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國際工程論文

國際工程論文

時間:2022-02-11 14:0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工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國際工程論文

第1篇

1.預先安排。工程項目中標之后就要開始進行商務談判和合同簽訂,這是控制稅收的關鍵步驟,作為承建方的東道主國家從主觀上是重視國際工程項目的,預先安排工作是決定規避稅收程度的前提,因此,在商務談判中,往往會根據我國特殊情況或者不適應的稅收制度進行例外規定,我國應該抓住這些優勢,鋪墊更多有利于后期規避稅費的條件。比如爭取每一個單項項目的稅收減免,有時候東道主國家為了促成該工程項目會提出很多關稅優惠政策,這也是我國企業要努力的重點,這些正好彌補了我國施工企業利潤低下的弱點。預先安排可以說是規避稅費的前提條件,也是關乎稅費能夠避免多少的關鍵步驟。

2.進程控制。國際工程項目比較大,工期比較長,實施過程中又會涉及到多個國家的材料采購、工作人員等等,設計、施工和預制都比較復雜,每一步都有可能影響到稅負的繳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稅收成本收益進行充分的分析,這是進行決策前必備的工序,這些都屬于進展過程中的控制手段。比如,對于企業中的設備是自己采購還是進行租賃,這些都需要企業進行相關的關稅、增值稅費、利潤稅等多種費用進行綜合分析,最后選取最優的結構。此外,還有人工費,一定要對該國的人工成本加以考量。既然是國際工程項目,就一定要充分的利用當地人工、材料、施工等優勢來降低稅費。

3.索賠工作中稅收安排。在國際工程項目中還有一項稅費不可忽視,就是索賠稅費,因此對于該項內容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當今,國際項目競爭激烈,工程造價又比較透明,導致了利潤率也比較低,因此在工程進展過程當中,必須考慮到附加工程或者項目所帶來的影響,對其及時采取優惠政策,比如,將臨時進口關稅采購的機器轉換為永久進口型的,這樣就可以減免一定的關稅。

二、國內部分的稅收籌劃及管理

1.增值稅方面籌劃及管理。眾所周知,增值稅是每個國家稅種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因此各國對于增值稅的征稅范圍都比較明確———貨物和提供的服務兩個方面。比如,我國對外承包項目,其中那些對外工程所用的設備、機械或者生活物資,甚至是不再運回境內的工具按照現行稅收法律政策是能夠免稅或者享有退稅等優惠政策的。因為在貨物購買后,出口之前,已經在采購價格當中包含了增值稅,因此國家對于出口產品進行免稅或者退稅的做法是合理的。此外,對外承包工程的企業有時候會向國內某些公司進行業務的分包,分包施工企業為了項目的實施需要采購出口的物資,比如水泥、安裝材料或者是一些消耗性的建材,這些材料在采購時是可以享受退稅或者免稅政策的,雖然這些分包公司沒有對外出口的權力,也不會直接承擔國外工程的施工,但是卻可以借助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名義進行退稅,或者申請對外工程承包企業為其進行退稅,但是退稅的工序比較復雜,要求的條件和需要協調的部門也很多,因此本文還是建議這些分包公司自己進行退稅,該公司在進行退稅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減少分包合同中的標額,這樣就可以減少一定的營業稅和城建稅,最終達到節省對外承包工程項目承包中的成本。

2.營業稅方面籌劃及管理。按照《營業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對外承包工程的企業因為承包工程項目的實施并不在國內,因此無需繳納國內營業稅,這是根據使用地來確定的,但是比較大型的國際工程項目在完成的過程中一般無法自身獨立完成,會對某些工程進行分包,比如設計、土建、安裝、調試、培訓等方面都是可以進行分包的,因此,一旦這些業務分包給國內或者國外分包,由于國內企業不能直接承包對外承包過的工程項目,因此該企業仍然需要繳納一定的營業稅和城建稅或者是教育附加費,但是分包公司畢竟承擔的是對外承包工程中國內的一部分業務,因此沒有責任承擔合同全額應該繳納的營業稅,所以對外工程承包企業在與國內分包企業簽訂分包合同時,應詳細劃分分包合同中國內與國外部分的工作及其價格。分包企業應僅就國內工作的價款部分,開具營業性發票給對外承包企業用于賬務處理,而國外工作的價款部分,開具結算單用于賬務處理。這樣做的結果是降低了分包合同的價格,從而節約了對外工程承包項目的成本。

三、國外部分的稅收籌劃和工程管理

1.關稅的稅收籌劃與管理。我國的對外承包企業一般會將目標定位于發展中國家,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政策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想要做好關稅的有關籌劃與管理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考察我國與工程實施所在國是否存在相關的關稅協定,如果我國工程設備或者貨物是由第三方采購而來,那么就要考慮該國與工程實施所在國是否存在關稅相關協定;第二,考慮工程實施所在國的海關是否能接納關稅保函,也就是利用保險公司給開出的保單來代替所得稅的繳納,這樣的話就可以在實施工程的時候臨時借用工程所在國的設備或者機械,等工程結束之后進行歸還,這樣就可以免繳部分關稅。第三,考慮到不同的商品運用不同方式,不同語言進行報關稅率不同的問題,比如國外工程運用外文進行描述就能獲得較低的稅率。本文建議,在談判合同時,最好讓業主承擔關稅,他們作為當地業主在關稅規避方面有很多優勢,往往在做清關和繳納關稅上會事半功倍。

2.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與管理。我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境外所得計征所得稅暫行辦法(修訂)》(財稅字[1997]116號)規定:對于納稅人由境外所得,不論是否要求匯回,只要處在納稅年度就必須按照條例和相應的實施細則進行計算并上繳所得稅。但是對于海外項目有例外規定,比如一旦對外承包企業在海外實施項目時已經向項目實施所在國繳納了企業所得稅,并且兩國之前還存有免征雙重稅的協定的,在我國繳納所得稅時是可以相互抵扣的,當然抵扣限額應該按照我國稅費算法計算,對于超出限額的不得抵扣,低于限額的部分進行補繳。很多國家對于一些大型的對外承包項目有著特殊的規定,尤其是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存在大量的優惠政策。據此,國內企業在承包國外工程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手段爭取在當地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繳納,充分利用好本國特殊優惠政策,比如在當地設立公司的分支,先按照工程所在國的稅法或者政府的規定進行繳稅,其中便會享受減免政策,等到稅務機關批準之后,再按照本國相關減免政策進行抵免。本文以國際工程項目籌劃與管理的概念分析作為基礎,捋清對國際工程項目稅收籌劃時的步驟,通過合理有效的籌劃方式來減少不必要的稅費開支,從而獲取一定金額的籌劃收益。總之,國內企業在承擔對外工程施工工作時不應該再遵循過去那種比較粗糙式的管理方式,應該向著細化、精確、技術性的方向加以研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來確保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最終增強企業在對外承包項目時的競爭力,促進我國對外承包項目的長期發展。

四、結語

第2篇

伴隨中國石化企業國際石油工程項目發展,專業管理人才不足現象時有顯現,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中國石化加大了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儲備人才選拔力度,不斷完善選拔過程。首先是基層單位推薦。總部預測未來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專業管理人才數量缺口,據此確定儲備人才數額,將其分配給各基層單位,明確推薦條件。基層單位根據分配到的名額和推薦條件,從近2-5年招收的大學畢業生中推薦大學英語四級或之上、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專業管理人才。其次是綜合素質測評。通過卡爾特十六項個性問卷表(16PF)、愛德華個人偏好表(EPPS)、焦慮自評量化表(SAS)和擬郁量化表(SDS)等四組量化表格共計452個題目的問答,綜合評估推薦人選“人格特質與素質”、“壓力應對方式”、“動機特點”、“心理健康程度”、“創造能力”和“新環境中的成長能力”等指標。第三是專業素質面試。組織國際石油工程企業在職專家,發揮其對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崗位熟悉、了解所需人才類型、能夠識別人才特長等優勢,分項目管理、財稅、法律合同等若干專業對推薦人選進行面試,選拔有志從事海外工作、業務基礎好、有提升空間、適宜國際石油工程項目經營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最后是人選確定。推薦人選會參加專項外語水平測試。將外語水平測試、綜合素質測評和專業素質面試等三方面結果進行匯總排序,形成A、B、C和D四類,A類為測評結果排名居前,其他依次類推。在匯總排序時,外語水平、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均按滿分100計算,綜合素質測評中應對壓力方式為“回避”、動機特點為“回避”、專家面試中的個人意愿為“不意愿”之一者均不進入匯總排序之列。排序結果上報總部,由其最終確定儲備人才入選人選。

2人才培訓

在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專業管理人才選拔、培訓和使用中,培訓是保證,尤其是在國內與國際石油工程項目操作差異明顯的情況下,更需要通過培訓最大幅度地提升個人能力與素質。

2.1培訓定位

一是立足企業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實踐。企業國際石油工程項目發展是一個過程。中國石化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從無到有、由單點突破到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中東、中亞及俄羅斯、拉美、非洲、東南亞等區域的市場網絡,完成了許多在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市場有影響力、代表性和借鑒意義的項目。將這些內容體現在培訓中,可以使員工素質水平快速提升,企業國際化進程少走彎路。二是學習國際通行規則與差異要求。國際石油工程項目要遵循行業標準、國際慣例與通行規則。如項目合同通常采用菲迪克(FIDIC)條款,設備性能采用美國石油協會(API)標準,作業活動采用國際油氣生產者協會(OGP)標準,HSE管理體系、程序文件、操作手冊要符合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機構(OSHA)或英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考試委員會(NEBOSH)的要求,等等。因此學習并掌握國際慣例、通行規則與差異要求,是做好國際石油工程項目的首要條件。三是追求最佳實踐。在國際石油工程實踐中,一些企業在組建聯合項目管理團隊、聯合設計與采購、模塊化施工、帶動國產設備出口等方面不斷探索、成效很好,不斷學習這些優秀實踐成果,取得更佳成效,能提升企業水平和企業美譽度,進而帶動整個行業水平的提升。

2.2培訓模式

一是高度聚焦。國際石油工程項目資金、技術高度密集,項目本身千差萬別,不同的利益相關方、不同的地質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社會環境,對項目的影響各有不同。培訓要區分時期、地域、項目、專業差別,有針對性地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為達到這種高度聚焦的培訓目的,需要聘請專業培訓人士,依據專業、行業、時期、地區順序擇優選擇培訓師資;同時學員結合自己工作需要,完成學用轉化,將培訓成果運用于工作實踐中。二是追求培訓深度。培訓深度可以分為知道、會做、熟練掌握等層級。培訓至少要達到會做層級,追求熟練掌握層級,這不僅是培訓的本質要求,而且符合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工作特點。學員返回工作崗位后,沒有太多時間和資源來消化培訓所獲,只有在培訓時就達到會做或熟練掌握的程度,才會將培訓所得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在培訓中應采取研討、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教授他人和行動學習等主動學習方式,幫助學員提高主體意識、參與程度和學習興趣,培訓深度得以保證,故應多用。三是嵌入工作生活模式中。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專業管理人員工作生活模式是連續工作、定期休假。其中工作時間相對較長、工作崗位與人員配比高度契合使工作時間剛性十足;休假時間相對較短,還要兼顧一些工作事務。如果工學矛盾、工作生活平衡處理不好,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會降低。因此要把培訓鑲嵌于其工作生活模式中,協調好連續工作、定期休假和培訓三者之間的關系。

3人才使用與管理

在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專業管理人才選拔、培訓和使用中,使用是目的,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和釋放個人潛能,促進企業國際化業務發展。

3.1樹立科學觀念

首先,注重人才使用效率。人才競爭結果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擁有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種類,這是人才競爭的前提;二是人才的使用狀況或人才發揮作用的效率,這是人才競爭的保證。擁有人才只是具備了人才競爭的基礎、潛能,但如果不善于使用人才、發揮人才的特長,即使擁有再多的人才也沒有實際意義,是一種最大的浪費。可以說,人才競爭本質是人才使用的競爭、人才使用效率的競爭。其次,營造人才使用環境。人的能力發揮要要有適應的土壤、環境作為保證,環境不同,能力發揮程度不同,人才使用就是要重視人才環境建設,包括人文環境、物質環境和團隊環境建設,為人盡其才、最大程度地發揮和釋放個人能力搭建最佳平臺。再次,加強人才管理。無論什么樣的人才,都離不開管理,關鍵是要講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揮或管理過嚴均不盡科學、可取。由于特殊的工作環境,國際石油工程項目人才管理中要尤其關注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對中國企業和員工來說,心理健康管理只是這些年才逐步被認識、接受的,企業在資金投入、管理手段、事前預防、干預效果等多方面還有許多差距;員工心理健康知識等軟素質缺失,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只是忍受、羞于外露、不主動尋得解決問題等傳統做法和現象仍占主流。

3.2強化崗位資質

國際石油工程項目有資質要求,包括企業資質,主要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經驗、資質,特殊專業人員和作業人員資質。各種資質不僅是進入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市場的前提條件,而且是保證項目順利開展、防范各種風險、實現預期盈利的必要保證。按照“源頭治理、關口前移”的理念,為項目崗位選配具有合格資質人員;加強項目人員資質核查,杜絕無資質、過期資質等不合格資質人員上崗;根據企業要求或項目崗位需要,超前做好員工資質培訓、取證工作。如2007年發生的埃塞“4.24”遇襲事件造成人員傷亡后,中國石化由此做出制度安排,分期、分批對所有海外項目人員進行境外公共安全培訓取證工作,無培訓不發證、無資質不使用。實踐表明,這種制度安排非常必要、效果明顯,極大程度上減少了重大、惡性境外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

3.3實行目標管理

國際工程項目不成功事件時有發生。最近幾年,中國鐵建承建沙特輕軌項目、中海外負責的波蘭高速公路項目都留給人們慘痛記憶。美國Standish集團的CHAOS報告表明,IT項目成功率僅30%左右。鑒于國際石油工程項目不確定因素更多、各方面情況差異更大、可重復性程度更低,需要對國際石油工程項目實行目標管理,以在最大程度上激發項目團隊潛力,由項目團隊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自主性、創新型的工作,提高項目成功率。企業提供項目所需人力、物力、財力;設定項目考核指標,如完成合同額、成本費用、實現利潤和應收賬款回收率;對項目團隊充分相信、授權和依托;跟蹤項目生產經營情況,協調解決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并兌現獎懲結果。由于項目投標報價、商務談判等前期工作與項目中后期工作直接關聯,在考核項目團隊成員中應納入前期團隊成員;與國內項目相比,國際項目工作難度大,國際項目考核指標與獎懲兌現要明顯有別于國內項目。項目團隊內部要明確各自職責和工作范圍,將考核指標分解到每個部門、每個個體,建立起項目、團隊、個人之間的有機聯系,真正實現個體特長得以發揮、潛力得到充分調動,團隊目標高度一致、利益共享、風險同擔。

4結語

第3篇

國際工程大部分要求建立現場試驗室或者應委托當地具有資質的試驗室進行相關檢查試驗。有些合同會要求承包商自建試驗室進行過程控制,同時要提交當地有資質的試驗室報告作為質量合格的證明,試驗管理是國際工程項目實施的重要管理內容之一。

1.國際工程設計管理

1.1國際工程設計特點

(1)國際工程設計一般是國際招標,設計公司提供的圖紙往往是方案設計或初步設計,無法滿足施工合同及施工準備的深度要求,因此承包商必須對設計意圖進行領會和消化,在不違背原設計意圖的情況下,重新繪制適應合同條件、符合相應規范及業主要求的深化施工圖紙。

(2)在設計環節中,必須考慮施工圖紙的審核時間。由于監理的審核時間往往拖得很長,一般需要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對項目的進展影響很大。因此有可能的情況下,在合同中對審核圖紙的時間應給予明確規定,若在規定時間內未審核完畢,即視為審核通過。

1.2國際工程項目設計管理現狀

(1)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方面,我國國內設計公司與國際市場的需求有差距,設計管理不符合當地國情,設計不能反映當地特色。

(2)缺乏國內技術支持,工作策劃欠細致,主動溝通意識不足,設計管理模式不適合現場工作需要。

(3)基礎資料掌握不詳實,方案比選不細致,工程數量不準確,影響方案的確定。

二、國際工程資料管理

1.國際工程資料管理控制要點

(1)國際工程項目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國內主管單位統一管理,各項目管理體系保持一致。

(2)建章建制,保障國際工程項目檔案的歸檔。

(3)加強國際工程項目的資料管理指導監督和考核。

2.國際工程項目資料歸檔難點及對策

(1)全過程監控境外機構檔案管理。企業每年在對境外機構下達生產計劃的同時,也下達對檔案工作的考核指標,使境外工程項目檔案工作納入到企業管理計劃中來。

(2)將境外機構工程項目歸檔情況與經濟利益掛鉤。由有關部門組織對其進行考評,并與其利潤、營業額、合同額等各項指標完成情況一并考核計算總分,作為年終獎金發放的依據。

(3)最大程度地發揮檔案的利用價值。必須使廣大員工切身感受到檔案工作的價值所在,愿意主動參與其中。

3.國際工程項目資料的分類

(1)基礎文件:承包商從立項申、項目申報、審批、開工、竣工及備案全過程所形成的全部資料。

(2)監理文件:監理會議紀要、監理下發的不合格報告及不合格報告回復、監理通知、監理單位往來信函文件。

(3)設計文件,包括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技術材料、自產產品設計(如空心磚、鋁合金門窗、涂料、水磨石等)、設計計算書,關鍵技術試驗,總體規劃設計,設計評價,鑒定及審批等。

(4)施工資料:施工測量資料、施工技術文件、施工管理資料、施工記錄、施工物資資料,施工試驗資料。

三、國際工程項目工程驗收管理

工程的竣工驗收,是項目建設程序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全面考核項目建設成果,檢查設計與施工質量,確認項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驟,竣工驗收的順利完成,標志著項目建設階段的結束和生產使用階段的開始,盡快完成竣工驗收工作,對促進項目的早日投入使用發揮投資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1)工程驗收依據。經批準的施工圖紙、設計變更單、設備技術說明書,相關專業技術驗收規范,相關審批、調整文件、工程師指令、有關會議紀要、備忘錄、簽署的施工合同等資料。

(2)工程驗收階段劃分。國際工程項目驗收一般為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項工程、檢驗批,但不同國家不同監理對驗收階段的劃分可能不同,以合同約定和當地法律法規為準。

第4篇

國際工程項目的實施期都很長,項目規模巨大,施工復雜,對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項目施工階段受到的干擾比較多,例如項目設計變更、地理氣候、當地法律法規社會條件變化等都會對工程項目的管理帶來較大影響。研究發現,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具有大量相同點和相似的管理思維慣例和邏輯。他們的目的都是為實現項目利益最大化而選取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項目管理有非常明晰的組織結構形式;比較注重管理跨度和管理層次之間的關系;組織結構中職責分工明確,管理簡潔有效,工作流程明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管理過程中采取嚴格的標準化項目管理控制流程,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承包單位等各方能較好地完成項目管理的目標。與先進的國際項目管理模式相比我國項目管理現狀還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和不足。要提高我國項目的管理水平首先應在項目管理初期就建立一個職責明晰的管理組織結構,明確各個崗位職責與關系。結合并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模式,充分完善我國項目法人負責制度,并要在項目執行中嚴格落實。借鑒國外經驗,大力發展項目管理公司,集成建筑規劃、建筑設計、項目監理等核心業務,努力發展壯大能夠承擔項目整個實施過程的大公司。

2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分析

每一個項目有其鮮明的特點,項目管理模式必須依據工程項目的特點選取,并應充分考慮參與各方的不同特點,主要影響因素有:

2.1項目特點

要選取合適合理的項目管理模式首先要分析項目的特點,充分認識工程項目的復雜性。項目管理中,工程設計是否全面,標準應用是否滿足要求都會對管理模式選擇有較大影響。實際操作中DB管理模式及平行承發包模式適用于標準建設項目設計,特殊使用功能要求設計的工程應采用CM管理模式。

2.2計價方式特點

工程結算計價方式的不同也影響著項目管理模式的選取。比如,對于采用“工程成本+酬金”合同、“固定總承包價”合同結算的工程項目比較適用于項目平行承發包模式或者DB模式。此種模式的好處是即使項目實施過程中物價發生較大變化,工程結算價格在建設結束后也不會調整。項目承包模式不同使得業主與承包商簽訂不同的工程合同,不同的承包合同意味著項目管理主體間承擔的管理內容也不相同。一般說來項目平行承發包模式會大大增加建設單位的協調管理工作量,而DB模式下建設單位的管理工作相對簡單容易,協調工作量較少,CM模式下建設單位協調工作量居中。從工程總體造價控制角度考慮,對業主投資控制最有利的管理模式是平行承發包模式,這種模式下建設單位在招標過程中比較詳細地明確了項目總投資,可以有效地實施造價控制,有利于建設單位對項目整體投資進行控制和工程預算。但是DB模式下承包商和建設單位只簽訂合同,但卻不能完全確定合同價款,大部分此種模式的工程項目要參考類似的已完成的工程項目確定合同價,有較大風險。CM模式中建設單位與各分包企業直接簽訂實施合同,沒有總承包合同,使得建設單位只有確定了所有分包合同價才能大致確定項目總投資,不利于項目造價管理和投資控制。

2.3建設單位的特點

采用項目管理DB模式使得建設單位可以從繁重的項目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而由項目總承包單位承擔工程項目管理的絕大部分工作。這使得在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總承包企業要獨自解決項目管理過程中遇到所有困難,無形中加大了施工承包企業的管理難度。這種模式下雖然建設單位的管理任務大大減少了,但是卻失去了對工程質量的直接控制,對建設單位質量控制不利。在工程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CM管理模式比較合適于建設單位控制最終的設計成果,但是此過程中建設單位需要有大量人員參與,所以在工程前期決策階段可以采取此種管理模式。

3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很多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成立基建處,建筑企業采用自行管理的項目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下建設單位管理人員通過單獨招投標,與設計或是施工方單獨簽署項目合同,項目管理工作由建設單位管理人員自行組織實施。隨著行業發展、時代進步與經濟提速,這種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行業需要,受制于專業知識,建設單位往往憑借自身能力很難完成整個項目管理工作。

3.1施工PMC管理模式

現階段我國建設行業最常使用的項目管理模式是DBB模式。這種管理方法較為成熟,相應的理論較為豐富,建設方可以選擇任意監理單位管理人員對工程項目進行監理。但這種模式下建設單位的管理費用卻比較高,并且項目建設周期很長,一旦出現設計變更能引起較大的索賠費用,出現工程質量問題時建設相關方容易相互推卸責任,相互推諉。PMC模式即項目管理承包模式(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ing),一般由業主以招投標方式選擇一家項目管理承包商,項目管理承包商對項目運行的全過程進行集中管理。對業主來說只要與項目管理承包商簽一次合同,合同管理比較簡單,項目管理承包商與甲方工程師合作,對工程行使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管理職能。在項目執行階段PMC模式有利于項目投資控制。我國項目管理中投資控制往往注重施工階段的投資管理,即項目的實施階段,施工圖預算及工程決算的審計雖能夠一定程度上管理建設資金,但是卻不能對項目的投資進行有效的控制。研究發現,項目建設的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力因素對于整個項目投資的影響也不同,總的來說越是發生在項目前期的決策階段其影響越是遠遠大于后面的設計、施工等階段,可見項目前期的投資決策及工程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是不可或缺的。PMC模式一般由建設單位先確定項目建設目標,再由其選定一家企業來負責整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階段工作,這種模式下雙方以總價合同為基礎確定合同價,建設單位在招標時可以將設計方案的優劣作為評標的重要技術評價因素。

3.2PMC管理模式實施要點

第5篇

征稿欄目

1.前沿聚焦: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資源產業學科前沿、生產實踐前沿問題的觀察性、前瞻性論文。

2.工作研究: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有關科研、管理、推廣工作中的總結性論文或調查報告;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法和經驗性論文。

3.資源•產業:刊登農業、林業、土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及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產業經營、創新與發展的論文。

4.環境•安全:刊登生態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論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論文。

5.經濟•管理:刊登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旅游經濟、綠色食品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有關論文;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論文。

6.生態•旅游:刊登綠色生態、生態工程、生態控制;生態旅游、旅游規劃、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建設的論文。

7.園林•園藝:刊登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工程、園林技術;花木園藝、果蔬園藝、育種栽培方面的論文。

8.動物•畜牧:刊登動物科學、動物保護、畜牧科技方面的論文。

9.農林•植保:刊登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論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綠色材料工藝、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論文。

11.能源•技術:刊登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論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綠色食品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儲運流通方面的論文;農產品加工、林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綠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征稿對象

歡迎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積極賜稿!

稿件要求

1.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

2.文稿內容格式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3.論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為宜,參考文獻不少于6條。

4.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和一稿多投。

5.編輯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內回復,全部稿件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確認。

6.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E-mail、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編輯聯系有關事宜。

7.投稿方式: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或通過郵局投寄,并請注明:投稿《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

聯系方式

編輯部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中建大廈1804號郵編:430074

E-mail:

網站地址:Http:∥

第6篇

ICICS 2013將為國內外信息安全學者與專家齊聚一堂,提供探討國際信息安全前沿技術的難得機會。作為國際公認的第一流國際會議,ICICS 2013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促進我國信息安全學科的發展。本次學術會議將由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和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會議論文集均由德國Springer出版社作為LNCS系列出版。ICICS2013歡迎來自全世界所有未發表過和未投遞過的原始論文,內容包括訪問控制、計算機病毒與蠕蟲對抗、認證與授權、應用密碼學、生物安全、數據與系統安全、數據庫安全、分布式系統安全、電子商務安全、欺騙控制、網格安全、信息隱藏與水印、知識版權保護、入侵檢測、密鑰管理與密鑰恢復、基于語言的安全性、操作系統安全、網絡安全、風險評估與安全認證、云安全、無線安全、安全模型、安全協議、可信計算、可信賴計算、智能電話安全、計算機取證等,但又不局限于此內容。

作者提交的論文,必須是未經發表或未并行地提交給其他學術會議或學報的原始論文。所有提交的論文都必須是匿名的,沒有作者名字、單位名稱、致謝或其他明顯透露身份的內容。論文必須用英文,并以 PDF 或 PS 格式以電子方式提交。排版的字體大小為11pt,并且論文不能超過12頁(A4紙)。所有提交的論文必須在無附錄的情形下是可理解的,因為不要求程序委員閱讀論文的附錄。如果提交的論文未遵守上述投稿須知,論文作者將自己承擔論文未通過形式審查而拒絕接受論文的風險。審稿將由3位程序委員匿名評審,評審結果為:以論文形式接受;以短文形式接受;拒絕接受。

ICICS2013會議論文集可在會議其間獲取。凡接受論文的作者中,至少有1位必須參加會議,并在會議上報告論文成果。

投稿截止時間:2013年6月5日 通知接受時間:2013年7月24日 發表稿提交截止時間:2013年8月14日

會議主席:林東岱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研究員

程序委員會主席:卿斯漢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教授

Jianying ZHOU博士 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新加坡

程序委員會:由國際和國內知名學者組成(參看網站 http://icsd.i2r.a-star.edu.sg/icics2013/)

第7篇

(一)ESI概念和具體指標

⒈論文收錄數。

論文收錄數指10年來被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總量,它反映了該研究機構對全球學科交流的貢獻度。由于收錄論文來自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且經過同行評議,ESI收錄論文數成為評價研究機構科研績效,考量學科水平的重要指標。

⒉論文被引量。

論文被引量指10年來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被引用的總量,根據論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量體現了全球學術同行的關注度,被引量越高,說明該學科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論文被引量是評價學術表現、鎖定全球位置的關鍵性指標。

⒊篇均被引頻次。

論文被引量除以論文收錄數即為篇均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是學科論文在一定時間內的質量體現,也是該學科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⒋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

高被引論文指10年來被引頻次進入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高被引論文反映了學科是否存在真正優秀的帶頭人狀況,往往大師和人才新秀方可產生高被引論文,這對于一個學校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熱門論文指近2年內各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在最近2個月內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論文。熱門論文的產生說明該論文適應學科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凸顯了高校的科研創新性,引導著科研發展的熱點和前沿,是衡量科研生產力的重要指標。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在學科評估中的作用

作為一項國際性評估指標,ESI全球學科排名在我國科研績效和學科評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數據權威。SCI和SSCI期刊論文質量高,ESI數據的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容置疑。二是針對性強。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反映了學科水平在全球同類學科領域中的位置,相對主要針對學校綜合實力排名的大學排行,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三是領域齊全。ESI推出的排名涉及22個學科領域。四是國際性。國際上公認進入ESI前1%的學科屬于國際領先學科,ESI全球學科排名為衡量各高校學科在全球學科領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受到關注

作為衡量學科影響力的評價工具,近年來ESI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ESI排名成為評價科研績效和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國際論文被引量進入世界前5位”作為五個重要硬指標之一。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原則上應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前1%”作為申報“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求。江蘇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印發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的通知》提出,“至2015年,高校院所ESI論文篇數超過7萬篇”。2014年1月,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考核驗收的通知》,“對本校某學科領域進入ESI最新排名全球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成為重要成果驗收標準之一,體現了ESI排名在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各高校也將ESI全球學科排名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ESI視角下的江蘇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

(一)江蘇強勢推進學科建設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加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在我省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競爭力。2010年江蘇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在全省31所高校立項建設優勢學科122個,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建設。2014年初,江蘇省管理協調小組對一期項目進行考核驗收,100個立項學科考核驗收結果為A等,優秀率達82%。在一期項目考核驗收基礎上,江蘇省政府及時啟動了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經專家評審,全省30所高校的137個學科正式立項。除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外,江蘇省省級重點學科繼續得以重點發展。截至2014年5年共有省級重點學科204個,其中省重點序列學科2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8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40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48個,省政府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江蘇已經形成了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學校重點學科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江蘇ESI全球學科排名日有所進

1.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大幅增加。

據統計,2011年4月全省有13所高校的40個學科進入,2012年8月有16所高校的52個學科進入,2013年8月有17所高校的60個學科進入。截至2014年3月,江蘇高校共有63個學科進入,占中國大陸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總數的11.71%,排名全國第三。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17所高校均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責任高校,63個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中,超過3/4的學科為省優勢學科立項學科。

2.論文被引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3年8月,江蘇17所高校近10年來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被引用量達686760篇,較2012年8月的513237篇增加了173523篇,增幅達33.81%。南京大學的論文被引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全球5349個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的機構中位列第255位,全球位置為0.05%。其中化學學科論文被引量在全球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的1111個研究機構中,排名第32位,全球位置為0.03%,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正向世界頂尖水平靠近。

3.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和高被引論文、熱門論文數有所增加。

江蘇17所高校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平均值為5.65,其中南京大學的篇均被引頻次達8.83,生物化學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達14.78,遠高出全省平均值。截至2013年8月,江蘇高校在ESI數據庫中被認定為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達936篇,較2012年8月底的684篇增加了262篇,增幅達38.87%,增長明顯。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的缺陷及其使用中的矯正

(一)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

1.覆蓋面不廣。

ESI學科領域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ESI并不收錄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數據,藝術和人文學科在ESI中得不到體現。

2.對應度不夠。

ESI 22個學科領域中除了數學、化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等外,其余學科領域無法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110個一級學科直接對應。通常是ESI的一個學科領域對應我國多個一級學科。這樣就給考核驗收中的成果歸屬帶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體哪個學科為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難以斷定。

3.代表性不足。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包括優質資源建設、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諸多方面,ESI收錄數據僅反映了學科建設中的科研創新成果,對于科研成果評價的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全面反映學科建設的實力和水平。特別是在社會服務方面,省屬院校的特色學科,更多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學科所取得的成果無法在ESI中得以體現。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的矯正策略

1.細分監測數據。

針對ESI排名缺陷,我們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進一步細分監測數據,提高ESI在學科評估中的科學性。一個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分析ESI前1%學科的論文被引量,測算各個一級學科在ESI學科領域中的貢獻度,精確計算所占百分比,占比最高的學科即為ESI前1%中最主要貢獻學科。目前江蘇已有機構對高校ESI全球前1%學科進行動態監測,定期動態監測報告,有些高校已著手ESI前1%學科領域的數據細分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運用ESI排名促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評價方法。

在ESI22個學科分類基礎上,參照InCites分析數據庫中其他分類方法,對各學科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由于InCites數據來自于SCI、SSCI和A&HCI,除ESI22個學科分類外,另有Web Of Science中250+學科分類等多種分類標準,學校通過定制數據、預置數據等功能,對多個指標對比分析,確定各學科在全球的學術表現和定位,明確學科發展重點。

3.拓展評價渠道。

第8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0160-02

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是面向企業培養其所需人才。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權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準入門檻降低后,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大幅度增加。由于國際貿易特殊的貿易環境和運作慣例,外經貿業務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較強的專業性。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在員工招聘中傾向于錄用動手能力強、能夠直接進入業務狀態的外貿人才。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他們的貿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出易前的準備、簽訂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出口計劃、組織貨源、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出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開展廣告宣傳、辦理商標注冊;簽訂出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貨款為核心的貨物、租船訂艙、辦理保險、出口報關、辦理保險、繕制單據、出口收匯核銷、出口退稅;必要時,還有出口索賠。

進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個階段:進易前的準備、簽訂進口合同和履行進口合同。進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進口計劃、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進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選擇交易對象;簽訂進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進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貨款為核心的租船訂艙、派船接運、辦理保險、買匯、審核單據、進口付匯核銷、進口報關、檢驗貨物;必要時,還有進口索賠。

從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國際貿易所涉及的業務環節非常多。因此,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閱讀技能、寫作技能、現代辦公設備操作技能、網上進行商務處理技能、商品檢驗技能、識別與填制外貿單證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③專業能力,如貿易業務處理能力、外語運用能力。

2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脫節

實習是學生在系統地完成專業教學計劃所規定的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熟悉進出口業務程序的現場活動。畢業論文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學生運用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研究和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撰寫畢業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或設計工作的初步訓練。但是,由于外貿業務量大,一項外貿業務涉及時間較長,從發盤到完成業務全過程可能經歷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安排在不同的學期,它們之間相互脫節,學生很難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這樣就造成了實習的非系統性,畢業論文選題、開題與實習脫節,難免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2.2 專業課案例教學不能相互銜接

案例教學是把實踐案例進行處理后引入課堂,讓學生根據案例提供的背景資料分析案例、討論案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案例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經歷一系列事件和問題,接觸各種各樣的組織場景,通過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和反應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專業課任課教師均從所授課程角度出發組織案例教學,重點當然在所講課程之中,這就導致不同課程的案例很難形成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學生也很難將多門課程的知識應用到一筆業務,這樣就會造成所學知識的“無用性”,知識之間形成壁壘,很難相互銜接。

2.3 課程設計組織難度大

通過課程設計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也是對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但是,由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環節較多,如訊盤、發盤、還盤、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個環節里,又涉及貿易術語、商品的數量和品質、商品的包裝、商品的運輸及保險、商品的檢驗、貨款的收付以及索賠等。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還要聯系其他課程的知識,不容易組織。

3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應具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的自身特點,我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制定了具體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

我們首先對原有的時間短而又分散的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了整合,統一調整為四周的專業實習,將原來為期十三周的畢業論文調整為十八周,調整前后實習和畢業論文的總周數卻沒有變化。然后,在學期安排上也進行了調整:專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前四周進行,畢業論文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學期后四周進行,第二階段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學期后十四周進行,專業實習恰好置于畢業論文的兩個階段中間。

改革之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相關企業,選擇一筆或幾筆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畢業論文前四周的時間和寒假進行選題、開題和收集資料,從而確保論文選題的客觀性和實用性;在接下來的四周專業實習期間里,學生依據選定的論文題目和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繼續在企業里進一步了解、熟悉相關的業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畢業論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學生要確定論文撰寫提綱、查閱資料、撰寫、修改、審查、進行答辯等環節。

通過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可以使學生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開題、撰寫等環節緊密聯系實際,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2 按國際貿易業務程序統一制定案例教學方案

我們通過組織專業課教師進行共同商討、相互溝通,依據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和程序,最終制定出來一套統一的案例教學方案,所有專業課的案例都按照業務程序融合在其中,確保了案例教學相互銜接,便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另外,我們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與中國石油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相鄰,可以組織學生到遼化對其國際貿易業務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在企業進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企業有更多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將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聯系并運用到實際。

3.3 情景模擬組織課程設計

為了解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計難以組織的問題,我們采取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情景模擬教學形式。按照國際貿易相關業務和程序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職責,發給學生一些背景資料,要求學生認真研讀,也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作為補充,模仿國際貿易業務的實際操作,進行模擬訓練,可以對出口報價、結算以及所涉及的單證等業務進行模擬。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商討,共同理解、掌握國際貿易理論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樂趣倍增。

3.4 組織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

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安排了暑期社會實踐。針對每個年級學生已經學過的課程,我們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會實踐大綱。學生按照大綱的要求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將自己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過程及體會寫成報告,開學后上交報告及相關材料,指導教師據此評定成績。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學生認知和了解了企業及國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9篇

關鍵詞: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跨專業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簡介:陳玉華(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黃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講師。(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11YB378)、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時又高度綜合,是現代科學發展所呈現出的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因此在客觀上要求有更多數量和更高質量的具有開闊視野和廣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階段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視,跨專業報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廣泛的提倡。[1-4]據統計,近年來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考人數有將近50%的考生是屬于跨學科、跨專業的。[5]在研究生擴招之前,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中,相當大的比例是源于學生的興趣導向,或者是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需要不同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的生源。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化,就業導向所導致的跨專業報考研究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但這部分研究生在后續培養中的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凸現。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為例,對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培養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從現有文獻調研來看,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關注不夠,涉及該方面的文獻非常有限,大慶石油學院[6]對地質類跨專業研究生、浙江財經學院[7]對管理類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大慶石油學院在分析地質類跨專業生源的研究生對碩士點建設利弊的基礎上,對跨專業地質類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認為跨專業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需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設計和實施,即從招生、入學前、授課階段、開題報告前及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等各個環節結合導師、授課教師及管理人員給予共同的特別關注,協同指導,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克服跨專業研究生的不足,適應地質類研究生教學與培養方式,并發揚其跨專業的知識結構特色,成為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真正成為合格的地質類碩士畢業生。[6]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機制、模式及策略等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對于跨學科、跨專業報考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成才還缺乏有益的指導。

二、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碩士點的方向之一,歷來就業前景較好、研究經費充裕、科研條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專業、跨方向報考的。以2009、2010級研究生為例,其本科專業有應用化學、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金屬材料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鍛壓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等。

1.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優勢

跨專業考生與本專業考生相比,有一些特點和優勢[6]: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路頗有特色,對于圈內傳統觀點和學說敢于質疑,另辟蹊徑。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焊接學科研究生,本科所學專業為材料類專業的,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微觀組織結構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類專業的,在焊接設備、工裝夾具的設計方面和本專業學生相比有優勢,這些對本專業生源的研究生構成了激勵和促進。

2.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

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雖然有利于選拔更多的具有寬廣基礎知識的優秀生源入學,從源頭上為培養復合型、具有創新能力的焊接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和矛盾:

(1)在焊接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較大的困難。由于現有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是針對本科為焊接專業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現在面對的對象有一半左右是對焊接專業一無所知的跨專業研究生,因為統一授課對象的基礎不一樣,如果授課內容和難度以跨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那么本專業研究生會“吃不飽”,如果以本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跨專業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與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相差太遠(不同的跨專業生源的基礎也還有明顯的差別),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對于焊接專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續的課題研究中無法進行深入研究,碩士論文的質量也不高,在規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課題的開題報告,進而影響到整個培養環節的進行。另一方面,部分跨專業學生比較勤奮、努力,雖然能夠完成碩士論文、順利畢業,但碩士論文的撰寫中經常會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詞語,反映出其專業基礎不扎實,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也會出現對焊接專業的很多基本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內行人說外行話的情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認為:雖然讀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與焊接相關的課題,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策略

針對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養對象的基礎相差越來越大這一現狀,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在跨專業報考研究生的培養中引入了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的新模式。

“國際焊接工程師”是ISO1473l標準中所規定的最高層次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質量監督人員,是與焊接相關企業獲得國際產品質量認證的要素之一,獲得者可從事產品的結構設計、生產制造、質量保證、研究和開發等各個領域的焊接技術和相應的管理工作,在企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培訓內容包括與焊接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既有材料、機械、力學、電子電工等焊接專業基礎知識,也有“焊接工藝及設備”、“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為”、“焊接結構與設計”、“焊接生產及應用”四門主干課程,還有國際(ISO)、歐洲(EN)、美國(ASME)、德國(DIN)標準與規程和國際先進的焊接技術、國內著名專家的科研與生產實踐經驗。

通過對近幾年跨專業、跨方向報考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的研究生的本科專業、知識結構進行調研,與國際授權的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進行研討,確定焊接學科研究生參加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條件和資格,結合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要求,對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現有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和改革,將部分焊接本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如“焊接理論基礎”、“弧焊電源”、“焊接結構”、“材料焊接性”等設置成研究生培養計劃的選修課程,供跨專業、跨方向學生選修,使其具備一定的焊接基礎理論,以滿足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資格審查。通過中期考試后,對這些學生進行國際焊接工程師的培訓,并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的要求,將部分培訓內容和現有課程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對參與培養的研究生進行40學時的焊接技能實訓,包括焊條電弧焊、氣焊、氣割、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和氬弧焊操作,提升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對焊接的感性認識。

四、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的實施效果

3年來,共有23名跨專業報告的研究生參與了該培養模式的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吳某,本科所學專業為電子科學與技術,與焊接專業相差甚遠,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學校焊接專業的教師,能夠勝任焊接專業課程的教學;2012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龔某,本科所學專業為化學工程,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公司焊接責任工程師,碩士論文被推薦為省級優秀碩士論文;2013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并簽約某高鐵車廂生產企業。

五、結論

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和本專業研究生不同,且各個個體之間的差別也較大,導致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教學、課題研究和碩士論文的撰寫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通過改革現有培養模式,在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中引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課程,夯實了跨專業研究生的焊接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其焊接專業的技能,培養了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能力,增強了研究生的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楊春艷,王晨.21世紀以來歐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趨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國際化培養: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舉措[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趙偉.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相關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楊華.基于工科特點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穎,何振雄,等.我國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第10篇

論文被引次數與世界平均值還有不小差距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趙永新)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日在京的201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機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論文共12.15萬篇,其中23968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高于學科均線,比例為19.7%,分別較2009年、2008年上升了4.2和8.2個百分點。

統計結果表明,我國國際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次數世界排位均有提升。2001年至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83.63萬篇,排世界第二位,比2010年統計時上升2位;論文共被引用519.14萬次,排在世界第七位,比2010年統計時提升了1位。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統計時的5.87次提高了5.8%;世界平均值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雖與世界平均值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對較快。從學科上看,我國有12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以內,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等4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各學科論文在2001—2011年10年段的高被引論文(被引用次數處于世界前1%)數量增加到5856篇,排世界第六位,比2010年統計時上升1位。

第11篇

英文名稱:中國海洋工程(英文版)

主管單位: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工程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英語

本:16開

國際刊號:0890-5487

國內刊號:32-1441/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12篇

關鍵詞:科研評價;頂級會議論文;SCI期刊論文;計算機學科

中圖分類號:G3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動,研究成果是研究價值的重要體現,進行科學研究評價便成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科學家在對科學問題和方法探索的過程中,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發表期刊或會議論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義上的科研評價內容包括項目、論文、專利、成果獎等。其中,學術論文是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高校中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個人和團隊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

目前,學術論文評價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評價[1]、會議評價[2]、引用評價[3]等。期刊評價側重于通過對期刊整體水平的評價來界定其刊載學術論文的水平[4],期刊分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國著名文獻計量學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載某學科學術論文較多的、論文被引較多、受領域科研人員重視、能反映該學科前沿研究熱點和焦點的期刊。國內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錄等推薦的期刊。EI源刊創始于1844年,是美國首個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獻為目的可供檢索的文獻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對學術論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選刊嚴格,逐漸成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學術水平評價的重要依據。SCI是美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對科技刊物和論文進行評價的一種工具[6],能否在世界頂尖SCI期刊上已成為國內高校評判大多數科學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以及評職晉級的重要依據。

學術會議是學術交流活動的核心,隨著國際學術交流與日俱增,會議評價方式也成為論文評價的重要手段[2]。傳統的會議評價為定性指標,如會議主題內容等,定量化指標和評價公式難以直接應用。一些學科則采用專家評估的辦法對會議質量進行評定,形成領域列表,作為的指南。

引用評價是以學術論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數衡量其影響力與重要性[3]。衍生物為期刊影響因子,即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兩年論文的總次數與前兩年該刊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論文短期高被引說明其選題的先進性和前沿性;長期高被引體現其學術影響力、學術價值和貢獻。這也與學科特點有關,不同學科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存在著系統差別。比如,醫學領域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見,而數學領域基本在3以內。

一、學術論文評價存在的問題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各級各項指標及相應權重和評價標準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而國際和國內對SCI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論文評價各有偏重[7]。從中國科研現狀來看[89],科研評價體系比較單一,過分強調期刊論文而忽視會議論文。該評價體系與高校及其教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高校和教師的科研工作有著很強的導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會議論文和SCI期刊論文在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價值與地位,能否堅持正確導向是科研管理評價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兩者權重分配有失偏頗,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和創新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進而會影響相關學科資隊伍建設,最終會影響學科發展。

SCI體系和中科院分區體系對引導普通論文評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SCI期刊論文對算法理論描述更為詳細、考慮更全面、實驗更充分,從統計意義上看,學術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區分度,在科研評價上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與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標準”,會造成許多國際性高水平的會議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評判。由于期刊周期長,在國際領域最為前沿性工作的導向性和區分度稍顯不足,難以對快速發展的學術科研起到引領作用。然而,中國高等院校SCI評價對象恰恰是要引領學科發展研究者,在教師職稱評審、博士學位點申報與評審、重點學科申報與評審、科研獎勵中熱衷于追求SCI論文收錄數,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1011]。

二、學術論文評價現狀實證分析計算機的迅速普及與發展為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計算機學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會廣泛關注。但是,與其他歷史悠久的一些學科相比,計算機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其自身特點,主要表現為創立時間短、實踐性強、發展迅速等。該學科的科研評價標準與體系也在逐步完善與發展,評價體系不僅是反映計算機學科發展的晴雨表,而且會直接影響計算機科研管理和學科建設。

計算機學科既有基礎理論性研究,也有應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極強的社會應用功能,以標志性大型系統等普適性應用為主導。比如,國外計算機學科的頂級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等,其科研成果有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UNIX系統或者數據庫系統,這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國內有國防科技大學所研制的銀河、天河系統等。而計算機學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從大型系統到局部創新)都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包括SCI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因此,計算機學科科研評價指標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論文質量的評價。

反觀國際上大部分計算機學科的最新標志性工作都會在頂級會議上。例如計算機網絡中最為經典的TCP協議中的擁塞控制算法,首先發表在1988年計算機網絡的頂級會議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學等高校計算機系的領軍人物的很多開創性工作也發表在計算機領域的頂級會議上。從目前發表的論文數量看,在多個世界一流名校中計算機學科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會議論文和20%的SCI期刊論文構成。

國際計算機領域的特點是追蹤頂級會議,發表頂級會議論文。第一,計算機學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幾篇論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論文。與之相比,計算機領域的大部分頂級會議是每年一次,部分會議也有隔年一次。這些會議每年錄用三四十篇論文,或者20篇左右的論文。因此,計算機學科高水平的期刊和會議的規模都是非常有限,論文錄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數正規的會議論文需要經過4個以上審稿人進行雙向匿名評審,并且還要組織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對投稿論文專門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因此,會議論文相比期刊論文具有發表周期短、有較好學科科研前瞻性等優勢。第三,中國科研評價體系還是以SCI期刊論文為主,頂級會議論文并不為其他學科科研工作者所關注。2006年法國巴黎大學陳鋼博士的研究發現作為第一作者的中國大陸學者在歷年國際計算機學會(ACM)權威會議發表的論文僅占總量的0.83%[12],半數以上ACM會議上沒有中國論文的聲音,反映出中國計算機學科大部分工作還處于內循環時代,未能較好地與國際學術界接軌。因此,對會議期刊的忽視不僅阻礙了國內計算機學者的科研動力,也嚴重地影響到中國計算機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聲譽。

三、優化科研評價體系的路徑根據計算機學科的特點,結合對中國科研評價現狀與問題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評價體系中應完善SCI標準、重視頂級會議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學的科研管理體系,為科學研究發揮更具針對性、更符合現實的價值導向作用。美國教育家斯塔費爾比姆指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斷完善計算機學科的科研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該學科快速發展。

(一)重視頂級會議論文,平衡評價體系標準

面對計算機學科在國際和國內的評價制度之間越來越明顯的差異,以及目前國內計算機學科實行的“SCI標準”體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國計算機學會率先進行了反思。2005年,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了主題為“從SCI反思中國的學術評價體制”的YOCSEF論壇。論壇上李國杰認為片面地追求SCI數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視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視在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在國內積極倡導標準與國際接軌[15]。2010年,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可以供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作為學術評價的參考依據,并期望能起到推動國內計算機領域學術進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該《目錄》作為計算機科學和軟件工程評估的指標之一,受到科研人員和管理部門的重視,改變了長期以來計算機學科學術評價不重視會議論文的傳統,為提高中國計算機學科基礎研究水平作出積極貢獻,促進學科特點的認同,規范了會議期刊,促進了論文水平的提升[16]。據包云剛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論文數已經占到ACM會議論文總數的2.7%,2006年以后則占到了4%,與2006年前的數據(0.8%)相比取得了長足進步[17]。

總之,“SCI標準”仍然是國內評價科研成果的主要標準,但伴隨著國際計算機學科科研評價體系的影響以及國內相關科研組織的發聲,國內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對計算機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在逐步推動,重視SCI期刊論文的同時,重視頂級會議論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評價體系中不同評價指標的權重。

(二)依據計算機學科特點,完善“SCI”評價俗

計算機學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學科,學科內部差別較大,難以進行橫向比較。計算機理論領域以數學分析論證和推導或者算法改進為主,研究周期短;計算機系統或者應用領域,需要研發實用系統,并有真實的數據驗證,研究周期比較長。但是,《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在評價標準方面忽略了不同領域的特點,計算機學會推薦的A類會議CVPR一次錄用論文約400多篇,而SIGCOMM僅錄用30~40篇論文。因此,在科研評價中不僅要關注計算機領域的特點,還要充分考慮不同領域之間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計算機學科的科學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強自身評價體系的宣傳

計算機學科的科研評價體系是為學科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能夠推動科研水平和科技發展創新,計算機科研工作者應加強自身專業特殊性的宣傳,提升各行業領域對計算機學科成果特殊性的認知和重視。科研管理人員應合理界定科研目標、科研評價目標,在科研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評價理念,推動科研評價的科學化,在項目評審、職稱評定、獎項設置、成果應用等工作中,加強對教師學科認知的引導,提高會議論文認定的等級,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性作用[19]。應強調科研論文的質量,注重營造科研的氛圍,不將SCI、會議期刊作為主要依據,努力改變和其他學科成果認定一視同仁的做法。同時,建立全面的會議宣傳及參會激勵機制,加大對科研工作者參加頂級會議的支持力度,鼓勵將優秀學術成果提交到頂級會議。

(四)結合學科特點,完善科研評價管理制度

客觀、公正的科研評價制度事關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學術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在對計算機學科進行科研評價時,應當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決:第一,按專業領域制定相應的科研評價標準。科研評價指標會受到評價方法、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2021]。與物理、化學類專業截然不同,計算機類專業對應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應有所差別。第二,重視會議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計算機學科的頂級會議文章采用“雙盲”評審,每篇文章歷經“先通訊評審再會評”的常規程序,錄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錄用或被拒絕,沒有修改機會。若論文被頂級會議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顯其科研實力。而且,計算機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頂級會議上。更有甚者,計算機學科的領軍人物僅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會議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學的科研評價指標。科研評價標準本身也是一個動態適應、不斷完善的過程,指標設置合理會促進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簡單的指標“抓”出來的,要遵循整體性、公正性、戰略性、操作性等原則[22]。科研管理部門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務”方面下功夫,為本單位科研工作制定更為有效的激勵制度,為科研人員創造工作條件、排憂解難等。論文的具體評價應綜合考慮論文的自身價值、同行專家的評議結果與科研管理專家的判斷。

四、實例驗證高校自身特點也決定了科研評價工作的特點,后者對前者及其教師有著很強的導向性,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學科之間應當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基于其職能與不同側重點,中國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4類,占比分別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重點高校,從2015年起試行“一院一策”管理體制,從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發揮二級學院教學科研和辦學的主體地位,試圖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分類考核、分類指導,制定與學科性質相適應的科研評價標準體系和差異化考核指標,實行學科間單獨考核,充分尊重教師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的成果價值,營造寬松的研究氛圍,激發各個學科的科研活力。具體舉措包括:第一,依據專業領域擬定同行專家評價認可的期刊與會議列表。鑒于計算機學科頂級期刊文章與頂級會議文章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不斷加大獎勵頂級期刊文章與頂級會議文章的獎勵力度。第二,規范期刊文章與會議文章的量化指標。計算機學會推出了“CCF推薦A/B/C類會議”“CCF推薦A/B/C類期刊”列表。“CCF推薦A類會議”是計算機學科最具難度的標志,越受推崇的頂級會議論文接受率越低,發表難度越大,我們在評價體系中予以高度認可。為了簡單有效地推進科研評價,我們嘗試將“CCF推薦A類會議和期刊”與JCR/SCI一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B類會議和期刊” 與JCR/SCI二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C類期刊” 與JCR/SCI三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C類會議”等同視為JCR/SCI期刊。第三,綜合衡量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基于論文所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被引次數、當年指數等指標,全方位衡量其學術價值。這些舉措將有效避免學術評價中“一刀切”現象。一方面使科研評價更具規范性,對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的學術價值進行合理量化;加大會議論文,尤其是計算機學科會議論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動經費,資助教師與有潛力學生前往頂級會議借鑒學習,提升教師的科研素養;加強國際和國內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計算機學科的研究規律,對后期計算機科研成果評價具有指導性作用。

另外,某大學的科研評價體系是建立在與國際、國內同行論證的基礎之上,向國際一流院校看齊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標。特別是計算機學科,在中國計算機學會制定的論文標準基礎上,有分類地加以適用,引導該學科與國際化接軌,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并取得顯著成績。2011年該大學計算機學科并沒有A類論文,而到2017年初已錄用和發表8篇,這對于一所綜合性高校是長足的進步。

五、結語SCI論文和頂級會議對于計算機學科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SCI側重基礎,研究比較深入,而頂級會議時間快,信息量大,對學科發展的導向作用比較明顯。科研管理應結合學科的特點,重視SCI期刊論文的同時,也應當重視頂級會議論文的重要性,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同時,科研部門都應根據學科特點,制定符合并推動學科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激勵引導研究人員參加科學研究,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相關學科的科研評價系統制度化、規范化,進一步推動學科和學術科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滕穎,蔣新.對我國學術論文評價體系的幾點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1):9395.

[2]王倩.h指數及其衍生指數在評價學術會議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5):135139.

[3]尚海茹,馮長根,孫良.用學術影響力評價學術論文――兼論關于學術傳承效應和長期引用的兩個新指標[J].科學通報.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學術論文評價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05,19(2):7880.

[5]孫君,閆雅娜.EI與科技論文收錄[J].情報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評價及其對策[J].中國出版,2002(1):4142.

[7]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國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9]劉在洲,徐紅,陳承.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標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0]劉恩允.高校科研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蘭,唐慧君.構建高校科研內部評價體系之思考[M].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陳鋼.從ACM會議分析我國計算機學科近十年發展情況[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譚英.從SCI反思中國的學術評價體制――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論壇綜述[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5,1(2):7579.

[15]李國杰.要高度重視在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6,2(5):93.

[16]梅宏.中國計算機學會《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得失談[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7):3642.

[17]包云崗.CCF《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得大于失[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8):3842.

[18]杜偉錦.高校科研評價現狀與完善途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淺議高校科研評價制度創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產出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6(4):201204.

[21]楊瑞仙,梁艷平.國內外高校科研評價方法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5(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