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9: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級英語教學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
近幾年浙江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針對英語教學發展和教學改善,著手于初中英語口語拓展課程方面,立足于浙江省專用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上冊的教科書實現了全面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改革,進而為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實際英語口語階段性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口語能力,才能夠充分發揮拓展性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優化。
一、應用拓展性教學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拓展性教學能夠從學習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利用拓展內容的多樣性和拓展手段的多樣性引導學生關注初中口語在實踐活動的中意義和價值,進而在潛移默化激發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學習興趣,以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感官實現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整體化發展[1]。
2.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拓展性教學能夠利用拓展教學的實踐活動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進而將英語口語教學與活動相結合,構建實踐性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利用教學模式的創新,加強學生的對英語扣的實踐學習能力。
3.鍛煉學生英語語感 在初中英語扣教學中應用拓展性教學具有鍛煉學生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在實際拓展性英語口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拓展訓練,組織學生在訓練中以英語進行交流,加強英語的朗讀能力[2]。此外,在拓展訓練中能夠從語言感知層次上提高學生對英語口語的語言感知能力,以實現提升學生英語語言的作用。
二、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案例分析
1.案例及分析 本次教學案例以浙江省初中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上冊的教科書中的一節英語口語相似詞語學習為例。
案例1:英語口語繞口令學習。將班級內同學分為四組,每組給一個繞口令,學生自行練習和學習,最終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完成繞口令的英語扣拓展教學訓練。
繞口令1:A Finnish fisher named Fisher failed to fish any fish one Friday afternoon and finally he found out a big fissure in his fishing-net.
案例2:將學生分為4組,每組給一個不同的有趣的故事,依次進行組間英語故事講解,10分鐘后評價每組的高興程度,如果組內學生均高興則表明聽懂了該趣味故事,如果高興程度較低則說明沒聽懂趣味故事,英語口語的組內平均水平相對較低。并且針對趣味故事的問題,要求學生自行考慮如果是你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案例1和案例2均應用可英語口語課堂拓展性教學的方式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感知能力進行培養。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后學習成果調查發現學生均反映該種口語上課的方式比較有趣,并且對“Finnish”和“fissure”的口語表達印象教深刻。此外,在案例2中學生表示“原來英語詞語在口語表達上這么有趣。”。利用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優化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2.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應用優化對策 針對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在實際教學案例中的應用進一步對其未來的應用提出幾點優化建議:
第一,加強拓展性教學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度。針對當前我國英語教學標準,確定英語口語教學目標,結合每一節英語口語教學的內容進行具體的拓展性教學方案設定,這樣才能夠完全發揮拓展性教學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作用,為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此外,在加強拓展性教學與教學內容結合度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在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結合的關鍵定,進而從教學關鍵點入手,著手完善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的應用。
第二,轉變教師在拓展性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拓展性教學的應用具有靈活性,也是當前我國教學思維轉變的重要表現[3]。但是,收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初中英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轉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設定自己為拓展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執行者,對整個拓展性教學的開展起到的推動的作用,而不是帶動的作用。必須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發揮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進一步優化拓展性教學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作用。
第三,發展多元化拓展教學形式。目前,我國在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教學應用中仍然局限于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忽略了拓展的關鍵點在于“拓展”兩字。因此,未來在其多元化拓展性教學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開展戶外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科技館拓展性英語口語教學等方式進一步創新初中英語口語拓展性教學方式,從方式的創新上進一步發展拓展性教學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為我國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教學方式支持。
總結:論文通過實際英語口語拓展教學案例的分析,得出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拓展性教學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優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感知能力的作用。未來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改革中應該加強拓展性教學的應用,發揮其教學作用,為我國初中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優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建飄.促圖成文以圖導寫――淺談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17,02(04):134-135.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視頻;前端學習;展評學習法;英語教學
在信息化時代下的今天,為了實現這個夢,為了更好地提升師生的教學效果,“實踐翻轉課堂”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索的方向。在中考“指揮棒”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視覺、聽覺疲勞,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也會逐漸分散。而前段學習和微視頻自學這樣新型的翻轉課堂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翻轉課堂及其意義的認識
1.翻轉課堂的理解
翻轉課堂,又可稱“反轉課堂”。2011年在美國各地興起。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形式,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讓處于課程教學改革焦灼狀態的人們看到了課堂改革的新希望。
2.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在教學結構上的區別
傳統課堂中,教師在課堂內通過新課導入知識、講解、布置作業等讓學生學習知識,課堂外學生通過完成作業來內化知識。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學習知識在課堂,內化知識在課外。
3.利用微視頻或前端學習進行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特點
視頻學習讓知識變得簡單,學習者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和PPT,可以多次暫停,做筆記或閱讀。學生可以通過前端學習的內容有目的性、針對性地自學書上知識,自查不理解的地方,第二天帶著問題去交流聽課。
二、中外翻轉課堂案例的特點
1.借鑒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案例的典型做法
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讓學生晚上在家觀看教學視頻,第二天學生一起在教室做實驗和作業,遇到問題有老師和同學可以請教。這跟傳統的“教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學生可以通過網上、U盤、DVD觀看教師制作的講授視頻,并做學習筆記。而在課堂上,學生就像平時做實驗一樣,運用課堂時間進行深入的科學實驗和討論。
2.翻轉課堂的典型優勢
翻轉課堂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上課任務。課堂上教師每天都在巡視,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例如Los Altos學區,教師的管理平臺反映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每一列是一個知識點,綠色表示學生已經掌握,藍色表示他們正在學,紅色表示他們遇到困難了,需要教師提示和幫助了。例如,勤業中學教師精心準備“前端學習”內容后,上課是相對輕松的,無需教師扯著喉嚨“一言堂”,相反,增加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學。
三、翻轉課堂應用于英語教學的實踐案例
1.微視頻教學的翻轉課堂進行七年級下冊Unit 6 Outdoor fun中Task的教學
由于這一課是延續本單元Reading的一個關于Alice的故事,教學內容類似Reading,但教學目標則需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構思故事進展并嘗試寫出關于Alice可能會發生的事。由于課文中依然存在很多新的語言知識點,為了避免教師上Task時花大時間講解知識點,筆者提前制作課件,并錄制成微視頻。視頻學習能讓學生充分自由安排時間和進度去掌握Task課文中的知識點,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教學新課。
2.運用前端學習資料進行展評教學的翻轉課堂案例
筆者在進行七年級下冊Unit 7 Abilities―Tas的教學時,精心設計了一份“前端學習任務單”。筆者再次選擇Task板塊嘗試前段學習后展評教學的翻轉模式,不僅為了對比它與微視頻教學哪個更有效,更是為了讓學生有時間在課上練習寫作,而不必拖到下課后再進行,某種程度上也給學生減輕了學習負擔。
四、翻轉課堂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反思
對于任何新的教育技術,總會有人持懷疑態度。一方面,有人指出人類活動中交流是最重要的,而英語作為一門語文,它的最大功能是用于交際,因此英語教學更需要教師標準的口語來引領培養學生的語感,需要教師多花時間進行面對面的情境教學。另一方面,有人指出這種翻轉課堂模式運用的前提是教師有能力制作高質量的微視頻和設計高水平的前端學習任務單,而且每個學生都能在家長的監督配合下自覺地回家學習,而筆者更相信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說的:“在線教育不是住宿制學院教育的敵人,在線教育是令人鼓舞的教育解放聯盟。”
當然,這樣的翻轉課堂模式更需要師生持之以恒地教、學態度,而不僅僅是為了搞多樣化形式而進行的短暫性嘗鮮活動。
不管如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探索精神,應該勇于嘗試實踐。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生缺乏一定的語言學習環境,這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進一步多方面地開發探索各種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新課標;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127-01
英語新課標指出:有效的英語教學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持久興趣,通過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提高、完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使英語課堂具有生命活力、充滿情趣和智慧的挑戰。主要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獲,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對于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筆者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實踐。通過各種相關理論、案例指導,再結合自身在教學中積累的一些英語教學方法,現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對教材與對新課改目標要求的專研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材料,備課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某項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識的前后聯系,找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如何把知識點從低到高貫穿起來,然后系統地、合理地設計課時教學案例。初中英語的教學,一定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每一年的側重點和教學方法都應該不一樣,但一定要以培養能力為主。七年級時的教學目標,以能說會道,掌握正確的拼讀方法和有效的記憶單詞的方法為主,其他的一律為輔;八年級時的教學目標,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九年級時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英語課程標準》,摸透這套教材的編排特征:從縱向來說,每一知識點是逐步加深,英語教學要三年一貫制,以培養能力為主。
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實效性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作為語言實踐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狀況將對英語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學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如何構建智趣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英語學習不再枯燥無味,不斷綻放奇思,是當前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與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和價值,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應盡可能多的用英語組織教學,或盡最大可能使用原聲帶的錄音、錄象和多媒體上課,讓學生接觸純正、地道的英語;其次應盡可能多的創設活動和語言情境,如英語討論、辯論、演講、演戲等等,讓學生有說英語的激情,有說英語的機會;多創設口語使用情境。開辟學校英語角,舉辦各種類型的英語活動或競賽如英語書法比賽、英語聽力競賽、英語綜合知識能力競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表演大賽、英語讀書比賽、各類英語晚會等。以布置任務的方式督促學生使用口語交流。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英語的愿望。參與到主動學習中來,只有積極參與,才能使學生在輕松、興奮、歡快的氣氛中學習、理解知識,才不至于對英語學習產生“膩味”心理,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建立親切融洽的師生關系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著深厚的情感來教學,用良好的情感和飽滿的教學熱情去感染學生。做到做到“寓情于理”。以此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不但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情感體驗,而且也是培養學生情感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力量,它往往比教師單純的言語說教更有說服力、影響力和震撼力也只有這樣在情感互融的基礎上,教與學才能形成和諧的共鳴,使教學聽之入耳,理之這心,增進感情交流,建立師生同步的良好數學情感場,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
三、實施差異分層管理教學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生成績良莠不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英語學科,尤為突出。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及時吸引,鼓勵“英語學困生”也能關注課堂,認真聽課,使他們自己主動參與。這樣。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自然學習熱情很高。
四、課后思考,課外延伸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檢驗課堂效果和落實教學內容的最佳手段。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控制作業總量,切實提高課外作業的有效勝。
1、實行彈性作業制。每天布置的作業中,筆者按“必做”和“選做”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一制度減少了硬性統一的課業負擔,增加了作業的彈性;減少了苦學負擔,增添了樂學情緒。
關鍵詞:教學媒體;英語課堂;課程標準;板書教學;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339-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改革的逐步實行,教材教法等都有了新的變化,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使得新課程改革與教育信息化同步進行。在這樣的雙重背景下,教學媒體已經廣泛運用于教學中,教學媒體已經在課堂教學和個人自主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英語實行新課程改革改革已經有十年之久,現在使用的新目標英語人教版版教材,在教材的設計上都已經考慮到多媒體的運用,每一課時的教學,都需要精心地運用多媒體備課。
二、研究意義
教學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通過媒體我們可以獲取資源,但是媒體也可能傳遞一些消極消息,如何才能讓媒體在英語課堂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對于我們英語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文通過探討多媒體教學環境在英語各種課堂中的使用,從而找出如何才能讓多媒體最大化的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
三、研究方法
通過分析英語的各種課堂,以及在課堂中多媒體的使用。例如: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讀、寫是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中學英語訓練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采用聲像視覺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聽和讀是學生通過聽覺從文字和語言情景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多媒體的參與,有效地提高了聽和讀的質量。首先,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接受信息的載體由課本中的文字變成了可感知的聲音,可視的情景,解決了由于認知水平不足而無法完全接受信息的問題,使更多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其次,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聽英語錄音,看英語錄像,標準的發音更具吸引力,錄像聲情并茂,為學生形成語感,提高說和寫的能力打下基礎。說和寫是表達過程。直觀的多媒體豐富了學生的說和寫的內容,縮短了學生的訓練周期,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如:多媒體輔助教學豐富課堂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英語教學的內容包含了風俗習慣、體育、飲食、服裝、交通,心理調試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內容包羅萬象。單憑教師一張嘴無法形象生動地展示豐富的教學內容。只有運用網絡和計算機多媒體,整合教學資源才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例如;當我們教授八年級Unit 2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一個課件來展示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名勝風光并配以英語解說,展示圖片的同時教授相關的詞匯與句型。
四、科學應用
與傳統教學手段一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同樣有一個運用得好與壞的問題。運用得好,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得不好非但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反而攪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運用多媒體要講究科學性。通過近年來的英語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Section A教學。本課主要是把學生導入到本單元的學習當中,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感興趣。這一部分主要以鍛煉學生口語為主,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積累的知識進行對話,既迎合了學生的興趣又完成了教學任務。其中還包括一個連環畫內容。這一課對于多媒體的要求很高。首先,本課利用了一些傳統的方法,如朗讀單詞,分角色朗讀對話等,落實了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把因特網同英語課堂結合起來,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新的場所。最后,利用一些動畫給學生的思維添上了翅膀,使學生有發揮想象的空間,真正參與并靈活運用新學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了暢所欲言、自由表述的效果。我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在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的時候,學生確實比較感興趣,表現的非常活躍,但是對于展示內容中的知識點卻不能很好的掌握。往往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好看的動畫,以及有趣的圖片上,因此,我也嘗試著不用多媒體,只是用書本和板書上了相同類型的課,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學生對于課本上出現的知識點爛熟于胸,但是整堂課的課堂氣氛卻顯得很是沉悶。學生在口語上面的操練有所減少。于是,我覺得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不能將所有的內容都在課件上展示,這樣學生就不知道什么是重點,而是將一部分重要的語言點和語法點寫在黑板上,重點強調,在寫板書的過程中,還要提醒同學們做好筆記,讓他們形成勤記筆記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知道黑板上老師強調的是重點,而另一方面生動活潑的課件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
2、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這一課時的教學是一個單元的重中之重,這一課的重點詞匯,重點句型,以及重要語法現象往往都集中在這幾百字的課文之中。在我所知道的教學案例中,有兩種極端,一個是將文章分析的支離破碎,只分析其中的語言現象而忽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分析完文章后,學生甚至不知道文章的大意講的是什么,還有就是忽略其中的語言現象,運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學生非常積極,討論熱烈,但是卻沒有掌握課文中的重要語言知識點。
這兩種極端也反映了兩種運用不同教學媒介的極端,前者必定是運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比較多,而后者則過多的依賴于多媒體課件。這與welcome一課中出現的是類似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離開語言本身來講文章內容,更不能離開文章內容空洞地分析語言現象。
參考文獻:
[1] 課程名稱:公共關系學[OL].互聯網-綜合課件-道客巴巴.
【關鍵詞】真正的課堂 中學英語 自主學習
自從“自主課堂”這個詞語在教育界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們學校的新課改也炫亮登場了。而筆者最初用自主教學還得從兩年前說起,筆者學習魏書生老師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如此之多的魏老師的書籍,都是關于讓學生學會自主,那這能否用到課堂中去呢?從中摸索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在筆者冥思苦想了很久之后,終于讓筆者在新接手的一屆學生中正式推行了。
一、真正的自主課堂的理論依據
眾所周知,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是由內向外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灌輸。在現代教育理論融于構建主動發展模式的實驗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的過程;注重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興趣;注重創設情境、發展能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理論根據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真正的自主課堂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而存在的。在英語教學中,筆者始終秉承著努力構建自主開放的英語學習環境為目標,以實現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根本改變。
二、中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所遵行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真正的自主課堂學習模式符合新課程的“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可以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學習既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重視學生三個維度的全面發展。
2.發展性原則。在英語課程中推行自主學習的自主課堂模式著眼于教師的發展,也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努力構建以生為本、有利于學生主體發展的英語閱讀教學思維發展模式。
3.體驗性原則。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4.實踐性原則。在具體的英語教學實踐中,通過自主學習能有目的地為學生創建實踐的最根本途徑――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發現、認識、理解和發展。
三、全面實行自主學習的英語課堂
1.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小組。讓學生們自已選擇學習小組和小組組長(6人一組)。什么都讓他們自己做主,這樣下來,小組之間各成員不會產生矛盾,也不存在哪個學生不聽哪個學生的話,并且只要一有學生完不成哪項任務,那組的援助力量一定隨之而到。因為他們不僅要在本組中進行比較,還要與班上其它組進行比拼。這樣不但利于大家在融洽的氛圍中學習,更增加大家團結拼搏的精神。
2.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時是需要付出情感的,投入積極情感的學習才是高效的學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交流各方彼此在情感上達到相互協調、相互一致,才有可能使學生主體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闡釋自己的想法,進行溝通,從而實現積極有效的合作學習。為此,我們應當打破傳統教學中的那種同學之間雖近在咫尺、卻視若陌人的“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局面,努力開創一種同學之間積極合作、主動交流的新型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格局。無論是左鄰右舍、還是前排后座,都可以讓他們進行積極合作、主動交流,且這種交流不限于各小組內部,也可在小組間進行。運用這種模式進行討論、表演、合作等學習。這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協作能力、評價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因為自己選擇的合作伙伴,基本上都是比較熟悉,所以這樣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前好多學生不敢在同學面前發言的局面,從而讓課堂達到最大程度的氣氛。下面以上八年級上寫作課My dream時,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完成。
任務:自己選擇小組,采訪小組內任意一人。目標:掌握如何用所學語言獲得信息的技能,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并讓學生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學生為理想拼搏的恒心與毅力。話題:My dream。語言技能: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活動形式:6人一組。讓每個學生當一次小記者,采訪完本組的每個成員,以及告之自己的夢想,這樣不僅練就了自己的聽說寫的能力,而且也鍛煉了每個學生敢說敢比的信心。
3.自主出檢測題。從七年級開始,我一直堅持讓學生出檢測題。考試時間30分鐘,總分50分,每周一次,題型自由選擇。只是試題收起來之后由我隨機抽樣安排考哪一張,這種試卷當堂考試、當堂閱卷,見效快,而且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
四、反思與小結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一些教師仍然沿用“時間+汗水”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獨占講壇,“滿堂灌”、“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答”依然存在。教師們看到學生“苦讀”,卻看不到學生“成龍”希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學習模式需要教師們根據學科、班級學生情況,自行進行一些課堂改革。
參考文獻:
[1]崔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J].教育教學論壇,2011 (22).
【關鍵詞】語境理論 中學英語 詞匯教學 運用分析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部分,同時也是構成語言教學最重要的內容。在中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境的建立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但是,在現階段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語境的限制,不能對系統的詞匯環境進行有效性的分析。因此,在現階段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合理的理解詞匯的真正含義,強化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能力以及記憶能力,使學生在語境環境下激發英語詞匯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中學生英語詞匯教學模式的優化提供科學化的依據。
一、語境理論的概述
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他認為:語言環境在語言理解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語境,詞匯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胡壯麟在語境分析的過程中,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語言語境、情境語境以及文化語境,其中的語言語境主要是指文章中的上下文,語篇中自身結構以及其邏輯的連貫性;情境語境主要是指語篇所涉及到的具體場景、事件或是參與者;文化語境主要是語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以及社會背景。因此可以發現,語境為語言的運用提供了背景及知識,同時也賦予了詞匯具體的含義,而在整個過程中詞匯教學也應該在語境的環境下產生。因此,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語境的重要意義,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掌握詞匯的準確含義,使學生實現英語詞匯的靈活運用。
二、語境理論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優勢性
1.語境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詞義。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詞匯是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語境環境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言意義,并使其靈活的運用英語詞匯,減少由于語境制約而對單詞記憶造成的影響。其優勢性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語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單詞理解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單詞含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全面的掌握詞義。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很好的進行閱讀練習,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疑惑之處,當問題提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上下文的語境進行判斷,從而充分理解疑惑問題,并對其詞義進行判斷。其次,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一詞多譯的現象,如果缺乏語境學生很難對詞義進行理解,在最終程度上導致英語學習的難度增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dog”一詞時,教師應該提前分析到這一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下具有不同的含義,并舉例對其進行分析:“He was afraid that the dog would bite”在這種語境之下,學生會判斷出dog一詞是“狗”的意思;而在“She is lucky dog”這一語境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其中的“dog”一詞是“幸運兒”的意思。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充分認識到詞語的所中含義,在特定的語境中會進行正確性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生詞匯的運用能力。
2.語境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單詞記憶。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語境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脫離了語境,通過單一詞語內容進行分析,會使學生形成固定性的思維模式,當單詞帶入到其他語境中,學生會出現翻譯不通順以及錯誤性理解的現象,從而為學生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通過語境環境的建立,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的同時,告訴學生們語境的重要意義,強化學生對詞語的認識,并逐漸形成靈活性的思維模式。在不斷實踐之后,可以使學生形成全面性思維理解能力,通過對詞匯的深入理解,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從而為整個英語課程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3.語境可以幫助學生整體分析文章內容。在語境環境之下,學生可以更好的對語境的詞義進行理解、記憶,同時對整篇文章或是對話進行充分性的理解,與此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聽力的訓練。而在現階段初中英語聽力練習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學生要根據對話的語境進行內容的判斷,然后得出聽力的問題答案。
三、語境理論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合理運用文化、情境語境元素。語境是人們通過多個角度對其分析定義的,所設計到的內容相對較多,其中有內部語境、外部語境、社會語境以及文化語境等。雖然種類相對較多,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語境與語言運用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所接觸到的詞匯量相對較大,同一詞匯會包含著多種含義,很多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之中,翻譯詞匯時會出現迷茫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會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語境環境建立的重要意義,為學生提供基礎的詞匯環境,通過文化背景、英語環境等內容地基監理,使學生充分掌握詞語的含義,同時也對地區的文化有所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單詞講解的過程中,“red”一詞不僅只有紅色的意思,在不同語境之下也有不同的含義,例如“see red”是發怒的意識,在特定的語境之下傳達一種激動、亢奮的情緒,因此,通過對不同語境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加深單詞的印象,長期發展下去會使學生逐漸改變盲目記憶、死板記憶的現象,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為其專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2.強化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通過英語課程的建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強化英語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手段的優化,可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在詞語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舉一反三,同時,使學生在完成英語基礎學習的基礎上,對當地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達到了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在現階段很多初中院校英語教師過分的關注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根本意義上忽視了對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因此,要逐漸優化傳統的教學思維,教師應該通過語言環境的把握,對英語語言文化、詞匯習慣性用法以及社會背景等內容進行深入性的挖掘,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逐漸打破教學大綱的限制,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單詞搭配模式,豐富學生的詞匯容量,使學生的詞匯量得到積累,同時也為學生以后英語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由于初中階段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階段,不僅可以為學生的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逐漸形成系統性的學習方式,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應該通過語境環境的建立提高學生詞匯的掌握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3.利用多媒體創設英語詞匯教學語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體系也應該得到系統性的優化,在這種狀況下多媒體教學逐漸成為英語活動教學中的催化劑,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有效性的交流,實現快節奏、高效率、輕松化的教學體系,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情趣的語境環境,使學生在較為寬松的環境下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多美體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在屏幕中認識到新的單詞及詞組,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特殊單詞的理解,形成生動化的課程模式。例如,在初中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e 1 My name’s Gina”的課程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內容,可以通過ppt進行課程的展示,通過圖像、動畫的運用,讓學生充分掌握課程學習的內容,營造英語語境,從而使學生更系統的掌握課程中的相關詞匯,并對其產生深刻的影響。通過這種教學情境的建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更系統的掌握文章及所學的內容。而且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回顧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對課程中的新單詞及新詞匯進行了又一次的記憶,實現語境教學的最終意義。
4.運用教學道具實現語境詞匯教學。在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道具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道具的輔助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識、新事物,通過靈活教學方法的建立,可以在最終意義上實現英語課程教學的核心含義。例如,在單詞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卡片填寫新詞匯,并將這些單詞粘貼在與之相對應的物體之上,例如,電視上可以粘貼 television、電話薄上可以粘貼 yellow page,由于外國的電話薄大多是黃紙印刷而成的,所以被稱之為 yellow page、也可以在紅色的物體上進行標注,如紅十字(the red cross)。通過這種聯想性的記憶模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新詞匯的記憶,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靈活性的詞語運用,逐漸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與此同時,初中院校也可以引入先進的教學資源,通過自主教學系統、英語學習語境以及交流學習模式等內容的建立,實現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更加順利,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語境環境的促進之下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育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語境建立的重要意義。通過語境環境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揮語境教學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的交流提供充分保證。而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語境理論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促進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并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科學的將英語詞匯教學與語境理論進行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昕葉.基于語境理論的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案例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何利芳.語境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長江大學,2014.
[3]李玉梅.解析語境理論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英語,2015,02:14.
[4]王曉明.語境理論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2.
[5]張文娟.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語境理論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153.
[6]高玉敬.語境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讀后活動 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62
Abstract Taking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 "Good English" as example, the paper shows emphasis to the design of after-class read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o the reflection on such practices. It focuses on those after-class activities, such as the text retelling and summary, character analysis, interview and defense, writing practice and role-play, with the purpose to set a stay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rouse their reading interest and fin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nglish use.
Key words teaching reading; after-class activities, activity design
0引言
閱讀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通常包括讀前(Pre-reading activities)、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和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三個階段。教師在閱讀的不同階段設置相應的活動和任務,通過創設具體語境并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務。其中讀后階段作為閱讀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讀前、讀中階段的拓展和升華,是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層次理解到深層次理解的過程,對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然而,在閱讀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過分依賴經驗,對學生和文本特征分析不夠,教學組織與監控能力不夠等原因導致讀后任務設計與實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讀后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所占比例偏低;第二,讀后活動設計形式單一或缺乏層次性;第三,讀后活動與文本的關聯性不強,與讀前、讀中階段的語言輸系不大或過分拓展;第四,讀后語言輸出活動缺乏必要且合理的語言支架,與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脫節。凡此種種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將結合《典范英語》的教學實踐,以教學案例的形式就讀后活動的設計方案、思路及其設計原則作深入探討。
1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后活動設計案例分析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讀后活動可設計為課文復述及概述、人物評析、采訪辯論、拓展寫作、錄音及小劇表演等。
1.1 課文復述或概述
課文復述主要是通過不同方式或者不同語言對閱讀內容進行重述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形式有圖畫啟發、表格呈現、轉換人稱復述等。《典范英語》的每本小說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線索清晰、故事情節生動,而且配有簡潔明了的插圖,非常適合展開課文復述。
例如,在教學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時,筆者分別選擇了每章節中最重要的幾幅插圖列舉主要事件。學生通過插圖既抓住了課文主線,又為課文復述做好了鋪墊。同時,每個章節的重點圖還為學困生提供了嘗試語言輸出表達的機會。操作中,每個小組可以自選其中一幅組圖,小組成員在準備接龍描述中,安排自己組的學困生說簡短的語言或好描述的圖,小組的互幫互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多數學生能借助插圖信息,適當增加細節,完成小說復述。為了讓學生享受復述課文的成就感,筆者還設計了轉換人稱復述課文的讀后活動。
[分析]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四級技能目標舉例: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或根據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能理解并解釋圖表提供的信息;能用詞組或簡單句為自己創作的圖片寫出說明。①課文復述能較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它是一種常用的讀后活動形式,尤其是對于配有插圖的原版小說這樣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性課文。學生能夠根據清晰的課文脈絡,輕松地完成課文復述。為了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了迎合我校學生偏好小組合作的學習風格,在設計課文復述活動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小組內的復述接力賽或全班故事接龍。此外,為了增加復述課文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口頭復述落實為書面的概述寫作,既可以是內容概要,也可以使用不同人稱來轉述。
1.2 人物評析
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服務。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作為歷史和語文學科中比較常見的“人物評析”活動,超越了對閱讀文本的概述及賞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而且可能引發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的思考,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七年級學生的人物評析是從引導學生采用“觀點+支撐信息(supporting details)”的形式開始的。下面是學完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后一個學生的寫作:
I like the pirates best. Because they told the King and Princess who they were and they didn't have a ship in the story. They are very honest, and maybe that looks very silly. But I think they are very cute and funny.
下面再以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為例,介紹讀后寫作前教師的引導、為書面表達所做的鋪墊。在分析中心“人物”Snap時,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Snap?對這只可愛的boss dog先做評價,接著鼓勵學生說出書中的supporting details,根據大家的集思廣益,教師在黑板上整理成板書,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書面表達。
下面是一位中等程度學生的課堂寫作:
Snap was a responsible dog. He was a small black and brown dog, but he is 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
Every day he walked up and down Blossom Street. When he left Blossom Street for a new house with his owners, he came back, because he was worried about the Blossom Street.
He loved his owners. At half past four he came back, not to let his owners worry about him.
[分析]故事理解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人物的分析而進一步理解小說所要傳達的主旨,人物分析這一教學設計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論證能力。在小說讀后教學中,非語言目標也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它具有開放性,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師生、生生互動的形式,圍繞有意義的話題促進真誠交流的發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應有助于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從而提升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①
1.3 采訪辯論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的真實意義和作用。②如果將英語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復述或機械的習題操練的話,肯定無法達到“用英語做事”的教育目的。因此,只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才可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采訪”正是一種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真實交際的語言活動。例如學完Oh,Otto!這課后選出一個學生做Otto, 回答“記者”同學的問題,問題真是五花八門,學生的熱情非常高,下面是問題舉例: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y are you green?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other color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Charlie? Why? Why do you choose Jo to work in a pair with you?等等。這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對能力強的學生也是很好的鍛煉。
辯論也是經常采用的一種讀后活動,它需要教師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引出兩種不同的觀點。例如在學習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場辯論:It’s 2 o’clock at night, you find a burglar in the living room. He is looking for some expensive things…Then you will? Keep silent or fight against him? 辯論的結果沒有孰是孰非,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發揮想象,分析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動。
[分析] 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指出:充分的輸入,并不一定能保證語言的正確習得,只有交互活動、意義協商和語言輸出才能保證語言的習得(斯蒂芬?克拉申,1981)。③有效的采訪活動既能成為學生應用語言的過程,也能成為培養學生搜集、統計和分析信息能力的過程。在以“語言為主”的課上,學生們問許多問題的機會并不多,而“采訪”可以補償了課堂的不足。這樣的教學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而辯論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并提高邏輯分析能力,是學生喜歡的讀后活動形式之一。教師在設計讀后活動時,可以根據課文的話題挖掘辯論主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辯論賽,并在辯論的基礎上進行話題拓展寫作。
1.4 拓展寫作
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語言大膽加工,如以小說中人物的視角講故事、評價書中的人物或事情、續編故事等,這類學習任務為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為他們的語言表達搭建了舞臺。如在學完第12本小說Cornflake Coin之后,要求學生可以以書中一個主人公的角度去表達,也可以寫概述,也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從學生書面表達的實驗前后對比也能看出學生的進步。有的學生從不會寫到會寫,有的寫作質量逐漸提高,還有的學生從原來的長篇摘抄不知取舍,到后來注重小說內容的縮寫。
[分析]目前的外語教學普遍過分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弱化語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維功能(文秋芳、周燕,2006)。④因此,在讀后活動中,教師應具備提高任務的思維含量。比如,故事重點人物評析、以書中的人物的視角寫故事以及相關話題作文等,都是為了激活、訓練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注重的是思維的深度、廣度及其邏輯性。同時,讀寫結合的輸出訓練是促進并加強語言結構內化的有力手段(徐浩,2007)。⑤過程中出現的語法錯誤不要過分較真,應盡量避重就輕,鼓勵其創造的欲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要有信心和耐心等候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
1.5 錄音及小劇表演
小說文本錄音是孩子們喜歡的教學環節,好的錄音需要有突出的模仿和較高的流利程度。一般來說,學生需要根據老師隨意播放的小說mp3錄音或同學的朗讀錄音的單句或片段完成任務:(1)Repeat, 要求學生模仿語言語調,比賽誰說的“地道”,或挑戰對手;(2)回答問題, 如Who is speaking? What is he talking about? Where is the speaker 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y? How? 等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了解學生聽讀作業的完成情況,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機會。學生的注意力通常很集中,特別是聽同學的朗讀錄音時。
課題組建立了專供上傳錄音的郵箱, 教師經常就學生錄的音回復家長,指導家長在家對孩子的監督和幫助。每次課上通報每個上交錄音的學生所得的等級成績,促進學生的進步,感染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播放學生自己的錄音,讓大家評價優缺點,猜猜是誰的錄音等都激勵著更多的學生優化自己的錄音,愿意嘗試這種新鮮有趣的活動。
課本劇表演一直是學生們的最愛,幾乎每本書的第二課時都安排學生的小劇表演,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感悟語言,鍛煉自己口語表達的熱情和自信,最佳劇情設計獎、最佳表演獎、最美語音語調獎、最佳道具設計獎等的評選,更促使學生樂于表現自我。問卷顯示,91.13%的學生喜歡小說的表演活動。
[分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教學,培養良好聽讀習慣,引導學生對表達的熱愛,往往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活動設計關注學生興趣的激發,使之動腦、動眼、動口,鼓勵學生的整體輸出以表達看法,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思維,內化小說語言的目的,形成對閱讀的熱愛。
2經驗及反思
讀后階段作為閱讀后語言輸出階段,是英語閱讀教學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合理的讀后活動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其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首先,確保針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能力展開讀后活動。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沒有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有可能是其難度要么太低要么太高。因此,教師在設計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時應認真考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盡可能多地設計幾個不同難度和類型的任務讓學生選擇,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語言輸出活動中。
其次,確保循序漸進地展開圍繞閱讀主題的讀后活動。進行讀后階段的各種語言輸出主要是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建構支架,從而全面促進其聽、說、讀、寫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發展。因此,讀后活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閱讀主題,脫離了閱讀主題的活動是沒有價值的。與此同時,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讀后任務也必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最后,確保讀后任務以學生為本,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讀后階段是英語閱讀教學的最后環節,它應該是對讀前及讀中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師應適當拓展話題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在開展聽、說、讀、寫等語言輸出活動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思維;引導學生挖掘和提煉課文中隱含的思想、文化、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從而實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 結束語
英語教育的目標是用英語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不只是單純掌握一種交際工具。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文明、文化、思想的載體。語言教育的正確途徑是“積累”, 即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讓學生多維、綜合感知所學語言,進而習得語言。對于基礎階段的學生,語言積累和感悟的方法是“讀”,讀能帶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學中讀后活動設計為學生用地道的口語表達展示自我搭建平臺,用書面表達促進語言結構內化的發生,包容性的課堂氛圍令學生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感知英語,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生活經歷,發展了思維能力,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
注釋
①②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
③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