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7:2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的主要療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男性更年期綜合癥;中醫情志療法;情志相勝法
【中圖分類號】R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666-02
男性更年期綜合癥(PADAM)是指男性由中年期過渡到老年期(一般指40-70歲)的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因機體代謝和性腺功能發生生理性衰退,引起以精神神經癥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癥候群[1]。PADAM在精神方面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性情改變,如情緒低落、憂愁傷感、沉悶欲哭、或精神緊張、神經過敏、喜怒無常,或胡思亂想、捕風捉影,缺乏信任感等。近年來,中醫發揮辨證施治的優勢,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用藥等方面進行研究,PADAM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馬鋼認為是由于腎精虧虛,陰陽失調所致,治宜補腎填精,調和陰陽[2]。劉強認為是由于腎氣衰少,天癸將竭,精血不足導致的,提出以補腎虛為主,圍繞腎虛來調整腎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系[3]。莊田玫認為此病乃男子屆臨六八,腎氣漸衰,天癸將竭,導致肝失濡養,或沖任虛損,或脾失健運,或心腎不交,治療以補腎為主,調養心神,從肝論治,心理治療,飲食調理[4]等等。這些醫家從不同的中醫角度提出了對PADAM的認識,但是以中醫情志療法來治療PADAM的觀點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臨床研究也較少。所以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大家詳細介紹中醫情志療法,以及其在PADAM上的應用。
中醫情志療法是以中醫形神理論和七情學說為基礎的體現中醫特色的一種傳統心理療法[5]。主要包括七大方面:抑情順理法:就是通過提高患者 的認識能力,明白過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治療或預防情志疾病,也就是要 用自己的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移精變氣法:移精變氣法:指采用各種中 醫治療方法以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排遣情思,改易心志的一種治療方 法;激情刺激法:人的情志變化,尤其是激情和應激的情況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變,如果掌握適當地應用到治療上,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順情從欲法:當某種個人欲望未能得到滿足,遂致內懷深憂而生情志病變,宜采用順情從欲的方法進行醫治。順情從欲,即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 足病人心身疾病需要的一種治療方法;相反情志法:情志上的肯定和否定,快與不快為基本的兩極,可以互為治療之;澄心靜志法:澄心靜志法是氣功 療法的一部分, 患者通過自我練功,平心靜氣,吐納導引,從而消除不良情 緒,“將積蓄的怨恨之氣,從口中徐徐吐出”,它構成了情志方面的氣功功 法;情志相勝法:中醫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依次相勝相 克,情志相勝的治療原理,就是依據五行相勝的制約關系,用一種情志去糾 正相應所勝的情志,有效地治療這種情志所產生的疾病。這就形成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怒的情志相勝心理療法[6] 。
由于情志相勝法最適合治療PADAM,并最能體現出中醫情志療法的特點,所以我們主要依據情志相勝法來治療PADAM。在治療上,主要分為五步:
第一步,根據患者的性格、職業的不同,與患者談心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盡可能減少患者焦慮、恐懼、緊張、不安、苦悶等不良情緒。在第一次的交流過程中,要誘導患者把生活中、工作中、感情中不如意的事情講出來,作為醫生,應該和顏悅色、循循善誘,一定要告知患者你能夠感同身受,并且肯定他的不適,從而獲得患者的信賴,全面的來了解患者發病的原因。
第二步,在陸續的交流過程中,要不斷讓患者打開心扉。要讓患者及時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此基礎上,PADAM的患者可能會有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等臨床表現,所以可以讓患者觀看一些悲傷地影視作品,從而使情志過極產生的不利因素得以發泄,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其他相關治療。
第三步,根據五行相克學說,利用中醫獨特的情志相勝療法,如悲能勝怒,有些因怒氣傷肝致病的病人,引導其大哭一場可消除怒氣;對憂慮過度而傷脾的患者,可與病人說笑、聽音樂等,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7】。
第四步,更年期綜合癥具有復發的危險,所以即使在治愈后也要隨時注意患者的發展情況,進行追蹤探訪。
第五步,要注意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讓其家屬多多關心體諒病人,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還可以組織患者間交流心得,互相鼓勵,并指導其建立良好的生活起居、飲食調攝方式,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更年期【8】。前三步主要是在治療此病的過程中使用,作為輔助用藥的治療手段。而后面兩步,主要針對的是疾病基本治愈后的一些注意事項。
并且還有其它一些輔助療法:每天應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生活要規律,勞逸結合,衣物增減要適應四時的變化,每天保持心情的愉快。男性進入更年期后,應注意選用一些補腎壯陽和有助于改善和增強性腺功能的食物。性腺功能改善后,可以從根本上減輕男性更年期出現的各種癥狀。
隨著社會發展,男性的壓力不僅來自于各個方面并且越來越大。所以要求醫生在治療PADAM之前,要先對患者進行減壓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中醫情志療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且可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處于治療的最佳狀態,彌補單純用藥的不足。醫生應充分發揮中醫情志療法的特色,把情志療法貫穿于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治療中,提高治療效果。中醫情志療法是在古代哲學思想和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體系。中醫情志療法對全人類的健康產生著日益深遠的影響,并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寧《男性更年期綜合癥的中醫治療評述》[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2010,13(3):71-73
[2] 馬鋼《補腎調和湯加減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39例》[J].吉林中醫藥,2008,28(9):667-668
[3] 劉強《二仙湯結合心理疏導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52例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10):56
[4] 莊田玫《耳穴貼壓結合心理療法治療男性更年期綜合癥93例》[J].陜西中醫2006,27(7):859
[5] 譚曦,陳廣山,孔軍輝 《五志相勝療法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39-40
[6] 蘇玉茹《淺談中醫情志相勝療法》[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1,2(1):36-38
[7] 胡永東,王瑞娟,周銘心《淺談中醫情志護理六法》[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10):1510-1511
[8] 姜迎,王博偉《王小云教授運用中醫情志療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經驗》[J]. 中醫學報, 2011,26(4):422-423
作者簡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轄區內進行慢性病管理的50例中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齡(62.5±15.6)歲,平均病程(9.6±4.3)年;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63.2±13.5)歲,平均病程(9.7±4.1)年。入選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已排除精神異常、神志不清、繼發性高血壓及嚴重合并癥者[1]。
1.2方法兩組患者來院后,即根據中醫體質量表,并運用中醫四診合參方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證候辨識,同時測量血壓,治療及干預2周后,再次進行體質辨識和測量血壓[2]。兩組患者均維持其常規治療方案(西醫)。采用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拮抗劑等降壓藥物治療[3]。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添加中醫非藥物干預,具體實施內容如下:(1)為探究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的效果,本文對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的內容進行了強化,改為每月2次隨訪和中醫健康指導,對不同證型的高血壓患者有針對性地提供中醫干預方案或給予轉診建議。每次隨訪和指導都及時記錄在居民健康檔案中,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持續3個月。(2)每月組織觀察組患者參加本院開展的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咨詢,各一次,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提供常用代茶飲、足浴等中醫保健方法,并按照患者體質進行飲食干預,主要干預內容為清淡飲食、適量飲水、禁煙酒;還需嚴格控制膽固醇和鹽的攝入量,并向患者發放限鹽、限油“三件套”。同時,要求患者應規律起居,加強體育鍛煉。邀請患者家屬也參與高血壓中醫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咨詢,在日常生活中監督患者的行為。
1.3療效評價
1.3.1評價指標:(1)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2)體質辨識;由于“平和質”為健康的體質,所以將治療后每組平和質例數作為評價指標。
1.3.2評價標準:中醫體質判斷標準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華中醫藥學會批準)。評分標準為:中醫體質量表,分為9個亞量分別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淤質、氣郁質、特稟質。
1.4統計學方法本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患者體質情況比較經過2周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和質例數分別為14例和6例,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經過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SBP和DBP兩方面,組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是我國三大慢性病之一,也是當前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患病人口已經逼近2億,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已經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中醫重視辨證施治,這種個體差異化的治療方式與西醫治療理論不謀而合,為此在慢性病管理工作別添加中醫健康管理的要求。當前,慢性病管理工作實踐中,將體質辨識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干預,可通過不同群類的趨同性(體質特征),探索原發性高血壓有效的干預方法。
3.1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效果分析本文中,證實了中醫非藥物療法干預對于控制患者血壓和調整體質的良好效果:經過2周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和質例數分別為14例和6例,組間差異顯著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SBP和DBP兩方面,組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知,根據體質辨識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體質調整和控制血壓較為有效。我國中醫體質專家對高血壓的研究表明,高血壓與先天稟賦(體質因素)及體質存在一定的關系[4]。體質因素既是疾病的誘因,也是疾病發展、轉歸等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通過體質調整控制血壓是十分可靠的。
3.2重視中醫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中,以中醫體質辨識為基礎的療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預后效果,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健康教育。因此要強調在中醫非藥物辨證干預中強化健康教育工作。在健康教育講座及咨詢中,要注意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疑惑和認識誤區,從而為工作方法調整提供依據。同時,要鼓勵患者積極堅持按照中醫健康管理內容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辨證分期療法;腰間盤突出癥;保守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簡稱LDH)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多指因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損傷、積累性勞損,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或軟骨板破裂,髓核突出到椎管、椎間孔或椎體內,刺激或壓迫硬膜囊和神經根,引起以腰腿痛、神經功能障礙為主癥的臨床綜合征。由于其常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學習等。近年來本病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患患者群日趨低齡化。
目前,對于此病的治療中西醫都各有側重,按照方式不同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方面。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發現,非手術療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而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們也充分認識到中醫辨證分期療法在治療上的巨大優勢。中醫辨證分期療法是王金貴教授多年臨床經驗及科學研究基礎上總結而成,其強調整復手法適時、適度、適量地使用,且臨床療效顯著。因此,我們應用中醫辨證分期療法治療1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恢復期患者,觀察中醫辨證分期療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50例患者均來自2011年12月~2013年9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門診治療的LDH患者。采用臨床隨機、對照、單盲法研究,將選入的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5例。完成情況: 完成 145例,脫失5例,脫失率 4.82%,
1.2方法 治療方法(推拿+中藥熏蒸+中藥濕敷)。
試驗組:采用中醫辨證分期療法,以整復手法治療為主 ,采用中藥熏蒸、濕敷治療、中藥敷貼。
1.2.1推拿治療 采用王金貴教授獨創的"通脈松筋易骨"[3]法。以"通脈"手法和"松筋"手法,為基礎。"通脈"手法活血舒筋止痛,以腹部中脘穴為中心,施以掌揉法,順時針方向 2min,逆時針方向 2min,然后沿兩肋弓方向自上而下施以推法9次。"松筋"手法舒筋活絡,手握足趾,向下牽拉患肢,外翻內翻踝關節。 以捏、提法向上提拉股四頭肌聯合腱。彈撥腰部骶棘肌壓痛點:患側環跳、陽陵泉、委中。以"易骨"手法為主,理筋整復。主要施以斜扳法和背法等整復類手法為主。
1.2.2中藥熏蒸治療 中藥熏蒸處方: 海桐皮湯加減(《醫宗金鑒》。熏蒸方法: 患者仰臥位,腰部暴露于熏蒸口處,熏蒸 20min。熏蒸 1 次/d。
1.2.3濕敷治療 藥物組成:方藥同熏蒸,患者俯臥位,濕敷藥袋墊于腰部20min,每間隔5min翻轉藥袋1次,1次/d,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度。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口服萘丁美酮片3次/d,1g/次,配合腰部牽引(仰臥持續牽引,牽引力量為患者體重的40%~60%,牽引時間15min)、佩戴腰圍。
1.3診斷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中醫分期標準參照文獻[2],將腰椎間盤突出癥分成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
1.4入選標準 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年齡為20~50歲;CT或MRI明確顯示突出位置為L4-5、L5-S1間盤或突出部位同時包括L4-5、L5-S12個節段;患者知情同意。
1.5排除標準 ①有腰椎手術史患者;②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指標觀察者;③試驗中,病情持續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④中途主動退出或失訪者。
2 結果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臨床療效比較表1示,兩組治療后及隨訪時中醫組療效明顯優于西醫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傷科中"筋出槽,骨錯縫"的范疇,由于勞損傷筋,機關不利以致經脈瘀阻,筋肉痙攣,氣血凝滯,不通則痛。祖國醫學中雖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癥這一病名,但依其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踝厥""腰痛"的范疇。歷代醫家對于此的論述頗多,《素問?脈要精微論》載:"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刺腰痛》云:"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撲,得之舉重傷腰"。又說:"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腳足"。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為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有機械性壓迫、化學性神經根炎和間盤自身免疫等學說,以上觀點雖然不能完全揭示本病腰腿痛的發病機制,但對其共同發病規律的研究和治療方法的選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王金貴教授一直致力于軟組織疾病的中醫思維、中醫治療和中醫預防。從病史采集、診斷與治療三個方面引入中醫思維,"內藏外象"思維,診斷之"病證結合"、"時相性辮證"思維,治療之"手法適時應用"、"處方式配伍"思維。
經臨床觀察得出中醫辨證分期療法在治療腰間盤突出癥恢復期上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201-204.
中醫治療小兒疾病是按照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進行個體化治療。西醫講治病,中醫側重于治人,也就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和疾病的不同階段來治療。
有的疾病應該以中醫治療為主,有的疾病應該以西醫治療為主。比如臨床最常見的小兒厭食,因為厭食從西醫看主要考慮缺鋅,那么治療主要就是補鋅,但根據臨床觀察,厭食的孩子未必都缺鋅,而且補鋅治療以后有時胃腸道不良反應比較厲害。中醫治療小兒厭食根據個體不同而區別對待,有的孩子脾胃虛弱,用中藥調理脾胃,有的孩子“火大”,就清熱去火。
近幾年,呼吸道反復感染的孩子特別多,有的孩子反復發燒,西醫治療只要好了就不管了,過了不久又開始發燒。中醫有“病后余毒未清”理論,就是:表面的熱退了,但余毒沒有清理干凈,過幾天又發病,這是復發的潛在因素。如果余毒沒有清理干凈,尤其到病的后期如果用中醫調理一下,從調理全身狀態人手,清理了余毒,病就好了。
小兒疾病的中醫治療和成人大致上一樣,還是以中藥為主。但是對小兒來說吃中藥非常困難,專家一般會推薦中醫外治法。外治法包括外敷療法、小兒推拿療法、捏積療法、刮痧療法、“刺四縫”療法等。
外敷療法。比如肚臍貼藥,效果非常好。比如小兒哮喘的治療,在三伏天把中藥放在特定的穴位上,對小兒哮喘、小兒過敏性鼻炎效果都不錯。
小兒推拿療法。中醫兒科專家積極提倡的另一個中醫治療方法是小兒推拿療法。推拿療法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它的療效肯定、操作簡單、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無論保健還是治療,它都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好方法。比如治療小兒厭食,推拿并不很痛,一般5到10次的推拿就可以收到效果。小兒腹瀉尤其慢性腹瀉,即中醫所說的脾虛瀉,推拿效果也很好。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經過推拿治療,腹瀉患兒小腸吸收功能有很大改善,小腸吸收好了,也就不腹瀉了。小兒推拿應該去正規的醫院,整個的療程由醫生來做,醫生做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學,做完整個療程后,家長回家做,可以起到鞏固療效的作用。因為推拿方法文字上不是很好表達,所以家長還是應該到正規的中醫醫院進行咨詢和治療。
捏積療法。對小兒的厭食、便秘等疾病效果特別好。
刮痧療法。刮痧目前在兒科用得不多,因為家長不太接受。
“刺四縫”療法。“刺四縫”是中醫的傳統療法,方法很簡單,以前用的特別多,現在逐漸減少了,“刺四縫”對小兒厭食、小兒食積療效比較好。
小兒常見病的中醫治療理論和方法
哮喘首先要查找過敏源、遠離過敏源。第二要避免感染,因為感染也是誘發哮喘的因素。哮喘多半和體質有關系,兒童期治療效果比較好,中醫治療一般在發作期采用平喘的方法,緩解期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比如中醫的貼敷療法,也就是冬病夏療法。在夏天三伏的時候,把中藥貼敷到相應的穴位上,每年的夏季從入伏開始,每伏貼一次,也就是一伏一帖、二伏一帖、三伏一帖,通過經絡的傳導使中藥發揮作用,達到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功能的目的。西醫治療哮喘一般采用激素或者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時間比較長。
兒童肥胖 兒童不能吃減肥藥,因為任何減肥藥都有副作用,兒童正處在成長發育時期,如果服藥不當會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治療兒童肥胖最重要的是限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運動。對飲食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限制脂肪類的飲食,肥胖孩子應該多吃青菜,尤其含纖維多的,比如白菜、蘿卜、芹菜等。另外就是加大運動量,增加運動強度。
中藥可以治療兒童肥胖,但只是作為一個療法。有很多肥胖的孩子同時伴有便秘,可以用一些中藥通便,助消化,這樣對減肥有好處,但原則上還是要根據個體的情況辨證治療,有的不正規醫院治療兒童肥胖只會用瀉藥,這樣很不科學。
兒童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反復感染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呼吸道感染從西醫理論上講是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中醫理論來說是小兒陰陽平衡失調,多半屬于陰不足,陰虛內熱,中醫治療主要就是調整陰陽平衡。
現在有一些成藥(玉屏風散)用的比較多,但這種用法比較盲目。其實呼吸道感染有的是肺氣虛,有的是陰不足,肺氣虛可以用玉屏風散,如果是陰不足就應該用滋陰的藥。
有一種病叫做咳嗽變異性哮喘。如果幼兒反復咳嗽就應該積極尋找原因,有可能是咳嗽變異性哮喘,用中醫治療效果會比較好。另外幼兒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比如游泳,能增加肺活量,對呼吸道疾病治療有輔助效果。
兒童腹瀉 小兒腹瀉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中醫認為小兒本身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差,如果出生后調理得不好,很容易發生腹瀉。中醫治療的話,可以從吃中藥和小兒推拿法中選一種,或者是兩種方法一起用。
反復腹瀉的食療法是盡量吃一些稀的、軟的、熱的,這是基本原則。另外還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能吃熱量太高的食品,特別是油炸類食品。長期腹瀉不治療會影響小兒發育,所以要盡快治療。
小兒尿床 尿床是小兒常見病,分兩種情況。
首先看有沒有器質性病變,特別是看看有沒有隱型脊柱裂,很多孩子表面看沒有大問題,但是有隱型脊柱裂,這樣的孩子多半都尿床。要確定隱型脊柱裂首先需要拍片查看。其實,隱型脊柱裂從身體外部還是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的,有的患兒后背皮膚上有一個小坑,還有的脊柱旁邊長了一撮毛,還有的有褐色的斑。
其次還應該看看男孩子有沒有包莖,女孩子有沒有尿路感染,這兩種情況下孩子的尿也會憋不住,就容易尿床。
如果器質性病變都排除了,就要判斷是否功能性遺尿。中醫治療一般就是針對功能性遺尿,治療方法有中藥和針灸兩種,療效都比較好。有的孩子腎氣不足,這多半和先天有關,對這種情況中藥主要是用補腎的方法,就是補虛固攝的方法。另外還有一種是濕熱,治療就應該清熱利濕。
小兒貧血 一般在兒科當中最常見的是營養性貧血,特別是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治療就應適當補充鐵劑。如果是輕微貧血,可以多吃含鐵比較多的食物,如果比較重就要用鐵劑治療。中醫認為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主要是攝取不足,再就是吸收得不好。中醫治療主要是調理脾胃,如果脾胃調理好了貧血就好了,所以中醫治療營養貧血側重調理。
還有一種貧血是再生障礙性貧血,這種貧血就是大病、難治的病。目前西醫用的方法基本是激素,還有免疫抑制療法。中醫也是用調整的方法,調理脾胃,調理氣血。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醫學上的難題,中醫和西醫都在探索,可以說中醫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小兒紫癜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一般來說也算比較難治的病。這種病目前病因不是很清楚,多數認為和免疫功能紊亂有關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目前西醫治療主要是激素療法、免疫抑制劑,必要的時候可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沖擊的方法。丙種球蛋白在初期應用一般效果都不錯,但反彈比較厲害。激素的負作用還是比較大,而且目前對激素用到底用還是不用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激素并沒有提高血小板的作用。
中醫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比較好的療效,因為中醫講究個體化治療,不是使用一種特定的中藥,而是辨證論治。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幾種情況,一個是血熱,血熱就會導致血液不能規律地在血管內運行,血液離經外溢就出現一些皮膚紫癜,中醫治療采用清熱、涼血的方法,這種情況多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初期。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治療一般來說多半都是采用健脾益氣的方法,能讓你的氣足,或者是體力增強,使血液不至于外溢。也有的屬于陰虛火旺,要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
流鼻血 小孩兒流鼻血是常見的,但應該找一找流鼻血的原因,血小板減少的病人最開始往往表現就是流鼻血,所以如果見到孩子流鼻血應該首先查血小板,看看血小板是否降低。
另外就是鼻黏膜本身的問題,有的孩子鼻黏膜比較脆弱,在空氣比較干燥的季節容易出血,有的孩子習慣用手摳鼻子,也會出血。對這樣的孩子最好家里面放一個加濕器,使室內空氣保持濕潤。還可以在鼻黏膜上涂一點薄荷油。
關鍵詞:頸椎病;腰椎病;中醫綜合療法;臨床療效
頸椎病和腰椎病在臨床上都比較常見,其中頸椎病在醫學上又涵蓋了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骨關節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等,而腰椎病在醫學上則涵蓋了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退行性病變、腰椎結核、淤血性腰痛、風濕或者類風濕性腰痛、腎虛性腰痛等疾病[1]。中醫治療這兩種疾病,以往以單一療法為主,但近幾年采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基于此,我院將中醫綜合療法應用在了這兩種疾病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診的頸椎病和腰椎病患者較多,將其中12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自愿原則分為研究組(67例)與對照組(60例)。兩組患者皆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頸部酸痛或者腰部疼痛,其中頸椎病患者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惡心、雙上肢麻木、頭痛等,而腰椎病患者則表現為沿著患側骨神經行經腿部呈現一種放射狀麻木或者竄痛,并且大部分放射在小腿后外側或者大腿后側。對照組男患36例、女患24例;年齡22~59歲,均值為(43.6±5.9)歲;病程4個月~11年,均值為(2.6±0.8)年。研究組男患39例、女患28例;年齡21~62歲,均值為(43.9±5.8)歲;病程6個月~10年,均值為2.7±0.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一中醫療法,或行藥酒浸液局部熱透,或行推拿按摩正骨,或行中藥內服;而研究組則采取三種療法聯用,即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1.2.1藥酒浸液局部熱透 在50°的白酒中,放入細辛、紅花、川椒、透骨草、續斷及骨碎補等進行浸泡處理,將浸液提取出來后對患者病變局部進行涂擦,之后利用常效應治療儀對病變局部進行熱敷行熱透處理,1次/d,大約20min/次,同時采用正骨按摩法進行復位處理。
1.2.2推拿按摩正骨 利用中醫常規推拿按摩手法與局部取穴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利用不同的手法與取穴,盡量進行患者局部組織筋腱與全身經絡的疏通,當病變部位組織的粘連得到解除后,采用椎間盤突出正骨復位處理。
1.2.3中藥內服 主要采用的主要方劑為白芍、桑枝、紅花、沒藥、乳香、木瓜、桂枝及牛膝等,具體治療過程中應隨癥加減,如頸椎病患者則建議重用葛根,并且要加用羌活;腰椎病患者則應重用牛膝與木瓜,同時要加用狗脊。采取水煎服,服用1劑/d,以連續治療10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行療效評價。
1.3療效評價標準 本組研究采用的療效評價標準[2]為:①治愈:患者的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檢查顯示正常并能正常參加工作。②顯效:患者相關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檢查顯示病變消失不完全,受涼或者勞累后有輕微不適或者疼痛。③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緩解,僅能參與輕微的工作。④無效: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以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計。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皆進行3個療程治療后進行效果評價,并且進行了>6個月隨訪,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與隨訪復發率上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
3討論
以往針對頸椎病和腰椎病多以單一療法為主,近幾年以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效果比較明顯。我院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效果顯著,先以推拿按摩使得患者的經絡與局部組織筋腱得到疏通,之后施加椎骨復位,接著采用藥酒局部熱透,使得病變局部得以消腫、消炎等,最后加用中藥內服處理,實現了調理脾胃、補腎益氣、通絡止痛等效果。從本組研究可以看出,中醫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和腰椎病,治療總有效率與復發率要明顯優于單一療法治療,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還應加以心理治療,減少相關因素的影響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特色療法;高血壓;療效
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以安靜狀態下持續性動脈血壓增高(140/90mmHg以上)為主要表現。中醫藥的相關療法和康復手段對于高血壓病有一定的優勢和療效,能為不同情況的高血壓病患者提供較為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法。我院為三級甲等中醫院,對體檢發現的高血壓人群采用中醫特色療法進行干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兩組高血壓病患者均來自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健康體檢中發現的高血壓人群,均為1、2級高血壓病患者。觀察組男57例,女23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9歲;對照組男5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31歲。排除各種繼發性高血壓及合并并發癥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血壓水平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診斷標準 高血壓病診斷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參照國家衛生部2002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指導原則》【2】。
1.3 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高血壓健康指導,包括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使患者增強自我保健、自我預防的能力。觀察組除此之外,加用中醫特色療法進行護理。
中醫特色療法包括:1、根據中醫體質辨證將高血壓患者分為五型,即肝陽上亢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痰濕中阻型、氣虛血瘀型。采用芪麥二藤湯加減治療。基礎處方為黃芪15g,麥冬15g,雞血藤30 g ,鉤藤15g,丹參15g,當歸12g ,仙鶴草15g,天麻10g,紅景天15g,三七片6g,玉米須20g,焦山楂20g,大黃3g。10天一個療程。2、指導患者做降壓操每日兩次。主要動作如下:(1).預備動作: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姿勢自然端正,正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雙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關節呈90度角,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勻。(2).按揉太陽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約做32拍。(3).按摩百會穴:用手掌緊貼百會穴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4).按揉風池穴:用雙手拇指按揉雙側風池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5).摩頭清腦:兩手五指自然分開,用小魚際從前額向耳后按摩,從前至后弧線行走一次為一拍,約做32拍 。(6).擦頸:用左手掌大魚際擦抹右頸部胸鎖乳突肌,再換右手擦左頸,一次為一拍,共做32拍。(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換左手,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8).揉關寬胸:用大拇指按揉內關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順時針方向按揉一周為一拍,共32拍。(9).引血下行:分別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10).擴胸調氣:兩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擴胸,最后放松還原。10天一個療程。
1.4 療效評價
1.4.1觀察方法 按中醫辨證分型口服以上方藥,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上下午各服用1次。10天為一療程。降壓操上下午各一次,10天為一療程。觀察2個療程。每日測量血壓(測量血壓需固定、固定時間、固定血壓計),并記錄。
1.4.2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對治療前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4.3 血壓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正常標準,舒張壓雖未達正常標準但下降10-19mmHg,收縮壓下降30mmHg以上。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4.4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臨床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計算中醫證候積分【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10%。
1.5統計分析方法:所有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
【關鍵詞】 中醫療法;腹瀉;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601-02
小兒腹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兒科疾病,其高發人群為不足3歲的嬰幼兒。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水電失衡、排稀便以及大便次數增多等,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出現嚴重的水電紊亂、脫水等,從而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當采取西醫治療時不僅效果不盡人意,而且患兒依從性差[1]。故研究將2011年10日至2013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5例腹瀉患兒采用中醫療法治療,效果良好,具體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日至2013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10例腹瀉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7~23個月,平均(15.44±2.16)個月。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5~25個月,平均(14.72±3.05)個月。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止瀉湯加減治療,藥方為:石榴皮、葛根、黨參各10g,黃連、黃芩、厚樸、藿香、生甘草、白術、法半夏、茯苓各5g。1劑/d,早晚2次,溫水煎服。并應用自擬敷臍止瀉膏,成分為:畢茇、吳茱萸、澤瀉、丁香、肉桂、白術、黃芩、黃連、訶子、車前子。外敷時將藥材等重量研磨成粉末狀共5g,加入植物油,將其調成糊狀,加熱后貼在患兒神闕穴上,用膠布固定,每天換1次藥。對照組口服思密達,3g×10袋/盒(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不足1歲的患兒3g/d,1~2歲之間的患兒6g/d,大于3歲的患兒9g/d,分3次沖服。治療三天后,比較兩組療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腹瀉次數和大便性狀的變化。
1.3 療效評價 當治療后,患兒癥狀消失,大便次數、性狀也恢復正常時為顯效;當其癥狀顯著好轉,大便次數、性狀明顯好轉時為有效;當其癥狀無改善,大便次數、性狀也無變化時無效。采用Bristol分型評估大便性狀:第4型(4分):質硬;第5型(5分):邊緣清晰、軟團;第6型(6分):邊緣不清、絨狀物;第7型(7分):無固體物,呈水樣。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比較其間差異,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腹瀉次數和大便性狀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腹瀉次數、大便性狀均優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嬰幼兒腹瀉,又名嬰幼兒消化不良,是出現在嬰幼兒期的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表現為嘔吐、腹瀉等癥狀,其高發季節為夏秋季[2]。該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等因素,由于小兒腸道發育尚不完善,腸道通透能力較強,利于病毒繁殖,故易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發生腹瀉[3]。目前,該病的主要方法包括飲食療法、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等,其中西醫治療主要是采取抗病毒措施,雖能暫時控制癥狀,但易復發,且毒副作用大,故目前臨床上更青睞于采取中醫綜合治療方法,即參考患兒中醫辯證病因來選擇相應的治療藥物[4,5]。
本研究探討分析了中醫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應用中藥自擬止瀉湯藥,其中的山藥、黨參、白術均可強胃、益氣、健脾,藿香、陳皮、茯苓可和中化濕理氣,黃連、黃芩、葛根可祛濕清熱,石榴皮能止瀉收斂,上述藥物和生甘草聯用,可發揮利濕止瀉、健脾助運之作用[6]。神闕為一種重要的任脈穴位,局部貼敷用藥具有無痛、機體易于吸收等優點,且外敷藥方中的肉桂、茴香可止痛理氣、通陽散寒,吳茱萸可止嘔降逆,止瀉助陽,諸藥聯用具有止瀉行氣健脾、溫中散寒、調理脾胃的效果[7]。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中醫療法可有效治療小兒腹瀉,可有效降低腹瀉次數和快速緩解癥狀,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慧,尚勇.三聯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5):184.
[2] 尹貴錦.中醫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50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3,35:121-122.
[3] 王敬珍,武小妮.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病60例[J].河北中醫,2013,35(6):838-839.
[4] 程國珍.中醫治療小兒腹瀉59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8):131-132.
[5] 甘霖.中醫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4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2,18(5):69-70.
王女士,年逾50,5年前開始出現發作性咳嗽、氣喘。氣喘時喉間可聞及痰鳴音,遇風或聞及花粉異味后易誘發,伴咯痰,色白量少,給予輔舒酮氣霧劑及茶堿緩釋片治療后,咳喘可緩解。其后王女士一直使用上述藥物兩年,病情穩定后停止使用。兩個月前患者因工作單位裝修,聞過刺激性氣味后咳嗽、氣促再次發作,以咳嗽為主,咯白稀泡沫痰,量多,夜間曾出現氣喘,可聞及痰鳴音,服用西藥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為求進一步治療,患者住入中醫病房。當時患者表現為鼻塞、流濁涕、咳嗽重、咯白稀泡沫痰、量多、咳嗽劇烈時稍有氣促、口干口淡、微惡寒、食欲及睡眠一般;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根據中醫辨證,患者屬于素體陽虛,外感寒邪,又遇異味刺激,引發寒喘。中醫科醫生對患者采用了綜合治療方案,后患者病愈出院。
寒喘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它就是哮喘嗎?我們都知道,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反復發作,容易合并其他病變,故屬于疑難病癥。中醫對哮喘也有豐富的認識,通常把哮喘按病因分為三個類型,即寒喘、熱喘和痰喘。也就是說,寒喘屬于哮喘中的一個類型。中醫治療寒喘具有諸多手段,不僅使用中藥,而且還用食物療法、拔罐療法、穴位貼敷、針刺艾灸等,無論使用何種療法,總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這個治療原則是根據《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的原則制訂的,即針對寒證之哮喘患者給予溫熱療法。
熱藥
中醫根據哮喘患者口干口淡、微惡寒、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等表現,辨證為肺脾陽虛、痰飲伏肺,可以健脾溫肺、助陽化痰為法。常用方有小青龍湯、玉屏風散、四逆湯和理中湯、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等。
熱食
這里的熱食并非指口感熱的食物,而是性質溫熱的食物。中醫理論里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學說,即中醫體質學說,它將人的體質大致分為9類,其中有一類人是陽虛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即使在暑天也不能在空調房間里多呆,總是手腳發涼,不敢吃涼的東西,性格多沉靜、內向。這種體質的人東北地區多見,這可能與東北寒燥的天氣有關,長期偏嗜寒涼食物也會形成這種體質。陽虛體質的人患病易發水腫、腹瀉等病,寒性哮喘患者往往也屬于陽虛體質。因此,寒性哮喘患者可用中醫食療調養體質。平時可多吃容易發散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等,這類食物多具有甘溫益氣之功效,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熱罐
中醫的拔罐療法主要是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以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淤血的治療方法。拔罐療法主要采用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將罐子吸附在患部或相關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淤血,從而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將拔罐療法用于寒喘,一般采用拔火罐的方式,這樣能夠更好地散寒溫肺,助陽化飲。
熱季
利用炎熱的季節來治病,就是傳統醫學中的“冬病夏治”。“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寒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肺虛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臨床上醫生多采用針灸、貼膏藥、中藥等綜合方法,并且已經取得了明顯而持久的療效。這種療法近年來非常流行,人們也越來越認可這種中醫特色療法。
事件回放
近日,一條“放血850毫升治好了患者多年寒證”的微博,將放血療法推上了風口浪尖。者為北京一家中醫診所的賈姓醫師,據稱是從農村的一位老中醫那里學來的。他根據老中醫傳授的經驗,找到皮膚上呈黑紫色的血管,據此判定身體哪個部位有病,然后相應地在胳臂和腿部等血管處用針具放血。據稱多數病癥都可以用放血的方法治療,每次放血量因人而異,少則100~200毫升,多則400毫升,最多的一位被放了850毫升。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嘩聲一片。一部分人宣稱“此種方法為西方早就廢棄的治療方法,卻被用于國人身上”,也有一部分人則堅持“放血療法確實有效,不是醫學糟粕”,甚至有人拿韓劇里常常見到的場景:積食或者消化不良,用針將手指刺破,擠出幾滴黑血即可緩解的鏡頭來支持放血療法。到底孰是孰非,一時讓大眾迷惑不已。
放血療法為何為西方的糟粕?
原始人認為人會生病是由于惡魔附體,要治病就應該把體內的惡魔釋放出來,放血就是一種釋放惡魔的方法。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用四體液學說取代了惡魔說,他認為人體由土、氣、火和水四種元素組成,而疾病則是由于四種體液失去平衡導致的。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放血和發汗、催吐等都是平衡體液的方法。以后的西方醫生在四體液學說的基礎上大力提倡放血療法,病情越嚴重,放血就要越多。
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是放血療法的推崇者,也是放血療法最知名的受害者。他生病的一天之內,被放掉了近2500毫升血,就是人體血容量的一半,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華盛頓死于失血性休克。這個時候,人們開始質疑放血療法,有用還是有害?
10年之后,蘇格蘭軍醫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開始認真研究放血療法,他把366名患病的士兵平均分成3組,3組病人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類似,所接受的治療也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兩組病人不放血,一組病人接受傳統的放血療法,結果是不放血的兩組分別有2和4個病人死亡,而接受放血療法的組竟然死了35人。
以后的數十年時間,隨著反對聲音的逐漸加強,不斷有科學證據證明放血療法對病人的傷害,這個流行了2000多年的療法終于走出了歷史的舞臺。
中醫vs西醫
雖然同樣是放血,中醫和數千年前的西醫療法卻有很大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的放血療法并不同于西醫上的概念。《黃帝內經》上記載“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意思是血在脈絡中長久積蓄,就用出血的方法除去),用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證”。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癥”。更有學者認為針灸就是從放血療法演變而來的。
在中醫里,放血療法的全名為“針刺放血療法”,是中醫一個很常規的治療手段。其目的也主要是通過調和氣血、活血祛淤、通經活絡等途徑,來調整人體臟腑,使臟腑和諧、經脈暢通、氣血和調、陰陽平衡、治病祛疾。中醫認為,這不僅可以治療各種慢性病,也可以治療急癥,對許多疑難病有神奇療效。
放血療法的6個注意
1.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2.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4.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壓迫止血。
關鍵詞 舒緩療護 中醫中藥 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6-0018-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lliative ca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G Yunfeng, YI Chuntao*, PU Binhong
(Fengl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The palliative care is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in the variou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b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ed resourc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atical theory of the special services and practice way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palliative care was basically in a blank stat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establishing the palliative ca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alliative ca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various detailed method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alliative c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construction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城市居民的前3位死因[1]。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持續增高,加之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致社會對臨終關懷的需求愈加強烈,所以舒緩療護(palliative care)成為了我國衛生保健體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2-3]。舒緩療護主要針對治愈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患(以晚期腫瘤患者為主),臨床應給予控制疼痛及其他不適癥狀,還要關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提高生命質量,使患者能安祥、無憾、有尊嚴地走完人生之路[4]。
在此方面,中醫中藥對于實現“以人為本”的舒緩療護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5]。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在此方面的應用呈現“碎片化”發展,僅個別醫療機構采用湯藥及針灸等方法緩解癌痛或其他不適癥狀,方法單一,整體療效局限。而目前對于將系統的中醫藥特色服務理論與實踐方法用于舒緩療護的探索性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現筆者通過論述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的理論基礎以及體系構建的各項具體措施,探討構建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體系的可行性及應用價值。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交融,并吸收了古代哲學及儒、道、釋等宗教思想及生命觀念,對人的生老病死、生長壯老有著獨特的理解及闡述[6-7]。中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如陰陽學說、精氣學說、氣化學說相融合,揭示了中醫生命觀的內涵。中醫生命觀首先是“貴生”,認為生命質量是最可貴的,注重生命的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完全符合舒緩療護的根本原則。中醫舒緩療護與人文關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相比現代醫學,中醫開展舒緩療護可以給予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更為人性化的服務。
構建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體系
中醫藥特色科室
以中醫人文關懷理念為基礎,設置體現中醫特色的科室,如科室病房裝潢、裝飾整體體現中醫文化格局;病區宣傳欄中擺放中醫舒緩療護宣傳資料;根據需要設置中藥熏香,用以舒緩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床上放置適合不同患者的藥枕,提高睡眠質量,使患者能夠感受到中醫特色的舒緩體驗。
中醫文化特色的健康宣教
祖國醫學認為,陰陽自始至終地貫穿著人生命的全過程。“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勻平,名曰平人”。天、地、人共為一體,所以人必須“法于陰陽”,順時攝養,移情易性,以臻形神相俱,而盡頤天年矣。以中醫特色的哲學、倫理理論為主,結合舒緩療護的相關知識,進行中醫特色的健康宣教,希望患者積極面對人生,而其家屬可以正確面對親人最后一程,同時也照顧好自己,修復自身情緒。
中醫舒緩療護隊伍
設中醫舒緩療護專職醫生、護士2名、心理醫生、醫生及護士均需接受相關的正規培訓;招募具有愛心的志愿者(首選有中醫專業背景),如退休或在職的中醫醫務人員、中醫藥大學的學生等,被招募者必須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一定的中醫相關業務技能。
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
在祖國醫學的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各種行之有效的療護方法,而這些方法與現代醫學對癥治療相結合,相輔相成,可作為干預疾病末期患者的有效措施。
如中醫情志療法,利用人的情志變化調整臟腑氣血陰陽。通過矯正負性情志、提高心理自我防御機制,使精神的良性導向作用于機體,從而干預疾病。作為一套成熟的中醫特色心理療護方法,具體方法可包括:五志相勝療法、勸說開導療法、疏導宣泄療法、移情易性療法、順情從欲療法、激情刺激療法、暗示療法等,以調節和控制患者的情緒與行為為主,臨床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選擇使用。五行音樂療法是中醫舒緩療護方法中的另一大特色,對于臨終患者的情緒波動,醫者通過五音階中角、徵、宮、商、羽與人的五志(怒、喜、思、悲、恐)有機地聯系,給患者以相應音階的音樂[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緩臨終患者的痛苦,改善生命最后階段的生命質量。其他如口服中藥及采用藥物敷貼、貼臍、芳香療法、針灸、火罐、耳穴、穴位注射等中醫適宜技術,在緩解患者病痛,改善患者臨終階段生活質量及狀態的同時,也能夠幫助面臨喪親之痛的患者家屬盡早走出心理陰影,從失去親人的傷痛中得到解脫。
討論
中醫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中藥療法內容豐富、手段多樣,且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強,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價值。以中醫思想與理論為指引,通過發揮中醫獨特的優勢與特色,整合中醫相關醫療資源,如開設體現中醫文化氛圍的病區,開展具有中醫文化特色的健康宣教,建立專業中醫醫護隊伍、志愿者隊伍及制度規范,提供以中醫情志療法、五行音樂療法為主的中醫特色服務,以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及針灸、耳穴、穴位注射等中醫適宜技術為主的各項中醫藥手段,從而構建完整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社區舒緩療護體系。對社區臨終患者進行中醫藥綜合干預,達到緩解臨終患者病痛、給予其身體與心理上舒緩體驗、提高臨終生命質量的目的,使患者能有尊嚴地走完人生之路。
對于構建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體系的社會、經濟效益及價值為:①可體現社會人文關懷,提升城市整體文明水平;②弘揚中醫藥在干預舒緩療護中的獨特優勢;③所采用的方法系中醫傳統療法,減少患者長期服藥帶來的經濟負擔,降低醫療成本,體現中醫簡、便、廉、驗的特點;④通過落實該體系的構建科學研究,進一步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其研究成果可在全市各醫療服務機構推廣應用,以填補中醫藥特色舒緩療護的“空白”。
參考文獻
嚴勤, 施永興. 中國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倫理探討[J]. 生命科學, 2012, 24(11): 1295-1301.
劉穎顏, 陳利群. 舒緩照護的研究進展及思考[J]. 上海醫藥,2013, 34(8): 10-14.
施永興, 王光榮. 中國城市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7.
施永興, 王光榮. 緩和醫學理論與生命關懷實踐[M].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0: 8-13.
肖瑤, 朱可鎣, 符文彬, 等. 中醫結合哲學與宗教對臨終關懷的指導與運用[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3, 28(5): 1600-1603.
尤吾兵. 中國“儒、道、佛”生死倫理觀比較[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8, 21(1): 116-117, 125.
張秀峰. 中國傳統生死觀的倫理內涵及現代啟示[J]. 醫學與社會, 2009, 22(7): 52-53.
關鍵詞:中藥燙洗療法;骨傷;臨床療效
中藥燙洗療法治療骨傷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普遍,其對于緩解患者生理上的疼痛以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治療軟組織等有著積極的意義[1]。本次實驗對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8例骨傷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現實,中藥燙洗療法治療骨傷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骨傷患者中選取98例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中醫組(n=49)和西醫組(n=49)。中醫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26~43歲,平均年齡(34.5±2.8)歲。患者受到直接暴力傷害的有21例,間接暴力傷害的有28例。骨傷部位在肘部的有14例,膝蓋部位的有15例,足踝部位的20例;西醫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25~41歲,平均年齡(33.6±2.7)歲。患者受到直接暴力傷害的有20例,間接暴力傷害的有29例。骨傷部位在肘部的有12例,膝蓋部位的有14例,足踝部位的2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西醫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常規西醫治療的內容包括骨傷檢查、內固定治療以及功能鍛煉訓練等。
1.2.2中醫組 采用中藥燙洗療法治療。中藥燙洗療法的配方主要為地龍10 g、生半夏10 g、白芥子12 g、皂角刺10 g、穿山甲10 g、透骨草12 g、伸筋草12 g、威靈仙20 g、絡石藤12g、三棱10 g、紅花10 g、烏梅6 g等[2]。加入適量的清水進行煎煮,藥湯沸騰之后可用于熏蒸。熏蒸時間保持在30 min左右,保持藥湯的溫度。每劑藥可重復使用,可以燙洗2~3次/d,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具體分析[3]。此外,藥方的使用還可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進行適量加減。如患者病情較為嚴重的,可以適當增加羌活和獨活;患者下肢受損的可以增加牛膝;患者創傷部分異常腫脹者,可加入五加皮。
1.3療效判定 有效:患者腫脹、青紫、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肢體障礙消除,行動自如恢復;好轉:患者腫脹、青紫、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肢體障礙有明顯恢復,基本能夠實現行動自如;無效:患者腫脹、青紫、疼痛等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肢體障礙仍然明顯,行動依然不變。治療總有效率=(有效例數+好轉例數)/治療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5統計軟件包對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好轉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 中醫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組(P
2.2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西醫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例(14.29%),明顯高于中醫組的2例(4.08%)(P
3討論
骨傷對患者的關節和肢體行動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此外患者還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疼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十分不利[4]。對于骨傷的治療分為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兩種,西醫治療主張手術治療,包括內固定架治療和外固定架治療兩種。西醫常規治療為固定架治療,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卻容易引發系列不良反應,如感染、引發并發癥等[5]。中醫治療骨傷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但是卻能夠根治患者疾病,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從中醫治療的角度來看,骨傷的產生是由于骨關節的氣血受到的影響,因此導致氣血不暢、肢體活動障礙等[6]。而要改善這種情況不僅需要從創傷表面進行治療,更要重視疏通患者的經絡,行氣活血,從內在進行患者身體素質的調理。中藥燙洗療法的主要配方為透骨草、伸筋草、威靈仙以及紅花等,其中,筋骨草味苦性涼,具有較好的消腫、涼血的作用,其對于緩解患者傷口腫脹、清熱解毒有著明顯的效果[7]。伸筋草抑菌效果架,卻能夠幫助患者舒筋活絡,能夠改善患者肢體活動不便的臨床癥狀。威靈仙能夠、通絡止痛、除濕祛風,對于改善患者肢體麻木、減輕患者的疼痛有著良好的療效。紅花可以幫助促進血液的循環,對于緩解上肢麻痹也有著明顯的效果[8]。可以看出,采用中藥燙洗療法治療骨傷可以對癥下藥,從根本上進行骨傷的治療。
本次實驗選取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98例骨傷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中醫組(n=49)和西醫組(n=49)。西醫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中醫組采用中藥燙洗療法治療,結果顯示,中醫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3.88%,顯著高于西醫組的81.63%(P
綜上所述,中藥燙洗療法治療骨傷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冬梅,顧小華,顧頻頡,等.中藥濕熱敷聯合運動療法治療風寒痹阻型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6(11):60-62.
[2]張輝,畢春強,楊大偉,等.中藥腿浴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15):176-180.
[3]許洪潭,張勇.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6(01):103-104.
[4]汪欽生,邵敏,孫友強,等.疏肝祛瘀中藥配合敷貼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01):51-53.
[5]陳志沖,李彬,柳錦華.康復訓練聯合中藥熏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安全性探析[J].中醫藥導報,2015(07):62-65.
[6]何曉丹,孫曉波.應用中藥燙洗療法治療骨傷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08):41-42.
[7]楊宇,蘇玉亭,王為民,等.四聯療法治療腎虛血瘀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3(11):663-666.
【關鍵詞】
骨科急性損傷;損傷控制;中醫補法
損傷控制在出現急性損傷時用來阻斷因為失血而導致的致命性級聯事件,主要有系統性的三個階段:控制出血及污染;低溫糾正、消除凝血障礙、酸中毒等療法,建立呼吸通道支持;在患者恢復到生理條件許可范圍內可給予修復重建手術[1]。本文應用損傷控制與中醫補法聯合對骨科急性損傷進行治療,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26例骨科急性損傷患者,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有163例,所有患者通過損傷嚴重度評分(ISS評分)發現均超過16分,無法直接給予手術室搶救,需及時實施骨科損傷控制等相關處理,直到患者狀態穩定后再給予手術治療。患者中有男165例,女161例;年齡22~71 歲。骨科損傷主要分為軟組織損傷、關節、韌帶損傷以及四肢骨折等。所致傷原因主要有:摔傷129例,高處墜落傷134例,車禍傷47例,砸傷1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都不具有明顯差異性,可以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損傷控制法,在損傷位置先進行出血控制,將傷口部位污物給予清除,實施簡單包扎,如患者休克可實施抗休克治療,然后及時送至醫院進行搶救;至醫院后及時進行低溫糾正療法,清除凝血障礙以及進行酸中毒等治療,若患者發生呼吸障礙或是有呼吸衰竭情況需及時建立呼吸通道給予支持,損傷位置及時診斷,四肢骨折患者需應用石膏或是夾板給予外固定;在患者恢復到生理條件可行狀況下及時修復重建手術。
研究組應用損傷控制及中醫補法聯合治療。患者于損傷初期可以實施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等方法進行治療,若患者出血較為嚴重,可以補充獨參湯、當歸補血湯等補氣攝血藥物治療,且按照出血情況及時調整人參、黨參等藥物用量;患者病情穩定后,對患者進行接骨續損、健脾養胃,實施參苓白術散加味療法;手術前期主要手術強筋壯骨,補肝益腎,以左歸飲、六味地黃丸等進行治療。由于手術能夠損傷機體,所以術后需及時按照以上三期療法進行重新治療。
兩組患者需在治療前、治療第10、20天時檢測患者血紅蛋白(HB)、白蛋白(AIB),且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應用表示,組間數據以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進行比較,研究組IB、HB治療前后數值并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數據差異較為明顯(P
3 討論
損傷控制主要是在損傷部位給予簡單傷口包扎處理,并不進行其他過多治療,如患者出現休克可實施就地抗休克療法,且及時送到就近醫院進行治療。損傷控制能夠避免嚴重性多發損傷或是出現合并損傷的患者在不利治療條件下實施錯誤或是不當處理而導致損傷,且可以有效治療控制創傷初期發生的各類原發型損傷,保持患者內環境的平衡穩定,控制疾病發展,確保患者能夠安全過度至平穩期。中醫補法在急性損傷救治當中實施,于患者不同恢復階段實施不同療法,可以增加患者體質,避免機體過度虛弱,兩者聯合使用可以增加救治幾率,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2]。
骨科損傷控制階段(DOC),通常在指在損傷的早期(24 h)不給予根治性手術療法,只是給患者實施臨時性固定,一直到患者病情保持平穩后實施二期治療。由于患者在嚴重多發性合并傷及休克后生理功能出現較嚴重紊亂現象,且機體代謝能力失調,出現低體溫、凝
血功能障礙及酸中毒癥狀,患者會由于損傷出現嚴重并發癥或是死亡現象。所以,為防止急癥手術使得患者出現無法承受的嚴重打擊,減少手術風險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骨科損傷控制需及時觀察并控制出血,進行軟組織損傷治療,對骨折處給予臨時性固定,減少患者手術風險。中醫補法主要分為急性期、手術期、恢復期,可以根據患者實際血氣情況給予及時中藥治療。
通常患者出現較嚴重骨科損傷,需先安裝損傷嚴重度給予評分[3],如評分超過16分,應需及時給予骨科損傷控制療法,實施簡單包扎并進行外固定,維持患者身體條件穩定,再給予手術治療,如此能夠明顯減少死亡率,增加患者生存幾率。研究發現,研究組在治療前后的HB、AIB進行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證明通過中醫補法治療,能夠增加患者自身免疫效果,提高手術成功幾率,減少手術風險。全部的HB、AIB 均未出現顯著下降。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HB、AIB發現,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研究發現,骨科損傷患者給予中醫補法,能夠補益氣血、健脾養胃、補益肝腎、接骨續筋,增加損傷康復幾率和速度,減少疾病進程,有推廣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劉文忠損傷控制與中醫補法在骨科急性損傷急救中的應用體會.中醫臨床研究,2012,04(0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