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

時間:2023-07-06 17:1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治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

古人倡導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藥物就被用來攻擊邪氣。《黃帝內經》把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和無毒四個層次,治療疾病時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但接下來又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說明,用藥是一種不得已才為之的辦法,用藥后,人體基本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時,就需要用食物來調養,否則又會造成新的不平衡。而食物無毒,療疾可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中醫理論上,中藥不稱藥理,而叫藥性。所謂藥性包括:它長在什么季節?生在什么地域?它是根莖葉花還是谷物莖食?它的形態、質地是什么?甚至包括寒熱溫涼性質,升降浮沉作用等。

“藥食同源”的說法是神農時代對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一種認同,因為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它和食物都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這些天然之物只能用來治病的,就稱為藥物;只能食用的,就稱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供人食用,叫做藥食兩用。由于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就不是很清楚。比如蜂蜜、杏仁、飴糖、花椒、橘子、山楂、核桃、砂仁、南瓜子、赤小豆、小茴香、桂皮等,它們既可供食用,又有治病療效。但這不表明,藥物可以當食物一樣同等食用。天然之物制成中藥后藥效增強,針對性強,其毒副作用也更明顯,絕不可以當食物一樣天天食用。

如皋老人對“藥”有一種復雜的排斥心理。在他們看來,藥代表了一種消極的運勢,所以如皋老人對藥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藥有一種邪氣,“是藥三分毒”的觀念在坊間很有市場。

我在長壽村走訪時,認識了一個73歲的老太太,患骨質疏松癥,醫生給她開了補鈣的藥片,可是老太太回家后卻偷偷減量服用。我問她為什么。她說,我就是覺得吃藥不好,我每天喝骨頭湯不行嗎?這種對藥持保守態度的人在如皋老年人當中相當普遍。他們在心里把藥稱為“藥邪”。而如皋老人這種特有的藥文化理念,使得他們骨子里對藥沒有依賴感。

如皋人服藥的原則是:能不用時絕不用;即使用,也要按最小劑量來用;一般只吃一個療程,以后靠食補加強;感冒、發燒、腹瀉等常見病用傳統家庭藥膳來治療;無病絕不亂服藥。

中醫治病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所以服用一定要適可而止。據資料記載,已發現能致死的中草藥就達20多種,如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驅蛔蟲的苦椅子、息風止痙的蜈蚣等。在中草藥中有一些藥物不僅具有毒性,而且是劇毒,如水銀、斑蝥、紅砒石、白砒石等。有的生藥毒性很大,如生附子、生半夏、生馬前子、生草烏、生馬豆、生南星等,經過炮制后,雖然毒性可大為降低,但若濫用或藥量過大,也會讓人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些我們平常看上去性質平和,沒有什么毒性的藥物也不可以多服,就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甘草,藥性平和,具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和中緩急之效,但若無故久服,也能影響脾胃氣機,有礙消化功能;黃藥子用量過大,會導致肝臟損害和黃疸;木通用量過大,會引起腎臟損傷,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說,補藥無害,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絕對是誤解。人參、黨參、黃芪等滋補藥,如果濫用亂服同樣也有毒副作用。

第2篇

【摘要】 本文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比較,闡明中西醫差異的實質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并指出以“中醫西醫化”來發展中醫,結果只能是異化它類。要想實現中醫學的卓然自立,只能從思維方式上尋找突破。具體做法是:理論研究,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基礎教育,培養中醫思維;臨床實踐,夯實中醫思維。

【關鍵詞】 思維方式;差異;中醫學;發展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歷經歲月更迭而生生不息,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它有過輝煌的過去,為祖國的衛生健康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在西學東進的勁風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東方智慧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醫西醫化”的思潮幾乎將中醫淹沒,眼下有必要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理清中西醫的本質、特點、優勢及缺陷,探討中醫發展方向。

1 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

“任何一種醫學都是文化,與其特定的思維相聯系”[2]。中西醫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框架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注重整體、功能、直覺的思維;西醫的思維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學、科學的基礎上,注重分析、結構、實證的思維。

中醫是整體-類比思維,西醫是個體-分析思維。中醫不但將人本身各部分之間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基礎上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事物融為一體,即“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西醫的分析還原論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高級運動是由低級運動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細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儀器對原子、分子、基因等離子進行微觀的分析。

中醫是動態-功能思維,西醫是實體-結構思維。“中醫類比之象是動態、功能之象”[3]。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實體結構。“左肝右肺”絕非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肝”與“左”具有上升的陽性功能,“右”與“肺”具有下降的陰性功能。西醫認為,一切現象、表現都是某個實體的存在,對于病情的解釋一定要找到一個什么“體”(支原體,抗體,線粒體)、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陰性,陽性)并結合結構作為診斷的依據 [1]。同時借助于人體解剖學,對人體的病變部位做精準的結構把握。

中醫是直覺-體悟思維,西醫是實證-量化思維。中醫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是通過直覺體悟獲得的,臟象、經絡學說體現了這一點,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醫則運用現代儀器,直接從病變部位攝取質方面的材料進行病變機理的實證,并測定定性、定量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

中醫的整體、辯證的思維雖是宏觀、系統的,但與現代醫學相比,已顯得粗糙、籠統和模糊;其動態功能的思維使體系封閉成一體,難以證偽,正確性高,準確性低;其直覺思維不是嚴密、理性的公理系統,重體悟不重論證。西醫重個體、分析的思維,忽視整體以及個體間相互關聯,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體-結構思維是客觀、科學的,卻割裂了人體原有的橫向聯系,顯得呆板、機械;其實證-量化思維帶有程式化的傾向,以統一標準看待有差異的個體,結論往往有偏差。通過對照可知,思維方式決定下的中西醫是大異其趣,各有利弊。這從理論上辨明:用西醫的價值體系、思維方法來評判、懷疑甚至否定中醫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2 中醫學發展的思考

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凸顯其思維的優勢,為中華民族的養生、保健、預防、治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醫傳入以來,中醫學出現了衰退跡象。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主觀方面,缺乏對中醫精髓的繼承、深挖;客觀方面,西方科學思維滲透、銷蝕的結果。這使得中醫學在發展道路上步履維艱。目前,最大的危機是中醫西醫化[4]。當務之急,中醫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醫自己表達的“語言”,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給中醫學的發展提供適合的土壤[1]。

理論研究方面,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傳統中醫從整體、宏觀、動態、辯證、聯系上認知生命,是中醫的強項。但也應看到中醫不重量化、分析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生理病理上細節不清、結構不明、定量不夠、診斷辯證上帶有較大的模糊性,理論框架的萬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醫學發展的緩慢[2]。中醫學應該在堅持其傳統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借鑒西醫學的思維方式,強化微觀性、分析性、邏輯性來彌補先天不足的問題。即在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主導下,科學納入分析還原思維,將中醫樸素的系統論思維改造為現代系統科學思維。這有利于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宏觀與微觀及宏微觀結合上進一步發展中醫[5]。

教育方面,培養中醫思維。中醫學思維的培養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識結構,科學設置中醫課程。中醫學是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者相互交融的體系[4],其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中醫學文化、哲學思想和醫療技能。其次,調整中醫課程比重。中醫院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應以中醫課程為主,把中醫知識結構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其余可安排選修課,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式才可能由西醫思維定勢轉變為中醫思維。再次,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除講授傳統中醫基礎知識外,還應將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及認識論、方法論等貫穿其中;最后,實現中醫經典理論的“現代化”,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全面領悟中醫學的精神實質,自覺形成中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人應有相當的中醫文化底蘊,如果中醫人自身學養有了問題,比什么都可怕[1]。

臨床方面,踐行中醫學思維,進行理論創新。現今,中醫臨床采用的是西醫思維方式,運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這種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醫治療,實際上已偏離中醫的傳統思維,最終導致臨床治療的西醫化[5],這從原點就掉進西醫思維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險的。中西醫是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強硬拉在一起,結果只能是兩張皮。我們倡導,在臨床上,診斷、治療運用中醫思維,積累經驗,創新中醫學理論。當然,中醫學理論創新必須按自身的發展規律,堅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維特點、學術價值主體,這樣方可卓然自立,否則將異化它類。如近30年臨床研究所創立的中醫體質學,升華了中醫學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促進了基礎理論以及臨床醫學的發展。具體體現為:使病與診在人體交叉關系上得到闡明,推動中醫病因病機、辯證論治與方法干預的深入研究,拓寬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范圍 [1]。同時,其“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不僅實現了中醫診斷手段的多樣化,而且向精準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理論的特質與路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醫思維研究與中醫思維方法學[J].中醫藥學刊,2003,21(11):1832.

[3] 張其成.論中醫思維及其走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4):10-12.

[4] 劉吉.中醫發展現狀及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3(2):5-7.

第3篇

“在周長等值的四邊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積為最大。”這個幾何法則,給我們的生命啟迪了一種“方形模式”的智慧。

拿破侖將這個法則應用于軍事家身上,稱其“智與勇猶如長與寬,必須等量齊觀,組成一個完美的正方形。”也就是說“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如此就能無往而不勝。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其專業知識與鉆研精神應該均衡發展;作為一個工人,其文化水平與技能素質應該均衡發展;作為一個教師,其基本工夫與道德修養應該均衡發展。你看,文藝界標榜的“德藝雙馨”,不就是完美的方形模式嗎?

一個完美的社會,其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是并列增長的。如果物欲泛濫,就會道德滑坡,形成強烈的反差。我們必須做到兩頭兼顧,實行均衡地發展。

就企業而言,產品的效益決定于產量與質量,這兩條邊必須均衡地發展,缺一不可,方形模式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在滿足感官享受的同時,絕不可以忘卻心智的開拓。面對燈紅酒綠的都市,豈能作行尸走肉?生產與消費,創造與娛樂,忙碌與休閑,都應當是相輔相成的,這才是幸福生活的“方形模式”啊!

這種“方形模式”的智慧,引導人們去成長、去成才,去走向成功。

如果再加上高度,方形就成了立體,一個人的生命體具有長、寬、高三個向度,養生之理可與之對應。生理養生是為“長”,包括:動養、靜養、食養、居養等內容。心理養生是為“寬”,包括:養德、養志、養性、養情等內容。人的身、心需要等量齊觀。還有哲理養生是為“高”,這就是把握宇宙最根本的對立統一規律,一分為二地想問題、看事物、過生活。

生理養生是基礎,心理養生是關鍵,哲理養生是根本。人的一生經歷曰:修身――修心――修道,這就是生命均衡發展的三部曲。

中道原則和諧處世

作家王蒙論自己的處世之道,提出了“中道原則”:“這生活好比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我既不走短邊,也不走長邊,而是走對角線。”

中道,奉行的是古代儒家的“中庸”哲學,其特征是靈活變通,適中為美。比如:不即不離,關系保持適當距離;不卑不亢,應當體現自我尊嚴;不豐不殺,既不奢侈也不吝嗇;剛柔相濟,能夠調和性格;一張一弛,可以把握生活節奏……

總之,“中道原則”是適可而行,恰到好處。

科學史上有個重要的實例。對于光的認識,科學家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17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一是19世紀惠更斯的“波動說”。到了20世紀20年代,德布羅依明確闡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二者兼有的“光子說”,最后為科學界所認同。

我們可以明白,德布羅依的思維模式正是中道的。

中醫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執中致和”,使陰陽兩邊保持適中與調和的狀態,中醫治病的原則是“執中”,強調“不熱不寒”、“不實不虛”、“抑強扶弱”、“陰陽互補”。更重要的是預防疾病,這就是“致和”,需達到平衡,避免失調,使我們的身體保持穩定的局面。

和諧處世的中道原則,這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曰“性命和則生”。這是說人體內須平衡地調節,保持適可狀態。否則,就會陰陽失調,經絡失暢,氣血失和,故誘發疾病。二曰“人物和則親”。這是說人貴在謙和,寬宏大量,瀟灑自如。不然,一語齟齬,心懷芥蒂,睚眥必報,將自食惡果。三曰“人天和則靈”。這是說人要同大自然朝夕相處,休養生息。

于是,登高心曠,臨流意遠,望日月興嘆,能永葆青春。

中道就是辨證法,即對立統一,可以克服我們思維的單一性與認識的絕對化。

古人曰:“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面對復雜的世界與多變的人生,我們要牢牢記住“中道原則”,就一定能應付自如。

三角結構趨向圓滿

三角形是一種最穩定的幾何結構,新興的“人才學”用它來說明一個人成功的“三角結構”原理。

三角形有三條邊,人的天賦好比底邊,社會環境和主觀努力就是兩邊。一般來說,底邊是確定的,所以兩邊越長,成功的面積也就越大。

天賦的重要如同種子一樣,但如果沒有陽光、水分、土肥,就不能發芽生長,這就是環境的作用。同時,一顆種子自身還必須頑強,經得起日曬雨淋,不然也只能“泯然眾人”矣。

要是缺少一邊,連三角形也構不成,何談面積?何談成功?

所以,欲取成功者,一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天賦,二要把握客觀的機遇,三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三者缺一不可。

蘭道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對所有的著名物理學家做過分析,提出了一種最好的人才結構模式――“等邊銳角三角形”。他以愛因斯坦、海森堡等為例:其知識基礎寬厚,內涵十分豐富,這是底邊;其大腦思維尖銳,方法極其靈活,形成銳角。至于其他斜角或鈍角的三角形結構,都是不容易成功的。

同樣,時尚的“養生學”也可以利用“三角結構”來說明其基本原理。

科學家把一個人的壽命比作一個三角形面積,其底邊是先天賦予的遺傳因子,另兩邊則是后天的環境因子。環境因子包括衣、食、住、行、疾病、精神、氣候等。因此,由于底邊是基本確定的,故兩邊的長短就決定了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而環境因子的變化則決定于人的自我調理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