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8: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專業分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信息素養;分類培養;非計算機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263-02
當前,人類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一個在信息時代里具有信息素養的大學生,應該要有適量的信息知識作基礎,要有敏銳的信息嗅覺發現潛在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機會,還要有掌握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解決現實問題的技能手段,這樣的過程,同社交禮儀一樣,要有符合時代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信息道德做約束。
一、信息素養及其分類培養研究現狀
信息素養培養是一種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為目標的教育,他包括計算機運用技術、網絡應用技術和信息檢索技術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開發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素質教育。美國的邁克?艾森堡和鮑勃?伯克維茨兩位學者在1955年首先提出“Big6信息問題解決模式”,是一種已經得到普遍應用的網絡主題探究模式,用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有人認為,Big6技能是“信息素質重大成果”。胡家榮在《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現狀與措施研究》中認為,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看,國內高校培養大學生掌握信息基本原理、提高信息能力的課程主要包括“信息檢索課(文獻檢索課)”和“計算機基礎課”,其他課程門類非常少。目前,國內外針對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實證研究更是尚未深入探究,較為相關的研究熱點是在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就業導向和推介機制等問題,而不是指向教育教學本身。
二、開展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研究的意義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反映在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過程中,各高校的主要做法是讓學生能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識,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少有基于本科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質量標準進行的研究與改革工作,具體到某一基礎課程如信息素養相關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更是少之又少。
三、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具體實施
1.開展非計算機各專業培養目標中對信息素養要求的調研。作者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對于教育的價值和教育質量,需要以開放的心態、發展的眼光,全面地加以審視,從整體上辯證地加以考量,結合客觀情況,實施分類分層教育。許多著名高校都有針對性地提出或實施分類、分級、分層次的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方案,其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內容:“計算機科學原理(概論/導論)”、“計算機應用技能”和“興趣特長拓展”。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設問式教學、任務驅動法、實訓式教學等。繼續深入研究發現,一般非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并未給出明確的信息素養方面的培養要求或目標(與計算機關聯緊密的電氣和信管類專業除外)。
2.開展抽樣調查,分析處理調查數據。作者參考了國內外重要的標準和大量實用資料,多方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編寫了《南華大學隱性知識和信息素養調查問卷(新生用)》,用于測量大學新生的信息素養狀況。共印制問卷600份,根據我校的專業類別構成和教學任務分配情況抽取了12個專業班級作為樣本,發放591份問卷,實際回收503份,具體發放情況如下。
對原始數據中的答案項(含100題)分解成100個獨立項,然后進行篩查,清除嚴重缺項和馬虎作答的,再逐條核對、更正機閱出錯的項,清理后得到可用數據471條,再將其進行數字化編碼轉換;接著應用抽樣調查的統計分析方法和國際專業統計軟件spss,對問卷數據進行如下統計分析:項目分析,剔除個別鑒別力低的題項(84題的t檢驗結果p=0.303>0.01,相關分析結果p=0.654>0.01,鑒別力低,刪去);計算調查數據的克朗巴哈α系數,問卷的信度符合要求;驗證調查數據的效度,整理問卷題項形成兩級評價指標。
給多位信息化領域專家發放《南華大學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試用版)專家意見征集表,填寫比較判斷矩陣,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目前收集到15位專家的比較判斷矩陣,錄入計算機后,進行一致性檢驗,除1位專家以外,均通過一致性檢驗,另考慮到1位校外專家對信息素養領域熟悉程度不高,最后確定13位專家的判斷矩陣用于指標權重的計算。將上述權重用于制定《南華大學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再以本評價體系計算之前調查到的471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
3.依托信息素養調查分析數據,制定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路徑。作者從大量的實證研究數據中分析得出,當前新進校的大學生一般都具備較為扎實的信息處理和應用能力,但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能力還有很大欠缺,且由于專業學習的需要和未來職業發展的差異,亟需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信息素養培養并分類實施。針對這種現狀,我們應結合不同人才培養的目標,開展計算機公共課程改革,制訂詳細的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計劃,具體路徑為:首先,確立信息素養在人才培養目標與評價體系中的地位,以信息技術教育為基礎,以加強大學生的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其次,開展計算機公共課程改革,按照不同的層級和需要制定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目標,建立切實可行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案;第三,按照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將信息素養細化為一系列具體的專業信息能力并整合到各門課程教學中,最終把信息素養的培養納入各專業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第四,依托大學優質信息化資源,廣泛開展各類綜合素質提升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素養培育環境。
4.結合研究成果,開展計算機公共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提升本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力度,作者所在南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組織了一批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管理和實踐的專職教師,不斷深入研究計算機公共課程改革的各項方法和手段,同時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實際和不同專業后繼學習的需求,從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隱性知識的傳遞和轉移以及信息素養和計算思維的培養和提高等方面著手,充分融入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理念,自2012級新生起,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采取了“分級分類教學模式”的改革。其做法是,依據新生信息素養調查分析數據,按學生信息化掌握水平將之劃分為兩級,分別編入高級班和普通班,開展分級分類課程教學。具體劃分如下:
①高級班:入學后通過上機考試(相當于國家計算機二級水平)選拔,免修相應課程,單獨開設《高級語言程序設計II(C++)》、《軟件技術基礎》(含綜合實踐)、軟件開發講座等課程,推薦參加ACM計算機程序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數模競賽、挑戰杯等競賽培訓。
②普通班:再按專業類別劃分為3類。
理工類: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C)I、II,要求達到國家二級水平。
經管、醫學、建筑學類: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VB)I、II,要求達到國家二級水平。
文法、外語、藝術設計類: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與VBA I、II,要求達到國家一級水平。
同時,依據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結合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實際情況并兼顧學生獲取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的需要,重新編制修訂了計算機公共類課程的教學大綱,包含3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大綱、實驗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并根據新版大綱和新編教材改寫了教學日歷、教案、課件等其他教學文件。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加強了立體化教學網絡資源的建設,搭建了在線測試和考核平臺。
四、結語
本文通過個案研究,按照專業的職業特征和人才培養的不同點,深化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的分專業教學改革及實施,從而探索出了一條高校分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創新路徑,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及綜合素質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研究內容新穎,包括:一是以高等教育的社會取向和人文取向為價值導向和質量標準,來設計和實施大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實施標準,研究視角新穎;二是分專業在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改革中實施“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使學生“學為所用”、“學為所愿”,從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滿足學生在信息素養上的社會要求和個人內在要求,研究過程具有創新之處;三是將探索出一條適應高等教育教學需要的學生信息素養分類培養路徑,并力求分析構建出一套適應信息素養分類培養的模型,這項研究內容本身就是一條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叢榮華.基于任務驅動法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30(4):116-118.
[2]胡家榮.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現狀與措施研究[J].圖書館學刊,2006,(1):14-15.
關鍵詞:大學物理;分類教學;分級教學
近幾年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迅速興起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如何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其服務地方(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首要問題。而大學物理課程是理工科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改革又關系到整個地方本科院校各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究。
一、大學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生源問題。由于高校擴招,只要達到分數線,學生一般都可進入高校學習,因此不排除一些物理基礎薄弱的同學進入物理專業的可能。其次,來自教育強省和重點高中的學生物理基礎較好,而來自教育落后地區和普通高中的學生物理基礎較薄弱。由于基礎不同的學生在同一課堂上學習,老師采取折中方法授課,于是出現了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夠”,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完”的現象,教學水平難以提高,也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學組織問題。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相對匱乏,大學物理教學基本由兩個行政班級組成一個教學大班,教學效果欠佳,兩級分化問題嚴重,要解決這一矛盾,有必要按學生入學實際水平組成不同層次的班級,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物理水平。
第三,教材問題。以湖南工學院為例,我校共37個本科專業,需開設大學物理課的專業有22個,都采用同一套“十二五規劃”大學物理教材。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例題與習題并沒有與所教專業建立密切的對應關系,不利于學生后期專業課的學習。此外,目前大學物理教材只注重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對現代科技與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很少涉及,教材中缺乏高質量的照片與插圖,顯得枯燥。
二、大學物理分類分級模式的實現
當前已產生許多關于大學物理內容分塊與學生分級的教學研究[1-3],但很少把二者結合在一起研究及考慮新建地方院校。我校屬于新建地方工科類院校,大部分專業是工科專業,都需開設大學物理,但各專業對物理知識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學分安排也不同。因此,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再對學生進行分級,最后通過教務處重新組班教學。
(一)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
依據不同專業對大學物理知識的不同需求,選用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大學物理A》運用于材料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專業,分兩學期教學,共112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學;《大學物理B》運用于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訊工程、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專業,一學期教學,共80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力學、光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學;《大學物理C》運用于安全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等專業,一學期教學,共80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力學、熱學、光學和近代物理學;《大學物理D》運用于土木工程等專業,一學期教學,共80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力學、電磁學和光學。分類后,教師要結合不同專業后續課程進行教學,重點講授與學生專業課程內容相關的物理知識,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分類。
(二)對學生分級
依據學生入學后的物理摸底成績與第一學期期末高等數學成績對學生進行分級,把《大學物理X》(X=A,B,C,D)分別分成I、II兩個級別。對不同的級別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I級要求學生具有相當扎實的中學物理基礎與高等數學知識,不僅能從表面上接受物理定律及定理,還能獨立完成其證明,知道每一個物理公式的來由及理論依據,主要是培養他們獨立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II級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中學物理基礎與高等數學知識,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原理、規律,能應用學過的原理、定理、公式解決與專業相關的問題。
三、分類分級教學模式取得的進展
在2013級與2014級中,我們采用了大學物理分類分級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對教學結果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上主動配合老師,打破了之前沉悶的課堂,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及格率顯著提高,并呈現出明顯的正則分布圖像;與物理相關的不同專業課老師反映,學生能把學過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專業課知識中;同時,在大學生物理競賽、大學生力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競賽中獲獎的學生人數逐漸增加。這些充分說明了大學物理分類分級教學模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紅,楊新建.工科院校大學物理分級教學模式探討[J].物理通報,2015(3):29.
[2]魏相飛,吳興舉,袁好.應用示范型本科院校大學物理分級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1):68.
【關鍵詞】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分類指導
大學生社團是高校學生自發組織在一起的青年學生交流學習的平臺。參加大學生社團已經成為青年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在社團文化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超越了性別、專業、年級、學歷的限制,從事活動也更加體現青年學生的主流思想,因而社團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非凡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大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門類繁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許多社團之間在文化活動內容上新意、大量雷同,偏離了社團文化建設的正常軌道。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門類的社團缺乏專業性的規劃與指導。因此,為了繁榮校園文化活動和提高社團發展水平,需要從分類指導的視角出發對大學生社團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一、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分類指導的意義
(一)優化大學生社團資源配置。在民主自由的大學校園里,自由平等的參加大學生社團是青年學生學業之外的生活重心之一。但是,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性投入分析,學校能夠提供的社團活動資源支撐相對是有限的,如社團活動的場地、社團的日常協作。在滿足大學生社團集體共同目標和群體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學校大學生社團指導部門需要把掌握或控制的資源轉移分配到大眾化、創新性、特色化的社團發展的領域,使社團的組織結構和活動范圍符合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要求,避免相互模仿、雷同重復的社團組織和社團活動在校園文化中蔓延擴散,影響校園文化的品質和青年學生參加社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突出大學生社團文化主題。大學生社團文化活力的源泉在于社團突破了學院、系、專業、班級團支部等既成組織的局限,將更多地青年學生以自愿性、合作性、創造性的文化活動組織起來。在“人以群分”的大學生社團中,興趣愛好類、社會公益類、學術科研類、理論學習類等社團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互補性。無序的大學生社團和社團活動不可能將青年學生組織在一起開展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動。大學生社團文化主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不同社團有的放矢、共同呈現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社團的四處突擊、全方位發展。
(三)便于大學生社團科學指導。有別于學生黨團支部、學生會的嚴肅,大學生社團是非官方的學生組織,在組織形式和日常管理上比較自主隨意。但正是這種自主性往往成為大學生社團持續發展的羈絆。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有專業教師或思政老師指導的大學生社團活動影響廣泛、方式多樣、效果顯著。社團發展極易被青年學生認同,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為了讓大學生社團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就必須需要必要地社團指導隊伍從貼近學習、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視角,指導大學社團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保證社團存在獨特性的同時提升社團發展的活力和激情,而不是讓社團僅僅為了收會費而存在。
二、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分類指導
(一)興趣愛好類社團的分類指導。興趣愛好類社團多是青年學生基于個性、愛好、興趣建立的協會組織。諸如:乒乓球協會、微影協會、演講口才協會、舞蹈協會、戲曲協會、文明禮儀協會等。對于這類社團的指導要幫助社團僅僅圍繞社團的核心吸引力開展開文化活動,其展現青年學生的自我創造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可以從校園生活的大眾生活化視角出發,關注學業之外通過活動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感,引導青年學生更加愿意在興趣愛好展示在我、表達自我,進而提升社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社會公益類社團的分類指導。社會公益類社團是指那些以校園弱勢群體或者全社會為服務對象的協會組織。在社會公益類社團(如:志愿者協會、助學社、法律援助社、愛心社、愛社區委員會)中青年學生的工作直面在校大學生、校園中的服務性組織以及校園外的社會組織或個人。這就需要社團協會做好因勢利導工作,把握社會公益社團奉獻自我時間、精力、資源,為他人和社會帶來福利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寬度。
(三)學術科技類社團的分類指導。學術類社團大學生自發組織起來,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基礎提高青年學生學術水平建立起來的,與專業學習、科技創新、學術研究結合在一起。這就需要指導教師緊密結合指導社團的專業,專注于專業實踐性質和多學科交流,以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為社團發展根基。社團需要少做一些娛樂性的活動避免走向專業團結“小群體的誤區,多依靠定期、不定期舉辦相關講座、專業競賽報告會、學術可敬研討會把握社團建設宗旨,并通過學術交流、專利創新等方式對專業問題進行學術性探討。
(四)理論學習類社團的分類指導。理論學習類社團旨在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以大學生理論學活動開展為重點,緊扣時政信息,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社團指導隊伍把握社團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圍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夢等內容開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社團要著眼于人的精神層面的發展,通過理論性學習和實踐性活動開拓青年學生的本土化思維和國際化視野,引導青年學生從愛國主義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出發,不斷地塑造自我品格、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1] 田海斌,高朋敏.建設優秀社團文化探索高校實踐育人新途徑[J].高校輔導員,2013(1).
[2] 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R].中青聯發[2005]5號,2005.
卡內基大學分類是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一項標志性研究成果。從首次公開發表至今, 該分類標準對美國高等院校的評估作出了很大貢獻。隨著情況的不斷變化,卡內基分類經歷了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六次修訂,對分類的具體內容、分類技術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重要變革。總體來看,最大的一次變革是2005年的卡內基高等院校分類體系變革,將之前的單一分類體系變為綜合性分類體系和選擇性分類體系,即“6+1”分類,“6”個分類是指基本分類、本科教育分類、研究生教育分類、入學學生類型分類、本科生類型分類、規模和住宿設置分類,“1”是指高校自愿參加的社區參與情況分類。由單一的分類到“6+1”分類的變化體現了分類體系在具體內容上愈加細化,分類標準愈加彈性化。
二、2015年版本的變化
2016年2月1日,2015年版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該版本仍沿用2005年版的六大類別,采用了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和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的最新數據。
與2010年版相比,2015年版共囊括了美國4665所高校,只比上一版本增加了30所,增長不到1%。但這1%增長率的背后,是將近10%的學校的變動,且大多數是盈利性機構的變動。許多學校的重組也是10%變動的重要原因。例如,美國最大的私立盈利性成人教育大學――鳳凰城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在2010年版中是根據位于不同城市的不同校區,以74所計入總數,而在2015版中則被計為38所州級機構;另一所私立盈利性機構斯特雷耶大學(Strayer University)則由2010年版的一所機構變為2015年版的18所州級實體。除盈利性高校外,佐治亞州對該州的公立學校進行了一系列合并,因此,在2015年版中佐治亞公立大學僅有55所,比2010年版減少了14所。
2015年版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基本分類的改變。在基本分類中,對于授予副學士學位機構的分類標準,由2010年根據公立/私立、學校規模、辦學所在地等因素確定的14類,改變為根據課程定位(過渡、職業&技術、混合)和主流學生類型(傳統、非傳統、混合)確定的9類。另外,將兩年制專門學校單獨分為一類,與四年制專門學校相對應。
三、2015版卡內基分類詳細介紹
(一)基本分類
2015版卡內基分類在基本分類(Basic Classification)中,將4665所機構分為7大類:博士學位授予大學、碩士學位授予院校、學士學位授予院校、學士/副學士學位授予院校、副學士學位授予院校、專門高等教育機構、原住民院校(見表1)。
1.博士學位授予大學
在2013-2014年度,授予研究、學術型博士學位(不包括專業博士學位)數量超過20個的大學,細分為三類:極高度研究型大學、高度研究型大學、適度研究型大學。劃分的標準主要依據科學與工程類的研發支出、非科學與工程類的研發支出、科學與工程類的研究人員、在不同學科領域授予的博士W位數量等指標。
2.碩士學位授予院校
在2013-2014年度,授予碩士學位超過50個,但授予研究、學術型博士學位(不包括專業博士學位)數量不超過20個的大學,又細分為大型、中型、小型碩士學位授予院校。
3.學士學位授予院校
在2013-2014年度,授予學士學位數量超過總授予學位數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授予碩士學位數量少于50個的院校。文理科學士學位數量超過總學士學位數量一半的院校,歸類在“文理”組,其他院校歸類在“多領域”組。
4.學士/副學士學位授予院校
包括每年授予副學士學位超過50%的四年制學院(至少有一個學士學位項目),一些專業高等教育機構、原住民學院和碩士學位授予院校也在此分類中。該分類又細分為混合型學士/副學士學院和以副學士為主的學院,其中混合型學士/副學士學院授予學士以上學位數量超過90%,以副學士為主的學院所授予的學士以上學位數量低于90%。
5.副學士學位授予院校
對于授予副學士學位機構的分類標準,是2015版中變化最大的。由2010年根據公立/私立、學校規模、辦學所在地等因素確定的14類,改變為根據項目定位(過渡型、混合型、職業技術型)和主流學生類型(傳統、非傳統、混合)確定的9類。副學士學位授予院校共有1113所。
6.專門高等教育機構
此分類是根據在一個領域及其相關領域所獲得的學位數量比例,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獲得的學位。如果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特定領域獲得學位數量的比例超過75%,則該機構被稱為專門高等教育機構。在特殊情況下,75%的比例可能會適當放松,并且把兩年制和四年制的機構分別分類。
7.原住民院校
該類院校指的是美國印第安納高等教育協會的成員。該類院校共有35所。
(二)本科教育分類
本科教育分類主要關注本科生教育,而不考慮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便是在研究型學校中,本科生也占據了在校學生的主體。本科教育分類基于以下三個主要信息:獲得本科教育學位(副學士或者學士)的比例,獲得文理學位、專業領域學位、兩年制機構中職業技術領域學位的比例,在同一領域獲得研究生學位的情況。所有的分類是按照2013-2014學年的數據分類而來,共分為21類。
(三)研究生教育分類
主要是根據研究生教育項目進行分類,分為兩大類:學士后型和博士研究型。學士后型指從該機構所獲得的學位為碩士學位或者專業博士學位,博士研究型指至少被授予一個研究/學術型博士學位。在每個大分類中,又根據畢業生的廣度和在特定領域或者組合領域的集中度進行細分。
(四)入學學生類型分類
根據錄取的學生層次(本科生、研究生)分類,本科生又分為兩年制和四年制。
(五)本科生類型分類
本科生類型按照三個因素,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科生的比例、第一年第一次入學學生的背景和學術成績、轉學生的比例,分為16類。
關鍵詞:農林院校;植物分類學實習;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040-03
植物分類學是農林院校涉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專業必修課程。植物分類學實習是該課程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習環節,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驗證并鞏固課堂教學中的所學內容,認識實習區域內的常見植物,鞏固常見科的識別特征,了解科學研究過程中植物標本采集、分類及鑒定過程,為相關專業課程的順利進行及將來進行相關研究奠定植物分類學基礎。植物分類學實習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所學到的形態術語知識及分類學的基礎知識,通過野外進行植物標本采集、分類、科屬鑒定,完成實習報告。植物分類學教學實習,不僅有利于學生驗證和深刻理解植物學理論知識,了解不同的生態類型,認識常見的植物種類,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是培養學生從事野外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近幾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視植物分類學野外實習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嘗試,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由于實習環境條件的改變、不同時代的學生興趣特點變化及先進電子科技手段的普及,傳統的植物分類學實習方式表現出了諸多缺陷。在總結長期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結合當前植物分類學實習的教學特點,以新疆農業大學林學、園林和園藝3個專業5個班級學生為試點對象,通過調整實習方式和實習內容等,將實習效果與以往班級進行對比,將發現的問題、采取的改進措施進行討論,為相關農林院校植物分類學實習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存在的問題
新疆農業大學農科類專業植物分類學實習的教學計劃為5天,包括4天外業和1天內業,實習時間集中在6月下旬完成。實習地點在校園和學校周邊的農田、荒漠、植物園及雅瑪里克山區域。在總結以往實習的基礎上,我們分析目前的實習方式及特點,發現實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實習季節過于集中,不能兼顧不同物候期植物的采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新疆北部分布一類特殊的植被類型,即短命植物。該類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提供的土壤濕度和一定的溫度生長發育,是在干熱季節來臨之前迅速完成生活史的植物[10],于4月中旬開始萌發,6月中旬之前完成生活史干枯。在新疆,短命植物有211種,隸屬27個科97屬,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紫草科、菊科、豆科、傘形科和禾本科等[11]。此外,新疆大多數木本植物的開花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長期以來,我校植物分類學的實習集中在6月下旬,無疑將失去對短命植物和早春開花木本類植物的觀察與采集。
對植物形態特征的描述,通過編制常見植物檢索表,熟悉植物檢索表的結構及使用,是植物分類學實習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對不同物候期植物關鍵形態特征的觀察,利用所學的分類學知識對形態特征進行描述,使用植物分類檢索表對不同生長階段植物進行檢索,鑒定植物科屬屬性,是將植物分類學基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集中的教學實習也無法完成這一教學環節。
2.實習方式單一,缺乏將現代攝影拍照及互聯網絡工具與植物分類學實習的有機結合。以往的植物分類學實習,更注重傳統的以采集、分類及鑒定為主的實習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照相功能及網絡傳遞功能日益完善,這為學生進行野外植物攝影及利用網絡互相學習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在以往的植物分類學實習中,由于實習時間過于集中,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既能夠完成植物標本的采集,同時又能夠對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形態特征進行觀察、拍照及比較,因此,未安排植物攝影實習。
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也是植物分類學的重要實習內容,由于各種原因,在以往的實習過程中,沒有將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列為實習內容,使得實習缺少了提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3.缺少實習區域植物名錄,實習缺乏目的性。在以前的實習過程中,由于時間集中,學生主要以采集標本、分類鑒定為主,沒有相關的植物名錄資料,采集過程缺乏目的性。
二、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將集中實習調整為分散實習,取得較好效果。在2015年3月,我們對實習過程及內容做了調整,將集中實習調整為分散實習,實習時間調整為4月25日至6月25日,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每組6~7人發放實習工具,下達實習內容,要求學生根據組員時間,利用周末等空余時間,在校園及鄰近校園的妖魔山等區域進行標本采集。指導教師根據不同植物的物候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和6月上旬,以班級為單位,集中組織實習,解決分散實習存在的問題,6月下旬組織集中考核。
結合往年實習的特點,試點班級的實習報告增加了部分新內容:①植物標本的采集與鑒定,寫出100種采集植物的屬名(拉丁文)、科名(拉丁文)及識別要點。②植物形態的描述,要求選擇所采集的10種植物,對其形態特征進行描述,每種不少于150字.提示:可從生活型、株高、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等方面進行描述。③標本制作與植物攝影。每人提交1份上臺紙的標本,每人提交一種植物不同角度拍攝的3張照片,組內不得重復。④檢索表的編制。對10種植物編制一等距檢索表。通過對實習形式和內容的調整,標本數量較往年明顯地增多,實習報告更加充實,考核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植物形態術語的理解程度好于往屆,期末考試成績明顯提高。
2.增加植物攝影與植物標本制作內容,增加學生觀察及動手能力。傳統的植物分類學實習過程中,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植物標本的采集、分類及鑒定,在此基礎上完成實習報告。隨著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學生手機照相及圖片網絡交流的功能發生極大變革,如何將手機的這些功能充分利用到植物分類學的實習環節,如何利用學生喜歡拍照、喜歡將植物圖片進行網絡交流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交流學習的平臺,是目前植物分類學實習環節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我們在實習報告中增加了植物攝影內容,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植物的觀察興趣。學生通過對植物的特殊部位觀察拍照,提高了認識植物的興趣和識別植物的能力。對于一些不認識的植物,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咨詢,提高了識別植物的數量。同時,將自己拍攝的植物圖片在網上進行搜索對比,大大增加了學生對植物分類學課程的學習途徑。
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是植物分類學實習的另一重要環節。學生在完成植物標本的采集、分類、鑒定之后,最終將標本上臺紙長期保存。在以往的實習過程中,由于實習時間過于集中,采集的標本在短期內不能壓干,因此,沒有涉及這些內容。為了提高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能力,實習環節增加了植物臘葉標本制作內容,學生將自己制作的標本在班級內展示,互相之間進行學習。植物攝影及標本制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周邊植物的觀察興趣,將植物分類實習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提高了實習效果。在課程結束之前,為了鼓勵學生,我們選擇了部分學生制作的標本和照片進行展示,在校園內形成濃厚的植物識別氛圍。參加實習的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標本和照片,參觀學習他人的標本和照片,認識了更多的植物,掌握了及制作標本和植物攝影的技術。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參觀中不僅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植物,還會掌握許多的植物知識,這在校園內產生較大的反響。因此,本次實習過程的改革,取得了超出預想的好成果。
3.編寫不同實習區域植物目錄,提高實習質量。為了提高植物學實習效果,我們編寫了《新疆農業大學校園植物名錄》、《烏魯木齊市妖魔山植物名錄》、《新疆農業大學謝家溝實習基地植物名錄》和《新疆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及其他相關資料[12-14]。以往學生在校園及周邊實習時,由于缺少相關資料,實習存在盲目性。再加上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類鑒定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存在方言或學生沒有聽清楚等,實習報告常常出現錯字、別字。植物名錄等相關資料的整理編寫,極大地方便了學生,使他們在實習的過程中更加有目的性,高效地完成實習報告,這對學生進行植物分類學實習起到較大的作用。
植物分類學實習是該課程的重要實踐環節,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觀察分析及科研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提高實習效果,有利于學生掌握并理解植物分類學課程內容,并進行后續的相關課程的學習。利用有限的植物資源和實習教學課時,高效地完成實習課程內容,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的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對部分專業植物分類學實習過程及內容進行改進,我們取得了初步效果,為為其他專業植物分類學實習改革提供經驗,也希望能夠為相關專業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井飛,郝佳彤.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15,291(9):104-106.
[2]金水虎,李根有,樓爐煥,等.植物學教學實習改革與實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34-137.
[3]馬純艷,卜軍,不寸亮,等.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模式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2):286-288.
[4]徐愛東.植物學野外實習的三點體會[J].生物學教學,2005,30(2):18-19.
[5]王微.植物學野外實習改革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1):88-90.
[6]楊文權,慕小倩,易華.農業院校中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10,(3):7-9.
[7]周越,段玉清.植物學野外實習特色教學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0,(2):85-86.
[8]吉乃提汗?馬木提,譚敦炎.新疆農林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植物學課程教學初探[J].高教學刊,2015,(18):97-100.
[9]苗芳,姜在民,程金鳳.植物學野外實習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2,29(1):108-110.
[10]楊娜,趙和平,葛風偉,等.2種獨行菜萌發對低溫脅迫的生理響應[J].干旱區研究,2015,32(4):760-765.
[11]毛祖美.新疆北部早春短命植物區系綱要[J].干旱區研究,1994,(3):8-15.
[12]周桂玲.新疆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M].新疆大學出版社,2005.
[13]周桂玲.植物學實驗指導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14]朱進忠.草地科學實踐教學指導[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Reform and Practice on Plant Taxonomy Field Work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LiXiaTi?Hasimu,AMaNuLa?Yimingniyazi,BaTeEr?Bak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rass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關鍵詞】重慶高校;體育;就業;管理模式
近年來,在“健康重慶”逐步實施進程中,重慶市各中小學面向社會通過招考引進了大量體育教師,給應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了機會,但仍解決不了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面對新的形勢,一是深入研究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根據學生的專業能力及性格特點輔助其制定職業規劃,實現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畢業生的出口問題。根據近年來重慶市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及衡量人才標準來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主要為:體育教師、體育指導員、公務員、警察、報考研究生、自主創業、企業員工。基于此,本課題提出體育教育專業分類指導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有共同職業傾向的學生相對集中,有組織有計劃分類別地對學生實施職業意識及職業素養培訓,將學生的職業定位與社會緊密結合,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重慶市開設體育教育專業院校的體育院系學工部及200名2010屆畢業生和200名2011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設計問卷調查18項,經專家審查篩選12項指標為問卷調查內容。共發放問卷400份,其中向2010屆畢業生發放200份,收回問卷182份,收回有效問卷18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為91%;向2011屆畢業生發放200份,回收問卷193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為96.5%。
2.結果與分析
2.1 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整體狀況分析
根據近年來學生就業渠道分析,學生就業呈多元化方向發展,體育教育專業完全按照體育教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有效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立足完成培養學生體育教育專業能力和素養的基礎上,必須開設和舉辦能勝任其他工種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培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出口的質量問題(見表1)。
從表1中顯示,以體育教育專業能力和素養實現就業的渠道為體育教師、考研和體育指導員。近3年所占總比例分別為40.38%、49.8%和49.22%。數據顯示,近50%的畢業生須跨專業求職,這部分畢業生在校期間是否接受相應工種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培訓將是他們適應社會需要的前提。
2.2 重慶市高校體育院校開展職業素質拓展情況
根據走訪調查顯示,重慶市高校體育院校幾乎沒有開展職業素質拓展訓練,大多開展的都是與專業相關的活動,沒有形成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如此一來,學生的職業規劃的形成只能處于自我摸索狀態,學生得不到系統的思想洗禮,得不到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培訓,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饋途徑和機制,導致學生的發展不可預知,這就嚴重背離了時代賦予高等院校的使命。
2.3 重慶市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
在畢業生跟蹤調查的基礎上,對在崗的182名2010屆畢業生進行就業崗位的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從事體育本專業的畢業生對崗位的滿意度比跨專業求職的學生滿意度高出將近45個百分點。究其根本原因,說明跨專業求職的畢業生不是主動就業,在校期間缺乏對相關職業的了解及知識能力上的儲備,無法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與社會接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導致對當前崗位的不適應。
2.4 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規劃途徑分析
對2011屆的193名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數據表明,畢業生的職業規劃途徑呈現多元化,沒有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線的現狀,反而是通過學校教育之外的途徑居多。不難看出學校在引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教育上不成系統,還是按照單一的培養體育教師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后果是學生在校期間得不到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定位指導和培養,在畢業后不能從事本專業時,就業方向盲目,心理狀態不穩定,在擇業時就很少考慮自身能否勝任崗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入到陌生的工作崗位上。
3.結論與建議
3.1 圍繞就業工作全程教育規劃,探索一種新的班級學生管理模式
即將就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能力培養與班級管理融為一體,實行學生管理與就業工作有效結合的全程就業教育管理模式。這也是一種就業工作長效機制,這種長效機制的形成,使得就業教育和就業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種持續的內在推動力,也使得在就業工作中學生參與就業能力訓練的主動性更強,同時,輔導員開展就業工作的針對性更強。
3.2 分類指導管理模式的構建
圖1
3.2.1 按照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規律,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分類指導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是學生實現自我評價階段,如圖1所示。即對大學一年級學生實行宏觀層面的就業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通過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心理測試以及相關活動,使學生正確客觀的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學識、性格、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在大學一年級結束時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
3.2.2 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規律,指導學生分類確立職業規劃目標,如圖1二所示。即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根據學生的擇業傾向和就業目標分類形成四個小班。分類的依據是以當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渠道為導向,以學生初步職業定位為前提。因此,分類的目標為:將就業志向指向公務員、警察和村官的學生分類為行政管理班;將立志報考研究生的學生分類為考研班;將就業志向指向個人創業和企業的學生分類為創業班;將立志本專業學學校教師、社會指導員及健身教練的學生分類為教育班。
3.2.3 分類制定學生系統職業發展規劃,強化落實分類干預措施,如圖1三所示。各班學生根據將來的發展方向,在完成體育教育專業各項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利用第二、第三課堂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學習和訓練自己就業方向的核心知識和能力。學院負責制定培訓計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規律,將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培訓分類別、分階段、分層次滲透到二、三、四年級的輔助教學活動中,輔導員、班主任根據培訓計劃進度,負責組織落實相應的培訓活動和實踐活動。
3.2.4 關注分類個體的發展情況,建立系統的效果評價體系。在實施分類指導管理過程中,貫徹和執行各項措施具有階段性和交互性,學生在培訓及實踐中能否得到提高,除了具有科學系統的干預體系外,配套的信息反饋機制必不可少。
3.2.4.1 定期開展理論及實踐能力測試。根據不同的培訓和實踐內容,制定測試方案,檢驗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通過分析學生測試情況,了解每位學生的信息,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3.2.4.2 堅持以賽代練的培訓策略。在分類指導管理過程中,有效推行競爭機制,每一次培訓和實踐訓練都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枯燥性。
3.2.4.3 注重反饋就業信息,使學生及時了解社會用人需求及人才標準。采用畢業生舉辦專題講座、典型事例教育、用人單位回訪等形式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分析就業形勢,收集就業信息,強化學生在分類指導中的定位及角色意識。
4.結束語
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反映了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及標準,要改變當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面廣質量差”的局面,高校應在建立“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結合專業實際,緊扣社會的發展需求,從培養目標定位入手,堅持因材施教,加強分類指導,構建以系統的學生核心競爭能力培養體系為主線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章銘,張俊濤.從高等教育看大學生就業[J].消費導刊,2008,12:152-154.
[2]梁文芳.大學生就業危機及其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9(5).
[3]劉勝,王超英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08,1(3):84-87.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最近幾年在創辦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分類培養現代特色型人才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將對該校在電氣專業上的特色教學實踐進行介紹。
石油特色鮮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半個世紀以來在石油石化行業中具有較強的行業優勢,占據了較重要的地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始建于1959年的煉廠儀表及其自動化專業工業企業電氣化方向,起初招生規模僅為1個班,至今已擴至每年招收6個班,可想而知我們的教學培養和學生就業兩方面壓力都非常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討論,決定創辦具有石油特色的教學模式,既兼顧自身專業的特點,又融合石油、石化行業的特色,在專業教學方面強調與實際生產過程緊密結合,以石油石化行業為主要服務對象,走特色教學、分類培養的道路。以下是我們的一些具體實施措施。
專業特色教學與分類培養的具體實施措施
具有石油特色的專業培養目標
在修訂專業培養目標時,我們提出,本專業培養從事電氣傳動和電力系統等方向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培養面向石油、石化,具有鮮明的石油特色,適應石油石化和能源行業的發展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創新意識,掌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相關工程方面的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能在石油石化、地方及其他領域從事電氣工程相關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工程技術及管理工作的不同類型的專門人才。因此,我們的專業培養目標特色突出。
培養方案突出了石油石化特色
我們根據石油石化行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探索和優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形成了以重視基礎、強化實踐、突出特色三大原則為基礎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
教學內容涵蓋了石油石化專業的背景
不論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在實驗教學、課程設計以及畢業設計中,教學內容涵蓋了石油勘探過程、石油開發過程和石油加工過程等背景知識和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需求。同時,教師及時地將科研項目中的成功案例編寫進教材或講義中、將科研成果帶進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水平。
專業特色教學與分類培養的良好效果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中都忽視了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缺乏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素質的具體要求。因此,我們展開了此次調查,力圖弄清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具體要求,以指導導師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良好的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交際能力;基礎能力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對于就業能力的定義,學術界一直未能達成共識,國內外常見的定義或描述有:所謂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也有的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就業能力與特殊能力。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進
步講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內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盡管以上各種概念定義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和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根據本文的研究實際,研究對象為在校大學生,我們采取了第一種定義。
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這一點已經獲得普遍的認同,那么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能力,也是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應該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還有學者認為五個因素影響了大學生就業:一是就業動機和良好的個人素質,二是人際關系技巧。三是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四是科學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銳的廣闊視野。這些說法各有其道理所在,但是依然不能區分出就業基本能力和最終能獲得較好工作的優勢能力,因此本文采用了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差異性能力的劃分,以凸現大學生就業的能力層次。基本能力是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業觀念、就業技能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專業能力是指崗位所要求的專業技能;差異化能力是指個性化,創新性能力。
二、調查方法
本文采取的定量的調查方法,即針對2009.10~2010.4月之間的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啟事進行數學上的統計。鑒于招聘單位之多,,因此我們沒有采用現有的分類方式,我們對現有的分類體系做出了進一步的綜合。根據我國的學科大類劃分原則(分為理工、經管、文史、醫科、農業),結合人才招聘市場職業分類(計算機、電子、IT通訊業、工程技術、財務管理、法律、經濟管理、銷售、客戶服務、行政管理、新聞媒體、文秘、高校教師等),尋求兩者的契合點,最后將職業分類總結為三個大類:技術研發類、經管行政類、資訊文教類。其中技術研發類包括計算機通訊業、工程技術、財務管理、法律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經管行政類包括了經濟管理、銷售、客戶服務、文秘、行政管理等,咨詢文教類主要是指新聞媒體、高校教師等。在大類基礎上,我們每一個職業大類選擇160個企業對求職者的要求進行分析,最后調查對象確定為各高校就業信息網上面的480則招聘啟事,我們對其中的招聘條件進行了分類,一是客觀選項,例如:年齡、性別、身高、專業等學生的不可改變的條件,二是可培養、改變的有關就業能力的選項。鑒于此項研究的目的旨在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參照,為導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提供依據,我們拋開了前者,僅對與就業能力相關的部分做了數學上的統計。同時,為了進一步了解企業的需求,我們還對部分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并對我校經濟管理專業2005~2007級的部分畢業生進行了回訪,了解他們在求職、工作中的體會。
三、結果分析
(一)總體情況分析。
為了了解一下企業對求職者的大致要求,我們先在不區分就業能力層次的基礎上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即對招聘啟事中出現的招聘要求進行統計,分別統計各項具體要求出現的頻率,統計發現,對求職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學習意愿可塑性高、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藝、學生干部,黨員,實習和項目經驗、創新能力、政治面貌10種要求。對統計結果排序發現用人單位的對大學生的要求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見表1)
除此之外,被提到的頻率較多的還有創新能力、實習和相關項目工作經驗、學生干部經歷、吃苦耐勞精神、部分還提到了政治面貌要求。根據我們前面的對能力的劃分,企業對基本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學習意愿可塑性高、溝通協調能力,專業能力指:專業知識和技藝;差異化能力表現為:學生干部,黨員,實習和項目經驗、創新能力。在此我們隱含了一個要求就是就業技能的掌握,從用人單位來說,并不會對求職者提出就業技能方面的要求,但是實際上,就業技能直接關系到用人單位能否通過篩選簡歷、筆試、面試來考察一個求職者。因此,就業技能也當屬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國內一高科技企業在校園招聘會上直言“不會寫簡歷的求職者,也不會是個好員工。”
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專業知識與技藝”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一。對該結論的解釋是用人單位的務實精神,招聘新人的目的在于為公司所用,為公司創造價值,因此專業知識和技藝名列第一。我們發現,“敬業精神”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二位。表現為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熱情,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學習能力”排到了第三位,據我們進一步的個案訪談發現,大部分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并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只能作為一個知識的積累,因此到公司后保持學習的能力和狀態,能夠迅速融入單位工作氛圍,盡快創造價值才是公司更為看中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四位,“實踐經歷”列第五位。我們認為這兩個指標實際上反映了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要求,對大學生作為社會人,單位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值得指出的是“外語能力”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第8位(倒數第3);可見這些因素在單位錄用大學生中的作用并不大。結合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訪談,發現一般企業中對外語并沒有要求,因為很多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英語水平,“外語能力”只在某些特殊行業和單位中有較高的要求,大多數用人單位并不是太看重這一點。
(二)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參與就業競爭的基本條件,主要指人際交往能力、就業觀念和應聘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也有部分特殊崗位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能力和政治面貌做作出了要求。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是指基本的表達、溝通能力,所謂應聘能力體現在應聘方式、應聘簡歷和應聘時的面試表現。工作態度主要通過人格測試的方式考察。
基本能力是企業招聘的首要條件,但是各個用人單位出于自身實際出發,其對基本能力的界定也有所區別。例如:外企以及涉外工作的崗位對英語要求較高一般要求六級及以上、根據調查幾乎所有的跨國大型企業都是英文招聘啟事,都要求網上填寫英語簡歷,英語水平在此地成為進入招聘的基本能力。約不到10%的研發類崗 位要求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大多招聘啟事上僅要求熟練掌握或者是擅長。這類崗位往往都需要對面試者進行考核,因此證書的作用不是很大。2009年校園招聘的統計表明,新聞媒體對外招聘的不多,主要依靠從實習生中選拔產生。其他職業對基本能力的要求趨向一致,主要強調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就業觀念,強調作為一個企業員工所必須具備的一些條件。
(三)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衡量一個求職者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一般通過查看學習成績表、證書、資格證書進行考核。值得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專業能力并不是指學生本科所學專業的專業能力,而是根據不同崗位不同需求對專業能力要求做出的一個分析。對研發技術類崗位來說,學習成績和項目經驗尤為重要。根據對部分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訪談,他們尤其看重專業核心課的成績,認為這代表了一個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同時資格證書(招聘企業提到了哪些資格證書?)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格證書往往更能代表學生的一種實力。對于文科學生來說,主要表現為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般認為文史類學生進企業或者機關主要從事行政、文秘等職務對寫作能力要求較高,而和本專業專業知識并不“對口”,因此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成為文科學生的必備能力,代表了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經管行政類職業和核心能力是指學生的管理、組織和協調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對管理專業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表現為一定的社會實踐,組織和領導能力。
(四)差異性能力。
如果說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是獲得工作的基本籌碼,那么差異性能力則是體現求職者優勢,幫助其獲得更好職位、更高薪水的高層次能力。擁有差異性能力的人主要是指哪些具備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大賽獲獎,文體特長、綜合的知識背景等人,但同時也應當包括哪些擁有較高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求職者。
現在大學生培養屬于大眾化教育,因此要出類拔萃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從已經畢業學生的反饋來看,多數認為社會實踐有利于求職,因為社會實踐是鍛煉和培養自己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豐富的實踐經驗即可以證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能顯示出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出發,能夠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被給予了“愿意做事、勤奮”的評價,這和單位的要求是符合的,同時這些學生也具有學習快、上手快的特點。企業的人力資源對獲獎持較高的關注度,獲獎的層次、類型、以及原因都是體現一個學生實力的最佳途徑,一般來說,考試成績優秀是代表上課認真,復習勤奮,獲獎則代表著具有更強的理論和實踐能力。知識背景的多樣化是取得就業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去年吸收了大量人才的營銷類職業,對學生的專業并沒有明確規定,但是相當多的大型電子類企業則提出了理工類背景最好,同時兼備理工類背景和管理學知識的人最容易受到青睞。在一些崗位的招聘啟事中,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要求“有文特特長者優先”,這種情況下,多才多藝的人更容易獲得該職位。同樣,在日資、法國等外企的招聘或者與這些國家有貿易往來的企業中,第二外語則成為差異性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定華,[美國高中課程改革考察與分析],教育研究,2007
[2]萬森林、張平,[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
[31周忠華,[實踐教學:學業和就業(創業)的基礎],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林曉亮,[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基本職業能力探討],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關鍵詞】高校 高等數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O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129-02
數學不但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切技術改革的前提。它在科技進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經成為一種技術工具。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強調數學是工具,但在實際教學時仍然注重理論的證明和枯燥的計算,沒有注意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感受不到數學作為工具的作用,所以對學習數學興趣不大,信心不強。為了使學生掌握扎實的數學知識,成為綜合素質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一定要改革目前的高等數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一、積極實施和推進課程分層分類教學
分層分類教學是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師依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學生分成層次不同或專業類別不同的幾個組,教師再依據分組情況分別制訂不同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分層教學法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都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知識需求,可以培養多層次人才。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可以給目前的大學生進行下面的分類分層教學:
1.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科學定位
因為大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學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各地區的高考試題和評分標準也不相同。新生入校后要舉行摸底考試,依據學生的實際文化水平、素質能力、興趣愛好、專業不同進行分類,針對各類學生要制訂不同的培養目標,進行分類培養。在學生的分層分類過程中,也要適當參考學生本人和家長的意見。
2.按不同層次制訂不同的課程標準
根據大學的專業設置情況,可以把數學課程分為許多類別,再依據學生不同的基礎情況,把各個類別再細分層次,下面以我校的高等數學設置為例,進行簡單介紹:把高等數學分成四類,每一類都分成A班和B班進行個性化培養;第1類信息技術類,72學時,一學期,教學內容:高等數學和離散數學;第2類電子、電氣、通信技術類,72學時,一學期,教學內容:高等數學和積分變換;第3類其他工科、生物技術類,56學時,一學期,教學內容:微積分學初步;第4類服務、管理、經濟類,64學時,一學期,教學內容:微積分學初步和概率統計。依據上面方法給學生進行分類以后,依據不同類別不同層次制訂了8套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體現因材施教的思想,爭取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3.分層分類進行教學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要主動掌握所教類別學生的文化基礎、專業要求和接受能力,保證全部學生都能學會。在掌握全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以后,可以根據數學知識的深度和難度,適當去除一些過于困難的知識點,如復雜的論證過程,真正實現“實用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領全部學生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4.依據不同層次進行課程評價
第一,不同學生對于高等數學來說,他的要求和目的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使用相同的考核標準進行考核;第二,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評價時,要改變傳統評價辦法,采用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可以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學生過程包括學習活動的出勤情況、課堂上獨到見解的提出、作業完成情況、參加實驗情況以及在實驗中的表現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
5.分層教學的效果
在高校開展分層分類教學,能夠分別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高等數學知識的需求,真正實現快樂學習、按需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加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專業性
第一,不斷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數學教師要知識淵博,自身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調查中可以看到,大學生普遍認為教師只是在課堂上機械地講,有的老師甚至只把課件讀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數學是一門抽象的課程。再就是因為一些教師的自身原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高自身數學修養來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可以把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搬到課堂上來,如把數學知識存在的對稱美等現象傳授給學生;
第二,利用啟發型和研究型等教學方法。教師起引領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主體,領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有目的地引領學生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探討問題,從而使得數學課堂充滿趣味性;
第三,激活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組,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學習中得到提高。把全班同學按7―9人一組進行分組,組內同學輪流講解本節內容,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課程;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計算思維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7-0017-04
中圖分類號:G642
1 背景與主題
2012年8月8日至9日“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2012)暨大學/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開。論壇是在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等八個學術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大賽”(以下簡稱“大賽”)之后,為了推進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促進競賽與教學相結合而舉辦的。論壇的主辦單位與大賽的主辦單位基本一致,有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理工分委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計算機教育》雜志社等。中國鐵道出版社承辦了本屆論壇。譚浩強、馮博琴、蔣宗禮、高林等知名計算機教育專家以及來自臺灣師范大學的戴建云教授出席了會議并作學術報告,來自全國180余所高校共計200多人參加了會議。
論壇以“新時期下計算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主題,重點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開展了研討,圍繞當前的熱點“計算思維”及其作為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核心的問題,專家學者呈現了各自的學術觀點,參會代表表達了不同的感想與認識。
圍繞主題,共有13位專家作了大會報告。分別是馮博琴教授的《計算思維驅動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思考和實踐》、譚浩強教授的《研究計算思維,堅持面向應用,銳意改革創新》、高林教授的《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一輪大學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理念與解決方案》、吳文虎教授的《“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改革十年的再思考》、盧湘鴻教授的《大學計算機課程與應用型、實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北京大學計算機改革介紹》、戴建云教授的《計算思維與信息決策思考力在臺灣的實踐經驗》、王挺教授的《課程教學中的計算思維培養初探》、管會生教授《計算思維:從中國古算具到圖靈機——紀念圖靈誕辰100周年》、蔣宗禮教授的《深化內涵,以提高計算機類專業辦學水平》、溫濤教授《TPCARES-CDIO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袁玫教授的《核心技能、信息素養與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侯冬梅教授的《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從IC3的實踐看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等。論壇中還舉辦了兩個專題沙龍,分別就“應用型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與“國際標準認證IC3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參會代表普遍認為:以計算思維為主線的新一輪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更多是針對研究型大學提出的,而對于應用型院校,還需要積極研究計算思維的內涵,研究計算思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處理好計算思維與應用能力的關系;國際標準認證IC3的應用,在提高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上開辟了一條有效的新途徑,值得推廣;對于以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才為主的高職教育中的大學計算機教育,也同樣面臨諸多類似問題,需要及時啟動高職院校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進程,以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需求。
2 共識與爭鳴
論壇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與“計算思維”培養的問題進行了多視角研討,有共識,也有不同觀點的爭鳴。
2.14點共識
1)大學計算機教育急需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社會對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在提高,所以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對大學計算機教育教學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不斷加強,使得大學入學新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不斷提升。這兩方面的變化對本科/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很多學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為智能工具的計算機的應用;另一方面,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未能很好解決專業服務的問題,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還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這些問題使學生對大學計算機課程學習興趣不高,教學秩序難于控制。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校開始削減大學計算機課程學時,甚至計劃取消大學計算機課程,這也造成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的爭議。與會專家、教師都認識到推動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2)大學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分類設計。
必須重新規劃大學計算機課程體系,重新設計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改革必須分類分層次進行,不能搞一刀切。教指委有關專家指出“不需要也不可能將計算思維的所有概念全部灌輸給所有的學生”“應用領域不同,使用計算機完成任務的要求、方法和程度不同,對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也就不會相同,需要進行思維活動的深淺、參與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導致大學計算機教學必然多樣化,要分類分層對待”。教育部教指委文件已提出將大學本科計算機課程改革方案按學科專業門類分為6類設計。因為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分類型的,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也是分類發展的,所以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的分類進行,不僅要按學科專業分類,而且要按教育類型分類。首先要根據本科、專科(高職)不同培養層次劃分為本科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和專科(高職)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在本科層次中又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進而再按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專業門類需要,綜合考慮進行課程體系的分類設計與實施。
3)在大學計算機教育中引入計算思維具有前瞻性。
科學思維是人類智能的重要體現,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提升到哲學層面的結果,進而又反作用于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自古以來,數學的發展形成了邏輯思維;物理學生成的實驗思維成為實證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論等提升了人們的系統思維能力。隨著計算科學的發展以及全社會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提高,近年來計算思維的概念被明確提出并在不斷地被清晰化和系統化。計算思維是對傳統計算機應用能力體系的提升,是計算機科學新發展的產物,對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對計算思維的深入研究,計算思維有可能發展成為新的科學思維方式,指導各類專業工作,成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支持。因此,會議討論認為:在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中引入計算思維具有前瞻性,很有必要。
4)對計算思維還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計算思維成為計算機教育討論的新熱點,由計算機界提出,以計算學科為基礎,其目標是構建形成普適性計算思維理論體系,已引起廣大學者與高校教師的高度關注。目前計算思維的定義仍限于計算學科化的概念術語解釋,未形成完整的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在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中引入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認識上、教學上還存在著不少的困惑與爭論。
有專家認為計算思維在“教學”層面上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表達體系,其內涵、外延還沒有得到清楚的描述……計算思維為什么可以成為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對此應當進行深入探討。有專家認為計算思維目前還僅在計算機界內部討論,并沒有研究透徹,對計算思維諸多要素的提取還局限于計算學科的專業術語,難于被廣大公眾所理解和接受,成為普適性思維方式,有待提升到哲學層面。有專家認為計算思維目前的討論只是初步的,并不成熟,應作為學術問題展開研討,進行交流,百家爭鳴,集思廣益,而不要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急于貫徹,應該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各種意見,取得共識。
盡管與會專家、教師從各自不同視角發表了對計算思維的看法,但對于“將計算思維從計算學科提升成一種科學思維方式,還需要加強深入研究”是大家的共同認識。
2.2兩點爭鳴
“論壇”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與計算思維培養問題尚存在一些不同觀點的爭鳴和討論,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1)計算思維能力與信息應用能力的關系。
“論壇”研討中對計算思維在非計算機專業本科/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以及計算機應用中定位的討論,其實質是在大學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中如何處理培養計算思維能力與信息應用能力的關系問題。
有專家認為要把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應加強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研究,在計算思維指導下進行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與建設。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專家結合自身實踐探索提出了理科、工科、文科類非計算機專業以計算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大學計算機課程體系方案,介紹了教學中突出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經驗以及尚存的困惑。
有專家認為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注意正確處理培養計算思維與面向應用的關系,培養計算思維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應用計算技術,推動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與提高,應用型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育的本質永遠是計算機應用的教育,要以應用能力為導向,使學生具備在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有專家認為新形勢下信息應用能力的內涵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的以技術技能為主的信息應用能力必須向以行動能力為核心的信息應用能力提升。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計算思維要服務于信息行動。在這一認識指導下,專家介紹了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的“以計算機學科理論、知識應用、基本技能為基礎,以計算思維為主線,以信息行動能力為核心,以信息應用為目標”的大學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和解決方案。
還有專家以國家精品課程“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為例,介紹了遞歸、抽象、枚舉、搜索等計算思維諸要素如何在“問題驅動-理清思路-建立模型-構思算法-程序實現”的程序設計過程中運用,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行動能力,極好地詮釋了計算思維與程序設計行動過程的關系,強調了只有在問題解決的實踐中才能培養計算思維與行動能力。
來自臺灣的專家介紹了臺灣地區大學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它將信息處理能力與批判思維能力很好地結合,著力培養學生信息決策思考力,這也是當前國際的主流趨勢。盡管一些提法與大陸不同,其實質還是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思維和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行動能力。
在大會討論中,針對計算思維能力與信息應用能力的關系問題,來自全國大學的一線教師進行了熱烈討論,發表了各自的觀點看法,給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也提出不少疑問。
2)對當前大學新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狀態的估計。
在對新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方案討論中,就主張取消作為“狹義工具”的計算機基本技能教學內容,專家、教師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不同觀點的本質并非是否定計算機作為“狹義工具”的重要作用,而是對當前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掌握狀態上存在著不同的估計。
主張“取消”的實質是認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提升使大學新生的計算機基本技能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有的甚至比教師還要強,特別是重點大學的入學新生,因此本科與高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可以消減學時或不用開設了。但由于信息技術并未列入高考內容,也鮮見對全國范圍內大學新生計算機基本技能水平的調研數據,使主張“取消”缺乏實證依據。
在論壇中專家對2012年“大賽”情況進行分析,給出了警示。從分析數據看到,在2012年大賽中,大陸有28個省、市、自治區的202所高校的1萬多名在校學生參加,總決賽階段從1萬多名參賽者中選拔出534名學生進行決賽。在總決賽中,針對基于國際IC3標準的計算機基本知識、概念及IT工具使用的上機在線競賽,競賽結果顯示這些經過選拔參賽并進行一定輔導與練習的學生,計算機基本技能與基礎知識和概念掌握的平均成績僅為及格。本科生比高職生平均成績略高。同類學生平均成績不高,且標準差和極差過大,說明對“狹義工具”的計算機基本技能掌握嚴重不平衡。按省、市、自治區統計的平均成績看,經濟發達、沿海地區的平均成績與西部地區存在差異,但差異不明顯。而對重點高校參賽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重點高校的成績要好于普通高校及高職院校,但不均衡,僅有兩所重點大學平均成績較高,多數重點大學的平均成績接近總平均成績,還有一些重點大學的平均成績在總平均成績以下。由此,得到的結論是,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概念的掌握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一般大學生群體的整體情況不會好于參加總決賽學生的這個競賽結果,所以,不支持“在全國范圍,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的觀點。實證研究結論是“大學新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總體在提高,但嚴重不平衡”,掌握好“狹義工具”仍是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基本功,只是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要建立在“不平衡”這一實證研究基礎上。
在與會專家學者給出的以計算思維為主線的大學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方案設計中,從不同視角展示了對以計算思維為主線的大學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的認識和探索,也反映出對“狹義工具”的計算機基本技能在大學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中的不同態度,也許這正是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形勢下,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的良好基礎。
關鍵詞:按類招生 專業分類 應用系統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008-02
高職院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按一個專業大類招生。考生填報志愿時,直接填報該大類名稱即可。通過該方式錄取的考生在本專科階段前1~2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大三時再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自主選擇專業[1]。如在某校招生專業中,含口腔醫學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和醫學影像技術3個專業。3個專業統一以“醫學技術類”招生,考生若傾向3個專業中的一個,就只需填上“醫學技術類”即可。通過按大類招生進入大學以后,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各大類下的各個專業內涵,邊學習、邊選擇,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為合理的組織班級教學,在學生來校報到前,先進行初步專業意向選擇,以便于辦理報到手續和編班教學,這就要求在學生報到前,在網絡上提供一個B/S結構的專業分類系統,讓學生進行遠程專業選報,學校根據學生專業選取情況來通知學生開學時所報到院系。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校編班的盲目性,便于院系對學生的管理。
1 專業分類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1 技術綜述
系統的開發環境,本系統開發使用的操作系統為Windows XP,使用的開發工具為Visual Studio 2008,使用的開發語言為C#,使用的數據庫為SQL Server 2000,使用的Web服務器為IIS5.1。
該專業分類系統的設計根據目前的計算機技術和軟件開發技術,系統采用三層B/S結構和模塊化設計,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維護性。
使用微軟公司的3.5技術開發與實現,充分利用開發Web應用系統的特點,利用其提供的大量易用控件和功能強大的類庫,以及良好的代碼結構,實現高效專業分類系統的開發[2]。
使用的開發語言為C#,C#是一種安全的、穩定的、簡單的、由C和C++衍生出來的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它在繼承C和C++強大功能的同時去掉了一些它們的復雜特性。C#綜合了VB簡單的可視化操作和C++的高運行效率,C#以其強大的操作能力、清晰的語法風格、創新的語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組件編程的支持成為,NET開發的首選語言。后臺數據庫采用Microsoft的網絡數據庫SQL Server。SQL Server是真正的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具有圖形化用戶界面、豐富的編程接口工具、很好的伸縮性、對Web技術的支持、數據倉庫等功能[3]。
B/S結構(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是Web興起后的一種網絡結構模式,Web瀏覽器是客戶端最主要的應用軟件。這種模式統一了客戶端,將系統功能實現的核心部分集中到Web服務器上,簡化了系統的開發,降低了后期維護和使用的工作量。B/S結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操作而不用安裝任何客戶端軟件,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就能使用,客戶端零維護,系統的擴展非常容易,只需升級服務器端即可[4]。
1.2 功能模塊設計
專業分類系統的功能模塊主要分為:管理員模塊(登錄、查詢、統計、數據導出)、學生模塊(登錄、讀取分類文件、專業選取)等。管理員模塊核心為統計,學生模塊核心為專業選取,專業選取運行界面。
1.3 系統的總體流程
系統力求簡捷易用,穩定性好。
學生模塊:學生通過考生號和身份證號雙驗證,驗證成功后登錄到專業分類系統的界面以后,需要辦理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閱讀學校專業分類指導文件、驗證考生信息、專業選取、獲取開學報到院系信息。
管理員模塊:管理員登錄到專業分類系統的界面以后,可以按專業類查看學生的專業選取情況,可以統計每一大類學生對各專業選取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可以借助GridView控件的數據綁定技術導出Excel格式文件進行更為詳盡的數據分析。
2 系統關鍵技術
2.1 數據庫設計
專業分類系統的數據庫設計是整個系統比較重要的環節,該系統的所有操作都是以數據庫為基礎的。本系統采用的是SQLServer2000數據庫,數據庫名稱為stu2011,數據庫中包含的表主要有學生信息表,管理員賬戶表等。雖然在本系統的具體運行過程中,所能用到的學生字段信息非常有限,但為了達到與數字校園其他應用子系統的數據一致性,以及后續的各系統間的數據庫導入導出的對接問題,在數據庫各表的設計過程中保留了相應的冗余,它們的結構分別如以下幾點。
(1)學生信息表(T_student),記錄每位新生的考生號ksh、姓名xm、性別xb、民族mz、考生類別kslb、身份證號sfzh、總成績zcj、錄取專業類lqzy、第一專業志愿wdzy1、第二專業志愿wdzy2、批次pc、科類kl等基本信息,字段類型除總成績為float外,其余均采用varchar。其中考生號ksh為主鍵。
(2)管理員賬戶表(T_admin),記錄每位管理員的用戶編號userid、用戶名username和密碼userpass,用戶編號userid字段類型為int標識種子字段,其余兩個字段類型均為varchar。其中用戶編號userid為主鍵。
2.2 數據庫接口
3.5中的提供特定程序類Connection用于與數據庫對話,如專供用于連接SQLServer的SqlConnection和SqlCommand,使用SqlConnection對象連接SQLServer數據庫。在Web程序配置文件Web.config中統一定義好連接字符串,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后期修改,Web.config文件中數據庫連接配置信息如下代碼所示,在該連接字符串數據庫密碼為空,在系統真正部署時,為提高系統安全性數據庫必須設置密碼。
2.3 系統實現
學生模塊,學生登錄采用考生號和身份證號雙核對,兩號輸入正確后登錄成功,閱讀學校關于專業分類的正式文件,然后點擊“我已閱讀”按鈕進入專業選取界面,接著根據所報專業類,如圖1所示,就會在第一專業志愿選取后的下拉列表框中出現可以選報的專業,這樣可以避免選錯,新生選取完第一個志愿以后,借助這個下拉列表框的SelectedIndexChanged事件編寫代碼,主要使用C#中的Switch語句來指定在第二專業志愿選取后的下拉列表框中出現除第一個專業以后可以選報的專業,這樣設計可以提高程序的容錯性,兩個志愿都選取完成后,更新數據庫。
管理員模塊,統計是專業分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采用表格和若干個標簽控件Label,統計查詢主要使用SQL的統計函數Count(),統計結果先通過格式類型轉換,為統計精確保留兩位小數再賦給Label的Text屬性,學生在網上選取專業并確認以后,各部門管理員根據學生同一大類中的專業選取統計表,進行報到安排,如所報到院系、教室和宿舍排布等。
3 結語
本系統采用框架實現了基于B/S的專業分類系統。為廣大學生提供熟悉的Web界面,既方便了大一新生對專業意向的選取,也使高職院校管理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專業選取情況并進行開學報到布置及編班管理。河北省張家口教育學院作為高職院校從2010年開始對部分專業按大類招生,2010級、2011級按大類招生的學生在報到前通過網絡利用該系統成功的進行了專業意向選取。
參考文獻
[1] 熊曉燕.地方高校實施按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7.
[2] 章立民開發實戰范例寶典(使用C#)[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摘 要〕對《中國圖書館分類》(第五版)的修訂情況進行了概括,通過與中圖法(第四版)的對比,結合英語類文獻分類實踐,對現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H31”英語類目設置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議。
〔關鍵詞〕類目設置;英語圖書;《中圖法》(第五版);H31
1 “H31英語”類目修訂概況英語類文獻一直以來都是高校圖書館館藏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第5版)針對第四版“H31英語”大類的不足和實際需要對某些類目做了修訂,通過增設新類目、增改類目注釋等使類目更加清晰和實用,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是調整、規范了英語類教學用書的類目與分類方法。將H319.3(4版類名:教學法;教材、教學參考書,4版入H31)的類名改為“教學法、教材、教學參考書”,并在“H319.3教學法”類目下增設了8個下位類(修改內容見表1),以容納和規范中等以上英語教學用書的歸類,使教學參考書有了明確的歸類,改變了此類文獻原來過于集中于上位類(H31)的現象。如:圖書《現代大學英語教程》,中圖法第4版只能歸入H31,而第5版可明確歸入H319.39這一新類,方便此類文獻的分類排架管理及用戶檢索利用。二是通過增改注釋,說明類目含義或類目之間的關系,增強類目理解或使用說明。如“H319.32語音教學”增加注釋為:“口語教學入此。教材、聽說讀練習等入H319.9”(修改內容見表1)。筆者根據多年英語類文獻分編的實踐,結合《中圖法》(第5版)“H31英語類”的學習、理解,對類目修訂成果和類目注釋的不足之處做客觀概述,并撰寫此文,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2 “H31英語類目”修訂成果解讀經過此次修訂,英語類絕大部分類目的類名概念清晰,對于提高文獻標引質量和用戶檢索效率起了積極作用。
2.1 關于“H31(專業英語入有關各類)”的解讀類目注釋是對類目的補充說明,通過增加修改類目注釋,來容納新主題、疑難或常見主題內容。《中圖法》第5版的“H31”類目的注釋為“專業英語入有關各類”。如:《國際商務英語》(高等學校國際貿易類教材)為F-43。這使專業英語類圖書在分類上有了明晰的定位,方便了編目人員的標引。但在工作中發現,類似于《機械專業英語寫作教程》、《機械專業英語閱讀教程》之類的圖書是應該入“H315英語寫作”和“H319.4英語閱讀”類目,還是歸入“TH機械學”大類呢,這給編目人員的分類標引帶來了困擾。此次類目的修訂,對于專論各學科專業英語的教材,包括詞匯、修辭、寫作等該如何歸類,沒有明確的說明。筆者認為,文獻分類必須遵循學科屬性的原則,即文獻分類標引必須以其內容的學科和專業屬性為主要標準,作為專業英語的教材也應歸入有關學科,并借用總論復分表-4或-6進行復分,如《生物學西班牙語詞匯》,應歸入生物類Q-61。對于專業英語的教學用書如果具有多專業共性特點,在英語的有關類目可以作互見分類。但有時專業外語不易區分,也有可能是供專業與非專業讀者以提高閱讀能力為目的的各科讀物,對于該類文獻,則應分入語言類,利用通配符組配。如,《輕松聽懂BBC新聞》,可以歸入“H319.4:G”。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現?代?情?報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5版)英語類文獻類目設置解讀Mar.,2013Vol.33 No.3表1 《中圖法》第五版和第四版“H31英語類”部分修訂對照表
修訂類型中圖分類號類目名稱及注釋第4版第5版修改注釋H31英語總論英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的著作以及中等專業以上英語教材、課本、教學參考書等入此。例:《英語》(許國璋編)分類號為H31英語總論英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的著作以及中等專業以上英語教材、課本、教學參考書等入此。中等學校以上(包括中等專業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法、教材、課本、教學參考書等入H319等有關各類。例:《英語》分類號為H319.39。專業英語入有關各類。如:《國際商務英語》為F7-43〈中等專業以上英語教材、課本、教學參考書,5版改入H319.3〉H310.42中國專論國家英語水平考試(WSK)、EPT英語水平考試、大學英語考試等級水平考試等如此中國總論全國外語水平考試(WSK)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