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中的統計學

高中的統計學

時間:2023-07-10 17:34: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的統計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R 512.6+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46-02

【關鍵詞】 肝炎病毒,乙型;感染;學生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是一種危害較大的傳染病,在我國流行較廣,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學校人群聚集,特別是住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密切接觸,是乙肝的易感人群。為預防乙肝在廣大學生中的傳播流行,筆者于2002-2006年對揚州市邗江區中學新生中的住宿生進行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檢測,2007年調查對象擴大到全體新生。檢測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揚州市邗江區2002-2006年的初一、高一新生中的住宿生以及2007年全體新生共41 800名,其中初中男生7 874名,女生5 947名;高中男生16 368名,女生11 611名。

1.2 方法 調查于每年3月進行。采集調查對象手臂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用酶標法進行測試,試劑為上海科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表面抗原試劑盒,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和判斷。

2 結果與分析

2.1 HBsAg陽性率 2002-2007年共檢測男生24 242名,女生17 558名。檢出男生HBsAg陽性991人,陽性率為4.09%;女生HBsAg陽性419人,陽性率為2.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9.44,P<0.01)。由表1可以看出,各年度高中生HBsAg陽性率均高于初中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2002年初中新生與2005年高中新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5.38,P<0.01);2003年初中新生與2006年高中新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0.79,P>0.05);2004年初中新生與2007年高中新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1.66,P>0.05)。

2.2 2002-2006年住宿生與2007年全體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比較 2002-2006年住宿新生共29 341人,HBsAg陽性1 151人,感染率為3.92%;2007年全體新生共12 459人,HBsAg陽性259人,感染率為2.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9.53,P<0.01)。

2.3 不同性別學生乙肝病毒感染模式比較 男生乙肝表抗陽性991人,“大三陽”(HBsAg+,HBeAg+,抗-HBc+)430人,占43.39%;女生乙肝表抗陽性419人,“大三陽”214人,占51.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65,P<0.01)。

初中生乙肝表抗陽性271人,“大三陽”155人,占57.20%;高中生乙肝表抗陽性1 139人,“大三陽”489人,占42.93%,經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4.24,P<0.01)。見表2。

3 討論

揚州市邗江區2002-2007年新生HBsAg陽性率為3.37%,低于全國普通人群陽性率(10.09%)[1],以及全國學生陽性率(9.79%)[2]。可能與邗江區地處蘇中地區,經濟較發達,群眾對接種乙肝疫苗比較重視以及衛生習慣較好等有關。

2002-2006年住宿生乙肝病毒感染率高于2007年全體新生。究其原因,可能與住宿生在一起吃住,接觸密切,如不注意個人衛生,較易相互感染有關。因此,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尤其是“大三陽”的學生進行住宿集中管理非常重要。初中生與高中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比較,高中生始終高于初中生,可能與邗江區20世紀80年代末動員家長為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有很大關系。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學生中,“大三陽”比例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提示女生和初中生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更具有傳染性。

為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的重要手段,同時應在中小學生中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共用餐具、毛巾、牙具、剃須刀、茶杯等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強對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大三陽”學生的住宿集中管理,餐飲具集中消毒處理,對杜絕乙肝病毒在學生中的互相傳染非常重要;定期對學生進行HBsAg檢測、乙肝疫苗加強或全程接種,要作為制度來執行;對HBsAg陽性且肝功能異常的學生,要動員其暫時休學治療。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與控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理解、關注、重視和支持,是全社會的責任。

4 參考文獻

[1] 連志浩.流行病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30-237.

第2篇

1.1對象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每個城市根據發展狀況及地理位置,隨機抽取4個行政轄區,在每個轄區隨機抽取初中、高中及職業學校。以各城市不同類型學校學生數及轄區學生數做權重,隨機抽取5~21所學校,每個年級抽取一個班,每個班的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所學校至少調查100人。本次共計抽取學校135所,共發放問卷14473份,回收問卷14473份,回收率為100%。

1.2方法采用自填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st,MHT)量表,該量表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學科研人員研制,適用于我國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量表有100道是非題,根據8個內容量表得分之和得到總心理問題的標準分,總得分在65分及以上,判定為有心理障礙。量表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組成。內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則認為測試者在該方面存在相應的心理問題。由受過培訓的調查員到抽樣選中的學校進行調查。介紹調查表的填寫方法后,選中的受試者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問卷,當場收回。本研究方案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查,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均知情同意。

1.3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采用SAS9.2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通過問卷中效度量表檢測,13286份問卷結果有效,有效率為91.8%。其中男生6055人(47.7%),女生6646人(52.3%),性別缺失585人。學校共135所,其中初中6314人(47.5%),普通高中3599人(27.1%),職業高中3373人(25.4%)。北京市4249人(32.0%),上海市3373人(25.4%),廣州市5664人(42.6%)。

2.2中學生心理障礙情況有效問卷中顯示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272人,占總人數的2.1%,總分均值為36.5±17.3分。存在心理障礙的女生占2.1%(142人),高于男生1.9%(114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心理障礙的上海市學生有2.5%(84人),北京占2.3%(99人),均高于廣州市1.6%(89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心理障礙的初中生占2.0%(129人),普通高中生占1.9%(67人),職業中學生占2.3%(76人),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2.3中學生MHT量表各因子異常情況

2.3.1中學生MHT量表各因子異常總體情況有效問卷中,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各項心理因子得分均正常的學生有51.1%(6787人),存在至少l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48.9%(6499名),存在1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29.5%(3922名),存在2~4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8.0%(2398名),存在5~7項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4%(179人),并無同時存在8項心理問題的學生。

2.3.2不同性別中學生各因子的心理異常情況檢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學習焦慮(42.6%),平均得分為7.6±3.8分,其次分別為身體癥狀(11.0%)、自責傾向(9.8%)及過敏傾向(9.3%)等,檢出率最低的是沖動傾向(1.4%)。女生學習焦慮、身體癥狀、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及沖動傾向的異常檢出率均高于男生,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則是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3不同學校類型各因子的心理異常情況學習焦慮、過敏傾向、對人焦慮及恐怖傾向因子在不同學校類型間的異常分布有統計學差異,其余因子無差異。職業高中學生學習焦慮比例(36.8%)低于初中(44.7%)及普通高中學生(44.2%)。職業高中學生得分為7.0±3.9分,而初中生、普通高中學生學習焦慮得分分別為7.8±3.6分、7.7±3.9分。初中學生過敏傾向因子異常情況(7.8%)低于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10.6%,10.8%)。對人焦慮方面職業高中學生(4.4%)高于初中(3.4%)和普通高中(3.3%)學生。職業高中學生恐怖傾向(2.9%)高于另外兩種學校類型的學生(1.7%,1.4%)

3討論

第3篇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教育;方法;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63 R 395.6 G 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4-0340-02

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不僅給人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帶來了便利,但過多地使用互聯網導致用戶與家人的交流減少,交際范圍縮小,抑郁和孤獨感增強[1]。產生“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即由重復地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性、克制、退癮等現象,對上網所帶來的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2]。

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具備特定的人格特質,且父母養育方式對子女形成健康人格的影響很大[3-4]。有研究表明,網絡上癮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術趨向的人[5]。筆者研究探討高中生網絡成癮者父母養育方式的特征,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新鄉市第一中學、第三中學的高二年級學生452名,從中篩選有網絡成癮傾向的高中生32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6名。并隨機抽取與研究組性別相匹配的32名非網絡成癮傾向高中生作為對照組。年齡為16~18歲,平均(16.79±0.61)歲。

1.2 方法 采用父母養育方式評定量表和修訂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版團體集體施測。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所測數據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

1.3 工具

1.3.1 父母養育方式評定量表(EMBU) 由岳冬梅[4]翻譯和修訂,有4個等級,記為1~4分,1為從不,2為偶爾,3為經常,4為總是。由被試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養育方式,選擇最確切的等級數字。此量表包含11個因子,其中父親養育方式6個因子,母親養育方式5個因子,由66道題目組成。

1.3.2 修訂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 由白羽等[6]于2005年修訂而成,包含19個題目。由網絡成癮核心癥狀分量表和網絡成癮相關問題分量表組成,采用4級記分制。用此量表界定正常群體、網絡依賴群體和網絡成癮群體的3個群體劃分標準。該研究將其整合為正常群體和網絡依賴及成癮群體,只做兩群體記分。

2 結果

如表1所示,網絡成癮高中生與非網絡成癮高中生在母親過分干涉保護、懲罰嚴厲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在拒絕否認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顯示,網絡成癮高中生與非網絡成癮高中生在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和過度保護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與非網絡成癮高中生的父母養育方式存有較大差異。有研究表明[7-8]:父母的情感溫暖以及對孩子的理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有助于消除他們的負面情緒,避免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產生。筆者研究顯示,網絡成癮高中生與非網絡成癮高中生在父母養育方式中的過干涉、過保護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網絡成癮高中生的父母使用過分干涉保護手段的強度顯然大于非網絡成癮的父母。父母的過分干涉易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當孩子獨自面對社會時,更多體會到的是自我效能感低下,易誘發負性情緒和行為問題[9-10]。所以高中生網絡成癮的形成與不恰當的家庭養育方式有一定關系。

第4篇

在當今社會,統計學知識被應用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大量數據等待分析處理,譬如統計全國人口情況、經濟收入情況、農業收成情況等數據,對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做統計行的研究與調查,這些工作都需要有統計學的知識作為支撐才能夠完成。所以統計學知識在當代社會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也已然成為人們的生活常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統計學知識在中小學數學教育中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例如在進行數據收集整理以達到既定目的的時候,收集數據以后還需要對數據進行處理,也就是對數據進行分析,于是人們發明了統計圖表——報表、直方圖、柱狀圖、扇形圖等等。

二、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統計學知識

統計學,這既是一個很具有趣味的學科,也是一門十分貼近人們生活的學科,從平常的百姓到研究技術人員,沒有人不在使用著這門學科。它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統計學是一門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的一門學科,它一般出現在教材的后幾個章節,重視程度往往沒有其它章節深刻。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與深入,統計學知識正在慢慢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出現了統計圖表以及平均數的簡單介紹以及應用,讓學生不斷接觸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數據信息。在中學數學教材中,開始更加深入的對統計學的知識進行介紹以及應用,增加了一些統計圖表種類的應用,增加了眾數、方差、極差等統計學名字的介紹,對于學生來講,更多的是對于統計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三、統計學知識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發展趨勢

統計學知識在中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修訂,正在不斷增加所占章節的比重,知識內容也更加的深入。在我們的生活中,統計學知識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而且統計學也正向著更好地方向發展:

1.整體化。在過去的中小學數學課堂上,盡管有統計學知識的出現,但多數以零散形式出現,知識點不能穿成一條線,這不僅對于教師講課有難度,學生進行理解消化記憶,也成了困難。對學生在統計學方面的長久研究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困難。近些年來,教育理念進步,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也越來越多樣化,教材的改革將統計學知識進行統一,雖然統一的不夠完善,但相對以往,已經進步了很多。這對于統計學知識在中小學的傳播學習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推進了統計學更加深刻化的進程。

2.實際化。近些年來,教育者越來越崇尚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里,解決社會生活的問題。統計學知識成為了首選。首先,基礎的統計學知識簡明易懂,適合所有類型的學生學習。基礎的統計學知識可以被應用到各行各業,這促進了基礎統計學的推廣。稍微復雜的統計學知識在高中進行學習,這些知識可應用到更深刻的領域。

3.數量化。在過去,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一些知識不能被吸收采納,被剔出。如:回歸分析中方程形式過于復雜,而被一些省剔出高考范圍,這是統計學的學習缺失。但近年來,教育水平進步,教學工具全面,學生學習工具更多,如可使用計算器,對回歸分析問題的解決是一種有效手段。

4.娛樂化。以往學習統計學時候,全部是課堂上進行,學習單一枯燥,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在教育理念的進步下,提倡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這為統計學的學習提供了充分條件。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理解學習,尋找與統計學知識有關的生活問題。這既達到了將知識融合進生活的目的,也促進了統計學知識的發展,同時,學生的學習也不會像以往一般枯燥,可以在學習的時候尋找快樂,使學習的過程更加娛樂化。結束語在現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統計學知識的學習依舊停留在書本上、課堂內這樣一個階段,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對于統計學知識的學習將會走出課堂,不斷地進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實踐調查,這也對于培養學生們的自我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們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與他人溝通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幫助,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可以在舒適的氛圍中,輕松愉悅的學習統計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春國.小學數學統計知識教學初探.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0).

[2]馬玉林,鄒軍文.初中數學統計知識及教學探討.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4).

[3]楊亦薦,張柔棉.談中小學里的統計學知識新課程研究,2009年7月,總第155期.

[4]張敬書.對中小學概率統計教學的再認識中學數學月刊,2002年9月,17-19.

[5]史寧中,孔凡哲,秦德生,楊述春.中小學統計及期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6月,第25卷第6期.

第5篇

【關鍵詞】 煙草;知識;態度;效果評價;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69-04

大量研究證實,煙草煙霧中含有4 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很多是帶有毒性的,有些是帶放射性的,已確知有40多種能致癌。從青少年就開始吸煙的人,將有50%的機會因吸煙引起的疾病而早死[1]。1998年Liu等的煙草致死研究顯示,如果中國保持現時的煙草使用水平,在現處于0~29歲的3億人中將有1億人因吸煙而死亡[2]。

2005年北京市學生煙草使用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學生的現在吸煙率為8.26%,嘗試吸煙率為22.16%[3]。2005-2008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等組織開展了多項基于校園的青少年控煙活動。為評估北京市中小學校煙草控制活動的效果,進一步了解北京市中小學生的煙草知、信、行情況,筆者于2008年4月進行了此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根據北京市中小學校的分類及其組成作為抽樣框架,抽取其中11個區縣,通過多階段分層(按地區、經濟狀況、學校類型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共抽取學校87所,學生16 700名。刪去關鍵變量缺失的308人,得到有效樣本16 392人,有效率為98.21%。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3.12±3.47)歲,其中男生8 249名(50.32%),女生8 143名(49.68%);小學生6 859名(41.84%),普通初中生4 845名(29.56%),普通高中生3 670名(22.39%),職業高中生1 018名(6.21%)。

1.2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式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以2005年調查問卷為基礎,進行了部分修改,并加入了被動吸煙與校園無煙環境建設的內容。

問卷主要內容:(1)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住宿情況等;(2)吸煙相關行為,包括嘗試吸煙、現在吸煙、主要吸煙場所等;(3)煙草危害相關知識,包括知識來源、吸煙所致疾病、煙草有毒成分等;(4)對吸煙行為的態度,包括對于父母、教師、同學及自己吸煙的態度等;(5)煙草暴露情況,包括居住房間、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場所內等煙草暴露情況;(6)校園無煙環境概況,包括學校的煙草危害課程、控煙活動等;(7)戒煙相關情況,包括是否戒煙、戒煙原因、獲得戒煙幫助的途徑。

1.3 分析指標 包括:嘗試吸煙率、現在吸煙率、嘗試吸煙年齡、煙草危害知識了解情況、對吸煙者的態度、被動吸煙狀況和學校控煙活動情況等。

指標定義:嘗試吸煙為到調查時為止,至少吸過1口煙;現在吸煙為在最近的30 d內,至少有1 d吸過煙;被動吸煙為不吸煙者每周至少1 d內有15 min以上暴露于吸煙者呼出的煙霧中。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次調查的不同性別、區域、學校類型間學生的煙草使用狀況進行描述,并與2005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各題均以有效回答人數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EpiData 3.1錄入,使用SPSS 14.0進行分析。由于2008年的有效樣本學校類型構成比與2005年有所不同,為避免學校類型的影響,分析時根據總體分布進行了加權。

2 結果

2.1 煙草使用狀況

2.1.1 嘗試吸煙率 2008年的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的嘗試吸煙率為17.02%,其中男生為23.39%,女生為10.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7.632,P=0.000)。2008年不同學校類型學生的嘗試吸煙率不同,且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嘗試吸煙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546.850,P=0.000)。

由于2008年的學校類型構成與2005年不同,用整體數據進行標化后,2008年的嘗試吸煙率為16.93%,與2005年(16.2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49,P=0.104)。在不同學校類型間,職業高中學生2008年的嘗試吸煙率比2005年提高了11.33個百分點,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789,P=0.000)。其余學校類型嘗試吸煙率2年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1.2 現在吸煙率 2008年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的現在吸煙率為7.05%,其中男生為10.96%,女生為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1.442,P=0.000)。且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現在吸煙率也呈不斷上升趨勢。

用整體標化后,2008年中小學生的現在吸煙率為6.12%,高于2005年(5.33%),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45,P=0.004)。但在不同類型學校間,職業高中學生的現在吸煙率2008年達到了32.70%,比2005年提高了8.20個百分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983,P=0.000)。其余類型學校現在吸煙率2年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1.3 煙草使用相關情況 在對于嘗試吸煙年齡的2 867個有效回答中,有748個(26.09%)回答嘗試吸煙年齡為“6歲及以下”,“7~9歲”的占17.16%,分別排列前2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435,P=0.000)。此結果與錢玲、田本淳[4-5]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控煙教育干預活動應注重在低學習階段開展。

在“近30 d,您的主要煙草獲取途徑”的2 614個有效回答中,“別人給的”和“自己買的”分別占前2位(34.54%和33.1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70,P=0.279)。

在拒煙教育問題上,2008年中有64.12%的學生表示獲得過教師或家長的拒煙教育,高于2005年(60.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891,P=0.000)。此次調查中“有因年齡小而不賣煙給他”的學生比例占5.84%,與2005年(5.8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沒有買過煙”的學生比例由36.84%上升為50.89%,說明學校控煙教育有一定效果。

2.2 煙草危害知識了解情況

2.2.1 煙草危害知識 2008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有關吸煙與健康的知識來源前5位分別為電視(82.9%)、教師(69.9%)、家長(65.3%)、宣傳畫(56.9%)、報紙雜志(56.2%),但仍有5.7%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聽到或看到過有關吸煙與健康的知識。

有95.7%和91.9%的學生明確表示吸煙和被動吸煙對人體有害,但在現在吸煙者中分別只有77.1%和79.0%的學生認為吸煙和被動吸煙對健康有害,低于非現在吸煙者的認識率(97.3%和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056.115,288.777,P值均=0.000)。

在對煙草與健康相關問題的認識上,除“吸煙會影響一個人的肺活量及運動表現”外,女生對于其他保護因素的正確認知率都高于男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2 對煙草有害成分和吸煙所致疾病的了解 調查對象正確認識煙草燃燒可產生的有害成分依次為尼古丁(91.66%)>煙焦油(79.62.%)>致癌物質苯胺類(56.52%)>一氧化碳(50.76%)>放射性物質(12.85%)。其認知率均高于2005年,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整體上對放射性物質的認知率僅12.85%,說明學生在對某些有毒成分的認知上還存在盲點。見表3。

調查對象對吸煙可致疾病認識依次為肺癌(88.02%)>氣管炎(65.02%)>冠心病(33.16%)>高血壓(30.94%)>腦血管病(28.60%)>胃癌(23.87%)。2008年與2005年結果比較顯示,學生的認知在高血壓、冠心病和腦血管病方面增長幅度最大,可能與近年來社會大環境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廣泛關注有關。從整體上看,除“不知道”項下降外,其他認知率都高于2005年的結果,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3 對吸煙的相關態度

2.3.1 對父母、教師及同學吸煙的看法 在對待父母吸煙的看法上,2008年的結果中對厭惡、污染家庭環境以及影響學習的肯定率明顯高于2005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6.903,29.919,P值均=0.000)。但2008年認為吸煙可解乏、是成人的正常行為的學生比例也高于2005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299,80.403,P值均=0.000)。見表4。

在對教師吸煙的看法上,有40.43%的學生表示教師吸煙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30.71%的學生表示教師吸煙形象不好,在反對同學吸煙方面2008年的結果不如2005年強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008年對“吸煙可以有更多朋友”、“是成熟的表現”及“與我無關”等都比2005年更為肯定。見表4。

2.3.2 吸煙與非吸煙學生對吸煙的看法 200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吸煙者和非吸煙者對煙草使用的看法存在較大差異。現在吸煙者對吸煙的諸多“好處”都較非吸煙者更為贊成。有42.03%的現在吸煙者對“吸煙可以表現成熟”表示肯定,明顯高于非吸煙者(9.19%)。分別有45.57%和40.77%的現在吸煙者表示“既然成人可以吸煙,青少年就可以吸”和“美好的煙草廣告會使自己更想嘗試吸煙”,其比例明顯高于非吸煙者,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在禁止公共場所吸煙、禁止未成年人吸煙、吸煙可破壞形象以及學校應幫助戒煙等有利于控煙的方面,盡管現在吸煙者的贊同率明顯低于非吸煙者,但他們中仍有超過50%的人同意上述看法。

結果還顯示,有94.17%的學生表示公共交通工具應禁止吸煙,有87.95%的學生表示公共場所(如商場、影院、俱樂部、餐館等)也應不允許吸煙。

2.4 學生被動吸煙及校園控煙工作狀況

2.4.1 被動吸煙情況 有45.31%的學生表示在近30 d內每周至少有1 d暴露于吸煙者呼出的煙霧中15 min以上,有51.14%的學生表示在近6個月內存在被動吸煙暴露。

不同地區學生的被動吸煙暴露不同,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近30 d被動吸煙暴露率分別為44.59%,45.24%和49.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2.825,P=0.002)。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近6個月被動吸煙暴露分別為50.23%,51.21%和55.84%,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16.070,P=0.000)。均為農村學生被動吸煙暴露率最高。

2.4.2 校園控煙工作狀況 在對學校控煙活動的調查中,有93.67%的學生表示學校舉辦過控煙活動,對每項活動的肯定情況為:控煙健康教育課(62.73%)>在“拒吸第一支煙”簽名冊上簽名(30.85%)>控煙知識競賽(27.36%)>控煙繪畫活動(24.18%)>控煙小品、相聲等(16.59%)。學生對上述活動的喜愛程度依次為:控煙小品和相聲表演、控煙繪畫活動、在“拒吸第一支煙”簽名冊上簽名、控煙健康教育課、控煙知識競賽。

分別有76.13%和70.83%的學生明確表示學校講解過控煙法規中關于青少年的部分和學校課程中有關于煙草危害的內容。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對上述2個問題的肯定回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6.620,1430.799,P值均=0.000)。

在對學校對學生進行戒煙輔導、學校提供煙草危害信息以及學校與小區合作舉辦活動問題的回答上,同樣表現出了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學生肯定回答率下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普通高中生的結果普遍低于職高學生,可能與普通高中學校的教學任務更重有關;除學校與小區合作舉辦活動項外,其余2項間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χ2=85.943,P=0.000;χ2=4.215,P=0.040)。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的嘗試吸煙率、現在吸煙率均為男生高于女生,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我國在重慶、廣東、山東和天津[6]結果較一致。

與2005年的結果相比,學生嘗試吸煙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現在吸煙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對現在吸煙率進行不同學校類型間比較發現,除職業高中外,其余學校類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2008年現在吸煙率的上升與職業高中生現在吸煙率的上升有很大關系。在對嘗試吸煙率分析時也發現,2年間職高學生的嘗試吸煙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結果與楊功煥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對于嘗試吸煙年齡的回答中,占第1位的是“6歲及以下”,學生的煙草主要獲取途徑主要為“別人給的”和“自己買的”。結果與2005年郭欣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此次研究顯示,200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煙草使用狀況與2005年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在對煙草危害的認識上,現在吸煙者對“吸煙和被動吸煙對人體有害”的認識率低于非吸煙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生對于煙草危害的正確認知率多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對煙草危害的正確認識是防止青少年吸煙的有效保護因素之一。同時提示控煙教育更應該注重培養現在吸煙男生對煙草危害樹立正確的認識,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遠離煙草。

此次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煙草的有害成分和吸煙所致疾病的正確認知均優于2005年王星火等[8]的研究結果,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2008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煙草使用狀況與2005年間并無明顯差異。由此可以推斷,北京市中小學生對煙草的知識和行為間可能存在分離現象。這也符合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即首先個體的煙草危害知識提高,然后信念隨之改變、社會氛圍也逐漸變化,最終人群的吸煙行為才會發生變化。

上述結果明確肯定了近3 a來北京市中小學校控煙工作的成績,但學生在對某些有毒成分的認知上還存在盲點,如對放射性物質的正確認知率僅為12.85%。提示學校在開展控煙工作中,應適當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并合理利用醫藥系統的資源,積極獲取醫務人員的幫助。有研究顯示,學生對醫務人員宣傳的煙草有害健康知識的可信程度最高[9]。

在對父母、教師及同學吸煙的看法上,學生對父母吸煙的否定比2005年更為強烈。同時,現在吸煙者對吸煙的諸多“好處”都較非吸煙者更為贊成,如吸煙對異性有吸引力、有助于社交等,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現階段學生在拒煙信念上仍未達到較好的程度,北京市學校控煙工作應繼續加強,同時注重對現在吸煙者的針對性,防止現在吸煙者對非吸煙同伴產生不利影響。

在被動吸煙方面,分別有45.31%和51.14%的學生表示在近30 d內和近6個月內存在被動吸煙暴露。此結果與我國參與的“全球青少年煙草調查”[10]的結果相吻合。不同地區學生報告的被動吸煙暴露結果顯示,農村學生的被動吸煙暴露率高于城市學生和縣鎮學生,與楊功煥等[7]報告的結果類似。城市和農村人群報告的被動吸煙暴露率分別為49.7%和54.0%。提示經濟欠發達地區學生存在更高的被動吸煙暴露,控煙工作應注重在該類地區的宣傳。

學校控煙活動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對學生人群的控煙活動覆蓋率很高,目前開展的活動中位于前3位的分別為控煙健康教育課在“拒吸第一支煙”簽名冊上簽名、控煙知識競賽。在眾多控煙活動中,學生們比較喜歡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如控煙小品和相聲表演、控煙繪畫活動等。

學生對校園控煙工作的肯定回答率總體上隨著學校的上升而遞減趨勢,差異多有統計學意義;但普通高中的學生肯定率稍低于職業高中,可能與普通高中學校的教學任務更重有關。提示控煙力度在高學習階段以及繁忙學習階段相對較弱,而這些階段的學生往往存在著很多的煙草使用的高危人群。

綜合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青少年控煙工作應更加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學校控煙工作。學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動場所,理應成為開展青少年預防吸煙教育活動的主要依托,而學校內嚴格的校紀校規也為更好地落實學校控煙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強制力。(2)爭取家長及社區參與控煙。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的控煙活動不僅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學生吸煙,而且對家長的吸煙行為也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3)發展同伴控煙教育。Suzanne等[11]對英國10 730名中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曾不規律吸煙的學生經過1 a的同伴教育后,每周吸煙率下降了18.2%。由于同伴間文化背景和閱歷相同,彼此易于溝通,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因而干預效果顯著。(4)獲取大眾傳媒支持。Worden等[12]報告了針對女性青少年的為期4 a的大眾傳媒干預研究,結果干預組的吸煙率比對照組的吸煙率低40%,并且干預效果一直保持了5 a。利用大眾傳媒進行煙草危害知識宣傳以及利用名人效應來傳播健康信息,都將獲得很好的效果。

4 參考文獻

[1] SIR JC, DAVID S. Tobacco: A Global Threat. Macmillan Education 2002:7-49.

[2] LIU BQ, PETO R, CHEN ZM,et al. 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in China 1:Retrospective proportional mortality study of one million deaths. BMJ,1998,317:1 411-1 422.

[3] 郭欣,曹若湘,陶立元,等.北京市2005年學生煙草使用情況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8,29(5):417-419.

[4] 錢玲,易厚廣,田本淳,等.我國六城市小學生煙草與健康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297-299.

[5] 田本淳,錢玲,張巍,等.我國六城市中學生煙草與健康方面的知信行狀況分析.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4):363-366.

[6] 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collaborative group. Differences in worldwide tobacco use by gender: Finding from 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J

Sch Health,2003,73:207-215.

[7]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8] 王星火,郭欣,張檬兮.北京市2005年學生煙草相關知識態度現狀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5):402-403.

[9] 文孝忠,陳維清. 初中生有關吸煙與健康知識和需求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6,22(5):638-640.

[10]The GYTS Collaborative Group. 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 hand smoke among young. Tob Control,2006,14 (Suppl II): ii4-ii19.

[11]SUZANNE A. It is good to talk: Adolescent perspectives of an informal, peer-l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moking. Soc Scien Med,2006,63:320-334.

第6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78例骨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組)和觀察組(Orem自理模式組)各39例。對照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2.5±5.1)歲,骨折部位:脛骨骨折15例,手部骨折5例,股骨骨折10例,足部骨折4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學歷:大專及以上17例,高中和中專16例,初中及以下17例。觀察組男28例,女11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3.0±4.8)歲,骨折部位:脛骨骨折16例,手部骨折6例,股骨骨折9例,足部骨折4例,其他部位骨折2例;學歷: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和中專16例,初中及以下18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包括健康宣教、飲食[2]、、治療及康復訓練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治療情況等給予相應的護理,同時給予康復過程中注意點的告知,并囑家屬進行相應的輔助護理,循序漸進地進行綜合護理。研究組采用Orem自理模式進行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指導患者進行自理,充分調動患者的自理能力[3],同時骨折患者因骨折的存在多影響機體的活動度,從而影響其活動,但是正因如此其對于自理的需求更為強烈,以肯定其在自身角色中的作用,在護理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這種心理,針對性溝通和護理,達到最佳的護理循環模式,最后達到盡快康復的目的。

1.3觀察指標

將2組患者的治療護理效果及護理前后的SF-36生活質量評分進行統計及比較。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4]共包括兩大類8個評估小項目,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對患者每個項目分別進行評估。治療護理效果分為痊愈、有效和無效3個層次,總有效率為痊愈率+有效率的總和。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患者治療護理效果比較(表1)表1顯示,研究組的治療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表2)表2顯示,護理前2組患者的SF-36各個項目評分比較,P>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護理后研究組SF-36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7篇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健康;B超檢查;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84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以不斷改進質量管理為核心的質量效益型醫療管理模式, 其通過不斷的優化護理工作流程, 有效提升了護理管理質量[1, 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180例體檢者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180例體檢者的臨床資料, 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100例)與對照組(8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59∶41, 年齡23~86歲, 平均年齡(43.78±26.86)歲, 高中以上62例, 高中以下3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41∶39, 年齡23~87歲, 平均年齡(44.57±26.49)歲, 高中以上51例, 高中以下29例。兩組體檢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體檢方法, 具體包括:體檢前準備工作、具體體檢項目安排、體檢后材料歸檔(不固定醫護人員);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體檢, 具體包括:成立專業的接待組、準備組、醫療組等管理小組, 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 嚴格培訓管理小組人員;體檢前7 d安排接待組告知體檢具體日期及體檢相關要求, 并進行體檢知識的宣教;體檢前5 d安排準備組進行體檢者信息錄入并準備體檢所需物品, 繼續加強宣教;體檢當天安排醫療組認真核對相關信息并進行耐心引導;體檢后1 d核對體檢各項目并分析結果, 發放問卷調查表。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的平均受檢時間、體檢知識掌握程度、體檢質量及滿意度評分;并比較兩組漏檢、未及時收集結果及未及時發放報告等體檢缺陷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體檢效果比較 觀察組平均受檢時間、體檢知識掌握程度、體檢質量及滿意度評分分別為(48.63±26.84)min、

(8.94±2.65)分、(9.49±2.23)分、(9.12±1.42)分, 對照組分別為(85.43±31.79)min、(5.23±2.16)分、(7.56±2.34)分、(7.71±

2.43)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體檢缺陷發生情況 觀察組漏檢、未及時收集結果及未及時發放報告情況分別為2例(2.00%)、1例(1.00%)及2例(2.00%), 總發生5例(5.00%);對照組分別為4例(5.00%)、3例(3.75%)及4例(5.00%), 總發生11例(13.75%);觀察組體檢缺陷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少,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大部分體檢者對體檢程序及醫院體檢環境較為陌生, 且由于體檢者人數較多, 易造成混亂及體檢者不滿等情況, 因此全程化細致的臨床護理路徑對于體檢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3, 4]。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受檢時間、體檢知識掌握程度、體檢質量及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漏檢、未及時收集結果及未及時發放報告等體檢缺陷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5%(P

綜上所述, 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措施對改善體檢效率具重要作用, 有利于減少體檢缺陷的發生并可有效縮短體檢時間, 提高體檢者的滿意度,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超, 李楊, 姚春, 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健康體檢B超檢查中的探討.河北醫學, 2013, 19(7):1092-1094.

[2] 謝月琴.臨床護理路徑在健康體檢工作中的應用分析.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35):88-89.

[3] 毛琦.臨床路徑護理管理模式對團體人群健康體檢的應用效果.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4, 22(4):565-567.

[4] 沈莉.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 中外醫療, 2015, (6):158, 170.

第8篇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患者不僅僅要求醫療質量的提高,還對醫療環境、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需求。分娩是女性人生中一次自然、重要而特殊的經歷。導樂陪同分娩是指醫護人員或經過培訓的護工對產婦分娩時的全程陪護,以減低產婦的焦慮、提高分娩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目前全國對此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的導樂服務并不相同,我院總結全國各地的不同經驗和我院實際操作中的問題制訂了考核導樂人員的標準,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患者來源:所有106例患者均來自我院產科選擇自然分娩的初次分娩患者,年齡20-40歲。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組53人,平均年齡25.2±11.9歲,平均孕周38.5±1.7,平均體重74.5±11.2kg,文化程度按照高中以下/高中/高中以上為10/20/23導樂組53人,平均年齡28.3±11.5歲,平均孕周39.3±2.1,平均體重73.5±12.3kg,文化程度按照高中以下/高中/高中以上為9/20/24;,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

1.2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模式,責任護士給予入院宣教,指導產婦的分娩常識、飲食知識等。按照常規護理模式給予定期測聽胎心、查宮縮及宮口情況。

導樂組實行導樂陪同分娩,陪同人員為助產士(均接受為其2周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制定統一的分娩知識、飲食、產后按摩宣教,在患者宮口開打3cm后開始全程陪護,直至患者出院。包括入院干預、產程干預和產后干預。

1.3導樂陪同分娩:最早在美國20世紀發起,我國近10年剛剛興起。導樂陪護分娩可以通過分娩知識的宣教、醫護人員貼身的陪同、交流減少產婦的分娩前的焦慮和恐懼,保持產婦的精力和體力,取得產婦的信任;第二產程中產婦更愿意配合,保證正確運用腹壓,順利分娩,縮短產程;在分娩后愉快的與新生兒接觸,正確哺乳,自刺激泌乳,促進宮縮,并減少分娩后產婦的抑郁心境。

導樂人員為助產士,通過專業知識考試,并于心理門診學習1月。

對照兩組產婦的分娩情況、產程時間的差異。

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軟件使用SPSS13.0,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并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對照兩組產婦分娩情況,導樂組順產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

2.2 對照兩組間的產程時間,第1、2產程、總產程差異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我國獨生子女政策都導致了家庭對孕婦的過度關注及對分娩的更高要求。孕婦懷孕期間活動量減少以及各種補鈣、補營養方法也都導致自然分娩率的下降。新生兒剖腹產的增加也導致孩子的平衡能力、運動協調性、抗壓能力等等的下降。另外,對分娩的錯誤認知也導致了產婦的過多焦慮,分娩過程中過于緊張,不能有效配合醫師,過早消耗體力也導致了不良分娩。

導樂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產婦的焦慮情緒,讓產婦面臨分娩時感到安全可靠,愿意配合醫師的指導順利分娩。另外,近年來的醫患關系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產婦對醫院不信任,不聽從醫院安排,對醫師及護理人員的不信任增加了醫療風險和糾紛隱患,導樂增加了醫患溝通的可能,患者進入產程后助產士的陪伴與關心減少了產婦及家屬的不信任,對分娩的更加了解也減少了心中的疑慮,對提高易患關系、減低醫患糾紛隱患大有幫助。

我科室與心理門診合作,對導樂人員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培訓和實踐,使得導樂人員提高了心理護理的水平,有助于降低產婦產后抑郁癥的風險,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1] 史玉勤.全程護理陪護伴分娩對于產婦妊娠結局的影響效果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3):270-271

[2] 黎雪梅.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3,1:4-5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1

在結腸粘膜處形成后能夠進入腸腔內的息肉狀病變被稱為結腸息肉,結腸息肉在我國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結腸息肉是消化道類的常見疾病,一旦形成容易發生癌變,需在早期進行切除。在臨床上,切除結腸息肉的方法通常是通過結腸鏡下的腸息肉切除術,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方法簡單、減輕患者疼痛等優勢,臨床效果顯著,但是患者術后容易復發,因此采用延續性的護理方式對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進行護理,旨在通科學的護理方式提高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并且能夠遵照護理方式進行遵醫囑行為,利于恢復健康[2-3]。本文篩選我院收治的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通過對相關因素的分析,找到對延續性護理影響的關鍵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264例進行延續性護理,在264例患者中,女性組有患者136例,男性組有患者128例;患者年齡大于等于60歲的組中有患者127例,患者年齡小于60歲的組中有患者137例;患者學歷水平在高中及以上者有129例,患者學歷水平在高中以下者有135例。患者其他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264例患者進行6個月的延續性護理。首先,給每一位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回訪記錄本,在住院期間給予每位患者相應的治療與護理,在患者出院時,將患者的詳細信息記錄在冊;其次,建立患者交流群,可以采用微信或者其他患者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進行,定期進行康復過程的討論,并且回訪每一位患者情況;再次,提前制定好定期回訪的時間及內容,包括對患者遵醫囑用藥情況的記錄,對患者平時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的記錄,繼續講解結腸息肉的相關知識,再次囑咐患者按時用藥,注意飲食,避免劇烈運動防止不良情況的發生;最后,相關的醫護人員應定期組織走訪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切實了解患者康復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在患者情緒及心理上給予安撫和鼓勵,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給予患者以人文本的關懷。

1.3 評價指標 詳細記錄264例患者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患者的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以及依從性方面,分析患者年齡、性別及學歷的相關影響因素對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延續性護理的影響。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0對數據進行分析,以百分率為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通過數據分析264例患者相關因素,對結腸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后延續性護理的影響,見表2-1,女性患者組,年齡在60歲以下的患者,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患者在定期復診、遵醫囑用藥、依從性方面都優于與之相對應的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第10篇

[關鍵詞]飲食營養;健康宣教;2型糖尿病;生活質量;遵醫行為

糖尿病是繼腫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非感染性流行病。隨著病程延長、病情發展,如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2型糖尿病患者后期可出現眼、腎、心臟等重要器官功能缺陷及衰竭等并發癥。采用恰當的藥物、飲食、運動等治療措施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的關鍵。有研究表明,全程系統的健康宣教可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藥物、合理的糖尿病飲食,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飲食營養護理結合健康宣教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并取得較好成果,現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并排除伴有嚴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齡(51.8±5.9)歲,平均病程(9.8±4.2)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4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4例,平均年齡(50.7±6.2)歲,平均病程(8.7±4.7)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4例,高中及以上43例;統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納入標準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及護理方法,觀察組給予強化飲食營養管理、個性化健康宣教等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健康宣教。以集體或一對一講授、定期舉行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糖尿病及其相關的基本知識,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及生活環境等進行針對性指導。(2)心理輔導。由于糖尿病具有終身性,患者常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醫護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關注,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使其了解不良心理對糖尿病治療的危害,對于心理問題嚴重或有自殺傾向的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3)飲食及運動。控制飲食和運動療法作為輔助治療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健康情況,尤其飲食控制是防治高血糖的最基本的治療措施,遵照醫囑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建議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走路、慢步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強度適中的運動項目,每周運動1~2次,每次30min。(4)自我監測。使患者了解尿糖與血糖監測的重要性,囑患者每周至少做1次血糖測定,預防出現低血糖的方法及發生時相應處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發放及回收調查問卷,由患者自行或家屬協助填寫,由專人統計。

1.3.1營養治療依從性評價采用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Ⅱ,HPIS)為基礎的“健康促進生活量表中文修訂版”進行評價。

1.3.2生活質量評定根據《生活質量指數調查量表》制訂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評定量表,主要包括患者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情況、身心健康情況、患者社會關系及生活認知5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3.3遵醫行為評定

自制《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患者用藥情況、適量運動、飲食合理性、定期復查、自我監測5個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遵醫行為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取x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營養治療依從性比較

兩組護理后營養治療依從性均顯著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有顯著性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與護理前相比,兩組出院時及出院180天后遵醫行為得分均有顯著性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2型糖尿病的發病可能與患者的遺傳、生活環境及自身不良日常生活習慣有關,缺乏營養治療和患者自身缺乏糖尿病認識常導致糖尿病治療效果不理想。而在糖尿病發病因素中,肥胖、高熱量食物攝入等因素在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給予患者飲食營養護理,指導患者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患者血糖控制及提供患者生活質量起著重要作用。有文獻報道,加強患者糖尿病知識的健康宣教能夠有效輔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從而有助于降低或延緩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臨床治療效果,上述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飲食營養護理及健康宣教在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又對飲食營養護理與健康宣教在護理中進行細化,發現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飲食營養護理與健康宣教結合應用于2型糖尿病即可將飲食營養理論知識作為健康宣教中的重要部分,通過通過一對一講授或定期舉行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患者及家屬對飲食營養護理的重視,又可將健康宣教中的飲食、運動、自我檢測等內容通過飲食營養護理付諸于實踐,二者相輔相成,以期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a)-016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the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went gastric bypass surgery. Methods 50 patients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went gastric bypass surgery in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13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given personalized nursing. Then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gniti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plianc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an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gniti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plianc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whil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gnition,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plianc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1, 2, 4 weeks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which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went gastric bypass surgery is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nursing, it has ac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onventional nursing; Personalized nursing; Gastric bypass surgery complic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胃旁路手術是臨床中近年來應用率較高的一類手術,而其中較多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研究顯示,胃旁路手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情況[1-2],因此,臨床對于此類手術治療的重視程度較高,相關研究也較多[3-4]。護理作為胃旁路手術圍術期的重要干預方式,對其進行干預效果的研究極為必要。本研究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在胃旁路手術伴胰島素抵抗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此類手術的護理干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進行胃旁路手術治療且伴胰島素抵抗的患者5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25例。A組中,男9例,女16例;年齡22~42歲,平均(34.3±6.7)歲;體重指數(BMI)為32.0~52.0 kg/m2,平均(39.0±1.7)kg/m2;文化程度:小學、初中10例,中專、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7例。B組中,男10例,女15例;年齡21~43歲,平均(34.5±6.4)歲;BMI值為32.1~52.2 kg/m2,平均(39.1±1.5)kg/m2;文化程度:小學、初中10例,中專、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值及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常規胃旁路手術護理,主要為術前對患者進行住院相關知識及手術相關知識的宣教,另進行常規術前準備,術后進行對癥護理及心理疏導等護理干預。B組患者給予個性化護理,主要為對每例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通過患者及家屬了解其基礎需求及現存疑問,然后在常規疾病及治療知識宣教的基礎上將上述需求及疑問知識融入其中,在宣教的過程中即將患者的個性化問題及疑問進行解決,并注意進行一對一宣教的過程中持續進行疑問的解答及需求的滿足。另外,對患者進行基礎生活護理,術前根據醫師的醫囑及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飲食指導、環境舒適度干預及其他針對性的護理,同時進行術前準備時給予個性化問題解決并與患者溝通,術后進行創口及其他對癥護理,并于整個圍術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緒狀態,然后針對患者的性格特點及接受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并于每次疏導后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疏導效果,再次進行評估及解決。

1.3 評價標準

各項指標均于護理前、護理后1、2、4周分別進行評價。①治療護理認知度:采用自編問卷評估,問卷內容均為手術及胰島素抵抗相關治療及護理知識,問卷總分為100分,以0~60分、>60~80分、>80~90分及>90分分別表示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總優良=良好+優秀。②治療護理依從性:采用Morisky問卷[5]進行評估,問卷分值以8、6~7及30分分別表示較低、偏低、偏高及較高[6]。④生存質量:采用WHO QOL-100量表[7]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情緒狀態及環境影響6個方面,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不同時間的治療護理認知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治療護理認知度總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不同時間兩組認知度總優良率均高于同組護理前(P < 0.05),且B組總優良率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不同時間的治療護理依從性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較好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不同時間兩組治療護理依從性較好率均高于同組護理前(P < 0.05),且B組治療護理依從性較好率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不同時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較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不同時間兩組一般自我效能感較高率均高于同組護理前(P < 0.05),且B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較高率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不同時間的生存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各項目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不同時間兩組生存質量各項目評分均高于同組護理前(P < 0.05),且B組生存質量各項目評分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胃旁路手術是臨床一類用于腸道結構改變及關閉胃部部分功能的手術,在臨床的應用率較高,與本術式相關的各方面研究較多[8-9]。研究顯示,胃旁路手術患者中常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且有研究認為,此類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胰島素抵抗的情況[10-12],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旁路手術伴胰島素抵抗患者的研究價值較高。研究顯示,護理對于胃旁路手術伴胰島素抵抗的各方面干預及改善效果突出,其不僅與患者術前的情緒狀態有關,且對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及康復效果等也有極大影響[13-15],因此,對此類手術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中,應重視護理模式的選取。個性化護理是在臨床中應用率極高的一類護理模式,其對于患者的護理問題具有針對性解決的特點,且解決效果較好,患者對其認可及依賴程度相對較高[16-18]。臨床中對胃旁路手術伴胰島素抵抗患者護理模式應用價值的研究相對不足,因此進行深入探討極為必要。

第12篇

【關鍵詞】 應對方式;自我和諧;高中生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rmony and Coping Styl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u Ying, Wang D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ping Styl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rmony and coping styles. Methods Two hundred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elf-harmony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or two of coping styles in gender and the state of their home, the using of coping style has no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whose father working in their own city or other city, also their mother; Scores of copying styles were correlated with self-harmony. Conclusion The use of solving problem and seeking help has advantage to self-harmony, and the use of fantasy, avoiding and rationalizing has disadvantage to self-harmony.

【Key words】 Coping style; Self-harmon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自我和諧(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Rogers人格理論中的概念,是指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根據Rogers的觀點,自我是個體的現象領域(包括個體對外界及自己的知覺)與自身有關的知覺和意義。同時,個體有著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的機能,而且個體所采取的行為大多數都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如果個體體驗到自我與經驗之間存在差距,就會出現內心的緊張和紛擾,為了維持自我和諧,個體會采取各種應對方式,這樣就為心理問題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個體擺脫精神緊張的自我心理適應和心理支持機制,可簡單理解為人們為對付內外環境要求及其有關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應對方式是心理應激與壓力影響個體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的重要調節變量或中間變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壓力的后果和嚴重性,對個體的自我和諧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探討大學生的應對方式與自我和諧的研究較多[1,2],但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的卻不多[3]。探討高中生面臨生活壓力的健康狀況和應對方式,對于促進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提高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河南省某高級中學一年級2個班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94份,其中男生98人,女生96人;來自農村家庭的有155人,城市的有39人;父親在外地打工的有53人,母親在外地打工的有17人;平均年齡為17歲。

1.2 方法

1.2.1 自我和諧量表 采用根據Rogers有關自我和諧概念的闡述而編制的自我和諧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4]。該量表共有35個項目,采用5級記分制,包括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分量表。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包括對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評價、自我一致性、無助感等,主要反映對經驗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刻板性主要反映個人較為古板、僵化,不能根據事件的變化做出一定的改變;自我的靈活性則與自我的刻板性相反。

1.2.2 應付方式問卷 肖計劃編制修訂,由62個項目組成,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因子。此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4]。

1.2.3 施測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使用統一的指導語控制情境,要求被試仔細閱讀指導語,然后按指導語的要求完成整個問卷。問卷填寫均采用無記名方式,要求做出獨立的、不受任何影響的自我評定。

1.2.4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5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高中生應對方式情況 不同性別高中生只在解決問題因子上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42,P=0.016);不同家庭所在地高中生在求助和合理化因子上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072,P=0.043和t=-2.418,P=0.019);其父親是否在外地打工的高中生在應對方式各因子上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母親是否在外地打工的高中生只在求助因子上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7)。

2.2 高中生自我和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到,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解決問題、自責與求助呈顯著負相關(P

2.3 高中生自我和諧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個體應對方式對自我和諧的預測程度,運用逐步多元回歸,以自我和諧總分和分量表得分為因變量,考察6種應對方式的回歸效應。見表2。自責對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和自我和諧總分有正向預測作用;解決問題對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諧總分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我的靈活性有正向預測作用;幻想對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有負向預測作用,對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諧總分有正向預測作用。

3 討 論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其應對方式只在解決問題因子上有顯著性差異,這與李彥章等人(2004)的研究[5]基本一致。來自農村和城市的高中生其應對方式在求助和合理化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來自城市的高中生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更傾向于使用成熟型和混合型的應對方式。父親在外打工對高中生的應對方式無顯著影響,而母親在外打工只對高中生在求助方面有顯著影響,這與母親是孩子的主要扶養人,孩子遇到問題傾向于向母親求助、尋求母親的理解和安慰有關。應對方式和自我和諧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表明:應對方式和自我和諧的相關顯著,應對方式能有效地預測個體的自我和諧程度,其中進入回歸方程的預測因子主要有解決問題、自責和幻想。解決問題對自我的靈活性有較大的正向預測作用,而對自我和諧總分、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有較大的負向預測作用;自責和幻想對自我和諧總分也有較大的正向預測作用。這是因為成熟型應對方式的使用能使人們以積極的心態緩解內心沖突、調節行為以適應外界環境、有助于心身健康。而不成熟型或混合型應對方式雖能暫時抑制引起內心矛盾沖突的念頭、情緒或沖動,將這些矛盾與沖突或抑制、存放在潛意識中,或加以否認、回避,以暫時緩解內心的不平衡與焦慮,但仍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行為,影響其身心健康。這提醒人們在應激狀態下要多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成熟型的應對方式,盡量少使用自責和幻想等不成熟型應對方式。

4 參考文獻

[1]李莉,陳水平.女中專生自我和諧性與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2]李志凱,崔冠宇,等.本科大學生自我和諧及其與應付方式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

[3]刁俊榮,范玉霞,等.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諧量表測查分析.山東精神醫學,2001,14(4)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15,3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