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00: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科學與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2-0130-02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現。STS教育作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以應對幼兒科學教育的挑戰,尤其對幼兒科學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深層次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一、STS教育概述
1.STS教育界定。STS即英文“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Society(社會)”。STS教育在這里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整合。STS教育體現了21世紀國際科學教育的導向,將科學教育與自然、技術與社會緊密聯系,突出了科學教育的實踐性、生活性,是當代科學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STS教育狹義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關系的統整;廣義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從各自學科之間通過教育方法進行研究的統稱。STS教育不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互為排斥的傳播,而是三者有機協調、融合與溝通,是從統整角度審視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關系的理論與實踐,STS教育是統整教育在科學教育中的體現。STS教育重視培養幼兒科學精神、科學素養與社會生活,注重學科間的滲透交融。STS教育融入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的提升。
2.STS教育的特點。STS教育在科學、技術、社會的整合方面具有重要優勢,在共性教育理念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是科學教育的新的理念。
(1)融入當念、社會環境、人的生活。STS教育的核心,就是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整合起來。一方面,體現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的結合,將傳統的一門或幾門的獨立學科整合為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符合人的認知發展規律,順應教育發展趨勢,與布魯納提出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論”相一致。另一方面,關注學習者作為現在與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應具備的素養培育,以人的需要、社會需要與科學需要為開展科學教育的出發點,促進社會進步。再有,STS教育重視環境、能源、人口、糧食等全球性危機問題,并將這些問題盡可能的反映到教育中。
(2)跨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STS教育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社會、習俗等領域,在教育過程中打破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提倡整合學科之間、領域之間的內涵,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綜合運用,以跨學科的課程整合觀實現教育目的。
使課程具有科學基本性、科學基礎性、科學范例性。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幼兒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科學規律,教學內容更適合幼兒基礎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
(3)更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STS教育關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內容的刪繁就簡,理論與實踐結合,以興趣、探索的教學方式對知識體系進行取材,使其內容更精練、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易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自然環境中,充分發揮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引領他們認識自然現象,探索自然奧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科學現象,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的聯系和綜合教育的同時,能綜合地解決實際問題。能更典型、具體、實際地培養幼兒科學分析問題、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
二、STS教育啟示
傳統的幼兒科學教育禁錮于幼兒園,關注科學主義的價值取向,將知識經驗的積累放在首位。STS教育作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更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注重培養幼兒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
1.課程目標滲透STS教育。課程目標是課程的出發點與追求的終極目的,如何明確與制定課程目標至關重要。STS教育目標力求反映科學教育與自然、生活、社會的聯系,體現來自生活,來自自然的生態科學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對新的科學教育問題,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習者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建構,始終對學習保持高度興趣,實現科學教育目標。
STS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下文同)有充分的相同點。提出的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周圍事物的關注,運用自身的感官通過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幼兒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結果。積極探索人的身體奧秘,親近大自然,對動物現象感興趣,能從生活中認識與解決數量形時空的關系,體現了《綱要》。
2.課程編制滲透STS教育。STS教育視野下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編制應該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建構的課程,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不斷發展的課程。STS教育認為課程是生成的、動態的、是適合具體的班級和具體幼兒的。STS教育科學課程是在環境、幼兒經驗、教師經驗、社區生活等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STS教育課程內容應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內容組織應該按照幼兒生活邏輯和興趣發展邏輯進行網絡化構建。STS教育高度關注對幼兒大自然、大社會的興趣,注意培養幼兒熱愛生活、了解生活的、學會生活的感情與能力。
STS教育課程編制強調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三者的關系,強調在活動過程中自主獲得知識的體驗,不是通過知識的傳授獲得知識,而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解決獲得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的能力;通過STS教育,初步培育幼兒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對科學具有濃厚的興趣。
3.課程結構滲透STS教育。課程結構是通過一定的課程組織方式,將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向的課程要素編制成可以實施的教育行為模式,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因此,課程結構是教學過程的基礎。STS教育課程結構體現在幼兒科學教育中,強調問題意識,力圖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的整合成一個統整結構,通過這種統整結構,協調各課程領域關系,優化課程過程,實現教育目的。在STS教育課程結構統整中,課程結構要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幼兒階段認知水平處于感知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思維方式。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是以生活中的現象為自我認識的真實。生活中的日月星辰、冰雹雪雨、霧電雷暴、山河湖海;樹木、花卉、蔬菜、水果;雞鴨鵝狗、豬馬牛羊、鼠兔蛇猴等都是能夠引起幼兒參與與興趣的內容,要建構統整的課程結構模式,創造更多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向課程結構,引領幼兒主動地在生活實踐中統整認識科學、了解科學、實踐科學,提高科學素養,實現科學知識與科學經驗,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的課程宗旨實現。
總之,我國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發展經歷了較為復雜的過程,也存在著我國特有的困難和問題,這給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STS教育正是人們在科學教育領域中找到的一種對于挑戰的應答。STS教育作為一種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亟待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何將STS教育科學的應用于我國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是需要幼兒工作者不斷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占蘭.幼兒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科學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我們應以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為宗旨,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那么作為我們教師如何上好科學教育課呢?
一、 科學課內容設置要貼近生活
首先,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必須來源于生活。我們要樹立“時時處處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學”的觀念。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效地組織科學活動,而且也要有一顆細致觀察的心,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如在金秋季節,幼兒常在口袋里藏幾粒瓜子,偷偷地與同伴分享。我們就由此信息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瓜子”這一個科學活動,請幼兒自愿帶些瓜子,老師和家長多方面收集瓜子和生長植物的圖片、實物,幼兒在盡情地品嘗瓜子之余,又了解了瓜子的來源,各種瓜子的不同特點。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又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其次,幼兒科學活動形式應盡量生活化。如在遠足活動中,一路風景,一路學問,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和社會中,感受著大自然的奧秘,感受著社會的豐富多樣,拓寬知識,激活思路。在自由寬松的遠足活動中,幼兒的情緒是積極的,學習是主動并且具有探索性的,獲得的經驗也是直接而又感性的。
二、 科學教育中應有效地挖掘幼兒的潛能
首先應做到感官動員,激發潛能。農村有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幼兒熟悉的自然環境。觀察是幼兒認識周圍事物的最佳途徑。我應經常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積極引導幼兒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學習。通過讓孩子們親自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調動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圍的事物,使他們對周圍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
其次是動手操作,挖掘潛能。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參與,親自動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有效方法。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增強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在設計科學活動時,應注重讓幼兒動手操作這一環節,盡可能利用農村豐富多樣的材料,讓幼兒親自去嘗試,去體驗。
三、教師應扮演好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角色
首先,教師是幼兒科學教育的支持者。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足夠的操作材料和空間,支持幼兒探究實踐。幼兒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和科學技術問題有著天生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應盡全面地給予支持,盡可能給每個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條件,并以個別探索為主,給幼兒反復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探究的機會和可能。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增加幼兒的動手實踐內容,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和空間,讓幼兒的科學社會經驗建立在豐厚的感性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在幼兒探究、討論時還應用敏銳的洞察力去觀察每一個幼兒,保護在操作、討論活動中持少數意見的幼兒,激發個別不易介入討論的幼兒積極參與群體討論,保證參與活動的幼兒暢所欲言,平等對話,支持幼兒大膽放手探究科學的奧秘。
其次,教師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領者。老師應該把孩子的探究活動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鼓勵孩子在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通過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將感性經驗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學道理上,這樣才能幫助構建新知識。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孩子的活動目標更加明確了,使他們能夠朝著目標不斷地探索、前進,并從中不斷地建構科學知識。當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因自身經驗技能的局限,致使探究活動無法進行下去時,教師還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否則會使幼兒放棄探索或降低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的所在,引導孩子繼續探究。教師的引導,是幼兒堅持探索到底、不斷發現的關鍵,幼兒不斷探索科學的態度也隨之養成了。
總之,我認為,幼兒教師要想上好科學教育課,就應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因地制宜,給幼兒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幼兒科學活動內容來源于生活,科學活動形式更應應盡量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多方面的激發幼兒的潛能,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扮演好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角色,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應是科學教育引導者,科學活動的合作者,幼兒科學探究的欣賞者。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上好科學教育課,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從小形成科學態度的新世紀幼兒。
一、堅持以兒童發展為本,服務于兒童的發展
現代幼兒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要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實現“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1]教育的個性化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幼兒教育應以兒童生命活力的不斷增強,生命內涵的不斷充實為最終目標,從而實現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同時《綱要》中的“教育內容與要求”部分,在每個領域的指導要點中突出體現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這一重要教育原則。幼兒科學教育是當前幼兒園五大領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在科學教育目標定位與價值取向上要堅持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論是集體科學教育活動,或是區角里的科學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科學教育,都要注重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兒異口同聲地說出結果;要接受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兒可選擇性的活動機會、活動材料,允許幼兒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兒一刀切的發展,真正實現使每個幼兒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貼近幼兒生活,促進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兒的生活回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在成人指導下的主動學習,在周圍環境中學習,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2]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完成的。《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倡導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強調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有效地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師要對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認為只有在集體的、教師講授的教育活動中,幼兒才在學習和發展;教師的職責也決不僅僅于教育活動,而要為幼兒創設和組織豐富的生活環境,利用生活環境中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實現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方法和能力、科學認知和經驗的發展。[3]
三、與家庭、社區配合,優化教育資源,形成開放式教育
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是支持與影響人活動的外部條件。科學教育環境是指幼兒科學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包括幼兒園、家庭和社區資源,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整體作用。提倡幼兒科學教育的開放性,具體表現為在科學教育活動時間、空間、材料、內容、形式、方法、師幼關系、活動評價等方面的開放性。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幼兒的特點等隨機開展,可以貫穿幼兒一日生活活動的每個環節,可以是在幼兒園,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區環境中進行;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也注重開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學活動內容更是廣泛,來源于幼兒周圍環境與生活的萬事萬物,根據幼兒特點選擇最基礎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并體現啟蒙性教育的特點;科學教育活動在方法上也要靈活,或對物體或現象進行觀察、或進行主動地探究、或根據觀察現象和發現及探究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和記錄;科學活動在形式上具有開放性,可以是集體、小組和個別相結合;在師幼關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參與者或指導者;在評價方面更要將幼兒在幼兒園、家庭或社區中的多方面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的主體、形式、方法、標準等方面力求開放性。四、立足于對幼兒科學素養早期培養的終身價值終身教育思想滲透在《綱要》的全文中。是《綱要》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終身教育也就是終身學習。這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深刻而富有遠見的觀點,從根本上影響了全世界的教育價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兒園科學教育。
終生教育是現代社會人發展的條件,現代社會再也不是一個“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使教育成為現代化社會人的發展需要和條件,面對信息化、數字化、全球化的社會,教育將伴隨人的一生。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包括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將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中產生重要影響,幼兒教育是整個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園教育不僅是為入小學做準備,而且是人的發展的需要,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教育對生命全程(Iifespan)關照,人的生命是一個歷程,幼兒時期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幼兒時期的教育是對整個生命過程的關照。[4]只有這樣,幼兒園的教育才能無愧地被稱為“終生教育的奠定階段”,才能真正成為符合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幼兒所獲得的發展是積極愉快、健康、真實、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向前進一步延伸到嬰兒教育和胎教。幼兒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要堅持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為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會用有益于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大價值。[5]
為此,幼兒科學教育應將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探究激情,激發幼兒的創造精神,引導幼兒逐步形成關愛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步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養成尊重他人、樂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為習慣等目標放在首位,追求以促進幼兒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這些將有益于幼兒一生的發展。五、倡導幼兒科學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稱綜合,是把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5]因此,整合是整體形成的環節和過程。整合的核心是聯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觀是建立在幼兒全面和諧發展觀基礎上的,也是以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為本的具體要求和體現。幼兒教育的整體觀是我們對于幼兒教育整體性、系統性的基本看法。《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體現《綱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兒教育真正具有整體性?這就要求我們有系統、整體的思想,形成幼兒教育的整體觀,并努力實踐這些觀念。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全面的,幼兒教育應注重整體性和全面性;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項活動都對幼兒發展有重要的價值,應有機地整合各項活動,努力提高各項活動的整體成效;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可以相對地劃分為一些領域,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領域的內在聯系,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兒園、家庭及社區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整體性影響。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豐富多樣,應有機的、綜合地利用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兒科學教育的整合,最終應該也必然會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具體表現為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形式及領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標的整合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過程并非短期行為,在目標定位與價值取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為培養有探究性、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使幼兒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認識事物;其價值追求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
(二)教育內容的整合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索和學習、親身經歷探索過程、感受和體驗科學精神、通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有關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感性認識和經驗的過程。它是幼兒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協調統一。應將自然環境和生活的關系、身邊事物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整合到幼兒科學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學教育活動要體現幼兒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將科學探究和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社會性參與等方式相結合,在進行科學探究過程中引導幼兒將觀察法、操作法、語言法等相結合,重視集體科學活動的同時,也關注游戲和生活活動中的科學教育、關注區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兒吃蘋果時,讓幼兒觀察蘋果的結構,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蘋果,感知它的質地;在快樂屋里玩角色游戲的時候,我們引導幼兒買賣蘋果,培養幼兒初步的社交技能;數蘋果、擺蘋果,培養幼兒按一定順序排序的數學觀念;畫蘋果,用橡皮泥搓蘋果,培養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幼兒集隊時,還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過有節奏、富于童趣的肢體動作引起幼兒學習表演的興趣。
(四)與其他各領域活動有機整合
一、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選擇不夠均衡
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無外乎幾種途徑:一是從現成的教學參考書或者優秀教案集選取,如福建省在2012年推出一套《領域活動指導》的教育用書,包括小中大班五大領域共六冊,有些園直接從中選擇認為是適合該班幼兒的內容。二是在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安排相關的科學內容,如有個教師針對該班初入園小班的實際,開展“幼兒園里真快樂”的主題,安排了認識玩具的科學活動。三是教師出外學習或在幼教刊物上看到一些“優秀活動設計”,就把它們“拿來”或者修改成本班的科學活動內容。如模仿某名師的科學活動內容。四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生活中突發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生成的科學活動主題,如教師發現最近幼兒關注“海洋生物”而設計了相關的活動。與中小學全國或全省材(課標)不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來源多樣,可提供借鑒的參考書也很多,教師的選擇面寬、可靈活處理,帶來的負效應是隨意選擇、內容不均衡。如有個教師自己害怕動物,在她班上幾乎不開展認識動物的科學活動;某園為追求“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師經常組織幼兒開展蒸饅頭、做糕點、煮小吃等開展所謂的“生活化”科學活動;有些園為體現“做中學”的教育特色,所選擇的多是物理科學領域的內容[1]。按照《綱要》《指南》精神,科學教育要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興趣,讓幼兒通過探索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這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也為幼兒今后進一步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全憑教師的個人理解、偏好和專長選擇、組織內容,容易出現內容不均衡、不適宜等問題。
(二)內容選擇難度適宜性差
一是教師不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不同年齡班的幼兒,無法確定活動內容是否與幼兒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是否匹配。有時是內容難度過大,如有位教師組織“有趣的海綿寶寶”的小班活動,內容是“感知海綿有彈性”,而且要求幼兒“初步學習猜想與驗證”的方法,內容超出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有時是內容難度幼兒年齡班不匹配,如把探索“凹凸透鏡”的內容安排在前(中班),而探索“平面鏡”內容安排在后(大班);把認識“空氣的秘密”內容安排在前,而把認識“好玩的風”內容置后……由于對活動內容難度把握不當會出現有時幼兒“探而難究”,有時幼兒因為內容缺乏挑戰性而“吃不飽”的現象。二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年齡班都開展,前后重復,在探究點和探究難度上沒有差別,處于同義重復階段。如在小班下學期和大班上學期都有“(給)水搬家”的主題,其內容都是“運用工具運水”;在中班和大班均安排幼兒探索“沉與浮”;認識“磁鐵吸引鐵制品”這項內容在幼兒園小中大班的活動都可以找到;關于“季節”的內容,其深度在小、中、大三個階段之間沒有遞進關系……教師不考慮幼兒年齡差異而將相同內容重復安排在不同年齡班,內容前后重復,難度要求卻沒有提高,缺乏層次性。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可能在探究興趣、需要、經驗、學習能力以及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在實踐中無法準確區分科學知識的難度,使科學活動內容對特定年齡段的幼兒來說難度適宜性較差。
(三)喜“新”厭“舊”,內容的科學性差
當前,幼兒教師熱衷于生成“新”內容,忽視經典的“舊”內容。在幼兒教育期刊或網站上、骨干教師的展示活動或教學競賽等場合,總會出現一些在幾年前沒有的“新穎”活動。對于科學教育傳統的經典內容,教師一般不會選為科學展示課的內容。如沉浮游戲、磁鐵實驗,按照一位老師的話說是“這些活動都太濫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下面列舉幾項近年來較受推崇的科學活動內容:
(1)“拱形的秘密”(發現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
(2)“瓶中吹氣球”(了解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3)“皮搋子家族的超能力”(發現皮搋子家族的吸附能力,了解空氣與吸附之間的秘密)。仔細推敲,諸如這些所謂“新”科學活動存在表述不嚴謹、內容把握出現偏差甚至錯誤等問題。如“拱形的秘密”這一內容,拱形(殼體結構)是物體材料的結構之一,幼兒生活中和自然界隨處可見拱形狀的建筑及物品,如拱橋、拱門、安全帽、龜殼等。如果選擇該項內容,根據《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幼兒探究“拱形的秘密”內容可定位在“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探尋“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這種看不見“力”的原理。(2)(3)的內容涉及空氣壓力問題超出幼兒的水平,幼兒很難體驗。在瓶子中能否把氣球吹大除了與空氣壓力因素有關,還受到幼兒吹氣的技巧、瓶子大小等因素影響,有些幼兒恰好是具備吹氣技巧把氣球吹得較大占滿瓶子的空間,但他們所能發現的是該瓶子底部有洞,很難把吹氣球與空氣壓力聯系在一起。皮搋子和吸盤掛鉤是利用空氣壓力制成的工具(利用真空原理)。幼兒操作后所能體驗的是“我很用力壓,吸盤才能掛在墻上”,很難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把吸盤里的空氣排出來(排出的空氣是看不見的),吸盤掛鉤就能牢牢吸在墻上。幼兒能探索的是這些工具在什么地方吸能吸得牢,影響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內容才切合《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探索并發現常見物理現象的影響因素”。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確實也要與時俱進。適當增加一些反映時展、幼兒喜歡又能探究的內容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深入把握內容的實質而且能準確定位!有些科學的經典內容經過幾代人若干年的研究,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和經驗可以參考(當然也有一些內容會被時代和幼教發展所淘汰)。與之不同的是,教師們熱衷“生成”的新內容,名為“創新”卻往往事與愿違,反而會擠占留給傳統、經典科學內容的時間。科學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遵循科學性的要求,實踐中教師對于自己都沒有正確理解的內容,就組織幼兒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已經違背了科學性的要求。
(四)內容不能準確反映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
這也是目前教師選擇內容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存在兩種典型的情形:一是內容空洞,沒有指向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目前許多科學活動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幼兒在動手操作,活動“熱鬧”、幼兒“興奮”,其內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缺少一個明確的核心概念。如某教師組織的“秋天的水果”科學活動: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知道正確吃水果的方法,愛吃水果。她的依據是“領域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呀,而且吃水果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我就按照書上的內容來上了”。分析其內容,第一點勉強與科學領域沾邊,但對中班幼兒只是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顯然是低估幼兒的前期經驗,無法激發幼兒的深層探究欲望。水果可以直接吃、去皮或連皮吃、榨汁、做成沙拉或罐頭、烹調成各種花樣繁多的美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和各種生活小家電出現,水果吃法簡直五花八門,何來“正確”之說?從“吃水果方法、愛吃水果”這一內容看,第二、三點比較偏向“健康”領域,并不是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如果缺少一個值得探究的科學核心概念,探究活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內容過于追求全面,一次活動同時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教師在選定科學活動內容時,往往在一次活動中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有位教師組織有關磁鐵的科學活動,內容是“磁鐵的特性”,而“磁鐵”包含“磁鐵能夠吸引鐵制品,磁力能夠穿透一些材料,不同的磁鐵有不同的磁力,磁鐵兩端磁力最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性。又如這次“落下來”科學活動,至少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著落”、“不同物體著落速度不同”、“改變物體著落的速度”。這樣的內容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由于核心概念過量,致使探究活動內容龐雜,真正需要探究的題目很難得到有效解決。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兒童的探究必須圍繞著核心概念展開[2]。科學教育強調基于少量的核心概念展開深入的學習,“少即多”[3]。如果一個活動內容的核心概念缺少或者太多都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會導致幼兒在探究“走過場”,每個環節都淺嘗輒止,無法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也就無法體驗到探索發現的興奮和滿足感。
二、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國家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標準規定
比較寬泛,給教師選擇內容帶來諸多困難我國幼兒園階段還沒有統一科學教育內容標準,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2012年頒發的《指南》這兩個重要幼教法規均沒有詳細規定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范圍。《綱要》在“內容與要求”中宏觀概括出科學教育內容: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指南》舉例性提出六方面的科學內容:常見的動植物、常見物體與材料、常見物理現象、天氣與季節變化、科技產品和環境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由于缺乏全面系統的科學教育內容框架的支持,沒有統一的“考試”,“教什么”“學什么”的內容寬泛,給教師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教師選擇內容存在諸多問題的客觀原因。
(二)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不足,難以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
有一項研究表明,近十年來我國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內容方面研究成果較少,力量薄弱[4]。而各種參考書、教案集雖然繁多但編寫質量不高,提供的科學活動內容本身不科學,甚至出現一些明顯的概念性錯誤,如小班科學活動“海綿”內容定位為“認識彈性”,把有關“水的張力”概念誤為“水的粘附力”等。對實踐中幼兒教師選擇、組織內容不僅幫助不大甚至誤導。哪些內容適合幼兒,各年齡班內容如何科學合理安排和銜接,該活動內容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包含多個核心概念又該如何合理分解……這些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難以對當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研究者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明確告訴我們哪些科學概念值得教師組織幼兒去探究?小中大班幼兒可以分別去探究哪些科學內容?”[5]
(三)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不足,使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
我國幼兒教師總體學歷偏低,科學素養較弱。他們大多為文科背景出身,缺乏相應的科學背景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以及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自身缺乏對科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職前培養階段,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教育課程中,比起其他領域有先修課程作為基礎,如健康領域教育先修課程有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等關系較密切的學科,語言領域教育有大學語文和兒童文學作為知識基礎課程。而科學教育領域只有單獨一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幼兒教師由于先前在理科學習的不愉快經歷而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幼兒教師表示“科學領域太難,很多科學知識自己都不會,別說教幼兒了!”他們科學知識貯備不足,如將物體的“滾動”、“轉動”混淆,他們自身都不清楚所開展活動中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在職后培訓中比較傾向于幼兒科學教育實施方面,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本身的解讀和選擇的關注不多。林筱彬在對與在職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教師現在獲得科學基礎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或者參加幼兒園課程審議獲得,其科學內容知識大都是在準備組織活動時臨時得以補充的[6]。總體上看,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齡班的學習重點及其區別與聯系認識不清[7]。他們認為,探究活動就是幼兒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個事物有關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對某一個主題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確定活動內容上就非常籠統、含糊,對各年齡班的科學主題與內容定位也不夠清晰,無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擇適合的內容。
三、提升教師對科學活動內容選擇能力的建議
(一)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加強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協同研究
不僅加大科學教育內容的研究力度,還要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雙向溝通。幼兒科學教育研究是一個兼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領域,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對于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4]。這對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同樣適用。一是可以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幼教教研員與一線教師構建研究共同體,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對如何劃分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范圍、如何把握科學領域各項目內容的核心經驗、具體內容如何在橫向和縱向上組織和結構、如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編適宜的活動內容等開展合作研究,其成果嘗試轉化來指導實踐。二是重新編寫或者審定已有的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參考用書。中小學采取“一綱多本”多種教材發行的經驗可資借鑒,各地區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編制適合本地區的高質量教參。要改變幼兒園教材以第一線教師為主要編寫隊伍的局面,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教研員和幼兒教師參與編制教參來保證內容的適宜性,還要吸收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教師參與來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在編寫體例上要有創新,以前教參只有目標、準備、活動指導建議等內容,新編的教參要增加內容分析、背景知識或資料提供,可提供少量較詳細的、基于核心概念的主題活動教案以供幼兒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參考。為教師選擇和準備一批經典而優秀的教學材料作為共同研討的內容,這樣教師自然就會將備課的重點轉向“吃透幼兒”。教參內容選編要遵循科學性與啟蒙性、廣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與季節性、時代性與民族性等原則[8],盡量做到適宜、均衡和連續。
(二)以提升教師“PCK”為核心,加強幼兒教師在科學領域的培養與培訓
“PCK”是一種對教學產生影響的學科知識,它使教師能夠理解如何對某個學科的主要內容和議題進行表述以適合學習者不同的能力與興趣。“PCK”包括科學課程知識、學前兒童發展知識、教師科學教育方法策略知識以及科學學習評價知識四個方面,它能使教學效能最大化。在教師培養的職前和職后階段,都要為教師提供豐富科學課程知識體系以及加強科學教育內容的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科學素養,入學時可文理兼招和鼓勵理科背景的學生進入幼兒教師隊伍,學前教育專業增設科學教育方向,要適當開設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選修課程,增大科學教育課程的比例和增加實踐機會,以促進教師整體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基于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展開教學,為教師以后工作中正確處理科學教育內容奠定基礎。目前,幼兒園教師職后培訓一般采取理論講座、名師公開教學觀摩和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模式,著重點在教學策略方面,對幼兒教師如何正確掌握幼兒園科學領域內容、如何將科學領域內容知識進行轉化融合于科學教育活動中關注不夠。因此,以提升教師“PCK”為核心重構教師培訓框架內容[9],有機地將教師的三類知識(關于內容的本體性知識、關于兒童的條件性知識、關于方法的實踐性知識)在基于教學實踐情境和活動案例的分析與反思中整合提升為一種動態化的、帶有實踐性、建構性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對于教師優化和改進教學、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智慧具有更強大的支撐作用,從而達到改善教師選擇科學活動內容現狀的目的。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導入方式;操作性建議
導,就是“示之道途”,亦即“引路”之意;入,就是進入學習之門。課堂導入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教學內容和活動開始時教師運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方式。
然而,在幼兒科學教育實踐中,一些教師往往過分將精力集中在科學知識的講授和幼兒能否理解、學會所教內容上,而不太重視教學中“導入”這一環節。他們認為導入浪費課堂時間,操作不好還易引起課堂混亂。相當一部分教師感到組織科學活動費時、費力且效果欠佳,對導入方式的設計、內容的選擇等問題缺乏思考和實踐,對此筆者結合案例提出幾點操作性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獲得經驗
在科學教育中,教師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幼兒對教師傳授的內容缺乏了解,缺乏親身感知,或幼兒此前對教師要講授的內容有所了解和體驗,但由于幼兒認知水平的局限導致遺忘現象的發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導入時可以通過投影、電腦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喚起幼兒模糊的記憶或者獲得不易親身感知或接觸的經驗,并將不能感知的事物放大、再現、模擬演示有關重要的過程,使科學知識淺顯易懂。
如大班科學活動《認識江、河、湖、海》中,由于幼兒所在地只有江和人工湖,沒有小河和大海,幼兒年齡尚小,多數沒有去過海邊,少數去過海濱城市的幼兒也因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很難清楚回憶出大海的樣子,因此這一教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有一定難度。若只憑教師口頭描述江、河、湖、海的特征,必然枯燥乏味,引不起幼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不會很好。利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些情況。教師利用多媒體將江、河、湖、海的景觀視頻以最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幼兒看到江是滾滾流淌的、河是蜿蜒曲折的、湖是碧綠平靜的、海是波瀾壯闊的,看到人們在湖上泛舟、在河畔垂釣、在海上沖浪……同時配上教師貼切優美的講解,使幼兒在幾分鐘之內感受到了江、河、湖、海的明顯特征,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經驗。隨后再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介紹江河湖海的形態特征,效果非常好。
將多媒體技術作為導入方式符合3—6歲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由于幼兒認知水平較低,思維具有直觀性、具體性的特點,難以理解復雜抽象的事物。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容易,以最直觀的形式把所教內容呈現給幼兒,其生動形象性使幼兒易于接受,突破了幼兒因生活經驗不足而導致的教學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利用戶外活動發現問題
在科學教育中,教師反映還有一類難題:很多內容都是幼兒身邊看得見、摸得著、感受過、經歷過的事物,但幼兒還是興致不高,對教師導入反映冷淡,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在涉及這種內容時,將“戶外活動”作為導入方式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順應了幼兒喜動不喜靜,喜歡在戶外活動多過室內學習的天性,并且在戶外活動中,幼兒親自發現的問題會使他們更有興趣,更認真地探索學習。但是,幼兒戶外活動中問題的發現離不開教師精心的引導。
如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樹木是怎么樣過冬的》中,根據教學要求,非常適宜戶外教學。教師可以帶幼兒到戶外,在幼兒玩得很開心的時候寓教于樂。
首先,教師請幼兒采集各種不同的樹葉,很快幼兒就采集好了樹葉回來,教師讓幼兒說說這些樹葉有什么不同,他們是什么顏色的?很快就有幼兒回答說:楊樹、柳樹的樹葉是黃色的,楓樹的是紅色的,松樹的是綠色的。教師再問:他們是什么形狀的?幼兒看著自己手里的葉子回答說: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細細的,有的是尖尖的。在表揚了幼兒觀察得非常仔細后,再請幼兒深入觀察究竟哪一種樹下面的落葉更多。經過觀察,幼兒得出了結論:長滿黃色樹葉的樹落葉最多,而長著綠色樹葉的樹落葉最少。
接下來,回到班里,趁著幼兒興趣正濃,教師順勢向幼兒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樹在秋天會落葉,而有的樹則不會落葉呢?因為幼兒在剛才的戶外活動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所以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他們都聚精會神地聽教師揭曉答案。這樣,原本很難的問題在戶外活動中變得簡單了,戶外活動拉近了書本與幼兒生活的距離,尊重了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同時又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藏在自然現象中的問題,預知了將要學習的內容。更為可貴的是幼兒在親自觀察、探索、發現中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和初步的科學思維。
三、親自動手實驗激發興趣
幼兒科學教育中常常會涉及到一些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比較注重自己的操作演示和講解說明,致使探究性學習變成了傳授式學習,幼兒毫無探究的興趣和樂趣。為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幼兒參與到動手實驗中去。事實上,幼兒自己做出來的科學比教師講給他們的科學更容易讓幼兒理解和記住,當他們發現問題時,教師作為合作者提供一些適當的工具和材料,讓他們試一試,看一看,玩一玩,滿足他們的探究欲望。
如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變、變、變》中,為了讓幼兒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在變化的,教師可采取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最直觀的形式,最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讓幼兒獲得感性認識。
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告訴幼兒現在他們都是小魔法師,教師今天要帶大家變魔術。此時,幼兒的興趣已經很高了,躍躍欲試的樣子。教師將全班幼兒分成若干小組,發給每小組一片煮熟的紫薯和一小杯牛奶,請幼兒將牛奶倒在紫薯上仔細觀察。很快,幼兒發現紫薯變成藍色,他們發出了驚訝的呼聲。緊接著,教師再給每小組一塊方糖,一杯溫水,請幼兒把糖放入水中并觀察,幼兒發現糖塊越來越小,最后徹底消失了,教室里又是一片驚呼。隨后,教師請幼兒觀看大屏幕,通過多媒體動畫教學,有形有聲、有靜有動、真實細致地展現了事物(月亮陰晴圓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演變過程,使幼兒直觀地看到事物的變化。教師還充分讓幼兒舉出“變”與“不變”的例子,通過正反論證,讓幼兒自然得出“一切都在變化”的結論。
這個科學活動是以幼兒動手實驗為導入方式,以幼兒興趣為先導,以教師的引導為依托,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同時又極具趣味性和啟發性。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階段學習的非強制性,他們的探究活動是由自身的好奇心和興趣直接驅動的,實驗中的奇妙變化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向幼兒滲透了“實驗—觀察—發現—驗證—結論”的科學思維。
四、利用隨機情景及時導入
實踐中很多教師喜歡按部就班地依據教材組織科學活動,使得導入缺乏了鮮活性導致效果不理想。其實,生活中處處是科學,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可以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隨機生成,隨時隨地進行。生活中,幼兒遇到的偶發事件比比皆是:天色突變、驟然降雨、家中偶然停水停電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幼兒關注的焦點,將這種關注轉化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的導入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例如,幼兒正在聽故事,教室里走進兩位師傅修電燈。見幼兒的目光全被電工師傅吸引了,教師便干脆停下來,讓幼兒觀察師傅修電燈。不一會兒,電燈修好了,幼兒們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接著,有幼兒舉起小手:“老師,為什么別的燈沒有壞,這個燈會壞呢?”教師讓幼兒自己思考,有的說因為那個燈管質量不好,有的說里面的電線斷了,有的說是因為燈用久了就會壞,還有的猜測是因為電沒有“流”到那個燈管里面去……接下來,教師又請電工師傅分析了燈管不發亮的原因,還找來小電池、小燈泡、電線給幼兒演示小燈泡發亮的小實驗,幼兒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他們與電工師傅一起探討了許多關于“電”的問題。
這個科學活動沒有精心設計,但誰能否認這不是一次成功的科學教育呢?教師靈活利用了隨機生成的情景——師傅來修電燈,在發現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后沒有繼續原來的教學內容,而是把這一情景當作科學教育的導入,順應了幼兒對此的興趣,激發了幼兒的探究熱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幼兒科學教育的導入環節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更沒有萬能的方法。實踐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校園條件、區域條件,立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做到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以求達到最佳的導入效果,為提高幼兒的科學興趣,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60-169
[2]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6-90
[3]王麗萍.打開科學的大門—幼兒科學教育的隨機生成與指導策略[J].湖南教育,2010-05
[4]馬素鳳.興趣與操作—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J].遼寧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02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教育;科學活動;科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8-0253-01
21世紀是一個以科學技術為主體的知識競爭世紀,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時代對未來人才的需要,是學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戰。因此,要想培養出新時代的建設主力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必將越來越受重視。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要求,是時展的需要,幼兒的呼喚。
通過多年在幼兒園調研,我發現目前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存一些問題。因為幼兒教師科學知識基礎不扎實,所以在設計幼兒科學活動的時候就體現出了畏懼心里,設計的活動不合理、不完整,達不到教學效果。如何彌補這些不足呢?成了我們這些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只要我們著力于解決好這些問題,相信我們的幼兒科學教育一定會上一個臺階。
一、提高幼兒教師科學基礎知識理論水平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涵蓋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人體科學等。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幼兒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這樣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達不到這個水平。這在幼兒園的科學活動設計中就會體現出:1.不敢設計過多幼兒自主觀察提出問題的活動,因為幼兒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把老師難倒;2.不敢設計一系列的完整活動,因為太深入的探討一個自然現象老師可能解答不了。這些情況應該是我們在幼教學習階段就可以解決的。首先,我們應該重視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當然,這種學習有別于高中階段的學習,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高考,而是了解自然現象,并且能夠解釋它的成因,并最終運用到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其次,我們的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因為,自然科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發展性,科學知識隨時都在更新和發展中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幼兒教師在掌握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會更新知識。最后,我們應善于挖掘適合孩子學習探究的科學教育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反復強調了“周圍環境”、“身邊常見的”、“生活中”這些字眼。由此說明,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應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如:物理學中的光、力、熱;天文學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運動;生物學中的動植物生長與進化;地球科學的風云雷雨;人體科學的探索人體的奧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離幼兒生活很遙遠的東西搬到課堂中來。
二、提高幼兒科學活動設計能力
幼兒學科學具有直觀性和活動性的特點,當他們面對某些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時才會提出問題.同時他們需要自身的活動和親手對物質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來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所以,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能夠不斷向他們提供科學信息,能引發他們探索活動興趣的物質環境。1.活動內容的選擇:選擇幼兒熟悉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為幼兒獲得能真正理解科學知識的經驗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有相關的意義,才能發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應體現科學性、趣味性、實操性的原則;2.材料的準備:科學活動所提供的材料應體現著探索的價值,體現著隱性指導,教師要圍繞活動目標給幼兒提供材料,確保活動效果的最佳化。讓幼兒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構自主的知識經驗。準備材料時應注意材料的多樣化、嚴謹性、可對比性;3.靈活調控活動過程:科學活動不同于其它活動,在指導過程中有時是教師難以預測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指導。因此,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有靈活的調控能力。因此我們的老師要做到:細心觀察幼兒的操作、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探索、稱贊幼兒的發現、共同解決幼兒的質疑、分享幼兒的成功。
三、提高幼兒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2-0125-02
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幼兒園科學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從現階段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及思維特點,對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從不同側面凸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幼兒能力的培養,教學途徑單一等問題。為此,我園(此處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幼兒園”,下文同)作為農林高校附屬幼兒園,依托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技術示范區的地理優勢,開展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的課題研究,從多方位、多層面入手,結合幼兒的年齡、認知、心理特點,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逐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營造多樣的科學環境,激勵幼兒主動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人的發展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積極營造良好的科學環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 創建溫室大棚
我園利用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幼兒園內創建高科技、高水準的溫室大棚。大棚內種植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無土栽培的蔬菜,盆栽的花卉等,讓幼兒更加直觀、開放、輕松地去觀察、去探究。通過幼兒的參與式管理,幼兒可以大膽的用看、聞、嘗、摸等方法了解不同植物在顏色、形狀、氣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了解無土栽培所需要的條件和種植的過程,并進一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隨之會產生許多疑問,如為什么種子種在土里而不是沙里?為什么有些植物長在地上而有些植物要爬在藤上?為什么有的植物開花而有些不開?這些行為體驗促進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正如陳鶴琴所說:“幼稚園需要布置科學環境,盡可能地領導兒童栽培植物,布置園庭,以及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
2. 建立科學實驗發現室
科學實驗發現室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觀察、親近、觸摸、驗證各類事物的機會,自然科學區、實驗探究操作區、聲光區、力區、創意手工坊等分別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操作和科學實驗材料,以及高科技產品,如美麗的昆蟲標本、各種植物的種子,多種顏色的石頭、土壤,以及顯微鏡、光控燈、風力發電車、天平、試管、磁鐵、三棱鏡等,幼兒通過拆裝、組合、觀察、驗證等實驗操作活動,更直觀地對聲、力、電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在科學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才能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果,科學秘密才能被發現,從而培養幼兒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
3. 創立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具有實用性和開放性的游戲材料,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如在科學區,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并結合現階段的科學教育目標,給幼兒提供相應的科學探究材料,如輪子、電池、磁鐵、海綿、彈簧等,幼兒通過操作實驗、探究實驗,奇思妙想得到充分體現。在自然角,教師帶領幼兒種植大蒜、蘿卜等,進行種子發芽實驗,或提供小動物、植物以及昆蟲,讓幼兒觀察、使幼兒觸摸,在親身與動植物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從而使幼兒的學習、認知、技能和行為都有很大的發展。當然,我們的區角會隨幼兒的發展情況、季節的變換等進行定期更換,以保證幼兒始終對科學活動保持探索興趣。
二、合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1.家長走進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與家長要形成教育共同體。”因此,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更是幼兒的教育者,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邀請家長入園,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實驗互動的形式,把一些科學知識、自然現象、疑難問題深入淺出地給孩子講解,如任職于生命科學學院的家長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大班孩子帶來了“細菌如何產生”的實驗探究活動,通過裝有專門液體的玻璃瓶子,讓每位幼兒印上自己的手印,將瓶子捂緊放在教室里,幼兒自己進行每天的觀察和記錄,一星期后發現長出酶變。
本次活動不僅讓幼兒對細菌的產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了不講衛生的危害;不僅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且開闊了幼兒的視野,使幼兒對科學多了一份神秘感以及探索的欲望。“家長走進課堂”活動是一種非常好的科學教育方式,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學教育活動,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2. 親子實踐活動,拓展幼兒的探索空間
我園每個雙周都會結合主題教學的特色及特殊節日,于周五下午舉辦親子活動,其中就包含了“和春天來個擁抱”“一起去逛牡丹園”“植樹節”“走進昆蟲博物館”等一系列的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和家長、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去尋找大自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發現大自然的奧秘。如“一起去逛牡丹園”活動中有幼兒問:“為什么牡丹會有這么多不同的顏色?”1名園藝系的家長就為幼兒細心地講述了牡丹的不同品種、顏色、特性、喜歡的土壤等。“植樹節”活動中也有家長為幼兒講了不同樹木的名稱、結構、種類、特征等。
幼兒園也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將大規模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為一種家長參與式的科技節活動,不同專業的家長通過幼兒園的科技節活動積極展現了自己的科學教育特長及成果,不僅激發了教師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積極性,而且激勵著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自信心。科技節作為幼兒園的一種特色活動,擁有特定、鮮明的主題,對于幼兒園宣傳自我,擴展教育資源和謀求社區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資源,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1. 在自然景觀中探尋科學
陳鶴琴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要經常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幼兒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自然。”近年來,我們不定時地組織幼兒到博覽園、農業科技示范區的溫室大棚甚至到田里去,讓幼兒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賞楊凌農科城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以及一年一度的農高會。幼兒園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幼兒去參觀,回來后請幼兒講講農高會上的新鮮事,讓幼兒學會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自然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們除了通過外顯的方式把自然環境作為認識的對象、活動的場所,讓幼兒走進自然,親歷自然外,還通過一定的課程設計,把自然環境資源搬到幼兒園來,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園內開發出一塊地方作為種植區,再根據需要劃分給各班,使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種植基地。
2. 在歷史文化中感受科學
我園地處國家級農業高科技產業技術示范區――楊凌,周邊旅游景點星羅棋布,東臨西安―咸陽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門寺,南靠太白山、樓觀臺,北有乾陵。區內自然景觀更是獨具特色,四季景色各有魅力,蘊含著無窮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認知需要及季節的變化組織孩子參觀、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及不同時期的古建筑。同時我們也會指導家長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的時間帶孩子去周邊的旅游景點,如西安的秦嶺野生動物園、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咸陽的茂陵、乾陵,以及寶雞的太白山、樓觀臺等。不僅拓展了孩子的視野,而且讓孩子在玩中學到了科學知識。
3. 在現代場館中體驗科學
楊凌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就誕生于此,是幼兒了解生物、揭開生命起源奧秘的最佳去處。如在大班綜合活動“孫悟空超市(克隆技術)”結束后的第二天,我園組織大班幼兒參觀了胚胎克隆羊基地,不僅使幼兒對生活中的復制和克隆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而且簡單了解了復制或克隆的利與弊。農業博覽園擁有世界最大的昆蟲博物館,收藏國內外各類昆蟲標本100萬號,適合幼兒學習和了解紛繁多變的昆蟲世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目前省內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內有連棟溫室大棚4座,雙拱節能日光溫室7座,棚內設施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光、溫、濕均采用電控裝置;蔬菜、花卉種植采用無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術,電腦自動控制;采用基質、水培等多種栽培方法,也是對幼兒進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我園和其中的一部分基地結成了共建和友好單位,并定期組織幼兒開展科學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毛美娟,華培.探索與發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Introduction of Recommendation about Nutrition in ChildrenLI Haiqi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4,China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發達國家醫學界陸續制定各類指南[14],規范各級醫生醫療行為,并在實踐中不斷補充修改,使兒科醫生在實際工作中有章可循。指南的制定以科學研究為依據,以兒童健康為核心。如美國兒科學會(AAP)制定了涉及嬰兒喂養、人乳喂養、佝僂病診治[5]、缺鐵性貧血診治[6]以及兒童的運動方式、運動量等各種指南。2000年AAP制定嬰幼兒游泳方案,要求兒童4歲學習游泳[7],甚至有關于兒科果汁應用的指南[8]。美國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所(NICHD)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高危新生兒的隨訪是新生兒科、神經科、心理科、發育兒科共同完成,1月齡(早產兒矯正年齡后)進行MRI與神經系統檢查以預測2歲時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結局;6月齡時進行肌張力、感官功能、運動、語言、認知評價(DDST);12月齡進行語言、認知評價;18~24月齡再評價;6歲評價最終神經發育狀態[9]。在我國現代兒科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上,近30年是我國兒科學與兒童保健學發展最快的時期,迫切需要規范兒童保健工作的流程和內容。我國兒科學與兒童保健學工作者也作了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嬰幼兒喂養臨床經驗,現在制定中國關于兒童營養建議的時機基本成熟。《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兒童保健學組參照國際相關指南與相關文獻,邀請有關兒童保健、營養、新生兒等專業的專家撰寫了供我國兒科醫生、兒童保健醫生使用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10]、《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11]和《嬰幼兒喂養建議》[12]。本文簡介與《建議》相關內容。
1 關于《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內容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ricketswithnutritionalVitamin D deficiency)是兒科常見病。1986年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在衛生部領導下制定了我國佝僂病早期綜合防治方案,規范了我國佝僂病防治工作。為更好地認識與處理兒童VitD缺乏性佝僂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問題,《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于2007年9月邀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以及國內有關專家對兒童VitD缺乏性佝僂病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對認識、規范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我國兒科臨床診斷與治療佝僂病中主觀成分較多,使佝僂病防治仍存在一些誤區。
長期以來,兒科臨床對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診斷標準存在爭論,或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與兒童期鈣營養不足兩個不同概念混同,或診斷“晚發性佝僂病”的主要原因是對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不夠理解。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本質是機體為維持血鈣基本水平,甲狀旁腺代償性功能亢進[13],導致鈣、磷代謝紊亂的一種全身性慢性營養性疾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疾病初期的血鈣下降致甲狀旁腺功能代償性亢進,使血鈣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磷顯著下降,繼而產生特征性的骨骼病變。雖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涉及鈣磷代謝問題,但絕不能將佝僂病等同于“缺鈣”。
幾十年來,兒科臨床對佝僂病的診斷仍停留在依據“經驗”判斷或推斷,結果常有將某些疾病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相重疊的癥狀、體征,甚至將正常的生理現象誤診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臨床實驗技術以及臨床思維培訓,如醫院、甚至大城市醫院普遍缺乏佝僂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而無法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
通過科學育兒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佝僂病完全可以控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重點描述預防,包括綜合防治措施、系統管理、加強護理、母親孕期預防和嬰幼兒預防。健康人群只要保證攝入適當量的VitD,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因此,《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與各國相關指南一樣重視的是VitD預防量的攝入。建議嬰兒(包括純人乳喂養兒)生后2周開始VitD攝入量每天400 IU(10 μg)至2歲(包括各種強化食品)。乳制品強化VitD是兒童和嬰兒飲食VitD重要的來源,每天攝入VitD強化牛奶500 mL即能攝入約200 IU VitD。除外VitD強化乳制品,VitD也可在谷物、飲料和魚肝油中強化。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生后即開始補充VitD 800~1 000 IU/d(20~25 μg/d),3個月后改預防量400 IU/d(10 μg/d)。佝僂病的診斷需要首先考慮有無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胎兒期貯存不足、缺少日光照射、攝入不足),佝僂病臨床表現有非特異性癥狀、骨骼特征性改變和其他系統改變,診斷VitD缺乏性佝僂病需通過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與其他非VitD缺乏性佝僂病、內分泌、骨代謝性疾病等鑒別。VitD治療目的為防止骨骼畸形,治療原則以口服為主。VitD制劑選擇、劑量大小、療程長短、單次或多次用藥、給藥途徑(口服或肌注)應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而定,強調個體化給藥。
總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可預防的疾病,診斷除考慮高危因素外,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僅僅依靠臨床表現不僅難以與其他疾病鑒別,還可能擴大診斷與治療。
2 關于《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內容
發生鐵缺乏(iron deficiency,ID)的原因較多,難以通過調整食物結構或強化食物預防。如食物、身體因素可影響鐵的生物活性和鐵的吸收,故鐵的攝入往往不能代表機體鐵營養狀況。鐵缺乏的預防成為世界范圍重要的衛生健康問題之一[14]。我國7~12個月嬰兒鐵缺乏為41.6%~52.0%(農村60.2%~75.25%、城市33.6%~42.0%),是比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4]。
近年國內外的研究[1618]已證實嬰兒出生時足月、體重和血紅蛋白正常并不能確保嬰兒期鐵營養正常,母親妊娠期貧血的嬰兒2~3個月齡時易發生鐵缺乏,提示胎兒期體內鐵貯存不足,且可影響至幼兒期。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52%的妊娠婦女有不同程度貧血。國內的一項前瞻性研究[19]結果顯示,母親妊娠中期、妊娠晚期輕度鐵缺乏(檢出率分別為29.92%、39.37%)的嬰兒4~5月齡時約2/3出現鐵缺乏,占此期嬰兒鐵缺乏的92.31%。因此,我國嬰幼兒總體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的患病率沒有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母親鐵缺乏,預防母親妊娠期鐵缺乏是預防嬰兒貧血的關鍵。此外,多年來從基層醫院、保健機構、大城市醫院至教學醫院均未重視常規篩查和常規補充鐵營養,家長的治療依從性較差以及不了解鐵缺乏對兒童認知功能和行為發育損害[13]是我國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的患病率沒有明顯下降的種種原因。鑒于此,《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在1982年、1988年制定“小兒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和防治建議”的基礎上描述了基本概念和定義、缺鐵診斷標準,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主要有明確的缺鐵原因、Hb降低(符合WHO兒童貧血診斷標準,即6個月~ 6歲低于110 g/L、6~14歲低于120 g/L以及鐵劑治療有效(鐵劑治療4周后Hb應上升20 g/L以上),有條件的醫療單位應盡可能開展鐵代謝指標檢查明確診斷;強調兒童鐵缺乏癥病因是先天儲鐵不足、鐵攝入量不足、腸道鐵吸收障礙、生長發育過快和鐵丟失增加;明確高危人群主要是6~24個月的嬰幼兒和青春期兒童;強調缺鐵和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包括健康教育,母親從妊娠第3個月開始口服補充元素鐵60 mg/d與葉酸(400 ng/d),純人乳喂養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2~4周齡開始補鐵1~2 mg/(kg·d)元素鐵至1歲,足月兒純人乳喂養至4~6個月齡補充元素鐵1 mg/(kg·d),鐵強化配方乳喂養兒一般無需額外補鐵;推薦間歇性小劑量鐵劑治療,療程2~3個月,恢復機體儲存鐵水平。
3 關于《嬰幼兒喂養建議》內容
2001年Shrimpton等[20]分析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3個地區39個國家的1987~1997年兒童生長資料顯示,世界范圍的兒童生長下降年齡為3月齡~3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分析“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中5歲以下兒童體格測量資料的結果也顯示兒童發生低體重、生長遲緩的高危年齡期是1~3歲[21]。國內兒童臨床調查資料[22]的結果顯示40.7% 9~12月齡嬰兒和36.6%幼兒體重增長不足。因此,《嬰幼兒喂養建議》中重點關注的是0~36個月兒童的營養問題。
《嬰幼兒喂養建議》描述了嬰幼兒期食物的選擇、喂養方式、喂養實施、其他食物的引入、進食安排以及營養素需求。《建議》提出乳類(人乳或配方乳)是嬰幼兒能量與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因乳類適應嬰幼兒消化道成熟狀況、提供較高能量密度。目前我國對嬰兒營養的研究多為引入食物的年齡、種類的流行病學調查[23],客觀上使基層兒童保健工作者或家長重視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齡、量,誤以為引入其他食物的時間越早越好,或越多越好,而忽略了乳類。嬰兒轉換食物的過程中乳類的減少是6月齡后生長速度減緩的重要原因。WHO建議發展中國家嬰兒6月齡后攝入乳類與總能量有一定比例[24],即提示嬰兒攝入其他食物后乳類仍是重要營養來源。美國等國家推薦4~12月齡的嬰兒奶量為800 mL左右(720~960 mL或28~32盎司) [2526]。國內一跟蹤研究[27]結果證實,4~12月齡嬰兒攝入乳類為750~900 mL/d時,能量密度可達0.6~0.8 kcal/g,能滿足嬰兒大部分能量、蛋白質需要,嬰兒生長正常。因此《建議》提出嬰兒總奶量為800 mL/d左右。
目前各國喂養指南中建議嬰兒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齡各不相同,沒有嚴格的規定。嬰兒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齡應有個體差異[28 ],即與嬰兒發育成熟水平有關。應綜合評價嬰兒的表現確定嬰兒是否已經逐漸接受引入其他食物,而不要僅僅根據月齡判斷。如4~6月齡嬰兒進食時間已規律,夜間不再喂哺,嬰兒體重多超過6.5~7.0 kg,每日奶量達800 mL以上,提示消化功能較成熟;嬰兒可控制頭在需要時轉向食物(勺)或吃飽后把頭轉開,顯示嬰兒動作發育較成熟等。《嬰幼兒喂養建議》中我國嬰兒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齡為4~6月齡,按照年齡范圍給出建議正是因為存在個體差異。6月齡以下引入其他食物不增加總能量攝入,亦不改變兒童生長速度,只是補充人乳中的重要成分[29]。
參考文獻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Policy statement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J]. Pediatrics, 2005, 115: 496506.
[2]Foote KD, Marriott LD. Weaning of infants [J]. Arch Dis Child, 2003, 88: 488492.
[3]Australian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ietar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ustralia
[S]. nhmrc.gov.au/publications/synopses/_files/n34.pdf. 20030410.[2009040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 [S]. 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s_infant_feeding_text_eng.pdf. 20030410.[20090407].
[5]Carol L, Wagner MD, Frank R, et al. Prevention of rickets and Vitamin D feficiency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uidance for the clinician in rendering pediatric care [J]. Pediatrics, 2008, 122: 11421152.
[6]KohliKumar M. Screening for Anemia in Children: AAP RecommendationsA Critique [J]. Pediatrics, 2001, 108: e56.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wimming 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Committee on Sports Medicine and Fitness and Committee on Injury and Poison Prevention [J]. Pediatrics, 2000, 105: 868870.
[8]Committee on Nutr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he use and misuse of fruit juice in pediatrics [J]. Pediatrics, 2001, 107: 12101213.
[9]Committee on Nutr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Followup Care of HighRisk Infants [J]. Pediatrics, 2004, 114: 13771397.
[10]《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J]. 中華兒科雜志, 2008, 46(3): 190191.
[11]《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J]. 中華兒科雜志, 2008, 46(7): 502504.
[12]《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嬰幼兒喂養建議》[J]. 中華兒科雜志, 2009, 47(7): 504507.
[13]Lindsay H Allen, Stuart R. Gillespie: What Works? A Review of th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C]. United Nations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SubCommittee on Nutrition (ACC/SCN). 2001: 43.
[14]中國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 中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 2004, 42(12): 886891.
[15]Michael F Holick. Vitamin D Deficiency [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357(3): 266268.
[16]Strauss MB. Anemia of infancy from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J]. J Clin Invest, 1993, 8: 345353.
[17]Colomer J, Colomer C, Gutierrez, at al.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infant iron deficiency: report from the Valencia Infant Anaemia Cohort (VIAC) study [J].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1990, 4: 196204.
[18]Kilbride J Baker, TG Parapia, et al.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in infancy: a casecontrol study in Jordan [J]. Int J Epidemiol, 1999, 28: 461468.
[19]侯雪勤. 妊娠期中期母親鐵營養對嬰兒早期鐵營養狀況影響的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 2009, 47(4): 291295.
[20]Roger Shrimpton, et al. “The Worldwide Timing of Growth Faltering: Implications fo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J]. Pediatrics, 2001, 107(5): e75.
[21]李楠. 當前我國兒童的營養狀況[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5, 13(1): 6264.
[22] 葉祎, 黎海芪. 重慶地區0~18歲兒童營養問題調查[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8, 16: 558579.
[23] 劉玉琳, 林良明, 張新利. 2000年中國嬰兒輔食添加的調查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0, 8: 144146.
[24]PAHO/WHO.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the breastfed child, pis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food and nutrition program [S]. whqlibdoc.who.int/paho/2004/a85622.pdf. 2003. [20090407].
[25]Feeding Guide for the First Year [S]. lpch.org/DiseaseHealthInfo/HealthLibrary/growth/fdgd.html.[20090407].
[26]Kannan S, Carruth BR, Skinner J. Infant Feeding Practices of Anglo American and Asian Indian American Mothers [J]. J Am Coll Nutr, 1999, 18: 279286.
[27]陳紹紅, 黎海芪. 4~12月嬰兒能量攝入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 2007, 45: 620623.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育科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23-01
一、農村幼兒園教師科學領域教學準備研究現狀分析
在科學教育選擇的問題方面,雖然將一些基本幼兒教育基本內容作為授課的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方面卻反一定的創造力,科學教育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興趣問題上,將幼兒園兒童的興趣問題作為首要的出發點,以此才能帶動兒童的整體學習效率。幼兒科學教育的標準并不是時兒童能夠真正的學習到科學知識,而是能夠引導兒童對科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在教學以及意識方面產生的作用日益增強,所以在科學教育階段對學生教育興趣度的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的興趣度作為科學教育的出發點,以此來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在參考書以及選擇的問題方面,經過調查與研究發現雖然符合了學生的有關興趣度,但是仍然缺乏主要的中心思想以及教學活動,在主體參考等問題上作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應當將其中的教學參考等問題進一步的擴大,從而在某些問題上的教學效果重視程得到較大提高。在教學材料設計方面,應當將對幼兒的吸引力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首要條件,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在科學以及對直觀問題的研究,應當將教學材料的使用變為簡約,往往科學所涉及的內容是較為復雜的,所以如何使兒童能夠接受此類問題成為科學教育準備階段密切關注的問題,也是較為重要的影響教育效果因素。將教育經費等投入作為其中教學材料的影響方面,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具有活力。由于一些地區經濟不發達或者欠發達,導致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較少,這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幼兒教育經費的準備要充足,否則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后,在輔助教學資源的設計方面也顯得較為單一,在教育活動中,應當將巧妙的教案設計內容融入教材的整體設計中,豐富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同時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而現在農村教師在科學教學方面只是單純的以教材內容為主,而缺乏將一些輔助教學手段融入教學過程中。
二、農村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準備框架分析
當前一些著名幼兒教育學家對幼兒教學領域中的科學教育準備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在教學準備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不同的準備方式,教學準備階段和輔助教學準備階段,因為只有準備充分這堂課,才能使教學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包括設計一些課堂教學教案,給兒童留下充分的想象力,以此能夠促進兒童展開思維想象,全面拓展思維。往往教材設計的內容是較為簡單的,但是在授課過程中不脫離教材,否則會影響教學的主體內容,使教學過程所然無味。可以將廢舊材料進行回收,設計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玩具,因地制宜。同教學環境以及內容是分不開的,因此應當重視科學領域中的框架。在輔助教學方面,在幼兒教學過程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教師以及同事做出進一步完善,將輔的方式融入農村幼兒教學中,將兒童語言等形式做出完善,經過細心的觀察,留意其中的重要內容,悉心的觀察,也可以將交流的語言兒童化,設計相關的教學型策略,將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的主要方式積極應用至科學領域教學內容中。在模式框架構建中,只有抓住教學準備階段和輔助教學準備兩個階段,幼兒科學教育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三、農村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準備未來發展方向
農村幼兒園科學領域在整體教學準備活動中處于核心角色,農村幼兒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素質,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也涉及到了一些農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在農村教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教師的綜合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其次,應當注重對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化發展。只有全面提高幼兒教育的素質,從幼兒園領導到教育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領導也應當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科學教學是多方面的,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當重視幼兒教育的多方面發展。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多方向的,從幼兒自身到教師,領導個人都要受到重視,只有這樣幼兒教育才能得到全方位發展。在總體的發展問題上,將現有的問題進一步的做出改進,這樣使得幼兒科學教育更加專業化,同時在專業素養方面表現的更加專業化,農村幼兒教育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是面臨的重要問題,為科學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幼兒教育在教育的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應當以學前教育作為首要目標,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科學教育,為教師的教育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科學領域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占據了關鍵地位。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幼兒科學教育,為科學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邦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索發現,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在幼兒動手過程中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F求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發展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信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又可以提高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活動游戲中來引導幼兒學習科學。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先導,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使幼兒主動學習科學,“迷”上科學。為此,教師為幼兒選擇的科學教育內容必須是幼兒感興趣的,是符合幼兒認知發展水平的。教師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并善于把幼兒自發的觀察納入到教師有組織的活動中去。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教師還要鼓勵和接受幼兒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給予幼兒提供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同時,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和創造。而從小培養的興趣會成為幼兒以后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強大動力。可以說,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培養起來的興趣,對幼兒一生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 培養學科學的自信心、獨立性和創造性
能否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更新觀念,打破“只有教師教,學生才能學”的傳統思想,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獨特的學習方式——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學習,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與他人討論、交談。同時,教師要以表揚為主,激發他們的積極性,相信幼兒經過努力,在老師幫助下可以“獨立”去完成,這樣,在活動過程中,能讓幼兒體驗到力量與信心,產生自主感和勝任感。教師還要認識到,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豐富幼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興趣,故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結尾的活動,即一種活動有多種正確答案,來刺激幼兒動腦思考,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如:給幼兒一幅《小羊過河圖》,讓幼兒想想用什么辦法使小羊過河。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找出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搭橋、用小船、用小石子鋪路等,使幼兒的獨立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展。
科學游戲是借助物質材料,包括水、沙土、石頭、玩具、圖片等,把科學的道理寓于游戲中,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進行科學探索、操作活動,認識物體的屬性,懂得粗淺的科學道理。幼兒科學游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有感知游戲、排列游戲、分類游戲、配對游戲、活動性游戲等。如我組織幼兒到戶外采集石頭、小棒、樹葉等自然材料,讓幼兒按照各種物體的外形、大小、顏色、長短、輕重有順序地進行排列,玩排列游戲。又如,在逛超市游戲中,我讓幼兒進行分類游戲,讓幼兒把水果和蔬菜、食品、日用百貨分類。在體育游戲中,帶領幼兒玩踩影子、蹺蹺板、放風箏、玩沙、玩水、堆雪人、吹泡泡等科學游戲,讓幼兒在體育游戲中親身感受,并進一步理解事物的特性及科學現象產生的因果關系。此外,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幼兒的游戲,使幼兒對游戲充滿興趣,使他們能在游戲中增長知識。
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他們在報告中使用多種符號如:文字、圖畫、照片……用別人能聽懂、看懂的話說出來、畫出來,與同伴進行互動交流。如:在“舀水”活動中,幼兒討論:舀很多水時與舀一點水時所用的工具有啥不同,他們通過實際操作認為舀水多時可以用大一些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一點水時用小勺、湯匙、棉布、海綿等。在活動中,他們記錄了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對照組進行舀水的狀況,并且用記錄單、分類表進行了統計、記錄。幼兒珊珊記錄了舀水量多的各種有效工具,幼兒坤坤用太陽上升的高度表示水桶里水量 的多和少。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宗旨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并促進其全面發展,引導幼兒關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技術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幫助幼兒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幼兒對待科學的積極情感和態度。幼兒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到科學教育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組織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行為,在方法指導方面更加體現以幼兒為主體,使教育過程靈活而富有創造性,更加吸引幼兒。這樣才能培養出從小形成科學態度的新世紀幼兒。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特色優勢;發展策略
中醫學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學術繼承和發揚是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中醫學包括中醫兒科學的大量學術積累,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真知灼見,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對已有學術成果的傳承,因此,我們要發展中醫兒科,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弘揚本學科學術精華,特別是在中醫兒科臨床上,充分發揮本學科有特色、優勢的治法、病種,擴大學科服務范圍,繼而謀求加快學科學術發展的速度,這是本學科學術進步和事業發展的中心任務。
1 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是面向臨床的主要任務
在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兒科并存的格局下,醫療市場行業競爭激烈。中國和世界各國中醫兒科的臨床工作發展很不平衡,一些單位的中醫兒科迅速發展,也有一些單位的工作在萎縮。凡是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共同的經驗都是發揮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因此,能否發揮好中醫兒科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就成了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
關于中醫兒科的特色優勢病種,我們在2007年曾組織了中國城鄉不同地區、不同等級醫院、不同職稱級別、中醫中西醫不同專業兒科工作者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與西醫相比,大多認為中醫兒科(某些情況下的中西醫結合)在下列病種(證)或其某個階段具有治療優勢。(1)新生兒疾病:胎怯(早產兒和足月小樣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腹瀉、新生兒臍部疾患等。(2)呼吸系統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其他類型肺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統疾病:鵝口瘡、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潰瘍、厭食、小兒腹瀉等。(4)營養性疾病:消化不良、營養障礙、營養性貧血等。(5)循環系統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統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遺尿癥等。(7)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小兒癲癇、腦性癱瘓、驚厥等。(8)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多發性抽搐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9)內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變態反應、結締組織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紫癜、濕疹、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幼年類風濕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毒性腦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經根炎等。同時,中醫特色療法,如推拿療法、針灸療法、中藥外治療法等,在兒科疾病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效果。
從以上中醫兒科特色優勢病種來看,涵蓋了兒科臨床常見的多數疾病。中醫兒科不僅在許多兒科慢性病中具有整體調節、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治療中有很大優勢。中醫兒科臨床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c)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在兒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細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趨勢,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我國近年小兒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為病毒感染,急性支氣管炎75 %為病毒感染,肺炎中約50 %為病毒感染。近幾年造成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屬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經有許多的臨床研究資料證實,中醫藥治療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較西藥治療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們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小兒肺炎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經過四中心、360例、隨機、盲法、對照臨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試驗組痊愈顯效率89.62 %,利巴韋林對照組痊愈顯效率73.92 %,試驗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001)。我們承擔的另一項“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中醫藥治療病毒性肺炎療效評價方法研究”結果,清開靈注射液聯合兒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藥治療方案,與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復方愈創木酚磺酸鉀口服液的西藥治療方案相比,不僅中藥組的終點(10 d)疾病療效評價優于西藥組,而且多數評價指標(咳嗽、痰壅、發熱、惡寒、紫紺、面色、口渴、食欲食量、舌象、脈率)中藥組的起效時間早于西藥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兒科臨床發病率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見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營養性疾病。中醫藥治療消化道疾病如泄瀉、積滯、厭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調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礦物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缺乏所致疾病,如鋅缺乏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疳證等,不僅不少中藥中含有一定量的礦物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增加了攝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藥的調脾助運等作用,促進了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應。一批行之有效的中醫臨床診療操作技術在不斷擴大應用,如推拿治療小兒泄瀉、便秘、腹痛,董氏指壓手法治療嬰兒吐乳癥技術等,這些簡便有效診療技術的臨床推廣,擴大了中醫特色療法在中國城市社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世界各國的普遍應用。
其他如中醫藥調補先后天治療新生兒疾病,調整陰陽治療小兒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腎臟病,發時治標、平時治本觀點在慢性復發性疾病中的應用等,都是發揚兒科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例證。
中醫兒科優勢病種及特色療法的臨床應用,滿足了現代社會對于兒童預防保健的需求,適應了現代臨床疾病譜的變化,順應了現代人對于醫療安全性的重視,減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學藥物的濫用,在各國醫療保健事業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學科學術發展是面向未來的主要任務
在歷史跨入21世紀之時,我們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還應當清醒地看到雖然中醫兒科學的現展速度已經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但是,與西醫兒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速度相比,則顯得相對滯后。我們必須加快學科學術發展速度,這才是面向未來、能夠獲得本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術發展都需要依靠科學研究,中醫兒科學的未來發展也必須依靠本學科科學研究的開展。中醫兒科學科研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斷提高,才能推動學科的快速發展。
建立規范是學科學術發展的基礎。所謂規范,庫恩《科學革命結構》說:“她包括了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總體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論和定律。”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兒科學在規范化、標準化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很不夠。中醫兒科學科需要建立的規范,必須是能符合本學科學術特點和規范化要求的各種規范。例如:切合中醫藥學本義的中醫兒科學名詞術語規范,有中醫藥特色的診斷辨證標準,能反映中醫藥優勢又能得到學術界公認的療效評價標準,符合循證醫學原則的臨床研究規范,利于中成藥開發又符合新藥研究原則的制劑工藝和質量標準等。這些規范的產生,要通過科學研究來實現。在臨床研究和數理統計分析基礎上形成規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臨床研究成本高、耗時費力。近年來,在兒科規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獻研究、專家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特別是基于德爾菲法的專家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學科權威專家的意見,是一種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兒科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的研究中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將會在中醫兒科學規范化、標準化工作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求“制定并與中醫藥有關的國際行業標準”,我們兒科專業委員會今后在這方面將承擔起與兒科有關的任務。
中醫兒科學基礎研究范圍廣泛。整體觀點是中醫學優勢之一,要將兒童的孕育成長、保健預防、病因病機等,放到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的天時、地理、環境的大自然整體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內環境整體中加以認識。對中醫兒科基本理論中的若干問題不要再過多地進行理論論爭,要重視通過科研來認識其科學內涵,辨析正誤,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導臨床。辨證學研究的重點是辨證客觀化,即如何將通過現代檢測方法獲得的疾病微觀信息納入中醫兒科學辨證體系以及如何將各種診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證象”定性定量,從而形成客觀的證候診斷標準。治療學研究的重點,一是兒科常用治法的療效機理研究,二是兒科藥物劑型改革及多種療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藥的毒理及減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種治法的優化組合及其適應病證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療效可靠、應用方便,適應當今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兒科療法和藥劑。
臨床研究的范圍目前仍將側重那些中醫藥有優勢、兒科臨床常見的病種。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瀉、營養素缺乏癥、肥胖癥等脾胃病,多發性抽動癥、癲癇、腦性癱瘓等神經精神疾病,高熱、驚風、血癥等急癥,低出生體質量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等新生兒疾病等。同時,在有條件的單位,要面向世界需求,開展中醫藥治療兒科現代重點疾病的研究,如兒童艾滋病、各種新型流感等,爭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臨床研究的重點在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要遵循現代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和臨床科研方法,進行多中心協作攻關,力爭探索出一些新的證治規律,研制出一批療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為方便快捷的新藥,研究提出中醫藥治療的有效、安全、經濟的優化治療方案并加以推廣。臨床研究的內容將深化,如從籠統的一方治一病發展為辨證立方、異病同治;對難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證型、某一嚴重合并癥等研制有針對性的方藥;研究有效方藥的劑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藥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單體并形成體現辨證論治特色的“創新中藥”等。
實驗研究將會更多地直接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提升中醫兒科診療水平服務。要裝備先進的儀器設備,逐步研制出兒科常見病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應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細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揭示兒科有效中藥及其他療法的作用機理,為創新療法、創新理論的建立奠定基礎。
總之,中醫兒科學科學研究的重點在臨床,目的在于圍繞臨床療效的提高,目標是學科創新性理論的產生,為中醫兒科學事業發展,并最終實現學科現代化積累條件。
中醫兒科學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20世紀下半葉,中醫兒科多層次、多形式人才培養的格局已經形成。今后,要根據學科發展需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動手能力,培養更多的中醫兒科專業人才。首先是為數眾多的臨床人才拓展中醫兒科服務范圍,直接為各國兒童的健康事業服務。同時,必須通過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寬廣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掌握相關現代科學知識和前沿技術、科研能力強的智能結構型人才,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捕捉學科學術發展熱點問題的能力,經過規范、先進、嚴謹的科學研究,創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擔起推進中醫兒科學科發展的重任。
在學科人才比較集中的單位和地區,要組織起一批實力強大的研究團隊,團結合作,才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確定,應以兒科臨床常見疾病、中醫藥有優勢的疾病、學科基礎較好為原則,逐漸形成在中醫兒科學科專業劃分基礎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腎系疾病研究、傳染病研究、新生兒疾病研究等研究團隊,擴大一批重點學科、重點專科、重點研究室、重點實驗室等,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產生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中醫兒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現代化。中醫兒科學現代化,必須是對現有水平的超越,產生在傳統中醫兒科學基礎上的質的飛躍,形成與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融會貫通,同步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中醫兒科學現代化的實現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各個領域、各種方法大量的研究積累,多少代人的長期努力,才能逐步達到。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以人才培養為基礎、科學研究為動力,繼承傳統為先導、思維創新為途徑,加速引進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快學科學術進步的步伐。可以相信,經過持之以恒的長期努力,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將會隨著整個中醫學的現代化而逐步實現。
中醫兒科學發展至今,成績斐然;中醫兒科學發展前景遠大光明。我們這一代中醫兒科人,承前啟后,肩負著歷史的責任,任重道遠。相信經過我們的不懈追求,中醫兒科事業一定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predomin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shouchuan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10029, nanjing, china)
abstract: 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 (pcm) has distinguishe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it shows some advantages for treating most common diseases in childhood, especially acute viral infective disease and spleen disease. so the guarantee for progress of the cause of pcm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itself. it is necessary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pcm to establish its standard, attach importance to basic research, emphasize clinical research, strengthen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nd aim at academic innova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pcm modernization.
一、創設適宜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氛圍
幼兒年齡雖小,但求知欲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百問不倦。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并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合適的環境,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潛移默化的結果。幼兒喜歡在寬松、平等的環境中大膽猜測、大膽想象、自由表達。幼兒的這些認知特點,為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提供了前提條件。作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教師首先要為幼兒的科學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1.創設適宜幼兒進行探索的物質環境。適宜的物質環境刺激,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探索欲望。教師根據班級和園內的實際情況,布置活動室、植物角、動物角、科學發現室等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環境。在活動室內布置科學墻,墻飾內容根據主題不同及時更換,增減。如以《我愛我的小動物》為主題時,張貼各種各樣的動物,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在“動物角”內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泥鰍、蝌蚪等,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及生活特征。
2.營造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是兒童大膽自由表達的基礎。教師是營造這種互動氛圍的主角。教師在兒童交流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兒童傳遞溫暖、支持、教育的信息,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引導兒童自由表達。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中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包括摸摸孩子的頭、背,更容易吸引和維護兒童的注意力;用輕柔的語氣和語調;用鼓勵的眼神注視孩子;對于孩子的觀點給予積極的肯定,淡化他們在交流中的錯誤;允許發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們的求異思維。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間。教師應盡量利用園內的一切空間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如可在大操場上種松樹、柳樹等,走廊上種植迎春花、紫藤等;在草坪與戶外活動場地周圍種植灌樹當綠籬;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又具有遮蔭隔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幼兒提供了認識自然植物的教材。除此之外,還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為中、大班的幼兒開辟小菜洼,并根據季節特點選擇果實大、生長期短,適合幼兒種植的蔬菜,瓜果進行種植。另外,還可設置飼養角,養兔子、小雞、鴿子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能引起幼兒觀察和飼養的興趣,對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積極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內容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有自然現象、人類、動植物、物質世界的現象、現代科技等,內容涉及的面廣而且量大。作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對大千世界,如何選擇適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呢?
1.科學教育的內容應更多地為幼兒的生活服務。“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恰恰遺忘了這一點,往往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去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他們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
2.科學教育的內容應結合家鄉的本土資源。讓科學回歸幼兒的生活,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就要讓幼兒學會用粗淺知識解釋周圍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大自然充滿了千奇百怪可供人們探求的問題,如高低不同的山巒、形狀各異的山石、曲折迂回的溪流、各種各樣的土壤等,都是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
三、提供適宜的材料
幼兒認識事物的方式大多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認識更是如此,它是幼兒不斷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索、反復嘗試操作而獲得的。這也是幼兒獲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識。要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成為主動的探索者,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教師應精心地為幼兒選擇操作材料。
1.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科學活動有時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對幼兒學習最好的刺激,教師在提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材料是否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學因素,兒童不易進入其中,那就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學發現的真正作用。
2.材料應具有層次性。我們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科學活動,幼兒不可能同時達到同一個目標,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傾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有自己整合經驗的方式,我們所能做的是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在不同層次上的發展。幼兒的科學經驗主要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我們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如在讓幼兒探索廚房小工具時,教師可以提供操作難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勵幼兒自選。在此過程中,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操作技能選擇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這樣更容易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提供有層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發展經驗,在把握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盡量讓幼兒“跳一跳”才能獲得成功,促進幼兒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
3.材料應具有挑戰性。在材料提供時,我們要根據“最近發展區”的原理,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從而為他們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材料的難度既要高于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又能保持他們的探究興趣,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材料有興趣,才能產生探究的問題。幼兒是在發現中生成問題的,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兒有時就是通過觀察半成品材料而發現問題的。
四、引導幼兒主動探究
當幼兒有了探究的動機后,就將進入探究的過程。幼兒是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幼兒科學教育過程中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平等地參與幼兒的活動,探討問題,有效地引導科學探索活動。
1.提出探究問題,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幼兒的科學活動過程是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是通過問題來展開的,有效的問題可以把幼兒引到問題的情境中,啟發他們去觀察、探索、發現。教師所提的問題最好能引起幼兒的探索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欲望;問題要符合幼兒已有經驗,使幼兒有能力進行探索;問題是幼兒未知的,或與幼兒已有的經驗有沖突的,對幼兒的思維要具有挑戰性,有一定的探索空間;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解決途徑不是唯一的,它可以鍛煉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教師有效的提問是引導幼兒積極猜想的動力。
2.關注活動進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反復驗證。讓幼兒親歷以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幼兒學科學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的神情、行為表現、討論的問題等,注意幼兒有哪些困難和認知沖突,以便及時介入幼兒的活動,給予必要的引導。教師應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幼兒只有在嘗試過程中才能獲得主動學習和發展。
3.及時記錄獲得的信息。記錄獲得的信息,能使幼兒關注探究過程和事物的變化,把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的圖表;盡管幼兒的記錄結果極為幼稚,他們只會用一些簡圖或符號,但是這些都是幼兒獲取知識的過程,有助于幼兒原有認識與當前操作結果想比較,調整原有認識,主動建構新經驗。教師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選擇適當的記錄方式,保證幼兒探索的積極性。
五、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可以使科學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幼兒真切地感受、體驗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進步,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關心周圍事物、關心生活。
六、隨機教育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更多的應是隨機教育,應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小朋友要喝止咳藥水,蓋子怎么也旋不開;魚缸里的小螃蟹怎么會在水里死掉了;馬路上的紅綠燈總是會自動變化等等。我們應抓住這些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解決。
七、挖掘家長資源,促進家園互動合作
首先,教師應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不同的家長所從事的職業是不同的,家長們不同的知識和職業背景為幼兒園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在“小小理發師”主題開展時,教師可邀請班內當理發師的家長親自來園進行真實的理發演示講解,讓家長也來參與教學,真正做到了家園的互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