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公文范文 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

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

發布時間:2022-04-16 08:5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2017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其中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達7.6萬億元人民幣,增速可觀。國家多項政策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國際化人才,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探索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很多高職院校積極開拓國際化辦學思路,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將高職院校在管理,教學,科研等方面都遵循“走出去,引進來”的辦學模式。在國際化專業設置上,借鑒國外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標準,在院內開設一定數量的,與國際行業,職業相匹配的專業。在國際化課程設置上,通過院校開設國際課程,使用在國際領域通用的教材,國外教師的講解,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體驗國際化。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在于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與國外院校進行合作辦學,進行跨國校企合作,開辦孔子學院等形式來實現國內學生與國外學生互相交換進行語言學習,崗位實習,專業學習等。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專業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內貿電商不同,跨境電商涉及的環節更復雜,跨境電商人才除了具備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操作和運營能力之外,還需掌握國際貿易,國際營銷,報關與物流,外語等專業技能。在電子商務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出現一些問題有待于解決。

1.1課程內容設置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由于很多跨境電商平臺均有年費和企業資質門檻限制,所以在課程開展中無法讓學生個人注冊賬號,不能依托太多真實平臺進行實操,而是通過虛擬仿真軟件來進行項目化教學。因此學生只能掌握跨境電商平臺的基礎操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戰經驗。再因跨境電商平臺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依托虛擬仿真軟件教學往往會造成教學內容跟不上平臺更新速度,造成企業反映學生知識面窄,視野不寬廣,與企業用人需求產生不匹配的問題。

1.2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

跨境電商行業對業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企業培養一名合格的員工的成本也較高,所以企業在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時也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并且跨境電商作為新興行業,大多跨境電商企業處于創業發展階段,跨境電商從業人員也以初級人才為主,多從事基礎平臺操作和客服工作,能夠勝任跨境電商運營的中高端人才也很缺乏。所以在校企合作深度上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1.3缺乏明確的國際化人才定位

很多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強調的是引進國際化課程和與國外院校進行合作,容易忽略電子商務專業的實踐專業性質,所以單純地停留在教授外語或與國外院校進行聯合辦學無法滿足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培養目標,應多與跨境電商企業和國外電子商務企業進行合作,以期提高電商專業能力。

2、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要求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國際化教育理念,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法。教育理念指的是人們對高等教育領域里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要素的認知,理解,以及價值選擇的總稱。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靈魂優秀,想要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就要首先樹立正確的國際化教育理念。適應國際化發展趨勢,電子商務專業應從多方面樹立國際化意識和理念。將國際視野融入到專業的教學,學生的培養和企業實踐中,培養國際化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是參照教育理念而指定的,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規定。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反映了高職院校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向,類型,能力的要求。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要求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思維,從日常學習中注意關注國際政治時事和經濟文化事件,培養應變能力和預測能力。(2)加強英語專業知識學習和溝通技巧的學習。跨境電商人才離不開英語,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跨境電商企業招聘員工的硬性指標,所以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有必要加強英語學習。(3)具備扎實的跨境電商平臺基礎操作,電商運營與推廣,店鋪日常經營管理等電子商務專業知識與技能。為應對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變化,還應具備良好的職場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抗擊打能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4)熟悉國際經濟法規和不同跨境電商平臺的規則,掌握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國際市場營銷等知識,培養合格的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國際化人才培養實施方法是院校實踐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策略,具體內容在第三部分展開論述。經濟全球化使競爭日趨激烈,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適應時展的國際化人才是很多專業都面臨的課題。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理念,與國內理念進行融合與創新,有利于電子商務專業的深化改革與可持續發展。

3、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法

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法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從理論層面需要首先培養國際化視野,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我院在國際化辦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引進來,走出去,深融合”為指導原則,在美國和玻利維亞分別建有孔子學院,通過教學資源國際化工程,專業建設國際化工程,培養過程國際化工程,初步構建了國家化人才培養模式。電子商務專業應積極響應學院國際化辦學特色,學習和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國際化視野。具體實施辦法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3.1增加國際化教學資源和專業建設資源

依托學院國際化辦學優勢,積極引進國外職業教育教材。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結合電子商務專業需求適當在課程體系中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的背景知識,加深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了解。積極與國外院校進行合作,推動共建實訓基地,開發電子商務相關課程,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赴國外短期交流,游學和國外企業實習項目,增加雙語授課比例,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溝通能力。

3.2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

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理念,教師也應全方面地進行國際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聘請有豐富國際化課程經驗的專家和學者來學院進行講座和長期授課,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增加教師國外交流和培訓的機會,提供相關政策支持教師去國外進行學習。積極與國外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定期讓教師去國外進行掛職鍛煉,學習國外電商企業的實戰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

3.3借助國際化學生來源優勢

由于學院累計招收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和拉美地區20個國家的長短期留學生近4000名,每年長短期在校留學生300多名,且留學生可選擇國際商務系相關專業課程進行學習,所以經常有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課程。借助這樣的直接交流機會,應進一步增加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在課程開展中的互動與合作,促進多文化交流與發展。

3.4創新校企合作和創業就業模式

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和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也應向國際化邁進。我院與馬來西亞跨境電商協會簽訂了跨境電子商務校企合作協議,在協議中指出將馬來西亞跨境電商業務納入到我院整體教學計劃中,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學生幫助馬來西亞跨境電商協會進行跨境電商進口平臺操作,選取優秀學生向會員企業進行推薦,前往馬來西亞進行短期實習和游學。除此之外,組建創業班,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進行選拔,挑選優秀學生創建以創業為導向的班級。在我院以學生團體為單位建立公司在跨境電商平臺例如亞馬遜,eBay,速賣通,Wish和敦煌網等網站上創建店鋪,進行商品銷售。讓學生真正進行跨境電商平臺操作,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業熱情。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需要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跨境電子商務的培養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培養出英語能力強,并且具備跨境電商平臺操作與運營,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國際市場營銷等多學科融合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電子商務專業開拓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時展的必然選擇。樹立國際化教育理念,在日常專業培養中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思維,加強英語專業知識學習和溝通技巧的學習,具備扎實的跨境電商平臺基礎操作,電商運營與推廣,店鋪日常經營管理等電子商務專業知識與技能,熟悉國際經濟法規和不同跨境電商平臺的規則等,都是電子商務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所在。深化國際化教學資源和專業建設資源,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借助學院國際化辦學優勢,實行中外學生混班上課,進一步創新校企合作和創業就業模式,通過這些方法將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到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上,以實現電子商務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依照國際行業需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學院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參考資料:

[1]“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策略[J].朱超才.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2]“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創新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路徑[J].張明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04)

[3]湖北省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杜志琴.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06)

[4]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王書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05)

[5]一帶一路背景下貴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黃景賢.電子商務.2018(05)

作者簡介:趙芹沅,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張慧明,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