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知識大全

中醫知識大全

時間:2023-07-06 17:1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知識大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知識大全

第1篇

藥學資料是醫學文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臨床、教學和研究中,人們經常需要了解和使用藥學資料。關于藥學資料的查找,可利用的醫學工具書很多。

1.利用藥典查藥品標準

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具有國家法規的性質。如欲查我國現行的藥品標準,即可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比較有名的藥典還有《美國藥典》、《英國藥典》、《歐洲藥典》、《國際藥典》等。

2.利用醫藥詞典或手冊查找基本簡略資料和最新藥名。

中藥方面可利用《中藥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藥海》、《有毒中草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醫大辭典》等。查藥名的中外文互譯可利用《英漢臨床藥物最新詞匯》、《漢英醫學大詞典》、《漢英中醫藥大辭典》等。此外查藥品的中外文名稱還可以利用其它工具書。如《臨床藥物手冊》、《臨床合理用藥手冊》、《臨床用藥大全》等。通過最新版的《默克索引》、《醫師案頭參考書》等藥物手冊可查最新藥名。

3.利用百科全書查背景資料,如《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的方劑學分卷和藥物學與藥理學分卷,《臨床用藥大全》等。

4.利用醫學年鑒查藥物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情況。

若查找藥物的臨床應用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進展等,可利用醫學年鑒,如《中國中醫藥年鑒》、《中國藥學年鑒》等。

5.利用藥物手冊,查藥物的臨床知識等實用性的資料。

藥物手冊大多是根據臨床各科實際應用情況而選編成冊的,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如《中醫方劑手冊新編》、《中藥材手冊》、《現代臨床治療藥物大全》、《默克索引》、《馬丁代爾藥典》、《醫師案頭參考書》、《臨床用藥手冊》等。藥物手冊的著錄項目一般包含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用法和用量、不良反應及處理、注意事項、制劑規格等,如果要查藥物的結構式中英文化學名稱、CAS登記號、合成等,可以利用《當代結構藥物全集》。

第2篇

    【關鍵詞】中醫藥 英語著作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 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 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 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 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 個分冊。2001~2006 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編譯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教材,并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叢書。在2007 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會指導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漢英雙語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

    3.單個著作

    (1)英文

    1)中醫基礎理論

    2003 年劉干中、徐秋萍、王臺主編《中藥基礎知識》(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諸病中醫中藥外治大全》。2007 年李經緯主編的《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謝竹藩編著了《英文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針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編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農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中國針灸學》。2002 年金義成、彭堅所著《中國推拿學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編譯《針灸學釋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漢英或英漢

    1)中醫基礎理論

    1990 年陳慰中著,俞昌正譯《西方的中醫五行學說(英漢對照)》由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馬偉光、和麗生主編《英漢雙解簡明中醫基礎理論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3)中藥學

    2006 年蘇子仁、賴小平主編《漢英·英漢中草藥化學成分詞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4)針灸推拿

    4.工具書

    二、討 論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醫藥英文著作中,叢書系列大致可分為四套,主要為漢英或者英漢雙解形式編寫。教材主要有兩部,基本包括中醫藥主要科目知識,一部全英文,一部漢英雙解。而個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較少;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三部,針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漢英或者英漢形式出版;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各科及詞匯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針灸推拿學的著作編寫,共有二十八部,中藥學僅一部。工具書包括有十六部,均為漢英形式。

    1.目前國內中醫藥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教材:專門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的中醫藥專業英文雙語教材還呈現一個短缺狀況,尚需進一步編輯完善。

    (2)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還缺乏一支數量充足,既掌握中醫藥專業技術,又精通中醫專業英語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在醫療實踐中大力宣傳中醫藥,使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在國外醫療體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際認同。

    (3)全英文著作:中醫藥英文著作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國內相關從事中醫藥人士的學習,因此編寫形式以漢英或英漢雙解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編寫的著作相對較少;中醫藥知識全面傳播還尚存缺限。

    (4)中藥學以及其他中醫藥經典醫籍:由于國際社會對于針灸推拿已經比較認同,但對中藥學和一些中醫經典醫籍,如《金匱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編寫較少,相對限制了有關理論的交流和傳播。

    2.解決之道

    加大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教材的補充和編寫,培養更多的中醫藥專業外向型人才,擴充全英文中醫藥教材和著作的編寫,尤其注重中藥學等學科的英文著作發展。以規范英語為核心進行創造,改變以往獨立作戰、各行其是,既無方便的途徑相互交流切磋,也無專門機構加以協調的狀態,使中醫專業術語的翻譯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積極推廣加強雙語教學的改革,加大既懂中醫藥專業知識,又有較高英文水平的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相互促進,既有利于今后中醫藥的專業英語教學發展,又有利于中醫藥著作的繼承和發展。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已經被世界所矚目,中國作為中醫藥的根源之地,需要培養一些從事中醫藥事業優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斷宣傳中醫藥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醫藥,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而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醫藥英文教材、書籍的編寫去宣傳發揚,既有助于國內學生和對其感興趣的人們學習,對于國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機會認識中醫藥、使用中醫藥,使中醫藥不僅為中國人民服務,同時還可以為其他國家的人們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第3篇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傳統文化根深葉茂,氣象萬千。幾千年間,我國醫學除了漢族的中醫外,還有藏族的藏醫、蒙古族的蒙醫、朝鮮族的朝醫……各處一域而爭奇斗妍,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寶庫。其中,藏族人民早在紀元前就已懂得“有毒就有藥”的道理。他們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糟敷貼醫治外傷……進入7世紀后,又廣泛地吸取其他民族的醫療經驗,特別是吸取了中醫中藥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形成具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醫藥學。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部藏醫典籍《門杰親木》(漢譯名《醫學大全》,今佚)以及最早的一部藏醫教學課本《敏吉村恰》(漢譯名《無畏的武器》,今佚),便是文成公主入藏(公元641年)后形成的。在金城公主入藏(公元710年)后,又形成了另一部醫書《門杰代維哈布》(漢譯名《月王藥診》)。

到了公元8世紀下半葉,著名的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708—?)主持編寫成一部藏醫經典名著——《據悉》,漢譯名稱作《四部醫典》(又一說為唐朝金城公主出嫁給松贊干布五世孫尺帶珠丹后,延請內地、西域及印度的醫師共同編譯而成)。全書由“扎據”(即“根本續”,總則本)、“協據”(即“論說續”,論述本),“門阿據”(即“秘訣續”,秘訣本)以及“親瑪據”(即“后緒續”,后續本)四大部分組成,凡156章,24萬字上下;內容包括理論、病癥、診斷、治療、藥物諸方面。它全面論述了藏醫學的基本理論,記載了藏醫學豐富的臨床經驗,奠定了藏醫學體系的堅實基礎。

《據悉》的注本以17世紀末德西·桑吉嘉措(1653—1750)等的《據悉本溫》最具權威。18世紀初,地方當局召集名畫家,在桑吉嘉措的主持下,以《據悉本溫》為依據,以15世紀藏醫南北學派所繪醫藥掛圖為基礎,繪制成一套計79幅的彩色醫藥掛圖,流行至今。(本文選錄3幅)《據悉》同唐代內地的其他重要醫著一樣,閃耀著唯物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光輝。其中大量篇幅,屬于婦科、兒科以及衛生保健與養生的內容。《據悉》所闡述與記載的藏醫學理論、治療方法和實踐經論以及極為豐富的衛生保健養生知識,既吸收了內地人民的先進經驗,又具有獨立思考的創造精神;既科學合理,又簡便實用;很切合藏區地域的特點,頗貼近藏族人民特別是藏族廣大下層人民的實際生活,因此千百年來一直為包括藏醫醫家在內的廣大藏族人民所遵循。而作為《據悉》主編的宇妥·元丹貢布,由于他對藏醫學的杰出貢獻,千百年來被藏族人民奉為“醫圣”。這情形如同漢族人民奉張仲景為“醫圣”、尊孫思邈為“藥王”一樣。

第4篇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 合理配伍 用藥安全

引言:

中西藥配伍,已成為當今臨床治療的一個手段,中西藥配伍,有此能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卻降低療效或產生毒副反應,中藥的應用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長期實踐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中西藥的配伍禁總在臨床上卻重視不夠,常存在不合理用藥現象。現從藥理化學和藥理學兩方面討論中西藥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質改變。導致療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形成沉淀含有鞣質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黃等中藥以及麻仁丸、利膽片等中成藥與某些西藥制劑聯用會使其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如與四環素類、紅霉素等甙類,麻黃素、阿托品等生物堿以及亞鐵鹽制劑、碳酸氫鈉制劑聯用會產生沉淀,影響吸收。

2、形成絡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藥柴胡、桑葉、槐角及含有這些中藥的制劑與含各種金屬離子的西藥合用會形成絡合物,影響吸收。

3、酸堿中和五昧子、女貞子等酸性中藥與氧氧化鋁、氨茶堿等堿性西藥合用,煅龍骨、煅牡蠣、硼砂等堿性中藥與胃蛋白酶合劑、乙酰水楊酸等酸性西藥合用都會起中和反應,使藥效降低甚至失去藥效。

二、藥理變化。導致療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藥動學變化

(1)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堿性中藥及其制劑與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亞鐵等聯用會使其吸收降低,與奎寧、氯奎、強力霉素、新斯的明聯用會使其從尿排出,促使血藥濃度降低,與奎尼丁聯用會導致排出減少,血藥濃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2)堿性中藥如硼砂、煅牡蠣等,使尿液酸化藥等解離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時間和作用強度降低。

(3)中西藥配伍后,不同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不同,使藥物的血藥濃度有所變化,從而影響其組織結合。如含有鞣質類化合物的中藥在與磺胺類藥物合用時,導致血及肝臟內磺胺類藥物濃度增加,嚴重者發生中毒性肝炎。

(4)尿酸堿度影響藥物的重吸收,酸化或堿化體液,從而影響藥物的排泄。雙黃連與氨芐青霉素合用,雙黃連競爭性抑制氨芐青霉素從腎小管分泌,從而提高了氨芐青霉素的血藥濃度,并經試驗測定的血藥濃度高于單用。

2、藥效學變化

(1)麻黃及含有麻黃堿的中藥制劑可使心肌B受體興奮而加強心肌收縮力,使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類藥物作用增加、毒性增加,致心率失常、心衰等不良反應。

(2)乙醇能增加肝臟藥酶的活性,故與含乙醇的酒大黃、酒當歸及藥酒等乙醇制劑同服,會使上述西藥在體內代謝增強,半衰期縮短: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此類中藥亦不宜與水合氯醛同服,因乙醇與水合氯醛能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使毒性加劇,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3)甙類中藥,如人參、苦參,大黃等以及羅布麻片、速效救心丸等鹿茸制劑與可待因、嗎啡、杜冷丁聯用會加重麻醉,抑制呼吸,而與強心甙聯用會導致藥效累加,增加毒性。祖師麻以及含有瑞香素的中藥制劑與維生素K聯用也會產生拮抗作用。

(4)牛黃及牛黃制劑與水合氯醛、烏拉坦、嗎啡、苯巴比妥合用會對中樞產生抑制。

三、中西藥注射劑配伍禁忌

1、隨著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中西藥注射劑混合配伍應用也逐漸增多,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與其他藥物配伍引起的PH值的變化、溶媒的改變使有效成分或雜質析出、配伍濃度及配伍條件的影響都可能產生不溶性微粒。這些微粒沉積在毛細血管中可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產生靜脈炎、肉芽腫并可引起過敏和熱原樣反應。故聯用的中西藥注射劑靜脈輸注后的穩定性應引起臨床上的重視。雙黃連注射液與氧化可的松、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維生素C、硫酸卡那霉素配伍:與維生素C、氫化化可的松配伍后紫外線吸收度大幅降低、可能發生了化學反應,與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環硫酸卡那霉素配伍后有沉淀生成,故不宜配伍。復方丹參注射液與環丙沙星、氧氟沙星配伍:配伍后產生大量棕色黑色絮狀沉淀,應分別靜滴。穿琥寧注射液與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配伍:產生沉淀,不宜配伍。

2、影響療效清開靈注射劑與青霉素、鹽酸林可霉素,維生素C,維生素B。、硫酸卡那霉素配伍:與硫酸卡那霉素、維生素B6配伍沉淀生成,與青霉素鹽酸林可霉素、維生素C分別配伍8h內pH呈下降趨勢,配伍2h時紫外吸收度在276nm處有不同程度下降,故不宜配伍。

結束語

合理的中西藥聯用可提高療效,減輕副作用。而不合理的配伍則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增強已知的或產生新的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聯用中西藥時,應特別考慮配伍問題,盡量避免使用不明的配伍禁忌,并加強臨床觀察和監測以達到合理用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牟秀珍.中藥與抗生素在胃腸道中的作用【J】.中國藥師,1999。2(3):159~161.

[2]劉逢芹.中藥藥源性腎損傷機制概述【J】.中國藥房,中西藥2005,16(7):547~550.

[3]梅全喜.中西藥配伍禁忌檢索表.中醫藥信息,1989,(5):29—33.

[4]梅全喜.不宜配伍的中西藥.中成藥研究,1988,(1):21—22.

[5]梅全喜主編.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5-281.

[6]梅全喜著.藥海擷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27-30.5l-61.

[7]張力群,梅全喜,等編著.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中西藥合用類).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53-563.

[8]譚正清.淺述幾種中醫急癥必備中成藥與西藥的配伍禁忌.時珍國醫國藥,2005,16(3):255-256.

第5篇

中國傳統醫學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大廈。它的精誠合一的醫德觀、以人為本的醫道觀、“三才”統一的整體觀以及樸素的生命質量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并給當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頗多借鑒。

【關鍵詞】 中國傳統醫學; 醫學倫理觀 ; 醫學倫理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起源。其間隨著醫療活動的延伸,歷代醫家的診療實踐和辛勤著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醫藥衛生知識和預防、診療、康復、保健經驗,而且形成了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大廈。

1 精誠合一的醫德觀

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許多先進的醫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文獻當推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著述的《大醫精誠》篇,文中“精”“誠”二字把中國傳統醫德原則規范概括到極致。

1.1 為醫要“精”,精勤不倦、博極醫源早在《素問·著至教論》中要求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歷代名醫也紛紛從“精”“博”去要求自己。東漢華佗“游學徐土,精通數經”[1]。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醫術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醫要“多聞博識”。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指出為醫醫術要“精”。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言:“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明代醫家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中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淺。”

1.2 為醫要“誠”,誠對病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告戒醫家:“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行醫之體要 “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在病人家中 “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靈醁兼陳,看有若無。”宋代《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醫工論》提出,醫者要赤誠濟世,“凡病家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為醫要“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別”,“反是者,為生靈之巨寇”。元代醫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為醫先去貪嗔》也說:“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

1.3 為醫要“誠”,還要誠對同道作為一個醫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要求:“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宋代佚名《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醫工論》中指出:“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仍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批評褒己貶人的庸醫:“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專一夸已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疴,惟毀前醫之過以駭患者。”陳實功在《外科正宗》提出要尊重同道:“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

2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核心。“醫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家應潛于醫道,濟世救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靈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王叔和《脈經·序》中言“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皇甫謐《甲乙經·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 。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仁”還是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指出良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明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心存仁義。”由此觀之,中國傳統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還體現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于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東漢張仲景進而闡述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葛洪提出:“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2]。”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認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葉天士研究既病防變,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國傳統醫學在闡述治未病思想的同時,對醫生作出了明確要求。《黃帝內經》中醫分三等,名曰上工、中工、粗工。《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靈樞·逆順》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葛洪指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2]。”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載:“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治病救人并不是做醫生的根本目的,醫生的根本職責應該是真正以人為本,促進健康,防病比治病更為重要。正如著名法國醫史學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論醫學史》一書中所說:“醫學的目的是社會的,它的目的不僅是治療疾病使某個機體康復,它的目的是使人調整以適應其他的環境,作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成員。”

3 “三才”統一的整體觀

中國傳統醫學歷來注重從整體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疾病與健康,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優勢和特色。

整體觀念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和思維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中國傳統醫學就確立了“天-地-人三才”的醫學整體觀。《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舉痛論》云:“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要從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去考察人體生命運動變化的規律,天、地、人三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彼此不可分割。《靈樞·逆順肥瘦論》說:“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認識健康與疾病,不僅是著眼于個體,還要考慮到自然社會環境、精神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作用。《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本神》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此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疏五過論》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等等。到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又提出“醫國-醫人-醫病”的整體醫學模式。《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醫國”指的是社會因素,“醫人”指的是心理因素,“醫病”指的是生物因素,這種“醫國-醫人-醫病”的醫學模式就是從社會、心理、生物整體的角度來診治疾病,非常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3]。

相應地,中國傳統醫學從整體上進行辨證論治。“辨證”的范疇涉及到自然、生物、社會、精神情志等多個方面。“論治”法則也多樣化,張仲景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4],說早病防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主張“治病必求于本”,言治病求本;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即三因制宜;還有調理陰陽、調理臟腑、調理氣血、扶正祛邪等法則。中國傳統醫學這種在整體中辨證,因人、因地、因時論治,在“三才”統一整體中把握個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特色,凸現出人文主義傳統和精神,較為貼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4 樸素的生命質量觀

生命質量論是以人的生存質量或生活質量來衡量其社會存在價值和醫學目的的一種倫理觀[5]。但是,中國傳統醫學倫理中的生命質量觀一般從自然素質和生理功能的角度出發,關注優生優育,思考生命質量,帶有樸素的色彩。

早在隋唐時期,醫家們從人的生命質量出發,重視母胎健康。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主張“妊娠之人羸瘦,或挾疾病,既不能養胎,兼害妊娠,故去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胎》中說,妊娠三月,“要居住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情,和性情,節嗜欲,庶事清凈,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到宋代,醫家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注意人口質量問題。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言:“蓋醫術之難,醫婦人尤難,醫產中數癥,則又險又難”。主張婚育不宜過早,“合男女必當其年”;提倡婚前檢查,“凡欲求子,當先察夫婦有無勞傷痼疾而依方調治,使內外和平”;強調有節,擇時受孕,節欲保精;注重驗胎,胎養胎教,對劣胎“宜下之”“以免其禍”。至明代,一些醫家從攝生的角度談及優生優育。萬全的《廣嗣紀要·寡欲篇》說:“求子之道,男子貴清心寡欲,所以養其精;女子貴平心定意,所以養其血。”張景岳在《類經·臟象類》中也說:“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由此看來,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生命質量觀形成由來已久,有些樸素的色彩,但是仍不失其科學性。

綜而觀之,中國傳統醫學在醫德理論與實踐、疾病和健康的認知等諸多方面形成的醫學倫理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深刻地體現了醫學的人道主義特質。當今,醫學發展要走向整體綜合的道路,并實現全面的關懷、對人的關注,提升醫道中人性的溫度和人道的精神,使醫學不僅僅是科學,而且是人學[6]。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醫學倫理觀在醫學這一發展進程中可供頗多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士孝注.二十六史醫家傳記新注[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56.

[2] 王 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6,240,326.

[3] 楊鑫輝.中國傳統心理治療的科學性[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2):123.

[4] 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3.

第6篇

【關鍵詞】:中藥;西藥;聯用應注意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R969.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119-01

中藥與西藥聯用,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思考和注意:

1 中西藥基本特點和作用機制[1]

西醫藥學建立在構成論基礎之上,以分析為手段來探析機制,了解疾病,指導診治用藥,故治療上或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異常功能,或補充匱乏物質,從指導思想到投藥操作,乃至實際效果,都是單向性、對抗性的。用藥針對性越強,局限性和毒副作用也就越大。

中醫學不僅有明確的雙重調節意識,而且由于理論和實踐上的多重因素,所以即使針對性的用藥,藥物在體內發揮的實際效應,也是雙重或多重的。以清熱解毒藥為例,此類藥除有廣譜抗菌作用外,對機體的免疫系統也常有良好的調節功效;柴胡的“和解退熱”,即包含降低體溫、抗菌、抗病毒、抗炎、鎮靜等多重效果。

2 中西藥聯合應用的優勢

2.1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許多中西藥聯用后,能使療效提高,有時呈現很顯著的協同作用。甘草與氫化可的松在抗炎、抗變態反應方面有協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并可抑制氫化可的松在體內的代謝滅活,使其血藥濃度升高。

2.2 降低藥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2] 某些化學藥提取的純品成分單一,治療作用明顯但毒副作用較大,與中藥配伍既可提高療效還能夠減輕毒副作用。如氟尿嘧啶與環磷酰胺是抗腫瘤藥,常產生嘔吐、惡心等胃腸道反應。而海螵蛸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腫,又能保護胃黏膜,現將它們配合組成片劑,可防止出現嚴重的消化道反應,臨床上治療消化道腫瘤有較好療效。

2.3 減少劑量,縮短療程 如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若與苓桂術甘湯合用,用量只需常規用量的1/3,嗜睡等副作用也可消除。

2.4 減少禁忌證,擴大適應證范圍 氯丙嗪治療精神病時因對肝臟有損害,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珍氯片(氯丙嗪,珍珠層粉,三硅酸鎂)用于肝功能輕度不全、精神異常的患者,不僅對肝功能無損,且有一定的協同作用[3]。

3 規避和預防藥物配伍禁忌

中西藥同服也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應,導致嚴重后果,應權衡利弊,避免盲目同服。簡單舉例如下:

3.1 中樞神經系統 中成藥虎骨酒、人參酒與苯巴比妥等鎮靜藥不宜同服,因可加強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發生危險。

3.2 心血管系統 中成藥止咳定喘膏、防風通圣丸與化學藥復方利血平片、帕吉林不能同服。因前兩種中成藥均含有麻黃素,會使動脈收縮,升高血壓,影響降壓效果。中成藥益心丹、六神丸不宜與化學藥普羅帕酮、奎尼丁同服,因可導致心臟驟停。

3.3 消化系統 舒肝丸不宜與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藥,能解痙鎮痛,而甲氧氯普胺則能加強胃腸收縮,兩者合用作用相反,會相互降低藥效。復方氫氧化鋁與丹參片不宜同服,因丹參片主要成分是丹參酮、丹參酚,與氫氧化鋁形成結合物,不易被胃腸道吸收,降低療效[4]。

事物總是有雙重性的,在利用中西藥聯用的優勢治療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時,也要規避中西藥配伍禁忌,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賈公孚,謝惠民.臨床藥物新用聯用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2.

[2]林永秀.中西藥合用時的相互作用和影響[J].海峽藥學, 2003,15(2):88.

[3]李大魁.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7-30.

第7篇

1本地鏡像資源2003年起,本院圖書館先后引進了CHKD、FMJS、CMCC、CMCI、CMAC和萬方數據(包括中華醫學會期刊庫和醫藥期刊全文數據庫)6種中外文期刊庫。現將這些廠商不同、內容不同、載體不同、形式不同、技術不同的數字信息資源整合到統一平臺上,實現了館藏資源的多樣化、數字化和現代化,使相當多的資源和信息形成了知識體系,上升到了系統管理的高度。

2平臺基本資源購買平臺即包含8個醫藥資源數據庫:中文圖書庫(11631冊);視頻庫(4374部);圖譜庫(14696幅);課件庫(課件、動畫930個);醫學考試庫(試題21萬道);衛生管理庫(有“醫院管理”、“政策法規”、“醫院國際通用管理標準”4167篇);臨床理論庫又稱知識庫(含“醫學理論”、“手術指南”、“護理規范”、“藥品大全”9992篇);醫法講座庫(“名家解讀法規”、“運用法律法規”、“案例分析”、“醫院管理”88個視頻)。

3外文電子書資源數圖華資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和Booksearched外文圖書庫2.5萬冊外文電子原版書,其中醫藥衛生類近萬冊,可根據各院實際需求選購。本院把書目公布于OA網,通知全院科主任或學科帶頭人挑選,然后由圖書館匯總,確定訂購數量。每年有新增書目,可不斷地隨時添加。

4自建特色資源獨具特色的館藏數字化信息資源是圖書館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以本院圖書館藏書和其他文獻資料為基礎數字化加工所建的特色數據庫,在數字圖書館首頁設為“自建資源”欄。一是本院經典的權威的紙質館藏文獻,二是重點專科學術性強的、質量高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序化和重組,三是臨床醫護人員的科研、專題講座、論文、課件等,四是兄弟醫院有價值的內部資源共享,將這些材料交公司數字化后添加到平臺該欄目。

5館藏書目資源本院使用網絡版圖書管理軟件,期刊的訂購、登到和流通通過軟件操作,圖書和期刊合訂本依據軟件完美的著錄標準和著錄規范進行編目,建立館藏書目數據庫,并鏈接到平臺,以便讀者館藏資源查詢、預約和續借。

使用“平臺”的特點和意義

1資源整合形成體系一般數據庫無法系統地采用知識挖掘技術,對數據庫內容進行增值處理。各種資源分屬于不同的數據庫,各數據庫又由不同的數據廠商提供,難以以一個整體面貌提供給讀者,進行異構數據庫的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孤島,降低運行成本,成了需迫切解決的一個難題。本院購買的6個期刊數據庫,分別由4個數據庫廠商提供,各自有商負責,只能讓讀者孤立地使用各個數據庫,分別登錄網址,易忘記或搞錯,給讀者帶來諸多不便。使用了平臺,統一納入了同一界面,只要記住一個網址,就能方便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真正實現了一站式的服務。

2投資少,館藏豐富各類圖書館都面臨著經費困難的問題,紙質版中外文圖書特別是科技書籍價格昂貴,相反電子書刊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相差幾十甚至上千倍。本院使用“平臺”,不僅彌補了紙質館藏不足的缺陷,而且極大豐富了館藏資源,有期刊、中外文書、法律法規、視頻、圖譜、課件、案例等。

3考試的理想平臺醫療行業是關于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執業人員從定級取得執業資格直至退休必須持續接受繼續教育,培訓、測評、進修、考試、晉升均要不斷的學習深造,如有一套自動化平臺將是管理者的迫切需要。醫學考試系統是集“三基”訓練、執業資格考試、執業水平考核于一體的考試解決方案,現有10萬道模擬試題。不僅適用于科教科和護理部平時定期考試,還可用于考研、晉級、職業醫師、藥師、護師考試練習和人力資源評測之用,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做練習,組卷的模式完全自己控制。以前本院只有科教科單機版“東大‘三基’題庫”,每次考試必須人工抽題,打印,考生集中在一起答題,然后批卷;用平臺后,只要管理員抽題、組建考試方案,通知考生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管理員和主考官在網上查閱和批卷,客觀題系統自動判分,考生只要在局域網的終端注冊考試,可根據工作時間隨時進行。

4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平臺”的使用,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和服務范圍。不僅可提供高效的全天候的信息查詢服務,提供海量的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即時查找,獲取知識文獻。系統中可以根據書名、作者、關鍵詞等快速查詢,查到即可閱讀,沒有時間限制,而且通過VIP技術突破空間界限,使醫生在院外亦可登錄本院“平臺”。各種數字化加工由商公司免費提供,解放了館員勞動力。

結語

第8篇

  

關鍵詞  月經不調 月經周期 女大學生

experience and treatment of104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struation irregularities   

kang rongqin

hospital of beij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nd beijing agriculture college,beijing1022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featur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menstrual cycle rregularities.methods 104outpatient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menstruation irregularities from oct,2003to oct,004were treated,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registered,clinic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enstruation irregulariti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re mainly result in immature feedback regulation mechanism ofhormones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curative effects of menstrual cycle irregularities with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markedly.conclusion menstruation irregulariti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ured in reason is of importance to maintain them in good condition and establish well-balanced mechanism of catemenia regulation.

key words menstruation irregularities menstrual cycl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包括月經頻發、月經稀發、閉經、周期紊亂、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等癥狀。此病在女大學生中較為多見,常常影響她們的學習與生活。筆者自2003年10月至今治療女大學生月經不調104例,取得較好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4例患者均來自校醫院門診,年齡最大22歲,最小18歲,平均19.8歲,均未婚,平均初潮年齡13.7歲,均無慢性疾病及血液病。月經不調情況見表1。

1.2 診斷標準 正常月經周期(28±2)d,經期3~7d,經量<80ml,提前或延后7d內仍屬正常;提前或延后超過7d為月經頻發或稀發。閉經為月經閉止超過以往月經周期的3倍或月經閉止6個月以上 [1]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律、經量過多、經期延長。

表1 大學生月經不調情況(略)

1.3.1 心理疏導 對大學新生或由于心理緊張、學習壓力大、環境變遷等造成的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月經不調首先實施心理治療。緩解心理壓力、平和心態,給她們講解月經的形成及生理衛生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營養、起居規律。肌注黃體酮3d或口服安宮黃體酮5d使月經來潮,觀察日后月經來潮情況。

1.3.2 中藥調經治療 對心理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明顯原因者,采用中藥調經治療。中醫認為經水為血所化,而血來源于臟腑。諸臟腑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化血 [2] 。據經血、經量、顏色、氣色等判斷臟腑虛實,給予調經、養血、補腎、理氣、活血之中藥治療。如八珍益母丸、烏雞白鳳丸、當歸丸、益母草顆粒、加味逍遙丸等。大部分學生月經恢復正常。

1.3.3 人工周期治療 經中藥治療仍未恢復正常月經者,充分做好思想工作,打消其對激素的恐懼心理,告訴她們模仿正常月經周期的雌孕激素貫序療法是治療青春期月經不調的首選方法,配合醫生治療,堅持用藥3~6個月,停藥后觀察治療效果。

1.3.4 功血的治療 對2例功血患者采用止血、補液、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2h內出血明顯減少,1周內陰道出血漸止。穴位注射方法為:將0.5ml止血敏分別注入兩耳子宮穴,每日2次,根據治療情況決定用藥時間。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好轉: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周期以上者;未愈:月經周期未見變化者 [3] 。

2.2 治療結果 見表2。

表2 治療結果統計 例(略)

3 討論

正常女性的月經周期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激素間的完善的反饋機制。青春期月經不調系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激素間的反饋調節機制未臻成熟,特別是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正反饋反應存在缺陷所致。因而,此期卵泡雖有成批的生長卻無排卵。青春期女孩自月經初潮至建立規律月經周期常需經歷短至1~2年,長至4~5年的不排卵月經,因此常引起無排卵性功血。任何因素干擾了其中的某一環節均可導致內分泌功能失調,從而發生月經不調。所以月經不調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導致的內 分泌疾病。青春期是中樞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性腺及性激素靶器官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這一內分泌調節軸的功能還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如精神緊張、環境變遷、氣候改變、營養不良等均可通過大腦皮層影響內分泌軸的調節,使性激素分泌失常,從而導致月經不調。104例月經不調患者中大一新生占37.5%,大四學生占30.8%,這兩個年級的學生面臨著適應陌生的大學環境及新的學習方法或找工作、考研等各種壓力,心理負荷較重,易于發病。所以作好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祛除發病誘因、恢復內分泌軸的功能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對于過度節食、營養不良或過度肥胖導致的閉經,通過調整飲食、合理搭配營養結構、恢復正常體重改善月經情況。正常月經的子宮內膜出血為雌-孕激素序貫作用的撤退性出血,出血具自動限制特性(月經自控),此與子宮內膜受雌孕激素序貫作用的生理變化有關 [4] 。104例患者發病前均有月經來潮。在我院經過b超檢查子宮及雙側附件,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藥物治療從簡單入手,利用現有條件,通過辨證施治大部分患者可恢復正常月經。對少數不能恢復正常月經者給予雌―孕激素貫序療法3~6個月,調整月經周期,誘發正常排卵。經上述治療絕大部分(97.12%)患者恢復了正常月經周期。對治療無效的3例患者轉往合同醫院進一步作激素水平檢測,查找原因。1例患者fsh偏高,1例雌二醇水平偏低,1例正常。3例患者經促排卵、人工周期治療情況均有好轉。2例功血患者采用止血、補液及穴位封閉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療法避免了使用大劑量激素止血時減量的煩瑣及減量過程中可能造成出血的不良反應,簡便易行,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手段。但由于病例較少,效果尚需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817.

2 楊思澍.中醫臨床大全.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88.

第9篇

關鍵詞: 武術 功法運動 養生 價值體現

功法運動是武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和提高武術套路與格斗技術而進行的一項專門性練習。由于功法練習歷來被人們認為是武術習練過程中要進行的一項基本功訓練,而對它的研究多停留在其輔助功能上,對功法單獨的養生健身效果研究較少。隨著中國武術在海內外的不斷普及與發展,人們對武術的了解越來越深刻,對它越來越喜愛。再加上武術研究者對武術實踐和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不僅從技術動作、攻防意識等方面進行挖掘與整理,而且越來越重視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強身健體,調理身心的價值漸漸被豐富起來。作為武術內容之一的功法運動,對人體保養身心延年益壽的養生功能日漸被人們認可。

1.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闡釋

1.1武術功法運動在武術定義中的凸顯

要說明一個事物,首先要認識該事物是什么,弄明白它是什么,才能很好地著手進行解釋說明。因此,我們要對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進行解釋,就要首先對武術功法運動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1932年頒布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對武術概念的表述:“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給自衛技能,一方面可以鍛煉身格之工具。”1961年10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學院本科講義《武術》[2]寫道:“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這里的“有關鍛煉方法”指的就是現在的“武術功法”,當時沒有明確對其說明。1990年8月,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明確提出:“武術……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三種運動形式。”周偉良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中對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3]。2004年4月,《中華武術》刊登洪浩博士“現代武術的三次革命與概念嬗變”[4]一文,該文介紹了近年來武術功法的發展情況,并在文章末尾寫道:“第3次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此次革命也必將影響人們對武術概念的認識,讓我們期待著武術概念的第3次嬗變,期待著多年來被游離于武術概念之外的功法運動加入武術概念的家庭。”到了2005年蔡仲林和周之華主編的武術教材《武術》對武術的定義“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5]。從以上對武術的定義和有關武術功法的文獻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武術的功法運動有原來的不突出,到現在以定義的內容明顯地被提出來,乃至出現“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樣極力推崇和重視武術功法的拳諺。一方面說明了功法運動在為武術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務的同時,另一方面不難看出,功法運動的地位也是一步步提升,逐步受到人們重視。

1.2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

歷史悠久的中國武術是由若干拳種組合成的一個體系,據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武術挖掘整理活動中總結,中國武術共包含129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學者們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名目眾多的徒手和器械套路,統稱為“套路運動”;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變化莫測的攻防技法,稱為“格斗運動”;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琳瑯滿目的練功方法,稱為“功法運動”[1]。也就是說武術功法運動是以單個動作為主進行練習,以達到健體或增強某方面體能、提高某種技擊能力為最終目的、專門的練習活動的總和(包括練習內容和方法)。

1.3武術功法運動包含的內容

從文獻資料看,集中記述武術功法的有明代的《易筋經》、清代刻本的《內功圖說》、民國年間(1911―1949)出版的《少林七十二藝》和《練軟硬功秘訣》等。1990年8月出版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7]中,將上百種練習形式不同的功法,分為柔功、硬功、輕功、內功和感知功五類。這里我們借鑒2005年蔡仲林和周之華主編的武術教材《武術》對人們常見的功法內容進行一次梳理。功法運動主要是為武術套路和攻防格斗練習服務的,當然也有專門只練習功法運動以達到健身的,如專練“馬步樁”以增加腿部力量,專習“排打功”以增強人體的抗擊打能力,等等。功法運動的內容隨著武術的發展更豐富多彩,下面按形式和功用講武術功法運動分為內壯功、外壯功、輕功和柔功四類。

2.武術功法運動的養生價值體現

武術功法運動的健身功能,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被作為保健功法和保健療法引入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到21世紀初期,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向全國發出征集武術健身方法的通知,拉開通過武術功法健身的新一輪。從人們的習練過程中可以看出,武術功法運動和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養生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其運動形式看,它們都是通過“調形”、“調息”、“調心”進行的,注重人體全面的、整體的修煉。

2.1武術功法運動中的“調形”功能

“調形”,即調整身體運動時的姿勢以適應鍛煉的基本要求,調形的方法常用臥式、坐式和站式(含行走)三大類。中醫認為:“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武術功法運動中的柔功鍛煉的目的,就是鍛煉肢體關節活動幅度和肌肉舒縮能力,提高柔韌性。武術硬功就是鍛煉和提高人體的攻擊力度和抗擊打能力的練習方法。這類功法的鍛煉目的在強筋骨、長力氣的同時,將人體鍛煉成“無一處懼打,亦無一處不打人”的所謂“金剛之體”。

2.2武術功法中的“調息”功能

“調息”,即調整呼吸,古代稱為吐納。通過調整呼吸,在意念的支配下主動吸收新鮮的氧氣和自然界中各種有益于身體的精微物質(如空氣中的負離子),同時排除體內的濁氣、廢氣;調動人體之內氣,增補人體先天之元氣。并通過意識使之逐步聚集、儲存于身體的某一部位,或使其循經絡路線運行,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體內真氣充實奇平衡,實現扶正法邪健身之目的。武術功法運動強調整體性,講究內外兼修,其練習的要點和難點在于通過練內功,培養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能力,這樣才能內外合一地以身發力。顯然,內功功法練習的目的在于鍛煉人體運動時,意、氣、勁、形四者一動俱動、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

2.3武術功法中的“調心”功能

“調心”,即調整鍛煉者的意識,使鍛煉者自身的思想、情緒、意識逐漸停止活動,安靜、清靜下來,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身心平衡狀態、調心在“三調”中最重要,只有使心進入一(即正念),或無念(即無后天意識支配狀態),才能開發體內的潛能,全身肌肉、神經、血管等各部器官的組織細胞才得到充分放松,體內的生理、心理功能調節才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獲得最佳協調和統一。而武術功法運動則以調心養神鍛煉為主要目的,其依據是“心主神明”的中醫理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只有通過“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的鍛煉方法,使人體精、氣、神充盈、平衡,人才是健康的體現。肉體健康,心理、生理不健康者,不是健康之人也。武術項目中的太極拳、氣功,對練精生氣、養神健身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和效果。

3.結語

武術功法運動的很多練習內容都與傳統養生理論有密切的聯系,通過“調形”、“調息”、“調心”達到調節人體身心平衡的功效。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武術功法運動在為套路和搏斗服務的同時,其養身、健身、護身等價值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調養心神、平衡身心的一種養生手段。

參考文獻:

[1]體育教材編審委員會武術編選小組.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1:12,16.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7.

[3]洪浩.現代武術的三次革命與概念嬗變[J].中華武術,2004(4):1-11.

第10篇

【關鍵詞】醫藥 高等院校 市場營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248-0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醫藥院校增加建設人文社科與經濟管理學科成為醫藥院校不斷發展的一種新趨勢。醫藥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醫療和藥品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加強人文社科與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修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對于現代醫療和現代醫藥人才的需求。

對于山東中醫藥大學來講,設立市場營銷專業是中藥學專業學生和制藥專業學生學習營銷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這種新的專業的設置一方面增加了大學的招生的來源,另一方面為原有專業的學生改善了知識的結構并且增強了就業的能力。

中國藥品行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之一,我國每年醫藥產品生產和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都超過GDP增長速度的一倍以上。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11年1月至7月,中國醫藥產業實現產值8024億元,同比增長29.6%。根據IMSHealth公司最新統計,2011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醫藥市場。而在2006年,IMS曾預計中國在2011年將成為全球第六大醫藥市場。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比預計的速度要快得多。

最近五年,我國藥品行業的新藥研發進入了一個更為快速的發展階段,新藥品種層出不窮。《中國新藥大全》收錄了2007年—2011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新藥共計12217條,其中西藥6696條,中藥3431條,生物制品1090條。根據SFDA的《2009年藥品注冊審批年度報告》,2009年的藥品注冊申請受理總量為6428件,全年受理總量已連續3年穩定在6000至7000件左右。

根據《中醫藥事業十一五規劃》完成情況統計,中藥發明專利授權數2005年為8355件,2010年達到23348件,年均增長23%。中藥工業總產值2005年為1192億元,2010年達到3172億元,年均增長22%。根據中醫藥十二五規劃預計2015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5590億元,比2010年將近翻一番。

除藥品之外,在2011年底的國家《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寫入了“治未病”這一傳統養生保健理念,為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又聯合印發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該規劃,到2015年,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業將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

這種發展趨勢都為醫藥市場營銷和藥品推廣和銷售人才的需求和就業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為一方面具備基本的醫藥系統知識,同時具有良好的經濟管理知識基礎和市場營銷技能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社會舞臺。

根據有關研究,社會發展對于醫藥產品數量需求的擴大以及對于新藥品種和規格的要求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醫療保障的廣覆蓋將釋放居民對于藥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國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在近十年中出現了急劇的擴展,由原來的不足50%,擴展到現在的95%以上。特別是新農合的推行,為原來醫療條件較差的農村人口改善了醫療條件,增加了藥品的需求。

第二,人口老齡化不斷提高我國人均用藥的數量和規模。根據有關統計資料,一個人一生當中的藥品需求總量中,60歲以上年齡對于藥品的消費占到了全部的60%以上。當一個社會全部人口的平均年齡不斷增加的時候,社會平均的人均用藥量也會出現不斷的增長。

第三,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會不斷提升人們對于藥品需求的檔次和質量。隨著我國社會人均GDP的迅速增長,人們開始不滿足于藥品的基本治療作用,而開始考慮治療過程的舒適性,藥品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等問題。這為醫藥企業的新藥品研發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第四,我國醫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醫藥企業有能力開發出更多更好的適用藥品,以滿足更多的患者和居民的健康需求。隨著現代醫藥企業的發展,新的開發技術的不斷應用,國際醫藥跨國企業研發技術的不斷引進,我國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力持續增強。

以上原因使得社會對于醫藥市場營銷的人才將在若干年中維持不斷增長的需求。另外,新的研發技術和新的藥品的換代也使得藥品營銷人才處于不斷的更新和發展過程中。

作為提供和培育營銷人才的高等學校來講,一般的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具備一般市場營銷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對于藥品知識缺乏基本的掌握,需要企業進行再培訓。而短期培訓往往不能有效改善知識結構,對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往往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背景和應用能力。

而對于醫學和醫藥類專業的學生來講,雖然對于產品有較為清楚的了解,但是對于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和營銷知識有一定的欠缺。往往不能對于企業的經營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思考問題的方法偏向于理科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模式。

針對這種情況,我校較早開設了具有醫藥知識背景的市場營銷專業,其目的就是彌補上述兩種不足,從而適應市場對于醫藥營銷人才的需求。我校市場營銷專業最大的優勢是依托我校醫藥教育和資源優勢,培養醫藥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其特色綜合起來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是知識結構科學合理,做到三個結合。

第一個結合是經濟管理類課程與醫藥課程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階段不僅學習一般經濟管理類知識,而且有選擇地學習醫藥學知識。

第二個結合是醫藥營銷和醫藥企業管理知識與一般營銷和管理知識的結合。任課教師有目的地在營銷和管理課程中廣泛地采用醫藥企業和醫藥產品的案例來講授有關的管理和營銷知識。

第三個結合是營銷專業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就業與藥學院廣泛的師資、實習基地、校企聯合等藥學資源的結合。

二是社會需求量持續增長,就業率持續保持高水平。

該專業自設立以來,畢業的學生受到了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廣泛的歡迎。已有連續9屆共計2000余名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高于同時期全國各高校平均的就業水平,也高于全國高校平均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和醫藥專業類學生的就業水平。這些畢業生多數分布在省內和全國醫藥企業和大型跨國醫藥公司的區域性營銷和管理崗位。為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第11篇

【關鍵詞】臨床藥師;合理用藥;臨床路徑管理模式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何在全面地提高醫療質量的基礎上降低醫療費用已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在臨床上,臨床路徑指的是,以時間為順序,對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以確保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能夠有據可循,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并能夠減少醫療成本。在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中,相關的醫護人員如醫師、藥師以及護士等均需要團結協作[1]。近年來,隨著臨床用藥的不合理問題的日益凸顯,臨床藥師的作用也日益顯著,為了深入地分析臨床路徑管理模式下的臨床藥師和相應的合理用藥問題,特開展本次研究,現作如下匯報。

1.臨床路徑模式下的臨床藥師與合理用藥

1.1計劃

在這一階段,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是及時地制定給藥方案,要對治療藥物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等進行全面分析。要求臨床藥師在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備的藥物知識的基礎上提供適宜的給藥建議;此外,臨床藥師也要及時地指導藥品購銷人員的采購工作,為其列舉廉價高效的治療藥物,在確保藥物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地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例如,在心臟支架介入治療中,在制定清潔手術過程中的用藥方案時,臨床藥師指出,如果患者的介入治療的創面較小,并且在術中護理人員能夠始終堅持無菌操作,那么就無需額外使用抗菌藥物。

1.2執行

在這一階段,臨床藥師的工作就是全面地監督合理用藥情況,需要借助于查房、會診等形式對醫囑的合理性進行審核,并需要全面地監測患者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要在全面地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以及使用劑量等信息的基礎上,對藥物療效進行客觀評價,并需要在加強和主治醫生的交流和溝通的基礎上,及時地提供相應的調整意見,以確保藥物療效,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2]。例如,在呼吸內科的日常工作中,臨床藥師定時與主治醫生等進行查房,經研究,其發現肺結核患者的治療藥物多為鏈霉素,并且會導致肝損害等不良反應,然后臨床藥師及時地對患者的藥物使用劑量進行相應調整,患者的不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

1.3檢查

在這一階段,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用藥分析,主要是從藥物經濟學的角度評價治療藥物的療效,主要參考指標應該包括患者平均藥費、合理藥費等,并需要在明確主治醫生的用藥差異的基礎上,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和分析。例如,臨床藥師及時地干預3種Ⅰ類清潔手術中的用藥方案,干預后,我院3種Ⅰ類清潔手術的抗菌藥物的使用費用、預防用藥情況以及患者的住院時間等均明顯減少。

1.4修正

在這一階段,臨床藥師的工作主要是修正臨床醫師的用藥方案,這一工作的重點是病案的回顧性調查,針對存在差異的藥物,需要及時地增減[3]。例如,在腦梗死患者的常規治療中,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和奧拉西坦注射液等腦神經保護劑以及疏血通、燈盞細辛、血塞通和天麻素、參松養心膠囊、通心絡、養血清腦顆粒以及銀杏葉片等中藥制劑均比較常用。經過臨床藥師的回顧性調查,其指出,路徑變異的原因主要是燈盞細辛、天麻素、參松養心膠囊、通心絡、養血清腦顆粒以及銀杏葉片等,所以和臨床路徑的相關要求不相符,所以需要及時地刪除。

2.臨床路徑管理模式下臨床藥師需要具備的素質分析

2.1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臨床藥師需要具備扎實的藥理學知識,所以,我院為臨床藥師提供了豐富的閱覽資料,主要是包括《中國藥房》、《藥品不良反應》、《中國醫院藥學雜志》、《藥物治療學大全》以及《新編藥物學》等專業書籍,鼓勵臨床藥師加強閱讀,不斷地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我院為臨床藥師提供充足的外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以不斷地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定期組織臨床藥師學習有關人際溝通技巧,以提高其在與主治醫師、護理人員和患者等交往時的溝通水平,從而保證其工作的順利進行[4]。

2.2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日常臨床工作中,臨床藥師要注意積累臨床經驗,要把握好每一次參與臨床路徑的實施的機會;與此同時,醫院中的主治醫師和護理人員等也要充分重視臨床藥師的作用,在為患者制定或者調整用藥方案時要主動征求臨床藥師的意見和建議。

2.3強烈的責任意識

臨床藥師要不斷地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作為自己的天職;要定期組織臨床藥師深入地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增強其對本職工作的重視,從而能夠增強其自身的責任感,可以督促其始終做好本職工作,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藥學服務[5]。

3.結語

伴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不斷變革,臨床路徑應運而生。全面地實施臨床路徑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有效地減少醫療費用,同時也有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臨床藥師在臨床路徑的實施中屬于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主要是負責用藥方案的制定和修正,影響著用藥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對于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臨床藥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藥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黃德芳.臨床路徑及臨床藥師在臨床路徑中的作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7):150-151.

[2]馬國勝,蔡曦光,孟永潔等.臨床路徑對合理用藥和醫療質量評價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2):34-36.

[3]張震.利用實施臨床路徑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7):83-84.

第12篇

厚積薄發 進軍大健康產業

“根據社會需求和疾病譜的改變,天士力選擇進軍大健康產業。當然,天士力走到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制藥這個主業。將一如既往聚集專業人才來做專業之事。”

――閆希軍

1月8日,從俄羅斯考察返津的天士力集團總裁閆希軍,拂去一身征塵,便緊鑼密鼓部署開年“頭等大事”。

年初召集戰略規劃會,調整提升企業發展戰略,在天士力集團已成慣例。今年卻來得不同尋常。不僅閆希軍率集團全體高管悉數出席會議,各專業總監,各分公司總經理也全員到會。以封閉式討論,上百號人陣容擬定3至5年發展規劃,這在企業還是破天荒頭一同。

創業十幾年的天士力,為何今年如此“興師動眾”?對于事業蒸蒸日上的天士力集團,這次規劃又有著怎樣特殊的含義?

熟悉閆希軍的人告訴記者,他是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領軍人。擅長透過各種形式影響他人。閆總說,他的用意是借這次規劃會掀起頭腦風暴。希望各分公司借此打破門戶“藩籬”,站在產業鏈上重新看待自身的分工。不是局限于生產一個產品,一個企業能做什么,而是圍繞集團整體規劃,思考如何發揮協同效應。按照集團確定的產業板塊發展模式重新論證,該以什么樣的角色,融入國內國際產業集群。閆希軍說,走到今天,天上力全面審視自己,正在尋求一條不一樣的突圍之路。

兩天熱烈研討,集團上下逐漸達成共識。新春將至,天士力和著春天漸行漸近的腳步,了集團全面升級發展的新版本。

在3至5年發展規劃里,“大健康產業”成為集團戰略定位的關鍵詞。面對“大健康”這個聽上去熟悉又陌生的領域,記者頗有幾分好奇,賺錢的行業千千萬萬,天士力為何獨辟蹊徑?以現代中藥聞名于世的天士力,對制藥業和“大健康產業”又如何兼顧呢?閆總回答:“根據社會需求和疾病譜的改變,天士力選擇進軍大健康產業。當然,天士力走到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制藥這個主業。將一如既往聚集專業人才來做專業之事。”

閆總認為,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忙著手里的事,同時必須緊跟市場,面向未來。他說:“經濟增長轉向以科技和市場為重心的啞鈴式發展,只有著眼于向微笑曲線上下游拓展,向啞鈴兩端延伸產業鏈,提高服務價值,才能超脫一般加工制造業單純的成本競爭。而以人類大健康為訴求的生命科學恰恰是一個永不落幕的開發領域。”

從專精于制藥業,到強勢進軍大健康產業,天士力的決策者,為百年老店的愿景勾勒了一條同心多元的行進軌跡。

始創于1994年的天士力,與一些跨國醫藥巨子比,還是一位弱冠少年,但誰都無法否認,這個誕生于華夏大地渤海之濱的靈秀少年,在行業內,在消費者心目中,在國內乃至國際醫藥市場,已經建立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和日漸深遠的影響力。

截至目前,天士力集團資產額達到80億元,利稅總額33億元。現代中藥核心產品“復方丹參滴丸”年產銷5000萬瓶,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成為心腦血管領域絕對的第一品牌。從一個小藥廠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高科技企業集團,天士力始終是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排頭兵。14年間,他們率先提出打造現代中藥先進數字化制造平臺戰略目標,創立了現代中藥生產的“天士力”模式。天士力自主研發的制造體系,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內最大滴丸生產基地。天士力在國內首批獲得國家GAP(中藥種植規范)認證,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中藥提取管理規范GEP,為建立現代中藥的產業化標準率先突圍,并以此建立了完備的產業鏈。

如今,他們又率先提出了大健康產業戰略,開拓醫藥行業經濟發展新方式。

呵護“大健康”“治病”“治未病”并舉

“天士力大健康產業兩大支柱,一是‘治病’,一是‘治未病’。即圍繞生命安全,做好‘一盒藥’,圍繞生命健康,開發社會急需的保健產品和服務。”――閆希軍

何謂“大健康”?天士力的大健康產業重點在哪里?閆希軍告訴記者,形象地說,天士力的大健康產業就是為讓人們“生得好,病得晚,活得長,走得樂”服務。“天士力大健康產業兩大支柱,一是‘治病’,一是‘治未病’。即圍繞生命安全,做好‘一盒藥’;圍繞生命健康,開發社會急需的保健產品和服務。”閆總語氣堅定地表示,在“治病”、“治未病”兩大領域,天士力都要爭當規范發展的排頭兵。

據了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年年中首次提出在全國選擇部分中醫院開展“治未病”試點,服務百姓。作為天土力發展方向的策劃者,閆希軍三年前即提出了向預防領域前移的大健康產業雛形和形象解讀這一戰略的“十二字口訣”。為何他對國家產業方向有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前預見性?閆希軍解答:當代企業家思考的問題,出發點不僅限于企業利益,只有把企業發展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才有無限天地。

“黨的十七大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我理解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人平均壽命從建國初期的46歲提高到73歲,中國未來將形成人口最龐大的老齡化社會,如何在生命延長的同時提高生命質量,優化健康水平?如果大家五六十歲以后疾病纏身,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多少負擔?創造多少財富才能彌補這一短板?”讓閆希軍牽腸掛肚的這些疑問,催促他找到了新的發展起點。“追求健康是符合國人脫離溫飽后,最迫切的終極需要。也順應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回答了天上力百年企業,百年品牌,百年育人的發展方向問題。”閆希軍認為,現代病如心腦血管病、功能障礙性疾病多是演變型的,癥狀出現時起病最少三年,多則六七年。而以往采用抗生素消炎之類對抗性治療,也就是幾天時間。“當今疾病譜的改變把治療和預防醫學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給醫藥產業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提出新課題。天士力必須要一手抓治病,一手抓‘未病先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對于行業的發展趨勢閆希軍始終保持著長遠的眼光。

或許是復方丹參滴丸的名氣太大了,人們真不知道以創新聞名的天士力“大健康”的葫蘆里究竟裝的什么藥?

其實,天士力在“治病”和“治未病”兩大板塊厚積薄發,上市一代,生產一代,研發一代,早已悄然儲備。

在治療領域,復方丹參滴丸的姊妹新品迭出,以滴丸起步的天士力,已推出七八個產品構成的“滴丸集群”。“只有專業化創新平臺才可能培養出滴丸產品的單科博士”,閆希軍以現代研發轉化體系孵化現代中藥的發展思路正接受時間的檢驗。目前,養血清腦顆粒(丸)、荊花胃康膠丸、藿香正氣滴丸、柴胡滴丸等,銷售貢獻均以年均30%以上速度遞增,進入快速成長期。

據悉,天士力醫藥研究走專業化之路,正在開創性地建立“數字化神農本草庫”,他們與浙江醫科大學聯合開展攻關,挖掘祖國醫學幾千年驗方,通過9年的艱苦探索提取有 效組分已達1.3萬種。隨著這一數據庫的完善,將使傳統中藥從“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真正走向“現代神農無處不辨”。今年5月10日,閆希軍著述的一套近百萬字、五卷本《丹參大全》將正式出版。古往今來,尚沒有一味中藥,像西藥化合物那樣,一個藥品達到幾十億、幾百億美元銷售規模,閆希軍的這項研究,就是立足于用現代技術標準支撐起一味中藥的產業經濟。

中藥凍干粉注射劑型標志中藥劑型的又一次革命。天士力頂著創新的風險,觸摸這塊“燙手的山芋”,立志以標準化的制劑過程,制造一個“清清白白”的凍干粉注射劑。目前,用于心腦血管類和抗腫瘤的8個新劑型新品種,丹參總酚酸、銀杏內酯、艾迪凍干等正在加緊臨床試驗,第一個中藥粉針“益氣復脈粉針”從2007年10月起,已經在全國主流城市醫院上市銷售,供不應求;

天士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與名老中醫合作開發,針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消渴清顆粒完成中試,即將投產;在生物藥、化學藥領域,天士力立足市場需求立項。

I類新藥――替莫唑胺顱內植入片和替莫唑胺酯,專業治療惡性腦瘤,上市一年,銷售額已超過5000萬元;

圍繞治病和預防在先,天士力發揮特有優勢,初步搭建了金字塔式產品結構。集中優勢資源,圍繞既定戰略,瞄準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目標做減法,篩選保留大市場、大病種、差異化項目,在研項目從一百二十多個減至四五十個,預計經過3至5年發展,將形成以復方丹參滴丸為塔尖,以3至5個10億元規模產品為塔身,一大批5千萬到1億元暢銷品種為塔基的產品集群。

閆希軍告訴記者,天士力堅持精益化開發,提出對中藥分類指導,分類研究,分類發展,跳出僅把中醫藥當作是藥的狹窄思維,把國寶看成資源開采。專家評價,天士力劃分傳統中藥、化學中藥、生物中藥、代謝中藥并使之全面與現代科技體系接軌,這將改變中國藥品研發徘徊不前的局面,為醫藥原創領域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閆希軍告訴記者,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企業必須求新求變,從過去的產品經營轉化為產業經營和產品經營相結合,從過去的單一產業向大健康產業轉變,由過去的國內經營向國內與國際經營相結合轉變,由過去的傳統營銷模式向現代營銷模式轉變,天士力因關注民生和健康而改變,跟蹤疾病譜新動態調整研發和產業模式,唯一不變的是創新能力的提高不能變。據悉,天士力每年的R&D投入都在7%以上,遠超2.5%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天士力建立“沒有圍墻的研究院”,以現代中藥為核心,圍繞人類生命健康全過程,從藥品到保健品,從食品到水源,不斷拓展產業鏈的研發平臺,為進軍大健康產業全面提供創新能力的技術支撐。

還原健康平衡學說

“天士力大健康產業,就是既讓消費者吃上安全放心的藥,又能呵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普及生命科學,還原平衡使之重返健康。”――閆希軍

最近與閆希軍總裁會晤,一定會聽到他滔滔不絕地向大家推薦“健康”與“平衡”之道,中醫里的“衡法治則”被他形象地解釋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久病必有瘀,瘀者必有病”。他樂于將“以平衡為核心,除瘀求通,建立新的健康理念”這一思想與各行各業的聽眾分享。

一個醫藥企業老總為何如此熱衷這些“形而上”的理論?

閆總告訴記者:“天士力大健康產業,就是既讓消費者吃上安全放心的藥,又能呵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普及生命科學,還原平衡使之重返健康。還原健康平衡學說這一健康教育理論,三四年前我就構思成型了。”據悉,日本今年提出實施“新健康開拓戰略”。圍繞平衡健康醫學,加強國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計劃從2007年至2016年10年實行。該戰略第一項內容就是兒童健康,此外還包括女性健康、克服肥胖、減少癌癥等九項內容,“日本的國民健康戰略,強調從娃娃抓起,包含未病先治的思想。發達國家關注的問題我們也早就關注了。”

閆希軍認為,在不同歷史階段,健康內容常說常新。“美國二戰后經濟高速發展,孰料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貴病也隨之而來,這種困擾至今仍在,發達國家將重點遷移到預防領域,就是為應對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挑戰。”閆希軍認為,脫離了溫飽正在全面向小康社會過渡的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健康挑戰。亞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發病率上漲,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頻敲警鐘,促使我國政府近期也提出了“預防前移戰略”。

“生命過程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面對現代病,事后對抗性治療往往為時已晚。從這個角度講,教育失誤誰之過,轉變觀念和行為誰之責?天士力發展大健康產業,教育開路,科研先行,產品是一個載體。但不是全部。”閆總認為,要轉變國民健康觀念,一方面需要政府正確引導,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普及生命科學,樹立健康文明觀念,防病于未然才是上策。他呼吁從事生命健康行業的企業在健康教育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年明確提出“治未病”的醫療指導原則。閆希軍告訴記者,其實“治未病”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最初就來源于中國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獨特創見。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末亂”之說,雖然中醫藥治未病歷史悠久,但其理論體系明確化不足。

閆希軍認為,鑒于醫藥保健品行業市場現狀,消費者急需科學的理論知識作指引。據介紹,為推動市場健康教育規范化發展,天士力正在梳理中醫藥典籍中治療未病的理論內涵和臨床治療學意義,推出以除瘀求通為體系的還原健康平衡教育傳播理論,幫助更多消費者從透支健康,對抗疾病的方式轉向呵護健康,預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