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研的特性

科研的特性

時間:2023-06-08 11:2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的特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研的特性

第1篇

1 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與基層科研秘書隊伍的現狀

1.1 不夠成熟的科研評價體制

目前,國內的科研評價體制仍然存在比較普遍的以針對人的考核評價來代替應有的針對科研活動本身評價的現象,針對不同的學科,科研考核的分類還不夠明確。同時,對科研成果的評價重量輕質,不夠嚴格,重復研究的現象普遍存在。職稱、福利等一切均與科研工作掛鉤,導致科研工作人員浮躁、功利,只在意成果的數量而不顧質量,進而造成科研工作成果難成大器。

1.2 科研管理權限過分集中

長期以來,高校的科研管理實行由科技處對學院、系的直接、集中管理,這一管理模式導致學院等缺乏必要的管理權限與管理責任,從而使其喪失了對科研管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還嚴重制約了科研工作者跨學科大規模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積極性與可能性。過于機械化的行政管理手段,使得科研管理秘書在整個科研管理工作中僅僅發揮著“傳話筒”的作用,工作上缺乏主動性,在工作中過于重視管理而忽略服務,以至于難以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1.3 科研管理秘書隊伍不穩定,素質凾待提高

高校基層科研秘書隊伍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管理科學基本訓練與教育,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管理規律不甚了解,更談不上深入研究。在實際的工作中,從管理到具體的工作,均沒有一套科學的管理辦法與制度。同時,由于基層科研管理秘書工作任務繁重,編制比較緊張,相對來說待遇又偏低,從而導致其隊伍流動性較大,使得科研管理工作穩定性不好。再者,各高校對基礎科研管理人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基礎人員很難有外出學習與培訓的機會,從而造成基層的科研管理工作始終處于低水平狀態。

2 基層科研秘書的工作性質與工作職責

院系基層科研秘書的工作是協助學院科研院長以及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對學院科研工作進行管理與服務,其工作的職責是在學校、學院相關領導的調控下,遵循相關的科研管理原則及管理手段,協調、組織各項科研工作,為順利完成各項科研任務提供保障與條件。由此,其工作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協助科研院長安排、落實本院系的各項科研任務并具體從事相關管理工作,了解并掌握各項科研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并給出意見及建議;完成各類項目及科研成果的收集、登記、統計、核定以及協助做好鑒定、成果獎申報等工作;做好學院各類科研管理文件、文檔等材料的歸檔工作,負責科研統計及年度科研報表工作等。

3 院系基層科研秘書的角色與服務定位

院系基層科研秘書的角色與服務定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秘書特性與科研特性。其中,前者是首要及核心的。秘書特性的角色定位要求科研秘書要服從科研院長的安排,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起到對領導的輔助作用。科研秘書的科研特性則要求其要推動學院的科研建設,為學院教師發展其科研工作創造條件,發揮好連接院系科研人員、學院以及學校科研管理部門的紐帶作用。鑒于基層科研秘書工作的兩重特性,其角色與服務定位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3.1 院系基層科研管理秘書是學院科研院長的輔助者、參謀者

秘書特性決定了基層科研秘書需服從分管領導的任務安排,輔助其完成對學院科研工作的管理,協調各個部門以及學院科研團隊間的關系,促進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還需協助科研院長做好學院科研工作的決策,貫徹并落實決策工作的執行,及時收集、反饋決策執行的情況與效果,確保決策的時效性,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提高學院科研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

3.2 院系基層科研管理秘書是學校、學院科研信息的傳播者

基層科研秘書是學校各類科研信息的直接傳播者。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的院系科研秘書需要及時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科研信息以及學院的科研動態,并及時的完成對學校、學院以及從事科研教師的上傳下達的信息傳遞任務,為學校乃至學院與基層科研工作者之間搭建暢通的信息通道,擔當好信息傳輸紐帶的作用。這是保障基礎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順利開展,保障科研管理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

3.3 院系基層科研管理秘書是學校、學院科研政策的執行者

為提升學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通常高校在科研管理等方面會出臺相關的激勵措施與管理制度,作為基層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秘書在角色上就成為了學校各項科研管理政策的具體執行者。這樣一來,就要求其務必理解學校的各項政策并加以貫徹執行與靈活應用,及時、高效并真實地傳遞相關科研政策與信息,維護學院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調動學院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4 院系基層科研管理秘書要力爭成為學科科研動態的知情人

作為基層的科研管理與服務人員,院系科研秘書由于長期直接與本學科從事科學研究的教師們聯系,并掌握著他們詳細的科研信息與科研動態。因此,科研秘書在提高自身思想、理論及政策水平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知識面的拓展,不斷充實、豐富自己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力爭成為學科科研動態的知情人,輔助科研院長實現本學院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學院的科研水平與層次。

第2篇

【關鍵詞】目標管理法;科研項目;SMART原則

0.引言

項目管理在被正式定義之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了有組織的活動,并執行了一些讓后人嘆為觀止的大型項目,如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羅馬的尼姆水道等。現代項目管理通常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北極星導彈計劃及阿波羅登月計劃等國防和軍工項目推動了現代項目管理的發展,建筑工程及工業生產等行業則使項目管理有了突破性的成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項目管理已經廣泛應用于企業的生產研發等管理領域,特別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科研項目工作已經成為決定企業技術能力、市場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科研項目的特性分析

1.1 臨時性

科研項目必須有明確的起止時間要求,即研究周期,當科研項目預期成果實現,或因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終止時,項目就結束了。臨時性并不意味周期短,研究周期的制定應當根據立項的輸入材料如合同、市場需求等進行合理制定。

1.2不確定性

在立項階段,科研項目的工作范圍、進度計劃、經費預算、人力資源等內容已經初步確定,但隨著項目的向前實施,前期各種模糊的信息不斷明確,預算、進度計劃等可能會發生變更。

1.3獨特性

科研項目應該有明確的目標產物,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等。即便有同樣的目標產物,不同的研究背景、實施過程、應用對象等都使每個科研項目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2.目標管理方法簡介

目標管理法(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是由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實踐》中首次提出,被認為是德魯克最重要、傳播最廣的理論。

目標管理法以目標的設置與分解、過程實施及完成情況的監督檢查、獎懲為手段,通過成員的自我管理來實現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其精髓是:明確、一致的目標;可觀察且可衡量的過程結果。MBO可應用于企業管理、項目管理、生產管理等領域,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實施MBO應遵循SMART原則,所謂SMART即是:Specific--目標必須是具體的;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Relevant--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Time-based--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3.目標管理法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結合上述分析,科研項目可以理解為:在限定的時間、人力資源及經費預算完成既定任務目標的科學研究活動,其成果具有獨特性。科研管理過程包括申請立項、過程管理、監督檢查、成果鑒定、結題驗收等方面。同時,從科研項目本身的特性可以得出,科學研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可能出現不能完成預期目標、經費預算超支、研究周期被動延長的情況。正確識別風險、合理規避風險可以節約成本支出、減少合同糾紛等。目標管理法則為科研項目提供了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手段,采取目標層層分解的方法,應用在科研項目過程控制的各個階段,可降低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及潛在風險。

3.1確定工作范圍

工作范圍的輸入材料有:合同、任務下達書、客戶需求等。輸入材料中的重點內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項之前,應當通過專家來判斷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技術方案是否可行等,待以上問題獲得通過后才能批準立項,對應的輸出材料是工作范圍說明書,內容包括:明確的起止時間、具體的成果形式、可量化的技術指標。

3.2制定進度計劃

進度計劃的輸入材料有:合同、任務下達數、客戶需求、工作范圍說明書等。進度計劃是全周期的,根據任務細化程度一般分為一、二、三級計劃,必要時可以再細分為四、五級計劃等等,采用WBS、PERT和GANTT圖方法,可用MS PROJECT軟件進行編制,計劃的制定由上往下,計劃修訂由下往上,上層計劃是下層計劃的約束條件,下層計劃必須支持上層計劃。

制定進度計劃時要結合SMART原則,按以下步驟實施:(1)分層:根據科研項目的結構設置,建議按照“課題--任務--工作單元”的模式進行分解,并分解至無法分解的最小單元,按照從上到下順序編制。(2)10個工作日:任務分解過程中,最小分解單元的工期應控制在10個工作日。(3)責任到人:任務分解過程中,最小分解單元要能夠落實到具體的個人,如存在由多個個體共同承擔的分解單元,應再次細分。(4)風險分解:任務分解過程中,對已識別的風險較大的工作,應進行再次細化分解,以便及時制定風險緩解及補救措施。(5)任務關聯:在使用Project軟件進行計劃進度編制時,必須對任務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設置,同時要標示出里程碑事件,即關鍵節點。

3.3監督檢查

工作范圍及進度計劃制定后,即進入實施階段,作為科研管理部門,最重要的工作是過程監督檢查,并負責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監督檢查的輸入材料有:工作范圍說明書、進度計劃。

定期檢查制度。根據進度計劃及工作范圍說明書,定期對項目的進度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偏差,協調公司資源予以解決,同時要編制檢查報告,對各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并根據相應的獎懲制度進行考核。

3.4變更控制

變更可能造成研究周期延長、成本增加等風險。在實施變更前,應由課題負責人提出申請,說明變更理由,必須經專家審議,確保預期目標能夠實現方能實施變更,同時必須根據變更內容對工作范圍說明書、進度計劃等進行修正,并保留變更記錄。

3.5課題驗收

課題驗收的輸入材料有:工作范圍說明書、進度計劃、監督檢查報告、變更記錄等。在前面各個階段,已明確了課題成果形式、數量、性能指標等具體內容,在驗收時應由專家對這些內容進行驗證,通過后即完成課題任務,在移交課題成果及資料后課題結束。

第3篇

(一)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理論

目前我國對于績效審計(Performance audit)還沒有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但是它具有的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學界廣泛認可。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作為一種戰略管理工具,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Kaplan和波士頓管理咨詢公司咨詢師David 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傳統績效評估中只重視財務指標的做法,從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發展四個不同的方面對組織績效進行全面評估。

AHP方法,又稱之為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記AHP法)是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的、層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全面性與重點性相統一原則。在設計評價指標時,要全面考慮到高校科研管理與經費開支的特性,又要有重點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標,納入到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中。

理論性與可操作性相統一原則。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既要選擇那些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指標,也要選擇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如果沒有理論性指標,該指標體系就缺少相關理論的支持;如果沒有可操作性指標,該指標體系就缺少使用價值。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原則。在設計評價指標時,雖然定量性質的指標可以更加直觀的反映績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個高校績效審計的全過程,還要結合著定性性質的指標來更加全面的考核評價。

二、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平衡計分卡的原理,并結合績效審計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經費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四個維度:內部控制、科研實力、科研水平和經費使用(如表1)。

(一)內部控制維度

內部控制維度按照指標類型分類應當屬于定性指標,按照績效審計“3E”標準屬于效率性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高校有關科研項目管理及經費使用方面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情況,以及科研項目負責人、高校科研項目主管部門、高校財務部門執行相關內部控制的情況。因此可以從健全性和有效性兩個方面考慮。

1. 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對于科研項目的管理和科研經費的使用,能夠按照國家或上級科研項目主管部門出臺的規章制度,并結合本單實際,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規范科研項目立項、研究、成果認定、結題及經費使用的管理規定,并有獨立設置的科研項目監督管理部門行使職責。

2. 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項目負責人、高校科研項目主管部門、高校財務部門執行相關內部控制的情況。

(1)科研項目負責人執行內控情況,主要用來衡量項目負責人能否按照內部控制相關規定,在項目立項階段經過充分的論證、按需編制科研經費預算,在項目實施階段嚴格按照任務約定書或合同約定執行研究任務,在項目結題階段實事求是的上報研究成果和相關科研經費使用情況。

(2)高校科研項目主管部門執行內控情況,主要用來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能否對科研項目進行全過程管理,如在科研項目立項階段能夠組織專家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幫助項目負責人編制經費預算,在實施階段能夠督促項目負責人保證研究進度、協調處理項目負責人遇到的困難,在結題階段對科研成果進行審核、復合經費開支情況。

(3)高校財務部門執行財務監督情況,主要用來衡量高校財務部門能否嚴格相關內控規定,著重對科研經費編制與調整、經費使用的真實性與合規性等進行財務監督。

(二)科研實力維度

科研實力維度按照指標類型分類應當屬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指標,按照績效審計“3E”標準屬于效率性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高校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科研立項總數量和資助資金總額,由于本維度兼顧定性和定量兩個指標特性,因此在衡量時還要著重考慮獲得科研項目的層次。

1. 科研立項,主要是用來衡量高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校廳級和橫向合作等各個層次的科研項目成功立項數量。

2. 資金比率,主要是用來衡量各個層級科研經費在總體科研經費中所占比率。

(三)科研水平維度

科研水平維度按照指標類型分類應當屬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指標,按照績效審計“3E”標準屬于效率性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定時期內,高校科研人員依托已立項的科研項目,所獲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員建設情況,由于本維度也和科研實力維度一樣具有定性和定量兩個指標特性,因此在衡量時也要考慮相關指標的層次。

1. 科研成果,主要用來衡量科研人員依托已立項課題發表的科研論文、學術專著,獲得的科研成果獎勵、發明專利等級別和數量。

2. 人員建設,主要用來衡量科研人員依托已立項課題舉辦的學術交流研討會、組建的科研團隊以及參加科研的博士生與碩士生的數量。

(四)經費使用維度

經費使用維度按照指標類型分類應當屬于定量指標,按照績效審計“3E”標準屬于經濟性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科研經費的預算編制和經費開支情況。因此可以從預算階段和開支階段兩個方面考慮。

1. 預算階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經費預算編制是否準確、是否能夠得到執行,課題經費是否按照編制預算如實到賬。

(1)預算編制準確率=(預算金額-預算調整金額)/預算金額*100%。

(2)課題經費實現率=課題經費實際到賬金額/預算金額*100%。

(3)預算執行準確率=嚴格按照預算執行的總金額/預算金額*100%。

2. 開支階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經費開支的真實性、合法性與合理性。

(1)固定資產開支率=用于購買固定資產的總金額/實際經費開支金額*100%。其中,固定資產是指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作為固定資產管理。

(2)經費開支合規率=合規開支經費總金額/實際經費開支金額*100%。其中,合規開支經費是指經審計核實,符合科研經費開支管理規定的支出。

(3)課題經費結余率=課題經費結余金額/實際到賬金額*100%。

(4)五項費用使用率=五項費用開支總金額/實際經費開支金額*100%。其中,五項費用是指勞務費、差率費、會議費、專家咨詢費和燃料動力費。

三、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

高校科研經費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確定各維度和各層級指標權重。為了確保各指標權重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借鑒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結合工作實踐和相關專家的建議來設定設指標的權重系數(如表2)。

(一)權重賦值原則

一級評級指標總值為100%,各維度對應的二級評價指標權重總值之和為100%,各二級評價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權重總值為100%。例如:一級指標各權重值A+B+C+D=100%;二級指標各權重值A1+A2=100%;三級指標各權重值A11+ A12=100%。

(二)對三級評價指標評分

該指標的評分將借鑒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關專家結合審計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打分評價。其中:評分I=5分,表示該項指標完全符合績效目標設定;評分5>I≥4分,表示該指標高水平地完成了績效目標;4>I≥3分表示該指標取得了較好的績效,但還有改進的余地;3>I≥2分表示該指標完成情況一般,在績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該指標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基本上達到績效目標;1>I≥0分以下表示該指標存在很多問題,與績效目標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沒有開展任何工作。每項評分還應結合三級評價指標中每個具體指標的權重,折算成標準分。例如:標準分=A11*IA11。

(三)全面績效評價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計算,可以得出全面績效評價得分:三級指標單項標準分=該指標評價得分*該指標權重;二級指標得分=Σ該指標對應三級指標單項標準分;一級指標得分=Σ該指標對應二級指標得分*該指標權重;全面績效評價得分=Σ一級指標得分*該指標權重。

第4篇

[摘 要]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本文結合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一流大學辦學特點、建設要素,探討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機遇、問題與措施,期望對我國加強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世界一流大學 建設要素

一、引言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科技強國和科技興國的重要舉措。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國家科技水平、綜合國力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標志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并對所在國家的經濟、科技、社會,軍事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現代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缺乏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理念與經驗。為此,本文結合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一流大學特點,探討我國一流大學建設要素、措施與建設內容,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值得借鑒的思路。

二、世界一流大學的特性分析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在辦學理念和特點方面各不相同。按照牛津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點,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要素是:將教學和科研擺在重要位置,教師與學生需要保持密切的聯系,同時充分體現國際化特征。斯坦福大學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了迎接21世紀的重大科技挑戰,持續不斷地開拓跨越傳統學科界限的新的研究領域,發展擴大獨立研究機構,并以項目為導向,聚合多學科人才,產出適應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創新科技成果,引領國際科學研究方向。

通過對以上兩個國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特性的分析可知,世界一流大學盡管在規模、學科院系構成、地域、屬性等方面差異顯著,但其發展歷史表明,要達到一流標準,必須具有三個共同特征:(1)能按國際標準吸引、培養和留住最優秀的師資和學生,通過內、外部評審,對師資水平和學生質量進行嚴格的評估;(2)以充足靈活的資源支持和鼓勵最優秀的項目和人才;(3)根據明確規定的職責進行有效的管理,決策準確、及時。

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要素

根據世界一流大學特性分析,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均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合系統,涉及師資、科研、研究生教育、項目評審等建設要素。具體而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要素主要包括:(1)師資質量。多方位、多渠道招聘世界一流人才顯得尤為重要。(2)始終保持前沿性的教學內容的基礎和應用研究。(3)重視基礎性研究,提出原創性和前沿性研究課題。(4)努力向學生介紹最新研究進展。(5)教師參與教學改革,保持一流的教學水平。(6)師生互動是一流大學重要的建設要素。(7)一流的研究生教育。(8)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這些建設特性無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所要考量的重要內容,對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四、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啟示

第5篇

關鍵詞:航空項目;風險管理;模糊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由于航空項目技術復雜,產品系統龐大且結構較為緊密,這就造成了對航空項目進行分析時無法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且由于各個環節的潛在風險眾多且風險因素較為嚴重,這就增加了對航空項目風險分析的難度。因此,需要做好航空項目的風險管理,確保航空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在航空項目的風險管理中需要解決好風險因素的識別和風險對策的制定這兩大難題,由于其牽涉到眾多的變量和計算。使用原有的風險統計分析方法無法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而使用模糊層次分析法來對航空科研項目科研中所遇到的風險進行管理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下文將就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相應的介紹。

1 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分類與分析

航空科研項目的潛在風險種類繁多,而且各部分項目風險之間的關系復雜,一般的科研工程項目無法與之相媲美,同時需要根據航空科研項目風險多樣性和多層性的特點,對航空科研項目進行風險的識別,同時需要根據航空科研項目所研究的項目建議書、項目的設計或者是工藝等文件,將航空科研項目中所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全部羅列出來。同時,在航空科研項目的整個過程中,其所遇到的風險可以從經濟、技術以及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風險。而航空科研項目風險管理則主要是對以上所列舉的各種風險進行總結、歸納以及分類,并以及其對航空項目的風險的影響不同而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2 航空項目風險管理中的模糊層次分析法應用簡介

航空項目風險管理中應當主要解決風險因素的識別與風險對策方案的制定這兩大難題,其中,使用模糊層次分析法能夠通過明確問題、通過建立起結構層次分析的結構模型、構造相應的矩陣以及進行層次的排序等幾個步驟來對各個層次的構成要素進行相應的分析計算,并計算出其在于航空科研項目研究中所占據的風險比重,并以此為依據計算不不同的應對方案所具有的綜合評價,從而為后續的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決策提供一定的依據。

2.1 層次分析法中的航空科研項目中的風險因素識別方法

對于航空科研項目中的風險因素識別主要是指需要辨別出那些風險因素會對所需研究的航空項目造成一定的風險,并對這些風險根據一定的特征進行整理分類。現今,風險識別的方法主要有檢查表、流程圖和訪談等。以上這些方法都各有特點和其所適用的范圍,其中使用檢查表法能夠較為方便的對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進行分類和歸檔,而使用流程圖法則能夠更好對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進行分析,訪談法則能夠更好的找出航空科研項目中所具有的風險。同時,由于航空科研項目中的風險不是單一的,而是糾纏在一起相互影響,這就造成單一的使用以上分析法無法對影響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因素進行良好的整理分類,而是需要將以上方法結合使用。

2.2 對于航空項目風險層次的分析與建模

航空科研項目風險層次的分析與建模主要是指在完成了對于影響航空科研項目風險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做好對于風險因素的整理分類,依據不同的特性將其整理分類成若干個組,從而形成不同的層次。依據其重要性,上一層次的風險因素對于下一層次的風險因素有著一定的制約支配作用,而其最高的層次被成為目標層,中間的影響因素被稱為準則層,而最底層的風險因素被稱為決策層。依據其不同的風險特性使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其分別建立起相應的層次分析結構。

2.3 對于風險層次分析結構的建模

通過以上對影響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因素進行分類,以及其特性可以通過層次分析將影響因素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決策層。其中目標層表示的是對于影響航空科研項目的關鍵風險因素識別的目標,而準則層則表示的是從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所會對航空科研項目所造成的損失這兩方面的準則,從而對風險因素進行排序。而因素層則指的是項目中所存在的風險因素,由于影響因素眾多,需要將具有同一屬性的風險因素歸結為一類風險因素。方便后續的分析計算。

2.4 對各個風險因素進行整理排序

2.4.1 對于風險因素的層次單排序

為了得到相鄰層次相關元素之間的相對權重,還必須對得到的三角模糊數互補判斷矩陣進行排序。

2.4.2 航空科研項目風險的層次總排序

完成了上部的層次單排序后,為了得到同一層次的所有的元素相對于最高層的重要性的比較,需要在層次單排序的基礎上做出層次風險的總排序。通過層次總排序可以較為方便直觀的分析出相應的影響因素。

完成了以上步驟后,需要多次重復層次單排序與層次總排序這一工序,直至將所有的影響航空科研項目的風險因素相對于目標層的排序權重一一列出,從而實現了所有風險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排序。

結語

航空科研項目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程項目,通過對航空科研項目進行風險分析以及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對航空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各種風險進行一定的分析、歸納,并根據其在風險中所占據的比重進行一定的排序。航空科研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對風險分析法中所列舉的相關因素進行一定的參考,從而采用合理的方法來規避或者是解決風險,模糊層次分析法在處理風險分析中所遇到的定量或者是變量問題時具有較為獨特的優勢,能夠順利的完成好航空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1]范玉青.現代飛機制造技術[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1.

第6篇

1991年,我國召開納米科技發展戰略研討會,制定了發展戰略對策。十多年來,我國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國納米材料領域的工作者們也以孜孜不倦的探索,推動著納米材料這門學科不斷地前進。這其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劉飛博士。

科研,瞄準前沿

一位年僅三十幾歲的學者、一連串前沿成果,劉飛博士稱得起“年輕有為”。然而,與大多數年輕人不同,劉飛博士一心一意地埋首于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不沾浮躁之風。在這條道路上,他潛心向前,以“學習”的態度行于斯、研于斯,在一維納米材料的制備、表征與物性研究的領域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首先,在微波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MPCVD)設備中,劉飛使用α―Fe2O3(0001)為基底,以N2和H2為反應氣源,首次制備出垂直于基底生長的Fe3O4納米金字塔陣列。這種新型Fm04納米材料的陣列很可能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密度信息存儲中有著潛在的應用,其結果發表在高水平學術雜志AdvMater上。

其次,在單溫管式爐設備中,劉飛使用熱蒸發冷凝沉積技術在較低的生長溫度(

與此同時,劉飛利用真空下高溫碳熱還原法,首次制備出了大面積垂直于si基底生長的單晶的Boron納米線和納米管。掃描電子顯微技術(SEM)研究表明所制備出的硼納米線的長度為5um,平均直徑為30nm。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TEM)和元素維度分布譜技術(ElementMapping)的研究結果都證明所獲得的硼納米材料具有完美的單晶四方結構,它們的生長方向為[001]。電子能量損失譜技術(EELS)研究結果也表明納米線中硼元素的同時使用開爾文探針技術(KelvlnProbe)首次測試出Boron納米材料的功函數為4.4eV。并利用改裝后的SEM系統中的在位物性測試技術對單根硼納米線的電導率和場發射特性進行了一系列系統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單根硼納米線的電導率為1-8×10-3(n?cm)-1,其開啟電場為5.1v/μm,閾值電場為115V/μm;在保持場發射電流為1.05μA的一小時穩定性測試中,單根硼納米線的電流波動性低于22%并且當電場強度提高到59~74V/μm,單根硼納米線的場發射電流密度更是達到了2X105-4×105A/cm2,這完全可以滿足場發射領域的需要。由于Boron一維納米材料具有高熔點(2300℃)、高電導率,并且具有獨特的“三芯鍵”結構以及優良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所以這種新型納米材料的發現以及進一步研究很有可能為納米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相關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知名科學雜志AdvancedMaterla/sc和Uitramzcroscopy上,并由世界上著名的德國的“Nanowerk”網站和國內知名的“科學網”網站分別進行了“Spotlight”報導和專題報導。

除此以外,劉飛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技術實現了對不同形貌AIN納米結構(納米棒,納米錐和納米火山口)垂直陣列的可控生長。為了研究其納米結構場發射特性的影響因素,劉飛對比了不同形貌氮化鋁陣列的場發射特性。實驗結果表明,氮化鋁火山口陣列具有最好的場發射特性表現,其閾值電場為7.2V/μm,場發射電流的穩定性測試表明其電流波動小于4%。同時,所有三種氮化鋁納米結構陣列都具有和其他很多具有優良冷陰極納米材料相比擬的場發射特性,這表明其在未來的場發射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結果已發表在ChinesePhysicsB等雜志上。

未來,戰機握在手中

學習和實踐中,劉飛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科研方法和理念,解決了很多工程實際應用的問題,贏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并獲得一項國家專利。他是成功的,當然,成功之人自有成功之道。

1995年9月,劉飛邁入吉林大學的校門,考進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四年的本科學習,劉飛以他的聰明和勤奮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連續三年獲得“人民獎學金”,并于1999年獲“系優秀學生”稱號。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卻并不滿足于自己當時的所學,或許是源于心底的那一份母校情結,劉飛選擇留在吉林大學進行碩士研究,在材料科學學院攻讀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碩士學習期間,劉飛在于文學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磁控濺射生長巨磁阻多層膜的研究工作,并于2002年7月完成碩士論文《Cu/Fe多層膜的表面、界面微結構研究》,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其論文獲得學校研究生論文比賽優勝獎,這位年輕的碩士研究生充分展露了他在科研領域的才華。

2002年9月,劉飛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師從于高鴻鈞研究員,攻讀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2005年9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并于2004年獲得“所長優秀獎學金”、2006年獲得中國真空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學金。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正因為艱難才去登攀,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年輕的劉飛博士沒有止步于一點點的成績,在科學之路上,他選擇一路向前。自2005年9月,劉飛博士在中山大學理工學院的顯示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工作以來,包括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期間,他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廣東省聯合基金重點基金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項、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一項,并且參與了多項國家“973”和“863”項目,共發表了學術論文(SCI、EI和ISTP收錄)二十余篇。

自此,在外人看來,他的人生似乎已經進入康莊大道了,然而,“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國際上風起云涌的科技發展愈來愈強烈地吸引著他的目光,視線的開闊,令他在學術上有了大幅的前進。目前,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等4項國家和地方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在他的主持下緊鑼密鼓地展開著。

第7篇

近日,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周歡敏獨辟蹊徑,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研制成功了具有蜘蛛絲特性的山羊。

新品種的誕生

項目負責人周歡敏老師的科研團隊有50人左右,到今年初步研制成功,他們已經努力了三年。

據周歡敏介紹,世界上約70%的羊絨產自中國,對羊絨而言,細度越小、支數越高、紡出的毛紗越細,價值就越高。但細度小的羊絨斷裂強度也就小;斷裂強度大了,產品柔軟度和質感會變差。現在毛紡織企業在梳毛過程中由于斷裂產生的損失率大概在5%到10%。事實證明,傳統育種無法進一步提高絨毛的斷裂強度,因此,要想在保持細度的情況下增加絨毛的機械性能,只能另尋他法。

經過調研,周歡敏決定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和轉基因技術來改良物種。

這個項目從2011年10月份正式啟動,而團隊成員的前期準備工作早在項目啟動前兩年就已經開始。他們前期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僅核移植條件這一問題就摸索了幾個月。周老師告訴記者:“這項研究每一步都有困難,如果發生選擇錯誤,基因表達沒效果,那么這些年的努力就白費了。”

最困難的是啟動子的選擇,為了表達蛛絲基因,周歡敏首先克隆了系列角蛋白啟動子,經過長時間的調研試驗,選出了最佳啟動子。同時,卵母細胞成熟條件、電融合條件、體外發育率……每一項都需要摸索,需要科研人員付出大量的精力。

簡單地說,這項研究就是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對小羊的胚胎進行改造,之后交給母羊孕育,從而誕生具有蜘蛛絲特性羊毛的新品種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說到最困難的時候,周歡敏想到了去屠宰場取母羊卵巢的過程。

那是一個冬天,呼和浩特和包頭市內屠宰場的宰殺量不足以支持項目研究,無奈之下,科研團隊只好去呼和浩特周邊旗縣的屠宰場聯系購買。雇人取下后放入溫鹽水中,用大巴車運到汽車站,再由學生去車站取回實驗室。

因為屠宰場的工作人員并不了解取樣過程,在聯系屠宰場和雇用人員時,還要花時間教人如何采集和保管樣品。這項試驗開始以后就不能停止,核移植胚胎體外發育時間很長,中途需要激活,其中多數是在半夜。因此,實驗室的燈總是亮著。

呼和浩特冬天最冷時有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就是這樣的環境,科研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們堅持每天去車站接收鄰近達茂旗,四子王旗等地的樣品;整晚守在實驗室里等待試驗中途需要激活的那幾分鐘。

冬天過去,妊娠期結束時,因為克隆羊有容易難產的特點,學生們每天晚上都要留兩個人值班,每小時都要去羊圈里監控羊的情況,直到小羊出生……

今年4月11日,培育出的第一只小山羊終于誕生了。

這一次共誕生了1只山羊、7只綿羊,檢驗結果表明,這一新品種羊的羊毛抗拉強度增了1.6倍,彈力也有所增強。

試驗成功了。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外對這一領域還沒有相關報道。

更廣闊的前景

周歡敏說,這種羊絨羊毛有三項優勢。

首先豐富了育種市場。目前市場上種羊品種繁雜,多數種羊的品質并不純,所以蜘蛛絲羊新品種在未來育種市場中有廣闊的前景。

“我們不但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擴大蛛絲羊的數量和提高絨毛韌性。培育更加優質的蛛絲種羊,同時經選育擴大種群,解決目前存在的優質高產絨毛種羊缺乏的問題,并推向國內外市場,由于絨毛的斷裂強度增加,使得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在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可以減少養殖的數目,這樣就能減少羊群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高效生產與持續發展。”周歡敏對未來的工作方向已有所計劃。

其次,蛛絲絨毛利用轉基因技術增強了毛的韌性,克服了企業生產中紗線斷裂所帶來的損失。這一成果提高了羊毛的抗拉強度,大大提高了利用率,降低了紡織成本。而且紗線不易斷,會直接提升所紡毛紗的質量,可用于制作高檔絨毛產品。帶動原材料紗線的內銷外貿,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對于國內紡紗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最后,以蜘蛛絲羊絨毛為原料生產出的產品具有輕便、耐磨、不易變形等特點。相比傳統羊絨毛制品,產品舒適度和美觀度也將大大增加。同時蜘蛛絲絨毛產品的國際市場也將打開,將有效帶動牧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更令人高興的是,這項研究并沒有結束。據介紹,整個科研團隊目前還在繼續改進,準備再一次延長基因序列,試驗毛強度是否繼續增加。后期將從改造載體、增加基因的長度入手,期望獲得絨毛強度更高的優質品系,特別是要培育高品質的種羊。

與此同時,這項研究還將與企業聯合,規模化培養,盡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爭取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

第8篇

體育教育主要是實踐課形式教學,是以身體教育為載體的教育教學過程。因此,在教育培訓過程中,不僅要理論角度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更要從實踐課教學的特殊性角度解決教師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本次課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組織與教學效果的效益的關系上考慮體育教師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從而完善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

二、體育教師繼續教育要注重繼續教育本身的有效性。

繼續教育本身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培訓后,其教學的理念和教學的方法是否有改變,教師人文素養是否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否提高。另外,教師在今后的教學總是否按照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時刻要求自己。二是作為培訓的組織者本次繼續教育的目標是否實現,任務是否完成、培訓者的培訓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等的這些都是評定教師教育培訓效果的指標。

三、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重心要向教師科研能力培養轉移。

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解決現實問題,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做教科研型教師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要脫離教書匠式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做法,做既有靈活的實踐能力,又有精深的理論素養型的教師,要有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進而能新穎別致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以繼續教育的學習、評價為契機,推動教師提高理論水平,掌握教科研方法,激勵探究總結意識,最終實現教學藝術水平的質的飛躍,做專家型教師、教科研型教師。

四、繼續教育的內容要多樣化,且以培訓對象為導向。

以培訓需求者為導向即主要是滿足不同教師培訓者的培訓需求,最大化實現繼續教育的目標。即在繼續教育培訓前,對培訓者進行調研摸底,如從教學教學角度、科研水平角度、學生教育管理方面進行摸底,了解體育教師的不足之處以及制約瓶頸,從而科學選擇授課的內容和授課形式等。在培訓后對培訓者調研,了解培訓的滿意度,從事及時反饋給管理部門,為下次繼續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五、繼續教育培訓方式要不斷完善

以往的體育教師繼續教育主要是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其中學歷教育占大部分。因此,完善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的形式非常重要。如1)新進教師的培訓。即對剛從大學畢業的新教師,主要是幫助他們加強教學常規訓練和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他們的教學組織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使他們掌握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盡快適應教學工作。2)中青年教師培訓。主要是幫助他們優化知識結構、總結教學經驗、提高科研能力,促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為學者型教師。3)骨干教師培訓。對一些有一定教學經驗和培養前途的教師,應提供系統性的學習深造的機會,以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通過導師制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養,組織他們參加研究性課題研究,幫助他們成為教學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第9篇

關鍵詞:圖書館;特色資源;資源建設

圖書館是一所學校的科研信息中心,現應根據學院人才培養建設和專業、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主動的信息資源服務。目前各大院校對開展特色服務進行探索,如何使圖書館更好的服務于學院的專業建設,服務于教師的教學及科研,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是當今圖書館探討服務的發展和創新模式趨勢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建設的必要性

(1)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建設有利于教學、科研研究建設

圖書館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館藏資源的建設,高質量的館藏和專業性的文獻資源收集是做好特色服務的基礎。圖書館根據學院的發展要求和科研項目的研究,制定出符合學院要求和館藏特色的整體文獻的建設規劃,在有限資源的上加強和改善館藏資源的質量,服務讀者,為廣大師生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2)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建設特點

(2.1)文獻具有載體多樣性和獨特性。特色資源從載體上有紙質、電子、音像、縮微等等,從內容上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在一定的范圍內與眾不同。

(2.2)文獻具有價值性。特色資源應具有高質量的利用價值,滿足讀者的特殊需求。

(2.3)文獻具有共享性。特色資源的建設就是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是為讀者提供方便、獨特的服務,信息的開放獲取會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3)數字化建設有利于特色資源的建設

隨著當今科技的發展,文獻的數字化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文獻的類型由紙質版轉變成為數字化、電子化等,方便了資源的收藏、管理、開發和利用,進而在特色資源方面大幅提高了利用率。

二、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建設

圖書館特色資源是一般圖書館經過較長時間積累文獻,去其他圖書館資源不同且獨立保存的館藏資源。他在特定的學科、特定的領域有著獨特性質的文獻資源。大型公共圖書館適合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科研機構圖書館適合特定機構和重要科研領域的建設。而高效圖書館適則適合的是院校的重點學科、教學換頁、科研工作文獻收集等重要資源。而建立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將會給院校師生提供了更多的有效資源。

(1)根據學科的特色建設資源館藏

在特色資源館藏的建設中,圖書館要根據各自高校優勢學科和重點專業的特點,充分掌握重點學科及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已有資源合理分配,有計劃的進行文獻整理收集。主要收集相關重點專業的教學參考文獻和專業性強的博碩學位論文,以及重點科研學術研究的刊物和論文集等。不僅僅是要適合高校學生的整理需求,同時提供的文獻要滿足教師在科研學術研究等方面。在收集資源的同時,內部交流資料和內部刊物方面也是收集的重點之一,這樣確保特色文獻收集的連續性、完整性,組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資源館藏。

(2)建設特色資源數字化館藏

在現代技術的迅速發展相比下,以前的收藏、保管的特色資源顯得略微局限。如今,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將特色文獻資源逐步的電子化、數字化、高效化。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完成以前資源的轉變,同時要更新文獻資源,要豐富數字化的資源。以CNKI期刊數據庫、維普數據庫、CNKI博碩論文數據庫和一些研究機構、權威機構數據庫為基礎,系統的建立適合自己院校教學、科研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數字化館藏。例如自身院校的博碩論文數據庫建設,教學課程視頻錄播數據庫建設,一些相關自身院校特長資源的數據庫建立等具有自己特色的數字化資源建設。

三、圖書館特色資源開展個性化服務

隨著特色資源服的建設,文獻數據量的增加和讀者需求的多樣化,讀者在查詢資源方面會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在此方面,圖書館可以拓寬服務領域,深化服務內容,開展特色服務。

(1)針對特色資源需求讀者建立檔案

轉變服務觀念,弄清服務目的是開展讀者服務的第一步,針對特色資源需求的讀者建立檔案室個性化服務之一。讀者的檔案室獨一無二的,沒有相同的,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方向進行統計分析,從而調查、收集相關資料,提供更系統的文獻資料。

(2)特色文獻資源服務前沿化

在當今信息量多樣化,數量劇增化,很多教師和科研人員在查找資源方面耗費時間多,效率低。所以,圖書館可以開展服務前沿化。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讀者檔案了解讀者的需求,在調查、收集回來的文獻資源基礎上,分析、整理、匯總以后,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的通訊方式主動向讀者提供文獻服務。同時建立專項研究動態,隨時關注最新動態,了解國內外相關專題的信息資源,整合后發送給讀者,建立在前沿就服務于讀者的工作,這樣互動交流的服務方便讀者及科教人員的資源收集和利用。

建立圖書館特色館藏是在高校里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僅是在圖書館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改進的過程,同樣對讀者也是在查詢資料中一個新的體驗。結合自身學院特點,建立重點學科,充分利用現今網絡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建立專項數據庫,重點數據庫,充分體現出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特殊性和使用性,方便讀者對文獻使用的高校利用。

(作者單位:裝甲兵工程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林澤花.湖南省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 1

[2] 葉惠玲.高校特色圖書館建設與發展.商界論壇.2013.2

[3] 楊秀敏.聶英. 基于博弈分析的圖書館資源共享研究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3.22

第10篇

關鍵詞:科研院所 外事管理工作 可持續

科研院所外事工作是科研院所參與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紐帶。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研院所改革不斷得到深化,對外交流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與靈活化。提倡多種渠道、多種層次的交流,有利于激活科研院所的科研與學術氛圍。加強科研院所外事工作,對于提高科研院所的管理水平、綜合研究實力、更新科研理念與培養科技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整體發展,使其不斷擴大知名度、增強競爭力,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社會形勢下,取得良好的效益。

1.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外事管理工作觀念陳舊

目前大多數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仍局限在接待事務工作層面,未曾深入擴展工作范圍。新時期下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涉及到許多復雜的事務,一些細致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某些科研院所忽視人才培養與外事管理工作的發展戰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不能更深層次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研院所的可持續發展。

1.2外事管理工作的體制不完善

某些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開展主要依據行政手段,一直使用陳舊的外事管理體制,沒有充分認識到對外交流與合作是外事管理工作的主體。一些成功的項目是從對外交流開始的,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缺乏實質性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進展艱難。

1.3外事管理工作缺乏規劃

一些科研院所對設備與技術的引入,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對外事管理工作的規劃與投資就很少,片面認為外事管理工作保持好工作形象就好,未能就科研院所的長遠發展角度上對外事管理工作進行規劃,未能重視外事工作的投入成本所帶來的效益。

1.4外事管理人員隊伍需加強

一般科研院所都缺乏專職外事管理人員隊伍。外事管理人員的不足,使科研院所難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外事管理部門。專業人員缺乏,容易形成松散的管理模式。一些外事管理人員的能力達不到工作要求,院所沒有對其進行相關的系統性業務培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院所外事工作的健康發展。

2.外事管理人員素質要求

外事管理人員必須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是外事人員必須掌握的語言。為了能對外進行有效的交流,外事管理人員擁有良好的聽說、讀寫、翻譯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要做好會議記錄與電話記錄,用英語起草相關文件。作為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人員,應當掌握一定量的科研專業英語。一般外事管理人員應了解與掌握一些辦公設備的使用與技術操作,利用信息與資源,提高工作質量[1]。

3.外事管理工作特性

3.1 行政特性

外事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行政工作的屬性,通過管理、協調使科研院所的運行安定有序,保證政令通行與公文上傳下達。外事管理人員須管理好外事檔案與資源。外事管理人員通過掌握不斷更新的現代化辦公技術,做好外事檔案與資料的收集、管理與使用,發揮這些檔案與資料的價值,為外事管理工作的進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務[2]。

外事工作服務于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為中心工作提供各種支持。外事管理工作在促進人才培養、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與學科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事工作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脫離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因為脫離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的外事管理是毫無意義的。

4.外事管理工作可持續發展策略

4.1長遠規劃

科研院所應根據新時期的建設要求,把握外事管理的形勢,對外事管理工作作出長遠的規劃。科研院所應就外事管理工作的形勢進行研究,將外事管理工作歸入科研院所發展的重要議程,立足與國際同類科研機構接軌,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制定可行的目標與長期性發展策略,有助于科研院所擴大知名度,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4.2加強人才培養

外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培養有利于提高外事工作的效率,使科研院所的對外交流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在人才培養上,科研院所應給予適當的成本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開拓外事管理人員的國際視野,對提高外事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4.3增強工作實效

外事管理工作人員應在對外交流中廣泛尋求合作伙伴,取得實質性的合作。在外事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實效性,做到每一個合作與協議都有實質性的內容,各項相關工作落實到位,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外事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4.4轉換工作思路

外事管理人員應做好上級領導的助手并樹立為一線科研人員服務的思想,做好上下級溝通的橋梁,應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搜集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的最新動態與發展信息。科研人員往往忙于學術研究,忽視了對這些信息的關注。比如國外基金的申請以及與國內外有關機構的合作。從管理人員的角度,為本單位整體的推進主動尋求發展機會。

5.結論

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維,拓展視野,重視高素質與高水平外事管理人員的配備;加強對外的交流合作,做出長遠的規劃;努力開拓外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拓寬合作交流渠道,實現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11篇

公司始建于1983年。信守三十年誠信,組建了以中國著名生物磁學專家、土肥專家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并與中科院沈陽生態所、中國農科院新型肥料專家組等十幾家科研院所,結成技術支撐,聯盟合作,建立以中國工程院陳溫福院士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共同開發了新型環保節能磁化炭基肥料,開創了我國磁化炭基肥料的先河。

公司位于沈鐵經濟走廊鐵嶺縣腰堡工業園區,102國道、新撫高速、京哈高速交匯處。物流極其便捷。公司注重服務和質量。產品出廠合格率全部達到100%。獲得國家級“測土配方肥指定生產企業”“全國質量信得過產品”“遼寧省著名商標”“遼寧省名牌產品”等殊榮。

中國成立最早的化肥企業之一、東北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

30年誠信、100萬噸產能、300萬忠誠的農民用戶

東北地區唯一的磁化碳基肥生產基地

東北科研能力最強的企業,擁有院士工作站及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納米級穩定性三型復合肥

納米級穩定肥,超長肥效、抗旱保水、節省肥料

東北豐是中國穩定性肥料產業技術聯盟企業,與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合作開發的新一代穩定性肥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一代穩定性肥料含有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和磷活化素,抑制養分轉換作用明顯,120天超長肥效,一次性施用不會脫肥。

東北豐納米穩定肥加入了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活性物質納米碳,利用其變異特性,使納米肥料粒子帶有磁效應,促進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養分能力強、促進土壤生態循環、提高肥料利用率。

東北豐磁化炭基復合肥

保水、養地、節能、環保、肥效長國家專利最新型節能環保肥料

東北豐科技實力與技術支撐: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炭研發中心中科院沈陽生態研究所遼寧東北豐肥業院士工作站

東北豐磁化炭基肥。由沈陽農大生物炭研發中心與遼寧東北豐院士工作站共同開發研制,國家發明專利產品。磁化炭基肥,含黃腐酸及生物炭基活性物質,經強磁化機磁化,與作物、土壤產生磁生物效磁化球與作物、土壤產生磁生物效應,提高土壤微生物菌群及作物根細胞酶的活性,有較強的吸水保水能力和吸肥能力,具有固氮解磷、延緩肥效、活化、疏松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達10%~20%以上,本品富含多種中微量營養元素。

東北豐系列磁化炭基肥。共有雙色球磁化炭基復合肥、控釋摻混肥;磁化炭基超高濃度復合肥、磁化炭基高磷肥、磁化炭基薯類果菜專用肥、磁化炭基花生肥、磁化炭基有機無機摻混肥等a品。

雙色球磁化炭基復合肥黃色三型穩定球

1.黃色3型穩定球,含有腮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和磷活化素,抑制養分轉換作用明顯超長肥效。一次性施用不會脫肥。

2.本品加入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活性物質納米碳,利用其變異特性。使納米肥料粒子帶有磁效應,促進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養分能力強、促進土壤生態循環、提高肥料利用率。

綠色磁化炭基球

1.綠色磁化炭基球,經強磁化機磁化后,與作物、土壤產生磁生物效應,提高菌、酶活性。提高肥料120%的利用率。

2.含有黃腐酸及生物炭基活性物質,具有較強的吸水、保水、吸肥和活化、疏松土壤等能力。

3.磁化炭基球中的銨態氮、酰胺態氮。可用于作物中前期供養。

納米級脲醛緩釋復合肥

納米級脲醛緩釋肥,120天肥效,一次性不脫肥

納米級脲醛緩釋復合肥,是尿素與甲醛在高溫條件下生成的甲醛樹脂,與一銨、氯化鉀化學合成的復合肥料,具有激活土壤中微生物能量,緩釋長效、促進壯根、擴根等特點,同時本品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效,增強作物抗旱、抗重茬、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本品能夠滿足作物全程營養需求,適合一次性施肥。本品加入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活性物質納米碳,利用其變異特性,使納米肥料粒子帶有磁效應,促進植物根系活性、吸水吸養分能力強、促進土壤生態循環、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用亞洲豐,保水養地保收成!

第12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 合著網 演化分析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鄒鼎杰.計算機科學領域科研合著網演化分析[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科研合作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普遍現象。科研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科研論文的合著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狀況。通過研究論文合著情況來了解科研合作現狀,發現科研合作規律及特點,能夠幫助科研管理人員加強科研管理,啟發科研人員更好地開展科研合作。

國外的科學計量學專家普賴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對科學合作和科研論文的聯名發表情況進行了探究,普賴斯認為大多數高產作者提高他們的生產率是由于存在一個集體的領導而使他們能比單槍匹馬時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國內的文獻計量學專家王崇德[3]、汪冰[4]等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標展開研究,通過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論文合著現象。隨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網絡方法研究合著關系,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合著現象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王福生、楊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間發表于《情報學報》的科學研究論文作者數據構建合著網絡,探索了該網絡的小世界特性和無標度特性;李亮、朱慶華[8-9]以1998-2005年期間發表在《情報學報》上的880篇科研論文為基礎構建合著網絡,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該合著網展開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邊緣-核心結構分析;隨后劉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錄在中國期刊網上“情報學”主題相關的9 806篇論文為樣本建立合作網絡,分析研究人員合作緊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現有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圖情學領域且數據規模小、時間跨度窄,通常以靜態方式分析,缺乏動態分析研究。本文以計算機科學領域1975-2014年發表的約300萬篇論文為樣本建立合著網絡,以年份為單位分析該網絡演化特點,對比分析期刊合著網絡和會議合著網絡差異,揭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發展規律及特點。

1 DBLP文獻庫及預處理

DBLP[11]是由德國特里爾大學開發和維護的計算機科學文獻庫,該文獻庫收錄了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的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為計算機科研人員提供免費的文獻檢索服務。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錄論文質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計算機領域學術前沿方向,在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給計算機科研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權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認可[12]。截至2015年8月,該文獻庫已經收錄超過140萬名科研人員發表的約360萬篇文獻,其中期刊文獻約120萬篇,占46%;會議論文約160萬篇,占53%。本文提取數據集中1975-2014年40年間發表的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作為研究對象。

DBLP數據集以XML格式提供數據服務,每條數據記錄包含論文標題、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論文以節點標記,包含創建時間(mdate)和唯一標識(key)兩個屬性,以及作者(author)、標題(title)、刊名(journal)和發表年份(year)等子節點。一條典型的期刊論文記錄屬性見圖1。會議論文以節點標記,所包含屬性和子節點與期刊類似。由于各種原因,DBLP文獻庫收錄時存在部分期刊或會議論文字段不齊的情況。筆者挑選出創建時間、唯一標識、作者、標題、刊名和發表時間這7個要素均齊全的所有記錄,刪除7個要素不齊全的記錄。最終得到1975-2014年間發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論文和1 607 382篇會議論文。本文運用java語言,采用sax大規模XML文檔處理程序包處理所有文檔。

2 合著網絡構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間有無合作關系,不考察合作關系強弱,因此建立無向無權值合著網絡。以姓名為作者標識,作為合著網的節點;對于任意兩名作者,如果他們合著過論文,則這兩名作者之間建立一條無向邊。最初以1975年為基礎構建合著網,然后以1975-1976年間為基礎構建合著網,以此類推,最終構建1975-2014年間發表的論文合著網絡,分析這40年時間內隨時間推演網絡規模、度分布等演化特點。針對特定論文數據集,構架步驟如下:①基于論文數據構建“作者―合著者”關聯表;②根據關聯表統計當前合著網絡規模;③根據關聯表統計節點度及該網絡度分布;④基于廣度優先搜索算法分析該網絡連通區域,并統計最大連通區域節點占整個網絡的比例。

3 合著網演化分析

3.1 整體網絡屬性

表1顯示了以1975-2014年間完整數據為基礎構建的期刊合著網和會議合著網的基本屬性。期刊合著網作者人數約93萬,共123萬篇,平均每人3.55篇;會議合著網作者人數約107萬,共160萬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計算機科研人員更傾向于以會議的形式發表科研成果,進行科研合作與交流。其原因是會議能夠為計算機科研人員提供面對面交流機會,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換,啟發科學研究。會議合著網平均合作者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網的6.90人,說明科研人員在發表會議論文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合著,這與會議論文的時效性和新穎性要求更高、同等質量論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員參與才能完成有關。從連通性角度考慮,兩者最大組元(組元指網絡中的連通區域)節點數與網絡總節點數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組元所占比例極低,說明合著網中除極個別的孤立節點外,絕大部分作者已經處于同一個連通區域,作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同時發現會議合著網的最大連通區域較期刊合著網大,會議論文的合著情況好于期刊論文。

本文認為產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個:第一,科研難度增加以及科學家樂于合作共同解決難題是促進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個研究領域發展早期,科研人員傾向于解決基本問題,這類問題比較直觀、所需投入的人力較少;隨著基本問題的解決,復雜難題需要科學家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樂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學家走在一起,以更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決難題。第二,2000年以來計算機和互聯網市場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該領域的發展。通過兩類合作網網絡規模的增長可以明顯看出,2000年以后網絡規模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科研人員參與到該領域的研究中。本文認為出現這種明顯變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員參與到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中。第三,會議對論文的時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質量的科研論文需要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這樣從客觀上要求科研人員加強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時會議能夠為科研人員提供面對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員參與會議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數據的合著網分析能更加準確、全面地呈現一個學科合作的發展現狀,但因為面臨著數據處理難題,傳統的個人電腦幾乎無法完成一些常見指標(如網絡直徑等典型參數)的計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筆者將進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進行海量數據處理和巨型合著網絡的分析和計算。

參考文獻:

[1] 普賴斯. 小科學, 大科學[M]. 宋劍耕, 戴振飛, 譯. 北京: 世界科學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學論文作者的研究[J]. 情報學報,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國自然科學期刊論文合著現象研究[J]. 情報學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楊洪勇. 《情報學報》作者科研合作網絡及其分析[J]. 情報學報,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慶華.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 情報科學, 2008(4): 549-555.

[9] 朱慶華, 李亮. 社會網絡分析法及其在情報學中的應用[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8, 31(2): 179-183.

[10] 劉蓓, 袁毅, BOUTIN E. 社會網絡分析法在論文合作網中的應用研究[J]. 情報學報,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竇炳琳,李澍淞,張世永. 基于結構的社會網絡分析[J]. 計算機學報, 2012, 35(4): 74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