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3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課標音樂教學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新課標下要求中學教學以培養和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力爭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音樂鑒賞是中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音樂鑒賞能力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于音樂的敏感和感知能力,同時在學生思維訓練,想象力開發方面也同樣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普通高中開展音樂鑒賞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等的關鍵而重要的人文教育途徑。每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是作品作者思維的展現和思想的載體。音樂通過演奏表達其無言的魅力,聽眾依托自身的音樂素養和鑒賞能力欣賞和品位音樂,從而,音樂成為了人類心靈溝通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如何讓學生在音樂鑒賞的同時獲得思維的訓練、情感的升華、素質的提高的目的,成為新課標背景下中學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音樂鑒賞能力教學的可行性,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主題以及深化音樂作品的內涵方面,能夠有效的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同時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
一、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
古往今來的教學實踐早已證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音樂有別于其他課程教學,有其獨自的特點和魅力。音樂史作品作者思想的載體,而音樂鑒賞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以此揣摩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開展,對于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課標已經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知音樂、用音樂梅花和豐富人生的前提。因此,高中開展音樂鑒賞課程的第一步應該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音樂的愿望和信念。
擁有學習音樂的興趣是保持對音樂學習的動力的持久保障。興趣將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因此,培養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興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方式和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首先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以及支持者。如此以來教師應該以平等、友善以及尊重的方式對待學生的學習,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是一個學習者,不斷的對自身的知識儲備、音樂視野和文化素養進行提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見證者,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積極探索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障礙等。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是能夠及時掌握、了解學生學習興趣點,捕獲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借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老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進行語言的表達、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改進等吸引學生的學習,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積極的擴充教學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評論,音樂學習目標的自我審核,參加音樂會、創辦學生個人音樂展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進而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達到能夠獨立鑒賞音樂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知
學生對事物感知能力的獲得將幫助學生養成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去審視事物,從而獲得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感知主要是通過聽覺的進行而開展的一種活動,人的生理機能通過聽覺系統對聲音的接受和整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機能活動,因此,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學生的聽,讓學生在全心貫注聽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感知音樂、認識和理解音樂的目的。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比較以及設置懸念等基本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觀的去感知音樂。
此外,在音樂鑒賞實踐活動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審美觀的培養,力爭讓學生養成以審美為核心,學會用情感知、用美鑒賞的音樂欣賞習慣。在高中音樂教材的使用中,其音樂曲目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劃分和編排以及教學課程的安排等更加的結合實際,得到了不斷的更新和晚上,為充分發揮新課標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教師在具體引用新課標音樂鑒賞教材中,需要通過對音樂的形式、色彩變化等,積極的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使學生在體驗音樂的旋律、韻律、結構等美學內容,以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和審美習慣。
三、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主題
音樂主題是音樂作品的核心,也是音樂鑒賞的重要內容,一個好的鑒賞能力首先是能夠準確抓住音樂主題,深化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為此教師應注重學生鑒賞音樂的主題捕獲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式思維考慮和接納音樂,如在欣賞《卡瑪琳斯卡婭幻想曲》的過程中,教師積極的介入,從樂曲的速度、節奏變化、節拍的轉換、旋律的起伏以及音樂力量等多角度的引導學生對樂曲的主題進行探索。
音樂的美不僅僅是其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結構的復雜化,更多的是音樂的內容、主題。一個擁有主題且內容鮮明的樂曲是能夠感染人的,如《黃河大合唱》一般,鮮明的時代精神,給人一種情感的升華、力量的獲取以及品質的感染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音樂是一門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是一門來源于生活且是生活的升華的藝術。為此在鑒賞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的運用文學作品、歷史知識、地理等多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對樂曲主題的把握,加深其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拓寬學生的音樂認識視野,用音樂語言傳達音樂的魅力。
四、深化音樂作品的教學內涵方面
音樂鑒賞教學并非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學生開展的,而是一個群體性教學實踐活動,在確保教學實踐的學習環境的前提下,豐富課堂內外的音樂活動,最大程度的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學習、實踐和表現的機會。每個人對于音樂的感知和欣賞能力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是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容忽視的,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深化音樂作品的教學內涵,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在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效的控制,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層級性設置,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其表現力和鑒賞能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潛質,讓學生在成功和成就中不斷的學習音樂鑒賞知識。
教學內涵的豐富從一定意義上應該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在音樂鑒賞教學實踐中,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的對音樂進行描繪,通過音樂的音色、音高、速度以及力度等角度進行技術性鑒賞,同時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場景描述的嘗試。從音樂的藝術角度而言,聯想和想象是音樂的一大魅力所在,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積極的進行音樂場景的美學描述,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共鳴,通過對音樂意境的把控,進一步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震宇.從流行音樂鑒賞課談高職學生技能素質的培養[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