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常記溪亭日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李清照 《如夢令》 《李清照集校注》 細讀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書香世家,嫁與太學生趙明誠后夫婦倆志同道合,幸福美滿。然靖康之亂中,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喪夫再嫁,后堅決離婚,無子嗣,漂泊南方,最后郁郁終老。
李清照在詩、詞、文領域皆有成就,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她的詞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為“易安體”。作品集有《漱玉詞》《李清照集》,后世多亡佚,流傳至今者較少。
李清照被后世尊為婉約派的正宗,她以詞名世,流傳至今的作品雖然不多,卻皆為佳作。她的小令亦寫得含蓄蘊藉,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感觸。比如二首《如夢令》小令,引得后來評論家贊賞不已。筆者通過細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其他著述對此詞的誤解之處,提出自己的見解。現將這首小令全文抄錄如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少數注解者識字不深,未理解“常”與“嘗”二者當通用
首先,對于此詞起句“常記溪亭日暮”中的“常記”二字,另外的版本作“嘗記”。筆者據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所作校記曰:“全芳備祖、楊金本草堂詩余、古今詞話、歷代詩余卷一百十二作‘嘗’。”[1]中國的古籍在流傳過程中有字句不同的現象,故而同一作者的作品逐漸演化出不同的版本。有時候一字之差,意思卻有天壤之別。有的學者取“常”字的“經常、常常”之意,還有的取“長久”之意,句意可通,卻明顯違背生活常理。即使看到另外的版本作“嘗”,也沒有認真地花時間去檢索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去求證,就隨意地掠過了。
在李清照的《如夢令》中,不同版本的“常”與“嘗”,都可以解釋得通,而這樣的例子在詩詞中比較少。筆者檢索《漢語大詞典》收錄“常”字的第17條義項為:“通‘嘗’。曾經。”其下舉的例子有:《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王先謙《集解》:“《群書冶要》常作嘗,是也。”《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從觀,觀秦皇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三》:“孫權常獵于山下。”唐趙璘《因話錄》卷三:“常躬耕得金一瓶。”[2]以上的“常”通“嘗”,當作“曾經”的意思。下文產生“誤入藕花深處”的美麗錯誤才是正常現象。如果此處“常”作“經常”或者“長久”的意思,一個成年人,在“日暮”時分,由于視線不太清楚,找不到回家之路也屬正常現象。但如果“經常”地“誤入藕花深處”,那就明顯違背了我們的生活常識。所以此處應該是“常”通“嘗”,當作“曾經”的意思,才會令年輕的李清照記憶如此深刻, 寫下這首令人贊嘆的回憶性小令。
陳祖美在賞析此《如夢令》小詞時曰:“詞的起拍‘嘗記’二字,在這里是‘曾經記得’的意思,它說明此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結婚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公公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就隨丈夫趙明誠‘屏居’(即隱居)鄉里十年……這首詞是作者出嫁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作,也就是李清照十六歲左右到二十三四之間的作品。”[3]陳先生的細致分析筆者十分認同,這也為筆者以上的論述又加了一份佐證。
二、溪亭當為地名無疑,歸屬地當在李清照之故鄉章丘
“溪亭”,眾多研究者對它的注解并不相同,而且理解的差異也比較大。陳祖美在《李清照詩詞文選評》共列舉了四種觀點: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一帶的一處游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附近。[4]
眾多專家學者中持其中一種觀點的比較多。平慧善譯注《李清照詩文詞選譯》在《如夢令》其下“溪亭”下注解曰:“濟南名泉之一,臨近大明湖。”[5]又王璠在《李清照研究叢稿》中有詳細的考證:“溪亭泉原本歷下七十二名泉之一,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蘇轍《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說:‘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欒城集》卷五)可見泉流于渠,能夠行舟,時有畫舫出沒其間。郭老在《溪亭泉》詩中也說:‘七二名泉莫與京,才見趵突又溪亭。珍珠潭底魚三尺,一片琉璃入大明。’說明此泉水流直入城西北的大明湖中。大明湖多蓮花,這就是‘誤入藕花深處’的緣由。”[6]
然而筆者更傾向于《如夢令》中的“溪亭”當為李清照原籍章丘明水一帶的一處游憩之所,申辯的理由如下:
其一,《如夢令》起句“常記溪亭日暮”中的“常”字,據筆者以上考證,此處應該是“常”通“嘗”,當作“曾經”的意思,即這首詩當為回憶之作。王璠將“溪亭”解釋為濟南城中大明湖畔七十二名泉之一,又依據詞中描述的內容推斷“這首詞寫的是李清照少年時期和女友們在荷花盛開的夏日同游濟南城西的溪亭泉”。但這只是他的主觀臆斷,李清照在濟南生活的證據并不充分,大多數學者都是根據此詞中的“溪亭”二字所做出的推論。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一文載:“據李清照的幾種年譜,我們知道她出生地是鄆州(今東平),生長在東京(今開封),嫁給青州(今益都)趙明誠,其后隨夫居青州、萊州、淄州等地,金人入侵后,又南奔江寧(今南京)以及江浙各地,后定居杭州而終。她一生并未在濟南定居過,然而這一點并不排除她居青州時到濟南省視其父親李格非。”[7]
其二,將“溪亭”落實為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一帶的一處游憩之所,更符合日常情理。在中國古代社會,絕大多數女性在一生大部分時間里都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很少從事離開家的活動,作為“內人”是女性生活的常態,但是對于不同階層的女性、不同地域的女性、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情況又是不同的。[8]此小令描述的內容極富生活氣息,人物的心情也是相當歡快的,從中可以大體推斷此詞所描寫的當為李清照未嫁時的生活情形。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后,家庭遭遇一連串的政治變革與打擊,恐怕沒有專門暢游濟南名勝之地的雅興,此為其一。二是趙明誠興趣不在山水,金石圖籍與繪畫才是他的最愛,李清照自然也是夫唱婦隨,生活雖然愜意,自然與往日未嫁時大為不同,在此時回憶往日家鄉之美景,少女之輕狂與歡笑,并且形諸筆端躍然紙上,也是理所當然的。
三、本首《如夢令》賞析的重點當在“沉醉”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點明是曾經的游覽經歷,雖然發生于昨日,仿佛又剛游歷一番,足見此次游歷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記之地,“日暮”當為截取的當日游歷的一個片斷,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觀景的時間之長。李清照與眾多伙伴游覽溪亭,飲酒賞景,興致極高,酒喝得也歡暢,竟至于黃昏時“沉醉不知歸路”。“沉醉”有二義:一作“大醉”;二作“比喻深深地迷戀某種事物或沉浸在某種境界當中”。此處作“大醉”似乎與詞中描述更相符,所以李清照待到興盡,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荷塘深處方始發覺,急著尋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來“爭渡,爭渡(怎么渡,怎么渡)”,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寥寥數語,似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無窮。這首《如夢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尺幅雖短卻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9]
注釋:
[1]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頁。
[2]羅鳳竹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三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733頁。
[3][4]陳祖美撰:《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
[5]平慧善譯注:《李清照詩文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版,第1頁。
[6]王璠著:《李清照研究叢稿》,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114頁。
[7]徐北文:《李清照原籍考》,齊魯文史,2004年,第2期。
[8]張金嶺:《中國古代女性出游行為特征新探》,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2期。
1、原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譯文對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翻譯: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來源:文章屋網 )
1、李清照《如夢令》賞析: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記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
2、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
3、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
4、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
5、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6、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和迫切的口吻。
7、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來源:文章屋網 )
雖疑者實是無疑——假疑不需化
何為“假疑”?亦即“設問之疑”。有些是教師備課時“造的疑”,這樣的“疑”不可或缺,更多的是讓教學順暢地過渡;有些是學生“造的疑”,這樣的“疑”,更多的是迎合老師,故意而生。
請看《夜晚的實驗》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生:夜晚的實驗是誰做的?
生:為什么要在夜晚做實驗?……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疑問,那就讓我們打開書,認真讀一讀,相信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這樣的教學,基于學生的閱讀基礎,少了假“疑”的迂回,也就多了一份開門見山的直達與通透。
有疑者卻要無疑——真疑定要化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之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使是學。”這是“疑”之最高境界,是“真疑”,是必須化開的“疑”。這樣的“疑”,猶如嬌嫩的幼苗,需要呵護。它沒有和諧寬松的氛圍是破不了土的;沒有細心的捕捉是抽不了芽的;沒有充分的預設是開不了花的;沒有合宜的疏導是結不了果的。
下面是來自筆者的教學案例:
“老師,聶將軍這樣對待日本人的后代,這不是‘以敵為友’嗎?” 六年級的孩子,面對文字,有了“獨到的見解”。《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篇課文還沒有開講,有學生就提出了的質問。
“是這樣嗎?”在我的反問下,大家開始讀起課文來,不少孩子頻頻點頭。
學生的這些認識是我備課時沒有預想到的,看著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流程(研讀人物行動,感受聶將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揣摩人物語言,把握聶將軍至仁至義、追求和平的“活菩薩”形象——想象美穗子四十年后看望聶將軍的情景,升華聶將軍“中日友誼使者”的偉大人格),我知道教學必須調整了,以聶將軍的語言作切口,不正可以將孩子的疑問迎刃而解嗎?
請看以下教學片斷:
師:是啊,聶將軍為什么要如此厚待這兩個日本小姑娘呢?他是怎么解釋的?
生:聶將軍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他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絕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后代。
師:同學們,你們仔細讀讀這段話,你發現了什么?(生讀后無聲地看著我。)
師:默讀2—5小節,帶著對聶將軍深深的敬意,一起看一看,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段難忘經歷……
都說教學是“一道流動的風景”。是啊,唯有動,才是有生命的;唯有動,才是耐人回味的。這動,是師生問答時的互動,是聽說讀寫時的活動,也會是不可預設的變動。“聶將軍不是‘以敵為友’嗎?”這小小的質疑,就引出了教學的“變動”。 備課時,我反復研讀文本,內心只有一個目標:作者是如何表現“聶將軍無微不至照顧日本小姑娘”的?“聶將軍至仁至義的‘菩薩’形象如何引導孩子捕捉”?帶著“至仁至義、無微不至”這樣烙印般的文本印象,又如何會想到“以敵為友”這一看似“偏了的方向”的教學?研讀文本時,不妨帶上孩子的“心”,揣著孩子的“情”,彎下身子,想一想,孩子會讀出什么?教學由孩子的“可疑之處”開始,行走在為孩子“答疑解惑”的路上,課堂的風景會更靈動。
無疑者需教有疑——未疑也要化
有兩種情況,孩子會“無疑”,一是“真懂了”,一是“真不懂”。朱子有言:“有疑者需教無疑,無疑者需教有疑”,在孩子“真不懂”處,教師不妨引一引,化一化,方成“大疑則大悟”之境。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孩子們們讀著詩,回想著這醉人的一幕幕,顯然已經被詞人如此悠閑自在的生活吸引。此時,著名歌手蔡琴的歌聲響起:“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低沉、傷感的聲音,讓人恍若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冰冷、凄婉,孩子們跟著哼著,沒有了剛剛讀詞時的眉飛色舞。
師:有什么發現?
生:聽起來覺得很傷心。
生:讓人高興不起來,有鼻子酸酸的感覺。
師:是啊,這是為什么呢?明明是寫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怎么會是如此凄涼的調子?請你再認真讀讀詞,看看能不能發現什么?
生:我們剛才只顧著看溪亭日暮,只顧著看藕花、鷗鷺,忽略了“常記”這個詞。這是“常常記起”的意思。說明這是作者的回憶。
生:我也從“常記”這個詞發現郊游可能是詞人年輕時的經歷,而《如夢令》是詞人在后來回憶時寫的。
生:老師,上星期在學習《夏日絕句》時,我們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家境優越,生活幸福,無憂無慮。可是后來,國家危難、丈夫早逝,讓她晚景孤獨,凄涼不堪,這一定是她在痛苦的生活中寫的。
師:是啊,一個人常常會在憂時思樂,“常憂”才“常記”,詞人是想借回憶解近憂啊!可是,歡樂早已遠去,美景漸漸模糊,凄涼破敗的一切就在眼前,這真是“樂未增,愁更愁”啊!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聲音低沉,面色凝重,一如歌手蔡琴,一如詞人李清照。
這是《如夢令》的教學記錄,對于這首詞的“幾多歡喜幾多憂”,孩子是無從體會的,但一歌起疑,一問生疑,一讀釋疑,短短一節課,孩子們跟著詞人,在快樂的往事中忘乎所以,又在冰冷的現實里悵然長嘆,這歡歡喜喜、悲悲戚戚間,留下了語文無窮的魅力。
多數人與李清照的初次照面,都是從這首《如夢令》開始。
而我,不是從《如夢令》這首詞中知道她的。
與她初次照面是在《聲聲慢》中,當時的我,年紀小,姐姐讓我背詞,便給我找了這首《聲聲慢》。
因為年齡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很好奇,所以就糊里糊涂的死記硬背。
隨著年齡的增長,背的詩詞越來越多,漸漸地就把它給忘得差不多了。
再次照面是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眼看到作者時,有些熟悉,仔細一想,才知這就是小時候背的《聲聲慢》的作者,我還依稀的記得前幾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雖然我還是不太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憂傷。
頓時對她產生了興趣,他們都是欣賞她的才華,由此記住了她;他們都是沉醉于她的愛情,所以靠近了她;他們都是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終愛上了她……
而我也不是這樣,我知道她肯定是有才華的,但是我不清楚她到底有怎樣的才華,所以我更不會欣賞她的才華,但是因為好奇,我還是記住了她;我也聽說過她的愛情,但是我不懂愛情,無法沉醉于她的愛情,但是因為好奇,我還是靠近了她;我知道她一定有讓人值得傾慕的人格,但是,我不清楚她的人格,所以,我更不可能傾慕于她的人格,但是因為好奇,我還是最終愛上了她。
走進古詩苑,我看見: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鷺飛翔,桃花繽紛,落在水中隨波流去,鱖魚正肥,一魚翁正在斜風細雨中垂釣。
漁歌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走進古詩苑,我聽見:山村的夏夜,鳥驚、蟬鳴、還有稻田里一片蛙聲,編織成一支醉人的鄉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走進古詩苑,我看見:姑蘇城外的秋夜,霜天殘月,江畔紅色的楓樹,江中漁舟的點點火光,繪制成一幅精美的楓橋夜景圖。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蹄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走進古詩苑,我看見:北國的冬日,萬里冰封,天女散花,把整個世界打扮成一個銀裝素裹、粉妝玉砌的天國。
夜大雪歌(陸游)
朔風吹雪飛萬里,三更蔌蔌嗚窗紙。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
啊!在古詩苑漫步,來到一個美麗的水亭邊,我忘卻了回家的路:
如夢令(李清照)
李清照無意理會這些,她在盡情享受屬于自己的無憂歲月。
當時的汴京城繁華蓋世,令很小就隨父來此的李清照眼界大開。而開明的家風和書香門第的熏染,更讓李清照不受壓抑地成長。母親王氏出身官吏世家,有很好的文學修養。父親見識廣博,絲毫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偏見,而且對女兒的才華賞識到“中郎有女堪傳業”的程度,又與蘇軾及黃庭堅、張耒、秦觀、陳師道等人來往甚密,整個李府文學氛圍濃郁。
這樣的家庭環境,使李清照在十五六歲的花季年齡就已經顯示出藝術才華。她個性開朗、無拘無束、博覽群書,對社會、歷史有著獨到見解。
除了最心儀的詩詞,李清照興趣廣泛,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還神深通博弈之術,只贏不輸。她懂得二十一種游戲,最喜歡的是“打馬”(翼:【苦惱】o(︶︿︶)o 唉,打馬真的好玩嗎,可惜我沒玩過啊,真想生在古代呢)(舞:【鄙視】切~~~你是癡人說夢、癡心妄想。做你的白日夢去吧)(“打馬”棋藝游戲,又稱“打雙陸”),入迷時甚至通宵“打馬”。
在這個出身名門的少女眼中,生活處處充滿斑斕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機,正如她少女時代的作品《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信手拈來、毫無雕琢痕跡,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蕩舟晚游圖,讀來如聞林間小鳥的清唱,快樂熱烈、朝氣蓬勃。
六年級:陌汐塵
如水的夜色無聲地流進深閨,在這小小的房間里又平添了幾分靜謐。
此時,成年的我卻被寂寥困擾著。說不出,是悲,是悔,還是念。
抬起低垂的眼簾,透過窗子,借著月色向夜的更深處望去——那是我們青春的笑臉嗎?舉著帶有晶瑩水珠的蓮藕,捧著清香撲鼻的荷花的我們,是那么的快活。
……我和我的好友們又一次來到溪邊的亭子游玩,并攜帶了一壺美酒,幾碟小菜,不勝美哉。天邊的紅日隨著醇醇的夕陽紅滲透周邊的云彩而逐漸隱退了。亭亭的荷花在池中隨風飄動,婀娜的身姿在水面投下倩影,連池中的魚兒都為之心動,躍躍預起,蕩起圈圈漣漪。清風拂過我們的臉頰,不禁使人心曠神怡。我們圍坐在石桌邊,飲酒作對,歡聲笑語,不時地猜幾下行酒令,不勝快活的我們全然不顧兩頰泛起的紅暈,渾身也開始有些發熱了。隱隱約約的我們聽到了蛙聲。這才想起天色已晚,早該回去了。
匆匆地收拾好桌上的殘局,一行人登上來時的游船往回劃去。可是,被夜色籠罩的我們已看不清東南西北,加之喝了許多酒,腦中已沒了思緒,更是胡亂地劃動著漿。不知不覺中才發現自己已身居藕花深處。酒意逐漸散去,望著周圍的處境,我們越發地著了慌,不約而同地操起手中的漿,奮力地在夜色中揮舞,漿碰到了身旁的荷發出沙沙的聲音,荷左右晃動著,一群水鳥被驚醒,撲騰著翅膀都飛起來了。估計它們是在瞧,究竟是誰這么放肆,擾了它們的清夢吧。再回頭看看我們這一個個手忙腳亂的樣子,不約而同地我們相視笑了,笑的那么爽朗,快活,無拘無束。
……想到這里,一絲愜意涌上心頭,我不禁笑了。詩性頓起的我,順口吟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渴望遨游書的世界
進入初中要努力學習啊!不能放松。耳邊整天都充訴著這些話語。而讓我失望的是,從前讀書的時間現在幾乎沒有。從前的我就像一只小魚在書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游著。而現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螞蟻,不停地鉆來鉆去,一會鉆到那本練習冊中,一會又鉆到那本輔導書中。
還記得我以前一會把自己扮演成大偵探家: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教授: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探險家: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科學學;
還記得我以前為白雪公主而感到擔憂:為雷鋒而感到光榮:為居里夫人而感到敬佩:為海的女兒而感到遺憾:為灰姑娘而感到幸福
還記得我以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詩感到清廉:讀冰心的“墻角的華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變小了。”而我感悟人生的歷程必須是虛心的:讀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感受到春天的生機盎然,繁花似錦:讀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感受到了曹操的博襟:讀孔子的“見賢思其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讓我感受到處處都有值得去學習的地方:讀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我感受到游子的思鄉之情:讀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讓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縷絲的情意••••••
我渴望在數的天地中遨游。我吮吸著書的甘露。給我一片遨游書的世界的天地吧!
詩就是語文,語文就是詩,詩中有語文,語文中有詩。
詩需要讀、寫、聽、說,語文也是這樣,語文可以讀,也可以寫,也可以聽和說。李白有句詩寫得好啊,“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何等的氣勢磅礴。我仿佛看到一個瀟灑的詩仙,他在對著飛瀉的瀑布吟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個偉大的詩人用生動的文字,寫出這么感天動地的詩句流傳至今,激勵我們要熱愛祖國,為中華富強而讀書。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這句詩寫那些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上層人物,是多么令人厭惡,令人發指。語文可以把人贊美的完美無缺,也可以把人寫得極為可惡,這就是語文的力量。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明明是寫今日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足見這離情是何等深沉。這首詩寫朋友離別之后,是多么地渴望重新相逢。可見語文是多么有趣味。語文處處都在,不僅詩中有語文,生活中也有語文,而且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語文多么實用啊!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句詩寫的是回憶往日的快樂情景,唱完酒后的副作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詩是寫母親對我們的恩,及我們報恩的心理。詩人孟郊用這么簡潔的詩句寫出自己,對母親無限的愛,及強烈報恩的心情。詩人用語文寫出這么動人的詩句可見詩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總之,語文和詩就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語文無處不在,詩無處不在。
好心情是巴黎塞納河畔的歡快舞曲。飛揚的笑臉,歡樂的歌聲,熱情的掌聲,舞動的腳步。好心情就這么簡單。?
好心情是愛爾蘭田園里的美麗景色。白云般的牛羊,如茵的綠地,潺潺的流水,成蔭的樹木。好心情就如此豐富。?
好心情是美國迪斯尼的童真。可愛的米老鼠,美麗的白雪公主,笨笨的威尼熊,活潑的兔八哥。好心情就這樣無邪。?
好心情是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風采。無邊的大漠,金色的天空,雄偉的人面獅身像,成行的駝隊。好心情就這樣隨意。?
好心情不僅僅是萬千景色,而且還出現在人的生活中。?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給你好心情;"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歡悅給你好心情;"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意外給你好心情。好心情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好心情,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好心情,是朋友好言相勸的關懷;好心情,是對手真誠的一個握手;好心情是陌生人的相互謙讓……給自己一份好心情,讓世界對著你微笑,讓生活對著你歌唱。給別人一份好心情,讓和平之鴿放飛,讓友誼之歌響起,讓世界從此友愛和睦。不再擁有硝煙戰火,讓大家同唱一首和平之歌。?
好心情之旅不會結束,請你讓自己的人生成為永恒的好心情之旅吧,給自己也給他人一份好心情!
青春是B,是心與心結合開出的美麗花朵,是朋友之間互信互諒的兩顆真誠而純潔的心。
青春是C,是我們的耳朵,讓我們去聆聽各種天籟之音,聆聽長輩們的諄諄教誨,聆聽自然的鳥語花香。
青春是D,是一把豎琴,青春的我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彈奏出屬于我們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青春是E,是書架,是青春的我們遨游于無盡的書海中,不斷求知、探索并發現的美妙領域。
青春是F,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是通往成熟、通往收獲、通往成功必不可少的希望之心。
青春是G,是自由的化身,“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要做無拘無束,無阻無礙的鯤鵬。
青春是H,是階梯,是青春路上跨過的的一個又一個坎坷,我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拾級而上。
青春是I,是挺直的脊梁,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氣概,是永遠擁有一顆正義之心的堅韌。
青春是J,是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
青春是K,是邁出正步的軍人,是我們嚴守紀律,像軍人一樣以整齊的步伐走出的一片個性藍天。
青春是L,是一把倒立的鋤頭,是幫我們在青春路上清除雜草,掃除障礙的工具,讓我們少走錯路、彎路。
青春是M,是通往心靈的一扇門,只有打開心靈的這扇門,才能獲得人與人真誠的交流,使自己擁有更多朋友,更真的友誼。
......
其實,就算26個字母全寫出來,也不能把這充滿活力的歲月道盡。朋友,為了讓我們的生命無悔,生活閃光,用心珍惜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