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贈劉景文古詩

贈劉景文古詩

時間:2023-05-30 09:27: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贈劉景文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贈劉景文古詩

第1篇

秋天的詩

李嘉昀

金秋時節(jié),景色宜人。在長滿蓮花的池邊,有一棵大楓樹。到了秋天,楓樹的葉子紅了,北風輕輕吹過,楓葉輕輕地落了下來。

小蜘蛛拿了一片葉子,它給自己鋪了一張床。它上了床,看見了美麗的秋景,它就背起了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小青蛙拿了一片葉子,它把葉子放在水上,就開始沖浪了。它一邊沖浪一邊背起了“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小老鼠也拿了一片葉子,它站一葉子也開始背“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第2篇

關鍵詞:詩詞鑒賞;抒情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0

2013年《高考考試說明》對詩詞的鑒賞作了兩點要求:一是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其能力層級為D級,鑒賞評價。其中間接抒情的抒情方式的判斷和用法為難點,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常把三種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相混用。基于此,本文將結合中學語文課內及課外的古詩詞實例分別談談他們的具體用法和區(qū)別。

一、借景抒情

這種表達技巧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技法,它又叫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這類詩從題材上說屬于寫景詩。詩中的景物無不寄予著作者的情感。有些意象還被賦予了特定的情感,如楊柳、楊花、子規(guī)、西風等。

例一、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寫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為什么呢?是由于"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于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出春澗的幽靜。其中花落的細微之聲唯其心境灑脫、內心閑靜方能覺察。

例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lián)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描寫了高猿長嘯,秋風獵獵;水清沙白,鳥群回旋的精美畫圖。頷聯(lián)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小小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沉郁悲涼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眼前景與心中情交融相洽。

二、借物抒情

這種表達手法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賦、比、興"中的"興"即"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這類詩是詠物詩,它通過對物的描寫或描繪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常常把感情寄托在對事物的愛憎中,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例如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清明時節(jié),楊柳青青,柳絮飄飛。草熏風暖,梨花淡白如雪,于東欄獨自惆悵。,已是暮春繁華過眼即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幾度清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fā)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都是在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情感,但它們一個用的是物,一個用的是景,這就相當于一朵浪花和一片大海之間的區(qū)別。

三、借物喻人

這類詩也是詠物詩。古人常說"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往往偏重抒情、言志,詩人借助某種事物的特點,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志向、品格、精神等,一般分為喻己和喻他兩類。

(一)借物喻己

例如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一首詠物寓志之作,以梅花象征自己的清高孤傲和不屈不撓、經得起挫折的品性。上闋梅花的存在環(huán)境比喻詩人當年的境況:因堅持抗金而觸怒當政的主和派,所以"寂寞開無主"。雖然年紀已老,但抗金之志不衰"已是黃昏獨自愁"。下闋寫梅花經歷嚴冬的考驗,不與百花爭春,即便花瓣凋落和入泥土,可香氣卻不消失,以此比喻自己孤高執(zhí)著的品性。作者把自己剛勁不屈的孤高氣節(jié)注入梅花的形象,做到了物我合一。

(二)借物喻他

例如:蘇軾的《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傘似的葉子和根莖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年已五十八歲的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第3篇

【關鍵詞】創(chuàng)作背景 流派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語言凝練,蘊含情感,意境深遠,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性情陶冶、審美觀培養(yǎng)的極好教材,更是學生學習語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對初中語文教材里編選的幾十篇“古詩詞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明確古詩詞曲教學的作用,又要緊扣“文學史”這條主線。筆者結合多年中學語文教學實踐,就如何搞好古詩詞教學,淺談如下思考。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lián)系學生實際,聯(lián)系時代依托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游子思鄉(xiāng)的悲涼心境。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后并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閑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qū),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于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南渡后,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xiāng)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后,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

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詩詞曲的體裁特點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最鮮明的標志就是“格律上的嬗變”。雖然,這不是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就教材為我們選錄的這些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品來看,著眼點也正在“格律”上。我們還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這幾十篇作品的整體,讓初中學生了解和掌握些簡單的“詩詞格律”知識,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詩經》的語言以四言為主,到“漢樂府”已初步發(fā)展成了五言詩,通過教材注釋了解了什么叫“漢樂府”。到唐代已經產生了十分成熟的近體詩,講究平仄對仗,用韻:有五律、七律、五絕。五律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五絕的代表作有李白的《秋浦歌》等,七絕的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出塞》等。詞的格律常識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沒講,教師也可適當補充。宋詞的代表作品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入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唐詩、宋詞還有流派之分,教材沒有明確要求,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以有助于學生欣賞這幾十篇作品,教師可以做簡單的介紹。唐詩有邊塞派、山水田園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詞有豪放派、婉約派等,兩者的代表作品有蘇軾的《赤壁懷古》,李清照的《如夢令》。

四、掌握積累古詩詞的方法,體會誦讀古詩詞的樂趣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著名學人說過:“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可見,積累有多重要。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多背古詩詞呢?布魯納認為,學習就是發(fā)現,就是掌握學習方法。我們認為必須在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指導中訓練學生掌握背誦古詩詞的方法。:

(1)表演背誦法。

古詩詞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與古詩詞的情感產生共鳴,促使學生背得快,記得牢。

(2)歸類背誦法。

它是根據古詩詞所描繪的景色、或敘述的事件或抒發(fā)的感情等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這樣能促使學生從某種角度上把握古詩詞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時令進行分類,從《村居》、《春曉》到《所見》、《小池》;從《山行》、《贈劉景文》到《梅花》、《江雪》。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朗朗童音背過了燦爛的春天,繽紛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絢麗的冬天,大大調動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此外,還可按詩的不同內容,如“愛國”、“送別”、“感恩”等,進行分類背誦,這樣為大量的背誦奠定了基礎。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教師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讓學生充分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并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guī)律,使初中古詩詞教學實F有效,課堂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范娜.試析中學生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核心素養(yǎng)”[D]. 重慶師范大學 2015

第4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背誦;語文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改革至今,語用已經成為教學思路的常態(tài)。然而,學生在語用的路上,卻頻頻出現“語言斷路”的現象。追根溯源,學生語匯儲存量的匱乏緣于對背誦的不夠重視。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嘗試探究背誦指導策略,呼吁要讓學生多背誦,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巧背文,促記憶

人教版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科書后的“思考練習”中經常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或相關語句”。筆者認為這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因為喜歡,所以有意強制自己背誦;因為是有意識的行為,所以內在驅動力強烈;因為求知渴望強烈,所以尋求捷徑,而背誦的捷徑只能是對記憶規(guī)律的掌握。

俄國偉大生理學家謝切諾夫曾稱:“記憶是人一切智慧的根源。”[2]由此可見,記憶的智慧端口就是背誦這條通道。那么,如何才能盡善盡美而又巧妙地挖掘智慧的源頭,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精品”呢?

1.語境重塑

語言環(huán)境重新拼接是增強記憶力的前提,當某種欲望驅使大腦神經刻意去執(zhí)行某段文字的識記時,注意力便會高度集中,盡可能地調動已有的知識結構重塑文段意境,以最快的時間背熟,且長久存儲。倘若碰到特別生疏的語句,應多嘗試幾次,千萬不要急于求成。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觀潮》第四自然段描寫近觀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景象,學生們在背誦這段時多次出現“斷鏈”現象,筆者利用動感課件協(xié)助學生們自行搜索 “巍巍長城”與“戰(zhàn)馬奔騰” 的熟悉畫面,再與“橫貫江面”“浩浩蕩蕩”的文句兩相拼接比照異同,記憶的欲望立馬讓學生們的腦海中浮現出大潮的壯觀場景,從而背誦也就順暢了起來。

2.斷篇求憶

記憶的保鮮期有長久的和短暫的。諸多學生對部分內容的殘留記憶不會長久,經常性地在“提現路上”堵塞不通。此時,教師不能一時心急扼殺了學生的背誦興趣,而應該幫助其打開記憶倉庫的大門,有方向地搜索記憶深處的只言片語,間接地回憶出原文,以保持其背誦的積極心B。

3.熟背默寫

一段文字經過理解消化自然能成為學生知識寶庫的囊中之物;經過熟讀熟背,系統(tǒng)地形成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此時此刻,只要多閱讀幾遍,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只要記憶的閘門一打開,提起筆來一默寫,自然會“下筆如有神”;不管“對背”或“提背”,檢查的結果總會令人滿意,學生的記憶能力更會令你大開眼界。

不過,通過背誦積累的大量材料要想長久地儲存并適時運用,一定要根據識記程度對遺忘過程的影響,注意安排有效的復習才不會讓學生的記憶倉庫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林。

二、復讀文,促理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背誦古文時,因為常受時代文字的限制,學生難懂難背的概率高,教師再多的講解也是“隔靴搔癢”,毫無益處。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內化語感。多遍讀書,需要誦讀者有感情地理解投入,才能促進誦讀者邊讀邊想的能力,而隨著誦讀次數的增多,誦讀者的理解能力也順理成章地“扎根”在層層遞進的情理之中。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五絕古詩背誦時,由于正值知識系統(tǒng)構建初期,無法瞬間悟透其中的詩韻,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趣詩意,才能在渾然不覺中得以理解直至張口即背。

《贈劉景文》是蘇軾同好友互勉的一首托物言志的詩,其詩境不是二年級學生能輕易觸及的情感高度。就朝代背景及詩人處境就已是學生探知的“隔熱板”,更別說理解詩中暗藏的蘇軾對劉景文身處絕境的同憐與勸慰。貌似悲寂凄涼的“荷盡”與“菊殘”,只為襯托那股“傲霜斗雪”的氣節(jié),最終在詩人的筆鋒轉角處呈現一片燦然如錦的秋末冬初的 “橙黃”“橘綠” 圖,以告知對方“莫為眼前難而困,應就未來且奮進”。

背,難;解,難上加難。筆者采用了“復讀”至誦的策略來幫助學生渡過此難關。①師范讀,聲情并茂的語感為學生奠定情感基調,讓詩有意境;②自由讀,盡管未能立馬悟通詩意,至少讀有停頓;③對對子讀,找出上下兩行詩句中對仗的字或詞:“荷盡――菊殘”

“擎雨蓋――傲霜枝”“已――猶”“無――有”等,讀得稍有節(jié)奏;④空間讀,在詩文注釋與課前預習所搜集的材料幫助下,邊讀詩句,邊想象其中的豐富畫面,試著半背讀詩,讀出其明顯的意思;⑤放手讀,在筆者課前精心配制的動感課件引領下,讓學生自行憑圖脫文試背……通,則順背;不通,則多引導再讀。反反復復地讀,反反復復地試背,蘇軾勸慰劉景文的誠心也在漸漸的思維探路中形成了自我的記憶屏幕。

三、牢誦文,促規(guī)范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族語言和文字,這難免會影響漢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運用。筆者推薦指定學生所背的都是經過認真選擇和精心錘煉的膾炙人口的一些文質兼美的、催人上進的名篇。低年級三字、四字識字口訣,高年級律詩及古代文言文, 中高年級科學小品文及名人成長故事、童話故事等,皆出自中外名家筆下,無論何種體裁,都朗朗上口,討得學生喜歡。日夜閱讀,長期熏陶。無形中,不斷的誦讀牽引著學生的內化語言達到標準,無聲無息地做到了文從字順的規(guī)范用語。

四、細品文,促思維

文本背誦與思維感知始終是相斥的,會背未必悟通。學生在背誦文段時,應該細細品味文本,弄明白每個文段的表達順序,搞清楚文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落實朗讀詳盡字詞時的語感處理,在不斷的探究悟讀中,文本的思路才會漸漸轉化為學生的思路,需識記的內容才會熟絡于心。但是在背較長文段時,常常無法一蹴而就、輕易悟背,因此,必須學會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尋找文字間的層次感與空間感,把長文讀成短文,把長句讀成短句,甚至只讀成一個詞或一個字。在此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再次在腦海中“畫大樹”,由字、詞、句畫回原文這棵“大樹”。

如背誦《貓》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三“品”文本。一品,理清并列篇章風格:古怪與可愛;二品,捋清文段總分構段特點:從“老實、盡職、貪玩”中讀出“古怪”,從“淘氣”中讀出“可愛”;三品,文句表達:長文變短。當學生僅讀成“古怪”一詞時;再回溯文本“老實”“貪玩”“盡職”“溫柔可親”“膽小又勇猛”“可愛”,最終順著“任憑……也”“非……不同”此類關聯(lián)詞在腦中進行“添枝加葉”,讓這般古怪性格的“大樹”重描完整。這樣歸納概括的次數越多,背誦的熟練程度也就越高,越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如果說,人們的頭腦是貯藏知識的寶庫,那么,背誦就是往寶庫中輸送寶物的有效方法。當代著名作家巴金在介紹寫作經驗時,說他十二三歲時就會背幾部書,其中包括有222篇佳作的《古文觀止》。 [3]可見,有效的背誦方法的確能成就學生們的整體素養(yǎng)。因此,我們要呼吁背誦,也要相信“背誦”必能讓學生大展語用而促進其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省玲.朗讀與背誦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版),2011(1).

[2]汪緒榮.以形式多樣的背誦強化英語教學效果[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版),2010(9).

第5篇

一、語文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運用直觀,形象認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指出:“思維的深刻性是指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自覺地從表面現象中發(fā)展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并達到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兒童往往由于知識經驗貧乏,表象儲存量少,利用率低,影響了思維的深刻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應利用直觀教學,豐富學生表象,使之由表及里,達到對事物的深刻理解。

(1)運用圖象直觀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學生對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樣掙斷的理解有困難。老師可制作“蛇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尾巴就斷了”的活動幻燈片,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更直觀地就能理解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樣掙斷的。接著,老師把小壁虎斷尾巴借尾巴長出新尾巴的過程再通過幻燈演示出來,學生便能深刻理解小壁虎的尾巴特點及作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2)運用實物直觀

如教學閱讀課文《燕子媽媽笑了》一文,如何讓學生較快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呢?課前我們準備好冬瓜和茄子各一個。引導學生觀察認識:①小朋友,知道這是什么?(逐個出示冬瓜及茄子)②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獨自觀察,記在心里)然后學習課文,邊學邊結合用實物對照,讓學生自我檢查自己的觀察與小燕子的觀察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樣教學,使課文內容變得淺顯易懂,學生記憶牢固。

(二)巧設練習,靈變通,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性

思維的靈活性就是善于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如,變換角度,訓練思維的多項性辨別正誤,訓練思維的縝密性;舉一反三,訓練思維的變通性。在讀書練習中,把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類似的課文學習之中。如學習古詩《贈劉景文》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古詩方法:① 聯(lián)系句子理解字詞。②串解句子的意思。③熟讀背誦。④概括整首詩的意思。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山行》等。

(三)狠抓閱讀,高頻快速,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思維深刻性和思維靈活性的集中表現。在閱讀教學中,做到聽話能迅速做出判斷和反映,說話能迅速表達,對答如流,讀寫速度快,思維敏捷,效率高。(一)訓練速讀。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學習瀏覽等等。(二)引疑爭論。在閱讀的教學中,訓練學生能及時敏捷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簡明扼要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教《小壁虎借尾巴》,當學習課文最后時,可問學生:“同學們想想看,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斷了,還會去借尾巴嗎?”教師緊扣課文重點。引疑爭論,情趣頗濃。有的說:“小壁虎還會去借的,如不去那它就沒有尾巴了。”有的說:“小壁虎不會去借的,因為誰都不肯借給它。”這時有位同學站起來反駁:“剛才兩位同學說的都不對,小壁虎尾巴再斷了它不會去借的,因為它本身會長出新尾巴。”通過這樣的設問引辯,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快速敏捷性,還可開展引導概括、開展競賽等訓練,更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另外,加強實踐,獨立思考,培養(yǎng)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可以從觀察圖象、說話寫話、課內外結合來訓練,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又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閱讀理解中教與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一)分析綜合法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成簡單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則是把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和各種因素聯(lián)結起來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綜合的閱讀,依據課文的不同體裁、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應當穩(wěn)定地保持“綜合――分析――綜合”的程序,即從課文的整體出發(fā),分析課文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把課文分解成若干段落,接著分析研究課文的各個部分要點、特征與相互聯(lián)系,最后又回到整體,認識課文的中心。簡單地說就是“總――分――總”的理解思路。如《古井》這課怎樣引導學生閱讀呢?先是通讀,自學生字詞,初知大意。后是細讀,讀懂每句話將詞與句放在上下文中理解,特別是那些重要的詞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平原的兒女。”這是一句既精彩而又至關緊要的話,一定要仔細理解。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井像母親呢?又為什么說泉水像乳汁呢?然后在學詞學句的基礎上,再概括段意并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抓住重點的句和段,理解文章的中心,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啟發(fā),突現綜合的理解過程。

(二)歸類比較法

歸類,是把事物按不同性質分門別類做出歸屬;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活動或從歸類到比較,或通過比較進行歸類,但都是建立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例如《舍身炸碉堡》一文中有兩處關于槍聲的描寫。第一次是“嗒嗒嗒……突然,從一座橋上噴出六條火舌,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第二處是:“敵人的機槍更瘋狂了,子彈撲哧撲哧打在身邊,地上冒起了點點塵土和白煙。”閱讀時,可把這些描寫找出來。思考:作者為什么兩次寫到槍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只要仔細讀文章,綜合起來想一想,歸到一起比較,就不難發(fā)現,這兩次槍聲都說明敵人的炮火非常猛烈,戰(zhàn)斗的形式十分嚴峻。但是“嗒嗒嗒”表示因子彈沒有擊中物體而發(fā)出的清脆響亮的聲音。“撲哧撲哧”則表示子彈擊中物體所發(fā)出的沉悶的聲音。子彈直接打在身邊,說明的處境十分危險。通過這樣歸類與比較,就容易使學生認識到,兩次槍聲的變化,戰(zhàn)斗形式也在變化,但更主要的是,從生死攸關的時刻仍堅持“匍匐”前進,向前“猛沖”的勇往直前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那英勇的形象和偉大的獻身精神。

(三)演繹歸納法

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由理論到確定事實的推理方法。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由事實到理論的推理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課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愛國工程師”,全文都是圍繞這句來選擇材料,展開情節(jié)的,而“杰出”又是中心句中的中心詞,抓住它,能幫助我們領會全文主要內容及思想感情。以達成新知的理解過程,這就是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當時,清政府修筑京張鐵路受著帝國主義的欺負,國內又缺乏工程技術人才,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和嘲笑,況且工程又十分艱巨,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在這種情況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這需要有多么“杰出”的膽識!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以及設計人字形線路的例子都說明了詹天佑作為一名愛國工程師,具有“杰出”的智慧。詹天佑身體力行,深入現場,與學生、工人同甘共苦,始終堅持野外工作,白天測路線,晚上繪圖、計算,工作極其艱苦。課文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表現出詹天佑“杰出”的高尚品質。又如《群鳥學藝》一課,寫了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小燕子向鳳凰學習搭窩的經過。可采用歸納法,歸納各種鳥的學習態(tài)度,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6篇

一、以“誦讀”為引線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教學過程中,誦讀法已經成為理解詩詞含義、掌握詩詞主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師讓學生反復大聲朗讀不僅能幫助他們深入領悟詩詞的含義,而且還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審美和道德取向。

首先,從形式來看,詩詞講究韻律美,句式整齊,音律和諧,押韻使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jié)奏感。通過誦讀,學生能充分感受詩詞的美妙,體悟其中的審美價值,從而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其次,從內容來看,詩詞主要有寫景、狀物、抒情等幾類,用精煉的語言概括現實生活,從藝術的角度賦予生活浪漫的氣息。詩人對現實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通過反復朗讀,學生能受到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要重視誦讀在詩詞教學中的作用,鼓勵學生經常誦讀。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贈劉景文》一詩時,首先,教師可以進行有感情的誦讀,讓學生感受這首詩的情感。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誦讀。隨后,再以詩的形式和內容兩條線索展開,讓學生談談詩的韻律美、繪畫美和表現的思想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抓住古詩,還要關注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這對把握主題有重要作用。這首詩前兩句對比秋天“荷花”的凋零和“”的堅挺,后兩句話鋒一轉,引出“一年好景君須記”。具有什么象征意義?告君之句的醉翁之意是什么?通過多次朗讀可以發(fā)現,詩人意在勉勵朋友珍惜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遇到挫折不氣餒、奮發(fā)向上的主題深深地感染著學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二、以“鑒賞”為深入點

詩詞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積淀下來,以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和深刻的內涵內蘊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品格。詩詞鑒賞不僅是充分發(fā)掘詩詞多重含義、豐富文學要義的方式,也是探討詩人思想情感、研究歷史的深入點。鑒賞詩詞意在通過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經典詩詞的理解,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詩詞的價值,并能在鑒賞中體會其中的人文情懷,例如古人對生活的看法、內心的修養(yǎng)及為人處事之道。

以“鑒賞”為深入點的詩詞教學不僅能延長學生對詩詞情感的體驗,還能開拓思維,提升感悟。因此,教師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詩詞的構詞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及思想情感,幫助他們充分感受詩詞的多重藝術魅力。詩詞鑒賞一般可從語言風格、行文技巧、主旨、藝術手法等方面展開,主旨是鑒賞的核心內容,必須首先弄清主旨。例如在《贈汪倫》一詩中,全詩以敘事的手法展開,并運用對比的手法(桃花潭水的千尺深和汪倫對我的情意)來突出“我”和汪倫的情誼。通過分析,學生能夠把握詩的主旨,感受到二人之間的深厚情意,并反思自己和朋友之間的友誼,由詩詞引發(fā)對現實生活的思考,這就是鑒賞的升華。

鑒賞的形式多種多樣。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研究詩詞的熱情,教師就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鑒賞的形式。詩詞的美不僅在于韻律美,還在于意境美。以王維為代表的詩人將“詩”與“畫”完美結合,使詩詞呈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此為突破點,讓學生根據詩中的描述畫插圖,體會詩的繪畫美。例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不僅運用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早春圖,還賦予此畫鮮明的色彩,展現了早春的生機與活力。教師可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句子來繪畫,其意義在于鼓勵學生用生動形象的圖畫表達抽象的詩詞,在此過程中,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再三咀嚼體會和感悟內在含義,在繪畫的同時掌握內涵,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鑒賞把學生的認知從表層深入到了內在,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它不僅著眼于學生對詩詞基礎知識(如詩詞的朗讀、翻譯等)的掌握,更側重于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升文化內涵。

三、以“探究”挖掘內涵

傳統(tǒng)語文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常常使詩詞學習陷入一潭“死水”中,課堂失去活力,“活水”難以引入,更不要說激起新的思維“漣漪”。探究法的提出意在倡導教師打破這一尷尬局面,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淡化教師在課堂中的決定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探究要求教師能夠獨辟蹊徑,引導學生以全新的形式深入探究詩詞,從不同的角度尋找詩詞的價值。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領悟詩詞多義性內涵,還能通過合作培養(yǎng)合作意識、領導意識和服務意識。

從探究的內容來看,教師要不斷引入新鮮的元素,以新穎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內涵,以便學生能從中借鑒有價值的思想。教師可以將詩詞與音樂、美術、戲劇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全新的感受,使學生領略詩詞在不同形式中的生命力,汲取其中別樣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學習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舊詩新唱”,通過旋律讓學生感受作者久客他鄉(xiāng)的傷感和久別回鄉(xiāng)的親切感,進而引發(fā)自己對“背井離鄉(xiāng)”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以藝術為載體的人文精神,感悟詩的哲理,體悟生活。

從探究的形式來看,要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合作探究,以綜合展示的形式來呈現探究成果,以師生共同打分的形式來評價活動,通過合作―展示―評價這個過程來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仍以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一詩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圍繞古詩背景、情景再現、主題深入等環(huán)節(jié)展開。在活動過程中,各組學生要發(fā)揚合作精神,既要著眼于個體的能力,又要考慮到整個小組的利益,協(xié)調個體和集體的關系,正確認識合作在活動中的重要性,從而樹立集體意識。由淺入深的探究活動考驗的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是對學生的耐力和毅力的挑戰(zhàn)。詩詞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培養(yǎng)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生活中能勇敢地面對挫折。

探究詩詞要敢于突破常規(guī),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勇于展現自己、表現自我。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發(fā)展及詩人的思想情感,發(fā)現詩詞中隱藏的內容,充分感受詩詞的價值和時代賦予的新的內涵和意義,從而體現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