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物質特性匯總

化學物質特性匯總

時間:2023-06-19 16:1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物質特性匯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物質特性匯總

第1篇

非食品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dangerous products,RAPEX)[1]是歐盟依據2001/95/EC《通用產品安全指令》修正案第12條所設立的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存在嚴重和緊迫危險的產品實施預警和監測的系統之一,用來確保有關危險產品的信息可以在歐盟成員國內快速傳播,以達到限制這些危險產品在市場的流通從而保護消費者安全的目的。服裝類產品的安全性是被監控主要對象之一,從2004年1月該系統正式啟動以來,對紡織服裝產品的通報已超過了2000批次。這不僅反映出歐盟對此類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反過來也說明目前的紡織服裝產品確實存在一些安全缺陷,應對其進行匯總分析,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2010—2012年期間RAPEX對紡織服裝產品的通報情況分析

自2004年1月RAPEX預警系統實施以來,對紡織服裝類產品的通報例數逐年增長,到2009年,原產自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被通報比例占到49.8%[2],在對2010—2012年期間該系統發出的對不同原產國的紡織服裝產品通報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近年來我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被通報比例仍居高不下,保持在45%~50%之間,見表1。

我國被通報紡織服裝產品情況分析

從表2可以發現,歐盟不同成員國中,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是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通報數最高的兩個國家,近三年的通報比例分別達到28.73%和27.34%,2012年被匈牙利通報的產品比例甚至高達45.58%,尤其應引起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高度關注。

2010年塞浦路斯和希臘發出通報的產品比例也較高,超過15%,但近兩年下降明顯,德國和立陶宛也呈現同樣情況。斯洛文尼亞、拉脫維亞等國通報的數量變化較大,部分年份出現急劇上升的情況,而被西班牙、芬蘭及其他一些國家通報的產品數量不多,比例基本穩定。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被通報的紡織服裝產品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1)服裝束帶、繩索等設計不符合EN14682的要求,或產品中含有易脫落的小部件,一旦脫落易被兒童誤吞造成嗆噎或窒息危險,不符合UNE 40902標準。在2010—2012年期間,因這一方面的缺陷被通報的產品比例高于90%,在2012年甚至達到98.24%。涉及的產品全部為兒童及嬰幼兒服裝。

(2)檢出超出限量要求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甲醛、鄰苯二甲酸酯、鎳釋放量、六價鉻等REACH法規禁、限用物質,具體批次分布見表4。涉及的產品有襪子、帽子、圍巾、手套、披肩、毛毯、被套、圍嘴等紡織品以及褲子、裙子、襯衫、夾克衫等各類服裝產品,大部分是所用面料檢出有害物質,同時也存在所用紐扣、拉鏈等部件中有害物質超標而遭通報的現象。

從檢出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種類來看,禁用偶氮染料的檢出批次雖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卻依然是頭號問題,檢出的芳香胺種類主要為聯苯胺、3,3’-二甲氧基聯苯胺及4-氨基偶氮苯。自從1994年德國政府頒布“食品及日用消費品法”的第二修正案,第一次明確規定紡織品、服裝、鞋類和日用消費品上禁止使用某些在一定的條件下會裂解并釋放出20種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以來,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禁用和嚴格控制。我國于2005年1月正式實施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03《國家紡織服裝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后,印染企業使用禁用偶氮染料呈現明顯的下降[3],但無論是從出口產品的召回通報還是國內的各類監督抽查中,仍不乏禁用偶氮染料超標問題的出現,說明對這一問題還需繼續重點關注,加強生產監督。

其他一些被檢出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甲醛、富馬酸二甲酯、鄰苯二甲酸酯主要來自于印染助劑,如在服裝的面料生產中,為了達到防皺或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在助劑中添加甲醛;在涂層、印花工藝中添加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等等。而鎳釋放量超標的問題主要出現在紡織服裝產品輔件的金屬部分,如拉鏈頭、紐扣、鉚釘等,法規要求直接和長期接觸皮膚的產品,鎳釋放量不得超過0.5mg/cm2/week。這些問題雖然被通報的案例不多,也應該引起關注,以提高對紡織品服裝的安全技術要求和標準的意識,消除各種質量隱患。

雖然涉及生態安全性的通報數量遠遠不及機械安全性,但產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質對人身健康安全造成的潛在風險更大,因此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

(3)服裝的燃燒性能不符合EN 14878標準要求。在2010—2012年期間,僅有一例被通報。

歐美等國關于紡織品服裝安全的相關要求

1.機械安全性。

機械安全性主要針對的是兒童及嬰幼兒服裝上的線繩、小部件等引發的危險。由于兒童及嬰幼兒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自我保護能力,童裝上紐扣、裝飾性小物件及繩索拉帶都會帶來潛在危害。如某些兒童帶帽服裝使用了彈性繩索,拉伸后容易打到臉部和眼睛,服裝的帽繩、下擺繩、腰帶、裙帶、背帶等部位超過長度限制,形成過長套索,在兒童活動過程中易被周圍的物體鉤住造成意外傷害或誤套頸項后造成窒息。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統計,1985年至今已有22起兒童因服裝繩帶纏頸窒息死亡的事件,此外還有47起非死亡事件[4]。在我國,也發生了多起因服裝繩帶纏頸窒息死亡的事件。2012年11月就有一名5歲小男孩在東莞某幼兒園玩滑梯時,衣領上一條帶結的繩子不慎卡在滑梯處,并勒住了其脖子,造成窒息死亡。另外,若各種紐扣、鉚釘、繩端件、標簽和其他裝飾件的縫制牢度未達到規定的拉力要求,兒童因對微小物體的好奇心,會撕扯、啃咬這些小附件,甚至誤吞而造成窒息。因此,歐美等國對童裝上繩帶、小部件的安全消費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標準,見表5,并依此對本國及進口的紡織品和服裝進行管理、監督。只要產品被檢測或投訴質量不符合標準,即使沒有發生損害事故,也會被通報召回。

2.生態安全性。

REACH法規是歐盟RAPEX預警系統在生態安全性方面召回的主要法律依據。REACH法規于2007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將高度關注物質(SVHC)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其要求是歐盟76/769/EEC(限制某些危險物質及制劑的使用和銷售)及其48次修改令,涵蓋歐盟現有的化學品法規和法令。包括:因致癌芳香胺而禁用的偶氮著色劑的67/648/EC,2001/C96E/18,2004/21/EC和2003/3/EC;含溴阻燃劑的79/663/EEC,83/264/EEC,2003/11/EC和2002/95/EC;關于五氯苯酚的91/173/EEC,1999/51/EC;關于多氯聯苯的85/467/EC;關于有機錫化合物的2002/62/EC;關于壬基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的2005/84/EC;全氟辛基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2006/122/EC等等,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主要涉及限用致癌、致突變、對生殖系統有害和致敏等危險物質的紡織品生態安全性能質量監控體系[5]。

美國關于生態安全性的法規主要有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AAFA)提出的全球限制物質名單(RSL)和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其中AAFA提出的全球限制物質名單確定了國際上反復研究規定禁止的物質,2012年10月的第11版RSL內容包括:芳香胺物質、分散染料、有機溶劑、殺蟲劑、石棉、二 英和呋喃、阻燃劑、有機錫化合物、鄰苯二甲酸鹽、SVHC高關注物質、CHCC需要高度關注的用于兒童產品的化學物質等等。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則主要針對兒童用品,鉛和鄰苯二甲酸鹽是限制的重點。

由于高度關注物質(SVHC)候選清單自REACH生效至今經歷了多次更新,RSL清單也不斷新版本,可以看出各國對SVHC高關注物質管控得愈加嚴格,之后還將會有更多的有害物質被納入。因此,相關企業須加緊應對步伐,對照受控清單,了解自身出口產品的特性,加強質量監控,同時在產品設計上選用環保材料,避免使用有害物質。

3.燃燒性能。

為了減少由于紡織品易燃引起的火災事故,減少由此造成的對人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危害,紡織品服裝,尤其是睡衣的燃燒性能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歐盟標準EN 14878:2008標準對用于兒童睡衣、睡袋等產品的紡織品按火焰蔓延時間和表面瞬間燃燒性能進行分類,規定適用的產品。美國的織物燃燒法案16CFR1610也根據火焰蔓延時間對服裝所用紡織品的燃燒性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雖然統計結果表明近年來不符合歐盟燃燒性能要求而被通報的產品數量較少,但對于睡衣類產品的出口企業,這一方面的要求仍不容忽視。

從對2010—2012年期間歐盟RAPEX預警系統對紡織服裝產品,特別是我國出口紡織服裝產品的通報召回情況的匯總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是遭通報最多的國家,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被通報比例接近同類產品通報總數的50%,不僅給出口企業造成了經濟損失,也影響了我國出口服裝的品牌形象。統計表明,被通報紡織服裝產品的安全缺陷主要來自于服裝束帶、繩索及小部件的機械安全性與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態安全性,生產、出口企業應提高對相關技術法規、標準的了解,加強產品質量控制,規避貿易風險。

參考文獻:

[1] 顏剛華,陳陽,何曉紅. RAPEX:提高歐盟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性的手段[J]. 對外經貿實務,2010(1):47-49.

[2] 周雪暉,陳智聰,李軍法. 歐盟RAPEX預警系統對中國服裝通報情況分析[J]. 紡織導報,2010(3): 27-29.

[3] 高銘. REACH紡織品召回安全評析[J]. 印染,2011(4): 40-42.

[4] 蔣粵陽. 從兒童服裝談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體系的構建[J]. 中國纖檢,2012(8): 22-23.

第2篇

固體廢物管理制度

1

目的

為對固體廢棄物進行科學地分類、收集、貯存、處理,從而達到合理利用廢棄物,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特制定本制度。

2

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固體廢棄物收集、貯存和處理的全過程控制與管理。

3

職責

3.1

安全環保部負責各部門和辦公區、生產的危險廢棄物管理工作。

3.2

各部門負責一切生產活動產生的一般廢物的處置管理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廢棄物分類

產生的廢棄物分為兩大類:危險廢物和普通廢物;普通廢物又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廢物。

4.2

危險廢物的收集和處理

4.2.1

產生的危險廢物必須設置收集容器,進行回收。

4.2.2

各部門均須設置危險廢物的存放點和收集容器,并按照危險廢物的類型分別以不同的標識,以利于危險廢物的分類收集。

4.2.3

危險廢物收集容器的配備要考慮危險廢物特性與盛裝容器的化學相容性

4.2.4

安全環保部定期對生產現場的危險廢物進行回收處置。

4.2.5

化驗室、試驗室產生的廢化學試劑,應按有關規定進行收集處理,嚴禁隨意排放。

4.3

普通廢物的收集和處理

各生產車間設置固定的普通廢物存放點。不可回收廢物可直接投入市政指定垃圾場;可回收廢物由安全環保部聯系單位進行回收,并保留相關記錄資料。

4.4

廢物的管理

4.4.1

產生的廢物特別是危險固體廢物存放點應設有防雨、防泄漏、防飛揚等防護設施。

4.4.2

對危險廢物收集容器進行標識。

4.3.3

辦公樓區應配備固廢回收裝置,按規定對廢電池等辦公垃圾進行回收處理。

4.3.4

公司通過更改工藝、制定規章制度以盡量減少各類廢棄物的產生量,特別是危險廢物的產生量。

噪聲排放管理制度

1

目的

本制度規定了噪聲排放的監測、控制和防護要求,以控制噪聲污染,防止和改善噪聲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護員工的身心健康。

2

范圍

適用于本廠內產生的各類噪聲的控制。

3

引用文件

3.1

GB12348-90《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

3.2

GB12349-90《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測定方法》

3.3

GBZ1-200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3.4

《信息交流、協商和溝通控制程序》

4

職責

4.1

安全環保部是本制度的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廠區和廠界噪聲進行監測。

4.2

各生產作業部門負責對本部門噪聲的控制,并監督其作業人員在需要時正確佩帶相應的噪聲防護用具,免受噪聲損害。

4.3

產生噪聲污染的部門負責對其作業場所的噪聲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改善,并對其噪聲超標的設備采取適當措施,減少噪聲污染。

4.4

安全環保部負責對作業現場的噪聲進行監督檢查、檢測,并對噪聲超標的責任部門提出改善意見。

5

術語

6

工作要求

6.1

噪聲的來源

6.1.1

生產設備所產生的噪聲。

6.1.2

空調機、排氣扇等產生的噪聲。

6.1.3

企業內運輸車輛所產生的噪聲。

6.1.4

蒸汽、真空、壓縮空氣減壓閥泄壓時所產生的噪聲。

6.2

噪聲的標準工作地點噪聲級的衛生限制

6.3

噪聲的控制

6.3.1

各生產作業部門應對其使用設備、電機、風機、對空排汽、安全閥等重點設備加強管理,堅持維保,適時,減振降噪。必要時采取隔音、消音、吸音等措施,減少噪聲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

6.3.2

各生產作業部門在生產停歇期間,應停止其主要設備的運行,以免產生噪聲。

6.3.3

生產作業場所噪聲聲級超過衛生限值,經采取措施后仍無法達到衛生限值時,必須采取有效個人防護措施。

6.3.4

設備部在更新、改造設備時應優先選用符合國家標準及消音措施齊全的低噪聲設備。

6.3.5

安全環保部負責對廠內運輸車輛運行時產生的噪聲實施控制,進入廠區的機動車輛行使速度小于5Km/H,不得鳴笛,停車時要熄火。

6.3.6

各生產作業部門的各類設備應有消音降噪措施。

6.3.7

生產作業場所及部位的隔音門、隔音窗和降噪設施不得隨意打開和拆除。

6.4

噪聲的檢測

6.4.1

內部監測:安全環保部定期對廠區、廠界噪聲監測。

6.4.2

外部監測:由安全環保部溝通、配合地方環保部門對廠界噪聲的監督性監測。

6.4.3

當廠界噪聲測定超過標準時,針對主要噪聲源,噪聲源部門必須采取有效降噪措施,確保達到規定限值。

6.5

改造治理

6.5.1

安全環保部根據《噪聲監測報告》中不符合項對責任部門提出整改意見,由噪聲源及相關部門落實整改。

6.5.2

對不符合噪聲標準和衛生限制的設備和設施,由使用設施、設備的部門提出技術改造治理意見,由設備部配合安全環保部匯總意見,上報主管領導批準實施。

6.6

意識培養

各部門加強員工環境、健康安全意識的培養,教育員工在生產活動中形成良好習慣,做到輕搬輕放,杜絕野蠻操作,減少噪聲的產生。

6.7

溝通

廠內員工及周邊居民有關噪聲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填寫《綜合信息交流記錄表》,按《信息交流、協商和溝通控制程序》執行。

廢氣與粉塵排放管理制度

1

目的

本制度規定了本廠對廢氣、粉塵的控制、監測及管理。保護和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保護員工的身心健康,防止廢氣、粉塵的污染。

2

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本廠所產生廢氣、粉塵的管理。

3

引用文件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6297-1996)

3.2

《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GB

5748-1985)

3.3

《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

4

職責

4.1

安全環保部負責協調環保部門的定期或不定期檢測,并負責廢氣、粉塵治理設備的運行監督。

4.2

動力車間負責鍋爐煙氣排放和煤炭燃燒產生的粉塵的控制,負責中央除塵系統的維護管理。

4.3

車輛管理部門負責所管車輛的尾氣排放管理。

4.4

行政管理部負責組織培訓,提高員工環境保護意識。

4.5

各工段負責生產設備運行的日常管理。

5

術語

6

工作程序

6.1

廢氣、粉塵排放管理原則

減少廢氣、粉塵的產生,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

a)

部門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個人依法進行檢舉、監督。

b)

購置新設備和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采用資源和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

c)

防治廢氣、粉塵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閑置的須經安全環保部同意。

d)

部門防治廢氣、粉塵污染的設備要做到定人管理,定期維修,定期清掃。

e)

環境衛生責任區要做到定人管理,定人清掃,不留死角。

f)

嚴格執行設備保養制度,保證設備運行良好,減少廢氣與粉塵的污染。

6.2

廢氣、粉塵的來源

6.2.1

廢氣的來源

——工段除塵器排放、凈氣;

——鍋爐燃燒排放的廢氣;

——中央空調除塵器排放、凈氣;

——機動車輛產生的尾氣;

——工段產生工藝尾氣。

6.2.2

粉塵的來源

——鍋爐燃燒排放的粉塵;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

6.3

廢氣、粉塵的控制

6.3.1

廢氣排放控制

——各工段做好各類除塵器的日保、周保和定期維修,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除塵效率;

——各工段所有工藝尾氣應進入管道排放;

——機動車輛尾氣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標準,車輛司機在發現車輛尾氣排放異常時必須及時進行維修,減少廢氣的污染;

——廠區內不得焚燒樹葉、樹枝、垃圾、廢紙和殘漆等;

——任何使用易揮發油類及化學物質的過程中,應先檢查油桶及化學品包裝(或盛載物)是否完好,若發生打翻、泄漏油類及易揮發性化學品,應參照《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執行,防止大量油類及化學氣體揮發,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和對環境的污染;

——供應商等相關方應提供和保證油類或化學品的商品質量和良好包裝,以上物資入庫時,驗收和倉管人員應仔細檢查,防止泄漏揮發;

——對有易揮發氣體、油類貯存區應保持避光低溫(室溫以下)通風等措施。因發生事故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排放或泄漏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物質,按《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執行。

6.3.2

粉塵的控制

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粉塵,通過負壓收塵系統進入中央除塵器處理;

鍋爐燃燒產生的粉塵,經除塵器處理后,由煙囪排出。

6.4

第3篇

第一條為加強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和國務院賦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的職能等有關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以銷售為目的的食品生產加工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本細則。食品的進出口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細則所稱食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并用于銷售的供人們食用或者飲用的制品。本細則所稱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是指有固定的廠房(場所)、加工設備和設施,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加工、制作、分裝用于銷售的食品的單位和個人(含個體工商戶)。

第四條食品必須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質量安全規定,滿足保障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不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不得超出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食品質量安全指標包括標準規定的理化指標、感官指標、衛生指標和標簽標識。

第五條國家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必須具備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的生產條件(以下簡稱“必備條件”),按規定程序獲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以下簡稱食品生產許可證),所生產加工的食品必須經檢驗合格并加印(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后,方可出廠銷售。國家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企業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不得生產。未經檢驗合格、未加印(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的食品,不得出廠銷售。

第六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統一組織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組織實施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第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應當遵循科學公正、公開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則。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機構和人員應當依法行政、嚴格把關、熱情服務、廉潔自律。

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其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人員、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對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細則規定的行為,向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舉報。受理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對舉報有功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章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備條件

第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企業設立條件。

第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備和持續滿足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環境條件和相應的衛生要求。

第十一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備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設備、工藝裝備和相關輔助備,具有與產品質量安全相適應的原料處理、加工、包裝、貯存和檢驗等廠房或者場所。生產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設備和場所的,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規定的條件。

第十二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劑(含食品加工助劑,下同)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違反規定使用過期的、失效的、變質的、污穢不潔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輔料生產加工食品。使用的原輔材料屬于生產許可證管理的,必須選購獲證企業的產品。

第十三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食品加工工藝流程,生產加工過程應當嚴格、規范,防止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觸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潔物品。

第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按照有效的產品標準組織生產。依據企業標準生產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的,其企業標準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不得降低食品質量安全指標。

第十五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有與食品生產加工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質量管理人員和檢驗人員。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人員必須身體健康、無傳染性疾病和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證明;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產品的檢驗能力,取得從事食品質量檢驗的資質。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食品質量安全知識,負責人和主要管理人員還應當了解與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第十六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具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質量安全檢驗和計量檢測手段,檢驗、檢測儀器必須經計量檢定合格或者經校準滿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內方可使用。企業應當具備產品出廠檢驗能力,并按規定實施出廠檢驗。

第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在生產的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管理,實施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控制與檢驗、產品出廠檢驗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國家鼓勵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根據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標準和技術規范獲取質量體系認證或者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認證(以下簡稱HACCP認證),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第十八條出廠銷售的食品應當進行預包裝或者使用其他形式的包裝。用于包裝的材料必須清潔、安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出廠銷售的食品應當具有標簽標識。食品標簽標識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第十九條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包裝、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必須安全,保持清潔,對食品無污染,能滿足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嚴禁下列行為:

(一)違反國家標準規定使用或者濫用食品添加劑;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產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學物質或者將非食品當作食品;

(三)以未經檢驗檢疫或者檢驗檢疫不合格的肉類生產食品;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等生產食品;生產含有致病性寄生蟲、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過國家限定標準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偽造食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偽造或者冒用質量標志;

(六)生產和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關產品。

第三章食品生產許可

第二十一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全國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統一管理;負責高風險食品的生產許可;確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審查發證的產品及具體辦法,并對省級食品生產許可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依法組織本轄區部分食品生產許可,并對審查發證工作負責。

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受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委托負責組織開展本轄區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受理、企業必備條件核查、產品質量檢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送達工作。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權責一致、層級負責的原則,分別承擔食品生產許可工作責任。

第二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依據本細則第二章規定的條件,根據各類食品的不同特性和相關標準,制定并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各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對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具體要求做出規定。各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按照規定程序分批并實施。

第二十三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按照地域管轄原則,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所在地的省級或者(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申請。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獲得營業執照后,應當單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其經營范圍應當覆蓋申請取證產品。

第二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申領食品生產許可證,應當按規定提供相應的材料。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限制條件外,任何單位不得另行附加條件,限制企業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交與其申請無關的技術資料和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條省級、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接到企業申請后,應當在5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審查。企業的申請材料符合要求的,發給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決定書。企業的申請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門應當發給行政許可申請材料補正告知書,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通知企業在20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撤回申請。

如申請事項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的,或者不屬于本部門受理的,應當即時告知申請人不受理,發給行政許可不予受理決定書,或者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

第二十六條自受理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之日起,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在60日內做出準予許可或者不予許可決定。

產品檢驗所需時間(包括樣品送達、檢驗機構檢驗、異議處理的時間)不計入前款規定的期限內。

第二十七條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決定書發出后,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組成核查組,依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在20日內完成企業必備條件和出廠檢驗能力現場核查。現場核查時間一般不應當超過2日。企業所在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派觀察員監督核查工作質量。核查組實行組長負責制。

對現場核查合格的企業,由核查組按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的要求在現場抽取和封存樣品,并告知企業有資格承擔該產品發證檢驗任務的檢驗機構名單和聯系方式,由企業自主選擇。

核查人員對企業進行實地核查,不得刁難企業,不得索取、收受企業的財物,不得謀取其他不當利益。

第二十八條企業應當在封樣后7日內將樣品送達檢驗機構。檢驗機構收到樣品后,應當按照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行檢驗,在15日內完成檢驗工作(檢驗項目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第二十九條企業對檢驗的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接到檢驗結果之日起15日內,向組織檢驗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其上一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復檢申請。受理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在5日內做出是否受理復檢的書面答復。除國家標準規定不允許復檢等客觀情況外,對符合復檢條件的,應當及時組織復檢。

復檢應當采用核查組封存的樣品,按照原檢驗方案進行檢驗、判定。承擔復檢的檢驗機構由受理復檢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有資質的檢驗機構中確定。

第三十條由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受理審查的,應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將企業申請材料、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材料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

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審批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統一匯總審核企業材料,按有關規定做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決定。

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審批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自受理企業申請之日起40日內將企業申請材料、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材料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質檢總局按有關規定做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決定。

國家質檢總局、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做出許可決定前,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上報企業材料前,應當在本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時限內組織許可前抽查。

第三十一條對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合格的企業,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做出準予生產許可的決定,并自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企業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及副本。

對現場核查或者產品檢驗不合格的企業,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做出不予生產許可的決定,并自做出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企業發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第三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進行公告,并將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發證情況及時通報衛生、工商等有關部門。

第三十三條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加工的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應當按照本細則的規定,申請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已獲得國家認監委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頒發的出口食品衛生注冊證、登記證的企業,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時,可免于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

已通過HACCP認證等國家推行的食品認證的企業,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時,按照不重復的原則,可免于或者簡化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

第三十四條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3年。有效期屆滿,企業繼續生產的,應當在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滿6個月前,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換證申請。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規定的程序對企業進行審查并換發證書。

第三十五條在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內,產品的有關標準、要求發生改變的,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要求組織必要的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企業的生產條件、檢驗手段、技術或者工藝發生變化的,企業應當在變化后20日內提出申請。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的規定重新組織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第三十六條國家質檢總局、省級和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建立食品生產許可證檔案管理制度,將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關材料、發證情況及時歸檔。檔案材料的保存時限為4年。

第四章食品質量安全檢驗

第三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對用于生產加工食品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劑、包裝材料和容器等必須實施進貨驗收制度,不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

第三十八條食品出廠必須經過檢驗,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不得出廠銷售。

具備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可以按要求自行進行出廠檢驗。不具備產品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必須委托有資質的檢驗機構進行出廠檢驗。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管理的食品,按審查細則的規定執行。

實施自行檢驗的企業,應當每年將樣品送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指定的檢驗機構進行一次比對檢驗。

第三十九條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產品實施強制檢驗制度。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確定強制檢驗的頻次,并組織實施。

已通過HACCP認證等質量穩定的大型企業、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連續合格的企業,應當減少強制檢驗的頻次。

對尚未列入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且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控制要求和手段、不具備標準要求的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應當加大強制檢驗頻次。

第四十條承擔本細則規定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必須是依法設置或者依法授權的法定檢驗機構,按照國家規定經過計量認證、審查認可或者通過實驗室認可,并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指定。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有關規定,對承擔本細則規定的食品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進行管理。

第四十一條承擔食品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的標準和技術法規等要求實施產品檢驗。檢驗機構應當客觀、公正、及時地出具檢驗報告,并對檢驗報告負責。

第四十二條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進行產品檢驗,應當遵循誠信原則和方便企業的原則,為企業提供可靠、便捷的檢驗服務,不得拖延,不得刁難企業。

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不得從事與其檢驗的列入目錄產品相關的生產、銷售活動,不得以其名義推薦或者監制、監銷其檢驗的列入目錄產品。

第五章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與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

第四十三條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分為正本和副本。證書應當載明企業名稱和住所、生產地址、產品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日期、有效期等相關內容。食品生產許可證副本用于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記載接受監督檢查的基本情況。

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式樣(見附件1)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印制,并加印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批部門印章。

第四十四條企業名稱發生變化時,應當在名稱變更后20日內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食品生產許可證更名申請。受理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10日內完成變更審查和材料上報,由原發證部門在10日內核批。

第四十五條企業應當妥善保管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因毀壞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產許可證證書遺失或者無法辨認的,應當及時在省級以上報紙上刊登聲明,同時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企業提出補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及時受理,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規定辦理補領證書手續。

第四十六條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即食品生產許可證標志,屬于質量標志,以“質量安全”的英文QualitySafety縮寫“QS”表示,其式樣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制定(見附件2,以下簡稱QS標志)。

第四十七條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食品,出廠前必須在其包裝或者標識上加印(貼)QS標志。沒有QS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

第四十八條企業使用QS標志,表明企業承諾其產品經檢驗合格,符合食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加印(貼)QS標志的食品,在質量保證期內,非消費者使用或者保管不當而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由生產者、銷售者根據各自的義務,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九條企業使用QS標志時,可根據需要按式樣比例放大或者縮小,但不得變形、變色。QS標志由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行加印(貼)。

第五十條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由英文字母QS和12位阿拉伯數字組成。

第五十一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應當在其產品包裝或者標識上加印(貼)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五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冒用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五十三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根據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企業的情況,及時依法作出撤銷、撤回和注銷食品生產許可的決定,并將注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情況向社會公告。

第六章食品質量安全監督

第五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持續地具備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必備條件,保證持續穩定地生產合格的食品。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對其所生產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負責,并應當明確承諾不濫用食品添加劑、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不用有毒有害物質生產加工食品、不生產假冒偽劣食品。

第五十五條企業采購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劑時,應當驗明標識,向供貨單位索取合格證明,或者自行檢驗、委托檢驗合格,并建立進貨臺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要將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情況和國家要求備案的其他事項報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使用新品種的食品添加劑、新的原材料生產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新品種,應當在使用前索取省級以上安全評價機構出具的安全評價報告,并留存備查。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建立生產記錄和銷售記錄。銷售記錄應當注明食品的名稱、規格、批號、購貨單位名稱、銷貨數量、銷貨日期等內容。

企業應當建立食品質量安全檔案,保存企業購銷記錄、生產記錄和檢驗記錄等與食品質量安全有關的資料。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檔案應當保存3年。

第五十六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連續停止生產加工獲證產品1年以上的,重新生產加工時,應當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重新現場核查的申請。

第五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利用新資源生產食品,必須按有關規定在投產前由省級以上安全評價機構進行安全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報告。企業對報告的真實性負責。

第五十八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應當在證書有效期內,每滿1年前的1個月內向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交持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條件情況的年度報告。

第五十九條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加工食品的,委托雙方必須分別到所在地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提交雙方營業執照和委托加工合同復印件。

委托加工已納入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的,除符合前款要求外,被委托方必須是已取得有效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其生產加工的食品應當全部交由委托方進行銷售,備案時還應當提交被委托方的生產許可證復印件。委托加工食品的包裝或者標識上還應當按照產品標識標注的規定,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

第六十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食品質量安全和衛生狀況、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持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條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通過巡查、加嚴檢驗、回訪、強制檢驗、監督抽查、年度報告審查和執法檢查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企業實施監督檢查,不得妨礙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業的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一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管理檔案,詳細記錄企業基本情況、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及企業監管情況,實行動態管理。

第六十二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食品生產企業實行分類監管制度。根據本轄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生產條件、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狀況等因素確定企業質量安全等級,實施分類管理。

第六十三條對食品生產企業及其生產活動實行巡查。巡查時,應當如實記錄企業執行本細則的情況。巡查中發現企業存在問題的,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六十四條國家質檢總局和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根據不同類型食品的特點及產品質量狀況,組織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監督抽查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監督抽查應當重點抽查存在傾向性質量問題的區域、質量不穩定的企業以及微生物、重金屬、添加劑、有毒有害物質等重點指標。

第六十五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食品,進行加嚴檢驗。

第六十六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提交的年度報告進行審查。必要時,對企業進行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第六十七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存在的不符合必備條件的問題改進情況實施回訪。回訪的情況應當記錄存檔。

第六十八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監督管理中,發現不屬于本轄區管轄的質量安全問題,應當及時通報有管轄權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

發現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應當立即報送上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也可以直接報告國家質檢總局。

第六十九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由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等構成的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

第七十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快速反應機制。針對突然發生的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應當立即組織情況調查和產品分析,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擴大,并有針對性地實施監管。

第七十一條對不安全食品實行召回制度。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發現其產品存在嚴重質量安全問題的,應當主動召回已出廠銷售的有問題食品;企業不召回的,由企業所在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責令召回;企業拒不執行的,由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公告召回。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嚴重違法行為企業公布制度,定期公布生產假冒偽劣食品的企業名單。

第七十三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通過查閱檢驗報告、檢驗結論對比等方式,對檢驗機構的檢驗過程和檢驗報告是否客觀、公正、及時進行監督檢查。

核查人員、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刁難企業的,企業有權向國家質檢總局和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投訴。國家質檢總局和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接到投訴,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第七章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

第七十四條國家對從事企業必備條件的核查人員實行資格管理制度,對食品檢驗人員實行職(執)業資格管理制度。

核查人員包括食品生產許可證注冊審查員、高級審查員和技術專家。

第七十五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統一制定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考核標準,統一培訓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師資,統一組織注冊審查員和高級審查員的考核注冊。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組織本轄區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培訓工作,負責檢驗人員考核發證。

第七十六條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檢驗人員的資格注冊管理辦法,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具體負責檢驗人員的注冊管理。

第七十七條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需要,可確定技術專家參加現場核查工作。

技術專家是指未取得審查員注冊證書,但可以為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提供技術咨詢的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專家參加現場核查工作時,不作為核查組成員,不參與核查結論的決策。

技術專家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并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國家質檢總局備案。未經批準、備案的人員不得作為技術專家參加核查工作。

第七十八條核查人員、檢驗人員經注冊或者批準備案后,方可持證上崗。未經考核合格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得從事核查或者檢驗工作。

擔任核查組組長的審查員必須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并報國家質檢總局備案。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七十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而擅自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二)已經被注銷食品生產許可證或者食品生產許可證超過有效期仍繼續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三)超出許可范圍擅自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第八十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條件、檢驗手段、生產技術或者工藝發生變化的,未按照本細則規定辦理重新申請審查手續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限期辦理相關手續;逾期仍未辦理的,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3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名稱發生變化,未按照本細則規定辦理變更手續,責令限期辦理相關手續;逾期仍未辦理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八十一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未按本細則規定提交年度報告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以5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二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未按本細則規定標注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3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八十三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出租、出借或者轉讓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限期改正,處2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違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四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產品經國家監督抽查或者省級監督抽查不合格的,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到期經復查仍不合格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產品經國家監督抽查或者省級監督抽查,涉及安全衛生等強制性標準規定的項目或者反映產品特征性能的項目連續2次不合格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八十五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由于食品質量安全指標不合格等原因發生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理。

第八十六條偽造、變造、冒用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或者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用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撤銷生產許可,并處20萬元以下罰款;企業在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食品生產許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許可,給予警告。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1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

第八十八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向負責監督檢查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拒絕提供反映其活動情況的真實材料的,責令改正,處3萬元以下罰款。

第八十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不能持續保持應當具備的環境條件、衛生要求、廠房場所、設備設施或者檢驗條件,責令限期改正,處5千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建議有關部門撤銷相關行政許可,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撤銷食品生產許可。

第九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活動中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產品的,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當事人有充分證據證明其不知道該產品為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并能如實說明進貨來源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九十一條在食品生產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二條生產和在生產中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關產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三條偽造產品產地的,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處3萬元以下罰款。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一)委托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二)未按本細則規定實施出廠檢驗的;

(三)違反規定使用過期的、失效的、變質的、污穢不潔的、回收的、受其他污染的食品或者非食用的原料生產加工食品的;

(四)利用新資源生產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的原材料生產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新品種不能提供安全評價報告的;

(五)未按本細則規定進行委托加工食品備案或者未按規定在委托加工生產的食品包裝上標注的。

第九十五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節嚴重的,處5千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本細則規定進行強制檢驗、比對檢驗或者加嚴檢驗的;

(二)無標或者不按標準組織生產的;

(三)未按本細則規定實施進貨驗收制度并建立進貨臺賬的;

(四)未將使用食品添加劑情況備案或者未按國家規定進行其他備案的;

(五)無生產記錄或者銷售記錄的。

第九十六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本細則第二十條(二)、(三)、(四)、(五)、(六)行為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第九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違反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以及洗滌劑、消毒劑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處理。

第九十八條被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九條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認為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存在應當依法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行為的,要立即暫扣其生產許可證。

暫扣許可證期限為7日(產品檢驗時間除外)。對經依法調查決定不吊銷的,暫扣的證書應當及時發還企業。

第一百條企業或者檢驗機構的檢驗、檢測儀器屬于強制檢定范圍的計量器具,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屬于非強制檢定范圍的計量器具未自行定期檢定或者送其他計量檢定機構定期檢定的,以及經檢定不合格繼續使用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零一條承擔產品發證檢驗任務的檢驗機構偽造檢驗結論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責令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撤銷其檢驗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從事與其檢驗的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相關的生產銷售活動,或者以其名義推薦或者監制、監銷其檢驗的列入生產許可證管理食品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撤銷其檢驗資格。

第一百零二條核查人員、檢驗人員在工作中不科學、不公正地履行職責的,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警告或者調離崗位及其他必要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取消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從事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機構和工作人員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處理。

第一百零四條本細則規定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處罰由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決定。在決定吊銷國家質檢總局核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前,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統一按規定程序報總局核準。決定吊銷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前,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程序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準。

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及時通報同級衛生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