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含有綠的意思的詞語

含有綠的意思的詞語

時間:2023-05-29 17:38: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含有綠的意思的詞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

那么,我們如何去教好詞語呢?

一、結合文本,讓詞語意思清晰化

每個詞語所生存的環境是所在的課文,對詞語的意思,我們不能簡單地憑借工具書去理解,而要把詞語放到文本當中去理解,引導學生讀課文時獲得對詞語的感悟。常言道:“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王崧舟老師的一段話讓我深有同感:“感人的文字光找出來是不夠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動去品味它們、咀嚼它們,不要放過其中的任何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較、品味文本用詞造句與作者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才能讓學生滋潤在人文精神的知識海洋里,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對文章關鍵詞語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牽一“詞”而動全“篇”的功效。所以,我們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要讓學生盡可能地從課文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揣摩詞語的意思,即“聯系課文”或“聯系上下文”去理解。這樣的詞語教學讓學生從功效、感性方面去體會,勝于從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去理解。教學《觸摸春天》課文中“張望”一詞,以詞解詞,全班學生都明白該詞的意思,(張望:向四周或遠處看。)但學生不會明白文中“張望”的含義:不僅表現了盲童安靜對蝴蝶的喜歡和留戀,還表現了盲童安靜對飛翔的向往,對生命的關愛。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這個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師:課文中說的是誰“張望”呢?

生:盲童安靜。

師:盲童安靜“張望”什么呢?

生:張望放飛的蝴蝶。

師:既然安靜是一個盲童,那她又怎么能“張望”放飛的蝴蝶呢?

生:“張望”是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意思。而安靜是一個盲童,她不能用眼睛去觀看蝴蝶的飛翔,所以我覺得“張望”這個詞用在描寫安靜的身上,應該是指她憑著自己的感覺或靈性來想象著蝴蝶飛翔的樣子和方向的。

師:你說得很好。作者用“張望”來描寫安靜,還包含有其它的意思嗎?

生:有。

師:你能說說你讀懂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張望”這個詞不僅表現出安靜對蝴蝶的喜愛和留戀,還表現出安靜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像蝴蝶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師:你理解得很深刻!“張望”一詞非常準確地表現了安靜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春天、關愛生命,向往飛翔的女孩。能不能帶著你的體會和感受來讀一讀“張望”這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呀?

生:(充滿感情地讀)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

這樣,學生不但明白了“張望”這個詞語的意思,而且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

二、借助實物,讓詞語意思直觀化

小學生的認識必須經歷從具體意識到抽象意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單純用抽象的語言講解,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運用比較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詞語的意思。例如《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我首先向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蟋蟀,讓學生認識到瓶中的蟋蟀就是一條生命;然后又向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玉米、花生、綠豆、瓜仁等植物種子,讓學生認識到每一粒種子里都包含著一條小生命;最后又讓學生轉想著自己,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條生命。這樣,通過直觀教學,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為領悟本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做好了鋪墊。

三、聯系實際,讓詞語意思活動化

感悟詞語鮮明的形象,體察詞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我們就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實際,聯系生活實際,抓住文本中每個有深度的、有內涵的詞、句、段細嚼慢研,在細節上、深度上下功夫,使詞語的意思立體化、形象化、情感化、活動化。詞語橫躺在文本里就是一個“僵尸”,而當它們一旦被激活了,或出現在黑板的某個練習角落,或念誦于孩子們的口語交際、用詞造句中,或集結在學生的習作中,這時,詞語才是活生生地“站”起來。為了尋求這種活生生的“站詞”,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變得民主,和諧,激揚,豐富,個性和創新。

例如,我教《桂林山水》一文時,課文里面有許多描寫“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的優美詞語,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讓學到的詞語“活”起來,上完課文后,我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這里的農村到處都是山山水水的,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用上課文中的優美詞語或自己平時積累的詞語,仿照“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的寫法,分別寫兩段話,一段話描寫家鄉的水或自己看到過的水的特點;另一段話描寫家鄉的山或自己看到過的山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里,一段段精妙絕倫的話語出現在我眼前:

池塘的水真靜啊,靜得像一面沒有經過打磨過的銅鏡;池塘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池塘的水真綠啊,綠得像一塊無瑕的碧玉。

太湖的水真靜啊,靜得像一面迷蒙的銅鏡;太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湖底的小魚小蝦在嬉戲;太湖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片茂盛的森林。

……

遠處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少女,像山羊,像桃子,奇峰羅列,形態各異;遠處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松樹,像無瑕的翡翠,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遠處的山真險啊,高峰聳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

第2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顏色詞;構成方式

    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據科學家測定,人的眼睛能區別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能區分1000多種相近的顏色,這些顏色在人類的語言中都有反映。在現代漢語中,顏色詞頗具特色,詞匯豐富,詞匯量很大。

    顏色詞是一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非常感興趣的部分,因為顏色詞生動具體,能夠看到或感知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了能幫助學習者輕松的掌握漢語中顏色詞的構詞方式,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顏色詞的構詞方法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

    一、單音節顏色詞

    1.基色詞

    在眾多的顏色詞中,有一類顏色詞最為基本,它只由一個音節構成,用來指稱繽紛世界中的單色光。現代漢民族已經分辨出“紅、黃、藍、自、黑、綠、灰、紫、棕、褐、橙”等11種色彩范疇。(姚小平1988)這類語素數量不多,在漢語中總其才十幾個,但構詞能力強,都能獨立成詞或與其他語素組合成詞,是構成漢語顏色詞的主體,我們把這類詞稱作基色詞。如:紅、黃、綠、白、黑、青、藍、灰、紫、棕、褐、橙等。

    這類詞表示單純的顏色,每個詞所包含的顏色范疇較寬,一般可以接受程度副詞的限制,如很紅、太紅、非常紅等等。

    2.專用詞

    還有一類單音節詞的顏色詞它們多由古漢語保留而來,本義原是帶有某種顏色的物體。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類詞發展并固定了下來,最后幾乎全部成了基色詞之外專指帶有某種特殊物體顏色的專用顏色詞,如:青、粉、黛、絳、緋等等。

    這兩類詞都可以直接在后面加“的”修飾名詞,但是加不加“的”意義都不會改變。如:紅的、藍的、綠的、粉的、灰的、青的等等。

    二、合成顏色詞

    1.單音節顏色的組合

    由兩個單音節顏色詞組成表示一種混合的顏色或者對一種顏色的形象進行具體描述。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一般以后面的語素所表示的顏色為主,主要語義體現在后一語素上。如:絳紫、青紫、灰白、紫紅、朱紅、赤紅、粉紅、橙黃、棕褐、青綠等等。

    2.借用詞

    借用外界某種事物的特有的顏色來描述帶有該樣事物顏色特征的一類色彩,從而對其色彩給以定性,使其所表示的顏色具有視覺可感性。這一類詞在構詞的時候,只需要在事物的后面加上“色”字即可。以這種方式構成的顏色詞含有“像……那樣”的意思。如:亞麻色、栗色、紫羅蘭色、巧克力色、小麥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金色、銀色等等。

    這類詞在使用時一定要和“色”字組成一個復合詞,才能描述顏色,否則其指稱意義會發生變化,不具備顏色詞的功能。即描述顏色時只能說:亞麻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泥土色,而不能像單純式的顏色詞那樣說成亞麻的、咖啡的、茶的、琥珀的、象牙的、泥土的。

    3.名詞修飾單音節顏色詞

    在描述顏色的詞之前加名詞作為修飾成分,對某種顏色的色調差異加以具體的限定和說明。如:杏黃、蠟黃、檸檬黃、草綠、蘋果綠、天藍、湖藍、孔雀藍、棗紅、血紅、藕紅、玫瑰紅、鐵銹紅、雪白、漆黑、鐵青、沙褐等等。

    在這一類顏色詞里,兩個字的顏色詞可以單獨說,也可以在詞的后面加上“色”字,如杏黃、天藍、棗紅、水紅、鐵青、沙褐,可以單獨說,也可以說成杏黃色、天藍色、棗紅色、水紅色、鐵青色、沙褐色。三個字的顏色詞一般都單獨說,后面不用加“色”字。

    4.定語修飾單音節顏色詞

    在描述顏色的詞之前加上作為定語修飾而構成的新的顏色詞,對該種顏色的色調差異加以具體的限定和說明。因為色彩具有三種基本的屬性,即色相、明度和純度,所以會產生這種描述色彩屬性的顏色詞,如:暗紅、鮮紅、嫩綠、暗綠、淺咖啡色、深麥色、淡茶色等等。

    在這一類顏色詞里,如果定于修飾的顏色是屬于第2類合成顏色詞,后面必須跟“色”字,才能構成描述顏色的詞語。而其他類型復合式顏色詞后面可以加“色”字,也可以不加。由于這類顏色詞本身已有表示程度的意義了,所以一般不再受其它表示程度意義的詞修飾。

    5.新興顏色詞

    目前在手機和汽車行業,為了吸引顧客涌現出了大量的新型顏色詞匯,如:沙灘金、夢幻紫、炫酷黑、時尚銀等等。

    這些新興顏色在構造方式上基本上都是偏正式,在音節上以雙音節、三音節為主。也有少數融人了英文字母,如“Dream紫”等。這一類型的顏色詞更多的是人們賦予某種顏色的抽象表達,所描述的對象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這類新興顏色詞能不能真正意義上進入現代漢語顏色詞匯中,還有待時間的證明。

    三、重疊顏色詞

    1.單音節顏色詞直接重疊加“的”

    單音節基色詞的直接重疊加“的”,重疊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紅紅的、綠綠的、黑黑的、灰灰的、藍藍的等等。有的單音節專用詞也可以直接重疊,如:青青的、粉粉的,但是不能說黛黛的、緋緋的。

    2.單音節顏色詞加疊字

    單音節顏色詞后加上疊字構成新的顏色詞。這一類型的顏色詞所描述的顏色仍然為該單音節顏色詞所描述的顏色,只不過它比單音節顏色詞的表達效果更生動活潑,更形象具體。如:白生生、黑黢黢、紅彤彤、綠油油等等。

    單音節顏色詞構成重疊顏色詞之后構成形容詞,形容事物的顏色,不再專指某種具體的顏色。

    四、口語和方言中的顏色詞

    這一類型的顏色詞一般只在日常口語和方言中出現,不作為正式的書面語表達。“紅不棱登”、“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究竟描述的是什么顏色,什么狀態似乎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標準和定義,這一類型的顏色詞所表示的意思也大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不同的方言區,這一類型顏色詞后面的表語氣的詞綴也不盡相同。常見的詞綴有嘰嘰、溜溜、溜秋、溜丟、滋咧、棱登等等。在使用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顏色詞帶有貶義,多用來修飾不好或齒于言談的事物。

    五、總結

    通過以上對于顏色詞語構成方式的分析和歸納,可以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如果在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遵循以上的規律,就可以盡可能的減少因為對顏色詞的構成不清楚而鬧出的笑話了。

    參考文獻

    [1]姚小平.基本顏色詞理論述評—兼論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演變史[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1).

    楊漩.談顏色詞的構成及語法特點[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5,(2).

    李兵.淺探顏色詞的構成及使用[J].淮陰師專學報,1994,16(4).

    王卉.淺析現代漢語顏色詞的構成、分類及特點[J].語文月刊,2005.

    劉峰.主觀化、新穎化、形象化:手機顏色命名的特點[J].修辭學習,2005,(5).

    李紅印.漢語色彩范疇的表達方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6).

第3篇

一、經典誦讀活動實例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含有至深圓滿的修身、處事、治國之哲學智慧。這些思想對于凈化人們的心靈,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自古就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傳世佳言。孩子從小接受經典熏陶,就等于有一個最好的老師一直跟著他,指導他,讓他少走很多彎路,少犯很多不必要的錯誤。經典教育的目的是對孩子身體、心理、智力、品德的培養,從而開發孩子的右腦,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思維力、專注力、觀察力、意志力、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促成孩子的全面發展。 

《憶江南》的片段(一): 

(多媒體出示古詩內容) 

師:古典詩詞語言精美,我們學習古詩詞不僅僅要知道它的意思,還要懂得通過語言來品味、欣賞。那么你認為這首詞哪里寫得好?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寫得好。江南處處是美景,詩人抓住江花、江水這一江南美景,讓我們看到了江南的又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師:請你讀出這種意境。 

(生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現在我們來想像一下,這是何等的一種境界啊!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開,紅日普照,使鮮艷的紅花紅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 

師:好一個紅的更紅,綠的更綠啊!請你讀出花紅勝火,水綠如藍的美!(生讀)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老師到這開滿鮮花的江邊走走。(錄音機配樂誦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圖片) 

生:我看到了江邊盛開著大片大片的紅花,太陽出來了,朝霞滿天,映照得花兒更加紅艷,那紅艷光彩奪目,勝過燃燒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綠如藍草,就像晶瑩的翡翠。 

師:多美啊!你就是站在這江邊的詩人,請你讀——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聲情并茂地誦讀) 

師:你怎么讀得這么好啊? 

生:因為我在讀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我想像中的畫面。 

師:很好,想像畫面朗讀,聲情并茂,讓聽眾也和你產生了共鳴。這就讀出情,讀出了味。 

這就是詩的語言的品味。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點撥,在品味詩句的過程中,把誦讀、想像融匯其中,進人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詩的畫面美、意境美、語言美。 

《憶江南》教學片段二: 

師:詩人感慨:“能不憶江南?”這是什么句式? 

生:反問句。 

師:請用你的朗讀來告訴大家。 

生:(讀)能不憶江南? 

師:從這句中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詩人不能不憶的極度思念之情。 

師:請你讀出不能不憶之情。 

生:(讀)能不憶江南? 

生:我體會到了詩人對江南美景的無限的眷戀! 

師:請你讀出無限的眷戀! 

生:(讀)能不憶江南?(深情地) 

生:我還體會到了詩人的贊嘆之情。 

師:請你贊嘆! 

生:(讀)能不憶江南! (強烈地) 

師:在思念中贊嘆!在贊嘆中思念! 

師:我聽出詩人的贊揚之意。還可以怎么讀? 

生:江南好!(小聲嘆) 

師:我聽出詩人的向往之情。就這樣可以大聲贊,可以小聲嘆。把詩人的贊揚之意和向往之情盡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誦讀;不同的誦讀,就表達出不同的感悟。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內涵、韻味、美感。以讀來檢驗對詩的語言的理解,做到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二、經典誦讀教學反思 

思想轉變,行動才能改變。我們學校對經典誦讀非常重視,創造機會讓我們學習、交流、提高,在對學生實施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我們有收獲的喜悅,也有困惑的地方。在經典誦讀活動中,光靠課上時間和學生的自覺是不夠的,在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發揮小組競賽的同時,教師還需定期檢查,以便督促學生繼續誦讀。通過誦讀經典詩文,讓學生感受經典的魅力,感受令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輪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學把一章經典抄寫在黑板的一角,讓學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課間就可以背誦,確保一天一章背誦。 

2、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評比,超額背誦的小組全員獎勵,重重獎勵組長,發揮小干部的帶頭作用,讓他們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組有一個同學拖拉,整個小組沒有榮譽,以此保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3、評選優秀家長。激勵家長參與,對關心孩子經典誦讀,與孩子共同背誦的家長,提出表揚,發“書香家庭”的獎狀,激勵一些起帶頭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4、課前兩分鐘背誦。每個課前,讓學生背誦一段經典靜心,然后正式上課,養成習慣,讓學生時刻不忘經典,營造氛圍。 

5、班級經常開展活動。利用班會時間或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時間,組織學生排練經典誦讀的活動,可以以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孩子的興趣。 

第4篇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能力層級為E,屬表達應用。該考點共考查9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復。歷年高考語文試題側重對比喻、比擬、排比、夸張、對偶的考查。“正確運用”說明是以動態的形式來考查,即重點考查判斷修辭手法使用的優劣、正確理解修辭手法在語段(或篇章)中的作用、運用某種或某幾種(一般題目會指定)修辭手法進行表達的能力。

一般而言,考查修辭手法的語言表達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正誤題、仿寫題、擴寫題、圖文題、情景題。下面筆者先就前三種進行講解。

【解題技巧】

一、正誤題

這類題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要求選擇最符合某種修辭特點的句子或對所用修辭是否妥當作出判斷。做這類題,考慮三點即可:

1.審清題目,搞明白考查何種修辭。一般而言,偏重測試比喻與比擬、借代與借喻、反問與設問等幾組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2.緊扣修辭特征,仔細分析對比。如考查對比喻的掌握,一定要看是否滿足構成比喻的兩個條件,即兩種性質不同的事物,且兩者間存在相似點。

3.結合語境,量身打造。即不能只顧滿足修辭的要求,還必須考慮與具體語境相吻合的修辭所傳達的意蘊、情感等。如:

從修辭效果看,下列橫線上所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自從地球印下人類的足跡以來,地球容顏就逐漸由美變丑了。特別是邁入工業社會之后,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排放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污染著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和土壤,地球傷痕累累,公害頻頻發生, ,人們感到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的環境中。

A.“三廢”的陰影像陰云在世界各地飄蕩

B.“三廢”的陰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三廢”的陰影像強盜在世界各地橫行

D.“三廢”的陰影像幽靈在世界各地游蕩

A項“陰云”還有散去的時候,比喻不當。B項“三廢”沒有“虎豹”的行為暴烈,比喻不當。C項“三廢”與“強盜”的行為沒有相似點。故本題選擇D。

二、仿寫題

仿句的要求分顯性和隱性兩個層次,顯性要求便是題干要求的句式和修辭;而隱性要求是“意諧”,即所描寫的對象中心突出,語意通暢,內容健康。答這類題,考生要注意四點:

1.注意理解原句的意義,特別是隱含意義,保證仿寫的句意與原句句意一致。

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點,特別是分句間的關系,要注意關聯詞的使用。

3.注意原句的修辭手法,仿句要與之相同。

4.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調,如憂傷、喜悅、沉重、明快等,仿句要與之一致。如: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

沒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宮,無論怎么堅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沒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無論怎么用心,都只是見不到光明的胡亂摸索;沒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無論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勞跋涉。

在解此題時,考生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結構,即從語法角度看,是“沒有……無論……都只是……”的條件復句;再從修辭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三句構成排比。考生可答為:“沒有奮斗,生命就如空中樓閣,無論怎樣建造,都只是徒勞無益;沒有奮斗,生命就如天上彩虹,無論怎樣描繪,都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奮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種子,無論怎樣耕耘,都只是顆粒無收。”

三、擴寫題

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現,一般較簡潔。擴展后應含有較大的信息量,在修辭手法上一般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等幾種。這類題可細分為“情景演繹式擴展”“中心闡發式擴展”“枝葉添加式擴展”“續寫外寫式擴展”等。答擴展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確定重點。原句的重點即這句話中說得比較含蓄、概括而有待豐富的內容。

2.運用修辭。這里的修辭是廣義的,除了能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外,還要能運用肖像描寫、景物描寫等表達方式描繪景物,刻畫人物,增添情節,補充細節,用得體規范、優美生動的語言寫出符合要求的文段。如:

請你展開聯想想象,運用修辭手法,把“遙望”“繁星”“閃爍”這三個詞語擴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詞語順序不拘)

解答時要恰當運用修辭手法,想象盡可能豐富,描寫盡可能精彩。考生可答為:“遙望夜空,繁星滿天,半明半暗的星星懸在深藍色的天空,閃爍著光亮,就好像無數螢火蟲在我們周圍飛舞。”

【同步突擊】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 ,光滑地躺在爛泥里,連路也看不清了。

A.像鐮刀割過似的

B.像用腳踐踏過似的

C.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

D.像用碾子壓過一遍似的

2.2014年10月17日是國家首個扶貧日。請你編輯一則公益短信來幫助宣傳。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15字。

答:

3.2014年中國郯城國際銀杏節剛剛落下帷幕,請你展開合理想象,使用“銀杏葉、陽光、舞動”等詞語寫一段關于生命思考的話。要求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簡明,連貫,不少于60字。

答:

4.而今,孔子學院已遍布全球。如果你是孔子學院的老師,請向你的外國學生介紹一首中國古詩,必須包括作者、朝代、內容與特色。要求:①不超過60字;②語言連貫;③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

答:

5.下面示例描述了二十四節氣中“小滿”的相關內容,表現了“小滿”時田野中獨特的景色。請仿照示例,從“秋分”“冬至”“春分”三個節氣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表現這個節氣特點的文字,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50字)

示例:小滿――麥穗灌滿雪白的乳汁,豌豆莢裝滿翠綠的珍珠,連蘆葦青青的池塘里也溢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情……

答:

6.下面是關于“日月潭風景”的信息。請據其提供的信息,構思出兩段話補寫在畫線處。要求:內容完整,簡潔連貫,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跡。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清晨,(1)

中午,(2)

;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

7.請根據所給語句,續寫成一段7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②必須寫一個帶著哲理性的句子。

在你的旅途中,會有許多你沒有見過的鮮花。

8.“點贊”為一網絡詞語,意為對某個內容表示贊同、喜愛。閱讀下面文字,將話語補充完整,使補充的話語與前一句構成排比。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蘊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的滋養劑。徜徉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長廊中,我為屈原《湘夫人》所塑造的哀怨與執著的湘水女神點贊, ,

。讓我們吟誦經典詩文,提高語文素養。

9.仿照下面詩歌的擬人手法,選取新的事物,另寫一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與原詩各句字數相同)

眼睛很寬容

能裝下整個世界

第5篇

(一)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人們所處地域不同,文化也會有差異,每個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多方面的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翻譯過程中對某些詞匯的理解大相徑庭。中西方對“狗”(dog)這一詞語的理解則最為突出。西方把狗看做是最忠誠的朋友、最忠實的伴侶,有關狗的習語也大都是褒義的。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得意時。)而在漢語中,狗是一種相對來說較為低級的動物。“狗”這一詞條往往作為貶義詞來用,那些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大多表達了貶義。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狼心狗肺、雞飛狗跳等。另外,中西方在生活習慣方面也大不相同。就餐點而言,西方人喜歡面包加牛奶,而東方人喜歡米飯。在翻譯成漢語時,帶有“bread”的詞組完全失去了“面包”之意。例如:“breadandwater”譯為“粗茶淡飯”。再如:“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意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日常翻譯工作中,譯者要尤為注意此類風俗習慣的差異,否則會產生很多翻譯曲解,甚至是錯誤的譯文。

(二)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也會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內在的文化差異。西方人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是因為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抽象思維。而漢語則比較具體,這是因為中國人在語言上重意合。例如,在Thereisawhitebirdbetweenthegreenoftheforest中,“green”是典型的抽象詞,它是用抽象的表示顏色詞語來形容具體的森林的植被樣態。所以譯為“翠綠的森林中”比較合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研究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然后用符合各自思維方式的語言將原文作者的意思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

(三)生存環境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航海業在英國十分發達,一度領先于世界。他們通過航海認識了世界,對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生活中有許多習語源自航海業。如allatsea(不知所措),drunkasasailor(爛醉如泥)。漢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亞歐大陸,人們的生活和土地密切相關。用“揮金如土”來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則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見,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他們觀察事物,反映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譯切忌照詞典上的詞義逐詞逐句對譯,不合習慣的詞使會使信息出差錯或覺得美中不足。(四)宗教方面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也都有不同的,翻譯時把宗教差異因素考慮進去是很有必要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的說法。在中國,人們多信仰佛教,這使得在漢語中涉及到宗教的詞匯多與佛教有關。比如借花獻佛、菩薩、佛祖、玉帝等。所以在翻譯含有宗教的句段時就要特別注意,以免引發錯譯、漏譯,而使翻譯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譯論的相異性

中國強調人對事物的往往無法“言傳”、只能“意會”的領悟;而起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西方思想哲學傳統,則強調人的理性思維,強調人對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應當、同時也能夠作出理性的認識,并能予以形式上的解釋。

三、中英句法的差異

英語句子常常由好幾個從句和復句構成,將不同的主體粘連到一個長句中,即化零為整。但是漢語句子通常不長,鄰近的句子之間通過不同的主體分開,也就是化整為零。例如:“Thehuntforthepumabeganinasmallvillagewhereawomanpickingblackberriessaw“alargecat”onlyfiveyardsawayfromher.”(L.G.Alexander,1997)在這句話中有好幾個主體,第一層面:“huntforthepuma”beganina“village”,“awoman”saw“alargecat”第二層面:The“woman”livesinthe“village”.通過“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兩個層面的句子連在了一起,第二個層面成為修飾語。如果不調整結構直接按照這個復雜結構翻譯的話,中文譯文是這樣的:“對美洲獅的搜尋在一個某采摘黑莓的婦女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的小鄉村開始。”不用說,這個版本對中文讀者來說很費解,他們更希望看到化整為零的句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目標語言對源語言句子的結構進行解構,更合適的譯文應該是:“對美洲獅的搜尋從一個小村莊開始。那里的一位婦女在采摘黑莓時看見離她五碼遠的地方有一只‘大貓’。”

四、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差異

第6篇

一、創設意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傳的絕唱,詩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詩人與老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意境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的將學生帶到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告別后,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間。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學生在欣賞中遐想江南山明水秀,春意盎然,體會“春風又綠江南岸”,很輕松的進入了詩歌描繪的境界,更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2.畫面展示意境法

詩是抒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過形象,建構意境,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也就是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詩歌就需借助形象來理解詩人的情感。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練的詩句與具體的形象聯系起來,將詩歌文字轉化為圖片甚至視頻,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色彩、形象、動作,如果直接講解,部分同學對鵝不了解很難體會詩的意境美,而利用課件將白鵝浮于水上,不時引吭高歌的情景直觀展示,教學時詩與畫面對照,相映成趣。那一身潔白的羽毛,有著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的游動,不時伸長脖子歌唱…學生很輕松的進入意境,充分感受詩歌,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二、品詞析句,感受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是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的強化記憶,學習成為一種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形象的畫面或視頻,有利于學生在創設的意境中抓住詩中的詩眼或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如古詩《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時,對于“生”僅靠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在運用電教媒體教學時,恰當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提出問題:“生”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草木蔥蘢,危峰兀立,香爐峰被煙霧籠罩……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的精妙,通過媒體展現江南春日美景,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場景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很快領悟了“綠”的神韻。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他獨特的優勢,學生在學習中由眼、耳、腦、口多感官協同,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

三、指導朗讀,感受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可采用形象直觀的視頻,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時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7篇

關鍵詞: A了去了 形容詞 主觀性 無界

引言

“A了去了”是現代漢語口語中常見的一個格式,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格式。該格式由可變成分“A”和固定成分“了去了”兩部分組成。[1]從我們檢索的文獻來看,前人對該結構的研究相對較少。馬慶株(2005:159)認為,“A了去了”結構不表示比較,“去了”用在指大形容詞(遠、多、大、長、深)后頭,“去”要重讀,“了”字在述語和補語后面均不可少。整個格式的意思表示對方估測不到,表現出說話者心中有數,確有把握的口氣,帶有夸張意味。張菁(2007)運用三個平面的理論對“A了去了”格式做了探討。張文對照《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增補本)》中四百多個形容詞進行網絡檢索,發現含有“A了去了”的語料,共涉及68個形容詞。儲澤祥(2008)指出,進入“A了去了”中的形容詞通常都是積極性的,消極性的形容詞如(小、少、近、淺等)則不能進入該格式中。

本文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所收錄的1067個常用形容詞為參照,進行語料檢索,重點考察哪些形容詞能夠進入“A了去了”格式,哪些形容詞不能進入該格式,并試圖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加以解釋。文章中所出現的語料主要來自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以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出來的語料。[2]

一、“A了去了”格式中A的選擇限制

我們先看下面幾則例句:

(1)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海龜”未必就強于“土鱉”,留學生不學無術欺世盜名的也多了去了。(《完美大學必修課》)

(2)金枝說∶“別說逢時,誰都一樣,心里有一根簧。平時,涵養高了去了,可你一碰了那根簧,誰都得蹦起來!(陳建功《皇城根》)

(3)這座1960年為迎接花展而建造的高塔其實也就185米,比東方明珠那是矮了去了。(百度網頁)

(4)蔣寒心里直想笑,也故意顯得很憨厚:“喔,這可不好說,復雜了去了!(電影《冬至》)

(5)聶磊在青島名氣可以,不過比起我們臨沂王廷江還是差了去了。(Google網頁)

(6)后來偶像有錢了,免費演唱回饋粉絲,溫暖了去了。(Google網頁《信息時報》)

以上六則例句中,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既有單音節形容詞“多、高、矮、差”,又有雙音節形容詞“溫暖、復雜”,既有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高、多”,又有表示消極意義的形容詞“矮、差”。由此可見,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詞并不像前人闡述的那樣,只有積極意義的形容詞才可以進入該格式,而消極意義的形容詞不進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詞都可以進入“A了去了”格式呢?單音節形容詞和雙音節形容詞在進入“A了去了”格式時會不會存在差異呢?表積極意義的形容詞和表消極意義的形容詞在進入“A了去了”格式時是不是均衡對稱的呢?為此,我們對所檢索的語料進行了相關統計。[3]具體統計情況見下表:

表1.1 “A了去了”格式中形容詞的使用情況統計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詞以性質形容詞為主,狀態形容詞不能進入;

2.就出現頻率而言,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以單音節形容詞為主,雙音節形容詞較少進入該格式。

在統計過程中,我們發現單音節性質形容詞中的單音反義形容詞,在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時呈現出一種極不對稱的現象。為此,我們隨機抽取“長——短”、“多——少”、“好——壞”、“大——小”、“強——弱”等五組單音反義形容詞對所搜集的語料進行二次統計,統計結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單音反義形容詞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情況統計

通過上表我們發現,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單音反義形容詞彼此呈現一種極不對稱現象:表積極意義的形容詞(如:長、多、好、大、強)在語言環境中出現次數要遠遠高于表消極意義的形容詞(如:短、少、壞、小、弱)。

二、“A了去了”格式中A選擇限制的原因分析

通過文章1.1部分的統計,我們已經發現,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詞都是性質形容詞,狀態形容詞不能進入該格式中。在性質形容詞中,單音節性質形容詞進入“A了去了”格式所占的比例要遠遠高于雙音節性質形容詞。那么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文章試圖在該部分給出合理解釋。

2.1“A了去了”中A的無界特征

“有界——無界”的對立屬于人類“一般認知機制”之一,也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概念之一。人類在認知事物時,首先根據自身認識了有界事物,同時又根據“有界——無界”的對立認知外界的事物、動作和性狀。我們認為,性質形容詞可以進入“A了去了”格式而狀態形容詞不能,這主要與兩類形容詞自身的特點和該格式所表達的意義息息相關。跨語言的研究已經表明,程度性是形容詞的重要語義特征。人類在感知和認識事物、動作的同時也感知和認識事物的性狀。與事物、動作在空間、時間上一樣,性狀在程度和量上也存在“有界”“無界”之分。舉例來說,“綠”這種顏色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種性狀,它是對各種綠的一個概括(如深綠、鮮綠等)。所以綠是分等級的,它代表的是一個不定的“量幅”,或者說它表示的性狀是”無界“的。張國憲(2006)認為,性質形容詞從認知層面審視,性質“意象”的形成導源于總括掃描。這種掃描方式決定了宿主(host)屬性的程度值不成為其關注的焦點,是一種背景化了的蘊含語義。由此,性質形容詞在程度量的閥域上表現出無界性,它占據的是一個有較大伸展空間的量幅。而狀態形容詞恰恰相反,它是次第掃描的結果,它所占據的不是一個量幅而是一個量點或量段,自身在客觀上已經有了量的規定性,是不存在等級之分的。換句話說,它是“有界”形容詞。而在“A了去了”格式中固定成分“了去了”中的“去”是主要構件,它在形容詞“A”與“了去了”搭配構成“A了去了”格式的過程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去”指說話人由某一點離開,單向延伸至另一方向。圖示如下:

(去)

說話者(源點)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去”的位移圖示是一條射線,由某一源點單向延伸并且距源點的距離不斷增大,具有較大伸展空間,是一個量幅。從某種程度上看,這與性質形容詞的無界特征完全相符。從語義搭配的角度來看,這正好解釋了性質形容詞可以進入“A了去了”格式,而狀態形容詞不能的原因。

2.2“A了去了”中A的原型特征

性質形容詞包括單音節和雙音節性質形容詞。在定量統計過程中,我們發現單音節性質形容詞進入“A了去了”格式所占的比例為65.8%,而雙音節性質形容詞只占23.5%。為什么兩者相差會如此懸殊呢?張國憲(2006)從發生學的角度審視,雙音節是后起的形式,按照形式與語義一致性的規則,雙音節或多或少含有量意義,按熙(1956)的說法,往往它帶有狀態形容詞的性質。王燦龍(2002)認為,根據認知范疇觀理論,單音節詞屬于基本認知范疇,其原型特征強,而雙音節詞在意義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抽象與泛化,所以原型特征較弱。據此我們認為單音節性質形容詞具有形容詞的典型特征,屬于基本認知范疇,而雙音節性質形容詞在形成過程中其意義必然經歷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虛化,或多或少的帶上了狀態形容詞的某些特征,屬于下屬范疇。所以雙音節的性質形容詞較少的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

2.3“A了去了”中A的主觀性

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特性,它表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沈家煊,2001)“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在話語中或多或少的包含有說話人的“自我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據我們考察主觀性越強的形容詞越易進入“A了去了”格式。張伯江、方梅(1996:226)在討論形容詞按語義類別劃分有沒有意義層次時,總結出了本質屬性詞的排列順序:德性>價值>真假>新舊>屬性>度量>色彩。按這一排列順序,越靠前的形容詞越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越靠后的越少有主觀色彩。據此,我們結合所搜集的語料將張文所羅列的本質屬性詞放入“A了去了”結構進行逐一考察,考察結果顯示這七類形容詞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所占的比例分別是:表德性83.3%、表價值76.9%、表真假16.6%、表新舊60%、表屬性50%、表度量100%、表色彩28.5%。

通過以上考察比例我們發現表真假類和表度量類的本質屬性詞出現了例外。在表真假類的形容詞中“假”是一例外。我們認為這是語言發展變遷的結果。近20年來由于網絡語言時代所帶來的影響,語言的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些在意念上無程度區別的絕對形容詞實際上已經被打破。吳立紅(2006)對這類現象的動態變化進程進行了考證,吳文認為,這類組合的合理性與進入組合詞語的使用頻率相關,使用頻率越高的程度副詞越易與這類形容詞組合。從認知角度看,絕對性質形容詞在量上的變化是人們在認知中產生的,然后通過不止一種語言形式反映出來,這些語言形式結構是一種同義異構的關系。據此,我們認為既然絕對性質形容詞能夠受高頻程度副詞的修飾來表達不同程度,那么它理應也能與高程度補語組合來表現程度。“假了去了”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表度量類的詞屬于弱主觀性形容詞,理應不能進入“A了去了”格式,但我們發現幾乎所有表度量類的形容詞都可以進入該格式。我們認為,這主要取決于說話人的心理視點和自身經驗。說話人在不借助度量工具的前提下,完全憑借主觀對事物的度量屬性進行度量,并根據心理參照得出主觀感受,而這種參照完全是以說話人的經驗和經歷為基礎的,必然會帶有某些感彩。具有不同經驗和經歷的人對某一客體的感受很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評價。所以表度量類的形容詞在很多情況下也是能夠進入“A了去了”格式的。

三、“A了去了”對單音反義形容詞選擇差異的原因分析

語言的結構和語言的使用受人的心理期待或心理視角的作用和支配。所以我們認為,在單音反義形容詞中,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進入“A了去了”格式在量上要遠遠多于表消極意義的形容詞可能不是語言的原因,而是言語的原因。心理語言學家BoucherJ.和Osgood C E(1969)通過心理實驗,提出了一種“波麗安娜假說”(又稱“樂觀假說”),認為人總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摒棄壞的一面。我國學者鄒少華在解釋語義偏移現象時也提到了“社會心理”的因素:人類總是不斷追求完善、追求發展。“A了去了”格式本身表示非常非常A,帶有一種夸張色彩。當消極意義的單音性質形容詞進入該格式構成“-A了去了”時,[4]整個“-A了去了”就是一種主觀否定的極性表達,是對表述對象的一種極度否定。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如果大量出現“-A了去了”這不僅違背了"波麗安娜假說",同時也也不符合言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

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量的計算或評價,往往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把社會平均值作為一個基數對有關量進行評估。從認知角度來看,凡是高于社會平均值的量在認知凸顯度上就越高,它就越容易進入人們的交際。反之那些低于社會平均值的量則不宜進入人們的交際中。“-A了去了”是對事物量的主觀否定極性表達,表示非常非常-A。如下圖所示:

-A了去了 社會平均值 A了去了

由上圖可知“-A了去了”表示的量遠遠低于社會平均值,而“A了去了”所表示的量遠遠高于社會平均值。所以在交際過程中人們更傾向于選用表積極意義的形容詞A進入“A了去了”格式,而較少選用-A進入“A了去了”格式。同時面子理論認為,對他人的褒獎越多,對自己的貶抑就越多;對別人的貶抑越多,對自己的褒獎就越多。“-A了去了”是一種極性的否定表達,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頻繁選用消極意義的單音形容詞進入該格式進行交際,這就會過分的褒獎自己而貶低了對方,這也不利于交際的正常進行。

結語

考察結果顯示:“A了去了”格式中形容詞A的成員有進一步擴大發展的傾向。能夠或較易進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詞具有[+無界]、[+原型]、[+主觀性]的語義特征。這主要表現在:性質形容詞可以進入該格式,而狀態形容詞與該格式不相容;單音節的性質形容詞在該格式中出現的頻率要遠遠高于雙音節的性質形容詞;強主觀性形容詞比弱主觀性形容詞更易進入該格式。

參考文獻:

[1]“了去了”是否是一個整體,不同學者持不同意見:孫雪梅(2009)主張將“了去了”看做一個整體,并指出它是一個準副詞;仝國斌(2012)認為應該將“了去”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去了”是一個整體,如儲澤祥、馬慶株等。對于學者們的各種分歧,文章在這里暫不討論.

[2]網絡語料截至2012年8月3日搜索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