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3: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給清潔工人的一封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潔工人:
您好!
雖然我還叫不上您的大名,也許我們萍水相逢也說不上,我們只是匆匆地一面,匆匆而過,但您的身影卻無處不在,您的身影時時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茫茫人海中,身著橘色馬甲的你,在道路邊,在大街上,在小巷口……忙碌的背影里蘊含著默默奉獻的精神,平凡的身軀里藏著一顆熾熱的心!
每當秋風肆意地吹著,枯黃的落葉被風托吹起,到處飛舞,到處飄落。馬路邊的大樹下,你手握掃把,掃著厚厚的落葉。風又起時,干凈的地面又鋪上了落葉,您像一位隨時守候的戰士,又不厭其煩地掃著,汗水在額頭淌下,滲透了您的衣衫。時光匆匆,在您緊張地勞動中,一天又過去了。夕陽下,您拖著疲憊的身子掃完了整條街!多么驚人啊,在您一刻都未停的努力下,一條大街被你美化,一個城市被您美化,當行人、車輛在整潔的道路上通過的時候,浸透在辛勤的汗水里的您,笑了,默默地笑了。
秋不知不覺地走了,冬的寒風到處奔跑著。當人們還畏懼嚴寒,瑟瑟不敢出門時,而您,卻在朦朦朧朧的天色中出發了。風呼嘯著,大街兩旁的梧桐樹落下了它最后的一片葉子。掃把掃地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一個既熟悉又非熟悉的身影在公園的小道上掃著地,是您!寒風吹亂了您的頭發,汗水弄濕了您的衣服,但您還是只顧掃地,絲毫沒有覺察到,就這樣的凜冽的季節里,無怨無悔地掃著、掃著……太陽從云霧中探出腦袋,一束金色的陽光照射在您的身上,您的汗水在陽光下閃著光亮,陽光里的您,是那樣高大,那樣的美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日的朝陽下,每日的夕陽里都有你的身影。疲憊、艱辛、酸痛……一切都發生在您的身上,一切又被您頑強克服。感謝您,清潔工人,您是城市的美容師,您是城市愛的使者,您是偉大的勞動者。因為您,市區和城鎮的大街小巷才變得美麗整潔。
當我一次次想起您,敬意油然而生,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我感謝你的萬一。在今天平常的日子里,我寫一封信給您,表達我愛您的心,表達我謝您的情。
祝愿
身體健康!
一個感謝您的學生:兆銘
2008年3月14日
情景一:學年級下冊的《美好的家園》一課時,快下課了,老師對大家說:“孩子們,建設美好的家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我們可以給市長寫一封信,說說你的點子。老師會幫你們把信寄給市長。”下課后,老師就把這個承諾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甚至當孩子把寫好的信交上來時也信手一塞了事……
情景二:學習一年級下冊的《春天的歌》時,老師讓孩子們在雙休日去田野里摘桃花、油菜花、剛發芽的柳枝等等,把春天帶進課堂。于是,上課時,教室里成了花花草草的海洋,孩子們互相炫耀自己摘來的花是多么美麗……
情景三: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謝謝你們,我的父母》時,有個同學突然站起來說:“王××不用感謝父母,因為他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把他丟下不管了。”老師沒料到這一著,慌亂中這樣“順勢”引導:“哦,是嗎?父母離婚了,但是他們也是愛我們的。我們班級里還有哪些同學也是父母離婚的?”話音剛落,有幾個孩子低下了頭……
【剖析反思】
應該說,在我們的品德課堂上,以上現象絕不鮮見,特別是在公開課以及各種級別的觀摩課上更是如此。許多老師本著品德學科的“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的學科特征,為了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挖空心思地進行這樣那樣的設計,殊不知失去了很多很多,也許是失去了孩子們對老師的信任,也許是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許是缺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因為品德課沒有硬性的考核指標,有些學校的常態品德課簡直形同虛設,這一切,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課堂生活本身存在諸多的道德問題。
那么,品德課堂中的道德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兩方面:
一、教材本身的問題
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來編寫的,它是對《課程標準》制訂的目標的一次再創造,那么,體現課程設計意圖的教材所選編的內容都科學合理嗎?它可以兼顧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兒童嗎?生活在城市的兒童和生活在農村的兒童,他們的生活體驗有著天壤之別,教材中有他們各自熟悉的生活場景嗎?現實生活中,學生的家庭情況更是多種多樣的,教材中的“孝敬父母”“父母是我特別的朋友”等內容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兒童”來說會造成心靈傷害嗎?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勢必在課堂生活中產生一定的道德問題。
二、課程實施者的問題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有意或無意引發課堂道德問題的主要來源。綜觀教師引發的道德問題,大致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所謂顯性的道德問題,顯而易見,就是指教師不遵守教學紀律,如遲到或擅離課堂、上課接聽手機、體罰學生等等。這類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多學校領導的關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改進。目前存在更多的則是隱性的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教學設計上的問題
首先,有些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煞費苦心地創設情境,用心良苦卻傷害了孩子們純真的心靈。像“情景一”中所講的那樣,教師亮出不想兌現或者無法兌現(借班上課)的課堂延伸,導致孩子們失去對老師的信任,失去對整個課堂的信任,那么,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又如何去實現呢?
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葉障目”,一心想著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其他原本應遵守的社會公德,造成了道德的缺失。如“情景二”中,教師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春天的美麗,居然讓孩子去摘桃花、油菜花,而“不可隨意采摘花草”的社會公德已然拋到了腦后。
2.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首先表現為有些教師誤以為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放任自流,由其所為。其實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體驗少,決定了課堂上必須有教師有效的組織和引導。也有教師忽視了“品德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的根本,或一味肯定或一味否定,放棄引導兒童在多元價值中作出正確選擇的責任。
其次,有些教師缺乏教學機智,死板地對待生成資源,無意中傷害了孩子。“情景三”中,在老師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有孩子拋出“離婚”的話題,教師原本應該淡化此話題,因為它牽涉到有些孩子的隱私或又可能傷害到他們的心靈,但教師卻為了“安慰”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調查“我們班級里還有哪些同學也是父母離婚的”,這就好像給那些孩子原本就脆弱的心靈上撒了一把鹽,而可怕的是教師卻還渾然不覺。
【應對策略】
課堂生活是孩子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的道德性,對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更具有直接、持久和經常性的作用。魯潔認為,所謂“有道德的課堂生活”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從課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的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獨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因此,營造有道德的品德課堂,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教材的使用要體現創造性
教材只是例子,特別是品德學科,它只是引發活動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各具特色的班級和各具特點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材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教學內容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社會上新的信息、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兒童生活中的問題等內容吸收進來,對教材進行整合,選取補充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同時善于捕捉生活的原生態,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文本鮮活起來。
具體說來,我們可以本著“走出教材”“走向學生”“回歸生活”的理念用“增、刪、替”等方法對教材進行重組,讓它變得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如《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一課,教材中有題為“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的“小調查”活動,教材中舉的例子是“訪問爺爺在中國申奧成功時的感受,爺爺激動地哭了”。申奧成功時的激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是因為我們經歷了一次失敗,才覺得成功來得如此不易。可是,這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事了。因此,可以把這項內容刪了,而是把那個時間段中我們國家發生的幾件大事引入課堂。這樣做,才能達到讓教學內容與學生心靈相通的境界,使我們的德育走向高效。
二、目標的制訂要體現現實性
品德課首先追求的是“真”,在“真”的基礎上才可以繼續探尋“善”與“美”。可是我們的德育常常把道德從人的生活中剝離出來,將它作為一種孤立現象來對待,表現為更傾向于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更強調個人作為公民的義務,用道德教育的方式督促學生去履行各項義務,而忽視了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權利。似乎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只是一味地講奉獻,而不應該對他人、對社會有所求似的。這樣的德育,會使學生對我們提出的目標產生懷疑,其教育效果肯定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因此,只有根植于生活的現實化的德育目標,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三年級上冊的《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要求讓學生感受各種職業的辛苦和從業者對社會的貢獻,知道職業只有分工不同,并沒有貴賤之分,從而激發對勞動者的熱愛,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于是,上課時,老師花了很多精力讓孩子們明白“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這么一個道理。接下來老師又問:“誰長大了想當環衛工人?”沒有一個孩子舉手。老師很沮喪,只好強調:如果我們誰都不愿意當清潔工,那我們的城市沒人打掃該怎么辦呢?終于有個孩子舉手了,老師趕緊讓他站起來,對大家說:“看,大家應該向他學習,表揚他!”掌聲響起來了,但稀稀拉拉的。
回過頭來看這節課,很顯然,教師認定的將“學生們也能以當環衛工人為榮”作為自己教學成功的標志的美好目標并沒有達成,其引導固然美好,但恰恰是因為過于追求美好,忽視了社會現實,才導致德育走向一個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學生們或許會從此認為品德課只是善和美的空殼,是不可以表現真實自我的課堂。從此他們會在課堂上表現出溫柔順從以取得老師的欣賞,會隨聲附和以獲得老師的贊揚,也許他們逐漸學會察言觀色、陽奉陰違、圓滑世故……我們的德育不但沒有成為塑造美好心靈的過程,反倒成了雙重人格的催生器,罪莫大焉!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其實,本課的教學目標絕不是讓學生樹立做環衛工人的人生理想,而是讓他們深刻、全面地認識社會,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理解他們的生活,尊重他們的職業。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社會中沒有清潔工那會怎樣?通過討論,學生會明白每個職業都是社會機器中不能缺少的齒輪,每一種勞動都應該得到尊重。因此,道德的課堂應該突出真實性、生活性,注重現實性,過于理想化的教育內容很難被學生接納,即便是接納了,也很難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合理性
部分教師為了體現課程的“活動性”,在課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動,課堂氣氛是熱鬧了,但對活動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內在的邏輯關系等問題缺乏思考和研究。其實,我們在關注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開心的同時,更要有兒童意識,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要在教學實踐中反復琢磨,不斷探究,精心設計活動,靈活組織活動,積極反思,真正發揮活動教學的神奇功效,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快樂地學習,讓品德課成為學生成長的幸福經歷。
首先,活動的設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符合學生的認知,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認識,讓他們樂于活動,在活動中有所收獲,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活動的教育價值。其次,要創造條件,盡量讓全體學生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經歷活動過程,而不是讓部分學生做看客。第三,要通過活動,使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同步發展,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第四,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不能“置之度外”,而應該融入其中或者做到“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