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抒情詩歌朗誦

抒情詩歌朗誦

時間:2023-05-29 18:02: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抒情詩歌朗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抒情詩歌朗誦

第1篇

【關鍵詞】朗誦;古詩詞;配樂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73-01

一、古詩詞配樂朗誦對于發揚古詩詞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賦”、“詠”、“吟”、“誦”既包含創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誦”,可以看出古代詩歌的創作都是伴隨著朗誦進行的。配樂詩朗誦形式將古詩詞、音樂、人聲結合起來,通過表達讓觀眾體會到其中優美的意境,可以把詩歌朗誦變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變成一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2007年3月9日,為紀念35周年,東京都日中友好協舉辦了“日中友好陽春音樂會”,會上我國藝術家朗誦了《春曉》、《送元二使安西》、《早發白帝城》等經典作品,中日藝術家選擇了琵琶、蕭、古琴等我國特有的民族樂器做配樂,整個會場座無虛席,讓不懂漢語的日本觀眾從朗誦的氛圍中體會到了詩歌的神韻。

二、使用不同樂器襯托詩歌內在的藝術意蘊

由于不同樂器的音色、音高不同,在做朗誦配樂時,選擇合適的樂器和樂曲顯得很有必要。下面以一些樂器為例作簡要分析:

琵琶,音域寬廣,富有表現力,被譽為“中國民樂之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其聲音為“大珠小珠落玉盤”,而孟浩然在《涼州詞》中則寫到“渾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借琵琶抒發惜別之情,表達對戰爭的憎惡。從《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聽過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情感真摯,旋律優美,采用琵琶做朗誦配樂,賦予了詩歌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琵琶不僅可以表現文曲的柔美,更可以表現武曲的剛毅和霸氣;不僅可以表現古代的戰爭場面,還可以表現閉月羞花的柔美和哀傷憂郁的情懷。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的《將進酒》采用古琴配樂朗誦,以情傳聲,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通過古琴的獨特音色,表示了作者對富貴、圣賢的藐視。

鋼琴是“樂器之王”,發源于歐洲,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每一時期我國都有與之風格相配的詩歌。比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崇尚主觀感情,而抒情詩歌正好與之相對。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適合用帶有抒情意味的鋼琴伴奏,而中國鋼琴曲《平湖秋月》,音色干凈、旋律流暢、音調婉轉,可讓人體會到詩歌中思鄉懷人之感。

三、古詩詞配樂朗誦的藝術處理

(一)準確把握創作背景并與情感認知相統一。面對詩歌作品,我們不僅要探究其本身,而且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準確的把握。對作品創作背景的把握可分別從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時內心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情緒來分析,只有把握好創作背景,才能給詩歌的朗誦定好情感基調。

(二)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合理選擇配樂。根據詩歌所表達的意蘊和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合理正確地選擇朗誦詩的配樂,通過音樂的對比、烘托,更有利于對古詩詞思想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體會。如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選擇音色柔美接近人生的二胡,恰當地表現出幽暗、清冷的氣氛,及作者孤孑清寥的感受。

(三)將運用語氣技巧與內心情感體驗相統一。朗誦時要做到用心吐字,用情歸音。古代詩詞是漢語言的精華,講究聲、韻、調三要素的融合,要求發音準確、咬字清晰、字聲結合,力求“以字行腔、字聲相諧”。在朗誦時,要準確把握詩歌風格,將詩詞的的內涵和思想感情恰當地表現出來;其次要做到神情兼備,不僅要有恰當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肢體動作,更要能通過音樂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從而流露出來符合詩歌內涵的的氣韻神態。

(四)聯想與想象并用,用感受詩歌形象突出詩歌意境美。聯想和想象是體會詩歌意境的絕妙工具。在朗誦中,我們要形成形象的感受,才能表現出詩歌的意境之美,同聽者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王福生.詩歌朗誦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8.

[2]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3]朱導榮.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劉金龍,安全勇.叩問翻譯之門,探尋內部規律――龔光明《翻譯思維學》評價[J].中國翻譯,2006(1).

作者簡介:

龐韻葉(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視類傳媒專業播音創作;

紀 軍(1986-),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視類傳媒專業播音創作;

第2篇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我校領導高度重視“飄揚的領巾 快樂的童年”主題大隊活動的開展情況,根據縣教育局團委的通知精神,認真制定活動方案,圍繞活動主題,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個活動計劃。并將籌備工作落實到班級、人頭,形成人人參與的局面。在活動期間,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擴大宣傳聲勢和影響,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活動的支持和參與,并充分利用標語、板報、墻報等傳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動的宣傳力度,使這次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體少先隊員的熱烈歡迎。

活動當天,xx鎮黨委政府、xx縣xx有限公司以及校車經理等相關領導也蒞臨我校和全校師生一起慶祝全世界兒童的節日,并給孩子們帶來了節日的祝福和問候。

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全體學生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的"六一"國際兒童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校園、熱愛藝術的豐富情感,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并發揮其個性特長,充分展示個人風采,經過我們學校師生的精心準備周密的安排下,一個個精彩的舞蹈節目搬上了舞臺,這次文藝匯演共有32個節目,每個參賽的節目都新穎獨特,有歌曲、舞蹈、詩歌朗誦、弓箭操以及技能表演等多種形式,深受大家喜愛,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家長的認可,張xx老師精心指導的畢業班一首抒情詩朗誦《告別母?!犯袆恿嗽趫龅拿恳活w心,節目結束時畢業班全體師生起立打出了“祝少先隊員節日快樂,祝母校明天更美好”的條幅,整齊響亮的口號和歡呼將六一的歡樂氣氛推向了。

我校六位年輕教師與學生共同演唱了一首《明天會更好》,使活動錦上添花。

比賽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三名,三等獎若干,同時還表彰了校級“少先隊之星”以及在蒙古語大賽中獲獎學生。

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各級領導、部門的支持;離不開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今年的"六一",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節日,同學們發揮特長,利用舞臺唱出了自己的心聲,舞出了自己的風采,繪出了五彩繽紛的童年。展現了我校少先隊員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整個慶六一活動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工作中的不足,今后,我們要揚長避短,把工作做得更好,把活動做得更有聲有色,讓孩子們真正開開心心度過一個快樂詳和的節日!?

第3篇

2016年,央視的一檔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學古詩、背古詩的熱潮。所有熱愛這檔節目的人們,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全都在節目中重溫我們曾經學過的古詩詞,感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在觀看與參與的過程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堪稱是一場全民共享的中國古典詩詞盛宴!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深知自己身上也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傳播古典詩詞之美的重大責任。值得慶幸的是,由于自己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從我任教伊始,二十多年來,古詩詞的教學始終都被我視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從未有過絲毫的懈怠與疏忽,在履行職責的同時也傾注了更多的激情與心血。因為熱愛,因為投入,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上,有一點小小心得,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

當廣大的詩詞愛好者在驚羨于各個選手的博聞強識、儲備豐厚之余,也忍不住躍躍欲試,想考驗一下自己的記憶力。但是真要幾十、幾百首地背下來,并且能準確翻譯理解并靈活運用,似乎又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很多人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死記硬背。以為只要反復背,就能盡量多地掌握古詩詞。但是背了一段時間,往往又事與愿違,最終只能無功而返。事實上,只要方法得當,功夫用足,準確而熟練地理解背誦古詩詞,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對于處于記憶最佳時段的中學生。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神秘鑰匙其實就三把循序漸進、聚沙成塔、傾情演繹。

循序漸進,就是指熟讀成誦。學習古詩詞,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急著去背。常常看見初學的學生,兩眼望天,嘴里念念有詞,試圖把每一個字硬生生地塞進腦子里。這種背法,即使記下來,也只能是短期記憶,達不到真正學會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先從最基礎的朗讀開始,讀準,讀順,再讀熟。從每個字的字音,到每一句的節奏、重音、韻律。從每句詩的意思,到整首詩表達的情感、意境.以及詩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所有這些對詩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感知,全都是在一遍一遍的反復誦讀中實現的。這種讀,是語言的體驗,是情感的融匯,是知識的豐富。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首古詩中,你可能就會不由自主地像古時候的人一樣,踱著緩步,踏著詩歌的節奏,搖晃著腦袋,吟哦有聲,是何等的陶醉和享受!重要的是要把心放穩,把步放緩,把聲放大,一步一步地走進古詩詞中去,讓自己的身心與每首詩融為一體,盡情體味每一首詩歌的情感和意向.最終達到每一個詩句每一個漢字都能自然而然地從口中噴涌而出的效果。

也有人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又會為找不到這樣反復吟誦的時間而苦惱。這就要用到第二把神奇的鑰匙聚沙成塔,就是指利用好一切零散的時間。在我授課的班級里,始終保持著一個習慣。學生從升入初中的第一堂語文課開始,只要聽到課前預備鈴聲響起,就要迅速就位,開始集體誦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堂課的課前這兩三分鐘,看起來很不起眼??墒欠e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今天初讀,也許你還磕磕絆絆,明天再讀,就會順暢一些,后天再讀,詩句就變得親切熟悉了。像這樣的零散時間,除了每堂語文課的課前,還有上下學的路上,臨睡前等等?,F在書店里總是能看到那種縮微版的古詩背默小冊子,就是為了便于學生們在零碎時間背誦古詩詞時攜帶而設計的。只有在這樣對各種零散時間的珍惜和利用下,越來越多的詩歌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深入腦海,成為永生不忘的記憶。

傾情演繹,更是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古詩詞的學習,不外乎包括常識知識、詩歌朗誦、詩句翻譯、主題思想、寫作手法等內容。這些知識學生借助學習工具查找資料,大多數能夠自學完成。所以不妨給他們一個做“小老師”“小畫家”“小演員”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自己到課堂上去講,去畫,去演。講,就是把平時老師講的知識,換成學生自己講出來。講的過程,既是在向他人傳授,也是對講課者自身記憶的一個深化和鞏固。畫,就是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詩詞中描繪的景色、人物畫出來。畫的過程,既是對詩歌的解讀和再創作,更是一種美的雙重體驗。而演,無疑是學生們參與熱情最高的一種形式。不論是敘事詩、抒情詩,還是說理詩,每一首詩都包含著一個甚至幾個故事,關于作者的、寫作背景的、詩歌內容中的,不一而足??傊?,可挖掘利用的素材比比皆是。學生們可以嘗試自編自導自演,把相關的知識和他們對詩歌的理解融入其中,當“演員們”用稚嫩而充滿真情的表演,完成了自己對詩歌的再創作時,“觀眾們”也在輕松愉快欣賞同時,自然加深了對每一首詩歌的理解。雖然他們能力有限,道具簡單,但是這樣的一次次L試,一次次體驗,不僅讓所有講過畫過演過的古詩詞都深入內心,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學生的古詩鑒賞水平。

我們偉大的祖國,可以說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以其精彩的語言、獨特的表現手法、悠遠的意境,體現著中華民族永恒的情感,傳遞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當我們手握三把記憶古詩詞的金鑰匙,能順暢自如地掌握越來越多的古詩詞時,相信無論對于中學生,還是每一個古典詩詞的愛好者,都是一件美事樂事。

第4篇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古代詩歌種類豐富,既有古代詩,又有近體詩,還有詞曲等。古詩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心靈,提高文化素養。在進行古詩教學與賞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情朗讀、反復吟詠

語文課堂與其它課堂的不同之處 ,在于它有瑯瑯的讀書聲 。沒有書聲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古詩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與音樂美,最適宜朗讀。教師朗讀時要字正腔圓,充滿感情,講究語言的輕重緩急,注意節奏。要感染學生,讓學生充分領略其中的美感。學生自由朗讀時應強調吟詠,要讀出詩味來,還可以分小組讀,男女學生分讀,或舉行詩歌朗誦會,賽詩會等。學生朗讀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說明朗讀技巧,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朗讀古詩之前,必須整體感知,明確詩人的寫作意圖,認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的主題和藝術形象,理清思想感想發展的脈絡,從而把握感情基調。對能突出表達主題的部分,朗讀時要用重音處理,語調要高;對敘述部分可用平和的語調;對抒發強烈感情的詩句,應充滿激情,用高昂的語調;而對悲痛詩句,則要用緩慢、低沉的語調,如讀《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時就應該始終把握一種沉郁憂憤的語氣,讀《望岳》這首抒情詩應用熱情奔放的語氣來說,讀《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應用輕快流暢的語氣來讀。只有飽含感情和適當的語調來讀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聽眾。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語言技巧準確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內容,細膩地表現感情。這方面要注意:1發音正確,吐字清晰,朗讀準確無誤,語言流暢。做到不讀錯字,別字,不丟字,添字,不顛倒,重復,這是進行朗讀的前提,也是對朗讀的基本要求。2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重音是朗讀過程中,為了表現意境和中心思想,對文中的某些詞或短語加以強調,重音的確定關鍵在于對所朗讀文章內容的理解。而停頓則是在朗讀過程中,為了把思想感情表達鮮明、突出而調節氣息的一種方式。朗讀中的停頓,往往不受標點符號的限制,而以表情達意為主要依據,比如在抒發強烈感情之后,可作適當的停頓。3朗讀時還應注意語調的高低、強弱和語速的快慢,并借此表達一定的感情,給聽眾以美的享受。

總之,要搞好朗讀,必須做到正確的思想感情與完善的語言技巧相結合,并需要反復練習,不斷揣摩,在實踐中逐步提高。作為教師,要通過范讀經常對學生進行指點,耐心輔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賞能力

所謂“意境”,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要想透徹理解古詩,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必須運用聯想、想象進入詩人所創設的獨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過品味語言,感受意境。古詩語言凝練、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煉字”的傳統,因而要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體會她的妙處,運用聯想和想象可進入詩歌所創設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孤”“直”“長”“圓”即為詩眼,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用一個“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與堅毅之美。一個“長”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受。長河落日本來很平常,這里用一個“圓”字,突出了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這四個字形象地描寫了大沙漠中孤煙垂直、落日渾圓的奇異壯觀的景象,并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借助音樂、繪畫揣摩意境。古詩教學是美的傳遞,可以在朗讀或品讀時運用音樂營造濃郁的氛圍。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悅耳的古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配以鏗鏘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播放樂曲《煙花三月》,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陽關三疊》等。這些音樂對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當然也可以運用詩話結合的方法來拓展思維、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古詩的意境。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刻畫細膩,描寫生動,可以這樣描述: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兒,輕盈地浮到水面上來;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歡快地掠過霧氣蒙蒙的天空。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領略古詩的意境美,還可以放飛學生的想象,也可讓他們給作品配畫,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而且使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第三借助多媒體感受古詩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能再現詩歌的情景,使古詩內容形象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透徹的理解古詩。例如在教古詩《錢塘湖春行》時,通過錄像再現,學生從屏幕上看到詩人身穿飄逸的長袍,騎一匹白色的駿馬,漫步于藍天白云,波平如鏡碧綠澄澈的湖水邊,漫步在青翠的綠草上,五顏六色的百花間……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盡情的品味春的勃勃生機。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理解春的美景,體會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論世,透徹理解

第5篇

    [論文摘要]僑民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來已久。僑民浪潮往往與歷史變動緊密相連。由于中俄兩國之間交往歷史悠久,特別是由于“中東路”的開工和十月革命的爆發,又有大批俄僑來到東北,其中不乏作家、詩人。他們帶來了俄羅斯文化,以此豐富了中國文化。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活躍并繁茂了哈爾濱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進了中俄兩國文化界的溝通和了解。 

    一、中國俄羅斯僑民 

    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當時中國的史書稱俄國為“斡羅思”。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羅思人為元朝戍邊、屯田。朝廷給他們耕牛、種子和農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國先后派遣13批東正教傳教士來到北京,神職人員共達155人。這些俄國傳教士和商人組成了在中國的早期俄國僑民。〔1〕(p6)從19世紀60年代,隨著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略中國,列強在中國實行了被稱為“合作政策”的聯合侵華政策。在這一政策下,列強一面承認清政府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鎮壓人民革命的血腥事業中繼續給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 

    其中,中俄先后簽訂了伊犁條約、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此后,俄商到中國經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烏魯木齊的俄國商鋪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東鐵路開工后,特別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僑來到中國,主要是來到東北。其中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醫生、律師、工廠主、商人、手工業者、文化娛樂行業人員、資本家及其家屬等。據統計,到1903年在黑龍江地區的俄僑總數已達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僑在中東鐵路沿線開辦的工廠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爾濱的俄僑企業達100多家。居民達43091人,占哈爾濱市人口總數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個黑龍江的俄僑達20萬人。〔2〕(p18) 

    俄羅斯移民數量不僅在哈爾濱超過了當地中國居民的數量,而且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僑民數量橫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據1927年統計,生活在租界內的全部外國僑民不過8142人,又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加起來據有其市區面積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內的外僑19世紀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過3.7萬人。 

    由于日本侵占東北,從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員陸續流亡到上海。這樣一來,哈爾濱的這個詩人團體終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階段1936—1945年。1935年蘇聯單方面將中東鐵路轉讓給日本和政府。此后,幾千名蘇聯籍職員回國,較富有的俄僑離開哈爾濱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離開“滿洲國”的俄國人開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丘拉耶夫卡”消失以后,俄僑文學愛好者并沒有沉默,他們又自發組合在一起,至少有7個文學、詩歌小組相繼成立。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曼諾夫命名的K.P.小組為例,它成立于1938年,是?;庶h聯合會下面的一個組織。小組原主席是弗謝沃洛德·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他從1920年起居住在哈爾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回國,1979年去世。他在生前寫下了大量關于哈爾濱生活的文章。小組主要成員有青年詩人葉琳娜·涅捷爾斯卡婭、法伊娜·德米特里耶娃、尼娜·扎瓦茨卡婭等。 

    涅捷爾斯卡婭1912年生在雅羅斯拉夫爾,自幼愛好詩歌,童年在哈爾濱受教育。她經常在《邊界》雜志上發表作品,曾出版過兩部詩集:《門旁》(1940年)、《白色小樹林》(1943年)。她的抒情詩節奏鏗鏘有力,經常被譜上樂曲,在音樂會上演唱。她在哈爾濱居住了十幾年,后來隨丈夫遷居澳大利亞,1980年在那里去世。在她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她極度懷念祖國,也懷念第二故鄉——中國,她把哈爾濱看作是自己祖國的一部分。她在澳大利亞曾作詩表達對哈爾濱的懷念,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我經常從睡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云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的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提到哈爾濱的文學生活,不能不說起當地的《邊界》雜志。除了詩歌、小說之外,該刊還刊登地區新聞、評論;設有有關日常生活的專題欄目,如保健、婦女化妝、評選“最佳兒童”、猜字謎等。 

    《邊界》不但擁有地方的記者,還有駐西方的記者。薩沙·喬爾內和俄國境外作家經常把自己的作品寄到編輯部刊登。哈爾濱作家、詩人的作品,幾乎都在《邊界》上出現過。40年代哈爾濱的讀者已在這本刊物上讀到了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的譯著。30-40年代《邊界》雜志曾在有俄國人居住的世界各個角落廣為傳閱??飯D文并茂,不但反映了東方的生活和宗教,而且還是了解西方的窗口,因為它轉載或摘登了當時歐洲、美洲報刊的資料、文章。 

    40年代以后,《邊界》每期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日本當局的檢查,還被迫增加“偉大的日本”欄目。在嚴峻的形勢下,刊物仍堅持出版好幾年,一直到1945年8月蘇聯解放哈爾濱,雜志才不再出版。

    二、俄僑文學活動 

    從1840年開始,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各國文化紛紛在中國傳播,如英美文化在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法國文化在兩廣地區,德國文化在山東地區等等。與上述西方各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相比,俄羅斯文化在中國,尤其是在東北地區的傳播是其它各國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俄羅斯文化在當時的東北和上海,是一種相對于中國的先進文化與強勢文化,因此它的扎根與傳播就有了土壤。 

    十月革命后,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文化和文學創作一直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上,那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已經是如火如茶、豐富多彩的。他們在中國出版俄語報紙、雜志,編排戲劇,組織演出音樂會,成立了出版社、圖書館、書店和一些文學協會、社團。從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已經進入了燦爛時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的主要中心是哈爾濱,后來發展到上海?!?〕(p93-95) 

    哈爾濱的俄僑文學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巴爾考、費多爾·卡梅什紐克、謝爾蓋·阿雷莫夫等。 

    巴爾考結婚后叫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尼魯斯,1887年生于波爾塔瓦,童年在高加索度過,并畢業于當地中學。結婚后遷居對彼得堡,之后于十月革命前一年遷居哈爾濱。從此,“與哈爾濱親密、融洽”地生活到1933年。1933年,“心中懷著痛苦”告別哈爾濱,去了上海。 

    她是一位詩人。無論在哈爾濱還是在上海,她都經常在報紙上和雜志上發表詩歌。從詩人這一側面來說,在群星燦爛的中國俄羅斯僑民女詩人中她是最早升起的一顆星。不僅如此,她還是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最早的開拓者之一。與她同為開拓者的還有費·卡梅什紐克、謝·阿雷莫夫等人。當時在上海做記者的克盧森施藤—彼得列茨曾經這樣評論巴爾考:“她的聲音喚醒了一片文化荒漠的詩城哈爾濱”。根據另一位僑民作家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在20年代末期巴爾考的家變成了哈爾濱俄羅斯僑民文學活動的中心了:

    “……在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的家里—巴爾考是她的娘家姓—聽到的卻是哈爾濱詩人們的作品”。著名俄僑詩人聶斯梅洛夫、葉欣都常來她家做客。根據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巴爾考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她不僅用俄語寫詩,還用法語寫詩,并把阿赫馬托娃的詩譯成法語”。她從1920年為北京的《俄國述評》撰稿開始,陸續為《邊界》、《俄羅斯言論》、《朝霞》等雜志報紙寫東西。出版有詩集《不熄滅的火焰:詩》(1937年,上海)、《獻給祖國》(1942年,上海)等。 

    她還是一位婦女問題專家,寫有這方面的論著。她主張俄羅斯僑民婦女們應該“繼承良好的老時代傳統,維護祖輩、父輩所追求的人道理想”,“婦女不應該屈從膨脹的享樂欲,奴隸般地模仿在精神上與風格上與歐洲格格不入的美國影星”。“一個俄羅斯婦女應該教育俄羅斯孩子愛祖國,不以‘僑民’的稱號為恥,并懂得俄語和俄羅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