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現狀

大學生現狀

時間:2023-06-02 09:22: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現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考研 大學生 調查研究 建議

如今,大學生不再像以前一樣被當成“稀有珍品”對待,本科畢業生找工作已不再如前幾年般順利,越來越多的在校生將目光投向了另一條出路:考研。那么,我院大學生是如何認識考研的?他們為考研又采取了什么行動?他們又是出于何種原因踏上考研之路的?我們小組特地做了這次調查。

這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共發放2000份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700份,其中有效問卷1700份,有效回收率高達85%。在我院圖書館、主樓、各學院和食堂,隨機發放調查問卷,本次調查覆蓋我院農學院、工程學院、信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和高職學院,學院覆蓋率為100%;被調查學生來自2008級、2009級和2010級三個年級,其中2008級670人,2009級330人,2010級700人,只有數據缺失300人,分別占總人數的33.5%、16.5%、35%、15%。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主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被調查者是否考研

2.被調查者考研的目的

3.被調查者所在班級正在準備考研的人數

4.被調查者選擇考研是否具有名校情結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有884人認為考研比找工作好,有510人認為工作比考研好,還有306份數據缺失,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2%、30%、18%;然而,調查結果還顯示被調查者中有1054人準備找工作,有476人準備考研,剩余170份數據缺失,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2%、28%、10%。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可知,認為考研優于工作的同學并非全部選擇考研,同樣也有持工作優于考研觀點的同學加入到考研大軍之中;同時,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大家選擇考研的主要原因,彌補高考的遺憾與家庭強烈要求也是大家選擇考研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有因為考研有面子、閑著沒事、考著玩和其他原因而考研,甚至因為與別人賭氣而考研。

由于我院屬于二流院校中的中、下流學校,是否選擇名校作為研究生就讀的學校也是一個備受討論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名校情結的人數占67%,無名校情結的人數占31%,數據缺失的人數占2%。最能直接反映考研人數情況的當屬每個班現階段準備考研的人數,由于在本次調查中,大一與大二的同學占被調查人數的64.7%,因此有302位同學不清楚本班準備考研人數或無人考研。

(一)預測我院2012考研人數

每年的考研人數受多方面的影響,本次預測我們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本次被調查者中有28%的同學準備考研。

2.本次調查地點為我院圖書館,是大多數同學學習的地方,也是考研學生聚集之地,故選擇折減系數0.458。

3.我院現有在校大學生15918人。

4.2011年,全國大學生的畢業人數758萬,其中報名考研的有151.1萬,考研比例為19.9%。

綜合前三個因素,可以預測我院2012年考研的比例約為:28%×0.458=12.82%。

所以,我院2012年的考研比例與全國大學生考研比例接近,而略低于全國大學生的考研比例,這是相當合理的,因為我院很多同學的基礎較差,部分專業就業情況較好,但是也有部分同學不滿意自己的高考成績,愿意通過考研來提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我院2012年考研的人數約為:15918×12.82%=2041人。

(二)建議

基于以上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對我院同學有所幫助。

1.是否考研,主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因家庭的強烈要求、陪考、考著玩,甚至和別人賭氣而不合理地選擇考研。選擇考研意味著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和經歷更多的風雨。自己的生活應當自己主宰,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實力、意向和家庭經濟狀況等綜合因素決定考研與否。

2.一旦決定考研,便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不論幾多風雨,切忌在考研的過程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3.決定考研的同學切忌盲目追求名校,選擇一個合理的大學才能取得成功,否則,會功虧一簣,不僅沒有讀上研究生,而且可能打擊生活的信心。

4.在考研的路上一定要有毅力,有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若第一次考研失利,要總結失敗原因,對自身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再決定是否再次投入考研,不可盲目地放棄或是不假思索地再次投入考研大軍中。

5.社會在發展,更高的學歷意味著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同時在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取得更深入的研究對于將來事業的發展也有助益。考研是提升自我價值的一種路徑,需要慎重選擇研究方向,以興趣和自身實力為主要導向。

6.當今國家和社會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考研繼續深造不僅對自身有利,而且對推動我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貢獻,高科技人才比例的上升對于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的增強和國防科技實力的現代化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考上研究生也是為國為民的光榮舉措。

21世紀是信息化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信息化的進步同時帶動生產力的發展,也孕育著新科技的重大突破。面對世界科技的發展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面對洶涌澎湃的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強調:“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因此,考研是一個通向高水平高素質科技人才的行列的開端。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只有通過不斷深造,方可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使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大學園區 大學生 體育需求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上海松江大學園區是國內發展較早較成熟的大學園區之一,園區內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源結構相對復雜,研究其體育需求狀況及主要影響因素,對于了解上海市乃至全國大學生的體育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上海松江大學園區內的七所高校的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發放問卷680份,回收680份,有效問卷656份,有效率96.5%,其中男生問卷320份,女生問卷336份。

2、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所收集的全部數據,借助 Excel2003采用人工和計算機結合的方法進行數據的統計和整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園區大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自身增強體質、健身健美和調節情緒的需要,又有通過體育活動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在調查的男女生體育活動動機中,“增強體質”都在選擇的第一位,說明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群體,他們對運動健康有了較為明確的認知,通過體育活動增進自己的身體健康是他們追求的首要目標,也能反映出大學生們的體育價值觀中,肯定了體育鍛煉的健身價值與功能。

(二)對參與體育活動形式需求的調查。

對于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無論男女生,選擇“和同學一起”進行體育活動的都占多數,比例分別為48.1%和39%。分析其中的原因,這與性格及學校環境是分不開的,大學教育是在一個高度自由的開放式環境中進行的,同學之間的接觸、交流遠遠多于教師及家人,極易產生依賴及從眾心理。

(三)對參與體育活動時間需求的調查。

1、體育活動時間長度。

結果顯示37.8%的被調查男生每次體育活動的時間30 -60分鐘,選擇“60 -90分鐘”作為每次體育活動的時間的男生比例也達到了27.8%,對于每次鍛煉時間超過90分鐘的男生也大有人在,說明多數男生持續運動時間的掌握是合理的,具備一定的體育健身活動知識。

反觀女生,選擇30分鐘以下的比例幾乎占到被調查者的一半,大多數女生每次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都達不到對體育人口基本的每次運動30分鐘的評價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女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被動性。

2、體育活動時間區段。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區段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一般而言,早上的專業課程安排較為集中,學生很難有時間進行體育活動,即便沒有課程的安排,因為早晨的時間較短,多數學生也希望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一些外語方面的練習;另一方面,當下的大學生作息時間普遍不規律,就寢時間多集中于凌晨左右,因此選擇早上鍛煉的人數較少。

(四)對參與體育活動頻度需求的調查。

調查顯示選擇“每周一次”參與體育活動的男女生人數最多,比例分別為38.4%和44.3%,說明目前每周進行一次體育活動成為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首選頻度,在女生中表現的更為突出。“每周兩次”、“每周三次及以上”選擇的比例,男生都是女生的兩倍,說明隨著活動頻度的增加,女生的參與比例隨之下降,即在女生中很少有人進行更高頻率的體育活動。

(五)對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

在全年的體育消費方面,大學生的花費普遍較低。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家庭的收入狀況,大學生作為沒有獨立經濟收入的群體,可支配水平相對較低,任何的消費都與家庭的經濟狀況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對于體育消費認識水平的不夠、體育消費意識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六)對大學生體育需求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體育需求的因素既有主客觀因素并存。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其原因是近幾年學校擴大招生規模,而體育場地設施沒有相應增加,使體育場地器材顯得較為缺乏。

三、結論

1、目前園區大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自身增強體質、健身健美和調節情緒的需要,又有通過體育活動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和同學一起,這與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及項目特色密切相關,同時,園區高校課外活動的不斷豐富,也使得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也成為大學生體育活動的重要形式。

2、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區段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活動持續的時間男女生具有較大的差別。在體育消費方面,園區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普遍較低,這與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對體育活動的認識水平有很大關系。

3、體育場地設施成為影響大學生體育需求的主要因素,說明各高校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體育資源相對缺乏,成為制約大學生體育需求的客觀因素。同時,也不能忽視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作者單位: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孫建華,黃飛軍.學生體育需求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11月,第27卷第5期.

[2]楊春,夏冬生.對大學生鍛煉行為意識狀況及發展對策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764-765.

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學習拖延

1.引言

學習拖延作為拖延的一個領域,近年來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國外有研究發現,95%的大學生有推遲學習任務的現象,70%的大學生有經常性的拖延行為。[1]國內研究者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平時作業、準備考試和自主學習中的拖延比例分別為32.9%、47.1%、48.1%。[2]這一系列數據都充分說明,現代大學生學習拖延行為非常嚴重,不容我們忽視。為此,本研究對大學生學習拖延行為的現狀進行了研究。

1.1學習拖延的概念

學習拖延是拖延行為在學習活動中的延伸。所以,談到學習拖延的概念,就不得不先了解拖延的概念。

1.1.1拖延的概念

拖延一詞在出現之初被賦予積極的意義,被認為是一種穩當的、對自己負責任的行為。[3]工業革命開始,人們越來越看重高效和守時,從而慢慢賦予了拖延以消極意義。它被認為是個體怠慢工作,未履行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或延遲履行的行為,是一種沒有道德、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心理學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拖延進行定義,Steel給出了一個綜合性的定義,即盡管人們能意識到推遲任務計劃會帶來的不好結果,卻仍然不合理并自愿地去延遲任務的完成時間。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計劃目標與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第二,因推遲任務而產生的心境變化;第三,不良的行為結果。[4]

1.1.2學習拖延的概念

“學習拖延”這一專業術語首次出現于1984年Solomon和Rothblum的文章《學習拖延:頻率及其認知、行為相關因素》[5]中,這也是拖延首次被引入學習領域[6]。Solomon等認為學業拖延是不必要地推遲學業任務以至于主觀上體驗到不適感的行為;Steel認為學業拖延是個體自愿推遲某一計劃好的行動的行為,盡管能夠預見到該行為會因此變糟。[7]

國內學者陳歡歡認為,學業拖延是指與學習有關的拖延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有學習意向,但是沒有表現出與意象相符合的學習行動,同時,因為對學習行動的回避,學習效果不理想(如不良的出勤率、作業得分低、考試排名靠后等)。[8]學業拖延有三大特征:自愿、回避、非理性。學業拖延不是外在因素的逼迫或因突發事件而導致的不得已行為,而是個體自主決定的結果;學習者不愿開始或完成計劃好的學習任務,對任務表現出回避的傾向,同時也不愿承擔回避的責任;學業拖延是一種明知會導致不利后果但自己仍然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拖延,是一種非理性、非適應性的行為。[9]

1.2學習拖延的影響

學習拖延對大學生而言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表現為個體在完成任務時,為了使自己達到最佳狀態而暫時拖延,直到達到最佳狀態時才活躍起來,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任務。但是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它的消極影響更嚴重,包括對學業成績、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學業成績上,大學生拖延會滋長個體懶散的情緒,降低個體備考的努力程度,以致其成績平平;在身體健康上,當拖延者時間來不及時往往會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地工作,使身體得不到休息和調整,容易引發身體疾病;在心理健康上,拖延者往往在巨大的壓力下學習,這會使個體產生“自我挫敗式”的情緒,如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給拖延者帶來極大的困擾。[10]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于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范大學三所高校。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31份,回收率為95.78%,其中有效問卷401份,有效率為93.04%。樣本中男生138人,女生263人;文科被試80人,理科被試321人;大學一年級被試137人,大學二年級被試168人,大學三年級被試80人,大學四年級被試16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大學生學習拖延問卷》是根據國外相關問卷編制而來。該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87,信度較好,效度為0.94,效度好。問卷只有一個突出的特征根,可以提取一個因子,該因子自身就可以解釋全部變異的35%。因此問卷是單維的,測量的是一個心理結構,即學習拖延。[11]

該問卷由37道題組成,按照三種任務情境進行設計的,即:完成作業、復習備考和自主學習。該問卷還設置了10道考查學習拖延對學生影響的題目和1道考查學生改變學習拖延現狀意愿的題目。《大學生學習拖延問卷》采用5點計分,1代表“從不這樣”;2代表“很少這樣”;3代表“偶爾這樣”;4代表“經常這樣”,5代表“總是這樣”。

2.3數據處理

將該研究的所有有效問卷進行編號后,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錄入調查問卷的原始數據,然后進行整理和分析。

3.研究結果

3.1大學生學習拖延的性別差異

采用t檢驗對男女大學生的學習拖延進行了差異性檢驗,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學業拖延總體水平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在完成作業、復習備考、自主學習這三項任務上,男女拖延程度沒有顯著差異;在考查學習拖延對情緒造成的困擾方面,我們發現男女生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3.2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專業差異

采用t檢驗對理工科和文科兩類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的差異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1所示:

表3-1 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專業差異檢驗結果

注:*表示P

統計結果表明,文、理科學生在拖延總體水平上無顯著差異。按情境的進一步分析,在完成作業這項學習任務上,理工科和文科之間存在差異,文科學生的拖延程度高于理工科學生;復習備考和自主學習這兩種情境,文、理科學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3.3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年級差異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大學四個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拖延差異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3-2所示:

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間在拖延總體水平、復習考試和情緒造成的影響方面都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在自主學習的拖延上存在顯著差異,在作業拖延上也存在差異。

進一步分析大學四個年級之間總體拖延的差異,我們發現,大一學生與大三學生之間在總拖延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與大二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大二學生與大一、大三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對作業拖延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大一與大三的學生在作業拖延上存在差異,大一學生的作業拖延要明顯低于其它年級,而與大二、大四學生不存在差異;大二與大一、大三、大四年級學生都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對自主學習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大一與大三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拖延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與大四學生也存在差異;大二只與大三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拖延上存在差異。在對復習備考差異的進一步分析中發現,大一與大三的學生在復習備考的拖延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與大二的學生也存在差異;大二與大三的學生在復習備考的拖延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考查拖延對情緒造成的影響方面,發現大一與大二、大三的學生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拖延對大一學生造成的情緒困擾要明顯高于對大二、大三學生的情緒影響。

表3-2 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年級差異檢驗結果

注:*表示P

4.分析與討論

4.1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專業差異

對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年級差異分析表明,文、理科學生在拖延總體水平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在作業拖延方面存在差異。文科學生在作業上的拖延程度高于理科生,具體表現在,文科生比理工科學生更經常的在作業上拖延。文科生與理工科學生相比,對待作業的態度往往更不認真。這一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不相符合,這可能與被試樣本不齊有關。本研究有效問卷一共401份,理工科學生321份,文科生卻只有80份,僅占樣本總量的五分之一,這就導致了數據分析的偏差,進而導致本研究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不相符合。

4.2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年級差異

對我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年級差異分析表明,大一學生的拖延程度最嚴重,大四學生的作業拖延程度、自主學習拖延程度最低,大三學生的學習備考拖延程度最低,并且拖延對大一學生造成的情緒困擾最嚴重,對大三學生造成的情緒困擾最輕。這可能是因為,大一學生在剛經歷了高中的高壓學習和嚴酷的高考,疲于學習,進入大學后,學習處于倦怠狀態,因而拖延嚴重。而進入大二以后,由于受到教師的督促和約束,有了自主學習的覺悟,因而拖延現象有所好轉。到大四時期,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多方壓力,對待學習的態度有所端正,在作業與自主學習上的拖延也更少。通過分析還發現,拖延對大一學生造成的情緒困擾最為嚴重,大一學生認為拖延是一個問題,并為此感覺不安、焦慮和自責。隨年級增長,這種影響逐漸減輕。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拖延更加習以為常所致;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學生隨年齡的增長,心理逐漸成熟,心理調適能力增強,能夠更好的調適自己因拖延而帶來的消極情感。

5.結論

5.1研究結論

在本研究條件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大學生學習拖延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2)在作業方面,文科學生的拖延程度高于理工科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差于女生。

(3)大一學生的拖延程度最嚴重,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學習拖延程度明顯降低。

(4)學習拖延對大一學生的情緒影響最嚴重,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拖延對大學生的情緒影響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 Bandura(1986)著,林穎等人譯.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包翠秋,張志杰.拖延現象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129-132.

[3] 朱寧.大學生學業拖延現狀與不同類型拖延群體的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5.

[4] JosepH R.Ferrari,Judithl.Johnson,WilliamG.McCowN procrastination and task avoidance.Theory,research and treatment.[M]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95.11.

[5] 楊志剛,王紅怡.學習拖延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3(18):79-82.

[6] Solomon,L.J&Rothblum,E.DAe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ural correlat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 984(39):503.519.

[7] 劉麗華,玄英哲,宋曉,孫偉.學業拖延的概念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161-162.

[8] 馬輝.大學生學業拖延、學習執行力狀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5.

[9] 曾建.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拖延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4.

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文學閱讀;素質教育

一、我院大學生文學作品閱讀現狀、原因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喜歡閱讀簡略化的經典原著。調查發現,只有不到10%的大學生讀者閱讀了經典文學作品原著或譯著,多數讀者閱讀都舍棄了文學作品優美的表達,而選擇閱讀類似“中外名著導讀”、 “四大名著簡寫本”等簡寫版的作品。

這種情況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首先,大學生在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他們的課余時間被考研、考外語證、計算機證、會計證等技能證書、考級及其輔導班上課以及各種社會實踐等等所占據,他們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和心情去欣賞文學作品的原著。其次,我院圖書館文學類圖書館借期是一個月,超期會罰款,學生覺得根本看不完。第三是部分大學生讀者夸示性閱讀的結果。一部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并非為欣賞作品,而是為滿足其炫耀心理。他們不需要詳讀原著,只要大致了解原著內容和人物關系即可。如同佩帶名表顯示其身份一樣,文學作品已經變成佩在胸前的徽章,成為他們可以夸示的文化資本。

(二)圖書館文學類圖書的閱讀數量銳減。我院正陽校區平均在校生是4000人左右,另兩個校區也有到此借閱的學生,按照每學年150個開館日計算,調查顯示,文學類圖書2007學年日均借閱量為255冊,2008學年日均借閱量為254冊,200年日均借閱量為186冊,2010學年日均借閱量為154冊,2011學年日均借閱量為124冊。圖書館流通部以文學類圖書為主的第二借書處也從人滿為患到如今的門前冷落,巨大的落差讓人深感痛心。

造成這種局面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大學擴招和生源不足的矛盾使大學招生分數一降再降,大學生綜合素質有所下滑,大學里不愛看書的學生越來越多。其二是功利化需求的作用。就業壓力下學生主要借閱的是英語、計算機和專業課用書,一部分大學生尤其是工科專業的大學生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對就業沒有任何幫助,根本不會借閱文學類圖書尤其是外國文學作品。第三是圖書館的文學類圖書更新速度、數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受經費限制,圖書館采購圖書以專業類和專業基礎類圖書為主,文學類圖書投入較少,學生一次次借不到最新的文學作品后就放棄了在館借閱,轉而到校園及周邊的租書店借閱。四是大學生不喜歡紙質媒體,不喜歡翻書看,不借紙質圖書。

(三)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受到大學生讀者歡迎。新媒體是在通信新技術高速發展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調查顯示,70%以上的大學生曾在專門的文學類網站如起點、晉江、瀟湘書院、小說閱讀網等閱讀或下載文學作品。

其實,大學生讀者選擇新媒體的原因很簡單。一是新媒體更新速度快,新出版的文學作品幾乎在新媒體上同步(有的沒有得到作者版權,為盜版作品),網絡連載作品是每天更新甚至于一天內幾次更新。第二是因為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可以在網絡上直接閱讀,也可以下載到手機、MP4、IPAD等載體上閱讀,下載速度和閱讀便捷性和網絡一樣。目前我院圖書館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覆蓋,學生下載使用新媒體更加方便。第三,新媒體上的文學作品資源多是免費的,不存在超期罰款,這點對大學生吸引力比較大。

(四)閱讀休閑化趨勢。調查發現,問卷中列舉了30部思想性、藝術性強的經典文學作品,90%的大學生讀者只看過一半。中國文學閱讀情況較好,《唐詩三百首》閱讀比例最高為80%,四大名著全部完整閱讀的比例不到20%,最低的是《洛神賦》、《離騷》,在調查中只有不到1%的讀者全部閱讀過;外國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情況更差,閱讀情況最好的是《格林童話》,有65%的大學生讀者曾經讀過完整版,而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的閱讀比例達到了17%;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司湯達的《紅與黑》閱讀者的比例為10%;而被譽為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作品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比例只有接近10%,閱讀者最少的是《死魂靈》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均只有3人。在調查問卷中讀者自己填寫的文學作品中,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和奇幻、懸疑類小說占97%。我院圖書館曾兩次進館的《哈利?波特》均因借閱量過大破損嚴重下架,還有《藏地密碼》系列、《鬼吹燈》系列均受大學生熱捧,金庸的武俠小說幾乎成為男生必讀。網絡文學閱讀比例也很大,因其極為分散,在此不一一列舉。

這種淺閱讀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社會大眾平均文化品味低的影響,其二是很多大學生在經過了辛苦的高考過后不喜歡動腦,對于有思想深度、需要思考的嚴肅文學,他們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

二、高校圖書館的引導

(一)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設施和資源,構建舒適的閱讀環境。

(二)適量增加文學類圖書的更新速度。

(三)適當延長文學類圖書的借閱時間,增加預約服務。

(四)結合影視作品的播出及時推薦書目。近年來很多優秀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大學生對原著很感興趣,圖書館及時推出的相關的原著或作者其它作品的書目,或者與作者或作品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書目很受大學生讀者的歡迎。比如,推薦的熱播電視劇《懸崖》的原著《霍爾瓦特大街》就有很多學生來找;即將上映的電影《白鹿原》的原著也是學生熱讀圖書。書目推送既可以在圖書館的流通部,也可能通過圖書館主頁發到網絡上,方便學生了解。

(五)增加優秀文學作品的載體形式。

(六)開設文學作品欣賞講座。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和思想文化的復雜化、多層次,使得媒體有了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為了迎合一部分讀者和觀眾的口味,時下許多媒體的文學作品中存在著過度娛樂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情況,而嚴肅文學被邊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高校圖書館應及時了解大學生讀者的閱讀傾向,培養大學生深入思考的閱讀習慣,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學生第二課堂的作用,實現圖書館服務育人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吳藝.淺析大眾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審美特性[J]. 大眾文藝. 2010(07)

第5篇

關鍵詞:助學貸款 信用風險

措施。

1大學生助學貸款的現狀。

國家助學貸款實施于1999年,大規模推行于2000年。申請總額度的上限為每生每年6000元,申請人數的比例不能超過學生總人數的20%。國家助學貸款受到貧困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近年學費上漲非常明顯。目前在一線城市大學生每年的學費負擔已經在5000元以上,二線城市的大學生學費也在4000元以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后勤社會化產業化、CPI的自然增長等因素也使學生的生活成本用在急速上升。對許多貧困家庭來說,上大學成了不可成受的負擔,許多家庭貧困的學生通過助學貸款得到了幫助,順利完成了學業,實現了教育機會均等,助學貸款在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03年助學貸款開始進入首批還貸高峰期,調查標明,學生畢業后能主動提供畢業去向并還款得只占應還款學生的50%,2005年大學生的不良貸款率為12.88%,2006年則高達28%,如此高的不良還貸率,給發放貸款的銀行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并且助學貸款是無擔保、無質押、無抵押的“三無”貸款,即使學生違約,銀行也很難有具體的方法來規避風險。結果導致很多銀行不愿意發放助學貸款。甚至有些銀行在開展助學貸款業務時,只針對211或者重點院校開展,因為此類院校學生畢業后收入相對較高,償還能力比較有保證,而對學歷層次或影響力較低的院校則少發或不發的原則,以避免不良貸款的比例。

2助學貸款信用風險分析。

現階段,在我國的個人信用意識缺乏,國家助學貸款償還制度還未完善的情況下,銀行開辦此項業務面臨相當大的信用風險。

助學貸款信用風險已成為銀行在開辦助學貸款業務中面臨的最主要的經營風險。

助學貸款信用風險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點。

(1)還款情況不確定。

國家助學貸款是在借款學生現階段沒有支付能力而且未來還款能力不確定的情況下發放的,也就是說貸款對象未來還款能力不確定,貸款期限較長,銀行資金收回周期長,助學貸款的歸還受制于借款學生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而目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狀況并不穩定,面對日益高漲的生活成本和就業成本,許多貧困生畢業后因就業困難或就業出境不佳而根本無力償還貸款,大學生整體就業質量的不佳導致貸款學生還貸能力不足;而學生對信用意識的淡薄,信用約束機制的缺失則更加加劇了學生違約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了銀行的風險。

(2)風險與收益不對稱。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無擔保、無抵押、無質押、純粹的信用貸款,此項業務因為社會效應和政策因素導致在執行的時候不能夠完全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來執行,面對違約風險較大的貧困學生,銀行沒有很有效的方式來規避違約的發生。結果就會形成銀行的收益與所承擔風險的不對稱。銀行也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降低不良貸款比率、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是銀行得以生存的前提。助學貸款一旦發生呆壞賬,銀行收回貸款的成本要遠遠大于貸款本金。這就會挫傷銀行的放貸積極性。銀行沒有開展助學貸款業務的動力,隨著銀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銀行出于對自身經濟效益的考慮,則肯定會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就會想辦法規避風險,就有可能會逐漸降低助學貸款的規模甚至不提供助學貸款,會給助學貸款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轉貼于

3高校助學貸款信用風險的對策分析。

(1)強化學生信用意識,加強誠信道德教育。

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控制離不開學生的誠信意識,通過誠信教育。加強和鞏固大學生的誠信觀念,建立道德層面的保障。貧困生憑借自己的信用申請助學貸款,進行智力投資,工作以后用勞動收入再償還貸款,有利于培養金融意識和信用觀念。使國家助學貸款變成誠信貸款。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規范的情況下,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讓學生積極主動按期還款,使國家助學貸款變成誠信貸款。可以說,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平是從根本上解決助學貸款誠信危機的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誠實守信道德教育,強化學生的信用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配合銀行辦理好有關貸款還款手續,可以說,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是解決助學貸款信用風險問題的治本之策。

增加信用意識還要利用好國家個人信用系統的威懾力,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國家個人信用系統的作用和效用,許多學生違約是因為不了解個人信用系統的范圍,以為貸一個銀行的款在另一個銀行不受影響,實際上個人信用系統是由人行管理的,涵蓋所有銀行的,任何和銀行發生的業務關系在個人信用記錄上都能查到,因此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可以有效的增加學生的信用意識,提高學生的還貸意識。

(2)提高貸款學生就業質量,增加借款學生畢業后收入。

許多學生有貸不還的原因確實是因為無力償還,據四川省農行統計,大學畢業生未按期還貸率為56%,而其中的45%則是因為就業困難帶來還貸能力不足導致的,許多學生因為收入不穩定,無積蓄等導致無力償還貸款,為此,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為學生按期還款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和幫助,但這個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個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將此項工作做好。

(3)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

制定和完善與助學貸款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助學貸款工作創造良好的執行環境,從而為助學貸款業務的順利開展以及后期貸款的有效償還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使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辦理、還款付息等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也能強化借款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覺償還借款的約束機制。而有效的助學貸款失信懲戒機制可以提高借款學生的失信成本使其違約損失遠遠超過違約收益,從而迫使借款學生不敢失信違約。另外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靈活制定還款方案,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貸款和還款方式,也可以對提前還貸的學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體系的健全和可以使助學貸款政策整個過程能夠更加順暢的實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第6篇

【關鍵詞】 大學生;支教現狀;對策

作為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師范類專業大學生,我們對于教師這一行業的了解和體會比其它專業的大學生要深刻的多。而且,在我國,教育一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一個領域。基于現實條件制約和我們的實踐能力,本研究以湖南省的幾所大學中的一部分大學生為對象,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湖南省大學生支教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本調查屬于2014年度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項目“大學生支教現狀調查研究――以湖南省為例”內容之一。在經過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和閱讀前人所設定的調查問卷,以及全體組員多次商討后,我們制定了本研究所需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一共設計了15個問題,問題涉及到大學生對支教的認識、看法、期望等方面。根據現有的條件以及指導老師的建議,我們共投放了300份問卷,其中一本院校50份、二本院校100份、專科院校150份。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不針對某一所學校發放問卷。收回問卷273份,回收率為91%。

一、大學生支教現狀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和我們上網搜尋的相關資料,我們認為目前大學生支教現狀有三個主要特點。

1、多數大學生其所在學校都開展過大學生支教活動,但他們對支教的相關內容都不是很了解

表1顯示,有59%的大學生其所在的學校開展過支教活動,還有41%的大學生其所在學校沒有開展過支教活動。這表明在湖南省的各大高校中開展過大學生支教活動的學校不到60%,雖然超過半數,但是還不夠多。這也說明了各大高校對大學生支教這一項活動還不夠重視。現在的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不斷的變化。網絡的出現,更是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播。有些學生有這個想法去參加支教,卻找不到合適的機構去報名。學校可以說是人群較為集中的一個場所,且剛接受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應用技能的訓練,能夠更好的進行教學。而且我們認為由學校進行組織,學生可以更方便地參與支教。學校要組織支教活動必定會做一些準備,可以以動員大會、宣傳講座、展板等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情況,學生也可借此加深對支教的了解。

表2顯示,13%的大學生對支教的相關信息是了解的,這說明在當代大學生中,了解支教的只占少數。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各大高校對支教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夠,需要加強。32%的人不了解支教,有可能是學校根本就沒有對支教這一活動進行宣傳,也有可能是這些學生沒有意愿去參加支教,故而不會主動去了解和關注支教。這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些想法,即不是必須要做的事,不用去關注。還有55%的人對支教這一活動的相關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這可能是因為現在社會上有太多的虛假信息,讓人很難分清真假。因此我們認為國家應該對網絡信息加大監管力度,減少虛假信息、黑網站的出現。

2、多數大學生愿意參加支教

表3顯示,43%的人在空閑時愿意參加支教活動,47%的人會考慮但不確定,只有10%的人選擇了不會。這就表明大多數人在空閑時有支教活動是愿意參加的。在當今的大學生群體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校安排的活動不強制性要求參加,或者不與成績、評優評先等掛鉤,能不參加就不參加。這是因為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活動無法調動積極性,即使被強制性要求參加也會做其他的事來打發時間或者不認真參與。因此,校方在安排支教活動時也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活動。相對于強制性參與,學生會更接受自愿參與。并且自愿參與者對活動的安排會更負責、更盡心。針對這一點,可以在安排支教活動時充分考慮到配合學生的時間進行。盡量協調好學校、學生以及被支教地區三者之間的時間安排。避免在考試周、比賽周等活動多、時間緊的期間組織支教活動,才會有更多的學生參加,而不是出現無人報名的場景。

表4顯示,有62%的人在校期間或畢業后愿意到貧困地區進行支教,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還是很高的。雖然這只是個人意愿,但是有想法才會進一步有行動。還有38%的人不愿意,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所占比例較大。可能是認為自己不能適應貧困地區的環境,或者是家庭原因。有些大學生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會覺得到貧困地區支教所得的收入太低,無法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因此不愿意到貧困地區支教。目前,國家雖然提出了對參與支教的老師進行各種補貼和優惠措施的政策,但很多人都不了解這個政策。而且,由于地區差異很多措施都不能真正落實到位。

3、大學生參與支教,需要考慮多個問題,且社會上支教機構種類繁多

表5顯示,會考慮安全問題的有56%,考慮自己的環境適應能力的有63%,考慮自己專業知識是否不足的有51%。選擇了這三項的人超過了半數,說明這三個問題是大學生參與支教時考慮最多的問題。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信息:如果政府或學校能夠為這些問題提供一點解決辦法,參與支教的學生是不是會更多一些。比如安全問題,可以安排有支教經驗的老牌教師帶隊,對學生進行安全培訓。至于適應能力和專業知識是否不足這兩個問題,可以考慮在開始支教活動之前對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培訓,對報名參加支教活動的學生做一個技能調查,合理安排支教崗位。

二、大學生支教所產生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關于大學生支教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國家鼓勵支教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學校對于宣傳和開展支教活動不夠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過關。而這些問題就來源于政府、學校、學生這三個對象身上。

1、政策落實不到位,容易打擊志愿者的積極性

政府所頒布的政策是國民行動的方向,但對于像農民、打工者來說,繁忙的工作所帶來的疲勞讓他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關注時事新聞。尤其是像教育這一類的各種新聞,除了做相關的教育工作的人會時刻關注以外,大多數人并不會認真去想。現在的大學生中,農村大學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但學生家長大多是農民和外出打工者,他們的思想觀念會影響到學生的選擇。家長認為送孩子上大學,是為了以后能找份好的工作,多掙點錢幫助家里減輕經濟負擔。因此,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需要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并且要得到有效的落實。

2、多數學校沒有舉辦過支教活動,或只是敷衍了事,對支教這一活動不夠重視

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顯示有41%的學校沒有開展過支教活動,55%的大學生對支教的相關信息了解不全面。就我們所收集到的資料來看,湖南省現共有109所高校,這些高校包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職高院校。在這些高校中,大多數院校都可以開展支教活動,尤其是師范類專業。對于學生而言,在學校里接觸的東西是最多的,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校。

3、學生自身素質不過關,習慣了城市生活,不能適應貧困地區的生活環境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寶貝。本身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還好,吃過苦,已經習慣了。但是農村大學生對高薪的地區渴望會更大些,這也是需要考慮的一點。城市里長大的大學生幾乎沒吃過任何苦,一開始可能滿懷激情,時間一久,激情消退了,就會開始抱怨,想要離開。所以大學生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三、改變大學生支教現狀的對策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本身就參與其中。我們的力量很小,無法去改變政府或學校的想法。但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提高自我修養和自身素質。我們認為,想要改變大學生支教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政府應頒布相關政策,并且落到實處

設專人監督,并且為參與支教的組織提供一定的經費。有了政策,人們就會覺得有了保障。有了經費,就可以盡快參與支教。最主要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都可以克服。這樣,在很大的程度上調動了參與者的積極性。畢業即失業,其實很多地方都招不到人,只是許多人寧愿待業在家也不愿去,甚至工資低也要呆在大城市里。因此,這一措施是很重要的。

2、學校要大力宣傳支教,鼓勵學生參與支教,并且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

對于外面的支教機構來說,學校自己組織的支教活動會靠譜些。不一定的是到邊遠地區去支教,也可以是附近的缺老師的學校。由學校來組織,學生家長也會放心些。學校內部可以經常為學生做一些相關培訓,普及一些知識。

3、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和思想品質,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

全面發展,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不管是為了什么,當代大學生都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我修養、全面發展。這是時代的要求,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瞬息萬變。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上述只是我們在調查研究后,經過討論所得出的一些看法。具體該怎么去改變、去實施,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段小東,楊海霞,王利培.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調查研究[J].學周刊c版,2014(30).

[2] 馬學海.新疆師范類大學生實習支教現狀調查與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85-90.

[3] 李超.大學生參與支教志愿活動動機狀況級激勵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5(20).

[4] 龔莉紅,陳筱.大學生支教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8)72-75.

[5] 蔚瑩瑩,史夢涵,陳丹燕,何秋h,吳萱萱.在校大學生到農村支教長效機制構建[J].新西部:理論版,2015(7)105-106.

[6] 孫婧.關于建立大學生支教長效機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

[7] 孫健.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4.

第7篇

關鍵詞 社會 轉型期 大學生 體質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對社會轉型期大學生體質評定標準的資料進行閱讀,并對中國期刊網上有關大學生體質研究的論文進行總結分析。

1.2 測試方法

對大連市高校隨機抽取非體育專業大學生500名進行體質測試,測試指標有:臺階試驗、立定跳遠、800米跑(女生)、1000米跑(男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數據參考。

1.3 數理統計法

對測試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理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身體機能現狀分析

身體機能是人體生理機能的重要衡量指標,《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明確規定了要采用臺階試驗來測定人體的心肺功能,并通過心肺功能的指標來確定身體機能的狀況。通過表1可以看出男生臺階實驗的不及格率為18%,女生僅為5.7%,男生的良好率與優秀率總和為56.5%,女生的良好率與優秀率總和為73.6%,統計結果可以說明女生的心肺功能普遍好于男生,這與女生有好的生活習慣有關,男生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影響了心肺功能。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臺階實驗的優秀率較低,及格與良好的比例較高,從側面反映出了學生心臟功能較低,這是與學生平時缺少運動分不開的。

2.2 大學生力量素質現狀分析

立定跳遠是大學生下肢爆發力的最好評定標準,立定跳遠的成績可以反映學生下肢力量情況。從表2可以清楚的看到,女同學不及格的人數多達74人,百分比為24.7%,而優秀率僅有0.02%,及格的人數較多為30.7%。男同學情況要好一些,不及格率為10.5%,優秀率為7.5%,及格人數百分比為42.7%。究其原因與男同學喜歡運動有關,而女同學除了體育課以外很少參加體育活動。男女同學的良好率都沒有超過40%,這一數據清楚的向我們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力量不足的問題。

2.3 大學生耐力現狀分析

按照國家體能測試標準進行測試,通過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身體耐力情況不容樂觀,男生不及格率高達38%,優秀率僅有5%,女生不及格率高達38.3%,優秀率不到1%。這一組數據說明了大學生耐力情況普遍較差,平時缺乏耐力訓練。

2.4 大學生體質影響因素分析

2.4.1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就有了考學的壓力,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體育課就被放在比較次要的地位。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對體育課也比較忽視,即使有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也受同學的影響,將體育課的時間用到學習高考科目上。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不愿意上體育課的習慣。這些傳統觀念影響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

2.4.2 大學生活方式的影響

生活方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對身(下轉第147頁)(上接第89頁)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大學生活是一段比較特殊的時期,在大學校園里,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也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監督,同時,也不用為生活經濟來源擔心,經濟來源相對比較穩定,學生的生活相對比較自由,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酗酒、睡覺不規律、過度上網、不良等,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

2.4.3 高校體育教育影響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體育課都選用選課制,學生根據學校提供的班級、時間、課程進行選擇,這種選課的結果往往是學生選不到自己喜歡的課。 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上體育課的熱情。另一方面,高校體育設施有限,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要求,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泳課、網球課、棒球、冰上項目等,往往因為體育設施的缺乏而不能開設,學生只能選一些學校提供的傳統項目,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校體育的現狀影響了大學生體質的健康發展。

3 結論和建議

3.1 對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思想教育

要想改變大學生“輕體育”的觀念,就必須要在思想上進行引導,學校應定期舉行體質健康講座,加強宣傳教育,從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體育鍛煉、運動保健等方面進行教育。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增加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學生明白體育課不僅是為了拿學分,更重要的是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終身體育觀,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

3.2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

高校要按照國家的要求,開展陽光體育運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要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作為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作為今后高校體育工作的主要方面。高校要增加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改善體育健身場館,增設體育健身設施,為滿足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需要做好準備。開展陽光健身講座,科學地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通過組織體育社團、俱樂部、健身協會、球迷協會等為學生從事體育活動提供方便,切實地把陽光體育作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3.3 對學校體育課進行改革

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對體育課測試項目進行深入研究,選擇能真實反映出學生體質現狀的項目進行測試。為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課,必須要對現有的大學體育課設置進行改革,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時俱進地設置課程,將一些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課程取消。按照學生的選課意愿多增開一些學生比較喜愛的體育課程。教師也應該在教法上進行完善,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業務能力,全力為學生上好體育課做準備。

3.4 加強學生體質監控

要在高校建立完善學生體質監測機制,加強對學生健康情況的了解,為學生從事體育鍛煉提供理論依據,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在學校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情況檢測網絡系統,定期檢測公布學生的體質現狀,方便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把學生體質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將學校體育科研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 陳華衛.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演變與發展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11(3).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

古典音樂是音樂藝術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元素,引導大學生加強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增強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接受意識,能夠促進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培養,為大學生深入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因此在高校開展古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古典音樂進行系統的分析,并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古典音樂教育需求以及教育現狀等制定更加科學的教學指導方案,有效提高學生對古典音樂的接受意識,增強古典音樂教育教學實際效果。

一.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廣義上就是已經進行長時間傳承和傳播具有持久價值的音樂藝術形式,其主要是相對通俗音樂和輕音樂提出的。一般情況下對古典音樂的內涵進行解讀,發現其是一種高度關注音樂藝術價值取向和人生意義的音樂形式。在古典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其更追求音樂藝術的語言表現形式、藝術表現手法以及音樂技巧方面的創新,在具體音樂藝術的呈現形態方面具有復雜性和技術性的特征,不僅要求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對音樂藝術的良好感知,還希望聽眾能夠具備敏銳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賞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審美經驗。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由于一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藝術教育,造成大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欣賞古典音樂時也難以感受到其藝術美感,因此對古典音樂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存在抵觸心理。所以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古典音樂藝術的發展需求開展古典音樂藝術教學,有效促進大學生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程度得到明顯的提高。

二.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現狀

針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情況進行了適當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藝術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問題,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產生了相應的不良影響。結合相關調查數據看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現狀,發現集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程度不平衡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不同專業的高校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文科學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認同感則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欣賞古典音樂時無法理解古典音樂,也不能產生良好的藝術審美感受,造成學生的欣賞體驗感嚴重不足,打消了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知識的積極性。

(二)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主動性不足

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喜歡古典音樂并愿意接受古典音樂,就會自覺搜集一些古典音樂加以欣賞,并有意識的從多渠道獲取相關音樂素材,盡量創造更多學習古典音樂的機會。但是由于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同感偏低,對古典音樂學習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大學生一般不會主動獲取古典音樂方面的知識和素材,學習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出現了被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的情況,會影響古典音樂接受效果。

(三)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目的不夠明確

科學合理的設置學習目標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但是綜合分析當前大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的情況,發現存在的明顯問題是教師沒有為學生設置明確的目標,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的目的不夠明確,甚至部分學生學習古典音樂主要是為了附庸風雅、隨波逐流,亦或是為了完成學業,學習古典音樂的目標引導性嚴重不足,會制約大學生學習古典音樂過程中對古典音樂藝術的認同感,不利于大學生對古典音樂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學生對古典音樂接受程度的建議

在明確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現狀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促進古典音樂教育作用的發揮,奠定大學生培養工作的基礎,新時期在指導大學生學習古典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指導,改善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情況,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古典音樂方面的知識,為古典音樂教育的落實和大學生廣泛接受古典音樂創造良好的條件。具體分析,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要想循序漸進的提高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接受程度,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系統的解讀。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

從當前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情況的調查研究能夠看出,目前大學生不喜歡古典音樂主要是由于大學生無法對古典音樂藝術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聽不懂”古典音樂,也難以感受到古典音樂的藝術美感[3]。針對這一情況,部分教育研究人員提出古典音樂教學應該轉變傳統教育中存在的文學化和美術畫的傾向,避免使用語言文字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古典音樂的內容。換言之,音樂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不能將使用語言文字表述音樂作為標準,而是應該認識到音樂藝術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在教育實踐中要求學生“聽懂”古典音樂并使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做法是錯誤的。所以,在高校教師指導大學生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在欣賞音樂時能夠體悟和感受到古典音樂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進而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體驗感。如此,學生在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古典音樂的藝術美感,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同感必然會明顯的增強,其接受古典音樂的程度也會有所提升。

(二)開設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提升學生文化藝術接受能力的重要課程,高校針對學生古典音樂接受程度偏低的情況,應該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對學生實施相應的公共藝術教育指導,并為學生提供參與藝術選修課程的機會,有效對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加以強化。在開設專門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后,為了保障課程教學作用的系統發揮,還應該注意加強對課程的管理,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到課程考核評價,都應該按照人才培養工作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并且積極選擇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音樂教師對學生實施古典音樂教育,增強古典音樂教育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基于公共藝術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到古典音樂課程的學習方面,增強對古典音樂的接受程度,為學生音樂藝術修養的培養奠定基礎[4]。

(三)積極組件豐富多彩的學生藝術社團

在學生藝術社團中宣傳古典音樂并組織學生加強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和接受也是提高學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針對本校學生開展音樂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古典音樂接受需求適當的開設管弦樂團、合唱樂團等,并將古典音樂藝術作為核心組織學生參與排練和演出活動,借助古典音樂藝術活動對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加以豐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5]。同時,在藝術社團中,結合教師的指導也可以有意識的讓社團中的學生加強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和了解,并適當的組織學生結合現代音樂藝術理念對古典音樂進行合理的應用,創編新的音樂藝術形式。如此,高校大學生就能夠形成對古典音樂文化的深入認識和理解,拉近學生與古典音樂藝術的距離,增強學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學習古典音樂方面知識的意識。

(四)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會發揮出文化熏陶和環境影響的作用,增強學生對古典音樂文化藝術的認同感,促進大學生古典音樂文化藝術的接受程度得到明顯的提升。在具體將古典音樂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可以積極組織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并且長期將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藝術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并適當的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生以古典音樂藝術為核心進行適當的溝通和交流,有效加深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6]。此外,在將古典音樂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適當的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到學校中開展講座活動和表演活動,讓學生能夠與古典音樂藝術文化進行直接接觸,在和諧的校園音樂藝術文化氛圍中接受相應的熏陶,進而改善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情況,促進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文化的學習,進而真正發揮出古典音樂藝術文化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的作用,為將高校大學生打造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古典音樂是人類音樂藝術文化體系發展過程中得以良好傳承的精髓和經典內容,在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中,加強對古典音樂的重視,提升大學生的音樂審美品味,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為大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結合當前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現狀,應該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讓大學生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能夠真正感受到古典音樂的藝術魅力,進而增強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同感,有效增強古典音樂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戚昭君,姜力賓.當代大學生對古典音樂接受現狀的探析[J].黃河之聲,2017(19):60-60.

[2]胡爽.淺談西方古典音樂與幼兒多元發展[J].北方音樂,2016,36(9):132-132.

[3]張樂心.貝多芬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接受問題個案研究[J].音樂傳播,2016(3):123-123.

[4]王櫻樸.淺談電視文藝晚會中古典音樂的“流行化”改編--以《最憶是杭州--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2):81-82.

第9篇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054-2

政治參與是政治學理論范圍中的一個關鍵詞,它是指“普通公民通過一定的方式或途徑試圖影響社會公共事務決策和國家決策的活動”。女大學生是國家公民,她們是大學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的政治參與水平將決定大學生政治參與度的高低。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她們政治參與意識不強的情況,怎么改變這種現狀?

一、現在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

(一)當代女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淡泊

當代女大學生對政治參與不感興趣,認為政治是其他人的事,政治和自己的距離很遠。女大學生是經過十二年的寒窗苦讀,在和其他學生的比拼競爭特別是和男生(由于生理方面的不同,在高中階段女生雖然付出可能比男生多但卻并沒有優勢可言,甚至還可能有點弱勢)的比拼中獲得成功,進入高等學府學習,她們有的想法為:終于考進了大學,應該放松放松自己了,所以除去學習外,主要精力用于體現女性的天性上,家庭條件好點的逛街買物、家庭條件較差的打打工減輕家庭的負擔;有的學生可能還有較高的追求,她們一進入大學生就確定了自己的理想,從一年級就開始準備提高學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她們對學校的工作,班級的事情都不關心,她們不會主動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及選舉等活動。

(二)政治參與知識欠缺

大學生剛剛從中學過來,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即使學習政治知識,對他們來說只是學習知識,并沒有了解國家政治體制和政治進程的意識。進入大學后,學生感興趣的是學習專業知識,他們認為政治課開設是可有可無的;又由于大學政治課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多、學時的控制,造成課時的緊張;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學生政治參與知識的傳授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造成了學生的政治參與知識的嚴重欠缺,也沒有為學生的政治參與作好必要的準備。女大學生雖然已經是大學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相對于男生來說由于她們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不高、政治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她們的政治知識儲備更少,影響了她們的政治參與興趣。

(三)政治參與的功利性太強

女大學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已經入團,她們當時主要是順應潮流,因為所有的學生都熱衷于入團,她們認為自己入團代表社會和學校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并沒有政治考量的存在。當她們進入大學時,有的女大學生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參加班干部的競選;也有的女大學生也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還有一些女大學生也積極參與了實踐活動,但她們不論參與那項活動,她們的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名氣,積極爭取獲得教師和學生的肯定,以達到獲得較多的榮譽更至于入黨的目的,為將來找到較好的工作儲備條件。

二、造成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封建思想的影響還深深埋在女大學生的思想之中

封建思想在中國婦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她們的心目中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應該是婦女遵循的傳統美德,從政是男人的事情,國家大事也是男人們應該關心的問題。大部分的女大學生受這種思想影響很大,認為女孩子上大學就應該好好學好文化知識,將來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再嫁一個好丈夫,相夫教子是自己一身的追求,出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政治參與在她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安排位置,就是在一定要參與的情況下,她們也會按照領導的安排或意思發表自己的意見,她們對政治參與的態度就是支應差事。

(二)社會上的偏見也造就了女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淡泊

由于生理和身體方面的差異,有些工作確實只適合于男人,這也造成社會用人單位因女大學生婚后生子等事情影響工作的連續性而招聘條件中提出限制,有的單位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只用男生的條件但在招聘人員時已設計好有男生不要女生的條件,這直接造成女大學生不能在同等的條件下和男生平等參與競爭,甚至條件比女生差很多的男生會找到比女生好的工作,造成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女大學生為了將來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她們需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所以在大學期間大部分的女大學生們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學習專業知識上,即使有的熱衷于政治參與她們的目的也是為了入黨或獲得其他一些榮譽,為自己以后找工作儲備有利的條件。

(三)大學和政治課教師對政治參與知識傳授的不足或缺失影響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

現在就業競爭激烈,學生的就業直接體現學校的教學效果和社會認可度。學校為了學生將來就業的需要,重視學生專業課的安排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淡泊政治課的開設內容的選取與學生學習后的用途和需要,所以學校并不關心政治課是否選取政治參與知識。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課內容越來越多,政治課占教學內容的比例越來越大,影響了學校整體課程安排,為了解決政治課占教學內容越來越大的矛盾,教育部又濃縮政治課教學內容、減少政治課教學課時。由于課時的減少,政治課教師忽略了政治參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政治參與興趣的培養,造成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興趣不大、政治參與的熱情不高、不能抓住政治參與的可能機會積極參與。

三、改變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的措施

(一)重視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興趣與意識

提高學校對學生政治參與的認識,將政治參與教育置于教學的較為重要的地位上,設置制度監督教學的實施,保證政治參與知識的傳授。政治課教師要加強學習,全面了解政治參與知識,能選擇大學生需要的知識用于教學;注重學生政治參與興趣的培養,指導學生的政治參與活動,培養學生采取正確方式主動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使我們的女大學生們懂得并采用正確的參與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思想,為建立公正、平等、和諧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鼓勵女大學生參與學校及班級的管理

女大學生從高中步入大學校園,從緊張的學習環境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環境,但是她們只是改變了學習環境,并沒有作好參與其他活動的準備。從女大學生考入大學開始,輔導員要鼓勵并安排女大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學校吸收女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我管理活動,學校要定期組織女大學生座談,征求女大學生對學校日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培養女大學生參與學校日常管理和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增強女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

(三)引導學生加入社團,參與社團建設和日常活動

學生社團是學生自己的組織,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還能通過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專項知識和主動參與的能力。女大學生社團參與主動性較差,學校要注意引導女大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選擇合適的社團加入,讓女大學生們通過社團活動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鼓勵并督促學生經常性地組織活動,通過經常性的活動養成學生習慣性的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們養成積極參與的思想。

(四)組織女大學生參與志愿者和社會實踐活動

志愿者活動能幫助女大學生們了解國家政策,掌握社會制度、落實方法及現狀,還能培養學生奉獻社會、建設社會的意識和積極參與志愿活動的主動參與思想,有利學生正確認識觀的形成。積極組織女大學生參與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讓女大學生們在學校期間就能融入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建設,有利于學生正確確定自己的目標和就業方向。

(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支援西部計劃等,爭取平等的就業機會

第10篇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狀況;分析

依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第三狀態檢測標準,學生的亞健康狀況已相當普遍,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亞健康是身體的動態的變化狀態,處理得當可轉化健康;反之則易患病。研究大學生亞健康人群的現狀和成因,對預防和減少亞健康人群比例,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從而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以贛州某高校二~四年級學生725名為對象,年齡為(22±1.36)歲。其中男生375名,女生350名;獨生子女325名,非獨生子女400名;體育專業學生100名,文史、理工、經管與藝術類學生625名。

1.2方法查閱大量有關亞健康理論文獻和研究成果,依據第三狀態檢測標準,設計問卷。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5份,有效回收率為90.6%。問卷回收采用一定范圍內可信度檢驗(r=0.83);信度檢驗結果表明,此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同時進行隨機座談訪問。

1.3統計分析用u檢驗法比較性別、專業、是否獨生子女等對亞健康狀態檢出率的影響。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亞健康的癥狀表現大學生的亞健康癥狀主要表現為長期持續的疲勞、失眠多夢、四肢無力、精神難以集中、感覺遲鈍、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大學生的亞健康人群高達61.32%。亞健康影響因子8項均有較高的發生率,排在4位的依次是:因子1占79.2%,因子2占64.4%,因子3占81.4%,因子4占67.0%。座談中了解到亞健康人群較高的原因,多與大學生過多地沉迷于網絡,形成“戀網綜合征”的表現,通宵熬夜,缺乏足夠的睡眠,忽視體育鍛煉,日常不良行為習慣(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高鈉飲食、吸煙、酗酒、過度減肥等)直接相關。

2.2不同性別大學生各種亞健康狀況檢出率比較表2所示,女生亞健康狀態檢出率均高于男生,因子1,2,3,4,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亞健康狀況檢出率比較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亞健康現狀在因子2(頭暈、頭痛、耳鳴)、因子4(失眠多夢)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體育與非體育專業學生亞健康狀況檢出率比較隨機抽取213名文史、理工、經管、藝術類學生與體育專業的100名學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其他專業學生的亞健康狀況檢出率高于體育專業學生,而非體育專業學生因子3(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與體育專業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強化對亞健康成因的認知在校大學生因家庭、經濟、情感、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異常情況的報道較多,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現越來越脆弱,對生活現狀表現不滿、出現心理障礙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意識、智力、情感、意志、人格、情緒控制等方面的心理障礙較為突出。

3.2女大學生應正確認識自我大學階段旺盛的精力、強烈的求知欲、交際面的擴大、需求的增多,促使大學生在內心深處對自我進行新的審視和調整。許多高校女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孤僻、妒忌、怯懦、虛榮、多疑、焦慮、浮躁、厭學、依賴、脆弱、自卑、自戀、早戀、恐懼、抑郁等癥狀,別還有輕生的念頭。

3.3獨生子女需進行良好的自我教育青春期的獨生子女面對著父母長輩的過高期望和個性發展間的雙重矛盾沖突,導致獨生子女在個年齡段常常與家庭對立,與父母對抗,甚至出現過激行為 。獨生子女的健康不容樂觀,與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父母的期望值、自身的學習就業壓力過重、成材欲望過強等有關。

3.4非體育專業學生應充分認識體育鍛煉的終極價值在運動中,人體通過大腦的整合和認知,調節人體的生理喚醒水平,從而緩和機體緊張狀態。富有活力的鍛煉可以使衰老的神經細胞形成稠密的、互相連接的網絡,促進大腦更快、更有效率地思考。因此,應充分認識體育鍛煉的終極價值,參與、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體育專業學生在進行體育訓練過程中,形成機靈活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態度,健康理論知識也增進了健康知識、健康觀和自我保健意識。體育鍛煉是促進人體功能全面發展的最佳手段,加強了健康與亞健康、社會性與生物性之間的高度協調與轉換,同時也促進了心理過程對人的生物功能與社會功能間的合理調控。洪昭光教授提出:“兒童時期成長健康,青壯年時期發展健康,中老年時期維護健康”。當代大學生更應站在時代和文化的角度,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3個維度去珍惜生命之存在,提高生命之質量,創建生命之價值,用系統發展的觀點全面把握健康概念,明確自己的健康觀,確立自己的健康目標。

參考文獻:

[1]歐陽婷,某市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11,21(5):308-310.

[2]鄭紅.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建構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中國健康教育,2007,23(4):312-314

[3]宋武漢.大學生亞健康人群現狀及對策的調查研究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9(3):42-44.

第11篇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摘 要: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越發嚴峻。由于大學的閑暇時間也相對較多,很多大學生不愿意虛度光陰,希望外出兼職,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以武漢13所高校為調查對象,通過發放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分析了在校大學生兼職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旨在對兼職的大學生作出向導。

關鍵詞 :大學生;兼職;現狀分析;措施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10

通過對武漢兼職大學生的調查報告,了解武漢地區甚至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兼職現狀,并且清晰的看到大學生兼職中出現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同時對在校大學生兼職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1 在校大學生兼職現狀與特點

調查對象及方法:2014年9月,對分布在武漢不同地方的13所高校不同年級的同學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1 047份,無效問卷14份,問卷收回率100%,有效率為98.66%。其中調查對象分布如下:一本院校發放問卷414份,其中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二本院校共發放問卷154份,三本院校共發放問卷302份,剩余的187份分發在專科院校。在調查中本著隨機發放的原則,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見表1)。

1.1 大學生兼職人數較多,各年級兼職比例有差異

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有80.82%的學生表示自己做過或正在做兼職,其中只有11.10%的同學表示自己是經常做,因此學生兼職還是帶有理性的。而做過或正在做兼職的同學中,大一占3%,大二占42%,大三占36%,大四占19%,各年級兼職比例從大一到大二巨幅上升,而大三、大四比例,又有所下降。大一兼職的比例之所以較低。一方面是因為調查問卷是在9月份發放的,很多新生還沒有到校;另一方面是大一新生剛進學校,活動比較多,沒有時間外出兼職。大四階段兼職比例較低,是因為有專業實習,而且很多學生開始準備考研復習、公務員考試、各種招聘考試等。另外兼職大學生中,農村生源的占64.75%,城市生源的占45.25%。

1.2 大學生兼職的最初目的各異

在校大學生做兼職,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其中一些是為了賺取生活費,滿足額外消費,從眾心理等,更多學生的是為了“積累社會經驗,實現自我價值”。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見表3),50.71%的在校大學生從事兼職工作是為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較之家庭較為貧困的學生,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相對較低,他們做兼職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僅有5.38%的學生是因為從眾心理的趨使,他們還是比較理性的,而滿足額外消費占42.70%,隨著經濟增長,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父母給予的生活費已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盡管他們最初的目的有所不同,但在兼職過程中都收獲了很多,包括自己的生活費更加充裕,結交了許多朋友,性格變得外向自信,大學生活更加充實,進一步了解社會等。

1.3 大學生尋找兼職途徑各異

由表4可知,有64.11% 的人是通過熟人介紹找到兼職的,而通過中介機構介紹的,只占到11.24%。通過調查發現,武漢的兼職中介機構有待改善,并未真正的為同學們提供方便,并且同學們與外界的接觸較少,很少有同學能夠自己找到兼職,只有26.08%的同學是通過此方式找到的。根據調查數據分析,武漢的高校在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方面做的并不多,只有29.91%的學生表示是通過學校的力量找到兼職的,并且高校并未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一些高校對待校外兼職一般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一些同學比較傾向于通過海報,宣傳單等方式找兼職,此途徑方便快捷,但有一個缺點就是信息良莠不齊,經常有一些虛假信息難以甄別。

1.4 大學生兼職與專業相關度小

大學生兼職主要為雇主提供簡單勞動力。從表5得知,有46%的學生表示他們所做的兼職與自己的專業相關度很小,更有35%的學生表示他們所做兼職與自己的專業毫不相關。在調查中,28.4%同學表示,希望兼職的工作可以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盡量相關,這樣可以為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而雇主又表示,兼職者大多并未具備做與他們專業相關的工作的能力,他們不能置公司效益于不顧,他們只能提供像發單員,服務員,禮儀這種簡單毫無技術含量的這樣工作,從表6可以看出,44.37%的學生表示做的促銷員,44.97%的學生表示做過服務員,這兩種是做過比例最高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兼職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小,進而鍛煉專業技能的目的就無法達到。

2 大學生兼職的原因

2.1 經濟上的壓力

回顧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改革,發現大學生學費在上漲。1950-1985年,大學生學費基本上是國家全包干; 1989年,國家對高等教育進行象征性收費;1993年逐步實行國家任務計劃和調節性相結合、大學收費和“自主擇業”。上漲的學費對一個普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在調查中有50.71% 做兼職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

2.2 培養個人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做準備

當代大學教育更偏重于理論,學校里學到的基本都是一些書本知識,并且本著自由發展的理念,現在大學里課程都不算多,很多大學生愿意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做兼職,接觸社會,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很多同學表示,想更多的與他人交流,更多的接觸社會,這樣更有利于他們今后找工作,并且他們不希望浪費自己美麗的青春年華,想趁著自己年輕多積累一些經驗。

2.3 廣交朋友

大學生兼職更重要的應當是鍛煉自己,使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社會,更加了解自己的專業,這樣才能學好知識。很多大學生愿意在大學里廣交朋友,不僅局限于校園里面,也包括在兼職、出游過程中認識的人,多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因此廣交朋友也可以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

3 促進大學生兼職健康有序發展的建議

3.1 應將大學生兼職納入普通兼職序列

社會應將大學生兼職納入普通兼職序列,保護正當權益:①社會應該完善對于兼職的相關法律。大學生的年齡基本上都在18周歲以上,他們具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就應當把他們納入到《勞動法》中,賦予兼職者簽署勞動合同,并對違約者進行具體而明析的處罰,讓兼職大學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這樣他們在兼職過程中受到侵害時也能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提高了大學生兼職者的積極性;②完善社會職業中介組織立法。在完善《勞動法》的同時,還應盡快為社會職業中介組織立法,加強對兼職市場的規范和管理。

3.2 學校應成立相關機構進行管理

加強教育和管理,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校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主體,應該加強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建立明確的管理組織機構;其次應當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更多的大學生兼職者提供與其專業相關的兼職,讓同學們都能參與其中并獲得收獲。為了避免更多的兼職大學生在兼職中權利受到侵害,學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大學生兼職行為的管理,幫助推薦合適的兼職崗位;第三還要堅決阻止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防范上當、詐騙等風險。學校的學生工作處(團委)和勤工助學部門應該多多宣傳自己的職能,多與大家交流,讓大家都能知道他們是干什么的,這樣大家才能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怎樣獲得幫助。

發揮學校勤工助學信息中心的作用。①建立兼職網絡信息平臺,篩選真實可信的兼職信息,為尋找兼職者提供方便;②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定期舉行專場兼職招聘會,使大學生在學校就可以與企業進行零距離交流,促進大學生朝著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方面發展;③建立自己的兼職實體,勤工助學要擺脫臨打碎敲的局面;④爭取為兼職者提供與之專業相關的兼職,這樣才能鍛煉他們的專業技能,為今后的工作做準備。

3.3 學生應該明確兼職與學習的關系

大學生在做兼職時,要告知父母,以防被騙,在兼職過程中,若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要積極的向班主任,學校方面或勞動保障機構反映,尋求他們的幫助。此外,在校大學生應當提早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這樣在選擇兼職時才能做到理智并高效。兼職的主要目的還是讓自己得到鍛煉。據了解,一些同學在兼職時間與上課時間沖突時,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兼職,因為他們覺得,課上不上都一樣,反正都學不到東西,但事實并非如此,目前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兼職只是課余時間的一種鍛煉,切不可本末倒置,當兼職時間與上課時間沖突時,必須得保證上課時間。在選擇兼職工作時,要選擇積極向上的,且盡量與專業相關,對自己有一定作用的兼職,切不可盲目兼職。并且不要把過多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兼職中,以免影響其他活動。大學生也應當加強自我觀念的培養,根據不同的情況不斷地變換適合自己的角色,并能在復雜多變的兼職市場中,根據兼職的不同角色要求,適時調整自己,消除一些消極思想的影響,盡力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

參考文獻

1 蔣正喜.當代大學生兼職現象的調查與思考———以三亞地區高校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9)

2 趙果.大學生兼職的現狀調查與職業發展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3(6)

3 高長富,姚茗川,唐唯嘉.在校大學生兼職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法制與社會,2011(8)

第12篇

關鍵詞:網上購物;大學生;雙十一;理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F7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4) 02-0000-01

2009年,淘寶創造性的利用光棍節進行產品推廣,時隔五年,“雙十一”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網購狂歡盛宴。而今,不少商家都利用“雙十一”的契機,猛打價格牌,利用各種促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僅2013年“雙十一”淘寶交易額就高達350億元。而其中大學生是中國網購市場不折不扣的主力軍,有關數據表明,在中國超過1億的網購人群中,16~32歲的年輕人占83%。

本課題將以淘寶“雙十一”促銷為背景,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來研究江蘇大學學生“雙十一”淘寶購物的現狀,分析其中的特點及原因,幫助大學生消費群體更好地了解各大網站節假日促銷的營銷手段,使大學生面對節假日各網店鋪天蓋地的促銷攻勢,能夠看緊錢包、理性消費。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起適度、合理、科學的消費觀念,規范他們的消費行為。

一、大學生“雙十一”淘寶現狀調查

(一)調查方法及對象。本次調查向江蘇大學在校大學生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99.3%。問卷內容主要涉及“雙十一”淘寶購物的前期準備、消費金額、購物種類以及對淘寶“雙十一”的認識、售后維權問題等。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小金額消費為主導,消費金額受收入影響。根據調查,在淘寶“雙十一”促銷活動中消費額在100元以下的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31.2%,100~200元之間的學生占32.6%,還有24.2%的被調查者當日花費在200~500元之間,只有少部分同學“雙十一”花費超過了500元,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學生收入大多來源于父母,另有部分學生靠兼職維持日常生活,支付能力較弱。

2.消費無計劃,難抵低價誘惑。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僅有22.8%表示在“雙十一”購物節來臨前計劃過自己應購買的物品及金額,大多數人有大致的購物清單但未按清單消費,甚至有5.4%的學生表示完全沒有考慮過,只是憑自己的喜好在選購。總體來說,江蘇大學在校大學生在淘寶購物時缺少理性,購物之前沒有認清自己的實質需求,往往會造成預算超支。

3.消費品種多樣,以服裝鞋包為主。被調查者在淘寶上購買的商品種類豐富多樣,服裝、食品、鞋包、生活用品、虛擬物品、數碼產品、化妝品等應有盡有。其中,高達八成的學生在“雙十一”期間購買過服裝,半數左右購買過鞋包飾品。服飾類商品種類多樣,消費者能夠進行多家比較,價格也更低廉,滿足了大學生追求物美價廉的消費心理[1]。而在當天購買過學習用品的人數僅占10%,可見大學生消費結構不夠合理,物質消費較多,精神消費較少。

4.價格實惠、方便快捷成為“雙十一”淘寶購物的主因。淘寶“雙十一”低價誘惑使得大多數人難以抗衡,超過九成的被調查者認為優惠的價格是其網購的原因,此外73.5%的學生看中了淘寶購物可以在家“逛商店”,省時又省力,59.1%被淘寶上大量的商品信息吸引,認為有更多的選擇。

5.維權意識淡薄,小金額商品維權“嫌麻煩”。調查發現,74.5%的大學生消費者在權益受到損害時會選擇小金額商品或不重要的商品則不采取維權措施,大金額商品或重要商品才會采取維權措施。很多情況下消費者如果要求退貨,往往需要承擔來回運費,對于以小金額消費為主的學生而言,往往很不劃算,所以造成了大多數學生打掉牙往肚里吞的現象。

綜上所述,雖然在淘寶“雙十一”促銷活動中,大多數學生為小金額消費,但仍有部分學生消費趨于非理性,具體表現為攀比消費、盲目消費、沖動消費等。大學生網購的商品以生活日用品為主,不注重文化教育,消費比例不平衡,精神消費不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大學生“雙十一”網購建議

針對淘寶“雙十一”大學生網購的現狀及問題,僅從大學生角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練就火眼金睛,識別網購假象。“雙十一”當天雖然淘寶聲稱全場五折,并有滿就送、包郵、秒殺等一系列促銷讓消費者難以拒絕,但是仔細想想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怎么會做虧本的買賣呢!這就要求消費者尤其是單純的大學生在網購時要擦亮眼睛,不要掉進賣家的陷阱。具體做法是五看:看價格、看信譽、看評價、看銷量、看售后,牢記五看,才能使消費者面對“雙十一”各網店鋪天蓋地的促銷攻勢時,能夠看緊錢包、理性消費,才能在網購時不被漫天飛舞的虛假信息所迷惑,真正獲得實惠。

(二)列出購物清單,按需購買。很多被調查者表示,“雙十一”淘寶時購買了很多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東西,就像雞肋一樣,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其實,這一普遍的現象很容易就能避免,那就是購物前列出購物清單,不需要的東西堅決不買,把錢用在刀刃上,避免預算超支。

(三)培養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杜絕網購成癮。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祖國未來之棟梁,理應積極向上、樂觀進取,不少學生卻沉迷于網購不能自拔,其實這是一種“空虛病”。網購只是網購便利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一個工具,不能產生過于沉迷的心理,在面對網購的時候,大學生需要注意自我約束和自我節制,明白學業才是當前最主要的任務,逛網店必然會讓正常的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受到影響[3。

(四)提高維權意識,捍衛自身權益。對于調查中維權難的現象,一方面建議廣大消費者在網購之前要選擇正規的商家購買,另一方面要索要發票并保留好交易憑證。作為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應該的,放棄維權不僅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而且也會助長不良商家的氣焰,使得更多買家權益受損。因此,大學生應該加強維權意識的培養,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外因是動力,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大學生應該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藝術修養水平和科學理性的消費水平,積極追求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消費,豐富自己的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提高自身的軟實力,成為具有社會價值和自我人生價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