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流動性資產的特點

流動性資產的特點

時間:2023-06-30 17:22: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流動性資產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流動性資產的特點

第1篇

Auction Facility,TAF)短期內為市場緊急注入了1354億美金的資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場情緒得以暫時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堅定地推行從緊貨幣政策使最猛烈的貨幣政策工具――存款準備金達到創紀錄的17.5%,此舉使各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驟然消失,流動性風險的威脅日益嚴重。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解讀

商業銀行的產生源于對資金流動性的管理,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逐漸派生出其他各類業務。即使是在金融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流動性仍然是保持商業銀行順利運行的血液。銀行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能夠在特定時間內,以合理的成本籌集相關資金來滿足客戶當前或未來一段時間資金需求的能力。銀行的流動性包括三個關鍵的要素:資金數量、獲得資金的成本以及獲得資金的時間。流動性風險則是指,不能滿足流動性要求給銀行經營所帶來的風險。

歸納起來,流動性風險主要是四種情況:第一,銀行經營活動正常,金融市場整體運行穩定,只是單個銀行短期頭寸的缺乏帶來的流動性危機;第二,銀行經營面臨短期危機,例如個別銀行的壞帳突然增加,或突發的操作風險等;第三,銀行長期陷入經營危機,不斷惡化的營業虧損使得銀行面臨倒閉風險;第四,整個銀行業面臨流動性風險,特別是金融危機突然爆發。由此可見,流動性風險實際上是關系銀行正常經營的最為直接的一道屏障。以上歸納的流動性風險除了第一種情況以外,其他都涉及到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乃至操作風險等問題。雖然由其他風險誘發的流動性危機,其風險根源應該主要歸于初始的風險類別。但進行流動性管理時,必須將其他風險可能導致的流動性危機納入到流動性整體管理框架之中。

當前,新巴塞爾協定對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都提出了指引,但對于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卻沒有明確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為不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特點并部相同,不同規模、不同經營模式的商業銀行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例如,大銀行在金融市場獲得流動性的能力強,其流動性管理自然會更多地倚重批發性資產拆入;而小銀行受制于融資難度,自然要更注重資產方的流動性管理。同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模塊實際上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整個管理模式的開發、維護、升級和運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也并不是所有商業銀行都能夠輕易承受的。所以國外更多的中小銀行往往主動地持有充足的流動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流動性危機。因此,國外中小銀行也往往成為了同業市場上的資金凈拆出方,而大銀行往往成為了資金的凈拆入方。

而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同質性仍然較強,大銀行依靠網絡優勢吸取大量資金,因此就成為了同業拆借市場的重要資金提供者,其他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則成為資金的凈拆入方。2007年中國火爆的股市行情使得同業資金市場出現了一些變化,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其他商業銀行也成為了資金市場的供給方,其資金拆借由2006年的凈拆入46896億元變為2007年凈拆出的18720億元。其他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凈拆入額分別增長了51%和169%。這表明,一方面商業銀行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資金往來的增強,將使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與銀行體系以外金融活動保持著更加緊密的聯系。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衡量

傳統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先后出現過:商業貸款理論、資產變現理論、預期收入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這些風險考量和管理的方法都產生于當時特定的金融環境,直到今日,資產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管理策略仍然是十分核心的管理手段。但即使不同銀行根據自身經營的特點,在流動性管理上對資產和負債方面側重有所不同,現代的商業銀行還是普遍采用了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管理的模式。

基本的流動性風險衡量方法主要是選取一些靜態比例指標來考核銀行的流動性狀況,例如,流動性比率、本外幣的超額準備金率、本外幣的存貸款比例、非核心負債的依存度以及本外幣的流動性缺口比率等。這些考核指標簡單明了、數據匯總容易,因此迄今為止一直是商業銀行開展流動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標。

但隨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更多的動態化手段也被引進到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模式中來。凈流動性資產管理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銀行可以將現有的資產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其中流動性資產包括已同業拆出的資金、短期公債、不會展期的貸款或是可證券化的貸款等。負債同樣也將劃分為穩定性負債和非穩定負債,穩定的負債包括活期存款的沉淀、定期存款、資本票據和股本。對現有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后,將穩定性負債超出非流動資產的部分定義為凈流動性資產(見圖1)。凈流動性資產越高,表明銀行的流動性更為充裕。如果凈流動性資產為負,則表明銀行存在這流動性缺口。

如果希望對流動性進行動態化管理,銀行還必須對未來的資產負債情況進行預測。如果銀行未來資產的增加量(主要是滿足一些貸款義務)大于未來存款的增加量,則銀行還存在著潛在的流動性需求。如果當前的凈流動性資產仍不能滿足未來的流動性需求,則銀行還要尋求其他途經,以彌補潛在的流動性缺口。

國際大銀行進行流動性測算的另一個常有手段就是“現金流量法”。該方法采取財務現金流的基本分析思路,更為明確地體現出了流動性的實質,并同時強調了現金流量的實際性和潛在性。

在實際發生的現金流量分析中,未來一段時期內即將到期的負債、固定的貸款承諾(承諾以確定投放的部分)、尚未到期負債需支付的利息和各類存款確定性的流出(主要是存款的季節性變動和其他可預測的波動)將形成確定的現金流出。而同時,即將到期的資產(主要是即將到期且不展期的貸款和到期債券)和尚未到期資產所產生的利息將構成實際性現金流入。如果實際現金流出大于實際現金流入,則銀行在未來將面臨流動性缺口。

但銀行在實際資金流動的基礎上,還存在潛在性的現金流量。可變現的未到期資產(主要是各類債券、可證券化的貸款等)、與其他金融機構達成的融資額度,這些都是銀行潛在現金流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預測時期適當延長,計劃的存款增加量也可以被視為潛在的現金流入量。而與此同時,銀行還將面臨潛在的現金流出,例如,未固定的貸款承諾(貸款承諾中尚未動用的部分),存款的潛在流出,表外活動的凈流出(表外活動可能帶來的凈資金流動)。如果測算期相應延長,同樣要包括新增貸款計劃所帶來的現金流出。

如果實際發生的現金流量存在流出缺口,但這一缺口能夠被潛在的現金流入所彌補,則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則仍處于可控制范圍內。如果實際現金流與潛在性現金流合計仍出現缺口,則商業銀行必須就各項資金流動逐個分析,并采取相關措施,以避免流動性危機的爆發。

在流動性的測算方法中,凈流動性資產法和現金流量法都注重了未來的潛在流動性風險問題,但二者還是具有明顯的差異。一方面,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凈流動性資產法是基于存量的分析,而現金流量法則完全是對流量的考察,現金的同一流動方向中可以同時包含資產和負債項;另一方面,凈流動性資產法仍然是表內分析,而現金流量法則包括了表內、表外的所有資金流動。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銀行的表外業務將對整個銀行運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而產生的各種現金流動必然會成為商業銀行現金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隨著各種清算、委托貸款和未固定的貸款承諾等表外業務的擴展,勢必會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動造成重要影響。

在以上介紹的兩種流動性風險測算法中,流動性缺口十分依賴于對未來資金流動的估計。濾波趨勢估計是比較常見和基礎的方法,例如,對于核心存款或穩定性負債的估計。但其他資產出售、從市場的籌資等方式則可能面臨市場風險等諸多不確定性。并且,銀行突發性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也會預計的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事實上,國際先進銀行對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都建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管理體系,VAR等風險測度手段已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將流動性管理中的現金流估計與其他風險管理模型對接起來,已經成為當前加強流動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潛在的現金流入中,可變現的未到期資產就可以結合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定價來估算未來的現金流入量。流動性風險測算必須要成為整個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一般實施統一歸總原則,分支機構的流動性性管理必須納入到整個銀行的統一管理框架下。無論是哪一級營業機構的流動性問題,都將被視為是整個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一般包括四個組成部分:風險委員會、最高管理層、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與職能部門。

董事會下設的風險委員會負責審議、批準全行流動性風險的基本政策與管理框架,以保證全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協調一致。

最高管理層負責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組織實施,

負責高級管理人員的選派,確保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在本行內部得到統一遵守;在獲得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授權后啟動應急方案。

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負責審議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量化標準、風險限額(包括各項流動性指標的限額、缺口限額);負責定期評價銀行的整體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風險的職能部門包括資產負債管理部、市場部和清算中心。資產負債管理部負責擬定流動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制定流動性風險衡量標準和分析方法,監測各項流動性指標和限額的執行情況;市場部負責根據資產負債管理部的授權,在全球市場及國內市場上進行資金拆借和證券買賣等業務,以幫助流動性日常管理的實現;清算中心負責銀行整體資金劃撥及市場交易的清算工作。銀行各相關業務部門負責向資產負債管理部預報大額資金收付情況。

銀行流動性管理策略可以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來實現。資產流動性管理策略包括:資產多元化;提高資產的可變現能力;維持適量的高流動性資產。負債流動性管理策略包括:保持負債的穩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負債中的比重;與同業、中央銀行等保持密切的聯系,以便在需要時能有效地獲得資金。另外,隨著表外業務的擴展,表外業務所帶來的流動性變化也必須納入到銀行整體流動性管理框架中。

銀行流動性管理可分為正常經營環境下的管理和應對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措施。前者主要通過定期更新的管理政策指引、流動性指標管理、流動性缺口管理、頭寸管理、銀行內部資金往來管理、流動性資產組合管理和融資指導原則等手段,確保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同時把銀行整體流動性調控到適當的水平之上;后者主要通過預警指標、應急方案、融資能力測試等手段,達到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的目的。

流動性預警和應急方案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般包括三個方面:預警信號、應急計劃實施和壓力測試。

預警信號主要有:頭寸持續低于預先測算的安全值;銀行在同業市場的融資能力下降,拆借成本上升;銀行聲譽突然惡化,預見有恐慌性的擠提情況出現;支付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當銀行遭遇流動性危機時,首先要對其原因進行周密分析。對于技術性的(如資金調撥不到位、資金安排失當)、季節性的或者局部的情況,可不啟動應急方案;如果確信當前流動性緊張狀況是由于對銀行的信心出現危機,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要緊急向管理層、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風險政策委員會報告,建議啟動應急方案,并協調有關部門加以實施。應急計劃主要包括:通過媒體公布銀行真實情況,盡快穩定和恢復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加大銀行系統內資金調度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在系統內調劑資金余缺,及時劃撥資金;增加在同業市場上的資金融入;向中央銀行申請借款;停止債券購買,出售現券籌集資金;在最大程度保護客戶關系的原則,逐步停止貸款投放,貸款保護順序是零售貸款、核心公司貸款、一般公司貸款。

壓力測試要求銀行在未出現危機時,測試各種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融資方案。這其中情景分析(Scenario

第2篇

要確保流動性監管有效,必須注意監管針對性與靈活性緊密結合,這要求監管當局對銀行流動性監督檢查時考慮銀行所處具體環境和所面臨風險,對法定比率適當調整。例如美聯儲在其所制定的駱駝評級制度中,具體評估因素和評級標準均是定性的,沒有定量的要求。英聯邦國家監管當局流動性監管也少見正式的比率或指標。相比之下,在西方各主要工業國中,日本和法國較多使用定量的流動性監管指標。從總的趨勢分析,各國監管當局以考核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和利率期限結構搭配是否合理兩個方面為基礎對其流動性系統評價,同時注意每個銀行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提高針對性與靈活性。

3.對流動性的監管兼顧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

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對商業銀行實施流動性監管時考慮的5個因素中,除了一個因素涉及資產的變現能力外,其余四個因素均與負債流動性管理有關,包括:存款的構成及其穩定性、對利率敏感性資金的依賴程度及借入資金的頻率和數量、負債結構、融資能力。

綜上所述,各國監管當局都從本國實際出發對銀行經營活動進行限制,要求其在維持盈利性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流動性資產或減少一定的流動性負債,同時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鼓勵銀行增加長期負債,減少短期資產。流動性比例管理的范式是一個指標體系,但流動性比例畢竟只是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預警指標,對流動性指標的監管并非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的全部,銀行自身有效的流動性管理措施才是防范流動性風險的關鍵。

我國對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的相關規定

如前所述,各國對流動性的監管分成兩種做法,一是法律或監管機構不規定具體的比例要求,由銀行自行決定流動性比例,監管機構則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以及應對政策、措施進行監管;另一種做法是法律或監管機構規定了具體的監管比例要求。

我國《商業銀行法》對流動性監管采取了后一種做法,《商業銀行法》第39條第3款規定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第4款規定銀行“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25%”。《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的規定與商業銀行法相同,但《商業銀行法》沒有對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做出界定。2006年出臺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中對銀行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做了明確的解釋,并要求外資銀行參照適用。

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在保留原流動性比例的基礎上,增加了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的規定,要求分本外幣同時計算考核,并對指標含義進行了解釋。但總的看來,該規定仍有待細化,且只要求外資銀行參照適用。

完善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建議

(一)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的缺陷

與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流動性監管國際標準和主要發達國家流動性監管具體制度規定相比,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1.單純考核時點數,容易助長銀行冒險行為。

現行監管規定一是缺乏反映外資銀行不同時點的流動性指標,現有監管指標仍按月末或旬末余額考核,而未突出具體某一時點流動性考查,而巴林銀行李森正是利用此一監管漏洞逃避監管,在特定考核時點上達標并不等于整個考核期內都達到流動性標準。而且單純考核時點數必然助長被監管者的僥幸心理,引發機會主義行為,對流動性風險管理危害更大。

2.評價外資銀行負債流動性管理能力的指標過少。

在法規層面,現有監管指標中流動性相關的僅有流動比率一項,而隨著資產負債管理戰略的出現,銀行的流動性已經不僅僅是資產搭配問題,而且還體現在銀行從市場獲取額外資金的能力上。作為衡量銀行流動性狀況的指標,應成為衡量資產保值變現能力和負債充足與否的綜合指標。盡管《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通過引入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建立了同時涵蓋資產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的更完善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但只是要求外資銀行參考適用,此處監管剛性相對不足。

3.監管剛性有余而靈活性不夠。

單純以比率方法監管流動性的缺點是過于僵化,不夠靈活,具體而言:一是其暗示不同資產負債項目的流動性可以確切決定,而忽略了當市場信心和利率、匯率等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時特定資產負債流動性可能大幅波動的事實;二是比率監管本身就是一種靜態分析,沒有考慮銀行業務的動態特性。

因此考查流動性應結合每一銀行的特點,綜合考慮各種影響流動性因素做出公正準確的評價。這也正是美、歐等國以定性指標分析為主的原因。

(二)入世過渡期后完善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的立法建議

1.督促外資銀行建立完善科學的流動性預測系統,運用先進的流動性管理方法。

現階段,銀監會應督促各外資銀行建立和完善適合自身特點的流動性監測系統。引導外資銀行研究影響自身流動性的各項因素,并加以量化,設定合理的系數,同時,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立科學的預測模型,使流動性預測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外資銀行不僅要加強對存款流動性需求的預測,更要注重對資產流動性需求的預測,為流動性的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此外,運用狀態處理法,制定外資銀行流動性應急方案。針對銀行自身短期危機、銀行特有的長期危機和整個銀行系統的長期危機三種危機狀況,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在危機狀態下,要保證管理的協調性,并明確責任分工,使相關人員了解在任何一種危機狀態下應采取何種措施。

2.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流動性供給。

為完善我國流動性監管制度,除了設計合理的監管體系外,還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貨幣市場,為銀行流動性監管創造條件,并準許符合審慎監管條件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貨幣市場。當前我國立法中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各項法律相互之間缺乏制度設計協調,使設計良好的一部法律,在現實中無法有效實施,違背了立法者初衷。因此,在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方面,我們也要考慮完善相應配套措施,這里主要考慮完善和發展貨幣市場。

3.進一步完善流動性指標考核體系,構建定性分析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以流動性比例監管為主體、銀行期限缺口管理為補充的二元制流動性監管體系。

(1)在我國同母國簽訂的雙邊監管合作協議下對外資銀行子行、合資銀行與分行流動性監管責任明確劃分。在母國與東道國簽訂雙邊監管合作協議的前提下,應當考慮外資銀行子行、合資銀行和分行等不同組織形式在法人資格以及監管規則適用時的區別。具體而言,對在我國注冊的外資銀行子行和合資銀行,應當適用我國外資銀行法的有關審慎監管措施規定;而對于外資銀行分行,由于其是外國法人,應由其母國監管當局在并表基礎上實施監管。但考慮到母國監管當局在對銀行流動性實施并表監管的困難,加之母國監管當局認可我國規則是雙方簽訂監管合作協議的前提,故應由我國監管當局即銀監會承擔監管外資獨資銀行、合資銀行以及外國銀行分行流動性的責任,換言之,法定流動性比率對外資銀行的三種組織形式統一適用。

(2)完善現有流動性監管比例指標。具體措施一是增加對流動性負債的考查,明確規定外資銀行適用《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的有關規定,正式引入核心負債監管指標,即核心負債與負債總額之比,并要求其不低于60%;二是在考核期限上實行期末余額與月平均、旬平均、周平均余額相結合的考核辦法,預防和減少外資銀行的機會主義行為;三是引入“風險遷徙”概念,既考核外資銀行某一時點上的流動性比率,又關注一個時期以來流動性水平的動態變化,堅持流動性風險水平的絕對量和相對變化兩手抓,兩手硬。

(3)引入流動性“缺口管理法”。由于《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中規定的流動比例為靜態方法,只提供流動性考核的靜態觀點,有必要正式引入流動性缺口管理法,對流動性進行測量,所有資產負債按到期時間排列,對每部分不匹配的余額加總。借鑒國外經驗,設立流動性缺口監管指標,規定流動性缺口為銀行90天內表內外流動性缺口與90天內到期表內外流動性資產之比,該比率不得低于10%。

第3篇

關鍵詞: 商業銀行; X -效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1)05-0015-05

一、引言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順利完成,其他商業銀行改革全面深化,我國銀行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但是,我國銀行業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方面的缺陷,相比金融開放后進駐的外資銀行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外資銀行經營領域的逐步放開,以及以巴塞爾協議Ⅲ為代表的更高的監管標準的實施,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和息差空間都將面臨極大的沖擊。為實現我國的金融穩定與安全,迫切需要加強銀行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通過此類研究發掘提升我國銀行業效率和競爭力的途徑。

二、文獻綜述

X-效率最早由Leibenstein (1966,1980)提出,用來描述那些不追求規模或范圍效應的單個公司的技術和配置效率[1]。后由Frei, Harker & Hunter (1997) 正式界定,認為 X -效率是除規模和范圍影響之外的所有技術和配置效率之總和,是關于整合技術、人力資源及其他資產來生產給定產出的管理水平的測度[2]。目前,銀行效率的研究大都以 X -效率為基礎,但因測度方法、指標選擇和樣本期間的差別導致效率水平實測結果的差異。就國內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研究來看,普遍存在樣本期間太短的問題。

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和系統的,相關研究結論難以整合為一個系統框架。Demirguc-Kunt & Harry Huizinga (1999) 認為銀行規模、稅收與管制以及金融結構等是銀行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3]。Bonin (2005) 認為非利息收入對傳統銀行的 X -效率改善具有積極作用[4]。Ta-Cheng Chang (2006) 認為資本充足率、總貸款占比等是銀行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5]。Sok-Gee Chan (2010) 認為銀行融資所產生的債務對銀行效率產生消極影響,監管的寬松度和資產收益率與銀行效率正相關[6]。國內學者鄭錄軍、曹延求(2005)認為集中型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是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關鍵因素[7]。龐瑞芝、張艷等(2007)認為銀行資產質量、人均營業費用、清償能力和上市是銀行效率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8]。何蛟和傅強等(2010)認為財務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完善公司治理對效率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已有研究就效率影響因素的提取來看,缺乏系統性考量[9]。本文結合影響銀行效率的結構性因素進行提取,力求有所改善。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測度

(一)測度方法與變量選擇

選擇非參數法中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法)測度商業銀行 X-效率。投入變量包括正式員工人數(X1,其價格為P1)、實物資本(X2,其價格為P2)和可貸資金(X3,其價格為P3)。產出指標包括有效貸款(Y1,剔除掉不良貸款)、利息收入(Y2)、非利息收入(Y3)和凈利潤(Y4)四項。考慮到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規模短期內難以達到國有銀行資產規模, DEA模型選擇了投入導向,評價在給定現有產出水平下的投入最小化問題。

(二)樣本銀行與樣本期間

選取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所有樣本銀行2009年底資產總額占到了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的85%以上。選取2001~2009年的投入產出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以及各銀行年報。

(三)測度結果

利用DEAP2.1軟件求解銀行的 X -效率,并對效率值依照銀行的資產規模加權平均,參見表1。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總第173期)謝朝華,卿 楊: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1~2009年

圖1 樣本銀行國有均值、股份制均值與總體均值折線圖

我們發現:我國商業銀行 X -效率整體上呈曲折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0.749到2009年的0.875,樣本期間銀行 X -效率值提高了12.6%。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 X -效率逐年穩步上升,2009年達到0.94的高效率水平。國有商業銀行 X -效率波動較大,2003年和2007年效率值較之前一年下降明顯。股份制銀行 X -效率2001年和2002年低于國有商業銀行,2003年以后顯著高于國有商業銀行。

四、我國商業銀行 X -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因素選擇

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和系統的,綜合國內外銀行效率影響因素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商業銀行的自身經營特點,系統提列出六個效率的影響因素:

1.產權因素-流通股占比。產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通過決策程序和激勵約束影響銀行的績效。隨著國有銀行股改成功,前后產權結構上的差異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值得探查。本文選用流通股占銀行總股份比重來考察產權結構對銀行效率影響,用 CSR表示。

2.治理因素-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股權集中條件下大股東對自身利益的關心能促使其更加關心銀行的經營業績,注重管理,盡可能減少浪費,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提高銀行的效率。同時股東之間的制衡與協調能有效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但是股權的高度集中,勢必減少小股東的話語權和民主決策中的權重,影響決策的代表性。本文通過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在銀行總股份中所占比重來測度公司治理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用OCR表示。

3.資產因素-不良貸款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反映銀行對信貸資金的利用有效程度及抗風險性。諸多研究顯示高額不良貸款導致銀行面臨巨大經營風險,使得銀行的有效產出減少,貸款收益降低,進而影響銀行效率。本文選取不良貸款率來考察資產質量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程度,用BLR表示。

4.創新因素-非利息收入比。伴隨著新技術應用的擴大和新型低成本金融服務業務的開展,銀行的創新能力有助于銀行降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但是對銀行效率直接影響程度未知。本文選取非利息收入比重來體現銀行創新程度,考察創新能力對銀行效率的影響。該比重越大,說明銀行對傳統業務依賴性越弱,表外業務開發能力越強,因而金融創新性越強,用NIR表示。

5.配置因素-流動資產占比。資產配置是銀行對其持有的資產負債的種類、數量和結構等進行組合管理的成果,體現出銀行成本控制、產出優化和整體流動性的把握能力,理應是影響銀行效率變化的一類重要因素。一種觀點認為,銀行的流動資產配置越高,盈利性相對越弱,最終導致銀行效率也就越低。而另一種觀點認為,銀行的資產流動能力強弱反映了銀行對資源配置的能力,銀行資產流動性越強,說明銀行實施積極的流動性管理方略就越有效,資產配置質量高,經營效率自然也就高。本文選取銀行流動資產/(銀行存款+借入資金)來測度銀行的流動資產配置對效率的影響,用LAR表示。

6.管制因素-凈利差。利率管制是我國商業銀行管制的主要形式。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收入占到全部營業收入的80%左右,是銀行收入的最重要來源。因此,我國銀行業的利率管制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及效率。樣本期間,我國實現了利率的浮動管制,貨幣當局有管理的或有限制的浮動利率體制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幾何值得探討。凈利差用 NIM表示。

(二)數據處理與模型建立

以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以銀行流通股占比(CSR)、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OCR)、不良貸款率(BLR)、非利息收入比(NIR)、流動資產占比(LAR)和凈利差(NIM)作為解釋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各種因素對X-效率的影響。為了消除同一年份中樣本銀行因資產規模的差異對實證結果產生的誤差,本文將各變量依照銀行各年份資產規模加權平均,處理后各變量數據見表2。

首先對每個變量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在10 % 的顯著性水平下,CE、CSR、OCR、BLR、NIR、LAR和NIM都是1階單整序列。

從回歸結果可知樣本決定系數和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都較高,分別為0.9864和0.9470,F統計量也較大,為24.8076,說明該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度和整體顯著程度都比較高,能充分解釋銀行X-效率變化。DW檢驗值為2.12,說明殘差序列無自相關關系。CSR、OCR、NIR、BLR、LAR和NIM六個變量都通過了10 % 的顯著性檢驗。

模型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方程中的殘差序列在1 % 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即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說明模型非偽回歸,銀行的X-效率與CSR、OCR、BLR、NIR、LAR和NIM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三)實證結論

樣本期間,我國商業銀行的流通股占比、非利息收入比和流動資產比正向影響其X-效率,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不良貸款率和凈利差負向影響其X-效率。依照這些影響因素對銀行X-效率的影響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非利息收入比、流動資產占比、凈利差、流通股占比、不良貸款率、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

五、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建議

1.引入戰略投資者,深化治理機制改革。

國有銀行和其他股份制銀行雖然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從股權結構來看,其治理未能有根本性改觀。原因在于股東中沒有對大股東構成競爭性威脅的機構投資者,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改變現狀的最有效途徑。在有戰略投資者參與治理的情況下,通過其他相關治理制度和機制的建設就可以改善銀行的治理。

2.有效處置不良資產,加強信貸風險管理。

對于已有的不良資產要加強清收和剝離,但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防范不良資產的產生才是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最根本的途徑。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不是沒有規范和系統的文件和制度,而是沒有有效的實施和監督機制。員工尋租和技術缺失是不良資產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升員工(含高管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水準和加強組織層面的激勵約束機制建設就可以提升信貸資產的質量,戰略投資者和真正的獨立董事是約束機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加強資產組合管理,控制流動性資產和貸款結構。

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應該是一個有效的資產組合,應該依據各種資產的風險和收益特征的變化作出動態的調整,以實現該組合的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流動性資產與銀行正相關就說明貸款的總體規模已經過大,流動性資產的規模過小,貸款的邊際收益要小于流動性資產的邊際收益。也說明商業銀行資產組合管理的能力亟需提高,存在資產管理的“息差依賴”和“貸款慣性”,而利率市場化和競爭的加劇必將打破這種依賴和慣性。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界就是流動性資產和貸款的結構空間,不能突破,而流動性資產創新和結構比率的把握需要高水平的金融技術人才。

4.力促創新,發掘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潛力。

商業銀行的資產包括信貸資產、流動性資產、固定資產以及無形資產。信貸資產以外資產帶來的收入即為非息差收入。我國目前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其實質是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帶來的收入,也就是銀行的網絡和信譽帶來的收入。這種收入必須通過某種中間業務來實現,通過不斷增加的中間業務種類來實現。中間業務種類越多、業務量越大,銀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利用就越充分,銀行與客戶的聯系渠道就越多、關系就越密切,銀行的生存空間就越大。但要注意員工的負荷極限和利益分享。

參考文獻:

[1] 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ersus X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56:392-415.

[2]Frances. X., Patrick T. Harker, and Larry W. Hunter. Inside the black box: what makes a bank efficient? conference paper[J].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May 8-10, 1997.

[3]Asli DemirgüB-nt and Harry Huiz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379-408.

[4]Bonin, P.Privatization matters: bank efficienc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5,(29):2155-2178.

[5]Ta-heng Chang.Affecting factors on risk-djusted efficiency in taiwan's banking industry[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6,( 24):634-648.

[6]Sok-ee Chan and Mohd Zaini Abd Karim.Bank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and equity capita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0,(2):181-195.

[7]鄭錄軍,曹廷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1):91-101.

[8]龐瑞芝,張艷,薛偉.中國上市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基于Tobit回歸模型的二階段分析[J].金融論壇,2007,(10):29-35.

[9]何蛟,傅強,潘璐.股權結構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J].財經科學,2010,(7):39-46.

[10]周四軍,馮岑.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生成機制模型與實證[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3):19-23.

[11]武治國,朱貴云.商業銀行2001-2006年面版數據[J].稅務與經濟,2008,(3):15-20.

[12]謝朝華,陳學彬.論銀行效率的結構性基礎[J],金融研究,2005,(3):17-2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X -Efficienc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2001~2009

XIE Chao-hua,QING 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410114, China)

第4篇

【摘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局面,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穩健增長。論文在對經濟轉型進程中流動性逐漸放大,而市場普遍表現出資金緊缺的現象進行了深入闡述,并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貨幣供給與需求不均衡。由此提出,應從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以及加強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等方面入手,逐步緩解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問題。

【關鍵詞】

流動性過剩;錢荒;中小企業

一、引言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金融支持的作用越發重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創新等導致市場流動性增加條件下,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然而,在流動性不斷放大,并推高物價的背景下,市場卻表現出資金的緊缺。單以浙江溫州為例,2012年底數據顯示,溫州規模以上企業相比2011年有高達60%的企業出現了停產、減產情況,大量企業面臨著倒閉風險,甚至出現了“跑路”潮。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更是使中小企業融資雪上加霜。從而導致更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抽逃,進入虛擬經濟領域,促使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形成。事實上,這種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需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二、文獻回顧

流動性過剩與不足是市場非均衡結果,加強相關研究很有必要。

綜合國內外諸多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i)余永定(2007)追根溯源,認為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的準確翻譯應該是“過剩流動性資產”,是商業銀行所擁有的超過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和庫存現金,并提出通過計算和判斷超額準備金率、馬歇爾K值(M2/GDP)和超額貨幣存量三個指標測度流動性過剩。(ii)倪慶東(2007)指出,流動性過剩有兩層含義,一是流動性資產,通常是指可用來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二是流動性能力,即獲得高流動性資產的能力。針對我國所面臨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他認為這不是流動性能力的過剩,而是流動性資產的過剩。(iii)彭興韻(2007)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將流動性過剩理解為在當前的利率和資產價格水平下,人們持有的短期資產超過了他們意愿持有的均衡水平,而中長期資產在其資產配置結構中又低于其意愿的水平。

余永定利用多個指標判斷流動性是否過剩,但是當商業銀行為應對擠兌風險而主動增加存款準備金時,就不屬于流動性過剩;超額貨幣存量是從貨幣交易職能角度量化貨幣供給增長率與名義GDP之間的關系,但是忽略了最優貨幣供給。

倪慶東從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能力兩個方面考慮流動性過剩,相對比較全面,但是將流動性資產僅局限于可用于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是不夠的,忽視了其他支付方式,并且沒有給出具體的衡量指標。彭興韻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結合各資產的結構和期限來衡量流動性,認為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長短期資產的時空錯配,但是他將貨幣供應和貸款增長排除在考慮因素之內有失偏頗。

盡管現有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流動性過剩這一現象,但是由于理論視角不一樣,更多的研究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指標去具體衡量流動性過剩的大小,而且受限于當時宏觀環境與經濟條件,錢荒這一話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內相關資料也比較缺乏。在借鑒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首度將流動性過剩與錢荒結合起來考慮,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力求能夠提出一些具有應用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的對策和建議。

三、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

流動性過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錢多”,而錢荒,顧名思義,就是“錢少”。為何一邊會錢多,一邊又錢少呢?看上去矛盾的兩面,在我國卻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當下中國貨幣市場真實表現。

(一)流動性過剩表現

1.貨幣發行過多

衡量貨幣發行量的指標很多,按照流動性大小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即M0、M1、M2和M3。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各種金融資產流動性在提高,不同口徑之間的貨幣轉換更加便捷,同時,考慮到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全,金融機構負債轉換為即期支付受到時間和成本的制約,因此,選擇廣義貨幣M2作為我國貨幣發行量的衡量指標是可行的,并且目前世界上各國政府大都采用了這一指標。

圖1表明,近幾年我國廣義貨幣M2發行量增長穩步,2012年末達到了97.4萬億元;同時,M2/GDP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M2/GDP比值最低,為1.51,2012年年末增長到了1.86。

唐雙寧(2007)研究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M2/GDP的比值在1.5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在1.3左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對GDP的比例已經處于國際最高水平,存在貨幣超額供給、流動性過剩現象。

圖1 M2、M2/GDP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2.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日益擴大

存貸差是指金融機構存款與貸款的差額,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發行量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存貸款也隨之增長;另一方面人們對經濟形勢預期不夠樂觀,投資比較謹慎,寧愿選擇把錢存放在銀行,也不愿意拿出來進行投資,我國很多大型企業、普通老百姓就選擇了這樣的理財方式。與此同時,大量具有新思維、新思想、敢于創新、勇于冒險的中小企業卻由于資產有限,資信評級不高,從銀行貸不到款。2012年末,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達到了28.8萬億元,大量貨幣資金滯留在了銀行系統內部,促成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

圖2 金融機構存貸差與存貸比變化圖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3.超額準備金率偏高

金融機構持有超額準備金,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儲戶不可預料的提存,減少支付風險;另一方面是出于經濟形勢的考慮,等待更為有利的貸款條件或者投資機會,超額準備金率的多少一直是判斷銀行系統流動性大小的重要指標。

圖3表明,2008年以后,我國各存款類金融機構一直持有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大體維持在2%左右,其中,農村信用社超額準備金率較高,尤其是到每年年底,均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金融機構過高的超額準備金率反映了系統內的資金沒能找到很好的流通渠道予以消化,這是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3 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4.存在正的超額貨幣變化率

根據貨幣交易方程式,貨幣供給乘以貨幣流通速度等于社會名義收入,也即社會實際產出與一般物價水平的乘積,而且它們的變化率之間具有穩定的關系,某一時期,貨幣供給變化率等于通貨膨脹率加上社會產出變化率再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的差。

古典貨幣數量論者認為,當社會貨幣流通速度一定時,超過社會產出的貨幣供給應該反映在物價水平上。弗里德曼進一步指出,貨幣供給增長率應該等于物價上漲率。當二者不等時,則表明經濟中存在貨幣超額供給現象。在經濟分析中,可以用超額貨幣變化率(excess money,EM)來描述這一現象,即超額貨幣變化率=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物價上漲率。這里,我們分別用廣義貨幣M2代表貨幣供給,GDP代表經濟產出,CPI代表物價水平。

圖4表明,除2011年超額貨幣變化率為負以外,其余各年都是正數,并且在2009年到達了20.0%最大,這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家隨后采取了一些列財政刺激政策,貨幣供給隨之迅速增加,出現了流動性過剩。

圖4 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

物價上漲率、超額貨幣變化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二)錢荒的表現

1.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尤為突出。全國工商聯2011年公布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融資問題,其生存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還要惡劣。據銀監會的測算,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為20%,小型微型企業很難獲得國有大銀行的信貸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具有“短、小、頻、急”幾個特點,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的差異化服務,而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比較滯后,多集中在地市級以上,其貸款利率一般為銀行基準利率的3―4倍,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融資成本。

2013年6月17日,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致信副總理馬凱,反映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緊繃的資金鏈讓眾多中小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愈發突出。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更是直言,中小企業現在的危機程度反而遠遠超過2011年。

2.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銀行業間為了應對支付問題,加快資金流動,彼此間通常會進行短期的資金拆借,通常是隔夜拆借或者是1―7天內拆借,這是發達貨幣市場上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利率。從圖5可以看出,2012年5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最小為2.13%,交易量到達了最大5萬億元,之后便呈現出利率上漲、交易量下降的趨勢。2013年6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飆升到了6.43%,創造歷史新高,同時資金量拆借減少到1.1萬億元,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圖5 銀行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債券市場上,6月6日,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出現50億交割違約,爆發了黑天鵝事件;6月14日,2013年第四期記賬式貼現國債期限9個月,計劃募集150億元,實際僅獲得95.3億元的有效認購,遭遇流標;銀行業間市場招標的6個月期農發行貼現金融債,計劃發行額200億元,實際發行額115.1億元,再度出現流標;以往作為出錢方的四家大型商業銀行,此次也進場借錢。

四、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原因

從上文分析可知,我國貨幣市場上流動性總量是充足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過剩的,但錢多的同時,中小企業感受到的卻是錢荒。目前,我國貨幣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貨幣發行過多,但中小企業難以貸款,共同促成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市場經濟條件下,發行貨幣應該充分考慮到現實經濟基礎,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度。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形式下,我國依然保持廣義貨幣M2較高的增長率,明顯不合時宜,而且伴隨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各種資產之間相互轉換更加便捷,對紙幣的需求力度相對在減弱,依然強勁的貨幣供給使得流動性總量出現了過剩。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慘遭錢荒困擾。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不夠規范,缺乏信息透明度,外界難以了解企業生存發展之本,或者說必須花費較大的人力資源成本才能熟悉企業的經營狀況,于是廣大商業銀行選擇了繼續把錢貸給效率比較低的國有企業,主動關掉了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融資的大門,這樣大量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成本更高的地下錢莊、影子銀行、民間借貸等方式進行融資。當經濟處于向上周期時,企業經濟利潤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好,可以承擔比較高的融資成本;但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很多企業承受不了較高的利息壓力,不得不選擇破產甚至跑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較高的貨幣供給帶來了流動性總量過剩,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難以貸款,正面臨著嚴重的錢荒,二者合力促成了眼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

(二)流動性錯配嚴重,過剩與錢荒并存。我國之所以出現流動性過剩情形下的錢荒,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動性錯配嚴重。首先,流動性期限錯配嚴重。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最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比較緩慢,平均收益率很低,而與此同時,影子銀行業務卻在悄悄發展壯大,信托、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并且許諾的回報都很高,遠遠超過了實業界的平均收益率,于是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避實就虛”、“融短貸長”,寧愿選擇從市場上或者同業間拆借短期低息資金,購買期限長、收益高的金融產品或者發放長期貸款,也不愿意為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有個別銀行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但當所有銀行都這樣做的時候,流動性緊缺甚至流動性危機就難以避免,2013年6月銀行系統爆發的錢荒就是流動性期限錯配帶來的嚴重后果。其次,流動性結構錯配嚴重。不少國有企業得益于壟斷因素,雖然運營效率不高,但是規模大、利潤多,資產相當雄厚,根本不差錢,即使有個別企業經營狀況不夠理想,也能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貸到大筆資金,吸引到足夠多的流動性,而廣大中小企業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往往很難從商業銀行貸到款。這樣,國有企業繼續享受著流動性充足的便利,中小企業卻承受著流動性緊缺的痛苦。當經濟形勢不夠樂觀時,流動性結構錯配下的安全隱患便會集中爆發出來。當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狀況正是受到了流動性結構錯配的影響。

五、結束語

我國貨幣市場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特殊現象,表面上看只是錢多錢少而已,實際上關乎我國貨幣供給與需求,這是由二者不匹配造成的。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從源頭削減市場流動性。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發展,人們投資理財渠道在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股票、基金、債券等流通便利、收益較高的產品,對存款儲蓄的需求在相對減弱,而與此同時,電子貨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又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弱化了對紙幣的需求。我國出現流動性總量過剩是由貨幣發行量過多造成的,應該控制貨幣增長速度,減少供給,從源頭處調節市場流動性。

2、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解決錢荒困擾。錢荒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一定的情況下,有效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流動性期限錯配,資金“融短貸長”、“避實就虛”,嚴重脫離實體經濟;流動性結構錯配,資金沒能流向效率較高、潛力巨大的中小企業。應該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建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減少流動性錯配問題,平衡貨幣供給與需求,徹底解決錢荒困擾。

3、鼓勵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流動性失衡是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絆腳石,需要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管理好創新金融產品,拓寬資金流通渠道,有效調節市場流動性,將各個層面的資金供給與需求很好的匹配起來。

參考文獻:

[1]余永定.理解流動性過剩[J].國際經濟評論,2007,(4)

[2]張學春.流動性過剩:現狀分析與政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7,(2)

[3]唐雙寧.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2007,(9)

[4]彭興韻.流動性、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J].經濟研究,2007,(58)

[5]郭凱,孫音,艾紅德.基于資產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過剩的內涵、測度與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180)

[6]倪慶東.流動性過剩條件下政府隱性和或有債務風險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3)

[7]裴平,黃余送.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測度方法與實證[J].經濟學家,2008,(111)

[8]裴平,韓貴新.迷失的貨幣與突發性通貨膨脹[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39)

[9]莊毓敏,張鵬.宏觀流動性狀況的判別與趨勢分析[J].中國金融,2012,(55)

[10]卜永祥.流動性過剩的特征、成因及調控[J].經濟學動態,2007,(3)

[11]馬珊珊,馮一凡.流動性之惑[J].新理財,2013,(30)

[12]翟建華.中小企業“錢荒”之思考[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1,(10)

[13]全國工商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全國工商聯通報,2011

[14]POLLEIT,THORSTEN AND GERDESMEIER,Dieter.“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R].Frankfurt Business School of Finance& Man agement,Working Paper,2005

[15]RUFFER.RASMUS,STRACCA.LIVIO.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R].ECB Working paper,2006

第5篇

關鍵詞:股改;證券市場流動性;配對樣本T檢驗

一、證券市場流動性的內涵

流動性(liquidity)是任何一個市場的“靈魂”,“流動性是市場的一切”(Amihud & Mendelson,1988)。同時,流動性也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現象,其具體形式受金融機構及其實際活動變化的影響。對于流動性內涵的界定存在眾多說法,Keynes(1930)最早對流動性進行詮釋,認為流動性是“市場價格將來的波動性”。

根據已有大量文獻的研究結果,流動性內涵可以歸結成以下理論:

能力理論,即流動性是資產以較低成本和較快速度變現的能力。

成本理論,即流動性是交易成本,既包括貨幣成本又包括時間成本。

資產理論,即將流動性與流動性資產等同起來,利用流動性資產的特性定義流動性。如Lippman & McCall(1986)指出,如果某種資產能以可預期的價格迅速出售,則該資產具有流動性。

維度理論,即流動性可以通過多維度指標加以刻畫和反映。如Harris(1990)指出,流動性包括寬度、深度、即時性和彈性4個維度。

從上述4種理論中可以看出,成本理論與維度理論側重于刻畫與衡量流動性的特性,資產理論利用流動性資產的特性來間接反映流動性,這3種理論均未能揭示出證券市場流動性的核心,而能力理論則挖掘出流動性的本質,即流動性是證券資產的變現能力,但是傳統的能力理論僅局限于資產的變現能力,因此,本文所理解的流動性的內涵建立于能力理論,又區別于能力理論,它應該同時具備即時性、交易成本低、大宗交易引起的波動小的特點。這說明流動性好的市場,通常被認為是即使大交易量,也能夠在市場上即時成交,且不會導致價格的惡化或顯著變動。

二、我國證券市場流動性度量指標

流動性測量方法主要分為兩類:基于成交的測量方法和基于指令的測量方法。基于成交的方法在早期的文獻中有較多的使用,其指標主要包括成交量、成交金額、成交筆數以及換手率。基于指令的方法主要包括報價價差(bid-ask spread)、有效價差(effective Spread)、實現價差(realized spread)、成交價差(traded spread)以及市場深度(market depth)價差。

流動性是和市場微觀結構緊密相關的,并不存在一個公認的、沒有爭議的流動性指標,如紐約證券交易所通常采用價差指標,而NASDAQ往往采用Amivest流動性比率、成交速度等指標。根據流動性理論,流動性可以表示為交易價格、交易量、時間、彈性的函數,描述為以下表達方式:

L=f(p,q,t,r)

其中,以L表示流動性,p表示交易價格(寬度,以價差表示),q表示交易數量(深度),t表示時間(即時性),r表示彈性。

但是我國證券市場采用的是電子撮合的委托驅動交易機制,沒有做市商的存在。在這種交易機制下,市場的即時性較好,同時買賣價差較小,因而采用價差等流動性指標來衡量流動性存在著較大的不合理性。另外,由于數據來源等限制,有一些指標無法計算(如買賣價差和即時性指標等)。因此這個函數并不能直接拿過來度量國內證券市場的流動性。

NASDAQ采用的Amivest流動性比率是指價格變化一個百分點時需要的交易金額,可以綜合衡量深度和寬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Lcon=

其中,Lcon=普通流動性比率;Pit=t日股票i的收盤價;Vit=t日股票i的交易量(股數); %ΔPit=一定時間內股票i的價格的百分比變化的絕對值總和。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般來說,流動股本大的公司,成交金額也大,這樣就可能會出現流通股本越大的公司,“流動性”越好的情況(劉逖,2002)。而且,如果用這樣的指標來衡量市場整體就更容易失真,因為一個流通市值較大的股票的上市和停牌都會對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度量帶來明顯的沖擊,因此需要剔除流通股本大小對指標的影響。

基于上述原因,為了消除股本對流動性的影響,有學者提出以下兩個指標:

一是楊軍戰(2007)提出的修正Amivest流動性比率,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Modified Lcon=

其中,Modified Lcon=修正的Amivest流動性比率;Cit=t日股票i的流通股本(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Pit=t日股票i的收盤價;Vit=t日股票i的交易量(股數); %ΔPit=一定時間內股票i的價格的百分比變化的絕對值總和。

二是盧唐軍(2005)提出的流動性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L=

%ΔVt:交易量的相對變化,%ΔVt=(Vt-Vt-1)/Vt;%ΔPt:成交價格的相對變化,%ΔPt=(Pt-Pt-1)/Pt;Vt:t日的交易量;Vt-1:t-1日的交易量;Pt:t日的成交價格(取加權平均價);Pt-1:t-1日成交價格(取加權平均價)。兩個指標都可以有效地消除股本對流動性的影響,基于定義及計算的考慮,本文運用第二指標進行以下實證研究。

三、股改與證券市場流動性關系的實證研究

股改是通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協商機制,消除A股市場股份轉讓制度性差異的過程。

從2005年5月股權分制改革啟動,到2006年9月底,滬深股市完成股改的公司已經達到1170家,占應該股改公司總數的86.98%,完成股改公司的市值占到總市值的93%,而從10月9日起,股票簡稱中的G變成S,從而標志著股改的基本完成。

歷經約1年半的時間,我國上市公司基本完成了股權分制改革。為了使股改前后界限分明,我們選取了2個時間周期: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作為股改前的交易周期;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作為股改后的交易周期。同時,為了能較好地反映整個證券市場的情況,我們按行業隨機抽取了22家上市公司(即在每個行業里隨機抽取1家)作為研究對象。我們分別計算樣本公司在兩個周期內的流動性,股改前流動性指標記為LD1,股改后流動性指標記為LD2,具體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在SPSS中我們對LD1、LD2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s T test,檢驗結果如下表2、表3、表4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股改前后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平均值分別為49.86和24.18,差異較大,標準差誤分別為3.43和1.12,說明股改后的平均流動性比股改前降低,但是各行業之間的流動性差異也減小了。

從表3中可以看出,股改后的流動性LD2小于股改前的流動性LD1,差值為25.675,t值為8.543,P值為0.000

從表4中可以看出,配對樣本的相關系數為0.516,P值為0.014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在界定了流動性并選取了一個評價指標后,得出了股改前后證券市場的流動性比較結果。由此看出,在提高證券市場流動性上,股改并未起到推動作用,相反地,它降低了證券市場的流動性。究其原因,股改后各上市公司的日交易股價變化劇烈,其相對變化率較股改前增大許多,雖然股改后日交易量相對變化率也有所增大,但是并沒有股價的變化來得劇烈。因此,根據我們所取的流動性指標公式,股改后的流動性較股改前就減少了許多。

股價持續變化劇烈并非是好事,它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造成影響,而股改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它的影響也絕非如此簡單。股改消除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間的隔閡,給證券市場帶來活力,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希望有關部門對這些負面影響進行預見與控制,從而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向著更加穩健與成熟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春成,劉建國.證券市場流動性理論綜述[J].科技信息,2004(5).

2、楊朝軍.證券市場流動性理論及其發展[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3、桂黃寶,徐汝芬.我國滬深證券市場流動性實證研究[J].價值工程,2006(3).

4、劉狄.如何衡量流動性[J].上證研究,2004(1).

5、楊軍戰.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度量指標[J].經濟師,2007(4).

第6篇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 流動性管理 管理現狀 存在問題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175-02

一、A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

為更加直觀地了解A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本文以流動性比例、流動性缺口率、資本充足率等多項指標為切入點,通過定量指標分析,研判A行近年來流動性風險管理情況。

(一)流動性比例前高后低

1.流動性比例。從該地區農商銀行整體流動性比例來看,各家均高于25%的監管指標,平均流動性比例約達80%,總體流行性水平偏高,在降低流動性風險的同時,犧牲了經營效益(見圖1)。從A行流動性比例逐年變化情況來看,自2012年起,始終保持在該地區農商銀行均值之上,整體流動性風險穩定可控。從A行近期流動性比例逐季變化情況來看,自2015年6月起,總體呈現下降態勢,流動性資產的增幅遠遠小于流動性負債之間的增幅,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流動性需求(見圖2)。截至2016年6月末,A行流動性比例降至37.66%的低位,流動性風險管理形勢呈現嚴峻態勢。

2.流動性缺口率瀕臨觸警。從該地區農商銀行整體流動性缺口率來看,基本高于-10%的監管指標(見圖3)。A行流動性缺口率雖始終滿足監管指標,但自2013年起逐年下降。流動性缺口是未來一定時期內到期資產與對應期限到期負債的差額。若為正值,該期限內到期的資產足夠償還到期的債務,顯示未來有一定的現金盈余。若為負值,表示銀行在該期限內到期的資產無法償還到期的債務,需要以其他方式籌集資金償還到期債務。截至2016年6月末,A行1個月、3個月至1年、1年以上均有較大負缺口(見圖4)。主要由于:1個月到期的定期存款和賣出回購款項占比較大;3個月至1年期間到期的存款較多,而對應期限匹配的貸款和金融資產較少。一旦出現負缺口,資金供給不能滿足資金需求,必須通過現金儲備、資產變現或拆借來補充缺口。若市場上無法出售債券融入資金,且行內救助資金和人民銀行常備借貸便利無法及時彌補資金缺口時,就易產生流動性風險。

3.資本充足率持續下降。在特定壓力的情景下,銀行其他風險容易轉化為流動性風險。資本充足率反映銀行資產安全性特征,其值越高,銀行自有資金越充足。該地區農商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0.5%的監管指標(見圖5)。自2013年起,A行資本充足率進入下行通道,自有資金抵御風險的能力減弱,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流動性。

4.貸款質量指標不容樂觀。農村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是貸款,因此流動性與貸款質量緊密相關。A行不良貸款率在該地區始終處于高位,較地區平均值高出1個百分點(見圖6)。貸款質量不佳,到期的資產無法收回,將影響資產整體流動性,甚至可能危及銀行生存。

二、A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陡增潛在流動性風險。A行負債端渠道主要有存款、同業拆借、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等;資產端渠道主要有貸款、貼現、債券、表外業務、中間業務等,其中貸款在資產配置中占絕對優勢地位。A行長期存在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負債長期化與資產短期化矛盾突出,潛在流動性風險增加。截至2016年6月末,A行儲蓄存款占各項存款的81.33%,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占各項存款的76.11%,一年以上的定期儲蓄存款占各項存款的54.56%,呈現存款定期化、定期長期化的特點。另一方面,中長期貸款占比雖有所上升,但仍只占各項貸款的16.85%,“長存短貸”現象明顯,一定程度加大流動性缺口。同時,隨著該行理財業務的深入開展,理財規模有了較大的提高,管理理財業務流動性風險也成為當務之急。

2.資金融入渠道單一難以長期規避流動性風險。債券質押式回購業務是該行當前資金融入的主要渠道,占融入資金總額的80%左右。因債券質押率較高,給債券波段操作造成一定約束,該種融入渠道僅僅是在短期內臨時調劑農村商業銀行頭寸的方法,并不適宜作為規避流動性風險的長期手段使用,其可靠性和靈活性相較行內自有資金尚有一定差距,在遇到資金時點緊張時不能及時有效緩解流動性壓力。

3.風險手段不夠成熟。一是風險預警不夠及時。目前,A行通過每日監測庫存現金和支付額,按月測算各類監管指標,對流動性風險進行風險預警。監管指標僅反映時點流動性狀況,無法實現動態預警、事前預警,不能在流動性風險發生前就及時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二是風險監測不夠全面。新監管辦法中要求銀行建立完備的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全面地計量、監測和報告流動性風險狀況。目前A行缺少必要的信息系統支撐,日常頭寸管理主要采用按日預測大額資金跨行流向,仍通過人工統計、大額預報等傳統手段監測全行頭寸分時走勢和跨行資金流向,未能實現全面監測。三是風險測試不夠可靠。A行歷史數據累積較少,分析模型不夠成熟。以每季度末1104報表為基礎數據,考慮多種情境下,進行輕度、中度和重度壓力流動性風險測試。由于歷史數據較少,在實施壓力測試時未能以先進風險管理技術為基礎引入風險價值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擬等分析工具,無法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三、應對流動性風險的對策和建議

筆者結合A行工作實際,圍繞流動性風險管理進行深入思考,為解決農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供參考。筆者認為,為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滿足監管新要求,農商銀行需主要抓好三個方面。

(一)強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

一是堅持資產與負債期限匹配原則。合理確定長期與短期資產比重,建立資產負債之間的平衡對應關系,保證資產的流動性,防止資金支付危機的發生。二是堅持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的原則。日常頭寸管理中,需設置備付金和流動性二級儲備。二級儲備主要包括能迅速變現、且變現沒有太大損失的資產,如存放同業、拆出和逆回購、轉貼現票據、央票、短期債券等。以資金來源為基礎,根據資金來源流動性大小及對資產流動性要求,合理配置貸款、債券、票據。三是堅持主動管理的原則。負債方面,積極介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同業拆借市場,建立相對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不斷提高從資金市場獲取主動性負債的能力;資產方面,根據資產配置的需求決定負債的類型。如通過資產證券化,釋放更多的信貸資金,實現信貸資產結構的調整和資產形態的多元化。針對理財業務,合理安排理財的募集與兌付期間,配置活躍度較高的債券主動釋放流動性。

(二)積極拓展資金融入渠道

隨著金融市場業務的深入開展,每天資金需求量與日俱增,為防范市場上資金時點性緊張和突發事件對流動性的影響,農商銀行需要與更多的交易對手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形成穩定的資金融入渠道。目前,A行已與部分股份制銀行達成每日若干億元的固定資金融入協議。通過增加線下資金的融資規模和資金業務創新等模式,多元化融入資金,拓寬資金融入渠道,防范流動性風險。

(三)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

一是以系統建設為支撐。整合各類數據信息,建立基本完備的流動性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全行頭寸,準確測算全行資金運用及余缺情況,將流動性風險管理前置。二是以壓力測試為抓手。盡快建立流動性風險統計數據庫,逐步提高并積累高質量的歷史數據。針對影響流動性的各種情景,按季實施壓力測試,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常規壓力測試,必要時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壓力情景進行臨時性壓力測試。三是以應急預案為保障。依據現金流缺口、資產變現能力及多元化等因素,審慎合理配置優質流動性資產。建立適合本行的有效應急預案,實施流動性風險限額的監測和控制,一旦瀕臨突破監管指標,立即采取措施確保相關指標恢復至規定限額內。

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必須得以重視。同時,近幾年來,銀行業的迅猛發展,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農商銀行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金融工具不斷創新,中間業務得以發展。為了銀行的穩定經營,流動性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商業銀行應該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能力,對照流動性管理要求,構建系統化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春航.解密巴塞爾(第一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2] 王彤.浦發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論文,2013

[3] 郭鴻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

第7篇

(一)選題背景

自從2001年9月,我國的第一支開放式基金華安創立以來,我國的開放式積極的發展相當迅猛,無論是從數量、規模還是質量上其增長速度都相當快。開放式基金的快速發展為我過的證券投資基金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且為我過的基金產品的進一步創新開拓出了相當廣闊的空間。雖然我國對于基金的管理還難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在積極的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如今已經初步的建立起了相對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但是發展時間上的不足使得自身所具有的經驗過少,在面對開放式經濟管理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在自身管理和外部環境方面。同時開放式基金能夠進一步的發揮出證券投資基金所具有的服務優勢。在費用模式上,我國很多開放式基金都已經推出了后端收費模式。同時在申購贖回上,現在已經有很多基金都推出了網上委托、電話委托多種交易的方式,很多較為成熟的服務項目都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所采納。

(二)研究意義

開放式基金的出現雖然使得投資者的投資渠道變得更多,但是在開放式基金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便是:開放式基金的快速發展也使得證券市場所需要面臨的風險增多,并且這些風險會間接的傳導給開放式基金的本身。從開放式基金自身的本質上來看,開放式基金所擁有的功能中并不包含穩定證券市場、降低系統性風險這些作用,反而具有助漲助跌的功能,容易使得證券市場的波動變得更加的劇烈。從開放式基金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如果市場不健全,那么就需要合理的避險工具來規避風險。但是在我國,這一領域中卻是空白。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開放式基金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以期找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在具體的實踐中發揮出一定的作用,希望能夠通過自身所學習的財務管理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對開放式基金當前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從中找出有效的控制相關風險的方法,能夠快速的識別、衡量和控制風險。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學以致用,這對自己也是一種提高,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研究使得人們能夠對開放式基金所面臨的風險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以便于以后能夠更好的對風險進行治理。

(三)研究方法

文中主要以規范研究為主,案例分析為輔。在眾多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案例的分析,進而系統、全面、深入的考察我國開放式基金風險當前所存在的風險,并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對治理方法進行思考、研究。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開放式基金的概念、特點

1.開放式基金的概念

在我國,開放式基金指的是基金的一種運行方式,在這種方式中基金的發行份額并不固定,并且基金的份額能夠在基金合同所約定的時間以及場所內進行申購或者是贖回。

2.開放式基金所具有的特點

集合理財,專業管理。開放式基金是將眾多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委托基金管理人進行共同投資,表現出一種集合理財的特點。通過匯集眾多投資者的資金,積少成多,有利于發揮資金的規模優勢,降低投資成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進行投資管理和運作。

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一些國家的法律通常規定基金必須以組合投資的方式進行基金的投資運作,從而使“組合投資,分散風險”成為基金的一大特色。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我國開放式基金的投資者是基金的所有者。基金投資收益在扣除基金承擔的費用后的盈余全部歸投資者所有,并依據各投資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進行分配。為基金提供服務的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只能按規定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費、管理費,并不參與基金收益的剩余分配。

易于變現,流動性強。由于開放式基金的份額總額不固定,基金份額持有人可以按基金合同的約定進行份額的申購和贖回。因此,基金管理人需要保有一定的現金流資產,以滿足基金份額持有人隨時進行贖回份額的需要。

運營成本及交易費用低廉。由于大量開放式基金投資者的資金以開放式基金的名義來管理,其基金運營成本及傭金可以平均分攤給每位投資者,使得基金的運營成本及傭金較低,降低投資者個人的基金投資費用。

(二)開放式基金所面臨的風險

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市場風險是指開放式基金在市場運行中面臨的所有不確定性。狹義的市場風險是指由于一個或多個市場價格因素的變化所導致的開放式基金凈值偏離預期收益的可能性。如:股票價格、利率、匯率等因素導致的基金凈值變化。開放式基金的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基金資產價值面臨的所有不確定性。市場風險是最常見、普遍的風險,它屬于系統性風險。

2.流動性風險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存在流動性風險。所謂流動性風險就是投資者在需要賣出所投資的投資對象時面臨的變現困難和不能在合適的價格上變現的風險。與股票和封閉式基金相比較,對于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風險有所不同。由于基金管理人在正常情況下,必須以基金資產凈值為基準承擔贖回義務,投資者不存在由于在合適價位找不到買家的流動性風險,但當基金面臨巨額贖回壓力或暫停贖回的極端情況時,其基金投資者有可能以當日基金單位凈值全額贖回。如果投資者選擇延遲贖回,則要承擔后續贖回基金單位凈值下跌的風險,這就是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風險

3.申購、贖回價格未知的風險

由于我國采用未知價法,開放式基金的申購和贖回以基金交易日的單位資產凈值加減有關費用計算。投資者無法知道申購或贖回當日的基金份額凈值是多少,以什么價格成交,這種風險就是開放式基金的申購或贖回價格未知風險。

4.基金投資風險

這種風險包括股票和債券的投資風險。基金的投資目標不同,其投資承受的風險也不同。

5.機構運作風險

(1)、系統運作風險:當基金運作各當事人的運行系統發生故障時,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2)、管理風險:基金運作當事人的管理水平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3)、經營風險:各基金運作當事人因不能履行義務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6.不可抗力風險

指戰爭、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發生時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7.道德風險

開放式基金的道德風險是指基金的管理人或托管人等為了自身的利益或其股東的利益而做出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行為。基金作為一種“受人之托、專家理財”的投資方式,是以信任為其存在基礎的。開放式基金的投資者將資金委托給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之后,由基金托管人負責保管基金資產并監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資運作。基金管理人與托管人作為受托人,對基金投資人負有信賴義務。但由于存在委托-關系,受到信息不對稱因素影響,會出現“內部人”控制問題,導致違背基金宗旨、妨礙基金業健康發展的道德風險的發生。

8.信息披露風險

開放式基金信息披露要求較嚴,單位資產凈值基本上是每個交易日連續性公布,保證在一定時間內按此凈價出售或贖回基金份額。對比封閉式基金單位資產凈值一般半年公布一次,較長時間的信息對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只要在半年公布的業績令投資者滿意就可以了,不必在意每個交易日是否有令人滿意的表現。而較短時間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資者監督基金經理人的行為,對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更嚴,基金管理人必須關注和考慮每次信息披露會否影響到投資者信心,導致大規模的申購與贖回行為發生產生的風險。

三、開放式基金實例分析

本章主要以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為例對開放式基金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分析。

(一)公司簡介

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發起、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專業基金管理公司,總部設在廣州,公司注冊資本金1.2億元人民幣。公司秉持“專業創造價值、客戶利益為上”的經營思想,致力成為誠信、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為投資者謀求長期穩定的收益。公司目前管理廣發聚富、廣發穩健增長、廣發小盤、廣發貨幣、廣發聚豐、廣發優選、廣發大盤、廣發核心、廣發強債九只開放式基金。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達1377.4億元。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勢、嚴謹科學的管理體系、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堅持“簡單、透明、務實、高效”的經營理念,致力成為品牌突出、信譽優良、特色鮮明的基金管理公司,為投資者謀求長期穩定的收益。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過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吸收了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公司員工具有豐富的證券從業經驗,平均從業年限4.5年,其中投資管理人員的平均從業年限都在8年以上。

(二)市場風險案例

通過對開放式基金市場風險規范的研究,分析出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和資產配置可以規避系統風險和化解非系統風險。而開放式基金風險管理又是實務操作很強,需要與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下面就從資產配置的視角對廣發基金公司非系統風險進行案例分析。

1.基金持倉資產配置分析

(l)基金持倉比重的計算

根據基金季末的數據,股票持倉比率二股票市值/基金凈資產值*100%,債券及貨幣持倉比率=債券及貨幣市值/基金凈資產值*100%。

(2)進行基金間比較,基金內部趨勢和投資策略的分析,如廣發優選、廣發聚富.

從表3.1能夠看出廣發基金公司旗下的這兩種基金在2008年年初、年末的平均股票持倉均在60%左右,隨著深滬股市大盤指數下跌,股票持倉減少(其中第四季度略漲),與深滬股市大盤指數下跌形成同向走勢,而同期債券持倉比例增加,與深滬股市大盤指數下跌形成很好的反向走勢,及時增加債券持有量,減少股票持有量,從而減少受深滬股市大盤的影響,從而相對跑贏大盤。但是由于二者的股票持倉比例都較高,對于股票減倉的調整都不四、對我國開放式基金風險進行治理的對策分析。及時,因而全年下跌幅度都較大,都超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

從表3.2能夠看出從絕對收益看,只要是涉及到股票方向投資的基金,都會出現虧損的情況;但是從相對收益看,總體上看基金的收益還是以微略的優勢跑贏了大盤,它們跌幅都小于上證指數的跌幅)。而相對于廣發聚富(平衡型基金)來講,廣發優選跌幅要高點,這與基金的投資策略有很大關系,廣發優選作為成長型基金投資目標是長期資本增值,而成長型基金往往有很強的投機性,因而波動也比較大。

2.基金投資行業資產配置分析

(l)基金投資行業集中度的計算

根據基金季末公布的數據,前三行業股票市值/基金的股票市值*100%

(2)廣發優選的行業集中度從兩個期間的考察來看,均較集中。

從表3.3能夠看出,對廣發優選兩個時期的行業集中度比較可以看出制造業為投資行亞集中度最高的一個行業,持籌比例較穩定,但趨勢略增。2008年6月末,廣發優選行業集中度極為明顯,重倉在制造業、房地產、金融保險、采掘業,且周期性行業比重較高,在國內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這種操作策略將會冒相當大的風險,事實也證明,2008年廣發優選上半年錯判經濟形勢,資產配置方向出現較大失誤,基金凈值下跌較大;而在下半年,廣發優選對采掘業、金融保險業的持籌比例下降,相對于6月底,分別下降了60.90%、52.11%,對房地產行業投資比重也下降,對醫藥行業和有技術特點及發展空間的中小板公司進行增持,說明廣發優選下半年適度優化持倉結構,謹慎操作,配置具有具有較好的安全邊際、下跌空間不是很大的行業,從而避免了全年更大的損失。

3.基金公司集中持股資產配置分析

從表3.4中能夠看出,我國上市公司質量整體不是很高,優質藍籌股稀缺,基金管理人難以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股票投資組合,其結果是多家開放式基金管理公司重倉持有一只股票或幾個相同的股票。

在2000年到2008年度的證券市場,為規避風險,基金管理公司紛紛集中持股,行業高度集中,投資風格、投資策略雷同。在2008年第4季度,受4萬億政府刺檄計劃、家電下鄉、醫改等投資主題的影響,基金公司對機械設備、醫藥生物、房地產、建筑和公用事業等投資都有所增持,但是投資均顯示出一個規律:即多只基金重倉持有同樣幾只股票。過于集中的投資組合,雖然可以分散非系統風險,但卻使投資品種的流動性下降,基金的流動性也隨之下降,并可能加劇市場的動蕩。少數基金重倉股的表現極大地影響了大盤的漲跌波動,非系統風險被人為放大,另外投資理念的趨同,使投資行為趨同,影響投資風險的規避,也放大了非系統性風險,只有理性的、差異化的投資才是投資取得較好回報的保障。

(三)流動性風險案例

由于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及基金份額持有人投機心理,若基金公司所持有的資產流動性不強,那么這些很容易引發贖回危機。下面就從開放式基金公司流動性資產持有對廣發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案例分析。

流動性資產比重=(現金+國債)/總資產*100%。流動性資產的比重這個指標體現開放式基金的特性,這個比例越高,說明基金的資產流動性越強,應對贖回壓力的能力也越強從表3.5中能夠看出廣發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不同基金,其流動性資產在基金凈值中的比重也不同,而且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廣發聚豐、廣發優選、廣發大盤、廣發小盤、廣發核心流動性資產比重均在15%左右,而廣發穩健流動性資產比重較低僅為8.7%,廣發聚富與廣發強債卻高達30%以上。

總的來說廣發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8個開放式基金流動性資產比重較高,8只基金平均水平為19%,這說明各基金贖回壓力比較大,基金管理人對投資者的贖回行為都保持了較高的警惕,因而都保持了較高的流動性資產比重。

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為避免基金贖回對現金需求的增加,基金經理要做好基金的持有人結構分析,增加流動性高的股票持有比例;合理配置流動性高的債券及現金的比例等。

四、開放式基金風險治理對此分析

(一)構建我國開放式基金風險預警體系

從近兩年我國證券市場的走勢來看,我國的股市一直都沒有擺脫政府政策性干擾的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資本市場在許多方面還不夠成熟,各方面亟待完善。要想構建一個透明度高、結構合理、運行高效、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開放式基金作一支重要的投資力量,在我國復雜的資本市場環境中運行也步履蹣跚,但它的出現卻極大地調動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它的存在能夠吸引儲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改善投資者結構,起到穩定和發展資本市場的作用。我國開放式基金要想健康穩定的發展,一方面基金管理人需要有效地管理和防范基金各類風險,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還需要更深刻地認識到基金風險之間的聯系和傳導。為此,開放式基金管理人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風險預警體系,來監控基金在運行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并對重大風險做出預警。

風險預警體系主要適用于可度量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從開放式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來說,可度量風險的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二個層次:一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層作為一級指標,度量基金管理公司整體的風險情況,對基金總體風險進行預警,根據風險狀況制定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政策;二是風險管理部門作為二級指標,對其所管理的各只基金進行具體的風險預警。基金管理公司的風險預警體系要由上及下的方向進行構建。兩個層次之間相互配合、協調運作。另外,從監管角度來講,開放式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層要設立總體的風險預警指標,制定一套完整的風險預警體系,對各部門的風險進行監管,風險管理部門對基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預警并有效管理。

(二)加強外部監管

針對我國目前的市場發展狀況,應加快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法律體系。在現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應嚴格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執法。一是加強對基金產品誠信責任的監督,使風險收益關系相對固定,避免無法引導大規模資金入市情況的發生。二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明確法人治理結構中權利、責任的劃分,公司董事會要保證公司業務平穩進行,獨立董事能真正發揮監督作用,避免違法違規現象發生。三是完善基金公司的信息披露情況,這對于保護基金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促進投資者理性決策、強化基金監管等均有重要作用。四是完善并強化基金自律監管體系。行業自律組織是各國基金監管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政府監管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也應盡快完善類似的自律組織,在基金行業內形成一個比較規范的自我協調、相互制約的自律機制作為國家監管的補充和完善。可借鑒國外經驗,由中國證監會授予其某些監管權,以提高其權威性,發揮行業自律、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基金管理水平,減少道德風險的發生。

(三)加強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指公司為防范和化解風險,保證經營運作符合公司的發展規劃,在充分考慮內外部競爭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公司組織機制、運作管理方法、實施操作程序與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統。內部控制是為維持基金管理公司正常有序地運行而制定出來的制度規定。近年來,我國開放式基金風險管理的實踐充分表明,一個基金管理公司,若沒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就不可能健康持續地發展。沒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基金管理人的風險管理就是紙上談兵。只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基金管理公司提升風險管理的水平,從而有效防范基金的各類風險。為了加強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控制,促進公司誠信、合法、有效的經營,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控制指導意見》。基金管理人應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來建立科學合理、控制嚴密、運行獨立而高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基金管理人想要加強內部控制,還需要培養公司文化、價值觀與員工職業道德,同時公司的組織結構要相互制衡,明確公司內部權責的劃分和管理層的職權范圍,從制度上來構建基金管理人的內部控制體系。基金管理人應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其內部監管職權與管理層之間要相互獨立,形成相互制衡、運行高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四)加強投資者的理性投資教育

我國基金管理人應加強對投資者的理性投資教育。由于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時間較短,投資者對開放式基金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認識誤區和錯誤觀念。例如:把開放式基金作為存款或保險,或把開放式基金當成是股票進行頻繁買賣,認為基金越便宜越好,只關注基金的過往風險,卻忽略基金的投資風險,喜歡頻繁分紅的基金等。為了加強開放式基金的投資者教育,基金管理人應當通過管理人網站、座談會、柜臺現場的講解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開放式基金投資者教育活動。進行教育的目的是使投資者充分了解開放式基金、了解基金風險、了解基金管理人,改變投資者以往存在的誤區,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在適當的時機,選擇合適的開放式基金進行投資。

總之,通過對投資者的理性投資教育,向投資者普及開放式基金知識,充分揭示基金投資的風險,使投資者充分理解基金長期投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認識不同類型開放式基金的風險特征,及其風險對金融穩定的負面影響。引導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主決策,自主投資,自擔風險,避免盲目跟風。培養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使投資者隊伍與開放式基金市場的發展同步成熟。

五、結語

中國股市的持續走強使得我國開放式基金的銷售火爆,發行數量和發行數額持續增加。這使得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風險管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要。近幾年來,我國開放式基金高速地發展,在證券市場上己是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而隨著規模的擴張和市場的規范,基金經理們面臨的競爭和風險也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來強化基金的風險管理,盡可能地規避風險。近兩年,我國開放式基金以幾何增長的速度高速發展,在證券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隨著規模的擴張和市場的規范,基金管理公司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來強化基金的風險管理,盡可能地規避風險。本文在遵循風險管理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的前提下,對開放式基金管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進行了研究。在研究中發現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是建立在對現實市場簡化基礎之上,同時都隱含著理性人假設和市場有效假說。但是現實的市場中各種風險變化莫測,并且市場并不是完全有效、理性的;并且,很多市場因素是投資組合所無法包含的。因此在遇到市場系統性風險時,市場的恐慌情緒可能使投資組合面臨的風險可能會放大。

第8篇

[關鍵詞]生命周期理論;理財策略;個人理財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拉文托利最先開始了對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他對雇傭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發現了勞動者一生中出現的經濟狀況沉浮現象,而這些現象都與結婚、生子和成長等家庭經濟生活密切相關。按照生命周期理論。一般根據家庭收入主導者的生命周期確定家庭的形態即:青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導者的生理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家庭)、中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導者的生理年齡在35周歲以上、55周歲以下的家庭)和老年家庭(家庭收入主導者的生理年齡在55周歲以上的家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消費者的家庭狀況因年齡、婚姻、子女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以使其消費水平在一生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消費水平,不至于出現大的波動。

二、個人理財主要內容

個人理財的基本目標可以定位為實現財務安全,追求財務自由。而這個目標又體現在必要的資產流動性(必要的資產流動性是對個人或家庭日常現金的管理。保障家庭生活質量的持續穩定。既要有足夠的現金應對日常開支和突發事件,又不要過多的持有現金,避免資產收益率的降低)、合理的消費支出(如住房消費、汽車消費、信用卡消費等,減少個人開支,保持財務狀況穩健合理)、實現教育期望(良好的教育是適應社會生存的重要條件,分析教育費的變動趨勢并進行估算,未雨綢繆及時調整)、完備的風險保障(將家庭由于意外事件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小,保障家庭安全和經濟利益)、積累財富(除了工資薪金之外,還可以通過主動的方式增加投資收入,如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等)、合理的納稅安排(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政策優惠,適當減少和延緩稅負支出)、安享晚年(保證退休后的生活品質,如社會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及其它儲蓄投資方式)以及有效地財產分配與傳承(對各種資產和負債進行控制和安排,實行家庭財產的安全讓渡)上。實現這些目標運用的工具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共同基金、商業保險、固定收益證券、股票、期貨、基金、外匯、黃金、個人信托等。

三、不同生命周期下個人理財策略總結

不同的家庭形態,財務收支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各不相同。理財需求和個人理財內容也不盡相同。青年家庭的理財規劃策略為進攻型,這個時期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個人風險承受能力最高,因此這一時期的個人理財投資策略中。風險資產比重應占據投資組合一個較大的比例。個人應該積極努力工作,尋找高薪職位并廣開財源,盡量每月能有部分結余用于小額投資。在盡可能多地獲得財富的同時也為今后理財積累經驗。中年時期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介于青年期與老年期之間,可以考慮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的搭配。在充分滿足家庭避險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投資,以提高資金的收益率,加大健康投資和子女教育投資的力度,兼顧自身的養老投資。退休期的個人理財投資策略。退休前期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下降。因此這一時期的個人理財投資策略中,應適當降低風險資產的比重,以獲取更加穩健的收益。

四、案例分析

某合伙企業合伙人劉先生今年38歲,月薪1萬元(稅前),年終獎金15萬元(稅前),無社保,生活較寬裕。2005年初,劉先生用等額本息貸款購買了一套50平米的公寓,價款50萬元,20%的首付,貸款期限15年,利率為5.31%。2007年1月購買了另一套價值120萬元,100平米的住房,三成首付,其中30萬元采用公積金等額本息貸款,利率4.85%,其余采用等額本金貸款。利率5.81%貸款期限為20年。搬入新家后,原來的公寓用于出租,租金每月2000元。隨著房價的上漲,目前這套公寓已升值至65萬元。2006年初。劉先生購入了一部價值20萬元的轎車,每月的養車費用1000元。劉先生一家基本生活支出每月13 000元;家庭每年其它支出14000元。2007年初,購買了20萬元的股票,由于操作不當,到年底只剩15萬元。但購買的30萬元的股票型基金盈利2萬元。此外,劉先生家庭有活期存款5萬元,定期存款20萬元,回饋20萬元。劉先生對兒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綜合考慮國外的學費及生活費用,需要為兒子留出80萬的大學費用。假設投資報酬率為5%。劉先生夫婦打算55歲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二人預計壽命為85歲,考慮到通貨膨脹及各種旅游休閑開支,以7%的投資報酬率。到55歲共需養老費用250萬元。

根據劉先生的個人和家庭財務數據,通過整理形成家庭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表,并在此基礎上做財務分析評價。劉先生家庭收入主要來自于工薪類收入。收入過于單一,并且為合伙企業的合伙人,萬一生意不景氣,家庭抗風險能力較低,會對家庭產生不良影響。如圖1所示。

劉先生家庭的結余比率為2%。嚴重低于30%的正常比率,這說明劉先生家庭每年能夠用于未來規劃的資金很少。綜合衡量劉先生家庭支出狀況,發現其貸款支出占據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可以通過調整債務結構幫助劉先生家庭節省開支。增加年結余,從而增加理財目標的積累力度。

投資與凈資產的比率為72%。高于50%的標準值,但結合劉先生家庭的流動性比率可見其家庭投資于凈資產比率較高并非因為投資資產的良好運用,而在于因債務過重引起的凈資產過低。劉先生家庭清償比率為61%。略高于50%的通用標準,說明劉先生家庭清償能力基本可以保證,其財務風險主要集中在一定時期內的債務危機。劉先生家庭的負債比率為39%,說明劉先生家庭的負債比率略低于50%的標準值。負債收入比率55%高于40%的標準值,說明劉先生家庭的短期還債能力較弱,家庭年收入超過一半的比例用于還債支出,一旦家庭收入出現意外。將可能導致劉先生家庭短期還債能力出現不足。劉先生家庭的流動性比率為14%,流動性比率反映了家庭流動性資產與每月支出的比值,通常的流動性比率在3%-6%較為合理。14%的流動性比率說明劉先生家庭的流動性資產可以支持劉先生家庭14個月的支出,對目前劉先生家庭的收入情況來說有些偏高,過多的流動性資產也反映了劉先生家庭資產增值能力的不足。

劉先生家庭的收入以劉先生為主,如合伙企業不發生大的經營危機。劉先生家庭收入在未來將有較大提高。但劉先生家庭收入過于依靠劉先生,也說明劉先生家庭未來承擔的風險較高。從負債來看,劉先生家庭短期內的債務風險很大,超過50%的債務收入比例,已步入房奴行列。隨著劉先生兒子的成長以及父母年齡的增加,劉先生家庭支出將有較大幅度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多。劉先生家庭的投資額度也在逐漸增加。劉先生家庭屬于收入與支出都較多的中產階級家庭,雖然家庭收入較多,但由于兩棟房屋的貸款支出,導致家庭年結余比例很低,未來規劃積累困難。此外,過低的負債收入比率表明劉先生家庭一定時期內容易發生債務危機,因此劉先生家庭的財務狀況應根據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特點進一步優化,防止以后出現債務危機。

[參考文獻]

第9篇

一、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局限性

(一)商業銀行財務報表信息質量的局限性。第一,現行財務報表只能提供過去的、某一特定時期內的貨幣化信息,而與報表使用者對未來的、可預見性的、相關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的需求相距甚遠;第二,缺乏對有銀行業特色的財務報表體系的深入研究,而簡單套用了一般企業財務報表體系的形式,以至于難以充分反映商業銀行特殊業務的具體情況;第三,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可能因受到銀行內部各種動機的支配而被人為地降低乃至破壞。

(二)商業銀行進行比率分析的局限性。第一,比率值要與某一標準比較方有意義,但這樣的絕對標準受到樣本數量、計算方法及異常情況的影響,幾乎不存在;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銀行在特定時點上的財務狀況,卻無法揭示會計年度其他時點上的財務狀況,這有時會引起誤解,比如資產流動性比率高,僅表示銀行資產在會計報表日的流動性較強,并不能就得出該年度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強,流動風險小的結論;第三,不同的比率有時會發出互相矛盾的信息,給正確評價銀行財務狀況帶來一定難度。比如,某銀行的利差率高于同業平均水平,其資產利潤率卻低于同業平均水平,此時便難以判斷銀行盈利能力的強弱,而需結合其他信息綜合考慮;第四,比率分析在進行銀行同業的橫向比較時,會受到不同銀行采用不同會計方法的干擾和影響,而同一銀行進行縱向比較的可比性又會因銀行在不同期間所選擇的會計方法的變更而相應減弱。

(三)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人員素質的局限性。商業銀行的財務分析人員應具備一定的財務理論水平、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總之對人員的素質要求頗高。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人員距離上述條件尚有差距,這就導致財務分析過程中出現眾多的行為性缺陷。

(四)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分析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我國商業銀行也開始涉獵表外業務,如業務、信托與咨詢業務、貸款承諾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等。在現行的會計賬務處理程序下,表外業務未被納入資產負債表中,僅以報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注明,商業銀行財務分析的龐大指標體系中也普遍缺乏對銀行表外業務的考核分析指標。由于表外業務具有自由度大、連續性弱、透明度差、風險性高的特點,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不對其進行多方面的風險分析,將很難適應表外業務快速發展趨勢下防范潛藏的巨大風險的需要。

(五)商業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局限性

1、流動性指標體系中,存貸款比例指標的分子、分母分別為銀行的各項貸款之和與各項存款之和,存貸比率越高預示著銀行的流動性越差,因為這表明相對于穩定的資金來源而言,銀行占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流動性當然越差;相反,該比率越低,則表示銀行還有額外的流動性,因為銀行還能用穩定的存款來源發放新貸款。過高或過低的存貸比率對銀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適中的存貸比率才表示銀行對資金來源與運用間的安排適當,較好地兼顧了流動性與盈利性。這項指標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視了存款、貸款各自內部結構的差異,只是簡單地將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相比,這就有“一刀切”之嫌。此外,資產流動性比率為銀行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之比。這一比率越高,表示銀行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問題在于銀行的某些流動性資產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內(通常指一個月)變現,比如應在一個月內到期的貸款未能如期收回,就使得銀行的流動性被虛增。這顯然將降低利用該比率衡量銀行流動性強弱的可靠程度,甚至會使信息使用者對銀行流動性的真實狀況產生一定程度的誤解。

2、盈利性指標體系中,資本利潤率是由銀行當年的凈收益與資本總額相比得到的,其中資本總額等于核心資本、附屬資本之和再扣除某些項目。但目前我國對銀行資本的定義及范圍的界定還不夠明確、細致。另外,對資本各組成項目的內容、涵蓋面的規定與國際標準――巴塞爾協議比較,也有差異。這些都必然會影響到在實踐中運用該比率分析銀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標體系中,資本充足率是衡量銀行以自有資本抵御經營風險能力的最關鍵性指標,也是央行實施金融監管的焦點所在。該比率能否如實反映銀行運營情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賴于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的健全,避免用賬面處理的技巧瞞天過海,如附屬資本的范圍可能被不合理地擴大,特定資產的歸類對計算出來作為分母的風險資產總價值又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若銀行和企業的關系未理順,銀行不具備獨立于企業的地位,反而有這樣那樣的密切聯系,就可能會使外在表現出來的資本充足率比真實比率來得更高,如壞賬沖銷問題未及時得以解決,壞賬損失又未及時用自有資本補償,就會導致有“水分”的資本充足率的形成。這一指標的缺陷包括它可能迫使銀行以資本為經營目標,追求高回報并向非信貸業務轉移,而資產的多樣化會進一步加大計算和報告資本水平的難度。

二、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對策

1、借鑒吸收國際上在財務報表體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納銀行特殊業務信息的、具有銀行業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體系的建立。

2、建立全面分析和專題分析相結合的財務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簡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詳細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現重大問題時再作專題分析。各分行的財務分析應在基層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行又基于分行財務分析的結果進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制度。

3、加強財務分析人員的專業培訓,財務分析制度的執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視,所以在制度建設的同時,還應著手加強對銀行財務分析人員的專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注重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相關理論水平。

4、在現有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加入評價表外業務的風險性、流動性、效益性系列指標。如,用“表外業務金額/銀行資本總額”再與一定標準比較,就可以衡量表外業務的風險程度;又如,我們可設計指標來反映表外業務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影響;再如,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對表外業務也應予以考慮,即應制定出表外業務風險資產額的計算方法,使之成為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總之,要始終對銀行表外業務蘊涵的高風險保持高度警惕,通過跟蹤監測,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銀行的長遠安全與持續運作。

(二)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中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比率分析時指標計算的有用性和經濟性,避免陷入指標越多越無用的怪圈,而應根據分析的特定目的來選擇必須計算的比率,不是動輒算出所有的比率。必須計算的比率一般應符合兩大條件:一是特定分析必不可少的,如銀行流動性分析中少不了對存貸比率、資產流動性比率、核心存款比率等重要比率的分析,而資本充足率比率、貸款質量衡量比率對銀行的安全性分析同樣不可缺少;二是指標間盡可能不重復,如計算了財務杠桿率,就無須再計算股權收益率;否則,不僅使分析程度繁瑣,且指標越多,反而可能沖淡對主要指標的注意程度,以至于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10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分析;銀行內部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7-0157-02

1 商業銀行財務分析決策實用性的缺失

1.1 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客體的局限性

財務分析客體主要是指財務報告及財務比率分析。財務報告是財務分析的基礎。首先,現行財務報表只能反映過去的、某一特定時期或時點的貨幣化信息,而不能提供報表使用者對未來的、可預見性的、相關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其次,只是簡單套用了一般企業財務報表體系的形式,沒有充分反映商業銀行特殊業務的具體情況,缺乏對有銀行業特色的財務報表體系的深入研究;第三,商業銀行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人為地篡改財務數據、賬外經營等情況屢有發生,因而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因此被人為地降低乃至破壞。

財務比率分析是對會計核算結果及財務報告數據的再加工,但目前對其應用亦存在局限:首先,制度缺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執行的會計制度極不統一,上市銀行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未上市銀行有的開始試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有的執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而城商行還在執行很久以前財政部為其制定的專用會計制度,制度上的不一致造成同業間財務數據的可比性失去基礎,而同一銀行進行縱向比較的可比性又會因銀行在不同期間所選擇的會計方法的變更而相應減弱;其次,某些比率無法反映綜合財務狀況比如資產流動性比率高,僅表示銀行資產在會計報表項目的流動性較強,并不能就得出該年度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強,流動風險小的結論;

1.2 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主體的局限性

財務分析主體是指財務分析人員,他們是保證財務分析報告決策實用性的關鍵。商業銀行的財務分析人員應具備一定的財務理論水平、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人員距離上述條件尚有較大差距,這就導致財務分析過程中出現眾多的行為性缺陷。

1.3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分析的局限性

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得到了快速發發展,如業務、擔保與保函、貸款承諾及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在現行的會計處理程序下,表外業務末被納入資產負債表中,僅以報表附注的形式注明。由于表外業務具有控制度差、透明度低、風險性高的特點,商業銀行如不加強對表外業務的風險分析,將很難適應業務快速發展過程中防范潛在的風險的需要。

1.4 商業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的局限性

(1)流動性指標是今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中頻繁提到的,那公我們在實際中具體分析自身的流動性是否合理的過程中發現,存貸比指標的分子、分母分別為銀行的各項貸款之和與各項存款之和,存貸比率越高預示著銀行的流動性越差,因為這表明相對于穩定的資金來源而言,銀行占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流動性當然越差。相反,該比率越低,則表示銀行還有額外的流動性,因為銀行還能用穩定的存款來源發放新貸款。過高或過低的存貸比率對銀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適中的存貸比率才表示銀行對資金來源與運用適當安排,較好地兼顧了流動性與盈利性指標,央行對此比例作了不得超過75%的限制。這項指標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視了存款、貸款各自內部結構的差異,只是簡單地將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相比,而且該指標只注重對表內資產的計算,沒有對表外的或有業務進行加權計算,從而有可能低估了該指標的結果。此外,流動性比率為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之比。這一比率越高,表示銀行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若銀行的某些流動性資產尚失在短期內變現的能力,比如應在一個月內到期的貸款發生壞賬,就使得銀行的流動性被虛增。這顯然將降低利用此比率衡量銀行流動性強弱的可靠程度,甚至會使信息使用者對銀行流動性的真實狀況產生一定程度的誤解。

(2)說到流動性就不得不提到盈利性指標,在盈利性分析中應用得最多的當屬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其核心內容就是對銀行的資本利潤率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由于我國會計制度的變化較快,尤其是銀行業,先后做了幾次大的變動,從而使縱向比較失去可比性,而橫向間在全行業內也是眾多制度并行,可比較的范圍又大打折扣。另外我國對資本各組成項目的內容、涵蓋面的規定與國際標準《巴塞爾協議》規定比較,也有較大差異。這些都必然會影響到在實踐中運用該比率分析銀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標體系中,資本充足率是衡量銀行以自有資本抵御經營風險能力的最關鍵性指標,也是央行實施金融監管的焦點所在。新資本協議將市場約束列為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三個支柱,特別強調了對銀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銀行信息披露既要考慮強化市場約束,規范經營管理的因素,又要考慮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一要按照新資本協議要求,對資本構成、資本充足率等領域的關鍵信息準確核算;二要推動執行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提高會計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銀行內部稽核部門也要進一步嚴明紀律,發揮審計檢查職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2 提升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實用性方法及問題

2.1 改進商業銀行財務分析的對策

(1)在銀行業盡快完善執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進程,使財務分析具有橫向和縱向的可比性,真正能為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提供合理依據。同時借鑒吸收國際上在財務報表體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納銀行特殊業務信息的、具有銀行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體系的建立。

(2)要確保銀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堅持“三鐵”、杜絕“三假”。提高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財務報告造假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德風險問題,一方面。建立懲罰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各級監管部門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要加大對財務報告的合規性、真實性、及時性檢查的力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責任。利用新的《會計法》和會計準則的權威性來約束商業銀行的會計行為;另一方面。建立激勵機制,提倡“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三鐵”信譽,把物質獎融與精神獎勵相結合。

(3)科學選擇分析方法,構建分析指標體系。

原始數據并不能提供財務分析所必需的財務信息,而是要運用各種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標對數據進行合成、加工,將之轉化為可用信息,因此根據分析目的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標是做好財務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環節。

財務指標以數據為語言,是財務分析內容的具體量化,是反映銀行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窗口,財務指標的設置也因財務分析目的、分析主體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財務指標體系的構成應由主要指標和起補充作用的輔助指標組成,同時還要通俗易懂靈活多樣,稍加調整即能適用于不同的財務分析目的和主體,形成主輔結合、定變結合、適時可調的指標體系。

財務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比較分析、趨勢分析。比率分析法是財務分析中被廣泛運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指標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計算比率來計量和評價銀行經營活動效益的一種方法。使用比率分析法最重要的優勢是可以將絕對數不可比的指標轉化為可比的指標。例如,在進行成本效益評價時,資產利潤率(實際利潤/資產平均余額)、負債成本率(各項支出總額/負債平均余額)使用的就是相對比率,而成本費用率(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收入總額)、費用利潤率(實際利潤,營業費用)使用的是構成比率,等等,運用這些比率的混合分析能有效的揭示銀行各項經營業務的成本、效益,也使銀行收入支出情況更加直觀。

比較分析法包括實際數與計劃數比較,揭示計劃完成情況;不同時期各種數據的比較,反映經營活動的變化趨勢,以利于改進工作,挖掘潛力;同行業問的比較,可以了解本行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及競爭力。例如,可以根據需要編制比較分析報表,包括比較資產負債表和比較損益表。比較資產負債表通過將兩期或兩期以上的資產負債項日的比較,可以較直觀地反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變化情況;比較損益表通過將兩期或兩期以上的損益項目的比較,可以較直觀地反映損益表內各個項目的增減變化情況。通過編制比較報表,可以獲得直觀的財務信息,確定差異。

趨勢分析法是以某一期的財務數據為基期,計算其他各期對基期同一項目的趨勢百分比。根據基期不同,可分為定基趨勢百分比(本期金額/某確定基期金額)和環比趨勢百分比(本期金額/上期金額)。適當的使用趨勢分析,可以動態地反映銀行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發展趨勢。

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選擇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幾種分析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結合使用。進行局部分析時,可選擇某一種方法,全面的財務分析則應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對比,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4)大力加強科技投入,用計算所系統代替手工勞動,加大財務分析的精度和準確度,減少手工計算的誤差。有條件的銀行可以用數據倉庫,實現數據共享,提高財務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隨著網絡技術在商業銀行業應用日漸成熟,大量的數據通過網絡形成了龐大的數據倉庫。財務分析人員要參與數據倉庫的建設,使它具有數字化地管理數據、運用各種指標選擇數據進行加工、合成的能力,把原始數據轉化為有用信息,用于戰略計劃、管理控制、運行控制三個層次,從而實現數據共享。數據倉庫大大地減少財務分析人員的工作量,而數據又十分精確,真正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好參謀。

(5)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系統,在現有商業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加入評價表外業務的風險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標,有效的商業銀行財務預警系統可以預知財務惡化的征兆,預防財務危機發生或控制其進一步擴大,避免類似的財務危機再次發生。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制定出表外業務風險資產額的計算方法,使之成為商業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6)正確處理央行及銀行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強制監管與商業銀行利用財務分析進行自律性監管之間的關系。二者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為確保銀行的三性,只是出發點和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應盡量做到數據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應彼此對立、割裂。

參考文獻

[1]劉星,楊菁.綜合財務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及其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1997,5(3):68-73.

[2]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美)彼得?S?羅斯.商業銀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第11篇

(一)盈余管理的涵義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①。

(二)盈余管理的動機

1、發行股票和上市的動機

我國《公司法》中規定,公司要想發行股票就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這樣很多公司為了獲得發行股票的資格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這些條件。但是我國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規定,如果公司的財務出現異常狀況,會給公司加上“ST”的帽子,假如三年來公司都不盈利,則會給公司加上“*ST”的帽子。如果受到這兩種處罰,就會限制公司的一些交易。為了避免證券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就要想盡一切方法拿掉該帽子。這就使得公司想通過盈余管理來操作利潤。

2、配股和避稅的動機

在配股方面,上市公司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要求連續三年上市的公司的平均資產收益率不能少于10%,并且每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都要大于6%②。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會想要通過盈余管理來滿足這一個要求。

公司的所得稅額占公司盈余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很多公司為了可以不交或少交稅款,尋找一些方法來降低所得稅,這樣公司就想運用一系列的方法來調整公司的盈余,這樣就可以減少公司的稅收。

3、政治動機

一方面,我國有很多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且公司的管理者本身還有其他的政治職務,因此他們為了他們的政治生涯的繼續發展,會對其公司的利潤進行操縱,這是別的國家不具有的;另一方面,我國常常會給經營狀況很好的公司頒發一些榮譽稱號,投資者在投資時就會考慮這些方面。因此,公司就會為了可以得到這些榮譽,通過盈余管理來提升公司的社會地位。

二、現行資產減值準則實施效果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了在我國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40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具體進行分析的對象是這40家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的各項資產減值計提與轉回的相關信息,從巨潮資訊網選取了這些上市公司的年報。這40家公司基本上包括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行業,而且在每個行業中樣本公司無論在資產規模、營業利潤還是在市場地位、社會影響方面都是很重要。

(二)資產減值項目計提和轉回情況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和處理了120份財務年報數據,這些數據主要來源于40家上市公司,主要通過統計2011-2013年間的數據,匯總了表1到表2,分別給出了樣本公司單項資產減值計提和轉回的金額,單項的計提和轉回占總的計提和總的轉回的比例的情況。

金額比例金額比例金額比例

壞賬準備348,960.3173.70%491,752.1172.72%716,343.3373.89%

存貨跌價準備64,953.7513.72%172,466.1925.50%177,862.3718.35%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00.00%00.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860.070.18%708.450.10%4,614.990.48%

貸款損失準備00.00%0.540.00%0.640.00%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58,233.3912.30%6,634.800.98%68,376.537.05%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22.350.00%2542.050.38%972.300.10%

工程物資減值準備00.00%00.00%1,256.640.13%

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471.230.10%1,545.920.23%00.00%

在建工程減值準備00.00%0.550.00%5.580.00%

商譽減值準備00.00%615.500.09%0.000.00%

合計473,501.09100.00%676,266.11100.00%969,432.38100.00%

金額比例金額比例金額比例

壞賬準備23,897.4581.74%40,872.6293.35%32,838.7171.87%

存貨跌價準備5,339.4918.26%2,911.806.65%12,854.0628.13%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00.00%00.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貸款損失準備00.00%00.00%00.00%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工程物資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在建工程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商譽減值準備00.00%00.00%00.00%

合計29,236.94100.00%43,784.42100.00%45,692.77100.00%

數據來源:巨潮資訊網

通過對上述整理資料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現在實行的資產減值準則的執行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轉回相對集中

從表1和2可以發現,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的項目主要在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這兩方面相對集中。通過觀察各項資產在減值準備方面的提取情況,可以發現使用最多的是壞賬準備,三年來分別計提了348,960.31萬元、491,752.11萬元和716,343.33萬元而且三年來所占總計提的平均比例為73.44%;其次是存貨跌價準備,三年來分別計提了64,953.75萬元、172,466.19萬元和177,862.37萬元,三年來所占總計提的平均比例為19.19%;再其次就是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三年來分別計提了58,233.39萬元6,634.80萬元和68,376.53萬元,變化幅度較大,三年來所占總計提的比例平均比例為6.78%;相對其他的減值準備使用的都相對較少,它們計提的比例和金額也都非常的小。

從表2我們可以知道,2011-2013年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和單項轉回占總計提比例的上市公司的情況,通過觀察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情況,發現使用最多的還是壞賬準備,三年來分別轉回了23,897.45萬元、40,872.62萬元和32,838.71萬元,而且三年來所占總計提的平均比例為82.32%;其次是存貨跌價準備,三年來分別轉回了5,339.49萬元、2,911.80萬元和12,854.06萬元,三年來所占總轉回的平均比例為17.68%。

可以從表2中看出,由于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在今后的會計期間中是可以轉回的,因此上市公司通過對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進行了大量的計提,就是為了可以在以后進行轉回,所以樣本公司在這兩個項目上大量的計提與轉回,存在著利潤操縱行為。

2、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與資產的流動性有關

由表2我們可以知道,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情況,隨著資產流動性的降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也在降低。非流動性資產在2011年―2013年的計提比例分別為12.58%、1.78%和7.76%,尤其是2012年只占了1.78%,這主要是因為不可以轉回非流動性資產所致,導致上市公司普遍對短期資產減值準備等項目進行了大量的計提,就減少了非流動性資產的計提。說明上市公司喜歡計提流動性較強的資產減值準備,可能是因為這類資產存在著比較差的信息質量,就可能會在操縱利潤的方面有著一定的機會。

三、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對策

(一)對資產的減值準備進行限制

1、應確定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

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主要有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銷貨百分比法和個別認定法。上市公司應根據自身情況在財務報表中明確披露本公司應該采用哪種方法計提壞賬準備的信息。企業不可以隨意變更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如需變更,一定要在財務報表的相關附注中做出詳細的解釋。如果是因為破產的原因,在破產當期計提壞賬準備并確定壞賬損失。

2、應確定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方法

當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時,按兩者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方法有單項計提和合并計提,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一定要謹慎,不允許濫用存貨準備的計提方法,公司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計提方法,不允許隨意變更,如需變更,一定要在財務報表的相關附注中做出詳細的解釋。

(二)完善相關內部控制制度

1、應當安排專職人員負責資產減值的相關工作

上市公司應當安排多名會計人員共同負責資產減值的測試、估計和計算,使得不相容職務互相分離。在資產減值的測試、估計和計算方面,每個會計人員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明確自己的職責,避免出現一人多職的現象。還應鼓勵其他的員工檢舉那些有舞弊行為的員工,對他們做出相應的處罰,這樣就可以減少使用資產減值進行調節利潤的行為。

2、嚴格審核資產減值的計提金額

上市公司需要召開股東大會,在股東大會上明確規定公司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審批,不同范圍內的減值金額,要由不同的部門進行審核。

第12篇

關鍵詞:短期債務;流動性;再融資風險;財務風險

一、 引言

專業化產業區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重要經濟現象,浙江“塊狀”經濟便是顯著模式之一。企業在特定區域集聚、分享分工經濟產生的遞增收益,表現在節約交易成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這也進一步促進分工深化,這種循環累積效應最終形成專業化產業區。本質上,專業化產業區兼具區域分工和產業分工功能,其顯著特征是,供應鏈上企業存在密切貿易聯系和共同地緣關系。上下游企業進行產品賒購賒銷,從而產生依附于產品關系的信貸合約關系,即商業信用關系。然而,產業集聚也可能成為風險集聚、擴散渠道。專業化產業區內企業間緊密聯系,這有助于企業通過互相提供擔保形成擔保鏈,抱團貸款,從而緩解融資約束,這樣,加強了企業間金融聯系。但也蘊含巨大財務風險,如資金鏈斷裂、擴散風險,可能誘發區域系統性財務危機。

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人民幣匯率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外部需求萎縮,以及信貸緊縮等。制造企業面臨嚴重經營困難和財務困境,其中資金鏈問題尤為突出,浙江省紡織企業也不例外。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江龍控股”)正是遭遇嚴重資金鏈斷裂危機典型代表。江龍控股是紡織印染行業龍頭企業,經歷了崛起、上市再到重組,最后瀕臨破產,成為繼櫻花紡織、飛躍集團、山東銀河后,發生財務危機又一紡織制造大戶。由于龍頭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大,產業關聯度高,一旦陷入困境,極易引發連鎖反應,進而放大不利沖擊。因此,行業龍頭企業是產業集聚區中系統性重要企業,能否有效地對其財務風險進行識別、控制與預警,這對行業乃至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 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現狀及趨勢

浙江產業集群是一種新經濟地理現象,這種集聚產業組織及空間形態在發揮地區比較優勢、資本積累、提高區域競爭力上具有重要作用。浙江產業集群數量眾多,門類齊全,且具有鮮明特征,主要以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為主、以“專業市場+工廠”為主要經營模式,以特色工業園區為地理組織形式。在專業化類型上,主要有紹興輕紡產業群、海寧皮革產業群、嵊州領帶產業群、永康五金產業群、永嘉紐扣產業群、樂清低壓電器產業群、桐廬制筆產業群、諸暨襪業群等。《浙江省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規劃(2009-2012)》指出: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紡織特色產業集群。該省紡織行業主要集中在紹興、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金華等市,產業規模占全省紡織工業98%,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如紹興、蕭山化纖及化纖面料,寧波、溫州服裝,杭州女裝,余杭、海寧家用紡織品,桐鄉毛衫,諸暨、義烏襪業,嵊州領帶,天臺工業用布等產業集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紹興、蕭山、海寧、桐鄉“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稱號。

浙江省紡織企業在全國紡織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江龍控股是紹興市大型印染企業,集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擁有浙江江龍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浙江南方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方圓紡織超市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2004年8月江龍投產,當年出口2 000萬美元。2005年銷售額超過6億元,凈利潤達7 000萬元。2005年起,江龍控股開始規模擴張。2006年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募集資金5億元。江龍控股上市后資產迅速膨脹,從1家企業擴張為8家企業,涉及印染、紡織、貿易及房產等行業。2007年初斥資2億元進口11條特寬幅生產線,建成國內最大特寬印花生產線。短短幾年內,江龍控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然而,2008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高企,宏觀經濟環境不確定增加,外部需求急劇萎縮。江龍控股在快速擴張后陷入嚴重財務危機。紹興市外經貿局資料顯示,江龍控股總負債22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2億元,民間借貸8億元,貨款2億元。在企業間資金聯系上,相互提供擔保很普遍,從而企業之間形成復雜擔保鏈。僅浙江雄峰進出口有限公司就為江龍控股提供擔保4.5億,同時江龍控股也為其他企業提供大量擔保。江龍控股陷入困境后,這些有擔保關系企業也面臨巨大擔保風險。2008年11月25日,紹興當地法院、政府召集供應商和民間借貸債權人,商討江龍控股債務問題。這樣,江龍控股成為發生資金鏈斷裂又一紡織企業。

三、 財務危機形成、演化及影響

不利行業經濟環境是紡織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困難。化纖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工業與信息化部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紡織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需不足導致紡織業出口受阻、效益下滑。2008年前11個月,紡織行業實現利潤1 026億元,增幅由2007年同期增長36.9%轉為下降0.7%;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21.3億元,同比增長97.7%,虧損面達到20.4%。全年累計出口1 851.7億美元,同比增長8.2%,增幅較2007年下降10.7個百分點。

事實上,宏觀經濟環境不僅對信用風險,還對企業融資決策如負債和債務期限產生重大影響。正如Shleifer 和Vishny(1992)所強調,企業負債能力取決于當前經濟環境。一般地,在繁榮時期,企業能夠借到更多資金。當企業能夠動態調整資本結構時,調整速度和規模取決于當前經濟環境。尤其是,企業在繁榮時期應該比衰退時期更經常且更小幅度調整其資本結構。

江龍控股發生資金鏈斷裂,既有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影響,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機制問題。為了滿足日常運營、規模擴張和多元化經營需要,江龍控股多渠道融入資金,然而未能對自身償付能力和行業前景進行風險評估,表現在短期融資用作長期投資,較高財務杠桿,以及資產負債期限嚴重不匹配等,最終釀成資金鏈斷裂。由于發生運營或者支付困難,企業資金鏈斷裂可能導致債務危機發生,進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江龍控股財務風險主要有:運營資金不足、賬期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擔保風險等。具體地,運營資金不足表現為:超過其負債能力,進行規模擴張;營運資金被長期擠占,即長期運營資金無法在短期內形成收益。企業資產負債期限嚴重不匹配。為彌補營運資金缺口,企業借入短期資金,大量增加流動負債,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此外,企業運用財務杠桿,大量借入銀行短期貸款購置長期資產,造成企業清償能力下降,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江龍控股擔保鏈條長,擔保相關方損失產生連帶風險,容易引發資金鏈斷裂。

1. 過度規模擴張。崛起后,江龍控股未能充分評估企業自身資金能力,迅速進行規模擴張和多元化經營。2007年,江龍控股以承債方式收購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背負4.7億元巨額債務,同年還收購了方圓制造、百福服飾等企業。此外,斥資2億元進口11條生產線。在公司長期資本來源不足情形下,為了滿足長期投資需求,江龍控股借入大量銀行信貸和商業信用。據統計,截至2008年10月,江龍控股持有銀行貸款約12億元。然而,企業規模擴張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周期長、變現能力弱等特點,這些長期投資無法在短期內獲得收益。因此,對資金周轉有更高要求,若超出自身能力過度負債,則容易引發債務危機。顯然,這種短融長投融資策略大大降低企業資金流動性,并加大償債風險。

2. 激進融資策略。債務融資是企業重要融資決策,其中債務內部結構如債務期限很重要。合理債務期限結構可以降低債務融資成本和提供管理者激勵。激進籌資策略具體表現在較高財務杠桿和高利息民間借貸。江龍控股資金問題早已顯現,2007年開始,江龍集團就拖欠300多家供應商貨款2億元。相比供應商,銀行和民間借貸是更大債權人。目前,包括未到期貸款、信用證,江龍控股在銀行授信余額為11.3億元,涉及浙江、上海等地14家銀行,其中工行紹興分行為最大債權人,涉及授信余額為3億元,建行紹興分行為第二債權人,授信余額1.2億元。

紡織行業是對外依存度很高的競爭性行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信貸緊縮,外部產品需求急劇萎縮,企業應收賬款逾期支付和存貨增加,出現暫時資金短缺。然而,國際資本市場短期借貸凍結,國內金融機構收緊信貸。非正規金融成為短期融資重要渠道。浙江省民間資金充裕,非正規金融交易活動活躍。像其他許多浙江制造企業一樣,在正規融資渠道不暢下,江龍控股向民間借貸融資,維持企業正常運營。江龍控股民間借貸鏈條長,利息高,導致資金成本高企,僅2008年支付民間借貸利息就高達2.8億元。高利息民間借貸暫時解決企業短期資金短缺問題,但民間借貸市場不完善且缺乏相應法律保護,民間借貸自身利息高、期限短,民間借貸蘊含巨大違約風險。當無力償還貸款時,浙江企業往往從民間借貸公司融入短期高利貸,獲得銀行貸款后再償還高利貸。但由于銀根緊縮政策,當從民間獲得融資償還貸款后,銀行不再提供貸款,這直接導致江龍控股資金鏈斷裂。當地擔保公司也是江龍控股高利貸融資重要渠道,擔保公司從民間低息融入資金,高息向江龍控股提供資金。因此,借貸成本大幅攀升。

事實上,債權人再融資決策很重要。債權人在對企業前景產生擔憂下,容易引發債權人信任危機。到期債務不予展期,債權人加緊未到期債務收貸。商業銀行可能收回到期債務后不再提供融資,這在其他債權人中產生恐慌。江龍控股面臨這樣財務困境,不同債權人爭相收回貸款,使江龍控股陷入嚴重流動性風險。為什么債權人停止其債務展期?如果到期債權人當前為債務展期,將來可能遭遇未來到期債權人撤回資金引起企業清算。從而,未來到期債權人對當前到期債權人施加外部性。債務即將到期的債權人可能希望收回貸款不再續貸而不是面臨清算風險。

企業在危機期間經歷再融資凍結,使用固定短期債務為風險長期非流動性資產融資。由于擔心未來市場惡化,短期債權人拒絕為債務再融資,這導致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短期債務對企業產生負債方風險,或者融資風險。再融資風險是加重危機的加速器。再融資凍結顯著特點是債權人拒絕債務展期,因為擔心未來債權人也拒絕再融資。企業為長期非流動資產融資,使用固定短期債務并必須持續債務展期。債務固定性質產生負債方風險,以債務擠兌形式存在(He & Xiong,2009a)。一般地,固定短期債務產生跨期協調問題或者債權人信心不足,當企業基本面足夠低,債權人拒絕為債務展期。因此,到期債權人再融資決策取決于其對未來債權人是否再融資的預期。另外,Calomiris和Kahn(1991)強調短期負債作為道德風險約束機制的作用,如阻止管理層風險轉移(Jensen & Meckling,1976)。短期債務降低資產負債表資產方風險并增加價值,類似于存款人對銀行部門是價值增加的,金融機構自身脆弱性給存款人提供激勵,監督管理層從而緩和問題(Diamond & Rajan,2001;Diamond & Ra-jan,2000)。

3. 關聯擔保風險。互保在企業聯系中很普遍,加強了金融聯系。復雜擔保關系使江龍控股背負巨額潛在債務,承擔沉重擔保風險,財務風險日益加劇。紹興一些較大規模企業,依靠銀行貸款進行規模擴張,市場流動性充足為其提供了發展機會。然而信貸緊縮下,市場流動性大幅降低,高負債企業隨即陷入嚴重困境。為了維持投資項目,企業從民間融資,主要采用連環擔保。企業內部資金鏈條環環相扣,行業、地區之間橫向和縱向眾多企業也構成“網狀”資金鏈條結構。當地8家企業為江龍控股提供擔保,其中浙江雄峰進出口有限公司提供4.5億擔保,加上浙江稽山印染有限公司、浙江五洋印染有限公司,這三家企業給江龍控股提供擔保占其借款總額80%以上;華聯控股、展望集團、加佰利控股集團、浙江天馬、永隆實業、南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賜富集團有限公司等眾多企業也都是擔保鏈上關聯企業,這些企業之間都存在互助擔保。江龍控股旗下南方控股集團也為華聯三鑫提供擔保,這兩家企業本身涉及互保企業很多,形成長擔保鏈條。

四、 財務風險管理

江龍控股資金鏈斷裂形成和擴散機制,具有民營企業一般特征。

1. 加強運營資本管理。企業一開始運營,尤其是一旦企業開始增長,需作出如下決策,如何投資資金,維持多少現金和存貨,給客戶提供多少融資,如何獲得必要資金以及發行多少債務和以什么條件,這些對企業現金流和利潤有重要影響。影響困境企業發生債務支付違約概率的重要因素是企業所持現金和其他流動性資產,這反過來影響企業保留現金儲備的決策,現金儲備可用于投資或者向股東支付。存在金融摩擦和困境成本時,負債企業需考慮現金和投資決策共同決定。存在金融摩擦和困境成本,風險企業愿意維持更高現金儲備以減少未來發生現金短缺的概率。由于市場摩擦,未來現金流無法都用作抵押,違約成本高。在這一設定下,更多投資表示未來更高現金流。同時,更高現金儲備表示債務到期時發生現金短缺概率更低。

2. 實施穩健融資策略。企業應選擇穩健融資策略,確定合理資產負債比率,加快回收應收賬款,使資產與負債期限相匹配。制定擴張戰略時,企業應審視自身財務狀況,包括自由資金流,使規模擴張與財務狀況相適應。多數民營企業都面臨融資困境,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信貸緊縮宏觀經濟環境下,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一般地,銀行貸款是企業外部融資重要渠道,然而民營企業自身規模小,抵押資產不足,收益不確定性大,常面臨嚴重信貸配給。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如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民間融資、私募股權等,結合自身不同發展階段,優化融資結構。

3. 實施科學投資決策。適度進行規模擴張。缺乏對公司負債能力、資金流、內部管理機制進行全面評估情況下便迅速進行規模擴張,這為江龍控股資金鏈斷裂埋下隱患。企業擴大投資規模會擠占運營資金,這將直接影響企業資產使用效率,進而影響收益與風險程度。多元化經營應以核心主業為主。企業需著眼整個企業資產配置,制定合理規模擴張戰略。此外,需加強投資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企業項目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投資風險可能由外部宏觀經濟環境造成,如產業政策調整、利率、匯率波動、生產技術及要素價格變動等,這些外部沖擊都可能產生投資收益不確定。此外,企業管理層需對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行業競爭程度作出準確評估,確保投資資產安全以及投資收益。

4. 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流動性需求不確定性起重要作用。資產與負債期限不匹配會產生流動性需求,這可以通過現金儲備或者通過資產出售以吸收沖擊。當企業投資于長期資產但可能在資產到期之前面臨贖回,即短期無法產生現金,從而有流動性需求。企業面臨流動性約束,當其所產生財富不足以滿足其未來流動性需求,即內部流動性短缺。企業需要流動性,因為他們試圖免遭信貸配給。信貸配給可能發生,由于給債權人保證收益和企業總收入不一致。事前(初始投資)和事后(再融資),企業都會遭遇信貸配給。市場流動性與融資流動性可能相互作用,放大初始沖擊。企業需作出決策,持有多少現金以滿足未預期流動性需求,以及如何運用現金儲備應對波動。

參考文獻:

1. Calomiris, Charles W., and Charles M. Kahn, The Role of Demandable Debt in Structuring Optimal Banking Arrangem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3):497-513.

2. Diamond, D. W. and R. G. Rajan, A Theory of Bank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431- 2465.

3. Diamond, D. W. and R. G. Rajan, 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A Theory of Banking,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

4.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Liquidation values and debt capacity: A market equilibrium approach, 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343- 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