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時間:2023-05-29 17:59: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第1篇

毫和亳的區別是2個漢字的讀音不同,第一個是毫升的豪,讀音hao,第二個讀音是bo,亳州的亳。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折”字加一筆是漢字“拆”字。拆,讀作chāi時,本意是把合在一起的弄開,分散,毀掉。引申意是方言,流氓騙取財物。當讀作cā時,意思是排泄。

漢字(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ㄏㄢˋ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2009年是世界天文學年,3月19日,大英圖書館在珍寶館展出了它所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星象圖,其中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象圖是來自中國敦煌的《全天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這張由英國探險家和學者奧雷爾斯坦因100多年前從中國敦煌帶回的星象圖,近年一直收藏在大英圖書館。這幅圖比類似的星象圖都早幾百年,是敦煌石窟藏經洞4萬件古物中的珍品,西方人認為敦煌石窟古籍的重要性堪比死海古卷。這幅全長將近兩米的星象圖標注了不下1339個星辰的位置,其中很容易辨認出北極星和北斗星的位置。經現代天文學家測定,其中200多顆最明亮星星的位置異常準確,專家稱這張圖用黑色、白色和紅色三種顏色描繪了早在公元5世紀就為中國人所知的星空。

這張星象圖何以到了敦煌石窟中現在仍是一個謎。1959年,劍橋大學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推斷此圖可能是五代后晉(公元936~947年)年間繪制的,他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書中提道:“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切文明古國中流傳下來的星圖中最古老的一種。”之后的50多年里,許多人都沿用了這種說法。

關于星象圖年代的推斷,以前完全根據古文的書寫方式和圖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從沒有人研究星象圖的科學內容,也許該圖的粗糙外貌給專家們留下了不可能包含任何精確科學信息的印象。最近的研究表明,學者們都被表象欺騙了,其實這張星象圖的內容非常重要。法國天文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Jean-Marc Bonnet-Bidaud)、弗朗索瓦絲-普熱得瑞(Franoise Pradede)和國際敦煌項目部通力合作,發現1339個星星的位置誤差不超過1.5°~4°

在此之前的2月10日,倫敦的國際敦煌項目成功召開了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討會,重點介紹了中國人的觀星方式,以敦煌星相圖為例,讓-馬克?博奈-比多深入分析了中國和西方的天文學傳統的差異。在比多看來,這張圖清楚明晰地描述了星空的樣子,對我們當前理解星空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中國的天文學曾經領先世界,中國的星座名稱與西方不同,對古代中國人來說,星象是人間生活的投影,解讀星象需要神秘的知識,只有少數幾個人才擁有這種能力。

該星象圖的年代也被歷史學家們重新鑒定,認為該星圖比李約瑟的估計還要早300年,一個重要的根據是圖上文字對“民”字的避諱。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部主任魏泓博士說,看過這張圖的中國學者已經提出,這似是為了避諱皇帝名字。因此,這幅圖的年代應定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后,睿宗李旦登基之前,即公元649―684年之間,因為文中避諱了“民”,卻尚沒有避諱“旦”。

魏泓博士說,圖中文字出現“臣淳風言”的字樣,顯示原圖應是648~664年間擔當御用星象師的李淳風制作。因為只用其名,不用其姓像是自稱,若出自他人之筆的話,出于尊重應用整個姓名才對。她說卷末畫出的手持弓箭的電神所穿的服飾,尤其是帽子的戴法也像是唐代早期繪制的。不過,她認為這幅圖是復制本,理由是有一兩個星星的位置畫錯了地方,另外,圖上看不到任何初繪這樣一張圖所需的坐標方格,而且使用的紙又很薄,可以用于描摹。

過去20多年里,中國學界有不少人都已接受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馬世長在80年代初期看過這張圖后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此圖應當出于公元701~710年之間。這張星象圖究竟是1300年前繪制的,還是更早幾十年,也許并不重要,因為有一點沒有爭議: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手繪星象圖。

盡管如此,這張圖依舊撲朔迷離。是誰,因為什么原因,為了什么目的繪制這張星相圖?我們都不得而知。這份手稿還有一個謎團,這張圖畫在質地優良的桑皮紙上,而筆跡卻潦草、頓挫,這一點與其他書法大師在同樣質地紙張上的筆觸相比非常明顯。這張敦煌星象圖,這種科學文件又是如何流落到帝國的邊陲的呢?這些問題我們還不能回答,但是感謝兩位法國科學家的研究,讓我們有幸可以分享1300多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的科學成就。

第4篇

一、以形表意,崇尚寫實

所謂表意,即觀察字形就可推知其大體的意義范圍,通過意義再和語音聯系起來,成為形音義的統一體。

漢字是以“六書”理據造出的,但不論哪一“書”,首先都是以“象形”字為基礎造字的。起源于象形記事圖畫的象形字經隸變、楷化后雖完全擺脫了象形圖畫的特征,變成了抽象的符號,但點、橫、豎、撇、捺、提、轉、折、鉤之類的筆畫部件,仍保留著象形文字的遺跡。以象形為例,象形的手法是由圖畫文字和文字畫發展而來的,如最初的象形文字“人、馬、日、月、山、水”等就具備寫實性,傳達著豐富的感性信息。“羊角象其曲,鹿角象其歧,象象其長鼻,豸象其竭尾,犬象其厥尾,宏象其博首宛身,魚象其枝尾細鱗,燕象其稱(上竹下爾)口布翅,龜象其昂首被甲,且也或立或臥,或左或右,或正視或橫視,因物賦形,恍若較畫無茅。”

會意字也設法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具體實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義。如“家”,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從豕,表示屋內有豬之義,象征私有財產。再如,一人為“你”,二人為“從”,三人為“眾”。漢字的表意性特征,可以使人們在閱讀時看到文字后可以直接在大腦中理解意義,而不必經過音聲轉化過程來靠聽覺言語中樞進行理解,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合體字則以形聲字最多。據有關研究統計,漢字中的形聲字約占80%以上。其特點是形旁標義,聲旁標音,如:方――訪、紡、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鈁等一組字,在字形結構上大都有基本字(聲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義旁),就構成新的合體字,這是漢字中形聲宇的構字規律,使漢字易于學習、掌握,這是漢字的優越性。

二、蘊藏信息,觀照思維

漢字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文化信息,顯示出國人與世不同的文明傳統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積淀了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及各方面的樸素思維。

許慎在其《說文解子?敘》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漢字產生于我國原始社會后期奴隸社會前期,這個時期的社會生產主要是農業、家畜飼養業和制陶、鑄銅等手工業。如與“田”字有關的有“男、疇、峻、甸、畜”等,與“禾”字有關的有“黍、稷、稼、穡、秋、利”等,陶銅制品有”鼎、皿、酉”等都是那個時代物質條件的反映。“販、貿、買、賣、費、財、賄、貧、貪、價、購、賠、償、質、贅、貸、貰、賒、債、贊、贄、賂、贈、貺”等字表現了遠古的貨幣和貿易類型。與“車”偏旁有關的字如“、軒、輊、軺、輕、蝤、、刪、輿、軾、轅、輅、軌、、轍”等(《說文解字》中有102個字),反映古代士大夫外出時的交通工具情況。

漢字中“馬”的名稱相當豐富:如“騭(公馬)、黔(母馬)、駒(兩歲馬)、(三歲馬)、驄(淺黑色)、職(赤白雜毛)、駟(淺黑帶白色)、驪(純黑色)、雕(蒼黑雜毛)、駱(白色帶黑)、驄(青白雜毛)、(黃白雜毛)、聯(有青黑色紋理)、漿(青白雜毛)、驤(右足白色)、舁(后左足白色)、驃(黃馬發白色,白鬃尾)、駢(駕二馬),驂(駕三馬)、駟(駕四馬)、驃(馬行疾)、駔(壯馬)、簸(馬搖頭)、耽(馬肥盛)、駁(馬跑得很快)、驤(馬低頭)騙(馬飽)、騖(馬奔)、鹱(馬行威禮)”等等。表現遠古的畜牧業已奠定基礎。

“姓”這個字以“女”為表義的偏旁,表明在古代的某個階段,孩子的血統只同母親有關,那時候經歷了一個“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武”是由“止”和“弋”組成,表達的意思是“武”的目的不在于“武”,而在于“止弋”,或者說戰爭的目的在于和平,反映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理想和愿望。“孬”由“不好”組成,“泉”是清澈的,故說“白水”,“巖“實際上是“山石”,“女子”嬌媚故為“好”“男”則田里的出力者,生活在山里的人則為“仙”……我們往往可以從漢字的構造中窺視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

三、結構方正,字形美觀

從書寫形式看,漢字是平面型方塊體文字。盡管甲骨文筆畫細瘦,象形性強.金文肥大厚實,結構整齊:隸書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楷書平直、方正,結構緊湊;歷代的字體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卻脫離不了它的方形,表現了嚴整、劃一之美。漢字縱有行、橫有列,具象的可視形體,像一幅的抽象畫,用于書法則成為一種藝術品,故人們說漢字最適合作藝術品,是華夏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  例如,草書,今草字體一筆到底,一氣呵成,不僅是一個字各筆畫的連寫,有時還是幾個字連起來一筆寫成,形成了字與字之間藕斷絲連、若即若離、俯仰相合、彼此呼應的格局。至于傳統建筑中的碑刻、屏刻、夾紗字畫、牌匾、對聯等,則是漢字裝飾在傳統建筑中的一種運用形式。它往往引伸哲理,突破建筑景物的有限時空,指引鑒賞者從心里的角度產生人生的、歷史的、宇宙的哲學感悟,增強了漢字的獨特魅力。2008年奧運會會徵采用了漢字“京”的變形體,這個獨特的徽標被彼得?T?莫舒斯(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設計與景觀主任)評價為“就是當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也會感覺到這就是中國的,同時又表達出了基于悠久歷史傳統沉淀之上的現代感”。

四、超越時代,傳播穩定

漢語是發展的,而漢字之所以能夠被延續使用數千年而歷久不衰,表明漢字始終持有在超時代性和超方言性。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日”、“月”、“山”、“水”等一批字的形體雖然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但卻仍然以類型化的方式,頑強而巧妙地保留了象形文字“以形表義”的根本特征。

第5篇

昀念yún。“昀”為左右結構,釋義為日光,出自于《玉篇》:昀,日光也。多用于人名:紀昀,即紀曉嵐;趙昀,即宋理宗。

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并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漢字,來源于中華民族中的漢族,是使用人口最多和流傳范圍最廣的一種文字。漢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

漢字的演變是由甲骨文到金主,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其中,我最喜歡行書,因為它既有楷書的端莊,又有草書的飄逸。

中國漢字非常有趣,有“象形、會意、轉注、假借、指事、形聲”六書,其中形聲字在《說文解字》里占了82%。例如象形字“休”表示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樣子,在一群山的中間有一座高高的山峰。

漢字還有諧音,人們喜歡利用漢字的同意特點用諧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諧音為幸福的“福”,走獸的“獸”諧音為長壽的“壽”。

漢字字謎也很有趣,比如: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既有頭,又有尾,中間生了四張嘴——申;一家十一口——吉。

漢字具有它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我愛中國漢字!

優秀 作文

第7篇

家、各民族的思想深度,比的是創意和科技,比的也是手工藝。

中國館

亮點解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取自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門前76級大臺階使用了瀕臨失傳的民間絕技“三斬斧”。主色調運用傳統、沉穩的“故宮紅”,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西班牙館

亮點解讀:流線型造型,鋼架支撐,節扣式8524塊藤板,像極了一個復古而創新的“藤條籃子”。展館外墻的藤板全部手工編成,館內也以竹子和半透明的紙為裝飾材料。

波蘭館

亮點解讀:波蘭館外墻呈純白色,表面布滿了鏤空的花紋,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張折疊的波蘭傳統民間剪紙,在夜晚愈加金碧輝煌。

日本館

亮點解讀:日本館像一只紫蠶寶寶靜臥在浦江東側。內含太陽電池,高效導光、發電,展館內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可在陽光下自由“呼吸”。

意大利館

亮點解讀:20個功能模塊代表意大利20個大區,猶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從外觀看,整個意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可以組成多樣的圖案,體現不同地區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關系。

土耳其館

亮點解讀:像夢想迷宮的盒子般的土耳其館,靈感來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Catalhoyuk。在這座村莊的墻上有一幅壁畫,被看作世界上最古老規劃圖。土耳其館沿用8500年前的建筑風格,顯示古代文明與現代建筑的融合。

芬蘭館

亮點解讀:外墻由2.5萬塊“冰塊”鋪成,“冰塊”是生產過程中無法被繼續使用的紙和塑料制成的。“冰壺”的靈感來自冰川時期的巖石被磨蝕后自然形成的壺穴。

尼泊爾館

亮點解讀:以大型佛塔為主體,四周圍繞數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尼泊爾民間房舍。約500噸的展品和裝飾品都是尼泊爾工匠純手工制作,用木料、金屬、磚片、瓷料和石料加工而成。

以色列館

亮點解讀:以色列館是一個精致的原石與玻璃環抱而成的“海貝殼”,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像是一幅抽象的太極陰陽圖,或是猶太人的麻花式樣的手工面包哈拉。

荷蘭館

亮點解讀:一條長約400米的“8”字形街道,26個獨立的小型展館沿街分布,充滿奇思妙想的荷蘭館,外觀酷似一個游樂園。

英國館

亮點解讀:6萬根蘊含植物種子的透明亞克力桿組成巨型的“種子殿堂”,亞克力桿向外伸展,隨風輕搖,就像一個會發光的盒子。中國網民為其取名“蒲公英”。

阿聯酋館

亮點解讀:沙丘的造型代表著阿聯酋的文化,隱喻阿聯酋發展的過程。“沙丘由一粒粒小沙子組成,每個沙子在不斷地運動,意味著這個沙漠國家在不斷尋求和環境的和諧。”

第8篇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于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圣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漢字是從商朝開始使用并演變至今。梵文字母是創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創造并授予人類(詳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其他文字很多都是借用四大字母系統的文字。婆羅米系列字母(不嚴格的稱呼是梵文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四大字母體系。印度、西藏、尼泊爾、孟加拉及南亞地區用婆羅迷系列字母。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這種字母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圣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愿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在世界歷史上,作為其它后發明的文字的母字,如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來記錄著它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愿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6億以上。

上個世紀初葉,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有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漢字是罪魁禍首,主張將漢字廢掉。到了上世紀后半葉,計算機科學急劇發展,又有些人認為漢字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方塊字無法輸入電腦,又有一陣要廢除漢字的鼓躁。后來,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了,質疑聲也隨之消散。

漢字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現在能看到而又能認讀的最早的漢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這已是相當成熟、相當系統的漢字了。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青春永駐。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書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來消亡了,有記載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的埋藏起來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歷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歷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還有瑪雅文、波羅米文等等。而漢字不但久盛不衰,獨矗世界文字之林,還不斷地得以發展,影響也越來越大。

第9篇

一、平江花燈戲的藝術特點

中國曲藝文化是有聲有色的中國民族發展史的藝術轉載體。平江花燈戲屬于地方劇種,原名平江燈戲,據相關史料記載,平江花燈戲源于唐代,民間稱為“燈戲”。歷代民間藝人組成業余班社在農村演出,以平江方言為主。有傳統劇目100多個,多反映農村生活,鄉土氣息較濃。每一戲種的形式,都有它產生的內因,該戲曲主要有如下兩點藝術特色:

1.獨具特色的古音發聲方法

平江花燈屬于湘北花燈戲。平江屬贛方言的次方言,在整個方言學中是一種獨特的門類。循平江方言主音規律,占全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地域,純屬土語。若覽文朗讀,大多合乎唐宋音韻,而口語俗談則偶爾保留著上古韻間。本境地域奧僻,外人罕至,即便有外人遷入(人),往往僅需經一兩代,其語言、習慣即完全同化。這個方言從聲調、聲母、韻母等都與其它語言有明顯區別。

平江保持著古老的發音方法。平江花燈戲就是運用這些古音表演的戲曲藝術,這一藝術價值是非常大的。目前平江方言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平江雖然普遍都講平江方言,可是隨著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很多平江最古老的發音吐字,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平江最古老的語音語調也面臨著逐漸失去其原有韻味的危險。平江花燈戲是以平江方言進行演唱的,就此推之,隨著方言的逐漸改變,而醇正的平江花燈戲也會隨著走向消亡。

2.獨特的戲曲表演藝術

一種戲曲的鑒賞,主要是通過對戲曲在唱、念、打、做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鑒賞的。平江花燈戲的表演藝術是非常特別的。

(1)帶有即興發揮性的表演。不少劇目中,幾乎都是笑鬧,逗趣的噱頭,人物多為一旦一丑,或一丑二旦,丑和旦的表演,任其自便,在不影響整體劇情發展方向上自由發揮,可從平日的生活和演出現場吸取笑料,即興表演。

(2)仍具有花燈表演的痕跡。湘北花燈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戲曲故事的情節,由唱、打發展為唱、做、念、打。

(3)吸取了說唱藝術的說和做。平江歷來有漁鼓、蓮花鬧、送春、贊土地等說唱表演,通過說唱介紹故事,傳鑒,以唱為主,有道白,有表演動作,湘西花燈戲許多道白、唱法、表演都來自說唱藝術的技巧。

(4)從民間舞蹈中吸取表演技巧。平江有古老的獅舞、龍舞、巫舞及民間的彩龍船、扎故事等。湘北花燈戲的舞蹈動作,凝聚了民間舞蹈的精華,這可以在三花、花旦的表演動作上看出。

二、電視紀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要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必須建立相應的載體。傳統的保護手段是簡單的,主要是“兩元線性研究”――文字和圖片。保護手段非常單一,對文化保護的各方面無法一一顧及。其實,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方式是“活體傳承”,但是由于現今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們只能加大力度去呼吁民眾主動去學習和傳承戲曲。影視技術是20世紀人類發明的成果,電視影像化“聲畫一體”的藝術形式對戲曲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比較全面記錄和保存作用。

(1)影視手段具有記錄和保存非物質文化的功能

影視人類學在對文化進行關照的時候,使用攝像機,通過感光乳膠材料、電子光電的磁轉換產生視頻信號并輔以同期錄音方式。比如,平江花燈戲的經典劇目《四季相思》中,詞曲所唱的是一個年輕女子因為丈夫遠行,而四季守望。詞中充分表露了女子的心境和感觸,同時在表演的動作上,要求表演者能身臨其境,感情真摯流露;時而淚眼盈盈,時而含笑帶望。而這些立體的表演現場不是傳統保護手段可以做到的,然而運用電視紀事可以把戲曲的形體動作、面部表情、唱曲聲、伴奏樂器聲及環境自然聲真實記錄下來,并且可以作不停頓的連續記錄。文化雖然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它也是動態的,隨時發生著變化,比如,花燈戲現在的唱詞和原先老輩留下的唱詞就有明顯的時代差異。通過影視手段將其記錄保存下來,當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乃至消失以后,人們仍然可以在相關的影視資料中看到曾經的場面,了解前人的文化和知識。平江花燈戲所使用的古語方言其實就很難用文字去記錄和傳承的,利用這一聲音同步采錄的方式有效的進行了全方位的存留與保護,同時也完成了人類學的研究。

(2)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合用影視化語言記錄和保存

與有形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生動活潑的形態出現,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它主要依附于個人,依靠身口相傳保持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它往往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等為表現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的人的展現而存在。利用影視化語言能淋漓盡致地鮮活再現,文字記錄和口頭描述很難達到如此逼真生動的效果,該手段長于記錄動態的事象,具備真實客觀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夠將民俗文化的“活”形態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活態文獻”。

(3)影視手段具有傳遞和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

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要保護、記錄一個民族內部的文化外,同時也要注意各個民族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影視化語言適于形象地記錄文化現象,它能把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下來,不僅僅留存于民族內部,而且提供給眾多觀眾并廣泛宣傳。

影視手段在文化的傳遞與交流上具有形象生動,可信度高,傳播性強,真實性大的特點。首先,它提供給觀眾的主要是以形象、聲音和字幕組成的直觀信息,信息源來自于拍攝現場,最后完成的影片也根據現場采集的素材編輯而成,因此它傳遞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比如:花燈戲具體演唱的過程,唱、打、念、做完整的舞臺藝術效果,完整的說唱藝術形式和完整的表演展現。

其次,影視手段具有文字符號不具有的直觀性,所要傳達的信息不需經由文字的中介,直接由形象畫面負載,攝制者能夠把文化的原貌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至于發生像書面文字那樣,要將形象的畫面轉換為文字來表達所造成的信息丟失,觀眾直接面對形象畫面,人們接受的信息更準確,感受更真切,可謂“百聞不如一見”。

第三,影視手段在文化的傳遞與交流中,以釋放形象和聲音信息讓觀眾了解影片內容,世界上每個角落的人都能看懂畫面的形象語言,大大減少了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層次不一的障礙,能擁有廣泛的觀眾。

第四,影視手段以視聽復合信息直接作用于人耳,這比單獨視覺或聽覺的刺激強度更大。一般而言,刺激強度越大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第10篇

我的頭腦奧林匹克

以前,我一直不喜歡動腦筋,所以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自從四年級的時候,我在學校參加了國際象棋班,(國際象棋是一種需要動腦筋才能贏的棋盤類游戲。)我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了。學了國際象棋以后,我變的愛動腦筋了!現在老師都在夸我愛動腦筋。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斗游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后)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在上學期育才集團舉辦的國際象棋比賽中,在走棋的時候,我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但最后我沉著、冷靜的面對使我得了女子A組第二名。這個第二名讓我高興了很久很久。國際象棋是一種有趣的游戲,它給我帶來了 很多歡樂,我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我喜歡國際象棋!

第11篇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信息技術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它對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等都有著特殊功能。當然,它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給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以新的活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媒體,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入手,通過對顏色、聲音、動畫和傳播速度等的控制,使教材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而富有直觀。如何整合好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是植得廣大語文教師重視的問題,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聲稱:由于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

但是,目前有的教師僅把教學內容以文字形式輸入電腦,把教學環節編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師整堂課沒有離開鼠標;又有人給有關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畫,輸入電腦,學生整堂課沒有離開讀連環畫。由此 可見,目前相當一部分人誤認為只在把教材搬進電腦,或簡單地給文字配以圖像、聲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體教學。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這一點勿庸置疑。但以上種種做法都有為用電腦而用電腦的傾向,而對于學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沒有作進一步的思考。電腦的使用成為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其他教學媒體的運用一樣,不是盲目、無原則、雜亂無章的,應該十分注意這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當,會起到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 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語感”。

其二,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圖式”教學方式。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多媒體技術來“形象生動”一下的。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指那種“由近及遠,以所見知所不見”的想象能力。

其三,文字作品貴在以情感人,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情感的作用。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為用語言構筑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首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 過去的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老師的一連串問題牽來扯去,完全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其不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2)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查字典、寫要點、劃批注,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其四,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為主體,不是不要老師的“主導”作用。一般說來,教師的認識先于學生、高于學生。而學生心理特點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識有限,單靠自學是有困難的。因此,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以下幾個方面:(1)在明確教學目標上起主導作用。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盲目的學習,教師在進行每一課教學時,都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制訂合適的教學目標。(2)在設計訓練技巧上起主導作用。教學是一門藝術,新鮮有趣。不同凡響的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技巧設計,不僅使學生愛學、樂學,而且可以化知識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訓練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把握要領,提高讀、說、寫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和運用技巧,教師要抓住訓練中的點點滴滴加以歸納、綜合、提煉,并在總結中滲透學習的本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3)在精講教學環節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講解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在學生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做些升華性的講述,以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和靈活運用的能力。講解一定要做到精當、簡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導性和示范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回民中學)

第12篇

1.整形手術

整形手術是最古老的外科手術中的一種。鼻子再造手術可能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代印度就已存在,當時切斷鼻子是一種懲罰形式,以致人們發明了一種使用前額的一部分進行鼻子整形的方法,這種方法至今仍然適用。在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學中也出現過關于這類手術的討論。

2.牙鉆

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就存在牙科手術的證據。這一最早的牙科手術包括用鉆子治療牙齒。這種古代牙科工具的出現顯示,古人使用的方法可靠而有效。

3.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的最早記錄出自《圣經》和印度史料。印度名醫蘇胥如塔的白內障手術很有名。在印度,進行白內障手術要使用一種叫“Jabamukhi Salaka”的特殊工具,這是一種用來松開晶狀體并推出白內障的彎曲的針。之后,眼睛要被溫熱的黃油浸泡,然后扎上繃帶。雖然這種方法取得了成功,但是蘇胥如塔警告說,白內障手術只有在絕對需要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

4.中央取暖系統

古代羅馬文明的一些城市在大約公元前1000年就開始使用中央暖氣系統了,他們通過地板下的空間傳導爐子加熱的空氣,然后從墻內的管子出來,這就是火炕供暖系統。火炕供暖系統被用于加熱公共浴室和私人住宅。通過柱子把地板抬高抬離地面,和墻內留有一定空間,爐子燃燒的熱氣和熱煙穿過這些有界區域,從房頂的煙洞出來,這樣既可以加熱房間又不會弄臟房間。陶制的盒狀磚被砌在墻內,既能隔離燒灼的空氣還能加熱墻壁。古代中國和韓國也有類似的加熱系統,被叫做火炕。

5.透鏡

尼姆魯德透鏡是追溯至3 000年前的一塊無色水晶,是奧斯汀?亨利?萊亞德在尼姆魯德的亞述宮殿發現的,可能被用于放大鏡或者是通過聚集陽光而取火的取火鏡。亞述民間藝人能制作復雜的版畫,他們也可能在工作中使用這種透鏡。意大利羅馬大學教授珀蒂納托認為,古代亞述人把這個透鏡當做望遠鏡的一部分,這或許能解釋古代亞述人對天文學的較多了解。

6.度量衡和刻度

科學家對印度河遺址的考古顯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發明了一種使用度量衡的高級標準化系統。這種技術標準直接引發了用于角度測量和建筑測量的計量裝置的流行。測量裝置中還包括刻度和可能的一些裝置的很多部件。從古代到現在,度量衡一直以某種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存在。最早的度量衡是地區或者當地政府制訂的簡單的任意標準,常基于實際量度如手臂的長度。這些標準化量度的最早例子為長度、時間和重量。

7.香水

自有記錄以來,世界上的第一位藥劑師是一個叫塔普蒂的女人,據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2000年的楔形文字記載,塔普蒂是一位香水制作者。她把花、油和菖蒲根進行蒸餾,然后過濾,接下來再數次放回蒸餾器進行蒸餾。最近,考古學家在塞浦路斯出土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水。這種香水可追溯至4 000多年前。考古學家在這個面積為4 000平方米的工廠內發現至少60個蒸餾器、混合碗、漏斗和香水瓶。目前,科學家已經根據該遺址發現的香水殘渣合成了4種香水。

8.溜冰鞋

牛津大學的費德里克?福門蒂和米蘭大學的艾伯特?米納蒂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溜冰鞋是由芬蘭人發明的。5 000年前,他們使用動物骨骼制作了最早的溜冰鞋。溜冰鞋對芬蘭人很重要,可以幫他們在嚴冬狩獵的時候節省能量。最早使用金屬片的溜冰鞋是在斯堪的納維亞發現的,可追溯至公元200年,這種溜冰鞋是把銅條接在皮鞋下面而成的。

9. 地下管道

使用瀝青預防滲漏的有著寬邊緣的標準的陶瓷管,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城市。地下管道設備源自希臘、羅馬、波斯、印度和中國等文明古國。因為人們要建造公共浴室,需要提供飲用水以及排出廢水,所以他們設計了這類管道。在19世紀前,管道系統的改進非常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