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電子政務的作用

電子政務的作用

時間:2023-05-30 09:4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子政務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電子政務的作用

第1篇

目前,各高校的門戶網站已經成為宣傳學校的最為有力的宣傳方式,也是在校學生獲取重要信息最重要的途徑,校園網站建設已經受到高校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信息化是電子政務的具體體現,高校校園網站的信息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校簡介,讓將來入學的學生以及社會各界初步了解認識學校;機構設置,介紹學校的部門設置與領導機構,明確部門職責,讓信息使用者能夠快速準確的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相關部門;層次分明細致的院系及專業分布,能夠使學生及時掌握所學專業的動態,了解所在系部的新聞與系部特色;專門針對在校教職工的窗口,能夠體現學校的師資水平,也讓教師團體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單位并為其發展做出努力;教務查詢系統、招生就業網、職業生涯規劃系統等更是滿足了學生們方便快捷查詢所需信息的需要。同時,校園網站可以連接到其它相關網站,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這一設計更加方便又快捷;24小時在線服務解答疑惑,更加人性化、專業化。

電子政務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

高校大力提倡建設數字化校園,網絡化校園,體現了學校的發展水平,辦公自動化建設不僅提高了辦公效率,而且提升了高校綜合競爭實力。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就提及建設電子政務以及提高政府辦公效率的問題,“電子政務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有利于增強管理手段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有利于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對于高校而言,大力推進高校電子政務的建設、全面提高高校電子政務應用水平更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提高辦事效率,增強信息透明度。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行政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傳輸信息、通知、新聞及文件,有效節約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信息的共享性,提供學生教師的信息交流平臺,增強了信息的透明度。

(2)深化行政管理,促進管理創新。高校電子政務的建設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門的計劃決策、執行監督,促進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辦公管理以及財務管理。

(3)政務公開、公平、公正。現代化的電子手段,使得行政事務的處理都變得公開透明化,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提出建議,詢問問題,并能得到解答,這一過程實行公開透明的制度,以得到他人的有效監督。

(4)降低成本。電子政務系統的應用,使得文件、通知、材料等通過網絡進行傳輸,既節約了大量的紙質,大大降低了成本,又節省了大量時間,簡化了辦公流程。

電子政務在高校中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高校對實施電子政務的重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并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步,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1)對高校電子政務的認識不全面。建設高校電子政務,需要全校教師、行政人員與學校領導干部共同配合,由傳統的紙質辦公方式轉變為辦公自動化方式,不能夠存在排斥心理。建設完善的高校電子政務系統,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的長期投資,不能夠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長期軟硬件的投資。

(2)應用程度欠缺。目前,在建設高校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注重硬件的投入、輕視軟件的建設,這種現象已經造成極大的浪費,甚至制約了電子政務的持續發展。

(3)資源共享不系統。各高校的電子政務系統更多的還是在學校內部應用,傳達學校文件,師生校務公開等方面,但在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流通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陷。盡管存在一些問題與障礙,但是并沒有阻礙高校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電子政務的發展必將是創新型的發展,將會不斷拓展其發展和應用領域,最終將會實現資源共享、辦公自動化、現代化的教學、科學化的管理。

為實現高校電子政務發展,應該努力踐行:

(1)了解師生的需求,明確電子政務建設的方向,并且建設內容具體化,比如學生電子檔案建設。

(2)勇于創新,加強領導。做到教育管理與電子政務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溝通,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

(3)保障信息安全。信息的公開化在方便信息使用者的同時,也會使部分不法分子獲得相關信息,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所以,加強建設的同時要保障信息安全。

(4)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在大力促進其發展的同時,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保障電子政務安全健康的發展。

第2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電子政務生態系統;進化;標度;

一、對電子政務既有分析范式的批判

電子政務建設的目的性在于:政府機關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應用信息資源,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模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推進政府管理現代化建設,并為公眾提供貼近式優質服務。盡管這一目的性已非常明確,但是,從已有的文獻上看,隨著建設的深入,學界對它的認識越是深化,對電子政務的界定也越是不同。這一方面反映了該研究領域的興盛,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認識上的分歧。

1.對電子政務的不同理解及其研究分野

(1)作為政府再造手段的電子政務

從這個視角看,電子政務首先是一種管理創新,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管理主體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對自身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進行優化重組,目的在于提高內部協調與管理的效率以及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以此來審視電子政務,它將成為政府再造的一種手段。Aicholzor和Schnmtzer看到了電子政務將為政府帶來兩方面的挑戰:其一是改變政府事務,改進服務傳遞的速度和質量,降低費用和重建行政流程;其二是改變政府自身,政府需要重新測試是否具有民主實踐和過程的機能 。Prahalad和Ramaswamy則根據企業管理中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想,認為政府組織應當創造一個包括顧客在內的延伸的網絡以產生競爭力,進而提出了一個“政府機構― ― 網絡型組織― ― 增強價值網絡”的電子化政府的三階段發展模式 。與此相類似,Janice和Greg Robbins提出了一個基于消費者價值的電子政務模式,為了向以顧客為中心的政府組織轉變,他們構建了一個基于價值― ― 聯盟的虛擬組織形式,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實現政府的價值增殖過程。這一模式在澳大利亞西部的一個民政部門進行了實踐,目的是與公眾進行電子溝通的管理變革 。相似的研究還有很多。

在這個視角下研究電子政務,重點是討論信息技術背景下政府職能重新定位和業務流程的重組。這類研究中盡管也提到電子政務概念,但其內涵卻僅僅是信息溝通技術(Information and ConmmnicationTechnologies,即ICT)。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此類研究沒有區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導致了政府的再造,還是電子政務與政府再造之間存在著關聯。進一步而言,他們并沒有區分電子政務與信息技術有什么不同,因而不是將電子政務作為一個實體,而只是關注信息技術如何對政府職能進行重新定位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政府組織變革問題。一言以蔽之,電子政務無非是這種變革的一種結果。

(2)作為網上辦公模式的電子政務

如果從應用手段的視角來審視電子政務,可以將它作為一種網上辦公模式去研究。實際上,這類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電子政務的運行模式或技術支持。從服務對象來看,電子政務主要包括政府間的電子政務(G2G)、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G2C)、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G2B)。因此一些學者直接從電子政務應用的角度來界定電子政務概念。Milford就認為,電子政務作為政務管理的一種簡單化和自動化的技術手段,被用于幫助處理政府和委托人、商業或其他政府之間的事務 。

其實,在這個層面上,電子政務的內涵是最容易與“政府上網”(或政府網站)相混淆的。可以說,作為網上辦公模式的電子政務僅僅是電子政務的外顯形態,其實質是政府業務流程重組之后的服務終端,這也是公眾對政府改革進行感知的最佳、最便捷途徑。在這方面,學者們更多地傾向于探究電子政務服務系統運行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經驗。

2.電子政務研究中的認識論局限

以上關于電子政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兩種傾向:一是技術工具主義,一是管理主義。所謂技術工具主義,是將電子政務定位為政府再造的一種技術工具,是一種技術化手段。所謂管理主義,就是將電子政務看作是政府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再造的結果。該范式強調運用信息技術打破傳統層級傳遞信息和書面審核的工作方式,使政府行政組織的金字塔結構轉變成扁平式、無中心式的網絡結構,從而使政府與公眾和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都變得十分容易,大大提高政府管理的回應、決策、溝通能力,并從根本上把政府治理從封閉的行政系統中拓展出來 。與技術工具主義相比,它重點在于政府組織結構的重組。然而,當我們對以上研究進行認真審視,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盡管信息技術具有一些優秀的特質和社會意義,但試圖借信息技術的運用來打破條塊分割體制是徒勞的。另一方面,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政府業務流程再造,卻很少有人意識到當政府業務流程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發生改變后將對電子政務下一步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當信息技術成為電子政務物質基礎的時候,它就不再僅僅是政府的工具性手段,而成為了電子政務的一個子系統,它特有的技術邏輯將不斷地通過影響政府和公眾的方式得以發揮,加之政府和公眾的能動作用,這種影響會以非線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新生成的社會關系才應該是電子政務下一輪發展的基礎。可見,單一線性的分析范式不利于把握電子政務這一復雜的社會現象。為此,本文提出電子政務生態系統這一概念,將電子政務置于一個動態的復雜的框架下進行分析。

二、電子政務生態系統與系統進化

第3篇

Abstract: E-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familiar fixture. Nations across the world are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governme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most e-government is to better serve citizens. However, citizen’s likelihood to use e-government is low. Lacking of trus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barriers to citizen for engaging in e-government, involving the trust in the internet and the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s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citizen trust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it reviews relevan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the elements of e-government trust. The relation between determinants and initial trust in e-government is presented.

關鍵詞: 電子政務;信任;技術接受模型(TAM);政府

Key words: e-government;trust;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government

中圖分類號:TP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71-03

0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4.2億,突破了4億大關。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消息,政府網站普及率不斷提高,2008年,中央部委政府網站的普及率達到96.1%,省市政府網站普及率達到100%,地市級政府網站普及率達到99.1%。有數量巨大的網民,有政府的大力投入,然而公眾很少使用電子政務。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的結果表明,在調查的群體中使用網絡的公眾有85.6%曾訪問過政府網站,但在這85.6%的人群中,僅有28.3%的人經常訪問,57.3%的人偶爾訪問,還有14.4%的人訪問一次后幾乎不再訪問[1]。

在網絡普及率較高的條件下,如何提高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使用率呢?缺少電子政務信任被認為是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現有網絡信任、政府信任水平的條件下如何建立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信任,是本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文主要討論在現有網絡信任、政府信任水平下,建立電子政務初始信任的內在機理。針對沒有電子政務使用經歷的群體,建立電子政務初始信任形成模型,綜合研究初始信任構建的前因和本質,以期為政府構建電子政務信任提供有用的理論支持。

1理論基礎及研究模型

本文以技術接受模型和初始信任相關理論為理論基礎。影響公眾對電子政務初始信任的宏觀因素主要來自被信任方,即政府和網絡。政府是電子政務的提供方,網絡是電子政務的運行平臺。網絡信任、政府信任已經具有一定水平,這兩個信任水平對構建電子政務信任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這兩個信任水平對構建電子政務信任那個因素更重要呢?這兩個問題是建立模型的動機。

1.1 技術接受模型和初始信任技術接受模型(TAM)是在理理論[3](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和計劃行為理論[4](Thoery of Planned Behavior)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理理論,人會理性規范他們的態度,而且主觀標準能影響行為意向。這一理論用來解釋用戶采納信息技術非常合適。計劃行為理論拓展了理理論,決定行為意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態度、主觀標準和感知行為控制。這兩個理論都認為行為意向和實際使用具有高度相關性。由于個體差異對成功實施新的信息技術有很重要的影響[5]。因此,不斷有新的變量根據新技術的特點(如個人特點、系統或組織特點等)加入新的變量。關于個人特點,Davis提出了兩個主要的個人感知構念,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6]。感知有用性是指擬采用的信息技術能幫助使用者完成任務。感知易用性是指很容易獲取使用信息技術的使用方法。近30年有很多文獻引用Davis的觀點,這些文獻都支持TAM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信任是指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按照可以預測的方式發生行為[7]。初始信任同樣適用于信任這一定義。不同之處在于,初始信任是信任雙方在沒有前期接觸的背景下形成的[8]。電子商務中,客戶對某個商務網站建立初始信任,更看重網頁本身和公司的聲譽[9]。

商務網站明確的業務流程和恰當的解釋有利于建立信任[10]。故感知易用性對網站信任有顯著影響[11]。網站既好用又易用是企業能力的見證。這用戶相信企業有這個能力和資源實現企業的承諾[12]。Koufaris等第一次提出并實證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顯著影響初始信任的形成。

在電子政務環境下,感知的易用性有助于提升不同文化層次的公眾對電子政務的喜好,更加愿意嘗試及使用電子政務。感知電子政務的有用性,電子政務可以使公眾足不出戶了解政府動態,快捷方便的在線辦理有關手續。

H1: 感知有用性對構建電子政務初始信任有正向影響

H2: 感知易用性對構建電子政務初始信任有正向影響

1.2 網絡信任與電子政務信任網絡信任是預測電子服務采納的一個關鍵變量[13]。網絡信任是基于機構的信任。基于機構的信任是指感知機構環境,包括使環境讓人覺得安全的結構和規章制度[14]。Zucker認為基于機構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形式,特別是在沒有共同價值觀的虛擬環境中[15]。

電子政務主要在網絡中完成,也即在虛擬環境中完成,這一環境因素決定了電子政務必須考慮機構信任。電子政務中,機構信任主要體現在網絡信任。公眾掌握了網絡并且信任網絡,將使公眾更容易認可網上推廣的電子政務。

H3:網絡信任對構建電子政務初始信任有正向影響。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信任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重要原因。信任可以減少消費者監督和控制環節,使交易便捷。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運行環境是一致的,電子政務同樣以網絡為運行平臺。網絡信任形成之后,可能會覺得電子政務比傳統政務更有優勢。如電子政務可以24小時全時服務。網絡信任形成之后,公眾使用電子政務時,可以減少監督和控制環節的努力,從而正向感知電子政務的易用性。

H4:網絡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有用性有正向作用。

H5:網絡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1.3 政府信任與電子政務初始信任政府信任是指公眾感知政府機構有能力提供所承諾的服務。Genfen等認為信任提供服務的機構對采納新技術有顯著影響。政府是提供服務的實體,政府提供的在線服務應該使公眾感到滿意。

此外,電子政務信任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面對網站的信任,政府和公眾的良好關系是構建電子政務信任的主要因素。公眾期望政府能可靠的提供在線服務。

H6:政府信任對構建電子政務初始信任有正向影響。

電子商務初始信任形成過程,消費者更加注重技術和商家(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的信任。政府信任對電子政務初始信任的形成有顯著影響。故可以假設政府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有用性和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H7:政府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有用性有正向作用。

H8:政府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2研究方法

2.1 變量定義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假設模型進行檢驗。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特征問題,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則是模型中所有變量的測度項量表的設計由已有的文獻改編而來。為避免問卷測度項表述不清,在問卷正式發放之前,該量表發送給三位北京政府門戶網站的用戶和兩位電子政務領域的研究人員瀏覽,請他們提出反饋意見,根據他們的反饋對問卷進行修改,以保證測度問題表述的準確性。為了更好檢驗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30名大學生被邀請參加問卷的前測,結果表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所有測度項均采用Likert 7點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表1給出每個變量文獻來源和測度項。

2.2 數據采集本文樣本來源于北京市常住人口。首先聯系電信部門關負責人,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后在該公司隨機抽取沒有登陸過政府門戶網站的寬帶用戶,以致電的方式詢問其是否愿意參與本次調查并填寫問卷。對愿意調查的用戶,通過發放電子郵件的方式發放問卷。本次調查共發600份問卷,收回288份問卷。在剔除所有無效問卷過程中,本文僅選擇大于1年的寬帶用戶,以保證樣本是熟悉網絡的用戶。最終采用142份有效問卷。大部分被調查者處于25歲到35歲的年齡段(60.6%),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99.3%,樣本由92名男性(64.8%)和50名女性(35.2%)組成,樣本有5年以上網齡占83.1%。因此,樣本熟悉網絡。

2.3 信度與效度分析首先使用最大方差旋轉的主軸因子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可以考察KMO(Kaiser-Meyer-Olkin)值來判斷樣本數據是否適合因子分析。樣本數據的KMO值為0.897,KMO值在0.8~0.9范圍內時,很適合。主成分分析共提出了五個因子,解釋了85.9%的方差。所有測度項都在相關因子上有較高負載,且具有低交叉負載的特點,體現出了良好的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

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兩步法對理論模型進行檢驗:首先,對測量模型進行檢驗,然后對結構模型進行檢驗。對于測量模型,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進行測度項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TII、PEOU、PU、TIG和TIE分別表示網絡信任、感知的易用性、感知的有用性、政府信任和電子政務信任。信度反映的是量表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通常采用Cronbach’s alpha (α)值用來測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本研究中,所有因子的值和復合信度都高于0.7,表明測度項都具有很好的信度 。此外,所有的標準負載都在0.7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都高于0.5,也說明測度項均擁有較高的收斂效度。

2.4 模型檢驗本文使用amoss 7.0對結構模型進行檢驗。首先要檢查模型與數據是否擬合,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可以用擬合指數表示。表3列出了相對重要的擬合指標及其推薦值。大部分擬合指標值都位于推薦值范圍內,可見理論模型與數據有較高的擬合度。模型的通經系數如圖1。

2.5 研究結果討論從模型檢驗結果看,假設2和假設3 沒有通過檢驗,其它假設都獲得支持。網絡信任和政府信任這兩個因素的確是構建電子政務信任的決定因素(R2=0.59)。模型說明了如下問題:

政府信任在構建電子政務信任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政府信任對電子政務信任有直接作用(0.563),同時政府信任通過感知有用性對電子政務信任有間接作用。

網絡信任對構建電子政務信任沒有直接作用(H3不成立)。網絡是電子政務運行的技術平臺,公眾信任這一技術平臺,但不會相信平臺上所有網站。公眾更多的還是關注政府本身的服務水平和政府網站的具體內容。

如何解釋H4,網絡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有用性的負效應呢?對于樣本中大部分有5年及5年以上網齡的人來講,已經建立了網絡信任,他們采納了新聞門戶網站、SNS網站、購物網站、搜索引擎、博客、BBS等,已經習慣于這些網站提供的風格、內容,他們關心的新聞、事件可以很容易從非政府門戶網站上獲得,甚至可以從非政府門戶網站上獲得更多其它信息,如形式更加活潑、氛圍更加輕松等。在政府門戶網站提供的服務質量和服務風格不能比其它網站更適合公眾需求的情況下,網絡信任對感知政府門戶網站的有用性的效應應該是負的。這也反映了中國電子政務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的特點。

網絡信任對感知電子政務易用性有正效應。但是感知電子政務易用性不對構建電子政務信任有任何影響(H2不成立)。本文的樣本年齡大部分在25歲到35歲之間,他們的網齡又大部分在5年以上,他們計算機知識豐富,不會在感知的易用性上存在問題。因此,感知易用性不對構建電子政務初始信任產生顯著影響。

總之,網絡信任和政府信任是電子政務信任的2個決定因素。政府信任是構建電子政務信任的主導力量。網絡信任不對電子政務信任產生直接影響,甚至還影響電子政務信任的構建;但是網絡信任是電子政務信任必須考慮的因素,網絡信任是電子政務推廣的前提。正是因為有廣大網民信任互聯網,才為電子政務的發展提供機遇。

3小結

本文討論了電子政務政府門戶網站初始信任形成的影響因素,及這些影響因素的作用原理。本文的主要結論是,網絡信任為電子政務信任提供了機遇(感知易用性),網絡信任也為電子政務信任提出了挑戰(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是電子政務信任的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

[1]程霞.電子政務環境下提高公眾互動性的策略分析[J].中國市場,2009,(31).

[2]Codagnone, C. and M. Wimmer, Roadmapping eGovernment Research: Visions and Measures towards Innovative Governments in 2020.

[3]Fishbein, M. and I. Ajzen,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1975. Boston: Addison-Westley.

[4]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p. 179-211.

[5]ZMUD, 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MIS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Management Science, 1979. 25(10): p. 966-979.

[6]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989. 13(3): p. 319-340.

[7]Luhmann, N. and G. Poggi, Trust and power. 1979: John Wiley and sons.

[8]Koufaris, M. and W.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3): p. 377-397.

[9]McKnight, D., V. Choudhury, and C. Kacmar, The impact of initial consumer trust on intentions to transact with a web site: a trust building model.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3-4): p. 297-323.

[10]Kumar, N., The power of trust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relationship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74: p. 92-110.

[11]Gefen, D., E. Karahanna, and D.W. Straub, 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MIS Quarterly, 2003. 27(1): p. 51-90.

[12]Welch, E.W., C.C. Hinnant, and M.J. Moon, Linking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e-government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5. 15(3): p. 371.

[13]Zucker, L.,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0.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6. 8: p. 53-111.

[14]Pavlou, P.A.,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3, M.E. Sharpe Inc. p. 101-134.

[15]Chircu, A., G. Davis, and R. Kauffman, Trust, expertise, and e-commerce intermediary adoption. AMCIS 2000 Proceedings, 2000: p. 405.

第4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 外網維護 網絡安全

中圖分類號:F40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近幾年來廣西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西各級政府部門對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務工作效率和科學決策管理水平的需求越發迫切。電子政務實行的初衷,就是建立透明、廉潔、高效、有回應性的政府,信息的通暢、公開,是電子政務的基礎。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建設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起著加速推進作用。作為我國電子政務重要基礎設施的電子政務外網,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政務部門訪問互聯網的統一出口,奠定各政務部門間信息交換與共享的網絡基礎。

1. 電子政務外網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廣西電子政務外網自治區級網絡平臺建設起步較早,自1998年建設至今,運行情況良好,為區縣政府部門間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廣西區黨委機關通過租用線路基本形成了上連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下接全區各市、縣100多個單位。自治區和各市、縣委均建立了縱向骨干網,全區電子政務外網平臺已初步建成。盡管廣西區電子政務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和網絡平臺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應用系統開發滯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公眾信息服務內容不夠豐富,重復建設現象仍十分突出,資金投入不足,遠遠不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歸納起來,廣西區各市、縣電子政務目前存在下列幾個方面問題:(1)對電子政務本質和作用認識不足。盡管各市、縣級各部委辦局、鄉鎮、甚至村都配備了一定數量計算機,部分單位也建設了單位局域網,配置了辦公軟件、信息系統,但大部分工作人員僅僅看成是用計算機取代手工操作,減小勞動強度,提高辦事效率,并沒有樹立“服務型”政府意識,還停留在辦事政府和管理型政府層面,信息技術設施系統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2)各電子政務系統間數據格式不統一,不實現互通互連,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各縣之間、各鄉鎮、街道、社區辦之間都很少做到信息共享,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島”(3)電子政務作用和效益不明顯。盡管各市、縣已基本建立電子政務外網,但外網各部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4)電子政務環境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缺乏縣級電子政務發展規劃,沒有本縣電子政務發展戰略,大部分市、縣電子政務實施是在由上級部門推動,沒有發展電子政務內在動力,電子政務發展沒有很好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人才缺乏,要開展電子政務,必須擁有一支掌握先進信息技術、熟悉政務業務、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穩定人才隊伍,而由于縣級所在地經濟相對落后,生活環境相對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很難留住高水平人才,此外,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人員基本上屬于事業編制,這也是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缺乏開展電子政務的資金,廣西不少縣級財政緊張,靠上級撥款,吃財政飯,沒有充足的資金開展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

2. 電子政務外網的建設與管理策略

2.1 電子政務外網的建設戰略

隨著國家政務外網建設和應用的不斷推進,政務外網在減少重復建設、節約投資上取得的效益將更加明顯,在促進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目前電子政務的發展趨勢將是通過“智慧地球”概念的電子政務模式,但是這可能會帶來包括安全和 IT產業發展等問題。更多的政府部門將會通過政務外網開展業務并面向公眾交互數據,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信息安全體系仍不完善,這些面相公眾的業務和公眾上報數據的安全將受到考驗。因此,我們必須組織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加快研發建設我們自己的高科技網絡安防軟硬件產品,以滿足政務外網建設的需求。

2.2建設完善外網網絡及配套設施

廣西自治區電子政務外網建設運維管理機構要抓緊完善地區電子政務外網廣域主干網絡平臺和市、縣級節點建設,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外網鄉鎮級節點建設,各市、縣(市、區)要加快電子政務外網本級橫向網建設。當前,電子政務外網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已經建立,并在實際操作運行中得到了有效驗證,且包括網絡功能域劃分、互聯互通、IP地址規劃、VPN網關、市縣網絡方案及安全保障體系等相關主要技術路線已比較成熟,這些對廣西電子政務外網的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都提供了許多好的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確保把廣西電子政務外網建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全區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更好的服務于全區各級政務部門和社會公眾。此外,要加快完善區域內電子政務外網配套設施,建設廣西電子政務外網云計算中心、完善廣西電子政務外網網絡安全管理平臺和電子政務外網數字認證中心等,為各級各部門“一服務兩公開”應用提供云計算、數據存儲、數據災備、數字證書和安全防護等服務。

2.3 加快推進政務外網建設過程中的應用

推進政務外網的建設和應用有利于促進政務外網盡快拓展網絡覆蓋面。當前,各級政府部門在探索、深化和開拓政務外網的應用上取得了不少進展。原國務院信息辦也在部分計劃單列市和部分副省級城市做了一些試點,收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不同部門結合政府自身能力建設和推行電子政務的實踐,也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實際上,面向社會大眾的服務需求,開拓電子政務外網的應用,既能節省國家投資,也能滿足重點應用,這是可以相得益彰的。通過制定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各級政府部門應有積極性、有義務用好政務外網,保護好政務外網。

2.4強化政務外網管理,建立相關規范

電子政務外網管理體系的建設主要是想解決省電子政務外網的決策、規劃、資金管理、基礎項目建設、跨部門協調等問題,必須在管理職能、組織機構、運行機制上進行科學的設計,將電子政務外網納入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之中,才能保障各級電子政務外網建設的健康發展。在電子網絡狀態下的政府管理與傳統的政府管理,無論是管理手段、管理行為,還是管理理念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如果離開管理人員思想、觀念、管理能力的轉變與提高,再先進的硬件設施,都不會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再多的投入,再好的設備也只能變成擺設。因此,在電子政務外網的建設中,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如何創新電子政務的發展理念,抓緊有關制度、規范以及公職人員能力的提高,將成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3. 結束語

通過近十年的發展,國際國內有關計算機組網技術已比較成熟,網絡安全策略也日趨完善,運行維護管理方面也越來越專業化。這對廣西電子政務外網的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都提供了許多好的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當前加快建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全區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更好的服務于全區各級政務部門和社會公眾,是擺在每一個電子政務外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王洪升,杜云浩. 電子認證服務質量評價模型研究[J].認證技術. 2011(08)

[2] 董偉俊,趙一九. 關于電子政務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調查研究[J].電子政務. 2010(Z1)

第5篇

當前,電子政務正步入深水區。與以往電子政務的發展階段存在著重大區別的是,現在的電子政務發展都越來越牽涉機制和體制。也就是說,現在電子政務發展的推動力已經主要不是靠技術,而是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方面,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需要電子政務來做支撐;另一方面,電子政務的發展也需要改革來推動。當前,電子政務的潛力和動力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發揮,電子政務在行政領域的作用和重要性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電子政務發展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制約了其巨大潛力的釋放,應該引起電子政務利益相關者的高度重視。

一是,電子政務的管理機制、組織化和投資機制問題。電子政務的推進需要人、財、物,更需要有一個架構良好、權責分明、上下互動的組織機制來做保障。

二是,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問題。目前中國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都對電子政務建設進行或多或少的投資。據有關研究機構的統計,每年的投資額高達數百億。但是這些項目的建設成果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改進等等并沒有清晰的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還未建立科學、規范和實用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

三是,電子政務能力建設。電子政務建設不僅是系統的建設,而且是與系統應用相關的各種要素的有效配合。能力建設,特別是公務員應用電子政務的意識、技能和態度等的培養,當前電子政務的主要問題與思考,關系著政務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更關乎著電子政務的成敗。

四是,用戶培養問題。過去我們對用戶的關注比較少,因為主要在“打基礎、上項目”階段。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由建設期在向應用期過渡,我們應該向應用要效益。電子政務的用戶不僅包括廣大的公眾、企業組織,也包含政府公務員,這些群體是電子政務的大“市場”。從供需角度來看,公眾(和企業)就是政府大“市場”的客戶,客戶就是上帝,公眾就是中心。

五是,均衡發展問題。政府是一個整體,在電子政務建設的初期,電子政務建設在各個部門和地區并未起頭并進,而是有先有后,有弱有強,整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形成了政府內部顯著的數字鴻溝。

六是,外包、IT產業與信息化帶動問題。根據統計,2006年中國市場的運維外包規模達到59.24億元,同比增長22.3%。在中國,電子政務的深入發展,催生了中國IT運維外包服務市場的崛起和發展。電子政務采用外包的方式,尋求策略性外包,尋求成本與人才的優勢,使政府本身可以專注于核心工作,提高工作的附加值和成長彈性。

中國的信息化發展問題包括了從具體的國產軟件采購到信息化規劃戰略都與電子政務息息相關。可以說,電子政務對中國信息化的扶持和帶動決定了中國信息化發展的走向和命運。

國家信息化的實現是一個嶄新的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的政策和制度予以保證,需要從政府管理、政策法規、財稅環境等方面予以配合,需要從多個角度予以整體推進。這一持續漸進、整體變遷的過程需要電子政務的領頭、示范和引導作用。拉動中國信息化建設需要電子政務先行。

第6篇

電子商務管理模式的運用,促使政府內部各級領導能夠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指導和監督各部門的工作,促進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政務質量,優化服務水平,同時電子政務的公開透明化也助于公眾監督政府依法行政,加強政府人員的自律性。

1.1電子政務立法的理論基礎

第一,民主和權利理念。民主源于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管理國家的一種制度。哈耶克認為:民主“是保障自由的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作為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能夠以和平方式更替政府的方法,民主乃是一種極其重要但卻具有否定性的價值——這種價值的作用可以與預防瘟疫的衛生措施相比擬:盡管這類措施的功效是我們很難意識到的,但是沒有這些措施卻可能是致命的。”此處民主理念是指公眾擁有平等的廣泛的參與到公共決策過程中的機會,公眾通過參與國家管理,可以了解決策過程、表達見解、提出質疑、進行監督,進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電子商務是公民實現參政議政和民利的一種新途徑,各方面發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因而只有對其進行立法規定,才能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真正實現公民權利。第二,正當程序觀念“。任何行政行為的實施在客觀上都有它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形式。所以從這一角度講,只要有行政活動的存在,就有行政程序的存在,行政程序與國家、與行政一樣古老。”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性規定才能保證實體性的正義。鑒于電子政務具有虛擬性、網絡化、無紙化等特征,這與我國傳統的重視程序的理念相互矛盾,基于此需要對電子政務的程序規定進行重新設定,需要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其實施。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政府決策的隨意化,促使政府和公眾之間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溝通機制。第三,全球化觀念。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全球化,全球范圍內的國家為了共享公共資源都在建立一種有效的溝通機制,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國在外國的影響引進電子政務這一新型管理方式,從近些年的發展來看,與國外的發展尚有差距,為了彌合差距,中國必須與全球接軌,建立與全球接軌的電子政務管理法律和規則。在參照國際認可的電子政務規則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進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1.2電子政務立法的現實緊迫性

第一,現有立法的層級較低。我國有關電子政務的法規和規章的等法律規范較多,但是由于我國尚且處于電子政務立法的起步階段,因此和國外相比,法治化水平較低。考察我國的現有法律規范,專門涉及電子政務建設的規定多以“規章”的形式出現,有關此問題的專門法律或者法規尚未出臺,而且這些規范性文件并沒有明確電子政務的法律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子政務作用的發揮。第二,法律體系不健全,缺乏統一的綱領性法律。從目前我國有關電子政務的規范來看,立法模式屬于分散立法,即將電子政務相關的內容分散在各個單行法中,如《電子簽名法》《、行政許可法》等。這種狀況導致缺乏統一的立法標準及原則,從而在實際的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出現了法律之間的沖突,也影響電子政務功能的發揮。第三,現有規范的內容不明確,可操作性不強。縱觀我國現有關于電子政務的法律文本可見,關于電子政務的規定多為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嚴重缺乏具體的實施規范和實施程序,因此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難以解決,導致電子政務在具體運行中,相關的權力得不到規制、權利得不到保障、義務得不到落實,造成公眾對政府信息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出現了矛盾。同時,對于電子政務中公民隱私權保護、信息安全、監督機制等問題法律規定尚屬空白。

2國外電子政務立法狀況

美國作為世界上公認的信息化國家,是全球范圍內最早提出電子政務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也是電子政務水平發展最高的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電子政務興起到如今,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美國的電子政務已經相當成熟,在其快速發展的背后,法律制度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有關電子政務的立法,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出臺了很多法規,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電子政務的宏觀管理和維護,主要涉及立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如1996年通過的《克林格-科恩法案》要求各聯邦機構任命CIO履行法案規定的IT管理任務、要求建立整合的信息技術系統;1996年的《聯邦信息技術管理條例》要求建立一個協調、暢通的跨越行政部門界限的整合電子政府系統,同時也完善了電子政務的全套管理體系。第二,內部工作效率的提高及工作流程的優化,主要以通過強調聯邦機構內部提高工作效率、優化組織配置來引導電子政務優勢的發揮。如1986年《文書削減法》及1998年《政府文書銷毀法》。第三,信息公開與自由方面,主要涉及電子政務信息公開化和透明化,賦予公眾知情權。第四,信息安全方面,主要是在政府部門的網絡交易、整體電子架構的保護及計算機安全方面做出立法規定。保護信息及信息系統,防止其被非法濫用、泄露、篡改或刪除。同時也加強對網絡、移動設施等硬件設備的檢測和監管。第五,公民隱私權,關于此問題最早的成文法是1974年出臺的《隱私法》,要求用計算機對公民個人信息登記時要注意保密性。由此可見,美國電子政務立法是在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下,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點,并不斷調整機構設置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加拿大在電子政務發展方面,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迅猛,電子政務已經相當成熟,位居全球首列。1995年,建立了鏈接各省政府信息的網站。1999年,正式頒布了國家電子政務戰略計劃——政府在線,到2004年實現所有政府信息和服務網絡化,并把信息安全問題放在首位。1999年,通過了《統一電子商務法》,為政府實現網絡化辦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加拿大電子政務建設旨在:以民眾為核心,提供有責任心、更好更有效的服務。其電子政務范圍涉及公民、商業、國際聯系三類內容,包括了從出生到死亡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需求服務。電子政務從而成為連接加拿大政府和公眾的橋梁,也實現了克雷蒂總理所提到的: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連接加拿大人——把加拿大人與世界相連”。日本作為亞洲較為發達的國家,網絡信息化較其他國家相比發展步伐較早,發展程度也較高。日本在電子政務的立法模式方面、技術角度、設計理念都與歐美國家不同,具有典型的東方特點。日本在電子政務立法中,強調外部法制環境建設和電子政務自身法陣的法制建設,通過電子政務方面的立法及政策制定,對民法、商法、行政法做了立法改革,形成了完整的電子政務法律體系建設,解決了電子政務發展中的問題,如技術標準不統一、信息公開、電子簽名及認證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了解決辦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政策為導向,激勵公眾廣泛參與的電子政務模式。同時,日本電子政務不僅以提高服務質量、促進信息公開透明化為目標,還包含通過電子政務實現“電子民主化”,即實現政治家與政治,以及政治家與市民、企業之間更趨緊密的交流,從而引導電子政務良性發展。

3我國電子政務立法構想

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需要完善的電子商務法制建設。針對我國當前電子商務法制建設問題眾多的現狀,需要制定一部具有綱領性的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的部門法,并且在此基礎上逐步建構一套完善的電子政務法律體系,從而引導我國電子政務健康發展。

3.1制定基礎性法律

電子政務基本法具有基礎性地位,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是建立完善的電子政務法律體系的前提。基本法對電子政務立法的原則和基本精神作出統一的規定,能夠消除現行立法分散的弊端,從而統領和指導其他單行法。從實體方面,電子政務基本法在內容上包括立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電子政務的法律地位、電子政務組織機構、電子行政行為以及電子政務監督等等方面。從程序方面,由于電子政務可以在公眾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電信設備等辦理行政手續,是一些相關的程序性規定失去意義,會導致電子公文程序合法障礙的出現。因此,電子政務基本法對程序性規定要格外注意,主要包括:發生爭議后地域管轄問題、訴訟時效問題、取證問題以及求償對象與追償主體問題等程序性事項。

3.2構建完善的電子政務法律體系

電子政務的法律體系構建既包括電子政務自身的法律建設又包括對其所依賴的外部法律環境的建設。從外部法律環境出發,為適應現代信息化管理國家的模式,改善我國現有《行政法》、《民法》《、商法》等法律對其的規定,為制定《電子政務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礎;從電子政務自身法律建設角度,應包括:基礎性法律、核心法律、運作性法律三個方面。首先《,電子政務法》作為基礎性法律具有指導性意義,是電子政務法律體系中的“憲法”;其次,制定《電子政務技術法》、《電子信息安全法》《、電子信息公開法》《、電子政務組織法》《、電子行政行為法》、《電子信息隱私權保護法》等核心性法律;最后,還要制定《電子政務監督法》《、互聯網管理》等運作性法律。這些法律的修改或制定在內容和精神上要相互一致,不能相互沖突。同時對于現存的法律規定要進行相應的修改,以符合電子政務法律體系的基本精神,從而形成一個效力等級由高到低、由全局到部門的完善的電子政務法律體系。

3.3法律的內容要明確具體,增強可操作性

第7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府;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56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8-0206-01

1 電子政務的涵義

基于不同角度對電子政務概念的界定不同。本文選取管理服務角度對電子政務進行概括。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應用現代化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與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互聯網上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及部門之間分隔的限制,向社會提供全方位、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

電子政務按事務不同可分為政府對政府(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2G)、政府對企業(Government to Business,G2B)、政府對公民(Government to Citizen,G2C)3種業務模型。

2 電子政務在政府建設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建設現代化政府

國內各地陸續宣布要建設現代政府,但全國范圍對于現代化政府的概念并沒有達成共識。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現代化的標準也開始不斷提高。現代化的標準與內容,不僅包括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等硬性條件,還包括生態化與信息化等新興但意義重大的關鍵指標。作為信息化的主要方式與表現形式的電子政務的發展將會推動政府信息化進程,進而促進政府現代化建設。

此外,電子政務的發展要求政府在技術、設施準備乃至管理理念上都要與時俱進,電子政務的發展將會推動政府在設備與理念上的現代化。在技術與設備上,電子政務的發展使政府在現代化建設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意識有所加強,使政府的內部設施和人才更加完備、充分,為現代化政府的建設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保障。在管理理念上,電子政務的發展推動政府由管理向服務的理念轉變,有利于推動政府轉型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2.2 有利于建設責任型政府

責任型政府是指政府及公務人員能夠對社會公民的需求作出積極回應,并采取積極措施,公正、高效地實現民眾的需求和利益。建設責任型政府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選擇。公務人員能否對公民需求作出積極回應并采取積極措施是責任型政府的衡量標準之一,而電子政務恰恰為信息獲取與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此外,公正高效地實現公民的需求和利益是對責任政府的又一要求。電子政務的發展,使政務信息公開程度大大加強,實現政務辦公電子化,為責任政府的建設提供了公平與效率保證。

2.3 有利于推動政府理念建設

2.3.1 公平理念

電子政務的發展使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鴻溝縮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眾接受管理時的被動性,進而實現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公平。電子政務的發展使政府信息向所有公眾同等開放,保證了受眾群體間的公平。

2.3.2 責任理念

電子政務增強了政府工作與信息的透明性,使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使公務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公眾需求,進而強化政府的責任理念。

2.3.3 創新理念

電子政務有利于創新型政府的建立,進而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公務人員要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強化政府管理過程中的創新理念。

2.3.4 其他理念

電子政務對政府理念建設的影響是全面、普遍的,除對以上的公平、責任、創新等主要理念起到推動作用外,還深深地影響著政府的法制、科學、服務、安全等理念的建設。

2.4 有利于加強政府隊伍的建設

2.4.1 有利于加強政府隊伍的廉政建設

電子政務的發展推動政務信息公開的同時,也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充分保證公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方便公民對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約束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為政府人員隊伍的廉潔高效提供了重要保證。

2.4.2 有利于加強政府隊伍的素質建設

電子政務的發展,將使公眾對政府工作質量、數量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而作為政府工作承擔者的政府工作人員也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適應新工作的新要求。電子政務的發展,對公務人員的計算機水平提出新的要求,這也將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2.4.3 有利于加強政府隊伍的效率建設

一方面,電子政務的發展帶來的辦公方式與流程的改變和完善,將會在技術和設備上大大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電子政務的發展會加強公眾監督,進而督促政府工作人員提高工作效率。

主要參考文獻

[1]姜紅波.政府門戶網站實現G2B、G2C電子政務的探討――以廈門市政府網站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第8篇

    伴隨著全球網絡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在五大應用領域中分別被列為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見它們在信息網絡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是現代信息技術在商務與政務兩個不同應用領域廣泛應用的產物,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1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的基本概念

    1.1 電子商務的內涵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利用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平臺上,按照一定的標準開展的各種商業經營管理活動,簡單地說就是指企業利用Internet進行商務交易。電子商務包括4種運行模式:一是企業對企業(B2B)的電子商務;二是企業對消費者(B2C)的電子商務;三是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的電子商務;四是企業對政府機構(B2G)的電子商務。

    1.2 電子政務的內涵電子政務是指政府部門運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向社會提供優質和全方位的、規范透明的、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電子政務也包括4種運行模式:一是政府部門內部(G2E)的電子網絡化辦公;二是政府部門之間(G2G)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門與企業(G2B)進行雙向的信息交流;四是政府部門與公眾(G2C)進行雙向的信息交流。

    從以上基本概念可以看到,電子政務的根本目的是為提高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質量,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而電子商務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交易事務的效率和主體的經濟效益。從一開始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就相互關聯,之間有著交叉的應用領域(B2G或是G2B)。

    2電子商務對電子政務的推動作用

    隨著Internet在全球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電子商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對電子政務而言,我國電子商務起步較早,它的建設與發展,為電子政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它們之間的發展是辨證的統一。

    2.1 電子商務對電子政務的發展提供經濟和技術支撐電子商務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核心,一方面其發展有助于鞏固電子政務發展的經濟基礎,同時還為電子政務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目前,我國大多數大中型企業已經或正在建立企業內部局域網絡,并接入了互聯網,這為政府對企業的政務管理提供了可能。其次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加快,很多新技術層出不窮,如電子密鑰,電子認證系統的開發,網上支付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等。這些技術手段都可以直接為電子政務所利用。另外,伴隨電子商務活動建立的法律法規等,也是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所必需的基礎保障。

    2.2 電子商務的實踐能夠為電子政務建設提供寶貴經驗電子商務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尤其在一些關鍵技術應用上,為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電子商務的標準化建設,企業業務流程重組,企業資源計劃,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這些理念和方法都可以應用或移植于電子政務。

    3電子政務對電子商務的促進作用

    21世紀,隨著新經濟的飛速發展,它不但要求當地政府具有有敏銳的洞察力,而且要主動為電子商務營造安全、有序、合理的商務環境,要介入電子商務,參與有關的電子商務的實踐活動。

    3.1 電子政務的發展必然會推動企業間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經濟交易領域中,企業與企業間的交易是大型的,而且他們之間的交易通過電子商務也容易實現,并能夠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如果對于企業而言,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高就會嚴重制約企業與企業之間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目前,政府進行網上采購就是政府與企業之間開展的一種電子商務活動,如果有效的將電子商務引入到這個活動中,將會極大地促進企業與企業之間電子交易的發展。這種利益引導比理論勸導更直接、更有效。所以為了推進企業與企業間電子商務活動的發展,政府應該采用網上采購,以此來帶動企業的網上采購。

    3.2 電子政務的發展必然會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電子政務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二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電子政務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政府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對于政府而言,政府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政府信息系統和政府信息網絡的建設等。隨著電子政務系統的不斷完善使得政府不再游離在網絡之外,它會成為Internet與Intranet的一部分,那么企業就可以開展對政府的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開展后,也能推進公眾網上采購行為的發生,繼而也會產生網上采購行為。

    3.3 電子政務對企業電子商務具有保障和推動作用電子政務帶動了我國信息化相關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的研究與制定,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極大地保障和推動了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政務對電子商務的促進在企業電子商務系統決策模型中,一方面,企業電子商務從電子政務中自動獲得政策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時跟蹤電子商務系統中的政府政策數據,并及時將政策的變動在電子商務系統中反映出來,保證了企業決策的適時性和現實性。

    3.4 電子政務對企業具有一定的監督與服務作用政府作為國家管理部門,它是為企業服務的,但同時它也具有監督企業的商業行為,兩者之間的這個關系界定如果不清楚,企業就難以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大多數企業通過在電子政務的支撐下,不僅獲得許多免費而及時的企業信息,而且可以通過電子政務平臺開拓新的市場。

第9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服務型政府、管理改革、信息信用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3 — 0037 — 02

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推動著社會朝著信息化快速轉變。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信息技術不僅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也在改變政府自身。2004年年初,總理提出我國政府的改革目標是努力建設現代政府。建設現代政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過去,我國政府在為民服務方面欠賬較多,反映出公共服務領域是政府工作的薄弱環節,也預示著建設現代政府的必要,同樣也激勵著政府勇往直前的決心和信心。

2001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提出“政府先行,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這一發展信息化的基本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我國先后建設了金稅、金財、金卡、金盾、金關等一系列金字號工程。這些工程的建設和使用,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從我國電子政務實施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主要是信息公開程度不夠,人才培養不足,法制環境缺失等。雖然存在上述問題,但是不能掩蓋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也不能影響我國實施電子政務的步伐。

一、電子政務與政府機構改革

目前,加快傳統政府向現代政府的轉變, 實施電子政務是各國政府紛紛采用的戰略性措施〔1〕。政府在新時期的轉型和改革,也將對我國的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的構建、行政流程的重建以及新的業務形式的確立產生深遠影響。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將電子政務定義為:“政府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手段的密集性和戰略性應用組織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強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財政約束、改進公共政策的質量和決策的科學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社區以及公民之間的關系,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贏得廣泛的社會參與度” 〔2〕。 電子政務實質上是基于計算機網絡進行的,電子政務包括政府部門內部的電子化、網絡化的,政府部門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通過網絡進行的。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電子政務正處于一個欣欣向榮的發展的階段,在推進電子政務的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實施電子政務不僅是運用技術手段履行政府職責,更是把信息技術、互聯網與政務進行深入結合的過程中進行的一場深刻的革命。電子政務的發展倍受世界各國的重視,因為政府可以利用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建立一個更加廉潔、高效和有競爭力的政府。同時也可以使政府為居民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能夠使上述主體更好地參與到各項決策活動當中。電子政務的施行也已經成為了各國政府迎接信息時代的不二選擇。所以各國都掀起了日趨高漲的電子政務建設浪潮,投入大量的社會資源進行電子政務建設。

二、電子政務與信息安全

從政府辦公自動化到電子政務再到政府上網的實質性應用等一系列發展階段是服務與管理不斷深化的結果。同時,電子政務的服務層次也在不斷提升,從起步層次、提高層次、交互層次、在線事務處理層次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整合層次。電子政務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和服務層次的演變都蘊含著電子政務價值理念的變化,電子政務發展的價值取向就是對這些價值理念的重視與取舍。

電子政務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的運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強監督管理、促進政務公開;改善公眾服務、提升政府形象,促進政府改革。但是從國內外電子政務建設的實踐來看,電子政務能否良好地運轉,政府能否高效率、高質量地為社會服務,關鍵在于電子政務信息資源能否實現共享,在于是否有一個完善的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體系。建立一個完善的保障體系,重點應放在信息安全方面,信息安全是保障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根本。因此,應加強技術、法制、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增強安全意識。

三、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效率

電子政務是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前提條件。政府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加速傳統政府向現代政府的改變,促進了社會信息化發展,是保證這個樞紐正常運轉的有力保證。政府在網絡中提供了比過去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通過電子政務來引導全民通過網絡來享受服務,將會帶動信息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企業和市民也將隨之走向信息化。電子政務也促進了網絡企業的發展。政府實施電子政務,企業勢必要通過完善自己的網絡環境,來享受電子政務所帶來的便捷服務,這也為網絡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

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資源能夠迅速擴散,從而使個人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獲取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容易。通過實施電子政務,方便了公眾與政府的聯系,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公眾也可以發表對于某個決策的意見和建議,使決策變得更加民主,還可以減少許多人為因素的干擾,使決策變得更加科學,更加準確迅速。

四、電子政務與法制建設

各級政府通過推進電子政務,依靠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來推進金融機構、公共服務機構、政府部門的信用信息開放,在保護國家信息安全、商業機密及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對達到標準的信用服務中介機構開放信用數據,并對信用信息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從而實現政府信用管理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發展電子政務,先要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立法要從有利于信息技術發展、有利于電子政務開展的角度,解決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例如電子簽名、政務信息公開、合法性的電子支付等,通過法律規范電子政務,使現有的政策法規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相適應。總的看,電子政務需求的法律法規涉及政府組織法、機構編制法、公務員法、電子行政法、電子政務監督法、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法、政府信息公開法、行政程序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諸多方面。上述法律從不同方面對電子政務進行促進和規范

五、電子政務發展的價值取向

實施電子政務工程不能只簡單地將現有辦公、辦事、業務程序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計算機上,而是要對老舊的傳統工作模式、方法以及工作手段進行改革。隨著電子政務的全面實施,政府的管理結構與傳統的金字塔形管理結構有了很大不同。政務信息資源需要政府整合、改造并建設政務系統數據庫。首先就要打破各政府和部門對信息的封閉和壟斷, 對政務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重視對信息資源的不斷開發、維護和更新,推動政府信息資源對社會的開放,使之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網絡和信息的不斷發展減少了以往中間管理層的作用,反而使高級領導層與基層間的聯系變得既簡單又方便,并且也不用擔心在傳遞過程中會造成信息的丟失或失真,所以政府將逐漸演變成為扁平結構的組織結構體系。重新塑造我國電子政務模式下的行政理念的重要作用就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價值取向。

六、電子政務的管理模式

電子政務成為信息化社會中政府工作的主要形態,從管理者到服務者再到服務對象都要對自身有所定位,都要明確自身的職責,這樣才能確保各個類別的政府間都能夠正常運行電子政務。計算機網絡向電子政務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先進的技術,更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并且電子政務的管理模式會受到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而網絡管理所具有的先進性充分的證明了政務的管理模式應該按照新的目標體系來構建,這就是電子政務的管理模式。

為保證電子政務的正常開展,應從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系統、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基本保障體系等幾方面加強對電子政務的管理。一是要保證線路安全。以TCP/IP網絡構建低層通信網,以SSL協議(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層)或IPSEC協議來構建安全通訊線路。保證網絡的安全性、保密性和穩定性。除對系統本身進行安全漏洞的檢查測試外,還要保證線路、服務器等設備的安全。建立身份認證機制,完善密鑰管理,做好應急備份系統。降低物的故障、人的失誤、不良的環境因素等給系統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完善服務系統。對已建系統要加強系統間的聯系和共享,鼓勵部門間的溝通和合作。對新建系統要統籌安排,搞好與已建系統間的銜接。三是建設好信息共享平臺。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建設各分系統,實現分系統間的信息共享。特別是人口、住建、社會保障等系統要實現互聯互通,確保各種信息在系統間共享。

目前,我國信息化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時代的發展為我國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發展注入了動力。盡管我國發展電子政務的基礎條件與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政府自身的推動,才是發展電子政務的關鍵。因此,我國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政府管理體制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相信政府信息化及電子政務在不久的將來會為各個社會主體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第10篇

由張銳昕教授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一書,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筆者和銳昕教授認識很早,為她主編的新書問世感到由衷的高興!讀罷全書,掩卷深思,感到公共管理學界又增添了一部力作。該書集前沿性、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實用性于一體,既系統反映了國內外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對學科前沿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許多原創性的觀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學術專著特點的核心教材。該書將全面系統的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的深刻思考相結合,兼具體系的完整性和見解的獨創性,全書結構合理,語言流暢、深入淺出、平順易懂,這在同類教材中是鮮見的。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和行政管理實踐,電子政府的理論框架既是電子政府理論體系的基礎,也規定了其學科研究的重點和發展的方向。該書順應了這一學科特征,在分析和評價國內外不同學術觀點和認識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建構了電子政府新的理論框架。在這一理論框架中,明確區分了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兩個不同的概念。“電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構建是信息技術帶來的新的政府管理實踐”,而“電子政務(ElectronicAdministration)是信息技術在政務部門應用的結果”,這一區分從理念和理論、實踐和實務兩個層面上對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作出了清晰的表達,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在該問題上的分歧,筆者認為,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已經可以隨著這本教材的出現而終結。

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的概念作出了新的界定。關于電子政府,作者將國內外不同的學術觀點歸納為十類,即工具說、系統說、能力說、機制說、模式說、形態說、服務說、改革說、過程說、政府說。在分析、修正和補充的基礎上,對其內涵進行了更為寬泛和明確的界定,其重點由以往的主要關注技術應用逐漸轉到了更為關注如何利用技術應用影響政府治理與變革,內容范圍也從局限于虛擬政府擴展到現實政府中與之相關的所有內容和過程,進而上升到“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政府結構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把握。這種認識,使得國人對于電子政府概念的認識大大向前延伸了一步。該書認同“把‘e’放在政府前面,是因為承認公共管理正處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以轉變它的內部和外部關系的過程之中”,并不是要特別強調它的技術特征,在于強調“公共部門使用互聯網和其他數字設備來提供服務、信息和民主”這一觀點,揭示了電子政府的本質特征,確立了電子政府理論體系規范性的邏輯起點。

在電子政府的前景上,該書大膽推斷,“未來的電子政府將達到幾乎囊括現實政府所有功能、內容及其相關過程在內的程度,那時就將是包含現實政府和虛擬政府的所有功能內容和相關過程在內的大的‘電子政府’了。……那時,冠以‘e’的政府將只被簡單地視為超越‘電子’的、‘有效的’或‘高效率’的政府的象征,而‘電子政府’將有可能被重新稱為‘政府’,雖然它已經是‘轉變’的政府,……”。這一論述超越了以往諸如工具論、模式說、改革和過程論關于電子政府定位的局限,解決了電子政府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中的學科定位問題,并且清晰地確定了電子政府理論的學科發展方向。關于電子政務,作者注重從歷史的和實踐的角度,將之視為一種結果或是過程,其創新之處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廣義的電子政務、狹義的電子政務和政府的電子政務(e-GovernmentAffair)作出區分,有助于學科術語的規范化;二是首次提出電子政務的發生過程和必要的促發條件這一觀點,認為“我們所希望的或理想中的政務處理的‘電子化’和‘網絡化’,決不能是簡單的仿真或直接的平移,而應該是一連串的政治行為和行政干預促成的徹底的行政體系要素轉變之后形成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到底怎樣,取決于政務部門能否為電子政務建設創造必備的促發條件并進而使其合法化地發揮作用”,為首次于電子政務的定義中對促發條件進行了明確的描述,對電子政務建設涉及的復雜的組織變革和利益關系,以及政治、權力和風險的認識極為深刻。該書對電子政府的概念體系,尤其是關于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的內涵與外延的論述,兼顧規范性與靈活性、流動性和穩定性,反映了對事物的發展歷史和前沿動態的準確把握,把當前對于電子政務的認識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該書中的“電子政府的理論基礎”“電子政府的政府基礎”為新增加的內容,與“電子政府的技術基礎”共同構成了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系列篇章。這兩章的內容為同類教材中所獨有,其一方面側重于從行政的角度對電子政府的理論支撐進行系統的闡釋,將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協同政府和管理信息系統解釋為電子政府的理論支撐和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依據,進而強化了電子政府作為一種新的政府管理形態,電子政務作為一種新的公共服務范式的觀點和認識;另一方面,它關于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協同政府、管理信息系統與電子政府、電子政務之間的關聯和推動作用的論述從深層次上把握了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的內在規律,擴展了電子政務建設的理論工具,其融合和整合為電子政府理論框架增加了新的內容。值得關注的是,電子政府的政府基礎為該書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其基本的理論來源于電子政務建設的促發條件這一觀點。由于電子政府自產生之時起就存在行政主導和技術或管理主導之爭,并始終困擾著公共行政學者以及公共部門的實踐者,而“信息技術能改變政府管理的圖景,但指望信息技術應用能夠自發地促成政府管理形態變遷在本質上是一種誤導。電子政府的發展前景,固然與信息技術進步密切相關,但更取決于相應組織和制度變遷的引導與配合”,這一觀點鮮明地指出政府管理理念、過程、結構、體制和機制為電子政府構建的決定性的基礎條件,并將之用“電子政府構建的政府基礎”這一概念來表述,具有原創性。在對電子政府構建的政府基礎的內涵和本質特征的把握上,作者綜合了信息主義、信息技術范式、行政網絡環境,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理論等多種理論工具,體現了寬廣的學術視野和對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把握能力。而從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特征和電子政府的實現形式角度建構的電子政府背景下政府基礎的基本模式,已可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

該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對于電子政務建設實踐進行了全面性和系統性表述。該書按照電子政務的功能、電子政務的體系結構、電子政務的業務模型以及電子政務的工作形式等若干模塊來進行闡述,形成了電子政務的整體性框架。電子政務中的電子商務部分則研究了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交叉領域、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核心內容和主要方式;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體系部分則對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面臨的安全威脅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和政策系統則明確了電子政務法規政策的相關概念和具體內容體系,重點闡述了全球電子政務特別是電子政務發達國家法規政策的基本特點和趨勢,還探討了中國電子政務法規政策建設和完善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路徑;全球電子政務發展模式和經驗也是該書一個引人注目的部分,該部分引介了國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其關于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的模式和特點、趨勢和經驗的把握等內容對當前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目標和策略部分則梳理了“十五”、“十一五”時期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目標、重點任務、總體框架和規劃,解析了中我國電子政務規劃實施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做法,本部分所做的回顧與總結、反思和超越為“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方向性的參照。

綜上所述,該書囊括了中國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既對電子政府的概念體系、理論和實踐基礎進行了條分縷析,創新和完善了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的理論體系,又展現了電子政務應用的全景,系統闡釋了電子政務在公共服務和制度變革中的作用,其許多內容涵蓋了國際電子政府領域的最新進展,采用了最新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得出了科學性的結論,對于中國政府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昭示作用和參考價值。目前,國內對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基本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這樣一部新作的問世,對于中國電子政府與電子政務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第11篇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已經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時期,在大數據時代,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很難滿足政府服務實際需要,對此,應該加快構建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電子政務系統,促進電子政務系統朝向指揮系統方向發展。對此,本文首先介紹了大數據時代電子政務面臨挑戰,然后對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建設要點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大數據 電子政務 建設

1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問題。在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必須不斷創新,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建設,這樣才符合新時期政府政務工作發展需要。

2 大數據時代電子政務面臨挑戰

2015年8月,國務院正式《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在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府面臨很多發展機遇和挑戰。對此,必須促進大數據背景下的電子政務建設,推動政府服務、管理和決策等多個方面的轉變和發展。然而,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電子政務建設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包括人才結構變化、機制創新、推廣應用等等,而這些都是對于電子政務建設的重大挑戰。

3 大數據背景下的電子政務建設要點

3.1 建立統一技術標準

在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統一的技術標準,并且制定統一的規劃制度。在電子政務工作中,互聯網安全以及信息安全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建立符合政府部門辦公特色的電子政務標準,比如公眾信息網、辦公業務網、信息資源庫等等。另外,在電子政務的網絡安全方面,還應該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從而為電子政務的實際應用提供安全保障。通過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能夠有效促進電子政務的開發和建設。

3.2 基礎設施建設

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是由三部分所組成的,包括硬件、數據庫以及電子政務平臺,這三個部分之間為層進關系,而為了將三者進行有效結合,還需要科學合理的架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目標主要包括提升存儲設備性價比、增加網絡帶寬等等,通過優化基礎設施,能夠為大數據存儲和傳播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在電子政務建設中,可以利用云計算,為大數據的管理和訪問提供重要的平臺。在大數據背景下,云計算必須不斷創新,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對數據庫進行科學合理的構架,從而實現對于數據的高效采集和存儲,避免出現資源浪費問題。

3.3 在線服務與電子參與

電子政務平臺的開發可以認為是軟件層的開發,電子政務平臺各項功能的開發都需要建立在對用戶實際需求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電子政務平臺的用戶主要有兩類,即群眾和政府工作人員。因此,對于電子政務平臺的需求也應該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1)服務,即政府部門在線服務,通過構建在線服務平臺,能夠有效降低群眾尋求政府服務和幫助的成本;

(2)政務工作人員日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公文起草、審核、下發、存儲等等。因此,通過構建電子政務平臺,能夠實現無紙化辦公,提高政府在線辦事效率。

根據國內外對于電子政務的研究和應用實踐,在政務業務管理以及輔助決策工作中,大部分都與地理空間的分布情況有一定的關聯,電子政務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數據背景下,在電子政務需要針對政府部門的具體業務內容進行信息化規劃和建設。現如今,科學技術正處于不斷發展中,隨著電子終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政務系統也在不斷進步,這樣才能夠服務群眾應用需要,增加民眾參與度,充分體現出電子政務系統的功能。新時期,計算機已經得到普及,同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此,政府應該不斷創新電子政務在線服務設計和建設,開發電子政務系統功能,使得民眾能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獲得政府政務信息。

3.4 開發電子政務數據應用平臺

在大數據背景下,政府可以通過電子政務實現政務數據共享。另外,通過電子政務系統,政府部門也可以向社會采購或者聯合開發出大數據應用平臺,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通過開發建設電子政務數據應用平臺,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現有數據和資源,提高政府服務政府服務效率,從而達到轉變政府工作職能、加強社會監督能力、降低政府監管成本的作用。

4 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成效

4.1 政府能準確把脈市場,提高監管和服務的效率

在政府日常政務工作中,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政府部門可以對不同行業、企業、地區的需求進行詳細分析,結合企業實際經營情況、銷售情況等,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然后在此基礎上更好的服務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經營發展方向。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大數據分析,還可以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

4.2 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務水平

在大數據背景下,政府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可以對經濟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分類和處理,然后將數據信息作為政府部門基礎數據庫。大數據來源于社會經濟統計分析,因此,通過智能手機或者計算機數據信息,均能夠滿足企業實際需要。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通過對數據庫信息進行審核和處理,還可以添加至全國信用信息平臺中。

4.3 打破“信息孤島”

過去,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服務對象是政府相關部門,因此,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必須以政府行政部門的發展為主要方向。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的服務對象不僅是政府部門,而且還包括企業、公眾,因此,通過建設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電子政務,能夠有效實現信息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局面,有效促進信息數據的發展和進步,避免電子政務數據信息出現混亂的局面,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5 結語

大數據技術發展迅速,在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發展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對此,政府應該建立統一技術標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在線服務與電子參與度,并且合理開發電子政務數據應用平臺,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政府政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郭興軍.試論大數據對電子政務的影響[J].科技致富向導,2013(19):172-173.

[2]謝婷玉.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政務管理的新發展[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5(09):139-142.

[3]王云慶,劉佳慧.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電子政務創新模式[J].黨政干部學刊,2013(12):36-37.

第12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TP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9-0141-02

電子政務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被各國家政府認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核心工程,成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與一般的建設項目相比,電子政務具有高投資、高效率、高風險、營運時間長以及投資完全不可逆等特點。鑒于這些特點,我國許多機構和專家學者都展開了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國內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我國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研究中的不足之處,為我國電子政務績效的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1 國內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情況

1.1 各種機構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

國內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面主要是通過建立網絡化政府績效評價管理體系,使各種及官員行為置于全社會的評價、監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許多公司、大學、網絡、實驗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網站和電子政務戰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機構主要是: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公司、中國城市電子政務發展研究課題組、賽迪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北京時代計世資訊有限公司、廣州時代財富科技公司等等。對機構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有待專家、學者去考證、評估,本文將著重介紹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詳細敘述了。

1.2 國內專家學者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的不斷發展,許多專家、學者根據電子政務自身的特點,基于不同視角,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理論、指標體系、評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況如下:

1.2.1 基于多種視角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是一個涉及到許多領域的體系,因此,對其研究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視角。從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相關者分析出發,能夠對整個項目進行全面評估。有學者就基于相關者的角度,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360度全面績效評估體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語言屬性的視角,運用模糊綜合評估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借鑒多屬性群決策領域的語言屬性理論,將定性指標轉換為數值型結論,建立基于語言屬性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型并定義了電子政務成熟度。基于證據推理對電子績效評估進行研究是一個較為創新的視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進的證據推理方法把低層次指標屬性集成到高層次指標屬性,在評估成本和評估精度上尋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據評估結果來指導決策。基于公共管理視角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進行研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有人就在這一視角下提出了電子政府績效評估風險的防范的宏觀和微觀措施并提出了構建政府電子化服務績效評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關學者則基于網絡影響力的視角,在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網站網絡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 對我國32 個省級政府門戶網站的網絡影響力進行了測評。

1.2.2 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

不少學者從宏觀、中觀層面探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有人則認為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指標體系設立應以“ 以人為本, 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為指導, 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有相關研究針對電子政務的特點,結合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一般性標準,總結出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應該體現出“重在政務”和 “政務為民”的特點,至少應該包括服務內容與質量類指標、管理效益類指標與 基礎設施類指標,以全面評估電子政務績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價方法和步驟,并認為電子政務的評估指標要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實現政府部門內部的電子化和網絡化辦公,實現該政府部門與其它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實時通信,政府部門能夠通過網絡與民眾之間進行雙向信息交流。二是實現電子政務各業務處理系統與對外服務系統的緊密結合, 使整個政府范圍內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暢和相互有機聯系。有研究統計出一套評估指標體系并認為績效評估主體的選擇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請專家)之外,還可以是第三方機構和社會公眾等。總之,進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時,應重視評估內容和指標體系完整性與可操作性。

1.2.3 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

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以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在參考國內外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經驗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通過案例驗證了評價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綜合評判理論基礎上對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實際提出了一種基于三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方法,認為評估指標體系作為模糊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它主要包含建設產出、應用效果和投資績效三個層次;用凈化現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對實施電子政務帶來的貨幣化的增長效益進行評估,而對一些難以貨幣化指標,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層次分析法,數據網絡分析法進行多目標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軟性標準如顧客滿意度等進行測評;從電子政務的投入產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發,從系統成本、系統效益和系統質量三個方面設計評價指標,并根據電子政務的非線性特點,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嘗試對電子政務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了這種評價方法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1.2.4 關于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式的研究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式,根據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許多不同的種類。有研究在探究電子政務評估的必要性和意義的基礎上,借鑒信息化領域評估所應用的理論和方法,并在參考國內外電子政務評估經驗成果的基礎上,建構一個較為合理的電子政務評估指標體系,提出了電子政務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有的則在分析國內外電子政務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綜合模式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型,并運用實際案例對此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有學者通過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多角度研究,總結了我國現階段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弱點和瓶頸,創造性地提出了多維立體結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雙棱柱模型,進而設計了與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標體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適合本評估體系的隸屬度函數,建立了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型。還有的則結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門的電子政務項目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子政務項目生命周期模型”。

2 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學術界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研究政府績效評估,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這一新興的領域,學者們就政府績效評估許多方面展開了研究。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還很薄弱,能為政府設計操作性的績效評估體系的專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問題:

(1)評估內容過度關注政府網站外部績效,用政府網站提供服務水平代替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很少有深入電子政務內部績效方面的理論研究或評估實踐。

(2)在電子政務績效的整體構成上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各有偏重,使得各種評論結果無法進行橫向比較。尤其是對地方性電子政務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認的統一的城市電子政務評價模型和評價體系。

(3)在績效指標的選取上,缺少嚴密的邏輯層次關系,沒有考慮到電子政務的層次性,沒有考慮到不同級別的政府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異,使得指標所包含的信息出現重復或遺漏。

(4)在研究過程中,直接引用國外的模型或做法,對國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夠透徹而產生副作用,另外,研究過程中,重電子政務績效,輕政務績效,以研究評估“電子”為主,指標研究多是技術性指標為主,很少真正對“政務”方面的評估進行研究。沒有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對電子政務進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較為缺乏。

(5)研究過程中,重電子政務績效,輕政務績效,以研究評估“電子”為主,指標研究多是技術性指標為主,很少真正對“政務”方面的評估進行研究。

3 結束語

世界各國對電子政務運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績效評估是保證電子政務質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總之,我國電子政務績效的評估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構建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也處于摸索時期,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快速發展,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結合我國電子政務的實際狀況,借鑒國外成熟先進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研究成果,對我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進一步發展我國電子政務,使其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問題,亟待有關專家、學者去探索、去解決。

參考文獻

[1]張少彤.2007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J].管理百科,2008,(1).

[2]李東,張秀杰.電于政務項目后評價及其指標體系建設[J].經濟管理,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