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7:21: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入門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在沒有教材之前,業醫者學習伊始,或先讀些淺顯易明的書,如《藥性賦》、《湯頭歌》等,或徑從《內經》、《難經》等經典醫籍讀起,這當然都不失為入門的途徑。在有了一些了解與基礎后,可以誦讀《雷公炮炙四大藥性賦》,完了接著就是《藥性歌括四百味》。然后《醫學三字經》誦讀,看一看診斷學的《脈訣》與《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最后開始看內科的《傷寒論》。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反復誦讀乃至背誦,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2、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背誦下這些經典,是作為一個中醫學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為中醫學知識打下必備的基礎。
3、中醫是一門博大高深的學問,學中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只有沉下心來堅持不懈,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遠。
(來源:文章屋網 )
《中醫學》作為一門臨床學科的課程,在西醫類高職高專院校中,由于課時量少,教學內容牽涉面廣,給《中醫學》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為了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 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維模式不同于西方醫學。張登本[1]認為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長久穩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維定勢或曰思維慣性,是一種被定型化的思維樣式、結構和過程,是學習、研究、掌握和運用中醫理論的基本樣式、基本立場和基本態度。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可以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兩大主要特點著手,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張虹[2]提出中醫學體系中的整體觀念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問題,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間的關系、疾病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及疾病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辯證論治有助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重視個體體質、年齡、性別、地域、時間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整體觀念是對人自身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如《黃帝內經》所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辨證論治是對于疾病的辨別和診治的認識。如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咳嗽分為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傷肺、痰濕阻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腎陰虛等。中醫思維方式是學習中醫學課程的靈魂,貫穿于學習理論知識和鍛煉實踐操作技能的全過程。教師在授課中緊緊圍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這兩大特點,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中醫思維方式。
2 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
包海燕[3]提出在《中醫學》這門課中,首先開啟中醫神秘面紗,面向初學者的就是中醫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中醫基礎理論。故本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基本上奠定了中醫學習者們對中醫的初步印象及學習基調,并將深刻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是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第一課,也是后續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理論指導。專科醫學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等5類學科的知識,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貫穿于《中醫學》學習的整個過程,如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系;陰陽學說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被用來剖析、總結藥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學說在治療疾病時對臟腑用藥的指導意義,以及根據五行學說可以針對疾病確立具體的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需要安排充足的學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的講解務必深入透徹并適當練習臨床診治、用藥。使得中醫基礎理論的講解不再空洞無物,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3 靈活運用病案分析授課
臨床病案詳細真實的記錄了診療的全過程,直觀地反映了醫生的診斷思路和診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是臨床醫學學習中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座橋梁,是學生從學習理論知識到應用理論知識診療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病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別診斷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惠翠蘭[4]等研究表明病案討論能以最快速度使學生從理論轉向實踐,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了臨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中醫傳統醫案眾多,授課教師應在有限的課時內篩選出來最具針對性、與臨床教學密切聯系的醫案進行講授。具體做法,可以結合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給學生展示病案,并提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組織學生分組對病案進行討論,分析問題。最后,教師聽取各組討論結果,做歸納總結。這種方法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病案為核心,以學生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良好的中醫學教學方法。
4 以實踐教學為依托
針對醫學高職高專中醫學基礎教學現狀,提出了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措施有興趣學習法、課堂討論法、案例教學法、比較學習法,以期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
醫學高職高專;中醫學基礎;教學方法探析
在醫學高等專科院校中,中醫學基礎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多,課時少。它是中醫專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專多門主干課程教學的縮寫版,授課學時僅僅54學時,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中醫學基礎全部內容難度非常大,因而,在中醫學的講授過程中往往側重于中醫學基礎知識的講解。該課程存在理解困難、內容多且抽象、文字難懂、知識面較廣等特點,再加上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學生中醫基礎薄弱、知識積累較少、學習興趣不濃、學校安排課時相對較少等現狀,對學生而言要想在短時間學習、理解、掌握如此深奧的知識,難度可想而知;對老師來說,傳統的講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普遍較差。筆者在中醫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求,總結了幾點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興趣學習法
這種方法重在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興趣,才會認真聽講,才可能學好。中醫學基礎作為學習、認識中醫的入門基礎課程,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比較難理解和記憶。作為老師,首先應把難于理解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課本。比如在講解時適當運用“示意圖”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記憶,如講解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時,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關系:相生就是順時針相鄰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這樣結合圖表用一種簡單的語言描述,學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講解陰陽學說中陰陽互根互用時,可舉例“陰和陽的關系就像生活中沒有白天,就不會沒有黑夜;沒有黑夜,也就不會有白天”,以這樣通俗的語言講解,學生能夠較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或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提高授課生動性及學生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開展交流意見,互相啟發,弄懂問題。例如在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時,可把學生分成5組,并讓每一組各自討論并舉例說明其中一個基本內容的的含義。再如講解病因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六七情的致病特點,然后進行相互交流。分組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并培養學生高層次能力的教學方法[1]。教師在授課時可根據教學目標,適當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具體案例來說明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案例教學法中最常見的就是病案討論,它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形式,變過去教學中教師單向傳授的被動模式為師生雙向溝通、相互促進的積極教學模式,活躍教學氣氛,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的能力。該方法是讓學生首先對病案進行分析,然后再根據內容的要求進行討論,最后老師進行講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學生常見的病理現象,也可以是臨床中常見的病例,例如在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時,可列舉“某急性熱病的病人,入院治療時突然出現體溫驟降,問該病例體現了陰陽學說的什么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該病例從而得出問題答案。再如在講解完氣與血之間的相互關系后,可問“一位貧血的病人去一家中醫診所看病,中醫醫師在處方上除了開補血藥之外又加入了補氣的藥物,請用氣血關系來解釋為什么需要加入補氣的藥物?”通過這樣真實的案例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了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活躍了教學氣氛。
4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別異同,認識本質,通過“教”與“學”雙方主動參與以揭示規律的教學方法[2]。與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不同,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思考主體的自身潛能,認識事物本質,從而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中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記憶內容繁雜。醫高專的學生一般對西醫知識較為熟悉,且中醫和西醫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故在講授中醫某些知識時可通過中西醫的對比來講解。如講解“心”的生理功能時,中醫“心”的主血脈功能就相當于西醫生理學中心臟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卻和西醫不一樣。這樣一比較,學生就容易把中醫西醫常常混淆的教學內容區分開來。再如在解釋“辨證論治”的含義時,由于初次接觸中醫的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這一中醫特有的治療基本原則,筆者在講解過程中常常把“辨證論治”和“警察破案”對比講解,看似不沾邊兩個內容實則有著相同實質內容。“辨證論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時往往需要先搜集證據在根據證據來判斷真正的罪犯,從而確定并實施逮捕方案。在這一教學法中,思考、聯系和啟發是教學的主要方法,學生通過聯想比較,建立了與以往知識體系不同的、較為清晰的概念,明確了差異,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學知識更加淺顯易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綜上所述,在中醫學基礎教學工作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直觀性、啟發性、實踐性、創新性,從而使學生最終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津,閆潤紅.淺談中醫基礎類課程教案設計思路[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0):81.
一、中、西方醫學的概念及思想發展
(一)中、西方醫學概念
中醫學屬于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其理論基本特色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西醫學即西方國家的醫學,其相對于中國醫學而稱。現今正發展的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是近代西方國家學者否定摒棄掉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之后,發展出的一門全新醫學體系。其基礎學科有解剖,生理學,細胞學,組織胚胎學等等,而且其理論學說都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等學科有較密切的聯系。
(二)中、西方醫學思想發展及差異
中西醫均起源于遠古時代對人體的基本認識[1],在發展過程中,中醫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歷史文化,而這又成為影響中醫診治指導思想的主要因素。而西醫自文藝復興后,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及指導,很快擺脫神學、宗教的束縛,從古代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在自然科學發展基礎上建立的觀察實驗方法,通過自然科學反映對象。可以認為,中醫診療起源于樸素的人體認識,豐厚的哲學內涵,內容上屬于經驗科學,傳承形式上是人文科學;而西醫診療源于淡化的哲學影響和精細的人體認識[2],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和研究對象。中西醫存在著技術差異,文化差異,自西醫傳入中國,便逐漸開始了結合,清末民初就有所謂中西匯通派,至今這種思潮從未停止,并且不斷尋求獲得更大的突破與結合。
二、中西醫兩方面學習方法
(一)以扎實中醫基底為前提
中醫理論,來自于臨床實踐,并借用古代哲學中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進行系統闡釋總結,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臨床經驗形成了一系列中醫思維,如整體思維,辯證思維,取象比類思維等。[3]這些思維經臨床檢驗,有成效便留在各家手中豐富傳承。但其缺少自然科學對形體結構的深入了解,帶有主觀思辨的模糊性。
由此,對中醫院校而言(尤其對于未接觸過中醫,國學功底差的學子),教會學生樹立全面深入的中醫理解力,培養深厚的中醫文化氣質,扎實中醫理論基礎,和臨床診療能力,是中醫教育的重中之重。可加強下面幾個方面的投入。
1.信仰
對中醫學有熱情、恒心和信心,無熱情,便沒有動力,無恒心,也就沒有毅力,而缺少這些,必定難以學好中醫。歷代名醫學醫的原因主要有:因疾學醫,因孝學醫;世代學醫,繼承祖業;詬世從醫,厭世行醫;熱愛國醫,濟世救人[4]。并不是說有段滄桑的經歷才能對中醫了解透徹,想參透中醫奧妙,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做為一生的信仰去跟隨、創新。
2.刻苦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一方面要熟讀入門課本和經典,博覽各家醫注,岳美中金壽山,彭履祥,劉渡舟等人傳記中,每個人的閱讀書目都是長長的幾號,更有臺灣國老張步桃,傷寒論讀3000遍,黃帝內經抄了50遍。另一方面背誦,歷代名醫,都有起五更睡半夜來背誦中醫書籍的經歷,背誦熟練,信口拈來。并不是所有的名醫都有自己的技巧,只不過不了解他背后的心酸罷了,現在,許多中醫學生得到些皮毛,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不思進取,安慰自己還不錯,但離開了烏托邦,什么都不是。若肯下足功夫,想不成為一本行走的醫學百科全書都難。
3.思考
善思之人善學,更是善自學學之人。學習理論知識時善于整合歸納。金壽山、李金鏞等多位醫家堅持寫寫資料卡片的習慣,將有用的知識類比對比的東西,聽到看到的各種觀點等等都寫在卡片上,后分門歸類,便于回顧查找,學習中醫經典,任應秋強調,逐字讀經,弄懂每個字在句中段中的意思,勤寫筆記,深思歸納。沒有什么是一看就懂的,需要花時間去思考,更需要有計劃目的的思考。
4.使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醫是靠臨床不斷實踐得來的,盡管現階段各體系都已日臻完善,但對于較抽象的思維理論,不通過臨床檢驗總結,很難在心中有深刻印象。也很難在以后工作中,輕車熟路的放開手去做,但其前提是將理論基礎,熟記于心。
(二)積極借鑒西醫成熟的人體認識系統
隨著西醫自然科學的不斷滲透,中醫加強對人體、結構、組織等的認識,但并不意味著中醫理論思想是錯誤的。營造能使中醫學生在西醫精細的人體生命認識體形象,充分理解中醫傳統思維和哲學方法的氛圍[5]是現階段中醫發展的出路。
西醫的發展基礎是人體生命的精細化、系統化,診斷學和治療基于解剖學、組織學和形態學的認識[6],由此來看西醫診治采用的割、補、換也不無道理,但這也是與中醫相較最大的不同之處。所以中醫院校學子應該借鑒西醫但不被其診治思想混淆,以免在以后臨床工作中運用中西醫疾病理論知識對辯證施治產生誘導。
【關鍵詞】藏象學說;教學
《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藏象學說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內容古樸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與現今不盡相同,這些都令初學者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解,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幾點粗淺看法。
1講清西醫、中醫臟腑器官的區別
中西醫學是在不同指導思想、思維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醫療體系,由于看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中西醫學中所涉及到的臟腑或器官雖有共同的稱謂,但本質上兩者差別很大。所以,在給學生授課時,必須要將這一點強調清楚。以便同學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更好理解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舉例講解這個問題:西醫中肝的本名應為Liver或hepar,西醫學傳入我國,借用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肝”這一中文稱謂來表述西醫中的Liver這一器官。所以西醫中的肝是一個消化腺,是人體的化工廠;而中醫學中的肝則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調節血的蓄溢的一個臟。可見中醫的肝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雖然其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有很大差別。其余臟腑中西醫概念的異同與之相仿。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此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2以氣為紐帶,系統介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所講的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臟腑的很多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氣的運動變化而實現。所以在講授臟腑的功能時,可以初步講授氣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各臟腑的功能,同時闡發臟腑生理病理與氣的聯系。例如在講授肺的生理功能時,先講肺氣的運動特點:宣發、肅降,正是基于肺氣的這些運動,才產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應: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輔助物質的輸布代謝;脾氣的運動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運化水谷、統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氣以降為和,所以胃氣也助六腑傳化糟粕。在藏象學說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些內容,所以在講授時應以氣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先講清臟腑與氣的這些聯系,然后再講解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效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延伸到各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可以兼顧講授內容的前后聯系性。氣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在這里講了氣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就可以增強學生對氣的感性認識,在以后講到氣的概念時,學生就會覺得確有其物,而且這樣做也能夠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氣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講述各臟腑的功能
每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點掌握內容,我們在講授時都應該講解清楚,而且我們應該反復向學生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臟腑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臟來講,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講授時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描述。例如:《內經》中對各臟腑的功能有這樣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倉稟之官。我們可借用這一比喻對各臟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進行闡發。相傅之官具有輔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將其對應于心肺的關系:肺可以朝百脈助心行血,主治節,治理調節全身各個方面的功能;脾胃,倉稟之官,要保證糧食的收集,收集后還要輸送給肺,肺為相傅,天下之財,用之于民,所以這些營養物質應交付給肺統一調拔,分發到全身各處,應于《內經》中“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樣的描述可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澀難懂的臟腑功能知識。
再如講六腑時,我們可以用做豆腐的過程與六腑對食物的消化這一過程作對比進行講述,做豆腐時,首先要將豆子磨成細末,這一過程正像胃對水谷的腐熟;而用濾網將豆漿與豆滓分離的過程正像小腸分清泌濁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時需要加入的關鍵物質——鹵水,正如在消化過程中離不了膽汁的促進作用一樣。這樣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與我們人體的整個消化吸收過程來對比講授。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增加其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4以生活常識詮釋臟腑功能
中醫學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現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醫知識。我們在講授臟腑功能時,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與中醫理論內容有關的日常生活現象對其進行闡述。例如,我們平常用“財述心竅”指因追求財富而喪失理智,而在中醫中認為“心主神明”,狹義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所以有“心神不定”“心思重重”“心意難卻”等說法。人在休息時,神就歸藏在心,故心為神之舍。如出現失眠、夢多、夢游,就是心不藏神,也叫“神不守舍”,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六神無主”與“五臟藏神”;“膽氣過人”與“膽主決斷”等等。總之,適當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來解釋臟腑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臟腑,源流,漢英雙語語料庫,翻譯
中圖分類號:N04;H059;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0)05-0040-06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zangfu” as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zangfu is a pair of specific concepts in Chinese medicine, whose available translations include viscera and bowels, solid organs and hollow organs, depots and palaces, yin organs and yang organs, yin viscera and yang viscera, zang organs and fu organs (orzangfu organs), zang viscera and fu viscera (or zangfu viscera), etc.
Based on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f “zangfu” from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we think “depots and palaces” is the best translation for “zangfu” and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The reason is that “depots and palaces” has the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original, reflects the thinking way of Quxiang BilEI (taking image and reasoning from analogy), and embodies the origin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medical values of zangfu.
Keywords: zangfu,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translation
一 引 言
任何醫學體系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解剖學的基礎之上。中醫學亦不例外。早在兩千多年前,《靈樞經經水》就描述了尸體解剖的過程:“(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
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1]中醫學對“臟腑”功能的認識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長期以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以及反復的醫療實踐,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主要基于“有諸內,必形諸外”和“取象比類”的觀察研究方法形成的。
盡管中西醫學對臟腑功能的認識極不相同,但是中醫學中的臟腑顯然與西醫學中相應的臟腑是對等詞,如心—heart,肝—liver,脾—spleen,肺—lung,腎—kidney, 膽—gallbladder,胃—stomach,大腸—large intestine,小腸—small intestine,膀胱—bladder。
“臟”和“腑”是古人對臟器的兩種分類,但這種寫法不利于后人對中醫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臟腑,在《內經》時代,寫作“藏府”。“藏府”的設立,其歷史是極其久遠的。
二 中醫學中“臟腑(藏府)”的源流
1. 中醫學中“臟(藏)”的源流
臟,經歷了一個“臧—藏—臓—臟”的演變過程。“臟”字最早寫作“臧”,大約在漢時才加上了草字頭。如在《漢書藝文志》里,“藏”都寫為“臧”,而在最晚成書于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臟腑寫成“藏府”。以后作為臟腑的專用字,從月從肉,在有的書籍里寫作“臓”。至于“臟”,是近代以后所用的簡化字。對“藏”的解釋,一般的中醫書籍解釋為:“藏zàng,藏cáng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凡物善者,必隱于內也。”這說明,“藏”是貯藏“善物”,存珍貴物品之處,意為“倉庫”。
漢字中的“藏”有兩個讀音,一為cáng,主要用作動詞,有潛匿、隱藏,收藏、儲藏之意;一為zàng,就是內臟之“臟”的原義了,原指儲藏財物的地方,為寶藏、寶庫之義。如《國語晉語四》:“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頭須”,人名;“守藏者”,指專門守寶庫的人。《列子黃帝》:“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又指儲存之財物。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2]再如《史記老子傳》:“周守藏室之吏也。”其索隱曰:“按藏室吏,乃周藏書室之吏也。”意即老子是給周王守文書檔案室庫之官。這種專以儲存寶誥檔案、珍寶金玉的設置,一直傳至后世。如漢時設的中藏府,省稱中藏,設令、丞之官,專管文書貴重之品。
由上可見,“臟”(“藏”)的原型是上古帝王設置的一種放置珍寶印璽、文書檔案、誥命冊書的庫房。“藏”內的物品極其珍貴,一般只進不出。由于中醫學中的“五臟(藏)”,“藏精氣而不瀉”,所以古人借用“藏”的含義和名稱來表達人體的“五臟(藏)”——心、肝、脾、肺、腎。
2. 中醫學中“腑(府)”的源流
腑,古時初作“府”。“月”字旁,是后加的,專為表達人體“臟腑”的“腑”而用。
古代文獻中“府”至少有以下幾層含義:① 收藏財物或文書的地方。如《韓非子十過》:“倉無積粟,府無儲錢。”《戰國策秦策五》:“君之府藏珍珠寶玉。”《漢書郊祀志上》:“史書而臧之府。” 《說文解字》:“府,文書藏也。”段玉裁注:“文書所藏之處曰府。”[3] ② 掌管財物文書的官。如《周禮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③ 指聚集之處。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詩》、《書》,義之府也。”④ 官府的統稱。如《管子權修》:“府不積貨,藏于民也。”(尹知章注:“府,官府。”)《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注曰:“百官所居曰府。” ⑤ 達官貴人的住宅。如楊迥《夜送趙縱》詩:“送君還歸府,明月滿前川。”[2] 其實,“府”最早的含義是帝王掌管六類財物的庫儲設制。如《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孔穎達注:“府者,藏財之處。”再如《玉篇廣部》:“府,藏貨也。”藏何種貨物呢?這就是后人稱為“六材”的六類財物:水、火、金、木、土、谷。這六類都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財物,是一些經常在消耗的物品。這六類消耗性的財物,分六個部門管理,也有六個官員,這些官員所在的機構亦稱為“六府”[4]。
《周禮曲禮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可見,周時“六府”的具體名稱稍有變化,但職能和官制設置仍是一樣的。
六種消耗性的財物不斷地消耗,自然要相應地補充、添進,如何添補呢?這就需要向民眾斂集。原來,“六府”是古時的稅收部門,“六府”之官員就是王制下的“六種稅官”的總稱。正如《周禮曲禮下》關于“六府”的注所云:“(六)府,主藏六物之稅者。”可見,“六府”之官管理的“六府”,存儲的是六類生活必需品,日常要消耗、又要補進,進進出出是其特征。而“藏”是只進不出的。[4]
簡而言之,“府”是上古帝王設立的一種倉庫,用以容納六類生活必需品,即“六材”;這種機構亦稱為“六府”,主管稅收采征,因此掌管“六府”的官名亦帶有“府”字。“六府”的特點是財物有出有入,處于不斷出入之中。正因為“六府”有不斷出入之特征,古人借用“六府”的含義和名稱形容人體的“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3. 中醫學中“臟腑(藏府)”的含義
“藏府”,其義有二:①府庫。如《漢書文三王傳》:“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萬余斤。”《宋史天文志》之四說:“一曰天積,天子之藏府。”“天子之藏府”即指天子之倉庫。② 同“臟腑”。如《素問脈解》:“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于藏府間。”[2]或作“府藏”,其義有二:①國家儲藏財物的倉庫。如《漢書翼奉傳》:“已詔吏虛倉廩,開府藏,振救貧民。” ② 同“腑臟”。如《列子湯問》:“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藥石之所已。”[2]
可見,據《尚書大禹謨》等所載,“臧”與“府”的設立,大約在夏朝就有了,至商周時日趨完善。由此可知,中醫理論的起源、形成亦很久遠。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以黃帝的口氣講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5]這說明古人曾設定有關“藏府”的含義,但在具體的制定上,早期有過不同的學術流派。
通過前文所述,古圣先賢們類比上古王制下倉儲稅收制度的特性、用隱喻的方式命名、描述人體的“臟腑(藏府)”的特性,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5]
三 基于漢英雙語語料庫的“臟腑(藏府)”的翻譯研究
語料庫語言學已從基于單語文本的一般語言研究發展到基于雙語或多語的平行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歐洲學者已建立了多個平行語料庫,進行翻譯研究。其中,伯明翰大學的圖伊波特(Wolfgang Tuibert)和曼徹斯特大學的貝克(Mona Baker)已開始基于平行語料庫的英漢互譯研究,香港大學進行了基于平行語料庫的英漢法律術語翻譯研究,境內的王克非等人開始了基于平行語料庫的文學翻譯研究,等等。這些研究項目涉及多個語域材料的雙語或多語互譯。但是,基于平行語料庫的中醫典籍術語漢英翻譯研究項目卻鮮有報道。
目前,筆者按照尊重自然語言和自然翻譯、尊重語言事實和翻譯事實的原則,自建了“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文文本庫20余萬字,英文文本庫400余萬詞。下面就基于該語料庫探討中醫學中“臟腑(藏府)”的翻譯。
中醫學中“臟腑(藏府)”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
下面,讓我們看看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臟腑(藏府)”的翻譯情況。
1. viscera 和bowels (包括viscus和bowel)
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viscera和bowels (包括viscus和bowel)的使用情況。
從可以看出,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viscera被用來表達“臟(藏)”,如five viscera五臟(藏),這也是最常見的用法;此外,還可用來表達“臟腑(藏府)”,相當于organs,如zang viscera臟(藏),fu viscera腑(府),zang fu viscera臟腑(藏府),zang and fu viscera臟腑(藏府),twelve viscera十二臟腑(藏府)。bowels主要用來表達“腑(府)”,如six bowels六腑(府)。
Dictionary of Medicine對viscera的解釋是:internal organs (such as the heart, lungs, stomach, intestines);Note: the singular (rarely used) is viscus。對bowel或bowels的解釋是:the intestine, especially the large intestine。[6]從viscera 和bowels的含義來看,用viscera來表達“臟腑(藏府)”較為合適。事實上,viscera和bowels是“臟腑(藏府)”的早期譯語。但是,viscera本身包括“腸intestines”,但“臟(藏)”不包括腸;bowels僅指“腸intestines”,但“腑(府)”不僅包括大腸、小腸,還包括胃、膽、膀胱和三焦。盡管viscera和bowels沒能準確地表達“臟腑(藏府)”概念,但由于長期使用,這對譯語已逐步成為“臟腑(藏府)”約定俗成的對應譯語。2007年10月16日公布的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亦選用viscera和bowels作為“臟腑(藏府)”的標準化譯語[7]。
2. solid organ(s) 和hollow organ(s)
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solid organ(s) 和hollow organ(s)的使用情況:
根據“臟腑(藏府)”的功能特性——“臟(藏)”但藏精氣而不瀉,“(腑)府”但傳化物(筆者注:物,指水谷)而不藏,有的譯者將“臟(藏)”譯為solid organs, “腑(府)”譯為hollow organs。事實上,心、肺均為五臟(藏)之一,但均不是solid organ——心有心房、心室,肺內則布滿氣管;而膽為六腑(府)之一,亦非hollow organ。因此,這對譯語目前已經很少使用。
3. depot(s) 和palace(s)
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depot(s) 和palace(s)的使用情況
文樹德(Paul U. Unschuld)教授曾提出決定“比喻”存亡的理性原則,即既然中醫至今仍然以《黃帝內經》所建立的概念系統為圭臬,因此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存在的比喻就應該予以譯出[8]。因此,他堅持將“臟腑(藏府)”譯為depots和palaces。結合前述“藏府”之本義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中對depot和palace的解釋:depot意為“a storehouse for goods 倉庫,庫房”; palace意為“a large grand house where a ruling king or queen, or a British BISHOP or ARCHBISHOP, officially lives皇宮,宮殿;[主教或大主教的宅邸]”[9]。可見,將“臟腑(藏府)”譯為depots和palaces,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臟腑(藏府)”的原始比喻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對術語的史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顯然,英文中palace比depot要重要得多,而在中醫學中,“臟(藏)”卻比“腑(府)”重要得多,因此,盡管有些學者能夠領會文樹德教授的意圖,但他們還是會嘗試選擇更好的譯語。需要指出的是,有時,中文“府”也比“藏”重要。如《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引“《周禮》:‘府六人,史十有二人’。注云:府治藏、史掌書者。”[3]
由于中文的“藏府”具有多(音)義性(已如前述),如要保留“藏府”的原始比喻內涵,恐怕找不出比depots and palaces更恰當的英文單詞來表達了。
4.yin organ(s)/viscera 和yang organ(s)/viscera
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yin organ(s)/viscera 和yang organ(s)/viscera的使用情況。
目前筆者所建的“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收錄的文本、涵蓋的譯者較為有限,沒有完全反映中醫術語翻譯的現狀。
由于臟(藏)屬陰,腑(府)屬陽,因此,近年來,yin organs (臟藏)、yang organs(腑府)頻繁出現在西方譯著中,如卡普楚克(Ted J. Kaptchuk)在其《自成體系的中醫學》(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就分別使用yin organs、yang organs表達“臟腑(藏府)”②[10]。
這對譯語一經出現,就得到很多譯者的贊同。盡管,在多數情況下,這對譯語不會引起矛盾,但是“臟(藏)”僅在相對于“腑(府)”時才屬陰。而中醫基礎理論對“五臟(藏)”陰陽又進行了這樣的區分: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肺,其位最高,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肝,藏血,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脾,在五行屬土,為至陰;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因此,yin organs、yang organs仍然是一對令人困惑的術語。
5. zang 和fu
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zang 和fu的使用情況。
由于“臟腑(藏府)”是中醫學中極其重要的概念,而且在英語中沒有明確的對等詞,為了避免產生歧義,因此拼音音譯+翻譯——zang organs/viscera、fu organs/viscera逐步為人們所接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zang organs“臟(藏)”、fu organs“腑(府)”以及zangfu organs“臟腑(藏府)”的使用日趨流行。
四 結 語
目前,翻譯時,究竟選擇哪個術語來表達主要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及其心目中的意向讀者:viscera and bowels是“臟腑(藏府)”約定俗成的、WHO標準化的一對譯語,可以沿用下去,側重表達其醫學價值;如欲保留“藏府”的原始比喻內涵,反映術語的史學價值和文化價值,depots and palaces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因“臟(藏)”與“腑(府)”相對而言時,“臟(藏)”為陰,“腑(府)”為陽,因此,在同時表達“臟腑(藏府)”這對概念時,yin organs、yang organs語義清晰、明確;隨著中醫西傳的日益深入,zang organs“臟(藏)”、fu organs“腑(府)”以及zangfu organs“臟腑(藏府)”的使用將日益盛行。這樣,中醫術語的翻譯還是多重標準,有點讓人無所適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醫學中“臟腑”的概念是通過類比上古王制下的倉儲稅收制度——藏府,通過隱喻的方式命名、形成,如其他中醫學核心術語一樣反映著中醫學特有的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同時具備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醫學價值[11]。 筆者認為,中醫術語的英譯應遵從同一標準,即采用保留該術語原始比喻內涵的英譯作為該術語的唯一標準化譯語,通過定義或注釋解釋說明術語的源流及其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醫學價值,使中醫學及其負載的文化獨立而完整地傳入西方。這樣我們傳播出去的不僅僅是中醫藥學知識和技術,還有中國傳統科學獨特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式——天人合一、取象比類,以及中醫文化。唯有如此,中醫學才能長期、持久地走向世界,逐漸步入西方醫療、教育的正軌。有鑒于此,筆者認為, depots and palaces,保留了“藏府”的原始比喻內涵,反映著中醫學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體現了“藏府”的源流及其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醫學價值,是目前“藏府”最佳的對應譯語,值得進一步推廣。
注 釋
①“zangfu viscera”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臟腑”的英文定名,在該審定委員會的官方網站上,可查詢到相關術語有“五臟”(five zang viscera)、“六腑”(six fu viscera)、和“臟腑”(zangfu viscera),“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出現了zang viscera (3次)、fu viscera (8次), 未出現zangfu viscera。
②《自成體系的中醫學》(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1983年初版,2000年修訂再版,在西方數次重印,同時擁有德語譯本等,是暢銷西方20余年的中醫學入門著作。
參 考 文 獻
[1]靈樞經[M].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59-60.
[2]陳復華. 古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137,429-430.
[3]許慎撰,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442.
[4]郝寶華. 對臟象學說中臟腑含義的新考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0, 23(1): 3-5.
[5]郭靄春 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33,71.
[6]Collin P H. Dictionary of Medicine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36, 70.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1(b)-101-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它要求老師的教學要從“包辦”轉變為指導。因此,在中醫教學中,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高度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已經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1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在多年的中醫學教學及實習帶教中,發現存在以下現象:布置課前預習,多數同學不能完成或根本不參與;有的課本始終不能認真讀一遍,到學期結束時課本跟剛發的一樣;學習中一旦遇到問題,不去認真思考,更不去查閱課本和資料,便直接去找老師;若老師不在,便把問題束之高閣。以上種種現象是學生畏難情緒的表現,更是缺乏自學能力的表現。
2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一名好的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為學生在以后漫長的學習中會遇到許多以前不曾遇到的問題,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個好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還要學會自己獲取知識,這就是自學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學能力決定一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高低。在中醫教學中,要提高素質教育,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 自學能力的含義
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利用自己已有知識、技能,進一步獲取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它包括閱讀能力、收集資料、總結概括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我檢查能力等。
4 自學能力形成的幾個要素
4.1 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是形成自學能力的基礎
原有知識水平的高低對學生閱讀學習有較大的影響。因為新知識要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特別是對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中醫學知識,那些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就不會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另外,讀、寫、觀察、分析綜合及語言表達等學習技能的好壞,對自學效率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具備上述學習技能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
4.2 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獨立學習相結合是形成自學能力的關鍵
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中醫學對于醫學生來說只是個“入門”教育。老師不可能一下子教給學生包治百病的錦囊妙計。實際工作能力的獲得和提高要靠今后的自學和工作實踐。
4.3 非智力因素是增強學生自學的內在動力
興趣是激發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熱情的來源。所以,在中醫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5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5.1 認真指導學生閱讀
閱讀是一種最主要的自學能力。在中醫教學過程中,首先是教給學生閱讀教材的方法。比如課前預習,要給學生指明閱讀的目的,提出具體的要求,設計必要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又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預習也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和閱讀方法。
5.2 訓練學生的學習方法
學習有法無定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中醫學的學習規律是閱讀與思考相結合,注意歸納總結,在診療患者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在輔導學生學習方法時,應注意體現以下規律:
5.2.1 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都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也要具備必要的臨床技能。
5.2.2 勤于思考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在中醫教學過程中,要把閱讀、答疑和討論結合起來。當學生按照閱讀提綱的要求進行閱讀思考后。讓學生進行答疑,或先經過討論再進行答疑。這種三結合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和加深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中醫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提供病案病例。實施“啟發-思考型”教學。先讓學生試著去診斷,提出治療方案,必要時可以組成“會診小組”,集思廣益,相互提高。
雖然師帶徒的教育方式直接有效,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這種傳承往往是一線單傳,受眾面很小,不少技藝的失傳也和這種個體化的行為有關。所以,從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以官方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有志青年們學習中醫藥也多了一個新的途徑――考取官辦的中醫學堂。
中醫學堂興衰史
南北朝時期,官辦學堂開始萌芽
最早有關中醫學校教育的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元嘉二十年,當時的太醫令秦承祖上奏章,建議興辦官方醫學教育。而在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也曾詔令群臣,設立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的職位。雖然當時官辦學院的設置顯得粗糙,但卻是政府出面興辦醫學教育的開端,為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醫學校正式成立
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醫學專科學校――太醫署,下設醫學部和藥學部。太醫署不僅出臺了招生、教學、考核、獎罰等方面的制度,并且在中央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地方教育,招生和師資規模也逐漸擴大,從各級學校走出了大批優秀的醫學生。在唐朝的開元盛世,醫學生的比例已經占總人口的一萬分之一,可見唐政府對醫學教育十分重視。
宋元時期,醫學校繁榮發展
從宋代開始,官方醫學教育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宋代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太醫局,和行政部門翰林醫官院有了明確的職能劃分,也就是說,醫學校終于從政府部門獨立了出來;同時,醫職人員的官階地位也有了顯著提高。而元代又發展出了一項新舉措,設置醫學提舉司,“訓誨太醫子弟,領各處醫學”,通過將各地教育統一化,大大提高了辦學的效率和質量。
明清時期,官方辦學走向衰落
中醫官方教育系統在元代達到了鼎盛,從明代開始出現衰退趨勢,到清末幾乎已經廢弛了。經濟實力衰退,教育規模縮小,醫生待遇降低,再加上來自西方醫學的沖擊,中醫教育走向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這一低迷的局面在建國后才逐漸好轉。
人才濟濟的名師高徒
精挑細選的學員
醫學院作為國家高等學府,自然不是想來就來的地方,歷朝歷代都對招生有著嚴格的規定。
在唐代,招生來源主要為醫學世襲之家的子弟,或者官員子弟中13~16歲的聰慧者。醫學部需要有官員背景才能考取,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做沒有限制的藥園生,學習藥物種植、采集、鑒別等等。到了宋代,醫學院招生顯得更加有計劃性,學生需要報告自己的家世出身,還要有醫官作保,在太醫局聽學一年后參加考試,合格者要等到名額有空缺時才能成為太醫局的正式學生,所以宋朝的醫學生質量是非常高的。從元代開始,醫學生的選任遵從世醫制度,從登記的醫戶、藥鋪、藥商之家選擇子弟入學。到了明代,醫學生的規模已經大大縮減,無法和唐宋時為全國培養醫生的氣魄相比。
德高望重的導師
古代官辦學校的教授們通常都還擔任著朝廷的官職,他們一邊進行教學,一邊還肩負著管理職能。一般這些教授兼醫官會通過幾種途徑挑選,一是太醫院的醫生,二是表現優異的上等學生,三是民間有威望的名醫良醫。這些醫生被選為教授時需要經受考核、匯報履歷,并且要復述曾經救治的病患情況,被選拔任職后也要定期接受檢驗,判定其能力是否可以繼續出任教授一職。可見,為了留在全國醫學最高等學府,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是要拼的。
熱火朝天的學習生活
與時俱進的專業
現代的中醫藥大學一般設有基礎醫學院、針灸學院和中藥學院這三個基本部分,前兩者屬于醫學部,后者屬于藥學部,每個學院的學生都要學習共同的基礎課程,后期開始分別深造各自的專業課程。
而早在隋唐時期,官辦學校就已經有類似的專業劃分了。唐朝的太醫署設有醫學部和藥學部,藥學部有藥園一所,算為一科,醫學部下設四科,分別為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醫科、針科和按摩科比較好理解,在現代的中醫藥大學里也都有設立,而咒禁科則是具有當時時代特色的一門分科了。所謂咒禁,就是用禱告和符咒的方法來驅邪治病,在今天看來,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儀式能夠成為一門正式學科似乎有點荒誕,但在當時,咒禁發揮著它獨特的心理治療作用,也有其積極的方面。
唐代的學校設置了五大科目;到了元代,科目細化為十種;在明代演化為十三科,包括婦人、眼科、口齒科等,涵蓋的專業種類已經非常豐富。
歷代學校的科目設置不僅具有繼承性,而且還會根據時代的流行病譜靈活增減。在隋朝,按摩科的招生數量就異常之多,大概是受隋煬帝生活奢靡、貪圖享受的影響;在唐代醫科中設立了口齒科,可能和當時市場上蔗糖大量輸入,齲齒患者增加有一定關系;宋金元時期加設傷折、金創科,可能是由于當時戰亂頻繁,骨傷病人劇增;清朝初期設置痘診科,則是天花麻疹流行所產生的必然需求了。
傳承經典的教材
學校統一授課自然離不開教材,雖然各個朝代的教學制度有所不同,但幾百年間使用的教材卻高度一致,每一位醫學生都要研習《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脈經》、《針灸甲乙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可見中醫經典著作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
除了以上固定教材,歷代的學堂還會吸納當時流行的學術成果。宋政府編制了《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這兩本書就成了當代和元代的教材;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了《本草綱目》和《瀕湖脈學》,之后,這兩本傳世之作就出現在了清代的學堂上。
《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對于初涉醫學的人來說可能略顯困難,所以明代出現了一些簡單易懂的醫學普及讀本,這些非正式的讀本也被官方學堂所參考采納,成為了學生們的入門讀物和課外書。
實踐為王的課程
中醫學從來都是實踐性很高的一門學科,所以,學生們除了要誦讀醫家經典,更多的時間是在實踐課中度過的。以唐代的藥園生為例,他們大部分課程都設置在政府專門開辟的藥草園中,從藥物的選種、栽培到采收、儲藏,都親自參與,對藥物的形態性味了如指掌,這種培養藥師的方法在如今看來是非常實際也非常“奢侈”的。
最有中醫特色的針灸教學則更為有趣,教室中不但有脈圖、經絡圖等教學圖譜,還有幫助學習穴位的針灸銅人。
據《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代御醫王惟一研制鑄造了兩具和成年男子體型相等的銅人,軀殼用精銅制作,可以拆卸,胸背之間有臟腑模型,外表用小孔標記各種穴位,供學生認記使用。銅人更大的精妙之處在于它的考試功能,軀殼相合之后,用黃蠟涂滿全身遮住穴位,再在中空內里灌水,教授吩咐學生針刺某一穴位,如果學生心領神會、準確無誤地刺入穴道,銅人體內的水就會飛濺而出,如果找不到穴位則針不得入。這一古代精密的針灸模型,可謂是中醫教學史上的創舉。后來,明代的醫家還根據男、女、童的不同身形,制作了三具針灸銅人,更加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僅在教室中用模型練習還遠遠不夠,古代的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接觸到真實的病人,在唐代的太醫署和宋代的太醫局里,醫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后就會被派往太學、律學、武學等學院為其他學科的學生看病,這種實習既能鍛煉醫術,又可以作為一項考核內容。
嚴肅緊張的考試
和現代的學校一樣,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就要迎來考試。古代官辦學校對考核十分重視,不但要進行病案分析的書面考試,還要讓學生為指定人員進行臨床診療,由教授評定其優劣。學生們應對大小考試都非常認真,因為考試結果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升級、畢業和獎罰,對前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以唐代為例,太醫署由博士每月主持一次月考,每一季度由太醫令丞親自主考,年終則由太常丞總試。如果考試成績優異,可能會得到破格提拔,如果經過幾年的學習仍然不能及格,就會被勒令退學了。可以說,經過如此密集考試歷練的學生,總體醫學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到了宋代,醫學院會根據學生治療患者的情況頒發三個等級的獎學金,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針對考場舞弊行為,南宋官員還發明了題庫、交叉命題、隨機抽題等種種手段,與現代的大學十分相似。
關鍵詞:中醫專業建設;中醫文化;作用
在傳統文化領域中,中醫不僅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想。我國的中醫學事業是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才逐漸形成如今完善的醫學體系,可以說,中醫藥事業經過反復實踐和奮斗歷程才創造出了更多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醫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中醫文化精神的傳承,不斷指引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同時要鼓勵學生學好中醫知識,傳承好中醫文化精神,更好的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才能更好的實現對中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有效促進中醫專業建設。
一、中醫文化分析
(一)中醫文化的含義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具有不同的定義,具體而言,主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中醫文化包涵了中醫事業發展的整個主體制度,涉及多種形式的中醫文化活動,而狹義的中醫文化僅指與中醫藥事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臨床技術和醫療實踐經驗等內容,也可以說,中醫文化是中醫事業發展過程中所匯聚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精華內容,具有明顯的中醫傳統文化特征,同時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傳統文化為中醫文化發展提供了生長土壤,而中醫文化也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更廣闊的內容。目前,在中醫專業建設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醫文化的具體內涵才能更熟練的有效運用中醫理論知識。因此,作為中醫事業發展的靈魂,中醫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醫文化的特性
中醫文化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內容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中醫文化既融合了傳統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經典論述和相關思想,也在吸收其合理文化精神內核的同時強調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統一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是中醫文化強調自然與整體的普遍聯系,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注重保健和預防疾病,才能更好的實現人體的陰陽平衡。
二、中醫文化對中醫專業建設的作用分析
(一)中醫文化對中醫思維模式建立的作用
在中醫專業建設過程中,加強中醫文化可以積極推進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同時傳統中醫文化系統涵蓋了幾乎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知識,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含有哲學、藝術和宗教等領域的理論,所以從多角度來理解中醫文化將更好地發現中醫專業建設和學術體系發展的真正含義,發揮中醫文化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作用。中醫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中醫文化是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基礎,直接體現了中醫文化的精髓,所以從中醫文化的角度來看,中醫文化作為中醫專業知識教學的重點內容,不僅是對中醫教育發展的重要突破,也是對中醫事業的繁榮有著促進作用。
(二)中醫文化對中醫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
在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有專門具體的章節是對從事中醫事業的人員提出的要求,這也就要求中醫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對于剛步入中醫院校的在學在學生,他們可能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關類似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他們對中醫學理論和邏輯思維等內容完全是處于模糊狀態,特別是在醫學院課程體系中,學生對中醫的了解相對不足,加之受到中醫和西醫不同文化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這兩種模式要求學生在當前中醫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現狀進行課程設置。所以由此可見,要想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就必須充分了解中醫傳統中醫文化,同時中醫文化作為中醫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不斷增加中醫文化課程在大學入門的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也能夠起到促進中醫專業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繁體字知識,進而為學生在學習中閱讀醫學書籍提供充分保障。
(三)中醫文化對中醫專業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針對中醫專業學生的具體實際,要不斷創新中醫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在注重學生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的臨床實踐,同時也有必要加強對學生更深或更廣的專業知識培訓力度,特別是在呂醫臨床實踐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閱讀各種經典書籍和現代醫學知識進行業務素質能力的提高。結合教育和培訓等方式來豐富和提高學生的水平。中醫繼承了我國歷代的許多醫生的思想精華,在繼承和發揚中得到了發展,所以必須深入研究中醫文化,有助于提高中醫臨床運用水平。雖然中醫文化和古代哲學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按照古代語言結構與現代文學表達意義來區分,可以這兩個詞之間仍然有很大區別,而一些中醫理論著作大多是用古代文言進行寫作的,所以學生必須了解古代文化,才能進一步深化和提高中醫知識和理解掌握中醫文化,當然,加強中藥研制和開發也需要結合當前新的醫學知識。由此可見,只有熟悉中醫文化,并在中醫教學專業中引入中醫文化建設才能使學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因此,中醫文化不僅包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也代表著豐富的現代中醫知識。所以了解中醫文化的具體要求,不僅是中醫藥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前提和橋梁,更是提高醫學臨床實踐能力的關鍵。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指導和影響下,中醫文化實現了不斷發展變化。同時中醫文化經過歷代長期臨床試驗實踐的積累,并不斷反復總結中醫理論知識,才形成了當前具有獨特內容和風格的傳統中醫文化,也可以說,中醫文化是古代人民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極其豐富的經驗,這也就決定了中醫文化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同樣也具備著作為社會存在的社會屬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甲狀腺結節;李軍;夏陳散結飲
【中圖分類號】R26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4-0080-02
Professor Li Jun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Thyroid NodulesYAN Heguo1LI Jun2*
1.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China; 2.Kunming Hospital of TCM,Kunming 650011,ChinaAbstract:Thyroid nodules ar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yroid disease, which belongs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ll disease” category, is a kind of disease in the front of the neck on both sides of the Adams apple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gglomeration enlargement. Professor Li Jun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medication combined with basic prescription Xiachen Sanji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yroid nodule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accurate, is worth learning.
Keywords:Thyroid Nodules; LI Jun; XiaChen SanJie Decoction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所引起的散在病變[1],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病。甲狀腺結節只是一種形態上的描述,是正常甲狀腺組織內一個或多個區域的組織過度生長,結構或功能發生改變,與病因和病理變化及診斷無關[2]。西醫學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等疾病均能引起甲狀腺腫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分辨B超檢查獲得的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20%~76%[3],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甲狀結節中甲狀腺癌患病率為5%[4],其通常沒有臨床癥狀,僅在可見或可觸摸到時被患者或醫生所發現。少數患者出現聲音嘶啞、壓氣感、呼吸或吞咽困難等壓迫癥狀。
甲狀腺結節屬于中醫“癭病”的范疇,其特點:發于甲狀腺部,或為漫腫,或為結塊,或有灼痛,多數皮色不變。良性腫物大多數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或伴有煩熱、心悸、多汗及月經不調,甚至閉經等癥狀。李軍教授從事醫療、臨床及科研20多年,對甲狀腺結節治療經驗豐富。李軍教授從中醫典籍、現代中醫認識、甲狀腺結節臨床特征和癭結病名依據4方面論述該病,認為目前缺乏針對甲狀腺結節的中醫病名診斷,確立“癭結”作為甲狀腺結節的中醫病名診斷[5]。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李軍教授治療甲狀腺結節經驗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癭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氣滯、痰凝、血瘀結于頸前為基本病機,但其主要病因以情志變化為主。《諸病源候論》[6]曰: “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動氣增患”;“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亦由飲沙水,沙隨氣入于脈,搏頸下而成之。”《太平圣惠方》[7]指出“癭初結者,由人憂恚氣逆,蘊蓄所成也”。《醫學入門?癭瘤》:“癭……原因憂恚所生,故又曰因氣,今之所謂影囊是也……總皆氣血凝結成。惟憂恚耗傷心肺,故癭多著頸項”[8]。李軍教授認為本病其病機病初為氣機郁滯,津凝痰聚,痰氣搏結頸前,日久引起血脈瘀阻,病在肝脾,與心相關。肝郁氣滯,脾傷氣結,氣滯則津停,脾虛蘊生痰濕,痰氣交阻,血行不暢,氣、痰、瘀三者合而發癭。癭病日久,可以在損傷肝陰的基礎上,傷及心陰,出現心悸、脈數等癥。癭病以實證較多,久病可由實證變為虛證,以致出現氣虛、陰虛等虛實夾雜之證。根據其基本病因病機,該病多為氣滯、血瘀、痰凝,且氣滯為甲狀腺結節致病之本,治療當以軟堅活血散結、疏肝理氣化痰為主辨證施治。
2治療經驗
李軍教授根據甲狀腺結節的病機特點以及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基礎方夏陳散結飲[9](夏枯草30g,陳皮20g,柴胡15g,黨參20g,煅牡蠣30g,浙貝母20g,三棱10g,莪術10g),以軟堅活血散結,疏肝理氣化痰。其組方嚴謹,臨床辨證加減,療效顯著。夏陳散結飲以夏枯草為君,散結消癭;陳皮為臣,化痰除濕,祛痰凝之;柴胡、黨參為佐使藥,柴胡疏肝理氣、助夏枯草散結,煅牡蠣和浙貝為佐助藥,軟堅散結。三棱、莪術破血消Y,行氣止痛,合夏枯草加強散結消癭之功用;黨參健脾化濕,去痰濕之源,并顧護脾胃。諸藥共奏軟堅活血散結,疏肝理氣化痰之功。夜寐難安、失眠多夢者加炙遠志10g,炒棗仁(搗碎沖服)30g,夜交藤10g,茯神10g安神助眠;心悸者加桂枝10g、薤白10g,瓜蔞10g,煅龍骨30g;手足心煩熱、盜汗者加女貞子20g,旱蓮草20g,生地黃10g,玄參10g,麥冬10g滋陰清熱;下肢疼痛者加懷牛膝10g,伸筋草15g,橘絡10g通絡止痛;咽痛者加桔梗30g,板藍根15g,金蕎麥10g,射干10g;頭痛者加川芎10g,天麻(先煎半小時)20g,白芷10g,蔓荊子10g;乏力者加黃芪30g,茯苓20g,淮山藥15g,當歸10g。
3驗案舉例
唐某,女,38歲,2015年9月12日初診。主訴:甲狀腺腫大,伴咽部異物感1年余。查體:左甲狀腺可觸及約3cm×4cm大小包塊,質中,無紅腫,無壓痛,活動度可,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隨吞咽活動上下移動。右側甲狀腺II°腫大,舌質淡,舌體稍胖大,苔薄白,脈弦滑。甲狀腺彩超:右側甲狀腺多發結節,血供不豐富,甲狀腺結節最大為47cm×56cm。中醫診斷:癭瘤,證屬肝郁脾虛痰凝。治以軟堅散結,疏肝健脾化痰,方用夏陳散結飲加味:夏枯草30g,陳皮20g,黨參20g,柴胡15g,黃芪30g,茯苓10g,當歸10g,煅牡蠣30g,浙貝母20g,三棱10g,莪術10g。每2日1劑,水煎服,1日2次。服用30劑后,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改為夏陳散結飲代茶飲:夏枯草10g,陳皮10g,黨參10g,柴胡10g。泡水300mL,日3次,每日1劑。服藥5個月后,復查甲狀腺彩超:右側甲狀腺多發結節,血供不豐富,結節最大為34cm×25cm。隨訪咽部異物感已消除,甲狀腺結節縮小>50%。
4體會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組織內一個或多個區域的組織過度生長,結構和(或)功能發生改變,屬于中醫學“癭病”范疇。癭病病機累及五臟,始動在肝,肝失疏泄,肝氣郁滯,郁則氣滯,氣滯者血瘀,氣滯者津聚為痰,肝郁乘陰土失運生痰。肝經屬肝絡膽,循經喉嚨,肝氣橫逆挾痰、瘀循經上行,氣、痰、瘀交接于喉頸部,成腫塊為癭。其病機為氣滯、血瘀、痰凝,且氣滯為甲狀腺結節致病之本。夏陳散結飲具有軟堅活血散結,疏肝理氣化痰之功用,療效確切,但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其治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仍需通過更多的實驗進一步地探討研究和論證。
吾師臨證時不僅注重辨證加減,尤為注重其良惡性的鑒別,且治療時并不局限于單純中醫藥的治療,結合患者的病情必要時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本病。李軍教授強調只要謹守病機,準確辨證,做到法隨證立,方隨法出,方證統一,靈活加減,用之得當,臨證定能效若桴鼓。參考文獻
[1]Schlumberger M.Non toxic goiter and thyroid neoplasia[J].In Williams’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edn 10,2003:457-490(Eds Larsen PR et al.)Philadelphia:WB Saunders.
[2]母義明,陸菊明,潘長玉.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274.
[3]GharibH,PapiniE,Paschke R,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Endocrinologists,Associazione Medici Endocrinologi,and European Thyroid Association Med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J].Endocr Pract,2010,16(1):1-43.
[4]連小蘭.《美國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2006)》解讀[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12:933-934.
[5]李軍,朱燕,蔡新倫,等. 癭結作為甲狀腺結節中醫病名的理論探討[J]. 中醫藥導報,2015,24:9-11.
[6]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北京人民l生出版社,1955:163.
[7]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1050-1054.
在現代醫學背景下,人們比較重視西醫,我國中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促進中醫的研究,對其進行傳承與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古代及現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史。
【關鍵詞】
中醫外科學;發展史;研究
0 引言
中醫外科學是組成中醫學的重要部分,內容非常豐富,古代也有很多作品,根據官方統計,我國古代的外科學著作大約共有447部,這些作品中影響最大的共有26部,比如《外科心法》、《外科真詮》、《外科正宗》、《劉涓子鬼遺方》等。
1 我國古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在我國夏商時代已經有外科病癥的記載,并且不同的病癥之間有區分,如疾自、疾身、疾耳、疾足等。在《周禮?天官》有瘍醫、疾醫、獸醫、食醫的劃分。在我國醫學史和世界醫學史上關于醫學分科最早的記載就是《周禮》中的分科記載。《五十二病方》是在1973年出土的,其中記載了創傷、感染、痔漏、凍傷、皮膚疾病等很多外科疾病,《云夢秦簡》是在1975年出土的,其中記載了從戰國晚期到秦代對疬疾也就是現代麻風病的認識。
《內經》在我國戰國時期所著,它記載了很多外科學的理論知識,奠定了外科學的理論基礎。《靈樞?癰疽》中最早提出了采用截趾術治療脫疽,其中并記載了遍布全身各部位的癰疽瘡癤。漢代出現了名醫華佗,他在我國歷史上式非常有名的外科學家,他在進行剖腹術及死骨剔除術時用麻沸散進行麻醉。《金匱要略》由張仲景所著,其中記載了治療寒疝、浸瘡等的藥方,比如現在外科急腹癥的常用藥方如大黃牡丹皮湯烏梅丸等都是出于此書。晉末時期外科專著的《劉涓子鬼遺方》,其中記載了采用水銀膏治療皮膚疾病。《肘后備急方》由葛洪所著,其中記載了狗腦敷治瘋狗咬傷、海藻治療癭病。
隋唐年間的《諸病源候論》由巢元方所著,其中第一次提出了人體的皮膚病與過敏體質相關。《千金方》被稱為是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它是孫思邈的著作,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發展成果,對后世中醫的發展影響很大,書中還記載了臟器療法和飲食療法等治療方法。還記載了用蔥管導尿的方法。宋代的醫學著作《太平圣惠方》及《圣濟總錄》中提出了判斷病癥轉歸及預后可以以“五善七惡”的變化及臟腑功能的關系為依據。
到了明清時代,我國的中醫已經發展成熟,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中醫著作和學術流派。薛己的醫學觀念是“治病必求其本”,他的中醫著作有《外科樞要》、《外科發揮》、、《外科心法》、《疬瘍機要》、《正體類要》等,并通過這些著作詳細闡述了外科臨床的整體觀念。汪機的中醫著作《外科理例》,他主張“治外必本諸內”的醫學觀念。薛己、汪機和薛己的這些著作中也貫穿了金元醫家李東垣、劉河間等人治療外科病的思想,這些中醫外科病的治療思想對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具有很深的影響。其中對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外科正宗》,他由陳實功所著,后世稱“正宗派”。《外科正宗》中對各種病和治療方法的記載十分詳細,條理也十分清楚,這部中醫著作以陳氏40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總結了當時的外科學術,為外科學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陳氏善于用腐蝕藥和刀針進行手術,提倡把化膿的傷口切開,并且切口一定要足夠大,位置宜下,如果腐肉不掉就把它切除,肉芽太長就將它剪掉;對脫疽的手術,主張先在患趾上方“拈線纏扎”,然后用“利刀順節取患指(趾)”;并首先記載了糖尿病性脫疽“得于消渴病,發于足趾者,名曰脫疽”。凌云鵬認為陳氏的外科學術觀點在明清時代獨樹一幟,重視開刀等外治,而不是以前盛行的內治,陳實功是繼華佗之后的第二個主張外治的外科學家。《外科正宗》的學術思想在清代十分受推崇,當時十分盛行,并且當有醫者學習外科時,先要閱讀此書,當作入門。由于正宗派理論知識十分深厚,并且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并對其進行創新,所以,它成為了中醫外科學的核心學派。
《外科全生集》是王洪緒的著作,他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外科學家,并且在中醫上有獨特的見解,此書中記載了其祖父的中醫秘方和他自己多年行醫的臨床經驗,創立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形成了“全生派”,該學派將外科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劃分成陰類和陽類,并對外科陰證的研究十分有深度。
高錦庭開創了“心得派”,他的代表著作為《瘍科心得集》,在外科領域中引用了溫病學說,促進了外科學術的長遠發展。他借鑒溫病三焦學說,將瘡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別以火郁與氣郁、風熱與風溫、濕火與濕熱作為辨證論治的準則。他在治療疽毒內陷、火毒熾盛型瘡瘍時應用溫病衛氣營血學說,提倡采用安宮牛黃丸、犀角地黃湯、至寶丹等治療疽毒內陷,至今用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他在書中闡述的腦疽、發背的“三陷逆證”十分詳細,并十分重視病癥的鑒別診斷。在正宗派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了“心得派”“全生派”,并對“正宗派”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中醫學家和著作之外,明清時期還有一些其他的著名外科學家和論著,比如《霉瘡秘錄》是由陳司成所著的我國第一部梅毒專著。《理S駢文》由吳師機所著專門敘述藥物的外治法,對清末以前的外治諸法進行了匯總。
2 我國現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史
自從建國以來,我國的中醫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多研究結果。并且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很多現代科技技術和中醫相互結合,應用到中醫的治療領域中。比如,中醫中藥在治療燒傷中的應用,提高了我國燒傷的治療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將中醫中藥應用在周圍血管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時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準則,這種治療方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并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藥制成藥劑并結合中醫的針灸和麻醉等治療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了高位截肢的發生,并降低了該病的復發率。除了上述的方面,中醫在治療痔瘺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位肛瘺的治療難點已經由切開掛線法成功解決,這已經成為國內肛腸學家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并且此方法在國際上都非常著名。
3 結束語
我國的中醫文化匯集了古代醫者的智慧,我們要對其好好珍藏,并將其發揚光大。在現代醫學背景下,要好好研究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汲取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大我國中醫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996-1049.
[2]郭修田.痔臨床治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 2004,24(9): 34-36.
[3] 顧宏平,唐漢鈞.論唐漢鈞教授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的經驗[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 2004, 4(17): 2230-223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病的終末階段,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病癥之一。近年來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病死率高。1999年6月-2006年10月,筆者采用黃芪真武湯治療CHF患者4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來源于湘潭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均經臨床癥狀體征及X線、心臟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確診為CHF。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齡60~85歲,平均(68.35±12.26)歲;心衰病史1~10年,平均(5.76±2.12)年。原發病:冠心病28例,高血壓心臟病36例,擴張型心肌病12例,肺源性心臟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心功能分級:Ⅱ級45例,Ⅲ級39例,Ⅳ級6例。按住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2組年齡、性別、病史、原發病及心功能分級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科學》[1]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心功能分級標準采用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 1994年第九次修訂的心臟心功能分級標準。
1.3 納入、排除標準
符合CHF的診斷標準,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除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腫、肺源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及肝腎功能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利尿劑、強心甙、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他汀類藥物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真武湯。藥用黃芪120 g,茯苓9 g,芍藥9 g,白術9 g,生姜9 g,制附子9 g。腫甚者加葶藶子、豬苓;便秘者加制大黃;納差者加六曲、谷麥芽;胸悶者加薤白、瓜蔞皮;血瘀者加丹參、紅花,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服,療程為2個月。
2.2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變化、測量6 min步行距離,超聲心動圖Simpson法[3]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心輸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二尖瓣血流E波與A波峰值流速比值(E/A)和計算心臟指數(CI)。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絕對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心功能改善2級或2級以上者為顯效;心功能改善1級為有效;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者為無效。6 min步行試驗分為4級:Ⅰ級步行距離
3.2 結果
(見表1~表3)表1 2組CHF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心衰乃本虛標實之證,心氣心陽虧虛為其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其中病理環節,痰濁、水飲、瘀血乃標實之候,屬于“心悸”、“怔忡”、“喘證”、“水腫”等范疇。心主血脈,血脈運行全賴心中陽氣推動。正如《醫學入門》指出:“血行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因此,心中陽氣虧虛是心衰的內因;陽氣虧虛可導致血瘀,也可導致水飲停積;反之,血瘀水飲可導致陽氣虧虛進一步加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不斷惡化。因本病病機以心陽氣虛為本,血瘀、水飲為標,治療時,必須權衡標本輕重程度而有所側重,陽虛補陽為主,適當兼顧其它相關臟腑。血瘀、痰濁、水濕不可不除,但攻邪不能過急。故臨床上強調扶正固本、益氣養血、提高正氣。
筆者以《傷寒論》少陰篇中真武湯為基礎方,加黃芪等治療CHF。研究表明,少陰病與CHF具有明顯的相關性[4],而CHF嚴重時常有陽虛水腫證出現。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真武湯具有溫陽利水作用[5-6],可降低血液粘滯性,減低血流阻力,減輕心臟負擔,增加腎血流量,使尿量增加,起到消腫化瘀目的[7]。益氣溫陽治其本,方中重用黃芪補益心氣,扶正祛邪、養心通脈。制附子溫心陽,生姜、茯苓利水。全方共奏益氣溫陽、化瘀利水之功。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本方法配合西藥治療CHF能明顯提高臨床綜合療效,明顯改善心功能,減少洋地黃、利尿劑、ACEI的不良反應,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單用西藥治療好。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36-1255.
[2]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8-9.
[3] 周永昌.超聲醫學[M].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632.
[4] 熊曼琪,龍新生.少陰病與充血性心力衰竭相關性探討[J].新中醫, 1997,29(4):2-3.
[5] 尚熾昌,冀春茹.仲景方藥研究應用精鑒[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9.156-158.
[6] 李珊珊,高熾昌.真武湯溫陽利水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13(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