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5:20: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四合院建設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密不可分
1.1建筑設計植根于傳統文化建筑設計靈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環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對建筑設計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不同的建筑設計也體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貝聿銘就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環境,運用蘇州當地傳統建筑風格色調,使博物館的建筑造型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氣息融合一體,體現了設計的新穎之處。
1.2建筑設計靈感源于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合理取舍其中的優秀精華,是歷代建筑大師在進行設計時的靈感源泉。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在設計中國館模型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觀念,將“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融入其中。在顏色選擇上,中國紅作為中國文化的標志,而斗拱則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使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構建特點,這些中國特有元素的融入,將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觀融合一體,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表現了當今的時代特色。
1.3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建筑體現的是一種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藝術形態,這是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完美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分為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兩種,也可以理解為正統文化和民間文化。這兩種文化既有相同點,又存在著差異,對中國傳統建筑有著不同的影響。首先這兩種文化都有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蘊含,這就影響著中國傳統建筑在設計時都有崇尚人倫文化與自然美景相結合的特色。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上深有體現,以蘇州園林和北京的頤和園為最。而在不同點上,中國的上層文化有內外尊卑之別,是古代帝王文化的精髓所在。這一點在古代的宮殿建筑設計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故宮的方正格局,以中間的九重主殿為軸心線,其他配屬殿宇向兩旁延伸,共同擁簇著主殿,象征著天下子民擁簇著帝王,也表達著古代帝王威加海內的皇權。下層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則表現在四合院上,四合院由四面的房屋圍成一圈,房屋之間由長廊連接,居住舒適而方便,并且在空間布局上,正屋在北,有坐北朝南之意,東西廂房可做客房,象征客隨主便之意,整體上也是主人在中,客分兩旁,以示對主人的尊重,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1]。
1.4建筑設計與色彩文化的聯系中國傳統色彩文化中,以金為尊,以紅為喜。因此在古代帝王的宮殿中大都以金色為主色調,以顯示帝王家的尊貴,而在有喜慶之事時,也都披紅掛彩,如結婚、過年、店鋪開張等活動中以紅為主以圖吉利,“中國紅”也成了中國的色彩標志。而在現代,隨著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新的色彩文化也隨之繁榮,“綠色”也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主色調,“綠色食品”“綠色資源”“綠色文化”對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建筑色彩的發展應用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并會涉及到更多更廣的領域之中。
2傳統文化對建筑設計理念的影響
2.1中國“風水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風水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在古代對建筑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力,可以說對中國建筑風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甚至對周邊國家也有深遠影響。中國“風水學”包含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哲學、美學、生態及天文地理的認知,核心為“天人合一”“順勢而為”的思想觀點。大到城池、宮殿的建造,小至平民百姓的家居環境,都有風水文化的涉及,尤其在城池和宮殿的選址和建造中,古代人民相信好的“風水”可以使國富民強,而壞的“風水”會導致多災多難,這不僅僅只是迷信說法,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合理的建筑布局,有效利用周圍環境,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如四合院的布局設計,夏天可以相互遮蔭乘涼,冬天可以采光取暖,這些都是“風水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傳承的具體實例。
2.2傳統人文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中國的傳統主流人文思想可以分為三大“流派”: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三大思想對中國建設設計的影響表現各不相同又相互聯系。
2.2.1道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道家不同于其他的傳入宗教,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更貼切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在古代建筑中,蘇州園林可以作為道家影響的代表作,在蘇州園林中,所有景色取材自然,很少有人工痕跡,使整個園林突顯出自然之美,完全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觀念。而在現代建筑中,我國的國家大劇院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雖然材料上選用的是金屬和玻璃等現代建筑的元素,但在整體造型上則是以蛋形為體現形式,既有道家“圓潤”之意,又有生命之始的感覺,頗有道家推崇的浪漫飄逸之感。
2.2.2儒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儒家的新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觀念是“仁”。在儒家成為正統文化之后,其提倡的尊卑貴賤、內外區別、自成方圓的理念對歷代王朝的皇宮居住設計及四合院布局有較深的影響。在故宮里,太和殿作為皇帝登基大典之所,處于故宮的中心位置,以顯示尊重。而四合院的布局構造中,體現的則是儒家內外有別和自成方圓的理念,由四院圍合而成,高墻隔絕內外,自成一家。
2.2.3佛家思想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公歷紀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并在唐朝開始興盛,佛教倡導清靜、隨心、重在領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理念的體現。佛教有清心寡欲、遠離塵世之念,對中國古代建筑和園林的設計理念有較深影響。在古代有“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的思想,早期不滿朝政,退隱山林的隱士大都選擇山川鄉野之中,追求自己隨性的生活。后來就選擇在城郊甚至城中修建園林,做不聞外物的“隱士”,代表性建筑有明朝王獻臣所建園林—拙政園。在建筑領域,如何能將現代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已成為我國建筑領域的一項重大課題[2]。
3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
3.1傳統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建筑設計,建筑材料作為房屋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首先需要深化對傳統材料的傳承上。以我國古代中華文明為代表的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材為建筑材料,以達到親近自然、樸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紀的今天,雖然鋼筋混凝土式的新型建筑材料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導,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調中積極吸取傳統材料的特點。即我們可以運用現代建筑材料,通過簡單的藝術造型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展現隱喻木質材料風格中“親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內涵。
3.2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
3.2.1傳統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尤其在建筑的設計上,格扇設計,門窗設計,臺階設計,以及吉慶圖案的選用。如龍紋鳳藻、回文水紋等,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可以在現代建筑中直接加以應用[3]。其中,坡屋頂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元素,在現代建筑中仍可以應用坡屋頂元素來增加建筑的古樸感和韻味感。
3.2.2傳統元素的傳承與創新對于建筑設計中應用到的圖案及色彩等這些傳統的元素,不僅要借鑒還要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創新,即提煉和重組這些傳統元素和造型,讓它們更好地融入到現代建筑的設計審美,從而符合建筑設計美學的要求。還要依據現代的藝術手法,進行一定的抽象與拼接,以及一定程度的重構。這樣,使得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新型完美的融合,提煉出最符合現代審美傾向的傳統元素,在設計里體現一種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性格。例如北京香山飯店,其做法是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工藝,而紋樣則按照揚州紀念堂的墻體劃分進行模仿。重復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結果,這來自園林建筑屋脊上豎置的疊瓦。此外,流華池中心以小橋連接平臺,與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異曲同工,也十分符合“流觴曲水”的意蘊。其借景入室的手法,對方和圓等中國元素的大量使用,使得這座現代化建筑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種造型簡單利落,協調統一,分布合理,將現代藝術的簡潔明快與古典藝術的沉郁悠長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3]。
3.3建筑的框架式結構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古代建筑大都使用木構架結構。這種結構主要使用木梁和木柱構成房屋的整體框架,屋檐和屋頂的重量通過梁架轉移到立柱上,墻壁僅僅起到隔斷的作用,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墻倒屋不塌”的諺語。這種房屋結構具有很多優勢,一方面它可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對房屋提出的各種功能要求;另一方面,這種框架結構還形成了一種在祠廟、宮殿等古代高級建筑中的獨特構建,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主要是由弓形的橫木和斗形木塊組成,縱橫交錯,形成下大上小的托座,既可以起到裝飾美觀的效果,又可以支承荷載梁架。
4結論
關鍵詞:地域文化;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定位;塑造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al culture of library interior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library in the design of indoor design orientation and moulding technique, to create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ibrary of the interior space.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The library indoor space; Design localization; Shaping techniqu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引言
圖書館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民族或者一種文化的象征,反應其所在地區的文化歷史及當今文化建設成就[1]。圖書館的形成和演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涉及到經濟、宗教、歷史變革、民族文化等,同樣這些因素也都影響與制約著圖書館事業的變化與發展。由此可見,圖書館的設計必然要反映所在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征。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圖書館室內設計往往一味套用國內外成功的設計模式,從空間組織、功能布局到各空間照明、色彩、材料都驚人的相似,缺乏特色和創意,單純追求所謂的現代化,未能體現圖書館的文化屬性。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就需要對圖書館的設計進行創新,以凸顯具有文化價值的圖書館室內空間氣氛。而其中地域文化的表現將成為圖書館設計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2地域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的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體力和腦力勞動創造的,并不斷得以積淀、發展和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2]。從地域文化的本質來看,地域文化是以地域限定的,具有相對明確而穩定的文化形態,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由一個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勞作以及社會歷史的演進中積淀而成的。
3影響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模式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這些構成了影響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氣候特征、地方資源等方面,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內在因素;二是人文因素,主要包括歷史變革、民族民俗、等方面,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外在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才構架出獨特的地域風貌。
具體到室內設計中,就是要尊重歷史文脈傳統,尊重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當地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結合,批判地加以繼承。以室內空間各組成部分的空間形態、色彩、材質、陳設、材料、肌理以及空間的整體氛圍表現地域性設計語言。
4 地域文化在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表現手法
4.1空間形態的地域性表現
空間形態的表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具有流動性、包容性和含蓄性,并在一定方面體現了人的價值追求與文化發展的一致性[3]。不同的空間形態具有不同的情態特征,在室內環境中,這些基本要素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給人以不同的視覺、心理和文化等全方位感受,它與地域、民族、功能需求有關,不同的自然環境造成各地區文化極大的差別,從而影響到建筑及各室內空間形態的多樣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如福建的圓形土樓、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
如美國奧爾斯頓圖書館慎重處理了街道與室內空間形態的關系,將內部空間劃分為四條與街道平行的帶,首先是圖書和閱覽帶,包括書庫、參考書及沿街的一些辦公室。第二條是由閱覽庭院和閱覽室組成的內庭院帶;第三條帶由會議室和相關設施組成;第四條是館外的停車帶。
同時,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習慣、及審美情趣,創造出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間形態:如傣族的竹樓,蒙古族采用的帳包式住房,彝族的“一顆印”。這些不同地域、民族的典型建筑空間形態都是我們進行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時表達地域性的豐富來源。如位于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書院,利用軸線的導向和組織秩序,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到整個書院最崇高的唯一一座三層建筑空間——御書樓,這種空間形態體現“居中為尊”的宗法禮教及湖湘文化傳統的“主靜”“居敬”的理學思想。內部也運用對稱的布局的構圖形式,使其空間形態充滿了秩序感,很好的體現了中國“禮制”文化的精神。
在進行地域性設計時,圖書館室內空間形態的創造和演繹是基于現有的建筑空間特征進行的二次設計,通過對不同主題的室內空間進行深入觀察和了解,利用抽象、簡化的手法,進行不同空間形式、比例、尺度的變化,以及整體與局部的打散、重構等現代設計手段,將地方傳統建筑結構形式中的價值觀念、情感模式和行為方式的部分因素加以深入挖掘并融入到已有的空間形態中,使空間形態與地域文化相呼應,以呈現出既富有時代感又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全新設計語言,創造出豐富和諧的室內氛圍。
5.2色彩的地域性表現
色彩作為空間環境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不同的國家、民族和地區,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現在人的服飾、居住環境、生活空間等方面不盡相同,對色彩同樣也形成了各自的偏好和地域的差異性。
因此,在滿足圖書館各功能空間的獨特的色彩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中對于色彩的審美差異和喜好,把握色彩的地域性特征,以喚起人們的情感聯想與共鳴,通過對不同民族和地域色彩的對比、類比、概括和提煉,把色彩環境的營造建立在人與空間和諧的基礎之上,使色彩作為視覺符號傳遞所需表達的地域文化意義。
5.3材質的地域性表現
材質包含材料的外在形態、色彩、質地、肌理,是人的視覺對材料表面特征和材料一般物理屬性的綜合反映和綜合印象[4]。不同質感、不同肌理的材料能夠表達不同的表情。如粗糙的材料給人樸實、自然的感覺;質地細膩的材料給人高貴、典雅的感覺;肌理豐富的材料給人粗獷的雕塑感。傳統的建筑材料多以土、木、磚、石等為主,經過若干年的選擇與運用,人們對這些自然材料的認識已不僅僅是物理屬性上體現,這些材料與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水融,使人們產生親切感、自然感,在應用與表現手法上體現出這一地域的環境特征、風土風貌,都帶有了極強的地域特征。
在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中,選擇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用于現代空間設計中,不僅體現出生態適應性的原則,符合經濟適用、環保的基本設計要求,而且可以使人們對環境產生歸屬感,增強情感上的凝聚力。
如哥倫比亞的維拉紐瓦公共圖書館,整個圖書館的室內外建造均就地取材,采伐自當地人工林的松樹搭成透風的網隔墻及運用地方石材堆砌成堅固的堡壘狀大墻,最大限度地減少項目費用的同時,使整個建筑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5.4陳設的地域性表現
在圖書館室內環境中陳設品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對于室內陳設的喜好、要求有所差異,對讀者和館員心理、閱讀效果、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影響。在圖書館室內空間放置具有地域性的陳設品,傳達出不同歷史、地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歷史積淀,使人們獲得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并以在此學習為樂,激發人們的求知欲。如在河南省圖書館入口處陳設的古銅鼎,作為該館的標志性飾物,把商周古遠文化融入其中,尊貴典雅,畫龍點睛,一件飾品便重現了河南光輝的歷史、展現了中原獨特的地域文化和中華文明發祥地這一特點。
陳設設計的地域性表現不僅要服從于整體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傳統。陳設設計對地域文化的關照是創造思想的重要源泉,對創作出豐富多彩的人性化公共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6 總結
地域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在圖書館室內設計中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地域文化中的特色、特點來為當代人服務,來為人們提供精神的享受,提升內在的空間文化品味,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創造出健康的生態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