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1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規劃的類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城鄉規劃;地方高校;學科發展;特色辦學;安徽建筑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同濟大學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城市規劃本科專業[1]。到2015年5月,我國設有城市(鄉)規劃本科專業的學校有207所,其中通過評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國城鄉規劃專業發展迅速,但水平差異較大,大城市、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校發展良好,地方性、新辦專業的高校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2]。為此,2013年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頒布了《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對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安排、師資隊伍和硬件條件等進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據本校專業特色和定位增加有關教學內容,制定專業培養方案[3]。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提出了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要求。綜上所述,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如何凝練特色,將是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辦學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 城鄉規劃專業面臨的新形勢
(一)地方高校辦學競爭日益激烈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開辦城鄉規劃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以安徽省為例,目前有8所高校開辦城鄉規劃專業,除合肥工業大學屬于部屬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為省屬地方高校(表1)。從辦學時間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開辦時間較早外,其他高校城鄉規劃或相關專業開辦時間均小于15年。從辦學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學的工學專業,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學的工學專業,2所高校是依托農林學的工學專業。從招生數量看,年招生數量普遍在50~70人。這些高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專業開設,不同背景的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為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鄉規劃及相關專業簡表高校名稱專業名稱開辦時間學制專業類型招生數量/年是否通過評估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19835工學60是合肥工業大學城鄉規劃20005工學50否安徽農業大學城鄉規劃20025工學60否安徽科技學院城鄉規劃20085工學70否黃山學院城鄉規劃20114工學70否安徽師范大學城鄉規劃20124工學30否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城鄉規劃20075工學60否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城鄉規劃20045工學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顧康康,等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特色辦學路徑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
(二)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近年來,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快速,城鄉規劃行業市場需求火熱,畢業生就業面不斷拓寬。但是隨著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部分城鄉規劃設計企業需求日趨飽和,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就業也面臨了許多的困難。由圖1可以看出數據由安徽建筑大學就業辦公室統計。,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就業率整體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業市場日趨飽和,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面較窄,中小城市及鄉鎮選擇較少。從就業方向來看(圖2),35%的畢業生進入設計公司,25%的畢業生讀研,這2個方向的畢業生占總數的60%。進入建設單位、考取公務員以及出國的畢業生分別占21%、7%和9%。就業方向以大中型規劃設計企業為主導,就業區域以省內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為主,就業選擇仍相對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就業率的提升。
二、 國內地方高校特色辦學案例探討
(一)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建筑大學是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中唯一一所土建類高等學校。其城鄉規劃專業在辦學過程中一向注重實踐,實踐教學共計6分(課內實驗120學時,折合實踐教學7.5學分),占總學分33.5%,加之所在地域為經濟發達地區,其將專業實踐與城市發展互動,形成了共贏局面。該校的課程設置以設計課為核心,從本科低年級到畢業設計各個環節以學生創造力培養為側重點,圍繞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下的六個研究方向,在學校的大平臺課程基礎上,設置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設計課、專業核心理論課,同時輔以寬基礎、寬知識面的基礎課與選修課程,構成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實踐性強,學生除理論與設計類課程學習外,還應參加多項專業實踐環節。圍繞“立足首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行業,服務城鄉建設”的辦學定位,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范圍廣、就業率高。良好的就業前景帶來了良好的聲譽,良好的聲譽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專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 山東建筑大學
山東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辦學歷史長,是改革開放后國內第三所開辦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的學校。學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點,立足地域城鄉發展,在山東半島城鎮群可持續發展研究、山東省土地集約利用研究、半島藍色經濟區村莊建設研究、淺水層城市有軌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控制標準和評價體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設用地變化測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山東省區域類型多樣,城市發展各異,為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空間與樣本。山東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技術服務方面,為地方城市建設做出較大貢獻,業已成為山東省城市規劃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基地,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特色辦學路徑
(一)特色凝練
1.依托學校大土建學科優勢,創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學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現有6個一級學科,在節能環保、城鎮化與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進建筑材料等重點領域,形成了多個具有影響力、特色鮮明的科研方向和學術團隊。因此,依托學校優勢學科,積極尋找城鄉規劃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方向,構建相關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是學科特色凝練的途徑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資源優勢,創新實踐教學
落實產學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辦學水平的重要保障[4]。“產、學、研”相結合是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傳統,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應把面向市場培養實際動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需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際工程設計中鍛煉學生。由城市規劃系、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甲級)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單位共同形成了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科研、生產互相支持的體系,在省內外建立長期、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城鄉規劃專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創新研究領域
徽派建筑在中國建筑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體現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設計理念和藝術風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數量最豐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縣西遞、宏村是至今為止我國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遺產[5]。近年來,城鄉規劃專業依托學院下設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學校和世界遺產地宏村同時設立的徽派建筑陳列館,在城鄉規劃專業教學與課程設計中,設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護規劃、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等課程作業,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徽派建筑,為弘揚徽派建筑文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夯實基礎。我國新型城鎮化政策更加重視鄉村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提出通過振興鄉村和農業來解決城鄉發展差距的社會矛盾[6]。安徽省農村人口多,鄉村規劃是城鄉規劃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建筑大學開展大量鄉村規劃與研究(表2),鄉村規劃課程在本科生課程體系的比重日益增大,鄉村規劃教學與實踐已成為我校城鄉規劃專業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鄉村規劃實踐項目時間地點人員成果委托單位蕭縣新農村規劃2011年7月至8月蕭縣20個村莊教師2人,本科生20人編制《蕭縣新農村規劃》蕭縣人民政府皖北美好鄉村調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師3人,本科生6人編寫《皖北美好鄉村調研報告》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皖北農民及企業員工城鎮化意愿與影響機制調研2013年3月皖北地區教師6人
本科生28人編寫《皖北農民及企業員工城鎮化意愿與影響機制調研報告》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岳西縣水畈村美好鄉村規劃2013年11月岳西縣
水畈村教師2人,本科生4人編制《岳西縣水畈村美好鄉村規劃》,水畈村榮膺“2014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稱號岳西縣人民政府岳西縣美好鄉村規劃2014年4月岳西縣6村教師6人,本科生12人編制《岳西縣美好鄉村規劃》岳西縣人民政府寧國市美好鄉村規劃調研2014年7月寧國市2村教師3人,本科生12人美好鄉村調研報告寧國市人民政府安徽省農民流動與宜居性調研2015年7月安徽省5縣30村教師5人,本科生10人編寫《安徽省農民流動與宜居性調研報告》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金寨縣村莊布點規劃2015年8月金寨縣教師2人,研究生5名村莊布點規劃(文本、圖紙、說明書)金寨縣人民政府海門市海州鄉美麗鄉村規劃方案競賽2015年8月至12月海門市
海州鄉教師4人,本科生8人美麗鄉村規劃方案同濟大學(二)課程優化
專業理論課程體系設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寬口徑、厚基礎”,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實,同時又要適應城鄉規劃學科綜合性、社會性與政策性發展趨勢,與我國注冊規劃師執業制度接軌,注重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以城鄉規劃設計與城鄉規劃管理兩大方向為核心構筑系列課程群,其中規劃設計類課程以我國現行規劃體系及城鎮化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進行區域規劃設計、總體規劃設計、詳細規劃設計及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設計能力,城鄉規劃管理類人才培養在設計表達類課程設置基礎上增設規劃政策、規劃管理及規劃實務類課程。實踐類課程體系設置圍繞規劃專業“雙主線、三階段”教育過程,按專業認知規律要求分階段設置城市認識與體驗實習、建筑測繪實習、城市建設史實習、系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
(三)就業導向
據統計,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就業以規劃設計單位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較少。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面向二、三線城市以及鄉鎮的規劃人才需求將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鄉鎮將成為未來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的重要就業市場。此外,除了規劃設計單位,拓寬就業方向將成為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學近年來組織的“創業之星”活動,多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走上了創業之路,擴寬了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方向,促進了城鄉規劃學科發展。
四、結語
新型城鎮化對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種種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續985、211高校的發展模式,只有凝練特色、錯位發展才能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積極創造特色化發展道路,依靠學科和地域特色凝練教學、實踐和研究內容,學科建設逐步發展創新力、提升競爭力、擴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侯麗, 趙民. 中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回溯與思考[J]. 城市規劃,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發展道路探索[J]. 規劃師, 2013, 11(29):101-104.
[3]楊貴慶. 城鄉規劃學基本概念辨析及學科建設的思考[J]. 城市規劃,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陸林, 凌善金, 焦華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過程及其機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嵐, 于春. 鄉村規劃建設的國際經驗和江蘇實踐的專業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 2014, 29(6):1-7.
[7]徐嵐, 段德罡. 城市規劃專業基礎教學中的公共政策素質培養[J]. 城市規劃, 2010, 34(9):28-31.
[8]呂飛, 戴锏, 路鄭冉. 城市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軍, 許峰. 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三)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四)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范圍。
(五)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范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為理論指導。
(七)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二、問題的提出
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即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綜觀規劃層次體系,(見表1)可以看出,還有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或者說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問題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筆者在近十余年規劃實踐中,參加了區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規劃以及各類課題的研究,深感城鄉結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較突出,亟需作為一項專題性、獨立性的規劃類型給以確定。本文試就城鄉結合部規劃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性問題進行探索,希同仁位給以斧正。
三、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諸如: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應用。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遵循與指導。
(一)根基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二)基礎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是它所應遵循的。
(三)方法學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對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四)技術學理論:因為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沖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義上,肩負雙重的協調性的任務。它應該著重發展意義上的規劃、在布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五)相關性理論:由于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是同一種地帶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性的戰略研究。因此,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為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二)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
并嚴格做到以下七個方面的結合:
(縱向與橫向、定性與定量、定位與模糊、近期與遠期、宏觀與微觀、現實與理想、總體與階段)。
參考文獻
1、《經濟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規劃》1998年第1期
3、《城市規劃》1997年第4期
4、《城市規劃管理概況》劉鯤
1 引言
鄉村有景觀嗎? 鄉村有園林嗎? 鄉村需要景觀園林嗎?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觀開始深入人心的現代, 對于中國規劃建筑界, 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眾所周知, 鄉村既是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細胞, 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區。鄉村園林以鄉村景觀為背景, 鄉村景觀在客觀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動、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觀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生活習俗, 鄉村園林正是在這種綜合的景觀中孕育、演變、發展、生成, 所以鄉村園林與鄉村景觀密不可分, 故而, 鄉村景觀園林也就成為本文的論題。根據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劉濱誼1999) , 作為鄉村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背景, 鄉村景觀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基礎背景, 它對整個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規劃、建設決定著鄉村環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 表面看上去樸實無華,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續發展” 的基本原則指導下, 其內在卻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耐人尋味的, 其中, 不乏有許多優點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當今中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鄉村景觀園林在鄉村人類聚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日漸重要。對于迅速城市化的鄉村地帶, 鄉村景觀園林正處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對于當今那些步入病態衰敗的城鎮, 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無疑將成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靈丹妙藥。
在學術界, 德國、荷蘭、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工業先進國家早已關注鄉村景觀園林這一領域, 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2 鄉村景觀園林的含義
“鄉村景觀園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對其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 目前還尚無完整而確切的定義。單單從字面上看, 它由“ 鄉村” 和“景觀園林” 兩個概念組成。這里用“ 鄉村” 而沒用“農村” 一詞, 主要因為農村是與農業產業聯系在一起的, 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 如今在農村, 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非農事活動, 因此, 用“農村” 來界定范圍具有一定的難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無人聚居地帶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鎮) 建成區以外的地區, 是一個空間的地域系統。“ 景觀園林” 的定義可以分解為“ 景觀” 和“園林” 兩個方面。對于“景觀”, 從景觀規劃設計學科角度, 筆者曾有闡述: 扼要地講, 景觀包含著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類聚居環境, 并且與社會、文化、習俗、人類精神、審美密不可分(劉濱誼1990 , 1996 , 1999) 。對于“園林”, 張家驥先生在《中國造園論》一書中匯總了許多專家學者對“ 園林” 的理解和定義(張家驥1991) , 并在此基礎上對“園林” 下了定義: “ 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為表現手段, 在有限的空間里, 創造出視覺無盡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因此, 廣義的鄉村景觀園林是非城市化地區人類聚居環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景觀園林的界定是相對于城市化而言的, 過去許多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目前已成為城市園林, 它們不在筆者所研究的范圍內。
3 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目標
鄉村景觀園林存在著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 傳統鄉村景觀園林伴隨著農耕文明而出現, 隨著工業文明及當今后工業文明的進化, 鄉村景觀園林同樣也在走向現代。其演變的根本動力是鄉村人們生活的演變, 鄉村景觀園林始終與廣大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未引起學術界和規劃設計界的關注重視。
從歷史的演變著眼, 就鄉村景觀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而論, 鄉村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長期以來人們普遍以為中國傳統園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這是極為片面的。根據不斷的考古發掘和對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 人們發現, 其實全世界最早的園林應該是原始聚落中及周邊的園圃和樹木綠化等實用性的園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國園林最早的雛形, 并對后來發展起來的恬淡素靜的文人村居園林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就是明清之際的文人園, 也不斷從鄉村園林中得到啟發, 從中汲取營養(劉天華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鄉村園林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 起著基礎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鄉村園林為江南文人園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 這是確定無疑的。
從現代人類聚居環境建設入手,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進程中, 村鎮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截止1998 年底, 全國有建制鎮17015 個(不含縣城關鎮), 集鎮29118 個, 村莊3557700 個, 隨著撤鄉建鎮和拆村并點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建制鎮比上一年增加480 個, 集鎮減少1206 個, 村莊減少101635 個(1998 年村鎮建設統計公報) 。這種鄉村城市化不是意味著把鄉村變為城市, 而是在于節約用地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 隨著鄉村城市化的不斷進行, 鄉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 許多傳統的聚居村落也將隨之消失。鄉村城市化使鄉村景觀園林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已經或將要遭到扼殺的命運; 另一方面, 鄉村城市化已經或將要產生出新型的鄉村景觀園林。新一代的鄉村景觀園林應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鄉土文化, 創造出具有鄉村特色而非城市發展模式拷貝的現代鄉村景觀園林, 以改變當今新建村落的平庸無味、千村一色的狀況, 這是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基本目標。轉貼于 4 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動態
國外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如德國、荷蘭、奧地利以及美國和日本在鄉村景觀(Rural Landscape) 、鄉村地區的規劃與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現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有限, 對當前國外在鄉村景觀園林領域的研究成果沒有更詳盡的資料, 但僅此還是可以看出, 國外非常注重對鄉村景觀的系統研究。
在國內, 有關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和發展, 尤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 人們更多地是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盡管如此, 仍然存在與之相關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4.1 傳統地方性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結合農村園林的實例對江河流域的農村園林的產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別進行了闡述(舒楠1997 , 陳志華1999) 。此外還有對徽州古典園林有較為詳細的研究( 程極悅1987 , 肖國清1988 , 殷永達1993 , 張浪1996) , 這些文章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例。
4.2 傳統鄉土建筑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彭一剛院士的《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一書(彭一剛1994) 為代表, 該書的視點不只停留在鄉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傳統村落的研究, 對村鎮的景觀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構成鄉村景觀園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陳志華教授等人編寫的《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和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持的《諸葛村鄉土建筑》兩套鄉土建筑叢書的有關章節也闡述了鄉土文化和鄉村景觀的關系(陳志華1998) 。
4.3 歷史文化傳統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 和諧的人聚空間》兩本書為例(劉沛林1995 , 1997) , 作者從風水的角度闡述了風水思想與風景、園林、建筑及城市設計的關系, 在風水對園林規劃的啟示”一節中, 著重論述了鄉村園林的一種類型—水口園林。在中國古村落的景觀建構中, 分別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園林、村落點景建筑等進行了闡述。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 雖然有一些與鄉村景觀園林有關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統、很不完善。鄉村景觀園林尚未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課題來研究, 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 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調查、分析論證。
4.4 空間格局演變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 選取從古至今的村落實例, 分析鄉村景觀的構成元素, 對空間化、時間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變發展(劉濱誼, 毛巧麗1998) 。
4.5 現代人類聚居環境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為例( 劉濱誼1999) , 以生態意識、大地景觀等現代思想為世界觀, 以“設計結合自然、現代宏觀區域景觀規劃等理論方法為導向, 書中重點分析闡述了歐、美等國現代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與實踐。
5 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內容
雖然鄉村景觀園林只是鄉村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它卻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鄉村景觀園林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 包括歷史、地理、建筑、民俗、社會結構、景觀、環境、藝術等等。綜合上述分析, 筆者提出了下列鄉村景觀園林的主要研究內容:
5.1 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
5.2 鄉村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鄉村城市化和現代化對鄉村景觀園林所造成的影響沖擊。
5.4 鄉村景觀園林與社會形態的內在關系。
5.5 鄉村景觀園林與鄉村經濟的內在關系。
5.6 鄉村景觀園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關系。
5.7 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
5.8 鄉村景觀園林的空間格局特點。
5.9 鄉村景觀園林的藝術處理。
5.10 鄉村景觀園林的未來發展模式。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重點不在于保護傳統的鄉村園林, 而在于尋求鄉村景觀園林規劃建設的規律和特點, 嘗試地探索未來鄉村景觀園林的發展模式, 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指導今后鄉村規劃中的鄉村景觀園林規劃設計, 創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諧的鄉村人類聚居環境。
6 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方法
國內有關中國造園理論的論著很多, 在此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 文獻資料是了解鄉村景觀園林形態構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它包括地方史書、地方志、家譜等, 這些文獻資料對村落的選址、布局、發展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鄉村景觀園林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 這就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 然后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來進行分析、比較, 找出規律。由于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則, 隨著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來自外界人為規范的約束。因此, 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實地調查和測繪, 并結合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 了解他們在居住方式和價值觀上的變化, 以及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對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 受到來自村鎮規劃標準和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響, 因此, 還需要認真領會政策、法規的精神。通過對鄉村景觀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 通過實證對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和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分析、比較, 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的演變; 總結歸納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 分析鄉村景觀園林的構園特色; 找出鄉村景觀園林成園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鄉村景觀園林研究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 它在景觀建筑學、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多角度交叉綜合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 還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7 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意義
鄉村景觀園林有別于城市景觀園林, 城市景觀園林是通過人工再現自然, 而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運用自然, 更為樸素地保留著更多的自然真跡, 從藝術追求而論, 如果說, 城市景觀園林是“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 那么, 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雖由天作, 宛自人開”, 各自的藝術傾向不同, 并無藝術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 鄉村景觀園林遠比城市園林自然優美。“師法自然”只有從鄉村景觀園林中才能獲取第一手的靈感源泉, 而目前國內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界在這一領域幾乎還處于一片空白, 因此, 對于鄉村園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7.1 建立鄉村景觀園林的觀念意識
鄉村園林雖然早就出現, 但是由于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 對鄉村園林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 以致于長期以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 通過建立鄉村園林的概念, 使人們對鄉村園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從事鄉村園林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以填補國內在鄉村研究領域的空白。
7.2 發掘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園林環境
中國現存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遺留下來的, 而鄉村園林由于長期以來受外界干擾少, 因此, 有的鄉村園林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風格, 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713 創造現代中國鄉村景觀園林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 探討鄉村居民對園林的需求, 以及鄉村園林對大地景觀環境和改善生態的重大作用。鄉村園林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們的平凡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 因此, 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 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 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 這對于我國未來鄉村規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① 劉濱誼, 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0
② 劉濱誼等譯, 圖解人類景觀—— 環境塑造史論1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③ 劉濱誼,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9
④ 張小林, 鄉村概念辨析. 地理學報, 1998 , [ 6 ] : 365~ 370
⑤ 張家驥, 中國造園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⑥ 劉天華, 中國古典園林之美— 畫鏡文心. 生活1 讀書1 新知三聯書店, 1994
⑦ 農村與景觀. 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中心編譯,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⑧ 舒楠, 楠溪江流域鄉土文化與農村園林. 建筑師, 1997 [ 78 ]
⑨ 程極悅, 徽商和水口園林——徽州古典園林初探, 建筑學報1 1987 [ 10 ]
⑩ 肖國清, 論徽州古典園林藝術1 中國園林, 1988 [ 2 ] . 張浪等, 徽州古典園林的研究1 中國園林, 1996 [ 6 ]
ω 彭一剛, 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1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ξ陳志華等, 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1 臺灣省建筑師公會
關鍵詞:村莊;規劃;本土化;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ntry has slowly into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village land use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 village also has its certain specificity. Village planning can not copy the city planning, planning to do the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Village; planning method; loc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 前言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的環保意識、建筑意識的增強,村莊的合理規劃也是鄉村的一種發展模式。近年來我國對村莊的規劃過程中還存在很多效仿城市規劃的地方,但是城市和村莊還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如何做好村莊規劃的本土化回歸是村莊規劃中的重點。
1 村莊規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省村莊經濟發展迅猛,對鄉村的建設也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然而我省的鄉村規劃相關法律法規還停留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所制定的法律法規上。十幾年來,村民的生活水平、素質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鄉村建設規劃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1 盲目建設
我省部分村莊還存在著盲目建設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的就是村內房屋越修越好、越修越高,村中道路越修越難走。規劃建設過程中,盲目的跟風,看到其他村莊這個建筑好就拿來修建,那個設施好也拿來修建。這種盲目建設缺乏形成村落統一規劃的戰略思想,極易導致村莊毫無風格、毫無特色。
1.2 缺乏合理的豎向規劃
我省地勢雖然較為平坦,但也略有高差起伏。通過筆者的走訪發現,我省部分村莊的規劃落實到平面上往往布局極為合理,也富有當地的特色。然而一旦結合上村中地勢的高差來看,往往就不盡如人意了。例如,村莊道路往往采取土路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地勢發生變化的時候極易發生坑洼現象,所以每年都會對其采取填土修補,久而久之,形成了道路高于宅基,對村民們排水形成很大的影響。
1.3 缺乏環境規劃
在村莊的建設規劃設計方面,部分人員的專業素質不夠,導致規劃設計水平一般。部分村莊基本沒有符合當地特色的建筑,多半采用單體設計,沒有對村莊中整體建筑和布局形成統一的建筑景觀,進而形成村莊環境。
1.4 集中和分散規劃與本土結合不好
近年來,村莊規劃的集中和分散處理的并不好。例如,溫嶺、蕭山一代工業村落較多,在對這些村落進行規劃時,應當將部分工業區進行集中布設,一方面可以通過硬化道路修建來達到工業的材料運送和成品運送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避免了工業區和居住區交錯造成的人員居住區污染。另外,在規劃中應當注意保證工業區在居住區的下游,防止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給居民造成影響。
1.5 缺乏本土化規劃
在村莊規劃過程中,本土化設計是指通過結合當地的特有經濟、農業、工業特點,對村莊的建筑物進行合理的布局設置。然而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部分村莊規劃還存在著照搬照抄的現象和城市化規劃的現象。部分村莊不考慮自己的村莊實際情況,盲目的對龍頭村落進行模仿,認為規劃類似,發展就會類似。事實上,往往這種效仿式的規劃會對本村落的經濟發展起到抑制作用。另外,城市的規劃經驗不完全適用于農村。部分村落也采用城市的中心放射狀規劃布局,往往會導致農村的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發生改變,導致村落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等現象。
2 村莊規劃本土化的優勢
本土化鄉村規劃指的是在結合本地獨有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區域形式的相互融入,來進行部分村落的融合、整體、統一等結果。這種本土化規劃在村莊規劃上具有其特有的優勢。
2.1 充分結合村落經濟
本土化規劃首先要求對規劃對象的經濟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這種規劃模式能夠很好的契合當地村落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現狀,根據工業、商業、農業的發展不同側重點進行建筑物規劃,能夠有效的提高村落的經濟發展效率。
2.2 充分結合村落文化
本土化村落規劃能夠結合當地的文化,通過小區域內文化融合方式來進行建筑物規劃設計。對整個村落的規劃完成后,通過相關地域性文化建筑修建能夠很好的保證村民的文化風俗。進而形成相關的村莊景觀、村莊環境等。從農民的角度來說,這種規劃方式能夠很好的滿足既進步又保留傳統的情況,能夠在住進高樓大廈的同時得到一絲本土親切感。
3 村莊規劃本土化實施的有效手段
3.1 打造優秀規劃團隊
在村莊規劃設計過程中,一個優秀的規劃團隊是必不可少的。針對現在規劃設計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可以通過對現有人員開展專業培訓的方式進行提高素質;另外還可以通過引進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來進行規劃設計工作。
3.2 合理快速的編制規劃方案
村莊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各類問題導致建設速度一直不快。所以為了保證村莊建設順利,應當采取規劃原則為“規劃從本土中來,到本土中去”,同時保證規劃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未來性。規劃要保證能夠充分滿足村民的村莊建設需要,同時也滿足村民的精神需要。
3.3 加強宣傳提高村民認識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通過加強宣傳的方式來提高村民對規劃的認識,避免抵觸程序。同時在規劃過程中可以廣泛聽取當地農民對規劃方案的意見,讓村民提出一些生活習俗、傳統習慣等來對方案進行局部修正,達到村民、政府、建設單位、規劃設計單位多方共贏的效果。
3.4 加強村莊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
村莊規劃設計過程中,村內道路一般都采用土路的方式修筑。在新規劃的形成階段,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基本情況,例如經濟、工業發達程度、農業運輸要求、二三產業發展程度等等方面來對村莊的連接道路和村中內路進行規劃設計。規劃設計過程中要保證既要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需要又要保證經濟投入,同時還要保證未來一定年限內的基礎設施發展空間。
3.5 本土化環境規劃設計
針對現在部分村莊設計過程中的混亂情況,對村落實行規劃設計過程中,要通過保證個體設計具有創新、整體設計具有和諧性的規劃原則。在集體規劃指導下,按照其功能確定主題建筑形式,通過色彩、層次、造型等方面的的改進和設計,來達到形成村莊景觀的目的。村莊規劃和村莊設計就是村莊建設過程中的藍圖和依據。通過村莊景觀的相互結合,能夠很好的形成屬于村落的本土文化。
3.6 合理對村莊各部進行分離和集中
我省村莊特色各異,很多村莊存在多種產業支柱,例如蕭山、溫嶺等地的村落中部分以工業為第一產業支柱。對這類對產業存在的村落,規劃過程中要盡量對工業園區和居住區進行分離。工業園區的設置可以參考部分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的解決辦法,也應該考慮對農業水源的污染情況。居住區設置應當采用農村特有的便于工作和務農的方式進行設置。相關規劃設計人員對集中布置時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居住習俗,采取統一的居住建筑設計高度、不同的結構類型來進行布置。
4 結語
長久以來,農村相比于城市一直處于弱勢狀態,長久以來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一直很大。然而今天,我國在注重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這樣就進一步縮小了兩者之間的差距。中國作為一個具有高度文明傳承的國家,這些自古而來的風俗、文化、習慣等已經在我國的村落中沉淀多年,相關規劃設計工作者要盡量在規劃過程中保證農村的根本文化,又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形勢和發展需要對農村進行規劃設計工作。保證農村建設達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統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鴻雁.定位的本土化回歸與創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J].社會科學探討-城市建設科學(電子版),2012, (5):67-68.
[2] 石堅.村莊規劃中若干問題探討與分析[J].城市與鄉村規劃Planing-鄉村規劃探討(電子版),2011, (22):18-19.
[3] 潘向陽.關于村莊建設規劃設計的幾點思考[J].村鎮規劃理論-規劃原理研究(電子版),2012, (14):95-96.
今年是我縣全域旅游創建年,為確保我鎮承擔全域旅游創建任務“三改一整”工作有序開展,各項任務全面完成,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三改一整”工作實施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一、工作目標
以鄉村規劃為引領,以實施農村“三改一整”工程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風尚,增強農村基礎設施便利性、便捷性,方便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推動農村廚房、廁所、房屋的標準化建設和提質升級,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建設“美麗興安▪宜居鄉村”。
二、基本原則
(一)示范帶動,整體推進。
打造一批高標準示范戶,通過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農村廚房、廁所和院落的標準化建設和提質升級。
(二)因地制宜,因戶施策。
在推進“三改一整”過程中不搞“一刀切”,將改造類型分為經濟型、標準型和舒適型三類,由農戶自主選擇,切實做到科學化、多樣化。
三、工作任務
(一)衛生廁所改造工作
以改善居住條件、預防疾病傳染、提高宜居水平為目標,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生產”的要求,以建設和完善“兩池一洗”(化糞池、便池、沖洗設備)為主要內容,對農村廁所實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搶抓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扎實推進旱廁改水廁工作。
(二)農村廚房改造工作。
以建設干凈整潔衛生、滿足基本功能、管線安裝規范、煙氣排放良好的清潔廚房為目標,以“五改”(改灶、改臺、改柜、改管、改水)為主要內容,對農村廚房實施改造,整體提高農村廚房衛生整潔程度。依托國家環保禁燒限煤政策,開展廚房革命,在各村大力推進煤改電、改氣工作,尤其加大農村電器灶改土灶工程,鼓勵群眾廚灶使用煤氣灶、電磁爐等無污染現代灶具,減少廢氣排量,優化人居環境。
(三)農村房屋改造工作。
扎實抓好改房工作。制定鎮改房工作計劃、標準和要求,原則上年度內群眾新建房屋、貧困戶搬遷和危改各村實施必須參戰制定標準。
(四)院落整理工作
(一)房前屋后掃干凈。落實住戶環境責任包干制,自掃 “門前雪”。清除房前屋后雜草和積存垃圾,清掏陰陽溝,確保無積土、垃圾。清除門上破舊對聯、畫報,清除墻壁涂污、“牛皮癬”小廣告,及時清掃畜禽糞便。清除村道路兩旁雜草和路面垃圾,硬化院壩、連戶路。
(二)院內院外擺整齊。農戶要清理院落雜物,修復殘舊 的墻體,拆除私拉亂接、亂搭亂建。不得在房前堆放柴火、沙石、磚塊,不得亂拉晾曬衣物的細線,將犁鈀、鋤頭、背簍等農具擺放整齊,摩托車不得亂停,做到家庭院落物件有序擺放。
(三)垃圾處理無害化。引導村民摒棄亂扔、亂倒、亂堆等陋習,不得將垃圾扔在庭院周圍,不得倒在路邊、田邊、河邊,不得堆放在地壩邊、屋檐下或就地焚燒,要將垃圾倒入指定的垃圾桶中,由北控公司集中轉運處理。
三、工作要求
關鍵詞: 鄉村社會地理; 綜述; 國外
鄉村研究很多學科都能夠找到切入點, 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對其研究較早。鄉村社會學研究側重鄉村社會變遷, 鄉村地理學則側重于從地域分布、空間的觀點分析鄉村的各種問題[1]。隨著鄉村的演進及學科的發展, 二學科研究內容交叉重疊的現象比較明顯。鄉村社會地理即是針對鄉村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現象, 從地理學視角進行分析: 時間上以鄉村社會變遷為主線, 空間上探討社會現象對鄉村各主體空間分布及分異規律的影響。
1 研究進程
1.1 鄉村社會地理研究溯源
1.1.1研究時序分析
鄉村地理學發展較早, 二戰前, 其研究內容主要是農村聚落的歷史分析( 包括農村聚落的起源、結構與類型) 、土地利用問題, 同時有一些對于鄉村社會現象的研究, 如德國學者如魏伯、奧特倫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形態、鄉村道路網、農舍、村落等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鄉村景觀, 但總體上研究較少[2]。
二戰后到1970 年, 各國( 不僅是歐洲國家) 的城市重建以及經濟發展引發的城市化浪潮, 畢業論文推動了城市地理學研究的高漲, 而忽視了鄉村的研究[1], 另一方面, 這一階段由于把對鄉村區域的研究簡化為對農業問題的研究, 世界各國普通存在農業地理興盛而鄉村地理極度薄弱的現象[3], 這一階段是鄉村地理學的衰退期[1], 而鄉村社會地理因而沒有發展起來, 但社會學對鄉村社會現象的研究較多, 地理學也存在一定研究。
1970-1990 的二十年間, 環境壓力及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導致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 鄉村地理學出現“再生( rebirth)”現象[1], 這一期間對鄉村社會的研究一直成為國外鄉村地理學的一個熱點, 推動了鄉村社會地理的發展, 但不同國家研究內容存在一定差異[2]。表現在研究者的重視, 組織了許多學術活動, 并提出了一些發展理論。如美國經濟史學家Johnson 在1970 年代初所提出鄉村增長中心發展理論; 弗里德曼( 1975,1979) 等人提出了鄉村社區發展理論等[4]。隨著研究的深入, 相關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到包括鄉村發展的許多方面, 主要有鄉村社區、鄉村人口結構、遷移和就業, 居住問題、鄉村城市化、城鄉相互作用以及鄉村規劃等。一些研究中尋求地理學者和社會學者共同研究的關鍵主題。1980 年代許多學者還進行了鄉村地區發展政策效果評價的研究。對鄉村社會現象的研究具體如下: Ambrose 認為鄉村仍然是明顯的等級社會, 包含至少五個明顯區別的階層; Newby( 1979) 認為鄉村居民被多種因素所束縛( 如貧困) , 因而形成社區以尋求互惠[5]; Bunced 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鄉村居住模式演化; Gilg 研究了鄉村區域人口和雇用問題; Roger 對于鄉村住房問題有一定研究; Lewis 運用新的方法對鄉村社區進行了研究; Tanner對鄉村區域娛樂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Robins 總結了鄉村規劃和環境保護的不同方面[6]。
1.1.2研究對象分析
從研究對象角度分析, 1990 年代以前的鄉村社會地理研究基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研究客體主要為物質實體, 并由1950、60 年代增加的量化和科學化所加強, 這反映了環境決定論持續的影響; 伴隨人口的減少和逆城市化, 在一系列鄉村研究中出現對人口學特征的研究, 如列舉人口數量、分布和密度; 對社會公正的研究, 如Harvey 提出地理學要與社會公正相連接; 對家庭和社區的研究, 許多地理學者在研究中尋求與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關聯, 認為這類研究至少也是社會地理學的一個方面[7]。
1.2 新的研究進展
1990 年代以來, 國外社會地理學主要研究如下方面: 圍繞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來確定研究出發點; 從社會問題的空間表述、空間因素、空間過程和區域特征來確定研究角度; 針對社會問題中受害一方來確定側重面; 重視城市社會在西方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來確定重點區域[8]。此時的鄉村地理學出現兩個明顯轉向, 其一是社會文化轉向。與二十世紀人文地理學第三次轉型趨于一致[9], 鄉村地理學研究也開始由側重空間分析向社會文化轉型, 特別是近年來特別明顯, 使得社會文化成為地理學“社會論”的核心理念, 并構建了明晰的新的研究內容[10]。許多學者將社會和文化研究的理論用于鄉村社會地理研究。Pratt 指出了鄉村和文化地理學融合的形勢; Seymour 在鄉村地理學理論發展討論會中, 也提到放松文化和鄉村地理學的明確的邊界; Halfacree 把鄉村作為“非物質的感知構建”來研究。這些研究顯示鄉村社會地理超越了自身和文化地理學的界限。其二是鄉村地理研究的后現代轉向。1990 年代早中期, 很多學者開始認為對鄉村的研究已經、或將要、或必須向后現代轉型。人們開始著眼于從更加人文化的角度研究鄉村的優勢、局限和問題, 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①陸續有一系列的對鄉村“被忽視方面”的研究; ②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性別關系角色進行了重新認識。Murdoch 和Pratt 在其研究中, 對鄉村的現代主義進行了分類: 作為時間概念的現代主義; 抽象理論的現代主義; 結構分類的現代主義( 特別指鄉村和城市間的劃分) ( 表1) [7]。此時許多鄉村地理學的研究, 已超越了早期有限的地理思想的界限, 開始了明顯充滿政治色彩的研究。Philo 認為關注不公正、開發以及鄉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推動了此種研究, 并認為此時的鄉村具有多元的文化結構和意義; Phillip 認為此時在鄉村社會地理研究中, 已將政治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因素聯系在一起[7](
具體來說, 除繼續關注早期鄉村現象外, 鄉村社會地理順應上述趨勢, 其研究也出現了許多新的主題。Michael Roche在2001 年對鄉村地理學研究進行總結后, 指出現在缺少對鄉村可持續性的研究, 并針對廣泛的爭論, 對后生產主義者的鄉村空間進行了再思考[11]; 之后他又基于對鄉村地理學2002 年出版的期刊總覽, 認為許多傳統的研究沒有減少, 只是近年有些轉變, 研究并指出三個共生的鄉村發展模式: 農業—工業化、后生產主義和鄉村可持續發展[12]; 基于人們對鄉村過于理想化的印象, Cater 和Valentine 等人對于鄉村剝奪( exploitation)進行過相關論述[5,13]。
另一方面,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網絡與信息對鄉村的社會影響。Grimes 研究了信息社會中鄉村地區的發展前景, 他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大量信息的掌握, 縮減了鄉村與市場的距離, 并提高了鄉村地區的對外學習的能力與機會, 但遠距離的工作( teleworking) 即使被夸大為鄉村地區最美好的前景, 將來也只會給城市和市郊而不是偏遠的鄉村, 帶來絕對的發展優勢[14], 此外他還對信息技術對鄉村發展的利弊及鄉村網絡社會的增加狀況進行了探討[15]。
1.3 發展的路徑
縱觀鄉村社會研究的整個歷程, 不難看出鄉村社會地理發展而來的兩條路徑。首先, 鄉村地理學研究向社會轉向。地理類的文獻中, 關于鄉村社會的探討和研究十分豐富, 并且包含鄉村社區、鄉村景觀、城鄉關系、鄉村旅游、各種鄉村沖突和問題及政策制度等諸多方面[5,13]。其次, 社會學者開始關注涉及鄉村空間的問題。早期鄉村社會學者研究中就部分涉及到地理學的內容, 近年來出于研究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逐漸將空間現象納入研究范圍, 相關學術論文明顯增多。Lobao 和Saenz 指出“: 在鄉村社會學科中忽視空間的分析, 地理空間在組織階級關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6]; Friedland 對于鄉村研究雖然從鄉村的社會學表象寫起, 但對農業和田園風光的問題分析, 卻有著強烈的地理氣息[17]。
2 當前主要研究內容
2.1 鄉村社區
關鍵詞:村鎮規劃;管理;措施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n the work schedule, and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real work is play a decisive role pos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principle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practice must to truth-seeking spirit, explore actively the way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Seize past opportunity,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Enhance sense of urgency and sense of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 central spirit, further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in the work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Key words: town planning; management; measure
中圖分類號:F1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政策從“城市化”向“城鎮化”轉型,村鎮規劃管理工作日益提上日程,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積極穩妥地加快村鎮建設和發展,是各級政府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加強村鎮規劃建設,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對于培育發展農村市場、發揮城鄉橋梁和紐帶作用,進一步搞活流通,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村鎮規劃管理是指鄉、鎮人民政府為了實現村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根據國家、市、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規劃,以及村鎮的歷史、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合理確定村鎮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協調村鎮布局和進行各項建設而制定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以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導向,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科技、環境及區域定位、分工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所做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建設村鎮未來發展和建設的藍圖 。
一、村鎮規劃管理工作的現實意義
村鎮規劃管理這項工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及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放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抓好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重大意義,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認真落實,抓出成效,確保村鎮規劃管理的有序進行。
科學編制村鎮規劃、做好村鎮建設管理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防止村鎮無序建設的迫切需要;是促進集聚發展,節約土地資源的有效手段;是指導農村房屋建設,推進村鎮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中心村聚集,實現資源節約、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重要保證。
二、村鎮規劃管理工作堅持的原則
1.合理用地、節約用地原則。我國人多地少,節約用地是基本國策.各類建設用地均應按國家有關標準、法規執行,充分挖掘原有村鎮用地的潛力,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地和薄地.村鎮建設區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要協調、統一規劃.
2.可持續協調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和要求,村鎮規劃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人口、資源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并在規劃中體現科教興鎮(村)的戰略.
要在立足現實的情況下,既要考慮經濟基礎與發展速度對今后建設的影響,又要考慮長遠目標與近期修建的關系。
3.超前高效管理的原則。以現狀為基點,適度超前.村鎮規劃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規劃要做到遠近結合,以近期為主,提高近期規劃建設的完整性和對遠期發展的適應性,使村鎮的性質和規模、速度和標準,與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相適應.要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努力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大轉變到提高質量和水平上來,適應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
4.生態環境保護原則。村鎮的基本自然資源直接來自于它周邊的區域,村鎮規劃建設中必須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村鎮規劃要盡可能地保留鄉村原有的資源、地貌、自然的形態,生物的多樣性及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緊密不可分離的共生共存關系。要發展生態產業,開發生產綠色產品,在加快農民致富的進程中保留一片青山綠水。
三、村鎮規劃管理工作應注意三個方面的著重點
1.注重人文環境
鄉鎮規劃建設是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所以其規劃也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個鄉村規劃有機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環境中。力求在舊村落改造中注意保護原來風貌,保留原有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延續舊村落的歷史文脈,使得建成后既體現出一種文化傳統的沉積,又具備了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滿足了人們對鄉村人文氛圍和社區功能的要求。
2.公眾參與村鎮規劃管理工作
想要新的規劃具有可行性,就要讓農民的需求得到滿足。在制度上做到村鎮規劃中評審的公開性,建立和健全規劃的評審委員會,在評審的過程中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廣泛積累各方意見。尊重村民的意愿,結合規劃編制工作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村鎮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全過程中都體現出公眾參與和群眾監督,可保障村鎮建設參與各方特別是農民的合法權益,達到農民自愿、社會力量參與和政府引導扶植,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引導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動村鎮規劃與建設管理。
3.注重服務設施的完善
在鄉村規劃中,社會服務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因為它不僅是解決村民日常生活活動需要的基本保證,也是村民穩定的物質基礎。在服務設施的設置上要考慮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動軌跡,如鄉村級商業服務設施的布置,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存放與垃圾處理問題,村民住宅的垃圾處理問題,村民家畜各家應規劃飼養場所的管理問題。
四、加強村鎮規劃管理工作的舉措
首先,加大村鎮規劃編制力度。各村鎮在編制規劃時,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莊規模和撤舊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莊總體布局。二要與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統籌安排好城鄉發展空間。三要銜接好與防洪等其他自然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合理確定農民點選址,保障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四要充分考慮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環境整治型、古民居保護型等幾種類型因地制宜地編制規劃,切忌不切實際和不顧群眾意愿的大拆大建。六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始終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的原則。深入農村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有效的第一手資料.結臺當地的客觀實際.綜合考慮新農村村鎮建設工作的特點,編制具有適度的前瞻性科學性,又使老百姓能夠接受的規劃方案。
其次,規范村鎮施工隊伍管理工作。組建好施工隊伍.禁止不合格的施工隊伍進行施工,必要時可從正規的施工企業里選派工程施工技術員.安全員等來指導工程施工,確保施工質量與安全。
第三,要注重規劃政策的宣傳。提高本村鎮人民在城鎮規劃上的意識,同時加強對村民城鄉規劃法律法規上的認識。深入開展村鎮規劃政策法規宣傳工作,宣傳規劃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傳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惠方針、政策,切實增強廣大農村群眾的規劃意識和依法建設意識。
第四,注重規劃管理的動態性。村鎮規劃不是對村鎮發展終極藍圖的描繪,而是一個通過規劃手段調控、實現向理想目標趨近的可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因此村鎮規劃管理要密切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同時要處理好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的關系,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第五,切實維護村鎮規劃管理的嚴肅性。要進一步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建設,逐步配備專業人員從事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有計劃錄用一定數量的大中專畢業生到村鎮規劃建設部門工作。加強對村鎮規劃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規劃執法水平,在工作中要嚴格辦事程序,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市場準入制度,規范規劃設計市場,提高村鎮規劃設計水平。
第六,轉變政府的職能意識。在政府的職能意識上需要有所轉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做到鄉鎮行政管理體制上能夠廉潔和高效,處理事物上能在運轉上協調。辦理過程中做到公正透明。村鎮建設管理機制有一定的創新意識,逐步落實和解決人員、編制和經費等問題,強化基層村鎮管理指導力量。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支持、農民主體”的工作機制,把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此外還應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吸收群眾參與規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讓與村鎮規劃關系最密切的廣大農民群眾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同時將規劃意圖逐步為群眾所掌握,以利于規劃的實施.規劃是村鎮建設和管理的指導和依據。
五、結語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管理部門必須落實做到以下幾點: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優點與必要性,帶動村民積極性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并處理好村民主導與政府引導的關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讓村民切實體會到新農村能夠帶來利益,村民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建設中去;加大村鎮規劃力度,銜接好村鎮與市區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國新農村建設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一過程中還有著很多的問題,在村鎮規劃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相關的經驗積極地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使新農村建設能夠更一步臺階,村鎮規劃管理也更為合理科學。
參考文獻
[1]仇保興. 追求繁榮與舒適――轉型期間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若干策略[ M ]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 0 0 2 .
[2]仇保興.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規劃變革[ M ] .上海:同濟大
學出版社,2 0 0 5 .
[3]劉殿華. 村鎮建筑設計――新世紀中國城鄉規劃與建筑設計書
村鎮規劃與設計子叢書[ M ]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 9 9 9 .
[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Z] . 2007 .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essence of ou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ar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ages people always pursuing dreams and urban lif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dying.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would imminent.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1. 引言
一石一瓦一草一木中,見證村落的流變,村落是古往進來的一種傳統的居住方式,但是伴隨著農業的轉型鄉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城市依然缺失了傳統村落所獨有的自然田園氣息。鄉村究竟應該呈現出什么樣貌呢?又該如何平衡城鄉生活之間差距?怎樣做到對古建筑保護的同時又能夠促進村莊的發展?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探究的。
2.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傳統村落是文化過程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然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傳統民居,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數百年具有文化底蘊的古老村落,正在逐漸消失殆盡。
青山碧水,君子雅靜是對李家疃村自然條件的最好詮釋,村子整體的地勢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古村落位于村域的中部,東南為寶山景觀資源豐富,西側被青陽河所環繞,村子西北是青龍山王家林景區。由此共同構筑了李家疃村依山傍水,自然和諧的鄉村風貌。 李家疃村風貌規劃方案從李家疃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出發,以村內的“九門、一莊”等古建筑群落資源作為村子的靈魂,為村莊把脈,從而促發李家疃村的發展活力,規劃借鑒了國外“一村一品”的鄉村發展模式(見圖1)。
3.1保持歷史建筑的原真性:
(1)同時我們在文物部門對古建筑物修復的基礎之上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手法對村內“南北街”、西門街、牌坊街,以及“四大門”“五大門”亞元府等建筑群落的庭院景觀進行恢復。
(2)亞元府的主人是清代的武亞元因此我們在恢復亞元府建筑庭院原有的鋪裝及綠化景觀的基礎之上,布置了梅花樁等團練設備凸顯主人武術將領的身份。
3.2怎樣保證鄉村生活的持續性。
(1)延續古村落的生命力和活力并不是將古建筑原封不懂的保護起來,關鍵在于如何留住人和吸引人,人是古村落的延續,同時也是村落發展的根基。在這里怎樣避免空巢現象的出現呢?我們在對中心大街的改造時,一方面考慮建筑風格在形式上與古村落風格保持一致,平面布局上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增加功能空間為村民及游客提供吃、喝、游、夠、娛等基礎服務。
(2)對于古村中背街遠巷的現代民居進行改造,在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增加有歷史感、時代感的陳設勾起游客的鄉村記憶,建筑外部,豐富其庭院空間增加綠色種植,設置亭廊水榭等景觀小品吸引游客租住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3)鄉村文化的延續性是保證村落獨特性的必要條件,李家疃村是五音戲的發源地之一所以在中心大街南首規劃有戲臺廣場,村民可以定期組織演出五音戲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同時向游客傳播鄉村文化。
3.3李家疃古村落具有濃厚的耕讀文化氣息。李家疃古村落保存較好并且有著濃厚的耕讀文化氣息。
3.3.1耕文化:是指通過參與農事活動體驗鄉村生活,從而擺脫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漫步在原生態的田園之間體驗郊野的鄉村樂趣。規劃將青陽河片區定義為一條具有教育、生態、休閑功能的主題廊道。據不同的教育、生態、休閑的要求將青陽河風貌帶分為了8個功能區,分別是濱水休閑區、采摘園區,臺地花田、生態農業展示區、農業科普園區、青龍山休閑游樂區、生態溫室采摘區、林下休閑區等。
(1)沿西門街向西走出古村是采摘園,根據類型種植不同農作物,讓游客根據不同季節體驗采摘的樂趣。西門街西首還保留了部分的城墻遺址,因此在這里對城墻、門樓進行恢復重拾記憶。
(2)鄉間小徑景觀節點重拾記憶中的鄉村自然景象,道路采用石子路的形式,展現路邊野花叢生,兩側麥浪滾滾的宜人景象。
(3)打谷場節點實景再現豐收時的場景,根據時節展現鄉間勞作的景象。
(4)農業科普園種植農作物培養青少年對基本農作物和植物的認知能力。同時小菜園的產品可以招待客人也可以村民自己使用。
(5)臺地花田利用河道地形,通過種植不同時節的花卉形成山花爛漫的景致。生態農田,根據時令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一方面村民可以繼續在土地上勞作,另一方面不同時節展現不同的農田景觀吸引游客觀光。
(6)青陽河兩岸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豐水期形成船游青陽河,枯水期營造蘆葦夾道的濕地自然景觀最終再現綠樹成蔭雀鳥棲息的優美環境。
3.3.2讀文化:通過古建筑民間藝術等方面領略鄉土文化 古寨活化為特色民宿,對酒店胡同兩側墻面進行粉飾并且增加裝飾物,突出酒文化特色。巷子兩側的院落設置景觀小品增加綠化種植,營造一種坐在雅室品一壺老酒清靜悠閑之中有一種返璞歸真悠然自在的感覺。
4. 結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發展,古村落物質形態的逐漸消亡和居民思想觀念的轉變都是必然的,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對于古村落的保護需要我們構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和地域精神的特色鄉村空間才能實現古村落的一種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昌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法律法規文件選編[J].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周建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唐珂,閔慶文,竇鵬輝. 美麗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J]. 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
[4]徐文輝,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理論與實踐.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摘要]林業是我國農、林、水、牧、漁中一個重要的部門,林業本身的內在屬性就有生態的屬性,產業的屬性,它能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林業內在的功能決定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就要抓好林業建設。因為搞好林業建設,不僅可以拓展生產門路,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優化,有利于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使之成為城里人旅游、觀光、度假體驗民間生活的基地,帶出許多復合效益。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林業發展 生態環境
新農村建設中的林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要搞好新農村建設中的林業建設,就要根據黨的林業政策,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發展林業的新途徑,圍繞有利于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優化,有利于農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開。
一、建設新農村要統籌規劃林業建設
林業是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鄉村規劃,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什么角色因地區而有差異,有些地方需要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有些地方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環境等。發展林業要視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可能具備的發展前景,科學地統籌規劃。規劃一定要符合當地實際,要科學,因為規劃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決策要反映社會的要求,應讓農民廣泛參與。通過規劃達到:①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生產潛能;②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③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④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⑤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經過對我省幾個地方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當前在一些地區發展林業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來自于思想觀念。應通過培訓學習宣傳教育,通過對具體林業收益、生態效益和優美宜人環境案例的介紹或體驗,使農民從思想觀念上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要有制度保障,在林業發展規劃上進行強力介入。對資源、信息等進行統一整合,嚴格按照規劃目標推進建設進程,避免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各管一攤、各搞一套。在產業林發展中,樹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間土地,進行立體種植。如養禽、生產蘑菇、栽種中草藥或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在建設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發展規劃中,還要考慮本地的規劃尺度,景觀格局是否能符合當地自然條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鄰近的鄉鎮統籌規劃連片建設等。只有科學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堅持數年撫育發展,才可能產生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發展林業的知識與技能
在發展林業過程中,應使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林業知識技能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否則難以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農業實質上已轉入現代農業前期的二元結構的發展階段,有種植、有經營、有鄉鎮企業,有外出務工。先進的農機具、良種、化肥農藥和先進農技知識都在推廣使用。要發展現代林業,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或某些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就要幫助農民轉變觀念,認識林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確立尊重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學習有關農林專業技術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教興農興林,要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向生態化轉型,就需要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要發揮林業站、果樹站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和社會、媒體的力量,通過各種傳媒信息或通過觀摩、體驗、示范和接受培訓,使農民提高各項技能。讓廣大農民了解林業的普通栽培撫育知識、生態系統功能科普知識和專業化擴展的相關知識,讓部分農民專業戶了解林業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功能知識,才能使農民肩負起責任,擔當起發展現代林業應擔當的重任,使知識從書本走向新農村建設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林業建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三、新農村林業建設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
新農村林業建設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也就涉及不同層次的科技支撐問題。微觀視角對于農民或鄉村組織來說,在撫林和發展林業事業中,需要有培育、保護、經營和開發等科技知識的支撐,林業專業戶還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能力。宏觀層面對于一個鄉一個縣或更大的區域,所面對的就不僅是產權分散的個體林塊,而是要視其為連片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營建。使其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全面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要實現本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榮,就需要宏觀層面的相關人員掌握運用林業高科技知識,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林業的建設發展。對本區域林業系統有宏觀調控和把握,不斷彌補本區域已有森林系統的不足。用林業科技知識和相關政策分地區、分特色、分環境指導林業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學技術,做到作為產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公益事業有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有了不同類型的林業建設定位和發展模式,才能在具體實施中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和生態知識,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業為城鎮居民服務
我國各地農村自然條件各異,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觀和樹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現象,多元文化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呈現出多樣性。林業納入生態文化建設,發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文化等,為城里人提供各種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林業作為生態文化的基礎,對繁榮生態文化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有重要作用。在新農村林業規劃建設中,特別是離城市相對較近,又具備財力條件和自然條件的農村,要注重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旅游農業的建設,注重發展景觀林、經濟林、果樹園藝業等。形成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林業景觀,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觀光、度假及普及學習現代農業林業知識,增添體驗民間生活的實習基地,鍛煉他們的自種自收的動手能力,滿足人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田園生活的需要。這樣既可豐富城里人生活,同時也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產業,為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市場需求開辟新的渠道。農村修復傳統文化更有基礎,這樣能促進城鄉居民交流、溝通人們的思想,弘揚并傳承先進傳統文化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諧社會氛圍,促進城鄉交融、和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以科學地統籌規劃為前提,詳細論述了在思想觀念上提高對林業生態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在制度保證上如何推進林業規劃進程,并強調學習林業技術知識和培養生態環境意識的重要性,運用生態理念促進林業發展。
關鍵詞:統籌規劃 林業生態 學習提高 林業發展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同時也是關系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業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嚴峻狀況要求我們要運用生態理念促進林業發展。
首先,科學地統籌規劃對林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林業是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鄉村規劃,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什么角色因地區而有差異,有些地方適宜速生林生長,滿足市場需求;有些地方是為了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有些是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些是為了改善生活環境等。要整合資源并理順林業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關系中所處地位,也要視當地具體自然等情況和可能具備的發展前景而定并科學地統籌規劃。規劃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規劃決策要反映社會的要求,應讓農民廣泛參與。通過規劃達到不但可以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立地生產潛能,而且能保持物種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保護物種與生產相結合,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相結合。
其次,要提高對林業生態重要性的認識。在當前在一些地區發展林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來自于思想觀念。如對林業生態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林業包括經濟林收益所承擔風險心里沒底。發展林業沒有規劃,或雖有規劃沒有按照規劃推進。東部地區、平原地區還有與農業爭地問題,干旱地區植樹成活率問題等是林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應通過培訓學習宣傳教育,通過對具體林業收益、生態效益和優美宜人環境案例的介紹或體驗,才能使農民從思想觀念上解決問題。同時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業發展規劃上進行強力介入。對資源、信息等進行統一整合,嚴格按照規劃目標推進建設進程,避免管理上條塊分割各管一攤、各搞一套。在產業林發展中,樹木幼林期應規劃合理高效利用林間土地,進行立體種植。如養禽、生產蘑菇、栽種中草藥或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從屬產業林,如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徑、濕地水源保護生態林,鄉村及住宅前后的環境景觀林,為城里人服務的休閑、觀光和旅游林等均應確立基本適宜的目標進行規劃建設。在建設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發展規劃中,有些地方還要考慮本地的規劃尺度,景觀格局是否能符合當地自然條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鄰近的鄉鎮統籌規劃連片建設等。只有科學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堅持數年撫育發展,才可能產生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最后,加強學習提高知識技術水平。發展林業過程中,應該使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林業知識技能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否則難以實現規劃、推廣栽培撫育新技術、并使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目標。我國農業實質上已轉入現代農業前期的二元結構的發展階段,有種植、有經營、有鄉鎮企業,有外出務工。先進的農機具、良種、化肥農藥和先進農技知識都在推廣使用。要發展現代林業,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或某些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就要幫助農民轉變觀念,認識林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確立尊重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學習有關農林專業技術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教興農興林,要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向生態化轉型,就需要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在我市,通過培訓,請相關職能部門專家講課指導,開展林業技術下鄉活動,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媒體力量,使農民提高各項技能。讓廣大農民了解林業的普通栽培撫育知識、生態系統功能科普知識和專業化擴展的相關知識,讓部分農民專業戶了解林業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功能知識,讓他們懂得發展林業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才能使農民肩負起責任,擔當起發展現代林業應擔當的重。
林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生態環境的改變,也是生態文明的建設。林業建設需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對于農民或鄉村組織來說,在撫林和發展林業事業中,需要有培育、保護、經營和開發等科技知識的支撐,林業專業戶還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能力。宏觀層面對于一個縣或一個市的更大區域,所面對的不僅是產權分散的個體林塊,而是要視其為連片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營建。使其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全面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要實現本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榮,就需要宏觀層面的相關人員掌握運用林業高科技知識,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林業的建設發展。對本區域林業系統有宏觀調控和把握,不斷彌補本區域已有森林系統的不足。用林業科技知識和相關政策分地區、分特色、分環境等指導林業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學技術,做到作為產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公益事業有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有了不同類型的林業建設定位和發展模式,具體實施中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和生態知識指導農民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效益。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污水處理;合理選擇;造價
中圖分類號:R123 文獻標志碼:A
1項目背景
根據十報告精神,城鎮化將會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是撬動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的基礎就是加快基礎設施的城鎮化。污水達標排放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下面的項目例就面臨這樣的選擇。福建省晉江市紫帽鎮頂溪園自然村處于紫帽山風景名勝區與泉州開發區清園、出口加工區和官橋園區之間,山水資源豐富,風景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規劃打造為綠色休閑型美麗鄉村。頂溪園三面環山,位于山坳之中,周邊為水庫與河道包圍。規劃區內的污水無法排至附近的污水系統,必須在規劃區內處理后排放。
污水如何處理達標排放是規劃設計及施工中面臨的大問題。通過對此種類型污水處理系統的處理能力、出水水質及投資的比較,選擇合理的處理途徑。
2 污水處理設施的簡介
目前在城鎮應用較多的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施主要有化糞池、沼氣發酵池、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等,基本特點是以厭氧處理為主,無動力或少動力,結構簡單,費用低廉,易于管理,實施方便,而城鎮的主流污水處理裝置仍以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下文對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簡單介紹。
2.1化糞池
化糞池是通過沉淀的方法將污水中的懸浮物沉淀下來并去除,主要處理工藝為重力沉降和厭氧消化。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一般能夠去除水中70%的懸浮物和30%的BOD5。但是沉淀處理對去除溶解性污染物沒有效果,污泥產量高且不穩定,難以達到污水排放標準。一些改良型化糞池污水處理效果好一些,但仍不能適應水質水量的變化,不能保證出水水質。
2.2沼氣發酵池
沼氣發酵池是利用厭氧菌對有機物進行分解,主要處理工藝為重力沉降和厭氧消化。沼氣發酵池的污泥產生率低且無需穩定化處理,最后還田處置,可以充分利用污泥中富含的氮磷作肥料,沼液可用于農田灌溉。沼氣發酵池產生的沼氣,可作為農村清潔方便的生物能源。
沼氣發酵池適用于有機物濃度高的糞便污水的處理,可大量去除有機污染物,但仍屬簡易處理,出水尚不能達標,工程造價是一般化糞池的1.5~2.0倍。
2.3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多為工廠定型產品,將各級處理工藝集中一體。工藝多為厭氧-好氧,主要處理工藝為重力沉降、厭氧消化過濾、接觸氧化、二沉消毒,以設施結構創造好氧消化所需要的好氧環境或通過鼓風曝氣充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抗沖擊負荷能力強,有脫氮除磷能力,污水處理效率高,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易于控制操作。但工程造價較高,是一般化糞池的4倍,而運行費用更高。
2.4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
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以厭氧處理為主,利用厭氧菌對有機物的分解,凈化污水。基本處理工藝為厭氧消化、厭(兼)氧過濾和接觸氧化,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工藝流程示意圖
污水經調節后進入厭氧消化池,經過發酵使沉降的有機污泥分解,厭氧消化池出水進入厭氧生物濾池,通過濾料表面和間隙中的厭氧生物膜和厭氧活性污泥繼續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出水再進入接觸氧化池進行好氧分解,最后排入自然水體。
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容積負荷率高,投資費用少,運行管理容易,基本無需能源消耗;如果在工藝設計中解決好負荷沖擊和好氧段的供氧問題,則可取得良好的處理效果,各項指標接近甚至優于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指標,可直接排入Ⅲ類水體,其工程造價是一般化糞池的3~4倍,運行費用低廉,但占地略大。
3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性與適用性的比較
3.1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施比較
以上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性比較[2]和適用性比較分別列于表1和表2。
表1幾類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性比較
表2幾類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適用性比較
上述比較和實際應用表明,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村鎮污水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更加符合大部分村鎮建設條件又能較好地解決村鎮污水處理的設施應是沼氣發酵池和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在村鎮污水處理實施中應予重點考慮。
3.3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具體應用要求
3.2.1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應用
適用范圍:①賓館、飯店、療養院、醫院;②住宅小區、村莊、集鎮;③車站、飛機場、海港碼頭、船舶;④工廠、礦山、部隊、旅游點、風景區;⑤與生活污水類似的各種工業有機廢水
特點:可用于地表或地表以下(設備上面地表可作為綠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保溫;比傳統活性污泥池體積小,對水質適應性強,耐沖擊負荷性能好,出水水質穩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產泥量少;全自動電氣控制系統和設備故障報警系統,運行安全可靠。
3.2.2沼氣發酵池的應用
沼氣發酵池主要用于解決農村糞便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水。由于農村污水收集管道大多不完備,污水處理設施應靠近污染源,污水就近處理,不需很長的管道,并且工程造價和運行費用也比較低。沼氣發酵池產生的沼氣可以就近利用,沼渣就近起出,方便村民的使用管理;所以小型分散的沼氣發酵池比較適合在技術管理水平低、經濟基礎薄弱的村鎮實施。
沼氣發酵池的形式有多種,現常用的水壓式沼氣發酵池處理效果尚不能令人滿意,應注意采用活性污泥停留時間長、處理效率高的升流式池型,容積COD負荷能達到6~8 kg/(m3?d)。沼氣發酵池正常運行最重要的是控制溫度,10 ℃以下沼氣發酵不能正常進行,故常溫沼氣發酵池的溫度至少應保持在15 ℃以上。
3.2.3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的應用
鄉鎮居民居住相對集中,能產生一定規模的污水量,又可以集中使用污水處理資金,具備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的條件。為保證污水處理質量,應選用相對集中的污水處理方式。因此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比較適合鄉鎮生活污水處理。
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規模適宜在500 m3/d左右,可按工藝流程要求因地制宜采用磚石砌筑處理池或者采用工廠成套產品。
6結論
通過對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性與適用性的詳細對比,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更適合該小城鎮污水處置。基于以上的比較,晉江市紫帽鎮頂溪園自然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采用了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保證了新型城鎮基礎設施的快速推進。推進農村水污染防治,是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大遺址 保護 利用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386-02
大遺址不僅僅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賦予了大遺址以全新的經濟學特征。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對于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量也在不斷上漲。因此,具有著特定文化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成為了全新的消費服務主要資源。對大遺址保護的重要意義已經愛當前達成了共識,但對大遺址的利用,則勢必會涉及到一定的成本。另外,大遺址本身都具有著相應的性質,都進一步突出了大遺址的經濟學特點。因此,研究對大遺址的保護及利用,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歷史文化與社會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大遺址保護及利用的現狀與特殊性
1.大遺址保護及利用現狀
大遺址,指的是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當中,規模最大、文化價值最高的大型的文化遺址、遺存與古墓葬等,鑒于大遺址所具有的規模,使得對其的保護與利用直接主導著社會經濟與利益。同時,大遺址都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蘊與信息量,結構也均表現出復雜的態勢,因此,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需要同地方城鄉建設和土地規劃整合為一體。
現階段,由于我國歷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保護受到了全社會以及政府的重視,使得歷史文化產業的保護與利用的成效有了極大的提高,效果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歷史的文化遺產已經初步形成了規模。歷史從一開始的利用原生態特點進行發展旅游產業,已經逐步轉變成了依靠規模效應來發展旅游產業的方式,具體包括: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服飾文化等等,通過這些方面都建設,歷史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第二,通過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使大遺址的歷史面貌更加完整。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遺址當地政府通過旅游業所創造的的價值,將歷史建設的更加完整,包括對自身建筑、街道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都能夠保證旅游以及自身的生產和生活。第三,大遺址歷史形成了頗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社會經營理念以及方式轉變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社會轉變了發展大遺址的經營理念,人民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通過轉變歷史經營方式,從以前依靠自身特點經營逐漸轉變成為了依靠產業規模特色來經營,使大遺址在受到良好保護的同時,更被充分利用。
2.大遺址保護及利用的特殊性
2.1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物質性
大遺址都是古建筑,比如土遺址等等,正是因為大遺址都是建筑,使得大遺址均表現出明顯的物質性特點。在所有的大遺址類型當中,土遺址的保護難度為最高,極為容易受到風、水和可溶鹽等的破壞,由此成為了一項艱巨任務。同時決定了很多大遺址的利用都處于初級階段。
2.2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空間性與不確定性
大遺址都具有著廣闊的占地面積,通常情況下內部的文化遺存也具有著分散的布局。同時,礙于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大遺址周邊環境創設的交叉性也為大遺址的保護創造了更大的難度。雖然法律當中對遺址的保護范圍有著相應的分層,但實踐卻存在著明顯的模糊性。
另外,大遺址也具有著時間上的不確定性。畢竟人們對遺址的認識,都是經由考古結論而來,而考古發現又無法一概而論,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大遺址保護與利用難度又有所提升。
2.3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脆弱性
大遺址環境很多都是原生態,由于具有著歷史原生性,使“脆弱”成為了大遺址的顯著特點。一方面,社會都會對遺址進行長期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現代化發展,對歷史環境的影響實難避免。而大遺址的環境特征既包括人工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既包括歷史環境,又包括現代環境。而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價值就在于對其原生環境的保護,因此也就決定了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具有著脆弱性特點。
二、大遺址保護及利用存在的問題
1997年由國務院的《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堅持原則做好大遺址保護的戰略目標,各政府在這一戰略決策的引導下,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規劃,這就給城各地遺址環境規劃建設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這也給大遺址生態規劃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在實踐中也發現了在推進大遺址保護及利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大遺址利用規劃不合理
在戰略規劃上,我國大遺址原生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戰略規劃及管理方面的弊端,在戰略規劃中的大遺址大多都是從宏觀上進行戰略規劃,但卻忽略了從區域的個性角度進行戰略規劃,缺少因地制宜的戰略決策,在區域戰略布局中不能準確定位各區域的結構地位與功能定位。而且,現有大遺址規劃體系粗獷,無法滿足原生環境與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建設的現行和未來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