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6: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效益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經濟效益;影響因素;技術進步;勞動力;固定資產
醫院經濟效益集中體現了醫院經濟運行狀況、工作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醫院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實時地對醫院經濟運行進行分析,正確評價醫院經濟效益,剖析其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人力、物力、資金等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率,挖掘經濟增長點,拓寬創收渠道,從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健康持久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某醫院2012―2016年國家衛生統計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報表及財務報表,數據真實可靠。以2012年為基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洛函數進行分析。
3.各因素對總收入增長絕對值影響
總收入絕對值增長:25867-17359=8509(萬元).
(1)固定資產對收入增長絕對值影響:8508×11.53(萬元).
(2)勞動力對收入增長絕對值影響:8508×23.07=1962.8(萬元).
(3)技術進步對收入增長絕對值影響:8508×65.4=6545.2(萬元).
各項因素對總收入增長的影響率、對總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及對增長絕對值的影響。見表2.
三、討論
2012―2016年醫院總收入絕對值增長8508萬元,其中技術進步因素起主導作用,在總收入增長中所占比重為88.46%,使總收入增加了6545.20萬元;勞動力因素在總收入增長中所占比重為23.07,使總收入增加了1962.80萬元;固定資產因素在總收入增長中所占比重為-11.53,使總收入減少了980.97萬元。
可見,技術進步因素對醫院經濟效益的增長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勞動力和固定資產因素也必須重視,這三大因素與醫院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呈正相關關系。
近年來,我院面臨的挑戰越來越艱巨,外資醫院、民營醫院的加盟正在不斷改變原有的醫療市場格局,經濟效益對醫院來說關乎生存發展。我院是一所縣級二級甲等綜合醫院,負責全縣人民的院前急救及健康服務,醫院全體工作人員圍繞“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醫院領導注重人才培養及人才引進,選派多名醫護人員到國內、國外進修學習,聘請省內外專家到我院坐診,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升人員素質,提高勞動效率;高度關注醫學技術的發展,將新技術、新業務、新知識的更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醫院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重視先進醫療設備的作用,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合理引進和更新換代。同時緊貼醫療市場需求,強化醫療質量,增強服務意識,加強財務管理、凈資產管理和內部審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以低廉的費用為病人提供更優|的服務,使醫院走上質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于華,薛運友,易淑華.加強醫院成本核算管理能力提高醫院經濟效益[J].中國衛生產業,2012(7):26-26.
關鍵詞:灌溉系統 經濟效益 分析
(一)投資 保護地灌排工程投資是指工程項目全部完成達到設計要求所需付出的全部資金,即花費在保護地灌溉工程建設上的全部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
保護地灌溉工程投資一般包括:
①永久性工程的投資,包括主體工程建筑物、附屬工程建筑物,以及配套工程的投資、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用。
②臨時性工程的投資。
③其他投資,包括工程占地,處理工程的不利影響費用,勘測、規劃、設計和科學實驗等前期費用,生產用具的購置費用,管理費用,培訓費用,預備費和其他必要的投資等。
對于配套工程投資,在規劃階段,可按擴大指標進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階段,對灌(排)渠溝一般可參照概算辦法進行計算,對灌排渠(溝)以下的固定渠系和田間工程,可按擴大指標進行估算。其所采用的擴大指標,應根據類似工程或典型工程設計資料分析確定。
(二)年運行費 年運行費用或稱年經營費用是水利工程經濟分析中另一個重要經濟指標。它是指水利工程設施在正常運行期間需要支出的經常性費用,包括燃料動力費、維修費、管理費、補救和賠償費,以及其他有關費用等。因為這些費用是年直接花費掉的,所以也稱直接年運行費。
對水利工程而言,年運行費除以上所述的年直接開支的運行費外,還要對各類固定資產按一定的折舊率每年提取折舊費。它是工程管理單位每年從毛效益中需要提取的一項特殊支出,即工程使用壽命內無形消耗掉的固定資產,所以有人把折舊費稱作間接年運行費。
為了便于計算,在經濟分析中通常規定,所謂年費用(或稱年成本)即包括直接年運行費和間接年運行費兩部分。所謂年運行費則僅指直接年運行費用。年運行費計算方法如下:
(1)燃料動力費是指保護地水利工程設施在運行中所消耗的煤、電、油等費用。它與各年的實際運行情況有關,其消耗指標可以根據規劃設計資料或實際管理運用資料,分年統計核算,求其平均值。對缺乏實際資料或規劃設計階段,可參照同地區類似工程設施的管理運行資料分析確定。
(2)維修費主要指保護地灌溉工程中各類建筑物和設備的維修養護費。一般分為日常維修費、歲修(每年維修一次)費和大修理費等。日常維修養護費可按照相應工程設施投資的一定比例(費率)進行估算,也可參照相同地區同類工程的實際開支費用分析確定。大修理不是每年都進行,為了計算方便,一般將大修理費用平均分攤到各年,作為年運行費的一項支出??砂赐顿Y一定比例進行結算。
(3)管理費包括工資、附加工資和行政費及其他日常費用等。這項費用的多少與工程規模、性質、機構編制大小等有關。一般可按年管理運行費的一定比例確定,或參照類似工程的實際開支費用分析確定。
(4)補救和賠償費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有時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但保護地灌溉工程的這項影響一般較小,可按總值平均分攤到各年。
(三)效益計算 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是指工程建成投入管理運用后,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效益,它是指工程建成以后對整個國民經濟全面的影響,從而為全社會提供經濟效益,增加國民收入;二是間接經濟效益,或稱經營管理效益。
1.灌溉效益灌溉效益是指修建灌排工程以后,在相同的自然、農業生產條件下,比較有灌溉措施和無灌溉措施或采用不同灌溉模式時的農業產量(或產值)。其增加的產量(或產值)即為灌溉效益。保護地灌溉效益計算有兩種方法,即產量對比法、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法等。
(1)產量對比法
①縱向對比法:是指某一保護地(或面積)在修建灌溉工程后作物產量與本建(或未改建)灌溉工程前作物產量相比較,其增加部分即為灌溉效益。由于采用產量對比法時有些條件發生改變,如年份等,所以常常以平均增產效益表示:
②橫向對比法:簡單地說就是同類地區采用灌溉工程與不采用灌溉工程時比較其效益變化。式中Yo--未采用灌溉工程或未改建灌溉工程時的平均產量。
(2)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法保護地增產通常不僅僅是通過灌溉工程增產,通常伴隨著其他農業措施,如種植制度、施肥等。因此,效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由于采用灌溉工程后產生的,計算時應考慮這一影響。其計算式為式中C--灌溉分攤系數,可根據歷年產量資料分析,或采用同類地區試驗資料確定或按規范確定。
2.排水效益保護地往往因暴雨或大雨造成環境積水過深或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澇災,排水效益通??梢杂脤嵨锪炕騼r值量來表達,其中實物量的表達方式通常有:絕產面積法、減產量、絕產率、減產率等表示,有時也考慮一些由于積水浸泡而造成建筑物損失等。其實物量表達方式如下:
絕產面積法:通常澇災(或漬害)有輕重之分,排水工程建成后將會減少受災面積,但無法準確定出其效益。實際工作中通常用減少的絕產面積來表示排水措施的效益。
減產量:以澇災引起的減產損失進行計算的一種方法,實際操作時往往有一定的難度。
絕產率:是澇災區絕產面積與澇區總面積的一個比值。該指標是一個相對指標,運用這一指標表示排水效益,便于在條件類似區域計算采用。
減產率:是以澇區正常產量的損失程度來表示的一個相對指標。通常用單位面積上的損失率來表示。
(四)經濟效益 分析保護地灌排工程的經濟效益分析就是比較工程的投資與效益在經濟上是否可行?;驅M足同一目標的較多工程方案,進行分析、計算和比較,選擇出建設單位既能接受、投資效益又高的工程方案。保護地灌排工程的經濟效益分析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靜態分析法;另一類是動態分析法。為了便于應用,現就這兩種方法敘述如下:
1.靜態分析法為不考慮資金的利息所做的分析比較,通常稱為靜態分析法。該方法指標通常有益本比法、年折舊費用最小法等。
(1)回收年限(益本比法)工程建成運行后,逐漸通過效益積累全部回收投資的年限。通常表示為
工程設計中的方案比較,除上述回收年限外,還必須考慮追加投資或方案間投資差額回收問題,通常稱為抵償年限。其計算公式為
我國一般采用的標準抵償年限為3~5年。對于效益相同的各方案優選時,可以參考年折舊費用最小法。
(2)年折舊費用最小法對于效益相同情況下的多種方案,采用此法較為簡便。而根據上述追加的投資抵償年限法,選擇最優方案,都是根據標準值計算的。即
1.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闡述
1.1全壽命周期成本的涵義全壽命周期成本這個概念運用于建筑行業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自從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危機爆發以來,以英美國等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高度重視建筑行業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先進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為各國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其原理、方法和應用范圍在國際理論界和學術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國際上,對建筑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冊和規范化的分析技術,因此其應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強[2]。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國,但是理論界更為重視對其功能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運用。當前,在建筑領域,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結構、計算方式和效益評價也尚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和標準,有時候甚至將全壽命周期成本與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視了建筑項目的動態成本。而全壽命周期成本應包含動態和靜態成本兩個部分,國內研究領域對建筑產品全壽命周期成本動態的計算方式由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構成,尚未形成統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強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在建筑領域的實際運用和研究。
1.2綠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壽命周期成本結構分析綠色建筑的雛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設計師保羅•索勒瑞提出的“生態建筑”,以構建和諧的生態居住環境為目的。他提出,建筑產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圍的環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陽光、空氣、地質環境等,同時還要降低各種不利于人們生活的環境因素作用,盡可能的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并確保其健康的運行。我國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文件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能夠最大化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盵3]結合我國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其主要特征體現為三個方面:(1)建筑產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壽命周期范圍內,建筑產品的成本預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項目選址、項目規劃設計、建筑施工計劃、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測算建筑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還需要對整個動態的過程進行評估和測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開采、生產,建筑垃圾的報廢、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這也顯示了,在綠色建筑理念下,會充分考慮到建筑材料的前期來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2)綠色建筑強調盡可能的做到節能環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減少污染。我國的建設管理部門提出了“四個節約”的環保要求,即“節約用地、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材料”,達到最大化保護環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高效的利用土地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大趨勢;同時,注重提高對水電煤等資源的利用也是綠色建筑項目的重要解決內容,加強對報廢建筑材料的有效處理也是綠色建筑推廣的重要環節。(3)綠色建筑以實現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為目的。傳統的建筑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對周圍的環境更是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綠色建筑不僅要轉變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為人們創造健康舒適和安全的室內環境時,兼顧和諧友好的室外環境,將人與建筑以最溫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
1.3綠色建筑項目全周期成本結構分析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決策設計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維護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報廢成本。(1)建筑項目的前期決策設計涵蓋了項目策劃、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進行建筑方案的優選、市場調查和資金籌措等工作,這些活動的花費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金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綠色建筑的決策和設計上,方案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對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4]。經過全面細致規劃的方案,其后續開展能夠順暢的進行,能夠有效的節約建造和使用成本。(2)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會受到材料、技術、手藝和管理模式的影響。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工藝方法都將被運用于綠色建筑的建造過程中,這也是科技進步為綠色建筑推廣帶來的作用力。而現代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法的運用,也極大的提升了綠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綠色建筑在建設階段的質量好壞,對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保證綠色建筑的高質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維護成本必定會較低,而一旦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無論大小,都將影響后期的使用和維護成本。(3)使用維護階段的成本,在綠色建設全壽命周期內所占比重最大,因為使用的時間在全壽命周期內是最長的。當前,一級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為100年以上,二級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為50~100年,可見,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壽命周期中所占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維護成本就會越高。(4)最后,當建筑達到其使用壽命之后,在考慮采用何種報廢和回收方式時,怎樣操作和處理,才能實現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慮的。盡管建筑物的設計和建設者并不會參與到以后建筑物的報廢工作中,但也需要考慮建筑物最終的報廢成本,這也是建筑行業社會責任的體現。需要做到報廢所產生的成本最低時,并對環境產生的破壞和影響最小[5]。
2.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和評價
綠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為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其中我們所說的“四個節約”就是顯性效益,而隱形效益又體現在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這里,顯性效益是可以通過直接的數據和指標體系計算體現出來的;而隱形效益是難以全面評估和測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階段。
2.1綠色建筑增量經濟效益分析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對土地、能源、水資源和材料的節約四個方面。下文將列舉深圳萬科城綠色建筑的相關數據與基準建筑的對比,對綠色建筑的節能量進行分析,并通過計算得出節約的能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測算出綠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經濟效益。(1)綠色建筑節能技術的經濟效益分析綠色建筑對新能源的嘗試主要體現在對太陽能的運用方面,其次,是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區中,以太陽能代替電能,其可行性較高,在深圳萬科地產開發的綠色住宅小區中,就是采用的太陽能光熱技術。在太陽能光熱系統應用技術中,我們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例進行增量經濟效益分析。通過計算太陽能光熱系統技術應用的節能量(ΔQ3)與標準用煤量進行換算,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論述??梢?,僅僅是一座綠色建筑,在太陽能光熱系統的應用技術方面,一年就能產生近3000元的經濟效益。推而廣之,我國人口眾多,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居民建筑面積將會大幅增加。2014年,我國14個重點城市預計新增商品住宅供應約1.52億㎡,按照上述節能數據,若是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筑,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6]。僅僅在太陽能光熱系統技術應用這一方面,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總額可達到702.41萬元??梢?,其規模效應是十分巨大的。(2)綠色建筑節水體系的經濟效益綠色建筑的節水技術體現在將水資源由傳統的簡單的“供給—排放”模式,轉變為“供給、排放、貯存、處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處理技術將水資源循環利用。其中水資源的多層次利用,不僅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還能起到很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生活廢水經過簡單處理可以用作景觀用水和清潔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可以用于小區的景觀循環水等。這些節水系統直接減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給壓力,并能夠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這里以居民住宅區的中水處理系統為例進行論述。深圳萬科城根據水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再將處理過的水進行循環使用。供水系統采用諸多的水處理技術并革新水處理設備,有效的預防二次污染,并在綠化灌溉中運用節水技術,可直接節水20%以上。當前,分質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綠色建筑中采用的節水方式。一般處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雜用水,建筑雜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若是達不到灰水等級,則可通過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經過簡單處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環中。經過分散處理的雨水,水質較好,可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之后,進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對雨水進行大面積的收集,成為中水補充,進入循環利用體系中。根據一般居民住宅小區的水資源使用狀況,分析回水用量:總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這些主要包括了蒸發用水量、下滲用水量、洗車用水量、綠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觀用水量。這里水資源的節水效益與總回水量成正比,總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顯。隨著水污染的越發嚴重,居民用水的單價也越來越高,能夠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將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3)綠色建筑的其他經濟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間、舊有建筑和廢氣場地,也是節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環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現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綠色建筑經濟效益的體現。采用高性能、高強度和生態化的材料也是綠色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方向。目前,我國建筑和房地產領域對節地和節材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衡量指標,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無法進一步進行準確的量化評估,在我國繼續推廣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將進行進一步研究[6]。
2.2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尚待進一步的深入和完善。這里我們對學術界和理論界已用于實踐的方法和指標體系進行介紹和分析。(1)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方法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著手,即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從投資者的角度,進行財務評價主要根據國家的財政稅收制度和市場行情進行,譬如:項目投資的總費用、建筑總成本、銷售收入和應繳稅金等。根據這些數據測算,進一步了解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指標的合理性以及綠色建筑投資的盈利能力,作為綠色建筑經濟可行性的參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萬科城中5000㎡單位的住宅,其太陽能光熱系統的成本約為30萬,建筑的使用年限為60年,這一項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可達數千萬,相較于投入,效益明顯。而且我們還應意識到,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轉的,涉及到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十分可觀的。綠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現為生態效益,在計算項目投資回收期的過程中,一般采用內插法計算,在深圳萬科城的相關數據測算中,假設項目計算期為20年,其綠色建筑項目的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約為7.7%,處于較低的水平。(2)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科學性和合理性。選取綠色建筑的評價指標時,需要考慮不同的評價對象所需要滿足的具體要求。根據不同的評價要求來確定,還要考慮到數據資料的全面性和項目所處的各種條件的差異。所需測算數據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統計,也是需要預先考慮的。另外,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不具有唯一性,評價深度也各有不同。當前,在實際的應用中,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進行效益評價,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資的回收期、增量投資的內部收益率等指標的評價,都需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還可以按照綠色建筑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類別進行分類,比如,綠色建筑節水系統運用技術的增量投資回收期,可用節約資源的經濟效益來補償增量投資。(3)經濟效益評價結果分析在對綠色建筑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建筑項目能夠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夠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環境舒適度的條件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萬科城的采暖耗熱節能指標大大超過了廣東省50%的強制節能標準,達到了65%的節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會示范作用,其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過對萬科城綠色建筑項目增量投資回收期進行計算,獲得其投資回收期為13.09年,其中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為7.69%,可見,綠色建筑具有較為樂觀的經濟效益。在萬科城綠色建筑項目中,其節水體系中的灰水處理技術成本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應,即隨著規模的增加,投資成本是降低的??梢姡湓谌丝谝幠8薮蟮木用駞^,還具有更明顯的經濟效益。將具體表現為投資回收期的縮短和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增加。在測算增量投資回收期和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時,這兩個指標對建設投資金額和水價的敏感性較強,即在反映其相關性的曲線上可見到其斜率較大,而煤價的漲幅卻對相關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較小,表現為敏感性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來水價格將成為影響綠色建筑直接經濟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關性較強。結合這一評價結果,可知,綠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經濟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隨著目前居民自來水價格的逐步上漲,對綠色建筑項目的拉動作用也將更為顯著。
3.結論
關鍵詞:工期,完工概率,工期風險,經濟效益
Economic Revenu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is one of the basic premises to ensure the revenue of the project. This essay firstly considers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s from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and delaying the duration, then builds the economic and revenue model under the different completion period probability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profi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The essay can help the relevant parties to control the risk accurately 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period, completion period probability, period risk, economic revenue.
中圖分類號:F01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巨大,全國各地工程項目建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工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在項目投標過程中,承包人通常會積極響應招標人對于工期的要求,甚至作出更高的承諾,以獲得項目。但由此也增大了工期帶來的風險,承包人在獲得工程項目的同時為了確保經濟效益,對項目的工期風險進行經濟效益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1工期風險的相關概念
1.1工期
工期是各類工程施工期限的天數。根據工程施工的難易程度,可以將工期劃分為合理工期、極限最小工期、極限最大工期、最佳工期四種基本情況。
1.1.1合理工期
合理工期是在正常的施工條件下,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在采用比較先進的施工工藝下,按照規定的技術標準完成該類工程的時間;工程的合理工期可以根據各個分部分項工程的概預算定額的消耗量,通過施工計劃網絡中各個關鍵工作的正常完成時間來確定。
1.1.2極限最小工期
極限最小工期是指在當前施工工藝的要求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能夠完成工程的最短時間;極限最小工期的確定要受到工作面、施工機械、施工人員、各種材料的投入以及施工過程中工藝本身要求的限制;在確定工程極限工期時,可以根據施工計劃網絡中各個關鍵工作的最樂觀完成時間來確定。
1.1.3極限最大工期
極限最大工期是指在當前施工工藝的要求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工程完工的最長時間;在確定工程極限最晚工期時,可以根據施工計劃網絡中各個關鍵工作的最悲觀時間來確定。
1.1.4最佳工期
最佳工期是在保證工程質量標準的前提下,使直接費和間接費加在一起的總費用為最小值,即為最經濟工期。隨著工期的縮短,一般的情況是直接費增加而間接費減少,反之,直接費會減少而間接費會增加。
1.2工期完工概率
在編制工程施工組織計劃網絡圖時,大部分工作的工作持續時間不能或很難以一個肯定的時間來確定,因此需要確定出工程項目在不同工期下完工的概率。假定工程項目工期在極限最小工期和極限最大工期之間服從正態分布,則工程項目在計劃工期內的完工概率為。根據概率論可以得知在計劃工期內的完工概率實際上為在實際工期小于計劃工期時的完工概率累計之和。
1.3風險
風險是項目是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風險在任何工程項目中都存在。風險的存在會造成工期延長、成本增加等,最終導致工程經濟效益降低,甚至項目失敗。現代工程項目的特點是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參加單位多、環境復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風險無處不在。為了準確的預測風險發生下的結果,需要根據工程的情況做出假設、期望、估計和預測。而工程項目由于其各方面都存在著不確定。很難給風險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關于風險的一個可行定義可以這樣描述:一個事件在不確定因素的變動和影響下,使實際結果和預期結果發生背離而導致利益損失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其要素為不確定性和損失這兩個概念。
1.4工期風險
工期風險是指工作持續時間的不確定性和整個項目工期的不確定性,即計劃工期不能如期實現的概率。工期風險的發生會造成成本增加、投資回收期延長等情況。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是在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進行,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其不確定性不僅受其規模、技術復雜性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受時間、資源、環境的制約。項目實施環境的不確定性,往往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費用的超支,導致項目的經濟效益降低,甚至項目失敗。
總體上來說,工期風險是指在計劃的工期內不能完工所產生的損失。這里的風險有兩層含義:一是在計劃工期內不能完工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在計劃工期內不能完工的損失有多大。
工期風險R的數學表達式為:
R=R(P,S) (1)
式中:P――工期風險概率,即在計劃的工期內不能完工的可能性。
S――工期風險損失,即在計劃的工期內不能完工所帶來的損失。
常規的工期風險概率只是指在計劃工期內,項目的計算工期超過計劃工期的概率。用數學表達式為:
P=p(T1>T0)(2)
式中:T1――項目的計算工期,
T0――項目的計劃工期。
相應的,常規的工程在計劃工期內的完工概率為:P=p(T1≤ T0)。
2工期風險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過程中,由于其工期的不確定性,在對工期風險進行分析時,不僅要考慮工期延誤帶來的經濟效益損失,也要考慮工期縮短所增加的工程經濟效益。
2.1工期縮短帶來的經濟效益分析
在確定了項目建設工期后,合理地縮短施工工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節省了投資,二是多產生了收益。具體地說,對于建設單位而言,縮短施工工期可以提前投產,節約建設期的貸款利息,同時可以提前得到運營效益。對于施工單位而言,縮短施工工期,不僅可以節省工程費用,而且還可以因提高竣工而得到建設單位的獎勵或者在提前投產的運營效益中按比例提成(按合同中的規定)。因此,對于承包商而言,需要分析工期縮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2.1.1可以節省工程費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在工程竣工驗收時,根據資金時間價值的相關理論,以工程計劃竣工時間為基準期,可以得知,考慮資金時間價值下的工程總成本為:
(3)
式中:t――第t個計算周期;
a――在計算周期內的資金的利率;
N――在計劃工期內的計算周期數目;
――第t個周期內的工程成本(本文中只包括資源成本)。
假設縮短的工期為n個計算周期,則在縮短工期內工程完工的總成本為:
(4)
式中:――在縮短工期下第t個周期內的工程成本;
且,為取該數的整數部分的函數。
T――工程的實際完工時間;
D――每個周期的時間;
――項目的完成時間都有一個極限(最小)工期。
假設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無論何時完工,工程項目消耗的資源總量是不變的,則有。
同時,縮短工期需要在工程的進度過程中需要追加一定量的成本來實現。
假設在第t個計算周期內的追加成本為,在整個工期內的追加成本為(5)
則當工期的時間完工時間小于計劃工期時,考慮資金時間價值下的工程縮短工期所節省的費用為:
(6)
2.1.2提高竣工而得到建設單位的獎勵
在工程施工招標過程中,一般會將提前竣工獎勵條款放入合同中,不同的項目合同中規定的提前竣工函數是不同的。本文引用階梯型的工期-獎勵函數來進行計算。
對于任何一個工程項目而言,完成其項目的時間都有一個極限工期。假設階梯狀的各個時間段相等,為方便計算,設各個時間段的長度和上述計算周期的長度相等為D,則工程項目能進行獎勵的時間段個數為為,設項目極限的獎金為,在相鄰時間段內的獎金呈線性關系,則階梯型工期-獎勵函數為:
(7)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工程項目在實際工期為T(時,項目的縮短工期效益為:
(8)
其中的,。
2.2工期延誤帶來的經濟損失分析
對于承包商而言,主要會造成三方面的經濟效益損失:一是根據合同條款中,工期延誤的違約金;二是造成的實際工程成本的增加的損失;三是間接造成的管理費用等間接損失。
2.2.1工期延誤造成的違約金
當工程項目的實際完工時間大于計劃完工時間時,對業主而言,其項目的運營期也就意味著向后順延,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會降低。
對于工程項目而言,在進行招投標過程中將項目按不同的專業工程劃分來進行招標,某專業工程的工期延誤也就意味著緊后工程開工時間的推后,進而影響項目整個計劃,降低其工程的經濟社會效益。因此,為了使得各施工單位能夠在計劃工期內完工,在合同文件中,業主會針對工期延誤造成的經濟社會效益的損失來制定出工期拖延的懲罰措施。罰款金額一般會考慮的因素有:業主盈利損失;工程拖期引起的貸款利息增加;工程拖期引起的附加監理費;由于工程拖期不能使用,繼續租用原建筑物或租用其他建筑物的租賃費等。
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由施工計劃網絡中各個工作的最悲觀時間作為該工作的極限最晚完工時間,則工程項目的極限最晚完工工期。
假設工期的罰款額與工期的拖延時間成線性,即完成工期的時間與計劃工期相比每推后一天,工期的罰款額為一常數。則項目工期拖延的經濟效益損失為:
, (9)
2.2.2工、料、機的經濟損失
工程項目的建設是在有限的資源約束條件下進行的,承包商會根據進度計劃合理配置各自的資源,。在考慮資源效益時,通常按照均衡生產或者按照進度計劃以一定程度的不均勻系數配置資源。當工期延誤時,就會增加這部分資源的后續使用成本,降低資源的經濟效益。本文不考慮材料在工期延誤時產生的經濟損失或效益,僅分析在勞動力和機械方面的經濟損失。
(1)勞動力的經濟損失:
工程工期的延期,使得消耗的勞動力工日數會相應的增大。假設在拖延工期內每天的勞動力投入量為在整個工程內的日平均勞動力需求量,且勞動力的單價不變,則在項目工期拖延下人工費增加的經濟損失為:
,(10)
式中:――在工期拖延的情況下,工程項目每天的勞動力投入量;
d――勞動力的單價。
(2)機械的經濟損失:
工程工期的延期,在工程所消耗的機械臺班數會相應的增大。
本文假設在拖延工期內所需要的某機械每天的臺班數量為在整個工程內的日平均機械臺班數,且臺班的單價不變。設某種機械每天的臺班數為,機械臺班單價為。
則項目工期拖延下所有機械費的經濟損失為:
(11)
式中:m――未完成工程中所需要機械的總類。
2.2.3相關管理費用的經濟損失
這部分損失主要包括現場管理費和總部管理費。
現場管理費包括四個部分。一是現場管理人員工資支出;二是人員的其它費用;三是現場臨時設施和福利設施費;四是現場日常管理費用支出。
總部管理費主要包括總部人員的管理等其它的費用。
在本文中,為簡化計算,相關管理費用的經濟損失以在工程延期內的工、料、機總的經濟損失為基礎,乘以一定的比例來計算。
則項目工期拖延下相關管理費用的的經濟損失為:
(12)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工程項目在實際工期為T(時,項目的工期延長的經濟損失為:
(13)
2.3不同工期完工概率下的工期經濟效益模型
在工程項目施工計劃網絡中,假設項目的工期服從正態分布,根據施工計劃網絡計算出項目工期的期望值和方差,則可以得到項目完工工期的概率分布函數。
本文根據不同時間完工概率的情況建立了工期風險下的經濟效益模型。
(1)在工程實際完工工期比計劃工期小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工期概率經濟效益模型為:
(14)
(2)在工程實際完工工期比計劃工期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工期概率經濟效益模型為:
(15)
通過以上情況的分析,那么在給定的施工計劃網絡下,考慮工期完工概率的工期風險經濟效益模型為:
(16)
3結束語
本文所構建的工期風險經濟效益模型綜合考慮工期縮短和工期延誤帶來的多種風險影響因素。運用該模型能夠對工期風險下的項目經濟效益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可以成為工程項目相關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從而減少決策的失誤,避免損失。本文研究的模型運用簡單易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亮波. 公路工程中資源均衡與工期風險的研究 [D]. 西安: 長安大學 2009.
[2] 石勇民. 公路施工項目成本管理手冊[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3] 張云波. 工程項目工期延誤原因分析[J].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4), 369-373.
[4] 秦爽. 工程工期風險嫡理論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7.
[5] 趙棣. 基建項目與施工工期優化的經濟效益即分配[J]. 國外建筑科技, 2003(01), 83-85.
【關鍵詞】山地丘陵;經濟效益;分析探究
在過去,鮮有山地種植泡桐林成功的例子。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南方丘陵山地種植泡桐林大獲成功,還相繼成立江南泡桐研究所,為泡桐造林的不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對泡桐獨有特性的分析
因為泡桐具有分布范圍較為廣泛、使用途徑較多、木質非常好、適應能力特別強、生長速度較快等優點,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1.1 我國的泡桐分布范圍較為廣泛
我國至少有二十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都種植泡桐。尤其是近幾年,很多地區大量進行泡桐種植,搞農田林網種植,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1.2 泡桐的使用途徑較多
泡桐的花和葉都能作為肥料、飼料,還能夠誘捕害蟲;花、果、樹皮、葉等都可以作為藥材;樹葉可以凈化空氣,花朵可作觀賞。它不僅僅是良好的用材樹種,更是優良的藥用樹種、工礦區綠化以及觀賞樹種,同時也能夠在植物保護方面發揮一些作用和影響。
1.3 泡桐的自然適應能力很好
它不僅適合用于“四旁”綠化,還可以作為華南、中原、華北地區農田林網的保護樹種,實施農桐間作的生態模式。尤其是近幾年,一些山地丘陵進行泡桐的種植也是卓有成效。
1.4 泡桐的生長速度十分迅速
若能夠精心管理泡桐,那么五、六年便可成才。對于生長十年的泡桐而言,其材積可以達到0.5~0.6立方米,胸徑可以達到平均30~40厘米。
1.5 泡桐的材質極其優良
它有很多的優點,例如,容易加工、不易變形和翹裂、導音和絕緣性能好、木質較輕、不容易燃燒、易干燥、耐腐蝕、防潮濕、紋理較為美觀鮮明等等。
2 在南方丘陵山地進行泡桐林的種植,有較高的技術要求
泡桐林的種植不僅僅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同時,對于種植技術也有很高的要求。
2.1 必須選用適合的土地進行泡桐林的種植
世界上的泡桐自然分布海拔可高達到兩千米,然而近年來一些南方的丘陵山地種植泡桐也卓有成效。泡桐樹是較為喜愛陽光的樹種,主根系深、葉大枝疏、樹冠擴展。同時它也是喜愛土層較為深厚且透氣性好的土地,但它怕水淹、怕鹽堿。通常情況下,只要土壤深厚疏松且沒有積水,土層厚度超過80厘米就可種植泡桐,切記一定要避免在風口種植。
2.2 必須要挑選較為茁壯的樹苗進行種植
要想造林,必須要選用深埋根培育一年的壯苗,標準是:地徑和干高的數值比例在1:60~70;要苗干通直、根量大、無機械損傷和病蟲害、根系幅度超過30厘米;苗干要節間短、節數少、組織充實、髓心小、皮色深、尖削度大。如果是大面積的種植,一定要選擇一、二級樹苗,地徑必須超過4厘米且苗高要超過3米。
2.3 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扶苗培土過程
對于新種植的泡桐而言,其根系不是很發達,土壤沉實,極容易受雨水和風的影響形成倒伏和側翻的現象,所以,在多雨風大的季節,一定要及時進行扶苗培土。同時,還要進行人工接干、防治病蟲、及時追肥等等。
2.4 必須要選擇優良品種種進行種植
之所以南方丘陵山地的泡桐林能夠種植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選用優良品種,特別是國家泡桐研究所的一個新優良品種“9501”,它屬于雜交種。它的親本是來自于我國兩個不同泡桐分布區的不同種類,所以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生長能力。
2.5 種植前必須要將土地進行細致整理
進行機械化平整土地,質量高且成本低,普遍都是用挖掘機進行開墾。在造林前的一個月要清除掉地表上的雜灌、樹木等,開墾時深度要達到50厘米,再按照5厘米×3厘米或4厘米*4厘米的行株間距開挖大坑,樹坑的基本規格是1米×1米×1米,在挖坑時,應該先把底層土、中層土、表層土分開堆放,待到進行回填工作時,先將表層土回填,相繼施復合肥0.25~0.3公斤,腐熟農家肥更好,然后再把中、底層土回填,深度大約是30~50厘米。
2.6 必須要認真細心的進行泡桐的種植
泡桐不能夠種植的太深,普遍的種植深度在樹苗根莖處比地表低約20厘米最為適宜,潮濕條件或土質黏重一定要淺栽,深度約為10-15厘米。將樹苗入穴埋土之前,先把根系理順,再按照自然方向將其放入穴內,不能夠窩根、卷根。將樹苗放入穴中后,需要一人扶植樹苗,一人將細土慢慢填入根系之中,等到根系填滿虛土,再用腳將虛土輕輕踩實,從而防止根系的架空,再向根系上面和周圍填土,待穴中土滿之后,用腳踏實,切不可用鋤頭捶打和用力猛踩,防止傷及根部從而影響成活率。泡桐種植一至二個月后,伴隨著風吹雨淋,會有倒伏現象發生,種植穴已沉實,可以結合著第一次施肥,把倒伏的樹苗扶正,進行培土。
3 分析泡桐造林產生的經濟效益
下面是對于泡桐林的成本分析以及利潤效益的分析。
(1)對樹苗的成本費用進行分析:如果按照每667平方米種植30株,其中包含兩株的死亡損耗,每株的價格是5元,合計是每667平方米要175元,其中包含25元的調運費。
(2)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的費用大約是每667平米花費800元。
(3)種植過程中工具費的合計費用是每667平米花費50元。
(4)荒山租金費用是每667平米花費15元。
(5)種植過程中的種植費大約是每667平米花費350元。
(6)種植過程中的人工費大約是每667平米花費400元。
由計算可得,每667平米的成本費用總計要花費1895元。
結束第一個輪伐期后的二、三、四輪伐周期可以將培育期縮短一年,每667平米可以節省出種苗費175元,節省種植費350元。
若是山地集約種植的泡桐,到第八年的主伐期,可達到10米以上的樹高,其胸徑也可以超過30厘米,單株材積就可超過0.459立方米,若按照每667平米種植28株計算,那么每667平米的蓄積量就可以達到12.85立方米,產出木材大約是9立方米,每立方米的木材若按照平均1000元算的話,667平米的總產值可以高達9000元。因此,在南方丘陵山地種植泡桐林的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由此可以得出的凈利潤是每667平米可獲利888元,第二輪伐期過后的利潤更加客觀。若選擇適合的地區種植,盈利和山地相比更加可觀。
4 結語
南方丘陵山地的泡桐造林工程不僅對土壤、樹種、種植技術等要求較高,對于環境的要求也很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后,南方丘陵山地進行種植泡桐林大獲成功。泡桐林的種植成功不僅對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影響,同時還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泡桐林給當地人民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上升,同時,通過種植泡桐林,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貴龍.南方丘陵山地泡桐造林經濟效益分析[J].農村百事通,2009(19).
[2]王春英.泡桐造林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科技,2011(20).
[3]魯月巧.泡桐造林技術[J].河北林業,2012(5).
[4]詹大歡,段金平.廣東泡桐造林技術研究[J].廣東林業科技,2002(3).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分析;碳排放量
1綠色建筑芻議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人民生活需求的加大,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在近些年是眾所周知的,甚至一躍成為帶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我們反觀這高速增長下的建筑模式,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并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建筑業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循環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還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從某種意義上,建筑業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基礎之上的,這樣的發展不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適應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也不是環保的建筑發展思路,應當進行逐步的改善。
從我國建設部的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筑能源消耗已經接近社會總能耗的3成?,F有城鄉建筑總面積近470多億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據測算,2010年,我國大氣中SO2濃度在采暖期間是日常的六倍多,而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加以控制,預計到了2020年時,我國的建筑面積將超過1000億平方米,而此刻我們國家每年的建筑耗能將很有可能超過1.2萬億度電、4億噸煤、水、油等,而這個數據是現在的3倍之多。”由此看來,我國亟需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筑。而綠色建筑就是在我國經濟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中應運而生的。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塵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冰川積雪減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氣候現象背景下產生的,它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產生。
從綠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定義上我們可以得知,二者之間是相互呼應的,綠色建筑在實際的應用中也體現了低碳的標準。其目的也是減少消耗,保護環境。而我國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已經做出鄭重的承諾,我國在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要降低4到5成,因此,今后的很長時間里,我國勢必將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和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潮。
2綠色建筑的實現原理和CO2的減排價值
我國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清潔干凈、可再生性強,且與環境相適宜,無污染,能耗低。前面已經提到了,我國是高能耗國家,大力提倡低能耗綠色建筑完全符合國情,這對于優化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減排放,控污染,建設和諧社會,支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實際意義。而具體落實到房地產行業上,在建筑項目中大力提倡和應用可再生能源,是關系到降低住宅全壽命周期成本,合理控制房價,實現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而把減排從國民經濟角度來分析,無論CO2減排是否能夠實現商品化,進行市場化交易管理,綠色建筑項目都具有推廣價值,但CO2的減排價值如能實現利益分割,均等承擔,公平交易,那么CO2的減排價值通過碳排放交易機制作為綠色建筑項目的收益才能夠真正體現綠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實際收益情況。
3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3.1傳統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在傳統的建筑經濟效益分析中,企業將環保效應放在經濟效益考核中,其中包括減排帶來的效益、新能源效益、低能耗等等。其主要計算方式是將以后的現金收益以某一個收益率折現,以此來考慮收益與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
而依照現在的建筑效益分析情況來看,這樣的經濟效益的計算方式是無法涵蓋綠色建筑的實際有效收益的,降低了綠色建筑的實際價值,影響到了人們對綠色建筑的正確認識,左右了企業決策人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對綠色建筑的大力推廣和普及造成了不應該的負面影響。在當前,因為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比普通的高能耗建筑要高一些,而綠色建筑長期的收益卻無法在經濟效益分析中客觀地反映出來,而成本又相對較高,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經濟下,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下,很多企業忽視了長遠的效益,不愿意從事綠色建筑項目的開發。由此我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傳統的建筑經濟效益分析方法不適用于綠色建筑的有效評價,對于綠色建筑的實施推廣產生了不利影響。
3.2基于碳減排價值計算的經濟效益分析
綠色建筑是一個綜合的價值體現,“綠色”的觀念是貫穿于整個建筑的建設、使用、保養過程中的,從一開始材料的開采、加工、運輸,建筑物的規劃、設計、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過程,“綠色”的觀念覆蓋于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再者,“綠色建筑”注重與地區生態環境及自身室內外環境的和諧,包括對自然光利用、空氣流通、景觀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考慮,目的在于為居住者提供一個各方面條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間,并對周邊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再次,“綠色建筑”強調建筑材料與能源的有限性及其節約,因而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階段、施工階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存在影響碳排放的因素,當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時候,可以構建綠色建筑單位時間內的碳排放減少量及價值的模型。
4案例分析
溫州某住宅項目建設,該項目總占地約21.1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9.6 萬平方米,為別墅、花園小房、小高層的復合型小區,其室外公共照明系統(庭燈、草坪燈)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用于室外公共照明系統(庭燈、草坪燈),占地面積約為70050 平方米。
4.1經濟效益分析
按小區室外公共照明負荷規劃,小區庭院燈需150 盞、草坪燈需500 盞,按規定計算得出年能耗估算比較表(表一):
表一:室外公共照明負荷供應方式年耗能估算
科目
建筑面積( m2)
日平均照明設計標準( kWh)
耗能(kWh/年)
光伏發電
城市供電
庭院燈
150 盞
200 0 73000
草坪燈
500 盞
55 0 20075
合計
650 盞
250 0 93075
溫州市公共用電價格為0.8 元/kW h;而小區庭燈、草坪燈按溫州市當地市場價格需要投資約三十萬元;而小區室外公共照明系統設備建設和維護費用按6元/平計算(占地面積約為70050平方米)。計算分析時不考慮價格變化因素。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主要設備單晶硅電池方陣的使用壽命約15年至25年,因此該分析以20 年為一個周期進行比較。經過計算可得出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負荷供應方式的經濟效益比(見表二):
表二: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負荷供應方式的經濟效益比
項目 方式1
光伏發電系統
方式2
城市市政供電
裝置壽命(年) 20 20
設備總投資(萬元) 30 45
年運行費用(萬元) 0 7.5
20 年總成本(萬元) 31 195
由上表的計算結果可知:方式1比方式2在20年內可節省成160余萬元。可見,住宅小區中的草坪燈、庭院燈運用了太陽能光伏公共照明技術后,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5結論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首先確定了綠色建筑經濟效益分析引入低碳理念的可行性,并借鑒碳排放交易的理念,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將碳排放量的控制和產生的經濟效益引入到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中。將低碳的理念有效地融合到綠色建筑的實施上去,在案例中,結果分析表明綠色建筑帶來的可觀收益,而這樣的效益在傳統的建筑經濟效益分析下是無法體現的,而新的經濟效益分析方式能夠使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從而更加真實地體現出了綠色建筑的實際價值。因此對該效益分析法的倡導和引入,可以為正確評價綠色建筑的收益提供保障,使得人們能夠更加真實地了解綠色建筑的價值,為綠色建筑的有效推廣,促進低碳城市的建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王建煌,(1972.02), 男,浙江溫州,建筑經濟師,本科, 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建設管理;(2)公路管理業務用房規劃;
參考文獻
[1]姚德文.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產業發展新路徑[J].當代經濟,2009(12):6-7.
[2]張建國,劉海燕.節能項目技術經濟評價指標和方法研究[J].中國能源,2009,31(1):23-26.
[3]賈明,朱海潮.綠色建筑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J].陜西建筑,2009(171):5-6.
[關鍵詞]釋放赤眼蜂卡;防治落葉松毛蟲;經濟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3-0296-01
落葉松毛蟲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在黑龍江省樺南縣主要危害落葉松、紅松、樟子松、紅皮云杉針葉。大發生時可將大片松林針葉吃光,受害林木生長衰弱,引起蛀干害蟲發生,致使林木成片死亡[1]。
落葉松毛蟲在黑龍江省樺南縣1a發生1代,少數2a發生1代。以3-4齡或6-7齡幼蟲在樹干基部周圍枯枝落葉層下越冬,正常年份,落葉松毛蟲成蟲產卵盛期在每年的7月上旬,在樺南縣七峰林場、青背林場兩地氣溫稍稍晚于其它地區,因此,兩地區成蟲產卵盛期稍晚于其它地區2-4d。筆者根據該蟲的生物學特性,結合縣域實際,運用釋放赤眼蜂卡在施業區內對落葉松毛蟲進行了卵期防治,并對其防治后林分蟲口密度和卵寄生率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對運用此方法防治進行了經濟效益分析[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置在樺南縣境內9個國營林場的人工落葉松林內,林木平均林齡在30a以上,平均樹高15m以上,平均胸徑16cm以上。試驗地部分地塊林木蟲口密度達到輕度以上發生。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材料
松毛蟲赤眼蜂蜂卡,系黑龍江省平山林業制藥廠生產。
1.2.2 赤眼蜂卡釋放及調查方法
在釋放赤眼蜂卡時,首先將赤眼蜂卡按一定數量和防治作業地塊進行合理分配,對操作技術人員進行簡要的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釋放時,避開大風、下雨天氣,把每枚蜂卡的20枚小蜂卡逐一剪下,并對折成一弧形,有卵粒的一側朝內,光滑的一側朝外,弧口朝下,用圖釘固定在落葉松樹枝背面或樹干逆風1.5m左右的位置以固定。按每畝3―5枚蜂卡的標準進行,行間距掌握在10m×20m左右的距離。每次防治作業時,根據防治區地形地勢特點,安排技術人員4―6人,按照一定規律順序排開,進行釋放。在釋放赤眼蜂蜂卡三至五天后,隨機選取防治作業區內蜂卡15枚,去掉自然脫落和破損之外,調查、統計、匯總各作業區赤眼蜂卡出蜂情況。
1.2.3 寄生率調查
在釋放赤眼蜂蜂卡的地塊,與調查出蜂率接近相同時間,在部分林場用對角線法隨機取樣,采集落葉松毛蟲卵,在室內觀測調查落葉松毛蟲卵期寄生情況。將采集到的松毛蟲卵查數枚粒數之后,分別林班小班、地塊記載,放入燒杯中,在燒杯中放入濕棉球,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后放到通風有光照的地方,上方用密的細紗布蓋之。進行連續觀測調查,至卵全部孵化為止,將孵化的幼蟲查數記錄,被寄生的卵粒數統計整理匯總,計算落葉松毛蟲卵的孵化率、寄生率和死亡率。
1.2.4 對照區調查
為了進一步測定釋放赤眼蜂卡的真正防治效果,我們事先在距離放蜂區100―200m以外的鄰近區域,選擇立地條件大致相同的林地作為對照區,對照區面積在1hm2以上,然后在同一時期采集兩地卵塊或卵粒,進行寄生率對比。通過對比分析,對照區落葉松毛蟲卵寄生率明顯低于防治區。
2 結果與分析
2.1 釋放蜂卡結果調查
2010年――2013年4年期間,分別調查赤眼蜂卡出蜂情況和寄生率。其中,2010年平均出蜂率最高達70%以上,最高寄生率達48.2%;2011年單枚蜂卡最高出蜂率為93.6%,平均出蜂率達60%以上,最高寄生率達51.3%;2012年單枚蜂卡最高出蜂率為94.1%,平均出蜂率在55%以上,最高寄生率達57.4%;2013年單枚蜂卡最高出蜂率為86.1%,平均出蜂率在48%以上,最高寄生率達56.1%。
2.2 林木生長量測定
根據落葉松毛蟲的蟲口密度、危害程度,在縣域內的石頭河子林場和向陽林場的危害林地和防治林地分別選取調查樣地,每個樣地隨機確定10株調查樣株,用生長錐鉆取胸徑直徑圓柱,測量年輪后計算材積年生長量。通過對危害林地和防治林地生長量調查,其防治地比未防治地提高材積生長29.02%~46.67%。
2.3 經濟效益分析
依據藥劑價格、運輸費和人工費用等計算防治成本,再通過被害林地與防治林地林木材積當年生長量之差和當地落葉松木材價格,得出因防治提高木材生長的效益,扣除防治成本即為純經濟收益,其計算公式如下:
經濟效益=【(防治林地當年材積生長量-被害林地當年材積生長量)×防治面積×木材價格】-(防治成本×防治面積)
根據人工費、物資費和其它費用等,計算得出運用釋放赤眼蜂卡防治落葉松毛蟲防治費用為65.85元/hm2,木材價值按各年各類木材的平均價格700元/m3計算。2010年―2013年樺南縣運用此方法總計防治面積為2299.93hm2,獲經濟收益177.7432萬元。
3 小結與討論
松毛蟲赤眼蜂屬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益昆蟲,以落葉松毛蟲等害蟲的卵為營養,保證自身的生長發育,在完成其發育的同時食盡害蟲卵的內容物質,因害蟲不能孵化而死亡。在松毛蟲赤眼蜂釋放初期可能因數量原因寄生率不太高(50%左右),但在松毛蟲赤眼蜂第二代羽化后期數量增加數十倍,不僅后續的寄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能在森林中永久繁殖,對害蟲起到持續的控制作用[3][4]。2010―2013年,在樺南縣域內通過釋放赤眼蜂對落葉松毛蟲的卵期進行了防治,經調查,落葉松毛蟲卵的寄生率在31.1%―57.4%之間,4a共防治2299.93hm2,獲經濟收益177.7432萬元。
參考文獻
[1]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增訂本)[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959-961.
[2] 胡映泉.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與對策[J].山西科技,2006(2):115-116.
【關鍵詞】大港油田;短期;長期;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4-0142-3.5
一、油田企業的市場類型和特殊性
分析一個企業短期和長期的經濟效益,首先應確定一個企業屬于什么市場性質,我國的石油市場基本屬于寡頭壟斷市場,由幾個大企業集團控制著絕大部分的石油生產量,但是目前國內石油價格已與國際接軌,我國參考國際油價對國內原油進行定價,油田企業不存在確定最優價格的問題,因此油田的原油生產經營處于近似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中,只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生產經營規模和控制成本問題。
油田生產經營和一般企業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生產產品原油和天然氣,是以地下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為基礎,自然資源的狀況會對產量產生較大影響,自然遞減是油田生產過程中的普遍規律。開發初期,油井遞減產量小,隨著開發時間的增長,油層含油飽和度與壓力逐漸降低,原油產量遞減加大而且速度較快,而且在不同時期的質量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在油藏資源有限情況下,原油生產經營規模不可能根據市場需要無限制的增加,生產經營者只能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源量及其品質以及市場油價來確定每年的生產經營規模(產量、投資)。
二、從短期看,努力追求利潤最大化
(一)分析油田企業盈利的區域。企業的利潤等于總收入減去總成本,用I=TR-TC來表示。由于我國石油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則油田的總收入函數為產量的線性函數,等于原油價格乘以原油產量乘以商品率,用TR(Q)=P*Q表示。
在短期內,有生產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變的,企業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通過調整其可變投入進行生產經營。油田的短期基本界定為一年。所以短期總成本函數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變成本TVC,用TC(Q)=TFC+TVC(Q)表示。其中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是一條直線;而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是一條向上翹的曲線。因為受油藏自然條件、儲量品位以及管理水平、組織方式的影響,不同油藏的可變成本存在較大的差異。按照先效益好后效益差的開發順序,可變成本以加速增大的趨勢上升,從而總成本函數也是一條隨產量增加而逐漸上翹的曲線。
這樣油田企業的總收入曲線與總成本函數就有兩個交點,也就是存在兩個盈虧平衡點,稱前一交點為最低合理經營產量,后一點為最高合理經營產量,兩點間的區域稱作有盈利的合理經營產量區。用圖形表示如下:
圖1 原油合理經營產量區圖
從圖1可以看出,企業只有在Q1到Q3之間的合理經營產量區進行生產才能保證盈利,盈利區以外的產量均會讓企業虧損。
表1 大港油田2000-2005年產量成本情況表
表2 大港油田2000-2005年產量成本情況表
表3 2000-2011年原油價格情況表 單位:元/噸
考慮到油田開發總成本在產量規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急劇增加,總成本函數需要大量的數據并選擇三次以上多項式進行擬合,本分析沒有對總成本函數進行推導,求解出盈虧平衡點。只要原油價格高于平均總成本,企業即可盈利。
從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大港油田2000-2011年每個年度均在合理經營產量區生產。2002年油價最低時,當年的產量水平仍使原油價格略高于單位平均成本。2009年油價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大幅下降,單位平均成本大幅攀升,即使產量水平高于2002年52萬噸,但利潤幾乎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2010年和2011年原油生產成本相當,但由于全球經濟回暖2011年原油價格高漲,使2011年利潤水平超過2010年2倍之多。
(二)邊際成本確定最大利潤產量。在合理經營產量區生產的產量是不是能夠獲得最大的利潤,就需要進一步計算邊際成本。邊際成本是指企業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根據經濟學理論,當邊際成本(MC)等于邊際收益(MR)時,企業獲得最大利潤,此時的產量為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產量。因此邊際成本對老油田決策是否增減產量,縮減或擴大投資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原油的生產每年都存在著逐漸遞減的趨勢,增產措施工作量逐年加大,油田企業的邊際成本需考慮原油自然遞減的情況,產量增加量中包括彌補當年自然遞減部分的產量,即:MC=TC/Q=(TCn-TCn-1)/(Rn-Rn-1)=(TCn-TCn-1)/[(Qn+Qn)–(Qn-1+Qn-1)]
=[TC(Qn)-TC(Qn-1)]/[(Qn+Qn)–(Qn-1+Qn-1)]
=dTC(Q)/d(Q)
式中:TCn指第n年的原油總成本,TCn-1指第n-1年的原油總成本,Rn為n年的理想產量,Rn-1為n-1年的理想產量,Qn為第n年沒有采取措施的實際原油產量,Qn為第n年的自然遞減產量,Qn-1為第n-1年沒有采取措施的實際原油產量,Qn-1為第n-1年的自然遞減產量。根據上式,只要對總成本函數求導即可得到邊際成本。
對于大港油田這樣開發了40多年且規模不小的企業,短期內固定成本不會有較大的變化,變動的主要是操作成本,操作成本是引發邊際成本的主要部分,而邊際收益就是原油價格??紤]到稅金及相關費用,根據MR=MC原理,當P-F=dTC(Q)/d(Q)時,實現利潤最大化。其中P為原油價格(元/噸);F為單位產量分攤的稅金及其它相關費用。
表4 2010年和2011年油井操作成本分級表
表5 2010年和2011年邊際收入和邊際成本情況表
從表4可以看出,油井的操作成本是逐級上升的,并且大于等于24美元/桶的油井的操作成本是急劇上升的。2011年與2010年相比,操作成本小于8美元/桶的井數所占比重下降4.66%,同時年產量所占比重也下降了5.15%;而操作成本高于24美元/桶的井數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0.04%,同時年產量所占比重也增加了5.90%。由此可見,2011年與2010年相比,由于油田的開發條件越來越差,低產井、高含水井的井數及其產油量在全油田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導致油田高成本井的比例越來越大。
圖2 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平均成本關系圖
根據圖2和邊際成本法則,若邊際收入>邊際成本,可繼續擴大合理經營產量,逐漸向Q2產量靠近;若邊際收入
(三)從區塊情況看不同油價下油田的經濟效益。以上分析是從大港油田整體產量情況來看,以2011年為例從區塊情況來看油田的經濟效益。根據已開發油氣田效益評價分類標準,
Q×I×(P-R)>C+F1+F2時為效益一類區塊;
C
C操
Q×I×(P-R)≤C操為無效益井。
Q—年產量,I—商品率,P—不含增值稅價格,R—單位稅金,C—生產成本,F1—期間費用,F2—地質勘探費用。
調查的87個區塊中,當油價處于40美元/桶時,效益評價結果如下:有55.65%的效益一類產量,有0.47%的無效產量。油價處于50美元/桶時,效益評價結果如下:有88.43%的效益一類產量,有0.47%的無效產量。當油價處于60美元/桶時,效益一類產量為92.13%。當油價處于80美元/桶時,有93.03%的產量為效益一類產量。當油價處于100美元/桶時,有99.66%的產量為效益一類產量。
表6 2011年區塊效益評價分類表
油價對產量效益的影響較大,根據2011年80-100美元/桶的油價,效益一類井在油田的生產經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在目前的成本不斷攀升的狀態下,如果油價較低時,無效產量所占比例會大增,且高效產量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繼續加強成本控制,以適應油價的大幅波動。
三、從長期來看,努力減少規模不經濟
(一)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在長期,企業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變的,企業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要素以擴大生產規模,生產企業所期望的產量,但擴大生產規模既可能獲得經濟上的利益,也可能引起收益的減少。一種是規模收益遞增,意味著產出比例大于投入比例,若要素價格不變,單位產出成本下降,達到規模經濟;一種是規模收益遞減意味著產出上升比例小于投入增長比例,若投入要素價格不變,則單位產出成本開始上升,則是規模不經濟。
(二)分析油田的經濟規模。油田企業需要不斷的進行勘探投資,獲得更多的石油資源;需要不斷的進行開發投資,增加新井,維護老井;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研究投資,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的運輸和銷售需要專門的大型設備;職工需要經常的技術培訓。為了尋找資源,減少遞減,提高產量,油田企業不斷的追加投資,這本身就需要石油企業有較大的規模,提高投資利用率,充分利用資源,才能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以求規模經濟。上面我們分析了石油企業的規模經濟性,但是這并不等于說石油企業的規模越大越好,經營規模過大使企業的有效管理和協調變得更加困難,這會引起生產效率的下降,而且石油資源的有限性,限制了石油的無限開采。因此油田企業要兼顧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尋找最合適的經濟規模。
目前國內外研究經濟規模,通常是以長期單位產品成本最低為標準來確定。如圖3所示,長期成本曲線包羅著每一個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生產相應產出量最小成本點的軌跡,企業以此曲線為依據建置企業的規模,以便生產最佳預期產量。最低點E點為長期經濟規模點。
圖3 長期平均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關系圖
表7 2000-2005年投入產出情況表
表8 2006-2011年投入產出情況表
從表1、表2可以看出,大港油田自2000年至2011年平均總成本呈現先是平緩上升,后是加速上升的趨勢。剔除鉆井價格上升因素,從表7和表8的原油產能投資投入和產能產出的比例情況可以看出,2001-2007年產能變動比率大于產能投資變動比率,處于規模遞增階段,2008-2011年產能變動比率小于產能投資變動比率,處于規模遞減階段?;仡?008下半年到2009年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油田投資規模與產能建設規模多次調減、原油產量結構與總量多次調整,2010年、2011年依然是矛盾突出,開發儲采比依然較低、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穩產基礎改善難度大、產量建設總量偏低、投資壓力加大,油田的勘探開發工作仍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現實經濟中,規模收益遞增與遞減,規模經濟與不經濟是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收益遞減最終會超過規模收益遞增,多數油田企業尤其到了中后期時期都存在一個規模收益不變階段,該階段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對規模收益的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企業應注重規模收益不變階段,當規模收益遞增減弱,規模收益難以發揮時,企業采取種種現代化管理,努力減少規模不經濟,延緩規模收益遞減階段出現,LAC曲線具有平緩的底,這意味著規模經濟將很快耗盡,而規模收益在相當的產出區間保持不變或近似不變。
關鍵詞 稻田;泥鰍;共生養殖;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S96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272-01
為加快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總結推廣當地稻鰍共生養殖經驗,筆者于2012年5—10月在竹峰辦事處有機稻生產基地開展稻田套養泥鰍研究,試驗取得成功。稻田養殖泥鰍是一種生態型水產養殖,泥鰍適宜在稻田淺水環境中生長,在稻田里經常鉆進泥中活動,能夠疏松田泥,利于有機肥的快速分解,有效地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1-4]。稻田中的許多雜草種子、害蟲及其卵粒都是泥鰍的良好餌料,同時泥鰍的代謝產物又是水稻的肥料,因此在稻田中養殖泥鰍能夠相互促進,達到稻鰍雙豐收?,F將稻鰍共生養殖技術及其效益總結如下。
1 稻鰍共生養殖技術
1.1 稻田條件
選擇保水性能好、土質肥沃、黏土性、有腐植質豐富的淤泥層的稻田,且水源充足,水質符合無公害養殖的要求,排灌方便,面積0.2 hm2。
1.2 田間工程建設
在插秧前挖環溝、魚溝和魚凼。環溝是養殖泥鰍的主要場所,一般溝寬為2 m、深1 m,沿田岸四周開挖,呈環形,開挖的泥土用于加寬、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間魚溝是供泥鰍覓食活動場所,選擇“井”形設置,溝寬30 cm、深30~50 cm。在稻田的最低處挖魚凼,凼深80 cm,面積為200 m2,占稻田面積10%,溝凼相通。環溝、田間魚溝和魚凼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6.7%。稻田田間工程結束后,于鰍種放養前14 d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對水化漿后潑灑于魚凼、魚溝及田塊中,進行消毒。
1.3 防護與配套設施準備
泥鰍的逃逸能力較強,進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時水漫過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鰍的逃逸,因此進行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夯實。用寬幅為1.5 m的7目聚氯乙烯網片做防逃網,防逃網緊靠四周田埂,下埋50 cm,用木樁、鐵絲固定。同時設防逃墻,高出田面30 cm,上沿加寬12 cm的尼龍網作罩檐。進、排水系統分開設置,進排水口成對角安置,并用較密的鐵絲、聚乙烯雙層網封好,以防止泥鰍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
1.4 水稻的選擇和插秧
水稻品種選擇揚兩優6號,特點是株型中偏上,秸稈堅硬,不易倒伏、分蘗力強、抗病、抗蟲害強的優質豐產品種。水稻栽插采取大壟雙行栽插方式,即2行為一組,組內的株距18 cm、行距20 cm,2組之間的行距40 cm,充分發揮邊際效益,做到合理密植,在魚溝和魚凼四周增加栽秧密度,平均為22.5萬穴/hm2。插秧時間6月7日。
1.5 泥鰍放養
一是培肥水質。在鰍種放養前7 d,施基肥,基肥量占全年的70%,施放綠肥及漚熟糞肥6 t/hm2,用以培養繁殖浮游生物,鰍種放養后即可攝食到豐富的天然餌料。二是苗種選擇。泥鰍種從宣城市水產良種場采購進來,選擇活動自如、體色鮮明、全身光滑、有光澤、規格一致的泥鰍種。三是消毒放養。選擇秧苗開始返青時(6月19日)進行泥鰍種放養,共放泥鰍種苗112.5 kg。平均放養規格為5 cm的泥鰍種苗22.5萬尾/hm2,400尾/kg泥鰍種放養562.5 kg/hm2。選擇高效低毒消毒劑10%聚維酮碘溶液0.35 mg/kg藥液消毒5 min后及時下田。
1.6 餌料投喂
堅持“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泥鰍苗種放養后,第1個月投喂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各1/2的混合飼料,每天1次,每次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3%~4%;1個月后,每隔15 d追肥1次,每次追施經發酵的有機肥45~75 kg/hm2,并根據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視天氣變化、水質變化、季節變化等情況決定飼料投喂量,同時投飼量按泥鰍總體重的5%計算,上午投喂日餌量的40%,下午投喂日餌量的60%。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如米糠、豆餅、菜籽餅、動物下腳料等,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后期可在集魚凼多投喂一些餌料,利于集中捕撈。水溫高于30 ℃、低于15 ℃時可少投喂或不投喂。
1.7 水質調控
水稻分蘗前,稻田水位適當淺些,以促進水稻生根分蘗,水位控制在10 cm;水稻分蘗后,7月5—15日,拷田期間水位在5~10 cm,魚凼水位加深80 cm。在養殖過程中,經常加注新水,特別是在高溫季節中,加深水位,防止泥鰍缺氧,一般每10~15 d加注新水1次,在盛夏季節,每5~7 d加注新水1次,水稻拔節期也適當加深水位。水稻根有70%~90%分布在20 cm之內的土層時,開好魚溝(深50 cm),挖好魚凼(深80 cm),曬田時降水20 cm,魚溝、魚凼仍有30、60 cm的水深,做到適時換上新水,對泥鰍影響不大,同時也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同時經常檢查防逃設施,尤其是在雨水季節,需加固田埂,以防泥鰍逃跑。
1.8 病害防治
整個養殖過程中在魚凼、魚溝內每隔20 d,用漂白粉22.5 kg/hm2或生石灰225 kg/hm2化水遍灑1次,漂白粉和生石灰交替使用。根據水稻查測情況,針對稻瘟病防治,采用生物農藥0.3%多抗霉素水劑2 250~3 000 mL/hm2。防治水稻稻瘟病,采取在晴天露水干后噴施,并隨即注換新水。
1.9 收獲
10月8日水稻收割;10月18日先將田水放干,讓泥鰍聚集于魚凼中,用拉網撈起。對潛入泥中或溝邊的泥鰍,采取先干水再挖的辦法。
2 效益分析
通過水稻田套養泥鰍,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產量,提高了經濟效益,可在寧國市大面積推廣。稻田雖然魚溝、魚凼面積占去16.7%,但由于其整體生長健壯,加上有邊際效應,溝凼邊的稻穗特大、顆粒飽滿,在品種相同的情況下,泥鰍稻田稻谷產量影響很小。
2.1 收獲情況
水稻揚兩優6號播種22.5萬穴/hm2,成穗數為105萬穗/hm2, 0.2 hm2總收入13 237.3元。共收獲水稻1 667.16 kg,產值4 501.3元,平均產量8 335.8 kg/hm2,產值22 506元/hm2,利潤7 056元/hm2;投放泥鰍苗562.5 kg/hm2,規格400尾/kg,收獲泥鰍273 kg,產值8 736元,平均產量1 365 kg/hm2,產值43 680元/hm2,利潤14 805元/hm2。
2.2 支出情況
0.2 hm2總成本為8 865元。平均成本44 325元/hm2。其中,水稻成本15 450元/hm2,包括秧苗1 200元/hm2,生物農藥1 050元/hm2,翻耕及肥料3 450元/hm2,人工2 250元/hm2,租費7 500元/hm2;泥鰍成本28 875元/hm2,包括鰍種16 875元/hm2,飼料7 500元/hm2,基礎設施1 500元/hm2,人工費3 000元/hm2。
2.3 經濟效益
計算總經濟效益得知,0.2 hm2共獲利13 237.3元-8 865元=4 372.3元,平均純收入21 861元/hm2。比當地單一種稻高出2~3倍,增收效果非常明顯。
3 參考文獻
[1] 何繼學.水田稻鰍立體種養技術[J].福建農業,2002(1):23.
[2] 張華東.稻鰍立體種養 糧魚穩產增收[J].河北漁業,2012(5):27-28.
[關鍵詞]蔗田生態系統;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持續經濟效益;投資收益率
一、論題的提出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出口原產地之一,蔗糖業作為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蔗田生態系統每年給廣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甘蔗渣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國目前已經開發的甘蔗渣產品有酒精、飼料、纖維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態系統產品開發越多、經濟價值越大,意味著甘蔗作為蔗糖生產原料從蔗田生態系統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為酒精、造紙、纖維板等產品的生產原料被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整個蔗田生態系統成了無渣的甘蔗系列產業的物質基。以1994~2003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產量、產值為例,我們發現蔗田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可是人們對系統的回報只是些許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統計學上忽略不計的農家肥,這種近乎掠奪式的生態索取、以犧牲生態效益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最終導致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逐年下降。本文通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比較分析,提示人們應該對保護蔗田生態系統問題予以重視。
二、研究區域和方法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與漢族、苗族、瑤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東與廣東接壤,西與云南相連,西北與貴州交界,北部與湖南毗連,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相鄰。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北回歸線橫跨廣西中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資源豐富,且雨季、夏熱與農作物生長期同季,有利于農業生產。廣西年降雨量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mm~2000mm;太陽年總輻射量達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為5,000℃-8,300℃,持續日數為240天~358天。盡管廣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土壤貧瘠,但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給廣西帶來了獨特的物產,適宜人居。廣西人過著自然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人中最不愿意離開故土的人群。
廣西耕地面積為261.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04%。其中旱地107.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1.1%,旱地以種植玉米、甘蔗、花生、薯類作物為主。廣西的耕地多數是紅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質比較差,土壤的有機質如磷、鉀等礦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數耕地土層比較淺薄,土壤較為貧瘠。近20年來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綠肥種植面積和農家肥的使用量逐漸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氮、磷、鉀比例失調。1982年廣西土壤普查結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鉀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堿性土占33%。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來,隨著制糖業的發展,甘蔗種植已逐漸成為廣西旱地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我們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比較分析的方法,利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農村調查隊的統計數據、廣西南寧糖業集團香山糖廠的相關數據及廣西崇左市農業局的相關統計材料,對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持續生產力及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結論是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經濟收入原產地的蔗田生態系統238.85%的投資收益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主要是對自然氣候條件、蔗田系統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賜的巨額生態經濟效益支撐著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發展,占中國甘蔗種植面積一半多,是中國蔗糖業出口的最重要原產地。
三、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
(1)廣西早地作物總面積107.39萬公頃,1994~2003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年甘蔗產量及產值分別如表1所示。
(二)討論
蔗田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微系統。Honing(1986)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的有機體集合,在該集合中生物間內在的相互作用對其行為的決定性超過外部任何事件對其行為的決定性。無論是關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還是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一般是指一個最大空間尺度上能自我維持的實體。農業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它和一般生態系統一樣,是在一個同質區域中或有限范圍內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把生物及其環境聯系起來的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特指以農業生物為主要組分、受人類調控、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可分為農田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統、牧業生態系統、農牧生態系統、林牧生態系統、農林生態系統等。
按照農作物的種類劃分,從微觀角度看,農田生態系統可分為稻田生態系統、蔗田生態系統、豆田生態系統、麥田生態系統等。蔗田生態系統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組分,蔗田生態系統是指人們在旱地里以種植甘蔗為主,以獲得其生態與經濟價值為主要目的的單一農作物生態系統。甘蔗作為土壤物質的載體,主要是通過甘蔗的收獲和土壤肥料的施用來實現,甘蔗是蔗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貯存庫,甘蔗產量受到土壤養分的影響,甘蔗的收獲也會帶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質,使土壤養分數量減少,從而加速土壤物質循環的頻率。農家肥作為載體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質的數量,直至維持土壤物質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廣西蔗田種植面積、甘蔗產量和產值都有不穩定增長的趨勢。表2所示,廣西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提供極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態經濟價值,蔗農們以較少的農業資本投入,為蔗糖業的發展帶來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而且,蔗田生態系統的物產——甘蔗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附加價值即甘蔗產量、蔗糖產量和產值也很大。特別不同于其他農田生態系統物產的是其廢棄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為一系列甘蔗副產品的生產原料,為蔗糖產業帶來巨大的、持續的經濟效益。
1、蔗田系統生態效益及其生態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就是系統對其環境及其系統生態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其服務價值由生物技術產品及自然生物圈給予人們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價值所決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就是蔗農們運用農業技術、種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統為人們提供的物產,即蔗田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NPP)。
生態經濟效益就是以市場行情所表示的生態價值,即系統生產力或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生態系統生產力就是系統做功的能力,即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或者能否在系統內適應自然的變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從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價值(NPP),從價值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經濟價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可計算的部分,但是人類大部分的福利都來自于純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它們不需要一分錢而直接給人們帶來福利,例如空氣、水、土地資源、氣候調節、廢棄物凈化處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態系統也與其他的生態系統一樣,其生產力或服務效益除了為人類提供福利之外,還包括目前難以測算的價值,即系統為大氣、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人類生存環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務價值。我們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即經濟效益、生態經濟效益有其可持續經濟效益。
2、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及其持續經濟效益
從經濟學角度看,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就是NPP產值(NPP×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即生態經濟價值扣除生產成本部分,也就是蔗農的純收入。然而,蔗田生態系統在收獲甘蔗之后帶來的價值比甘蔗自身價值更大,它可以生產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產品和副產品(Pi),它們的產量和產值就是蔗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BP(PS+Pi)。從市場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態系統的持續經濟效益。它是由蔗渣資源化利用生產出的酒精、紙張、纖維板、可降解餐具、飼料、燃料等蔗渣系列產品的產值扣除其生產成本構成的。
1994~2003年廣西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和經濟效益(PS)如圖1所示。
圖1中的相關價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價格計算,以下圖示相同。即蔗田生態系統的年生產成本是每千公頃256.88萬元的肥料+135萬元的甘蔗種子+13.5萬元的人力資本,即每萬公頃的成本為40.54萬元;甘蔗的價格為200.6萬元/萬噸;蔗糖的價格為3064.35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渣的價格為164萬元/萬噸;根據當地居民有以甘蔗尾、葉作為牲畜飼料或薪材用的習慣,其價格按廣西類似牲畜飼料稻殼粉的價格200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根則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參與物質循環,其經濟價值難以測算而忽略不計
圖1顯示兩個特殊變化情況: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明顯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卻顯著提高。引起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場價格下跌,糖廠收購了甘蔗卻不能及時對蔗農進行支付,打白條現象比較普遍,蔗農的經濟效益不能實現,來年生產資料的購買受到限制,生產積極性受挫。于是蔗農選擇了減少甘蔗的種植面積,使經濟損失盡可能減少,維護自身利益,從而使甘蔗的種植面積及其占旱地面積比率、甘蔗的產量和產值都分別出現負增長(圖2)。其次是地方政府對甘蔗收購市場的管理政策和對蔗農利益的維護措施不到位。比如,對于糖廠對蔗農打白條的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保障蔗農來年的生產資料的購買,忽視了蔗農利益的維護,也影響了糖廠來年的產量和產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維護蔗農利益的政策與措施,不準許糖廠對蔗農打白條,還規定了甘蔗收購的保護價格。同時,銀行對農民開發了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小額度貸款項目,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個生產季節(甘蔗為一年)的政策時延,2002年農民大規模地擴增種植面積,使種植面積由2001年占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46%逐年遞增為48.1%和50.3%,種植面積及其占廣西旱地面積比率、產量與產值的增長率、投資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廣西成為全中國31個省、區的甘蔗產量、產值和蔗糖產量、產值最大的省區,中國最重要的蔗糖輸出原產地。
3、巨大的投資收益率支撐著巨大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產業
是什么原因使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及蔗糖產業如此發達,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產地?從蔗田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經濟價值與蔗農投資的比率分析(見圖2),我們發現,盡管甘蔗種植面積增長率(EGR)和甘蔗年產量增長率(IROP)基本一致——幾乎重合為同一條線,并且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不穩定增長的特征,但是蔗農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即投資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種植面積占旱地面積比率(PDLA)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蔗田生態系統投資成本C由種子、肥料、殺蟲劑、和人力資本價值構成。年均投資收益率(ROIV)則是年均生態經濟價值(BEEV)與年均投資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價格計算,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RRO)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建立在極少的投資成本基礎上,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系統資源,尤其是對土壤養分的掠取。蔗田生態系統反饋的信息是每萬公頃甘蔗產量逐年遞減15萬噸,按照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耗損計算法推算,以及農作物形成所需要的養分參數計算,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每萬公頃提前耗損300噸的氮、磷和450噸的鉀。這就是土壤養分及氣候、環境等生態因子過度耗損的信息。
四、結論與建議
1、蔗田生態系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每年對廣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高達238.85%。
關鍵詞:企業;項目投資;程序
一、項目前景
我國電網使用復合絕緣子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電力系統從一開始就瞄準了高溫硫化硅橡膠復合絕緣子的開發與研制。80年代末,先后完成了硅橡膠復合絕緣子的開發、成果轉讓與產品化工作。90年代初,為遏制我國華東、華北、東北等污閃多發地區的大面積污閃事故發生,復合絕緣子被大量引入電網,到1994年底,掛網運行5萬支。21世紀,隨著電網的不斷擴大和機組的調整,復合絕緣子中基本均加入了芯棒式設計。
使用量的增加,導致了廢舊絕緣子的大量淘汰。根據電網的安全協議規定,每隔幾年,由于復合絕緣子在使用周期內機械強度的下降,都會固定更換一批新的復合絕緣子。在正常運轉中,也會有大量被擊穿的陶瓷絕緣子被廢棄。通過數據搜集,單2009年一年,以華北等地區為例,回收的絕緣子數量驚人。
各地區 華北地區 華東地區 華中地區 西北地區 東北地區 總計
絕緣子使用量(支) 653678 549783 353266 378653 248003 2183383
以每支絕緣子的平均質量為5千克大約估算,每年廢棄掉的陶瓷絕緣子數量在千噸的數量級以上,為此需要填埋的固體垃圾的體積和所需的勞力和物理,浪費的資源數量以及可能存在的環境問題的隱患是巨大的。
通過對廢舊的陶瓷的性質研究,采用將其研磨成粉末,利用其介電常數較大的特性和絕緣特性,加入到熔斷器的外殼中,增強熔斷器外殼的絕緣特性。為了更好的推廣該產品,對其做相關分析。
1、成本分析:
(1)主材變更:
新型材料來源:為了實現廢舊陶瓷絕緣子的回收與利用,通過研究發現,高壓線路上淘汰掉的陶瓷絕緣子具有相較于普通陶瓷而言,經過超高溫的燒制和壓型,性質發生了改變。
通過對陶瓷絕緣子表面的去污和清漆處理,得到比較完整的陶瓷部分,加入球型粉碎機的粉碎,達到我們需要的陶瓷粉的要求,對陶瓷粉進行壓制,得到熔斷器所需的絕緣子粉料壓制層。
以上過程導致固定成本增加:
A、陶瓷絕緣子回收費用:通過市場調研,現行市場對于陶瓷絕緣子的回收出去混亂缺乏管理的階段,無論任何型號的絕緣子都采用了按噸不計型號的回收模式,價格一般處于200元左右一噸。
B、絕緣子外殼處理費用:大多數的陶瓷絕緣子的外殼為了提高性能,會在外表面涂上類似室溫硫化硅橡膠的涂料,且由于使用較久,外表面會附著污垢和不明物質,這些都會影響到陶瓷絕緣子的粉碎處理。鑒于費用比較復雜和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通過初階段的調研,費用平均為1元左右。
C、陶瓷外套磨粉處理費用:鑒于對陶瓷的粉碎程度要求較低,采用市場上較為廣用的球形粉碎機。即增設設備一臺,價格為10000元。
D、陶瓷粉壓制陶瓷粉料層費用:壓制技術不太成熟,采取外廠壓制和成型,同時,由于直接粉碎的陶瓷不可以壓制,需要添加粘合劑。
(2)燃料和動力:
新型材料的處理需要用到電力的耗用,即電力消耗成本費用。
(3)成本效益的不確定性分析:
A、預測和估算的誤差。例如,財務數據的誤差,統計和預測方法的局限性,存在不能定量表示的因素,不現實或不準確的假設等。
B、項目投產后,由于引入了新技術和新工藝,會導致原先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化。
C、新產品、新材料的出現,會導致產品成本的變動和市場競爭狀況的變化,從而影響經濟效益。
D、實驗依舊在不斷進行中,可能對于陶瓷粉壓制的含量有調整。
E、政策的變化。例如價格體系的改革、通貨膨脹、對外開放等等。
二、項目的經濟生命周期
現行市場上存在的熔斷器有很多,用途比較廣泛,但能夠可再循環利用回收的熔斷器比較少見。通過再生循環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熔斷器的其他部件的浪費。所以在沒有研究出新型產品來替代熔斷器之前,可再生的熔斷器是比較熱門和被認可的產品。除此之外,新型可再生長壽命熔斷器的粘合層對熔斷器廠見問題的改進,可以減少由于熔斷器的損壞導致的無法保護電路的問題。
在長壽命可再生熔斷器進入市場,替代舊的產品之前,或許會遇到消費者對其穩定性的不確定性,通過推廣和試用,可再生熔斷器會擁有自己的市場,逐漸進入到項目的輝煌期。同時,除此之外,長壽命可再生熔斷器中陶瓷壓制層的利用還可以延伸到電氣設備的絕緣外殼和填充物。所以項目的延伸周期很廣,可以在產品進入到衰老期之前,逐漸成為新產品的替代品??芍?,該項目的生命周期是比較長的,也存在著較大的利益。
三、盈虧平衡分析
通過前段分析可知,對于生產廠家而言,成本增加的費用主要體現在回收陶瓷的費用、處理陶瓷的費用、運用到現實中的費用,通過在合理的范圍內,提高熔斷器的價格來實現盈虧平衡。
而對于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而言,增加的是熔斷器的購買費用,節約的成本在于以下幾點:(1)新型熔斷器屬于可再生的熔斷器,即通過更換熔絲來延長壽命,減少了熔斷器的使用數量,在另一種程度上降低了購貨方的成本;(2)新型熔斷器屬于長壽命的熔斷器,在外殼中加入了吸附劑和粘合層,以及陶瓷粉質層,通過對水蒸氣和氧氣的吸附,減少熔絲的氧化機會,增加了熔斷器的穩定性,減少了電力事故的潛在威脅;(3)通過對內部陶瓷層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處理平常存在的污染的費用。綜上,通過各種費用和節約的綜合的調整,可以降低購買者的成本,達到盈虧的平衡。(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參考文獻:
[關鍵字] 粉煤灰 綜合利用 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TQ536.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80-1
粉煤灰是指從煤炭燃燒后的煙氣中收捕下來的細灰,粉煤灰是燃煤電廠排出的主要固體廢物。粉煤灰的主要氧化物組成為:SiO2、Al2O3、FeO、Fe2O3、CaO、TiO2等。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工業的飛速發展,我國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2000年粉煤灰排放量達1.5億噸,到2010年將達到3億噸,給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1]。在傳統的認識中,粉煤灰是一種污染極大的工業廢渣,會產生揚塵,污染大氣;若排入水系會造成河流淤塞,而其中的有毒化學物質還會對人體和生物造成危害。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粉煤灰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資源。但在我國粉煤灰的利用率卻還不到百分之五十,而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已高達百分之八十。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均占有資源儲量有限的國家,對粉煤灰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一項重要的技術經濟政策,是解決我國電力生產環境污染,資源缺乏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電力生產所面臨解決的任務之一,合理有效的利用粉煤灰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粉煤灰的分類
國內僅非常概括的把含CaO較多的粉煤灰歸類為高鈣粉煤灰,而把含CaO較少的粉煤灰歸類為低鈣煤灰[2],并無確切的分類方法。而美國,則把粉煤灰分為C類和F類,通常情況下經過燃燒次煙煤或者褐煤所產生的粉煤灰為C類灰,即高鈣粉煤灰,這類灰不僅具備火山灰的活性,還同時具備膠凝性。而一般通過燃燒煙煤或無煙煤所產生的粉煤灰則是F類灰,我廠的粉煤灰也正屬于這一類,也就是所謂的低鈣粉煤灰,僅具有火山灰活性。
2 粉煤灰利用的新技術分析
2.1 沸石分子篩技術
由于沸石具有多孔性和不飽和的價態特殊結構,因此,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尤其是離子型的污染物。同時,經過粉煤灰合成沸石處理的廢水,亦不會對環境或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對粉煤灰合成沸石的技術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科學研究者主要采用兩種工藝方法對其進行合成。即①運用化工原料進行合成;②運用天然的原料進行合成。其中,章西煥等研究者進行的粉煤灰合成13X沸石分子篩的實驗研究,非常具有開創性。首先,將碳酸鈉粉末加入粉煤灰中,然后開始焙燒,焙燒過后再進行水熱合成,就可以得到較高純度的13X沸石。經過對合成的13X沸石進行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粉末衍射及差熱分析,得出合成的沸石具備非常好的熱穩定性,純度高,其吸附量也達到了我國的化工業產品標準。這個方法具備產量高、零污染、易控制等特點。
2.2 利用提取法的新技術
現實生活中,粉煤灰多被運用于農業領域和建筑領域,是改良土壤、生產建筑的主要原料,需求大,但技術含量非常低。研究表明,粉煤灰中含有釩、鍺、鎵等貴重金屬,所以粉煤灰未來的應用發展方向應該是提取貴重金屬,并且以高附加值為導向的開發應用,如鍺和鎵。鍺是一種稀有的貴重金屬,已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光學材料、半導體材料、石油化工等領域。為此,可采用提取法從粉煤干灰中提取稀有元素鍺,以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同時,鎵的也是一種稀有的貴重元素。雖然鎵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廣泛,但數量卻極其微少,所以也屬于稀有元素的一種,被廣泛的應用于半導體器件等領域。鎵在粉煤灰中的含量約為3μg/g,其回收再利用的價值非常大。所以說,對粉煤灰中貴重金屬的檢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3 采用合成復合材料的新技術
近年來,國外在對粉煤灰在鋁基復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較多,隨著科學工作者們的不斷研究發現,粉煤灰質量分數如果增加,復合材料的密度就會逐漸降低。而當加入粉煤灰顆粒的質量分數在10%以下時,復合材料的硬度在70左右,但如果超過了10%,則硬度會出現下降。因此,為了保證復合材料的硬度,就需要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提高復合材料的穩定性。所以,采用合成復合材料的技術,可以從粉煤灰中制備出穩定性較高的復合材料,大大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增強復合材料的穩定性。同時,還節約了廠家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廠家的經濟效益。
3 粉煤灰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分析
由上文可知,粉煤灰可被利用到各個領域,因此,筆者分別對粉煤灰在生產建筑材料、各種建設工程,及節省占地和節能等方面綜合利用的效益進行闡述。①由于粉煤灰是廢物資源,因此,利用粉煤灰生產建筑材料,可以明顯的增加建材工業產值。如為了提高水泥的性能,通常情況下會摻入15%的粉煤灰,若按每年攪拌5萬立方米的水泥,可摻入的粉煤灰約3300萬噸,也就節約了同樣數量的水泥。普通的水泥若按400元每噸,而粉煤灰以140元計,那么每年增加的產值可高達85萬元,效益也得到明顯提高;②因粉煤灰具有吃灰多、投資少、費用低、效益好的優點,因此,粉煤灰較多的被利用在公路建設方面。在路基和路基層的建設方面,這部分大約占修路部分的10%,也就是說可使公路的造價降低10%。同時,在固體廢物的整治方面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③對粉煤灰進行綜合的合理利用,還可以節省占地面積。若每年可利用的粉煤灰為1%,就可減少300畝的占地,而產生的經濟效益也達6萬余元;④粉煤灰中一般都含有可燃性的物質和炭粒。因此,如果對粉煤灰中的燃料按5%進行回收利用,就相當于每年多產36.5萬噸的標準煤,而若按每噸200元計算,那么節省的經濟效益可高達7300萬元,效益也是相當可觀和驚人的。由此可見,粉煤灰存在著巨大的利用空間和潛在價值。
4 結論
粉煤灰具有較大的可利用空間,并且也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對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技術進行分析,可以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