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8:57: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理財產品收益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進入6月份,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趨緊態勢愈演愈烈。觀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走勢發現:6月7日隔夜拆放利率驟然上漲至8.2940%,8日更是達到了9.5810%的高位,隨后數日也基本維持在6%以上;一周和一個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從7日升至6%以上后,一直未再回落下去;3個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同樣保持著穩步攀升趨勢,已連續數日超過5%。
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流動性的突然緊張引發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上漲,特別是3個月以下的短期限產品上漲幅度較大。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以貨幣市場工具以及債券為主,因此貨幣市場資金利率的上漲促使新發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出現上升。
6月新發行產品收益率上升
觀察人民幣款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走勢,5月份以來,1-3個月期限產品的周度收益率幾乎保持著穩步增長態勢,且進入6月有加速之勢,一度已升至4.52%,另外1個月以下期限產品也在上漲明顯,第二周達到3.56%。從所有人民幣款理財產品來看,平均預期收益率近期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1-3個月期限產品的收益率從5月第一周的3.93%持續上漲,在6月第二周已達到4.56%。
比較不同類型銀行的發行產品收益定價情況,可以發現,5月份以來國有銀行的產品周度平均預期收益率的上漲程度高于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
以1-3個月期產品為例,在6月第二周,國有銀行人民幣款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從5月第一周的3.67%上漲至4.48%,而所有人民幣款產品則從3.75%升至4.62%,漲幅均超過80個基點;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的產品收益率僅出現微幅上升,從5月第一周起總漲幅均未超過20個基點,收益率走勢較為平穩。
2013年5月起國有銀行1-3個月期人民幣款理財產品的周度平均預期收益率走勢
資料來源:普益財富
短期資金利率上漲推高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從另一角度看銀行也在利用提升產品定價來吸納更多資金,以緩和自身資金緊張程度。銀行理財產品本身對調節商業銀行資金頭寸、資產負債表有重要影響,此時臨近半年末考核時點,銀行提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能夠起到“搶錢”之目的。近期,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了資金歸集專屬版理財產品,將目前火熱推行的資金歸集業務與理財產品嫁接起來,利用高于同類同期限產品的收益定價來吸引它行資金。
前5個月收益率下滑
盡管6月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漲,但是在過去的1-5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卻是呈現逐月下滑態勢,整體收益率從1月的4.38%降至5月的4.27%,下降了0.11個百分點。
2013年1-5月,國內商業銀行共發行個人理財產品16563款,較2012年1-5月的13126款同比增長26.18%,銀行理財市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人民幣產品15862款,占比從2012年1-5月的約90%升至今年的95.77%;外幣產品共701款,占比僅為4.23%。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供需兩旺,另一方面也跟近一年來外幣理財產品投資回報持續低迷有關。
隨著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今年以來市場流動性持續保持了寬松,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回報率較去年同期出現小幅下滑,這使得主要投資于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等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難以回升。
同時,今年3月27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將監管重點指向銀行理財產品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領域的投資行為,自此這類以往用于拉高整體投資收益的高收益資產投資受到了較為明確、規范、嚴格的監管。監管的升級使商業銀行在資產配置方面受制頗多,隨著銀行對投資組合資產的逐步調整,投資組合整體收益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產品的整體收益水平。
今年1-5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如無特別說明,均為最高平均預期收益率)呈現下滑態勢,整體收益率從1月的4.3863%降至5月的4.2757%,下降了0.11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產品的平均收益為4.44%,同比2012年1-5月的5.02%下降了0.58個百分點;1-3個月投資期限的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26%,同比2012年1-5月的4.75%下降了0.49個百分點。
從各發行主體來看,今年1-5月股份制商業銀行以6029款(占比36.40%)的發行數量居各類銀行之首;城商行共發行4935款(占比29.80%),超過國有控股銀行的4352款(占比26.28%)成為第二大發行主體。
圖1:2013年1-5月主要發行主體平均預期收益率走勢
資料來源:普益財富(數據截至2013年06月08日)
由于外資銀行以發售結構性產品為主,其風險和最高預期收益率較高,且不同掛鉤標的及收益結構設計使得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波動幅度較大,因此外資銀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長期位居各類銀行之首。除外資銀行外,今年1-5月其余各類銀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都呈現小幅下滑的態勢。
國有控股銀行的客戶層次豐富,其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較低;產品投資期限結構豐富,以滿足大眾投資需求;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國有控股銀行的產品風格偏穩健,資金主要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風險較小。1-5月國有控股銀行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3.86%,在各類銀行中收益最低。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風格較為激進,投資領域更加多樣化,其投資組合中非標債權資產的配置比例最大,產品風險有所增加,相應的產品收益率也有提高。1-5月股份制銀行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4.40%,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高收益類產品多針對高端客戶發售。
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目前更多地是為了占領市場,因此在穩健的基礎上,銀行會給出較高的收益以吸引客戶。1-5月,城商行和農商行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4.58%和4.42%,明顯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銀行。從投資資產的角度看,由于城商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大部分集中在貨幣和債券市場,因此規定非標債權資產投資紅線為35%的“8號文”對其正面效應反而大于負面效應,此后這些城商行能夠在監管的引導下,將投資組合多樣化,增加“非標債權”資產的配置比例,這將有利于其產品收益的進一步抬高。
辭舊迎新之際,也是人們樂于盤點自己一年的投資收益之時。2007年的大牛市,并非讓所有的投資者都大有斬獲。例如最近在理財產品市場上,一些投資者就發現自己投資的產品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收益,反而實際實現的收益接近于零。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人認為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以“虛高”的預期收益率迷惑了投資者。的確,在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往往習慣于使用“預期收益率”這個指標對產品做出判斷,預期收益率越高的產品,越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然而,他們往往忽視了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和收益獲取的原理。
實際上,預期收益率的依據,是理財產品設計部門在相關數據的預期和趨勢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種“預測”,最高預期收益率也僅在最理想情況下才能夠實現。當趨勢判斷錯誤,或是預期未實現時,投資者實際獲得的收益就可能遠遠低于理想的水平。
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樣,預期收益率是一種“預期”,未必是它實際可以獲得的收益。當然,對于不同結構和不同投向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實現的機率也存在著很多的差異。不妨就以近期正在銷售中的一些理財產品為例,看看我們該如何看待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傳統款”產品收益可期
一些標的為貨幣市場或是融資計劃的理財產品是人民幣理財的“傳統款”,也是“基本款”。對于這一類型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實現的幾率比較大。
這是因為這一類型的理財產品在設計時,基奉上已經可以對投資標的的收益做出準確的判斷。如中國銀行近期所發售的一款“中銀貨幣市場增值理財計劃0801”,它的投資標的為短期的貨幣市場產品,如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金融債、央行票據等等。通常來說,由于這些票據類產品本身擁有明確的期限和利率,因此銀行在此基礎上,對于產品投資對象的未來收益可以進行較為準確的估算,即使市場發生變動,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同時,這款產品的期限很短,僅為69天,因此該產品實現4.6%的預期年收益率還是相當容易的。
除了投資于貨幣市場的產品外,理財產品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投資于信托融資計劃的,同樣這一類型產品的風險較低,預期收益率可以實現的可能性也較大。最近正在上海農行發售的2008年本利豐第三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就是一個例子。據介紹,本利豐第三期產品募集來的資金將以信托形式,由中國農業銀行委托外貿信托以信貸資產回購方式向萬科提供融資。因此,對于產品的收益,設計時…般根據信托融資的利率來進行確定,同時這種類型的產品會引入一些重量級的公司進行擔保,以保證資金的順利回收,所以對于投資于信托融資的理財產品計劃,預期收益率的實現也擁有一定的保障。像農行的本款產品為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14%,同時在一年的投資期限內,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基準利率的話,該計劃的收益率也會按央行貸款基準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動,這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彌補投資者的機會成本。
掛鉤型產品收益“花開兩枝”
掛鉤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最讓投資者“霧里看花”,很多投資者并沒有細細分析產品的設計機制和收益實現原理,便沖著亮眼的“預期收益率”進行產品的投資。
事實上,掛鉤型產品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局限性。產品的優勢在于,通過結構化的設計,可以幫助投資者在下跌的市場中也能實現“保本”或是“局部保本”,這一點與開放式基金或是類基金的產品是不一樣的。而另一方面,掛鉤型產品的局限性在于,收益與,定的掛鉤前提條件相關,只有市場的走勢與前提條件的設定密切貼合,投資者才有可能獲得理想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場的走勢背離了前提條件,像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一些掛鉤型產品的收益卻接近于零,原因就在于選取的標的股票走勢雖好,卻遠離了前提條件設定的范圍。
因此,在投資掛鉤型產品時,投資者不僅要了解到“最佳條件”下收益率的實現,也需要洞悉到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收益率是如何確定的,才能全面認識到產品的收益與風險。
如最近建行推出的2008年匯得盈“寶B計劃”理財產品,該產品是一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據介紹,產品收益將與中國B股市場6只具有高折價目,基本面較好的B股表現掛鉤,包括陸家B股、振華B股、機電B股、萬科B股、張裕B股、晨鳴B股。對于預期收益率的實現,建行所設定的前提條件為:
如果6只掛鉤股票的期末價格與各自初始價格相比,漲幅都大于等于5%,客戶收益率為15%;如果6只掛鉤股票的期末價格與各自初始價格相比,漲幅都大于等于0,則客戶收益率為5%;否則,客戶收益為0。其中初始價格是指2008年2月4日掛鉤股票的收盤價格,期末價格為1年后到期日的收盤價水平。
不難看到,在這款產品的設計中,投資者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狀況就是:一年后6只掛鉤股票的漲幅均大于或等于5%,可以獲得的收益為1 5%。中等的情況為一年后6只股票均上漲,但至少有一只股票的漲幅未達到5%,那么投資者的年收益率可以達到5%。而最糟糕的情況是,6只股票中至少有‘只為下跌,那么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為0。
建行產品設計部門的相關人士表示,該產品的設計前提為看好B股市場的投資潛力。如果在一年的投資期內,B股市場出現較好的走勢,投資者則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反之B股市場走勢不漲反跌,投資者也能夠實現保本,與直接投資于B股市場相比,通過掛鉤型產品參與B股可以規避市場下跌的風險。但同時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這一產品在設計時亦有限定之處,如僅選取到期日作為收益觀察口,同時要求6只掛鉤股票“齊漲”方能實現較高收益;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即使B股市場走高,但如果某只股票在收益觀察口的表現與其他股票出現分歧,也有可能收益為0。這一點是投資者進行投資選擇時必須考慮到的風險因素。
類基金產品收益難測
隨著產品市場的多樣化,類基金產品也正成為銀行理財產品中的熱門品種。一般來說,類基金產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將發行產品募集來的資金直接投資了某一只基金產品,像現在很多銀行所發行的QDII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中就是采用了這種模式,產品的收益直接按照投資基金的凈值表現來確定。如花旗銀行所發行的QDII產品中,引入了30多只海外基金;招商銀行也有類似的產品推出。另外一種類基金產品,是銀行采用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的FOF(基金中的基金),將幾只基金按照一定的投資策略進行組合管理,按照市場的走勢做出相應的配置調整。
無論是投向于單只基金,還是投向于FOE,這一類型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都直接取決于市場的走勢,無法預測某個準確的區間。
一、理財產品市場綜述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統計,11月份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427款,月環比下降近17%,其中普通類產品發行410款,占本月產品總量的96%,月環比下降17%;結構類產品發行17款,占本月產品總量的4%,月環比下降23%。11月份共有333款產品到期,月環比減少近7%,本月期限明確產品共321款,平均委托期限為0.3年,到期年收益平均值為4.1%,收益較上月下降了50個基點。普通類產品的平均委托期限為3.9個月,比上月(4.3個月)縮短0.4個月。在降息氣氛籠罩下,本月銀行提供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繼續呈下降趨勢,比上月(4.1%)下降47個基點,僅為3.63%,略高于下調后的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此外,本月外資銀行沒有發售普通類理財產品。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結構類理財產品發行量逐月萎縮。從資產分布來看,本月發行的結構類產品投資種類依舊單一,其中掛鉤的基礎資產主要為股票和利率兩類,商品和美元兌港元匯率也有涉及,其中利率類產品依舊主要掛鉤3個月美元Libor。從銀行分布來看,由于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巨大,金融衍生工具也大量減少,中資銀行均謹慎行事,沒有發售結構類產品。從期限分布來看,本月結構類產品的平均委托期限為1年。
二 、投資價值分布特點
收益和風險是衡量產品投資價值的主要指標,以下,我們從銀行、幣種和資產這三個方面介紹產品的投資價值分布特點。
1.銀行分類星空圖
本月按銀行分類的各類銀行產品投資價值與上月基本持平,但部分類別銀行
產品的投資價值略有降低,呈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超額收益水平降幅較大,風險水平略有小幅提高;(2)中資銀行的各種類別一改過去的縱向排列為橫向排列,基本處在統一風險水平上,但國有控股銀行的超額收益較高,其次是上市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按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論來看,國有控股銀行發售產品的投資價值最高,因其在相同風險水平下的超額收益最高。具體情況參見圖1。
圖1投資價值銀行分類星空圖[2008-11]
2.幣種分類星空圖
圖2展示了各幣種的投資價值星空圖。本月,按幣種分類的各類產品投資價值相對分散,但基本在一條主對角線上,與上月投資價值分布基本相同。投資價值的前三甲依次為澳元、歐元和英鎊,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略有降低。與上月一樣,美元和港幣產品的投資價值最低。
圖2 投資價值幣種分類星空圖[2008-11]
3.資產分類星空圖
本月,按資產分類產品的投資價值較上月有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1)匯率類產品的投資價值明顯降低,已淪為僅優于股票的投資產品;(2)股票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降幅最大,原因在于該類產品的收益水平降低而風險水平則呈上升趨勢;(3)利率類產品的投資價值略有降低;(4)在絕對表現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的情形下,信用類產品一躍成為投資價值最高的資產分類產品。
4.各類產品收益率曲線
如果僅從超額收益這個維度去衡量產品投資價值的話,本月各期限跨度結構類產品的投資價值均高于同類普通類產品的投資價值,尚屬首次。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結構類產品的風險也較高,圖3中結構類股票產品的投資價值不高就是一例證。
三、到期收益分布特點
本節,從銀行、期限和幣種三個方面分別闡述本月到期產品的收益分布情況。
1.銀行分布特點
從到期數量來看,上市股份制銀行的到期收益產品數量依然最多,高達249款,其次是城市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銀行,外資銀行無到期產品。到期收益的排名情況和到期數量的排序相同,二者較上月均無明顯變化。
2.期限分布特點
從發行數量上來看,按投資期限跨度分類產品的比重較上月無明顯變化,期限小于6個月的數量依然最多,位居其次的是期限跨度一年左右的產品數量,其它期限跨度產品的發行量較少。從到期收益水平來看,一年以上產品的到期收益水平最高,半年期左右產品的到期收益水平位居其次。較上月而言,收益率曲線形狀與上月相同,均呈“M”型,但陡峭程度較大。
3.幣種分布特點
較上月而言,本月按幣種分類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無明顯變化。從到期產品數量上來看,人民幣產品的數量依然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元產品和港元產品。從到期收益來看,澳元產品表現最好(此排名僅體現產品的絕對年收益率,未考慮相應幣種的匯率風險),其次是歐元和其他外幣產品,益率曲線呈向上傾斜的“M”型。
在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0日,共有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16家上市銀行和外資行,期限在180天到189天之間,或者是6個月)到期,絕大多數收益均超過同類幣種半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交通銀行有151款半年期產品到期,數量位列所有銀行之最。
在收益方面,除了渣打銀行的一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收益率高達16%外,交通銀行在去年發行的15款澳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在所有銀行中最高。
而花旗銀行僅有的兩款理財產品收益均不令人滿意,其中一款為1.98%,與未加息前的銀行利率相同,另一款收益率僅為0.36%,與活期存款利率相同。
外資行恒生數量居首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交通銀行以總到期數151款的數目位列所有銀行之最。
其他中資銀行到期較多的是北京銀行,其半年期理財產品有84款,其后浦發銀行70款,招商銀行68款,中國銀行47款,光大銀行39款。
外資銀行在產品數量方面還是與中資行有很大差距,在全部663款到期的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外資行只有35款,這與628款中資銀行產品數量沒法相比。
外資行中到期最多的是恒生銀行,共13款,其次為渣打銀行,共9款。匯豐銀行有4款,法興銀行有3款,花旗、星展都只有兩款。
此外,在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大多數產品信息比較全面,從投資期限、收益類型、資金投向、掛鉤標的、到期收益率等均有清晰的表述。不過有46家的到期收益率信息缺失。其中中資行僅為14家,外資行達到32家。
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中資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完全的情況下,外資行的披露相對不透明。
中資行超外資行
在到期收益率方面,渣打銀行有一款半年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16%,位列所有理財產品之首。不過該款產品是代客境外理財產品,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風險較高。
收益率緊隨渣打的是交通銀行,名為“得利寶新綠”的澳元理財產品,有15款產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其中收益率最高的達到6.3%,遠遠超過同期澳元的參考利率,也就是銀行存款利率1.5%。
不過該理財產品是私人銀行專享產品,只針對私人銀行客戶。而交通銀行產品的收益率并非全部較高,其中“得利寶新綠”歐元理財產品的表現并不好,其到期收益率為1%,僅比同期歐元的參考利率0.95高出一點而已。
此外,光大和招商銀行的幾款產品收益率也還不錯,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外幣“T計劃”的三款產品收益率達到6%,招商銀行的“節節高升”兩款理財產品也取得了6%的收益率。這幾種產品均為澳元理財。
收益率比較差的是花旗銀行。其總共兩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一款收益率為1.98%;另外一款的收益率僅為0.36%。這兩款收益率比較低的產品均為人民幣理財產品。
從產品的類型上看,非保本理財產品為263款,與總共663款相比,可見還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占了主導地位。
上海銀行發行的“慧財人民幣點滴成金”,預期年收益率僅為1.08%,低于銀行七天通知存款利率,同期銀行產品收益普降。
2008年12月19日至12月25日這一周里,上低發行水平情形仍然沒有改變。
根據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1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了73款理財產品,而前一周的數量為55款。73款理財產品中,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有26款,市場占比為35.6%,與上周45.5%相比有所下降;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發行了6款,全為渣打銀行發行,市場占比為8.2%;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發行了41款,市場占比為56.2%,發行數和市場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產品投資方向仍然以銀信貸與票據資產以及債券和貨幣市場為主,但也出現了新品種――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別發行了2款股權投資類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都較高。
在保證收益型的10款產品中,上海銀行發行的各期限產品占比達六成。受投資標的收益率不斷下降影響,上海銀行本周發行的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較前期有所下降,其中“慧財”人民幣點滴成金理財產品(08044期)的投資期為1個月,扣除管理費后的預期年收益率僅為1.08%,低于銀行七天通知存款利率。
在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中,北京銀行“心喜”系列2008505號人民幣63天信托債券理財產品投資于短期融資券,預期年收益率為3.80%,在同類產品中優勢明顯,但投資者在關注其高收益的同時,還要關注其信用風險。
在這一周,銀監會公開了《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指引》,該指引中的第二十七條規定:信托公司投資于銀行所持的信貸資產、票據資產等資產的,應當采取買斷方式,且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購。這一條對信貸資產理財產品做出了一定限制:銀行不能以回購信貸資產變相承諾擔保。但同時這種限制也是非常局限的,就目前來看,多數產品是通過到期貸款償還本息來獲取收益,僅有少部分是通過其他機構回購獲取收益。
此外,渣打銀行和荷蘭銀行本期都有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其中,渣打銀行理財產品掛鉤于Libor和恒生H股指數基金,到期保證本金;荷蘭銀行理財產品掛鉤于新興市場基建指數,保證最低收益率。從中可以看出,結構性理財產品趨于穩健。
人民幣和外幣理財產品的“八二”格局仍然沒有改變,本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了60款,市場占比為82.2%;美元理財產品發行了6款,市場占比為8.2%;澳元理財產品發行了3款,市場占比4.1%;港幣和歐元理財產品各發行了2款,市場占比均為2.7%。
13款外幣理財產品中,有12款理財產品為保證收益理財型,另1款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在投資領域方面,投資于外幣債券和外匯市場為主,另有3款結構性理財產品。
人民幣1個月期和3個月期理財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別跌至1.22%和1.94%,人民幣6個月期理財產品平均年收益率為2.18%,部分銀行在降息前后發行的理財產品年收益率正好相差0.27%,與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相同;歐元3個月期和6個月期理財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別跌至2.7%和2.8%,上周則分別為2.8%和3%,同時歐元理財產品進入“2%”時代;澳元3個月期理財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跌至4.03%,而上周為4.1%,澳元理財產品可能結束“4%”時代,進入“3%”區間。
理財產品短期化現象并沒有得到改變。本期1年以上期限理財產品有8款發行;3個月以下(含3個月)期限的產品有37款,市場占比為50.7%;而6個月以下(含6個月)期限的產品有50款,市場占比達68.5%。
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選擇標準是什么?一些投資者或媒體,根據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和期限結構簡單比較后,草率得出孰優孰劣的結論。從專業角度分析,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有失偏頗。
預期收益率準不準
預期收益率是發行銀行在發行銀行理財產品之初,對銀行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預期值。銀行是怎樣預測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預期值的呢?
對于投資比較保守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投資于信托貸款、債券的理財產品,銀行主要是以信托貸款合同條款、債券的票面利率等基本確定的要素為基礎測算,其預測效果也比較準確,故這類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與到期收益率差別并不大,對投資者的指導意義較強。
而對于投資比較激進的銀行理財產品,如結構性產品、投資于股票、基金的理財產品,銀行主要是靠歷史行情數據和自身對行情的預測測算預期收益率,由于標的市場或掛鉤標的市場行情很可能與銀行預測不一致,故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與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別,甚至差別很大。
目前銀行和投資者運用最多的最高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區間之上限),與到期收益率差別也就更大。如華夏銀行近期到期的華夏理財―慧盈22號” A股掛鉤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B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年化)為6.9975%,而實際到期收益率(年化)為0。
此外,部分銀行為了銷售順暢,在發行投資較激進的理財產品時,故意只公布最高預期收益率,或是在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只突出最高預期收益率,給投資者造成該產品到期就能達到這個收益率的錯覺。投資者需對此引起警惕。
因此,預期收益率只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收益的估值,其準確度不僅與銀行的專業性和對市場的研究能力有關,而且與銀行的社會責任感有關,其并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并且,預期收益率只能說明未來的可能收益有多少,而不能說明投資者要承擔多少風險,因此,只能作為評判銀行理財產品好壞的一個標準,而不能成為其唯一標準。對于結構性理財產品來講,這甚至不能成為最重要的標準。
不能放過的關鍵因素
既然預期收益率不等同于到期收益率,那影響結構性產品最終收益的關鍵因素有哪些?除了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的掛鉤標的及收益結構在結構性理財產品眾要素中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整個理財產品的核心,也是直接決定整個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的關鍵因素。
當然,無論是掛鉤標的走勢預測,還是收益結構合理性測評,都比較專業,一般投資者很難在專業層面有深入、細致的分析,但這并不妨礙投資者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這兩個要素做出基本判定。
首先,產品的歷史表現雖然并不能作為對未來盈利的保證,但是如果一家銀行以往發行的同類型產品的到期收益情況均良好并且穩定,那么至少說明這家銀行對標的市場的研判能力是穩定的,其設計產品的能力也是穩定的,在市場沒有發生巨大波動的前提下,投資者可以謹慎參考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查找歷史數據分析或通過參考各類目前市場上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及相關文章,了解各家銀行的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綜合能力并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銀行。根據對2010年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統計,外資銀行中的渣打銀行、中資銀行中的中國銀行到期收益水平較高,而外資銀行中的渣打銀行和中資銀行中的中信銀行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產品比例較小。
其次,投資者還應適當仔細分析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結構,結合掛鉤標的歷史行情和目前走勢做簡單分析。雖然投資者的分析可能達不到專業級水準,但也足以拒絕一些銀行設計明顯失誤的產品。如前幾年流行的KODA產品,只要投資者仔細分析其收益結構,就不難發現,投資者一旦購買了此類產品,實際上就是賣出了掛鉤股票的看跌期權:如果股票價格跌破敲定價格,投資者就必須已約定價格雙倍吸納股票,沒有止損機制,而投資者可能得到的收益呢?當掛鉤股票小幅上漲(一般為3%-5%) 后,KODA自動提前終止。這個收益結構顯然是不合理的,虧損無限,受益有限,理應被投資者“槍斃”。
插排:除了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的掛鉤標的及收益結構在結構性理財產品眾要素中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整個理財產品的核心,也是直接決定整個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的關鍵因素。
《投資者報》記者 羅雪峰
307
2014.4.7
盡管不少人對招商銀行理財產品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但是招商銀行兩耳一塞全裝聽不見。在去年高速發行了3373只銀行理財產品之后,今年一季度,招商銀行又發行了近496只理財產品。不過不幸的是,到期日截至3月31日的461只產品中,招行今年仍然僅有28只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等于預期。
為何招商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等于預期的這么少?為何招商銀行掛鉤黃金理財產品的投資期均最短為90天,遠多于其他銀行的34天?招商銀行為何要在理財產品新發時著重強調他們并不認同的高預期收益率?遺憾的是,盡管《投資者報》記者多次給招行總行辦公室主任助理袁曉懋先生發送短信和電子郵件,但截至本文截稿,其并未給出合理解釋。
僅28只實際收益等于預期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招商銀行共有461只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其中,實際收益率等于預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28只,市場占比僅0.48%,缺少收益資料的銀行理財產品433只,市場占比4.89%。
一季度招商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496只,其中1~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365只,3~6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110只,6~12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16只,12~24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1只,24個月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4只。
具體來看,招商銀行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產品中,2013年“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滬深300指數)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9.7%,期限90天,2013年10月16日發售,實際年化收益率為0.40%,為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招商銀行理財產品中最低。令投資人不解的是,2月10日,招商銀行再次發行了一款“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滬深300指數)理財產品,這次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不再是9.7%,而是達到了罕見的12%。不知招商銀行在剛收割了一只實際收益為0.40%的同類型產品后,又推出更高預期收益率的同類型理財產品的信心何在?
此外,2013年“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黃金表現聯動(區間累積型)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5.5%,期限90天,2013年10月28日發售,實際年化收益率為0.66%,排在招商銀行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招商銀行理財產品中倒數第二。
攬儲壓力刺激招行理財產品“”
招商銀行2013年年報顯示,該行2013年客戶存款總額為25830.5億元,貸款及墊款總額為20920.7億元,存貸比逼近監管紅線。
此外,2013年年末,招商銀行公司的不良貸款率為0.83%,不良貸款余額為183.32億元,比期初的水平增加了66.38億元,比第三季度末的水平環比增加了12.32億元。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受存貸比逼近監管紅線及不良貸款率上升雙重影響,攬儲或將成為招行近年的頭等大事。因此,盡管理財產品屢被質疑,但招行顯然不可能因此放慢理財產品的供給和發行力度。
理性購買3步走
一般來說,無論購買何種理財產品,都要堅持以下方法步驟。
了解自己
個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流動性要求等,選擇適合的產品。
明白自己的理財目標 不同的理財目標決定了購買不同種類的理財產品,即要知道購買理財產品,是要達到短期收益還是較長期的穩健回報。一般說來,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好,但收益率低,適合短線投資人群;中長期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差,但收益率相對較高,是定期存款的良好替代。
明白自己承受的風險底線 保守型的投資者傾向于選擇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因為適合自己性格的產品才能讓自己最安心。而風險偏好型的人,可以選擇一些預期收益高但風險也大的理財產品,如保本浮動收益或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
明白資金的最長閑置時間 只有確定了自己的錢有多長時間閑置,才能正確選擇各種時間長短不一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銀行有權在提前終止日單方面主動決定提前終止,但是投資者一般沒有這樣的權利。所以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錢能閑置的最長時間是多長。
了解產品
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基本清楚產品的項信息。
弄清收益率 要弄清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后收益率。要注意保證收益類產品與存款的不同。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附加條件,而附加條件所帶來的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不要把預期收益錯當實際收益,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在正常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銀行并沒有保證支付義務。某些銀行為了使預期收益顯得好看,其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還將整個產品存續期的總收益寫上,比如說一個2年期的產品收益率為16%,那么其年收益率約為8%,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多留意預期收益或年收益率之類的關鍵字眼。還應該注意:最終收益應該是產品投資收益扣除管理費、托管費等費用后的收益。
看清產品投資對象 資金將投放于哪個市場,具體投資于什么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風險的大小及收益是否順利實現。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目前市場預期相符合,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明確產品流動性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手握現金、保持流動性已成為最熱門的現金管理策略,而這一思路也滲入了銀行理財產品領域。對個人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不宜過長,建議投資者認真考慮流動性問題,例如是否享有提前贖回權等。
精確匹配
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可向銀行詳細詢問產品的相關特性,并配合銀行工作人員完成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根據測評結果選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之內的理財產品。
收益風險匹配 建議初次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尤其是中老年客戶,可以先考慮保證收益類產品。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差的資金,比如要用來購置房產的資金同樣也只適宜購買保證收益類產品。
有很多投資者在衡量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值得購買時,往往只片面地看其預期收益率,挑選高預期收益的產品。但實際上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即便是投資理財銀行產品,投資者還要學會止損,當出現虧損,特別是大幅虧損時,千萬不要貪圖所謂的手續費便宜等因素,無休止地進行展期,因為很多例子說明,不少理財產品在展期內虧損幅度反而進一步加劇。
流動性匹配 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開放式產品和期限較短產品,對流動性要求不太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期限較長的產品。另外,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客戶還可以選擇含有某些條款的產品,如含有提前贖回條款、可質押貸款條款的產品,通過提前贖回、質押貸款等方式獲得流動性。此外,“滾動型產品”每期的投資期限一般較短,投資者在產品到期后,可以選擇將資金購買下一期產品,也可以選擇將資金提出,也比較適合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購買策略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還可以參考以下策略。
多層次打理資產
所謂多層次投資,就是將閑置資金進行有效率的劃分,分需求進行投資,這樣可以有效地分散風險、保全資產。首先,將要花掉的錢,如未來6個月的生活費,可以購買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獲取比活期存款高的收益率。其次,把暫時不用的錢,放在投資中期理財產品上。目前不少3~6個月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為4.5%~5%,而且不少產品可以滾動投資,既保持了較靈活的流動性,又獲得了高于定存的收益率。而且,一旦股市出現投資機會,也可以隨時進行轉換。最后,將長期不用的錢放進理財賬戶,可以將這些錢購買1年期以上的理財產品,或者投資風險高一些的結構化理財產品、涉股類理財產品等。
看銀行買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但是各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仍有著自己的側重點。
中外資行各有優勢 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較少,在人民幣市場的投資能力較弱,相對來說,做一些固定收益類產品是有限的。而外資銀行所做的結構性產品,多數是境外標的,可以構建更多的期權和對沖方式,在結構性產品上具有一定優勢。
城商行預期收益略高 城市商業銀行的投資方向與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相同,都是投資國債、票據等。投資方向、認購期、投資金額都相同的產品,預期收益率比大型銀行高0.4%~0.8%。點差主要來自城商行的信用風險,投資者可適當把握。
可適當延長投資期限
8月預期收益率走低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8月份88家銀行共發行了2668款理財產品,較上月增加了178款。從發行量看,招商銀行超過中國銀行成為第一,平安銀行仍列第三,華夏、交通、工商、浦發、中信、恒豐、農行緊隨其后,數量均超100款。
8月發行的產品中,保本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分別有448款和524款,合計市場占比36.43%,環比上升2.41個百分點;非保本型理財產品1696款,市場占比為63.57%。
就平均期限而言,保證收益型最長,約138天,與上月基本持平。其次是非保本型和保本產品,分別約120天和111天。而除了一款沒有披露投資結束日期之外,產品的整體期限水平為122天。
整體而言,發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11%,環比下降了0.24個百分點。三種收益類型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環比也下降了0.2~0.33個百分點,其中,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保證收益型的收益率分別為:4.46%、3.75%、3.16%。
統計顯示,除了80款產品未披露收益率之外;發行產品數大于1,平均預期收益率高于5%的銀行占披露銀行總數的13.64%,環比下降0.65個百分點。
從平均發行收益率來看,排名前五的分別為法興中國、星展銀行、匯豐銀行、三峽銀行和重慶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7%、6.5%、6.1%、5.26%和5.18%,平均產品期限為456天、326天、562天、132天、114天。
平均發行收益率排名后十名的銀行則有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廣州農商、浦發銀行、江門農商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張家港農商和北京農商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2.83%、3.23%、3.49%、3.578%、3.58%、3.65%、3.67%、3.69%、3.7%和3.7%。
在理財產品期限方面,1個月(含)以下期產品共發行95款,市場占比為3.56%;1個月至3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行數為1529款,市場占比為57.31%;3個月至6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行數為595款,市場占比為22.30%;另外,6個月至1年(含)期產品397款,市場占比為14.88%;1年以上期理財產品發行數為52款,市場占比為1.95%。
其中,6個月至1年(含)期產品環比增長明顯,其他基本與上月持平或略降。
資金流向固定收益品種
“從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分布的變化趨勢來看,理財產品的資金正在越來越多流向債券和貨幣市場,運用理財產品資金進行組合投資的趨勢明顯。這都顯示銀行運用理財資金的投資愈傾穩健。”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表示。
與去年相比,今年銀行的理財市場平淡許多,產品收益率中樞不斷下移,普益財富研究發現,就產品收益率分布而言,今年的高收益產品發行占比逐月減少,收益率中樞出現整體下移的趨勢。
“發行數量最多的產品已經從5.00%~6.00%的收益率區間,下移至4.00%~5.00%區間;同時預期收益率在3.00%~4.00%區間的產品數量也在增加?!逼找尕敻谎芯繂T曾韻佼表示,“在7月末中央定調下半年經濟‘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市場對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進一步加強。這一方面將引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下降,使得信貸市場上資產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資金面的寬松導致債券、貨幣市場上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收益率也維持在低位,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投資者報》研究顯示,8月銀行理財市場的資金流向以組合投資和債券與貨幣市場為主,占比分別為48.50%和44.15%。在擁有多款產品的投向中,平均預期收益率高低依次為收益權、其他、未透露、組合投資、債券與貨幣市場,分別為4.9%、4.89%、4.50%、4.32%和3.85%。
對此,吳濘江認為,近年來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呈兩個方面的特點。
風云變幻,再次在投資市場上得到了印證。
澳元和澳元理財產品本是上半年外匯和外匯理財產品市場上當之無愧的王者。在上半年的投資市場上,少數幾家銀行所發行的幾款澳元理財產品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市場亮點,不僅實現了8%~9%的預期年收益率,澳元兌人民幣也處于升勢之中。
然而投資市場的峰回路轉,卻又是眾多隨后跟進的投資者們無法預期的。關先生今年下半年用手中的一些人民幣存款,購入一款澳元理財產品。他說:“以前對外匯理財產品也不熟悉,看到澳元理財產品收益很高,就把一部分存款換成了澳元,買進了這款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在9.5%左右。”不過令關先生始料不及的是下半年以來澳元的猛烈跌勢,3個月時間跌幅接近40%?!凹词巩a品實現了預期收益,我這筆投資也虧損了30%左右?!苯陔S著澳大利亞政府的減息政策,高息貨幣的收益率也有所下調,關先生擔心自己的虧損還將進一步擴大。
高息貨幣產品面臨雙重挑戰
美元的走強,澳元、歐元、英鎊等高息貨幣匯率的集體大幅跳水,使得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艾F在各國政府都希望通過降息來拉動經濟回暖,受此影響,高息貨幣的投資收益率都有所下調?!敝行械睦碡攷煼治稣f,“但對于這些產品的投資者們來說,更嚴峻的問題是,匯率的大幅下跌將造成較大的損失?!卑脑且粋€最為典型的例子,特別是去年以來澳元理財產品拔得市場頭籌后,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很多銀行也加大了澳元理財產品的發行力度。但對于今年下半年進入這一市場的投資者們而言,不得不為忽視匯率風險付出代價。
類似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歐元理財產品中。2008年上半年,歐元兌人民幣也保持了較為強勁的升勢,加之歐元產品的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投資此類型產品也能夠兼獲產品本身收益和匯率的升值。但是自下半年以來,歐元匯率的下跌,遠超過了理財產品本身的收益率,投資者也將蒙受一定的損失。
目前,已經有一些銀行對于已經發行的澳元理財產品實行了提前終止的操作。建設銀行對7月份所發行的“匯得盈2008年第10期外幣理財產品(6個月澳元)”行使了提前終止權利,產品提前終止。這款產品的投資期限原定為6個月,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9.1%。作為一款低風險級別的理財產品,匯得贏第10期澳元產品的收益率參照市場同期的BBSW(Bank BillSwap Rate)利率,通過掉期交易來實現預期產品收益。但由于澳元利率出現較大變化,預期收益率將難以實現。建行提供的資料顯示,建行仍有澳元理財產品的發行,但投資期限已經縮短至3個月。
美元、固定收益產品成主打
事實上,隨著近期外匯市場上出現的較大調整,銀行發行的外匯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如在外匯理財產品中,美元產品重新占據了優勢。自2006年匯率改革后,由于人民幣兌美元一直處于單邊升值的態勢,投資者對于美元理財產品的興趣并不大,原因就在于美元貶值的幅度遠遠大于投資理財產品能夠獲得的收益。在這種情形之下,售出美元,手持人民幣就可以坐享人民幣的升值收益。但近期美元的強勁反彈,使得美元理財產品重新成為這一市場的主角。
而新近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中,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全球金融海嘯波及面越來越廣,無論是與股市或是與大宗商品市場掛鉤的產品都面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因此能夠獲得一定固定收益的低風險產品更加易被投資者們所接受和認可。
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
綜觀目前的銀行理財市場,收益率超5%的產品都已經很難找到。雖然,近期CPI水平較低,使得投資者投資熱情仍然不減,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低將有可能影響銀行理財市場整體格局。
在7月末中央定調下半年經濟“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市場對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進一步加強。一方面將引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下降,使得信貸市場上資產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資金面的寬松導致債券、貨幣市場上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收益率也維持在低位,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處于下降通道之中,人民幣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已經從1月的5.2487%下降至8月的4.3318%。
通過分析產品收益率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今年以來高收益產品發行占比逐月減少,收益率中樞出現整體下移的態勢。1月至3月,超過半數的產品收益率在5.00%及以上,1月占比高達76.41%,而4月下降至47.42%,到8月這一占比僅為10.28%;其中收益率在6.00%以上的產品占比則從1月的7.84%降至8月的0.92%。
隨著標的市場投資回報率的下行,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集中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發行數量最多的產品已經從5.00%至6.00%的收益率區間,下移至4.00%至5.00%區間;同時預期收益率在3.00%至4.00%區間的產品數量也在增加。1月,收益率在5.00%至6.00%的產品發行1145款,占比68.56%,隨后這一區間產品占比以月均10%的幅度逐月下降:3月首次降至半數以下,為49.46%;到8月僅發行122款,占比9.36%。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在4.00%至5.00%區間的產品,從1月的298款,占比17.84%;升至8月的815款,占比62.50%。收益率中樞從5.00%至6.00%區間降至4.00%至5.00%區間,表明較之年初,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了1個百分點左右。
理財產品發行熱度不減
2012年,監管層要求“嚴格執行存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贝撕笊婕白兿鄶垉Φ某唐凇⒏呤找娈a品迅速淡出市場。但從上市銀行披露的中報來看,被視為“變相利率市場化”的銀行理財產品今年上半年“攻勢”依舊不減。
2012年上半年,招商銀行累計實現個人理財產品銷售額14268億元;實現零售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8.34億元,其中:信托計劃收入10.61億元,同比增長124.79%;保險收入8.23億元,同比增長35.81%;受托理財收入4.08億元,同比增長20.00%;基金收入5.42億元,由于資本市場低迷,同比下降18.50%。
201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發行規模近6000億元,同比增長291%;實現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3.26億元,同比增長243.16%。
華夏銀行實現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7.46億元,同比增加2.78億元,增長59.40%;個人理財產品銷售規模達到1511.47億元,同比增長129.80%。
各銀行全方位應對競爭
在嚴格的監管措施下、收益率普遍下降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超短期理財產品、信貸類和票據資產類產品發行量出現同比大幅跳水。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在客戶數量和網點方面有天然劣勢的中小銀行,大發相對收益較高產品,已形成了與大型銀行“勢均力敵”的局面。
除發行規模大幅增長外,在理財產品收益率設計方面,各商業銀行大多形成了“兩頭少、中間多”的格局,即:高收益產品和低收益產品的發行數量較少,大量發行的是收益率處于中間段的產品。近期來看,銀行以發行預期收益率在4.00%至5.00%區間的產品為主,預期收益率在5.00%以上、以及3.00%以下的產品發行較少。這一方面與標的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下降相關,另一方面,也是銀行自身調節產品結構帶來的結果。
雖然,投資者熱情隨著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逐漸趨冷,但高收益產品仍然廣受歡迎,銷售情況依然火爆。少數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發行的產品依然保有較高收益率,投資者購買踴躍。發行較少比例的高收益產品,一方面能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這類產品主要針對高端客戶發售,表明銀行在客戶細分方面日漸成熟。而預期收益率在4.00%至5.00%區間,尤其是4.50%以上的產品集中度很高,則反映了理財產品市場上競爭的激烈程度。這一區間產品期限豐富,投向多樣,能夠吸引各類大眾客戶,是各銀行主打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00%以下的產品,期限大多在3個月以下,其中更是不乏7天、14天、1個月等超短期滾動式產品,這類產品在流動性方面極具優勢,且滾動式產品還能節約投資者的資金閑置成本,綜合來看,“低收益”產品也有其獨特的吸引力。
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渠道也進一步拓寬,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拓展網上銀行銷售渠道以及加強儲蓄與理財的協同發展。今年上半年,不少銀行推出了網上銀行“理財夜市”,銀行開設網上銀行夜間理財業務后,網上銀行的客戶數量增長顯著。也有不少銀行提出“空中理財”的概念,將遠程渠道的方便快捷和柜臺面對面親切體貼的服務融為一體,由遠程的客戶經理為客戶提供實時、全面、快速、專業的各類銀行交易、顧問式投資理財、一站式貸款以及產品銷售等服務。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來自韓國的李先生,他于2009年在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望京支行營業部辦理儲蓄業務時,認識了同為韓國人的該銀行項目主管鄭某。2010年6月,鄭某向他推薦了銀行理財產品,同時還出示其民生銀行理財業務項目主管的工作證和名片。
鄭某向李先生所推薦的理財產品為期6個月,但收益率超過12%。在此高收益的誘惑下,李先生沖動之下便購買了100萬元,并委托鄭某辦理相關手續。對此,鄭某要求把100萬元轉入他的名下,說是可以讓理財操作更加靈活方便,并承諾會向他進行回款。
待一切都完備后,李先生便回到韓國工作。在此期間鄭某給他發送三次郵件說明“理財”進展,并顯示已向他的賬戶支付了112.3萬元的理財回款。
但是,2011年9月,李先生取款時發現,其賬戶僅有6萬余額,三次郵件發送的賬戶信息均系偽造,鄭某并未支付任何理財回款。最讓他震驚的是,當他到北京望京支行詢問時,竟被告知鄭某已自殺身亡。
不能看著自己的錢白白打水漂吧?無奈之下,李先生將鄭某供職銀行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希望能夠索賠。但是,近日在朝陽法院開庭審理時,此行表示李先生的“理財”與銀行無關,并表示李先生應對自己對鄭某的“輕信”負責。
鑒于以上事件,投資者們在理財過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一定不能把理財金轉至個人賬戶下。
理財風險藏于何處
由此可見,銀行理財品也不是絕對安全的。那么到銀行買理財產品,到底要防范哪些風險呢?這些風險又要如何去預防呢?
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不可抗力風險和道德風險。任何理財產品收益與風險都是對等的,若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兩倍以上,那么風險自然也不會小。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前得給自身做個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再購買。
那么,要怎么去評估?每個銀行都會有投資者風險能力測評系統,作為投資者,只要先做一套類似問卷調查,便能得到自己的風險評級。若評級在三級以下,便只能買低風險產品。
其次,要注意看投資產品的說明書。說明書上標明了該產品的風險等級、預期收益、提前終止權以及申購贖回手續費用等情況。以一款一年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為例,10萬元的投資,在到期時本來有望獲得5000元的回報,但如果理財產品在運作半年后就提前終止,那么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這就是收益風險。
此外,投資者們要特別注意:任何一家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信托、券商集合理財等,其設計和發行機構都不是銀行,銀行只相當于一個理財超市,并不承擔此類產品的投資風險,投資者在購買時應認識到產品自身的風險。
穩健型理財產品不一定靠譜
很多理財產品都自我標榜為“穩健”型理財產品,投資者也認為這類理財產品可靠,風險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財產品,“穩健”只是宣傳推銷口號,穩健不等于保本,仍然會有很大的風險。
首先是資金風險。理財產品將募集來的資金投向哪里很重要,它決定資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預期收益。理財產品資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樓市等,說明該產品的風險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國債、協議存款等,風險相對要小。一般來說,資金分散投資、投資安全的項目、借款人資質好,都能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多會介紹資金流向,因此購買時一定要仔細查看。
其次就是收益風險。很多理財產品發行時承諾預期收益,但是到期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負收益。一些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可能是虧損;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能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于銀行活期存款。
最后是兌付風險。產品到期后,能不能如期兌付,也是個問題。比如說,部分信托產品就出現過逾期無法兌付的情況,后來雖然有政府和機構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托理財產品的兌付風險。
因此,作為投資者,在選擇穩健型理財產品時,一定要重點考慮資金風險、收益風險、兌付風險這3大風險,以確保資金和收益安全。
在股市不靠譜、樓市一片陰霾,且貨幣基金收益瀕臨破4%的大背景下,有沒有風險低、門檻不高、收益率高于5%的產品呢?中國基金報記者展開尋找5%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行動,發現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理財產品、分級基金、交易所債券、網絡理財產品中,都不乏收益率超5%者。現為投資者介紹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怎么做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基本在5萬元以上,但因其穩健風格和較為明確的收益率,它仍然是很受投資者們喜愛的“寵兒”。但是,怎么做、何時做才能獲得收益呢?
據普益財富統計,近期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顯示,1個月以下期理財產品發行了9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7%;而1~3個月期理財產品發行了28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3~6個月、6個月~1年、1年以上理財產品分別發行了166款、105款、7款,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11%、5.34%、6.07%??梢姡?3~6個月的理財產品性價比最高。
另外,調查顯示,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中,有31款收益率超過6%。而且相對來說,城市商業銀行給出的收益率要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主要是城商行所推出的。其投資期限在30天左右,且收益率超過5%的產品在售的就有31只。比如,南京銀行、漢口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上海銀行、天津農商行、廣東華興銀行、浦發銀行等銀行都推出這類產品。但是,投資者在選擇時,最好多比較,從中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
由此可見,在如今貨幣基金收益率瀕臨破4%的背景下,存續期1個月到1年的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是很好的替代品,投資者們可以選擇打理3~6個月的短期資金。
三大問題不容忽視
找到了合適的理財品,開始了投資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大問題也要注意考慮:產品時間差、償付風險、理財期限。
所謂產品時間差,就是投資者要購買一個高收益的產品后,到期不一定馬上買到一個新的合適產品,往往因為資金閑置反而攤薄了收益,一般“空擋”兩天就讓5.1%的收益可能攤薄到4.9%左右。因此在購買前就要籌備好下一只產品,而且最好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購買。或者募集期內投資者還可以打個時間差,購買幾天貨幣市場基金,讓資金不閑置。
償付風險亦非常重要。目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99%以上都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而且基本沒有不償付的案例。但是投資者也需要謹慎,并非銀行所有產品都是安全的,有些結構化理財產品、投資二級市場產品等也發生過虧損,購買前一定要注意產品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