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04:00: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產業價值,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動漫產業園區的價值鏈。在動漫和旅游業相結合發展的初期,主要是將旅游和動漫兩大產業中可以融合的部分進行劃分和解構,從而讓兩大產業實現部分價值的融合和銜接。在融合之后,體現出來的價值就兼具了兩種產業資源優勢。產業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優化和創新動漫產業和旅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架構了新的產業價值鏈。產業價值鏈的形成,能夠為園區創造巨大的價值。一般情況下,新價值鏈消費的過程,也是新價值實現的過程。1.2動漫產業園區交易系統多維價值的耦合關系。一般文化價值是動漫產業園區交易系統多維價值的源頭,如果動漫產業園區創造出的文化能夠對消費者形成吸引力,那么這些顧客就會圍繞動漫產品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進行體驗和感悟。當游客在感受動漫文化園區的文化價值時,也能夠充分地體現游客對園區價值的認可。從企業和動漫產品的關系來看,園區動漫產品的文化價值是由企業將旅游收入作為一部分的資金來創作和打造的,而園區企業的經濟價值是動漫企業和旅游業相結合而產生附加價值的部分。在動漫園區中,如果多維價值中有一種價值出現消失的現象,那么其他的價值也不能繼續存在,因此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
2動漫產業園區多維價值的形成
2.1旅游價值。當今社會,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新奇的事物,因此在旅游過程中體驗新奇的文化產品已經成為多數人的追求。動漫產業園區通過開發本園的創意品,從而讓人們能夠體驗到高科技,讓人們得到更好的精神追求。動漫產業園區可以為人們提供娛樂,在娛樂過程中隨處彰顯動漫文化。在園區精心的打造下,園區和旅游業相結合,讓游客沉浸在動漫所呈現出來的形象中,親身接觸夢中的物體,從而暫時遠離真實的世界,給人們留下一種震撼的印象。2.2經濟價值。動漫產業和旅游活動相結合,提供了一些具有鮮明特色和極具創意的動漫產品,增加了動漫產業的附加價值。在旅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在旅游過程中體現動漫產業鏈的文化價值,能夠使動漫產業更快地發展和轉化。在既定的設施基礎上,通過旅游延伸動漫的文化價值,從而提高了經濟利潤,也極大地推動了動漫產品的發展。上文已經說到,動漫企業在創作產品的過程中,花費的成本較高,并且持續的時間較長,還不能準確估計未來產生的收益。而將旅游和動漫產業相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帶來更大的收益,從而促進資金的快速周轉,為動漫產品的生產和創新提供更多的時間。2.3文化價值。動漫產業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產權,而動漫產業的知識產權幾乎貫穿了整個動漫產業鏈,商家和顧客最看重的就是動漫產業中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動漫文化要想不斷地獲得發展,就需要研發人員堅持創新精神,不斷投入大量的資金。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發現,將旅游業和動漫產業相結合正好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此外,動漫產業的產品研發需要相關人員關注市場的發展變化,通過調研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一步加強創作,促進動漫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在體驗動漫產業園區的過程中,游客不僅能感受到動漫產業體現的文化,還能通過自身的體驗,達到與園區的融合。動漫園區通過運用一系列的手段、渠道和平臺,讓游客可以在體驗中更好地解讀文化、挖掘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3動漫產業園區多維價值的變化
3.1動漫產業園多維價值的變化關系。動漫產品的文化價值越高,動漫園區就越能正常運作。動漫產品的文化價值由動漫作品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它能夠對游客產生直接的拉動作用。園區旅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是否能夠為游客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是否擁有充足的空間和設備。動漫園區吸引的游客數量越多,就越能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能為市場帶來更高的知名度,快速地提升和發展園區的旅游價值。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只有企業獲得的經濟價值越高,企業才有可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旅游活動中。一般情況下,只有園區的收入遠遠大于總運營成本時,才會在園區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大大提升園區的旅游價值。3.2景點化過程與多維價值耦合關系的變化。景點化過程指的是動漫產業園區在演變過程中通過功能、空間以及相關的管理改變從而向景點的方向轉化。在旅游業和動漫產業園區相融合的前期,只有少量的一些動漫愛好者進園進行參觀,這就使得原先生產動漫的地方成為人們旅游的空間。但是在這一時期,旅游和觀賞動漫這兩種模式交叉在了一起,導致游客在體驗過程中表現空間有限,且內容和模式較為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實現景點和動漫產業園區的一體化打造。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旅游空間逐步被賦予了動漫的文化內涵,還有一些專門的設備、人員來服務游客,讓游客盡可能地體驗動漫園區的旅游文化和價值。
4結語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旅游業開始和動漫產業園區相結合,這充分響應了市場號召。在這一過程中,新價值鏈的形成是新價值創造的源頭,同時也是園區實現景點化的過程。動漫企業、游客在園區相互交易,并且在其中索取自身的需要,從而促進旅游產品獲得更多的動力。在旅游產業和動漫產業相融合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注重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分配,要促使二者發揮出巨大的活力,從而保證動漫產業園區的創新發展和運行。
參考文獻:
[1]徐捷.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動漫產業集群培育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186-191.
[2]吳偉.動漫產業園區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產業經濟評論,2014(03):74-83.
[摘要]本文分析了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的層面,指出從低到高,電信產業價值創新可分為三個層面:產品層次創新,企業層次創新和產業層次創新,然后分析了各個層次創新的具體策略。
從低到高,電信產業價值創新可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產品層次創新,包括電信產品設計標準制定、開發、營銷、品牌及服務等諸多方面。產品創新的目的是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二是企業層次創新,包括業務及組織再造,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企業職能的重組以及企業內部的工作分解,快速響應產品和技術。三是產業層次創新。電信產業中各個獨立企業在合作與競爭中,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將非核心業務轉包給其他利益相關方,通過整合和網絡聯盟,實現價值群價值創新。下面具體探討其創新策略。
一、產品層次的價值創新策略
產品層次的價值創新包括電信產品模塊化創新和服務模塊化創新。
電信產品模塊化創新具體可分為幾類:①以全新技術開拓全新市場。②對現有市場提供新的產品組合。③利用現有的資源增加產品種類。④改善現有產品性能。⑤改善附加產品,提高顧客感知價值。在進行電信產品創新時,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要細分并緊密聯系客戶需求。二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爭成為電信產品設計標準的制定者或主要參與者。
服務模塊化創新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電信產品提供過程中相關服務的標準化、人性化和規范化,并為產品創新提供業務、技術和政策保障。具體包括:①推進產品專業化服務,特別是各項增值服務,拓寬服務范圍。②建立與品牌發展相配套的服務規范和標準化服務體系。③提高服務質量,實現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
二、企業層次的價值創新策略
電信企業層次的價值模塊化再造,包括業務及管理的模塊化分解及其功能梳理。
1.電信業務模塊的重整涉及營銷與業務辦理、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建設與安裝模塊、定價與收費、網絡管理、客戶服務6個功能模塊。對業務模塊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對企業內部業務要素重新配置,充分發揮其盈利潛能。業務模塊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對業務環節的清除、簡化、整合和自動化。
2.管理模塊化再造的目的是打破傳統的組織業務部門分割狀態,通過對企業管理職能的重組,支撐產品、技術和服務創新,快速相應顧客需求。電信企業可以將組織管理分為三個模塊:前端、后端和其他職能模塊。前端模塊集中市場營銷與銷售職能,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客戶特點,需要采取有差別的營銷策略。后端模塊設立客戶響應中心,保障端到端的服務開通與故障排除,負責對網絡的維護與資源的調配管理。其他職能模塊如企業發展、計劃財務、人力資源等,支撐服務前后端,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
三、產業層次的價值創新——構建價值創新網絡
電信企業可以利用模塊分解將非核心業務外包,集中有限的資源于自身比較優勢的環節,利用模塊整合和網絡聯盟,實現價值創新。按照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可將企業協作分為業務外包和戰略聯盟兩種形態。
1.價值模塊的外包策略。外包是在電信產品或業務模塊化分解的基礎上進行業務外包和管理外包。以電信運營商為例,業務外包主要是將前后臺業務進行外包,如營銷渠道、網絡代維業務、增值業務等;管理外包主要有財務管理中應收賬款業務,人事管理中招聘員工管理外包等。外包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和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加速技術和產品創新,有利于發揮各價值模塊的核心優勢,在合理利益共享機制下實現協同。
2.構建價值創新網絡聯盟。隨著運營環境和技術復雜度不斷增加,電信價值創新網絡也日趨復雜,隨著合作關系日益密切,通過戰略聯盟獲得整體優勢,成了電信企業的可行選擇。從電信運營商角度,電信業聯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態:
一是電信運營商與供應商的聯盟。包括:①與設備系統集成及軟件提供商聯盟。②與終端設備提供商聯盟。③與內容/服務提供商的聯盟。二是與競爭者的聯盟。包括:①與運營商之間的聯盟。②與潛在競爭者的合作。如運營商可以考慮與廣電、計算機網絡等企業采取合資、租賃、購買等形式進行合作,為實現新業務提供網路平臺。三是與各行業用戶組建跨行業聯盟。通過與行業用戶合作,一方面,為個人用戶提供了差異化的特色服務,使用戶從單一的對電信產品消費轉變為一種對生活方式和社會身份認知的依賴,從而達到吸引和鞏固客戶、增加利潤的目的。另一個方面,這些企業中的部分企業也是電信運營商的行業用戶,與運營商的合作也滿足了這些行業用戶的需求,增加了他們的業務范圍。四是與用戶的合作。用戶能夠提供需求信息,幫助運營商構建產品概念,參與評估運營商的合作對象和合作過程,實現新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要求。五是與相關輔助機構的聯盟。包括:①與公共研究部門、教育機構和專業化公共支持部門等科研院所的聯盟。②與包括電信行業協會、通信企業家協會、人才培訓機構、中介咨詢機構等專業服務機構的聯盟。參考文獻:
[1]張向國吳應良:電信業:從價值鏈的分解到價值網的建構[J].科技管理研究,2006,(4):72-74
關鍵詞:遺存產業、價值
Abstract: in the urban renewal and building protection regulations the framework of the different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s have different renewable design concept,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to fully embody the historical, artistic, project economy for a transfer, made project involved the value of all aspects of the interests very natural to reach a consensus.
Keywords: remains industry, value
中圖分類號:F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遺存產業建筑往往凝聚了一個城市的優秀文化歷史資源,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空間。許多產業建筑是伴隨城市發展而建設起來的,它們是印證城市發展的重要存在,對其簡單的拆除重建,勢必影響城市的傳統風貌。遺存產業建筑的改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利用現有的理論,注入新的功能,使其產生更高的價值。
1歷史價值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歷史大都是和工業緊密相連的,城市的導向是由工業來承擔,其他產業則伴隨著工業的產生而發展起來。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發生著極大的轉變。工業時期留下的大量工廠、設施、相關建筑物和街道,隨著歲月的流失已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而史無前例的工業方式連同它的物質載體同時影響著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形成了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所保留改造的這些舊工業建筑,有著非常珍貴的史料價值。工業建筑只需滿足最基本的空間需求,它的空間功能決定了它必須放棄美觀的企圖,去除所有的裝飾要素,成為一種基本建筑。正是這種原因,工業建筑成為所有建筑形式中受主流意識形態影響最低的建筑形式[1] [2]。
2文化價值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價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滲透可持續理念是一個城市真正的靈魂所在。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工業生產技術和成就、企業精神和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園區內改造建設依托于舊工廠舊倉庫等舊產業建筑,這樣的載體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歷史性,蘊含著特定年代獨特的文化內涵,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還整合了前衛、時尚、另類的現代文化,這些都為開發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而對于遺存產業建筑的“Loft”式改造理念最初形成是由于藝術家的介入,并使之發展成規模的藝術行為。藝術家的集群話有利于藝術風格和藝術氛圍的形成,有利于藝術創作。涉及的行業有建筑設計、繪畫、雕塑、平面設計、音樂、文學、多媒體等,這些行業為公眾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產品,也為城市增加了一個不可或缺的休閑文化功能。此外,集群化的空間形態導致豐富的創作內容,交融貫通,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而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形成區域化。
例如蘇州河沿岸,這里歷史上曾經是上海金融、倉儲重鎮,匯集了一批如四行倉庫、光二倉庫以及工業品市場等頗具代表性的歐式倉庫建筑群。現在蘇州河沿岸有十多處由老工廠、舊倉庫改建成的藝術家工作、畫廊和創意園區 [3] 。其中,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M50創意園(莫干山路50號)。原先面臨拆除命運的這些產業建筑,在藝術家和媒體的呼吁下,避免了大規模的改造,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設計師入住,形成蘇州河邊獨特的人文景觀,營造了蘇州河沿岸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成為上海時尚文化的新地標。
3科學技術價值
工業遺產的科技價值體現在建筑材料、結構、施工工藝的時代創新性、先進性和科學性,傳統工藝流程、人工技能的稀缺度,以及對于城市某一行業的可考察度。工業建筑往往是先進生產力水平的最新體現,在見證了科學技術對于工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工業遺產本身蘊含著當時的科學發明,建筑的技術價值表現為結構的科學性和技術美學的體現。例如,德國柏林工業區改造,老變電站改造成的帕剃薩德文化宮。
4經濟價值
工業建筑的保護和再生涉及到史料查核、拆留改造、設備添加等比常規項目復雜的營造問題,有時甚至在在改造資金和工期上也并無優勢,但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在多數情況下仍有著綜合經濟價值。
實踐證明,很多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改造除了節省造價之外,合理的改造,能提升幾倍甚至于有無限的價值。如德國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上海M50創意園,上海八號橋,北京798工廠,中山岐江公園等。他們的改造不但再次賦予了工業遺產新的生命,并且給城市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將工業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更替等結合起來,在保護工業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再利用,是工業遺產保護中的一個突出特點。
通常建筑的物質壽命總是比其功能壽命要長,工業建筑太部分結構堅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間、高層高等優點,內部空間特有的靈活性賦予了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上的優越性。許多工業類建筑遺存保留狀況良好,通過改造再利用后繼續產生經濟價值,因此,對其進行改造再利用不僅可以節省主體結構及部分基礎設施的投資,且縮短了建設周期,大大挺高了經濟性:同時,還可以避免因大拆大建導致的資源浪費,減輕環境的污染。此外,保護再利用工業遺產能夠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延續社區活力,為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4]。
5視覺資源價值和審美價值
作為視覺資源和設計語境的價值和效果,通過改造,園區代表的舊工業建筑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完成它們審美價值的重構和轉換。舊工業建筑的實用美在今天轉換成為人們眼中的簡潔的形式美,它們的審美價值得到了小群體的藝術設計家和大群體的社會大眾的雙重認可和接受。一般具有高大而開敞的空間、流動性、透明性、開放性、藝術性、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工業建筑遺產的美學價值體現在工業文明與近代科學和使用主義相結合的機器美學觀,此類建筑注重物質功能,追求高效性,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工業生產的審美要求,高精度的工業儀器,現代的生產流線,包括典型的工業建筑都包含著工業美學的價值[1]。如德國魯爾工業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的設計中,鐵軌公園結合高架步道營建出了公園中的最高層,它像整個公園的脊柱一般,不僅僅是景區內部的散步通道,還建立了各個市區間的聯系,增強了城市溝通,并且增調了開放性空間的功能。
6教育價值
工業遺存產業的改造在某種意義上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讓我們年青一代記住工業革命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是記我們領略舊工廠機器設備的運作流程,從而懂得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也是變現的一種知識積累。現在很多歐美國家都把工業遺址當作教育基地,把工業遺產保護、宣傳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就是一個大型的博物館,大型的教育基地,在這種環境中的教育是集合了圖,文,物、交流,參與等一系列環節的,且在空間上的變化多端更有利于激發兒童的興趣與熱情,激勵他們學習的欲望,這對于教育下一代更有好處,有著重要意義。
7節能環保價值
許多舊建筑通過節能改造達到了現行的能耗標準。工業文物建筑的低能耗改造設計,通過實證研究法,對兩個位于柏林的工業保護建筑改造項目作細致剖析,從能源種類和利用方式、建筑護結構(屋頂、外墻等)的節能改造、建筑遮陽、設備更新、室內界面采暖、選材原則等方面梳理出低能耗改造設計的主要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實例清楚地表明,節能改造措施與建筑保護可以通過創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改造后的文物建筑具有與新建筑同樣甚至趕超的節能優勢,以符合建筑法和節能法的規范標準。例如:德國柏林由老變電站改造成的帕剃薩德文化宮。 其中在能源利用方式上,大樓采用電熱組合形式和太陽能吸收裝置。大樓經全面改造,保留了建筑的歷史精華,大大改善了建筑的保溫和隔熱性能[5]。
8結語
工業遺存產業的價值體現在多方面,變廢為寶,以舊換新的思潮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在以后的生活當中,我們應該以此為鑒,不斷更新,創造全新的遺存產業區域,有效的利用其獨特的價值,讓歷史來見證輝煌。
參考文獻:
[1] 黑川紀章. 共生城市[J]. 建筑學報, 2001, (4): 7-12
[2]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世界遺產相關文件選編[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17.
[3] 邢懷濱,冉鴻燕,張德軍.工業遺產的價值與保護初探[J].東北大學學報,2007,1,91
[4] 李蕾蕾.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ll(3):57~65.
關鍵詞 電信 產業價值 創新 產業鏈整合
一、引言
電信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產業上下游多個企業共同向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時形成分工合作關系或網絡。信息通信產業是龐大復雜的產業生態系統。電信產業價值創新通常表現為由眾多不同創新活動組成的龐大鏈條,在這個鏈條中,單個電信企業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創新。因此,只要是產業鏈上的企業能夠直接或間接控制鏈上其他企業的決策,使之產生期望的協作行為,就視為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整合,合并是產業鏈整合中最極端的形式。綜觀當前的研究,產業鏈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研究課題,目前缺乏從產業層次視角對電信產業鏈進行深入整體認識,更談不上從理論視角探討我國電信產業鏈整體競爭力提升的策略。因此,尋找電信產業鏈整合的有效模式,并探尋其成功實施的條件,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試圖運用產業鏈整合理論對我國電信產業價值創新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一個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基于電信產業鏈整合的價值創新:內涵及其發展趨勢
當前,隨著數據增值業務快速發展和3G時代的日益臨近,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系統演變呈現出如下趨勢:一是在電信產業模塊價值創新系統內部,各環節對價值創造的貢獻被重新界定,價值和利潤在系統中發生轉移,向對價值創造起關鍵作用的環節聚集,表現為網絡運營環節的價值將不斷下降,內容和應用方案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而電信運營商業務外包成了必然選擇。二是由于3G技術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必然要求以顧客和應用方式為中心對電信產業進行模塊化分解,因此對電信產業相關標準的競爭將越來越成為產業價值競爭的重要方式。
三、產業鏈整合視角下的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策略
1、產品層次的價值創新包括電信產品模塊化創新和服務模塊化創新
電信產品模塊化創新的內容包括:產品設計標準制定、產品和服務設計開發、營銷、品牌等諸多方面。其目的是運用模塊化思路進行產品結構優化,實現對質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務性、響應速度的提升。電信產品模塊化分解與創新保證了各個模塊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獨立、并行的創新,節約了創新時間,同時各個模塊之間還可以進行集成,滿足電信客戶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實現產業價值增值。服務模塊化創新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電信產品提供過程中相關服務的標準化、人性化和規范化,并為產品創新提供業務、技術和政策保障。
2、電信產業層次的價值創新――構建價值創新網絡
價值模塊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實施是在電信產品或業務模塊化分解的基礎上確立的。電信企業外包有兩種基本類型:業務外包和管理外包。以電信運營商為例,電信企業開展業務外包主要是指對前后臺業務進行外包;也有一些企業對內部獨立性較強的管理職能進行外包,被稱為管理外包。國外電信企業業務外包開展時間早、涉及面廣,國內電信企業業務外包剛剛起步。業務外包主要是將前后臺業務進行外包,如營銷渠道、網絡代維業務、增值業務等外包;管理業務外包相對較少,主要有財務管理中應收賬款業務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員工管理外包等。
四、結論
本文首先界定了基于電信產業鏈整合的價值創新內涵,指出其實質是指通過對電信產品進行模塊化設計、制造和交易的基礎上,對電信產業的各項業務進行高度專業化分工和合作,實現產業內的系統整合,使整個電信產業鏈獲得較大的價值增值,提升整個產業價值創造能力和競爭力。其次,分析了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系統演變趨勢。最后,分析了電信產業模塊化價值創新策略,構造了電信產業價值創新的分析框架,指出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電信產業價值創新可分為三個層面,即產品層次創新,企業層次創新和產業層次創新。
參考文獻:
[1]芮明杰,劉明宇.網絡狀產業鏈的知識整合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49-55.
[2]劉慧波,黃祖輝.產業鏈協同整合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7,26(9):24-27.
[3]卜慶軍,古贊歌,孫春曉.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整合模式研究[J].企業經濟,2006,(2):59-61.
關鍵詞 三網融合;廣播電視;產業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TN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7-0004-01
三網融合以技術變革與業務融合為先導,促進廣播電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合作與競爭。在此背景下,廣電傳媒當為企業尋找更準確的價值鏈定位或進行價值鏈重構,從而得到更大的價值創造能力,最終獲得更多收益。
1 廣電產業價值鏈的基本涵義
“價值鏈是企業為客戶等利益集團創造價值所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稱”[1]。一般來講,傳媒企業的價值鏈包括產品的創意設計、生產經營、流通傳播、發送平臺、受眾反饋服務、市場營銷等環節。但這個研究范疇局限于企業內部。而價值鏈的研究對象從一個企業轉向整個產業,便形成了產業價值鏈。學者李嵐著眼于電視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的活動,從產業價值鏈的概念出發展開了更系統的論述,認為完整的電視產業價值鏈包括多個企業共同完成的電視傳媒產品的創意、生產、播出、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電視產業價值鏈運營的具體內容包括媒介資本運營、內容運營、后內容產品經營、下游產品延伸、頻道網絡、廣告和受眾反饋等[2]。
2 廣電產業價值鏈與三網融合的關系
“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3]。三網融合直接涉及廣播電視、電信、互聯網,原本平行的產業價值鏈出現了交叉,其產業價值鏈大致包括內容提供商、內容服務提供商、網絡提供商、最終用戶等基本環節。其中,內容提供商完成節目內容的創意策劃和生產制作,內容服務提供商發揮集成播控平臺的功能以及廣告經營,網絡提供商負責網絡的建設維護和信息傳輸,而最終用戶則要為享受到的服務買單。
三網融合為廣電產業價值鏈的調整與重構提供了動力與可能性,在此實現之前,我國廣電部門擔當了內容提供商、內容服務提供商、網絡提供商的全部角色,只是各級廣電部門擔當角色的重點不同。傳統上,我國廣電部門主要采取免費提供內容、廣告主第三方付費的模式獲得收入,有線收視費、節目銷售等方式獲得的收入比重較小。當然,在縣級廣電部門也出現了有線電視收入超過廣告收入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受到了廣告資源與經營模式的限制。從總體上看,我國廣電產業普遍廣告收入比重偏大、收入來源單一,這是廣電產業價值鏈的重大缺陷。三網融合實現后,廣電企業首先可以選擇組建產業集團,囊括三網融合產業價值鏈的全部環節;其次可以通過資產剝離或資源整合,將服務重點定位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上;另外還可以關注于各價值環節的過渡角色或價值環節的延展環節。
3 三網融合下廣電產業價值鏈的創新路徑
具體來說,廣電產業(企業)價值鏈創新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嘗試:
1)通過其它價值活動的提升,更有效地發揮當下關鍵價值環節的價值創造能力。廣電媒體的基本價值鏈包括節目的創意生產、營銷推廣、傳播渠道、廣告經營、受眾反饋服務等環節。其中,并非所有的價值活動都直接創造價值,更不是所有的價值活動都能產生利潤。對于規模較小的廣電企業來說,產業鏈延伸拓展短時期內并不現實。如果一家廣電媒體的關鍵價值活動為廣告經營,可以通過創新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來獲得媒體自身更大的影響力,三網融合下更可以通過創新傳播渠道,如網站平臺節目信息等,還可以通過打造網絡互動節目等,獲得更多關注度和美譽度,從而提高廣告價值,間接促進廣告經營活動創造更多利潤;
2)重新定位關鍵價值環節,調整價值鏈上的重點環節。三網融合前電視媒體創造利潤的價值活動以廣告為主,這種情況限制了媒體的收入來源。三網融合后數字電視、有線電視、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等多種業務的展開,既改變了電視媒體在價值鏈中的角色,也為開拓收入來源提供了多種可能。電視媒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資源,重新定位自己的關鍵價值活動,如收費頻道、節目交易、網絡運營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關鍵價值活動直接獲取收入,成為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關鍵價值活動的重新定位,即是對核心競爭力的重新定位;
3)對價值鏈進行縱橫延展,增加價值活動環節。產業價值鏈的延展,從縱向上來說,可以對產業上下游的供應商價值鏈、渠道價值鏈、顧客價值鏈進行延伸,從橫向上來說,進行跨地域、跨媒體的延伸。而這兩個方向的延伸,都應該以內容為核心,在基本價值鏈的基礎上向信息調查公司、廣告公司、出版發行公司、報紙網絡等多媒體、媒介公關、活動策劃、娛樂演藝、節目交易及中介服務、網絡信息服務、跨地域經營等價值環節進行深入延伸。三網融合則為媒介調查、跨媒體經營、信息服務、渠道拓展、市場拓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技術、物質等資源支持。值得強調的是,三網融合的產業博弈中,電視媒體的頻譜資源、內容資源、人才資源等是其核心競爭優勢,價值鏈延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
4)對價值鏈進行橫向拓展,在做好主業基礎上,實現新業務拓展、跨產業經營。價值鏈的縱橫延伸圍繞內容為核心,而價值鏈的橫向拓展要圍繞電視媒介的品牌影響力做文章。橫向拓展要在傳媒主業之外,向產業外領域拓展,如酒店餐飲、房地產、文化產業園區、旅游、汽車以及資本運營等。這可以充分發揮傳媒品牌價值,為主業發展帶來充足資金,為傳媒企業開拓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從三網融合的角度考慮,信息增值服務、網絡設備制造、網絡技術開發、軟件設計等離傳媒領域較遠的產業領域也可以嘗試經營。要注意的是,無論產業價值鏈的縱橫延展還是橫向拓展,都要分清主次,并關注與各價值環節的相互關聯和資源共享,更要及時調整價值鏈結構,果斷脫離產生負價值的環節,重點培育關鍵價值環節。
參考文獻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到2000年時世界上共有144個國家種植馬鈴薯,而從馬鈴薯的消費狀況來看,也是許多國家重要的食品之一。馬鈴薯的種植和消費都比較多的原因是其用途廣泛、產業鏈條長、增產增收潛力大,并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其種植較其他作物來講更加簡單。而對于馬鈴薯產業及產業價值鏈研究的意義在于:首先,對于馬鈴薯產業價值鏈的分析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馬鈴薯產業價值鏈的分析從而大幅度提高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其次,廣泛研究馬鈴薯產業價值鏈還可以扶植一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區的馬鈴薯產業,使其發展成為當地優勢、主導性產業,對地方發展和減少地區發展差距有重要的意義。最后,對于種植馬鈴薯的農戶來講,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確立農戶們在整個價值鏈條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可以通過一些政策建議來增加其收入、優化價值分配方案、減少收入差距,以達到富國強農的目標。
由于以上特點,學術界對馬鈴薯產業及其產業價值鏈的研究較多,但鮮有文獻綜述類的文章。因此,本文力圖對馬鈴薯產業及其價值鏈的研究做一個系統、全面的文獻綜述,希望為研究馬鈴薯產業及其價值鏈的學者提供借鑒。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對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一般性問題的研究
1.馬鈴薯產業現狀分析
羅萬純(2005)研究了中國薯類的生產、消費和貿易,指出中國是生產和消費馬鈴薯的大國,但在馬鈴薯的出口上卻沒有顯性的比較優勢,而出口量少的原因是我國目前的薯類加工業比較落后,且薯類品種質量較差,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陳華寧(2008)從生產、消費、加工、貿易多個角度對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并且評測了未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前景。孫東升(2009)在中國馬鈴薯加工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分析了我國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現狀、特點、制約因素及趨勢,得出雖然我國近幾年在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中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在生產和加工環節上依然有一些諸如馬鈴薯產業科研相對滯后、生產水平低、加工專用品種少和科技創新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并且針對問題提出一些相關的發展趨勢的結論。楊海鷹、云庭(2010)在分析我國馬鈴薯種薯生產與市場發育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潛力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健全的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和嚴格的質量檢測監督體系;建設規模化、工廠化的原種生產體系,建立規模化、機械化的良種良法配套的種薯繁育基地,以提高種薯的繁育能力;建立種薯市場的準入制度,規范種薯銷售市場等種薯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初步思路和建議。
2.影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因素的分析
李勤志、馬文杰、馮中朝(2008)利用1998-2005年這8年我國8個主要大中城市馬鈴薯產量及其相關生產要素數據,運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構建我國馬鈴薯生產的固定樣本數據模型,分析了此8年間影響我國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因素。楊勇、白永平(2008)利用2003—2005年全國20多個省(區)的數據,以產量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集中度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分析了我國部分省(區)馬鈴薯生產的比較優勢狀況,從而得出了我國馬鈴薯在單產、規模、集中度、綜合反映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省(區)。李勤志,馮中朝,李然(2009)采用DEA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研究了我國馬鈴薯生產效率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3.我國的馬鈴薯產業與先進國家的對比分析
李崇光,章勝勇(2008)從馬鈴薯生產和產業結構兩方面比較了中美兩國的馬鈴薯產業,認為從馬鈴薯產業的整體發展來看,中國同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而造成這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馬鈴薯的商品化程度和加工比例都嚴重偏低。謝開云等(2008)比較了我國和一些先進國家馬鈴薯產業中的種薯質量、生產的投入、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專用品種的應用等,得出我國馬鈴薯在生產上與先進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王伶(2009)以世界馬鈴薯生產、貿易的歷史及現狀為背景,選用國際市場占有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專業化指數和國際市場價格四項指標測算和分析了我國馬鈴薯的國際競爭力情況。
4.馬鈴薯產業趨勢分析
劉洋,羅其友(2010)運用曼奎斯特指數方法,從全國和主要城市這兩個層面上測算了1998—2008年間中國馬鈴薯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及其構成變化。
5.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優勢分析
吳承金(2009)對中國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進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我國馬鈴薯產業在種植規模、經濟效益、營養消費、糧食安全、食品加工和工業原料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李勤志,馮中朝(2009)采用區域優勢分析方法對各區域、各省馬鈴薯生產的地區優勢進行分析,指出我國馬鈴薯生產最具優勢的省份集中在北方一作區和西南混作區,而中原二作區和南方冬作區在馬鈴薯生產的資源稟賦和生產實踐方面欠佳。
(二)對馬鈴薯產業價值鏈的研究
1.我國馬鈴薯產業鏈的分析
王凱,嚴加勇(2004)在中國農 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研究中從農業產業鏈管理的角度探討了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并通過對我國現有的各種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的形成動因、運行機制的對比分析提出建設農業產業鏈的基本原則、前提條件以及組織形式的發展形勢。彭會萍(2008)分析了目前甘肅定西的馬鈴薯產業鏈物流體系,指出了一些存在問題和認識上的誤區,提出了幾種整合產業鏈的思路。
2.我國馬鈴薯加工業價值鏈分析
秦建軍,馬驥(2009)通過對馬鈴薯加工業價值鏈的分析,從供應鏈利益分配的角度衡量了農戶在利潤分配中的地位,得出在部分西部貧困農民的家庭收入中馬鈴薯種植收入占有很高比重,而在馬鈴薯加工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部分,農民所得份額較低的結論。秦燕,姚永鵬 (2010)以甘肅超興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為例,從企業縱向價值鏈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在定西市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的縱向價值鏈條上的伙伴關系不穩定、在應增值的原料采購環節上未能實現增值和價值鏈前向整合空間較大等特點。并提出增強與上游環節合作的穩定性,進行縱向價值鏈前向整合和吸引外部投資以延長企業價值鏈等改進定西市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的縱向價值鏈的相應措施。呂萍,牛旭斐,蒲明芳(2011)以甘肅定西為例,根據調研所獲的第一手資料,對以馬鈴薯開發加工為核心的價值鏈進行分析并探尋馬鈴薯產業開發價值鏈運轉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提出了延伸、優化定西馬鈴薯價值鏈的應對措施,使其能夠帶動甘肅乃至全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三、國外研究現狀
(一)價值鏈管理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1.價值鏈管理理論
價值鏈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將價值鏈描述成一個企業用以“設計、生產、銷售、交貨以及維護其產品”的內部過程或作業。約翰·沙恩克和菲·哥芬達(1992)擴大了價值鏈的范圍,認為“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包括從最初的供應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將最終產品送到用戶手中的全過程”。杰弗里·F·雷鮑特和約翰·J·斯維奧克拉于1995年提出了虛擬價值鏈的觀點。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1998)提出了價值網的概念。對價值鏈理論的研究為其應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價值鏈應用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戰略成本管理、業務流程重組以及確定企業利潤增長區等方面。
2..價值鏈理論分析方法
價值鏈理論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價值鏈咨詢模型以及層次分析法。國外學者利用價值鏈分析方法做了一些實證研究,如安德魯·希金斯等(2007)總結了糖業價值鏈研究的現狀并分析了其研究前景,羅伯特·格溫(2008)研究了價值鏈如何影響智利葡萄酒生產部門。
(二)對馬鈴薯產業價值鏈的研究
國外在產業價值鏈的研究方面,有其一定的規模,然而對馬鈴薯的研究則多為生物領域方面,而對產業價值鏈研究方面的文獻較少,這可能和發達國家馬鈴薯產業發育較為完善,價值分配問題不突出有關。
四、總結
[關鍵詞]創意產業 價值鏈 知識整合
[分類號]G124
1 引言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創意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達國家將其納入戰略和支柱產業的地位,其發展規模和程度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鑒于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發展、運作始終伴隨著知識創新的活動。因此探討創意產業發展的知識整合問題,對于推進創意產業的發展,豐富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1 創意產業的概念
目前學界對創意產業的概念并無統一的說法。根據國內外有關創意產業的研究成果,有關創意產業較有影響的定義主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蒙特利爾會議上對創意產業定義:“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根據這一概念,創意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經營提供相關服務的行業。
另一個被多次提及且引用較多的是英國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明確提出的概念――創意產業是指起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透過知識產權的開發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在這一概念中,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是文化和創意,它推崇創新與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及推動,蘊含了一種新興文化理念和經濟實踐。
有“創意產業之父”之稱的英國經濟學家霍金斯在其《創意經濟》一書中將創意產業界定為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認為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產業4個部門共同構建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他的定義強調知識產權在創意產業中的作用,擴展了創意產業的內涵,把屬于自然科學中各個部門的專利研發活動也納入創意產業,有效地解決了創意活動中科學與文化藝術相分離的問題。
以上有關創意產業的概念,重點突現的是個人的創造力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強調的資源主要是“知識型”的“創意和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其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體現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效應。對創意產業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也應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及創新度很高的任何產業。從上述概念的內涵可以看出“創意產業”和“知識及知識創新”的密切聯系。
1.2 創意產業價值鏈的構成
創意產業的價值鏈是由創意產業的各個增值環節所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創意產業發展之初就呈現出明顯的產業集群現象。物理空間的集聚造成某一地區創意產業中企業主體的多元化和組織結構復雜化,較之傳統產業“線型”產業鏈形式,創意產業的產業鏈結構明顯呈現出“網狀”的特征,加之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多樣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文化創意產業所包含的相關行業逐漸突破了傳統的發展領域,形成了創意產業的融合趨勢,這為創意產業的價值鏈整合創造了條件。
根據美國競爭戰略權威專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以及延伸的產業價值鏈的模型來分析,創意產業中的企業圍繞某種特定市場需求或進行特定創意產品生產(或服務),其間涉及到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和起輔助作用的生產活動構成了創意產業價值鏈,如圖1所示:
例如小說《哈利?波特》的成功暢銷,使得眾多企業參與開發和分享哈利?波特的創意成果,它們在圖書、電影、游戲以及衍生產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哈利?波特》的小說被翻譯成64種語言,前6部小說的全球總銷量超過了3.25億冊。而由時代華納投拍的《哈利?波特》,前5部電影的票房累計43億美元。游戲方面,SONY公司的PS2自2001年就已開始與影片同步發行游戲軟件,2007年與《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同名的游戲首度在SONY的PS2、PS3、任天堂的wii(任天堂的新一代游戲機)上同步發行。在美國,Mattel和Hasbro公司(兩大著名玩具生產商)共同負責對衍生產品的開發。此外,羅琳的官方網站也成為魔法幻想的奇趣樂園。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哈利?波特價值增值的組成部分,它們相互支撐,共同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可見,創意產業價值鏈的發展是以文化創意和知識創新為核心,其本質上是以知識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功能網鏈,通過知識的生產、創新和共享,產生遞增報酬,為顧客創造價值。由此,從事相關價值創造活動的企業之間形成了互為基礎、互為依存的“網鏈”關系。
2 創意產業價值鏈的知識整合分析
2.1 創意產業價值鏈與知識整合的關系
所謂知識整合是指知識的重構與綜合,企業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在組織中的流動和擴散,對所學知識進行評價、選擇和重構,使不同主體、多種來源和功用的知識相互結合并綜合成為組織的知識,即組織共享并能加以有效利用的知識,最終使其成為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的基礎。
知識整合過程滲透存在于創意產業的許多行業和領域。它推動著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過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鏈整合創造了條件。國內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踐表明,正是文化資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使得傳統的文化產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產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催生出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現代表現形式的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在影視產品等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基于影視特技、三維動畫和視覺仿真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對產業的滲透,使得電影、電視等產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技術和內容的有機融合。“3C”網絡融合的發展趨勢,催生了大量具有現代產業特征的新興業態,推動了文化創意內容的有機融合。例如,人們現在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即時聊天、在線游戲以及下載音樂和觀看影視節目等娛樂活動,還可以通過手機等通訊工具實現網上聊天、下載圖片音樂以及互動游戲等功能。而《云南印象》、《印象?西湖》等大型實景演出項目,則巧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源遠流長的民俗傳說、名聞遐邇的旅游資源進行立體式、體驗式和互動式開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從知識管理角度看,整個創意產業價值鏈運作形同于知識創新活動的螺旋上升過程,知識整合與轉化活動貫穿始終。根據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識轉化模型揭示。知識轉化有4種基本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在化(inter nalization)如圖2所示:
據此分析產業價值鏈的知識轉化過程。
創意設計階段:表現為個體間隱性知識共享到創
造新的隱性知識過程(社會化)。新的創意設計,通常產生于個人長期經驗積累到某一時期的靈感進發,這依賴于個人間的交流、討論(頭腦風暴)情境模擬、反復實驗等。對創意企業而言,由于交互間的個體大都具有共同的心智模式、行業經驗及相似的觀點,彼此的碰撞交流有可能催生一項新的創意或設計方案。
產品開發制造:是把創意理念(設計)開發、制造、轉化為一項創新(產品),以獲得相關的資源和支持。因此需將創意設計(隱性知識)明晰化,一種明確的概念性知識,如通過隱喻、類推、形象化語言、可視化工具等創作新成果,或項目組合作開發制作新產品(合作學習),進行模擬試驗等。此形同于把隱性知識表述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外在化),其間蘊含大量艱苦的知識創造活動。
市場運作推廣:為實現產品的商品化,需要一種整體的方案(平臺)將企業已有知識資源有效整合,以保證整個組織(或產業價值鏈企業)、人員能及時得到必要知識(信息),此過程借助某一機制(組織機構、信息平臺、實施方案等)將企業組織(伙伴)已有知識資源有效整合(組合化),圍繞新產品市場化目標,實現供應商、分銷商、廣告商等之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同時,通過版權買賣、授權許可等方式,使創意成果(作品、動漫游戲、新型設計等)在社會傳播,實現商品價值的市場最大化。
商品消費階段:新作品、新成果通過商品交易會、展示會、媒體傳播、零售商等渠道進入流通領域,消費者由此獲得新商品的知識產權消費體驗,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新的需求同行同業者也從新產品中有所啟示或領悟,開始新一輪的知識創新。這如同顯性知識轉化為其他成員的隱性知識(內部化)過程。
所以,從創意產業價值鏈中可以看出創意產業的基礎是創意,其形成依賴于個體和企業組織固有的知識創新,其間,個體間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經過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內部化的互相作用和轉化,這實際上就是創意生成、產品開發制造和知識共享與轉移的過程。學者們把這一過程稱為組織知識產生螺旋,在這個螺旋中,知識逐漸由個人層次上升到團隊層次,進而上升到企業層次。
創意產業價值鏈在本質上是以知識資源為基礎,通過知識的創造和利用,進行知識創新與轉化,實現財富創造的整合過程。其生產運作和由此產生的物質流動只是產業價值鏈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本質是一個知識鏈,一個創造遞增價值從而使產業不斷發展的價值鏈。
2.2 創意產業價值鏈知識整合的障礙分析
知識的創新離不開個體的創造,但是促進個體進行創新并將其轉化為組織的知識,形成競爭力,則需要一個環境和過程。而知識的特性及知識轉化機制的不健全、個體和組織認識理念的偏狹,加之企業間個體和組織知識吸收能力的差別,都會給現實創意產業價值鏈的知識整合帶來制約。
2.2.1 知識轉化機制的不健全會妨礙創意產業價值鏈知識整合的實施在創意設計階段,企業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賴于隱性知識的創新,尤其是個體員工心甘情愿地貢獻自己的隱性知識(才華、經驗、技巧等)為集體共享。而缺乏完善的激勵制度,“維上必從的一言堂”體制,“一招出錯、萬策遭貶”的狹隘偏見,僵化保守的用人機制,個人間的自私嫉妒等都會防礙個體主動奉獻、大膽創新。
在產品創作開發階段,既需要把個體獨特高妙的設計理念和創意(難以表達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還需要多家創意企業齊心協力的精誠合作。從創意產業特征和發展需求來看,更需要將藝術、科技、經營、管理等各種知識很好地融合創新。然而創意產業領域,行業間利益之爭造成的隔膜疏離普遍存在,缺乏靈活應變的扁平化組織機制,缺乏先進科學的知識系統工具支撐,無法建立知識轉化所必須的信任機制和高效的創新團隊。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創意產業價值鏈知識整合的進程。
在知識產權交易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或個人,會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所形成的絕對優勢,達到控制市場規則和相關行為的目的,以換取應得的回報。企業在知識壟斷和知識共享之間抉擇的矛盾心理形成對知識共享的認知障礙。這在一定時空內可能阻礙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例如相關企業利用專利聯盟操控產品價格,限制了其他競爭對手的發展空間,遏制了創新性企業的成長等。
2.2.2 知識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知識共享的實施
?知識低成本共享與知識創新高風險性并存、知識創新長期性與知識使用時效性之間的矛盾,使創意產業中的企業缺乏動力,甚至不愿投入成本進行知識創新,加上知識共享中各方所得利益的失衡,知識作用的難以準確度量和評價,都使得創意企業在面對“成效不確定性”時很可能仍沿用“有把握的舊慣例”,而拒絕吸納新知識、新模式。
?知識公共產品的屬性,可以零邊際成本傳導,這導致了創造知識的企業面臨著能否得到他人使用知識時的合理回報。一方面,預期的知識接收方者難以準確評估所買知識的價值效用;另一方面,知識出讓者在知識交易時面臨著外泄的風險:買者在合約終止時可能出售知識,或買者可能或多或少地把知識泄露給未授權的使用者。知識共享導致的成本收益不對稱會直接阻礙知識共享的良性循環。
?知識本身的隱含性也阻礙了其共享實現。研究證明,經過說明的知識和編碼性知識,失真程度較低,便于傳播;而具有特殊價值效用的隱性知識傳播,則需要特定組織的共享機制來推進。
可見,知識共享效果取決于供需雙方的真誠合作與彼此開放程度,取決于知識產權的合理壟斷與推進社會知識創新平衡機制的構建。
2.2.3 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制約產業價值鏈的知識整合
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知識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礎。有學者把“吸收能力”定義為“企業識別新的外部知識的價值,吸收它們,并將其用于商業目的的能力”。他們認為企業的吸收能力建立在個人吸收能力的基礎上,但并非個人吸收能力的簡單疊加。它一方面依賴于組織與外部環境以及部門之間的交流,同時與企業專業知識的性質和分布密切相關。另有一些研究者也從組織學習、技術革新、戰略聯盟等角度考察吸收能力。盡管分析的角度不同,總體上存在以下觀點:吸收能力既與知識本身的屬性有關,也與企業內外部的狀態和環境有關,知識吸收的情況不僅取決于吸收方的吸收能力,還受到受讓方諸多因素的制約。
3 創意產業價值鏈知識整合的保障機制
3.1 鼓勵企業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
創造交互式溝通的良性環境。企業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來推動相關人員相互之間的交流,改進組織內、外知識、信息的交流通路,提高企業識別核心領域的知識需求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知識特性帶來的共享困難。
創意產業的發展聚合了大量知識型人才,成功的組織間交流使人們可以以價值增值的方式應用他們的知識。創意產業的集聚特征也為知識的共享提供了有利的環境,集聚在一起的同類企業可以營造建立信任、促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氛圍,創造把知識轉化為新產
品和服務的契機與途徑。
3.2 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下的知識共享機制
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在于創造和創新,其產品多是創作者個人或組織創意的一種智力成果,而知識產權正是主體對其創造性勞動成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所享有的合理壟斷權力。創意產業所依賴的資源――“創意和智力成果”具有無形性、易逝性、難控制性、易復制性等特點,其產權問題必須由知識產權制度來予以規范和調整。對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不僅是創意企業、個人合法權益的有力保障,而且是激發創意產生,推動創意成果轉換,促進創意經濟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前提。
但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要統籌兼顧,制度沒計應兼顧各方利益平衡。一方面,既要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和執法體系、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知識產權管理、建立與知識產權制度有關的市場秩序等制度建設;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創意產業園區、創意企業和個人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共享機制。知識產權主管部門還可以在創意產業園區或企業里設立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機構,對企業和產業項目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的“一條龍”綜合服務。如,在創意研發階段,注意完善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制度;在知識產權交易階段,加大政府對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公共平臺建設與投入,完善公共網絡建設及服務,重視對新興的創意產業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服務,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完善產權交易體系,為企業投資、融資和產權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規范的服務。
3.3 建立科學有效的知識共享評估體系
沒有科學公正的評價和估值,缺乏合理的知識轉化有償機制,就不可能形成長期穩定的知識產權交易活動,這不但妨礙了創意產業領域知識整合的順利實施,還極大阻礙創意企業生產力的轉換和創意經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從推動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創新、激發個人創作、促進社會進步的多維角度,探討研究與創意企業知識產權性質相適應的知識產權交易評估體系,例如,對有關創意企業的原創產品、專利成果、服務(項目)品牌等知識創新成果,結合社會影響和市場效應、技術創新程度、是否有利于弘揚主流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給出多重權重的量化估值,為企業質押融資、知識產權交易、社會信譽評價等提供科學合理的參照。有了較為科學完善的評估,將促使企業主動改善知識整合的內外環境,有的放矢、科學有序的推進個人和企業間的知識整合活動,從根本上消除知識整合的障礙,推動知識共享局面的形成。
3.4 強化創意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
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知識整合的重要基礎。創意產業的知識整合依賴于企業整體知識整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強化創意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對推進創意產業知識整合的順利實施至關重要。在劇烈變化的企業環境下,只有能快速進行產品創新,并且擁有整合和配置企業內、外部資源管理能力的企業,才能在全面競爭的環境下獲得成功。而企業吸收能力更強調整合、構建和重組企業內部和外部知識資源來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組織能夠及時地根據環境變化更新知識的能力,使能力與環境保持一致;二是強調整合和重組組織內、外部的知識、技巧、資源和功能性能力來配合環境的改變。總之,企業的知識整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創意企業來說,必須隨時淘汰舊知識,將與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的新知識融合到企業的知識系統中來,這個任務伴隨著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對于知識整合任務本身來說,它也永遠不會停止于某一點,因為任何時候都會有新知識的產生,都需要摒棄舊知識,進行知識更新。
4 結語
實現創意產業價值鏈系統的知識整合,是實現創意產業全面發展的根本所在。在創意產業價值鏈運作實施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知識創新和知識轉化的知識整合過程。一方面,創意產業自身的發展離不開外部市場的支持和產業環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業為了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持續吸收和創造新知識,因而需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整合”。只有適時構建基于產業價值鏈的順利實施的環境和保障機制,取得多方社會資源的相互配合,才可能實現創意產業價值鏈效益最大化,創造產業鏈企業互動雙贏、共同獲利局面,從而促進產業系統整體升級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厲無畏主編創意產業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0-13
[2] DCMS. Creativelndustry:MappingDocument1998. UnitedKingdom.Departmenl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s. [2009-12-23 ]. ht-tp://www, culture, gov. uk/Referenee_ library/Publications/ar-chive1998/Creative_lndustries_Mapping_Document_1998, htm.
[3]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洪慶福,孫薇薇,劉茂玲,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96:90-98
[4]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36-37
[5]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經濟管理,2009(2):31-47
[6]盧銳,知識整合理論研究,情報雜志,2005(11):85-87
[7]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lion forknowledge cr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3):40-54.
[8] lnkpen,Dinur A C. AKnowledgeManagement rocessandlntemational-JointVentme OrganizationScience, 1998,19 (4) :454 - 468.
[9] Cohen W M,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etlveon learning and
文 張誠
憑借一款家喻戶曉的游戲作品《植物大戰僵尸》,寶開公司在短短幾年間成為世界休閑游戲的巨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寶開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不能盈利,因為中國游戲市場不規范,《植物大戰僵尸》在很多游戲網站可以免費下載。面對這種情況,寶開找到了美特斯邦威、高露潔、中國少兒出版社這三個合作伙伴。寶開提供美術設計,三個公司出品以游戲人物、情節為內容的產品,從而成功構建起一條產業鏈。
在這個過程中,寶開首先認清了自己創造的產業鏈的核心:服裝、牙具和圖書是游戲的衍生品,倘若游戲不能獲得更大影響,這條產業鏈會迅速解體。所以,他選擇了讓自己更專業,把“不專業的利潤”留給別人。
企業的本質是獲得利潤,但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獲得世界上的全部利潤。獲得利潤需要投入資金、人才,甚至有時會因為獲得利潤延誤寶貴的發展機遇,變相來說,獲得利潤也是一種成本。以中國交建為例,在中交體系內,每個公司都身處一個或多個產業鏈中。在鏈條中,個體應首先認知自己的專業和長處,清晰地認識到在價值鏈中“什么是我讓別人不能割舍的”,哪些是別人可以替代的。有了清晰的認識后,將“我讓別人不能割舍的”那部分發揚光大,精益求精,變成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轉變。反之,如果在體系內大搞價格競爭,上演“窩里斗”,鉚足了勁爭取“不專業的利潤”,不僅上級公司掙的錢少了,更會因為精力的分散減緩核心能力的成長速度,最后在產業鏈中淪為“可以被替代的環節”,價值共享更無從談起。
“占據產業鏈上游”是獲得價值的方式,這個上游是辯證的。企業的發展,不是非要做金融、搞設計才叫高端,才站在了產業鏈的上游。在產業鏈中不可替代,也是高端和上游的體現。具體到企業,這樣的橋、這樣的路只有你能修,你就是上游;大家都能修,你能修得更好,這是一種上游;大家修得一樣好,你掙錢比別人多,這是一種上游。上游背后是專業化技能的不斷進步,是放棄短期利益,養精蓄銳、攻其一端的長期積累。
產業鏈向價值鏈轉變要立足“品牌打造”和擴大規模,甚至派送“免費午餐”。但優秀的企業在投資的同時就看到了利潤,在看到利潤的同時抵制盲目追逐的誘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產業鏈向價值鏈轉變中獲得更多、更長遠的利潤。
(作者單位: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關鍵詞:光伏產業;價值鏈管理;價值增值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許多新能源被大力推廣起來,其中具有安全清潔、廣泛分布優點的太陽能倍受關注。我國將光伏產業確定為戰略型新興產業,這對于解決國內日益嚴重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和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由于目前主要的硅材料提純、生產設備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終端市場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解決國內存在著產業鏈失衡、企業高負債經營等問題,針對光伏產業價值鏈管理內各個價值鏈環節進行優化和改善,使得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光伏產業價值鏈管理是以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增值活動為基礎,一般可以劃分為三部分,上游主要是提煉硅材料和生產硅片,作為產業價值鏈的起始環節;中游主要為太陽能電池制造和光伏組件生產;下游主要為光伏產品生產和光伏發電系統,終端產品的最終價值在這里實現,各環節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一、太陽能光伏產業價值鏈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鏈流轉過程較快,但新價值創造能力較弱
1.上游硅材料提純效益低,增值空間小
上游硅材料提純技術含量要求較高,且投資規模與能源耗用量都很大,生產周期也很長。我國多晶硅生產工藝落后,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國內眾多的多晶硅材料廠商整體生產成本較高,無法滿足國內的生產需要,甚至導致國內部分企業開工率不足的情況。
2.中游產品產能過剩,利潤微薄
我國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上取得了碩大的成績,由于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投資規模較小、效益相對較高,許多企業紛紛進入該環節。當市場需求遠遠跟不上市場供給時,就會出現嚴重的存貨滯銷問題,因而企業為生存紛紛通過惡性價格戰來維持發展。
3.下游產品的終端市場結構過于單一
我國當前電力部門沒有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加上國內的太陽能應用水平有限,出現了發電成本和裝機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導致在國內的應用無法推廣開來。中國的光伏產品有95%都銷往國外,出口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都達到40%以上,國內的市場份額占比很小。過于單一的市場結構很容易使產業陷入困境,這種局面沒有改善的話,還將影響到上游材料和中游產品生產的進行。
(二)企業價值鏈管理不系統,財務狀況不佳
國內有很多光伏企業直接進入中游產業。前期又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且技術升級很快,每次都要支出大筆資金來改進整條生產線,這樣企業很容易進入高負債運營的狀態。隨著債務越來越多,資金鏈越拉越長,使得資金鏈變得異常脆弱。一旦市場供求發生惡化,就會形成產能利用率過低,高額負債最終會將企業拖入破產泥潭。
二、太陽能光伏產業價值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光伏產業鏈發展失衡
我國的光伏產業鏈的發展很不平衡。上游硅材料的缺口較大且對外依存度大;中游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組件的產能嚴重過剩;下游產品終端市場對外依存度大。這是由于我國的產業戰略并沒有充分布局到終端環節,造成了這種我國整個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空缺,中游虛胖”的產業結構特征。
我國光伏產業使用的多晶硅有一半以上是從國外進口的,且生產設備大多是從國外進口,高額的設備進口費用約占企業設備總費用的八成左右。多晶硅材料的供應不足還會導致企業開工率低。以上問題都是因為缺乏自主核心技術。
(二)國際市場環境惡化,整個產業陷入低迷
光伏行業當前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需要依靠國家政策鼓勵和支持。受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和歐債危機的影響,歐美各國開始縮緊開支,削減對清潔能源的補貼,使得中國光伏企業的出口訂單銳減。此后,美國有幾家太陽能公司指控中國光伏產品的低價競爭,要求政府對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加以限制,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最后,迫使中國光伏企業退出美國市場。在這樣國際市場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何況中國光伏企業處在低端的產業鏈發展環節,更加顯得十分被動。
(三)政府越位干涉和銀行對行業風險防范意識弱
太陽能光伏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在各種“新興產業、GDP高增長、地方稅收、鮮明政績”多重光環的包圍下,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銀行財力的支持。地方政府在項目審批、用地、稅收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扶植本地光伏企業。商業銀行在光伏熱潮影響下,熱情放寬優惠政策,因此在所欠貸款里很大一部分是無抵押貸款,這也造成了企業自身資產負債率過高的財務風險。
三、太陽能光伏產業價值鏈管理建議
(一)加強技術創新,整合產業價值鏈
光伏產業價值鏈的各個價值鏈環節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要實現光伏產業價值鏈的系統發展,就需要資源的整合協調。以行業的龍頭企業為重心,與產業價值鏈上的其他企業形成信息和資源共享;處于領導地位的企業可根據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對上游企業生產產品;產品的整合要以實際需求來生產產品,共同努力提升技術和提高價值含量,實現各環節價值增值的目標。
引進技術,重視技術的自主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建立研究機構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加速高新技術的國際化進程。
(二)發展多元化的光伏產品銷售市場
可以將光伏發電列為城鎮建筑中節能減排的首要措施,嘗試將光伏發電引入城鎮化前期的電力供應規劃系統中,加強智能電網技術的研發,推動電站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在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的同時,也要借助政府部門的權力以加強其監管力度。
(三)創建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各地政府應該通過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來啟動國內光伏市場,緩解產能過剩壓力;引導光伏企業向系統集成領域拓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各種穩健型資金進入光伏電站的投資領域,為光伏企業電站開拓進行融資,創建新的商業投資模式。
另外一方面,商業銀行需要加強信貸風險的管理。銀行要將影響行業發展的相關指標歸入信貸風險管理評價體系中,完善對企業財務指標的評價和其他方面的指標分析,有針對性地將風險提示出來。適時把握好信貸退出的最佳時機。還要警惕對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盡量綜合使用調整貸款期限、變更抵押擔保方式等手段,將信貸風險降到最低。
結論
總的來說,我國光伏產業在短短幾年里經歷了從輝煌到低谷的轉變。面對當前存在國際市場環境惡化、國內產業鏈發展失衡及缺乏自主核心技術等問題,應提高自主核心競爭力,發展多元化的光伏產品銷售市場,創建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最終達到達到提高整體產業價值增值力和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哲彰.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窘境與反思[J].產業經濟,2013,06.
[2]張路陽,石正方.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我國光伏產業動態演進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13,(2).58-64.
[3]王信茂,從無錫尚德的破產思考我國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J].中國能源,2013.(6).12-16.
產業資產重估和市場價值重構與中長線主力控盤將是未來牛股的基本內涵。七月份銀行新增貸款出現大幅回落被市場視為流動性收緊的重要信號。上半年新增信貸規模超過7萬億元,大盤指數也上漲了60%。前期股價的所有漲幅都與信貸有關,價值還是之后再論吧。
對于中線投資者而言,應順應市場且保持一定的接觸。接觸重點是資金趨勢、價格趨勢、籌碼聚散程度等。
三季度“微調”加快了投資者進入股市的步伐,靠趨勢或利用投資者的情緒波動而獲取收益的投資態度出現了退縮。但這些最多算是短線投資范疇,因為A+H指數還處于三年來的底部區域。
從宏觀經濟指數與大盤指數看,學院派經濟者中寬松政策是一派,關注泡沫和流動性泛濫則是另一派。央行只能先餓一頓,把慘狀給“預防泡沫”的經濟學家們看。之后,央行就能獲得發票的權力。但這都需要時間來過渡,這也是所謂面和水的效應關系。作為中線,即使沒有國慶,大盤指數上的調整也不會造成癲狂式下趺。股市調整仍屬交易范疇,而非系統外因所致。但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對市場的預測能力,一切要順市場而為。
就近期走勢,不妨關注宏觀趨勢或基本面上的變化。目前為止,八月底“大小非”剛好解禁一半。已解禁未減持,即仍控制在上市公司大股東手中的可隨時變現的籌碼是2081.7億股,占全市場籌碼的20%還要多。在同比解禁的股數下,8月減持的股數至少要比7月多兩倍。這剛好和基金機構的操作邏輯相反,八月份是基金機構半年來拋售最多的一個月份。由此可見,“大小非”已成為市場價值投資者的香餑餑,而基金則是趨勢推動者。那些業績優良、回報穩定、進入門檻高的績優股,減持量很少。由此想象,占據國家經濟重要地位的國有大公司,國家愿意放棄控股權嗎?
“大小非”減持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是產業資本借助股改已開始重返市場了。全流通后,產業資本將在市場直接面對自己的股價,產業資本將與市場原有金融資本進行博弈,所以產業資本將直接參與并導致市場價值重構。掌握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市場的絕對核心命題。數據模型告訴我們,可以通過解禁和未解禁基本掌握“大非”和“小非”在不同估值下的拋出概率數據。就市場成本而論,這將有利于對未來頂部和底部的判斷。
曾經一度被放大的減持悲觀效應,在2009年的8月卻被市場價值投資者所認同。正因為投資目標和目的的不同,才使不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方法出現差異(博弈),而投資者的偏好也在它的立足點上不同。所以我們要密切關注市場“大小非”的動態。
從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兩年半多的時間貨幣供應量基本穩定增長。投資者暫時不用擔心9月的宏觀流動性。“微調”之說不了了之,且完全被市場有效化了。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總體是健康的,但還需要資金壓力上的緩解,小心通脹上的反彈及不良信息過度放大等因素。預計宏觀經濟趨勢將會引導市場進入一個“筑底”過程。
股市有時候是領先于基本面的,但有時候也會落后于基本面,兩者的差別往往取決于投資者的信心。如果現在把目光放得遠一些就會發現,減持而未解禁的“大小非”背后的產業資本正借助全流通的契機返回證券市場,與金融資本―道重構證券市場的合理價值中樞。“大小非”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他們在“筑底”過程中又在提前收斂價值籌碼,等待充分博弈的全流通時代。當中國資本市場真正進入更高層次的價值投資時代,才能真正邁入“股權文化”時代。經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充分博弈,那時投資者面對的將是一個基礎更為堅實的市場。
關鍵詞:戰略聯盟;功能平臺;價值提升
旅游價值鏈研究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新的課題,如何從理論上探討價值升級從而達到指導實踐之目的,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1][2]。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提出了顧客讓渡價值的概念:“顧客讓渡價值是指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總顧客價值就是顧客期望從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一組利益。而總顧客成本是在評估、獲得和使用該產品或服務時引起顧客的預期費用。”如何提高總顧客價值和降低總顧客成本達到放大顧客讓渡價值的目的,柯正平(2006)做了簡要的闡述。而目前國內其他學者也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討旅游產業價值鏈升級模式:鄧寧(1995)陳殿閣(2000)李娟(2008)李磊(2009)以戰略聯盟角度,黃祥芳(2007)以產業價值鏈角度,鄒光勇(2007)李延松(2007)以戰略平臺構建角度。學者雖然對于價值鏈和區域旅游合作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論述,大大豐富了其研究內容。但研究角度過于分散,對價值鏈和區域旅游合作的內在機理、動力機制、管理模式很少涉及,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旨在通過企業戰略聯盟,以三大主體平臺來充分發揮出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政府、旅游產業戰略聯盟、旅游相關產業單位、旅游者的作用,從而實現旅游產業的價值提升。
1傳統旅游企業價值鏈及其存在的問題
價值鏈理論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而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提高,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也被廣泛地引用到旅游服務等行業。在波特的價值鏈結構模型基礎上加入旅游產業元素,可以更好地指導旅游產業發展,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傳統的旅游產業價值鏈模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Porter的價值鏈被認為是傳統的價值鏈,側重于單個企業價值優化,而在把價值鏈引入到旅游產業當中時,往往也是被引入到某一個公司或者某一類公司當中,李娟(2008)對在線旅游企業戰略聯盟研究,李磊(2009)對旅行社價值鏈優化。隨著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不斷深入,旅游產業價值鏈提升的研究視角也從某一個公司或某一類公司擴大到整個產業。黃祥芳(2007)從旅游社內部(企業價值鏈)到外部(產業價值鏈)的角度,提出了四維組合路徑。在圖1中旅游產業價值鏈優化或提升往往是從企業內部出發,整個區域的價值鏈模型提升較少涉及,也沒有從宏觀角度把握價值鏈其內在含義。其本質是通過合作、協同、資源和信息共享來提升旅游產業價值創造的能力,增強其產業競爭力。而傳統的旅游往往是把企業的具體業務以價值鏈的結構模式表現出來。旅游產業價值鏈優化不僅僅是旅游產業價值鏈上各個微觀主體內部的價值提升,更側重的是整體鏈條的功能提升,而如何通過合作、協同、資源和信息共享來提升旅游產業價值創造的能力,關鍵是找出企業,甚至是行業的共贏之處。
圖1 傳統旅游企業價值鏈模型(注:參考波特價值鏈模型)
2基于三大平臺的旅游產業價值鏈模型構建
本文通過發揮資本運作之優勢,以經濟利益共享,讓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微觀主體特別是產業銷售服務平臺,更能切實地感受到價值鏈提升所帶來的收益。而這一切是建立在一種宏觀面指導正確、利益分享公平合理、信息知識充分共享、服務及時到位的基礎上的。在旅游產業價值鏈提升的過程中,一定要使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微觀主體都能夠受益,利益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模式。通過分析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功能主體,結合區域旅游經濟的實際特點,在共贏、協商的基礎上,通過功能平臺的構建,以整體、系統的觀點來實現區域旅游產業價值鏈模型的優化。鄒光勇(2007),李延松(2007)均提出構建相應旅游平臺來實現旅游產業價值的提升。
鑒于此,本文在分析了傳統旅游企業價值鏈的內在機理、動力機制后對傳統旅游企業的價值鏈模型做了如下改進,如圖2所示。
圖2 旅游產業價值鏈模型
在圖2中旅游企業戰略聯盟主要包括旅游企業縱向聯盟、旅游企業橫向聯盟和企業集團等。鄧寧(1995),陳殿閣(2000),李娟(2007)均以戰略聯盟為基礎,達到旅游企業共贏之目的。圖2中的內在機理和動力機制是通過企業聯盟構建相應的平臺來使旅游企業通過合作、協同、資源和信息共享來消除傳統旅游企業價值鏈上的重復勞作,增強信息的充分共享,從而達到價值創造的目的。本文以電子商務技術為手段構建旅游戰略決策平臺、旅游資本運作平臺、旅游服務及知識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政府溝通橋梁之作用,使旅游相關產業的活動能夠更好地對旅游業服務,找出共贏之處。而橫向旅游企業聯盟、縱向旅游企業聯盟和集團化企業的整合重組,應從本質入手,著重建立如股份制公司的模式,通過資本運作以及合作同盟協議使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控制、整合和監督價值鏈上的所有行為,達到提高效果和效率,也就是通過平臺功能的發揮來降低損耗和不必要的重復。同時通過聚合和包裝信息,根據價值鏈上信息之間的依賴性,旅游產業價值鏈上主體之間可以攜手創造新的價值,從而達到旅游產業價值提升之功能。
2.1旅游戰略決策平臺
其功能是旅游重大問題的決策,也包括了市場的統一開發、營銷、引導和政府相關服務部門的整合。旅游戰略決策平臺在整個旅游產業價值提升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另外兩個平臺宏觀面上的決策平臺,其對區域旅游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因為政府是區域旅游產業信息的收集者和者,是旅游信息知識傳遞和公共事業建設方面的掌控者,所以旅游戰略決策平臺應由旅游局牽頭,通過旅游企業戰略聯盟以及旅游相關產業和旅游行業協會以電子商務為媒介,共同討論協商組建。通過消除重復勞作、企業協同、信息共享讓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最大地發揮出價值。當然,有些旅游產業的問題可能不是僅僅由旅游產業系統決策拍板,也需要旅游相關產業單位的協作、配合等,這就要以旅游戰略決策平臺為核心,再打造相應的小平臺,以便使得旅游戰略決策平臺的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2.2旅游資本運作平臺
其功能是為旅游企業的資本流通提供便利。具體是為旅游企業的相互融資、相互持股、旅游產業鏈上的資本整合提供便利以及消除因利益關系不明所產生的信息知識傳遞流通壁壘。這樣可以把企業聯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協同、信息共享來消除價值鏈上旅游企業重復建設的問題,以期達到價值創造的目的,更可以解決大型投資困難及盲目建設的問題,從而利用資本手段來整合資源,將各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旅游微觀主體——主要就是旅游企業的資本充分整合利用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由政府做媒,牽線搭橋,從而解決資本運作方面的重大問題。如重大的節日、會展、博覽會資金困難等問題,同樣的是,并不是所有旅游產業知識創造都是由旅游企業完成的,其中還包括非旅游產業單位,如高校、科研院所等,因此資本運作平臺也要把他們囊括在內,充分發揮資本運作的優勢,這樣就更能體現出旅游產業價值鏈上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及合作協同的優勢。
2.3旅游服務及知識信息共享平臺
旅游服務及知識信息共享平臺基于成本最小化原則,依托于電子商務技術而構建。其功能包括旅游服務功能和知識信息共享功能。旅游服務功能包括為旅游者提供政策咨詢、景點介紹、交通咨詢、實時咨詢、相關查詢鏈接、市場監管、旅游市場以及旅游產品開發的建言建議,投訴、信息反饋等方面的系統服務,將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旅游微觀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和旅游企業的服務平臺充分串聯起來,以便為旅游者(包括潛在旅游者)提供最為快捷和有效的資訊服務,部分的交易服務乃至服務反饋等;知識信息共享功能是促進旅游產業價值鏈上各個微觀主體的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問題,將旅游產業鏈上的各個旅游微觀主體——包括政府、旅游產業戰略聯盟、旅游相關產業單位(航空業、鐵路公路運輸業、旅游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的知識共享與知識創新系統串聯起來,以實現知識的充分共享。同樣,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創新都是由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旅游企業完成的,其中會有非旅游行業單位的成果,所以在知識創造、共享方面上要體現出非旅游企業的相關利益。因此,為了保證平臺的功能得以充分實現,這就要加強發展資本運作平臺和旅游服務及知識信息共享平臺的聯系。
3結論與展望
如何保障這三大主體平臺切實有效地構建出來,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起到引導、協商、溝通的作用,旅游相關的法律法規起到支撐的作用,還要有一定的人才保障。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微觀主體要充分地發揮出其作用,政府一定要在戰略決策平臺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因為區域旅游產業價值鏈的提升是宏觀面占主導作用的。旅游產品的開發、生產、營銷以及服務反饋等方面,旅游企業系統是不能夠全部完成的,還需要旅游產業價值鏈中非旅游行業的參與,這就需要政府的協調與溝通。旅游產業價值鏈上的三大主體功能平臺的構建還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做支撐。沒有法律法規做支撐,平臺不可能行之有效地運轉,相關利益群體的權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而人才是旅游產業價值鏈得到提升的關鍵所在,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架。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市場瞬息萬變,所以一定要開放思路,這樣三大主體功能平臺才能更好地為旅游產業價值鏈的提升服務。而價值鏈上各個微觀主體的獨立與相互交叉是通過電子商務技術實現的。因此在平臺的構建過程中要細化旅游產業各個功能主體的具體作用。當然,這個主體平臺的打造不只是理論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實踐的問題。平臺的打造不應該單純從理論上來解決,它離不開各方的有效參與,包括政府、企業、旅游院校科研機構、旅游者等等。否則,平臺功能很難充分發揮。正因為如此,本文關于平臺建設的構想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建,范輝.旅行社營銷中的顧客價值探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 Gordon A.wyner The Customer-value Gap Marketing Management V01.[M].10(1)P.4.2001.
[3] 柯正平.旅游企業的價值鏈優化研究及其在營銷中的應用——以江西省的旅行社為例柯正平[D].2006(5):8.
[4] 李娟.基于價值鏈優化的在線旅游企業戰略聯盟研究[M].2008(5):28-35.
關鍵詞:模塊化;產業價值網;價值模塊;治理機制;價值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2-0076-04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以及電子、通信、計算機等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背景下,模塊化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組織設計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了全球模塊化外包的盛行和模塊化生產網絡的出現,使得價值網作為各價值鏈中關鍵價值環節共同構筑的關鍵價值區域,成為產業和企業經濟競爭的基本單元和核心。而且,隨著產業之間運營關聯度的增強和價值滲透,產業價值網隨之形成。因此,研究模塊化條件下產業價值網的本質界定及其治理和價值創新的內在規律,對于一國產業有效參與全球價值網價值創造的戰略實施,特別是后發國家依托模塊化產業價值網擺脫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鎖定和獲取價值權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基于模塊化的產業價值網理論模型
1.1產業價值網理論模型的提出
Porter在分析企業特定價值活動的價值創造時首次對價值鏈作了界定,認為涉及生產、銷售、進料后勤、發貨后勤、售后服務的基本活動以及包含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采購等的支持性活動構成了企業價值鏈。[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對企業價值鏈的各個價值環節在全球不同地理空間的配置成為關注的焦點 [2~5]。此后,由于企業全球外包的盛行和市場營銷重心由“創造需求”向“需求滿足”的轉變,價值網逐漸取代傳統線性價值鏈而成為企業之間虛擬協作以促使價值整合最大化的新商業運營模式,為此,眾多學者圍繞價值網的概念[6,7]、價值網構成元素及其價值創造模型 [8~12],提出顧客是價值的協同創造者和價值網的核心 [13,14]。
在信息革命、互聯網以及當下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巨大影響下,企業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特別是模塊化設計和生產的廣泛應用及其由此引致的模塊化生產網絡的出現,使得不僅同一產業基于產業內分工而衍生出更多細化的新產業部門,而且不同產業之間通過技術、業務、運作和市場聯系而相互擴展和滲透的現象也日益普遍。因此,圍繞某一主體產品生產和服務的各產業價值鏈基于相關企業價值網交叉而彼此相聯,共同形成了產業價值網[15,16],由此生產出融合不同產業價值鏈上節點企業技術創新、產品(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的跨產業混合型產品 [17]。
如圖1所示,在產業價值網中,各產業價值鏈中的價值環節相互聯系,彼此促進,形成多重價值區域(如上游1、中游2及下游2;上游2、中游3及下游1;上游2、中游1及下游3;等等)。其中,關鍵價值區域(上游3、中游3及中游2)是整個產業價值網的核心價值中樞和價值權力的最大來源。
1.2模塊化與產業價值網的重構
在模塊化背景下,傳統的集合型價值鏈通過裂變、分解,形成具有兼容性、可重復利用、符合界面標準的價值模塊,并按照新的規則和標準,在新的界面上重新整合為新的模塊化價值鏈。在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價值鏈模塊化形成了眾多功能各異的價值模塊,企業之間基于供應鏈競爭合作的要求,將各自從原材料、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到研發、物流、金融、信息等不同功能價值模塊進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模塊化整合,產生了若干產業價值鏈。其中,企業之間基于關鍵價值模塊形成的核心產業價值鏈,成為該產業競爭優勢的源泉。
由于模塊化設計的廣泛應用以及企業內部流程再造、歸核化等戰略的實施,模塊化外包成為企業為滿足顧客DIY消費而進行快速定制化生產的主要手段。而產業價值鏈的模塊化使得圍繞模塊化產品服務的相關產業之間通過價值模塊彼此聯結和交匯,形成了立體狀的模塊化產業價值網,其競爭力取決于各產業價值鏈中關鍵價值模塊共同構成的核心價值區域價值權力的大小和協同效應的強弱。以汽車產業為例,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符合微笑曲線定律,上游研究設計環節中的ECU(電子控制單元)是傳動控制、車身控制、安全控制和多媒體等系統的集成功能模塊,目前已平均占到汽車總成本的1/3,未來10年內這個比率將達到40%;新能源動力是世界汽車工業競爭的一個新焦點,電動汽車已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流,特斯拉(Tesla)正在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風潮,將會帶動稀土永磁、電網系統、電池技術、電機和電控系統的全面發展;而下游銷售服務環節中的汽車貸款、保險、零部件配送、維修保養、租賃、二手車置換等也存在較大的價值創造空間。因此,汽車產業與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機械裝備、金融、保險、物流等產業通過產業價值鏈的模塊化分解和整合,構筑起支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產業價值網。
2基于模塊化的產業價值網治理
產業價值網治理是指通過產業價值網協調各產業價值鏈之間以及承擔各價值模塊功能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和制度安排,實現整個產業價值網的有效運營。Gereffi等人認為,模塊型、關系型和控制型均屬于介于市場與科層之間的網絡治理模式[18]。由于控制型網絡的領導廠商對供應商實行高度的權威治理,而關系型網絡則更多地依靠網絡參與者之間的信任、聲譽等非正式契約來治理,二者均不適用于模塊化條件下的網絡治理。因此,基于模塊化形成的產業價值網宜采取模塊型的治理機制,即主導產業價值鏈的核心企業負責確定產品界面的模塊化規則,主要從事產品戰略、產品研發、功能和外形設計、原型制造、營銷等活動,而將過程研發,為制造進行的設計,零部件的購買、制造、測試、包裝,以及與產品供應鏈管理相關的各種服務交由關聯產業價值鏈的供應商來協同完成。在此過程中,核心企業作為產品系統規則的設計者和關鍵信息的掌控者依然保有權威,通過控制各產業價值鏈的資源以維系整個產業價值網運作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但供應商不再受到核心企業直接的高度監督和控制,而是獨立的功能模塊設計者和生產者,只要能提供與產品系統兼容的、富含高技術和創新性的價值模塊,就可以與主導產業的多個核心企業保持互惠合作的供應關系。因此,在產業價值網的模塊化治理結構中,核心企業與價值模塊供應商之間的協作關系更為平等,有利于產業價值網內部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深化。
在模塊化產業價值網的治理過程中,明確或隱含的規則扮演著主導和協調網絡成員經濟行為的角色。一方面,系統規則作為模塊化產品結構、界面和標準的明示知識,由核心企業設計并憑此確立和鞏固自己的網絡權威。而后這種高度正式化的系統信息在共同參與產品制造和服務的所有產業價值網成員之間擴散和傳播,使所有產業價值網結點業務保持著一體化且基于標準化協議的連接和運營。另一方面,價值模塊規則由各產業價值網結點成員自行設計,該規則對于核心企業和其他價值網成員而言是隱性知識,不必考慮其他模塊的設計思路。這樣每一價值模塊都具有信息異化的特征,在遵循系統規則的前提下,其內在的個別信息是隱藏的、不為外界所了解的“黑箱”。
產業價值網并非固步自封的系統,在核心企業與價值模塊供應商之間存在著多重信息自我進化的機制。首先,主導產業價值鏈存在著多個核心企業,從各自所處的系統環境角度發出“可見”信息,這些相互異化的系統信息經過復雜的博弈過程,而后向相關產業價值鏈的各價值模塊主體擴散,由此完成知識的顯性化。其次,各價值模塊主體對從核心企業反饋過來的異化信息進行比較、解釋和選擇,確定模塊內部的隱形規則,以決定在模塊化產品系統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核心企業會與價值模塊主體就隱形知識接口設計進行磋商和交流,以實現系統與模塊之間功能上的無縫對接和協同。最后,核心企業對各成員企業的隱性知識進行吸收,同時開展選擇性整合,并依此會對原有規則產生反饋性修正,促進規則的演化與升級,并逐次逼近形成較為公認的產業標準(如圖2所示)。
3基于模塊化的產業價值網價值創新
模塊化條件下,產業價值網的價值創新表現為以滿足需求方為目的、以知識作為創新來源的報酬遞增,其價值創新主體包括負責產品設計和制造的系統集成商、關鍵模塊供應商以及參與產品價值實現的各類服務提供商。對于模塊化產品,系統集成商大多處于網絡核心企業的領導地位,通過密切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動向,對產品創意實施模塊化設計,規定產品的模塊構成、分布結構、技術要求、接口標準,通過知識整合形成系統規則,并將其價值創新戰略依次傳遞給關鍵模塊供應商。在接受“看得見的規則”下,關鍵模塊供應商利用高度內在化和專業化的隱性知識進行模塊研發、設計、創意,向顧客提供DIY所需的富含多重選擇權價值的高質量模塊部件,進一步實現模塊功能升級的價值增值。系統集成商對模塊供應商回路反饋的隱性知識進行吸收,協調各類專用模塊的知識創新,使系統模塊化整合不斷更新模塊功能,實現產品整體價值的最大化;同時,通過與其他系統集成商進行各種設計規則博弈,有選擇地吸收來自于不同系統環境的各類系統知識和信息,促進設計規則的進化和產業標準的完善。
在模塊化產業價值網中,產品價值創新能否迅速轉化為各類成員的實際收益,還有賴于輔助產品價值實現的各類服務價值主體的價值創新活動,包括廣告、銷售、金融、物流等。在廣告宣傳上,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營銷對傳統廣告的替代效應日益顯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品牌廠商與各類網絡服務商結成戰略聯盟。在銷售渠道上,電子商務已成為實體分銷渠道的有力競爭者,為模塊化廠商價值實現提供了快捷的虛擬平臺,消費者可以在數量眾多的模塊化產品目錄中挑選產品或模塊,并通過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便利地完成交易。而由于模塊化產品如汽車、電子設備、家用電器、私人飛機等大都屬于高價值產品,為促使顧客盡早做出購買決策和實現擁有效用,企業往往依托于自有金融公司或商業銀行、信托公司、地下金融機構、小額信貸公司、個人財務公司和專營消費信貸的企業等提供消費信貸服務。此外,產業價值網價值活動在網絡結點成員之間的分散性使得物流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系統集成商、各類模塊供應商以及渠道之間,以顧客訂單作為依據,運用看板、JIT、MRP、DRP等先進物料管理方法,對各種原材料、模塊部件、集成模塊以及產成品的分級供應、運輸、生產、分銷、多級庫存、包裝、配送等環節按照完成特定功能的原則歸納為若干價值模塊,使產品能最及時、準確地送抵客戶,實現時間效用和地點效用而完成價值增值,目前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將上述物流活動的一體化戰略設計和組織運作外包給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企業完成。
由上可知,模塊化產業價值網的價值創新力度取決于主導產業價值鏈的系統集成商與相關產業價值鏈的模塊供應商及各類服務提供商參與模塊化產品采購、制造、促銷、分銷及客戶服務的整個供應鏈流程的集成創新效應及其協力作用的大小(如圖3所示)。4結論與啟示
模塊化思想在產品設計、生產以及企業和產業組織層面的應用和拓展,使得圍繞模塊化產品運營的相關產業價值鏈通過模塊化分解和整合,形成了由各類價值模塊交錯縱橫、立體狀的產業價值網,其中由關鍵價值模塊構筑的核心價值區域成為模塊化產品價值權力生成和競爭力的源泉。這一新的理論視角為后發國家突破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鎖定、依托自身的產業價值網獲取高端價值提供了有益啟示。面對全球產業競爭的加劇,后發國家首先應立足于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模塊化產品的準確定位,使其作為主導產業價值鏈吸附代表該產業未來技術和競爭焦點的相關產業價值鏈參與產品的協力制造,促進產業價值鏈在地理空間上的適度整合和集聚,形成與完善區域性產業價值網。其次,對產業價值網的價值模塊進行篩選和補充,保留和提升高價值模塊,逐步轉移技術不高、競爭激烈的中低價值模塊,積極從外部吸收稀缺價值模塊,對產業鏈進行橫向與縱向一體化延伸,提高專業化程度,著力打造具有異質性競爭力的關鍵價值區域。再次,產業價值網升級離不開企業價值鏈關鍵環節的支撐,作為系統集成商應密切關注市場消費導向,通過創意、尖端的模塊化系統規則設計鞏固在產業價值網中的核心地位,謀求在全球產業標準制訂中的話語權;作為鏈接主導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關鍵模塊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應實時掌握模塊化產品的高端價值競爭動向,著力于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通過有效參與全球化運營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力爭成為稀缺價值模塊的供應商,實現與核心企業的強強聯合。
參考文獻:
[1]Porter M petitive Advantage[M].Free Press,1985.
[2]Kogut 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5(26):15-28.
[3]Dewatripont M, Maskin E.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62):541-55.
[4]Krugman P.Growing World Trade :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 327-377.
[5]Gereffi G.Shif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J].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2001(44): 1616-1637.
[6]Slywotzky A J.Value Migration: How to Think Several Moves Ahead of the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7]Susan A Sherer.From Suply – Chain Management to Value Network Advocacy: Implications for E - Supply Chain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5, 10(2): 77- 83.
[8]Brandenburger A, Nalebuff B.Co-Opetition [M].Doubleday Press,1996.
[9]Callahan C V, Pasternack B A.Corporate Strategy in the Digital Age[J].Strategy & Business, 1999(15): 10-18.
[10]Verna Allee.Reconfiguring the Value Network[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4): 36- 39.
[11]Pil Frits K, Matthias Holweg.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Grid[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47): 72-80.
[12]羅珉.價值星系:理論解釋與價值創造機制的構建[J].中國工業經濟,2006(1):80-89.
[13]Kathandaraman Prabakar, David T Wilson.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1(30):379-389.
[14]Vargo S, Lusch R.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 1-17.
[15]Dichenn P, Kelly P, Olds K.Chains and Networks, Territories and Scales: 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J].Global Networks, 2001(2): 89-112.
[16]吳華清,劉志迎.基于價值網理論的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8):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