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3: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工作概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概念;研究概況;新思考
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發展,對于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工作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中,運用邏輯起點的模式對于教育技術學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們需要對于邏輯起點的相關概念界定、我國國內對于運用邏輯起點模式進行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概況、我們對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新思考進行全面的研究,推動教育技術學研究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一、邏輯起點的概念界定
邏輯起點指的是對于研究的對象、比如:一種科學、學說、理論、思想等運用最簡單、最基本的界定,對于其理論的起始范圍、基本的概念進行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具備四個要素。第一,有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規定。第二,邏輯起點是構成該研究對象理論的基本單位。第三,邏輯起點的內涵貫穿于研究對象發展的全過程。第四,邏輯起點的范疇有助于研究對象完整理論體系的形成[1]。
二、我國國內運用邏輯起點模式進行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概況
從整體而言,我國國內對于運用邏輯起點模式進行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種類眾多、方法不一、表達各異。我們不能一一進行詳細的列舉與闡述,僅僅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與研究成果。
1、學習性的邏輯起點研究學習性的邏輯起點研究是一種運用邏輯起點模式進行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方式。這種觀點認為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是學習,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根本的目標是促進人的智力水平、提升人的學習質量。這種觀念的一種集中表現是認為通過對于教育技術學哲學方法以及實踐方法的研究可以解決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技術問題,推動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2]。
2、技術性的邏輯起點研究技術性邏輯起點的研究觀點認為教育技術學最為關鍵的是其中的技術問題。比如:學者周越等人就認為運用邏輯起點的模式進行教育技術學的研究不僅要研究一些經典的理論成果,還需要從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去進行其更加嚴格的理論以及概念的限定,并且把其作為今后研究的基礎,有利于教育技術學知識的深化與發展,為推動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作出貢獻。同時,還有的研究者認為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是教育的“軟技術創新”,并且通過這種創新性的研究給教育技術學帶來收益[3]。
3、借助技術的教育邏輯起點研究借助技術的教育邏輯起點研究認為,教育技術學與教育學具有一些共同點。但是,教育技術學本身還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比如: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有兩個。一個是教育活動,另一個是運用技術的活動,只有兩者進行緊密的配合,才能促進教育技術學研究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4、雙重結構邏輯起點研究雙重結構邏輯起點研究認為,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是教育學與技術學的雙重結構融合與交叉,它可以反映出教育中的技術特點與技術功能、也可以通過技術反應出其中的教育理論與教育結構。因此,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通過這種雙重結構進行了完整的體現[4]。
5、方法邏輯起點研究方法邏輯起點研究觀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說。它認為,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不能包含所有的技術,只能包含現代教育技術,比如:現代媒體技術、網絡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技術,以及一些具有現代化的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指導下現代教育技術中“學習”與“教授”的應用方法。這種觀點的最大優勢在于避免了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出現泛化、與其它學科的邏輯起點出現重疊的現象。
6、傳播邏輯起點研究傳播性邏輯起點的研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狹義的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研究,另一種是廣義的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研究。其中廣義的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認為,傳播是教育技術學的初始對象,因此導致了所有意義上的傳播都是教學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比如:視聽教學、視覺教學、直觀教學、電化教學全都是以傳播作為其教學應用方式的邏輯起點。而狹義的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認為,教育信息的傳播才是教育技術學的真正邏輯起點,對于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完整的界定[5]。
三、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新思考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教育技術學發展的新情況,我們需要對于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進行全新的思考。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真分析。第一,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其邏輯起點需要與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具有一些方面的相同性與聯系的結構特點。第二,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具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特點與特性。比如:教育技術學是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優勢來對于教學的質量進行提升、結構進行優化、效率進行提高,充分展示出技術性在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中具有的地位。第三,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必須符合邏輯起點的五個標準。首先,借助媒體技術,促進教育的發展。其次,借助媒體的技術教育派生出全部的教育技術學的課程內容與范疇。再次,這種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與教育技術學歷史起點吻合。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過程、研究資源相一致。最后,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依然屬于教育學的范疇,是其一個重要的分支。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研究工作也要進行不斷的提升與完善,以此來促進教育技術學研究工作的全面發展[6]。
四、結論
對于教學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進行科學研究,有利于促進教育技術學研究工作的進步與發展,有利于推動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學技術學教學工作效果的提升;更有利于教育學學科的發展與完善、培養出大量的人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2]葉步偉,馬德俊.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教育導刊,2010,04:22-25.
[3]穆桂斌,周靜思.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再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7-9.
[4]景紅娜.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一點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04:337-340.
[5]陳寶軍.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研究的一點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8,01:49-52.
1 對象與方法
1.1 綜合干預階段
1.1.1 試點選擇 在設計防制研究工作方案時,考慮到本項工作持續時間較長,且工作有一定難度,因此將研究點選在當地村委會組織管理能力相對較強,又能支持、配合研究工作開展的原城關鎮新老周村。該村地處我區東南平原,人口約1 000人,其中常住人口600人左右。耕地990畝。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近年棄農從工、從商人員較多。村經濟以種植水稻、經濟作物和興辦作坊小企業為主。居民經濟收入屬中等水平。
1.1.2 研究對象 為新老周村全體常住人口。在防制研究階段每年連續觀察居民土源性線蟲病感染率變化,并同時開展土源性線蟲病綜合防制干預。
1.1.3 查病方法 研究工作期間每年集中搞一次常住居民新鮮糞便檢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檢查土源性線蟲蟲卵,凡蟲卵陽性者計數作感染度分析。12歲以下兒童除作糞檢外,另加透明膠紙肛拭鏡檢蟯蟲卵。
1.1.4 干預措施 1997~1999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 查病治病,凡土源性線蟲感染者(即糞檢蟲卵陽性),統一服用由省地防所提供的阿苯噠唑驅蟲治療,成人用量每日400 mg頓服,兒童用量每日200 mg頓服。嚴格掌握禁忌證并觀察不良反應。② 群眾中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教育,講解土源性線蟲病的危害及防制知識。宣傳教育形式多樣,如送宣傳資料上門、召開婦女大會、定期出黑板報及廣播宣傳等。③ 結合農村初保,積極推進包括改廁、糞管在內的綜合性環境整治。
1.1.5 質量控制 ① 根據《全國第二次人體寄生蟲病現狀調查方案和實施細則》和《浙江省控制土源性線蟲病防治方案》,制訂了本次防制研究工作方案。② 參加研究人員及村協查員均經培訓,達到統一方法與標準。③ 要求糞檢率達到90%以上,驅蟲治療服藥覆蓋率100%,做到送藥到戶,看服下肚。
1.2 遠期效果觀察階段
在2000~2005年期間,每年對新老周村除一般性工作訪問,了解情況外,不再采取綜合性防制干預措施,觀察居民土源性線蟲病感染的自然變動,直至2005年對該村居民感染情況作最后一次復查。
2 結果
2.1 概況
1997~1999年綜合干預階段,每年1次(11~12月)對常住人口進行核對、登記及查病,糞檢率每次在90%以上,糞檢陽性者100%驅蟲治療。3年已累計發放宣傳資料1 900余份,婦女干部培訓會或婦女大會共3次,黑板報宣傳3次,廣播宣傳12次。至2000年底全面清理了露天糞缸,建立了公廁。2003年底統計,戶廁入戶率達90%,農業耕作化肥使用率在90%以上,居民人均收入1999年為4 400元,2003年增至6 450元。為配合試點防制研究工作的開展,1997~2000年全區每年進行1次中小學生(占全區總人口10.64%)為重點的甲苯咪唑服藥驅蟲,累計服藥8萬余人次。
2.2 土源性線蟲感染率變化
防制點內居民土源性線蟲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在采取干預措施的第2年(1998年)鉤蟲已達0感染,第3年(1999年)鞭蟲0感染,并持續至今(表1)。該村居民多數為輕度感染,混合感染也較少,僅1998、1999年各發現1例感染2種線蟲者。
采取干預措施后,兒童蟯蟲感染呈明顯下降,相對其他蟲種,其感染率仍然較高,至2005年仍達7.81%。從性別感染比看,差異無顯著性(χ2=0.58,P>0.05),見表2。
2.4 新感染情況
于1998、1999年作了點內居民每年新感染情況調查,2年的新感染率均在1%左右(見表3)。
2.5 遠期效果觀察
在連續3年干預措施后,2000~2005年不再對該村作任何干預措施,至2005年復查居民土源性線蟲病總感染率(1.13%)比干預措施結束當時的1999年(7.27%)下降了6.13個百分點(見表1)。
3 討論
新老周村村莊范圍不大,人口也不多,實施干預措施相對容易,且對該村防制研究工作實行質量控制,因此其研究資料是可信的。1997~1999年前后3年比較,居民土源性線蟲病總感染下降42.81%,期間2次調查新感染者每年均在1%左右,且鉤蟲、鞭蟲感染率已降至為0。靜態觀察至2005年,比1999年又下降84.46%,比防制研究開始時的1997年下降91.11%,都說明綜合性防制效果十分明顯,該村土源性線蟲病傳播途徑已基本阻斷。我們認為除了綜合性防制措施的積極作用外,也不排除防制工作期間該村相當數量居民棄農從工、從商,人們生產方式改變和生活水平提高,促使線蟲感染率的自然下降。
開展農村土源性線蟲病防制,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積極查治病人,連年全區中小學生驅蛔,均使傳染源總體數量減少。農村開展改廁、管糞等環境衛生整治,以及改變農業耕作方式和居民衛生防病知識的提高,對切斷傳播途徑均十分有利。目前對土源性線蟲病感染已控制在較低水平地區,每年不必再普查普治,今后工作應將外來人口和兒童列為重點防治對象。為鞏固防制成果,采取經濟有效的衛生宣傳教育,引導居民形成良好衛生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樣會有良好效果。
2005年復查新老周村12歲以下兒童蟯蟲感染率仍達7.81%,與其他蟲種相比,感染率偏高,而12歲以上人群自1998年以來再未有蟯蟲感染者,提示蟯蟲的易感者仍然以小年齡組人群為主。其原因可能與蟯蟲生活史簡單,兒童尚未形成良好衛生習慣,傳播容易實現,僅靠每年1次驅蟲治療,尚不能完全根治有關。據報道,治療蟯蟲感染最好采用阿苯噠唑,學生在學期初及間隔半個月各服1次藥,在學期中間再加服1次的方法,可驅除體內全部蟯蟲,并使環境中的蟯蟲卵數量減少[1]。
本項防制研究工作歷時8年,時間跨度較長,期間包括機構變動,人員變遷,但是工作自始至終按照工作方案進行,研究工作取得成功,有賴于當地村委會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其中宣傳工作的到位,在整個防制研究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促成了較高的糞檢率和100%的服藥覆蓋率。但由于周期較長,試點內居民流動相對較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固定人群的長期觀察。
4 參考文獻
[1]齊小秋.腸道寄生蟲防治手冊[M].福川: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32.
1.1、項目的目的及意義
1.2、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
1.3、項目的產業化前景分析
2、研究開發內容、方法、技術路線
2.1、主要研究內容
2.2、擬解決的關鍵技術
2.3、擬采用的方法、技術路線以及工藝流程
2.4、項目的特色和創新突破點
2.5、項目完成后預期實現的技術、經濟指標及社會和經濟效益,對產業的帶動和提升作用。
3、產學研合作優勢分析(包括工作基礎、合作優勢分析等)
3.1、承擔單位概況(人員、資產、業務與管理狀況)
3.2、本項目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包括已有的階段性成果、現有科研裝備條件、合作單位之間以往合作情況)
3.3、合作單位之間的存在的優勢互補(或強強聯合)情況分析。
4、以往承擔項目完成情況及主要成果(近五年內)(高校的主要以課題團隊的成績為主)
4.1、承擔國家省部級有關課題完成情況(立項年度、項目編號、項目名稱、計劃類型、完成時間、投資規模、完成效果)
4.2、以往科技成果轉化情況(技術成果名稱、實施單位、實施地點、實施時間、實施效果等)
伯克利加州大學(簡稱伯克利)對本科生科研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將其當作本科課程內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將學校在這方面工作的好壞當作吸引本科生入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認為,一所偉大的科研型大學,其重要性及成就不僅應當體現在杰出的師資、圖書豐富的圖書館、設備先進的實驗室以及能夠反映最新學術成就的課程,也在于能夠提供機會使得學生能與教師一起參加研究,同時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加交流并發展友誼。另外,本科生科研還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方面的意義,“對于正準備進入社會扮演一個角色的本科生而言,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讓他們了解知識的來源:知識不是來自人類的指令,也不是來自于人類的幻想和欲望,而是來自于對周圍事物精確的觀察和描述,這些事物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為的”。(伯克利古典學教授StephenMiller)1969年,麻省理工學院(MIT)負責本科教學的院長MargaretL.A.MacVicar受另一名教師EdvinH.Land(立即成像技術的發明人)的啟發,創設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URAP),資助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MIT認為,這一項目是全美最早的促進本科生科研的項目之一。
8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也開始系統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設有2個“本科生研究中心”(UndergraduateResearchCenter),分別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以及生命與物質科學范圍組織本科生科研。由于在這方面工作的杰出成就,1997年,UCLA獲得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所頒布的“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成就獎”(RecognitionAwardfortheIntegrationofResearchandEducation)。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雖然也是伯克利的傳統,但90年代以前這些工作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也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直接進行聯系,工作開始得并不充分,與兄弟學校例如UCLA相比較為落后。
90年代,伯克利開始設立專項資金對本科生科研進行資助,但工作分散在各系進行。為了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伯克利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辦公室”(OfficeofUndergraduateResearch)對本科生科研進行組織并提供服務,同時開始為本科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數量充足的科研機會。辦公室設于文理學院內,有2名固定職員。“本科生研究辦公室”的工作包括對本科生研究工作的組織與服務,如提供各種研究機會和項目申請的信息,組織項目申報、審核以及驗收工作,此外還承擔一定的教育職能,例如組織各種關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講座、討論會來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寫項目申請書、擬訂預算等,也可以說幫助學生親自實踐在未來如何作為一名科學家進行研究工作的全部過程。辦公室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維護一個網站(research.berkeley.edu/),這個網站包含該辦公室的幾乎所有重要工作,能迅速地各種信息,包括項目申請方面的信息、最新的學術講座通知、指導性的專門討論會、報告會的廣告等。可以說,這個網站是伯克利本科生科學研究的中心區。
二、本科生科研項目的類型
本科生科研從工作內容角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作為學徒參與以教師為主的研究小組,在其中擔任研究助理,例如伯克利學校自己設立的“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The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iceProgram,URAP);另一種是學生自己提出項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項目、創造性設計工作以及公眾服務性項目(CommunityServiceProject),根據方案向學校提出研究資金申請,例如學校設立的HassScholarsProgram和BerkeleyBeckmanScholarsProgram。
1.“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URAP這項計劃在1991年由現任副校長DonMcQuade創立,他當時是本科生跨學科學習計劃的院長。計劃初始時有23名教師和31名學生參加,現在大約有170名教師提出計劃,每年接受約400名學生在五十幾個院系參加教師的科學研究,資助面較廣。目的:提供機會使學生能與教師在科研中有機會一對一的接觸,在研究工作中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增長學生的研究技能。計劃設計:每年春季和秋季項目信息,每一位愿意指導本科生科研的教師將自己目前正在從事的研究項目的概況予以公布,另外須說明項目中所需要的本科生人數、工作崗位以及申請者須具有的特殊條件。任何一個年級的本科生如果平均學分績點(GradePointAverage,GPA)在2.0以上,可以在詳細閱讀教師的研究信息后向最多三個項目提出申請,包括項目申請表格、自己的興趣說明及成績單。教師在申請人中進行基本情況審核(GPA和特殊技能),然后再通過面試選出參與自己研究項目的本科生,或者說選擇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的“學徒”(Apprentice)。對于學生來說,項目申請是競爭性的。項目的結果是:學生在決定參與研究之前與教師簽訂合同,確定自己每周投入工作的時間。如果每周投入3小時,學生可以在課程號為192的課程中取得學分,學分數確定為1,成績為通過/不通過(Passed/notpassed);投入時間增加,學分數也可增加,最多為4。學生在項目完成后提交3~5頁的文章,說明自己在研究中的主要收獲或取得的研究成果,經審核獲得學分。其他規定:教師指導一名本科生,學校給予500元項目研究經費。學生如果在暑期繼續工作,可以獲得1000~2000美元的經濟資助,或者是生活方面的補助,或者是旅費。學生在一個項目持續工作2個學期以后,有資格向學校申請自己的研究項目,發表文章以及參加學術會議時也可以進一步申請資助。例:考古學系教授MargaretConkey正在從事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中部史前巖畫研究,其工作小組中有5名本科生受到這一項目資助參與研究工作,學生的學科背景分別為考古學、法語、英語和生物學。5名學生中有一名來自其他學校,暑期參加研究。當項目組在法國進行田野工作,學法語的學生可以協助進行翻譯工作。(該教授3月13日講話)
2.HassScholarsProgram這個項目由校友RobertandColleenHass一家捐贈,是一項來自私人基金會的項目。該項目創辦于1997年,主要資助杰出的三年級本科生在整個學年包括暑假期間從事研究工作,資助金額較豐厚,其中研究經費為5000美元,另外為了使學生專業研究而不外出打工,項目還包括暑期的獎學金3500美元和學年獎學金3200美元。項目申請人GPA應在3.5以上,須參加一年的研究工作,參加項目中期研討會以及項目結束時的論文報告會。該項目每年資助20名學生,在申請人中進行選拔。本科生科研的資助來源于三方面,一是由學校、院系以及其他跨學科研究領域提供的研究機會,這種類型的資助計劃共有17種,例如單獨設立的“校長本科生研究獎學金”(President''''sundergraduateFellowship,PUP)、“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資助”(MolecularandCellBiologyResearchResorues),“心理學研究機會”“(PsychologyResearchOpportunity)等;一是由加里福尼亞大學系統所管理的國家實驗室提供的研究機會,例如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每年接受約332名本科生參與實驗;第三方面為校外所提供的機會,包括NSF所設立的全國性的“本科生研究經驗計劃”(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KEU)以及一些私人基金會所提供的研究資助等。
3.“校長本科生研究獎學金”,PUPPUP計劃資助杰出的本科生在教師指導下從事原創性的研究工作(originalandcreativework),項目的資助金額最高為2000美元,申請人須在產生基本思想后向一名教師征求意見,然后提交項目申請書和經費預算,項目經費來自于伯克利校方。與URAP計劃不同的是,該項目支持獨立的原創性研究,不支持學生參加教師已經立項的研究項目的工作。本科生完成研究須提交論文,經審核可在課程號為199的課程“指導下的獨立研究與學習”中取得學分,學分數根據研究工作項目大小確定為1~4,成績為通過/不通過,由指導教師確定。
4.“本科生研究經驗計劃”(REU,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Program)該項目為NSF設立,資金撥付各研究機構包括學術性機構、非贏利性研究機構或私人研究機構,用來設立本科生科學研究的“工作站”(REUSites),補充機構必要的實驗設備與消耗,支付所選拔的本科生的獎學金、旅費以及一些住宿費。學生向該“工作站”申請研究機會,由“工作站”負責選拔。項目資助領域主要為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資助數量龐大,范圍較廣,每年有數千名的本科生在該項目資助下,利用暑期時間在全國各地的大學、研究所、企業以及博物館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自不發達地區的學生、女性以及殘疾學生,該項目有特別的優惠。“工作站”在每年項目結束之后向基金會提交詳細的報告,并須跟蹤受資助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工作選擇以檢驗該站點工作的成效。
三、簡單分析
在對伯克利本科生科研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時,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一)學生參加科研是否計算學分?答案是肯定的。學生參加科研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在伯克利的本科課程目錄中,有5門課程是特別研究課程(SpecialStudiesCourses),課程號分別為98、99、197、198和199,其中98課程為“指導下的小組研究”(DirectedGroupStudy),99為“指導下的獨立研究”(SupervisedIndependentStudy),這兩門課程為低年級課程;197為“田野研究”(FieldStudy),198為“指導下的小組研究”,199為“指導下的獨立研究”,這3門課程為高年級課程,學生在這5門課程中總共可以取得16學分來滿足畢業所需的學分數。此外,課程目錄中還有2門論文課程供學生選修,其中課程號為192A—192B的課程為“四年級論文”(SeniorThesis),課程號為“195A—195B的課程為“榮譽畢業生四年級論文”(SeniorHonorsThesis),學生每星期投入3小時可計算1學分,每門課程最多取得3學分,A、B代表上下學期。伯克利本科畢業學分要求為120,其中學生可以用20以上的學分來進行研究性工作,占總學分要求的六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見本科生科研在伯克利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如何鼓勵學生參加科研?科研對于本科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他們在科研中可以獲得極大的“利益”,這些“利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參與研究有助于學生對所學領域知識和基本理論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科生參與科研,他們會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實驗室所發現的事實之間的聯系,這種了解幫助他們在一種新的感覺下學習。他們學會了像科學家一樣地思想”(Cramer博士,UCLA生命與物質科學本科生科研中心主任);此外,本科生參與科研也可以獲得學分。2.參與研究完成論文,是學生取得榮譽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3.參與研究可以與自己崇敬的教授一起工作,發展比較親密的個人關系。4.參與研究可以與一個小組的同學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一起工作,增進彼此的交流與合作。5.參與研究可以參與一系列合作性的充滿智力挑戰的工作,這些研究經驗與工作經驗對個人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發展非常重要,也是個人簡歷中的重要內容。6.在本科生申請研究生院和選拔職業時,可以從導師和年長同學那里得到較好的指導與推薦,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成敗經驗也可以幫助自己了解興趣與才能所在,避免對未來的錯誤選擇。7.在自己的研究、田野調查和創造性工作取得結果時,可以有機會完成畢業論文或發表文章,取得巨大的成就感。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個資助項目都有許多申請者的原因。
(三)教師指導本科生科研的動力。首先,許多教師把指導本科生科研當作自己的最重要的責任,當作自己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認為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可以使本科生較早地學習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一生中用最多的時間進行創造新知識、推進知識疆域的工作;一些院系以及有組織研究機構(ORU,OrganizedResearchUnits)也把參與指導本科生科研當作機構的重要職責,他們認為本科生科研有助于吸引研究生生源,為學科的發展不斷補充新生力量;其次,教學相長(Teachingandresearchfortifyeachother)。教師們也認為,在指導本科生科研時,本科生的熱情、無拘無束,充滿想象力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也不斷激發他們的靈感,為研究帶來新的思路,使他們受益良多;最后,在晉升評估時,有些系科也把教師在指導本科生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當作重要參考指標。教師指導本科生科研,也可以使他們獲得全校最杰出的教學成就獎。
(四)是否所有學生都參加科學研究?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參與科學研究有GPA方面的基本要求,例如URAP的項目申請者GPA應在2.0以上,參與HassScholars項目的申請者GPA必須在3.5以上;其次是競爭性原則,申請者需要具有最好的基本條件或最好的項目設計,才有可能被教師從眾多申請者選中。這樣的基本原則鼓勵學生先學好課程,同時也充分保證了參與者的學術研究基礎和潛力。
(五)學術交叉的促進。本科生科研對學術交叉的促進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學生可以參加非本專業的科研項目,例如前述法語專業的學生參與考古研究項目,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個體不同知識領域的交叉;其次,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在同一科研小組中工作,通過彼此的相互學習促進了學生個體間的知識交叉;最后,也是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其他大學的本科生科研機會向伯克利的學生開放,伯克利的研究機會也允許其他大學學生的參與,特別是在其所設立的“暑期研究計劃”中。這樣的計劃非常有利于伯克利吸引其他大學的優秀本科生來伯克利讀研究生,也有利于伯克利的本科生吸收其他大學的學術所長從而開闊視野,全面成長。
(六)本科生的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在四種學校辦的雜志發表,“本科生研究辦公室”網站上有這四種雜志的網址聯結。這四種雜志是:伯克利本科生雜志(BerkeleyUndergraduateJournal)、伯克利科學(BerkeleyScientific)、加州工程師(CalEngineer)以及思想者(TheThinker)。雜志的編輯為學生,聘有教師擔任指導,雜志的主要目的是為該校本科生研究成果提供發表基地,促進學生之間的學術性對話以及學問的增長。學校每年投入15000美元經費支持雜志出版。此外,學校還對學生發表文章提供版面費支持,對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宣讀論文提供旅費支持,也積極組織他們之間的學術講座會和論文報告會。
(七)專門的管理機構。由于本科生科研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各學校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對本科生科研進行組織與服務。伯克利的機構是“本科生科研辦公室”,UCLA的機構是2個“本科生研究中心”,MIT的機構是“UROP辦公室”以及各院系內的本科生科研協調人(coordinators)。
(八)特點:伯克利本科生科學研究的支持體系,非常類似美國國家科學研究的支持體系,學生參與全過程,就參與了一次未來真實科研工作的預演。特別是在自我科研項目的申請中,學生從項目申請書的擬訂、修改,規劃預算和工作時間表到進行實驗(調查)、分析數據、提交報告、發表文章,完全與未來的科研工作模式一樣。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教育。
四、效果
對本科生畢業后的跟蹤調查表明,本科生的科研經歷往往是他們對本科教育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一名名叫MargaretMcConnell的學生寫到,“參與科學研究是我在伯克利最滿意的經驗,3年的工作使我有了最豐富的研究經驗。我熱愛并且能夠在課堂上學到東西,但當我能親自參與正在我的領域進行的研究工作,親手觸摸那些在課堂上離我很遠的東西,我就感覺這簡直是上天的賜予”。在一項對校友的調查中,斯坦福大學的許多本科校友都特別指出,參與科研是他們在斯坦福所受教育中最重要以及最有價值的經歷。McNairScholarsProgram是一項專門資助低收入家庭學生參與本科生科研的項目,對該項目的長期跟蹤研究表明,本科期間參與科研的經歷,對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比較與借鑒
蒙醫藥學是祖國傳統醫藥學中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組成之一。它吸納并借鑒了印度醫學、藏醫學、中醫學理論的精髓,經蒙古族人民的長期醫療實踐,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性、獨特理論體系及臨床特點的民族醫學[1]。其中蒙藥學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蒙藥學已有2800多年的發展史[2]。
蒙藥復方為蒙醫治療疾病的主要臨床應用形式,它的組方較中藥復方固定,且同樣按照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它是蒙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具體體現。近年來,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蒙藥復方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分離、成分的質控、工藝、藥效及機制、臨床觀察研究等方面,而有關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則較少。毋庸置疑,蒙藥復方中,起到藥效作用的有效物質無非是諸多化學成分。通過研究,探求蒙藥復方中有效物質(有效組分、有效成分),可揭示蒙藥復方配伍規律及作用機制,優化制劑工藝,制定復方質量控制標準,進而研發物質、藥效及毒理、機制明確的創新藥物。因此,本文簡要回顧了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意義及概況,論述了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新思路。為蒙藥現代化與國際化趨勢,本文提出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與創新藥物研究相結合的觀點。
1.蒙古族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理論的發展
傳統蒙藥復方是由多種單味藥組成的藥物組合體。蒙藥復方的藥效作用是通過該特定的組合體里化學成分群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即這些化學成分群是復方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明確復方中有效物質基礎,就可解釋蒙藥復方中到底哪個成分在起到藥效作用,化學成分間是怎么相互協同而作用于人體的。探求蒙藥復方中有效物質(有效組分、有效成分),才能對蒙藥進行有效的提取、純化、優化制劑工藝、制定復方質量控制標準,可揭示蒙藥復方配伍規律及作用機制,進而研發物質、藥效及毒理、機制明確的創新藥物。因此蒙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是蒙藥現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2.蒙古族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建立
目前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復方中某個成分或某些單味藥的有效成分為指標性成分,于體外水平上,對其進行提取分離、定性及定量分析,或將對其進行藥效跟蹤,證明其蒙藥復方有效。而將其蒙藥復方作為一個整體,以藥效/藥動為指標,于體內,對其進行全面分析及藥效的追蹤,從而確定復方有效物質的研究還未曾報道。以蒙藥復方中有效成分為指標性成分進行分析研究,該研究是以蒙藥復方中某一成分為指標性成分,其中該指標性成分均是在組方單味藥成分的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確定分析的指標性成分,采用多種分離及分析技術對其進行研究工作。在病理模型下,以藥效為指標,追蹤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本研究即根據臨床療效,建立合理的病理模型,確定一種或多種藥效作用的觀測與評判指標,然后對復方及各有效組分(有效成分)進行活性追蹤。
3關于蒙古族復方制劑與創新藥物的研究新思路[3]
蒙藥復方制劑與創新藥物的研究新思路,以下幾種:建立蒙藥復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紋圖譜,分析其“類藥成分”,依據“血清藥物化學”的理念,我們可以建立蒙藥復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紋圖譜,在全面分析蒙復方入血成分、分析其“類藥成分”(類藥成分即有效物質的前體,疑似有效物質)。應用血清藥物化學進行研究時,現在多是對復方整體和各個單味藥的體內外成分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找出了移行成分、來源生藥及其代謝產物,這能為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奠定基礎。基于特定病理模型,分析蒙藥復方各成分體內藥動學過程(PK),考察復方中各成分間的協同作用及機制,在中藥復方化學研究中,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國內外學者,都有很多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筆者在已中也已強調:在研究復方有效物質基礎時,病理模型的重要性。因此,蒙藥復方有效物質基礎研究也同樣在合理的病理模型下進行各項研究。基于特定病理模型,根據藥動學時間點進行藥效學追蹤(PD),考察復方中各成分間的協同作用及機制,采用特定的病理模型,根據藥代曲線結果,選擇不同藥效時間點,分別應用藥效學實驗,對其復方進行藥效學追蹤,為PK/PD關聯性分析提供PD數據。
參考文獻
[1] 畢力夫,阿古拉,劉建一,吳巖. 構建蒙醫藥學現代化研究平臺的意義與作用[J]. 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7,29(05):346-348.
1.品種研究概況:
簡介品種基本情況,包括:藥品名稱、申請注冊類別、處方來源。明確處方藥味組成、制成總量、劑型、規格、擬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確日服或日用劑量。改劑型的品種還需說明其日服/用原料藥量是否與原劑型一致。明確處方藥味是否為飲片,炮制品應明確炮制品規格,并規范撰寫,如:半夏(制)需要根據處方實際所用的炮制規格明確為姜半夏、法半夏還是清半夏;“元胡”規范為“延胡索”等。處方中含有毒性藥材的,明確其日服/用飲片量,并說明是否超出法定標準規定。處方中含有源于瀕危野生動植物藥材的,應說明藥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證明,并提供資源可持續利用情況的報告。
2.立題依據:
對于中藥復方6類新藥,應明確處方來源于經驗方還是科研方等,說明出處,說明是否提供了依據。說明其臨床使用和研究情況等,闡明立題依據。申請5類有效部位制劑的品種,尤其應關注立題依據的確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據,進行了哪些篩選比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應采用專屬性強的測定方法進行研究)是否達到了5類藥的基本要求等。改劑型的品種,應特別關注改劑型的立題依據是否成立?針對法規要求“對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但不改變給藥途徑的注冊申請,應提供充分依據說明其科學合理性。應當采用新技術以提高藥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且與原劑型比較有明顯的臨床應用優勢”進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說明改劑型的科學合理性,是否較原劑型具有優勢?改劑型的立題依據是否有充分依據。
3.劑型選擇及規格的確定依據:
簡述劑型選擇確定的合理性依據。說明針對劑型選擇進行的相關研究工作,必要時進行充分的比較研究。如:選擇腸溶膠囊(片),需要提供選擇腸溶給藥的必要性合理性試驗依據,與口服給藥進行的比較研究,結果如何。結合適應證特點,說明該劑型是否符合臨床需要?結合藥理毒理試驗結果、溶出度考察結果等綜合考慮劑型確定的合理性。提供藥品規格的確定依據,并評價其合理性。
4.制備工藝及研究內容:
簡述原料的前處理:明確藥材(飲片)前處理的方法和條件,明確炮制規格。簡述輔料及所用材料的處理處理方法和條件。制備工藝:明確研究確定的制備工藝。重點說明制備工藝路線確定的合理性及依據。工藝路線的確定主要應以保證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目標,同時考慮大生產的可行性。可從處方藥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質、藥效學比較研究結果、臨床應用背景及文獻資料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因決定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質基礎主要與制備工藝有關,所以,工藝的合理性尤為重要,這是申請臨床階段研究與評價的重點。工藝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純化方法的,應說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據。如:復方制劑采用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工藝的,由于復方制劑成分復雜,難以說明上柱前后物質基礎的變化情況,往往難以提供充分的依據說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議審慎選擇。在工藝路線合理性前提下,應明確各工序的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確定的依據,分別說明提取、分離純化、濃縮與干燥等工藝參數確定的考察指標、試驗方法與結果。重點說明:試驗方法、考察指標及確定依據、對哪些工藝參數進行了考察篩選、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分析、試驗結果如何、確定的工藝參數是什么。并并闡述采用確定的工藝參數條件進行的驗證試驗結果。說明各工序考察指標的轉移率,評價工藝的合理性。簡述制劑成型工藝研究概況。明確制劑處方。明確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質考察結果、所用輔料的種類和用量及其選擇確定的試驗依據,說明輔料選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輔料還需明確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據。說明根據劑型特點進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結果如何等。中試或規模放大研究:簡述中試或規模放大研究的結果和質量檢驗結果,包括批次、生產規模、投料量、主要中間產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說明所用藥材/飲片的含量測定結果,以及含量測定指標的轉移率。特別應注意中試研究規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說的1000個制劑單位的10倍投料量,而應該根據品種具體情況,進行充分的規模放大研究,達到商業化生產可行性的目的。否則,會給申請生產帶來較大風險。需要說明的是:建議對中試或放大規模的工藝條件與實驗室工藝之間的變化進行說明,并對工藝的合理性和大生產的可行性進行評價。
5.質量研究和質量標準:
原料藥、輔料的質量標準及來源:原料藥包括處方投料用藥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說明原料藥、輔料的法定標準出處、檢驗結果。簡述原料藥質量標準中已建立的質量控制項目及限度。無法定標準的藥材或輔料,說明是否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了研究,并按法規進行申報,說明是否建立了質量標準。中間體質量標準:若建立了中間體的質量標準,簡述其主要檢測項目。制劑質量標準:簡述制劑質量標準的內容,說明未列入質量標準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順序對制劑質量標準的內容進行說明和評價。鑒別:簡述質量標準中列入的鑒別項目、方法及結果。包括鑒別藥味、所采用的鑒別方法、對照藥材和/或對照品、陰性對照結果等,評價方法是否具有專屬性。簡述未列入質量標準藥味的研究情況,說明不列入標準正文的理由。如:“本品處方含有6味藥,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參(對照藥材)、人參(人參皂苷Rg1、Re、Rb1)、黃芩(黃芩苷)、當歸(對照藥材)的鑒別項,彩色照片中色譜斑點清晰,陰性無干擾。對方中黨參、山藥以對照藥材為對照進行了TLC鑒別研究,結果黨參的鑒別存在陰性干擾,樣品中山藥的色譜斑點不明顯,故暫不列入質量標準正文”。檢查:說明檢查項目、方法及限度。說明按藥典制劑通則項下要求檢驗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據劑型需要建立相應的檢查項目。說明是否建立了與安全性有關的檢查項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檢查、重金屬有害元素檢查、有機溶劑殘留量及大孔樹脂殘留物檢查等)。評價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對重金屬(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第二法)、砷鹽(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第一法)進行了檢查,結果重金屬含量小于10ppm,砷鹽小于2ppm,未列入標準正文”。含量測定:明確質量標準中研究建立的含測方法、測定指標及限度,說明方法學考察的結果,簡述樣品含測的批次和結果,計算轉移率,評價含測指標、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確定的合理性。另外,應說明不同工藝路線的藥味是否分別進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說明研究情況(質量標準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冊階段進行)。有效部位制劑應注意需要采用專屬性強的含量測定方法進行研究考察,以確定有效部位的含量達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將該專屬性方法列入標準,列入標準的含量測定方法可以是較為簡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說明其可行性。說明對照品的來源及純度,非法定來源的對照品尚需簡述結構確證的研究結果。6.檢驗報告:說明自檢樣品的批次、批號、檢查結果,是否符合標準規定。評價擬定的質量標準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穩定性考察:
簡述穩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結果。說明試驗方法、條件及內包裝;明確考察的樣品批次、規模、指標及選擇依據、時間、測定方法和結果。評價穩定性方法和結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裝材料、貯藏條件及有效期的確定,評價樣品的穩定性。
8.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或容器選擇:
簡述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或容器(以下簡稱包材)的選擇依據、來源和執行的質量標準、注冊證;針對所選用包材而進行的支持性研究情況。從目前的申報資料來看,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建議關注內包材的合法來源,單劑量多劑量包裝的合理性及特殊劑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綜合分析與評價:
通過對立題依據、劑型選擇、工藝路線確定和工藝研究、原輔料質量、質量控制研究、穩定性考察、內包材選擇等研究考察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各項研究結果之間的聯系。結合臨床應用背景、藥理毒理研究結果及相關文獻等,分析藥學研究結果與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間的相關性,評價工藝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質量可控性及質量穩定性。
二、思考和建議
二、專業介紹和培養目標
視覺傳達設計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理論修養與專業技能齊備,具備多媒體視覺傳播設計、影視后期設計、網頁設計、插畫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動畫、網絡、影視等數碼藝術設計制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能在動畫公司、網絡廣告公司、影視媒體設計公司、電視臺、出版機構、廣告與媒體公司、政府機關、學校從事設計實務、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平面設計人才。
環境設計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具備景觀設計學、城市規劃學、植物學、生態學、藝術史、景觀工程實踐、環境設計(公共建筑、工業建筑、農業建筑和居住建筑外觀裝飾和室內空間設計、會展設計、建筑外觀環境規劃設計、建筑內外設施設計)方案策劃、實施、管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在與環境設計內容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專業設計機構、教育機構及研究機構等單位及部門從事環境設計、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能在園林規劃設計、景觀設計、園林景觀工程、城市規劃等單位和部門以及高等、中等藝術設計院校、科研院所從事景觀設計、規劃、工程施工與管理、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環境設計人才。
產品設計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具備工業產品設計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中高等學校等從事工業產品開發設計,及企業形象設計、包裝設計等方面工作,或從事有關管理及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
音樂學 本專業分聲樂、器樂、舞蹈三個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具備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專業技藝,能在各類中高等學校、社會文藝團體、藝術研究單位、政府文化藝術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音樂表演、音樂藝術管理或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社會音樂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專業人才。
根據“武書連大學排行榜”,我校藝術類學科在全國1000余所大學中排名第70名。擁有音樂與舞蹈學和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學位授予權。
三、培養方式
(一)美術類:一、二年級開設專業理論基礎、繪畫(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經濟理論基礎、市場營銷、策劃理論基礎等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三、四年級從事專業學習與實踐。
(二)音樂類:一、二年級開設專業基礎理論、專業基本技能、市場營銷、策劃理論等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三、四年級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潛質,確定專業方向。
四、招生范圍
文理兼收,在以下省份招生,其他省份不安排招生計劃。考試方式采用學校組織藝術類專業考試(以下簡稱校考)和各省組織藝術類專業統一考試(以下簡稱省統考)兩種方式。其中:
(一)美術類:
采用校考成績省份:湖南、廣東、湖北、安徽、福建、山東、河南
采用省統考成績省份(計劃數):江西(40名)、江蘇(18名)、浙江(10名)、山西(10名)、北京(2名)、天津(2名)、遼寧(2名)、云南(2名)、甘肅(2名)、廣西(2名)
(二)音樂類:
采用校考成績省份:山東、安徽、湖北、江蘇
采用省統考成績省份(計劃數):江西(5名)、湖南(15名)、廣東(3名)、河南(2名)
五、招生計劃
2015年招收藝術類本科生310名,學制四年。
辦學層次
專業類別
專業名稱
招生計劃
學制
學費(元/年)
本科
美術類
視覺傳達設計
250
四年
9200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音樂類
音樂學(聲樂、器樂、舞蹈方向)
60
注:以上各專業及方向均使用統一的音樂、美術類校考或省統考成績。
六、校考
(一)報考條件
1、擁護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祖國。
2、身體健康、無色盲、色弱。
3、高中畢業及以上學歷或同等學歷。
4、考生所在地省級招生主管部門要求的其他條件。
(二)報名辦法
1、報名方式:到我校在各地設立的考點(近期公布)報名,不接受函報,不允許跨省、跨考點參加考試。
2、報名手續:驗交考生本人身份證及復印件或其他有效證件;詳細填寫報名登記表、準考證;交近期本人免冠1寸照片3張。
3、報名費、專業考試費:美術類共計180元,音樂類共計180元。
(三)考試
1、美術類
(1)專業考試:考生帶準考證、學生證或身份證,按規定時間到指定考場參加考試。畫具、繪畫材料(考試紙除外)自備,食宿、交通費自理。
(2)考試科目:素描、色彩,考試順序按準考證上規定進行。
(3)文化考試:考生在戶口所在地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考。
2、音樂類
(1)專業考試:考生帶準考證、學生證或身份證,按規定時間到指定考場參加考試。食宿、交通費自理。考試過程采用全程錄像方式。
(2)考試科目:①各方向分別自選兩首曲目備考。聲樂可自備鋼琴伴奏。②簡譜、五線譜視唱,聽音模唱。
(3)文化考試:考生在戶口所在地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考。
考生可于2015年4月25日前登陸學校網站jxufe.cn,根據學校招生網通知查詢專業成績。
專業校考成績合格的考生,我校將于2015年4月30日以前發出專業考試合格證(成績不合格者不另行通知)。
七、錄取
(一)錄取批次:錄取批次由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確定。
(二)專業成績認定
1、美術類、音樂類采用省統考成績的省份,錄取時以省統考成績認定為專業課成績;
2、美術類、音樂類安排校考的省份,錄取時以校考成績認定為專業課成績;
3、部分省份要求考生須通過考生所在省份藝術省級統考才有資格報名參加校考考試或錄取,請考生注意本省省級招生主管部門有關通知,按要求做好省級統考報名和考試工作。
(三)錄取方式:
1、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體檢合格、專業考試合格的前提下,在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按相關政策投檔到我校的考生中,按照考生綜合成績(綜合成績=高考文化課成績×60%+藝術專業課成績×40%)從高分到低分排序錄取,報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審定。
2、美術類、音樂類安排校考的省份如遇綜合成績相同的情況,參考省統考成績順序錄取。
(四)計劃安排:使用校考成績省份招生計劃分配原則為:該省藝術招生計劃數=該省報考我校專業考試人數/全國報考我校專業考試人數×我校藝術類校考招生總計劃數。
(五)合格證:合格證發放數不超過我校在該省招生計劃數×4
八、入學
(一)新生憑《專業準考證》、《高考準考證》、《錄取通知書》按時辦理入學手續。
(二)新生入學后,我校根據招生政策和錄取標準進行復查,凡不符合條件者,有舞弊行為者,取消入學資格。
(三)學費標準:按江西省物價局批準的收費標準執行(2014年為每人9200元/年)。
(四)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用具、材料費自理。
學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廬山南大道
郵政編碼:330013
咨詢電話:藝術學院0791-83843017
【關鍵詞】水文地質研究;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F5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文章簡述了美國、俄羅斯、法國的水文地質科學研究現狀,并結合理論知識對哈密盆地文地質研究工作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提出了未來水文地質研究的發展方向。
二、國外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概況
現就國外,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法國的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情況概括介紹如下:
1.美國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戰前基本上是以地下水水文學為中心。二戰以后,隨著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加強,水文地質學遂逐漸形成為獨立的學科。自1969年以后開始著重研究地下水的管理、多相流和擴散原理以及地下水的模型試驗等。主要課題可概括為地下水管理體制、經濟效益、測試方法與基本理論四個方面。
美國最主要的水文地質研究機構是地質調查所的水資源處和資源保護處。該所的水文地質研究工作一部分屬于全國性計劃的任務,包括:水質監測、水資源開發利用、典型地區水質評價及測試技術,另一部分屬于能源計劃的任務,包括:礦區開采中水質惡化及污染問題、地下熱能利用、典型盆地地下水研究以及地下水的擴散理論等。
俄羅斯水文地質研究工,當前除進行區域性水文地質研究和編圖外,主要側重于:
(1)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評價、多年預測及預測的數學和模擬方法的研究;
(2)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水中元素的遷移聚集規律、地下水絕對年齡的研究等。
此外,在地下水對金屬礦床與油氣形成的作用以及地下熱水等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研究工作。
(3)法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有大專院校、全國農業研究院、石油研究院及私營機構,屬于一級水平的研究單位有4一5個。法國地質礦產調查局(BRGM)水文地質工作者所承擔的基礎科研工作包括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征的實驗研究、巖溶水文地質研究、水化學與地下水污染、水均衡、水文地質編圖、干旱地區地下水研究、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采規劃等。法國開采地下水的歷史很長,由于自流水壓力水頭下降,法國對地下水資源的研究日趨加強。法國水文地質人員對法國及非洲一些國家(阿爾及利亞等)做過很多調查研究,有許多成果。當前,法國在現場資料獲取、包氣帶水動力學、巖溶水文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為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水平,國內外普遍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例如,在區域性水文地質研究中,廣泛采用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研究區域水文地質規律、模擬地下水運移場、進行地下水開發預測、預報,取得較好的研究效果并運用到生產實際。
三、水文地質研究的具體應用
哈密盆地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研究分析
1、項目概況
新疆東疆地區哈密盆地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尤其煤炭資源儲量占到全國的12.5%,,居新疆首位。為了將新疆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新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治區、國土資源部將東疆煤田勘查工作列入“358項目”,自2009年起開展了東疆地區煤田整裝勘查工作。相對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哈密氣候干旱,水資源極為匱乏,水資源總量只占全疆的0.83%,資源性缺水嚴重。近些年來,區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供需矛盾日顯突出,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為給東疆地區煤炭資源開發建設提供水文地質決策依據,新疆國土資源廳自2010年起組織實施了“新疆東疆地區煤炭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哈密盆地地下水勘查作為一個子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66134km2的水文地質勘查任務,取得豐碩成果。
2、野外工作技術方法的先進性
此次工作采用遙感解譯、綜合水文地質測繪、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鉆探、抽水試驗、山地工程、地下水動態監測與水位統測、水質分析及巖土測試、工程測量、地表水資源評價、同位素研究、地下水數值模擬等多種技術方法,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勘查研究工作。其中,很多野外工作都采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手段,具體表現如下:
遙感解譯:嚴格按照收集遙感影像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遙感影像預處理建立影像解譯標志對遙感影像分類精度檢驗的技術路線開展工作,采用了不同時相、高分辨率的陸地衛星TM影像數據,提高了解譯成果的精度。采用MAPGIS、ENVI、ArcGIS等多種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和成圖,其技術先進可靠,確保了解譯結果的正確和準確。
綜合水文地質測繪:采用了OZI可視化導航軟件開展水文地質測繪工作,充分利用了現有信息數據的現場實時對比分析研究,同時進行各類專業圖的現場快速分析,提高了外業調查的針對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利用GM軟件、ASTER G-DEM電子地形數據及遙感ENVI軟件,進行了地下水系統和特定調查路線控制范圍的地表水系匯流分析,準確劃分了地表水分水嶺及匯流差異。采用GlobalMapper軟件和藍牙模塊、筆記本電腦的聯合使用,實現了野外調查工作數據的實時處理,該軟件的導航定位、航跡自動記錄功能,將野外調查中傳統使用的手持GPS定點并往地形圖上展點的工作,全部集成到了軟件的自動處理功能上,極大程度地節省了野外調查時間,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水文地質地球物理勘探:采用瞬變電磁(TEM)、直流電測深(VES)、音頻大地電磁測深(EH4)、激發極化測深、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多種方法開展工作,通過對比驗證提高了解譯精度。
抽水試驗:采用荷蘭高精度袖珍潛水儀(mini- diver)及其配套的數據處理軟件(diver office軟件),進行了抽水試驗中數據的觀測、記錄。該設備和軟件的使用,改變了以往抽水試驗時人工進行水位數據觀測、記錄的傳統方法,實現了抽水試驗中數據觀測和記錄的自動化、連續化,提高了穩定流和非穩定流抽水試驗中觀測數據的精度和密度。應用了GSM-2—全自動測量水位—遠程數據無線傳輸的新技術方法,用于抽水試驗中的水位測量,GSM-2測量系統的核心是GSM-2 Datamanager軟件,它用于收集、監視和控制測量數據,并可以通過Email和SMS短信進行收發數據和配置。通過GSM-2進行抽水試驗中的水位測量,不但可以在室內進行遠程監控和數據管理,及時了解抽水的狀況,而且在突發狀況或更改落程時可進行遠程配置。
3、水文地質研究工作的突出變現
區內地質、水文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充分搜集已有資料,并注重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加強了綜合分析研究;實物工作以地面調查為主,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區域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突出重點調查;野外調查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突出綜合研究;采用綜合鉆探、野外調查、物探、試驗、測試等綜合手段開展水文地質補充調查;運用地下水系統理論,以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認識和評價地下水資源。
作為哈密盆地地下水勘查最新成果,體現了5大特點:即系統全面性、綜合性、延續性、創新性和實用性。
系統全面性:對哈密盆地這樣的大型沉積盆地的地下水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勘查研究。項目平面上涵蓋了整個哈密盆地,幾乎涉及盆地地下水有關的所有水文地質問題。
綜合性:借鑒國內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的經驗,以地下水系統理論為指導,對哈密盆地地下水進行綜合性的勘查研究。在勘查手段上幾乎涵蓋了地下水勘查研究的所有手段和技術方法;在學科上融合了地質學、構造學、遙感、水文地質學、生態水文學、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學科。
延續性:該項目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項目不僅收集利用了前人大量的原始資料和數據,而且吸收和繼承前人成熟觀點和重要結論,并補充了本次工作所取得的新認識、新成果、新發現。本次地下水勘查,在一定程度上講,它既是一個勘查項目,更是一個培養鍛煉年青水文地質工作者的平臺。該項目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創新性: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利用先進的勘查手段,充分利用了RS、GPS、GIS、GMS、GM等多種技術,利用SRTM數據的應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實用性:本次地下水勘查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它既能為煤炭基地的發展規劃提供地下水資源方面的宏觀決策依據;而且在勘查的同時也直接為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信息,有助于解決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的現狀。
四、水文地質研究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同國際水文地質界的學術交流也得以加強,根據水文地質研究現狀,聯系實際情況對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如下意見:
(1)區域水文地質研究方面:在已積累大量實際資料基礎上,做好對資料的二次開發,編制相應成果,以供生產部門應用。
(2)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在地表水、地下水綜合考慮的原則下,按照地下水系統進行評價。
(3)在地下水動力學與計算技術方面:要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研究建立在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水文地質模型及其相對應的數學模型,研究建立水文地質數據庫及相應的儲存系統,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地下水評價、預測、預報等。
(4)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人工補給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的應用、裂隙水和巖溶水的研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城市供水不足、地面沉降、海水入浸、水質污染等各種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都是水文地質工作者當前或將來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5)根據現代水文地質專業發展的系統性、網絡性和綜合性特點,現職水文地質人員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水文地質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盡快了解和掌握給排水、環境工程、計算機、自動化控制以及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和法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掌握新方法,以提高對專業發展的適應能力。要從思想上轉變傳統的專業或行業觀念,認清水文地質工作目前所面臨的形勢,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專業進步,將專業的主要任務從單純的勘察找水中解脫出來,轉移到如何促進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上。
五、結束語
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是研究的最終目的,對哈密盆地的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就充分說明了這點,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融入到水文地質研究中,這門學科對人類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陳雁.水文地質之路[J].中煤地質報,2009.
【關鍵詞】水土保持措施;水環境;流失治理;減水效益;研究方向
引言
多年來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成果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對推動水土保持工作發展發揮了重要示范與科技支撐引導作用。因水土流失治理較復雜、工期長、任務艱巨等,水土保持工作始終面臨巨大挑戰,且目前的水土保持研究手段較落后,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在發揮正面效應同時顯現了負面效應。所以,開展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的影響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1 工程概況
實驗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在14-16℃,年降雨量是1100-1200mm,無霜期是217d,土壤是第四紀粘土發育的黃壤。在試驗區選擇3種坡度旱耕地,坡度分別是15°、25°、35°,每個坡度總共設置4個處理:處理1是還草區,在該區內每年春季播種黑麥草;處理2是還林區,在該區挖魚鱗坑來種苦楝苗;處理3是還林還草混合區,在開挖的魚鱗坑內種植苦楝的小區撒上黑麥草的種子;處理4是自然恢復區,試驗共設置4個小區,詳見下表:
試驗小區的施肥量是100kgN/hm2,16kgP/hm2,選擇具代表性兩次降雨:降雨量分別是18-35mm/h和44-45mm/h,對不同的退耕方式下的各小區進行徑流樣品采集,試驗結果如下表2:
2 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的影響探析
水土保持措施分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農業技術措施三類。造林、梯田、水平階、種草等工程與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可明顯的降低土壤的流失量及坡面的產流量[3]。該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是采取梯田工程措施及種草和造林等林草措施,這些措施可有效攔截降水,降低地表徑流,降低入黃泥沙,增強土壤的肥力。
2.1 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正面效應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攔蓄徑流和泥沙作用較好,且可有效降低洪峰的流量,減少徑流的泥沙量,對水環境產生重要影響。根據水土保持措施特征及攔減水沙機制,可把它們劃分成兩種類型:滯蓄型,主要是指林草、造林、作為輪種等;攔蓄型,主要包括水庫和地壩等措施。不同類型的措施其攔減水沙機理不同:滯蓄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對土壤改造作用良好,通過對土壤結構進行改變,增加土壤的非毛管孔隙率,增強土層透水性及流域蓄水能力。滯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增大流域滯蓄量與徑流的調節能力,讓產流機制向對產生地表徑流不利的方向發展。
2.2 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負面影響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將下墊面的條件改變了,對流域的產流機制和水循環都造成一定影響,負面影響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降低徑流量。洪水攔蓄是水土保持一項重要的作用,不過同時降低了地表的徑流。研究表明,該流域林草面積增加僅利于徑流的攔蓄,而無增雨或者通過增加入滲量來增加地下水的補給功能,當擴大了人工林及土地的生產力提高以后,蒸騰、蒸發會增加但同時水源涵養條件較好,南方降水量相對較高(西南土石山區(以貴州為例),植物措施的固水作用較為明顯,植被覆蓋較好地區,土壤濕度相對較大,同時地下水較為豐富(如泉水),阻斷了地下水的補給,降低了地下的徑流量;二是,對流域的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在自然系統當中,主要是因人為引起變化,對系統都會有害[4]。
3 結論
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導致嚴重生態破壞,水土保持措施在該流域逐步實施,使生態環境日益恢復,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改善了該地區水環境情況。水土保持措施能夠對該地區水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時候應考慮種種不利影響,不過,正面效應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且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本文對該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對水環境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鑒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來解決。
參考文獻:
[1]宋新山,鄧偉,閆百興.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水資源問題及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1(1).
[2]王禮先,張志強.森林植被變化對水文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1998(06).
簡介 《藏漢文化考述》是著名藏學家王堯先生有關漢藏文化交流的文論集錦。王先生長期從事藏族文化的研究,博覽藏漢典籍,能夠抉微探幽,發前人之所未發,令人耳目一新。不論是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趙顯遺事考辯、馬球新證、大黑天神瑪哈嘎拉崇拜在北京,還是著名的漢文小說《金瓶梅》《紅樓夢》中的生動描寫,藏族文化處處有跡可尋,反映了各民族之間文化孳乳、繁衍并孕育出多元一體的格局。
推薦 王堯先生對藏文化有長期的觀察和宏通的識見。50余年來,他結合田野工作和教學實踐,撰寫十余部專著及百余篇論文,主編多部藏學研究叢刊,在藏傳佛教和漢藏佛學、藏族民間文學等諸多領域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將吐蕃時期三大藏文文獻(敦煌寫卷、金石銘刻、簡牘文字)引入古史研究,對吐蕃史、中亞史及相關領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苯教與神話的起源:“仲”、“德烏”和“苯”
簡介 《苯教與神話的起源:“仲”、“德烏”和“苯”》是意大利著名藏學家曲杰?南喀諾布的一本經典藏學研究著作,作者獨辟蹊徑從苯教入手,系統研究了原始宗教苯教的概況以及神話傳說的起源關系問題。
推薦 南喀諾布先生1938年出生于四川省德格縣,3歲時被認定為不丹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轉世靈童赴不丹研習佛法。1960年,受國際著名藏學家圖齊邀請赴意大利,并于1964年開始擔任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藏蒙語言和文學專業教授。《苯教與神話的起源:“仲”、“德烏”和“苯”》適合對藏文化期望有深入了解或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從地中海到喜馬拉雅
簡介 朱塞佩?圖齊(1894-1984年)在國際藏學界、東方學界具有崇高的國際聲望,他于1926年至1954年間先后在喜馬拉雅西部地區、等地進行了八次卓有成效的科研考察,這些考察為后人留下了豐富而深刻的學術成果。本書收錄的圖齊教授的中英文文章,內容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有些成果是目前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部分成果是對已有成果的梳理和匯總;既是中意藏學界的一次交流和對話,也是對中意藏學研究成果的一次檢閱。
推薦 為紀念20世紀最著名的藏學家之一的朱塞佩?圖齊誕辰120周年,紀念圖齊教授對藏學研究的突出貢獻,促進中意雙方在藏學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意藏學研討會”特意編纂了這本文集,展示了中意藏學研究者們的最新成果。
注意:本文已經在《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1999,10:1~5)雜志發表
使用者請注明文章內容出處
陳曉川 劉曉冰
(大連理工大學CIMS中心,大連,116023)
內容提要:近幾年新的先進制造技術模式和哲理層出不窮,本文結合我國國情,通過分析現代集成制造系統與其它先進制造技術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構成和發展策略及途徑,希望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并行工程,虛擬制造,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
引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引起的革命使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革命不僅引起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且導致了生產方式和制造哲理的巨大變化,可以說近十年來提出的新的制造哲理都離不開信息技術提供的支撐,以信息化制造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正使制造業處于重要的歷史性變革時期。多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入關在即,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國內市場已從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而且正在迅速成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許多大中型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甚至破產、倒閉。本文結合我國國情,通過分析現代集成制造系統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構成和發展策略及途徑,希望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含義與定位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新的發展階段,在繼承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它不斷吸收先進制造技術中的相關思想的精華,從信息集成、過程集成向企業集成方向迅速發展,在先進制造技術中處于核心地位。具體地說,它將傳統的制造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計算機技術使企業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關的組織、經營、管理和技術有機集成和優化運行,在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優化,達到產品上市快、服務好、質量優、成本低的目的,進而提高企業的柔性、健壯性和敏捷性,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集成的角度看,早期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側重于信息集成,而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集成概念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擴展,除了信息集成外還實現了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種業務過程的整體優化,即過程集成,并發展到企業優勢互補的企業之間的集成階段。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研究范圍應該介于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攻關計劃之間。與攀登計劃研究項目相比較,它更注重成果的應用性,盡可能將技術產業化,并推動我國制造業的現代化進程;與國家攻關計劃相比較,它更注重解決我國制造業發展中的關鍵的共性問題、前瞻性問題和示范性問題【1】。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構成
圖1 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構成
先進制造技術(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公認的定義。通過對其內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認識是:先進制造技術是傳統制造技術不斷吸收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將其綜合應用于產品設計、制造、檢測、管理、銷售、使用、服務的制造全過程,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并取得理想技術經濟效果的制造技術的總稱【3】。它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使技術的發展更加符合人類社會的需要; 從強調專業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專多能轉變,使勞動者的聰明才智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從金字塔的多層管理結構向扁平的網絡化結構轉變,減少層次和中間環節; 從傳統的順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轉變,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質量; 從按照功能劃分部門的固定組織形式向動態的自主管理的小組工作方式轉變。 通過對先進制造技術的定義和特點的分析我們發現,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擁有先進制造技術的絕大部分特點,只不過先進制造技術所涉及的的范圍要比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大,因此通過對先進制造技術的綜合考察,我們提出了一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構成模式。如圖1所示,即在先進制造技術中,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在吸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并行工程、虛擬制造、敏捷制造和動態聯盟的研究工作深入進行,并不斷吸收先進制造技術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思想,將它們進行推廣應用,由此使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成為先進制造技術的核心,具體說明如下:
1、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
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設計產品及其相關過程(包括制造過程和支持過程)的系統方法。它要求產品開發人員在一開始就考慮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從概念形成到產品報廢的所有因素,包括質量、成本、進度計劃和用戶要求。為了達到并行的目的,必須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過它來實現不同部門人員的協同工作;為了達到產品的一次設計成功,減少反復,它在許多部分應用了仿真技術;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應用等都包含在虛擬制造技術中,可以說并行工程的發展為虛擬制造技術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虛擬制造技術將是以并行工程為基礎的,并行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虛擬制造技術。同時,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術支持下,將原來分別進行的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術,并吸收了當前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優秀成果,使其成為先進制造技術中的基礎。
雖然并行工程在我國進行的研究工作中屬于熱點,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雖然并行工程的研究工作已經廣泛開展,但是無論從研究的內容上看,還是從研究的水平上說都明顯存在差距。如:并行工程在成本和質量上的應用才剛剛起步,與供應商的集成問題還沒有提上日程。
(2)與并行工程有關的技術實用化不夠:在實用技術研究方面,目前還沒有商品化軟件誕生,而國外公司已經推出商品化軟件(如:PTC的Pro-Engineering、CV的CADDS5)。
(3)并行工程的實施隊伍不夠:由于科研力量薄弱,在研究上還不能全面開花,并行工程的實施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而且,當前國內機械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效益不好,CAD/CAM技術還有待普及,全面實施并行工程還缺乏基本的物質基礎。
由于并行工程所處的基礎性地位及我國研究工作的不足,就決定了必須將它作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不斷深入地進行。
2、虛擬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
虛擬制造利用信息技術、仿真技術、計算機技術對現實制造活動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過程進行全面的仿真,以發現制造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產品實際生產前就采取預防措施,從而達到產品一次性制造成功,來達到降低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增強產品競爭力的目的【4】。
目前,虛擬制造技術已經在國外有所應用,例如:美國Boneing公司設計的一架VS-X虛擬飛機,可用頭盔顯示器和數據手套進行觀察與控制,使飛機設計人員身臨其境地觀察飛機設計的結果,并對其外觀、內部結構及使用性能進行考察;日本Matsushita公司開發的虛擬廚房設備制造系統,允許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在虛擬的廚房環境中體驗不同設備的功能,按自己的喜好評價、選擇和重組這些設備,他們的選擇將被存儲并通過網絡送至生產部門進行生產;美國Coventry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開發的虛擬原型制作系統,設計者在設計的初始階段能夠在計算機中構造虛擬原型并對此原型進行評價【6】。
國內的研究剛剛起步,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7】:
(1)產品虛擬設計技術:
主要包括虛擬產品開發平臺、虛擬測試、虛擬裝配以及機床、模具的虛擬設計實現等。其中清華大學利用美國國家儀器公司的Labview開發平臺實現了鎖相電路的虛擬,機械科學研究院采用C語言和OpenGL進行編程初步實現了立體停車庫的虛擬現實下的參數化設計,可以直觀地進行車庫的布局、設計、分析和運動模擬。
(2)產品虛擬制造技術
主要包括材料熱加工工藝模擬、加工過程仿真、板材成型模擬、模具制造仿真等。北航與一汽用OPTRIS開發的板料成型軟件已經基本能夠模擬類似車門的中等復雜程度的汽車覆蓋件和其他沖壓成型件的沖壓成型過程;沈陽鑄造研究所開發的電渣熔鑄工藝模擬軟件包ESRD3D已經應用于水輪發電機變曲面過流部件生產中,其產品在劉家峽、李家峽、天生橋、太平役等7個電站中使用;合肥工業大學研制的雙刀架數控車床加工過程模擬軟件已經在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車輪輪箍廠應用,使數控程序現場調試時間由幾個班縮短到幾小時,并保證一次試切成功;北京機床研究所、機械科學研究院、東北大學、上海交大和長沙鐵道學院等單位也研制出一些這方面的仿真軟件。
(3)虛擬制造系統
主要包括虛擬制造技術的體系結構、技術支持、開發策略等。其中提出了比較成熟的思想并可能實現的是由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提出的分散網絡化生產系統和西安交通大學謝友柏院士組建的異地網絡化研究中心。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國內外研究水平差距是很大的,而且由于虛擬制造技術既是并行工程的發展方向又是敏捷制造的核心,這就決定我們必須以它作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中心技術,以帶動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的進行,并使它們協同一致順利地發展。
3、敏捷制造(AM-Agile Manufacturing):
敏捷制造是以競爭力和信譽度為基礎,選擇合作者組成虛擬公司,分工合作,為同一目標共同努力來增強整體競爭能力,對用戶需求作出快速反應,以滿足用戶的需要。為了達到快速應變能力,虛擬企業的建立是關鍵技術,其核心是虛擬制造技術,即敏捷制造是以虛擬制造技術為基礎的。敏捷制造是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從信息集成發展到企業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發展水平代表了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水平,是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方向。
自從1991年美國提出敏捷制造的思想后,美國政府就贊助許多研究單位開發實現敏捷制造的基礎結構和工具,并鼓勵在不同行業進行示范應用,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在遙測裝置生產的敏捷制造示范項目中,它聯合了加利福尼亞的圣地亞國家實驗室、聯合信號公司堪薩斯城分部和新墨西哥的圣地亞國家實驗室以及機械主箱、印刷電路板供應商。通過聯合彌補了單一企業資源不足的弱點,這一聯盟的生產時間比單一企業的生產時間減少了50%,生產率提高顯著。現在美國的很多大公司都參加了這一研究計劃,在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進行相應的研究和實施工作。我國專家從1993年就開始對敏捷制造進行跟蹤研究,主要包括:實施敏捷制造的技術基礎;虛擬公司的建立步驟及其體系結構和運行模式;虛擬公司的組織與應用等。與國外相比,這些研究工作只能算原則性的研究工作,距離實用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因此,在我國企業目前還不可能實現敏捷制造,但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我們認為需要在合適的條件下建立一個研究性的虛擬企業,加深我們對虛擬企業在實際應用中所遇難題的理解,即在實踐中吸取有益的經驗,為今后的發展作一定的技術儲備。
4、綠色制造(GM-Green Manufacturing):
綠色制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綠色制造的提出是人們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發展不能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國際制造業的實踐表明,通過改進整個制造工藝來減少廢棄物,要比處理工廠處理已經排放的廢棄物大大節省開支。綠色制造的實現可以通過計算機仿真來達到目的,即它是虛擬制造的一部分。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觀點看,綠色制造是必然選擇,它將成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先進制造技術是相互關聯、彼此交叉的,在先進制造技術這一大廈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成為它的核心,并隨著先進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即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我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策略
在市場競爭的推動下,先進制造技術發展十分迅速,新思想、新概念層出不窮,通過對現代集成制造系統與先進制造技術關系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制定我國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策略時,應該注重以人為本的思想,運用并行工程的哲理,使各種先進制造技術相互銜接、協調發展,并不斷吸收先進制造技術的成熟成果,為先進制造技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起到促進的作用。
目前,在美國并行工程已到了推廣應用階段,在虛擬制造方面也有商品化軟件投入市場,在這方面我們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從研究工作方面看,科研經費緊缺,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成果難以推廣應用,人才流失嚴重;從企業方面看,企業的整體素質不高,管理工作落后,科研能力薄弱,當面臨國際競爭時大多難以為繼,很難在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方面花費過多,而且受企業人員素質的制約,一些先進的技術還不易取得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這些都影響了企業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熱情;從國家政策方面看,雖然國家對制造業十分重視,但是,由于我國當前正處在改革過程中,多種機制同時運行,多方利益難以協調,在資金使用上往往顧此失彼,而且國家財政困難,也難以使用重金支持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研究。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下列解決方案:
(1)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以“甩圖板”工程為契機,大力普及CAD技術,幫助企業進行人員培訓,提高企業人員的素質(其中包括技術水平、勞動態度、道德水平等),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成功示范企業中及時推廣并行工程,并適當宣傳虛擬制造、敏捷制造等思想和技術,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2)在政府方面,應發揮政府的協調職能,組織企業和科研部門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加強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而且應組織多學科、跨地區的科研力量共同攻關;從宏觀上加強對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指導,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計劃,并將計劃的執行落到實處。
(3)在技術的先進性方面,不要過度追求世界領先,應該根據企業實際要求,解決實際問題,力爭盡快創造效益,以此取得企業的支持并獲得資金上的幫助,以便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同時,應該參與國際合作,跟蹤國際研究動態,當然,也可以適當引進一些關鍵的、有發展潛力的技術,進行消化和創新,縮短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保持一定的技術領先性。
(4)針對我國科研力量分散的弱點,仿照分散網絡化生產的思想,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合作研究,建立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協調一致進行科技攻關。所謂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對現實研究活動中的人、物、信息及研究過程進行全面的集成,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共同的目標以最佳的人員和單位組合來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協同工作達到研究工作的廣泛開展和深入進行,縮短科研周期,增強科技成果的競爭力,也可以說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是將現實的研究機構的職能在網絡中的映射,是一種“虛擬”的工作模式【9】。
綜上所述,發展我國的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應該以企業的需求為動力,通過政府的政策和計劃的協調,繼續深入開展并行工程、虛擬制造、敏捷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研究與應用,并利用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組織各地區的科研力量集中突破與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密切相關的如STEP標準的應用、CORBA規范的推廣、企業過程重構理論的研究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理論研究工作,逐步使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成為我國制造業的靈魂。
參考文獻
李伯虎等,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與863/CIMS主題的實施策略,CIMS,1998,10:7~15 吳澄,李伯虎,從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到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IMS,1998,10:1~6 李敏賢,面向21世紀的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工業自動化,1998,20(4):1~3 虛擬制造技術研討與演示會論文集,機械科學研究院,1998,9 Wiens G.J. : Overview of Virtual Manufacturing, Proceedings of 2nd Agile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Albuquerque, New Mexico, USA, March 16~17,1995 王宏典、張友良,虛擬制造技術及其應用,機械科學與技術,1998,17(3): 477~479 陳曉川、張暴暴、劉曉冰、馮辛安,虛擬制造技術研究概況綜述,機械制造,1998,12:8~10 IKimura F.: Product and Process Modeling as a Kernel for Virtual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Annals of the CIRP,1993,42(1):147~150 陳曉川、劉曉冰、馮辛安,分布式網絡化研究中心及其體系結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1998,12 The Strategy and Frame of 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hen Xiao-Chuan, Liu Xiao-B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IMS Centre,Dalian,116023)
Abstract: Recent years the new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AMTs) are developed rapidly.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IMS and the other AMTs according to Chinese conditions. We proposed the system frame and som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CIMS that will be beneficial to our manufacturing sector for development of AMT in China.
關鍵詞:茂蘭自然保護區;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種多樣性;土壤因子
中圖分類號:Q1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8-3987-04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Soil Factors in Karst Forest of Different Topography Sites in Maolan Natural Reserve
LANG Hua-lin,LONG Cui-l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Three main topography sites (valley, funnel, and hillside) of the karst forest in Maolan natural reserv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karst forest among different topography sites were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odiversity indices and soil facto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ree kinds of topography sites, species diversity of karst forest in valley was the highest, the second was funnel forest and the lowest was hillside forest. 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s of funnel forest was the highest, valley forest was the second, hillside forest was the lowes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content had positively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chness index, the content of total 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soil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Pielou index.
Key words: Maolan natural reserve; topography sites; karst forest; species diversity; soil factors
植物物種多樣性是表征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和各物種的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度。它不僅反映了群落組成中物種的豐富程度,也反映了不同自然地理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以及群落的穩定性與動態,是群落組織結構的重要特征。土壤是植物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土壤母質的不同,都可能影響生長于其中的植物,從而影響到物種多樣性。土壤的性質與植物群落組成結構和植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多年來一直是生態學家研究的熱點[1]。
喀斯特地區地表形態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差異明顯,主要以石灰巖、白云巖等碳酸鹽類巖石為主,這類巖石成土速度慢,形成的土壤淺薄,并且土被不連續,巖石的率極高,土壤蓄水能力弱,植物生長緩慢,多以旱生、喜鈣植物為主[2]。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生態脆弱、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發展的一大瓶頸。前人對喀斯特地區土壤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喀斯特森林中的土壤理化性質演變、土壤微生物區系、土壤生化作用強度、小生境土壤養分的變化和土壤溫度變化規律等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10],對喀斯特森林物種多樣性特征及地形格局也有一些研究[11],而對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種多樣性與土壤因子關系的研究甚少。貴州省茂蘭自然保護區發育著大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是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的理想場所,對其生境特征及物種多樣性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為退化喀斯特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提供參考依據。因此,以茂蘭自然保護區中3種主要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為研究對象,在調查該區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分析該區物種多樣性與土壤因子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喀斯特地區物種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