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常見化學計算方法

常見化學計算方法

時間:2023-06-15 17:26: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常見化學計算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常見化學計算方法

第1篇

關鍵詞:相對分子質量;計算;同課異構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5-003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1

“同課異構”就是選用同一知識內容,根據教學實際進行的不同教學設計。它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研究方式,在近幾年的中小學教科研中經常出現,對提升教師業(yè)務水平和學??蒲心芰τ兄匾苿幼饔?。

“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是人教版初三化學計算中的重要基礎知識點之一,是在學生對化學物質有過宏觀和微觀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解嘗試建立對物質的定量認識。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的組成”[1]。通?!坝嘘P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教學的重點是在對物質的組成和構成理解之后,掌握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的方法。通過同課異構教學過程中的共性與差異,可以加深教師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多角度看待教學,整合多方面資源,創(chuàng)造出更合適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案。筆者選取本學校所在區(qū)的一次優(yōu)質課賽課中三位有代表性的教學過程簡要羅列,教學方法不同,但都實現了教學目標,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期待能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一、案例呈現

案例1:生活物質貫穿

(1)探索物質構成

始于生活,展示過氧化氫溶液引導學生思考其組成成分,提問H2O和H2O2的微觀構成,并請同學猜測一個水分子和一個過氧化氫分子,哪個質量大?以H2O和H2O2為例計算相對分子質量,進而介紹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學生實戰(zhàn)計算NH4NO3、CO(NH2)2的相對分子質量,公布答案。

(2)探索物質組成

繼續(xù)以消毒劑為例,提問H2O和H2O2的組成有什么共同點?其中氫元素、氧元素的質量比關系如何?以H2O和H2O2中mH:mO為例進行計算,講解計算方法。學生實戰(zhàn)計算NH4NO3、CO (NH2)2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將學生錯題投影,集體訂正,說明計算中的易錯點。

(3)引出質量分數

以消毒劑為例,展示H2O和H2O2中氫氧元素質量比,提問:現行資料中常會介紹H2O2是含氧量最高的氧化物,這里的含氧量大家猜想指的是什么?提出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以H2O和H2O2為例計算其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解決之前的問題。學生實戰(zhàn)NH4NO3、CO(NH2)2中氮元素質量分數,找學生錯題投影,指出易錯點。

(4)知識拓展

投影消毒劑標簽,請同學回答溶液中H2O2的含量,并嘗試計算該瓶消毒劑中H2O2的質量。以“計算3.5g過氧化氫中氫元素的質量,計算96.5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例說明元素質量=物質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學生實戰(zhàn)計算160g NH4NO3中含氮多少克?計算120g CO(NH2)2中含氮多少克?集體糾錯。

(5)解決實際問題

回歸生活,以“圣牧有機純牛奶”中主要成分及含鈣量等展開一系列計算。

案例2:水果類比貫穿

課前將學生分為三組

(1)構成類比,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以一個盛有“1個火龍果+2個橙子”的果盤與一個水分子(“1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從“構成、質量”角度類比,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方法。練習計算H2O、H2SO4、Ca(OH)2的相對分子質量,請不同小組同學黑板演算,糾錯。

(2)組成類比,計算質量比

以果盤中m橙子:m火龍果和水分子中mH:mO進行類比,引出物質中各元素的質量比計算方法。練習C6H12O6、CO(NH2)2、NH4NO3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各組出代表黑板演算,集體糾錯。

(3)占比類比,計算質量分數

以果盤中橙子的質量占水果總質量的比和水分子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類比,引出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方法。練習Fe2O3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小組派代表演算并集體糾錯。

(4)知識順延

提問“100g 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為多少”引出元素質量=物質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練習18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多少?共同糾錯。

(5)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練習,酒精、某鈣片等展開一系列計算。

案例3:設定未知量貫穿

(1)原子個數的計算

知識回顧,“H2O”化學式表示的意義引出物質AxBy中A、B原子個數比可以表示為x:y。舉例:H2O中氫氧原子的個數比,檢測石英、云母中各原子的個數比是多少?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此計算是教師在教材基礎上新增的,為后續(xù)計算做鋪墊。

(2)相Ψ腫又柿康募撲

給出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以O2和H2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例計算,練習SiO2、Al2O3的相對分子質量,投影學生答案,糾錯。

(3)元素質量比的計算

給出AxBy中mA:mB的計算方法。以CO2中mC:mO為例計算,練習SiO2、Al2O3中各元素的質量比,投影學生答案,糾錯。

(4)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

給出某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說明其意義,以H2O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例計算,練習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5)解決實際問題 小結并以“鈣爾奇”為例進行系列計算。

二、案例共性分析

以上三個教學案例均實現了教學目標,其中教學設計的共性有以下幾點:①三種方案在教學組織的邏輯結構上是一致的,知識點走向都是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組成元素的質量比的計算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元素質量的求法等。教師要勤用教材、善用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創(chuàng)新教材內容[3],按照教材中此知識點的介紹方式,知識點螺旋式上升,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且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利于知識的順應和同化。②三種方案都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計算能力,在體驗中發(fā)現問題、總結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③僅就練習習題而言,三種方案均嘗試將計算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載體。方案中涉及的計算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體現了化學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的巨大作用。④方案中教師均重視學生的反饋,均嘗試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及時對課上學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識予以補救。

三、案例比較,啟發(fā)教學

上述教學案例在具體操作上各有側重,各有優(yōu)勢,但也存在不足。下面從以下幾點分析方案的不同點:

1. 知識推進

方案1:以過氧化氫溶液為貫穿線,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理解物質的微觀構成或宏觀組成舉例如何計算給出知識點概念練習糾錯。貫穿線貼近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對過氧化氫溶液的研究問題深入透徹,為學生的新知識建構做足了鋪墊。不同知識點之間轉換過程邏輯性強,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計算知識的整體認知。但是,知識推進速度稍快,學生在最后的知識檢測中總體表現出來的效果不好。

方案2:以水果盤和水分子為類比,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類比概念練習糾錯;通過類比可以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但學生對物質的組成和構成僅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過于表面化,讓本次計算缺少了理論支撐。

方案3:回顧化學式意義后,單個知識點的推進如下:概念練習糾錯,教學從原子個數比入手,降低了學生的入門臺階。但是教學設計中以單純計算為主,強調規(guī)律的總結,對生活的依附性不高,計算設計略顯蒼白。

智慧的課堂不是把書本知識簡單地搬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需要用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2]比較而言,方案1的知識推進更重視學生的理解,例子先行引出概念,在學生對知識有過理論支撐理解后,用實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加快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2. 方法引導

課堂教學應以內容為主導,選擇方法。[4]本次同課異構中課題內容相同,方案1強調學生在計算之前對深層次知識的理解;方案2以水果為類比,吸引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但這種方法沒有落到物質的組成、構成的基本點上;方案3側重本節(jié)課知識,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以及規(guī)律和方法的掌握,但忽視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 練習及效果反饋

方案1中教師主要通過問答及學案投影的方式掌握學生學習效果,方案2中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請組內代表黑板演算,方案3中教師主要通過學案投影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相較而言,投影學案方便快捷,獲得信息精準,而分小組演算所需時間較長,并不能完全體現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

綜上可見,同課是方法構建的基礎,異構是方法構建的差異性體現。課同是教材及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而構異是教師個體教學風格的獨特體現。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徐泓,夏建華,熊宗齊,吳應技.安徽省2008年初中化學優(yōu)質課評述[J].化學教學,2009,7

第2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高中化學銜接過渡

一、初高中化學的差異

1.1 教學目標上的差異

初中化學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主要側重于學生對基本化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并讓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基本實驗技能和計算方法,而將其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則屬于較深層次的要求了。而高中化學則是在初中化學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現代技術學科的基礎教育,主要側重于學生對化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深化和發(fā)散,通過教學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1.2 學習方式上的差異

由于初中化學側重于對基礎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學生學習化學以記憶和模仿為主,而高中化學側重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運用。高中化學相較于初中化學更需要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

1.3知識系統(tǒng)上的差異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是在對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出發(fā),通過一系列簡單的化學實驗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化學知識,其知識系統(tǒng)主要為:感性認識歸納總結理性認識。而高中化學則以化學實驗為基礎,側重于對學生化學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讓學生在學習基礎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化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與此同時,高中化學相比于初中化學,更側重于對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其知識系統(tǒng)主要為:觀察生活現象開展化學實驗學習化學基本原理學習化學探究方法摸索和總結化學規(guī)律。

二、初高中化學主要內容的過渡和銜接方法

2.1 化學反應規(guī)律知識點的銜接

初中化學主要學習兩種化學反應:①置換反應規(guī)律;②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學習盲點在于:單支、氧化物和酸堿鹽相互關系及其反應規(guī)律。高中化學在學習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的基礎上,重點學習以下化學反應:①氧化還原反應規(guī)律;②離子的放電順序規(guī)律;③強制弱規(guī)律;④相似溶解規(guī)律;⑤等效平衡規(guī)律;⑥燃燒規(guī)律;⑦有機反應規(guī)律。

例1、運用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判斷下列化學反應式是否成立?

①Ag2SO4+2NaCl=2AgCl+Na2SO4 ;

②2NaCl+H2SO4(濃) Na2SO4+2HCl;

③HCl+CH3COONa=NaCl+CH3COOH ;

④NaOH+NH4Cl=NaCl+NH3H2O ;

2.2 化學實驗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學生需要學習的主要實驗方法如下:①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見儀器的認識、藥品的取用、物質的稱量和物質的分量等;②物質性質實驗,包括氫氣的性質實驗、燃燒條件的性質實驗等;③物質制備實驗,包括氫氣的提取、氧氣的提取等。高中化學在初中化學實驗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學習以下方法:①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包括試紙的使用、物質的保存方法和物質的分離提純等;②物質性質實驗,包括主族元素單質、氧化物等的性質實驗;③物質制備實驗,包括CH3COOC2H5;④定量實驗,包括酸堿中和滴定、燃燒物的滴定等。

2.3 化學計算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計算主要側重于依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主要包括:規(guī)范計算步驟和掌握利用比例關系計算的方法。而高中化學主要側重于進行物質的量的有關計算,主要包括:①求化學式和分子式的計算;②多步反應式的計算;③混合物的計算和反應熱的計算。主要的計算方法有:①差量法;②守恒法;③比例式關系計算法;④特值法。

三、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的過渡和銜接

由于初中化學主要以化學知識的記憶為主,因而學生學習化學主要以機械記憶為主,高中化學則側重于對知識點的概括和運用,因而學生學習高中化學應在記憶的基礎上運用類比法、歸納法和實驗法。

3.1類比學習法

高中化學階段涉及的知識點遠比初中化學多,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很多性質和結構相似的物質,因此,學生在學習這些新物質的時候,應該采用類比法,從已學物質的性質和結探討新物質的結構和性質。

例2、在初中化學中,我們知道Na2O+CO2=Na2CO3反應能夠發(fā)生,如果Na2O和Na2S、CS2與CO2的性質和結構相似,則Na2S+CS2的化學反應式是什么?

3.2歸納學習法

高中化學相較于初中化學更側重于歸納法的學習和運用。很多初中學習到的化學知識,在高中化學中仍需進一步學習,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的時候將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中同時出現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是初中和高中化學中的相同知識點,但是運用歸納法可以總結出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在此知識點學習上的側重點不同:①初中化學,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理解相關概念;②高中化學,從化合價升降或電子得失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理解相關概念,側重于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在電化學中的應用。

3.3 實驗法

初中化學中的實驗屬于基礎性實驗,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設計能力均處于初級階段。學習高中化學時,學生在學習教材上的實驗的基礎上,應加強課外實驗的探索,并加強自身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由于知識結構、教學目標和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初中和高中化學均存在較大差異。為做好初高中化學的過渡和銜接,教師應認真研究,積極探索,使學生運用歸納法、總結法和實驗法等方法,盡快進入高中化學學習的節(jié)奏,以提高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崔紅蓮. 淺析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問題[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1( 25).

第3篇

關鍵詞:電廠 熱力 節(jié)能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相對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目前,能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因此,我國電站熱力系統(tǒng)的節(jié)能是關系到今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件大事。

1、當前存在的問題

1.1 分析方法欠缺

就目前而言,我們對于系統(tǒng)工程的分析方法仍然有所欠缺,所使用的數學工具陳舊,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在研究使用計算機進行實際的熱力系統(tǒng)節(jié)能分析上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與缺陷,通常基本采用的仍是原來的局部優(yōu)化的運行方法,對于系統(tǒng)節(jié)能的分析方法研究過少,還需要不斷完善與改進。

1.2 研究具有局限

從本質上講,我們對于相關系統(tǒng)的研究始終處于一個相對固定的狀態(tài),這種穩(wěn)態(tài)研究固然能使發(fā)電系統(tǒng)在運行中保持恒定,降低了對其研究的復雜程度,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會制約我們今后的研究,對我國電廠整體的節(jié)能降耗工作造成不利的影響。

1.3 沒有深入挖掘

對于不同的熱力系統(tǒng)分析理論,我們都是從各種角度來研究熱力系統(tǒng)這一個對象,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我們對于這些不同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沒有進一步地把握到位,無論是改善機組現有的運行水平,還是挖掘機組的節(jié)能潛力,我們都需要一種準確有效的節(jié)能理論進行指導,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節(jié)能措施。因此,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合理地確定優(yōu)化的性能指標,深入挖掘分析,從而有效地建立起系統(tǒng)與生產過程的數學模型。

2、熱力系統(tǒng)計算方法

我們對熱力系統(tǒng)進行計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明確機組內的各項熱經濟性指標,因此,如果我們要對機組的熱經濟性進行分析,首先要選擇適合的熱力系統(tǒng)計算方法。目前,對于熱力系統(tǒng)的計算方法有很多種,依據它們所依賴的熱力學基礎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2.1 常規(guī)熱平衡法

熱力系統(tǒng)計算的方法是發(fā)電廠系統(tǒng)改進中常見的一項工作,而所謂的常規(guī)熱平衡法是在結合質量與能量平衡的基礎上,對實際操作中的熱力系統(tǒng)進行數值計算的方法。在計算時我們需要對熱力系統(tǒng)進行變工況的運算,以此來確定汽輪機各項設備的相應參數,其運算的實質是確定汽輪機膨脹過程線和系統(tǒng)參數。

2.2 等效熱降法

等效熱降法是以內功率的變化來分析熱力系統(tǒng)的熱經濟性的一種計算方法。在熱力系統(tǒng)的局部分析中,通過等效熱降法可以改善常規(guī)熱力計算中的不足與缺陷,建立新的熱力系統(tǒng)分析方法,從而使熱力計算具有實際的系統(tǒng)分析功能。

2.3 熵分析法

熵分析法是通過對體系的熵平衡計算來求取與分析影響熵產的相關因素,最終確定熵產與不可逆損失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以此來作為評價過程的完善程度和改進過程的依據。

2.4 火用分析法

火用分析法是在熱力學 2 大定量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結合實際環(huán)境情況對能的本性進行了全面地了解、分析,是以其實用性為出發(fā)點提出的一種新的思維方法,是從能量轉換的角度表示整個設備熱力過程完善性的科學指標。

2.5 代數熱力學法

我們所講的代數熱力學法是一種分析熱力系統(tǒng)能量的好方法。在具體實踐中,該方法通過運用事件矩陣來對整個系統(tǒng)中各個子系統(tǒng)的能量關系進行描述,最終得到結構矩陣,這個矩陣從全局的高度開拓了研究熱力系統(tǒng)的新趨勢。

2.6 循環(huán)函數法

循環(huán)函數法是根據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制定出來的計算方法,該方法是以循環(huán)的不可逆性作為分析汽輪機循環(huán)節(jié)能定性的判斷依據,通過具體的循環(huán)函數式為汽輪機循環(huán)節(jié)能的定量進行計算的一種好方法。

3、熱力系統(tǒng)節(jié)能改進措施

3.1 鍋爐排煙余熱的回收利用技術

對于火力發(fā)電廠來講,它的排煙溫度通常都是十分高的,達到了150 至 160 攝氏度,如果在鍋爐上加裝暖風扇,其排煙溫度也能夠高達150 攝氏度左右,所以說,鍋爐熱損失的一個主要部分就是鍋爐排煙熱。那么,如何對這種熱量進行充分的利用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鍋爐排煙的余熱利用方法其實有很多種,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把鍋爐排煙熱量和電廠熱力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來使排煙余熱能夠通過熱力系統(tǒng)在現有的汽輪機上轉化成為電能,從而來把排煙溫度大大降低這一方法。低壓省煤器是裝置在鍋爐尾部的一個汽和水的換熱器,就好比是鍋爐省煤器一樣,但是通過它內部的不是高壓給水,而是低壓凝結水。它的系統(tǒng)連接方式主要有兩,也就是低壓省煤器在熱力系統(tǒng)中串聯(lián)和低壓省煤器在熱力系統(tǒng)中并聯(lián)。低壓省煤器的水源主要及時來自于某一個低壓加熱器的出口,凝結水在低壓省煤器照片那個把排煙的熱量予以吸收,等到溫度升高之后,再通過低壓加熱器系統(tǒng)。通常采用串聯(lián)的形式比較適宜,因為串聯(lián)的優(yōu)點就是流經低壓加熱器的水量是最大的。在低壓省煤器的受熱面確定的時候,鍋爐排煙的冷卻程度以及低壓省煤器的熱負荷都比較大,所以,對排煙余熱的利用比較好,從而起到很好的節(jié)能效果。

3.2 化學補充水系統(tǒng)的節(jié)能技術

這一技術主要是對于裝有抽凝汽式機組的火力發(fā)電廠來講的,對于這一類型的發(fā)電廠來講,化學補充水進入熱力系統(tǒng)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化學補充水補入到除氧器中;另一種是把化學水補充道凝汽器當中,從凝汽器補入的時候,化學補充水能夠在凝汽器中把初步的除氧實現,當補水溫度降低至比汽輪機排汽溫度還要低的時候,可以在凝汽器的喉部加裝上一套裝置,從而來讓補充水通過噴霧的狀態(tài)進入到凝汽器的喉部,那么,就可以對一部分的排氣廢熱進行回收利用。把凝汽器的真空加以改善,由于化學補充水經過了低壓加熱器能夠利用低位能進行抽汽,并逐級進行加熱處理,把高位能蒸汽量大大減少了,這就使得裝置的熱經濟性大大提高了。

3.3 除氧器排汽以及鍋爐排污水余熱的回收利用

首先,為了對除氧器的除氧效果進行保證,除氧器就必須要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排出一定量的蒸汽,從而就有工質以及熱量的損失產生。對于除氧器來講,它排除的蒸汽是具有一定的壓力以及溫度的,在具體的熱力系統(tǒng)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利用和回收進行充分的考慮,從而實現節(jié)能的目的。除氧器余熱回收和利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加裝上一個余熱冷卻器,并通過化學補充水吸收來對排汽余熱進行吸收。其次,對于火力發(fā)電廠來講,鍋爐的排污率通常是十分高的,把2% 至 5%左右,這樣,鍋爐的連續(xù)不斷的排污,造成了很法的工質損失,并且鍋爐連續(xù)排污的熱水會隨著熱量的損失而變得具有較高的壓力和溫度,成為了一種高級的單熱資源,對它的充分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熱力系統(tǒng)的設計過程中,免不了會有排污擴容器利用系統(tǒng)的存在,利用連續(xù)排污擴容器的擴容蒸發(fā)來對部分的工質和熱量進行回收,從而實現熱經濟性的提高,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但是對于擴容蒸發(fā)之后的污水來講,依然具有一定的溫度,如果在設計中不對此進行考慮并加以充分利用,不僅使得能量失去了,而且還會帶來一定的污染。那么,對于這一部分的能量利用的方法就可以加裝一個排污水冷卻器,運用化學補充水來把其熱量進行充分的吸收,進一步對其廢熱資源進行利用,把熱經濟性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電廠熱力系統(tǒng)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相比,其還存在著很大的潛力與發(fā)展空間,我們通過對其的充分挖掘,可以使相關熱力系統(tǒng)的分析方法逐步改進與完善,從而促進我國整個電廠熱力系統(tǒng)節(jié)能降耗工作的長遠發(fā)展,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趙越.采用熱平衡簡化法和熱經濟性狀態(tài)方程簡化法計算供熱機組熱化發(fā)電率的研究[J].才智,2011.

第4篇

文/掌于前

【摘 要】口算就是不借助計算工具,不用書面表達方式計算過程,依靠記憶,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稊祵W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突出體現數學的基礎性和發(fā)展性。”“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p>

關鍵詞 小學生;口算能力;意識

口算能力是運算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在數學教學及實際應用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谒阌质枪浪愫凸P算的基礎,口算能力差,勢必會影響到估算、筆算的正確和速度,影響計算技能的形成。同時,作為口算能力,它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基礎。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呢?

一、注重創(chuàng)新興趣培養(yǎng),提升口算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當學生對口算練習產生興趣時,他就會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會覺得口算練習是一種負擔。有興趣的練習能使學生集中注意、積極思考,從而迅速掌握口算的規(guī)律和方法,提高口算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口算的興趣,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口算在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在數學學習中,口算不僅是筆算的基礎,而且在簡算、速算、估算、珠算等各種數學計算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購物、生活活動的時間安排、以及各類物品的尺寸丈量等等,都離不開口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種種有趣味的實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從而使學生對口算練習發(fā)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口算練習的形式應當多樣化,以免學生感到單調乏味。例如可以采用聽算、視算、口算、卡片圖表、口算游戲等。教師能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以上各種方法,生動活潑地開展口算訓練,那么學生對口算的興趣和能力一定會迅速得到提高。

二、注重創(chuàng)新數理理解,增強口算的能力

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數概念的認識,兩者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數概念和計算方法,不能離開學生的親手操作,這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指出的“數學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動作。”從本學期一開始,我特別重視學生通過學具的親手操作,去獲得數概念,領會計算方法。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沒有急于揭示計算方法,而是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圈十”操作,使學生從操作中領會“湊十法”。這樣做,使我班學生都較好地掌握了“湊十法”,為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好了基礎。

同時,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并形成口算能力。為此要重視加強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例如:在20以內的加減法的口算中,學生要會正確運用數數法、接數法、湊十法、口訣法等。在這里湊十法是小學低段比較常用的方法,所以,我首先要求孩子要會湊十,會熟練記憶哪兩個或幾個數能湊成十。還要教會孩子一些巧算的方法。在口算中常用的湊整法、湊十法、以及熟記一些常見的數據等。

三、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領悟口算的規(guī)律

雖然多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損傷學生計算的興趣,最后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計算能力。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可以是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可以是本班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還可以是一些不同題型的計算題,如直接寫出得數;看誰算的有對又快;在圓圈中填上大于號、小于號或等號;在方塊中填上合適的數……在不同的題型中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譬如: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些題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讓學生計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這些題目分類嗎?怎樣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類的過程中,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思考中,學生可以發(fā)現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必得0,一個數與0相加還得這個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這個數……這些規(guī)律。如新內容在初學時可以采用必答法,讓學生把思維過程說出來,以便教師了解學生對口算法則的掌握情況,并及時指導學生采用便捷的口算方法。使學生在靈活多變的口算練習中,培養(yǎng)出“有意注意”的良好心理品質,算得又對又快,并不斷提高口算能力,最終達到脫口而出。

四、注重創(chuàng)新訓練形式,培養(yǎng)口算的習慣

從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中不難看出,加強口算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口算內容遍布每一個練習,教師要利用教材來強化學生的口算練習,把口算教學作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心的教師不難發(fā)現:口算練習見效快,成績提高顯著,優(yōu)等生越練越聰明這自不用說,差生練習后也能夠從不斷提高的成績中找到自信,并樹立起信心,從而對數的運算感興趣,就會花時間去學習,去追求,甚至感到樂在其中,而且趣味無窮,變厭學為樂學。這樣,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從而達到多方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這一根本目的??傊谒隳芰Φ男纬?,要通過經常性的訓練才能實現,且訓練要多樣化。包括:分散集中結合練。每堂課上安排練。多種形式變換練,如:開火車、聽算訓練、搶答口算、找朋友、口算游戲、口算接力等等。

總而言之,有效創(chuàng)新口算訓練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能突出重點,具有針對性,就能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效的訓練,又是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基礎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中,掌握口算的技能技巧,不斷提高口算能力,從而能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參考文獻

[1]何朝霞.淺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11)

第5篇

關鍵詞:燃燒學;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9-0041-02

“燃燒學”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yè)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內容涉及化學動力學、傳熱學、熱力學、流體力學以及熱化學等多門學科知識,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由于“傳熱學”、“熱力學”以及“流體力學”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通過前期的系統(tǒng)學習,學生對該部分內容較為熟悉。但由于專業(yè)的限制,本專業(yè)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少有機會學習化學專業(yè)知識,因而對化學動力學和熱化學等內容相對陌生,不少學生在課后反映該部分內容抽象難懂。燃燒過程實質上是耦合了流動、傳熱以及熱力相變的復雜化學反應過程。因此,掌握好化學動力學和熱化學等知識對本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根據在科研與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將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應用到燃燒學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介紹

量子化學是應用量子力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量子化學綜合軟件包,是化學領域最著名的軟件之一,可以在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統(tǒng)中運行,目前最新版本為Gaussian 03。該軟件由量子化學家約翰波普的實驗室開發(fā),可以應用從頭計算方法、半經驗計算方法模擬和計算分子和過渡態(tài)能量和結構、化學鍵以及反應能量、分子軌道、偶極矩和多極矩、原子電荷和電勢、振動頻率、紅外和拉曼光譜、極化率和超極化率、熱力學性質以及反應路徑等內容,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半經驗計算和從頭計算量子化學計算軟件。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在教學中可以輕松搭建直觀的分子和原子模型,并且從分子動力學層面展現一個化學反應的內在變化和重組過程。因此,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物質的結構和化學反應內在規(guī)律,從而強化對相關知識和規(guī)律的認識與掌握。

二、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在“燃燒學”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量子化學Gaussian軟件的功能非常強大,但本文僅選擇個別功能,并且通過列舉“燃燒學”中最常見的兩個簡單基元反應實例來介紹其在“燃燒學”教學中的應用。

1.實例一

CO和·OH的反應是燃燒過程以及燃燒大氣污染控制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基元反應。根據分子碰撞理論,兩種物質是通過相互碰撞發(fā)生化學反應,但這種說法對于非化學專業(yè)的同學來說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比如兩者是如何發(fā)生碰撞的,碰撞后又是如何發(fā)生反應的,這些問題都很模糊,通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很難講清楚。而通過簡單直觀的圖形講解則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圖1顯示的是采用Gaussian軟件中的密度泛函理論(DFT,B3LYP方法)在6-311++ G(d,p)基組水平下全參數優(yōu)化和模擬反應過程中的各反應物、中間體(IM)、過渡態(tài)(TS)以及反應產物的幾何構型示意圖。

圖2顯示的是CO和·OH之間的反應能級示意圖。從圖中結果可以看出,CO和·OH之間的反應實質上是·OH對CO發(fā)動進攻,即·OH的O原子去進攻CO中的C原子,得到反應中間體IM1。從中間體IM1出發(fā)有兩種裂解方式:一種是經過渡態(tài)TS1斷裂其H-O鍵;另一種方式是IM1首先經過一個異構化過渡態(tài)TS2異構為另一順式中間體IM2,然后IM2又經過渡態(tài)TS3斷裂其H-O鍵生成產物CO2和H?;谝陨夏芗壏治觯磻嬖趦蓷l可能的通道。但通過計算的活化能可知,第一條反應路徑需要的活化能為197.41 kJ/mol,而第二條需要的活化能僅為33.22 kJ/ mol?;瘜W反應進行必須先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礙,即活化能才可以發(fā)生。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由于通道CO+·OHIM1TS1CO2+·H的活化能比通道CO+·OHIM1+TS2+IM2+TS3+CO2+·H的高得多。因此,第二個通道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礙更小,即更容易發(fā)生,是該反應的主要通道(主要反應路徑)。

2.實例2

第6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手使腦得到發(fā)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边@充分說明了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學習、探究、獲得知識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具體的、有趣的事物和適宜的學具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運用學具解決數學問題,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讓學生動手,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新課程的要求,并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大趨勢。這是因為:學生動手操作,手眼協(xié)同活動,運用視覺、觸覺、運動覺協(xié)同感知事物時,會以活躍的內部言語體驗情境,展開思維。動手操作時他們會獲得豐富的表象,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在豐富表象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嘗試解決問題,會推動他們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類比、猜想、在深刻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另外,由于動手操作活動是猶的,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意識。下面就結合“圓的認識、圓柱側面積和圓錐體積”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點滴體會。

一、運用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數學概念的形成,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準確理解數學概念是進行邏輯推理、數學論證以及數學計算的基礎。數學概念一般都是較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時,應盡可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增強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lián)系,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地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數學概念的形成,理解并掌握概念,從而獲得新知。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征。我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先給每一位學生準備好一個圓形紙片的學具,然后引導學生將圓紙片的邊緣對齊后對折,然后再打開,再換個角度對折。如此多次重復操作后再將圓形紙片打開,讓學生觀察多次對折后的圓紙片上有很多條折痕,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圓紙片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點,折痕兩旁的圖形完全重合。這時,引導學生自學教材對應的內容,學生很容易知道圓形紙片上所有折痕相交的一點叫圓心,每條折痕叫圓的直徑,圓心到邊緣的折痕叫圓的半徑,而且很容易發(fā)現同一圓中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等。學生對這樣動手操作獲取的數學知識記憶深刻,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操作圓規(guī),去探究畫圓的方法和步驟就容易多了。

二、運用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求新知,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盡量運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增加學生的直觀感覺,進而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yōu)榫唧w的事物。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擺或拼實物等,親身體驗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由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的,而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是幫助學生想象出側面展開以后是什么圖形。因此,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給每一位學生都準備好一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片,在課堂上先指導學生把它卷成圓柱,然后問學生,卷成的這個圓柱的側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并引導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去重復操作(圓柱――長方形)。學生經過自己親自動手反復操作,已清楚的觀察到,這個圓柱是由長方形卷成的,也就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而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這樣,學生便在操作過程中,由舊知識――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上。

三、運用分析比較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操作程序內化為智力活動,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時,切忌膚淺、無效的操作。要把動手操作與學生的思維和深層次思考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相應的數學對象或數學概念的心理表征,強調“操作活動的內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培養(yǎng)探究習慣,真正發(fā)揮動手操作的內在數學價值。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將班上的學生分成五個小組,每組給定實驗器具(圓柱、圓錐各一個,一組的兩個實驗器具是等滴不等高,二組的器具是等高不等底,三組的器具既不等高也不等底,四、五組的器具是等底等高),在學生明確了每步實驗的具體要求后,讓學生帶著“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個問題進行探索實踐,反復操作,發(fā)現規(guī)律。結果,第四、五組的實驗特別順利,均得出:用圓錐體容器裝滿水,往圓柱體容器里倒,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或者說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而一、二、三組的同學卻不同意四、五組同學的這種說法,因為他們的實驗結果并不是這樣的。這時我再問:“那么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究竟有沒有聯(lián)系,而為什么四、五組的同學又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呢?”下面請每組同學將該組的圓柱與圓錐容器的大面積和高分別比較一下,看是否能從中發(fā)現什么?學生經過對圓柱與圓錐兩個容器的底面積和高的大小比較,便恍然大悟,原來四、五組的兩個實驗器具是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即等底等高),所以能得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或者說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個結論,而一、二、三組的實驗器具呢,要么是等底不等高,要么是等高不等底,要么是既不等高也不等底,所以得出第實驗結果就不同。學生經過比較與分析后,便能從中小結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這個前提下,圓錐的體積才等于圓柱體積的。

第7篇

[關鍵詞]處理技術;公路路基軟基

中圖分類號:U21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軟基處理技術的現狀

1.1數值計算不夠精確

公路路基軟基處理是一項要求嚴格的技術,因此要求測量工人在測量時必須測出盡量真實的數據如公路的硬度、沙石的覆蓋面積等等,數據測量是為了供建筑工人選擇合適的處理技術將軟基加固或者充填等等。傳統(tǒng)的力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路基軟基處理技術了,因為現代公路要求其承擔負荷以及耐受天氣條件的能力必須強于傳統(tǒng)的公路,而在建筑工地上一些施工方便忽略了這點使得數據的采集和計算都不夠精確。因為以經典土力學為基礎的理論公式法仍被廣泛應用,所以在實際工程應用的研究中應將深入開展軟土地基沉降計算方法的研究和數值計算方法的實用研究作為今后的工作重點[1]。

1.2客觀分析不夠,易犯經驗主義錯誤

公路路基軟基處理技術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因為不同地區(qū)的土層厚度、分布、質量有所差異,地基處理在技術、造價、時間和施工難度上均有所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案時需逐級地刪減排除不合適的方案選擇最優(yōu)方案。而施工人員在選擇處理方案時往往過于依靠經驗,他們只是大致性粗略地瞄一下采集的數據依照以往的經驗就匆匆做出結論,殊不知這種盲目處理原則實在是有妨施工決策者做出正確的判斷。目前在公路路基軟基處理技術地基處理方案的決策分析研究不夠,目前的方案選擇基本上停留在人為憑經驗選取階段。一些公路因為路基軟基處理不好,經常出現路基垮塌或者路面裂縫等公路的損毀。

2.軟基處理技術基本方法

2.1換填法

換填法是公路路基軟基處理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換填法的優(yōu)勢是簡便易操作,在公路施工中經常被使用來改變原有的路基。換填法就是將基礎底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圍內的軟弱土層挖去,然后以質地堅硬、強度較高、性能穩(wěn)定、具有抗侵蝕性的砂、素土、灰土、礦渣等材料分層充填,并同時以人工或機械方法分層壓、夯、振動,使之達到要求的密實度,成為良好的人工地基。換填的墊層與原土相比,具有承載力高、剛度大、變形小等優(yōu)點。按換填材料的不同,將墊層分為砂墊層、砂卵石墊層、碎石墊層、礦渣墊層等等以及用其它性能穩(wěn)定、無侵蝕性的材料做的墊層等。如上所述,換填法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原地基土的承載力并減少其沉降量,這一目的通常是通過外界的物理壓力來實現的[2]。

2.2擠密法

擠密法是路基軟基處理技術的一種基于特殊地形的處理方法,通常擠密法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使用較廣,用沖擊或振動方法,把圓柱形鋼質樁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后形成樁孔,進而進行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的回填和夯實,達到形成增大直徑的樁體,并同原地基一起形成復合地基。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因選擇擠密的土層差異而有灰土、素土擠密方法的差異,灰土、素土等擠密樁法適用于處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可處理地基的深度為5~20m。當以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為主要目的時,宜選用素土擠密樁法。當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或增強其水穩(wěn)性為主要目的時,宜選用灰土擠密樁法。當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飽和度大于65%時,不宜選用灰土擠密樁法或素土擠密樁法。

2.3化學加固法

化學加固法是公路路基軟基處理技術的一種高級技術,因其需要用到化學原料所以其成本比較昂貴,一般不作為路基處理技術的主流方法除非是當該地區(qū)的路基十分松軟而公路的質量要求又對路基要求十分高時才會用到該處理方法?;瘜W加固法是將化學溶液注入地基土中,通過化學反應生成膠凝物質或使土顆粒表面活化,在接觸處膠結固化,以增強土顆粒間的連結,提高土體的力學強度的方法。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硅化加固法、堿液加固法、電化學加固法和高分子化學加固法,這幾種方法因化學材料的不同其對路基的固定作用也不盡相同。相比于傳統(tǒng)的換填法、擠密法,化學加固的作用雖然明顯但其操作復雜,尤其是用用化學原料時必須高度警惕其給身體帶來的傷害,因此化學加固法一般被視為公路路基處理技術的殺手锏[3]。

3.軟基處理技術基本步驟

3.1拋石設溝

拋石設溝處理技術是對軟基處理技術的籠統(tǒng)概括,所謂拋石設溝是運用大量的石塊或者重物擠壓軟土是軟土松散呈現出溝塊以便沙石、土壤、或者化學原料等加固物質的填充從而改變路基的質量。拋石設溝技術是最基本技術,也是所有軟基處理技術實施的必要條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拋石設溝技術是一項并不難掌握的技術。施工工人在明白了施工要點之后大抵可以做到操作的零失誤,只是在操作控制方面需要注意拋石的量的變化,拋石越多對路基的擠壓力就越大,需要填充的物質相應也越來越多。隨著現代建筑工業(yè)的發(fā)展拋石設溝技術愈發(fā)成熟,有些施工單位甚至直接用機器操作大大節(jié)約了施工時間。

3.2換土加樁

換土加樁是兩個分離的操作技術,但兩者的共同目的是為了公路軟基可以得到加固。換土是公路路基的土質質量太差,沒有粘性或者脆性按照施工要求則必須將其替換換成質量更好的土來改變路基的物理性狀。實際操作過程多,換土的量量也不同也是因施工單位個人的經驗而定,個人的認識不同所需要換土也不同,但介于換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路基的軟基問題必須要添加其他的輔助加固技術才能徹底底改變路基狀況。加樁則是較為高級的加固技術,加樁必須在確定加樁的位置以及間隔距離后確定具體的方案,尤其是一些土壤松散的沙質土壤操作時必須注意綁樁才能達到加固的目的。換土加樁是路基軟基處理最最技術的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它們也逐漸地發(fā)生了變化以適應實際需要[4]。

4.結語

公路路基是公路的基礎,如若公路路基質量不過關那么可想而知公路的質量是得不到保證的,公路路基軟基處理技術是施工工人必須牢靠掌握的基本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施工者必須靈活變通才能適應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1]戴濟群.高速公路軟基處理技術研究[J].公路,1997(2)。

[2]曾國熙.淺談路基處理技術[J].公路,1988(3)。

[3]潘恒芳.復合地基理論與其工程應用[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

第8篇

一、合理的運算——計算能力

在這兒合理的意思就是在數學計算中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來進行,不然在實施過程中就會犯錯,在數學計算中一定嚴格遵守計算程序和步驟來,這樣才能保證計算的正確性。比如說,計算:-1+1÷0.0001看下面兩種算法:

-1+1÷0.0001=0÷0.0001=0

-1+1÷0.0001=-1+10000=9999

這兩種結果的正誤我們很容易判斷,稍微有點數學基礎都能看出這就是一個計算步驟和程序的問題。所以在數學計算過程中,有些程序和步驟是必須嚴格執(zhí)行的,特別是對于初學才者更應當嚴格要求。

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過計算來進行;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也要通過計算來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推導與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方程、比例和統(tǒng)計圖表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學生的計算能力差,在計算時出現錯誤,是常見的現象,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使計算準確呢?因此,我在數學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的。

1.從口算訓練入手,讓學生具備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應具備一定的口算能力。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就在培養(yǎng)學生加減法的口算能力,到了三四年級也對學生乘除法口算進行一定的練習。因此,學生進入初中之后,學生應有較強的口算能力,但是由于中學開始用計算器,所以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下降得相當快,比如說,-12.5×8=() ,這樣的計算還要用計算器。為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每天利用課堂三分鐘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以聽算、小黑板視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組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答,然后由我計時,看該組學生答完十道題一共用了多少時間。一個星期進行一次評比,看哪組學生答對的人數最多,用的時間最少,哪組就為本周的優(yōu)勝組,并給予獎勵。這種形式進行口算訓練,學生們積極性相當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的提升,效果也好。

2.筆算是關鍵,利用每周十題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筆算是計算的關鍵,也是我們在學習經常使用的基本算法。中學階段大部分數學題都比較復雜,因此這一內容是學生們特別容易出錯的,在計算時也特別粗心,因此要通過不斷反復練習來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

3.簡算思想,提高計算的速度

簡算是依據算式、數據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的計算方法。簡算是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善于發(fā)現事物規(guī)律,訓練學生思維敏銳性、靈活性,提高計算效率,發(fā)展計算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運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簡便計算方法,并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讓學生在計算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強化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二、學生畫圖和作圖的能力

畫圖,我想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畫圖從較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經歷,小時侯大人經常拿筆給我們,那時我們會拿起它,在紙上或其它地方毫無目的亂畫,不知畫的什么,在這兒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畫圖吧,這就是我們剛開始的第一步。以后到了幼兒園、小學、中學我們才慢慢開始畫些正式的圖形。比如說,三角形、長方形等。通過畫圖,讓我們把現實中的實物和圖形慢慢聯(lián)系起來,讓我們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

作圖,到了中學我們接觸的圖形越來越多,到了八年級開始接觸作圖:尺規(guī)作圖?;咀鲌D有下面5個: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線、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這些有了這些基本的作圖知識,我們就作圖就有一定的依據,就可以解決一些數學上作圖問題。

三、簡單的推理能力

數學推理能力,主要含義是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找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步步有據;推理能力是一個人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無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未來的職業(yè)中,每個人都應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做到清晰、有條理、合乎邏輯。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推理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特點:從初一年級開始,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觀察,認識的過程中就開始不斷地改造原有的經驗模式,并具有產生新結論的種種判斷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級的推理水平顯示出質的變化,初一的學生雖具備各種各樣的推理能力,但這只是初步的。初三學生的推理水平比初一的學生來講已有質的區(qū)別。高二學生的推理水平已基本成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推理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增強。為此我們在初中階段一定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推理能力的訓練,讓他們在初中三年學習中認知能力和結構得以較大的提高。

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觀察、實驗、歸納和類比等從小學就已開始,并將一直進行下去。邏輯推理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抽象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逐步地開始。學生對證明的意義、證明的方法、證明的基本要求以及嚴格的證明格式等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9篇

【關鍵詞】差量法;化學計算;質量差法;體積差法化學計算一直是學生的弱項,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會遇到的一大難題。學生在測驗和考試中最難得分的一類題目就是化學計算,能選用最合適的方法準確而快速地解決計算題,對于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選用合適的方法解計算題,不但可以縮短解題的時間,還有助于減小計算過程中的運算量,盡可能地降低運算過程中出錯的機會。

而在高中階段最常用到的計算技巧之一就是差量法。現將此法詳細介紹如下:

差量法是依據化學反應前后的某些“差量”(固體質量差、溶液質量差、氣體體積差、氣體物質的量之差等)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變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種解題法。此法將“差量”看作化學方程式右端的一項,將已知差量(實際差量)與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題步驟與化學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題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找出理論差量。差量法在化學計算中有廣泛的用途,其中較為常見的是“質量差法”和“體積差法”。

1固體質量差

(1)將一塊鐵片放入500ml1mol/L的CuSO4溶液中,反應一段時間后,取出鐵片,小心洗凈后干燥稱量,鐵片增重0.8克,反應后溶液中CuSO4的物質的量是

解析:

Fe+CuSO4=FeSO4+Cum(固體增重)

56g1mol 64g (64-56)g 理論差量

n=0.1mol 0.8g 實際差量

消耗的CuSO4為0.1mol,反應后為0.5L×1mol/L-01mol=0.4mol

注意:抓住每反應完1mol CuSO4,金屬就增重8g,找到關系式。

2溶液質量差

(2)向50克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塊鈉,待反應完全后,過濾,得到仍有淡黃色的溶液45.9克,則投入鈉的質量為

解析:

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m(溶液減輕)

138g 2×107g 6g(214+6-138)g理論差量

mNa= 6.9g (50-45.9)g 實際差量

注意:抓住每反應完138gNa(即6molNa)溶液就減輕(214+6-138)g,

從而列出兩者的關系式。

(3)KCl和KBr組成混合物8.00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生成沉淀13.00g,求原混合物中鉀元素的質量。

解析: KClAgClKBrAgBr

Cl、Br的質量未發(fā)生變化,變化的是KAg

K Ag m

39 108 108-39

m(K) 13.00 g- 8.00 g

m(K)=2.83 g

此題巧妙地運用了差量法,使解題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

3氣體體積差

(4)CO2和O2的混合氣體多次通過裝有Na2O2的干燥管后,體積減少到原來的4/5(條件相同時測定),則原混合氣體CO2和O2的體積比為

解析:設CO2和O2的混合氣體總共為VL

2CO2+2Na2O2=2Na2CO3+O2V(氣體體積減少)

2L 1L1L

VCO2=2V/5 V/5L

故VCO2∶VO2=2V/5∶3V/5=2∶3

抓住每反應掉2LCO2氣體,氣體的總體積就會減少1L。

4物質的量差

(5)在某容器中通入a mol CO2氣體,加入少量Na2O2后,氣體變?yōu)閎 mol,則被吸收的CO2的物質的量為()

A. 2b mol B.(a-b)mol

C. 2(a-b)mol D.(2a-b)mol

解析:

2Na2O2+2CO2=2Na2CO3+O2n

2mol 1mol 1mol

n(CO2) (a-b)mol

n(CO2)=2(a-b)mol選C

抓住每反應掉2mol CO2氣體,氣體總物質的量就減少 1mol

(6)在1個標準大氣壓、200℃時,將氫氧混合氣100 mol點燃爆炸后,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測得混合氣體為73 mol。求原混合氣體中H2和O2的物質的量各為多少?

解析:

2H2 + O2=2H2On

2 1 2 1

n(H2) n(O2) (100-73)mol

參加反應的氣體物質的量:n(H2)=54mol,n(O2)=27mol

若O2過量,則原有H2 54mol,O2有100mol-54mol=46mol

若H2過量,則原有O2 27mol,H2有100mol-27mol=73mol

此題不僅巧用了差量法,還要分情況討論是那種氣體過量。

總之,差量法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巧妙計算方法,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復雜計算為簡單計算.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好這種解題方法的話,就能節(jié)省解題時間,又快又準地解決計算題了。參考文獻

[1]劉知新主編.化學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第10篇

關鍵詞:化學;堿金屬;定量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7-0086-02

新課程考試大綱提出:“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學發(fā)展為一門科學的重要標志?!倍垦芯侩x不開化學計算,所以在高考試題中化學計算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定量研究的思想和方法離不開具體的化學知識,所以應該把化學計算的學習融入到每一部分的化學知識中。堿金屬及其化合物是中學化學的主干知識,涉及堿金屬的計算題涵蓋了許多化學思想和方法,以下列舉其中常見的計算方法。

一、差量法

例1:(2009年全國理綜卷I?11)為了檢驗某含有NaHCO3雜質的Na2CO3樣品的純度,現將w1g樣品加熱,其質量變?yōu)閣2g,則該樣品的純度(質量分數)是(?搖?搖)。

A.?搖■ B.■

C.?搖?搖■ D.■

解析:樣品中只有雜質NaHCO3受熱質量會發(fā)生變化,所以根據質量變化即可求出NaHCO3的質量。

2NaHCO3=Na2CO3+H2O+CO2質量差

168g?搖?搖?搖 106g?搖 ?搖?搖62g

x?搖?搖?搖?搖?搖?搖 ?搖(w1-w2)g

所以雜質的質量x=[84(w1-w2)/31]g,答案為A。

什么時候適合采用差量法呢?一般是已知量為混合物的時候,使用的差量一般為已知量之差。運用差量法的關鍵是找出產生差量的原因。

例2:將a克過氧化鈉加入到93.8g水中,完全反應后的溶液為100g,則該溶液的質量分數為(?搖?搖)

A.4%?搖?搖?搖?搖B.4.2%?搖?搖?搖?搖C.8%?搖?搖?搖?搖D.12%

解析:93.8g變?yōu)?00g的原因是加入了過氧化鈉并釋放了氧氣,也可以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理解為ag+93.8g=100g+m(O2),所以100g-93.8g=6.2g為參加反應的過氧化鈉與生成的氧氣的質量之差。設生成NaOH的質量為x。

2Na2O2+2H2O=4NaOH+O2?搖質量差

156g ?搖?搖?搖80g?搖?搖?搖 32g?搖?搖?搖124g

?搖 x?搖?搖?搖 6.2g

解得x=4g,答案A。

差量法不僅可以使用質量差,也常常運用體積差。

二、特殊值法

當問題的結果存在幾種不同的可能時,常采用討論法。使用討論法的關鍵是找到特殊值或極限值,確定討論區(qū)間。

例1:由NaOH和NaHCO3組成的混合物10.24g在260℃下充分反應后排出氣體,冷卻至室溫后,稱得剩余固體的質量為8.28g,則混合物中NaOH和NaHCO3的組成情況是(?搖?搖)。

A.n(NaOH)>n(NaHCO3)?搖?搖?搖B.n(NaOH)=n(NaHCO3)

C.n(NaOH)

解析:熱重法是分析物質組成常用的方法,例如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就有此類試題。該題中NaHCO3受熱分解產生的CO2氣體能和NaOH反應,若NaOH能將CO2氣體全部吸收,則排出的氣體只有水蒸氣,否則為水蒸氣和CO2氣體。所以討論的前提是確定CO2氣體恰好被NaOH全部吸收時NaOH和NaHCO3的比例,可以得出:NaOH+NaHCO3=Na2CO3+H2O。若n(NaOH)=n(NaHCO3),則對應的質量關系為128g變?yōu)?06g,按此比例,10.24g應該變?yōu)?.48g,所以排出的氣體還含有CO2氣體,即n(NaOH)

例2:向300mlKOH溶液中緩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氣體,充分反應后,在減壓低溫下蒸發(fā)溶液,得到白色固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體的組成也不同,試推斷有幾種可能的組成,并分別列出 、

、 、 。(可不填滿,亦可補充)

(2)若通入CO2氣體為2.24L(標準狀況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體。請通過計算確定此白色固體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其質量各為多少?所用K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多少?

第11篇

關鍵詞:估算;方法;技巧;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206-01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計算方法,目前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計算,其目的是讓學生對計算預先有大致的結果,在腦海里也形成接近準確值結果,就能快速、準確地計算精確值。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問題是很難算出準確的結果的,這時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此《課標》在課程實施意見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方法和初步的估算技巧?!蹦敲慈绾卧谛W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在實際生活中感受估算的價值

學生一般喜歡精確的計算,對估算的作用和價值,并沒有真正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實踐上都感到不習慣,當然也感受不到估算的價值。因此,要從學生思想上、認識上將這一陌生概念變?yōu)槭煜ふJ知,以解決大量的具體事例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估算的認識,從而獲取估算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估算具有六大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整體感;二是有助于增強學生行為的計劃性;三是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數感;四是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建模的認識;六是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計算結果的檢驗意識。

所謂估算,是指在計算、測量中無法或沒必要進行精確計算和判斷時所采用的大致推測,它的本質是在不要精確值或難以求出精確值的情況下,并在允許范圍內,估算值、迅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正如我在講“估算”一課時,首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現實問題情景------純牛奶48元、餅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瑪31元,題目是媽媽買5種物品,

A:帶200元錢夠不夠?

B:媽媽在給超市的這位收銀員時應付多少錢?

老師引領學生進入問題情景,嘗試解決這兩個問題。解決第一個問題由于數據比較多,學生感覺精確計算比較麻煩,所以學生愿意嘗試著去估一估,擺脫了精確計算的思維定勢。第二個問題媽媽付款時收銀員要精確地計算。在這兩個問題對比中,學生可以意識到,根據需要在計算過程中,除了精確計算、還需要估算。遇到對計算要求不高的情況,可以靈活采用估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逐漸感受到估算的實際意義和必要性,使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價值,從而變“不愿估算”為“喜歡估算”。

二、在教學中滲透估算方法

估算雖然是一種大致的計算,但并不是憑空猜想的,那種沒有根據的臆想亂猜往往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那么如何進行估算才具有合理性與準確性呢?小學生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的培養(yǎng)與教師的教學關系十分密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并結合教學內容做好估算方法的引領,而教師的估算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估算題目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上。”適時把握新舊知識聯(lián)系,使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過渡,具體就是要在平時教學中,能將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

估算分為估測、估值和區(qū)間估計三種形式,其中區(qū)間估計要估上限和估下限。常用的估算方法有:a近似估算法:根據實際情景把兩個數估成整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和范圍,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 b規(guī)律估算法:就是應用各種運算定律和性質判斷運算結果,判斷235÷4的商是幾位數,35×0.5的積大于第一個因數還是小于第一個因數,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題例驗證,從而知道一個數(0除外),當乘以一個因數,第二個因數小于1時積小于第一個因數,當第二個因數大于1時積大于第一個因數,輕松地對經過做出推算和驗證,這兩個事例中的估算不需要計算結果就能用規(guī)律直接得出。 聯(lián)系實際估算法,如人數、租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速度比自行車要快得多。

三、在實踐中增強估算應用

學生數學素質的核心是應用數學的能力,其主要體現在用數學的觀點和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內外能自覺地應用數學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勢在必得。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資源,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創(chuàng)設現實的生活情景,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變估算從“可有可無”到“無處不在”增強學生自覺運用估算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3.095保留一位小數約3.1、保留兩位小數約3.10,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結果。又如:一支筆2.6元,4支筆需要多少錢?(保留到整數)2.6×4=10.4元≈11元,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時10元是不夠的,所以是要進上去的,利用進一法求得結果。再如有20元錢,買3元一支的鋼筆,可以買幾支?20÷3=6.666666.......支≈6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時7支買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利用去尾法求得的。

第12篇

對于初中化學來說,雖然學習時間短,但卻是學生走進化學的重要道路.要想在化學學習中取到很好的成績,學生就要熟練掌握各種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初中化學解題中有許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對每種方法的理解,確定解題的方法.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縱橫聯(lián)想,多元遷移

化學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強化這方面的教學,提高學生解題時的聯(lián)想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需要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應對靈活多變的題目.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講“幾種常見的酸”時,我給出一道題:用一種白色混合物做實驗,這種白色混合物可能是碳酸鈉、氯化鈣中的一種或兩種.現做如下實驗:將混合物放到足量的水中,得到無色透明液體,在上述溶液中加入}酸,有氣泡產生,混合物中含有什么?肯定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有什么?對于這道題,學生首先要考慮碳酸鈉和氯化鈣的性質,它們的水溶液是不是無色透明的液體?這就得看學生的基本功,當加入鹽酸后有氣泡產生,說明肯定有碳酸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CO2+H2O,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而對于氯化鈣的水溶液,學生可能就沒有頭緒了,氯化鈣和鹽酸是不反應的,但是學生可能會遺漏如果是碳酸鈉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就會生成CaCO3白色沉淀,就不會是無色透明的液體了.對于解這道題目,學生應該充分對知識進行遷移,對化學知識有扎實的基礎.

二、一題多解,發(fā)散思維

化學中一種物質可以和很多種物質進行反應,所以一道題就可能出現多種解題方法.初中生化學解題思維能力的訓練,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習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多樣化的解題方法.這樣,學生在面對同樣的習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尋求不同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的成功率,促進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的形成.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題多解教學.例如,在講“鋼鐵的銹蝕與防護”時,我給出一道題:在100g未知濃度的稀硫酸溶液中投入8g鐵屑,當反應結束后,溶液中仍然有一定量的鐵屑剩余,過濾稱量后,濾液質量為105.4g,求在此稀硫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這是一道典型的一題多解類型的題目,首先應該想到鐵屑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H2SO4FeSO4+H2,8g的鐵屑沒有反應完,稀硫酸反應完全,在反應過后,得到的是硫酸亞鐵的水溶液.硫酸亞鐵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52,溶液的質量增加了5.4g.鐵的相對分子質量是56,氫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這道題可以用差量法,從前后溶液中水的質量不變入手,或者從反應前后溶液中的溶質入手,或者從反應后的濾液入手,或者從反應前后硫酸根離子的質量不變入手.通過一題多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適時假設,學會排除

假設法在選擇題中的應用比較多.由于選擇題通常有4個選項,只要能夠排出其他三個,就能選擇出正確答案.因此,通過各種假設,排出錯誤的選項,是解答選擇題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復雜的選擇題中,涉及一些沒有學過的知識,采用正常的計算方法,短時間內無法得到相應的結果.如果采用假設法,就能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例如,在進行綜合練習時,有一道選擇題學生很難解出來.將4.9g氯酸鉀KClO3和1.62g二氧化錳MnO2混合加熱后,剩余固體的質量為多少?選項分別是1.54g,2.73g,4.60g,6.78g.對于兩種物質的化學反應方程式:2KClO3二氧化錳2KCl+3O2.如果正常計算,就要先算出釋放氧氣的質量.由于二氧化錳是催化劑,所以不參加反應.4.9g的氯酸鉀可以得到1.92g的氧氣,然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就能得出剩余固體的質量為4.9+1.62-1.92=4.6g,這樣的計算會耗費很長時間.如果采用假設法,由于釋放的是氧氣,剩余的質量應該小于反應前固體的質量并且大于二氧化錳的質量,從而就能排除第一個和第四個選項,然后簡單地判斷氯酸鉀中鉀元素和氯元素的比例,可以得到剩余固體的質量應該大于2.73 g.這樣,就快速得出本題答案4.6g.在解題過程中,適時進行猜測,有時在解推斷題時也可以應用.如果實在推斷不出來是什么物質,不妨根據化學現象假設一下.

總之,解初中化學題目有很多技巧和方法.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化學解題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