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子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日,全球郵件服務供應商谷歌,宣布支持多語種電子郵件國際技術標準。這是繼國內郵件廠商盈世Coremail后,又一家郵件廠商宣布支持多語種郵件技術,這將會極大地推動多語種郵件技術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廣。
國際化多語種郵箱,是指含有中文、日文、泰文等非英語字符的電子郵件地址,如“錢華林@中科院.中國”。此前,多數互聯網郵件應用僅能選擇英語域名,單一語種在使用中給網民帶來許多不便。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自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主導制定的國際化多語種電子郵件地址核心國際標準――《SMTP擴展支持國際化郵件》于2012年2月18日由IETF正式后,已經有不少郵件服務廠商加入多語種郵件陣營,該標準的體現了我國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技術能力和影響力。未來,全世界的網民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作為郵件收發地址,以便于記憶,并縮小數字鴻溝。
事實上,中國部分網民現在就可以創建中文郵件地址,并使用“姓名+公司+國家”這種純漢字組合的中文郵件地址進行通訊。“我國2年前就成功發出全球首封多語種電子郵件,而且國內也有郵件廠商支持該技術標準”,專家介紹稱,盈世Coremail是全球第一家提供多語種電子郵件應用的廠商,目前已經向政府、企事業單位、機構等提供免費的“中文郵”服務,“這意味著Coremail的6億用戶可以率先體驗中文郵。”
與Gmail還無法創建中文字符的郵件地址不同,Coremail郵件系統和企業郵箱的用戶使用“中文郵”后,都可以使用中文字符命名郵箱,使用中文郵收發郵件,并在通訊錄里直接調用中文郵件地址。除了Coremail,全球還沒有其他郵件服務廠商能同時提供這些服務體驗。
盈世公司透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正在使用Coremail提供的“中文郵”服務,“最近我們還與谷歌開展聯合測試,Coremail與Gmail也可以正常進行多語種郵箱通信了!”
盈世Coremail,是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企業,憑借日臻成熟的系統架構、日漸穩定的高效性能、元老級技術研發團隊,成為CNNIC唯一授牌的戰略合作伙伴,參與國際化多語種郵箱的實施、推廣工作,并代表中國郵件行業參與2013年第48次APEC電信工作組會議。
“除了中國,加拿大、泰國、文萊等國家的代表也對多語種郵箱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Coremail副總裁吳秀誠回憶說,由此可見,在去年的APEC會議上,多語種郵件技術獲得了國際認可。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多語種電子郵件賬號應用順利進入商用階段,國際主流開源軟件和谷歌紛紛支持多語種郵件技術,多語種電子郵件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Sandy Lin 15/F,TOWER2 ,BRIGHT CHINA,BUILDING1,BEIJING.
BACKGROUND SUMMARY
Over eleven years of extensive computer/electronics experience.Versed in both digital and analog electronics withspecific emphasis on computer hardware/software.Special expertise in system and component work supervisor responsible for installing/maintaining Arcnet LAN system.Proficient in assembly and C programming languages.Exce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including written,verbal and interpersonal.
PROFESSIONAL WORK EXPERIENCE
Stevenson Data Systems,Los Angeles,CA 1981-1993
Components Evaluation Engineer 1992-1993
Responsibl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d approved vendors list for:Power supplies,oscillators,crystals,and programmable logic used in desktop and laptop computers.Evaluated and recommended quality components that increased product profitability.Created adn developed power supply test plan used for evqluating third party power supplies.Interacted with vendors to resolv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qualification.Technical advisor for Purchasing.Promoted to engineer II.
Design Evaluation Engineer 1990-1992
Evaluated new computer product designs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prototype computers.Conducted systems analysis on new computer profucts to ensure hardware,software and mechanical design integrity.Design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r PC,ISA bus programmable load board used for environmental testing.Performed reliability lift testing on computer systems.Installed/maintained 20 user.Novell,Arcnet LAN system.Examined system and sub-system susceptibility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n order to meet IEC-801-2 industry standards.Analyzed complete power and load of computer system and subsystem to verify power and load estimations.
Assistant Engineer 1981-1990
Performed extensive hardware evaluation ion prototype computers,tested prototype units for timing violation using the latest state-of-the-art test equipment,digital oscilloscopes and logic analyzers.Performed emvironmental,ESD and acoustic testing.Designed and built a power-up test used to test prototype computers during cold boot.
EDUCATION
Bachelo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0
Associate in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81
2.A PROVABLY SECURE PROXY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Wang Aiqin,Li Jiguo,Wang Zhijian
3.JOINT ITERATIVE DECODING FOR SIMPLE-ENCODING SYSTEMATIC IRREGULAR-LDPC-BASED CODED COOPERATION IN NON-IDEAL RELAY CHANNELChen Jingwen,Yang Fengfan,Luo Lin,Tho Le-Ngoc
4.PARTICLE FILTERING BASED AUTOREGRESSIVE CHANNEL PREDICTION MODELDong Chunli,Dong Yuning,Wang Li,Yang Zhen,Zhang Hui
5.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ALLEVIATION BEAMFORMING FOR OFDM WITH SPACE DIVERSITYZhang Yang,Li Jiandong,Pang Lihua
6.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WITH AF AND SDF STRATEGIES IN DUAL-HOP COOPERATIVE MIMO NETWORKSXu Xiaorong,Zheng Baoyu,Zhang Jianwu
7.DESIGN OF QUASI-CYCLIC LDPC CODES BASED ON EUCLIDEAN GEOMETRIESLiu Yuanhua,Niu Xinliang,Wang Xinmei,Fan Jiulun
8.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STRATEGY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Wu Yingxiao,Yang Zhen
9.MST-BASED CLUSTERING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ai Wenyu,Zhang Meiyan
10.REDUCING BURST PACKET LOSS THROUGH ROUTE-FREE FORWARDINGMa Hailong,Guo Yunfei,Cheng Dongnian,Zhang Jianwei
11.ADAPTIVE UPDATE RATE FOR PHASED ARRAY RADAR BASED ON IMMK-PFZhang Jindong,Wang Haiqing,Zhu Xiaohua
12.A NEW METHOD TO COMPENSATE CLUTTER RANGE DEPENDENCE FOR FORWARD LOOKING AIRBORNE RADARSJiang Dongchu,He Fei
13.AN IMPROVED SAR-GMTI METHOD BASED ON EIGEN- DE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Tian Bin,Zhu Daiyin,Zhu Zhaoda
14.A NEW METHOD OF BAD POINTS ELIMINATION BASED ON HOUGH TRANSFORMChen Su,Lin Jiayu
15.ON MULTICAST TREE CONSTRUCTION IN IPV4-IPV6 HYBRID NETWORKZhang Chao,Zhang Yuan,Huang Yongfeng,Li Xing
16.WAVELET TRANSFORM THRESHOLD NOISE REDUCTION METHODS IN THE OIL PIPELINE LEAKAGE MONITORING AND POSITIONING SYSTEMGao Chao,Zhou Shanxue
17.STATISTICAL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ALGORITHMYang Jie
18.INFLUENCE OF STOCHASTIC NOISE STATISTICS ON KALMAN FILTER PERFORMANCE BASED ON VIDEO TARGET TRACKINGChen Ken,Napolitano,Zhang Yun,Li Dong
19.STUDY ON SEMANTIC-BASED VIDEO WATERMARKING METHODWang Xuhai,Tong Ming,Qin Kezhen
1.A LOW-COMPLEXITY PORT 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SCHEME IN DISTRIBUTION MIMO SYSTEMSZhang Ningbo,Kang Guixia,Guo Yanyan,Zhang Ping
2.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AS/MRC-BASED SCHEME IN TIME-VARYING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Chen Mingxue,Xu Chengqi
3.FIXED-POINT BLIND ADAPTIVE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IR UWB SYSTEMS IN MULTIPATH CHANNELWang Feng,Xu Chengqi
4.DIVERSITY-AND-MULTIPLEXING TRADEOFF AND THROUGHPUT OF SUPERPOSITION CODING RELAYING STRATEGYJia Xiangdong,Yang Longxiang
5.DECISION FU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NDER NAKAGAMI FADING CHANNELSYuan Xiaoguang,Yang Wanhai,Shi Lin
6.A NOVEL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METHOD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 THEORYYang Zhen,Cao Kaitian
7.COOPERATIVE MIMO SPECTRUM SENSING BASED ON RANDOM MATRIX THEORYWang Lei,Zheng Baoyu,Cui Jingwu,Chen Chao
8.A NOVEL TEMPORAL ERROR CONCEALMENT METHOD BASED ON FUZZY REASONING FOR H.264Zhan Xuefeng,Zhu Xiuchang
9.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WAVELET-CURVELET- FRACTAL TECHNIQUEZhang Zhong,Zhuang Peidong,Liu Yong,Ding Qun,Ye Hong'an
10.AN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CONCAVE VERTEX OF OBJECT BASED ON VECTOR PRODUCTFu Rong,Shen Hong
11.A NEW DATA ASSOCIATION ALGORITHM USING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Huang Zhipei,Sun Shuyan,Wu Jiankang
12.THE STUDY ON DEGREE DISTRIBUTION PROPERTY OF COMPLEX NETWORK BASED 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Xie Weihao,Chen Huimin,Yang Xiumei,Xiong Yong
13.EARLY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TRAFFIC BASED ON SIGNATURE INSPECTIONNiu Xiaona,Guo Yunfei,Zhang Jin,Wang Chao
14.DESIGN OF DIFFERENTIAL POWER ANALYSIS RESISTANT CRYPTO CHIP BASED ON TIME RANDOMIZATIONRen Fang,Yan Yingjian,Fu Xiaobing
15.A CASCADING LATIN SCHEME TO TOLERATE DOUBLE DISK FAILURES IN RAID ARCHITECTURESLin Sheng,Wang Gang,Liu Xiaoguang,Liu Jing
16.IMPROVEMENT ON ALGORITHM OF CONFIDENCE DECLARATION OF MODE S SECOND SURVEILLANCE RADARZhou Hongping,Guo Li
17.AN IMPROVED WOODWARD METHOD FOR SEPARATE ARRAYS SYNTHESISBian Li,Wu Qun
18.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 CONTROL POLIC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Fan Shuyan,Han Weizhan,Lu Ran
19.AMENDATORY DEFINITION OF SECURITY FOR STEGANOGRAPHIC SYSTEMSong Hui,Kong Xiangwei,You Xingang
20.PROOF OF CERTIFICATELESS MIP REGISTRATION PROTOCOL BASED ON PCLZhang Manjun,Pei Changxing
21.A LOCAL DYNAMIC CLUSTER SELF-ORGAN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RAINFALL MONITORINGWang Huibin,Xu Lizhong,Xiao Xianjian,Fan Tanghuai,Xu Feng
1.ON USING NON-LINEA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VOICE CONVERSION BASED ON GAUSSIAN MIXTURE MODELJian Zhihua,Yang Zhen
2.ANALYSIS OF AFFECTIVE ECG SIGNALS TOWARD EMOTION RECOGNITIONXu Ya,Liu Guangyuan,Hao Min,Wen Wanhui,Huang Xiting
3.A NOVEL MARKOV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TCP/AQM SYSTEMSCao Zhenzhen,Xiao Yang,Chi Caixia
4.MULTI-INVARIANCE ESPRIT-LIKE ALGORITHMS FOR COHERENT DOA ESTIMATIONZhang Xiaofei,Xu Dazhuan
5.A WIRELESS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CONTROL AlGORITHM OVER HETEROGENEOUS IP NETWORKSZhao Haitao,Dong Yuning,Zhang Hui,Li Yang
6.ON THE PERFORMANCE OF DATA-DEPENDENT SUPERIMPOSED TRAINING WITHOUT CYCLIC PREFIX FOR SISO/MIMO SYSTEMSYuan Weina,Wang Ping,Fan Pingzhi
7.A CLUSTER BASED WSN FAULT TOLERANT PROTOCOLWu Guowei,Lin Chi,Yao Lin,Liu Bing
8.SELF-TUNING WEIGHTED MEASUREMENT FUSION WHITE NOISE DECONVOLUTION ESTIMATORSun Xiaojun,Deng Zili
9.A PEER-TO-PEER INCENTIVE SCHEME FOR OVERCOMING FREE RIDINGTian Junfeng,Yang Lidan,Li Juan,Tian Rui
10.A PRIVACY-PRESERVING AUTHENTICATION SCHEME USING BIOMETRICS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SYao Lin,Kong Xiangwei,Wu Guowei,Fan Qingna,Lin Chi
11.CORE-UNIFIED SOC TEST DATA COMPRESSION AND APPLICATIONYi Maoxiang,Guo Xueying,Liang Huaguo,Wang Wei,Zhang Lei
12.A SIMPLIFIED QRD-M SIGNAL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MIMO-OFDM SYSTEMSJian Haifang,Yao Xiaocheng,Shi Yin
13.KEY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JPEG-LS IP CORE DESIGNZhang Xiaoyu,Chen Xinkai,Li Xiaowen,Jiang Hanjun,Zhang Chun,Wang Zhihua
14.FAST SOLUTION OF TRANSIENT SCATTERING FROM ELECTRICALLY LARGE COMPLEX OBJECTS BASED ON TIME DOMAIN INTEGRAL EQUATION SOLVERSLi Ying,Ren Meng,Zhou Dongming,He Jianguo
15.A UNIFIED EXTENDING METHOD FOR CONTENT-IGNORANT WEB PAGE CLUSTERINGShi Lin,Chen Chen
16.OPPORTUNISTIC DECODING OF UNEQUAL ERASURE PROTECTED SCALABLE CODED SOURCEXu Jie,Zhang Can,Gao Shaoshuai,Chen Deyuan
17.RATE-CONSISTENT DIRECTIONLET CODESTREAM CREATED BY MODIFIED BFOS ALGORITHMMa Lihong,Mai Dike,Ren Miao,Lin Chunyi
18.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OWER SAVING CLASS OF TYPE III IN IEEE 802.16E WITH USER INITIATED TRAFFICGao Jie,Jin Shunfu,Tian Naishuo,Han Li
19.A NOVEL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SNR OF UNKNOWN EMITTER SIGNALHan Jun,He Minghao,Tang Zhikai,Hao Yuan
20.LLE-BA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MMW RADAR TARGET RECOGNITIONLuo Lei,Li Yuehua,Luan Yinghong
1.SPECIAL TOPIC: SELECTED FINE PAPERS 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MULTI-SOURCE IMPERFECT INFORMATION 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2.RANDOM SETS: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Xu Xiaobin,Wen Chenglin
3.A NEW EVIDENCE UPDATING RULE BASED ON CONDITIONAL EVENTWen Chenglin,Wang Yingchang,Xu Xiaobin
4.AN APPROXIMATE REASONING METHOD IN DEZERT- SMARANDACHE THEORYLi Xinde,Wu Xuejian,Sun Jiaming,Meng Zhengda
5.THE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 WITH EVIDENCE FUSIONLiu Weifeng,Xu Xiaobin
6.SIGNATURE DRIVEN MULTIPLE TARGET TRACKINGSun Shuyan,Huang Zhipei,Ren Xiaoyi,Wu Jiankang
7.IMM/MHT FUSING FEATURE INFORMATION IN VISUAL TRACKINGLi Shuangquan,Sun Shuyan,Jiang Sheng,Huang Zhipei,Wu Jiankang
8.CLASSIFIER FUSION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ACE RECOGNITIONYang Yi,Han Chongzhao,Han Deqiang
9.A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ROUGH SET THEORYYe Qing,Wu Xiaoping,Zhang Changhong
10.MICRO-MOTION TARGET SENSING BY STEPPED-FREQUENCY CONTINUOUS-WAVE RADARKong Lingjiang,Zhou Yongshun,Cui Guolong,Yang Jianyu
11.FEATURE EX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FOR ECHOES OF HRR RADARXie Deguang,Zhang Xianda
12.ASYMPTO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RBITRARY RECTANGULAR QAM OVER FADING CHANNELSLei Xianfu,Fan Pingzhi,Mathiopoulos P. Takis
13.ON THE PERFORMANCE OF ANALOG MULTIUSER DETECTION IN ULTRA-WIDEBAND TRANSMITTED-REFERENCE SYSTEMGe Wei,Zheng Lin,Qiu Hongbing
14.ANALYSIS OF GROUP MULTIUSER DETECTION BASED ON COALITION GAME THEORYLi Cuilian,Yang Zhen
15.PDA DETECTOR FOR DS-CDMA COOPERATIVE SYSTEMMei Zhonghui,Meng Qingmin,Li Xiaofei,Wu Lenan
16.TRACKING DEFORMABLE AND OCCLUDED OBJECTS USING PARTICLE FILTERING AND GVF-SNAKEDong Chunli,Dong Yuning,Wang Li,Zhang Hui,Liu Jie
17.ESTIMATION OF ROCK-AGGREGATE VOLUME BASED ON PCA AND LM-OPTIMIZED NEURAL NETWORKZhao Pan,Chen Ken,Wang Yicong,Zhang Yun
18.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FOR HYPERSPECTRAL IMAGERY BASED ON FASTICAXin Qin,Nian Yongjian,Li Xiu,Wan Jianwei,Su Linghua
19.AN ALGORITHM FOR DICTIONARY GENERATION IN SPARSE REPRESENTATIONXie Zongbo,Feng Jiuchao
20.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TRUSTWORTHY ROUTING BASED ON GAME MODEL OF THE STRATEGIES OF NODES IN P2P NETWORKSWang Haoyun,Zhang Shunyi,Li Jun,Chen Zhixian
1.MIMO RADAR IMAGING MODEL AND ALGORITHMWang Huaijun,Lei Wentai,Huang Chunlin,Su Yi
2.CLUTTER SUPPRESSION METHOD IN GPR USING PARTICLE CLUSTERINGLu Cewu,Liu Xiaojun,Zhao Bo,Fang Guangyou
3.SPECTRUM SHARING IN 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ASED ON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FOR COGNITIVE RADIOSTian Feng,Yang Zhen
4.PARTIALLY BLIND EXTRACTION OF CONTINUOUS CHAOTIC SIGNALS FROM A LINEAR MIXTUREHu Wen,Liu Zhong,Li Chunbiao,Wang Dechun,Zhang Gong
5.BLIND SIGNAL SEPARATION OF LINEAR MIXTURE US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Zhang Xiaofei,Xu Dazhuan
6.SELF-TUNING MEASUREMENT FUSION KALMAN FILTER WITH CORRELATED MEASUREMENT NOISESGao Yuan,Ran Chenjian,Deng Zili
7.THE TR-UWB RECEIVER BASED ON SPATIAL DIVERSITYWang Feng,Xu Chengqi,Zhang Yan
8.A DIGITAL SIGNATURE-BASED VISUAL CRYPTOGRAPHY SCHEME FOR IMAGE DISCRIMINATION AND MANAGEMENTHan Yanyan,Hu Yupu,He Wencai
9.AGGREGATE VOLUMETRIC ESTIMATION BASED ON PCA AND MOMENTUM-ENHANCED BP NEURAL NETWORKChen Ken,Zhao Pan,Batur Celal,Zhang Yun
10.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COMMENT SPAM IDENTIFICATIONYang Yuhang,Zhao Tiejun,Zheng Dequan,Yu Hao HtTp://
11.DEFENSE AGAINST COLLUSION SCHEME BASED ON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heng Hongbing,Huang Xiao,Yang Geng
12.AUDIO STEGANALYSIS OF DSSS BASED ON STATISTICAL MOMENTS OF HISTOGRAMWang Cuiping,Guo Li,Wang Yujie
13.HYBRID FILTER WITH PREDICT-ESTIMATOR AND COMPENSATOR FOR THE LINEAR TIME INVARIANT DELAYED SYSTEMWen Chenglin,Ge Quanbo,Feng Xiaoliang
14.A NEW NON-INVASIVE METHOD FOR VALVE STICTION DECTION USING WAVELET TECHNOLOGYXu Zhanyang,Charles Zhan,Zhang Shunyi
15.RESEARCH ON COLOR CONSTANCY UNDER OPEN ILLUMINATION CONDITIONSXu Xiaozhao,Zhuo Li,Zhang Jing,Shen Lansun
16.RESEARCH ON KEY THECHNOLOGIES OF PORNOGRAPHIC IMAGE/VIDEO RECOGNITION IN COMPRESSED DOMAINZhao Shiwei,Zhuo Li,Wang Suyu,Shen Lansun
17.A FUNCTION NODE-BASED MULTIPLE PAIRWISE KEYS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Bi Jiana,Wang Hui,Sun Yandong,Liu Yanzhao,Ji Zhenzhou
18.AN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FOR COMPUTATIONAL OVERHEADS OF SECURITY MECHANIS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Liu Wei,Luo Rong,Yang Huazhong
19.A NOVEL RESEARCH OF CONFIDENTI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ELLIPTIC CURVE AND THE COMBINED CHAOTIC MAPPINGGao Chao,Liang Dongying,Zhou Shanxue
20.LOGIC STRUCTURE OF PROGRAMMABLE INSTRUCTIONS FOR JAVA PROCESSORSChen Zhirui,Tan Hongzhou
1.EXPERIMENTATION SYSTEM OF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LIDARGuo Liang,Tang Yu,Xing Mengdao,Bao Zheng
2.ADAPTIVE RIVER SEGMENTATION IN SAR IMAGESZhang Lili,Zhang Yanning,Wang Min,Li Ying
3.OPTIMIZATION ON ANTENNA PATTERN OF SPACEBORNE SAR WITH IMPROVED NSGA-IIXiao Jiang,Wang Xiaoqing,Zhu Minhui,Xiao Liu
4.EXACT ANALYSIS OF SPURIOUS SIGNALS IN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ZERS DUE TO AMPLITUDE QUANTIZATIONTian Xinguang,Zhang Eryang
5.STUDY ON THE ACCOUNT-SHARING STRATEGY FOR MULTI- SERVICES IN IMS ONLINE CHARGING MECHANISMHuang Hai,Liao Jianxin,Zhu Xiaomin
6.AN ADVANCED DUAL-FREQUENCY POSITIONING ALGORITHM FOR SATELLITE NAVIGATION RECEIVERSLiu Jiaxing,Lu Mingquan,Feng Zhenming
7.PARTI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BASED SUB-OPTIMAL SDMA STRATEGIES IN MULTIPLE RELAY CHANNELSYu Fei,Yang Luxi
8.A PILOT-ASSISTED NON-CYCLIC PREFIXED MIMO-SCFDE SYSTEMRen Shubo,Guo Junqi,Xiang Haige
9.QUASI-SYNCHRONOUS MULTICARRIER DS-CDMA USING Z-COMPLEMENTARY SEQUENCESTu Yifeng,Fan Pingzhi,Yuan Weina,Hao Li
10.USER SELECTION FOR SINR-BASED UPLINK MULTIUSER MIMO SYSTEMSZhang Xiaoge,Xu Chengqi
11.A NEW MODULATION SCHEME FOR IR-UWB COMMUNICATION SYSTEMSWang Feng,Xu Chengqi,Zhang Yan
12.EFFECTIVE APPEARANCE MODEL FOR PROBABILISTIC OBJECT TRACKINGWang Shupeng,Ji Hongbing
13.AN LBP-BASED MULTI-SCALE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Jiang Guoxing,Cheng Yanfang
14.CTUNING: A REUSE DISTANCE BASED CACHE PERFORMANCE TUNING TOOLFu Xiong,Wang Ruchuan
15.LOW-POWER LVDS I/O INTERFACE FOR ABOVE 2GB/S-PER-PIN OPERATIONWang Xihu,Wu Longsheng,Liu Youbao
16.PARALLEL ADAPTIVELY MODIFIED CHARACTERISTIC BASIS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STATIC LOAD BALANCEDai Fei,Han Guodong,Gu Changqing
17.HIGHER-ORDER NODE-BASED TDFEM FO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IN RECTANGULAR WAVEGUIDEHe Xiaoxiang,Tang Wanchun
18.POLYNOMIAL COEFFICIENT FINDING FOR ROOT-MUSICLiu Xiaojun,Liu Congfeng,Liao Guisheng
【關鍵詞】電子技術基礎 留學生 全英文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246-01
留學生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的新的增長點,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校逐步開展了公費、自費、交換等多層次、靈活多樣的留學生教育,許多外國留學生紛紛來到我校學習,極大的推動了學校的國際化進程,同時對教師的外語運用能力也是個嚴峻的考驗。
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由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部分構成,而每一部分又由理論課和實驗組成。該課程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相關專業理論的理解、電子實習等實踐環節打下基礎。
一、教學現狀
我校自1997年開始招收各國留學生,2008年開始招收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的本科生,自此拉開了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序幕。到目前,我校共有來自肯尼亞、尼日利亞、盧旺達等20余個國家的留學生200余人。
(一)我校留學生特點
與中國學生相比,我校留學生有以下特點:英語基礎好,會話能力強;思維活躍,喜歡隨時提問; 教育背景復雜,受教育水平差異大,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沒有中國學生扎實;喜歡實踐類課程,如實驗和一些實習環節;上課不喜歡帶教材,一般只帶筆和本,喜歡記筆記;注重得分,如果自己的分數不如同學的高,會向教師問明原因;有部分學生紀律性差,愛遲到、曠課,自制力差。針對留學生的這些特點, 在教學中采取了有效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教師選拔
首先選拔一些英語好, 最好有出國經歷的老師承擔留學生的教學工作。另外我校每學期還組織由外籍人員主持的英語口語培訓班,來提高我校教師英語運用能力。而且每年暑假學校還組織青年教師參加遼寧省雙語教師培訓班,強化英語教學。在此基礎上,選拔英語會話好、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老師講授留學生課程。
(三)教學現狀
電子技術基礎全英文教學開始于2009年,授課對象為通信工程專業留學生,采用全英文教材,英文課件,全英文教學。在模擬電子技術的教學中選擇了英文原版教材《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和《模擬電子技術》(中英文對照版),兩本教材相結合,互相補充。數字電子技術選擇了英文改編版教材《Digital Fundamentals》,還自行編寫了英文課件、英文課后習題以及英文實驗指導書。兩門課程的理論學時均為48學時,實驗學時均為16學時,分兩個學期上完。由于英文教材其語言地道,易于理解,在全英文教學中,筆者仍建議使用原版英文教材。
(四)存在問題
通過三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從授課教師角度來講,仍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沒有建立起更符合留學生學習習慣的學生和教師之間交流的平臺,實踐環節安排不夠,學生上課能聽懂,但下課后不能順利完成課后作業。實驗中缺少具有實際工程背景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且實驗時間安排較集中,缺乏課程教學的連貫性。從聽課學生角度來講,課程枯燥乏味、電路復雜多樣難于理解、缺乏直觀性認識,渴望親自動手實踐,而往往這一環節安排不夠。
二、理論教學的改革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師生互動,使教學主題由教師向學生轉變,由教著學向主動學轉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2]。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針對現在留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實物教學法”,可以把一些常用元器件帶到課堂上,注重通過感性認識來獲取相關知識。另外,在理論講解中常穿插一些工程用電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晶體管放大電路時,可把上課用的麥克,收音機等引入到教學內容中。其次,為了讓學生能時刻跟上老師的思路,“互動法”可督促學生學習主動性。另外 “關聯法”教學也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新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手段的改革
整個留學生教學過程中,需采用全英文授課,如果僅借助板書進行教學,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課程中有些知識抽象,如載流子的運動,不易用板書表達,因此借助了多媒體課件和教學光盤進行教學[3]。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粉筆+黑板”的教學方法。有選擇地采用多媒體教學,適當地將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將有利于提高講課效率和效果。
(三)加強教學管理
針對少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制力差,經常遲到、曠課等,加強留學生的教學管理也非常必要。首先嚴格考勤制度。如平時出勤率沒達到2/3, 不能參加期末考試。并且將出勤率,課上表現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其次嚴格考試紀律。考試過程中杜絕舞弊現象, 使學生打消不學習, 通過不正當途徑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 樹立良好的學風與考風。
三、實驗教學的改革
(一)改革實驗時間安排
從原有的教學計劃安排看,本課程的實驗往往安排在理論課結束之后,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穿行[4],使所學理論知識在實驗中得以體現。另外由于實驗課時有限,課前預習非常重要。因此在每次實驗課前要求學生寫好預習報告,上課時進行檢查,并將這一項列入實驗成績中。
(二)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經反復研究和實驗驗證,對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5], 刪除了一些驗證性的實驗內容,增加了能培養學生積極性和綜合素質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內容。如取消了門電路功能的驗證等實驗,添加了三人表決電路、電流-電壓轉換電路等設計性實驗,還增加了搶答器設計等比較復雜的綜合性實驗。根據實驗內容,教師可適時安排一些新的電路功能,或給出一些故障現象,進一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排除故障的能力。
四、結語
通過對留學生全英文電子技術基礎的課程內容、實踐教學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不僅激發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留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使得留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但總體來說,我校通信專業留學生教育起步較晚,在留學生教育諸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在今后的留學生教學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全英文電子技術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努力提高留學生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曉濤,留學生專業課全英文教學的特點、問題與對策[J],教學研究,2011,(4):21-40.
[2]付承英,針對留學生的教學特點提高全英文教學質量[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性雜志,2009,18(4): 451-453.
[3]秦福利,談高校多媒體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J],高教論壇: 2005,(5) : 107 - 110.
【關鍵詞】電子商務 雙語教學改革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C-0037-02
開展雙語教學實改革是適應我國高等院校提高學生教育質量、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和培養高素質國際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探討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其特點是無國界、無時間限制,必然會采用世界通用語言――英語來進行,以突破語言的障礙。因此,英語在電子商務行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高校在進行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雙語教學的開展。基于此,在電子商務專業進行雙語教學改革,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導向,即必須明確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這樣才能保證活動開展的客觀性、可操作性。開展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主要目的是通過進行雙語教學實踐,使學生在掌握電子商務專業英語的同時,能以英語作為工具,了解和把握電子商務領域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與發展動態,加快自身的知識更新速度和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適應我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作為一所新辦的財經本科院校,廣西財經學院電子商務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但在具體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為了單純地學習英語,更重要的是運用英語來學習學科知識。雙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和觸摸學科前沿與核心,在培養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具備學科能力,實現專業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出新型的復合型人才,為學校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模式可多種多樣,而不應片面追求純外語式的教學。因此,廣西財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標確定為:獲取學科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現實需求為導向,科學選擇雙語教學課程,制訂務實的教學計劃,采用國內外先進教材,輔之以擴充性教輔材料,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來提升雙語教學水平。
二、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在明確了電子商務專業雙語教學改革的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后,在實踐探索方面,廣西財經學院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教材建設。教材是知識的載體,選擇合適的雙語教材非常重要。考慮到電子商務是國際性的,要強調教材的先進性、基礎性、普及性。引進并選用優秀的外文教材是雙語教學的前提。及時跟蹤國外最新原版教材,調整教學方向和內容,是課程建設目標之一。好的外文教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教材的內容是前沿的;教材的價格是合理的。目前國內從事雙語教學的學校,有的選擇中文教材,有的選擇國內英文教材,還有的選擇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的選擇上沒有達到共識,多按學校具體情況來實際操作。但從雙語實踐來看,由于原版教材語言規范,閱讀量大,實用性強,大多數學校選擇的是英文原版教材。電子商務專業屬于新興專業,其知識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中,各種理論和觀點也處于爭論階段,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動態,提高自身英文水平,廣西財經學院選擇了英文原版教材。然而,因為廣西財經學院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較低,而國內的教材篇幅較大,內容縱深也比較大,導致難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材的選取時,廣西財經學院不是一味地直接搬用原版教材,而是根據課程的性質、學生的特點及專業課程結構,選擇原版教材中的部分章節及一些外文文獻作為課堂教學所用的素材。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雙語教學,在開展雙語教學前打下堅實的專業詞匯基礎,廣西財經學院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英語課程,并根據后期所要開設的雙語課程和英文原版教材,編寫了電子商務英語詞匯文檔,還在此文檔基礎上,開發《電子商務專業英語》教材,已與出版社簽訂好協議,即將公開出版。
(二)不斷推進教學模式改革。雙語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所授課程、學生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廣西財經學院在教學模式上做了以下改革:
1 中英文比例的確定。對于雙語教學中的中英文比例,目前尚無明確看法,各校根據具體情況及學校的規章制度,由雙語教師自主選擇。廣西財經學院雙語課程管理規范中認定,授課時,雙語教師必須使用50%以上的英文比例才達到雙語教學的要求。在5年的雙語教學過程中,廣西財經學院通過對每一屆的學生都進行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的中英比例意愿調查及訪談,最終確定英文應用能力較高的學生所能接受的英文比例為70%,英文應用能力較低的學生能接受的比例為30%。從調查中發現,專升本班學生因為起點低,英文能力普遍偏低,所能采用的英文比例不可超過30%;而本科班學生雖然有少部分學生英文能力不是很強,但大部分還可以接受在授課中采用50%的英文比例教學。
2 合作學習模式。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學生雖然對雙語課程抱有很高的熱情,也認為雙語課程開設確實可以提高他們的英文應用水平和獲知專業前沿知識的能力,但由于學習壓力和難度,很多人無法堅持課前自學,課中提問,課后復習到最后,通常只能堅持幾個星期,就開始懈怠。為了鼓勵學生學習雙語課程,并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廣西財經學院采用了合作學習模式。所謂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依據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合作學習過程劃分為五個環節:明確學習任務、分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學習活動評價與總結。首先,在學期伊始,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的總體思想,結合學生情況、教學環境及教學內容,設計學習目標;根據學習目標設立實現目標所需的系列學習任務、規則及過程。其次,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出發,綜合考慮學習任務、成員的特征、學習風格習慣、學習興趣、學習特長等因素,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一般小組成員人數為3至5人不等;同時,注意小組人員間的優勢互補,確保各小組均衡。隨后,小組成員相互協作解決學習任務,教師定期檢查各小組合作學習情況,及時提出建議并監督,督促其按既定過程完成學習。最后,由小組展示學習成果,組織各小組參照評價標準體系進行自評、互評,分析及總結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及不足。
實踐證明,采用該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雙語學習效果,促進學生互相學習知識,提高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發揮特長,獲得歸屬感和培養責任心,并形成和發展團隊合作技能。
3 激勵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很難獲得成功,因而,廣西財經學院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尤其是英文能力低的學生參與到雙語教學活動中。
(1)送附加分的獎勵機制。采用獎勵機制來樹立學生英文學習專業技術的自信心以及對雙語學習能力的自我肯定。獎勵的方式有送附加分和發小禮品。當學生提出具有創新性思想的看法、完成額外的課堂練習、輔助教學時均可獲得附加分;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會采用發放小禮品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英文討論。
(2)個人和團隊競爭激勵機制。注意表揚作業、測試和課堂表現較好的學生或小組。安排學生進行英文演講,促進團隊間競爭和團隊內合作,通過展示作品,用英文演講,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
(3)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興趣激勵。根據學生求新求趣心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下工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
(三)加強課程中心建設。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給雙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延伸空間,讓學生在課余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學習及與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因此,廣西財經學院加強了雙語課程的網絡課程中心建設。到目前為止,為所開設的三門雙語課程(電子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管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開通網絡課程中心,以此來配合教學。學生可以在課程中心提出問題,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回答問題。
(四)改革雙語課程考核方式。為激勵學生互相幫助學習,獲得雙語學習成就感,激發雙語學習興趣,廣西財經學院進行了雙語課程考試方式的改革,其改革內容是在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考核基礎上增加了課堂貢獻分值。主要的實施方法是:當學生主動提出完成課程基礎知識點的英文講解或是從網絡課程中心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時,可獲得課堂貢獻分值,以此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雙語教學活動。
英文名稱:電子科學學刊(英文版)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217-9822
國內刊號:11-2003/TN
郵發代號:2-57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 電子信息專業 雙語教學 數字圖像處理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目標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是我校電子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這是一門具有完備的理論基礎又有廣泛應用的實用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涉及數學、光學、控制理論、信號處理、生物生理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各學科的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交叉、集成和滲透,推動著數字圖像技術迅猛發展,在軍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醫學等很多領域,數字圖像處理技術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提高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將雙語教學作為一種學科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該課程的學習重點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英語水平。將雙語教學的語言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專業文章和將英文翻譯成中文的翻譯水平上。而教學效果主要是看學生能否通過英語完成本課堂的學習任務,在學科知識和英語運用能力提高上獲得雙豐收。
2 電子專業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模式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在大三下學期開設,經過前期的學習,對有關專業知識有了一定的儲備,加上這門課所學內容大多通過圖像顯示呈現,需要更多的實驗素材體現圖像處理方法的實用有效性。因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雙語教學模式的開發:
2.1 教材的選擇
選擇中文授課藍本,和對照電子專業新編實用詞庫英文參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國外經典數字圖像處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編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從中選擇總論和各論中的掌握要點、例子豐富、實驗數據很多的章節作為雙語教學的重點章節。
2.2 教學方法
(1)把上述講授內容中主要的名詞術語、概念、基本知識點用雙語板書。(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基本知識點用中文講解,同時穿插講解常用名詞術語、概念的英語表達法;對高頻常用專業詞匯,可以采用圖解、實驗示例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加深學生的印象。(3)優秀的課件可以在視覺和聽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課件,圖文并茂地展現知識點;然后使用英語準確表述此知識點;最后用中文舉例進行說明并作簡單小結。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準備需要教師能夠做到在中文與英文之間靈活變換。(4)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課堂英語提問,知識點英語討論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專業知識的英語口語表達。(5)在每次課的最后10分鐘用英語歸納小結本次課的主要內容。(6)課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用中英兩種文字來完成。(7)每次講新課之前,用英語復習歸納上一節課的內容,并做適當的課堂提問。(8)8課時的實驗教學,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軟件,用在課堂上對專業英語術語的了解來加強對Matlab中的函數的理解,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幫助命令查找函數文件,閱讀文件中出現的關于函數功能、調用格式等的英文說明。
2.3 問卷調查
問卷一:了解調研對象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聽課的興趣、效果和課堂講授內容的接受程度等。問卷的各項指標采用記分法。問卷二:定期舉行觀摩教學,邀請學校有關專家聽課、指導。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參加教學觀摩的專家、教師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意見和建議。問卷的各項指標采用記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閉卷考試:考題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約占30%,著重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詞術語英文表達法的掌握情況,并對考試成績和答卷情況進行全面統計分析,分析結果作為教學效果評估的指標之一。(2)平時成績的評定:包括書面作業的成績和課堂回答問題的成績,書面作業要求用中英對照作答。
2.5 輔助網絡教學平臺
本學院已建成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網站采用中英文對照、層次清晰、界面友好、圖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課程的中英文教案、課程輔助知識點的補充外,及時更新學科前沿的英文資訊。建立了大量的學科相關國外學習資料網站鏈接,例如TED talking的鏈接,通過這個鏈接可以看到圖像處理中某一個小知識點的精彩視頻。通過留言板、論壇,師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問等,以促進教學相長。
3 結論
電子信息專業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雙語教學,以其有助于提升專業素質和專業英語水平的優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通過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來更好地掌握外語,學生不只掌握了專業知識而且聽說讀能力逐漸提高。潛移默化地加強了外文文獻的閱讀能力,為畢業設計的過程中的文獻閱讀打下基礎。另外,學生上機實驗的效果明顯提高。實踐證實,這種方式普遍受到學生歡迎,互動性好,學習完成任務的積極性高,相對傳統教學,本文研究的雙語教學模式更值得推廣。
基金項目:淮海工學院教學改革課題XJG2012-3-10,XJG2012-1-8
參考文獻
[1] 石霏,王加俊.《數字圖像處理》課程雙語教學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64-64.
[2] 楊淼,張宏遠,李豐林.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實例教學[J].科教文匯,2011(4):100-101.
[3] 張桂敏,汪熙.“數字圖像處理”雙語教學實施效果的調查與思考.中國電力教育:中,2010.11:107-108.
[4] 胡異丁,梁淑芬.“數字圖像處理”課程雙語教學探討與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9:153-153.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義
2 文獻綜述
3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預期目標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
3.2 研究的預期目標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方法
4.2 技術路線
5.論文進度安排
6 主要參考文獻
格式要求:
1、正文
(1)標題用宋體加粗并且居左,字號為:一級標題小四號,二級標題五號; 1-2級標題段前間距0行,段后間距0行,1.5倍行距。
(2)標題序號標號
一級標號:1 2 3 ……
二級標號:1.1 1.2 1.3 ……
(3)正文用宋體五號,1.5倍行距,段前間距0行,段后間距0行。
如正文2級標題后要再設標題,可繼續3級標題如1.1.1 1.1.2 1.1.3的形式,如3級標題后還有小標題,注意不要中英文混用,4級標題宜采取 (1) (2) (3)的形式,5級標題宜采取① ② ③的形式。
2、參考文獻
引用的參考文獻統一列示于開題報告第6部分,直接引用的文字、數據、表格等應將參考文獻序號標注于正文。要求第6部分所列參考文獻不少于15篇,其中最好其中有2篇外文文獻,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順序編碼。
論文中參考文獻的標注方式
如果引用的是論文中的觀點,則寫法是:
“一段觀點或結論(姓名,YYYY)”,或 :“姓名(YYYY)的觀點是……”。
其中,YYYY是4位數的年號。
如果作者在該年發表2篇以上的文章,則按照發表的時間順序分別標注a、b、c之類,例如:YYYYa,或YYYYb。
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觀點,則寫法是:
“一段觀點或結論(姓名,YYYYa,P.×××)”,或:“姓名(YYYYb,P.××—××)的觀點是……”。
其中,P.×××表示被引用觀點所在頁碼,例如,P.203。
第6部分參考文獻的標列方法(選用懸掛縮進)
刊物上的論文類: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物名稱,年,卷號(期號):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示例
[8]李里特,候文義.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的幾個關鍵問題[J].科技導報,2019(1):36-39
著作類
[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示例
[1]郭健.哈佛大學發展史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2-3
論文集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A](或編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示例:
[18]江舉謙.中國傳統士道與從政觀念[A].劉小楓.中國文化的特質[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0:251-263
[18]劉小楓.中國文化的特質[C]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0:251-263
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D].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授予單位,授予年
示例:
[28]陳華森.模塊化專業課程計劃的研究與開發[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1989
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示例
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DB/OL—聯機網上數據庫,DB/MT—磁帶數據庫,M/CD—光盤圖書,CP/DK—磁盤軟件,J/OL——網上期刊,EB/OL——網上電子公告。
(3) 英文參考文獻,也按照上述規則寫。
作者姓名必須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縮寫,名縮寫”。例如,論文類的標列方式是“姓,名.文章題目[J].刊物名稱,年,卷號(期號):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示例
[1]Richard, O.& Kirby, S. L.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work force diversity program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9, 14(1): 109-118
[2]Stuart, T. E.& Podolny, J. M. Local search and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 21-38
[3]Wagner, W. G., Pfeffer, J.& O’Reilly, C. A. Organizational demography and turnover in top-management grou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1): 74-92
【寄語】簡歷一發即中的三大絕招(2)為的會員投稿推薦,但愿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不要以附件形式發電郵簡歷當簡歷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投簡歷。那么,如何才能把簡歷順利提交到HR的面前呢?這個小小的細節在求職過程中也充滿了學問。寫電子郵件簡歷時,一般情況建議使用中文,即使很多外企使用英文作為招聘語言,但是閱讀求職電子郵件的都是中國人,使用漢語更加方便。但是,如果你申請的是一些相對高級的職位,對方的招聘啟事完全是英文的,則盡量使用英文寫電子郵件。發送簡歷時,最好直接將簡歷粘貼在正文中(粘貼后要重新排版),不要以附件的形式發送(除非公司要求)。
電子郵件中的“subject”千萬不能空白,必須寫上自己的姓名以及應聘職位。同時還要寫下有針對性的附言,說明你符合HR最基本的幾點要求。在結尾時,可以適當寫上祝“工作愉快”、“心想事成”等祝福話語。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招聘啟事上通常都要求“學歷證、學位證、身份證復印件、小一寸相片”,原則上只需發電子郵件簡歷和照片即可,并在簡歷上注明“為防止您下載過慢,本人將在面試時攜帶‘三證’以供查驗,謝謝!”HR會更喜歡這種做法。此外,除了電子郵件簡歷外,假如求職者對某職位非常感興趣,就可以選擇郵寄甚至親遞簡歷,成功率可能會更高。因為設計精美的打印簡歷更容易給HR留下好印象,而且減少信件遺失的可能性。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其他簡歷一發即中的三大絕招(2)范文。
一、《微電子學與計算機》是介紹微電子學與計算機理論探索,展示微電子學與計算機方面學術和工程應用成果的專業刊物,計算技術、微電子技術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為促進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引導和推動我國微電子學與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發展,歡迎從事計算機與微電子學理論研究、教學和應用的廣大科技人員及愛好者踴躍投稿。
二、投稿要求如下:1.來稿內容應有較高學術水平,有創新之處,表達上做到主題突出、觀點明確、論據充分、結構合理、層次清楚、語言通順、文字簡練。2.作者投稿需向編輯部提供一份聲明:稿件內容屬于作者的科研成果,署名無爭議,且未公開發表過。3.來稿一般不超過8000字(含圖、表),內容包括:中英文題目、中文作者姓名及漢語拼音的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英文譯名、作者簡介(性別、出生年份、學位、職稱及研究方向)、中英文摘要(250字左右)、關鍵詞(3~8個)、中圖分類號、正文、參考文獻。如為基金項目資助論文,請在文稿首頁注明,并列出批準文號。4.摘要應說明論文的目的、方法、結果與結論。英文摘要的內容需與中文一致。5.文中的量與單位應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外文字母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包括黑正體、黑斜體及白正體、白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字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分明顯。6.圖、表不超過6幅;圖、表須有名稱和編號,其內容要與正文中的編號和說明一致;插圖和照片必須是清繪圖和原照片,繪制符合國家標準,最好控制在7.5cm×7.5cm內;有坐標系的插圖,縱橫坐標上均要有適宜的刻度、對應的數據,并標注出其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單位;表格盡量采用三線表的形式繪制。7.參考文獻只擇最主要的列入,一般不超過10條,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引用。文獻序號以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排,文后須與正文中的一一對應。文獻作者3名以內應全部列出,4名以上的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字(或etal);外文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名可用縮寫,但不加縮寫點。
三、來稿請寫清作者或聯系人姓名、電話、E-mail、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及郵政編碼,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未接到通知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四、編輯部對稿件有修改權,不愿改動者,請來稿時說明。
五、本刊已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及有關數據庫,不愿錄入各數據庫者,請在來稿中注明。
六、稿件一經發表,贈送刊物兩冊。
七、編輯部唯一投稿郵箱:mc771@163.com(注明新投稿)
聯系電話:(029)88895991
E-mail:mc771@163.com
【關鍵詞】電力電子 雙語教學 計算機仿真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39-02
引言:
近年來,為促進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結合專業知識強化對外語的學習和實際運用能力,教育部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改革目標。為提高電氣信息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直接利用外語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安徽理工大學電信學院將在部分專業課中開設雙語教學課程。
電力電子建模與仿真課程是電力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延伸和深化,旨在借助仿真平臺掌握電力電子技術在工程應用的問題。由于電力電子技術、仿真技術更新快,專業詞匯多,且仿真平臺MATLAB提供了一個全英文的人機交互教學環境,因此在本門課程上構建雙語教學平臺,不但有助于學生快速獲取學科前沿領域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實施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提出了解決途徑和辦法。
1.電力電子建模與仿真課程雙語教學的現狀
我校將該課程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自動化、電氣工程專業第7學期開始講授。教師在對2007級和2008級電氣工程和自動化專業學生實施雙語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的選擇問題
雙語課程的教材選取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效果的好壞。外文原版教材具有信息豐富、邏輯性強、更新速度快、應用實例多的特點,因此選用原版教材更有利于學生對原汁原味專業外語的學習,也能及時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但根據目前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體系,很難找到一本難度相當、編寫合適的教材。
(2)雙語授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統一的問題
雙語教學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所以首先要保證的是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雙語教學,不僅對教師有極高的要求,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相當高。但現在的學生英語水平不是很高,影響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還有一部分學生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但是卻依賴中文教材而對外語工具棄而不用,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3)教學課時太少的問題
課程學時安排為32學時(24學時理論授課+8學時上機實驗)。由于課程綜合性比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將前序課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重復提起,又是英語講授課程內容,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考驗。很多學生由于前面課程學的不好,在新的知識理解上就會出現困難。
(4)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離的問題
在教學方法基本沿用課堂教學與上機實踐分開進行的模式。在進行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后才會安排學生上機操作,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快在上機時加以運用,學生對課程的學習難以深入。特別是很多仿真模型的建立只停留在老師在課堂的演示,對于模塊參數的設置、仿真模型的建立過程并沒有真正掌握,對于模型的描述型英文注解,學生在課堂短暫的時間也沒有真正領會。
2.電力電子建模與仿真課程雙語教學課程的目標
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雙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用英語傳授專業知識的層面,應積極研究和探索更深層次的教學目標。電力電子建模與仿真課程雙語教學重點在于通過所構建的虛擬實驗平臺,培養和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和用外語思維的能力。通過對實施雙語教學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結合專業特色和培養人才的需要,以我校電氣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開展為切入點,制定了雙語課程的培養目標。
(1)專業知識目標——通過仿真技術的學習掌握扎實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在構建的仿真模擬平臺讓學生掌握計算機仿真環境和電力電子控制系統建模和仿真的計算分析方法。
(2)語言目標——通過在專業課中開展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大量的專業術語、外文教材的語法結構、表達方法等,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外文專業文獻的學習和閱讀能力,為以后的深入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外語應用基礎。
(3)創新思維能力目標——學生站在學科發展前沿,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取新的信息和知識,要能夠以廣闊的視野研究專業問題,并能在持續的學習、思考和創新中提高創新能力。
3.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總結,結合課程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如下改進措施。
(1)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和配套的評價體系、考核體系。
通過仿真平臺的建立,完善雙語教學體系。從開設專業、教材、教學計劃、學時、教師、中英文使用比例、作業、試卷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同時為更好地衡量雙語教學質量,真實、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的實施,還應建立起多指標評價體系對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授課前外語及專業知識準備、課堂教學方法選用以及外語使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促進教師對雙語教學的投入和改進。另外還要建立起學生在專業知識掌握、外語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結合起來的考核體系。
(2)選用合適的教材。
為更好地把握學科最新知識和前沿動態,讓學生領略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專業詞匯的使用、專業內容的表達、雙語教學選擇外文原版教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外語水平和編寫英文專業課教材周期又太長的問題,教師根據授課課件編寫英文講義,作為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使用的輔助教材。在選用原版教材實際授課過程中,考慮到課時有限,對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節選。
(3)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理論教學與仿真分析相結合、仿真分析與實驗比較相結合。特別是仿真軟件能夠快速地、方便地構建出各種需要電路的仿真模型,通過仿真結果的分析可以使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理解電路工作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理論學習的掌握。
教學模式上,在充分考慮學生外語水平的基礎上,以遞進式增加英文授課比例,積極尋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幫助學生從傳統的中文思維方式向英文思維方式過渡。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幾段進行:在授課初期用英文授課,并向學生提供對應的中文翻譯,隨著教學的深入則不再給出中文提示。
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制作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全英文課件。課件中設置有大量的超鏈接引入MATLAB仿真實例進行講解演示,把電力電子工作的過程通過靜態的變成動態的,抽象的變成直觀的,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學生是教學的參與主體,只有通過營造良好的雙語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夠真正實現雙語教學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學科背景,結合仿真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合理的引導、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雙語效果的目的。
(4)建立網絡平臺,加強實踐環節。
利用專業教師多年教學的經驗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建立網絡平臺,將課程內容以網絡窗口展示給學生,例如,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課程的文獻資料、源程序、各種仿真模型等,同時包括大量習題、模擬試卷及標準答案,供學生在課后學習和參考。同時把其作為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學生通過留言反饋學習中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答疑和輔導。
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通過開設驗證型、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通過這種來自實際的外語能力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
4.教學效果調查
在對于兩個年級的雙語教學后,對其中的電氣工程08級1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目的在于了解雙語教學的效果,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要求,以便及時調整,更好地開展雙語教學。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自身情況、教材選擇、課件制作、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考試難度和建議等。從大部分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雖然學習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但大多數同學表示對其專業英語的學習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從學生的學習態度、上機操作和考試的結果也可以看出,課程的講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激發了創新意識,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際動手能力,調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結束語
雙語教學的改革還處在探索、總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雖然在某些方面已經摸索出一些改進方法和切實可行的措施,但是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大力提倡雙語教學的開展,對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好的人才一定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剛,王佳慶,林婷.“電力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4):13-14
[2]陳鋒軍,肖江,高林.電力電子技術課程雙語教學的研究.中國現代裝備,2010(3):174-175
2004年,17歲香港少年陳易希的發明――智能保安機械人(Total Equip)獲得第55屆美國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香港學生。陳易希發明的這個只有一尺多高的機械人,利用紅外線感應器及攝錄機運作,會在室內執行巡邏,一旦有盜賊人屋或發生火警,就可以自行報警。 2005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林肯實驗室將一顆編號為20780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易希,使他和楊振寧一樣,擁有了自己的一顆星。 2006年,陳易希在中學會考中,中文和英文均不及格。一般情況下,這幾乎沒有可能升中六(中六、中七為香港的大學預科),但他被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破格錄取,成為該校創校15年來首次錄取的中五(中一到中五為香港的中學階段)畢業生,免修兩年中學預科課程,直接升入大學。科大校長朱經武表示,破格錄取陳易希,是因為他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表現。在眾多的質疑聲中,陳易希進入科大。
自小就有“科學夢”的陳易希,小時候非常活潑好動,愛拆玩具,最愛逛的地方就是科學館和天文館。雖然很早就生活在單親家庭,可他并沒有因為沒人管而學壞,相反,一個人總是在家整天搗鼓各種發明創造,研究到很晚。
陳易希的興趣,得到了父親的全力支持。13歲時,陳易希醉心于發明創造,想去讀初級電子技術課程,但那門課要求參加者必須在16歲以上。于是他央求父親代他上學,回家再教他。沒想到,父親一口答應“代子從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父親撿起了丟下幾十年的書包,每天下午6點下班后,匆匆忙忙趕去上課,在半年內上了兩個電子課程,其中一個還因為聽不懂而重復上了兩次。他的第一個機械人,就是在父親的協助下完成的。
小學六年級時,制造一個會走動的機械人是陳易希的夢想。進人中學,陳易希真正開始了他的科學夢。在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他開始不斷地有新的發明,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屢獲成功。那個最終獲獎的機械人,便是兩年持續不斷改良的結果。他做了四代,不斷增加功能,第四代機械人可以認出人臉部的影像,分辨出是家人還是陌生人,并且可以自動追蹤人的臉部,拍照記錄。
和同齡的少年一樣,雖然也喜歡K歌,溜冰,但有新想法的時候,他常常每天只睡5個小時,用8個小時在研究上。和他一起在中學科學組的同學說,他對科學的興趣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同學都認為他很“潮”,用的電話,mp3,游戲機,手提電腦,都是緊跟潮流,但他不是喜新厭舊,而是習慣把新買的電子產品拿來研究一番,當成是另一種學習。
中學時候,陳易希經常到深圳的華強電子城,因為這里的電子零件比較便宜。在很多商家眼里,他儼然是“老客”了,每到周末都會準時出現,有時到5點關門都不肯走。十二三歲就會講價,一買就是成百上千的電子零件,有一次竟然為了兩分錢的折扣沒完沒了,人家很不解,他卻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話回答:“一分錢一分貨,少點錢就多點貨呀!”
現在的陳易希忙著學習,英文有了長足的進步,說話間不停地冒出一個個英文單詞。他說,他有很多idea,假期會和教授一起研究新的發明,主要是改善生活的智能家居系統。發明和學習雖然需要平衡時間,但并不矛盾。他小學時成績很差,反而是因為對發明有興趣后,自己必須去學習,才去看很多艱深的英文資料。如果想讓產品電流穩定,就必須有很好的數學知識,也正是這種驅動力,讓他的學習成績慢慢好起來。
他把愛因斯坦當做偶像,“愛因斯坦很棒,有些概念很難想到。他可以多方面地去看一個物體、一件事,這就會有創新的發現。”
至于將來,他希望可以繼續做研究工作,做出更多的發明創造,幫助社會,幫助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