系。
為了凸現第三部門的這些特質,西方國家在法律上對第三部門的地位大都作了特殊規定,如“非營利組織”(non-profitsector)、“慈善組織”(charitablesector)、“志愿者組織”(voluntarysector)、“免稅組織”(tax-exemptsector)、“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sector)等。其中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國的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在法國,承擔公共服務事業管理,為全社會提供服務的機構除了國家機關、地方領土單位以外,還有公務法人。[iv]公務法人具備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它具有法人資格。它是一個法律主體。有自己全部、獨立的財產,實行獨立核算。第二,它是一個公法人。它從事國家規定的某項公共利益活動,并接受國家的監督和控制。它也因此享有某些特權,如公用征收權、其財產不能被扣押、強制執行權等。第三,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享有一定的自。[v]
顯然,高校就是第三部門和公務法人的典型代表。它不以營利為主要的運營目的,而且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從事的是政府和企業“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同時它又具備一定的行政職能,這些行政職能雖不如行政機關的職權廣泛、性質明確,但卻已足夠構成其獨特的法律地位。
(二)從差異來看。在我國高校系統內部,眾多的高校雖有不同于政府與企業的共性,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一些高校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承擔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另一些高校則通過提供教育服務等方式,運用市場的規律來獲得生存的機會。這樣的差異會直接導致高校的組織形式、法律地位、法律性質的分化。對于不同類的高校,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對其應進行有差別的調整。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許多國家都對高校做了性質區分,并據此對不同高校給予不同待遇。如英美等國對公益大學與營利大學財政支持的力度差異便是一個例證。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的。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不揣淺陋認為當前可對我國高校的法律地位作以下規定:
首先,應明確高校公務法人的地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都是以公共利益為運行宗旨,擁有一定行政職權(如授予學位、頒發學歷證明、內部處罰權等)的組織。它的許多決定是強制性的,有確定力和執行力的。如高校有權決定是否頒發學位證、畢業證;有權在招生時決定錄取這名學生而不錄取那名學生;有權要求入學轉系或畢業分配必須交納一定的費用。為了保證高校的功能和職權得到很好的實現和執行,我們應借鑒國外經驗,盡快確立高校的公法地位。(當然,是否稱為公務法人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只有這樣,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對這類高校進行行政授權時才有法律的依據;利于這類高校明正言順得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同時也利于受到高校行政職權侵害的人尋求法律救濟。
其次,應根據高校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在其所有行為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高校劃分為營利性高校與非營利性高校。過去我國依據舉辦者的不同,將高校分為國家高校,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現在看來,這樣的劃分造成了三類高校發展的不均衡和有限的高教資源浪費。國家高校的招生數量逐年在擴大,而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招生額相對卻在逐年萎縮。國家高校的師資因擴招而出現短缺,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資源卻無法被充分利用。一些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設立了許多極具特色的專業和學科,卻由于沒有國家財政撥款的扶持而面臨不能將其獨特之處延續下去的窘境。
因此,我們應放棄以往依舉辦者來劃分高校性質的方法。而代之以一種全局的觀念,在全國范圍內合理的配置教育資源。當前,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對醫院進行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劃分。這樣的劃分將影響國家對不同性質醫院的財政扶持的力度和監管的方式。營利性的醫院由于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政府對它的財政扶持將減少。從法律性質而言,營利醫院多以平等的民事主體身份進行服務和盈利活動,其行為受民法調整。而非營利性醫院則以為大眾提供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為目的,并承擔所在社區的基本醫療和免疫服務。今后,政府會集中力量對非營利醫院進行財政補貼以保證其服務質量。非營利醫院的行政性特征十分明顯。它們在社會醫療保障、強制免疫、公費醫療等方面作為行政主體出現,其行政職權由主管行政機關和有權機關授予并進行監督,它們的行政行為受行政法律規范的調整。
由于高校和醫院在現階段的體制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今后國家可將高校分為營利性高校和非營利性高校。營利高校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并可根據現實需求自主調整學科設置,以期能從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回報。由于能通過盈利和社會效益促進自身的發展,這類高校的存在也能吸引各種利益群體投資教育。這可以緩解當前高校投資渠道單一、經費拮據的窘境。國家將在加強監控力度的同時減少對營利高校的扶持力度。非營利性高校(不管其以往是國家高校、地方院校)將是國家財政的主要扶持對象。對一些民辦高校,若其開辦的學科是國家高校中所缺乏的,或對國家發展有利的,國家也可對其進行財政補助,而不應過多考慮其民辦性質。劃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高校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合理地配置財政資源以外,還能對高校的師資和受教育者流向進行合理引導,加強高校之間教師和學生自由流動,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優勢。更重要的是國家在進行教育行政職權委托和授權時,應將權力更多地授予非營利性高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等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充分實現。
通過以上對高校性質的界定,今后高校的各類活動都能被原則性的分類并找到相應的法律規范予以調整。政府與各類高校之間的關系也將會更加明晰。然而,高校性質的確定只能從原則的高度解決高校體制改革的相關問題。對一些更具體的矛盾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二、高校行政職權“無法可制”
從劉燕文案,我們看到高校在進行管理時作出的決定對學生影響是巨大的。不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或被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對學生的名譽及將來的就業和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高校的這些行為,對與它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學生而言,是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和執行力的,因而是典型的行政行為。但是,由于高校的公法地位尚不明確(如第一部分所述),高校行使行政職權實際上很少受到行政法治原則的約束。這一狀況令人堪憂。其具體表現是:
從宏觀角度看,1995年7月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實行的是“兩級管理,以省級統籌為主”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中央與省級教育管理部門都針對高校管理工作進行了大量立法。然而,由于缺少一種有效的立法協調機制,高校教育的法律法規相互沖突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管理政出多門,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高校往往對自身法律地位認識不足,在訂立有關校級規章制度時,經常存在“違法制規”的現象。其直接結果便是實踐中存在著大量違反法律的校規校紀。嚴格地說,這種狀況與“無法可依”的狀態已相去不遠。
從微觀層面看,在高教管理活動中,高校擁有諸如內部處分權,收費權,招生權等行政職權。在行政法中,對一些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嚴重影響的行政權的行使,往往課以嚴格的程序要求。如工商機關在對違法經營企業做出處罰決定之前,必須對該企業違法經營的狀況進行調查。此后,工商機關還應通知企業將受到什么處罰,并給予其辯解和陳述的機會。最后,處罰決定書還應直接送達被處罰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程序,一方面是為了促使行使權力一方謹慎地做出行政行為,另一方面也為相對人在受到侵害前主動抵制權力濫用提供制度保障。但由于上文所述原因,高校的行政職權卻長期疏于程序制約。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在對劉燕文的博士論文進行審查時,采用了實質審查,即對劉燕文論文的內容進行了審查。但根據有關法規規定,學位評定委員會只能對已通過答辯的論文進行程序性審查。而且北大在做出不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決定后,既沒有告知劉燕文,也沒有聽取他的陳述和辯解;在做出決定之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實際上這是對劉燕文辯解權和知情權的剝奪。正是這些程序上的重大瑕疵使北大不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決定成為無效行為。在劉燕文一案中北大學位委員會所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該條例并未明確在評定學位論文時,是否允許投棄權票,棄權票是作為反對票還是同意票看待等問題。這種程序規定的缺失從某種程度上默認和縱容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權力的濫用。這顯然背離了依法行政的原則。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迫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校在行使職權時無法可制的狀況加以改變。
第一,高校擁有的行政職權應有明確的授權。中央與地方應建立良性協調機制,使各級、各種行政法規作到層次分明,和諧一致。教育行政部門對各高校自己制定的校規校紀進行定期必要的監管,使其不至于違反法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奠定良好法律基礎。
第二,嚴格規范高校行使行政職權時的程序,尤其是對一些嚴重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制定相應程序規范。如事前的通知,給予辯解和陳述的機會,并送達正式的決定書。特別是做出開除、勒令退學、不頒發畢業證、不授予學位這類嚴重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建立聽證制度。只有這樣,才不會使教育行政管理成為行政程序的一片盲區。
教育行政職權的獲取和行使做到有法可依只是實現行政法治最基本的要求。法治行政還要求相對人在受到高校違法行政侵害時能得到法律切實有效的救助。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教育行政救濟制度。
三、高校侵權“無門救濟”
1999年4月,北京海淀區法院受理了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行政訴訟案。該案的原告田永是北京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物理化學系94級學生。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參加電磁學課程補考過程中,中途去廁所,掉出隨身攜帶寫有電磁學公式的紙條,被監考老師發現,停止了田永的考試。北京科技大學根據該校“068”號《關于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第三條第五項的規定,認定田永的行為屬于“夾帶”的性質,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并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北科大沒有直接向田永宣布處分決定和送達變更學籍通知,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黨團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并完成了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學習成績和畢業論文已經達到高等學校畢業生水平。1998年6月,臨近田永畢業,被告北京科技大學有關部門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學位證。原告田永認為被告行為違法,侵犯了其基本權利,請求法院撤銷被告的決定。海淀區法院經審查后,認定北科大的“068號通知”與教育行政部門有關規章的規定相抵觸,對田永的退學處理屬于無效行為,判令北科大頒發給田永畢業證、學位證。北科大不服上訴,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海淀區法院經審查認為,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某些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雖然不具有行政機關的資格,但是法律賦予了它們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這些單位、團體與管理相對人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行政管理關系。他們之間因管理行為而發生的爭議,不是民事訴訟,而是行政訴訟。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所指的被告是行政機關,但是為了維護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監督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權,將其列為行政訴訟的被告,適用行政訴訟法來解決它與管理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vi]
這個案件的受理和最終判決在高教實務界、法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的探討。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從字面上理解,具體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時的行為表現。但是行政法并不排除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委托其他社會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特殊情況。許多法律法規就明確授權給行政機關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行政職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科名單,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提出,經國務院批準公布。有資格授予學位的高校在學位授予領域,行使的是法規授予的教育行政職權。
因此,俗稱“民告官”的行政訴訟的被告并不只是行政機關。像高校這樣的事業組織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委托行使行政職權時,亦可擔任行政主體角色,也應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程序,因此也是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法律和有效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高校的行政訴訟被告資格。這就成為許多法院仍不受理的這類行政案件的直接原因。
在行政法制中,管理相對人除了可通過行政訴訟獲取救濟,還可通過另一種事后救濟途徑-行政復議-維護自己的權益。行政復議制度是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查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和適當性審查,并做出行政復議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行政復議是我國主要的行政救濟途徑,也是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和糾錯機制。它利用行政層級中的上下級領導監督關系,通過相對人的申請使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個案對下級部門的工作進行審查監督。對于下級行政部門而言,由上級主管部門督察和糾正自己的錯誤,是下級對上級應具有的服從義務。下級改正錯誤時,也沒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十分利于行政復議決定的落實。為了保證行政復議的公正公開和防止行政機關復議的拖沓,行政復議法賦予相對人在行政復議過程中的陳述權、辯解權,并對復議的受理、審查、決定的期限等進行了規定,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的期限,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復議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它不收取任何費用。這對處于相對人地位的學生尋求法律救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當前高校與主管行政機關之間關系的模糊使得規范兩者在復議活動中的權利義務成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這也是造成我國教育行政復議制度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在田永案中,田永所在的學院曾就北科大對田永的校級處理決定向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申訴。國家教委也曾下文指出北科大的處理決定不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但北科大并未采納國家教委的意見,對田永重新做出處理。如果有健全的行政復議救濟制度,田永的問題就可能在行政訴訟之前得到解決。這不僅能減少各方當事人的訴累,更能保障行政管理秩序的持續和穩定。
綜上所述,作為教育行政救濟制度兩塊基石的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目前都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為了結束高校侵權救濟無門的現狀,我們應盡快建立教育行政復議制度和將教育行政行為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法中。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在做出對相對人影響重大的決定時,既受行政法律基本原則和行政程序的規范,也受上級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司法機關的司法審查約束;也只有這樣才不至于放任高校隨意侵犯受教育者的基本權利,才能保證行政法治原則的順利實現。
我們相信,在解決好以上幾方面問題之后,中國高等教育必能迎著知識經濟的春風,在新世紀取得更大的發展。
-
注釋:
[i]朱永新。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ii]王鋒。“劉燕文訴北大案”的法律思考[J].北京:法制日報,2000年1月16日。
[iii]王紹光。多元與統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
[iv]王名揚。法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27.因公務法人法文(l‘etablissementpublic)的名稱是公共機構,一些學者也將這類組織稱為公共機構。但筆者認為,將這類組織譯為公務法人更能突現其法律地位的獨特性。
[關鍵詞] 體育舞蹈 一體兩翼 培養模式
一、前言
體育舞蹈自上世紀傳入我國以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現階段由于高等師范院校體育舞蹈專業的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導致我們同其他先進國家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健身逐漸成為眾所矚目的休閑方式,但同時體育舞蹈教師的缺乏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滿足社會對體育舞蹈教師的需求,加速河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體育舞蹈的專業教師已成為目前我省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要任務,但當務之急是如何構建體育舞蹈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出高質量的具有較強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層次復合型體育舞蹈人才。
二、對《體育舞蹈》專業“一體兩翼”培養模式的分析
(一)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包括三個部分組成:必修課、選修課和限選課三部分。主干學科為舞蹈學,專業核心課程為:舞蹈藝術概論、舞蹈編導、教育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和專項理論與實踐。
1、必修課設置
必修課分為五大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理論教育平臺、專業技術教育平臺、教師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
通識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英語閱讀與寫作1至4、大學英語聽力與口語1至4、大學計算機基礎、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大學語文、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共12門課程,累計758學時,共36學分。
專業理論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專業導引課程、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舞蹈藝術概論、舞蹈編導、體育科研方法、體育統計學和體育心理學等共9門課程,累計366學時,共21學分。
專業技術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國標舞專項訓練、藝術體操專項訓練及健美操專項訓練等共3門課程,累計492學時,共28學分。
教師教育平臺課程又由3部分構成,分別為教育理論基礎、學科教育基礎和教師職業技能。教育理論基礎部分開設有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概述;學科教育基礎部分開設有體育教學論和中學體育教材分析與課程設計(含學科課程標準解讀);教師職業技能部分開設有課堂教學技能(含微格教學)、教師語言藝術(含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及應用和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該平臺必修課程共開設10門,累計306學時,共14.5學分。
實踐教學平臺包括軍事理論及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學技能訓練、教師資格證、裁判證、畢業論文(設計)、課程論文、專業技能競賽、科研訓練和社會實踐,共計37學分。
2、選修課設置
選修課也分為三大平臺:專業理論教育平臺、專業技術教育平臺和教師教育平臺。
專業理論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中外舞蹈史、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運動生物力學、音樂賞析、美學原理、休閑體育學、體育營銷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繪圖、體育法學、體育管理學、中醫針灸學、體育測量評價、運動選材、體育概論和體育史等共18門課程,累計144學時,共計8學分。
專業技術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視唱練耳、田徑、體操、武術、乒乓球、籃球、現代舞、羽毛球、網球、排球、太極拳、傳統體育養生、民族舞、足球、跆拳道、街舞、輪滑和健美運動等共18門課程,累計252學時,共計14學分
教師教育平臺開設課程包括: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師禮儀、教育政策法規、書寫技能、中外著名教育家簡介、教育管理學、教師心理專題、教育教學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師職業道德等共11門課程,累計90學時,共19.5學分。
3、限選課設置
根據我省各師范類院校制定的《通識教育限選課安排》進行實施,本專業學生必須從每一個系列中至少選修2個學分的課程。同時至少在社會科學系列選修3個學分課程。選修的非本專業選修課的學分數不低于10學分。安排在第3至第7學期開設。
4、學分學時比例及要求
通識教育課占總學分26.5%,占總學時36.3%;專業理論教育課占總學分16.7%,占總學時19.7%;專業技術教育課占總學分24.2%,占總學時28.7%;教師教育課占總學分11.3%,占總學時15.3%;實踐教學平臺占總學分21.3%。
(二)培養模式特色分析:
1、廣泛性
體育舞蹈通過舞蹈藝術的創造和傳播,來表現他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發展,促進高校和諧平穩的發展。為培養優秀的體育舞蹈人才,滿足社會對體育舞蹈專業人員的需求。
2、師范性
體育舞蹈專業課知識比較廣泛,促進教學的培養,學習和教學相關的課程,畢業時頒發相關的教師資格證,對廣大師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為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生源穩定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體育舞蹈在中國已經非常流行,加上國家的重視,中國參加體育舞蹈英國黑池舞蹈節比賽的選手已經非常多,水平也已經非常高,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們對于生活、物質、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舞蹈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大學里開設這門學科已是勢在必行的選擇,學校也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進,不斷變化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新起的課程是社會的必然產物,同樣也是人們對于高等學府提出的更高一層的要求。
3、全面性
學習的內容要全面。體育舞蹈學習不僅針對摩登和拉丁舞進行重點學習,而且還要對健美操、藝術體操、街舞等內容的系統學習,從而達到形成激勵向上的氛圍,把“陶冶情操”與“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努力發揮每個人的學習潛能,使體育舞蹈學習真正放在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面。
4、創新性
培養模式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注重實踐與探索有所創新,而且還在創新素質教育方面的不斷推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有重要作用
三、結束語
體育舞蹈在我國是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它在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強人民體質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方面,已顯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強大的生命力,體育舞蹈是體育與藝術高度結合的一項新興起的體育項目。它集娛樂、運動、藝術于一體,是文明社會里的一種高雅活動。體育舞蹈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及人才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內容之一。體育舞蹈教學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能改善大學生的形體條件,還能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及審美觀,豐富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及精神生活。在當今科技信息社會里,體育舞蹈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豐富的文化內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到大學生們的喜歡。所以,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舞蹈課程勢在必行,同時對實現我國教育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洛陽師范學院. 洛陽師范學院本科專業培養方案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專業培養方案[Z].2010.
[2]于桃紅.河南省高等師范院校體育院系開設體育舞蹈專業本科教育的實踐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84-85.
[3]張清時.體育舞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3-14.
[4]北京體育大學.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表演專業本科教學計劃[Z].2005.
[5]洪偉,翟廷立,趙健,等.我院設置表演本科(體育舞蹈方向)的論證報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84-87.
[6]武漢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表演專業本科教學計劃[Z].2005.
作者簡介:
周明華 (1963-) , 男, 重慶人, 洛陽師范學院, 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關鍵詞: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627(2017)14-0006-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WTO進程不斷加快的前提下,培養一批適應時代需求的應用型外貿人才至關重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最高學府,大學生具備的良好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專業能力是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籌碼,高校擴招后就業壓力趨勢日益明顯,企業的招聘需求和畢業生實際水平之間存在差距,人才和社會需求脫節。因此,高校改革的目標應打破傳統的人才選拔,建立全新的培養模式,在21世紀企業對人才需求的下肩負起輸送合格人才的使命。回顧高校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數量快速增長,招生規模居高不下,但從質量,效益,國際化來看依然是高校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點。為形成高校,企業,個人三者之間良好的生態鏈,普通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培養外貿領域需要的國際性實用性的人才紛紛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將全面回顧國貿專業有關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對相關核心文獻整理歸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進行綜述。
一、實踐教學改革
改革培養模式,抓住國貿專業實踐改革建設“牛鼻子”。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在環境變化下,動態穩定性與開放性相獨立又緊密聯系的生態教學系統。作為培養方式在學校教學系統與社會大環境之間得到一定的重視,某些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實踐、理論)教學的結合構筑了一套完整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二者交叉進行,互相兼顧,形成理論服務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良性循環發展。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關于實踐教學目標的研究
1.強調實踐教學以素質拓展為目標
有研究觀點表明,實踐教學是培養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實踐教學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達到理論實踐一體化,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自我教育,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曹亮,2007)[1]。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模擬真實社會環境,開放的,動態平臺。一方面利于學生吃透理論概念能綜合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在實驗平臺掌握操作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找出問題所在點針對主要矛盾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也利于在學生思維,觀念上的自主創新。強調實踐教學以素質拓展為目標是在動態變化發展的社會下不可忽視的一項時代主題。
2.注重實踐教學以專業素養拓展為目標
實踐教學更能體現培養專業素養能力,更能為進出口外貿企業培養勝任工作要求的專職人才。實踐教學的操作性和素質教育性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學上更接近于培養社會所需求的能力這一目標,因此從滿足社會角度剖析理應多加重視。有研究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為滿足企業,社會所需為目的,技術應用型復合能力培養為主線,提出應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改革目標,而對實踐教學進行合理的優化整合,形成混合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對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王萍,2004[2]。國際貿易活動中一批優秀的外貿人才理應是能適應現代貿易活動的各種挑戰,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要求,必須以國際貿易所需的技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國貿專業在實踐過程中難以做到以學生為主,訓練效果不佳,實踐項目流于表面,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操作性的掌握”因此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落到實處很關鍵。
(二)關于實踐教學改革方式的研究
1.結構優化論
結構優化論研究體現對“實踐體系”層面的梳理和歸納,具有邏輯性格系統性,宏觀知識點的教學結構構建。該模式下網狀系統結構模型和線性結構模型是最典型的。
一種是網狀系統結構模型,它具有縱橫二維性。縱向的教學內容以(知識能力)為一維度,橫向的教學內容在教育形式(教學實踐活動)方面為一維度。二者對實踐教學的如何開展提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培養和開發方案,包括對內容,方法,目標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利于實現現代對外貿易專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例如,有研究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即(思想道德、心理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四項素質提出要求、在創新潛能方面以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的延伸為縱坐標提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綜合創新訓練體系及評價方法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顯然學者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對大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和建設有提升,達于此教學管理的名度化,科學性可得以顯現出來。若理念不付諸行動流于表面,形式主義任然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
另一種是線性結構模式只針對一維。有學者從線性結構上的角度出發,提出課程結構和教學形式遵循線性結構的邏輯便于實踐和操作,因此,線性結構模式相比網狀結構模式時間序列特性明顯,從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延續而設定(王萍,2004)[3]。通過研究亦有學者提出了“層進式”六個環節。六個環節依次是理論消化、課堂操作、畢業論文、學校模擬實踐綜合素質、實習安排和畢業論文設計(曹偉等,2007)[4]。經過比較分析線性結構體現了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銜接性強,連貫性好,更易實施。而網狀結構模式變通性強,內容富有彈性,選擇性強的特點。
2.內容優化理論
這種理論更注重課程內容的設計,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合理安排和細分,提高教學效果,激起和喚醒學生的聰明才智。從整合的角度看,內容優化理論可分為兩大類:鏈接優化模式和創新優化模式,一種是鏈接優化模式,為了制定和規范科學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不打破原有教學的模式的前提下,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優化和改善是十分必要的。鏈接優化模式重視對原有教學體系的建設,突出各環節在教學目標中的作用。通過研究有學者認為“仿真的國際貿易”作為一種實用的培訓課程,通過出口商,進口商,客戶,銀行等的互動關系展現了外貿企業的整體運營過程,讓學生真正了解國際貿易操作規則,資金流和業務流的運作方式。同時其較強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科,市場營銷學,法學等學科知識的涉及,不同行業和領域的覆蓋(佟敏等,2010)[5]。這一方式的優化,在不改變原有的教學活動和秩序的前提下,優化教學方式,而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科學的教學方式,實施的效果明顯。一種是創新優化模式,創新優化模式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思維理念,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造,調整。其效果明顯的原因在于升級優化了傳統組合方式,對其內容進行了刪減和修改。從改革體系發生的變化進程來看突出體現在知識點的串聯,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發展趨勢。如引進國際合作、交流形式,“2年國內+2年國外”模式等,最新潮流的國貿新知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國際商務外貿管理能力。
(三)關于實踐教學發展趨勢的研究
1.教學體系設計趨向于多元性、時代性和國際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的教育市場必定是多元化,多樣化,靈活的體系,為深化實踐教學改革,通過研究有學者認為實踐教學結合國貿實時發展情況,動態發展趨勢,綜合調整教學策略。外貿領域新發展,,而教學體系設計對結構的構造方面突出“國際化”“時代性”的專業特征(王亞新,2010)[6]。現代,由于經濟全球化形成人才全球性競爭,在教育方面綜合性,開放性,國際化是現展的趨勢,教育也應與此形式相適應。
2.實踐教學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
國際貿易活動復雜性、流動性、對于從事國際外貿活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高要求,在實踐教學中為豐富課程體系增添新要素,個創成分可滿足教育需求的多樣化。通過分析有學者提出在對實踐教學的成果評價中除了基本的素質,綜合素質的提升才是重中之重,綜合素質即包含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業務知識,身心,心理各方面,都應全面整體把握。通過開發綜合素質訓練內容,將形成更加科學、全面的實踐課程結構,通過開發綜合訓練內容,將形成更加科學,良性健康的課程系統,將對培養一批外貿經濟管理人才起著過渡性的作用(翁偉,2013)[7]。
3.實踐教學打造一批“雙師型”師資隊伍
通過研究有學者認為實踐教學是連接理論和實際的橋梁,二者是互為補充的關系,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之豐富理論,因此,兩者綜合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雙師型”教師則要求具備有著豐富的企業實戰經驗,對商務環境和外貿流程非常熟悉結合中國教學實踐的情況,派教師到外貿企業學習,熟悉外貿操作流程,參加企業培訓,對以后積極指導學生實踐學習有著重大的作用(唐衛紅,2015)[8]。另一方面院校作為教師教學的支持,應加強對專業課教師的培訓,積極鼓勵教師參加研討會,培訓會,積累教學經驗,也要加強教師實物操作能力。總之,實踐課指導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改革上,堅持教學過程中的產學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看,實踐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方式,場地,設備,實施的可能性方面更為復雜是一項系統和艱巨的工程。無論是單方面強調目標、方式的改革都不可能全面的達到教學改革的最佳效果,國貿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明確理論學習是手段,實踐操作是目的,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科學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
二、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高校院系、專業、課程的增加,國貿專業教學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而在實踐教學框架下系統性和完整性是衡量其科學性的重要標準。在現今實踐教學中存在課程設置中存在門數多泛而不精,實踐課和理論課結合欠科學,課程中存在較多的累加現象,創新度不夠等問題成為了高校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如何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教學效果,方式的管理成為國貿專業在當今時代下不可回避的焦點。學者們關于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未來教育要朝著面向社會,服務學生,走以特色需求的道路,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更應突出它的知識性,實用性和合理性。實務類課程對學生綜合培養素質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對于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中大多學者都強調了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要與實際相結合,并從多個層面進行。有學者通過研究從科學調整實務類課程,優化課堂教學,打造師資隊伍三方面入手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處在當前的教學階段,國貿專業的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實施,課程設置緊跟市場和企業變化,加強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將結合學生發展特征,市場需求,教材跟新三者有機的結合創新,這樣才能夠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打下堅實基礎(朱橋艷,2016)[9]。
(二)金融理財類課程教學改革
金融理財類課程作為國貿專業,金融學專業,市場營銷,等經濟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時代性和專業性并重的課程特點,其主要特點在于要求學生掌握金融理論知識如何熟練運用于市場的操作。在金融理財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中,學者們將側重點放到了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通過研究有學者認為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創新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探索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理論高效運用于實踐意義頗大。在此基礎上他給出了理論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加深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建議(孫閣斐,2009)[10]。另一位學者亦給出了相似的理解和建議,她認為金融理財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在于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經典案例的課堂教學,金融類專家進行講座關于金融知識的講解,讓課堂上學生直接與經驗豐富的實際工作者交流金融問題,從而達到學生與新思維觸碰的教學效果,拓展學習的目的以及強化知識吸收,金融理財類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在于先進的理論成果應用于金融實踐中需要新知識,新方法,新知識的融合(陳匯才,2009)[11]。
(三)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
回顧高校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高等教育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數量的增加,如何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大綱,面向社會,服務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新需求,對全新課程體系要求對專業課程進行系統的改革和創新,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實踐性專業,加強畢業生實踐的任務十分緊迫,以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改革不容回避。
1.強調課程設置上要“精益求精”
有學者分析了當前國貿專業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實訓教學三個方面的不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從縱向結構上將持續三大板塊論:公共教育課程板塊,學科基礎課程板塊,專業課程板塊組合模式,這三種板塊的組合模式更改不易,而不斷調整,優化,不失為有效的方法。基于第一板塊的公共教育課程,加強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細化和整合,可達到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基于第二板塊的學科基礎課程,重點突出學校及學科的優勢,基于第三板塊的專業課程,在全新課程體系下面向學生擴大課程選擇范圍,利于課程的組合彈性的安排(俞毅,2009)[12]。
2.強調教學模式“推陳出新”
課程教學模式可定義為一套框架下的課程安排體系,具有穩定性和程序性,靈活性,變通性稍差。改革的基本理念,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改革的目的之一突出教學模式的結構性和可塑性。以服務學生、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課堂應擺脫“填鴨式”教學,課堂活躍性和學生積極配合度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重要尺碼,而提高參與度與滿意度,打破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主動探究新領域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入手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就是“推陳出新”,可以通過課程案例教學、校內實驗室模擬仿真教學、校外實訓體驗教學等方式實現(秦聲,2012)[13]。
三、實訓教學改革
我國高校國貿專業的開展已經有20多年的進程,對外貿易從數量到規模,從點到面,由淺入深,不斷深化。我國高等院校在實訓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部分院校從本專業的情況出發建立實訓基地,使得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能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國際貿易實物,外貿單證業務,外貿函電知識提升談判能力,英語運用能力,實戰能力。不可否認實訓教學改革的好壞是衡量高等教育高低的重要指標,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訓教學改革必須要以輸送合格的適應外貿需求的人才為目標,高校輸送的人才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理論聯系實際落實實踐,達到培養實踐性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使其能夠切實符合當前出口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針對國貿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我國學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教學方法改革方面
有學者研究了應用型本科技術院校國貿專業在教育管理模式,教師隊伍素質,教學實訓設備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科學的知識,先進的觀念來武裝學生,實現策略與應用服務立體化的改革等方面的建議。“創造學生價值”的辦學理念是應用型本科技術型大學所強調的重點。以小組為單位,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和實習平臺,實現課堂、網絡教學一體化(黃林,2012)[14]。基于以上方面分析協調校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而教育“合力”形成的教育連續性和一致性對學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實踐教學中的課堂案例教學對教師外貿業務,外貿實踐經驗有著十分高的要求,教師掌握案例教學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的能力尤其重要,可全方位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積極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舉行國際(商務案例、電子模擬)教學、情景沙龍實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訓項目活動的討論,活躍,嚴謹,敏捷,新穎的思維利于教學計劃的制定,通過向行業資生人士了解專業信息可到達新思維觸碰的教學效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中扮演者探發者,組織者和督促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在實訓上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點積極做出解答,包括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進行引導,倡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在學習、實踐、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點。靈活的教學手段,能切實保障教學效果,而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抓的好與壞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這一問題不容小覷。
(二)教學體系改革方面
結合我國高校國貿專業發展的歷程,及市場環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探索一條新型國貿專業改革方案勢在必行。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改革方面,需要明確定位實訓教學的所要達到的高度,要優化實踐訓練課程體系、要加強創業孵化實驗、課程單元、綜合模擬實訓、要開展職業技能實踐活動可提高實訓教學的操作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劉艷,2012)[15]。另一位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國貿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改革不僅要學生的對理論概念的消化和基本技能的實操,同時還必須加強對實訓教學環強節的建設,針對在教學環節出現的軟硬件跟進不足,學生吸收度低等問題。并提出了建立分層次合理的實訓課程體系、改進實訓內容,立足實訓課程內涵建設、建立多樣化的實訓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議。其中,實訓課程體系分成(基礎、綜合、職業、和現場)四個方面的實訓。基礎實訓,著重強調理論專業基本知識的規律、流程操作和技能的培養訓練,為此應開設相應的基礎實訓課程。綜合性實訓即綜合運用外貿理論知識,讓學生置身于仿真商務環境中,熟悉各種外貿進出口環節和程序。職業實訓環節的目的在于市場激烈就業需求下處于有利地位,建立職業資格認證系統是學生畢業就職的“現場券”。現場實訓可理解為實習三環節,目的在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操作可熟悉一些外貿業務活動,在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下可彌補勞資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單勝江等,2008)[16]。
(三)教學模式改革方面
通過對國貿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模式進行研究,有學者先分析了專業實訓教學的難點,然后針對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指出在跨境電商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訓教學模式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通過“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將來的成長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劉秀玲等,2008)[17]。
所謂的任務驅動主要指在自主探討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下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師生則以任務為課堂的中心,展開學習和探討,通過真實的場景模擬以及企業項目,在實訓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平時學習的專業知識不斷融入到實踐當中。案例教學的方法可使教學課堂生動活潑,作為任務驅動的引子,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印象,一方面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發現問題,作為引導作用的學習平臺,應該大力提倡。有研究者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外貿實習難度大,企業接受實習生數量有限,外貿公司對應聘者條件嚴苛,而提出轉變教學模式“由學生走出去”到“企業走進來”(韓常青,2011)[18]。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訓課程改革將學生“走出去”分散實習的傳統模式改為企業“走進來”集中實習的新型模式,具有時代特點和實效性。而達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目的需要政府的鼓勵,企業的配合,學校積極推動。
四、總結
2015年6月,韓洪剛大學還沒畢業。在被校醫院診斷為可能患上了抑郁癥后,他回到宿舍看到室友,突然就哭了出來。
同年7月2日,他在北京入職、安頓,之后立刻去了醫院再次檢查,被確診為“中度抑郁”。
和韓洪剛的初次見面是在北京芍藥居地鐵站旁的一家咖啡館。在約定時間晚上8點又過了40分鐘之后,他回復我說,到了。
我到門口去接他。他在微信上說,看到了嗎,一個剛進門的胖子。我扭頭確認看到的就是他。從一個媒體看片會匆匆趕來的韓洪剛,目前是商業新媒體《好奇心日報》的電影記者。
很難把眼前這位戴著眼鏡、胖胖的、掛著一臉笑容的小伙子和抑郁癥聯系起來。但他并不避諱且頗為真誠地告訴我,確診后他曾斷斷續續吃了近半年的藥,最近因為失戀,病情復發,他又重新開始吃藥了。
得病的何止一個韓洪剛。
如果在百度搜索欄里輸入“抑郁癥”3個字,時下會出現8530萬個結果;輸入“心理咨詢”4個字,會出現6890萬個結果;輸入“心理治療”4個字,則會出現2040萬個結果。據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姜濤提供的數據,目前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已遠超9000萬人,有近1.58億人患有各類精神疾病。
隱秘而旺盛的市場需求正在催生大量心理服務機構的涌現。
黃偉強在心理服務行業已經工作了12年,由他的團隊著力打造上線的壹心理,更為強調心理科普的重要性;前高校教師簡里里離職創業推出的簡單心理,希望成為心理治療需求者與心理咨詢師對接的平臺;暖心理創始人金Z早年曾遭遇心理疾病的重重困擾,治愈之后決定投入該行業,幫助更多在灰色地帶彷徨不安的人;InMe心跡創始人許瑤已帶領團隊從輕服務入手,逐步切入到了心理咨詢市場;前情感類節目主持人青音的創業項目一啟動即受到無數粉絲的垂青;初心客廳創始人舒翔聚焦女性用戶早期心理危機,且已初步探索到可行的商業模式……
如今,親子心理、情感咨詢、情緒解壓等諸多細分領域已有無數創業者快速進入。過去兩年間,國內已有數十家心理類創業公司成功拿到了融資。
但他們無疑也正面臨著同樣的棘手問題,比如心理學在中國仍普及不深、大多數用戶付費意愿不強、社會大環境不重視甚至不支持等。即便如此,他們仍然被認為正處在一個升騰在即的風口之上。
心理咨詢服務在美國的發展軌跡或可為當下中國提供些許借鑒。1965年,美國人均GDP攀升至3000美元,此時心理咨詢服務開始起步;1976年,美國正式推行心理咨詢師注冊體系,市場爆發。一個被認為具備參照意義的數字是,1976年,美國人均GDP在7000美元上下,而2016年,中國人均GDP恰好剛剛超過7000美元。
恩頤投資全球合伙人、中國董事總經理蔣曉冬認為,雖然心理服務在中國的發展尚處早期,但需求是巨大的,許多機會仍在摸索中,而互聯網必將在未來行業演進道路上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初識抑郁
2015年年初,韓洪剛第一次隱隱感覺自己的狀態不大對。“不開心,容易累,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同年4月,他到北京實習,住在朋友家的沙發上,因為和朋友生物鐘不太相同,作息有些紊亂。中途為了完成畢業論文,他經常在廈門和北京之間穿梭往返,加之出國、找工作都不太順利,在6月初回學校參加一個連續兩天熬夜的學生活動后,他覺得自己已經把精力全部耗光了。 黃偉強在心理服務行業已經工作了12年,由他的團隊著力打造上線的壹心理,更為強調心理科普的重要性。
一天,韓洪剛在學校餐廳吃早飯,在聽對面患抑郁癥的好朋友描述自己的癥狀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情況好像并無不同。回去之后,他開始上網翻閱資料、對比癥狀,發現自己非常符合抑郁癥的病情描述。隨后他去校醫院問詢,校醫將之歸為“畢業綜合癥”,“也有可能是抑郁癥”。
韓洪剛并不介意向別人講述他的病癥。在校醫初診后,他發了一條朋友圈,結果他吃驚地發現,不少師友和他一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
24歲的pumpkin(化名)看起來是個開朗陽光的女孩子,齊耳短發,面容清秀,聊天過程中她一直保持著微笑。
大學畢業兩年來,pumpkin一直在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做運營,工作稱得上清閑。偶爾,她會跟朋友抱怨一下公司的同事“很沒意思”,平時沒事兒時還會跟朋友去LiveHouse嗨一把。相熟的朋友普遍認為她是活潑樂天的。
但這只是表面。pumpkin說,她從小就發現,自己的“開心點”很高,可以說幾乎沒有――經常覺得一切都好無聊、好沒意思。在朋友面前,她一般充當服務開導對方的角色;在家里,父母管得比較松,她也算聽話,不太依賴家庭;只有在談戀愛時,她才會覺得自己是在依靠別人,所以每次分手,她都會情緒崩潰一段時間。
2016年年初,剛跟上一個男朋友分手的pumpkin,感覺自己狀態特別不好,記不住東西,晚上也總睡不踏實,想去看心理醫生。跟父母商量之后,父母不支持,覺得她在瞎想。
pumpkin有位初中好友,從小學習特別優秀,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只是在清華大學讀大四那年,據說因為不想寫論文,休學了,申請到的哥倫比亞大學也沒去成,最后去了美國另一高校,但前陣子再度休學回家,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看到朋友的遭遇,pumpkin感到害怕,她再次跟父母商量。父母說,你要想看就去看吧。
2016年9月,在認識的安定醫院的朋友先期介紹流程后,pumpkin去醫院掛了號、問了診、拿了藥,藥物的對應病癥分明寫的是強迫癥和抑郁癥,費用共計五百多元。藥吃了四分之一后,她覺得自己的狀態好多了,但她認為主要原因是“自己想明白了”。
InMe心跡創始人許瑤2013年因為其他人的抑郁癥而產生過巨大的挫敗感:那兩三年,周圍的親人朋友中不只一個人因為抑郁癥自殺,而她當時對他們的幫助微乎其微,只是勸他們要堅強一點,不要這么軟弱。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在國外留過學的人,都對這件事情這么愚昧,更別提我的父母了。”許瑤說。這也成為她從傳統行業跨界到互聯網行業創業做心理服務的直接原因。
與許瑤的經歷類似,暖心理創始人金Z2008年之前在IT公司工作,后來一度陷入到莫名的自我否定中,不愿出門,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進而正常工作都已無法招架。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認為她有抑郁傾向,建議她去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金Z先是在網上找了一套抑郁癥測試題,答完之后她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的確生病了。只能正視。后來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她自稱迎來了新生。
感覺到心理學“太了不起”之后,32歲那年,金Z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還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后來她和老師一起,共同創辦了線下心理咨詢工作室,再之后她獨立創辦了暖心理。
在抑郁癥、強迫癥等各類常被提及的心理問題之外,如今人群中更多存在的是與社會競爭壓力變大、生活節奏變快相伴相生的焦慮和狀態不佳。
北京安定醫院在2006年特別開設了抑郁癥研究治療中心。此前,在該院就醫的患者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幾乎占了一半。以該院主任醫師姜濤為例,他曾最多一天接待過200多名門診患者,即便平均下來,每次門診人數也都在100人左右,平時病人想要在醫院掛上他的號都非常困難。
“中國精神科從業醫師太少,有執照的不到2萬人,缺口高達40多萬。”姜濤對《財經天下》周刊記者說。
不只醫師資源匱乏,更大的問題在于,普通民眾對心理疾病的認知還處在相當初級的階段。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認為,目前中國心理咨詢服務市場的最大障礙是,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學,對該學科存在認知偏差,因為擔心被歧視,主動尋求心理服務的仍占少數,大多數人找不到正確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心理問題。
行業演進
在北京安定醫院已工作24年的姜濤仍清楚地記得,1992年大學畢業剛到該院工作時,一次去北京市衛生局開會,主持人說,安定醫院的來了,結果全場醫生都大笑起來。提到這一幕,姜濤至今仍無法釋懷:“那么多醫院的同行在那里,一提到安定,他們居然在底下哄堂大笑。”
從事心理學培訓職業的葉壯對自己的大學第一堂課同樣印象深刻。在老師講完主要內容后,許多同學問:老師,我們不學星座嗎?什么時候學解夢,什么時候學催眠啊?
北師大心理學在讀博士劉朝瑩在談及自己的體會時說,很多人甚至經常把心理學和占卜算命聯系在一起,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心理學除了臨床心理學這個部分,其實它的內容非常實際和枯燥,屬于理科專業。”葉壯說。
20歲獲得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心理學碩士學位的簡里里,2007年剛回國在中央財經大學黨務部工作時,很多同學問她是什么星座。“中國是我見到的唯一一個張口閉口談星座的國家。”不過,簡里里在奇怪之余,也嘗試著去理解這件事情,“我覺得,人們的內心深處是很想知道自己是誰的,但因為中國歷史的原因,背負著很多創傷,而星座是一個簡單粗暴解決個人心理需求的方式,像一個創可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歌猛進,越來越多的人對于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有了更為強烈的需求,也具備了這種可能性,而對于新鮮事物接受程度更高的90后一代的逐漸成長起來,則讓這一演進過程變得更為順暢和快速。
從字面看,心理咨詢是以心理學為科學基礎的分支,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方面出現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之前,心理咨詢在中國一直被認為是偽科學。”簡里里介紹稱,“直到90年代初,一批德國專家到中國培訓心理咨詢師并將規范診療流程引入進來,這一情況才逐步得以改觀。” InMe心跡創始人許瑤已帶領團隊從輕服務入手,逐步切入到了心理咨詢市場。
2001年4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并將心理咨詢師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2002年7月,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項目正式啟動,此后全國統一鑒定考試每年舉辦兩次,分別是5月和11月。
2002~2010年,一大批有心理援助需求的人苦于在國內找不到靠譜的心理咨詢師來解決問題,他們開始自學該領域知識,有些甚至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曾有來中國講課的國外心理學專家坦言,在那期間,有時他們的授課過程都難以正常進行下去――每位聽課者都試圖將這一課程變為一個“你來治療我”的咨詢過程。這一時期,心理咨詢服務市場基本發力在培訓上,并且質量良莠不齊,大部分從業者并不具備執業能力。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節目自2004年首期推出后,一直頗受觀眾歡迎,據稱很多人是受該節目影響而投身心理服務行業的。
不難發現,也正是在那些年,許多在專業上僅粗通一鱗半爪但非常擅長炒作營銷的投機客博出了名頭。他們紛紛通過登陸中央或地方電視臺的方式亮相,雖然沒有專業資質背書,卻有了媒體背書,收費陡增,整個行業一片混亂。
2008年汶川大地震舉世關切。多位受訪者向《財經天下》周刊記者提到,當時地震災區曾廣泛流傳這樣一句話:防火、防盜、防心理咨詢師。歸根結底,大量不夠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涌入災區,已令人厭煩。不過,在暖心理創始人金Z看來,2008年實為中國心理咨詢元年。簡單心理創始人簡里里也明顯感覺到,2008年是一個重要分水嶺,此后國外心理學專家一撥撥地持續來中國提供培訓,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水平在不斷提升。
在2010年之前,因為所學專業為心理學的緣故,簡里里家里不時會有人過來找她解決問題,她一般順手轉給認識的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大夫。有一天,一位經常合作的精神科大夫打電話給她說:“從你那過來的人情況都太嚴重,不要再轉給我了,以后就讓他們直接去醫院掛號。”但從2011年開始,簡里里感覺情況已有微妙變化:一些不錯的朋友找到她,想就個人成長、婚姻、擇業等問題,跟她討論一下。
2012年,工作之余,簡里里開始在豆瓣上解答一些網友的心理求助問題。慢慢地,她發現人們針對心理危機所提的問題總是大同小異,于是她開始有意識地把那些比較高重合度的問題寫成文章,得到了大量關注。簡里里的體會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她發郵件,但大多沒有嚴重問題,往往只是想有一些個人了解,想要知道自己是誰。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姜濤稱,工作場合被哄堂大笑的情況近些年再未出現,反而像與高血壓類似的疾病,專科醫生有時還會找到他們做輔助治療――某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藥物后,癥狀會有明顯減輕。
毋庸置疑,無論是醫學界還是社會公眾,大家對心理學的重視程度相較早年已大為提高。
心理學科普正是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多年來一直大力推動的事情。
2008年,黃偉強創立心理學門戶網站藍心網并出任總編輯。2009年,他和兩位心理學博士共同創辦博曼心理,切入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員工幫助計劃,公司的初期定位是為大型企業提供專業的員工心理幫助服務。
但在實際業務操作中,黃偉強逐漸發現,線下服務實為買方市場,企業EAP并非剛性需求,用這種方式,他找不到心理學人的專業尊嚴。2011年,經深入思考,黃偉強離開博曼心理,創辦了壹心理。
基于多年媒體運營經驗,黃偉強將壹心理的使命設定為“傳播科學的心理學”,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心理需求的釋放,再以輕度、低門檻的服務逐步切入心理服務市場。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用戶對內容的消費日趨碎片化,”黃偉強說,“以前人們只有在家里和辦公室兩個場景下上心理學網站,而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為此,他們根據不同場景撰寫相關文章,同時更具針對性地生產有趣、有網感的內容吸引90后用戶。
對接風投
在最初感覺自己狀態不對之后,韓洪剛嘗試過自我調節。當時他按照某些資料上的指導,為自己設置了一個作息時間表并嚴格遵照執行:早上7點起床,洗簌、吃早餐,之后散散步或者跟當時在美國的女朋友聊聊天,9點多騎自行車到健身房,從9點半到11點,進行兩個小時的鍛煉,下午寫論文或者去圖書館,有時還會拿出專門時間用來冥想或聽歌。
與韓洪剛的應對方式類似,數位有過心理治療經歷的受訪者向《財經天下》周刊記者表示,跑步、游泳、瑜伽、找朋友聊天等是他們日常自我疏解負面情緒的主要方式。
成立于2015年4月的InMe心跡,將發展目標設定為“都市輕心理生活服務平臺”。InMe心跡創始人許瑤早前在國外從事地產投資業務。在內容這一重要引流入口之外,InMe心跡另在心理咨詢師個人品牌包裝推廣上傾注了巨大心力,并將主打業務與生活方式相結合,比如引入瑜伽、插花等環節,吸引用戶付費報名,方式則包括線上線下兩種。
許瑤直言,創業前自己對中國心理服務市場的估計是過于樂觀的:與數年前相比,人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水平的確提了上來,但大家的付費意愿依舊不高,大部分人還沒有養成為一個看不見的服務買單的習慣。這也是InMe心跡選擇從生活方式切入心理服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暖心理創始人金Z早年曾遭遇心理疾病的重重困擾,治愈之后決定投入該行業,幫助更多在灰色地帶彷徨不安的人。
2015年年底,許瑤曾與團隊一起到北京CBD核心區的國貿一帶做過一次市場調研,但結果不容樂觀:這些參與問卷的高級白領們情緒低落時,女性多會選擇買買買,男性則往往表示會去喝酒。
2016年6月,InMe心跡經歷了一次較大幅度的團隊壓縮,人數由20人銳減至10人。許瑤決定,在InMe心跡App這一主陣地之外,努力探索社交、游戲等周邊產品的可能性,希望以此獲取更多用戶,帶動核心業務成長。許瑤表示,他們更多的是在服務沒有嚴重心理疾病、只是需要疏解情緒的用戶。
澤厚資本創始合伙人劉國煒早年在國外留學時既已對心理服務有了相當了解。在他看來,作為一個服務品類,它算不上特別新,但中國起步較晚,近年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年輕白領們心理減壓的需求在增長。InMe心跡在心理咨詢師這一環節把控比較嚴格,并且通過場景化的服務方式,淡化了疾病的特征,用戶能夠在相對輕松的環境里完成心理疏導,這是澤厚資本頗為看重的兩點,因此很快就作出了投資的決定。
2015年1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情感類節目主持人青音宣布離職創業。作為心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青音的最大優勢在于,她自己就是一個“大IP”――效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逾16年,積累了大量忠實的粉絲。在拿到天使輪融資之前,她在移動端論壇――微社區上開通的賬號,已連續16周排名第一,超過韓寒、陸琪等人。2006年,她加入號稱中國心理咨詢界黃埔軍校的“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簡稱“中德班”),開始接受長達3年的深入而專業的心理學治療培訓課程。
2016年1月4日,青音宣布成立“青音魔法學院”。這是一個旨在幫助都市白領心靈成長的學習計劃,根據不同人群需求,開設線上線下兩種課程。在內容豐富的基礎上,青音邀請到了堪稱強大的師資力量前來授課,這其中既包括心理學專家,也包括能夠廣泛吸粉、頗具人氣的當紅主播。當然,這些課程都是收費的。該項目推出不久,青音便順利拿到了創新工場的A輪融資。
做了這么多年的情感、心理節目,青音認為,其實大部分人并非心理有問題,只是一時遇到了情感難題或情緒困擾,而這些問題不一定非要通過心理咨詢師才能解決,有時靠知識更新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能逐步將其化解。所以,青音想做的事情,更多是在“泛心理”這一塊,用戶是那些有困擾但還沒有真正患上心理疾病的人,至于心理咨詢,暫時還不是她們的業務重點。
6月23日,心理咨詢平臺初心客廳宣布獲得由引力創投、粉粉日記和某知名女性社群平合投資的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初心客廳聚焦情感咨詢,目前看,98%的用戶為女性。該平臺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獲取用戶,已推出付費節目、課程及電話咨詢,日均100多個訂單,客單價為80~100元/50分鐘。此外,它還與眾多第三方平臺進行內容合作,比如大姨嗎、秀美甲、閨蜜圈等,并獲取分成。
在心理危機用戶的選擇上,初心客廳更偏重于預防期。“戀愛過程中的很多人,在某些節點或場景是需要做心理或情緒疏導的,再加上女性和男性的減壓方式不同,有些話她們不愿意跟身邊人說,這就是我們做線上私密咨詢的原因。” 初心客廳創始人舒翔介紹稱。
簡單心理上線伊始就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連接求助者和心理咨詢師的平臺。創始人簡里里看到,她從小生活的環境里一直都是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太少,在醫院之外,人們很難找到此類可心的服務。在高校供職時,她也曾嘗試到線下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兼職,希望接一些社會上的收費案例,但她后來了解到,市場上大部分心理咨詢機構都不夠規范,而且它們的獲客途徑大多是百度搜索,成本很高,很多咨詢師為此要背上銷售任務,否則很難維持正常運轉。
2014年,簡里里幸運地申請到了硅谷英雄學院針對年輕創業者的扶持項目。在那里,她展示了自己的這一心理服務平臺。該學院創辦人――德豐杰創始人、硅谷重量級投資人Tim Draper爽快地答應給她期望中一半的天使投資。回國之后,她又找到華創資本和真格基金,拿到了計劃中的另一半。
2014年6月,網站版簡單心理正式上線。在上線前兩天,簡里里給之前寫郵件向她求助的最近20人發了郵件,推薦了簡單心理。令她頗感振奮的是,上線首日就已有用戶為服務付費。
求解商業化
雖然市場在升溫,但整體進展遠稱不上迅猛,從業者仍需慢慢摸索。
創業暖心理之前,金Z已經在互聯網產品上做過諸多嘗試,曾推出過一款名為“巧克力減壓”的產品。這款產品以工具切入,用戶在線答完壓力測試題后,將會收到站方推薦的各類解決方案。因相對枯燥,用戶忠誠度不高,2015年3月,金Z決定停止運營該產品,轉而推出心理健康咨詢App――暖心理。2015年7月,暖心理拿到由鼎晟天平投出的天使輪融資。
歷經在App上陸續加入雜志、社區、趣味工具、咨詢4個版本的迭代后,2016年7月底,暖心理宣布獲得薛蠻子投出的數百萬元Pre-A輪融資。正是在投資人薛蠻子的建議下,2016年9月,暖心理上線了直播功能。通過邀請心理導師直播,再將流量引入導師的“暖店”,“暖店”里可以放課程,也可以放個人咨詢服務,暖心理從中抽成。
如今入駐暖心理的很多大咖基本都是自稱“比較接地氣”的金Z本人一個個登門拜訪邀請過來的。
從2012年到2014年,壹心理團隊先后推出了壹心理、心理FM、口袋心理測試3個App;微信公眾賬號則以壹心理、心理測試、心理公開課、心理FM為主,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傳播心理學知識。目前壹心理累計全網用戶已近1550萬、心理咨詢師6000多位、專欄作家600多位、心理主播400多位。
回望創業路,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坦承,之前的一些戰略戰術并非完全正確,因為涉及很多特定原因,他們其實踩了很多坑。他建議后來者如果想要再在心理領域創業,最好能夠單點突破,而不要像壹心理一樣橫向做很多事情。
2015年2月,黃偉強嘗試B端變現。奈何小半年之后,該項收入不足70萬元,他深感團隊氣質不適合做B端生意,最終將其砍掉了。
2015年下半年,壹心理遇到了資金困難。彼時公司賬戶余額僅夠支付兩個月的員工工資,但商業模式仍未找到。先后跑了70多家投資機構,黃偉強頗為傷悲地發現,資本對他們基本上持觀望態度,雖然最后倒也拿到了幾家機構的Term Sheet,但估值遠遠低于預期。
投資人質疑之處大同小異:心理咨詢服務市場雖然很大,但暫時還看不到爆發期,而且看不到有想象力的變現方式。 前高校教師簡里里離職創業推出的簡單心理,希望成為心理治療需求者與心理咨詢師對接的平臺。
2015年10月,黃偉強決定啃一啃商業變現這塊硬骨頭――推出了付費的心理測試和心理課程。用戶的付費轉化率大概為5%。壹心理還在計劃和其他平臺展開合作,比如一些親子、情感、職場類App,通過API的接口給他們提供心理測試,多一條變現通道。
但黃偉強依舊認為,市場需求的釋放不是特別理想,用戶對心理咨詢的接受度不高,需要用輕服務的方式去慢慢切入。目前入駐壹心理的6000多位心理咨詢師,經過篩選,在前臺展示的大概有700多位,每個月約有300多位專家能在平臺上接單。
黃偉強一直希望能夠在商業與理想之間求得一種平衡。但今年,黃偉強稱,壹心理必須成為一家賺錢的公司。
謹遵專業規范是簡里里對簡單心理的基本要求:每位咨詢師在申請入駐簡單心理平臺時,他們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而該篩選標準是比照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標準而設定;過篩后還要接受咨詢服務經驗調查及督導面試,目前綜合通過率在20%以下;不只如此,咨詢師入駐后,簡單心理還將持續對他們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
在早期設計產品時,出于專業性的考慮,簡里里還舍棄過不少產品的商業屬性。比如求助者提交預約申請需經咨詢師確認,再讓來訪者確認,咨詢師也可以選擇拒絕。在后面咨詢量變大之后,這一功能設計被取消了。但在早期,這些兼顧求助者和咨詢師雙重利益的專業性做法,讓簡單心理通過口碑傳播,迅速在行業內打開了知名度。
目前簡單心理的核心業務是個體咨詢,用戶需支付300~1800元/50分鐘的費用。其他付費業務包括簡單傾訴、電話咨詢等,為用戶提供輕心理服務。上線迄今,簡單心理付費咨詢人次累計已達10萬,營收則以每月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
2015年4月,心理咨詢師柴欣入駐簡單心理平臺。在此之前,他已經在心理咨詢行業摸爬滾打了8年多。剛剛入駐簡單心理時,他在該平臺的接單量不及他日常工作量的一半,如今則已占到了2/3。
即便在輕服務上,簡單心理也做了很多專業性設置。拿簡單傾訴來說,它的設置是,每位電話傾訴者每周給同一位聆聽者打電話的次數不能超過3次,全部通話次數則不能超過9次。雖然這一做法顯然與商業利益最大化相違背,但簡里里認為,只有嚴格遵循學科規律,才能真正在求助者和傾聽者之間架起良性互動的橋梁。
簡里里也強調,心理咨詢并不僅僅適用于病理性用戶,普通人同樣需要;雖然心理咨詢在國內發展緩慢,但從輕服務切入時,依然需要兼顧專業性,否則就會“略危險”。“輕量級服務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在更規范的方法下去做。”據簡里里介紹,簡單心理也在探索各類輕服務。
在保證個體咨詢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簡單心理正逐步完成心理健康服務產業鏈各端的布局,包括向用戶提供精神科服務、心理知識課程以及向成長中的咨詢師提供督導服務、教育培訓等。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投資總監任棟認為,心理健康服務市場雖然沒有特別明顯的高速增長,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大突破了該服務的時空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有效淡化了患者的病恥感,很好地保護了他們的隱私,這為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想象空間。
就心理學科普作家唐映紅的觀察,當前大眾所談的心理問題其實很多并非病理性的,這些此前甚至未被視作問題的情緒或情感困擾,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知識的普及而逐漸凸顯了出來,而關注是改變的起點。
遼寧省阜新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二科主任李海鴻認為,這些創業項目的服務方式都有可取之處,但更重要的還是看用戶希望解決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舒緩一時情緒,這些服務是能夠提供幫助的。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姜濤在采訪中表達了他對當下心理創業熱潮的擔憂。雖然他也認為互聯網對心理治療的認知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一些情緒問題的確可以通過傾訴和疏導等方式得到有效解決,但在這一過程中,依然需要設定規范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評估體系,以確保服務的專業性。
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侯玉波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社會心理學研究。他表示,工作、生活、人際關系等各種壓力是很容易誘發精神類疾病的,從統計數字上看,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有上升趨勢,但當下心理服務創業機構,如果沒有多年專業學習與經驗積累,是很難科學應對真正復雜狀況的。不過他同時認為,移動互聯網技術或許會為這一行業帶來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