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化程度的重要性

文化程度的重要性

時間:2023-06-16 16:05: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程度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08年2月~11月來本院就診的牙周病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54例,女性206例。年齡15-68歲,其中大學文化程度(包括大專及第二學歷)203人,中學文化程度(包括中專)126人,小學文化程度31人。

1.2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工作單位、文化程度、就診經歷、居住地。問卷內容包括:對牙周病的認知;對定期維護治療必要性的認知;對牙周維護治療間隔期的認知。問卷均由患者自行填寫,采用人工統計的方法。

2 結果

2.1對牙周病的認知情況360例患者中有151例(41.9%)認為牙周病必須接受治療,有209例(58.1%)表示對牙周病不清楚,須經過醫生的講解。

2.2對牙周病維護治療必要性的認知牙周病重建治療后對于牙周病的維護治療有51人(14.2%)認為有必要,有119人(33.1%)認為重建治療后再服藥就可以,有190人(52.7%)認為重建治療后牙周病就會徹底好轉拒絕維護治療。

2.3就診經歷對牙周病維護治療必要性的認知復診患者對維護治療的正確認知率72.5%(37例)明顯高于初診患者27.5%(14例)。

2.4文化程度對牙周病維護治療必要性的認知根據調查發現文化程度高(大學文化)的患者有37人(18.2%)對牙周病重建后的維護治療有正確認識,文化程度低即中學、小學的正確認知率為9.5%(12/126)和6.4%(2/31)。可見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對維護治療的認知能力相對較高。

2.5對牙周維護治療間隔期的認知

對于3個月需進行一次維護治療的間隔期,有37.3%(19/51)的患者認為有必要,有45.1%(23/51)的患者表示不清楚,有17.6%(9/51)的患者認為沒必要進行這么頻繁的維護治療。

第2篇

[關鍵詞] 肝硬化; 出院;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657.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120-01

肝硬化是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素長期或反復損害肝細胞所致的慢性進行性肝性疾病。我國是乙肝高發病區,約1.2億人患有乙肝,其中約3%的患者發展為肝硬化,而肝硬化終末期病變,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死亡率很高,病人在經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承擔著反復住院的費用問題,因此對肝硬化病人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健康問題。我科2010年10-2011年3月對5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出院健康教育,并對其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1年3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年齡38-69歲,平均53.5歲,40歲以下7例,41-60歲28例,61歲以上15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0例,中學及中專25例,小學以下15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內容分為:①一般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②肝硬化患者對出院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填表前由責任護士統一指導,向被調查者講解調查表目的及填寫要求,然后由患者或家屬填寫,文化程度低不能獨立完成者,由責任護士征得同意后代為填寫。調查表填寫完畢,由責任護士當場收回并檢查。共發放問卷100份,教育前后各5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100%。

1.3 健康教育內容 ①出院后飲食指導;②合理休息、運動指導;③病情變化的表現;④并發癥的預防;⑤保持大便通暢,大便的觀察;⑥避免不良情緒的重要性;⑦所用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觀察。

2 結果

2.1 不同文化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對出院健康教育知曉率 見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對出院健康教育前后知曉率的比較 例(%)

2.2 肝硬化患者對健康教育知曉率 見表2。

表2 肝硬化患者對健康教育前后知曉率的比較 例(% )

3 討論

3.1 肝硬化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特點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促進身心健康[1]。出院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在本次調查中,50例肝硬化患者都愿意接受教育,說明肝硬化患者對出院相關知識的渴求程度非常高。為了患者在出院前能快速、穩固的掌握相關知識,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

3.1.1 教育內容系統全面而且重點突出 主要從出院后飲食指導、合理休息、運動指導、病情變化的表現、并發癥的預防、保持大便通暢、大便的觀察、避免不良情緒的重要性 、所用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觀察7方面進行。

3.1.2 教育方式方法多樣化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知識水平。76.5%的病人健康知識來源于醫護人員,說明醫護人員是開展健康教育最有影響力的人員,面對面的交流一方面容易被病人接受,另一方面使病人感覺親切,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溝通,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向病人提供健康教育資料,可以反復學習,加深記憶。同時進行專題講座、觀看健康教育片、與病友交流經驗,對病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3.2 文化程度高低對肝硬化患者的影響 本文資料顯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對出院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明顯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這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對所講解的知識理解力強、領悟透徹,并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原因。因此,護理人員應重點加強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要耐心解釋。對于有家屬陪伴的患者,通常讓家屬和患者一起接受出院健康教育,讓文化程度高的家屬幫助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能夠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3 出院健康教育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 出院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相關健康知識及保健能力,確保患者出院后的自護能力,提高生活質量,贏得患者的信賴。出院患者因在出院前懂得了自護能力而高興;護理人員因患者掌握出院相關知識而放心,從而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保證護理質量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達到護患“雙贏”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強患者的健康知識,改變其不健康的行為,向有利于康復的方向發展。[2]對肝硬化出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保護能力,改善病人的健康行為,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幫助病人適應現狀,保持情緒穩定、心理平衡,在家庭、社會的角色中重新適應,并使他們的人格和權利得到尊重。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需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038-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經濟狀況的改善,“新農合醫療保險”的普及,農村患者逐漸成為基層醫院住院患者的主體部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利用護理學和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母的、有計劃、有評價的教育活動, 一提高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防護能力,達到預防疾病、保持健康、促進康復、建立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1]。為了解基層醫院住院的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狀況,為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探索更好的方法,提高基層醫院住院的農村患者對疾病的預防、診治及康復能力,選擇2009.1~2009.12在我院住院的800名農村患者發放自設的問卷進行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選擇2009.1~2009.12在我院住院的農村患者800例,所有患者住院日數均在1周以上,能用口語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患者以務農為主,而在外有固定職業而戶口暫時未調走者不納入觀察對象。800例患者中男334例(41.75%),女476例(58.25%);年齡14~82歲,其中≤25歲者126例(15.75%),25~60歲者332例(41.50%),≥60歲者342例(42.75%);文化程度:文盲與小學278例(34.75),中學364例(45.50%),大中專以上158例(19.75%)。

1.2 調查方法:采用表格式的問卷調查,患者在辦理出院手續離開病房前,根據調查內容進行詢問。表格所包含的基本項目為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調查的內容分為: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住院環境、規章制度、診療費用與人員介紹,共9項。每個項目分為評價分為非常想了解、一般想了解與不大想了解3個層次,讓患者選擇。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的農村患者群體對健康教育需求的情況 具體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25歲的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除對規章制度方面不感興趣外,其它方面無非常想了解的,也無特別不大想了解的;25~60歲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是診療費用與人員介紹兩項,其次是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而對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住院環境、規章制度方面的教育并不感興趣;≥60歲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為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兩項,其次是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診療費用與人員介紹,而對住院環境、規章制度方面的教育需求不大。

表1 不同年齡的農村患者群體對健康教育需求的情況

注:“非常”代表“非常想了解”,“ 一般”代表“一般想了解”,“不大”代表“不大想了解”。

2.2 不同年齡的農村患者群體對健康教育需求的需求情況 具體情況見表1,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教育水平高低,農村患者尤其關心的是診療費用,其次,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對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人員介紹方面的興趣逐漸增高,對活動與休息、飲食與健康方面的認識更深入,而對規章制度方面的興趣不大。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村患者群體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情況

注:“非常”代表“非常想了解”,“ 一般”代表“一般想了解”,“不大”代表“不大想了解”。

3 討論

3.1 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情況:過去,我們很多人對農村患者都有著這樣的認識:文化素質低、身在農村、經濟條件差,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很低,在住院期間,只看重診治療效和診療費用,對于健康宣教的內容認為無關緊要。而本調查結果顯示,對于≤25歲的患者來講,患者對各方面的認識尚不定型,無明顯的偏向性;對于>25歲以上的患者來講,無論文化程度如何,患者對疾病方面(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的知識都有著比較高的需求。這說明,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農村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可能為:①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的執行,使農村患者的文化程度有了比較大的提高,對疾病不再迷信,對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②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農村患者逐漸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重要性,對疾病防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了解;③電視網絡的普及,增加了農村患者的見識;④農村孩子上大學,走進城市的越來越多,他們對家屬的教育提高了農村患者對疾病的認識。

不足的是,農村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對于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和健康的關系認識不足,與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這說明農村患者尚缺乏對疾病預防的認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論年齡、文化程度如何差異,但對診療費用都非常關注,這說明,“明明白白消費”的觀念已經深入民心,這一點應該應該引起我們臨床護士的足夠重視。

3.2 護理人員如何做好農村患者的健康宣教

3.2.1 護理人員要提高對健康宣教的重要性的認識:現代護理學賦予護士的任務是:保護生命、減輕病痛、促進健康[2]。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除了完成診療護理、為患者傳輸促進健康的相關知識之外,還應告知農村患者樹立正確健康理念的重要性,特別是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群體,更應使他們建立正確的健康保健行為。患者在患病治療期間對專業醫護人員給予的健康指導意見的接受程度要遠遠高于非患病時期非專業人員的指導。而護理人員是與患者接觸最多,溝通最多的服務者。所以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護士應責無旁貸。

3.2.2 護理人員應樹立正確的健康教育態度:因農村患者健康需求差異比較大,健康教育的實施必須做到全程、全面。全程就是要貫穿并然診療的全過程,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階段,甚至到出院后的隨訪。全面一是包括疾病的診治、用藥知識、輔助檢查、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住院環境、規章制度等圍繞疾病康復的所有內容;二是包括所有在院的患者,不管是有無健康教育需求或需求內容不同的所有患者。另一方面,應根據農村患者年齡、文化的差異,適當地區分健康教育的主次,重點講述患者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引導患者對飲食與健康、活動與休息和健康的關系的重視,提高對“未病先防”的認識。

3.3.2 護理人員要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質量如何,既患者接受、配合、執行的程度與護士的將抗教育知識水平、執行態度、溝通技巧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護士必須加強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的積累,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教育,要有理有據、具體詳實,避免內容空洞、乏味,流于形式。在與患者溝通時要掌握技巧:面帶微笑、注意傾聽、語調委婉、儀表端莊,善于觀察患者的病情、表情等非語言信息等[3],以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郝玉玲.現代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

第4篇

【關鍵詞】宮外孕;健康教育;需求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雖然已經能夠在宮外孕早期準確診斷,但部分患者對該病認識不足,文化程度較低導致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時機。為深入了解宮外孕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宮外孕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宮外孕患者100例。年齡范圍為22-37歲,其平均年齡為(27.6±5.6)歲;停經時間范圍為31-60天,其平均停經時間為(41.3±7.1)天。妊娠次數范圍為1-4次,經產數范圍為0-2次。

1.2方法

對本次納入研究的對象應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了解,患者在住院后由經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對其講解調查問卷上的各個問題,在患者了解填表的相關要求后指導其填寫調查表。調查表內容主要有戶籍、文化程度、學習需要程度、健康教育需求狀況以及教育方式等。本次順利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 ±s),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戶籍、文化分布

戶籍為本地的患者比例相對于戶籍為外籍的患者要低很多,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發生宮外孕事件比例相對于文化程度低的要少很多,對比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

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內容和教育方式,詳情請見表2。

3 討論

3.1因素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漸迫切,對于健康宣傳的方式還有內容需要醫護人員不斷更新完善。本次研究結果提示了相對于城市居民,外來打工患者更應該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城市居民整體文化水平相對于外來打工患者要高很多,對于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的重要性也有較為正確的認識。

3.2健康教育的意義

健康教育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會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HCG指數偏高、存在內出血或者休克癥狀的患者可選擇手術方法治療,將輸卵管切除,但可能對生育造成影響,如對生育有需求的則需應用保守治療。對于HCG指數較低、內出血程度輕微以及包塊小的則可應用藥物保守治療[2]。

3.3健康教育護理措施

對宮外孕患者健康教育內容具體如下:(1)飲食指導。囑咐患者選擇容易消化、富含蛋白以及纖維素的食物,諸如蛋類、瘦肉以及魚肉等,另外還需適當的進食阿膠、當歸等補血養血;如患者選擇藥物保守治療,在治療期間不宜進食過辣或者過酸的食物,要多喝水;(2)活動指導。保守治療的患者盡可能保持臥床休息,如出現大便秘結問題時可使用蜂蜜潤腸通便,不宜選擇灌腸。姿勢的改變應該循序漸進,不宜太過激烈以免導致異位妊娠破裂最終威脅性命;(3)用藥指導。保守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向其詳細說明藥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確保患者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發生異常情況需立即報告醫生并采取對應處理措施。

3.4小結

綜上所述,文化程度和對宮外孕相關認識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的決定了其發生宮外孕概率的高低,通過監控教育讓患者全面了解宮外孕發生原因和預后效果,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參考文獻:

[1] 任獻平. 宮外孕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和體會[J]. 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13,05(01):168-169.

第5篇

關鍵詞:人力資本;農村勞動力;素質

作者簡介:周寧,東北師范大學會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F30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0203-0005-03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給出過明確的概念:人力資本是指人力、人的知識和人的技能的綜合。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將人力資本的概念引入對農村勞動力的研究,合理分析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職業技術以及專業技能培訓的情況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影響有著重大意義。

一、低素質的農村人力資本結構

從人力資本角度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劃分,可以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為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以上5類。按接受技能培訓的情況可以分為接受過培訓與未接受過培訓兩類。由于我國廣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傾向于九年義務教育,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素質不高。從農業部的課題報告中獲悉:目前,我國農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僅有7.3年,與城市相比少3年。而92%的文盲與半文盲在農村。在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含有文盲數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以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9%,大專以上程度僅有0.6%,同時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僅有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只有5%。根據抽樣調查推算,初中文化程度是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體。

農村人力資本素質偏低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質量偏低,造成了在就業問題上出現了下面的現象: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在改革中得以調整,提高了生產勞動中的技術含量,需要大批高素質、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力補充到就業大軍中去;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多是文化素質低、不懂技術的人員。因此,即使未來經濟和技術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現實的農村人員也難以勝任。

二、低素質的農村人力資本結構對就業行業和崗位選擇的影響

(一)導致在就業行業和崗位選擇上處于劣勢

農村人力資本素質的高低,是其選擇就業行業和崗位的前提條件。不同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決定其在就業行業和崗位的選擇上不同,進而導致其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上的差別。一般來說,人力資本和產業資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匹配關系,技術含量越高的產業資本要求與其匹配的人力資本質量越高。由于農村勞動力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 因此, 在就業行業選擇上處于劣勢地位,農村勞動力往往集中在臟累險的工作環境里,與技術含量低的產業資本相匹配。工業、建筑業、服務餐飲業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行業,而對于要求人力資本投資大、質量高的幾個行業,諸如金融保險業、科研技術服務業、地質勘探業等,他們只能望而卻步。來自農業部的2005年調查數據表明,在2004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工業行業中就業的最多占28.3%;其次是建筑業占20.5%;餐飲、服務業占18.3%,商貿占6.9%,運輸和農業分別為5.5%和4.9%,從事家政服務業的僅占1.8%,其他行業占13.9%。現有低素質的農村人力資本結構,決定了農村勞動力主要轉移到制造業和不可忽視的其他行業。其他行業主要是指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非正規部門,具體表現為大量在城市里的自我雇傭人員和小時工、零時工、季節工和自由職業者以及經常變換工種的從業人員。盡管非正規就業的收入低、無組織、不穩定和小規模,但由于就業成本低廉,是富有效率的就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從產業結構來看,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三次產業結構的演化,從事三次產業的農村人力資本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其90%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下,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其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上的超過80%。這表明文化素質稍高的農村勞動力集中在第二、三產業,通過城鎮工業化帶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再通過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建設,通過人口聚集發展第三產業, 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時也表明文化素質差的勞動力集聚在農業,這實際上不利于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導致轉移后職業的不穩定性

農村人力資本素質的高低,對其轉移后職業的穩定性起著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資料介紹,在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回流中,文盲高達21%,初中和小學為17.16%,初中以上只占9.46%,其中大專及大專以上回流的則很少。回流的農村勞動力,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質差,思想保守,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雖然影響農村勞動力回流還可能是由于鄉鎮企業改制而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下降或者是在大中城市中因國企改革勞動力相對過剩而引起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村勞動力受到自身素質的限制,進城就業的空間更加有限,以致在轉移就業的路上走走停停,形成不穩定性轉移。

科學技術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肯定,而各產業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各類人才憑借自身的人力資本優勢,在人才市場上選擇自己所需的職位。文化程度越高,選擇的崗位就越多, 就業率也越高。低素質的農村人力資本在進城務工時首選崗位必然是“臟累差”的體力活,就業崗位的選擇面很窄,這是他們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人力資本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否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淺、快慢和熟練程度。文化素質高的勞動力在轉移中可以擔當技術的重任,產生的績效相對較高,職業穩定性也就越強;而文化素質低的勞動力在就業中大多只能從事一些手工、體力工作和簡單的再生產操作,就業面被限制在極小的范圍之內。據有關研究表明,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高文化水平的農村勞動力一般都是率先轉移就業,而且轉移時間較長,穩定性也強;相反,低文化水平的勞動力,轉移就業比較遲緩,且絕大多數是臨時性就業。可見,文化水平決定了農村人力資本是否能夠實現真正有效的轉移就業。

三、農村人力資本在就業收入上存在的差異現象

人力資本結構因素是影響農村勞動力收入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來說,個人的收入水平與他所受教育的程度成正相關。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其知識面越寬廣,研究和開發的能力也就越強,因而預期的收入也越高。而且,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與勞動生產率也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其相關系數達0.73。勞動力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時間內生產效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由于從事腦力勞動比例大,隨著年齡增長,收入水平會不斷增長,而且到達收入高峰后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同時,文化素質高、接受過培訓的人員工資增長幅度要快,因為勞動市場上急需的是懂技術、有文化的人員,而農民工經過培訓提高素質后,會增加就業的競爭能力。可見,人力資本素質的高低影響著農村勞動力就業和收入的差異,同樣也造成農民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差異。

外出掙錢,提高生活水平,是每個外出務工農民的愿望。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具體表現在收入增加、就業時間長、相對穩定等方面。當預期收入超過轉移成本和生活費用時,轉移才有意義;反之,當預期收入低于轉移成本和生活費用時,農村勞動力則會返鄉務農。人力資本擁有者其能力的高低與其投資教育的程度有著極緊密的相關性。現在人們已普遍認識到投資于人力資本,尤其是投資于教育與健康對經濟增長和居民福利的重要性。托達羅模型假定農業勞動者遷入城市的動機主要決定于城鄉預期收入差異。人力資本投資高的,預期收入就高;人力資本投資低的,預期收入就低。文化程度的高低, 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易程度和行業分布, 農村勞動力轉移又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農民收入的增長, 主要來自非農生產性純收入的提高, 非農生產性純收入的提高關鍵在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幅度提高。文化程度與收入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程度高的農村勞動力多數收入較高;文化程度低的農村勞動力多數收入較低。

綜上所述,農村人力資本因素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所從事的行業以及獲得的收入和享有的權益,進而影響到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對教育培訓的投資。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素質的重要性,就要擴大教育培訓的力度,使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的結構層次不斷上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先喚醒廣大農民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宣傳先進和現代的思想。農民對知識和教育的不重視以至不愿投資是阻礙進步的原因,所以國家財政加大補貼力度,各級政府建立培訓機制,以適應本地的勞動力在各部門的就業。另外,還要發動本地企業建立培訓用工制度,定向培訓,定向上崗,使農民工既掌握了技術,又不用離家去工作。在普及技術的同時還要對農村勞動力的法律和國家的惠農支農政策進行傳授。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多半是因為基礎教育落后。發展職業教育與強化基礎教育應并重。

農村勞動力同樣是一種人力資源,有著無限的增值空間,在建立科學系統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機制后,這種勞動力也會經過學習成為一種人力資本,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村研究報告2006.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3).

[2] 李華.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理論與實踐 .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

第6篇

1 臨床資料

3年間我科共收治的老年白血病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60~82歲,平均70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8例,繼發性白血病4例(均由骨髓異常綜合征轉變而來);初次住院18例,復診再入院22例;住院10~28 d;文化程度:大專以上8例,高中18例,初中以下12例,其他2例。

2 健康教育

2.1 根據老年人特點有計劃的教育收集有關白血病患者的資料,如一般情況、文化程度、對白血病知識的了解程度,患者的感覺和期望,對治療效果的信心以及其他需求,評估、判斷患者的健康觀、知識缺乏程度、學習能力、動力和方式選擇,對疾病的適應能力,以及對治療的滿意度。教育的方式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特點綜合考慮,盡量符合個體文化需要,可采用以下方式:文字卡或口頭講解;對于文化程度高及可以適當活動者可采用護士將健康教育內容寫成卡片,隨時指導患者學習、了解和熟悉,對重點加以解釋,患者會自覺學習。講解與理解相結合;對不識字的患者,護士將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講解,利于患者的理解和記憶。分階段的實施健康教育;對病程不同階段的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2.2 入院介紹 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紹病區的環境,主管醫生、護士的情況,物品的保管,查房和作息時間,以及入院后近期的檢查,主要的治療情況,通過介紹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

2.3 心理指導 對老年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白血病,了解白血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良好的生存目標。

2.4 進行白血病的健康教育 正確認識白血病,包括白血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和用藥的注意事項及疾病的轉歸。同時注意語氣和方式,避免談病色變,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訴患者白血病并不是不可戰勝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身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減退,骨髓造血功能也逐漸減退,在治療過程中,要不斷的自我監控,如出現頭暈、視物不清時不要緊張,及時通知醫務人員,同時臥床休息,避免活動,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遵醫囑合理的用藥,避免漏服或不規律服藥的不良后果,結合患者的病癥,強調服藥的重要性,避免忽視疾病的防治。

2.5 營養學知識 講解有效的合理的飲食對疾病的影響。由于應用化療藥物,對口腔及消化道黏膜的損傷比較大,對患者身體的消耗也十分巨大。指導患者進食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高蛋白質、高熱量結構合理、易消化的飲食。確保患者的營養需求。

2.6 向患者講解預防感染的重要性 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療的方法均可以導致白細胞的下降,因此患者極易發生感染而加重病情。指導預防感染的具體措施,如限制陪探人員數量,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每日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病室2次,每次30 min。鼓勵患者佩帶口罩,預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皮膚清潔,預防壓瘡;保持泌尿生殖系統清潔,預防感染等。同時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不良刺激,引起抵抗力下降,而誘發感染。為患者配備漱口液,三餐后漱口并及時清洗義齒,預防口腔感染。

2.7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用藥的作用及重要性 治療白血病的首選藥物均為化療藥物,這使許多患者產生恐懼、抵抗的想法,從而拒絕使用。耐心的勸導患者,講解目前治療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應用化療藥物,舉出與患者年齡相仿治療效果好的病例鼓勵患者,增加患者信心,從而治療疾病。聯合患者的家屬一同鼓勵患者,使患者接受疾病,正確對待疾病,配合治療。

用藥期間,因藥物對血管有刺激性,另外患者年齡大,血管彈性差,故在注射方式選擇時宜選PICC導管或留置針穿刺注射,同時囑患者減少活動,防止藥物滲漏引起不良后果。

2.8 出院指導 重點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強化治療。不可隨便的更改藥物用量,同時注意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先兆及對策,結合自身的身體情況,適量運動,增強體質。做好飲食、運動、藥物、自我檢測的指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定期來院復檢血常規。

第7篇

關鍵詞 農村育齡婦女 婦科炎癥 發病率 干預措施

關鍵詞 農村育齡婦女 婦科炎癥 發病率 干預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5

我縣是少數民族居多的地區,長期以來不良衛生習慣,婦女的婦科病是困擾已婚育齡婦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為了了解婦女婦科炎癥的發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對全縣12個鄉鎮25 680例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普治。現將普查資料分析如下。

我縣是少數民族居多的地區,長期以來不良衛生習慣,婦女的婦科病是困擾已婚育齡婦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為了了解婦女婦科炎癥的發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對全縣12個鄉鎮25 680例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普治。現將普查資料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9年10月~2010年3月對全縣12個鄉鎮的25 680例已婚育齡婦女進行統一登記制表,由我院婦產科醫師、B超醫師、檢驗技師和護理人員到各鄉鎮進行婦女病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宣傳。

一般資料:2009年10月~2010年3月對全縣12個鄉鎮的25 680例已婚育齡婦女進行統一登記制表,由我院婦產科醫師、B超醫師、檢驗技師和護理人員到各鄉鎮進行婦女病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宣傳。

治療方法:我院在這次婦女病普查中,采取發現1例患者就及時治療,宮頸糜爛采用婦科氧療、宮頸直接涂擦藥水、栓劑交替使用,日1次,直至痊愈。對糜爛面較深,不再生育者采用K-S光熱,LEEP刀手術切除,達到根除宮頸糜爛及宮頸息肉。用LEEP刀點刺擠出宮頸納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采用住院或門診抗生素治療,對各種陰道炎采用氧療和放置陰道栓治療,對附件襄腫、子宮肌瘤采用手術根治及中藥治療。

治療方法:我院在這次婦女病普查中,采取發現1例患者就及時治療,宮頸糜爛采用婦科氧療、宮頸直接涂擦藥水、栓劑交替使用,日1次,直至痊愈。對糜爛面較深,不再生育者采用K-S光熱,LEEP刀手術切除,達到根除宮頸糜爛及宮頸息肉。用LEEP刀點刺擠出宮頸納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采用住院或門診抗生素治療,對各種陰道炎采用氧療和放置陰道栓治療,對附件襄腫、子宮肌瘤采用手術根治及中藥治療。

結 果

結 果

普查后疾病統計與分析:對25 680例育齡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查出疾病12 330例,發病率為48.01%。我縣婦女病高發病為宮頸炎,發病率達46.1%,其次是陰道炎。各種婦科疾病情況,結果見表1,表2。

普查后疾病統計與分析:對25 680例育齡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查出疾病12 330例,發病率為48.01%。我縣婦女病高發病為宮頸炎,發病率達46.1%,其次是陰道炎。各種婦科疾病情況,結果見表1,表2。

文化程度:文盲發病20 000例(77.89%),初中以上文化1680例(6.54%),小學文化4000例(15.6%)。

文化程度:文盲發病20 000例(77.89%),初中以上文化1680例(6.54%),小學文化4000例(15.6%)。

民族結構:少數民族18 580例(72.4%),非少數民族7100例(27.6%)。

民族結構:少數民族18 580例(72.4%),非少數民族7100例(27.6%)。

年齡及避孕情況:年齡20歲,占22.12%;20~35歲,占40.5%;35歲以上者占37.42%。使用宮頸炎的發病率高,宮內節育器、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發病率高,口服避孕藥發病率低,多次藥流、人流發生婦科炎癥更高。

年齡及避孕情況:年齡20歲,占22.12%;20~35歲,占40.5%;35歲以上者占37.42%。使用宮頸炎的發病率高,宮內節育器、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發病率高,口服避孕藥發病率低,多次藥流、人流發生婦科炎癥更高。

結果分析:文化程度低、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的婦女婦科病發病率高達8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非少數民族、交通方便的地區婦女的婦科病發病率低。

結果分析:文化程度低、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的婦女婦科病發病率高達8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非少數民族、交通方便的地區婦女的婦科病發病率低。

討 論

討 論

本研究顯示,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已婚育齡婦女,其生殖健康狀況欠佳,衛生習慣差。在普查的25 680例婦女中,有12 330例發病,發病率高達48.01%,主要原因是我縣部分邊遠鄉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醫少藥,導至這些地區的婦女接受健康教育的機會很少,加上大部分婦女文化程度低,出門趕集的機會很少,也就難于接受婦女病普查信息,由于對婦女保健知識,婚育知識、生殖健康知識的缺乏,家庭成員對婦女身體、生殖健康不關心,認為婦科病不是大病,不影響勞動,就不聞不問,導致婦科炎癥的延長和惡化,從而加速婦女的早衰,過早進入更年期。

本研究顯示,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已婚育齡婦女,其生殖健康狀況欠佳,衛生習慣差。在普查的25 680例婦女中,有12 330例發病,發病率高達48.01%,主要原因是我縣部分邊遠鄉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醫少藥,導至這些地區的婦女接受健康教育的機會很少,加上大部分婦女文化程度低,出門趕集的機會很少,也就難于接受婦女病普查信息,由于對婦女保健知識,婚育知識、生殖健康知識的缺乏,家庭成員對婦女身體、生殖健康不關心,認為婦科病不是大病,不影響勞動,就不聞不問,導致婦科炎癥的延長和惡化,從而加速婦女的早衰,過早進入更年期。

健康教育知識缺乏:要加強對農村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的健康教育,月經期、孕期、產褥期的衛生指導,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指導、婦女病普查普治的重要性和婦女勞動保護的重要性、孕前檢查、產前檢查、圍產期檢查的重要性,提倡住院分娩,降低產道損傷,從而降低婦女病發病率,對我縣特殊地區,特殊人群制定規范、系統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利用鄉鎮婦女干部、鄉村衛生員及計生員就地進行婦女保健知識、性知識、生殖健康知識講課、宣傳,采用彩圖張貼、廣播、電視等宣傳,對語言難于溝通者,采用當地干部進行翻譯,不定期對村衛生員、計生員及村干部進行適宜技術培訓,宣傳各類健康知識。

健康教育知識缺乏:要加強對農村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的健康教育,月經期、孕期、產褥期的衛生指導,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指導、婦女病普查普治的重要性和婦女勞動保護的重要性、孕前檢查、產前檢查、圍產期檢查的重要性,提倡住院分娩,降低產道損傷,從而降低婦女病發病率,對我縣特殊地區,特殊人群制定規范、系統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利用鄉鎮婦女干部、鄉村衛生員及計生員就地進行婦女保健知識、性知識、生殖健康知識講課、宣傳,采用彩圖張貼、廣播、電視等宣傳,對語言難于溝通者,采用當地干部進行翻譯,不定期對村衛生員、計生員及村干部進行適宜技術培訓,宣傳各類健康知識。

全民總動員:全社會都要真正關心、關愛婦女生殖健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要落到實處,切實減輕婦女的勞動負擔,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少生優育等,認真落實避孕措施,降低藥流術及人工流產術的發生,從而降低婦女病的發生率,讓廣大婦女同胞以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體投入到建設和諧社會中去。

全民總動員:全社會都要真正關心、關愛婦女生殖健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要落到實處,切實減輕婦女的勞動負擔,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少生優育等,認真落實避孕措施,降低藥流術及人工流產術的發生,從而降低婦女病的發生率,讓廣大婦女同胞以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體投入到建設和諧社會中去。

我院上級主管部門及政府部門,力爭每年1次進行大規模的婦女病普查普治,從而降低我縣婦科病的發病率。

我院上級主管部門及政府部門,力爭每年1次進行大規模的婦女病普查普治,從而降低我縣婦科病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孟令魯,王艷紅,馬曉晨.5309名學生乙肝疫苗接種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2010,18(3):182-183.

第8篇

關鍵詞:高血壓;用藥依從性;危險因素;藥學干預

高血壓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通過終身服藥來維持血壓的正常。而許多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并未完全按照醫生的叮囑進行服藥,導致高血壓的用藥依從性非常差,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能保證的同時,患者致死、致殘的幾率也明顯的提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568例高血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各284例患者。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152例,女132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68.65±5.29)歲,病程5~13年,平均病程(6.25±0.68)年。對比組患者中男150例,女134例。年齡46-84歲,平均年齡(68.68±5.37)歲,病程6-14年,平均病程(6.52±0.78)年。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過臺式血壓計檢查確診為高血壓患者,并在我院接受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Y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藥學干預方法:主要分為處方審核、用藥指導、生活方式指導三項。處方審核:對患者現有的用藥處方進行審核,重新對患者的高血壓癥狀和高血壓原因進行分析,審核處方用藥的適宜性,并根據醫生為患者開具的處方為患者提供藥物。用藥指導主要是對患者進行藥物效果、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用藥時間、用藥劑量等問題進行講解,確認患者掌握了上述醫學知識后,對患者進行高血壓醫學知識的宣講,并強調患者正確服藥的重要性。改善生活方式是根據患者的高血壓病情和身體狀態,進行生活知識的普及和改善,嚴格控制患者食鹽的攝入,在患者生活當中對患者進行鍛煉指導,如指導患者打太極拳等。

1.3療效判定 患者的臨床用藥干預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舒張壓90 mmHg。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經過藥學干預,研究組患者的用藥依從例數為280例,研究組的用藥依從度為98.59%,對比組的用藥依從度為70.42%,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度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用藥依從陛危險因素 根據分析,高血壓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危險因素與患者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有直接的關系。患者中小學以上至初中患者為40例,用藥依從性僅為25.00%,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患者為148例,用藥依從性為37.83%,高中至大專文化程度患者為200例,用藥依從性為43.00%,大專以上學歷患者為170例,用藥依從性為82.35%。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用藥依從性差異明顯。患者中從事單純體力勞動者的用藥依從性明顯的低于從事腦力勞動者的用藥依從性,而家庭經濟狀態較好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較高,見表2。

3.討論

第9篇

健康教育是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是以患者及家屬為教育對象,通過護理人員有計劃、有目的地教育過程,使患者了解增進健康的知識,改變其不良行為或問題,使之有利于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院自2009年實施健康教育專職護理以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實施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88例中 男50例,女38例;年齡42~76歲,心梗病人20例,高血壓30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臟病病人38例,初次入心內科住院的是44例,復診再入院44例,住院10~28天,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6例,高中22例,初中以下25例,文盲25例。

2實施方法

2.1預評估:收集有關心血管病患者的資料,如一般情況、文化程度、對心血管和糖尿病知識了解程度、患者感覺和期望、對防治效果的信心以及其他需求通過評估,判斷患者的健康觀、知識缺乏程度、學習能力、動力和學習方式選擇,對疾病的適應能力,以及對診治的滿意度。

2.2教育的內容:

2.2.1病人入院后向病人做入院介紹。 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師護士情況、就診手續、物品保管、查房和作息時間,以及入院后近期所需做的各項檢查等。通過介紹和評估,取得病人信任,消除病人緊張心理,安心治療。

2.2.2進行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正確認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病因、病理過程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同時注意教育時的語氣和方式,避免“談病色變”,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明白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誘因、糖尿病的其他并發癥和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并發癥,及自我監測方法,如:高血糖及低血糖、酮癥酸中毒以及使用降糖治療和改善心血管治療的用藥。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避免漏服或不規律服藥的不良后果,強調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結合心血管病出現的病癥,做好防治。

2.2.3營養學的知識。講解有效的合理控制飲食對兩種疾病轉歸的影響,從而引起重視。指導患者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糖、易消化的飲食、量適宜,結構合理,注意臥床休息,保暖和飲食衛生。

2.2.4向病人和家屬講解按時服藥及注射諾和靈的作用及治療原則。 許多病人誤認為長期應用易產生依賴,甚至拒絕應用。護士應做詳細的解釋工作。治療用藥可明顯改善癥狀。耐心勸導病人,結合病情給予鼓勵,增加病人的信任。

2.2.5向病人講解預防感染的重要性。糖尿病易發生感染,會加重心臟負擔,加重病情。指導預測感染的具體措施,如:限制陪探人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等,同時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不良刺激,心衰臥床的病人要做好皮膚護理。

2.2.6出院指導。重點指導病人兩種疾病是相互影響的,按時服藥,不可隨便減量或增量,同時講解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先兆及對策,結合心血管病的身體情況,適量運動,增強體質。做好糖尿病的飲食、運動、藥物、自我監測的指導,提高家庭、社會的認識。由于糖尿病人自己調節糖代謝的能力喪失,內外環境微小的改變,都會導致血糖波動,如:氣候變化,情緒不穩等。為使病情控制在滿意的水平。指導病人在家中掌握血糖監測和尿糖監測等一些方法,做為飲食、運動、藥物治療的依據,并定期來院復診。

3教育的方式

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特點綜合考慮,盡量符合個體文化需要,可采用以下方式。(1) 文字卡或口頭講解相結合。 對于文化程度高的,可以適當活動的,可采用護士將健康教育內容寫成卡片,隨時指導患者學習、了解和熟悉,對重點加以解釋,患者會自覺學習。(2)注意講解語言。 對不識字的患者,護士將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講解,利于患者理解和記憶。(3) 分階段實施健康教育。對病程不同階段,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第10篇

(吉林大學 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摘 要:文章以國內現有的研究影響農民土地轉出/轉入意愿與行為因素的量化實證結果為基礎,利用元分析匯總出農民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土地流轉特征、生產特征、環境特征等方面的具體因素對農民土地轉出/轉入意愿與行為的影響情況,解決了現有研究結論分歧大、單個研究樣本量小的問題。同時還研究了日漸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對農民土地轉出/轉入意愿與行為的調節效應,發現中央不斷推行的土地流轉政策對于家庭總人數多和非農收入比重低的農民土地轉出意愿的影響力較強,對于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土地轉出行為、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土地轉入行為的推動力較強,從而找到了政策提升農民土地轉出/轉入行為的途徑。

關鍵詞 :土地流轉;意愿;行為;元分析;調節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7-0069-05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簡介:呂東輝(1967-),遼寧康平人,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農業經濟管理與系統工程、農產品期貨市場與國際貿易;張桂穎(1981-),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通化師范學院數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與系統工程。

土地流轉是近幾年來國內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土地流轉能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民是土地流轉市場的主體,直接參與土地資源的配置,農民所持態度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的效率,其意愿對實際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影響力,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其機制和模式選擇有著根本性的影響。不顧農民的意愿而強制推行的土地流轉模式終將失敗。研究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農民土地流轉的規模、速度以及解決由此而可能產生的一些糾紛,從而有利于更好地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

一、文獻綜述

為了更好解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自2002年開始國內學者就從不同的角度高度關注了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量化實證研究。Feng, S. and Heerink, N.(2008)驗證了土地租賃與勞動力轉移之間的負相關關系[1],這與石敏和李琴(2014)[2]的觀點相反。Huang(2012)、趙光和李放(2012)認為非農就業的出現會促進農戶轉出耕地[3][4]。黎霆等(2009)、楊丹和高漢(2012)分別認為勞動能力和地權穩定性預期、信貸資金可得性是影響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5][6]。羅必良和鄭燕麗(2012)、聶建亮和鐘漲寶(2014)分別研究了農戶產權行為能力、分化程度對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7][8]。這些研究絕大部分樣本數據都來自于對某一省(市、縣)農民進行的抽樣調查,單個樣本量偏小不具有普遍性,且研究結論分歧大不具有一致性。本文以這些研究結果為數據基礎關注兩方面問題:第一,在國內關于各因素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影響的研究結論分歧如此大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評估各主要因素的影響?第二,中央推出并陸續實施了一系列土地流轉政策,并加大對政策的宣傳,那么日漸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會從哪些途徑提升農民土地流轉的意愿與行為?政策推動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的效果對于不同農民有何差異?本文將對上述問題運用元分析的方法給予定量化解答。元分析近十幾年來在管理學、經濟學領域受到諸多的關注,但是在農業經濟領域的應用甚少。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土地流轉方面的元分析研究,也沒有關于政策如何影響土地流轉的定量研究。

二、數據與模型

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進行精細的篩選,納入元分析的關于農民的土地轉出意愿/轉入意愿/轉出行為/轉入行為的有效原始文獻有45/34/49/42篇,樣本量為23111/20794/35752/32795,覆蓋了全國22/20/25/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這些文獻基本使用的都是logistic模型,對采用probit模型的系數先轉化成了logistic系數以后才使用(本文所用元分析的原始文獻檢索截止到2014年11月,詳細目錄可向作者索要)。

本文以系數估計值作為效應值 (對于一些單位不統一的連續變量選用發生比),系數估計值的方差(標準誤的平方)的倒數為權重 ,來計算匯總效應值

Q服從χ2(ki-1)分布,若Q值大于相應的卡方臨界值,則意味著平均效應值相對應的總體存在異質性,可以進一步探索主效應的調節變量。當效應值之間同質時,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效應值之間具有異質性時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本文在判斷調節變量的存在性問題上將理論分析和同質性檢驗結果相結合。進而以調節變量為自變量、效應值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來進行調節效應估計,篩選出導致異質性的影響因素。

三、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因素:主效應分析結果

最后納入主效應分析的土地轉出/轉入意愿的影響因素有12/10個,土地轉出/轉入行為的影響因素有11/8個 (借鑒Hunter和Schmidt(2004), Borenstein等(2009)的建議,并根據國際慣例將主效應分析中效應值個數的最小值定為5[9][10]),我們將其分類為個人特征(性別、文化程度、年齡)、家庭特征(家庭總人數、農/非農業勞動力人數、家庭總收入、人均純收入、農業收入,是否參加社會保障)、土地流轉特征(是否有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生產特征(非農收入比重、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環境特征(與城鎮的距離),其測量方式分為虛擬、定序、連續,分別對土地轉出意愿、轉入意愿、轉出行為、轉入行為的主效應分析和同質性檢驗,結果如下(下面的K表示效應值的數目,Q表示同質性檢驗統計量),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只報告顯著的結果:

1.土地轉出意愿的主效應分析結果:文化程度(定序,K=22,Q=134.986)的匯總效應值為0.215;文化程度(連續,K=12,Q=27.702)的匯總效應值為149.442;年齡(定序,K=10,Q=315.536)的匯總效應值為-2.593;年齡(連續,K=31,Q=20830.04)的匯總效應值為22.487;家庭總人數(連續,K=21,Q=160.989) 的匯總效應值為-3.229;農業勞動力人數(連續,K=17,Q=33.274)的匯總效應值為-16.559;家庭總收入(連續,K=7,Q=0.329)的匯總效應值為1.132;人均純收入(連續,K=5,Q=8.825)的匯總效應值為1.803;非農收入比重(定序,K=5,Q=68.191) 的匯總效應值為0.843;非農收入比重(連續,K=8,Q=17.33)的匯總效應值為1.337。根據Q值與相應的卡方臨界值的比較,只有性別、家庭總收入、人均純收入和農業收入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隨機效應模型。

2.土地轉入意愿的主效應分析結果:性別(虛擬,K=7,Q=19.649)的匯總效應值為-1.561;文化程度(定序,K=17,Q=61.354)的匯總效應值為-36.21;年齡(定序,K=10,Q=220.608) 的匯總效應值為4.232;年齡(連續,K=21,Q=253.005)的匯總效應值為-207.343;家庭總人數(連續,K=17,Q=118.231)的匯總效應值為-24.869;農業勞動力人數(連續,K=13,Q=64.934) 的匯總效應值為1.703;農業收入(連續,K=7,Q=6.468)的匯總效應值為1.753;非農收入比重(定序,K=5,Q=72.869)的匯總效應值為-0.742;非農收入比重(連續,K=6,Q=13.995)的匯總效應值為-378.415;耕地面積(連續,K=14,Q=2.333)的匯總效應值為1.065;人均耕地面積(連續,K=8,Q=0.975)的匯總效應值為1.073。其中文化程度(連續)、家庭總收入、農業收入、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隨機效應模型。

3.土地轉出行為的主效應分析結果:文化程度(定序,K=16,Q=12.488)的匯總效應值為0.184;文化程度(連續,K=14,Q=50.586)的匯總效應值為0.05;農業勞動力人數(連續,K=19,Q=221.653)的匯總效應值為-0.683;非農勞動力人數(連續,K=11,Q=391.896)的匯總效應值為0.438;非農收入比重(連續,K=12,Q=93.375)的匯總效應值為0.046;耕地面積(連續,K=20,Q=4.188E+12)的匯總效應值為473627100.3。其中性別、與城鎮的距離和文化程度(定序)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隨機效應模型。

4.土地轉入行為的主效應分析結果:文化程度(定序,K=11,Q=27.129)的匯總效應值為0.306;文化程度(連續,K=13,Q=49.632)的匯總效應值為-0.064;農業勞動力人數(連續,K=14,Q=59.592)的匯總效應值為0.14;非農收入比重(連續,K=13,Q=3966.036)的匯總效應值為-0.225;耕地面積(連續,K=18,Q=7927603913)的匯總效應值為16565.423;人均耕地面積(連續,K=16,Q=0.698)的匯總效應值為0.978;與城鎮的距離(連續,K=5,Q=0.135) 的匯總效應值為1.053。其中與城鎮的距離和人均耕地面積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隨機效應模型。

出現以上結果的可能原因是:

1.農民的個人特征當中,農民的性別對土地轉入的意愿影響顯著為負。說明男性的轉入意愿弱于女性,這是因為農村男性相較于女性,與外界發生聯系多,擁有的信息量多,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強,更愿意從事非農產業。農民的文化程度對土地轉出(入)意愿的影響顯著為正(負);對土地轉出行為的影響顯著為正;對農民土地轉入行為則有雙向的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其見識閱歷越豐富,對國家關于農村發展的相關政策也越了解,在非農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獲得非農就業的機會較多,就業的穩定性較強,非農就業收入的水平也較高,因而愿意轉出土地而不愿轉入。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接受新知識,應用新技術能力較強,因而出于發展現代農業的考慮會出現擴大經營規模的行為。但由于當前農業比較收益低,這部分農民相對較少。農民年齡對土地轉出/轉入意愿具有顯著的雙向影響。一方面,年齡較大的農民,農業生產經驗豐富,收入來源有限,又很難尋找各種非農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年齡越大,勞動能力越弱。

2.在農民的家庭特征當中,家庭的人均純收入對土地轉出意愿影響的發生比大于1。說明土地轉出的發生率在人均純收入高的農民家庭大些。這是因為家庭的人均純收入反映了農民的富裕程度,人均純收入越高的農民家庭生活水平相對越高,越愿意從事比較收益較高的非農產業。農民家庭總人數和農業勞動力人數都反映了家庭的人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尤其是勞動力人數更是一個專業、精細的指標。家庭總人數對于土地轉出/轉入的意愿的影響顯著為負。一方面,家庭人數越多,土地越容易成為養家糊口的生產資料,此外人口多擁有的耕地也較多有利于農民集中經營。另一方面,農業與其它產業相比,比較收益低、經營風險大,而且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機會增多,當家庭面臨較大人口壓力時,轉入更多土地反而會使從事農業的機會成本增加,因而從事非農就業是理性選擇。農業勞動力人數對農民土地轉出(入)意愿/行為有顯著的負(正)向影響。而非農勞動力人數對農民土地轉出行為有顯著地正向影響。這是因為農業勞動力人數越多說明整個家庭以土地為生的人數越多,越依賴土地,因而越愿意轉入土地擴大規模,以提高農業經營的收入。而家庭中非農勞動力人數多則說明家庭中的非農收入比重較大,家庭對于農地的依賴性不高,進而土地轉出的幾率增加。家庭總收入對土地轉出意愿的影響的發生比大于1。家庭總收入高一般都是非農收入高,或者是從土地轉出中獲得了較高收益,因而更增加了土地轉出的信心。農業收入對土地轉入意愿的影響的發生比大于1。農業收入反映了耕地對于家庭收入的貢獻,因此農業收入高的農民更傾向于轉入土地。

3.農民的生產特征中,非農收入比重對土地轉出(入)意愿/行為的影響顯著為正(負)。這是因為家庭非農收入比重能反映出土地對農民家庭的重要性,非農收入所占比重越高,說明農業收益對家庭的重要性越低,農民的土地情結越淡化。耕地面積對土地轉入意愿、對土地轉出/入行為影響的發生比均大于1。說明土地轉出/入的發生率在耕地面積大的農民家庭大些。這是因為一方面,耕地面積越多,耕作壓力越大,當家庭勞動力不足、種植成本高或想從事非農產業時,農民可能會轉出農地。另一方面,耕地面積越多,土地成片的可能性越大,一些種田能手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進行規模經營,因而愿意轉入更多農地。人均耕地面積對于土地轉入意愿影響的發生比大于1,而對土地轉入行為影響的發生比小于1。說明人均耕地面積少的農民愿意轉入土地但是卻很少發生轉入的行為。雖然理論上人均耕地面積多有助于取得規模經營收益,但當前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民種地僅是為了糧食自給,追求家庭收益最大化必然傾向于從事非農產業。

4.在環境特征中,與城鎮的距離對農民土地轉入行為的影響的發生比大于1。說明距離城鎮遠的農民愿意轉入土地。一般來講,距離城鎮近的農民由于小城鎮和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快,對土地需求大。這里結果與常理相悖,可能原因是對“與城鎮的距離”做主效應時的效應值個數過少。

四、政策提升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的途徑:調節效應分析

自1984年中央1號文件農地產權的可轉讓性問題有所體現之后相關研究已經跨越了30年,并且,農業部為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已經確定33個市(縣,區)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因此,時間點的探索以及樣本采集地是否是試點地區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首先,我們將的時間作為一個調節變量,即將2014年與研究年份之差作為研究時間點這一變量的觀測數據進行元回歸,回歸對于樣本量的個數的限制為6。其次,將樣本采集地是否為試點地區作為一個調節變量,采用0-1變量為因變量進行元回歸。根據Hunter和Schmidt(2004)、Borenstein等(2009)的建議,政策調節前后效應值之差最小值為3[9][10]。

由于篇幅限制,只報告有調節作用的顯著結果:

1.時間點的調節效應結果:時間點對土地轉出/轉入行為,土地轉入意愿均沒有調節作用,而對土地轉出意愿中家庭總人數(調節系數為-0.124,P值為0.097)和非農收入比重(調節系數為-0.724,P值為0.068)起到了調節作用。具體點說時間點對家庭總人數和非農收入比重影響農民土地轉出意愿的程度有顯著的負調節效應。前文我們驗證過家庭總人數多的農民土地轉出意愿較弱,并且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更傾向于土地轉出。由此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政策越完善對于家庭總人數多和非農收入比重低的農民土地轉出意愿作用越強。

2.樣本采集地是否是試點地區的調節效應結果:樣本采集地是否是試點對土地轉出/轉入意愿沒有調節作用,對土地轉出行為中的文化程度(調節系數為-0.23,P值為0.047)、土地轉入行為中的非農收入比重(調節系數為-4.997,P值為0.05)有調節作用。具體點說樣本采集地是否為試點地區對文化程度影響農民土地轉出行為的程度的調節效應顯著為負,對非農收入比重影響農民土地轉入行為的程度的調節效應顯著為負。前文驗證過文化程度高的農民容易發生土地轉出的行為,而非農收入比重低的農民容易發生土地轉入的行為。說明中央制定的政策對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土地轉出行為、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土地轉入行為的促進作用更大。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1.通過對土地轉出意愿的主效應分析發現對農民土地轉出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年齡(連續)、家庭總收入、人均純收入、非農收入比重;有顯著負向影響的因素有年齡(定序)、家庭總人數、農業勞動力人數;而性別、農業收入、是否有土地流轉中介組織、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則無顯著影響。

2.通過對土地轉入意愿的主效應分析發現對農民土地轉入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因素有年齡(定序)、農業勞動力人數、農業收入、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有顯著負向影響的因素有性別、文化程度(定序)、年齡(連續)、家庭總人數、非農收入比重;而文化程度(連續)、家庭總收入則無顯著影響。

3.通過對土地轉出行為的主效應分析發現對農民土地轉出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因素有文化程度、非農勞動力人數、非農收入比重、耕地面積;有顯著負向影響的因素有農業勞動力人數;而性別、年齡、家庭總人數、是否參加社會保障、人均耕地面積、與城鎮的距離則無顯著影響。

4 .通過對土地轉入行為的主效應分析發現對農民土地轉入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定序)、農業勞動力人數、耕地面積、與城鎮的距離;有顯著負向影響的因素有文化程度(連續)、非農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積;而年齡、家庭總人數、非農勞動力人數無顯著影響。

5.影響農民土地轉出意愿與行為的共同因素有文化程度、農業勞動力人數、非農收入比重,且方向相同;而影響農民土地轉入意愿與行為的共同因素有文化程度、農業勞動力人數、非農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其中除人均耕地面積外方向均相同。

6.調節分析發現,日漸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對農民土地轉出意愿的推動強度與農民家庭總人數、非農收入比重顯著負相關,對于家庭總人數多和非農收入比重低的農民作用較強。而對農民土地轉出行為的推動強度與農民的文化程度顯著負相關,對于文化程度低得農民作用較強。對農民土地轉入行為的推動強度與農民的非農收入比重顯著負相關,對于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作用較強。

(二)政策建議及結論

1.擴大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空間,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實現剩余勞動力轉移。政府應當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為農民土地流轉創造先決條件。同時應開展對農民的公益性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從事非農產業的競爭能力。而勞動力轉移能否促進土地流轉則取決于城鄉統籌發展,因而政府需要不斷的完善相關配套的戶籍、養老、醫療、教育等制度,為促進土地流轉提供有力的社會環境。

2.搞好信息服務。當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與行為是有偏差的,尤其是需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收集和公布信息, 在政策和財政上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比較收益,讓農民的轉入意愿盡快地轉化為現實。

3.政策應繼續傾向于對文化程度低的農民的土地轉出、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的土地轉入行為的推動。中央日漸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已然能夠促進文化程度低的農民的土地流轉供給和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的土地流轉需求。中央不斷地創新現行土地流轉制度, 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培訓,使得農民可以通過土地轉出獲得土地收益同時又學會了多種技能從事非農產業,提高了土地流轉的供給。非農收入比重高的農民通常文化素質都比較高,掌握較多的科學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在當前比較收益低下的情況下,這部分人群多數選擇非農就業,造成農民轉出土地動力極強,而轉入土地的動力極弱。中央制定的政策轉變了這部分人群的思想,使得他們愿意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來獲得較高的農業收益,進而提高了土地流轉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FENG,S.,HEERINK,N.Are farm households´ land renting and migration decisions inter-related in rural China? [J].NJAS, 2008, (4):345-362.

[2] 石敏,李琴.我國農地流轉的動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4,(1):49-55.

[3] HUANG,JK.,GAO,L.L.,ROZELLE,S.The effect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the decisions of households to rent out and rent i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2, (4):5-17.

[4] 趙光,李放.非農就業、社會保障與農戶土地轉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0):102-110.

[5] 黎霆,趙陽,辛賢.當前農地流轉的基本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4-11.

[6] 楊丹,高漢.信貸市場與農地使用權流轉[J].世界經濟文匯,2012,(2):60-72.

[7] 羅必良,鄭燕麗.農戶的行為能力與農地流轉[J].學術研究,2012,(7):64-70.

[8] 聶建亮,鐘漲寶.農戶分化程度對農地流轉行為及規模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4,(4):749-757.

[9] HUNTER,J.E.,SCHMIDT,F.L.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M].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第11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hand wound infection and nursing education.Methods Taking a class three hospital as an example,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hand wound infection were investigated.By investigating the situation of hand wound patients who had not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 and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and injury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level,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 incomplete debridement and the body’s immun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ound infection rate of hand wound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hand injury who had not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Conclus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patients to take proper treatment to protect the wound surface.

Key Words:Hand injury; Wound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Nursing education

手外傷是常見的外科損傷性疾病,傷口感染是手外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傷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與患者的文化程度、清創不徹底、就診時間、創緣皮膚張力大造成的局部血運差以及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 。這些因素導致的傷口感染使得患者的康復速度大大降低,并且加大了患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該研究通過在2016年6~9月對某三甲醫院進行手外傷傷口感染患者的資料收集分析,同時進行護理教育。現研究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6年度以某三甲醫院為例,對80例手外傷患者進行調查。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16~68歲。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有28人,高中22人,其他30人。就診時間4 h以內60人,超過8 h6人,4~8 h之間的14人。

1.2 方法

以這80例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統計患者的文化程度、就診時間、傷口是否清??徹底、機體免疫力等資料,見表1。

隨機將他們分為傷口護理教育組(n =40)與對照組(n =40),兩組都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及進行基礎治療。傷口護理組予以相關的傷口護理教育,對照組只進行常規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傷口的大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

2 結果

通過對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發現引起手外傷傷口感染的因素與患者的文化程度、就診時間、清創不徹底以及機體的免疫力相關。針對上述相關因素實施了相關的護理教育。80例患者中,出現傷口感染26例,其中傷口護理教育組2例,對照組24例,傷口護理教育組感染率為5%,對照組感染率為60%;傷口護理教育組的感染率對比對照組明顯下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手外傷傷口感染愈合現狀

傷口一旦發生感染,引發局部炎癥,炎癥加重、膿液淤積、累及其他部位,傷口遲愈等情況,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嚴重的將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我們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做好患者傷口的護理,協助患者康復治療并給予患者自我護理教育。綜合護理干預可以使手外傷患者的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減少,促進患者康復[2]。一旦患者發生傷口感染的情況,則需要增加對患者的關注度,為患者做健康的心理教育。

3.2 相關因素分析

3.2.1 患者的文化程度

手外傷患者傷口感染大多與自身文化程度低有關,主要是接受能力差和思想重視度不夠用,尤其是對術前準備,飲食等認知情況有關。對低文化水平病人來說,由于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自身的重視度不高等原因,傷后不能自己急救或者預處理,以及在傷口處理后對醫務人員囑咐的注意事項缺乏理解或者依從性差,沒有每天按時消毒,定期換藥包扎,沒有避免一些活動等等導致術后感染。

3.2.2 就診時間

手外傷患者的傷口感染率與就診時間有關。在發生手外傷時,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選擇去醫院的時間較晚,這對于開放性手外傷的預后有很大影響,加大了開放性手外傷的感染風險。患者應當在受傷后的有效時間內就診,以避免感染[3]。若能在較早時間內進行治療,那么其治療的效果就會提高,傷口的感染率就會低,愈合恢復的也就會快。所以為了達到較高的治療率,減少致傷和致殘率,在出現外傷后,就要立即送往醫院診治。及時的診斷以及治療可以快速改善病情、降低感染的機率。

3.2.3 清創不徹底

徹底清創是控制感染的關鍵。傷口感染時要徹底清除各種失活組織、加快手術速度,盡量減少細菌污染的時間,傷口的徹底清創是防止感染的重要因素。清理傷口,去除血凝塊和異物,切除或修剪失活組織和明顯挫壓傷的邊緣組織[4]。

3.2.4 機體免疫力低下

機體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如病原菌的侵入、心理焦慮或者消極悲觀、身體過度勞累等 ,導致手外傷患者極易發生感染。由于免疫力低下,各種原因都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甚至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而加重手外傷傷口感染,增加對機體的消耗。

4 護理教育

4.1 術前護理

做好患者和家屬的情緒安撫工作,解釋各項操作目的、流程及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積極引導患者配合醫務人員,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延誤清創時間。

4.2 術后護理

4.2.1 傷口護理

定時進行傷口護理,更換敷料。注意觀察患者皮膚溫度、末梢循環?羈觥⑵し舾芯跤形摶斐#?傷口有無出血、感染癥狀,傷口部位的氣味等。如果發現上述情況明顯者,應報告醫生,并及時處理。可以適當給予局部熱敷等物理療法,如組織腫脹明顯者,局部可用50%的硫酸鎂溶液濕熱敷。對于出現發熱的患者,首選物理降溫;若患者感到疼痛,要了解產生的原因、持續時間、部位等,必要時給予鎮痛劑。

4.2.2 感染的觀察與護理

早期根據傷口感染后的臨床表現、膿液的性狀、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的結果,選用敏感抗菌藥物,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局部制動,避免受壓,囑患者抬高患處,以免感染擴散;及早并徹底地進行清創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爭取傷口I級愈合。

4.2.3 功能鍛煉指導

告知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根據損傷的程度和部位,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活動,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肌腱粘連及肌肉萎縮,促進受損神經的功能的恢復,最大限度地恢復手的功能[5]。

4.2.4 飲食護理

加強營養,指導患者進食高能量、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的飲食。

4.2.5 心理護理

大多數手外傷傷口感染患者情緒焦慮,都很擔心預后不好,而且大多數感染患者,常因傷口感染問題感到疼痛。因此,心理護理很重要。作為護士,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及時的溝通,在充分理解患者痛苦的基礎上,從各方面給予他幫助和關心:適時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緩解傷口疼痛,增強他對康復的信心,履行告知義務,消除患者的種種顧慮,從而使他的心理處于最佳狀態。

4.3 健康教育

第12篇

【關鍵詞】 圍孕期 梅毒 感染

近年來我國梅毒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梅毒可以通過母嬰垂直傳播造成孕婦流產、死產或新生兒感染等不良妊娠結局,嚴重威脅母嬰健康。為了解圍孕期婦女梅毒感染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治療和其他干預措施,我們在2011年7月一2012年6月對蒼南縣參加婚前檢查的圍孕期婦女進行了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蒼南縣內進行結婚登記的所有蒼南戶籍圍孕期新婚婦女。

1.2 方法 靜脈抽血3~5 mI,并分離血清,4℃冰箱保存,48小時內完成測定。采用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測定血清中梅毒非特異性抗體,試劑由上海榮盛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如陽性進一步做梅毒螺旋體抗體診斷試驗(TPPA)檢測,試劑由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生產。所有試驗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Epi Data3.1雙份錄入、整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蒼南縣同期結婚登記并符合條件的對象共4093例,本次共調查3694例,占90.25%。其中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41歲,平均年齡25.16±5.85歲。TRUST和TPPA(+)11例,陽性率0.30%,均為潛伏梅毒。

2.2 梅毒感染與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單因素分析 梅毒陽性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有統計學意義(趨勢X2=6.349,P=0.012),見表1;與文化程度呈負相關(相關系數R=-0.05),見表2;與職業因素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既往有人流史和無人流史婦女梅毒感染情況比較 梅毒陽性在兩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圍孕期包括受孕前、受孕時及受孕后的關鍵階段,是影響胚胎發育的最關鍵時期(1)。目前人們對圍產期保健的關注已前提到圍孕期,對圍孕期婦女進行咨詢、指導和檢查,可以有效的預防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對母嬰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Cilbert(2)認為孕前常規進行梅毒血清學篩查并恰當處理可避免不良妊娠結局,應加強宣傳和強調孕前和早孕期篩查梅毒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圍孕期婦女梅毒的陽性率為0.30%,均為潛伏梅毒,與其他地區比較陽性率偏低(3-5)。主要分布在25-歲和30-歲年齡段,且梅毒陽性率隨著年齡的增大感染的風險增高,并與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隨著文化程度的增高,梅毒陽性率逐漸下降。與毛小恩等(6)調查結果相似。圍孕期的婦女正處于性活躍期,再加上近年來很多年輕人的性觀念發生了改變,但他們缺乏相關的性知識,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對偏低的人群對生殖健康知識理解力差,缺少自我保健知識和相關法律知識,對梅毒等性病感染的危害性認識欠缺。因此重點對該年齡段的圍孕期期婦女(尤其是文化程度低者)進行健康教育、篩查和及時治療、干預,將會事半功倍。

本次調查顯示:梅毒的陽性率隨著人流次數的增多而增高,婦女在妊娠期間,由于內分泌的改變及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下降,尤其是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減弱會使妊娠期間病原體感染機會增加;而人工流產相對婦女機體而言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損傷,相應地降低機體免疫力,間接增大了病原體感染機率。因此建議婦女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防止非意愿妊娠發生,避免多次人流或藥流后機體抵抗力的下降,導致感染的發生。

鑒于梅毒的篩查試驗敏感性高、成本低;檢出梅毒后可進行有效的治療;圍孕期婦女的篩查可預防胎傳梅毒的發生等特點,在圍孕期婦女中開展梅毒的篩查是可行的,其成本一效益比高,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醒華,王臨虹.實用婦女保健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96

2 Cilbert CL.infection pregnant women[J]. Med J Aust,2002,176

(5):229

3、楊健,鄧蕾,黃新宇,等.廣州市區早孕婦女梅毒與HIV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4):3456-3458

4、張榮蓮 陳烈平 陳起燕,等.福建省38418例妊娠期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8):74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