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考作文萬能素材

高考作文萬能素材

時間:2023-05-30 09:27: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作文萬能素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作文;文體意識;立意導向;賦分

高考作文是一種非常態的寫作方式,它通過對學生的作文水平和習作能力進行測量和評價,為我國的高等院校入學考試選拔人才。伴隨著我國高考大范圍自主命題,2004年話題作文的數量達到高峰, 2005年的高考卷中首次出現了新材料作文,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 2010年高考的材料作文的數量達到了歷年之最。到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對成熟,并在全國推廣。

然而,每一個命題形式都各具優劣勢,在應用中也會暴露出一些問題。話題作文增大了套作的可能性,難以保證測試的有效度;材料作文限制過多,要求學生必須根據材料提煉觀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立意空間;新材料作文的題型主要是事理類和事件類兩種類型,它在給學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間和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立意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無法規避的問題。比如多樣的審題角度,容易使考生選擇一個自己最熟悉的角度產生套作,于是命題的思辨性被抹殺。

究竟采用怎樣的命題形式才最有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這是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的問題。為了消解作文命題的弊端,2015年一個新的作文命題概念――“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應運而生。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中對“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定義和特點進行了說明-----“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其實,這類作文命題形式早在中國古代的策論寫作中就出現過,與當下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寫作也很相似,并且當下英美等國的作文考試中也經常采用此種方式,這便說明它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能夠較好地適應各種需求的考試類型。很明顯“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下達一個指令性任務,讓考生更好地圍繞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擇最好的角度,遵循明確的命題要求來寫作文。由于命題取材的時新性和話題性,它的寫作方法與時事評論更接近。

歷史上,詩文一向被奉為正統文學的正宗。春秋先賢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謂 “三不朽”。《周易》中也有“修辭立其誠”之說。其中,“立言”、“修辭”都是人們抒發志趣、傳承文明的載體和途徑,傳之于世,給人以啟迪和鞭策。“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提出“氣盛言宜”、“文以載道”等觀點,不僅在當時的文學界打開一片新氣象,甚至對當今的作文教學也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在寫作文體學視野中,“文體意識”一直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沒有直接限定文w,但在實際命題中卻隱含著作文文體的指向。如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作文題,很明顯要寫成議論文更適合表明態度,這樣更能凸顯出學生的思辨力。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于漪認為“議論文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①議論文的寫作是對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理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因此議論文對培養學生對事理的思辨和判斷能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議論文在體式上變化不多,主要靠論理上的深刻透辟取勝,因而不容易寫出個性和亮點。“任務驅動”型作文呈現出的文體方面的 “偽開放”,實際上是一種變相強制。學生往往會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去集中積累“萬能素材,淡化“分析”,呈現出的作文模式往往是按照“觀點(態度)--事例―結論(結尾空洞照應開頭進行粗暴地升華)這一結構展開,而且不少考生在舉例時敘述素材拖沓冗長,整個議論文變成“四不像”。與此同時,有些教師抓住議論文這一種文體來教,學生抓住一種文體來練 ,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作文的基礎就應該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議論文恰恰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文字散發靈動的“魅力”。因此,那些來自于心靈深處的清新溫暖的散文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消失在高考考場上。

其次,“任務驅動型”作文在立意導向上,題目的設置在某種程度上從片面的時事熱點中偏重對思想道德的考量。這種傾向削弱了作文思想的多樣性和表達的個性化,已經蛻變成“命意作文”,學生的思考角度被限制住。這仿佛映證了林富民教授當年在反思話題作文時說的“目前的高考是誤用國家考試,是選士意識的一種不當體現”。①高考作文命題必須要豐富發展它的功能,利用它的引導優勢,讓學生“對生命、對生存狀態、對閱讀的經典有自己獨特的闡釋和見解”。

再次,這一弊端直接影響作文賦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其中一個重要寫作原則就是“暗含主流價值(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容不得主流意識的作文”,評卷教師們常常依據題目中強烈的“對社會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強化“主題”的正統性和重要性。“個性”思考被“公共意識”取代,高考的高分甚至是滿分地作文被教條地揣摩和模仿,真正的好文章不會來自考場,因為它代表不了學生的最好水平,所以成熟了一段時期的向理性回歸的命題趨勢又陷入了“應試”訓練的“百慕大”。

高考作文命題從一開始就伴隨著爭議在發展,比批評更重要的是提高和超越,需要長期從事高考作文閱卷和指導工作的專家、語文教研員和高中教師從學術的層面進行較深入的論證和分析,真正使高考作文命題具有開放簡明的題目、包容的文體、兼容的表現力、對于現實的關照和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3] 于漪.于漪文集[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明.中學作文教育實踐問題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李亞盟.我國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題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2014

第2篇

議論文寫作難在哪里呢?把議論文寫作當成任務,被動接受,寫作沒有積極性。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想法———積極出擊。“自主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自主性發展。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目標不謀而合。筆者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化整為零”,將每周集中性作文課加以調整,力圖通過“自主學習”多樣化的活動探尋議論文短板的處理方式。

一、開設作品閱讀課和網絡交流平臺,自主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耳濡目染的讀書增強寫作的興趣和信心。因為大量的閱讀能積累豐富的知識:學生寫作時聯想豐富,舉例子得心應手,名言警句運用得當,優美的詞語層出不窮。課文是第一素材,因為課文都是專家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我們上課時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提示學生積累事例運用角度。獨木不成林,個別課例難以形成大氣候:學生需要廣泛涉獵課外讀物,筆者運用課內“閱讀課”和課外“博客交流平臺”兩種方式加強課外閱讀。在每周安排的“閱讀課”上,教師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內容為包括選修在內的課文的多維擴展———讀前給予一定的提示,課堂上10分鐘回顧閱讀作品,整理問題;剩下30分鐘讓學生有討論交流的機會。學習錢鐘書的《論快樂》,我組織大家閱讀他的代表作小說《圍城》,學習張愛玲的《更衣記》,我們一起閱讀其早年代表作“沉香屑”系列小說,并且對其最近出版的《小團圓》水準予以討論。課后,學生反復朗讀并且背誦自己喜愛的名家散文,有意識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語言特點和整體風格。通過自有而主動地補充課外書籍,吸取了百家精華。學生感覺讀書量大大增加,選取事例信手拈來,再也不用重復以往的屈原李白杜甫外加李清照的“萬能膏藥”,議論文顯得有內涵,有時代感。

二、組織辯論興趣小組活動,增強論證能力,主動表達

總有部分學生向我訴苦:肚子里有話卻總是用不上。經過仔細觀察,筆者發覺平時作文課上,學生鼓不起勇氣去練習。越怕就越不愿寫、不會寫———論證能力跟不上。給予學生信心,積極表達是關鍵。我們組織多項辯論賽辯論賽。鼓勵學生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觀點論證清晰。為了說服對方,他們“被迫”去運用材料事例,關心論證技巧。先說后寫,以說促寫,通過多練,熟能生巧。這一舉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道士塔》課文結束時,我拋出一個問題:強盜還是學者?這個問題一下子將大家義憤填膺的感情給調動起來,學生們嘰嘰喳喳,紛紛要求給出一節課時間來展開討論。筆者特意將時間定在幾天后的周末,讓大家有時間準備材料,理清思路。辯論賽上,兩隊同學唇槍舌劍,引經據典地搬出許多名家名言和材料依據,有些辯論賽手所舉事例得到全班同學的隨聲附和,氣氛一度達到。最后以最佳辯手一席擲地有聲的言辭蓋棺定論:縱然有人侃侃而談學術無國界,可是做學術的人是有國籍有熱血有良心的血肉之軀。西方那些所謂的學者為何不在敦煌古老的土地上就地研究?為何一定要將中華瑰寶搬遷到異國他鄉的博物館?為何在中國強盛之后依然不愿無償歸還那些國寶?一句話:他們是一群披著學術外衣的強盜。這場辯論賽促進了同學們思考事物的深層次和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帶動大家議論文寫作的熱情。

三、讓學生輪流命題,改變題目不切實際的弊端,自主命題。

在高考壓頭的環境下,總有些心急的學生認為通過投機取巧的模式化訓練可以達到短期見效、得到高分的目的。懷有這種態度的學生在高考作文48分的門檻前總是再難有所突破。拾他人牙慧帶來了一定的分數增長,卻抹殺了學生寫作的真性情和優秀作文出現的可能。《普通高中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盡管人們對寫作目的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寫作的根本用意在于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也許回歸“新課標”,用自己的心靈和真實感受去面對作文,才會認真寫作,才會用心思考,也才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驚喜!如何去除“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尷尬,還給學生不得不說,甚至一吐為快的寫作激情?讓命題成為學生一種表達和情感的需求,讓命題成為學生一種精神和生活的需求。老師完全可以大膽地讓學生“任意”地自由發揮――自主命題。依據合理搭配和自愿的原則,全班學生分成為六個具有自主命題權利的寫作命題小組,組長由小組內部成員輪流擔任,大家平等參與命題的研究和決策。但命題在原則上必須被大多數成員接受。命題范圍既可以是身邊的事物或現象,也可以是社會生活的熱點和趣聞,命題的提出還可以依據教材或課外讀物提供的寫作經驗。老師幫助小組成選篩選、審查作文命題。最后,教師將各小組提交的命題提前公布。全班學生投票決定寫作題目。

經過長達一年的認真實踐,這些自主學習的策略激發了學生關注和感悟生活的熱情,促使他們在積極汲取教材營養的同時主動開拓議論文體寫作的廣度和深度。班級里不但一掃以往偽造抄襲,甚至逃避寫作的不良風氣,而且涌現出了大量抒寫真性情,表達真理念的議論作文。

作者:張娟英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