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基礎醫學

中醫基礎醫學

時間:2023-07-10 17:34: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基礎醫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基礎醫學

第1篇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把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實驗操作融合,從而提升中醫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型與開拓性思維,同時對吸收、消化、深化與升華中醫藥理論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中醫院校往往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致使現在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因此,改革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而進行實驗教學改革之初我們需要客觀地分析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研究其發展現狀,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提高中醫院校基礎實驗教學質量。

1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實驗教學觀念落后。

實驗教學觀念是實驗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指導思想,決定了實驗教學的發展方向。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各個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情況,這在中醫院校中尤為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醫藥科學不同于西方醫學,它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人們認為是歷代醫學家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而與基礎醫學關系不大,這種認識就直接造成了在中醫藥教育中“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長期存在。即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看作是整個中醫藥教學的附屬部分,在教學中過于強調中醫理論的傳承及理論對實驗的指導作用,而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僅僅看成是完成課堂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其次,實驗教學中的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實驗狀態,即沿著教師指定的框架路線去完成實驗內容,按照教師的詳細指導測出正確的實驗數據,整個實驗過程學生很少去分析思考,處于一種被動的盲目狀態。再次,由于學校對實驗教學的輕視,實驗教師也一直處于教學輔助的地位,被忽視而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影響到了實驗教學水平的提升。

1.2實驗教學模式、內容與方法滯后。

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仍沿用了應試教育思維下的程序化訓練模式,該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此模式下,教師往往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全部的教學設計都要圍繞教師的“教”而展開,而學生則成為了教師指揮下的“木偶”,他們的“學”要被限定在教師的“教”的范圍內,這樣學生雖然參加了實驗活動,但實質上難以擺脫被動接受的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亦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多數中醫院校存在實驗教學內容落后的現象,實驗大綱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應用性內容,實驗方法單調而缺乏新意,難以與學科的發展相適應。科學實驗本是一種由實驗設計、方案確定、現象觀察、數據測量、結論分析等過程組成的綜合性智力活動,而進行實驗教學的目的也是通過循序漸進地實驗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多偏重于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內容所占比例較少,這就造成了實驗教學的形式化與程序化,學生可以在對實驗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由于是驗證經典理論內容,所得實驗結果也在預料之中。這種程序化的實驗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也背離了我們開設實驗課的初衷。

1.3實驗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多數高校課程的成績考核以理論考試成績為主,實驗成績處于從屬地位,可有可無,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主觀上對實驗考核及成績的不重視。而現有的實驗考核評價體系也是以實驗報告是否規范、整齊、清潔及實驗結果是否符合要求來作為評價標準,雖然某些課程存在實驗操作考核部分,但形式單一,內容簡單,難以改變實驗考核應付的性質。以上這些傳統的實驗考核方式都不利于學生對實驗過程的深入思考,大大降低了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2實驗教學改革對策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需要確立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工作。

2.1轉變觀念,重視實驗教學。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應該得到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和認可。在基礎醫學領域,人們普遍認為實踐是探索新知的基本途徑,而理論是實踐基礎上的總結和升華,它們之間并不是主從關系,也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而是同一教學體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在教學組織與改革方面,我們應該轉變“理論教學高于實踐教學”的思想和“輕視實驗教學”的觀念,重視實驗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作用,掃清實驗教學改革發展的障礙,讓其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用。

2.2更新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更新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它必須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相適應。而在中醫院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往往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其中的一些實驗方法和技能已經處于淘汰的邊緣,這已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更新現有的實驗教學內容,增加富有中醫藥特色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比例。綜合設計性實驗是實驗教學的高級階段,它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和現有的實驗條件,在查找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法和材料來進行實驗。而教師主要是對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并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給予指導。對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異常現象,應倡導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可從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儀器調節方法等方面適時加以啟發和引導。另外,因材施教也是實驗教學中應該注重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往統一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我們主張引導優秀的學生參與一些能反映學科前沿知識的研究探索性實驗,特別是中醫藥相關領域的實驗,讓他們盡早地接觸科研;而對于一些動手能力欠佳的學生,我們會重點強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并與他們一同分析實驗操作中的問題,幫助他們確立自信心,從而能夠獨立完成基本的實驗教學內容。總之,在實驗教學中,驗證性的內容要減少,探索性的內容要增加;“保姆式”的服務要減少,“導師式”的指導要增加,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構筑新型實驗考核評價體系。

要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就要改革現有的實驗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也就是改變目前單一的以實驗報告為主的評價方式。實驗報告是實驗過程和結果的總結,能夠反映出學生是否具有科學的實驗態度,是否具有觀察現象、總結概括、分析問題和實驗書寫的能力,因此把實驗報告成績作為實驗考核的指標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如果過于提升實驗報告在考核評價中的地位,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即無論實驗做得是否成功,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就能夠得到較好的成績,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做實驗的興趣。為此,我們在原有考核標準的基礎上,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質量引入考核體系并作為重要依據,重教學于實驗過程中,以學生實驗綜合成績來作為期末的評定標準,并把實驗考核引入到課程教學考核之中,以扭轉重理論、輕實驗的不利局面。所謂綜合實驗成績,即綜合平時和實驗考核成績后給出的綜合實驗成績。其中,平時成績由實驗預習情況、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報告組成,而實驗預習情況可從實驗內容的理解、預習報告的書寫、思考題的解答等方面加以評定;實驗操作過程可從儀器的使用、具體步驟的操作等方面加以評定,該部分還可以讓學生以自我評價及小組互相評價的方式來參與實驗操作成績的評定,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驗報告評價也要在以往的基礎上加以改革,要把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討論及實驗建議等內容作為重點的評價內容。在實驗考核方面,我們也提倡采用多種形式結合,比如學生隨即抽取一次實驗或實驗的一部分來加以操作,教師根據其操作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現場打分;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并開展實驗,教師根據實驗的完成情況來給出成績。總之,構筑較為完善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監控實驗教學質量,從而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3結論

第2篇

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醫藥院校基礎醫學課程大多還是承襲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機械照搬西醫臨床專業基礎醫學的課程體系,即以學科為中心,按醫學科目進行教學,各個知識點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課程設置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在大一、大二階段分別講授。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科各自的獨立性、系統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統的形態與功能、生理與病理等知識本是相互聯系的,孤立地依據某一門課程難以闡述透徹,影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因此這種忽略醫學知識整體聯系的傳統模式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存在明顯弊端。在教師方面,各課程通常各自為陣,基于本課程的特點進行教學,難以完成知識點的有機銜接,無法給學生勾畫出系統的基礎醫學知識體系。各課程教師為便于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理解,都必須做承前啟后的鋪墊,這又導致了一方面是教學內容的無序重復,另一方面是課時不足的尷尬局面。在學生方面,由于缺乏對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的整體了解,在單個課程中學習某個知識點時,態度消極、被動,對所學基礎醫學知識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對后續臨床各學科的學習起不到應有的促進作用。而且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的思維易于局限在某個專業范圍內,對醫學整體知識掌握不足,導致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降。教學內容的無序重復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效果,學習耗時長、效率低。有鑒于此,必須對基礎醫學課程體系進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適合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基礎醫學整體知識的掌握,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為造就專業水平高、動手能力強、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服務。

2改革的對策

2.1變革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改變原有按醫學科目進行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臨床實際需要,采用以系統為主線、形態和功能闡述相結合的新的橫向教學模式。即將分屬于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按系統進行整合,構建新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進行橫向教學。新模式不再以課程為單位分別安排教學,而是以系統為軸線,各科目教師穿插授課,著力為學生勾勒出基礎醫學的整體知識體系,使基礎知識真正服務于臨床實踐,讓學生提前對臨床知識有直觀的了解。以泌尿系統為例,在以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里,我們首先讓學生明了腎臟的位置、形態,這部分知識由解剖學教師講授;繼而由組織學教師和生理學教師闡述腎臟的生理功能,包括腎小球的過濾、尿液的產生過程;最后由病理學教師講解腎臟的常見病變,如尿毒癥形成的機理等。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當我們完成泌尿系統中腎臟的講授時,學生對腎臟這一人體器官的位置、形態、生理以及常見的病理表現都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這種從解剖、組織、生理、病理等課程橫向同時進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易于理解與臨床相關聯的知識,而且便于各課程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識點的遺漏,同時也避免了授課內容的不必要重復,減少了課時數,為學生贏得了更多討論與自主學習的機會。

2.2整合教學內容參考國外教育界倡導的融合性學習(blendedlearning)模式,從宏觀的角度綜合考察課程體系,站在整體的高度整合基礎醫學各學科知識,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組織學等各課程內容按照結構-功能-病變的主線進行橫向融合,構建新的教學模塊,即基礎醫學教程。新模塊分為理論與實驗課兩大部分,其中理論課程包括基礎醫學教程導論、基礎醫學教程各論(上)及基礎醫學教程各論(下);實驗課包括基礎醫學形態實驗與基礎醫學機能實驗。通過整合,使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實現形態與機能、宏觀與微觀、正常與異常、生理與病理等多種知識的綜合”。新的教學模塊強調整體意識即完整知識結構的構建,淡化了學科界限,使教學內容體現學科群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重組與綜合,對基礎醫學課程內容進行整體優化與改革,避免了傳統基礎醫學教學模式中常見的內容重復及相關聯知識點銜接不充分等弊端,實現各學科間的有機銜接。這種整合體現了基礎醫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掌握,也強化了知識的整體性和實用性,縮短了基礎醫學的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踐,有利于增強學生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講授法為主的同時,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設計一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帶領學生參觀解剖形態陳列室,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人體結構;指導學生進行顯微鏡觀察、完成各種實驗等。這種采用多專題和重討論,將演示、參觀、實驗等方法有機融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教師一言堂式的沉悶講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生能主動圍繞專題積極討論,活躍思維,深化思考,提高了學習效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網絡化學習相結合,即將視聽媒體、計算機輔助的學習方式與運用粉筆的傳統學習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直觀地觀看結構圖,并指導學生利用相關網站拓展獲取知識的途徑;同時在我們自己構建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開展輔導與答疑,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這一系列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促進了教與學的融合,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優化了教學效果。

3教學效果評估

3.1授課對象及教學模式授課對象為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級五年制本科中醫學專業精誠

計劃實驗班、普通中醫班,精誠計劃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誠計劃班依據整合后的教學模塊“基礎醫學教程”,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進行橫向教學;普通班采用傳統的以課程為單位的一般教學模式。以泌尿系統為例,傳統教學模式所用課時數為27,教學內容包括:泌尿系統的形態結構(組織學、標本實習、大體形態,9課時),由解剖組織學教研室承擔;尿液的生成與排出(6課時)、尿液的生成與排出實驗(3課時),由生理學教研室負責;泌尿系統病理(9課時),由病理學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所用課時數為18,教學內容包括:泌尿系統的形態結構(3課時),由解剖組織學教研室承擔;尿液的生成與排出(9課時),由生理學教研室負責;泌尿系統病理(6課時),由病理學教研室完成。需要說明的是,傳統教學模式按學科安排教學,上述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負責的教學內容分別在各自的學科中橫跨2-4個學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強調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因此上述教學內容橫向整合在同一個學期中完成。 3.2測試方法在完成一個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后,教師組織該系統的病案討論,學生進行綜合性實驗。在該系統的教學過程全部結束兩周后,對學生進行測試。選擇該系統最重要的知識點作為測試內容,學生采用口頭表述或者書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測試。3.3測試結果以泌尿系統為例,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泌尿系統各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如下。

3.3.1腎的形態結構成績測試結果精誠計劃實驗班:達標5人,基本達標23人,未達標7人,達標率80%;普通中醫班:達標9人,基本達標22人,未達標10人,達標率76%。經χ2檢驗,χ2=1.228,P>0.05。兩種模式下腎的形態結構成績達標率無顯著差異。

3.3.2腎小球的濾過過程成績測試結果精誠計劃實驗班:達標7人,基本達標20人,未達標8人,達標率77%;普通中醫班:總人數41人,達標5人,基本達標26人,未達標10人,達標率76%。經χ2檢驗,χ2=0.905,P>0.05。兩種模式下腎小球的濾過過程達標率無顯著差異。

3.3.3尿液的排出過程成績測試結果精誠計劃實驗班:達標5人,基本達標22人,未達標8人,達標率77%;普通中醫班:達標5人,基本達標25人,未達標11人,達標率73%。經χ2檢驗,χ2=0.193,P>0.05。兩種模式下尿液的排出過程成績達標率無顯著差異。

3.3.4尿毒癥的病因病機等成績測試結果精誠計劃實驗班:達標4人,基本達標19人,未達標12人,達標率66%;普通中醫班:達標4人,基本達標20人,未達標17人,達標率59%。經χ2檢驗,χ2=0.417,P>0.05。兩種模式下尿毒癥的病因病機等成績達標率無顯著差異。兩個班級的達標率比較雖無統計學意義,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學的精誠計劃實驗班總體成績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普通中醫班。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章節的測試結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處

第3篇

關鍵詞:高職;基礎醫學概論;學習興趣;醫學科普知識;雨課堂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醫療衛生事業迅猛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為適應社會對復合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開設一系列醫學專業[1]。廣西中醫藥大學于2001年成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設有針灸推拿、醫療美容技術、護理、護理(口腔護理方向)、口腔醫學、中醫骨傷、康復治療技術、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藥學、中藥學、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品生產技術等13個專業及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教育主要以培養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美容保健人才為特色,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為廣西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中醫藥養生保健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為更好地滿足21世紀對醫療衛生工作的要求,基礎醫學概論是這些專業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教材由劉黎青主編,分為上、中、下三篇,涵蓋了正常人體形態學、正常人體機能學、人體疾病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和病理學等課程。由于本課程主要是針對高職大一學生,部分學生為缺乏生物學教育背景的文科生,醫學基礎知識薄弱,所以面對知識涵蓋廣、術語比較多、內容繁雜、綜合性強的基礎醫學概論,學生常常會出現望而生畏,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低下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2]。筆者在從事基礎醫學概論教學的2年時間里,發現在講授基礎知識的時候,如果融入一些醫學科普性內容的話,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更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甚至學以致用。因此筆者在此將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些實踐經驗以及成效總結如下。

1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適當引入醫學科普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在中醫藥院校擔任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教學的教師,面對高職大一學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結合課本,把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講解清楚,學生大體上能夠掌握這些知識點。但學生一般興致不高,覺得這些醫學知識偏向于理論,無法有效和實踐聯系起來。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發現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醫學科普常識性的知識,能夠極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好地獲得一定的醫學知識,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所以,結合基礎醫學概論教學的具體情況和筆者的知識背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醫學科普內容。例如,在講解第一章細胞與組織時,其中涉及到細胞膜與物質運輸,以往都是單獨進行講解,小分子通過跨膜進行運輸,分為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大分子通過膜泡進行運輸,分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別介紹各種運輸方式的具體特點。學生聽起來就會覺得比較抽象。那么現在在講完這些內容之后,筆者會根據學生專業,如果是藥學或中藥學專業,會進一步介紹很多藥物必需進入細胞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通過與藥物跨膜運輸聯系講解,學生就會覺得具體形象一些。而講完這些內容之后,筆者又會拋出一個科普性的問題,如何煎藥?首先讓學生自己討論,因為這個和實際生活以及他們專業密切相關,學生興趣很高。然后筆者再聯系物質跨膜運輸講解為什么要這樣煎藥:大多數中藥都取材于動植物,利用存在于動植物體內的某些有機物,來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這些有機物一般存在于動植物細胞內,外面有一層細胞膜,當用冷水煎藥或先冷水適當浸泡藥材時,這些有用的有機物很容易透過細胞膜的空隙進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開水煎中藥,中藥材一接觸開水,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會受熱立即變性凝固,堵塞細胞膜空隙,使細胞內的有效成分無法進行跨膜運輸,從而無法有效發揮藥物性能[3]。然后筆者還會進一步展開,具體煎中藥的方法,以及服用儲存的基本注意事項,使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具體應用聯系起來。再如,在講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謝時,一般介紹嘌呤核苷酸的最終分解代謝終產物為尿酸,并詳細講解其具體的代謝途徑,當代謝異常時,會導致血中尿酸含量過高,形成尿酸鹽晶體沉積于關節、軟骨組織,導致痛風。這些內容講完,核苷酸分解代謝內容就基本結束了。現在,在講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筆者會進一步講解一些痛風相關的醫學科普知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各種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斷被人們攝入體內,在中國患痛風的人越來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為體內嘌呤含量過高,導致其降解產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鹽沉積在四肢關節,導致晶體相關性關節病。如果長時間無法緩解,還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全。那么我們平時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去預防和緩解痛風呢?在正常情況下,想要預防痛風,必須將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介紹在平時應該遠離哪些食物、平時應該怎么做來降低患痛風的概率以及緩解痛風[4]。除了這些章節之外,還有很多章節都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相關的醫學科普知識。如第十章常見致病真菌,在講到曲霉菌屬時,除了介紹其基本生物學性質、致病性,應多普及黃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結合播放相關視頻,讓同學們印象更加深刻。黃曲霉素是一種一級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黃曲霉素廣泛存在于發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誘發肝癌等嚴重疾病[5]。如發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黃曲霉素。所以食物發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覺得可惜,不要認為發霉的食物煮熟就沒事,其實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溫才能被徹底消除,平時烹飪的溫度無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發霉,務必扔掉,避免損害身體健康。筆者發現,在課堂上融入這樣的醫學科普內容,學生興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幾分鐘,學生們就可以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熱情,樹立基本的醫學常識,且能更好地將醫學科普知識普及給身邊的人,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

2利用雨課堂兼顧課前-課上-課后互動教學,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學習興趣

2016年4月,雨課堂這款互聯網教學工具的出現,能很好地將上課課件(PPT)和微信融合起來,老師通過雨課堂建立班級課程,學生加入該課程,能將課前-課上-課后銜接起來,能更好地展開互動教學[6]。筆者每次上課前,都會提前將第二天要上課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摘要在雨課堂推送,并實時監控督促,每個學生必須要瀏覽,否則平時成績就會受到影響。在課上,作者會推送一些案例,讓學生們分小組展開線上討論,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加入到課堂案例教學中,老師從傳統模式中的一個孤獨的表演者轉變為引導輔助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識的角色。學生們不再是簡單的拿著教材渾渾噩噩地來到教室聆聽老師慷慨激昂的教學,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因而能夠極大激發學生去思考、交流和課后主動去學習,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并且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大案例筆者還會在課后通過雨課堂一些相關的案例或者視頻,供學生們進一步學習,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講授完一個章節,相關的習題都可以通過雨課堂,及時進行課后測試,使筆者能夠跟蹤了解到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從而及時對一些共性問題進行線上答疑。借助雨課堂平臺,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學習的難點、提出的問題都可以顯示出來,老師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教學,學生們對于學習也不再是枯燥、單純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積極主動去思考獲得知識。互動的教學模式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實踐成效

筆者發現在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引入醫學科普內容時,學生興趣高昂,氣氛活躍,為了更好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開始第一堂課時,筆者就會告知他們這個學期的形成性評價方案,其中平時作業只有一個,將自己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個現象或問題,嘗試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為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1000字以上。第15周的時候統一提交,可以是手寫,也可以是打印版。學生們完成情況非常好,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們的醫學科普意識。如有同學可能經常發燒,她就詳細地查了什么是發燒,人為什么會發燒,發燒之后怎么辦;還有同學寫過敏性皮炎,尤其是為什么有些人對化妝品過敏;還有同學對盧伽雷氏癥感興趣,詳細介紹了該疾病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是四大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有的同學介紹牙周炎,以及怎么預防;有的寫人睡覺的時候為何偶爾會突然抽搐,從科學的角度介紹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還有的同學寫人難過的時候為什么會流淚以及有什么好處。一百多個學生,每個學生都認真地結合自己的生活背景以及自身具體情況,進行了思考和寫作,并且大部分是通過手寫,極大地促進他們課后去了解更多的醫學科普知識,增強醫學科普意識,促進他們學習基礎醫學概論的熱情。并且科普知識的獲得,能為以后的生活、工作建立一個良好地習慣,知道如何去預防疾病發生,以及日常生活應該注意哪些事情。而借助雨課堂,師生之間的距離打破了時空的關系,通過該平臺,師生交流更多,學生們有什么課程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老師對學生們的學習狀況也更加了解,能更好地針對性地備課。學生們也變得越來越愛交流和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更有學習主動性,真正達到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目的。總之,中醫藥院校高職學生,尤其有些是文科生背景,基礎相對薄弱,對基礎醫學概論課程學習畏難,從而學習興趣不高。而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導入醫學科普的內容以及使用雨課堂將課前-課上-課后串起來,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再畏懼不懂,可以大膽地進行交流并且積極主動去學習,促進與學生的互動,提升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目標。

第4篇

實驗骨傷科學 中醫骨傷 教學實踐

一、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要性

實驗骨傷科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和方藥對機體的作用、作用機理,以闡明骨傷科疾病的發生機制及中醫藥防治疾病骨傷科疾病的原理,是現代中醫骨傷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中醫骨傷現代化及培養現代中醫骨傷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等多種研究方法。

多年以來這門課程在陜西中醫學院一直作為自修課程,但隨著中醫骨傷專業的發展及學科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必要性愈加明顯。通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驗證理論、培養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中醫骨傷科學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中醫學(骨傷方向)于2007年正式開設了該門課程。但其涉及面廣,對基礎知識要求較高,而課時相對較少,給這門課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進行了有限的實踐與探索。

二、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可行性

從課程設置看,實驗骨傷科學涵括范圍廣,課程內容系統性強,使學生能系統地用實驗去印證理論知識。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機會增多,課程更貼近臨床實際,使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的同時,能系統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同步發展。因此,從課程特點看,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設計看,如果把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目的局限于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范疇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只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內容,就能通過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制備狗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及假設股骨頭壞死等臨床景象以后由學生自己獨立處理,鍛煉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這些問題不能從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這就促使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從實驗中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樣做使實驗骨傷科學課不再是簡單地重復手術操作步驟,而是一個探討性和研究性的學習過程。無疑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骨傷科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創了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主動的實踐者,從而充分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其求知欲望。學生在實驗中思維活躍,操作認真,討論熱烈,探索精神強。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實驗骨傷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

三、加強基礎醫學教育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基石

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知識,這些基礎醫學知識掌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很多相關基礎知識較差,對于很多基本的實驗方法不了解,對一些基礎實驗的原理也不清楚,這樣該課程讓他們覺得很難理解。所以對于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學生,加強基礎醫學的學習對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有重要意義。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尤其要注意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方法及實驗原理,了解基本實驗程序,實驗儀器。

四、科研創新意識及基本能力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內涵

我們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就在于增加我們對中醫骨傷疾病研究的本領,要開展科學研究,首先我們要有科研意識,要在我們的工作及學習過程中,通過意識去發現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尚無這方面意識,因此,如何加強對中醫骨傷專業本科生科研意識的引導,培養正確的科研意識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通過介紹近些年來現代醫學、現代骨科學及中醫骨傷科學發展的最新理論、臨床與實驗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新動態來擴大學生知識面。這對開拓科研思路,培養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時通過課堂探討,要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為了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他們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過國內外最新文獻的學習,讓他們在進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的基礎上,也了解到學科前沿,同時對他們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中重視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良好的科研思維和探索精神,培養創新的科研能力。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科研意識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類、科研選題的步驟及原則、有關醫學實驗動物學基礎知識等。

另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骨傷特色及重點病種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訓練,如講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現狀,中醫藥的優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體內容包括長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制備方法及觀察指標。另外,頸椎病、股骨頭壞死、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骨質疏松、脊髓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在科研思路方面,我們在教學中引用國外最新文獻,通過這些文獻的結構設計、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層次來讓一方面學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

五、突出實驗技能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點

一個好的課題需要嚴謹的設計,但涉及再好的課題也是需要熟練科學的實驗方法來完成,所以加強實驗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基礎醫學的教學實驗相結合,適當增加骨傷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實驗,如我們在組織學實驗中可以適當增加肌肉,骨骼的標本處理、常規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學;在免疫學實驗中可以增加神經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等。目前全國中醫藥院校尚沒有統一編制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教材,我們根據以往給中醫骨傷專業2003級、2004級、2005級本科學生講授這門課時的經驗,結合教學改革內容,并參考了同類相關教材,編寫了內容配套、操作性強、重復性好、同我院現有基礎條件適宜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院內教材。以期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動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體教學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應用國內外相關實驗方法的多媒體課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表達知識的媒體結合起來,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論感官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嗅鞘細胞細胞的形態學觀察及其培養,我們把培養嗅鞘細胞的實際操作過程及培養結果的圖像拍攝下來,制成多媒體課件,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深受他們的歡迎。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節省時間。我院目前此門課總時數為36學時,其中理論28學時,實驗8學時。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在單位時間里增加了信息量,減少了板書時間,與以往相比相對延長了學時,使我們有時間給學生講解更多的內容。

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精神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使人對工作、學習和創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從而使人思想活躍,注意力集中,產生較高的智力而獲得成就。這門課程因內容較廣泛和前沿,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通過一些設計性實驗或課題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我們布置以“中醫腎主骨生髓理論”為基礎,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通過這一任務學生就會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及科研專著去了解科研的整個過程,如,設計思路、動物分組、動物造模、指標測定及統計學方法等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團隊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這一點對于以后的臨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但迄今為止,該學科尚存在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具體涉及到傳統基礎理論及臨床技術,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臨床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實驗骨傷科學的開設和規范教學對于中醫骨傷專業發展及培養創新性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進一步總結教學經驗,增加學生興趣,培養新世紀中醫骨傷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壽好長,朱津浦,金京南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改革[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中教學模式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6).

(上接第168頁)用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Blog的出現使網絡教育的發展更上了一個臺階,也使得人們將重新審視教育信息化的許多認識。在Blog短短的發展階段,它已經用它的優勢,使人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進行知識管理的工具。隨著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將引發人們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網絡教育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然Blog在教育中的應用,還需要我們每一個Blog受益者去探究、發展和推廣,使它成為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成為教育發展中的有利工具。

參考文獻:

[1]黎加厚. Blog與教育:體驗生命歷程共享[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2]張正國. Blog:承載我們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3]馮紀元.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4).

[4]于斌. Blog技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教育, 2005,(05) .

第5篇

【摘要】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在細胞水平闡明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是中醫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挑戰。在總結現代細胞學研究的基礎上,以細胞中的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代謝為核心,論述了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在細胞中的物質基礎,將亞細胞結構按功能進行五行屬性劃分。并按照中醫陰陽的概念和論述,將生命本質定義為遺傳信息指導下的能量代謝過程。

【關鍵詞】 中醫學 陰陽 五行 遺傳信息 能量代謝

Abstract: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Wuxing are the core the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rganelle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In this paper,aft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es in cell,we explain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 which are based on both metabolism and central dogma,then group the organelles into Wuxing.According to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the lif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tabolism, which is guided by genes.

Key words:TCM;Yinyang;Wuxing;genetic information;energy metabolism

1675年發明顯微鏡以后,醫學視野開始從器管走進細胞。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對生命現象進行研究和探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切生命現象都是建立在細胞基礎上。在細胞水平闡述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中醫基礎理論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是中醫理論與實踐取得突破的著眼點。現在有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將陰陽五行理論引入細胞學中,如提出五臟中脾與線粒體的假說,氣與線粒體假說等多種假說[12],并從基因和蛋白組學探討中醫基礎理論[34]。這些嘗試對中醫理論的詮釋都具有探索性意義,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相互之間各自獨立,沒能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因而無法從細胞水平完整地闡明中醫基礎理論。

1 現代細胞學的物質基礎

細胞是構成生命現象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組成生物體的細胞在外觀千差萬別,化學成分非常相似,都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糖類、脂類和各種微量的無機化合物。在種類繁多的細胞形態中,根據進化的程度與結構的復雜程度可劃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原核細胞沒有典型的核結構,體積小,結構簡單,具有細胞膜、核物質和少數簡單的細胞器。真核細胞要比原核細胞復雜得多。光學顯微鏡下大致可以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電鏡下,真核細胞的內各種更細微的結構可分為膜相結構和非膜相結構。膜相結構包括細胞膜、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過氧化物體、葉綠體和核膜等。非膜相結構有核糖體、中心體、細胞質、核仁、染色質、核基質和微管、微絲等[5]。

上述亞細胞結構既是現代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也是融入中醫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能夠將上述物質基礎納入中醫理論體系中,中醫也就取得突破和發展。

2 氣機的運行和新陳代謝是探討細胞中五行物質基礎的核心

氣是中醫理論中核心概念之一,闡明氣的本質是解決中醫理論的重要途徑。中醫將氣作為生命本質來看待;現代西醫則認為新陳代謝是重要的生命特征。從中西醫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角度,氣與新陳代謝有一定的等同性[67]。在中醫學理論中,氣不僅存在,而且還具有運行方式,即氣機。升降出入就是對氣機運行的最簡略概括。新陳代謝是否存在類似于“升降出入”的代謝過程,這值得探討。將氣機運動引入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升降出入的含義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泛化。

生命科學中,新陳代謝是以細胞為單位進行的,包含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這兩者相輔相成,含義基本相同。新陳代謝過程中,糖類、脂類和氨基酸是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物質,這些物質代謝終產物為水、二氧化碳、氮并釋放能量。糖類通過酵解而生成CoA;脂肪通過β氧化而生成CoA;氨基酸則是通過脫氨基作用后再進行代謝生成CoA。CoA進入線粒體進行三羧酸循環后氧化成為水、二氧化碳并釋放能量,這是物質能量代謝的最后通路。如果進入細胞三大能源物質遠大于細胞的需求,它們就會被轉化成為脂肪或者糖原存儲于細胞中;如果低于細胞的需求,細胞就會動用細胞內的糖原或者脂肪進行供能。在三大能源物質氧化生成ATP的過程中,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體系中是進行能量代謝的第一步,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入;其次在胞漿中轉化成為CoA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升;第三步是CoA進入線粒體氧化成為CO2、H2O,釋放能量形成ATP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降;最后是ATP利用和代謝終產物排泄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出。

原核細胞結構相對簡單,三大營養物質氧化生成ATP的過程是在細胞漿完成,而營養物質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泄是由細胞膜完成。真核細胞結構相對復雜,細胞內有功能相對專一的細胞器。三大能源物質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泄是由細胞膜完成;存儲、轉化形成CoA的過程也是在胞漿中完成;ATP的生成則是在線粒體中進行。至此就大致勾勒出氣機在細胞內的運行過程,參與相應過程的亞細胞結構即為相應五行的物質基礎,見表1。

3 遺傳信息的輸出是細胞五行相生的核心

在細胞內,與能量代謝相伴的就是遺傳信息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是生命世界中的核心,是生命現象重要物質基礎,細胞中的結構和功能都是以蛋白質為基礎。蛋白質的合成是由遺傳信息進行指導的。細胞內的染色體通過四種堿基不同的排列順序對遺傳信息進行編碼,通過RNA轉錄,核糖體的翻譯等過程合成蛋白質。這是現代生物學中的中心法則。細胞內遺傳信息來源于母代細胞,少數情況下來源于基因變異或細胞間遺傳信息的傳遞,如細菌耐藥基因的產生和傳播。人體體細胞遺傳信息同樣來源于母代細胞,受精卵的遺傳信息卻來源于和卵細胞,即父母雙方。就來源而講,遺傳信息和腎精有共同之處,可以將二者進行等同。

遺傳信息存儲于細胞核中,通過轉錄過程輸出遺傳信息,細胞核的五行屬性就是水。遺傳信息輸出后在核糖體中翻譯合成蛋白質,核糖體的五行屬性就是木。

中心法則到蛋白質合成就結束,細胞中五行相生過程沒有結束。真核生物蛋白在胞液核蛋白體合成后,有如下三種去向:保留在胞液中;進入細胞核、線粒體或者其他細胞器中;分泌到細胞外。蛋白質經過復雜的合成機制,定向輸送到最終發揮生物功能的區域,這一過程成為蛋白質的靶向輸送[8]。除了保留在胞液中的蛋白質,進入胞核、線粒體計其他細胞器和分泌到細胞外蛋白質都必須通過膜相結構,或者同膜相結構結合形成鑲嵌蛋白才能發揮。蛋白質同膜相結構相互作用從而到達特定功能區域、發揮自身功能的過程即為五行中的土。

蛋白質到達特定的功能區域后將參與一定的代謝過程。蛋白質自身有新舊更替過程。蛋白質在參與代謝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地影響,分子構象出現改變而失去活性。蛋白質失去活性也就意味著一次遺傳信息釋放的完成,細胞將進行新一輪遺傳信息的釋放,合成新的蛋白質來彌補失活的蛋白質。失活的蛋白質被內噬體吞噬,分解為氨基酸而進入能量代謝過程。蛋白質行使代謝功能并在完成功能后被分解為氨基酸的過程就是五行中的金,參與該過程的亞細胞結構包括:溶酶體和過氧化物體等。

轉貼于

上述可見,細胞中遺傳信息的輸出、蛋白質的合成、發揮功能以及最終被分解代謝的過程也就是細胞中的五行相生過程,在相生過程中,有細胞結構和形態度形成,參與相應過程的細胞結構就是五行相生的物質基礎,見表1。

4 信號傳導系統是細胞內的調控系統

升降出入是氣機運行的基本方式,但需要補充和完善,即將調控作為氣機運行方式之一。中醫學中意識到生理調控現象,《黃帝內經》就有“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和“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的論述。樞就說明了中醫對調控機能的概括和認識,但是在氣機運行中并沒有提到調控的問題,這似乎是五行同氣機運行之間的一種矛盾。升降出入雖然為氣機的基本運行方式,但是,由升到降或者由入到出等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個轉換和調控過程,這種調控可能為自發的,也可能是主動的,調控的結果就是促使氣機運行能夠同環境相一致,調控在五行中屬于心火(見表1)。現代西醫生理學將反饋作為生物的基本反應形式,其包含正反饋和負反饋兩方面,二者均起調控作用,在新陳代謝中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通過前面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原核細胞的細胞結構相對簡單,所具有的細胞結構基本能夠完成簡單的代謝過程。雖然也存在調控過程,形成的調控系統相對簡單,如乳糖操縱子[8]等。多細胞生物等細胞結構就相對復雜。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和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以及對環境的綜合反應依賴于細胞間彼此協調的相互作用,這就使得細胞調控和信號傳導成為細胞代謝中必須存在一個過程。細胞分泌能夠調節機體功能的一大類能夠進行細胞間通訊的生物活性物質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與相應受體結合、激活受體后在細胞內產生能夠介導細胞傳導通路的活性物質,這類物質被稱為第二信使;負責細胞核內外信息傳遞到物質稱為第三信使。三類信使連同與之相關的受體、酶、蛋白質等就構成真核細胞內的信號傳導系統。目前所知對細胞內的信號傳導系統主要有下列途徑:①cAMP蛋白激酶途徑;②鈣離子依賴的蛋白激酶途徑;③cGMP蛋白激酶途徑;④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徑;⑤核因子κB途徑;⑥TGFβ途徑。當然可能還有更多的信號傳導途徑有待發現研究。這些信號傳導途徑的最終生物效應將影響細胞的代謝、生長、增值、分裂甚至癌變[9]。信號傳導系統就是細胞內調控系統,其五行屬性即為心火。

至此,我們簡單論述了五行在細胞內的物質基礎,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見表1)。在此需要指出:1.葉綠體是植物區別于動物的細胞器,將其列入五行中的肝木;2.高爾基體的功能是將細胞內代謝產物,主要是蛋白類產物排出細胞外,其功能與五行中腎水相同。

表1 細胞中五行物質基礎列表(略)

5 遺傳信息輸出、能量代謝過程與陰陽關系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清晰的看到細胞內的兩條核心的代謝過程,一條為遺傳信息的輸出,一條是能量代謝過程。遺傳信息的輸出過程中有能量代謝的參與;能量代謝過程也必然有遺傳信息的參與,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有的亞細胞結構代形成和功能發揮都是以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輸出為核心的,只是側重不同。在細胞水平,生命的本質就是遺傳信息指導下的能量代謝過程。遺傳信息輸出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進而構建細胞形態結構,為陰,成型;能量代謝則化氣,為陽。因此,細胞中仍然具有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中醫學中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的關系以外,還有相乘相侮等關系,這將在今后進一步研究和論述。

【參考文獻】

[1] 鄭敏麟,阮詩偉.中醫藏象實質生物學假說之一-“脾與線粒體”[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5):1012.

[2] 張茂林,張六通.論線粒體與中醫“氣”的關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4):6061.

[3] 倪紅梅,徐燎宇.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的鏈接-基因組學[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12):1618.

[4] 朱姝,高榮林,隋殿軍.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與證候實質[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12):1920.

[5] 傅松濱.醫學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

[6] 張永忠.論中醫學人體之氣的實質是新陳代謝[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5):1920.

[7] 張葉,沈紹功.淺析“氣化”與物質代謝[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9):45.

第6篇

1.1缺乏相對獨立的具有護理專業特色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模式

高職高專護理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要求護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但是護理專業基礎醫學教學以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知識為基準,沒有體現護理專業的特色,不能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求[1]。基礎醫學在實驗教學方面附屬于理論教學體系,受制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科限制,沒能在實驗教學中體現護理專業的特色和需求。對實習返校和已畢業護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護生對臨床極少應用的知識很快遺忘,而對護理工作中經常接觸的基礎醫學知識記憶深刻,如人體解剖學中的體表標志。目前,國內高專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相對獨立,各學科實驗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內容零散,缺乏系統性[2];而且實驗內容基本以基礎醫學知識為主,缺少結合臨床的具有護理專業特色和內容的實驗教學。隨著護理教育的發展,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必須與護理專業緊密結合,以“護士核心能力”為導向,與專業運用緊密聯系,才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3]。

1.2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理念及評價標準相對陳舊

長期以來,護理專業基礎醫學的實驗教學多年沿用“看錄像-示教-練習-考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流程,然后要求學生“照葫蘆畫瓢”[4]。此種實驗教學方法忽視了對護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缺乏與臨床護理工作的結合和互動,對護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尤為不利。此外,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傳統的考核方式單一,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由教師單獨評價,缺乏學生的參與,不能更好地調動護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傳統的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標準已不能適應現代護理飛速發展的要求,制約了護理人才的培養。

2以“護士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思路

2.1改革實驗教學培養目標

根據“護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我校對基礎醫學各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過程等多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修訂了實驗教學培養目標:以“護士核心能力”為導向,培養具有扎實的護理學專業技能及相關基礎醫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富于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的技能型護理專業人才。

2.2構建“醫學基礎+護理技能”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根據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以培養護生的“護士核心能力”為導向,秉承“拓寬醫學基礎、突出護理技能、強化護理人文”的實驗教學理念,將護理專業基礎醫學的實驗教學與護理專業技能、護士核心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適應基礎醫學各學科特點及護理職業特色的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模式,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無縫對接。遵循“淡化課程界限,強化培養目標”的原則,我校對原有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進行融合與優化,分層設置,合理有序地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涵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以及護理禮儀、人際溝通、護理評估等護理專業技能,形成“醫學基礎+護理技能”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3基于“護士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3.1強化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建設

編寫新的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計劃、基礎醫學實驗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學大綱。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建設中融入與護理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工作實景等,提高學生對護理學知識和基礎醫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3.2引入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職業特點,融入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效果。

3.3籌建虛擬實驗平臺

我校護理系新建虛擬實訓室,購置情景化靜脈輸液訓練系統和情景化中心靜脈置管訓練系統,能提供詳細的局部解剖知識和真實的臨床病例。我校形態學實驗平臺包括人體科學館、顯微數碼實驗室,其中人體科學館內陳列有各類人體標本760件,館藏有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等多學科的教學標本,并自主研發了視頻播放系統和數據庫標本查詢系統;機能學實驗平臺包括機能學實驗室、行為學實驗室,其中機能學實驗室購置了30套Pclab生物信號采集系統,可以開展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學科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并計劃逐步完善虛擬實驗平臺建設。

3.4建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開展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采用實驗教學獨立評價和多主體評價方法,實驗教學質量評價與理論教學質量評價分離。設置實驗教學質量專家評價表和學生評價表,由教學督導員、教研室主任等組成的專家通過檢查實驗教學文件(如實驗大綱、教案、實驗日志等)、現場聽課,在實驗環境、實驗內容是否貼近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是否注重能力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全面評價實驗教學質量;學生評價包括自評和小組互評。學生實驗成績評價體現綜合能力的評價,包括實驗態度、操作能力、愛傷觀念、團隊合作、實驗結果、實驗考核、實驗報告等方面,構建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評價標準新模式。

3.5創建護理專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資源庫

目前,我校正逐步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件、視頻、教案等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前期已經制作了部分形態學實驗課件、視頻等,自主開發了人體科學館視頻播放系統和數據庫標本查詢系統,錄制了部分機能學實驗教學視頻,如“神經干動作電位及局麻藥的影響”、“藥物的量效關系”等,積極創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資源庫。今后,將利用互聯網將實驗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拓寬實驗教學的學習路徑,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4存在問題及今后努力方向

4.1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的培養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熟悉實驗教學流程、掌握專業技術的高素質實驗教學師資隊伍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關鍵。目前,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存在專職實驗員較少,青年教師偏多,實踐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基礎課程教師與臨床護理脫節等問題。今后應加強基礎課程教師與臨床護理的交流互動,有計劃地安排基礎課程教師利用節假日結合臨床,及時了解臨床護理發展動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專業技能培養。

4.2加強以“護士核心能力”為架構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優化整合

第7篇

關鍵詞:全科醫生培養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實踐

一、現階段基礎醫學教育狀況解析

基礎醫學于全科醫生培養體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也是全科醫學的基礎。其中,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與解剖學等多種基礎醫學課程為后期婦產科、內、外科及兒科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基礎醫學知識和技能對于臨床實踐而言也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務。所以,學生必須要對基礎醫學知識進行熟練地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后期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通過以上闡述,可以發現,基礎醫學教育對于全科醫生的培養十分關鍵,然而,現階段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響之下,為后期課程與臨床服務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學培養目標不清晰,無法突破傳統培養模式;第三,課程體系存在問題,重視臨床現象而忽視基礎知識,且對于預防醫學的關鍵作用嚴重忽視;第四,課程標準不健全,嚴重脫離了基層全科工作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醫學專業課程,難以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服務;第五,基礎醫學的設計性與創新性嚴重缺乏,難以整合實驗資源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服務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策略

1.對全科醫學教育情況進行深入解讀。可以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針對國內與國外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的基礎醫學教育情況展開調查與分析。其中,可以召開研討會,與會者應包括行業專家與基層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等,另外,也可以舉辦課程標準制定與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的研討會。而會議的內容應將后續課程對于基礎醫學的需求作為重點,對臨床醫學助理執業醫師的考試大綱進行全面分析。

2.對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合理修訂。對于人才的培養方案內容應當每間隔3-4年給予重新修訂與論證。其中,針對2011版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講,其中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未對臨床助理職業醫師的考試需求予以考慮,同樣沒有涵蓋全科醫學理念,基層實用技術嚴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礎醫學課程的學時不充足,而且實驗課時不多。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對全科醫學培養的文獻進行檢索與分析,并邀請行業專家與專業教師舉辦了專題論證會議,對同種類別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分析,對助理執業醫師考試題目展開全面收集,采取多樣化的溝通調研方式,給予全面論證。將發展方向確定為基層就業,將社區衛生服務的崗位需求作為中心,全面考慮人才培養規格對于學生自身素質與知識的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效地修訂,不斷增強全科醫學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務于全科醫生的基礎醫學課程機制。其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適當地增加基礎醫學課程的實驗課時,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進行訓練,使其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來,生物化學與預防醫學逐漸成為執業醫師考試當中的重點,所以,可以將兩者的課時適當地增加。另外,對于專業課模塊來說,應當將全科醫學概要納入其中。基于此,需要開設臨床應用解剖等多種專業基礎選修課程,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銜接基層醫療服務。

3.對基礎醫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優化。針對人才培養與實際調研的結果分析,應當與全科醫生崗位對于知識與技能的需求相互結合,始終遵循“兩個服務”與“一個融合”的原則,概括來講,就是為全科醫學專業課程需求與基層醫療崗位需求提供服務,確保課證完美融合。與此同時,對全科醫生培養提供服務的基礎醫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優化,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與適度創新,與職業要求基本知識以及技能進行有效地融合,最終對應用型人才進行全面培養,以保證與職業要求相適應,充分展現教育職業性特征,突顯出執業醫師考試的知識點。除此之外,應當將個人想法融入到課程內容中,貫徹并落實雙證書制度,積極培養全科醫生。

4.建立并健全實踐教學機制。對課程標準進行綜合考慮,并且對基礎醫學各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適當地篩選,將臨床工作同執業助理意識考試綱要中的實驗項目與操作標準等進行有機結合,以保證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培養其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最終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強。基于此,突破基礎醫學課程的約束,對實驗項目進行有機整合,積極開展綜合實驗。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當中對尿液生成產生影響的因素實驗與藥理學當中呋塞米對于家兔尿液生成帶來影響的實驗。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能夠有效地融合不同課程的內容,對學生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進行培養,確保不斷整合實驗的資源。與此同時,需要對技能考核標準進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終把技能考核成績納入到學生的總評成績當中,以更好地銜接基礎知識與臨床工作。

5.全面開展師資培訓。第一,理論性培訓。在開展理論性培訓的過程中,應當遵循“送出去和引進來”的師資培訓模式,全面建設師資隊伍。其中,可以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到全科師資培訓班或者是進入到培訓基地中獲取經驗。另外,也可以對全科醫學專家進行要求,積極舉辦講座,以全面構建師資交流平臺,確保全科師資能夠對學科的發展狀態進行實時地把握,不斷強化授課實用性能,最終增強實際的教學質量。在臨床師資培訓方面,應當將重點放在全科醫學理念與知識方面,進而對全科醫學思維進行全面培養。基于此,還應當對臨床帶教教師進行鼓勵,使其輪流進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會服務模式,不斷強化全科服務的意識,突顯出帶教工作的針對性特點。第二,技能性培訓。要想對技能型與實用型全科醫學人才進行全面培養,就必須要增強其動手能力。因而,教師自身實踐動手能力與帶教能力的不斷增強十分關鍵。其中,可以通過政策來對專職教師進行鼓勵,使其積極參與到臨床實踐當中,特別是社區醫療實踐,以保證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培養,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目標。另外,可以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到臨床輪訓當中,進而在一線收集實際病例,對學科發展動態進行實時掌握,更好地融合臨床和教學。第三,先進教學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手段也應當與時俱進,對先進的教學技術進行合理地運用。但是,很多教師在對現代化教學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力薄弱,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為此,應當通過講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訓與課件比賽等多種途徑,加強教師應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以保證與信息時代教學需求相適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需求,對服務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進行深入研究勢在必行。為此,文章針對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展開了深入地研究與探討,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以保證全面實現課證融合,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服務,更好地向基層輸送全科醫生。

參考文獻: 

[1] 楊羽,楊碩.基礎醫學課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中的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資訊,2015,13(26):149-150. 

[2] 楊光,黃閻妹,沈建等.碩士研究生基礎醫學課程多元一體化實踐與探索[J].醫學與哲學,2016,37(8):88-90. 

[3] 許燕.與執業考試對接的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時代教育,2016(2):21. 

第8篇

分析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社會需求,探討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6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人才需求;教學方法;培養模式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加強醫學教育工作的核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1]。醫學影像學專業是在放射診斷學的基礎上伴隨現代科學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新興專業[2-3]。隨著醫學影像學科及新項目、新技術的迅速發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聲(多普勒)等設備在國內不斷普及、更新,影像診斷水平明顯提高。我院自1999年開辦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學院)本科醫學影像專業二段式教學工作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果,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學工作被甘肅中醫藥大學批準為臨床實踐教學基地重點建設項目,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培養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和方法,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調整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手段的更新、實踐教學改革等[4],努力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

1醫學影像專業社會需求分析

1.1醫學整合性更趨明顯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寄生蟲病和傳染病、意外傷害,到2012年,已經變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脅。由于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健康的范疇也隨之改變,不僅局限于沒有疾病,而是身體、心理都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一種完好狀態。在我國,引起疾病的心理、社會、行為因素約占60%,已大大超過單純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與發達國家一致。醫學模式已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醫學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現為:醫學內部各學科之間合理耦合,學科研究領域相互交叉、融合。

1.2醫學強調高度的人文關懷

醫學的使命是救死扶傷,面對的對象是人,而人具有整體性、社會性等特點,因此,醫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它有著深刻而明顯的人學標記”[1]。醫學不像其他自然科學,它的研究內容首先應該是對人的關懷,我國歷代醫家也都奉行“醫乃仁術”的思想,它強調“人學”。醫學的理想模式應該是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這是醫學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決定的。

2醫學影像專業培養模式探討

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為廣大影像醫學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無限契機,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影像學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以教師、教材和課程為中心的傳統的影像學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學”概念,組建包括介入、超聲和核醫學在內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學科。影像學的發展趨勢要求各個學科協同合作、優勢互補,將各分支學科融會貫通。

2.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

2.1.1構建“四個教育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臨床綜合能力

以公共基礎課為基礎構建大學通識教育基礎平臺;以基礎醫學課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基礎構建基礎醫學教育平臺;以臨床醫學課程及標準化病人模擬實訓室、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等為基礎構建臨床醫學教育平臺;以醫學影像專業課程、醫學影像數字化仿真實驗教學中心、PACS實驗室、電子閱片室和附屬醫院影像科室為基礎構建醫學影像學專業教育平臺。通過上述“四個教育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1.2拓寬專業基礎,強調臨床與影像并重

優化課程結構,專業課教學形成以影像診斷學為核心的多門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形態學基礎課程教學,使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形態學課程教學時數與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時數相同;將斷層解剖與影像解剖學合并為一門課程,增加圖像處理、放射防護學等選修課程,拓寬培養口徑。

2.1.3采用“2.5+1.0+1.5”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第一階段:兩年半基礎學習(學習公共基礎、醫學基礎、臨床醫學等課程);第二階段:一年臨床科室輪轉實習(進行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實習);第三階段:一年半影像專業學習(其中半年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半年在醫院影像科室實習,半年在數字化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綜合閱片能力培養及科研能力訓練),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臨床醫學課程后,即到醫院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臨床實習,實習后再學習影像診斷學等專業課程,然后再進行一個學期的影像專業實習。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影像診斷專業課程時,能夠結合臨床醫學的理論與病例等問題聽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施學習、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2.2.1改革教學內容,促進課程知識體系的更新及相關知識的交叉和融合

醫學影像學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多門學科均有密切聯系,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重要的橋梁學科之一[4]。因此,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通過PACS系統調閱所有影像、臨床病歷、病理圖像等資料,將影像診斷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去認識、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臨床適應能力和職業素質。注重傳授專業理論基礎,講授新技術、新進展,突出對學生基本技能、臨床思維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

2.2.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片能力及影像學診斷與鑒別能力

靈活運用啟發式、以系統疾病問題為中心及病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獨立閱片能力,使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的影像學解剖及常見病的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

2.2.3改革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建成數字化影像仿真實驗中心網站,包括實踐操作指南、教案與課件、影像試題、影像診斷學仿真課件、視聽教具(如人體斷層標本、病理標本、手術錄像、各種影像檢查錄像和電影)等資源,更新醫學影像學電子教學片庫和試題庫,構建網絡化、多媒體化新型影像學見習及實習教學模式,形成網絡化的醫學影像教學和管理平臺,使學生可以通過醫學影像學電子教學片庫和試題庫及醫學影像學電子閱片室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和考核。

2.3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構建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2.3.1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

建成PACS實驗室,與附屬醫院進行無縫對接,能夠實時、安全、有效地將附屬醫院CT、MR、DR、DSA等設備所產生的數字化圖像信息同步傳輸到PACS實驗室,使學生能實時調閱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檢查報告,形成了一個開放、仿真和資源共享的教學環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影像診斷能力。更新和豐富醫學影像資源庫和試題庫,建立涵蓋醫學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統、病種齊全、內容表達形式多樣、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網絡資源庫[5],便于學生隨時在網上學習。

2.3.2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做到時間、空間、內容的全面開放,建立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在醫療實踐中學習,將臨床問題滲透到基礎教學中,營造實訓氛圍,開辟學生的實習基地。

2.3.3加大實踐技能訓練和考核比重

教學中所有專業課程理論授課與課間見習課時分配為1∶1,理論授課與見習全部由富有經驗的臨床副高以上教師講授并帶教,畢業考試實行理論考試加實踐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畢業專業課考試實行理論成績與讀片成績分值分配為1∶1的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巖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結合專業認證開展內部評估助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謝榜昆,等.培養高質量的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人才——醫學影像學本科生的實習教學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0(4):253-254.

[3]趙云.培養醫學影像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5):560-562.

[4]楊小慶,楊明,劉斌.參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構建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6):1236-1239.

第9篇

小左和小右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出生在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有著極大的興趣。18歲高考那年,他們所有的志愿都是填醫學院。令父母高興的是,他們雙雙被首都醫科大學錄取了。

因為分數不夠,小右被調劑到基礎醫學專業(八年制本博連讀)。盡管小右對做醫生有著強烈的向往,但是,基礎醫學并不是培養醫生的專業,畢業后也不能考執業醫師資格證。“雖然咱們以后不能當醫生,只能做實驗、搞科研,但是咱們對于醫學的貢獻一點都不比臨床醫生少。咱們研究的是現代醫學的基礎,比如疾病的發生機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等等。”這是入學時,輔導員對大家說的話。聽完了輔導員的這番話,小右對這個專業有了重新的認識。

而弟弟小左則走在一條通往臨床醫生的路上――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既要學習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和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又要學習病因判斷,以及怎樣給予患者最合適的治療,這些都是做醫生的基本功。這對于剛剛邁出高中校門的小左來說,并不容易。

《求學》點津:有下列情況者不宜就讀醫學類專業。

1.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800度者。

2.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400度者。

3.兩耳聽力均在3米以內,或一耳聽力在5米以內,另一耳全聾者。

4.斜視、嗅覺遲鈍、口吃者。

勤學?醫學生的酸甜苦辣

剛開始,兄弟倆所學的課程都差不多,比如醫學物理學、醫學生物學、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免疫學、內科學、外科學等都是他們的醫學基礎課程。

到了大三,他們的課程設置就開始有了明顯的區別。小左要開始學習婦產科學、兒科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學、皮膚性病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傳染病學、神經精神醫學、口腔科學等更偏向于培養臨床醫生的課程。大三暑假,小左學習的主陣地也從學校轉到了醫院。于是,他有了第一次給患者檢查身體,第一次給患者寫病歷,第一次幫患者換藥、拆線,第一次給患者做腹腔穿刺檢查等經歷,這一個個生澀的“第一次”,構成了現實版的“醫生養成記”!他常常說,學習臨床醫學,非常考驗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要知道如何通過現象來找出患者的病因。他每天都像工作狂一樣穿梭在圖書館、病房、手術室之間,并樂此不疲。

而哥哥小右也已經有了心儀的導師和明確的研究方向,他泡在實驗室里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讀不完的文獻、做不完的實驗、考不完的試成為他學習生活的主旋律。此外,他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著寫論文。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繼續讀碩攻博,這樣才有可能找到對口的工作。所以小右常常會和學弟學妹們說:“選擇這個專業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是否愿意長時間坐冷板凳,能夠忍受漫長的修煉過程。當然,當你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你所寫的文章讓醫學人受益,也讓患者受益,這種成功的喜悅是任何專業的學生都無法體會得到的。”

轉眼到了第五年,忙碌的學習與工作并沒有將手足之情沖淡,他們反而因為有著同樣高強度的學習經歷而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包容。他們在自習室里并肩作戰,實習時在深夜兩臺手術的間隙給對方送去方便面……

《求學》點津:基礎醫學屬于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臨床”即“親臨病床”之意,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從而提高醫生的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科學。

學成?未來的顏色

一轉眼,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小左畢業后被保送至本校攻讀研究生,而小右的博士生涯也正式開始了。

有很多學弟學妹會讓他們推薦一些院校,小右說:“很多‘985工程’高校的基礎醫學專業實力都很強,如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實驗室的設備也很好;上海交通大學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國家重點學科,該校的基礎醫學院有65位博導。此外,復旦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的基礎醫學專業也實力強勁。”

面對想學臨床醫學專業的學弟學妹們,小左這樣說:“我覺得開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校都實力強勁,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南方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做專科醫生,所以要將自己的理想與學校的專科實力結合起來考慮,比如,中南大學的精神病學實力非凡,武漢大學的口腔醫學赫赫有名。”

轉眼就進入了畢業季,兄弟倆最終都能在北京工作。小右留校搞科研,他的同學有的去了醫院,有的進了藥企;小左則進了北京的一家醫院做醫生,他的同學有的做衛生系統公務員,有的做醫藥雜志編輯。

第10篇

【關鍵詞】中醫院校;流行病學課程;改革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作為現代醫學的一門工具學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1],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疾病預防控制領域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醫藥醫學領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據本校流行病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具有中醫特色的流行病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1 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

中醫院校學生都以學習中醫知識為主,認為流行病學不是他們的主干課程,因此在學習時對課程不夠重視,熱情不高,不會主動去學習,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近幾年,世界范圍內幾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國在內,都導致全球范圍的大流行,其中讓人最為驚訝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醫務人員都被感染了[2],這足以說明了我們醫生流行病學知識的匱乏。針對該現象,我們的應該從教學本身出發,改變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目前,我們對本科生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總論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主要介紹幾種流行病學方法,比如: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及實驗研究。在以后的授課中可以采用從具體事例出發,引出相應的流行病學方法,并且通過經典事件的分析學習不同方法的特點及實施步驟。在講授病例對照研究時,可以引用比較經典的吸煙與肺癌的研究;在講授橫斷面研究時,可以結合相應的現況調查(大學生網絡生活知曉度調查)進行學習等等。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其次,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

2 上課內容及課時的限制

涵蓋各種專業和層次,而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培養層次的學生,講授的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知識體系及需求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授課方案[3]。比如:流行病學做為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學時一般安排較多,教師應重點講授不同方法的理論思想、特點、實施步驟及應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盡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討論課,及時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事件中。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科,在課時比較少的情況下講授應做到重點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流行病學在科研中的應用思路,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以后工作中應用流行病學的科研思路、研究內容和具體方法。

3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流行病學作為一種方法學科,在教學中應包括理論基礎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注重講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實踐教學則注重各種方法的具體應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師偏重于理論知識講解,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不會運用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解決,比如:進行最簡單的社會調查,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開展實施;臨床上遇到比較罕見的疾病,不知道怎樣運用流行病學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整個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實踐教學本身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學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以兩種形式來完成:一是選取醫學中經典案例課堂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事件相結合,更好的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二是現場實踐,現場實踐是流行病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4]。為了完成流行病學實踐教學任務,學校和教師要做好與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社區及相關部門的聯系工作,組織學生實地開展如個案調查、小規模的現況研究和利用現有資料進行生態學研究等現場實踐教學環節。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以往教學中我們多采用試卷形式進行考核,但單純通過一份試卷很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們應在考核方式上做相應的調整。整個考試可以分為兩個環節:試卷基本知識點識記和具體方法應用。試卷內容應包含本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還包括對經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內容教師可以提供多個研究題目,由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寫出相應流行病學設計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驟、結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過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醫學問題的實際能力。

流行病學作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也是為臨床、護理、檢驗、藥學等各研究部門服務的一門工具學科,在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流行病學的帶課教師,應在不斷學習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正確應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陳新林,徐謙,郎建英,等.中醫藥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彥,李欣煒. PBC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1,3(2):106- 107.

第11篇

一、中國知網提供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也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由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收錄1994年以來國內6 600種期刊,包括了學術期刊于非學術期刊,涵蓋理工、農業、醫藥衛生、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經濟與管理。收錄的學術期刊同時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但是收錄的期刊不很全面,一些重要期刊未能收錄。

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

由數據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開發研制,收錄了自1978年以來1 600余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范圍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中醫學及中藥學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

三、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CMCC)

由中國人民醫學圖書館數據庫研究部研制開發。收錄了1994年以來國內正式出版發行的生物醫學期刊和一些自辦發行的生物醫學刊物1 000余種的文獻題錄和文摘。涉及的主要學科領域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醫學生物學、中醫學、中藥學、醫院管理及醫學信息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并具有成果查新功能。

四、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

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該數據庫收錄的期刊學科范圍廣,包括了學術期刊于非學術期刊,提供約2 000種的電子期刊的全文檢索。被收錄的學術期刊都獲得了“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來源期刊”的收錄證書。個別期刊甚至將“遴選”改成“精選”,或者干脆去掉。很多作者因此誤以為這就是核心期刊。

五、維普數據庫

也稱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數據庫,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重慶分所出版。收錄了1989年以來我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醫藥衛生、經濟管理、教育科學和圖書情報等學科9 000余種期刊,包括了學術與非學術期刊。收錄期刊數量很大,但不足之處是部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非法期刊也被收錄了。

一般的,學術期刊都能進入至少1個國內期刊數據庫。期刊據數據庫[3]不是期刊的評價體系,對科研處的期刊性質評價也就缺乏足夠的意義,故不宜作為期刊性質評價的依據。

第12篇

關鍵詞:機能實驗;整合;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2-0155-02

近年來,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三個學科的實驗教學整合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實驗課程,優化組合成為機能實驗學,是醫學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和技能訓練課。傳統“三理”教學以講授理論為主,單科分割式(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設置實驗。這種實驗教學模式破壞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原有教學實驗室已無法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基本需要。為此,我校對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專業學生機能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對象。在機能實驗整合過程的實施中,選擇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五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的4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共286人,4個班的學生均為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入校的普通本科醫學生,各科考試成績無顯著性差異,隨機選取兩個班即2011級臨床1班和臨床2班為對照組,另外兩個班即2011級臨床3班和臨床4班為實驗組(整合組)。

2.方法。授課教師基本相同,每個臨床班有兩個教師帶教,對照組按采用傳統實驗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機能實驗整合教學法。每個實驗小組4~6人。機能實驗整合是對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三門課程的實驗整合。具體設施如下:首先,以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為主,這個階段安排在生理學實驗課程的中期,讓學生先從簡單的實驗開始如小白鼠的捉拿、注射、灌胃、取血的方式及兔子的麻醉等動物的基本操作,讓學生掌握基本儀器如生物信號采集系統、壓力換能器及張力換能器的使用,熟悉基本的實驗設計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及整理實驗數據的能力。在以后的實驗中就不再指導。第二階段,在生理學課程的后期和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課程開始時,進行綜合性實驗,此階段進行的實驗較復雜、難度較大、實驗項目較多的實驗,進一步強化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重點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在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后期,增加一些設計性實驗,讓學生自己查文獻、自己選題、設計實驗方案和撰寫實驗報告,重點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3.實驗成績考核方法。根據學生平時出勤率、做實驗的態度、動手操作能力、設計性實驗的成績和實驗報告來評定,并增加實驗課成績的比例,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和興趣。

4.進行問卷調查。

二、結果

1.機能學實驗總成績分析。對機能學實驗知識進行測試,實驗總成績占總成績的20%,滿分為20分,經統計學分析,實驗總成績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實驗成績(19.2±1.5)較對照組成績(16.8±1.3)有明顯提高(P

2.問卷調查。機能學實驗面向2011級中西醫結合臨床本科286名學生發出問卷286份,收回285份,回收率99.6%,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7.23%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機能學整合性實驗,95.18%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學習興趣,90.32%的學生認為查閱文獻能力明顯提高,94.2%的學生普遍認為通過開放整合性實驗課的訓練對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明顯提高,94.52%的學生認為開設整合性實驗對科研能力有很大提高,95.58%的學生認為教學時間安排合理。

三、討論

實驗教學是醫學專業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將我校江西中醫藥大學2011級中西醫結合臨床本科班的機能學整合性實驗教學的意義總結如下。

1.打破原來無趣的教學模式,對學科間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原來的實驗教學是根據不同的學科進行分割細化,實驗課緊隨理論課其后,大多數是驗證性的,教學方法簡單枯燥,使得學生在實驗課上缺乏主動性。學科之間由于缺乏聯系和交流,也難免會出現實驗內容的重復。系統整合教學是保留以往三個學科實驗課中的一些經典的實驗項目并且吸收了國內外的一些先進的理念進行有機融合實驗方法。

2.激發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原來的機能學實驗都屬于驗證式的實驗,一般都是按照實驗指導書上給出的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實驗內容按部就班的進行操作,內容固定,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而機能學整合性實驗增設了設計性實驗,是要求學生主動去查閱文獻,自己設計一些實驗,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來指導,所以設計性實驗就變成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通過開展整合性實驗,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轉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驗證性實驗向主動學習的整合性實驗轉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和發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4.提高了師資的力量。原來傳統的驗證式機能學實驗教學只是為了驗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按照實驗指導書進行實驗,內容比較固定,教師只要掌握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內容就可以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而現在改變了實驗教學模式,將三門課程的實驗進行整合,增加了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由于選題范圍廣、問題多,很多實驗內容在原來的實驗指導書上找不到,這就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的知識面更廣,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跟上學科的不斷發展。同時對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燦國.機能實驗學設計性實驗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與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2):313-314.

[2]瑚浩,杜克莘,閆劍群,等.機能實驗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31-33.

[3]王楊凱,馬蓓,王偉忠等.生理學自主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和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1):835-837.

[4]余鳳英,胡承明,李菊娥,等.醫學生創造意識調查與培養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5):19-20.

基金項目:2009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項目(No.JXJG-09-9-6)