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

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

時間:2023-06-05 10:17: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

第1篇

關鍵詞:  骨科  圍手術期護理  安全管理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壞、障礙、缺陷或死亡[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律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表現,容易發生意外,具有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為減少護理缺陷和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本文對骨科圍手術期安全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圍手術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齡18-78歲,平均43.5±8.78歲,既往無精神疾患,采用隨機抽樣法,將觀察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2人,其中試驗組男85例,女67例,對照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

    1.2.2 試驗組除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外,建立護理安全管理體系,由護士長及質控護士定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安全評估,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制定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或杜絕護理缺陷。①規范、熟練操作技能,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認真、熟練地履行各項操作規程,加強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和嚴謹性。②注重護患溝通,加強語言修養,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增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③加強醫護溝通,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

④重視護士繼續教育,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業務培訓,使其熟練掌握骨科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及并發癥的觀察和預防。⑤加強法律意識教育,完善護理記錄,書寫護理記錄并遵照科學性、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與醫療文件同步的原則,做到主觀的描述、判斷,結論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記錄可能,保持記錄客觀性和一致性[2]。

    1.3 評價指標  (1)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情況比較:從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情況、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情況統計2組數據。(2)患者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從患者的投訴、護理缺陷申報、護士糾紛處理三方面統計2組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積極配合治療情況  對照組積極配合治療患者133例(87.50%),試驗組為148例(97.37%)。2組積極配合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67,P<0.05)。

    2.2  2組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  對照組護理意外和糾紛發生率與試驗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衡量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與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本研究表明確保骨科圍手術期患者護理安全,是防范和減少糾紛,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

    3.1 骨科患者常由于突遇意外傷害,病人往往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可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各種心理反應,此時護士應保持鎮靜,緊張有序的救護活動本身就會使病人產生一種心理安慰和信任。同時應關懷、安慰病人,保持鎮靜,采取積極態度配合醫務人員的救護。對于患者家屬,應客觀地介紹病情,取得家屬的合作與理解。

    3.2 提高護理安全意識,倡導安全文化,增強安全管理理念  臨床護理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護理風險始終貫穿于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有時候即使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風險,甚至發生醫療糾紛。本研究結果表明,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培訓,強化對低年資護士業務技術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整體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增加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有助于杜絕安全隱患,提高護理質量。

    3.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護理安全隱患存在于臨床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在臨床活動中,護士是與患者接觸最密切的醫務人員,要注意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高度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防范護理差錯,減少護理意外與糾紛,確保醫療護理安全,切實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滿意的全程優質服務。 

參 考 文 獻

第2篇

【關鍵詞】糖尿病;骨折;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506-01

1.臨床資料

本組39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65歲-79歲,平均70.5歲。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10例,脛腓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4例,鎖骨骨折6例,其中,開放性傷口1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7例,雙髖關節置換1例,鋼板固定19例,髓內針固定12例。既往有糖尿病史37例,首次確認為糖尿病2例。

2.護理

2.1 心理護理:本組病人多因瞬間的意外引起軀體運動障礙,加之患糖尿病多年,容易對治療缺乏信心,表現為焦慮、抑郁、暴躁或情緒低落。護理措施:①向病人講解手術的目的、手術的方法、麻醉的方法、手術后注意事項以及手術后效果,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②對病人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可以播放治愈患者的幻燈片,讓病人了解骨折愈后效果良好,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專科護理:

2.2.1 疼痛護理:手術疼痛是患者較為關心的問題。手術前,抬高患肢至少于心臟齊平,48小時內持續冷敷,以減輕組織腫脹。手術后,應用術后鎮疼泵,或口服藥物減輕疼痛。

2.2.2 皮膚護理:①手術前使用夾板、牽引的病人,應保持襯墊平整、松軟適度,尤其要注意骨骼突起部位,要仔細觀察局部皮膚和肢端皮膚顏色、動脈搏動改變情況。②皮膚出現破損,糖尿病病人抵抗力較差應及時清創處理,防止發生感染和延誤手術治療。③手術后,對于長時間臥床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導致組織受壓壞死產生壓瘡,要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及時翻身,定時按摩受壓部位。④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較差,術后切口容易感染不愈合,要注意無菌操作。

2.2.3 會陰護理:糖尿病人比普通患者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所以要加強會陰護理。每日兩次進行尿管護理。術后6小時后,就可以進行尿管夾閉,進行膀胱肌鍛煉,以便盡可能早日拔除尿管。鼓勵長時間臥床患者多飲水,排尿前輕扣膀胱,盡量排盡膀胱內殘液殘渣,避免形成結晶。

2.2.4 飲食護理:對病人進行合理的飲食護理,讓病人理解并自覺遵從飲食醫囑。手術后兩天內患者易進食,流質、半流質容易消化的食物,一周后注意添加粗纖維飲食,以保證大便通暢。圍手術期的糖尿病人,既要保證充足的營養供給,又要使血糖在許可范圍內,所以要根據體重確定每日所需飲食,不能正常進食者可以給予靜脈營養支持,避免因營養不良造成傷口或切口不愈合[1]。

2.2.5 血糖監測:不良情緒、創傷、手術等應激因素的存在容易導致血糖增高,或因不良情緒、受傷后進食量過少等因素導致血糖降低。總之血糖值波動較大,因此必需加強血糖監測。必要時采用短效胰島素治療,圍手術期控制血糖在7mmol/L~10mmol/L。糖尿病患者皮膚不容易愈合,應用胰島素最好至手術后14天,拆線后,改用口服藥物。

2.2.6 功能鍛煉:手術后抬高患側肢體,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麻醉4-6小時后,就可以指導患者做遠端關節活動,肌肉的收縮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2]。糖尿病患者在加強鍛煉的同時可以輔助抗凝藥物。

3.結果

本組39例內圍手術期發生傷口感染2例,血糖控制不良1例。病人均能積極配合治療,傷口甲級愈合。

4.小結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營養差、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圍手術期通過心理護理、專科護理,使病人順利渡過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第3篇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聚集和凝結。是骨科的常見并發癥,防治不得當可以發生嚴重的后遺癥,如肢體壞死、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甚至猝死。絕大多數DVT可以預防,發病后只要做到早期發現,規范化治療多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1]。

2 流行病學

我國目前尚無完整的關于DVT的流行病學數據。呂厚山[2]報道人工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達47.1%,翟振國[3]報道為30%-50%。這與歐美國家的報道相似,在美國,無預防措施的重大骨科手術(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髖部周圍手術等)DVT發生率為32%~88% [4、5]。我們臨床上之所以沒有見到這么高比例的DVT患者,是因為其中大部分為沒有癥狀的患者。根據美國OlmstedCounty,Minnesota的數據顯示[6],美國每年有癥狀的DVT發生率為145/100,000,肺栓塞為66/100,000,深靜脈血栓引起肺栓塞而死亡的人數每年約20萬,因DVT而喪失的勞動力每年約200萬,這充分說明,DVT的發病以及其造成的損失已達到了驚人的程度[7]。

3 DVT形成的原因和危險因素

早在1884年,Virchow就描述了DVT形成的病理學三要素:血管內膜損傷,血液滯緩和血液高凝[8],至今受到人們的普遍公認。骨科患者涉及創傷、手術、制動及長期臥床等多種因素,與這三要素密切相關。由于下肢靜脈血流慢于上肢,一般DVT以下肢多見。且以左下肢多見,這主要是因為左髂總靜脈匯入下腔靜脈幾乎成直角,跨腰骶生理突起被壓向前方,另又被右髂總動脈壓向后方,導致左側下肢靜脈前后受壓后,血液回流慢于右側[9]。

3.1 血管內膜損傷

血管內膜損傷后,膜下膠原蛋白暴露,可發揮強烈的促凝作用,促進血小板在的內皮下膠原處黏附、聚集,導致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對于骨科患者,有很多因素導致血管內膜的損傷。①創傷:骨科患者多數因車禍、重物砸傷或墜落等引起,這些高能量損傷將直接導致血管的挫傷,撕裂甚至離斷。②手術:手術對于患者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創傷,手術中由于骨折復位,軟組織的牽拉,以及傷口過長時間的暴露均有可能損傷血管。③藥物:骨科創傷患者受傷后大多數軟組織腫脹,需甘露醇、七葉皂甙消腫活血,這些藥物本身對血管內膜有一定程度的損傷[10]。④靜脈操作:有部分患者需長期輸液、反復穿刺以及靜脈插管,這些操作直接導致血管內膜損傷。

3.2 血流滯緩

正常血流中由于血液成份比重的不同,紅細胞和白細胞在血流的中軸流動構成軸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是一層血漿帶構成邊流。當血流減慢時血小板可進入邊流,增加了血小板與內膜的接觸機會和粘附于內膜的可能性。由于血流減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達到凝血所需的濃度,導致血栓形成[11]。骨科患者骨折后由于手術、麻醉和鎮靜、肌松藥物的應用,使肌肉暫時喪失了“肌泵”的收縮功能,加上患肢長時間處于制動,靜脈回流減少、流速減慢,促進DVT了形成。

3.3 血液高凝

血液高凝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活性降低,血液較之正常狀態下更容易凝聚。此狀態常見于一些遺傳病,如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基因突變等。骨科患者在嚴重創傷、大手術后或術后失血較多的情況下,血液濃縮,血中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Ⅻ、Ⅶ)的含量增多,其粘性增加,易于發生粘集形成血栓。另外,骨科患者為防止創傷出血而應用的凝血類藥物,也會促進血液的高凝狀態。

3.4 危險因素

除了以上的DVT三要素外,還有很多危險因素會促進DVT的發生。如患者伴有慢性心肺疾病,惡性腫瘤,嚴重感染,糖尿病、靜脈曲張、小腿潰瘍、既往血栓病史等,DVT的危險性會更大[12]。高齡(>50歲)、肥胖、吸煙、妊娠和口服避孕藥與DVT的形成也有著密切關系[13]。長途旅行也是DVT形成的危險因素,據報道乘坐汽車、火車、飛機持續時間超過5小時以上者,靜脈血栓形成機率增加5倍左右[14]。

4 圍手術期DVT的預防、治療和護理

骨科患者在圍手術期間由于創傷、手術和術后的長期制動等多種綜合因素,導致了圍手術期DVT的高發生率。如術前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治療護理,DVT的發生率將明顯降低[15]。李進[16]報道了126例骨科大手術后的DVT發生率為37.3%,其中未采取預防措施的DVT發生率為66.67%,采取預防措施后DVT發生率為15.28%。

4.1 術前DVT的預防和護理

需行骨科大手術的患者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和髖部周圍骨折手術,其DVT的發生率較高[17]。術前可以針對已經明確的危險因素進行有計劃和針對性的術前教育。讓患者大體上了解DVT的形成因素,預防方法,DVT發生后的癥狀,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等。這種術前指導既能讓患者對DVT有足夠的認識,同時能減輕心理負擔,還能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其次,還要教育患者注意生活上的一些DVT危險因素,如戒煙、戒酒,飲食上以低脂食品為主,多食維生素較高、高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小便通暢等。

4.2 術中DVT的預防

手術中應避免粗暴操作,提高手術技巧,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止血帶使用時間過長。術中徹底止血,保護手術野中的血管,避免血管內膜破壞后血栓形成。術中如失血過多,應給予輸血和補足液體。對于DVT高危患者,盡量采用硬膜外麻醉[5]。

4.3 術后DVT的預防和護理

4.3.1 觀察早期DVT癥狀

如患者主訴有下肢沉重、腫脹、關節屈伸時肌肉不適,則需警惕DVT的發生。術后巡視病人時要注意患肢皮膚顏色、皮溫、周徑,淺靜脈是否怒張、肢體與正常側相比是否明顯增粗。如果發生以上這些情況,及時通知主管醫師。如果患者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等癥狀,動脈血氧分壓下降,應考慮肺栓塞,應立即進行搶救并通知值班醫生。

4.3.2 藥物預防

預防DVT的抗凝藥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華法令、二氫麥角胺等口服藥和肝素、右旋糖苷,復方丹參液等注射液。此類抗凝藥物存在著出血的副作用,臨床上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黑便,牙齦出血等癥狀。患者應用肝素時,還要注意定期監測凝血酶原時間。

4.3.3 物理預防

4.3.3.1 術后和功能鍛煉

術后患者抬高雙下肢20°~30°,上半身抬高15°,膝關節屈曲15°,這樣的可以使髂靜脈松弛,并有利于靜脈回流。鼓勵患者在床上盡早主動屈伸踝、膝和髖關節,利用肌肉的收縮作用擠壓血管,促進靜脈血液流動。如患者主動活動困難,可以由護士或家屬進行由跟腱起至下而上的肌肉擠壓運動,對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和大腿后側肌群按摩,加速血液回流。

4.3.3.2 機械預防

目前有很多機械預防方法,包括小腿充氣壓力泵,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儀器,分級壓力長統襪,彈力繃帶等,這些機械方式均能起到預防DVT形成的作用[1、18]。

4.3.4 其它注意事項

術后患者往往需靜脈輸液或穿刺,盡可能避免在患肢的同一靜脈上反復多次穿刺,特別是大隱靜脈。避免長時間靜脈輸液,連續輸液盡量不超過48小時[18、19]。輸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速度緩慢和充分稀釋。

4.4 DVT形成后的治療和護理

如懷疑患者DVT形成,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應盡快進行影像學檢查以確定血栓的部位,大小。根據血栓情況評估其可能產生的危害,并制定治療方案。

DVT形成后的主要治療是抗凝,一旦客觀檢測確定診斷,應立即開始抗凝治療。治療分為藥物治療、溶栓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藥和抗凝藥為主,在藥物治療期間最主要的仍是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如患者傷口的滲出量,外傷或手術區域有無血腫形成,患者有無貧血等。

溶栓治療可以迅速溶解血栓,促進受阻血管再通,不損害靜脈瓣膜結構,因而成為DVT的常規治療方法。常用的溶栓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重組鏈激酶、纖維蛋白溶解酶、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是最常使用的溶栓劑。由于出血危險較大,骨科手術術后的病人應避免使用溶栓藥。

手術治療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取出血栓,通暢靜脈。但由于取血栓手術本身對血管會造成一定適度的損傷,故手術治療僅針對于巨大髂股靜脈血栓導致肢體壞疽危險的患者,或存在藥物抗凝或溶栓治療禁忌的患者。對于一般的下肢血栓,外科治療常植入靜脈濾器即可。

5 出院后的指導

DVT形成后,需要長期的抗凝過程,首次發生的患者至少治療6~12個月,對復發的患者建議無限期抗凝[20]。且DVT易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小腿皮膚靜脈潰瘍等后遺癥,如不及時防治可導致嚴重后果,所以,要高度重視病人的出院后指導。一般在不影響骨科疾病恢復的情況下,囑患者進行積極主動的功能鍛練,注意飲食結構;避免便秘,咳嗽等,這些會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按時服用抗凝藥物,定期復診。

6 小結

DVT在骨科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如沒有得到及時診治,將產生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臨床上,我們診治和護理上要注意仔細觀察、早期預防,及時治療,整體護理。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加強相應的護理措施,以避免手術并發癥和有效的恢復肢體功能,減輕疼痛,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使病人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白金廣、劉素萍.創傷或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11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36-837.

[2]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55.

[3] 翟振國、王辰.手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防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4:186-188.

[4]HardwickME.ColwellCWJr.AdvancesinDVTprophylaxisandmanagementinmajororthopaedicsurgery.SurgTechnolInt. 2004.12:265-8.

[5]AnayaDA.NathensAB.Thrombosisandcoagulation:deepveinthrombosisandpulmonaryembolismprophylaxis.SurgClinNorthAm. 2005.85:1163-77.ix-x.

[6]HainesST.Venousthromboembolism:pathophysiologyandclinicalpresentation.AmJHealthSystPharm. 2003.60:S3-5.

[7] 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進展.護理雜志.2003.20:93-94.

[8]CarrollP.Deepvenousthrombosis:implicationsfororthopaedicnursing.OrthopNurs.1993.12:33-42.

[9]LudwigB、HanT、AmundsonD.PostthromboticsyndromecomplicatingacaseofMay-Thurnersyndromedespiteendovasculartherapy:casereportandreview.Chest.2006.129:1382-6.

[10]ZakariaelR,HuntCM,LiN,etal.Disparityinosmolarity-inducedvascularreactivity.JAmSocNephrol.2005.16:2931-40.

[11]VerhammeP,HoylaertsMF.Thepivotalroleoftheendotheliuminhaemostasisandthrombosis.ActaClinBelg.2006.61:213-9.

[12] 程凌燕、耿莉華.骨科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4.18:2086-2088.

[13] 侯黎升、崔洪鵬.骨科患者靜脈血栓疾病的預防.臨床骨科雜志.2007.10:183-185.

[14] 王琳.旅行可加重深靜脈血栓.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484.

[15]ElmanEE,KahnSR.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afterupp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ThrombRes.2006.117:609-14.

[16] 李進.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分析.現代醫藥衛生.2007.23:521-522.

[17] 邱貴興、戴戎、楊慶銘、裴福興.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中國臨床醫生.2006.34:27.

[18] 郭銀彩、于文利、王小霞.下肢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和預防性護理對策.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98.

第4篇

【關鍵詞】 骨折;手術;疼痛;護理

【中國分類號】 R3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009-0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nursing methods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were discussed. Methods: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296 cases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in the Orthopaedic of the 903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0 was summarized. through pains of the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tients estimated, analgesia measures were promptly taken. Moreover, through estimating result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observation of drug side effects, further measures were correspondingly used. Results: Most of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ctively prevented and discovered, which helped the patients riding out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 The a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pains of the patients and facilitate rehabilitation of their bodys.

【Key words】 fracture surgery pain nursing

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后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骨科護士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的緩解疼痛,并減輕因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現將我科2010年1月~2010年8月對296例四肢骨折手術后患者的疼痛護理進行回顧性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10年1月到2010年8月收治的骨折病人296例,其中男163例,女133例,年齡6~90歲,上肢骨折172例,下肢骨折124例。

2 護理

2.1 護理評估:(1) 疼痛程度的評估 評估是疼痛處理關鍵的第一步,護士對安返病房的病人進行綜合評估,由于個體差異,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力也不同,客觀地把握疼痛程度較難。常用的評估方法有視覺模擬評分法:即在標尺的兩端標有0~10的數字,數字越大,表示疼痛強度越大。使用前先向病人解釋0代表無痛,1~4代表輕微的疼痛,4~7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而10代表最嚴重的疼痛,讓病人根據自我感覺在標尺上標記出最能代表疼痛強度的點。對語言和表達能力受損的病人則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即用6種面部表情從微笑至悲哀至哭泣來表達疼痛的程度,讓病人指出與他們疼痛相符的臉譜。另外還可以應用目測模擬疼痛評估量表:將一條100mm的水平或垂直線模擬分成100個點,兩邊代表從無痛到最痛,請病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對疼痛強度作出標記。同時護士還可通過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緊張度,掌心出汗等間接了解疼痛的程度,在病人手術后進行常規疼痛綜合評估并記錄。(2)疼痛原因的評估 除了進行疼痛程度的評估外,也應了解術后疼痛的原因,骨科術后疼痛常見的原因有:術后疼痛與手術操作、組織損傷或傷口周圍肌肉痙攣及心理緊張、恐懼有關,也與個人對疼痛的耐受以及患者的年齡、性別、痛閾、身體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素質、社會因素及暗示與安慰等有關。根據科學研究證明,患者年齡越小,對疼痛的耐受力就越差,女性較男性耐受力差、身體消的病人對疼痛的耐受也很差。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質的患者更容易表達對疼痛的主觀感受。

2.2 護理措施:(1)合適的 術后幫助病人擺好舒適,保持患肢正確位置,患肢呈伸直膝關節功能位,外展20°~30°,術后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可抬高患肢并指導和幫助病人做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減少肢體腫脹,解除神經壓迫,減輕肢體疼痛。觀察患肢循環及動脈搏動,是否由于敷料包扎過緊引起缺血性疼痛,當立即去除引起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過緊的敷料,解除血管痙攣,改善組織缺血癥狀。術后2~3天疼痛明顯加劇,應查找原因,及時報告醫生處理。(2)有效的鎮痛 為解除病人的痛苦,保證病人的良好休息與睡眠,利于術后恢復,遵醫囑給予鎮痛、鎮靜藥物和應用鎮痛泵,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疼痛是否減輕,并及時報告醫生,除藥物鎮痛外還可做物理療法來減輕疼痛。(3) 病情觀察 加強巡視病房,仔細觀察骨折肢體腫脹、疼痛、切口敷料有無滲出、末梢血運、傷口包扎松緊、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液顏色及量,觀察術前術后體溫變化,判斷是吸收熱還是炎性反應,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如發現骨折肢體腫脹明顯、肢端末梢發白或紫紺,患肢感覺疼痛、麻木,被動牽拉時引起劇烈疼痛等骨筋膜室綜合征表現時,應及時匯報醫生行切開減壓術。如為肢體傷口加壓包扎過緊時引起的疼痛,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放松包扎,以減輕疼痛。(4) 心理護理 骨折引起疼痛和正常生理功能障礙使病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有些病人對手術治療缺乏了解,擔心術后疼痛和并發癥,多有恐懼、緊張、焦慮心理,因此手術前護士要關懷安慰病人,耐心解釋,或與預后好的同病種的病人聊天,使病人了解和認識病情,盡最大努力取得病人的信任,要為病人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消除不良的心理反應。術后給予病人熱情服務、關心、體貼和照顧病人,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以明顯減輕疼痛。(5)創造良好的環境 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18℃~22℃,濕度56%左右,空氣流通,減少噪音,保持病室安靜、整潔、舒適,各種物品放置要井井有條,讓病人處于一種輕松、愉快舒適的治療休息環境中,也可減輕術后疼痛。還可以讓病人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可以減輕疼痛(6) 良好的睡眠 指導病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盡量將治療、護理集中在適宜的時間段進行,避免對睡眠時間的干擾,以保證病人最佳的睡眠,減輕術后疼痛。

3 效果評價

隨著整體護理的逐步實施和完善,護士在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控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對骨折術后病人的疼痛采取相應的綜合護理措施,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通過觀察疼痛治療的情況,及時評估鎮痛效果,觀察藥物副作用并予相應處理,將患者術后痛苦降到最低限度,以及減少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及身體過度活動,安全渡過圍手術期,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還可促進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和降低醫療費用,同時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對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2] 段磊.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

[3] 王芳民,倪淑卿.實用新醫學,2007;8(8)

[4] 鄒家柳.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5;11(12)

[5] 葛學娣.創傷性骨折疼痛患者的護理[J].東南國防醫藥,2003;5(4):285~286

第5篇

【摘要】:探討護理在骨科病人中的應用,研究護理學在骨科臨床上的不同特點,增強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通過良好的護理有效的緩解病人的各種不良情緒,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充分重視其心理狀態,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使病人的情緒調解到最佳狀態,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復。本文介紹了對骨科病人的護理內容,并重點闡述了心理護理。

【關鍵詞】:骨科病人;心理護理;措施

1 引言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時候,護理的理念也在改變。“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是新型醫療模式的核心。表現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就是將人性化護理融入到醫療護理的全過程中,在對患者疾病護理的同時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務,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種服務,使病人有一種溫馨感、親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復。現代管理理論認為,服務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人的需求,邏輯終點是為人服務。骨科病人多數為突然遭受外界各種意外,而導致骨傷科疾病,生活多不能自理,劇烈的疼痛和關節肢體活動受限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穩定程度,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可有效的緩解患者的心理應激。

2 骨科病人的護理內容

2.1 飲食護理

骨折后由于傷后氣血失和,骨折組織的修復需要充足的營養,中醫素來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所以疾病的調護重在飲食的調護。在飲食調護過程中,應采取不同的調護方式選擇氣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調養。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長、修復均依賴腎精滋養和腎陽推動。故以補腎精的食物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燉鱉。氣血虛加入適量黃精、黃芪、當歸以調補氣血。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強弱,在不影響病情的基礎上,尊重病人的飲食習慣及嗜好,靈活運用,以強筋壯骨,補養氣血促進骨折愈合。

2.2 對發生便秘的骨折臥床患者的護理

2.2.1 骨折臥床患者發生便秘原因

臥床時間長。患者臥床時間長是導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臥床患者便秘多屬于因結腸或直腸的生理功能障礙而引起。骨科臥床患者多為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創傷和手術,臥床的時間長,活動受限,加上使用鎮痛泵,使患者腸黏膜應激性減退,腸蠕動反射功能障礙等,導致張力減退性便秘。

排便方式的改變。排便方式的改變也是骨科臥床患者發生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排便時,結腸遠端的直腸縱行肌收縮,使直腸變短,消除了結腸遠端和直腸之間的角度,直腸內壓力升高,肛內、外括約肌舒張,同時膈肌下降到深吸氣位置以增加腹壓,加上腹壁肌用力收縮,大便時采取蹲位也能造成腹腔的最大壓力,并可利用重力排便。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吸氣增加腹壓,骨科的臥床患者多因急診入院,未能做床上排便的訓練,加上術后制動時間長,排便方式改變,使多數人不習慣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便意,整個結腸的活動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減弱或消失而導致便秘。

2.2.2 護理措施

加強健康教育。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建立排便的習慣,對長期臥床患者應針對病人,采取早預見性護理。術后注意觀察有無腹脹,腸鳴音是否正常。腸蠕動減弱者要暫禁飲食。護士要把預防便秘的問題作為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訓練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制定患者合理飲食、飲水計劃。給予足量的維生素飲食,增加適量的水果和蔬菜。對急診手術的患者也要及時告訴患者便秘的危害和預防方法。

適當使用藥物或其他治療。對術后3天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服用胃腸動力藥或緩瀉劑等,排便前1天睡前服用適量的緩瀉劑,排便當日清晨空腹飲熱茶大約300ml,以刺激腸蠕動,有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長期使用瀉劑或灌腸排便的習慣。

2.3 加強病區安全管理

病區陽臺外面設防護欄,病區走廊內設置扶桿供年老體弱者扶助,地面不可太濕,衛生間有防滑警示。小兒、老年患者要有陪護、睡眠時加床欄防護。定時檢查評價呼叫系統、地面、病床、床欄、輪椅、平車衛生間等環境設施、病人行走路線扶手的穩定性、拐杖、助行器、夜間照明等各個環節,發現并解決各種隱患問題。定期組織護士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及各種安全管理制度、風險預案并抽查。檢查目標患者有無掌握預防意外跌倒、墜床的方法。對于行動不便者將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盡量保持衛生間、開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濕處放置防滑標識,以防摔倒。骨科患者除治療要求絕對臥床休息外,對于四肢骨折或損傷的患者,行走不便或需借助拐杖行走,地面濕滑時易發生摔傷造成骨折再折,造成醫療糾紛。

2.4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作為一種重要的護理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它貫穿于病人住院的全過程,能較好的解決病人的負性情緒心理問題,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骨科患者多為意外損傷所致,突然使其強迫性臥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難以接受,傳統的護理有時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除了滿足患者的治療和生理需要外,加強心理護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時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全過程,盡快得到康復。

第6篇

【關鍵詞】 無痛病房; 骨科圍手術期; 疼痛管理

骨科醫護人員和骨損傷患者經常要面對骨科圍手術期的疼痛問題,這種疼痛感會對患者的睡眠質量和康復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出現手術后諸如關節僵硬、深靜脈血栓、肌萎縮等并發癥。骨科術后的疼痛現象,實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的一種修復反應。在國際上,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又增加了疼痛,成為五大生命體征[1]。人性化無痛病房的理念正在深入患者以及護理工作中。本院骨科為了提高病房的護理質量,開展了無痛病房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也意味著無痛病房在骨科圍手術期護理應用的必要性。本文從對疼痛的評估、骨科圍手術期鎮痛等方面,探討了骨科無痛病房對骨科圍手術期患者疼痛干預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6月-2012年12月200例骨折行內固定治療病例,其中入院后實施無痛病房管理100例為實驗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23~75歲,平均(41.15±5.35)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67例,跌倒傷15例,高處墜落傷18例;骨折類型:肱骨骨折26例,外踝骨折18例,髕骨骨折22例,鎖骨骨折24例,橈骨遠端骨折8例,其他2例。入院后按骨科傳統鎮痛常規管理1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23~76歲,平均(41.26±5.41)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68例,跌倒傷14例,高處墜落傷18例;骨折類型:肱骨骨折27例,外踝骨折17例,髕骨骨折23例,鎖骨骨折22例,橈骨遠端骨折9例,其他2例。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系統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按照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給予無痛病房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如下。

1.2.1 疼痛評估 實驗組以實施骨科患者鎮痛任務為中心,患者入院后1 h內首次全面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個人史、既往史等),大系統癥狀、專科情況等。此后,每天的9點都進行疼痛評估。手術完成,自失效后,根據不同的麻醉方式再進行全面評估。實施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及蛛網膜下腔麻醉、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需要評估8次,每小時1次。對于疼痛的評估主要有數字評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PRS-R)。數字等級評定量表,是用0~10個數字,表示疼痛的強度等級,“0”表示無痛,“10”表示最劇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2]。4歲以下幼兒、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進行評估。在數字等級評定量表中,疼痛評估≥5分者,應該報告醫生,給予鎮痛處理(靜脈或肌內注射后30 min,或者口服藥后1 h)后,再進行評估1次,并在《疼痛評估表》上作好記錄。以后每隔2小時對患者評估1次,直至疼痛評估數字等級≤3分為止,并記錄。對照組以骨科傳統鎮痛常規管理,疼痛盡量讓患者能忍就忍著,患者疼痛劇烈時才使用止痛藥。

1.2.2 疼痛干預 (1)室內要保持安靜整潔,以利于患者心理壓力的減輕。(2)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能夠懷著同情傾聽患者的傾訴,保持溝通的順暢。(3)對患者進行疼痛知識的介紹,改變傳統觀念,解除患者害怕鎮痛藥物成癮的顧慮,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同時在疼痛管理過程中引導患者和家屬進行配合。(4)對于能夠引起疼痛加重的因素,如不當、固定過緊、角度異常、傷肢位置,過于頻繁的操作等,都應該盡量避免。(5)適當進行非藥物因素干預,如心理疏導、音樂療法,以及一些冷敷、熱敷、按摩等的物理治療。(6)在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要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采取多模式個體鎮痛,按時給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2天NRS評分、24 h疼痛頻率及24 h需臨時應用止痛藥次數和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術后2天NRS評分、24 h疼痛頻率及24 h需臨時應用止痛藥次數和患者滿意度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使醫生、護士對疼痛管理的意識大大增強 樹立無痛觀察、全程無痛、超前鎮痛、安全鎮痛等新理念,采用多模式、多階段、多途徑、多靶點、多學科合作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在恰當時點將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和方法組合起來使用的治療方法,并及時觀察、有效處理鎮痛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科學制定針對患者具體病情的有效個體化鎮痛治療方案,將疼痛降低到最小,讓患者快速恢復健康[3]。

3.2 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可減少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感 疼痛對于機體的刺激是強烈的,而人們也很難抑制和克服劇烈的疼痛,凡是經歷過疼痛體驗的人,再想到疼痛時,都會心懷恐懼。因此,在手術前大部分患者都會產生對手術的恐懼感。故部分患者由于懼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敢接受甚至放棄手術治療。隨著無痛病房的開展,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增強了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

3.3 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據國際慢性疼痛協會研究發現,疼痛的潛在危險要遠高于一個疾病,持續的疼痛會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神經系統的改變引發惡性循環,從而加重、延長疼痛[4]。也會誘發心臟病、高血壓等,疼痛會導致失眠焦慮和抑郁,這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負性影響,會反映到患者的內分泌、免疫和神經系統上,從而產生這些系統的功能改變,使患者的生命質量下降[5-7]。疼痛對身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鎮痛來消除或者減輕。減輕或消除骨科圍手術期患者因疼痛影響生活質量,促進康復。

3.4 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使患者疼痛下降到最低點 患者能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能在無痛或者微痛的情況下早期積極主動進行康復功能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早日康復,減少骨科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可明顯減少患者住院天數,減少患者住院費用,提高患者滿意度[8-10]。

3.5 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能更好地深化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 創建骨科無痛病房,是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的一部分。在臨床護理的工作中,最常見的就是骨科患者的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創傷、手術、術后的固定、特殊的、功能鍛煉的過程,康復治療的過程等。無痛管理的理念,要求醫護人員必須主動地接近患者,關注患者,了解患者,提升護士疼痛管理理念,使患者得到優質的無痛服務[11],同時患者對醫護人員有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這是更人性化服務理念,這也是開展無痛病房管理的目的所在[12]。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要求無痛的基本權利,患者也渴望和要求給予無痛的治療和護理,并且有對醫生護士提出進行無痛技術治療和護理的權利。因此,在2004年國際疼痛協會(IASP)把每年的10月11日確定為“世界鎮痛日”,還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的口號[13]。骨科圍手術期無痛病房管理的開展,使患者安全、平穩、順利、舒適的接受相關治療和積極配合功能鍛煉[14-15]。因此,提高骨科圍手術期疼痛控制質量是提高醫護服務質量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圍手術期限患者滿意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Merboth M K, Barnason S. 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2]董加萍.成人疼痛評估方法與疼痛護理新進展[J].中國現代醫學,2008,46(19):42-43.

[3] Stephen B M, Martin K. Wall and Melzack’8 textbook of paln[M].5th ed. London: Elsevier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362-373.

[4]陳志瓊.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疼痛護理的文獻評價[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1):11.

[5]崔快.創傷性骨科患者的疼痛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0):4861.

[6]劉艷麗,骨科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J].中國療養醫學,2005,14(2):155-121.

[7] Michael W, Robert F. AO manual of fracture management: internal fixators: concepts and cases using LCP/LISS (AO Manual of Fracture Management Series)[M]. Clavadelerstrasse Davos:AO Publishing,2006:1-3.

[8]黃津芳.人性化管理理論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9):212-286.

[9]趙繼軍,崔靜.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83-384.

[10]朱煒.創建無痛舒適護理病房的臨床應用與展望[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11):36-37.

[11]黃天雯,何翠環,陳曉玲,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21-224.

[12]梁玲,李慧銘,何平.自控鎮痛泵健康教育指導標準的設計與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60-61.

[13]邱貴興.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8,12(1):78-81.

[14]馮嫻,杜嫣妮.骨科無痛病房的護理管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5):48-49.

第7篇

【摘要】膝關節鏡診治術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上的一種診斷和治療膝關節多種病癥的比較安全和實用的微創技術,具有對關節腔損傷小、切口小、術后反應輕、并發癥少、診斷更加明確、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1月成功為98例住院患者實施了膝關節鏡手術,經過我們的精心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98例中,男41例,女57例,年齡28~68歲,平均41歲。膝半月板損傷行半月板切除術42例,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骨關節炎行關節清理28例,關節內游離體行游離體取出3例,亞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關節清理沖洗7例,膝十字交叉韌帶斷裂行交叉韌帶重建18例(其中前十字韌帶14例,后十字韌帶4例);手術時間最短1h,最長4h,平均1.5h。全部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由于膝關節鏡手術是一項新的治療技術,病人缺乏有關知識、手術情況的了解,對手術產生憂慮、恐懼。護士應向病人及家屬耐心地講解此項手術方法與傳統手術方法的區別,說明該手術的優越性,治療后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等。必要時請手術成功的病人現身說法,使病人消除思想顧慮,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治療。

2.1.2康復教育

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說明鍛煉的必要性,以防術后因疼痛不練習而造成股四頭肌萎縮,影響關節功能。

2.2術后護理

2.2.1

本組患者全部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后去枕平臥6h,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患肢用軟枕抬高15°~30°,促進靜脈回流,以減輕肢體腫脹。

2.2.2患肢的觀察及護理

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膝關節鏡術后膝關節均使用彈力繃帶回壓包扎傷口,以預防關節內出血和傷口滲血。若滲血較多,應及時報告醫生更換敷料,并注意觀察膝關節腫脹、疼痛、周圍皮膚顏色,是否有關節內積液及感染等跡象;觀察小腿及足的顏色、運動情況、皮膚溫度、腫脹情況及足趾末梢血運;觀察踝關節屈伸及足趾屈伸運動及小腿和足的皮膚感覺,了解麻醉恢復情況及手術是否損傷神經。術后往往會出現關節內出血,一般情況下較少量的關節內出血會在短時間內自行吸收,而不會影響關節功能的恢復;出血較多時則會引起明顯的關節腫脹,這時需要做關節穿刺,抽出積血后加壓包扎,一般經過2~3次穿刺抽血后即可。對于頑固性的出血者,可能需要更多次數的穿刺,而且可以根據情況在穿刺抽血后再向關節內注入適量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做關節穿刺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三、功能鍛煉

3.1及早進行功能鍛煉,防止術后關節功能障礙

①手術結束當天待麻醉作用消失后,開始行患肢踝關節背伸、跖屈鍛煉,以減輕足部水腫。鍛煉強度以病人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②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也可進行各種的直腿抬高訓練。

3.2膝關節的屈曲鍛煉

對于關節清理術、游離體摘除、滑膜切除、半月板部分切除或修補的病人術后第3天即開始行屈膝功能鍛煉。而對于交叉韌帶損傷和斷裂行交叉韌帶重建的病人則要在術后第4周開始進行膝關節屈膝功能鍛煉。膝關節的屈曲鍛煉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①膝關節被動鍛煉:術后當天將患肢置于持續被動練習器(CPM)上進行屈伸鍛煉,使注射于關節腔的透明質酸鈉均勻涂布在關節面上,充分發揮其、鎮痛作用。CPM可促進手術部位血液和關節液的循環,利于腫脹的消退,促進切口早期愈合,消除關節粘連。方法:角度由30°開始,屈伸1次/min,持續20min。自術后第1天起,每日2次,每次30min。角度每日增加10°,速度逐漸加快,以病人能耐受為限。②膝關節主動鍛煉:術后第3~5天,患肢疼痛腫脹基本消失,可協助病人坐在床邊練習小腿主動抬起,膝關節屈伸。鍛煉時要注意保護病人,防止摔傷,以病人不感到疼痛為度,每日2次,每次15min,鍛煉中多給予鼓勵,以激發病人的鍛煉熱情,增加運動能力。

3.3指導病人正確下床及負重

指導交叉韌帶損傷、半月板手術病人術后7~10天扶拐下床,患肢不負重,45天后患肢負重。骨關節炎病人術后第7天后可扶拐下床,第15天可負重。患肢負重前用彈力繃帶包扎,起保護及支持作用。

四、出院指導

4.1繼續功能鍛煉

行膝關節趾動屈伸及負重行走練習,注意逐漸增加運動量,避免活動過量造成關節腫脹、積液。若出現上述情況,囑患者及時來院復查。

4.2適當活動

可從事日常家務勞動及輕體力活動、散步等。避免做重體力活及劇烈體育活動。并注意膝關節保暖,夜間抬高患肢。

4.3定期復診

出院1個月后來院復查,根據膝關節恢復情況指導下一步功能鍛煉。

關節鏡是一種微創手術,是集診斷、治療于一體的內鏡手術,不僅切口小,皮膚瘢痕小,且術后疼痛輕,可較快地恢復關節功能,較早下地活動,可避免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圍手術期的護理同樣對手術預后起著重要作用。本組病例膝關節手術后經合理的護理、科學的功能鍛煉,全部順利康復,有效地縮短了住院天數,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7.

[2]孫材江,藤學仁.關節鏡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4.

第8篇

【關鍵詞】骨科;護理;人性化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轉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轉變的時候,護理的理念也在改變。近年來,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護理的工作中,以病人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正深深地滲入護理工作者的心中。自從2003年以來,本院骨科病房根據人性化護理服務的要求,結合骨科患者的特點,深入開展人性化護理取得良好社會與經濟效益。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人性化護理理念的教育

要進行人性化護理服務,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務,才能在骨科的護理工作中自覺地開展人性化護理。為此,我院特別開設了人文關懷以及人性化護理相關的課程,讓每一個護理人員充分了解護理發展的趨勢,了解人性化護理服務的理念和要求,為在病房開展人性化護理工作打下理論基礎。同時,還請了專業禮儀老師進行護理人員的行為和語言培訓,制定詳細的行為規范標準。

2人性化護理在骨科病房的體現

2.1入院時人性化護理骨傷專科醫院收治的患者多數有骨折,入院時,患者承受著疼痛的折磨,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時間去適應。有些患者入院后就進行骨牽引或石膏、夾板外固定,這些操作會增加患者的恐懼感。因此,護理人員要主動關心和安慰患者,視患者如親人,做到換位思考,設身為患者利益著想,用親切、熱情的態度向患者詳細介紹住院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做好定餐等工作,并讓患者了解到主管醫生有豐富臨床經驗,一定能幫助其解除病痛,減輕思想負擔,產生并增強他們對醫療服務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療。患者常主訴疼痛,護理人員要主動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質、部位及進展,患肢腫脹、末端血運、指(趾)活動、感覺情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規律性。讓他們心情放松、注意力轉移,增強戰勝疼痛的信心。

2.2圍手術期的人性化護理

2.2.1術前護理在手術之前,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術前的恐懼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識,穩定情緒,可以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1]。因此筆者耐心、細心地向他們介紹將要進行手術的情況,盡量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讓患者獲得健康知識,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鎮靜藥物來幫助他們渡過這個時期。主管護士向患者做好術前宣教,解釋術前做好皮膚準備的重要性,術中如何配合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同時在做術前準備時,動作盡量輕柔,避免術前準備工作引起的不適導致患者情緒的變化。

2.2.2術后護理手術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護士要及時到床邊,跟麻醉師做好交班。主動跟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說明手術已做好了,讓他們知道手術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緒變化,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始終保持微笑,以端莊的儀表,關懷性的語言,熱情、誠懇的態度,來緩解患者手術帶來的痛苦;通過關心、尊重患者來達到減輕痛楚和增強康復的信心;通過細心的觀察,及時向醫生反映患者的情況,使用止痛藥物及其他方法來緩解術后疼痛。

.3人性化護理與功能鍛煉術后的功能鍛煉對骨科患者的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日常護理課程的授課,讓每一位護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及各種骨折后的功能鍛煉的方法。同時,也要讓患者了解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護士要用激勵的語言來鼓勵患者克服疼痛,正確地運用功能鍛煉的方法,來配合醫生的指導,爭取早日康復。如膝關節全膝置換術后,膝關節需要進行屈曲功能鍛煉。患者進行屈曲鍛煉是比較痛苦的,這時候,護士要發揮其優勢,通過日常的溝通及教育,讓患者了解術后進行屈膝鍛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勵他們忍受痛苦,配合鍛煉,爭取早日康復。護士要掌握人體機能解剖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熟練運用生物力學原理,正確選擇和應用運動療法或其他療法。這樣,骨關節的康復治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4護理人員的人性化語言藝術護士的語言行為是心理護理的重要手段,必須注意到語言的雙向作用。溫柔、親切的笑容,鼓勵和激勵的語言能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減輕其思想負擔,起到配合治療的作用。反之,粗魯、生硬的語言則可對患者產生不良刺激,甚至導致醫源性疾病的發生[3]。筆者的做法是: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時,使用禮貌性的語言;當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時,運用安慰性及鼓勵性的語言;當患者緊張時,采用引導性的語言,使患者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語調,以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2.5人性化護理在患者家屬中的運用當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時,家屬同樣有急切的心情,此時需要對他們進行人性化的疏導。筆者的做法是: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同時,主管護士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如年老的臥床患者,預防三大并發癥的重要性;術后患者的營養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醫飲食調護;并及時將治療的情況告訴家屬,讓其了解治療的目的。達到家屬支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的目的,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對護理人員的人性化管理

所謂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動中把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作為指導思想,堅持一切從人出發。以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根本手段,達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斷發展的目的[4]。對護理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斷深化人性化管理是必要的[5]。護理人員承受較大的壓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與社會對護理人員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我院對廣大護理人員采用理解、激勵、贊賞的方法,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及時發現她們的情緒變化,盡快幫她們找到心理宣泄的途徑,讓她們輕松地、主動地、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研究每一位護理人員的特點,根據她們各自的優勢來安排工作。通過這些人性化的措施,極大地提高護理人員的精神面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過開展人性化護理,以病人為中心,調動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護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肯定,極大地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增加了我院的經濟效益,提升了社會效應,推動了護理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艷麗,劉麗珍.骨科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中國療養醫學,2005,14(2):31-32.

2李萍.骨關節康復護理發展與臨床缺口.廣州醫藥,2005,36(5):75-76.

3王文,王蕾,張瑜.淺談護理服務中的人性化語言.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5,26(5):605.

第9篇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形成;骨科大手術;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4-0024-02

骨科大手術特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髖部周圍骨折手術等。靜脈血栓栓塞是骨科大手術后的主要并發癥,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臨床上輕者無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近年來,隨著骨科大手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率逐漸增高,國內外骨科專家已對DVT 高度重視,我科于2007年――2009年共計骨科大手術136例,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38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12例,髖部骨折固定術86例,其中出現深部血栓形成嚴重的1例,臨床表現為,患肢劇痛,嚴重腫脹、紫紺、肢冷,足背與脛后動脈消失,全身反映高熱。2例出現小腿疼痛和壓痛以及小腿輕度腫脹,Homans征陽性,Neuhof征陽性。三例均經過溶栓和肢體功能鍛煉后恢復,無任何后遺癥。對我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臨床表現,總結了預防和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血流緩慢、靜脈內膜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術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血流減慢;麻醉時靜脈壁平滑肌松弛,使內皮細胞受牽拉而膠質暴露;術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以及術中出血、輸血等。大手術后,凝血因子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加,因而處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狀態。大手術后, 因切口疼痛或其它問題須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 有時膝下墊枕呈屈曲狀態, 均可使血流緩慢,從而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大手術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圍組織化膿性炎癥,亦可損傷靜脈管壁的內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變的內膜上,進而發展成血栓。肥胖以及術前長期住院,術后長期臥床的患者,常伴有靜脈血流緩慢,故DVT 的發生風險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靜脈曲張、有靜脈血栓形成史及血凝異常疾病,均可增加圍手術期發生DVT的風險。

2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及檢查

(1)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約50%~80%的DVT 可無臨床表現。臨床有癥狀和體征的DVT 均由于血栓所致靜脈壁炎變及靜脈回流障礙所引起的,因而其癥狀完全取決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圍和性質。DVT臨床上常分為兩類: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和髂股靜脈血栓形成{1}。前者由于范圍較小,臨床癥狀可不明顯,僅有小腿部疼痛和壓痛以及小腿輕度腫脹(不超過健側3 cm),Homans征(直腿伸踝試驗) 陽性,Neuhof征(腓腸肌壓迫試驗)陽性。當血栓延伸到髂股靜脈時,主要有三個特征:①產生局部持續性疼痛,壓痛位于髂股靜脈的體表部位;②患肢腫脹超過健側3 cm以上;③淺靜脈曲張。廣泛性髂股靜脈閉塞,稱為股青腫或藍色靜脈炎,這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類型。患肢劇痛,嚴重腫脹、紫紺、肢冷,足背與脛后動脈搏動消失,全身反應嚴重高熱甚至出現休克。如果血栓延伸至下腔靜脈時,雙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顯水腫。如果血栓脫落,可釀成肺栓塞。

3骨科大手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血流緩慢、靜脈內膜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因此預防必須針對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3.1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負壓、小腿肌肉的收縮及瓣膜的防逆流作用。骨科大手術后患肢不能活動,臥床休息時間長,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緩慢。術后鼓勵病人深呼吸及多做咳嗽動作,每小時12~15次,以增加橫膈肌運動,減少胸腔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鼓勵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或盡早開始經常的膝、踝、趾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每天踝、趾關節主動屈伸活動不得少于200次。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避免長時間的半臥位。術后抬高患肢時,不要在窩或小腿下方單獨墊枕,不放膝墊,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必要時下肢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應用介入療法預防措施[2],即循序減壓彈力襪(GEC)、患肢間斷氣囊壓迫(IPC),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2]。手術中使用GEC可限制靜脈的過度擴張,改善血液淤滯狀態,減少DVT發生的危險因素。GEC分長統膝上型、至大腿根部和短統膝下型, 一般認為長統型GEC對預防DVT效果更好,但要求較高短統型適應性較強。IPC能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改善靜脈血流淤滯狀態,在減壓階段能充分回流,并由于周期性加壓減壓的機械作用產生搏動性的血流通過遠端肢體的深靜脈系統,從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

(2)防止靜脈內膜損傷:靜脈內膜損傷因素有化學性、機械性及感染性,臨床常見原因是靜脈注射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高滲液體、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藥物。在四肢或盆腔鄰近靜脈周圍的操作應輕巧、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手術操作輕柔、精細,保護暴露于手術野的血管,避免捻摸, 避免靜脈內膜的損傷。在手術中應及時糾正脫水,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減少出血量,預防術后感染。因此,在預防工作中可通過提高靜脈穿刺技能,避免同一靜脈處進行反復穿刺,持續滴注不超過48h,如局部出現炎癥反應立即重建靜脈通道。

(3)藥物預防血液高凝。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預防DVT 的藥物有低分子肝素、維生素K1、阿斯匹林等,用藥途徑有口服、皮下注射等[1]。尤其是針對老年人患者,大多數伴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壓病、高血脂癥、冠心病、II型糖尿病,具有多種靜脈血栓栓塞的繼發危險因素。這些患者本身血液高凝狀態,再加上手術后需長時間臥位,血流更加緩慢,導致DVT。在溶栓過程中,藥物開始預防的時間可在術前,也可在術后開始使用,藥物持續使用時間根據病情而定,仔細觀察有無藥物遲發過敏反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勃膜出血點、血尿、牙眼出血、鼻扭等女性應觀察月經情況肺栓塞是靜脈溶栓的主要的并發癥,同時應隨時監測患者的肝、腎功能及血小板計數情況。應經常詢問患者有無胸悶、氣促、胸痛、咯血等癥狀。

骨科大手術后DVT的發生與血凝高凝狀態密切相關,同時手術創傷使血管內膜受損,起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加之長期臥床、患肢不能活動及高齡患者等進一步促使DVT的發生,若不及時觀察治療,可導致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喪失而致殘,甚至發生致命的PTE。為了進一步提高預防的效果,應加強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蔡莉莉, 徐燕.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雜志,2003,20(11):39.

第10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臨床上引起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1]。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髓核摘除術,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對39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39例,其中男25例,占63.3%;女14例,占36.7%。年齡最大75歲,最小18歲,病程1至6年,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均采取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椎板減壓髓核摘除術,術后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術前準備

2.1 心理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多經歷了牽引、按摩等保守治療,并且大多數患者是初次接受手術治療,對手術相關知識不了解,擔心術后效果不佳而產生恐懼、焦慮心理。針對這些心理反應,護士應該配合醫生根據病人及家屬的文化層次給予耐心地解釋,交代手術的必要性、危險性及預后效果,請手術成功者現身說法,使之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恐懼心理。

2.2 指導腰背肌鍛煉及床上排便訓練.術前指導腰背肌功能鍛煉,使患者掌握鍛煉方法,有利于術后進行有效的功能段煉;指導患者床上練小便,防止術后尿儲留,減輕術后疼痛,應向患者講明其必要性,使之主動按要求進行練習。

2.3 手術訓練.由于手術時間長,為使患者能適應手術時,術前3天指導患者進行訓練,每天練習1~2次,每次1~2小時,并注意呼吸調控。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頭轉向一側,兩臂上舉前曲置于頭部兩側,頭下墊一軟枕,胸部及恥骨聯合處各墊一海綿墊,使胸部懸空不接觸床面,以利于呼吸和腹腔靜脈回流[2]。

2.4 術前準備.協助病人做好各項檢查,常規備皮,術前晚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3 術后護理

3.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患者術畢回病房后,通常用3人平抬法或滾板法將病人移至硬板床上,去枕平臥6h 壓迫手術切口,減少出血,減輕麻醉反應,保持呼吸道通暢,測T、P、R、BP并記錄,用多功能監測儀對生命體征持續監測。

3.2 觀察切口滲出情況并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引流通暢,防止管道受壓、扭曲,并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等并記錄。

3.3 預防便秘.便秘是骨科臥床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一般為50%~70%[3]。因此術后指導患者應進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多飲水,觀察大小便情況,防止便秘,進一步促進切口愈合。

3.4 做好皮膚護理,防止褥瘡.協助患者翻身,翻身時,以頭、脊柱、雙下肢為一軸線式翻身,防止脊柱扭傷,損傷脊髓神經根。翻身白天每2小時一次,夜間每3~4小時一次。以仰臥、側臥、府臥交替進行,側臥時,肩背腰臀部放置枕頭,保持床單干凈整潔,骨隆突處給予按摩,預防褥瘡的發生。

3.5 術后應該密切觀察的是患者雙下肢感覺活動、深淺反射、末稍血運情況,麻醉消失后,以鈍形針尖(如回形針),輕觸患者雙下肢或趾間皮膚,觀察是否有知覺和疼痛,有特殊情況可報告醫生并做出相應的處理。

4 術后功能鍛煉

4.1 直腿抬高訓練.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抬高的范圍400~900,腿盡量上抬,維持1~3秒然后慢慢放下,抬腿后患者會感覺輕松。早期抬高的范圍400~900,2~3天后方達到900,每天鍛煉100次,3天后逐步使抬腿的幅度達到本人正常狀態,并逐漸增加抬高運動的次數和度數[4],目的是防止神經根粘連。

4.2 腰背肌鍛煉.一般術后7天開始,指導患者腰背肌鍛煉,腰背肌鍛煉開始先5點式,根據患者體力及鍛煉情況逐步減少與床接觸點[5]。

4.3 行走訓練.根據手術方式估計腰椎的穩定程度而考慮下床行走的時間。因為手術經歷了椎間開窗、部分關節突切除;破壞了腰椎后椎及中柱結構,易引起腰椎不穩[6]。故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并帶腰圍方可下地,以側臥坐起再下床較為安全。

4.4 四肢肌肉及關節的功能鍛煉.臥床期間堅持定時作四肢關節的活動,防止關節僵硬。

5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繼續臥硬板床,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6個月以上。半年內避免做上身下曲及左右過度扭曲的動作,減少脊柱活動,避免彎腰、曲髖及負重。飲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增強機體抵抗力,定期門診復查。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主編.外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956.

[2] 蘇鳳霞.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泰山醫學院報.2007,28(4):309-310.

[3] 陽世偉,歐磊,李建.飲食教育預防骨科術后患者便秘的研究. 中華護理雜志,2004,1(39):14.

[4] 何麗英,趙金彩,魏杰,等.早期直腿抬高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 ,21(4):10.

第11篇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 關節成形術 護理

回顧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46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進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58~87歲,平均66.8歲。股骨頭壞死12例、股骨近端骨折32例、股骨近端病灶2例。全髖關節置換術31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5例。術前關節活動度(ROM)30°~80°(平均62°),髖關節Harris評分26~63(平均42.6分)。

術后康復護理

做好常規護理,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等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生,排除肺部栓塞,及時支持性護理[1]。

心理康復: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消除患者的顧慮,消除手術不可預知情況的消極影響。向患者說明早期功能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建議患者循序漸進,有計劃進行康復活動,防止消極逃避鍛煉,又要避免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物理療法:術后24~48小時內給予手術切口部位冰敷, 冰敷20~30分鐘,間隔1小時,可以減輕水腫、疼痛,減少出血量及止痛藥的用量,同時能改善關節活動度。冰敷時應做好對皮膚的保護[1];術后48~72小時后可以考慮使用紅外線烤燈治療,30~40分鐘/次,注意防止皮膚燙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及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DVT的發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和康復的前提。因此DVT的積極預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必要。傷口滲血、滲出減少后可以應用下肢氣壓儀治療,促進靜脈血回流,以減輕下肢水腫及血栓的形成。

被動功能鍛煉:術后48小時后可以使用下肢持續被動活動機,活動范圍應由小角度(0°~30°)開始,1小時/次,2次/日,以后即可逐漸增加活動角度5°~10°/日。使用下肢持續被動活動機應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若出現傷口滲血、疼痛等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停止應用,并查找原因。

主動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早期以維持髖關節功能位,抬高患肢,行“踝泵”、足趾屈伸運動、肌肉等長收縮等鍛煉為主,以減輕腫脹、疼痛等。術后24~48小時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踝泵”、足趾屈伸運動,并逐漸增加程度及強度。同時開始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和膝關節主動伸直訓練。術后1~2周可以進行股四頭肌阻抗肌力訓練,并可以逐漸進行患肢力量訓練及增加耐力的訓練。

疼痛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病人多為老年人,對術后疼痛多數耐受性較差,尤其在術后康復中,有效的鎮痛不僅能夠使病人在身心上接受手術的事實,更樂于積極主動去康復,同時減少疼痛帶來的局部血管痙攣、肌肉收縮等并發癥[2]。必要時在循證疼痛程度時需將自我評定與行為觀察和生理反應相結合,結合病人的退縮、激動行為、睡眠改變、、哭泣等。同時按時給予鎮痛治療,在術后24~48小時可使用自控鎮痛泵,然后改為口服止痛藥,但須觀察胃腸道反應。

步態康復: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目標之一就是恢復基本良好的行走,因此在術后步態的康復也是主要訓練的內容之一[3]。首先是坐起站立訓練,根據病人體質情況,可于術后7~10天協助患者下床站立,由兩人攙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側腿站立10秒,再將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秒,交替訓練,患者起床時應慢起,減少性低血壓引起的頭暈;2周左右即可進行習步架訓練。雙手握緊習步架,身體重心前移,以雙手、健側下肢支撐,術側下肢先起步,健側下肢而后跟上,開始時術側下肢部分負重并逐漸過渡到完全負重。然后逐漸增加步行時間、次數、步幅達到扶拐自由步行。6~8周后棄拐行走。使用生物型假體的患者其康復訓練尤其負重、步態等訓練應延遲至4~6周以后進行。

結 果

本組傷口均Ⅰ期愈合,無DVT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內科基礎病患者康復護理過程順利,平均住院16.2天,出院時關節活動度(ROM)75°~95°(平均82.5°),髖關節Harris評分85~93(平均90.6分)。

討 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恢復髖關節的解剖關系和下肢力線,但是關鍵還是術后早期的、系統的康復訓練。只有認真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術后疼痛,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早期的、系統的功能康復鍛煉,才能達到手術的預期效果。而且,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過程是一個系統、長時間的過程,因此在術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在患者出院之后應制定完整的、系統的康復鍛煉計劃,進行充分教育,鼓勵病人堅持,并做好防護。

參考文獻

1 李曉惠,白冰.循證護理在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27-28.

第12篇

關鍵字:人文關懷 骨科護理 優質服務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時候,護理的理念也在改變。“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是新型醫療模式的核心。表現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就是將人性化護理融入到醫療護理的全過程中,在對患者疾病護理的同時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務,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種服務,使病人有一種溫馨感、親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復[1]。現代管理理論認為,服務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人的需求,邏輯終點是為人服務。自從2001年以來,本院骨科病房根據人性化護理服務的要求,結合骨科患者的特點,深入開展人性化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人性化護理理念的教育

要進行人性化護理服務,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務,才能在骨科的護理工作中自覺地開展人性化護理。為此,我院特別開設了人文關懷以及人性化護理相關的課程,讓每一個護理人員充分了解護理學發展的趨勢,了解人性化護理服務的理念和要求,為在病房開展人性化護理工作打下理論基礎。同時,還請了專業禮儀老師進行護理人員的行為和語言培訓,制訂詳細的行為規范標準。

2 開展人性化護理的具體步驟

2.1 規范護士行為和語言。我科從日常細節著手,進行規范禮儀培訓,要求護士注意禮儀,禮節儀表整潔、大方、端莊、具有良好的修飾和職業特點。語言規范禮貌,做到來有迎聲,走有送聲,受到表揚有道謝聲,服務不足有道歉聲,為患者辦事有回聲,患者提問要耐心解答,遇人問路,領著問路人到達目的地。

2.2 提升護士自身素質。現代護士的職業要求,不僅是表面上的微笑,而且是結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地付出情感。因而要求護士自覺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相關知識,訓練操作技能,豐富心理學、倫理學、人文科學、專科業務知識。從而在操作規范,溝通技巧,專業知識,服務理念上有了進一步提高。

2.3 樹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一進入病區,護士根據其年齡、職業給予親切而適當的稱謂,同時送上一杯熱開水、一張溫馨的住院提示卡,與患者進行雙向交流的服務指導,將住院環境,探視陪護、飲食、查房、安全等制度一項項為患者進行耐心的介紹。需做檢查時,主動與醫技部門聯系,合理安排檢查時間。使患者在短時間內以最便捷的線路完成各項檢查,得到及時治療護理。遇到急、危、重患者,主動詢問患者需要,以恰當的體態語氣,有效的健康宣教,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患者得到治療和護理。對于患者提出的要求,盡快地給予解決和答復。

2.4 加強溝通。我們用通俗、簡潔、清晰、準確的語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護士長每天早晨查房帶領全科護士向患者問好。向患者了解晚間的睡眠情況,適時進行疾病的康復指導,讓患者把遇到的困難,存在的不足,需要改進的問題等一一表述出來。能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商討出可行的辦法。當患者康復出院時,叮囑患者注意身體,遞上一張護患聯系卡和一句溫馨的祝福,并送患者到電梯門口,出院1周內進行電話回訪,關注患者出院后健康狀況。囑咐患者有關注意事項,復查時間等。

2.5 創造溫馨的環境保持病室清潔、整齊。 病房內部一改往日的冷顏色,將墻粉刷成乳白色,貼上溫馨標語,懸掛精美油畫。每間病房都有空調、彩電、衛生間、掛鐘,窗簾換成淡藍色的遮光卷簾。每張病床均配有柔和的床頭燈。手術、檢查、合并糖尿病需禁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床頭還掛有溫馨小提示,同時我們還為患者免費訂閱報刊,提24 h開水、微波爐服務。每張病床還設有天使信箱,內置詳細的入院介紹以及圖文并茂的有關病癥的健康教育知識手冊。給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安全、整齊的住院環境。

3 人性化服務的滿意效果

3.1 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病人整體護理中感受的關懷越深,對護理的滿意度就越高。人性化服務遵循“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在技術操作、護士行為、護理服務方面都進行了全面規范。因此通過人性化服務。護理職業形象,技術水平都明顯提高,大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3.2 提高了護士的職業素質。護理文化建設。不但從制度上、紀律上規范護士行為,更重要的是逐漸統一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價值取向、價值觀。這一觀點逐漸滲透到護理工作的一切活動中,激發了護士的智慧、潛能和創新精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