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2: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贊美梅花的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古詩詞復習;小學;積累;領悟
在五上語文期末檢測中曾出現這樣一題:本學期我們學了《梅花魂》,古往今來,也有很多詩人贊美過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詩中用()夸獎梅花不畏嚴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寫了(),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操。這道題目卻牽出了教學中的一個死角。
一、滿目瘡痍為哪般
上過《梅花魂》的老師都知道,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達了僑居在異鄉的外祖父對祖國深切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在期末復習時,我給學生搜索了所有思鄉的詩句,卻被這道梅花詩的考題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結果比想象中的還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簡單的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竟然難倒了將近一半的五年級同學,還不包括各類錯別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因為是六下的內容,完全寫正確的全班才一個;詩句的框架基本具備,“乾坤”一詞錯得五花八門的大概五六個;瞎造一氣,不甘心留白的十多個;剩下二三十個同學想必是不知所措,留著一個醒目的空格。面對滿目瘡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記憶的規律使然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經驗表明,學生對課文的記憶有效期一般為一學期,期末考一結束,本冊課文內容大部分被自然地從腦中刪除,騰出空間準備儲存下學期的背誦篇目。時隔太久,《梅花》的記憶不是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就是更嚴重的蕩然無存。
(二)教師應試教育的錯誤觀念所致
在考試的指揮棒下,古詩詞教學淪為背誦。而且因為語文學習時間的被擠壓,我們往往直奔主題,追求“高效”的教學。就像我復習了思鄉的詩句,卻猜不到命題的另辟蹊徑。由此暴露了,只為考試而教學的錯誤觀念不僅會自食其果,還會對學生成長帶來不良的導向,更是對古典詩詞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補牢不為遲
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國文化的長廊里,她一直占據著尊貴之席。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擔任著中國文化啟蒙者的主角,理應義不容辭地挑起這份重任,讓古詩詞這顆蒙塵的明珠,重新煥發出熠熠光輝。學生升入六年級,這是小學和初中之間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時間段,我們有必要對古詩詞作一個系統的歸納梳理,權作一塊引玉之磚,開啟古詩詞的記憶之門,用積累來拓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文化沉淀。
(一)“古詩考級”,讓成功的喜悅為積累助推神力
新課標推薦背誦的7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
第一關:詩詞回頭看。本關主要是背誦全十二冊教材中的古詩詞篇目,是對課內詩詞的記憶喚醒,分為三個小級。一級:第一至四冊共計十六首;二級:第五到八冊共計二十首;三級:第九冊至十二冊共計二十一首。
第二關:必背全搜索。本關主要是針對《小學生必備背古詩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掃盲,初步羅列了一下,還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為考四級的內容。
第三關:拓展大沖浪。本關是提高性的訓練,主要針對宋詞及初一上冊詩詞的背誦。
五級:小學生必背宋詞——蘇軾《水調歌頭》《念奴嬌》《江城子》《蝶戀花》;李煜《虞美人》《相見歡》;李清照《一剪梅》《聲聲慢》《武陵春》《醉花陰》;岳飛《滿江紅》;晏殊《浣溪沙》;秦觀《浣溪沙》;辛棄疾《青玉案》《丑奴兒》;歐陽修《生查子》《蝶戀花》;陸游《釵頭鳳》;范仲淹《蘇幕遮》等共計十九首。
六級:七上古代詩歌《觀滄海》等四首及課外古詩詞背誦《龜雖壽》等十首。其中三級所有同學都必須達到,頒發詩詞考級達標章;四級90%以上同學能達到,頒發良好章;五級70%以上同學能達到,頒發優秀章;六級50%以上同學能達到,頒發詩詞小狀元獎牌。梯度的設置讓每個同學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級別,獲取伸手可摘的榮譽,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使考級變得生動而信心十足。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蹦苓^六級的同學,到畢業時不說滿腹詩文,應該也有相當的詩詞底蘊,能夠很快地適應初中對詩詞積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漸成為自覺的行為。詩詞的拓展訓練,可以說是為初中和小學的銜接創設了一個很好的臺階。
(二)“化整為零”,讓詩詞的清韻為校園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詩詞背誦,對六年級的同學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負擔,所以在時間上不可過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達”的被動局面。達標級的爭章放在六上前半學期,每個同學應該都能輕松過關,后半學期安排四級的過關。五六兩級是針對中上生的考驗,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較寬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繼續鞏固前四級的內容,獲取加強章。
每一節語文課前,由抽簽和自薦相結合的“詩詞小擂臺”可以有效復習一至兩首古詩詞。根據背詩的流利、正確、有感情的程度選出擂主,擂主即為當日語文科代表。此舉能“化整為零”,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好的記憶效果,而且同學會興趣盎然,樂此不疲。最先到老師這里背出的同學作為“詩詞小考官”,掌握著其他同學的“生殺大權”,這也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每天中午十分鐘的古詩詞背誦時間,會讓大多數同學順利完成當天的任務,不感到有明顯負擔。學有余力的可以適當提前,暫時不過的同學定會在上下學的路上念念有詞而不致掉隊。
一段時間的熏陶后,教室傳出的朗朗童音,伴隨著濃濃的古詩情韻,典雅的意境在校園里漸漸自成一道風景。
(三)分類鞏固,讓科學的方法為詩詞加深領悟
詩詞考級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學生為了拿到獎章,囫圇吞棗,一味地死記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褻瀆。所以除了運用多種激勵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類鞏固就是筆者嘗試的一種效果不錯的方法。如:
思鄉主題:《靜夜思》《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別主題:《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等。
分類的方法很多:按時間分,可找出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詩;從特征上分,可找含數字的詩,寫動物的詩,寫植物的詩等等;還有些托物言志的詩,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內在的表達志向的意味需要細品;更有不少蘊藏特殊含義的詩句,如贊美師愛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歌頌母愛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褒揚奉獻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更是值得我們珍藏的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當然這些古詩的趣味活動不占教學時間,可以在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開展主題隊會,檢驗學生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也更多地激發對古詩詞吟誦的興趣。
此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非常重視新舊知識對學生思維的碰撞,不斷增強互遷移,既減輕記憶負擔,也不斷架起古詩詞之間的關聯橋。如教學《墨梅》時,帶出其他描寫梅花的詩句;教學《泊船瓜洲》時,串起思鄉愁緒;教學《長歌行》,聯系另一首漢樂府《江南》,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溫惜時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詩》,自然地過渡到了曹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奔訌妼W生對古詩詞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堅信只要我們執著地行走在這條路上,不斷摸索創新,終能迎得滿懷詩香。我們也相信古詩詞這座社會文化教學的孤島,一定會褪去荒蕪和冷清,重新煥發出熠熠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巫新秋.小學古詩教學任重而道遠[J].基礎教育,2006(11).
【教學設想】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意境美,語言美、人格美的特點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據《墨梅》題畫詩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水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領學生憑借語言文字,誦讀感悟詩意 ,品讀領悟詩情,思讀探索詩的外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意。
2、感受詩人借詠梅貞潔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過程與方法:
1、以讀感悟,體會詩情。
2、文圖合并,感受情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詩人借墨梅自喻,表達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潔的高尚追求。
2、激發學生愛梅的情感,學習梅花的品格。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借墨梅自喻,表達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潔的高尚追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梅花歷來是詩人們吟誦的對象。你知道哪些寫梅花的詩呢?(指名朗誦)無論誰贊頌梅花,都不能同李清照的詩。而說到畫梅那就要數畫梅圣手----王冕。王冕愛梅花,在隱居九里山時,他植樹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他善畫墨梅,萬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圖”與“墨梅”詩均名揚天下。他的“墨梅”,可用“神韻秀逸”四字來概括。
(出示王冕的《墨梅圖》)
2、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我們來一起欣賞欣賞,你覺得畫得怎么樣,畫中的梅花給了你什么樣的印象?說說你的感受,注意把話說完整。
3、一枝墨梅橫斜,畫中無論是開著,還是未開著,雖然沒有顏色,但透著勃勃生機,這是王冕的墨梅畫一組畫其中的一幅,是王冕最喜愛的一幅,就連唐寅也題了詩,王冕自己也題了一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七言題畫詩——《墨梅》??粗}目,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侮》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二、初讀古詩,讀準古詩
1、自讀古詩。要求:讀準,讀通順,讀出詩的節奏。學寫生字
2、指名讀,讀正確。
3、指導誦讀讀。誰愿意來試著讀一讀?在吟讀古詩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它的節奏、韻律,這是一首七言詩,你覺得怎樣停頓比較好呢?
4、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讀出節奏來。
5、說說你有沒有難寫的字。
6、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抄寫本,端端正正地把古詩抄寫一遍。做到美觀大方。誰能到黑板上來寫。
三、品古詩、明詩意
1、指名讀,出示古詩。畫出帶點的字詞,讓學生說自己的的理解。
吾、洗硯池、淡墨痕、清氣、乾坤
2、根據你對以上這些詞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3、聯系古詩,想想、說說王冕筆下的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點呢?
生交流,出示:
生長地點——洗硯池頭 形態——個個花開
顏色——淡墨痕 氣味——清氣
4、賞《墨梅》畫,在交流中理解古詩。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1)王冕為什么要強調“吾家”呢?這句詩中包含什么樣的典故?那么從這句詩中你讀出什么?(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讀出王冕學畫的勤奮。)
(2)請同學們欣賞著墨梅畫,說說你對個個花開淡墨痕的理解。
(3)指導朗讀,表現出墨梅花開色淡如墨痕的樣子
(一株墨梅臨立于硯池旁,每天耳濡目染王冕是那樣勤奮地讀書學畫,墨梅也是那樣的飄逸灑脫、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誰能讀出墨梅花開色淡如墨痕的樣子。)
(4)墨梅的飄逸灑脫、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還表現在哪兒?指名說,出示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1)請同學們一邊欣賞著墨梅畫,細細品品這兩句詩想想從中你還讀出墨梅的什么?說說你的理解。
討論交流。
(2)同學們,想想假如你置身于這株墨梅前,我想問問大家,你聞到的又是怎樣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氣”,聯系其他植物的香,比較體會其中那種淡淡的、幽幽的、靜靜的特點,并能用“清”來組詞,如“清幽、清淡、清雅”等來形容梅香。)
(3)從“滿乾坤”這個詞你又讀出什么?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請發揮你的想像描繪一下的你的感受。(在對話中體會“滿乾坤”中無處沒有,無人不知的意蘊,無論何時,無論何處,每個人都能聞到那梅花的香味。
(4)那么詩人為什么不用清香而用清氣呢,從中你又讀出什么。(清氣給人一種清香流動的感覺,讓我們感受到墨梅讓自己的清香彌漫于人間,給人類送去它的清香,更讓我們感受到它的那種不向世俗獻媚的高貴、高潔、,不在意別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別人的奉承的清正的氣節。)
(5)師指導說出自己的感情,并感情朗讀。(重點讀出“清氣”和“流”的動態美。)
(6)指導朗讀。朗讀表現梅香清雅的特點。(這株墨梅受主人的熏陶,它是這樣的淡泊,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清香充滿人間。請同學們帶著你的感受朗誦這兩句詩。)
(7)指名讀,評議。齊讀。
5、指導朗讀全詩。
讀著這首詩,想著畫中的梅花,你看到這株梅花了嗎?喜歡這株梅花嗎?請根據自己的感受朗讀全詩。
四、賞墨梅,悟詩情,品人格
1、同學們,畫是無聲詩,詩是無聲畫。讓我們再來欣賞王冕的墨梅畫和官梅的區別。王冕想通過這畫告訴人們什么呢?是如何通過畫表現出來的?
補充王冕的生平資料。
交流感知王冕的“淡泊”與“清高”之意。。
2、討論不同版本的墨梅之間的區別。
(1)出示
墨梅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2)孩子們,“個”與“朵”,“流”與“留”你覺得哪一個好?
(“個”可以理解為個人,詩中有詩人的情操,“朵朵”有官梅之嫌,“個個”讓我們感受到野梅的含苞欲放地洋溢著蓬勃的生氣,令人感到清新,自然。“流”讓梅花的高潔,流到很遠的地主,似乎梅花的清香、詩人的品質永遠流在人們的心中,流在我們的心目中,流淌到的每個人的心中,源遠流長,在人世間傳誦。)
3、再讀古詩,讀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貴的品質。
4.墨梅寄托著王冕的情懷,訴說著王冕的志向,表面寫某一事物,其實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這種手法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稱“梅花屋主”一生寫了一百多首梅花詩,你還收集了那些?
2、學生匯報,并集體誦讀
3、讀著這一首首描寫梅花的詩,我們眼前仿佛有一束盛開的繁梅,正敖立于風雪之中,幽幽的散發著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樣,面對人生的不如意,面對世俗的誘惑,都保留著一種清高的氣節,擁有一顆清亮的心靈。愿同學們都有一顆高尚的心靈。
六、作業
搜集有關梅花的詩句,辦一期以“詠梅”為主題的小報
板書設計:
墨梅
王冕
關鍵詞: 李清照 詠花詞 繪畫美
詩歌和繪畫歷來有許多相通之處。宋代大詩人兼畫家蘇軾評王維詩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迸c蘇軾同時代的郭熙亦說:①“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②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也提出詩歌要有繪畫美。藝術門類的本質都是相通的,都飽含著詩情與畫意。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詞人,她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工于詩詞,善于書畫。在詞的創作中,她善于借鑒繪畫理論與技巧,使其詞畫意盎然,具有濃厚的繪畫美。
李清照被尊為“婉約之宗”,其詞被譽為“易安體”。明楊慎《詞品》評曰:“宋人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于閨閣也。”③李清照的詞以“別是一家”的風范,把詞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創造了詞體文學中新的藝術境界。易安詞中,詠花詞占很大比重,頗受關注,但在對其成功原因探析時,人們常忽略一個重要方面,即她的繪畫知識和技巧的影響,以及其詠花詞中蘊含的繪畫美。
一、淡雅清麗的色彩美
李清照是一位詞畫兼工的文學家,她在《金石錄后序》中曾提出:“得書、畫、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④《才婦錄》也記載:“易安居士能書、能畫、又能詞?!雹菘梢姡钋逭丈飘嫞跁嬭b賞。
李清照擅長丹青,深知色彩在繪畫、詩詞中的重要作用,女性的特質也讓她對色彩尤為敏感。在她的大量詠花詞中,金桂、紅梅、黃菊、紅荷、白菊、白梅是詞人最常用的色彩意象,巧妙運用色彩描繪的詞句比比皆是。如寫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黃”寫出了桂花顏色的淡雅柔和。它沒有鮮艷耀眼的光澤,但色彩卻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淡黃色,自有其動人之處?!凹t酥肯放瓊苞碎”(《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梅是春的使者,紅色屬暖色,宜于表達愉悅溫馨之情。紅梅欲放未放、含而不露的無限情意表達了女詞人愛梅惜梅的心境和惜春嘆春的情思。“夜來揉損瓊肌”(《多麗?詠白菊》),白色是高潔的象征,“瓊肌”贊美白菊的素潔高雅。以花瓣潔白如玉,風采淡雅迷人的白菊隱喻自詠,表達了女詞人追求高潔人格的情懷?!澳摉|籬菊蕊黃”(《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盛開的黃菊已舒展開細長柔弱的花瓣,露出黃色的花蕊。色調淡雅明麗,給人以美好的遐想。“滿地黃花堆積”(《聲聲慢?尋尋覓覓》),同樣是寫黃菊,卻已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枯萎,滿地堆積的“黃花”,恰似詞人孤獨凄涼的心境?!凹t稀香少”(《雙調憶王孫?湖上風來浩浩渺》),清麗怡人的秋光中,粉紅的荷花已逐漸凋落,但余香仍在,沒有半點悲秋的情調,景色鮮明無窮好。
寫海棠的著名詞句“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被譽為易安奇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⑥它“奇”在以肥瘦喻花,也“奇”在“綠”和“紅”色彩的巧妙運用。嫣紅嫩綠,對比鮮明,紅綠交相映襯,格外鮮艷美麗。把“紅”和“瘦”連用在一起,以“瘦”字狀紅海棠花由盛開繁麗而憔悴零落;形象凄婉又楚楚動人,生動形象又色彩美麗。
趙明誠稱贊李清照“清麗其詞,端莊其品”。⑦清麗不僅可以形容其前期詞的主要風格,而且可以概括其詠花詞的主要色彩。在其詠花詞中,詞人巧妙運用淡雅清麗的色彩,描寫花的顏色特征,突出花的風韻品格,創造或清新或素雅的意象。詞人以淡雅清亮為特征的宋代繪畫色彩為主色調,巧用富有色彩的詞藻,增加了畫面的鮮活形象,增添了詞句的優美生動,給詞抹上了一層淡淡的色彩,增添了幾許濃烈的繪畫美。
二、千姿百態的形態美
有畫的詩和有詩的畫俱是詩、畫的極高境界,“詩中有畫”意指詩中描寫的形象生動鮮明,逼真得像一幅鮮明的圖畫。李清照“詞中有畫”,其詠花詞中描寫花的形態美的句子新奇生動,各具特色。
詞下筆下的花形神兼備,“香臉半開嬌旖旎”、“玉人浴出新妝洗”(《漁家傲?雪里已恬春倍至》),“香臉半開”、“玉人浴出”擬梅花蕾初綻,柔美俏麗,似一張半開卻嫵媚的“香臉”,猶如出浴新妝的“玉人”,表現寒梅的形神美?!皽I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巧用工筆,細致入微地描繪出春花的嬌嫩、鮮潤。猶帶露珠嬌艷美麗的鮮花,是年輕詞人如花美貌的絕好寫照。詞中描寫的桂花、白菊、梨花、芍藥,也是多姿多彩的:“揉破黃金萬點輕”(《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點描出淡黃輕柔的桂花;“漸秋闌,雪清玉瘦”(《多麗?詠白菊》),描摹了高潔清瘦的白菊;“梨花欲謝恐難禁”(《浣溪沙?小院閑窗春已深》),描繪出欲謝凋落的梨花;“容華淡,綽約俱見天真”(《慶清朝?禁幄紙張》),刻畫的是風姿綽約、淡天真的芍藥。
李清照詞中出現最多的梅花,經她妙筆點染,呈現出不同的姿態?!凹t酥肯放瓊苞碎”(《玉樓春?重置已知春倍至》),是含苞欲放的早梅;“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是尚未開勻的梅花;“晚風庭院落梅初”(《浣溪沙?髻子傷春人庸更梳》),是凋落的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月下的梅花。那滿枝盛開,雪中傲放的梅花則又是另一番韻致了?!昂伏c綴瓊枝膩”(《漁家傲?垂置已知春倍至》),“膩”字用來狀梅花之質,可看出梅花開得正盛,豐滿潤澤之形態。料峭春寒中,皚皚白雪之上,凌寒盛開的梅花充滿生機與活力。
李清照天資聰穎,性靈鐘慧,精通多種藝術,填詞隨意點染,便能妙筆生花。千姿百態的花朵,一經詞人之手便被描繪得繪形繪色,宛若在目,一首首精彩的詠花詞仿佛一幅幅色彩鮮明,形態各異的詠花圖。
三、幽美深遠的意境美
古人說詩論詞是很講究意境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的開篇就指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雹嗨未L畫美學亦推崇詩意這一審美標準,李澤厚認為他們重視的審美趣味,是“對詩意的極力提倡”。⑨易安詠花詞中常以委婉的情思、超脫的襟懷和美麗的花兒相融合,創造清新素雅、凄冷寒涼、寒潔幽遠等幽美深遠的意境,充滿繪畫美。如寫藕花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夏日的黃昏,落日的余暉映照著清澈的湖水,無數只白色或粉紅色的荷花,在密密叢叢的荷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就在這清香襲人的荷花深處,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一幅色彩明快,格調歡快的荷塘少女泛舟圖浮現在讀者眼前。詞人在進入“藕花深處”的佳境后喜悅、興奮,笑入芙蓉浦,又有些驚慌,“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又是一幅動態圖,撲愣愣飛起的鷗鷺使畫面更加生動豐滿。詞筆至此戛然而止,讀者可能仍沉醉在她的“藕花深處”,眼前仿佛看見黃昏美麗的荷塘,可愛的泛舟的少女,撲棱棱飛起的鷗鷺。整首詞描寫夏景清麗俊朗,格調輕松歡快,意境自然清新,讓讀者產生深深共鳴和無限向往。
同樣是寫藕花,筆調不同,意境也不同。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已不再是歡快的筆調,而變為孤獨凄涼了。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紅藕香殘”的清秋時節,涼氣襲人,一派凄清的氛圍。丈夫“負笈遠游”,詞人心情孤寂、百無聊賴,“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只是泛舟出游也沒有了少女時的無憂無慮,她無心游玩,回到“西樓”等待過雁傳送“云中錦書”?!把阕只貢r,月滿西樓”,構成了一個目斷神迷的意境,“月明人倚樓”,繪成了一幅幽靜朦朧的月夜相思圖。月滿之時,登上西樓,但月圓人未圓,雁回錦書無,心中的情思與愁情縈繞,無由排遣?!盎ㄗ燥h零水自流?!彼鼈儾⒉荒芾頃~人的相思離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本d綿的相思、深深的閑愁,思念之情無法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眉尖的一蹙一顰,心頭的一顫一震,處處流露出離愁別恨。哀傷凄冷的環境,愁腸悱惻的詞人,烘托出一種深沉凄涼、婉轉憂傷的意境。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月下雪梅圖,構筑了一個冰清玉潔、空靈幽美、如詩如畫的意境。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泵鑼懞沸蜗?,把其置身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里。起筆以“雪里瓊枝”表現梅花獨占春首的品性,接著以“香臉半開”、“玉人浴出”擬其嫵媚嬌艷的形神美?!肮式忻髟铝岘嚨?。”雪中盛開的梅花在朦朧的月光下,別有一番風韻?!肮操p金樽沉綠蟻?!笨吹竭@幅美麗的“月下雪梅圖”,詞人忍不住想邀梅共飲。“此花不與群花比?!奔荣澝懒嗣坊ü赂甙梁钠犯?,又表現了女詞人鄙棄世俗的坦蕩情懷。這首詞把皚皚的白雪、美麗的梅花、溶溶的月色組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疏淡清幽、空靈潔凈、美妙如畫的意境。在這幽美的意境中,詞人和梅花融為一體,寒梅的形神美和詞人的感情美融為一體,更增添了意境的優美。
李清照詠花詞充滿幽美深遠的意境美,許多畫家選其為題材,創作為“詞意畫”。中華書局編的《名家書畫宋詞精萃》精選了她的6首詠花詞及書畫家據其詞意創作的詞意畫。著名畫家陳逸飛許多作品的立意來自于李清照的詠花詞,其詞中空靈凄美的意境,在陳逸飛畫作中有淋漓盡致的展現。
四、結語
宋代的帝王多喜好和提倡繪畫,許多文人詩畫兼工,常作詩意畫和題畫詩。李清照出生在書香濃郁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學詩習畫,婚后常與其夫趙明誠一起收藏鑒賞歷代金石書畫。受社會風氣的陶冶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她在繪畫方面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李清照靈心慧質,天生具有藝術家氣質,以特有的女性情懷感受生活,不拘一格愛花。她才力華贍,寫詞推陳出新,獨創一格,把繪畫知識和表現手法運用到詞中,故其詠花詞有獨特的繪畫美。本文所探討的詠花詞大多是李清照前期所作。詞人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滿,詞作風格清麗婉轉,詠花詞的主要色調也淡雅清亮;詞人熱愛大自然,愛花寫花,其詞中花的形態也姿態萬千;詞人以花為知己,借花喻己,詞中幽美深遠的意境也寄托著她真摯美好的感情。
清代李調元評易安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雹庖装苍~無一首不工,其詠花詞更是其詞中的精品,宋詞中的經典,如永不凋落的奇葩,獨樹一幟地盛開在宋詞的百花園里。其詠花詞不朽的原因,除了內容美、形式美、語言美、音樂美,詞人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巧妙運用清麗的色彩,細致入微地對花之形態的描摹,創設耐人尋味的意境,也是其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易安詞中有繪畫美,其詠花詞中畫意與詩情完美結合,交相輝映。讀其詠花詞,讀者可以看到淡雅清麗的花的色彩,千姿百態的花之形態,感受到幽美深遠的意境,體會到詞人真摯細膩的感情,領略到其中充滿畫意詩情的繪畫美。李清照“詞中有畫”,其詠花詞特有的濃厚的繪畫美,豐富了詞的內涵,增添了詞的藝術魅力,提升了詞的審美價值。
注釋:
①蘇軾.東坡題跋(卷五).中華書局,1985:94.
②郭熙,郭思.畫意.林泉高致?第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本.
③陳穎杰教釋.詞品(卷二).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157.
④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0.
⑤褚斌杰主編.李清照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4:53.
⑥褚斌杰主編.李清照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4:75.
⑦徐培均,劉憶萱撰.李清照及其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
⑧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
⑨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287.
⑩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三).1934年排印本.
參考文獻:
[1]褚斌杰主編.李清照資料匯編[M].中華書局,1984.
[2]夏青.此花不與群花比 自是花中第一流――淺談李清照詠花詞的獨特風格[J].曲靖師專學報,1988.
[3]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詞典[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4][宋]李清照.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M].北京:中國書店,2003.
[6]劉耀,孫麗萍.略論李清照詞的繪畫美[J].中州學刊,2003.
關鍵詞:櫻桃 古詩詞 社會風俗 文學意象
櫻桃,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人都曾極力贊美櫻桃。人們不僅把它當作珍饈,更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觀賞植物。例如,李世民在《賦得櫻桃》中寫道:“昔作@中實,今來席上珍?!彼未w彥端的《豆葉黃》:“綠蔥蔥,幾顆櫻桃葉底紅。”尤其在唐宋時期,櫻桃成為文人墨客喜愛的抒情對象。如李煜的《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宋代詞人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等。
不論是櫻桃花還是櫻桃果實,都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抒情對象。通過對此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古代中國的習俗,能夠體味到櫻桃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櫻桃花和櫻桃果實在文學作用上又有微妙的差別。
一、櫻桃花
櫻桃屬于薔薇科落葉喬木果樹,站在生物學的角度,櫻桃和櫻花同科但不同屬,因此櫻桃花有別于我們常見的櫻花。
在今人看來,櫻桃花的觀賞性并不如櫻花。但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不乏描寫櫻桃花的詩詞名作,如元稹的《櫻桃花》、李商隱的《櫻桃花下》、劉禹錫的《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白居易的《櫻桃花下有感而作》《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櫻桃花下嘆白發》,等等。古人對櫻桃花的喜愛可見一斑。
通過眾多描寫櫻桃花的文學作品,我們能夠窺見古代文人常常將特殊的情感寄寓在櫻桃花上。作為詩詞意象而言,櫻桃花的意蘊是極為豐富的。
(一)借花懷人
借花懷人是古代詩詞中一種常見的手法?;ǘ渚`放,卻已是物是人非,曾經的人早已不在身旁。于是,賞花與懷人便聯系在了一起。而在春季盛開的櫻桃花,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人們借景傷懷的對象。
白居易在《題東樓前李使君所種櫻桃花》中寫道:“身入青云無見日,手栽紅樹又逢春。唯留花向樓前著,故故拋愁與后人?!睙o疑,這首詩中的“紅樹”便是指櫻桃樹,是友人李使君親手種下的。枯木逢春、盛櫻開放,卻不見當年的栽樹人。而這栽樹之人,已經身入青云、難以相見。偏偏留下盛開的櫻桃花還在這里,讓故地重游的人不得不想起舊日時光,勾起一陣陣回憶,令人心中郁結難捱。白居易借用逢春綻蕾的櫻桃花表達了故友之思,是借花懷人的佳作。
元稹的《櫻桃花》則別有一番風味:“櫻桃花,一枝兩枝千萬朵?;ùu曾立摘花人,@破羅裙紅似火?!遍_頭便開門見山地寫出櫻桃花盛放時的燦爛絢麗,一枝兩枝便盛開千萬朵,體現出櫻桃花繁茂的特征,雅靜的櫻桃花也有了一種熱鬧、絢爛的爆發之勢。第三句則睹物思人,由輝煌嬌妍的櫻桃花聯想到亭亭玉立、美麗可愛的摘花人。而這摘花人雖然如櫻桃花一般美艷可人,卻也只是“曾立”,如今她身在何處已不得而知,只剩這一樹恢弘的櫻桃花還在原處。滿樹盛開的繁花與遠在他方的摘花女子形成對比,令櫻桃花染上熱鬧之后的凄清。
詩人劉商《雜言同豆盧郎中郭南七里橋哀悼姚倉曹》也借此表達了生離死別的傷痛,令讀者唏噓?!皹蜻呑汶x別,終日為悲辛。登橋因嘆逝,卻羨別離人。橋下東流水,芳樹櫻桃蕊。流水與潮回,花落明年開。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宿昔歡游在何處,花前飲足求仙去?!苯洑v了死生相隔的別離之苦,詩人內心痛苦郁結,流水東流、花蕊盛放,循壞往復、年復一年,卻唯有那人,永遠都無法相見。
另外還有許多作品中也體現了櫻桃花在借花懷人上的作用,如王維在《送錢少府還藍田》中所寫的“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等。
(二)感慨身世
古詩詞常借物抒懷,詩人常常觸景傷情,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際遇,感慨萬千。櫻桃花于春日盛放,紅花恢弘、覆滿枝頭,然而人生無常、世態炎涼,俯首間苦澀之感油然而生。
李商隱在《櫻桃花下》中寫道:“流鶯舞蝶兩相欺,不取花芳正結時。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櫻桃花開放最盛時,流鶯舞蝶卻沒有如約而至,空留一樹繁華。正如詩人的際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才華橫溢而無人賞識。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不得志,見到此情此景難免有所感懷,于是便將感情寄寓在鮮明的意象上,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憤懣與郁悶。櫻桃花開風華無人賞,暗喻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白白耽誤了大好嘉年。李商隱借櫻桃花表達仕途困頓的憤懣,達到了形象鮮明與寓意深刻的統一。
白居易也曾在《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中一抒憂憤之情?!皶詧髾烟野l,春攜酒客過。綠餳粘盞杓,紅雪壓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語,不醉擬如何?!笔茁摵皖h聯描寫了櫻桃花初開,作者便和友人相約賞花。酒香醇厚,櫻桃花如紅色雪花壓在枝頭,人生樂事也不過如此。然而接著便筆鋒一轉,感慨人生無常。陰晴不定的天氣,就如世幻的一生?!疤焐奔仁侵笟夂?,也暗指了政治變幻。“停杯替花語”實則是作者借花來表達自己仕途困頓,遭際落拓。這首詩借賞花抒發憂憤之情,感慨身世,是借物抒懷的典型代表。
(三)贊美春色
相對于借花懷人和感慨身世來說,贊美春色則是無數作者借櫻桃花而做的一種更為簡單純粹的表達。因為櫻桃花開放于四、五月萬物復蘇的仲春季,這是一個適合游玩觀賞的季節,詩興大發多半在游玩之時,所以驚嘆山櫻之美,盛贊大好春色的作品數不勝數。
如王維在《游化感寺》中所寫:“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這首出自王維之筆的詩,讀來也確有其獨特味道,素有“詩佛”之稱的他,所寫的詩更被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倍@種感覺在這首詩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游玩之時遇到山櫻,突覺此景甚好,又是誰說空館野地就無趣呢?這種因山櫻而發的簡單的感慨,純粹的贊美與欣賞也總能讓人動容。
當然,注意到如此美景的自然不止王維,“詩豪”劉禹錫也曾在《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賞櫻桃花》中寫到:“櫻桃千萬枝,照耀如雪天。……同此賞芳月,幾人有華筵。杯行勿遽辭,好醉逸三年?!敝俅悍荚?,與友人同道賞櫻桃花實在是件使人心情愉悅的事,千萬枝櫻桃花所帶來的震撼也使春色更為賞心悅目。
這種通過贊美櫻桃花之美感嘆春色的詩作較多,例如皮日休的《櫻桃花》等等??傊?,在古詩中,提到櫻桃花的詩作有許多,每首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所要賦予的含義也各有不同,需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也正是這種意象使古詩詞更為光芒萬丈,留下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櫻桃果
相較于櫻桃花,更受人歡迎的是櫻桃的果實。櫻桃果實飽滿、色澤鮮艷、玲瓏剔透,模樣十分可憐。唐代櫻桃已經很普遍,上自皇宮御苑,下至寺院花圃,均有櫻桃園。
櫻桃味道鮮美,是頗受古代上層階級和文人雅士喜愛的珍饈。唐朝的戴叔倫在《春日早朝應制》中提到:“丹荔來金闕,朱櫻貢玉盤?!笨梢?,櫻桃在當時和荔枝一樣,都是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到的。同時,這樣的珍果也被用于宗廟祭祀中。另外,櫻桃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名醫別錄》《食性本草》等藥學著作中皆有對其醫用功效的記載。
正因為櫻桃外觀可愛、味道甜美,它也成為了古典文學中的“常客”。通過閱讀各種有關櫻桃的名句,我們可以窺見,文人墨客筆下的櫻桃在文學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寄寓了他們對離別的傷感、對時光流逝的嘆惋等豐富細膩的情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重要的植物意象。
(一)宴請賓客
在中國古代,櫻桃的種植遠沒有當今普遍,再加上運輸和儲存上的困難,使得它成為了珍貴的美食。享用櫻桃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少數貴族階層得以品嘗。因此,倘若宴會上設有櫻桃將是一件令人歡欣的事。詞人辛棄疾就曾在《菩薩蠻?坐中賦櫻桃》中寫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嘗新慣”。
唐朝皇帝常以櫻桃賜群臣,設“櫻桃宴”招待新科進士,被招待的進士,認為是殊榮。就如晚唐詩人韓在《恩賜櫻桃分寄朝士》中寫道的:“未許鶯偷出漢宮,上林初進半金籠。蔗漿自透銀杯冷,朱實相輝玉碗紅”。
在眾多寫有櫻桃的詩詞中,白居易的《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可謂淋漓盡致地描寫出櫻桃在宴會上的光彩:“綠蕙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讓花鈿。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聲伴醉眠。”一幅上層人士飲酒作樂、酣然自足的熱鬧圖景頓時浮現在眼前。而櫻桃無疑為宴會增添了一抹色彩,紅櫻在盤、舉觴飲酒、嘉賓滿座,著實是令人身心愉悅,不禁便詩興大發、把酒吟誦。
又如唐代宰相、文學家權德輿的《酬裴杰秀才新櫻桃》:“新果真瓊液,來應宴紫蘭。圓疑竊龍頷,色已奪雞冠。遠火微微辨,殘星隱隱看。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難。忍用烹H駱,從將玩玉盤。流年如可駐,何必九華丹。”全詩用熱情洋溢的基調描繪出品嘗櫻桃的愉悅,在詩人筆下,櫻桃已不僅是一道珍饈,反而更像一件難得一遇的藝術品。唐人對櫻桃的喜愛,在此詩中可見一斑。
此外,在韓愈的《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陸龜蒙的《和襲美春夕陪崔諫議櫻桃園宴》等作品中,也都表現了櫻桃在宴會時的熠熠光彩。
(二)宗廟祭祀
櫻桃作為宗廟之祭的貢品,最早可以在《禮記》中找到記錄?!抖Y記?月令》中記載“羞以含桃,先薦寢廟”,其中的“含桃”就是指櫻桃。櫻桃罕有珍貴,色澤紅潤如瑪瑙,口味而甜美,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珍果,普通平民百姓不可輕易享用,而是要先作為貢品用于宗廟祭祀中。同時,《史記》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記載:“孝惠帝曾春出游離宮,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孰,可獻,原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嗽S之。諸果獻由此興?!笨梢?,櫻桃在宗廟祭祀中發揮的作用由來已久。
正如北宋的女詞人朱淑真在《櫻桃》一詩中寫道:“為花結實自殊常,摘下盤中顆顆香。味重不容輕眾口,獨于寢廟薦先嘗。”這首詩中,除了對櫻桃芳香鮮美的描述,更多地表達出了對它的珍視喜愛,將櫻桃作為重要宗廟禮儀的一部分來對待,是祭拜先祖的佳品。
(三)庭院觀賞
中國古代的庭院觀賞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櫻桃也有其一席之地。
每年三四月份,櫻桃花如期開放。時至五六月份,果實成熟,晶瑩剔透的紅色珍果掛滿枝頭,亦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庭院增添不少情趣。另外,櫻桃成熟后還可采摘來食用或是入藥。因此,櫻桃獲得了部分上層人士的青睞。
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了眾多有關櫻桃的作品。如他在《傷大宅》中所寫的:“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痹撛姳銟O力描繪了富貴人家庭院的華麗氣派。從中我們能夠窺見,在庭院中種植櫻桃,已成為當時官宦名士的高級趣味,以彰顯他們的地位。櫻桃甚至同紫藤、芍藥、牡丹一般重要、必不可少。
韋莊在《李氏小池亭十二韻》里寫道:“花落魚爭唼,櫻紅鳥競k?!崩顛凇段逶路罱套鳌分袑懙溃骸肮盒聶咽欤ㄍナ镩确?。欲逃三伏暑,還泛十旬觴?!边@些詩句都描寫了櫻桃在私人庭院中成熟時的風光,可以見得櫻桃在唐朝時期頗受世人寵愛,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被廣泛種植。
三、文學意象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植物意象的運用極為普遍,以草木喻情成為中國文學傳統的抒情母題。中國古典文學中,植物常被當做抒情對象,草木意象中蘊含了豐厚的內涵。夏之放在《文學意象論》中對意象一詞的解釋是:“作品中的‘象’已都不只是客觀事物的物理現象,而是主w的心理現象,是意中之象,滲透了主體的理解、情感和行動傾向的象”。
櫻桃在初春盛放,滿樹燦爛、一派美好,之后慢慢成熟,紅果玲瓏可人,讓人心旌搖曳。但旋即,恢弘漸漸走向糜爛、衰敗零落,令人喟然長嘆,悲涼之意襲上心頭。在眾多的植物意象中,櫻桃這一意象雖稱不上非常普遍,但卻獨樹一幟,許多詩詞名作都依托櫻桃意象來抒發感情。
(一)臨別抒情
送別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有較高的地位。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發達的古代,一旦別離便經年難見,因此,古人重視送別。歌詠別離愁緒,成為了古代詩歌的重要主題。古人常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其中,櫻桃也成為了古人借以抒發離愁的對象。
唐人項斯曾在《欲別》中寫道:“花時人欲別,每日醉櫻桃。買酒金錢盡,彈箏玉指勞。歸期無歲月,客路有風濤。錦緞裁衣贈,麒麟落剪刀?!庇讶讼嗑墼跇湎拢瑫骋怙嬀?、高談闊論,然而情隨事遷,短暫的相會過后便迎來長久的離別。櫻桃依舊紅艷、美酒依舊醇香,而友人卻身在天涯、歸期難尋,這讓人不得不無比傷懷。
清初詩人錢謙益的《吳門春仲送李生還長安》也體現了濃濃的別離傷感之情:“闌風伏雨暗江城,扶病將愁起送行。煙月揚州如夢寐,江山建業又清明。夜烏啼斷門前柳,春鳥銜殘花外櫻。尊酒前期君莫忘,藥囊我欲傍余生?!痹娙送现≤|,在風雨連綿的仲春起身送別,楊柳依依、櫻桃靡靡,一樽清酒寄托他對后輩的無盡期許,無奈他自己已年老多病,余生卻只能和苦味之藥度過。遲暮老者在送別之際的悲涼之情,躍然紙上。
可見,櫻桃雖然精巧可愛,但在特定的場景中,它依然可以勾起人的傷感悲情,成為送別詩中寄寓別離愁意的對象。
(二)借喻女子
以植物來比喻人,是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特征,被文人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和秉性。
現今,當我們形容美麗的女性時,常用“櫻桃小口”一詞。事實上,這一詞匯有很長的淵源。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以櫻桃來借喻女子,尤其是指女子的雙唇,是非常常見的。
櫻桃小巧別致,成熟時直徑只有約一公分,且呈精致的球形,惹人喜愛。而在古人的審美中,女子的嘴唇倘若小巧而紅潤,則為美麗。因此,古代女子的妝容中,就有“點絳唇”這一說法,將嘴唇中間涂上一抹圓形的紅色,如櫻桃般小巧可愛。所以,形容一個女子美麗動人時,常用“櫻唇”來形容。
例如,宋代詩人白玉蟾所寫的:“梅花體態香凝雪,楊柳腰肢瘦怯風。螺髻雙鬟堆淺翠,櫻唇一點弄嬌紅?!边@四句話,體現了當時古人對女子外貌的審美要求,而“櫻桃小口”就是其中之一。宋代趙福元的《鷓鴣天》中寫道:“裙曳湘波六幅縑。風流體段總無嫌。歌翻檀口朱纓小,拍弄紅牙玉筍纖?!睂⑴拥碾p唇喻作朱櫻,芊芊之手喻作玉筍,一個動人美艷的女子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現于眼前。而吳禮之則在《雨中花》里寫道:“憶湘裙霞袖,杏臉櫻唇。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溫柔情態,恬靜天真。”以及納蘭性德的《眼兒媚?詠紅姑娘》:“騷屑西風弄晚寒,翠袖倚闌干。霞綃裹處,櫻唇微綻,H紅殷?!边@些作品中,都直接寫到了“櫻唇”,女子的嘴唇已和“櫻桃”難分難舍,在文學中具有自然而然的聯系。
王之道在《西江月?賞梅》中道:“酒面初潮蟻綠,歌唇半啟櫻紅。冰肌綽約月朦朧,仿佛暗香浮動。”雖然沒有直接寫“櫻唇”二字,但也以櫻桃借喻了雙唇。女子輕聲吟唱、雙唇微啟的美麗儀態被刻畫得形象生動。
(三)感慨時光
在我國古代,衡量四季變化、時光流逝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植物。無論是農作物還是果樹、觀賞植物,它們的興榮枯敗都預示著時間的流轉。
而櫻桃在春末夏初時成熟,之后便很快零落殆盡。于是,它也成了文人筆下季節變幻、時間流逝的象征。
南唐后主李煜在《臨江仙》中寫道:“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痹谶@里,櫻桃的零落不僅暗示了春天逝去,更烘托出了一種寂寥傷感的氣氛,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春歸的惆悵無奈與櫻桃落盡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宋代詞人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中有一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边@首詞,也同樣表達了傷春的情緒。時光匆匆向前、不舍晝夜,流逝的速度讓人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人們就像被時間拋在了身后。在季節的無盡變化中,櫻桃紅熟,芭蕉染綠,春天就這樣悄然逝去。
另外,還有許多詩詞都以櫻桃的生長成熟暗示了時間。例如,韋莊在《思歸》中寫道:“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回汀草又芳。”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盡,寂寞春事畢。黃鳥漸無聲,朱櫻新結實。”等。
同時,由于櫻桃和春筍都在農歷三月上市,所以,古人以“櫻筍”(或“櫻筍時”)來指代陽春三月,并由此引申“櫻筍年光”一詞。唐代鄭谷《自貽》詩云:“恨拋水國荷蓑雨,貧過長安櫻筍時?!狈冻纱蟮摹段鹘隆罚骸皺压S園林綠暗,槐榆院落清和,年年高會引笙歌,戲彩人隨燕賀?!币约扒宕惥S崧《丁香結?詠竹茹》詞:“櫻筍年光,餳簫節候。”等作品中,都出現了以“櫻筍”指代農歷三月春天的情況。
“櫻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意蘊,表達了許多復雜的情感。隨著文學的進步和文人的創新,它在更多的地方得到運用,所包含的意味并不止以上所陳述的內容,而是會不斷地豐富發展,變得越來越具有光彩。
參考文獻:
[1]黃鈞等.全唐詩[M].長沙:岳麓書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林尹.周禮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4]朱彝尊.明詩綜[M].北京:中A書局,2007.
[5]潘富俊.草木緣情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公元759年東,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眷入蜀,寄居在古草堂寺中。次年初,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又九個月,創作詩篇近250首,很多都是我們現今信手拈來的熟悉詩篇。草堂在杜甫離開蜀地之后曾一度荒廢。直至五代時期,韋莊尋得草堂舊址,由此建成了第一座由偉大詩人杜甫的故居發展而來的紀念性建筑。后又經過宋、元、名、清多次修復擴建,最終演變成集紀念性質和詩人故居為一體的園林建筑。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其文學價值由此確立。杜甫草堂是建筑詩性與文學詩性的合璧,草堂承載著文學,文學傳揚著草堂。
一、杜甫草堂建筑的文學詩性
杜甫草堂從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將傳統園林和詩歌、書法、繪畫完美結合的紀念性建筑,傳承著我國古典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建筑的命名大部分取自于杜詩,草堂的匾額和題對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匾額兩側的楹聯有些也是后人根據杜詩而寫。整個園林籠罩在杜詩的精氣神之中。同時茅屋以杜詩為依據而建造,重現了詩人故居的原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詩香。
1. 正門
在進入草堂正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照壁,白墻黑邊由磚而砌,將草堂建筑群與郊野隔開,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如同文學創作中“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正門兩側的楹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取自于杜詩《懷錦水居止》。杜甫所建的茅屋,正好位于萬里橋的西邊、百花潭的北邊,這兩句詩暗指了草堂的地理位置,與今天的草堂位置吻合。進入草堂的正門,庭院根據杜詩營建,小橋林立,碧水縈回,古木參天,蔥蔥郁郁,營造出了杜詩中“浣花溪頭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的詩意意境。置身其中,模糊了時間的邊界,仿佛昨日重現。
2. 大廨
大廨是草堂軸線的第二重建筑,為敞廳式,以左右月洞門與東西兩側的回廊連接,形成一個相對均衡有序的空間。“廨”,即宮蜀,是古代官吏辦公之所。雖是此意,里面沒有卻布置任何辦公的用品,取而代之地放置了一尊詩圣的雕像。雕像身姿單薄,神態沉思苦吟,向天長跪,仿佛在悲訴著黎民百姓的辛苦滄桑,杜甫郁郁不得志卻心懷蒼生憂國憂民的一生霎時再現眼前。其大愛情懷在空曠的敞廳中回響,感人至深。大廨內的幾幅對聯與雕像呼應,“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斗?!?、“挺身艱難際,張目視寇仇”高度評價了杜甫的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操,是后人的崇敬與俯首。
3. 詩史堂
詩史堂是草堂軸線的第三重建筑。“詩史”出自于唐人孟棨《本事詩》,“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北蛔u為“唐朝微縮的歷史書”的杜詩,展現了唐朝的衰榮更迭,披露了民間的辛酸疾苦。因而在清朝重建時,便將這座建筑命名為“詩史堂”,以紀念偉大的詩人杜甫及其他的詩作。堂內有很多對聯極具歷史文學價值?!安萏昧艉笫?,詩圣著千秋”,這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題,上聯說草堂永存后世,受人瞻拜,下聯指詩圣流傳千古,受人敬仰?!霸娪星铮蟻韺へ┫囔籼茫粯哟竺褂钪?;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由沈壽容和彭毓崧合撰。其中,“南來尋丞相祠堂”出自杜詩《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丞相祠堂即指位于成都的武侯祠。“一樣大名”化用杜甫《詠懷古跡》之五中的“諸葛大名垂宇宙”。下聯中的“襄陽耆舊”語出杜詩《遣興》五首之一中的“昔日龐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聯中末句則出自于晚唐詩人羅鄴的《雁》“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這兩聯將杜甫與諸葛亮并說,借杜甫對諸葛亮的贊美高度頌揚杜甫,同時慨嘆了杜甫壯志未酬難會故友的憤懣。
詩史堂也是過廳式建筑,中部設置杜甫銅像,除中部留為進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磚砌成半樁臺,其上安裝花窗做裝飾性封閉,形成框景效果,意境甚美。杜甫的銅像背對天空,因明暗對比而愈發清晰,遠遠望去,詩人在那里自顧自吟,在向世人訴說著什么,開場的空間是他的聽眾。建筑的虛實空間對比成為這幅美妙的剪影畫的烘托,詩情畫意氤氳而來。
4. 柴門
柴門是草堂軸線的第四重建筑,原是指杜甫應在草堂時的木薪院門,其取名于杜詩“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江漲柴門外,兒童抱急流”等。門前楹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是明人何宇度所撰,改自于杜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上聯將“豈”改為“信”,下聯將“漫”改為“猶”,將詩人的自謙轉為不朽的贊美,十分巧妙。
現如今柴門是一座過廳式建筑,體量在草堂中是最小的,可謂簡樸,似瘦如柴,與其名字相吻合,卻帶給詩人無限的快樂,落于詩詞之中,流傳后世?!,F在的它一直敞開靜候,迎接世人們來瞻仰這位偉大的詩圣。
5. 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軸線的最后一重建筑,因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之職,故命為此。這是正月初七后人祭祀杜甫的饗殿,建筑的體量并不宏大,四角檐柱平直,簡潔樸素,既符合詩人的平民形象,同時又不失紀念性建筑的工整宏偉式樣。兩側楹柱上的對聯是源自杜甫和高適人日唱和的典故,由清代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撰:“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飄逸瀟灑,遒勁有力。君子之交如這工部祠,低調而又溫婉,淡如水,又蕩起濃濃的香韻。
“水竹居”位于工部祠右前側,其名出自杜詩“拾遺曾走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扒∈芎杰帯蔽挥诠げ快舻淖笄皞龋ㄖw量小巧,形狀狹長如舟,其名出自于杜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工部祠、水竹居和恰受航軒構成“品”字形院落布局,相輝相映,氣韻回環。
6. 茅屋
最為世人耳詳的草堂茅屋是依據杜詩所建。茅屋為三字開間,西端突出涼亭,東端為廚房,由“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可看出。故居內古楠參天,青竹綴影,四周竹籬柴扉,清溪環抱,再現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抱村流”的景象。茅屋西側是在土山基礎上堆砌而成的“西嶺”,根據杜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營造,以小中見大的象征手法,將西嶺微縮于庭院之中,意境深遠,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駐足觀望,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仍回響于耳。
二、草堂園林景觀的文學詩性
草堂內不僅建筑體現了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植物景觀配置也是如此。草堂一直都是以杜甫的詩歌意境作為造景的依據,盡力營造杜詩的意境,以真實再現詩人的生活場景。園內的植物配景以楠書和竹為主,伴植榕樹、柏樹、杉等樹木,并點綴梅桃桂玉蘭海棠石榴等配飾。整個園內蔥蔥郁郁又零零星星地點綴幾抹他色。
梅蘭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代表著傲、幽、堅、淡。其表現著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這正是詩人杜甫的寫照。同時也是杜甫的所愛。在園內到處種植著竹,綿竹、苦竹、慈竹、琴絲竹等交錯登場,挺拔勁節,青翠欲滴。遍布最廣的則屬綿竹,它是園內最高的。杜甫有“風含翠筱娟娟凈”、“籠竹和煙滴露梢”、“竹日凈暉暉”、“白沙翠竹江村暮”等贊竹的詩句。同時“竹誣尋幽”、“結茅竹里”、“竹徑通幽”、“竹亭閑逸”等竹類造景手法遍布園內。
提到梅花,世人不免想到那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以其堅強高雅、不同流不屈服的品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詩圣杜甫也是偏愛梅之人,草堂內種有臘梅,分布在詩史堂庭院和梅園之中,其初冬綻放,冬盡結實。杜甫詠梅之詩有三十多首。其中《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被明代詩人王世貞評為“古今詠梅第一”,“梅動詩興”、“對雪(梅)”憶人、梅“傷歲暮”、梅“亂鄉愁”,借梅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訴說了韶光易逝歲月催人老的無奈。還有“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的春回大地,“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的閑適愉悅,“繡衣屢許攜家醞,皂蓋能忘折野梅”的妙趣橫生。一梅載千情,以梅表初心??梢娫娙藢τ诿坊ǖ那橛歇氱?。
此外,茅屋的周邊還種有楠樹,它是常綠大喬木,這是詩人杜甫十分喜愛的樹種,詩人有許多描寫草堂楠樹之詩:“倚江楠樹草堂錢,古老相傳二百年”、“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等。后來,詩人所鐘愛的楠樹被吹風雨吹倒,他痛心詠嘆“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喜愛之情溢于言表。而今園內隨處可見楠樹,亭亭如蓋,繁密蔥郁,為草堂營造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杜甫之詩魂之驚魂,也在這挺拔俏麗之中,長存世間。
三、結語
杜甫草堂作為詩圣故居的紀念性祠堂,它不僅是一座建筑、一處園林,更是一本文學詩書,向世人傳播著詩圣杜甫的詩篇和他那風霜傲骨。杜甫千古流傳的詩篇吸引著無數人前來瞻仰朝拜。人們在此地重游,感受著詩人千年以前的生活故地,品味著詩人創作的詩歌,體會著詩人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在建筑前,欣賞絕妙的楹聯、回味詩人的美妙詩篇、與詩人隔空交談;在庭院中游歷如詩的環境,那宛轉悠揚的小道,那濃密蔥郁的竹叢、冷艷幽芳的梅花、深沉蒼勁的楠樹,無不是草堂的文學詩性的提煉升華。一座詩人僅僅居住三年的故居,千百年來被重建、修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的文學詩篇將會繼續被世人傳頌,帶給世人醍醐灌頂的覺醒。草堂也會繼續以文學圣地的形象存在,像是吟唱一首綿綿無盡的,關于杜甫的詩。
參考文獻
【1】馮至.杜甫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
【2】張志烈.杜詩全集今注本【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
【3】計成.園冶【M】.北京城市建設出版社,1957
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如一個綜合性的舞臺設計,是以學生為“演員”的一場“話劇”,作為“導演”的老師,如何拉開課堂的“序幕”對上好“話劇”的精彩上映關系極為重大,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力狀態、個性體驗等。我認為好的“序幕”有以下幾方面作用:第一,引起興趣、集中注意,達到組織教學的目的;第二,啟發思維,誘發思考,使學生思維圍繞著本課的學習目標展開;第三,畫龍點睛,突出重點;第四,承上啟下,架橋過渡,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它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我以常見的語文“序幕”(引子)類型談一談語文教學中的“序幕”設計問題。
1.引用激趣式。恰當地引用詩詞、成語、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對聯、俗語、歌曲等,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如教學《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導語,教學酈道元的《三峽》則以歌曲《三峽美》為導語,等等。
2.抒情式。即老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導入新課。譬如,我在教學艾青的抒情詩《我愛這土地》時,充滿激情地對學生說:“土地是生命之源,財富之母,沒有土地就沒有五谷飄香,也就沒有我們人類。我們炎黃子孫生活在這廣袤的土地上,是祖祖輩輩流血犧牲換來的――七十年前的日寇鐵蹄……”這里既講到了“土地”可貴,又提示了文章的突出特點――聯想豐富,勾起學生對“土地”的感情。
3.解題式。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它往往與選材或立意有關。老師若能從解題入手,定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難點。如教學契訶夫的《變色龍》時,我著重抓住了關鍵詞“變色龍”,從這種動物的特點入手,表明這種動物隨周圍環境變化而自身的色彩發生變化,用以形容人,則指那些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小人。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僅了解了此種動物的特性,而且對文章的主旨有了明確的認識。
4.比較式。比較、對照新舊知識,可體現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起到以舊拓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例如我講閱讀課文李漁的《鞭蕖》一文,便這樣導入:“自古以來,寫荷的詩文非常多,一般都從荷的美麗、高潔著眼,或贊美荷花的形態,或以荷喻人、贊揚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現自己高潔的品質。如我們學過的周敦頤的《愛蓮說》托物言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則借景抒情。而李漁寫荷,不落窠臼、別具一格、大膽求新,下面我們對比著進行閱讀,仔細體會?!边@樣的設計,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作者的思想傾向,為學生充分地感知作者情懷作了鋪墊。
5.非語言式的“序幕”設計。這里指的是充分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或用圖片、音像、實物、標本等進行新課的導入設計。這樣的教學“序幕”設計有以下幾方面優點:首先,它能夠全方位多感官地使學生進行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愛蓮說》時,進入教室,學生陶醉于我所設置的情境中:配樂朗讀加之屏幕上的花、鳥、草、流水畫面,收到了出人意料的結果。其次,它能夠烘托氣氛、調動情感,助于理解課文。例如講《保衛黃河》一文時,用多媒體播放黃河一瀉千里的視頻畫面,伴著“黃河組歌”的雄壯樂聲,將同學們的激情一下子就調動起來,那種雄偉的氣魄而產生的自豪感能夠充分地融入學生的思想中,為文章學習掃清了感知障礙。
二、原則
除此以外,當然還有好多種導語設計,如:介紹式,介紹作者生平軼事導入;提問式,教師抓住文眼進行巧妙地提問,把握作者寫作意圖等。然而,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這些“序幕”的選擇與設計,首先應以教學內容為服務目的。這些“序幕”的選擇與設計,首先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除了精心整合教學內容外,還應遵循下列幾條原則。
1.概括性原則。序幕是一堂課的導語,不是主體,更主要的應是學生自己在教師引導下去“演”,因此語言不能繁瑣、冗長,要精簡、概括性強、進入“正軌”,否則不能體現新課改精神、理念,無助于學生的發展。
2.啟發性原則。導語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可接受性?!搬槍π浴笔歉鶕虒W目的,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的,這樣才能不游離主題,體現和突出重難點。“啟發性”是指導語設計要能引起學生的思索或情感共鳴,啟發學生的心智。“可接受性”是指問題的設置要難易適度,忌高不可攀,但可接受性另一層含義則是它的設計通俗易懂但并非不言自明,這就須有一個“梯度”問題,設計者應匠心獨運,使“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3.趣味性原則。教學“序幕”的設計要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要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必須設計得巧妙有趣,形式多樣,經常注意變換方式,不能堂堂課一個樣。
意象按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種類,這里我們暫且分為兩大類:
一、意同象異
1.思鄉
①月亮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對月思親,引發了作者離愁別緒和思鄉之情?!靶亲蛞褂謻|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②柳樹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許渾《咸陽城東樓》)作為故鄉的象征,柳樹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之情。
③鴻雁
“鄉書和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鴻雁借指書信,也表思鄉之情。
2.別離
①柳樹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這里的柳樹表達的就是別離的傷感之情。
②芳草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無處不生的春草,遠接天涯、綿綿不盡,比喻離別的愁緒。
③長亭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是陸地上的送別之所。
④南浦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
3.高潔
①蟬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宿露,不食人間煙火,故其所喻之人品,屬于清高一型。
②冰雪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③梅花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詠紅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贊美了高潔的品格。
④
“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韓琦)時值深秋,寒氣襲人,萬花凋謝,惟有卻五彩繽紛,傲霜怒放,在對比中顯示了的高尚品格。
4.衰敗
①草木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的薺麥,一片荒涼。
②烏鴉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按照迷信的說法,烏鴉是一種不祥的鳥,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③燕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這里詩人借此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之情。
5.壯志
①大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氣勢的浩大正說明了詩人心中的壯志豪情。
②長風、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表現了詩人的樂觀主義情懷。
③奔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奔流向海就不復還了,可見為實現壯志的決心之大。
6.愛情
①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南朝樂府《西洲曲》)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現純潔的愛情。
②燕子
“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張可久《清江引》)表達一種留戀、企盼之情。
③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尉目思?!?王維《相思》)這首詩本是作者送給好友李龜年的,據說天寶之亂之后,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這首詩,聽者無不為主動容落淚。但是現在我們卻通常用這首詩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戀相思之情。
④連理枝、比翼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鳥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
7.悲傷,凄涼
①猿啼
“風急天高猿嘯哀”(杜甫《登高》)“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小經注?江水》)這里借助猿啼表達一種傷感的情緒。
②羌笛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曲》)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③梧桐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令人好不凄苦。
二、象同意異
1.飛鳥
①自由
“愿接翼于歸鴻,嗟高飛而莫攀”(曹植《九愁賦》)生命的缺憾在藝術中得到補償,中國古典詩歌中反復出現的空靈自在的飛鳥意象,是“身無彩鳳雙飛翼”的人類借以實現精神遨游的媒介。
②孤凄無伴、漂泊無依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并不是所有的飛鳥的詩人看來都是快樂自由的。天遙地闊中一只飛鳥,在詩人眼里,可能是孤凄無伴、漂泊無依的,而這種孤獨漂泊的感情也正是詩人內心情緒的反應。
2.青山
①故鄉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司空曙《賦平后送人北歸》)“舊國見青山”是詩人對友人回到故鄉的想象:友人雖然可以回到故鄉,可是田園廬舍已成一片廢墟,惟有青山如故。青山白發,顏色對比極為潔凈醒目,含蓄地表達了重回故鄉的喜悅與對歲月流逝的感慨。
②超脫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這里作者把自己完全交托給了自然?!皢栍嗪我鈼躺?,笑而不答心自閑?!?李白《山中問答》)青山的亙古不移為人們提供思想的參照物,啟發人們超越俗世名利。
3.柳
①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三句,表達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
②思鄉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
洲?!?許渾《咸陽城東樓》)表達了作者的濃濃鄉愁。
③愁苦
“試問閃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寥寥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的憂愁之深。
4.燕子
①愛情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殊《臨江仙》)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此詩展示了詞人夢覺酒醒后凄寂惆悵的心境和時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
②時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踢《烏衣巷》)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紗》),則寫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陽憂傷。
5.水
①阻隔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詩中不寫河漢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輕盈閃爍的水光含情相視。這才是讓人心摧骨毀的傷痛,地老天荒的遺憾。
②愁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詩人的悲愁似水難以斬斷。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詩人從不同的角度著眼,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的相似特征之間建立聯想,他們的詩作都成為了描寫愁情的千古佳句。
6.船
①漂泊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杜甫經歷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轉變,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帶漂泊達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潭州赴岳州的一條小船上?!按闭窃娙似瓷硎赖南笳髋c寫照。
②自由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夜釣歸來,漁人懶系漁船、任其隨處飄蕩的情景,傳達出坦然閑適的心態。
7.小樓
①思念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李煜《臨江仙》)詞中“小樓”與“月亮”“子規”三者共同構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樓”本身也著上了悲彩,同“子規”一樣抽象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僅僅是一種建筑物。
②閑適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我們可以想象:綿綿的春雨帶著春的問候,和著柔柔的夜風款款而來,此夜小樓不眠,詩人無眠。靜下心來拋開一切的煩惱、利祿、功名,細細諦聽春雨的呢喃,小樓的私語。
8.鷓鴣
①離愁別緒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