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3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事故認定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認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大小,其最直接的證明力體現在行政處罰方面。交通事故的發生,說明當事人存在違反交通事故的行為,公安交管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的違章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當事人的責任大小,做出事故各方的責任認定結果,體現了公安交管部門的作為行為。也為公安交管部門對于違反交通規則的當事人做出罰款、拘留、限制駕車人員駕駛資格等行政處罰決定提供的依據。再者,根據《交通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的相關規定,事故當事人可以就交通事故認定書向公安交管部門申請調解。
體現在民事損害賠償方面。交通事故認定書的歸責原則采用過錯原則與過錯推定原則,而民事損害賠償原則,除了上述兩個原則還包括過錯相抵原則、公平原則等,所以,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的當事人的責任認定并不當然地與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劃等號。只能說,交通事故認定書中記載的內容是當事人解決民事賠償、申請重新認定的重要依據。
體現在定罪量刑方面。交通事故只有在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才可能涉及刑事責任。當交通事故上升為交通肇事的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可以將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對交通肇事者提起公訴的依據。至于人民法院,交通事故認定書將其視為對交通事故當事人定罪量刑和確定損害賠償數額的依據。當然,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一份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證據,并不是不可推翻的,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在對于證據的采信方面仍是需要經過嚴格審查的,只要在交通事故認定書與其他證據能夠相互印證、足以認定案件事實的情況下才予以采信。
(來源:文章屋網 )
鑒定行為說:認為交通事故認定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進行綜合審查、判斷后做出的一種結論。這種結論屬于證據種類中的鑒定結論。理由是:(一)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法發[1992]39號)第4條規定: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二)公安部《關于地方政府法制機構可否受理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復議申請的批復》(公復字[2000]1號)認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實后,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的鑒定結論;(三)《道路交通安全法》將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名稱變更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更淡化了交通事故認定的行政行為性質。
具體行政行為說:認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屬于行政確認,所謂行政確認,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對有關事實進行甄別,通過確定、證明等方式決定管理相對人某種法律地位、法律事實的具體行政行為。交通事故認定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職權作出的,且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是唯一有權調查、認定交通事故原因,確定交通事故責任的機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交通事故法律事實進行甄別并予以認定、宣告的過程,在性質上完全符合行政確認的屬性與特征。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交通事故認定書;侵權責任;證據性質
一、引言
現代社會,車輛是人們出行最基本的代步工具。在帶來諸多方便和福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財產、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損害。交通事故系常見的侵權類型,處理這些事故的基本原則即《侵權法》第四十八條,其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通過這一指示參照性的規范,將交通事故處理所依據的限定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與處理交通事故與侵權損害賠償有密切關系的,就是第七十三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所制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的責任。此處所提之“證據”是否就是《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的證據,或者是作為最終分配民事責任的標準?
二、交通事故認定書之證據性質的理論探討
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證據性質,意見不一:有認為如果是一般輕微的交通事故,則是行政責任認定書,如果是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則是具有刑事責任認定性質的文書;也有人認為認定書為鑒定結論。[i]有人認為認定書是證據,此方面代表性觀點有書證說、鑒定說、綜合證據說。就鑒定說前述已經將其批評否定,有人就書證說、綜合證據說提出質疑。[ii]
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否是證據,這還得從證據本身入手。將證據看作為大前提,交通事故認定書看作為小前提,當證據內涵確定,交通事故認定書與該內涵對應,則其是證據。民事訴訟中,能夠做為證據使用的是否就只有《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所規定的八種證據,除了這八種法律文本所載之證據之外,其他有能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在訴訟中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在民事訴訟中,因訴訟證明的對象不僅僅是爭議的案件事實,還包括經驗法則,外國法律等。故證據定義為:在民事訴訟中用以證明訴訟主張成立與否的根據。[iii]按這一定義,在訴訟中用來證明訴訟主張之材料、手段,不論其真實性或是否為法院判決的根據,都是證據。因此,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的所有證明自己訴訟主張的材料,都可稱之為證據。
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第六十三條該條第一款,將“證據有下列幾種”修改為“證據包括”。依文義解釋,“有下列幾種”將證據的外延予以明確的封閉,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必須符合“下列幾種”的形式,才能被稱為證據。“證據包括”,依文義解釋,“包括”后面的眾多項種概念被包含于屬概念之中,這里種概念包含于屬概念之中,但屬概念又不全是特定種概念的相加。如生命健康權、人格權、生存權、受教育權等包含于權利,但權利并不等于前述具體權利。同理,《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八項證據種類包含于證據,證據是屬概念,后列八項證據是種概念,二者不是簡單數學式相加相等。因之,證據的內涵是能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而此處的證據外延卻是“八項證據”。此“八種證據”是否能窮盡證據的外延,其劃分標準亦有探討之處。[iv]
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交警部門勘驗現場、檢查、調查情況和根據有關檢驗、鑒定結論而制作的。是對第一現場的記錄,所載之內容,具有很高的客觀性。由常理可知,交通事故現場因其所處的特殊場所,極易遭到破環,且無法恢復或原景重現。而其內容,反映了事故發生時機動車、非機動車與行人具體的主客觀情況,并對事故發生的原因有明確的分析記載。從這一意義理解,其能證明交通事故的客觀事實,與證據的內涵一致,其可以作為證據。
三、交通事故認定書之證據性質在訴訟中的實證表現
“葛宇斐訴某某案”[v]裁判要旨謂:“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作出行政決定所依據的主要證據,雖然可以在民事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但由于交通事故認定結論的依據是相應行政法規,運用的歸責原則具有特殊性,與民事訴訟中關于侵權行為認定的法律依據、歸責原則有所區別。交通事故責任不完全等同于民事法律賠償責任,因此,交通事故認定書不能作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案件責任分配的唯一依據。行為人在侵權行為中的過錯程度,應當結合案件實際情況,根據民事訴訟的歸責原則進行綜合認定。”
依上開判決要義,交通事故認定結論的所采依據與民事訴訟中關于侵權行為認定的法律依據、規則原則有所不同。交通事故認定結論所追究的是原因責任,即歸責所考量的是行為人可責的行為原因,而不評價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若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認定為意外事故的案件,當事人雙方均無責任。這里之無責,是指當事人雙方都沒違反道交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而在訴訟中法院審判推理所采的依據卻相異,據筆者實證研究所參考的判決中有兩例交通事故認定書確認為意外事故的,一是前述“葛宇斐訴某某案”,二是“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與陳某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vi]。在兩起案例中,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認定的為意外事故,法院法官則主要考慮當事人在交通事故中各自具體的主客觀原因對事故結果產生的大小來分配民事責任的比例。
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內容卻不僅僅是記載交通事故發生的事實,還有交通事故發生原因、當事人的過錯大小或意外原因、及交通事故責任大小等。據考察,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判決反映直接采用交通事故認定書來確定案件的事實、分配當事人民事責任大小。在部分案件中,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載之內容,存在缺陷,如“甲因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vii],就致損結果大小的原因,除肇事人因素外,還有受害人自身因素。此類案件中,交通事故認定書不能證明案件的全部事實。因而,在審理過程中,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載之內容可以用來證明案件待證之事實,但具體的民事責任須依侵權法歸責原則進行認定,而不是為圖“省事”,照搬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全部內容。
四、結論
綜上所述,證據的內涵可以確定,其外延不僅僅限于《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所列之八種形式的證據。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載之內容,能夠客觀的反映出交通事故的全部或一部分事實,其符合證據的內涵。因而,交通事故認定書可以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的案件中作為證據使用。
注釋:
[i] 參見羅筱琦,陳界融.證據法理論與實證分析(一)[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9.
[ii] 參見趙信會.對交通事故認定書證據屬性的質疑[J].法學論壇,2009(6).
[iii]參見張衛平.民事證據制度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4.
[iv]參見張嘉軍,張紅戰.我國證據種類的反思與重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3).
[v]葛宇斐訴沈丘縣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市分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沈丘支公司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J].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0(11).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依照交通法規對交通事故的當事人有無違章行為,以及對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定性、定量評斷時所形成的文書材料。
交警隊出具事故認定書后五日內需要告知當事人提車。對方提出保全車輛的,要交納保證金才可以提車。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四條:檢驗、鑒定結論確定之日起5日內,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通知當事人領取扣留的事故車輛、機動車行駛證以及扣押的物品。
(來源:文章屋網 )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后,交通事故中對于事故責任的認定,仍然將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承擔。而且在十天內作出認定結果。
《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規定,交通事故中對于事故責任的認定,仍然將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承擔。據了解,該法律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和形成原因,制作交通事故成因報告書,并送達當事人。”一些地方和法院提出,如果公安機關不再作責任認定,大量的交通事故糾紛只能由法院處理,法院難以承擔。由公安機關處理糾紛,有利于及時解決糾紛、方便群眾和降低訴訟成本。
據此,法律委員會建議將這一條修改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形成原因和當事人的責任,并送達當事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的責任,并送達當事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第九十三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經過勘驗、檢查現場的交通事故應當在勘查現場之日起10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結果確定之日起5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
第九十四條 當事人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各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應當在收到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10日內提出書面調解申請。
交通事故認定復核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不經過訴訟程序的交通肇事案件缺乏對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審查機制,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有疑義沒有救濟途徑,導致有瑕疵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行政程序的證據使用,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是進入訴訟程序的交通肇事案件,雖然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有權進行審查,但是由于交通事故的特殊性,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對交通事故認定審查力度明顯偏弱。
三是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一種特殊的證據,由于其形成過程的特殊性,使得檢察機關和法院在審查時具有先天的障礙。
【法律依據】
《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送達之日起三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出書面復核申請。復核申請應當載明復核請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證據。
(來源:文章屋網 )
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共同請求調解的,交通警察應當當場進行調解。交通警察在簡易程序處理事故認定書上記錄調解結果,由當事人簽名,交付當事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調解,交通警察可以在簡易程序處理事故認定書上載明有關情況后,交付當事人:
(1)當事人提供不出交通事故證據,交通警察因現場變動,無法作出交通事故認定的;
(2)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的;
(3)當事人不同意由交通警察調解的;
(4)當事人拒絕在簡易程序處理事故認定書上簽名的。
【法律依據】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條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后,召集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
(來源:文章屋網 )
1、定責不合理的處理方法如下。
2、當事人收到有異議的交通事故認定書,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解決與交通事故有關的爭議。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十六條之規定,交通警察適用簡易程序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時,交通警察應當根據現場固定的證據和當事人、證人敘述等,認定并記錄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當事人姓名、機動車駕駛證號、聯系方式、機動車種類和號牌、保險憑證號、交通事故形態、碰撞部位等,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由當事人簽名。從上述的相關條款中我們知道,認定書是由交警制作,并要交當事人簽名后,一式三份,雙方當事人各執一份,以留著將來理賠時作為法律文書和證據來支持你們向對方索賠的法律依據。
(來源:文章屋網 )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指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據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對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加以認定的行為。
依照具體情形劃分刮擦責任,如一方在變更車道過程中形成的同向刮擦交通事故,變更車道一方承擔全部責任。按照交通責任認定書的責任劃分進行賠償。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條的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
(來源:文章屋網 )
法庭在審理中,趙某提供了公安交通部門出具的認定書,還提供了兩名事故現場證人,其證人證言均證實,趙某的轎車并未撞到汪某,是汪某自己摔倒的。趙某的律師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七條(一)項規定,強調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于其他書證”,應依據該認定書來確定雙方的責任。既然汪某是自己摔倒,并非轎車所撞,汪某應自行承擔損害責任。盡管如此,法庭并沒有采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認定書,依據本案事實與雙方的過錯責任,判決趙某承擔汪某實際損失70%的賠償責任,汪某自己承擔30%的責任。
本案爭議的焦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交通事故責任如何認定?二是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不服的怎么辦?
交通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認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主要看三個標準:一是看事故當事人行為與事故發生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如果沒有因果關系,即使行為人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也不應負事故責任;二是看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對事故發生原因力的大小;三是看當事人過錯的程度。
本案,趙某不僅違章停車,發動起車時未能注意觀察,而且,轎車起動后前行的同時才打開轉向燈。正是由于趙某起車并線,讓騎自行車至此、想從趙某轎車左側超過去的汪某措手不及,受驚嚇摔倒在地。就如同有人在路上走,旁邊有人突然伸腳一絆,致使他人摔倒,即使伸出的腳與過路人并沒接觸,伸腳的人要負責任是一個道理。可見,趙某違章停車又未注意觀察突然發動轎車、晚打轉向燈與汪某受驚嚇摔倒之間是存在因果關系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三條(一)規定:在設有禁停標志、標線的路段,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之間設有隔離設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橫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車。第五十六條規定:在道路上臨時停車的,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結合本案,車主趙某存在2點明顯過錯:一是將車停放在自行車道上,屬于違章停車;二是發動車時,沒能注意其他車輛通行,并突然起動轎車前行,又晚打轉向燈,導致汪某被突然發動的轎車驚嚇、躲閃不及摔倒。
當然,汪某雖然是在法律規定的自行車道上正常行駛,但當發現前方有轎車停在自行車道上,影響其前行時,也應注意觀察,小心謹慎慢行,并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應對準備。因汪某對突然出現的情況處置不當,導致摔倒,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過錯。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二)項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因此,人民法院的判決體現了實事求是與公平、公正的原則。
不服交通警察部門出具的交通事故認定書,該怎么辦?
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責任認定書,汪某雖然不能認可與接受,但卻不能申請復議。因為,原來實施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二十二條是規定了“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后十五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后三十日內,應當做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但是,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廢止。當事人的申請復議的法律程序雖然被取消了,但法律救濟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36條的規定,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屬于身體受到傷害要求的賠償,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在審判實踐中爭議較大的是此一年的訴訟時效從何時起算。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因該法條的規定過于原則和抽象,加之交通事故案件實際情況的錯綜復雜,使得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在審判實踐中認識不一、掌握各異。
一、對《民法通則》第137條的分析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一)“知道”完全是一個主觀標準。這種主觀標準雖然符合訴訟時效制度在于敦促主觀上不積極行使權利者及時行使權利的主旨,但卻忽略了客觀上阻礙權利行使的其他諸多因素,使得該規則在適用中出現了很多爭議,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體現得最為明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訴訟,不僅取決于受害人的主觀意愿,還要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根據我國現行處理交通事故案件的程序和規定,客觀阻礙訴權行使的事由通常為:1、事故發生即知道權利被侵害,但交管部門還沒有作出事故認定,無法。發生交通事故后,交管部門要先進行現場勘驗、指定就醫醫院、作出事故認定等,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沒有規定作出事故認定的期限,僅僅原則性地規定“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因此,權利人雖知道權利受到侵害,但卻受到交管部門責任認定工作的制約。2、交管部門作出事故認定后,一般都會對案件進行必要的調解。雖然調解已不再是必經程序,但多數當事人還是希望能夠在交管部門解決問題,這勢必也會拖延權利人行使訴權的時間。3、權利人治療尚未結束,具體損害數額不能確定,無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受害人向人民法院,必須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交通事故涉及人身傷亡,受害人的傷情需要不斷治療,醫療費用持續發生,是否構成傷殘有待鑒定。并且治療周期有長有短,長的要數月,甚至數年,故短時間內無法。現實中,還常見另外一種情形,即事故發生時,受害人的傷情不明顯或未曾發現受傷害,但事過境遷后,傷勢加重或突現。4、知道權利被侵害,但不知道具體的侵害人或賠償義務人,無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必須有“明確的被告”。一般情況下,交通事故的侵權行為人是明確的,受害人只要證明侵害事實即可以。不過在以下兩種情形下,受害人的將受到制約。(1)肇事人逃逸。受害人雖能證明侵權行為發生,也受到了侵害,但因沒有明確的被告,不具備民訴法規定的條件而不能提訟。(2)其他賠償義務主體不明。由于侵權行為人經濟條件有限,不具備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失的能力,為確保得到及時、足額賠償,受害人往往要追加其他的賠償義務主體,如車輛的實際所有人、支配人、被掛靠單位等。在以上兩種情形下,受害人的時間會因查找侵權行為人及賠償義務人而拖延。5、因受害人自身原因不能及時。比如受害人屬于重傷、老弱病殘、孤立無援或文盲等類型的人,既不懂法律,也無經濟實力聘請律師,亦無親屬可提供幫助。
(二)“應當知道”則是一種法律上的推定。不論當事人事實上是否知道權利受到侵害,只要客觀上存在知道的條件和可能性,就開始起算時效期間。但相關法律并未進一步規定構成“應當知道”的具體條件和標準。審判實踐中,法官認定“應當知道”完全憑個人的“自由心證”,因此,該規則受法官的政治、業務素養、道德品格、價值取向、個人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彈性較大,使時效期間變成不可預期,不利于維護法制的統一和法律的威嚴,也易為法官的司法腐敗提供可乘之機。
二、審判實踐中采取的起算規則及其不足。
(一)交通事故發生之日。這是實踐中最為常用的規則。很多人認為侵權糾紛案件“訴訟時效自侵權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依據乃是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96條的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通常情況下,交通事故的受害人都是當場受傷,所以大多數人認為訴訟時效期間應該自事故發生之日起算。但這個計算規則存在三個不足:即要受到上文提到的交管部門工作程序、受害人治療時間和侵權人及賠償義務人下落不明等情形的制約。《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96條又規定“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后經檢查確診并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以事故發生之日”起算訴訟時效期間不盡合理。
(二)事故認定書送達之日。實踐中也有人主張以事故認定書送達之日起算時效期間,理由是:既然事故認定書是的前提條件,事故認定書的送達表明公安機關就道路交通事故的行政處理已經結束,接下來進入當事人私力救濟的階段,當事人可以申請交管部門調解,可以自行協商,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裁決。不過該規則同樣也會受到交管部門工作程序和當事人治療時間的制約。此外,有的當事人在交管部門達成調解協議,但到期后義務人不履行協議;有的當事人在交通事故發生后沒有報警,而是選擇了私下協商,但最終又未能達成協議。由于事故未經交管部門處理,交管部門未出具事故認定書。以上兩種情形下,訴訟時效期間顯然都無法從事故認定書送達之日起計算。
(三)受害人治療終結之日。治療終結是一個醫學概念,在臨床醫學上一般認為損傷后病理變化經臨床治療后得到完全和部分恢復并維持穩定的時期算是治療終結。針對每一個具體的損傷,什么情形、什么時間屬于治療終結,醫學上并沒有具體的規定,而法律上就更無此類規定了。因此,以治療終結之日起算時效期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實生活中有的以出院之日作為治療終結之日,有的以康復之日作為治療終結之日,有的以傷殘評定之日作為治療終結之日。這樣一來,法院就很難認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原因是受害人主觀上不積極主張權利,還是客觀上不能主張權利。
(四)傷殘評定之日。傷殘評定之日雖然比較容易確定,但不是所有的事故受害人均需進行傷殘評定,還有很多明顯不構成傷殘、無需進行傷殘評定的案件。另外,有的受害人符合構成傷殘的條件,但卻不積極地進行傷殘評定,從而導致時效期間不能開始起算。
(五)調解終結之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之前很多人主張時效期間應從當事人收到調解終結書之次日起算。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條規定“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上接第35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此,調解已不再是交管部門處理交通事故的必經程序,故其也不能作為訴訟時效起算的事實依據。
三、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訴訟時效起算應采取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
(一)對于在客觀上不存在阻礙訴權行使事由的采取主觀標準,即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時開始起算。具體而言:輕微交通事故,交管部門未出具事故認定書的從事故發生之日開始計算時效期間;交管部門出具事故認定書的,自當事人收到事故認定書之次日起計算時效期間。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屬于輕微事故,事實往往比較清楚,受害人傷情輕微、財產損失較小,交管部門的事故認定書一般當場或5日內就能制作出來并送達給當事人。
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可以協商處理,也可以起訴通過法院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勘查、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的責任,并送達當事人。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